p':p1'=m'v/C:m'v1/C=v:v1。也就是说,在剩余价值率和总资本不变时,原利润率和由可变资本的变化而产生的利润率之比,等于原可变资本和变化以后的可变资本之比。假定资本原来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是:I、15000C=12000c+3000v(+3000m);现在是:II、15000C=13000c+2000v(+2000m);在这两个场合,C=15000,m'=100%,I的利润率20%和II的利润率13 1/3%之比,等于I的可变资本3000和II的可变资本2000之比,即20%:13 1/3%=3000:2000。可变资本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我们先拿一个增加的例子来说。假定一个资本原来的构成和发生作用的情况如下:I、100c+20v+10m;C=120,m'=50%,p'=8 1/3%。现在,可变资本增加到30;按照前提,要使总资本保持不变,仍然=120,不变资本必须由100减少到90。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率仍然是50%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到15。因此我们66得到:II、90c+30v+15m;C=120,m'=50%,p'=12 1/2%。我们首先假定工资不变。这时,剩余价值率的其他因素,工作日和劳动强度,也必须保持不变。因此,v的增加(由20增加到30),只能表示所使用的工人人数增加了二分之一。这样,总的价值产品也将增加二分之一,由30增加到45,分配的情况和以前完全一样,2/3作为工资,1/3作为剩余价值。但在工人人数增加的同时,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却由100减少到90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情况: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与不变资本同时减少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在经济上是可能的吗?在农业和采掘工业中(在这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从而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是容易理解的),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范围内和在它的基础上——就不是和不变资本的减少,而是和不变资本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在c的上述那种减少只是由于价格的下降造成时,单个资本也只有在十分例外的情形下才能完成由I到II的转变。但就投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农业部门或采掘工业部门的两个独立资本来说,一个场合比另一个场合使用更多的工人(从而使用更大的可变资本)同时却使用价值更小或数量更少的生产资料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什么叫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呢?难道可变资本的比例增大,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吗?但如果我们抛弃工资不变的假定,用工资提高二分之一来解释可变资本由20提高到30,那末,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同数工人——比如说20个工人——用同量或不过略为减少的生产资料继续工作。如果工作日不变,比如说仍旧是10小时,总价值产品也就不变;它仍旧=30。但这30必须全部用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30;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可是我们的前提是剩余价值率不变,象67I一样仍旧是50%。这只有在工作日延长二分之一,即延长到15小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时,20个工人在15小时内会生产一个45的总价值,一切条件都符合了:II、90c+30v+15m;C=120,m'=50%,p'=12 1/2%。在这个场合,和I相比,20个工人不会使用更多的劳动资料,即工具、机器等等;只是原料或辅助材料必须增加二分之一。因此,在这些材料的价格下降时,按照我们的前提,由I转变到II,从经济上看,甚至对单个资本来说,也是能够做到的。资本家由于他的不变资本贬值可能遭受的损失,至少会由较大的利润(由于工作日的延长),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现在,我们假定可变资本不是增加,而是减少。这样,我们只要把上面的例子颠倒过来,把II当作原来的资本,由II转变为I。II、90c+30v+15m变为I、100c+20v+10m,很明显,这种颠倒不会使那些规定双方利润率及其互相关系的条件发生任何变化。如果在不变资本增加时,v因所使用的工人人数减少三分之一而由30减少到20,那末,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现代工业的正常情况: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数较少的工人使用数量较大的生产资料。这个运动必然和利润率的同时下降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卷第三篇加以论述。但是,如果v因同数工人按较低的工资被雇用而由30减少到20,那末在工作日不变时,总价值产品会仍旧=30v+15m=45;既然v下降到20,剩余价值就会增加到25,剩余价值率就会由50%增加到125%,而这是和前提相违背的。为了符合我们所规定的条件,按50%的比率计算的剩余价值,相反地必须下降到10,因68而总价值产品必须由45减少到30。这只有在工作日缩短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样,我们得到的结果就和上面一样:100c+20v+10m;m'=50%,p'=8 1/3%。不用说,在工资减少时劳动时间又这样缩短的情况,实际上也许是不会发生的。但这没有什么关系。利润率是许多变数的函数,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变数怎样对利润率发生影响,我们就必须依次研究每个变数单独的影响,不管这种孤立的影响对同一资本来说在经济上是不是容许发生。但是,如果一项研究涉及现实里不容许发生的情形,就必须指明一点。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场合和上述场合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在这个场合,c不是在v增加时以同额减少,或在v减少时以同额增加,而是保持不变。但是,在大工业和农业的目前条件下,可变资本只是总资本的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因此,在总资本的减少或增加由可变资本的变化决定时,总资本的减少或增加也是比较小的。我们再从这样一个资本出发:I、100c+20v+10m;C=120,m'=50%,p'=8 1/3%。现在假定它变为:II、100c+30v+15m;C=130,m'=50%,p'=11 7/13%。与此相反的可变资本减少的情况,又可以由II再转变为I来加以说明。各种经济条件本质上和上述场合一样,因此,无须重述。由I到II的转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降低二分之一;对100c的利用,II式需要的劳动,比I式多二分之一。这种情况在农业中可能发69生。【手稿中这里有一句话:“以后再来研究这种情况同地租有什么联系。”】不过在上述场合,总资本因不变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或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而保持不变;而在这里,在可变部分增加时会有追加资本被束缚,在可变部分减少时会有原来使用的资本被游离。3、m'和v不变,c可变,因而C也可变在这个场合,方程式p'=m'v/C变为:p1'=m'v/C1,把两边共有的因素去掉,就得到如下的比例:p1':p'=C:C1;在剩余价值率相等,可变资本部分也相等时,利润率和总资本成反比。例如,假定有三个资本,或同一个资本有三种不同的情况:I、80c+20v+20m;C=100,m'=100%,p'=20%;II、100c+20v+20m;C=120,m'=100%,p'=16 2/3%;II、60c+20v+20m;C=80,m'=100%,p'=25%;那末就会得到如下的比例:20%:16 2/3%=120:100;20%:25%=80:100。70关于m'不变时v/C的各种变化,我们前面提出的总公式是:p1'=m'ev/EC;现在它变为:p1'=m'v/EC,因为v没有变化,所以因素e=v1/v在这里变为=1。因为m'v=m,即剩余价值量,又因为m'和v都保持不变,所以m不会因C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剩余价值量在变化以后,和在变化以前一样。假定c减为零,p'就会=m',利润率就会等于剩余价值率。c的变化,可能由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的单纯价值变化引起,也可能由总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即由该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在后一种情况下,随着大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提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用上面的例子来说,要求按照由III到I,由I到II这样的顺序来转变。一个以20为报酬但生产价值40的劳动量,最初使用了价值60的劳动资料;当生产率提高但价值不变时,所使用的劳动资料起初增加到80,然后增加到100。生产率下降,则要求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同量劳动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就会减少,生产就会受到限制,这种情况可能在农业、采矿业等部门发生。信息技术的革命对这里的分析有何影响?不变资本的节约,一方面会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使资本游离,因此,对资本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一点以及不变资本要素(特别是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我们以后【见本卷第92-154页。】还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在这里又表明,不变资本的变化,不论是由c的物质组成部分71的增加或减少引起,还是由c的物质组成部分的单纯价值变化引起,都同样会对利润率发生影响。4、m'不变,v、c和C都可变在这个场合,上述利润率已经变化的总公式(奇*书*网^.^整*理*提*供)p1'=m'ev/EC也是适用的。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从这个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结果:(a)如果E大于e,也就是说,如果不变资本的增加,使总资本增加得比可变资本快,那末,利润率就会下降。如果一个80c+20v+20m的资本变为170c+30v+30m的构成,那末m'仍旧=100%,尽管v和C都增加了,但v/C会由20/100降低到30/200,利润率也就会相应地由20%降低到15%。(b)只有e=E,也就是说,只有v/C这个分数在表面上发生变化,但其值不变,也就是说,只有分子和分母以同数乘除,利润率才会保持不变。80c+20v+20m和160c+40v+40m二者的利润率显然都是20%,因为m'仍然=100%,而v/C=20/100=40/200在这两个例子中,都代表相等的值。(c)如果e大于E,也就是说,如果可变资本增加得比总资本快,利润率就会提高。如果80c+20v+20m变为120c+40v+40m,利润率就会由20%增加到25%,因为在m'不变时,v/C=20/100已经提高到40/160,由1/5提高到1/4。如果v和C按相同的方向变化,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看待这种72量的变化,好象二者在一定程度以内,按相同的比率变化,以致在这个程度以内,v/C保持不变。超过这一点,二者之中就只有一个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化为上述一种较为简单的情况。例如,如果80c+20v+20m变为100c+30v+30m,那末,只要这种变化在100c+25v+25m的程度以内,v和c,从而v和C的比率,将会保持不变。因此在这个程度以内,利润率也会保持不变。我们现在可以把100c+25v+25m当作出发点;我们使v增加5,即增加到30v,C也就由125增加到130,这样我们就得到上述的第二种情况,即只有v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C的变化。利润率原来是20%,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5v,现在就提高到23 1/13%了。甚至在v和C按相反的方向在数量上发生变化时,我们同样可以把它化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情况。例如,我们再从80c+20v+20m出发,使它变为110c+10v+10m的形式,而当变化还在40c+10v+10m以内的时候,利润率会仍旧是20%。把70c加到这个中间形式中去,利润率就会下降到8 1/3%。这样,我们也就把这个情况再化为只有一个变数c变化的情况了。因此,v、c和C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观点。它最后总是化为只有一个因素可变的情况。还有一个情况,就是v和C在数字上还是和以前一样大,但它们的物质要素发生了价值变化,因此v所代表的,是被推动的劳动的已经变化了的量,c所代表的,是被推动的生产资料的已经变化了的量。但甚至这个唯一剩下的情况,实际上也已经包括在上述范围内了。73假定80c+20v+20m中,20v原来代表20个工人每天10小时劳动的工资。现在,假定每个人的工资由1增加到1 1/4。这样,20v已经不能支付20个工人的报酬,而只能支付16个工人的报酬。但是,20个工人在200个劳动小时内会生产40的价值,而16个工人在每天10小时内,也就是在总共160个劳动小时内,将只生产32的价值。扣除20v作为工资,在32的价值中,就只剩下12作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就会由100%降低到60%。但是按照我们的前提,剩余价值率必须保持不变,因此工作日必须延长1/4,即由10小时延长到12 1/2小时;20个工人在每天10小时内,即在200个劳动小时内会生产40的价值,16个工人在每天12 1/2小时内,即在200小时内,也会生产相同的价值,80c+20v的资本,现在也和以前一样,会生产20的剩余价值。反过来,如果工资降低,20v可以支付30个工人的工资,那末,m'要保持不变,工作日就要由10小时缩短到6 2/3小时。20×10=30×6 2/3=200个劳动小时。至于在这些相反的假定下,c究竟在什么程度以内可以在其价值的货币表现上保持不变,但又能代表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了的生产资料量,我们实质上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种情况只有在极其例外的场合,才可能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至于c的各种要素的价值变化会增加或减少这些要素的量,但不会影响c的价值额这种情况,那末,只要这种变化不会引起v的数量变化,它就既不会影响利润率,也不会影响剩余价值率。但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v是与c所代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而非价值成比例。因此,如果c的价值不变,但数量变化,v就会变动,除非工资的变化能够巧合得使其不变。至此,我们已经把我们方程式中v、c和C各种可能的变化情况都列举出来了。我们看到,在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时,利润率可以降低,不变,或提高,因为v和c或v和C的比率稍微发生变化,74就足以使利润率发生变化。其次,我们看到,v的变化到处都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一经达到,m'要保持不变,就会成为经济上不可能的事情。因为c的每一个单方面的变化,也必然会达到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一经达到,v就不能再保持不变,所以对v/C一切可能的变化来说,都有一个界限,超过这个界限,m'也就必然会变为可变。现代庸俗经济学很少注意到,其所运用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否存在界限。在m'变化时,我们方程式中各个变数的这种互相作用,还会更清楚地显示出来。我们现在就来研究m'的各种变化。II、m'可变如果把方程式p'=m'v/C变为另一个方程式p1'=m1'v1/C1(其中,p1'、m1'、v1和C1表示p'、m'、v和C的变化了的值),那末,我们就为各种不同剩余价值率下的利润率,求得一个总公式,而不管v/C是不变的,或同样是可变的。这样,我们就得到:p':p1'=m'v/C:m1'v1/C1,由此得到: p1'=(m1'/m')×(v1/v)×(C/C1)×p'。1、m'可变,v/C不变在这个场合,我们有两个方程式:75p'=m'v/C;p1'=m1'v/C,在这两个方程式中,v/C是等值的。因而可以得出如下比例:p':p1'=m':m1'。具有相同构成的两个资本的利润率之比,等于它们的剩余价值率之比。因为在v/C这个分数中,重要的不是v和C的绝对量,而只是二者的比率,所以,这适用于具有相同构成的一切资本,而不管它们的绝对量如何。80c+20v+20m;C=100,m'=100%,p'=20%160c+40v+20m;C=200,m'=50%,p'=10%100%:50%=20%:10%。如果v和C的绝对量在两个场合是相等的,利润率还和剩余价值量成正比。p':p1'=m'v:m1'v=m:m1。例如:80c+20v+20m;m'=100%,p'=20ໄc+20v+10m;m'=50%,p'=10ຈ%:10%=100×20:50×20=20m:10m。现在很清楚,就构成的绝对数或百分比相同的资本来说,剩余价值率只有在工资或工作日长度或劳动强度不等的情况下,才能是不等的。假定有三种情况:I、80c+20v+10m;m'=50%,p'=10%,II、80c+20v+20m;m'=100%,p'=20%,III、80c+20v+40m;m'=200%,p'=40%,总价值产品在I式是30(20v+10m),在II式是40,在III式是7660。这种情形可以由三种方式引起。第一,工资不等,因而20v在各个场合表示不同的工人人数。假定在I式是按1 1/3镑的工资雇用15个工人劳动10小时,生产30镑价值,其中20镑补偿工资,10镑是剩余价值。如果工资降低到1镑,就可以雇用20个工人劳动10小时,因此生产40镑的价值,其中20镑补偿工资,20镑是剩余价值。如果工资再降低到2/3镑,就可以雇用30个工人劳动10小时,生产60镑的价值,其中除去20镑工资,还剩下40镑剩余价值。在这个场合,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变,工作日不变,劳动强度不变,但剩余价值率因工资变化而变化了。只有这个唯一的场合才符合李嘉图的如下假定:“利润的高低恰好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政治经济学原理》,载于麦克库洛赫编《李嘉图全集》1852年版第l章第3节第18页)第二,劳动强度不等。这时,比如说20个工人用相同的劳动资料,在每天10个劳动小时内生产的某种商品,在I式是30件,在II式是40件,在III式是60件。每件商品除了耗费在其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都体现着1镑的新价值。因为在每个场合都要有20件商品=20镑来补偿工资,所以剩余价值在I式是10件商品=10镑,在II式是20件商品=20镑,在III式是40件商品=40镑。第三,工作日长度不等。如果20个工人在劳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在I式每天劳动9小时,在II式每天劳动12小时,在III式每天劳动18小时,那末,它们的总产品之比30:40:60,就等于9:12:18,而且,因为工资在每个场合都=20,所以剩余价值又分别是10,20和40。77可见,工资的提高或降低会以相反的方向,劳动强度的提高或降低和工作日的延长或缩短会以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率,从而在v/C不变时,影响利润率。2、m'和v可变,C不变在这个场合,下面的比例也是适用的:p':p1'=m'v/C:m1'v1/C1=m'v:m'v1=m:m1。利润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剩余价值量之比。在可变资本不变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意味着价值产品在数量上和分配上发生了变化。v和m'同时变化,也总是包含价值产品分配上的变化,但并不总是包含价值产品数量上的变化。这里可能有三种情况:(a)v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以相等的数量发生变化;例如:80c+20v+10m;m'=50%,p'=10%90c+10v+20m;m'=200%,p'=20%。在这两个场合,价值产品是相等的,因而,提供的劳动量也是相等的;20v+10m=10v+20m=30。区别只是在于:在前一个场合,20作为工资支付,10是剩余价值;而在后一场合,工资只有10,因而剩余价值是20。这是当v和m'同时发生变化时,工人人数、劳动强度和工作日长度都保持不变的唯一场合。(b)m'和v也按照相反的方向,但不是以相等的数量发生变化。这时,或者是v的变化占优势,或者是m'的变化占优势。78I、80c+20v+20m;m'=100%,p'=20%II、72c+28v+20m;m'=71 3/7%,p'=20%III、84c+16v+20m;m'=125%,p'=20%。在I的价值产品40中,有20v支付工资;在II的价值产品48中,有28v支付工资;在III的价值产品36中,有16v支付工资。价值产品和工资都变化了;但是,价值产品的变化,意味着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化,因而,或者是工人人数的变化,或者是劳动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劳动强度的变化,或者是三项中一项以上的变化。(c)m'和v按照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这时,一种变化会加强另一种变化的作用。90c+10v+10m;m'=100%,p'=10ໄc+20v+30m;m'=150%,p'=30໐c+8v+6m;m'=75%,p'=6%。在这里,三个价值产品也是不同的,即20、50和14;而每个场合的劳动量大小上的这种差别,又可以化为工人人数、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的差别,或者化为一个以上的因素或所有这些因素上的差别。3、m'、v和C都可变这个场合不会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可以用II即m'可变这一节中求得的总公式来解决。——————可见,剩余价值率大小的变化对于利润率的影响,会产生下列各种情形:791、如果v/C不变,那末p'和m'会按照相同的比率提高或降低。80c+20v+20m;m'=100%,p'=20ໄc+20v+10m;m'=50%,p'=10郬%:50%=20%:10%。2、如果v/C和m'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即m'提高,v/C也提高,m'降低,v/C也降低,那末p'会比m'按照更大的比率提高或降低。80c+20v+10m;m'=50%,p'=10຺c+30v+20m;m'=66 2/3%,p'=20%50%:66 2/3%<10%:20%。不是比较实际的比值,否则上面的不等号要反向;而是比较“:”前后的增长速度。可以用现代数学来更好地表达。3、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v/C比m'按照更小的比率变化,那末p'会比m'按照更小的比率提高或降低。80c+20v+10m;m'=50%,p'=10໎c+10v+15m;m'=150%,p'=15%:150%>10%:15%。4、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v/C比m'按照更大的比率变化,那末,尽管m'降低,p'还是会提高,或者尽管m'提高,p'还是会降低。80c+20v+20m;m'=100%,p'=20໎c+10v+15m;m'=150%,p'=15%m'由100%提高到150%;p'由20%降低到15%。5、最后,如果v/C和m'按照相反的方向,但是恰好按照相同的比率在大小上发生变化,那末,尽管m'提高或降低,p'还是会保持不变。80只有最后这个情况还需要作一些解释。前面在论述v/C的变化时,我们看到,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而在这里我们看到,同一个利润率可以以极不相同的剩余价值率为基础。但是在m'不变时,v和C的比率上的任何一种变化,都足以引起利润率的差别,而在m'发生大小上的变化时,v/C就必须以恰好相应的程度,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大小上的变化,才能使利润率保持不变。这种情形,就同一个资本或同一国家的两个资本来说,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例如,有一个资本80c+20v+20m;C=100,m'=100%,p'=20%,假定工资下降,只需要16v而不需要20v就可以雇到同数工人。这时,就有4v游离出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就得到:80c+16v+24m;C=96,m'=150%,p'=25%。现在p'要和以前一样=20%,总资本就必须增加到120,从而不变资本就必须增加到104:104c+16v+24m;C=120,m'=150%,p'=20%。这种情形,只有在劳动生产率随着工资下降而同时发生变化,因而要求资本构成发生这样一种变化的时候,或者在不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80增加到104的时候,总之,只有在各种条件仅仅在例外的情况下偶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可能的。事实上,m'发生变化,但不同时引起v的变化,因而也不引起v/C的变化,这种 情形只有在十分特定的情况下,即只有在那些仅仅使用固定资本和劳动,而劳动对象则由自然界提供的产业部门,才是可以设想的。但是把两个国家的利润率作比较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个81场合,相同的利润率,实际上多半表现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因此,从所有以上五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率降低或者提高,利润率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润率可以降低;剩余价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润率可以不变。至于剩余价值率不变,利润率可以提高、降低或者不变,这一点我们在第I节已经讲过了。——————可见,利润率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和资本的价值构成。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资本的构成,因为变化发生在两个资本部分中的哪一个部分,是无关紧要的。两个资本的利润率或同一个资本在两个连续的、不同的状态下的利润率,在下列情况下,是相等的:1、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也相等。2、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等,剩余价值率也不等,但是剩余价值率和按百分比计算的可变资本部分(m'和v)的乘积相等,也就是说,按总资本的百分比计算的剩余价值量(m=m'v)相等,换句话说,在这两个场合m'和v两个因素互成反比。在下列的情况下,是不等的:1、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但是剩余价值率不等。这时,利润率之比,等于剩余价值率之比。2、剩余价值率相等,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不等。这时,利润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部分之比。3、剩余价值率不等,资本的百分比构成也不等。这时,利润率82之比,等于m'v的乘积即按总资本的百分比计算的剩余价值量之比。【在手稿中,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差数(m'-p'),还可以看到各种极为详细的计算。这种差数具有各式各样的有趣的特色,它的运动显示出这两个比率越来越远或越来越近的各种情况。这些运动还可以用曲线来表示。我没有把这个资料编入,因为它对本书的直接目的不怎么重要,对那些想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的读者来说,简单地指出这一点也就够了。——弗·恩·】83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对利润的生产的影响,已经在第二卷作了说明。这种影响可以简述如下:因为周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生产中不能同时使用全部资本;一部分资本总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以储存的原料的形式,以已经制成但尚未售出的商品资本的形式,或者以尚未到期的债权的形式闲置起来;在实际生产剩余价值即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中发生作用的资本,总是要减去这个部分,而所创造和占有的剩余价值,也总是要按相同的比例减少。所以,周转时间越短,同全部资本相比,这个闲置的资本部分就越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大。第二卷已经详细说明,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但是,因为利润率表示的,不过是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参加剩余价值量生产的总资本的比率,所以,很清楚,每一次这样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我们以前在第二卷第二篇对剩余价值的阐述,同样适用于利润和利润率,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不过,我们要着重指出几个要点。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如果这不会同时由于添置昂贵的机器等等而84引起总投资的大大增加,从而不引起按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的降低,那末利润率就必然会提高。在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上许多最新的进步中,情况确实是这样。贝塞麦、西门子、吉耳克里斯特—托马斯等人新发明的炼铁炼钢法,就以较少的费用,把以前需时很长的过程缩短到最低限度。由煤焦油提炼茜素或茜红染料的方法,利用现有的生产煤焦油染料的设备,已经可以在几周之内,得到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得到的结果。茜草生长需要一年,然后还需要让茜根长几年,等茜根成熟,才能制成染料。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近五十年来,交通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1847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十二个月(见第2卷第235页),现在已经减少到十二个星期左右。1825年到1857年期间的两大危机策源地,美国和印度,由于交通工具的这种变革,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因而失去了这两个危机策源地的爆发能力的大部分。全世界商业的周转时间,都已经按相同的程度缩短,参加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不用说,这不会不对利润率发生影响。要把总资本的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纯粹地表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假定,互相比较的两个资本的其他一切条件是相等的。所以,除了要假定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相等,还特别要假定资本的百分比构成相等。假定资本A的构成是80c+20v=100C,剩余价值率85为100%,资本每年周转两次。这样,年产品就是:160c+40v+40m。但是在求利润率时,我们不是按周转的资本价值200来计算40m,而是按预付资本价值100来计算。因此,p'=40%。让我们用这个资本和资本B=160c+40v=200C比较一下。资本B有同样的剩余价值率100%,但每年只周转一次。这样,年产品就和上述的年产品一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