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作者:厄尼斯特·科兹 字数:20153 更新:2023-10-08 21:21:39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一章 人不能背叛自己(1)  提到心灵的自由,人们自然会想到戒酒协会。以前,酒徒们戒酒,难于上青天,无论是服药,还是心理咨询,无论是求助宗教,还是其他团体,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无法把酒徒从酒坛边拉开。人一酗酒,终身无法解脱,他们只能在醉生梦死、烂醉如泥中了却残生。然而,戒酒协会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没有用药物,没有用心理咨询,没有用宗教,只是通过聚会,就让上千万酒徒彻底戒掉了酒瘾,重获新生。那么,戒酒协会的聚会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其实,戒酒协会的聚会就是让酒徒们聚在一起,讲自己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他们最经典的两句台词是:我叫约翰,我是一个酒鬼,我不完美,我承认自己对酒精毫无办法,我无法戒酒,我很无能很无助,我需要帮助。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过没关系,真的没关系。难以想象,戒酒协会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了人们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方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因为它通过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放弃了头脑中那个虚幻的自我,从而让心灵变得完整。  酒徒为什么会酗酒?  人们为什么会忧郁、烦恼、焦虑和恐惧?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分裂的,分裂让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被撕扯的状态,痛苦不堪。有时,这种心灵的痛苦甚至比肉体的痛苦更为剧烈,常常撕心裂肺,肝肠寸断。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撕扯分裂我们的心灵呢?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头脑中有一个自我的幻象,这个幻象完美无缺,无所不能,可以掌控一切。头脑中的这个幻象不仅让自己看上去完美,而且还把一切都看得完美。在他眼里伴侣是完美的,父母是完美的,工作是完美的,未来是完美的,整个世界都是完美的。然而,现实是不完美的。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真实的自我与头脑中的幻象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这一落差就像一个黑洞,活生生地撕裂了我们的心灵。  所以,追求完美是心灵的陷阱,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一个跷跷板上,一头是神,一头是兽,人则站在中间;人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不偏不倚,跷跷板才能平衡。如果人背叛了自己,不管是偏向于神,还是偏向于兽,结果都会让跷跷板倾覆。  --威尔逊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二者统一,人才完整。人从来都不完美,但人从来都是完整的。人不能背叛自己,既不能站在神的一边,也不能站在兽的一边。如果背叛了自己,人就会分裂,就不完整,心灵就会被撕得破碎不堪。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酒徒为什么会酗酒?也是因为他们背叛了自己,站在了神的一边,一心想成为无所不能的神。说到这里,人们不免会怀疑:"烂醉如泥的酒鬼怎么能与完美的神相提并论呢?"其实,每个酒徒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追求完美的幻象:自己能掌控一切,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幻象根本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就把这一幻象寄托在了酒里。在酒徒的心中,酒瓶就是他们的上帝,他们藏身其中,飘飘欲仙,呼风唤雨。然而,一旦酒醒,痛苦就会像山一样压下来,让他们万劫不复。为了当一时的神,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这就是酒徒们的真实写照。要想让他们摆脱酒瘾,就要让他们放弃当神的虚幻追求,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戒酒协会之所以让酒徒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放下完美,变得完整。看一看戒酒协会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1934年12月的一个午后,阴雨绵绵、寒风瑟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座豪宅的餐桌旁,两名绅士相对而坐。白色油桌布铺就的桌面上放着一瓶刚刚从浴室水槽里取出来的杜松子酒。  当身材魁梧的主人威尔逊伸手拿过酒瓶邀客人艾比喝上一杯时,衣冠整洁、相貌堂堂的艾比轻轻地笑了笑,说:"不了,谢谢,我戒了。"  "戒了!为什么要戒?真的能戒吗?"威尔逊大感意外,不禁放下正在倒酒的酒瓶,关切地望着老朋友,"你怎么了?"  "我不再需要它了,"艾比回答得很干脆,"我信教了。"  信教?信教真能让人把酒戒掉?扯他娘的蛋!一时间,威尔逊怀疑他的老朋友是不是糊涂了,艾比可是他多年的酒友啊。不过,这件事却深深地震撼了威尔逊,他决心与艾比赌上一回。在他看来,宗教只会让人们去追求完美,根本不可能让人戒掉酒瘾,威尔逊与艾比打赌,他要通过不信教的方法真正把酒戒掉。  后来,戏剧性的结果终于出现了,威尔逊用不信教的方法,彻底戒掉了酒瘾;而信教的艾比则恰恰相反,他没能真正戒掉酒瘾,断断续续地喝了三十年,最后在穷困潦倒中了却残生。然而,事情并没就此结束,威尔逊还想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其他人戒掉酒瘾。出于这样的目的,他和史密斯博士共同发起成立了戒酒协会,并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大力支持。从此以后,戒酒协会犹如甘泉,给许许多多的人带来了福音。七十多年来,戒酒协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的酒徒。于是,戒酒协会的诞生便成了二十世纪意识形态史上的一件大事。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宗教在酒徒的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威尔逊的方法却能雷霆万钧?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宗教和戒酒协会有什么不同--宗教要求人们追求完美,戒酒协会则要求人们承认不完美;  宗教要求人们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杜绝错误,戒酒协会则告诉人们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宗教希望人像神一样完美,戒酒协会则要求人放弃完美,追求完整。不难看出,宗教和戒酒协会最大的区别是: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追求完整。追求完美,是要把人打造成神;追求完整,是要让人放弃幻象,回归本性。戒酒协会的纲领《戒酒十二步》告诉我们,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承认不完美,人就会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终得到心灵的自由;相反,追求完美,不断克服人性的缺点,人就会陷入烦恼、焦虑、自卑和痛苦之中。因为完美本来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越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的痛苦就越多越深。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追求完美就像是用一把刀将一个人劈成两半,扔掉缺点的一半,只要优点的一半,毫无疑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追求完美,实际上就是企图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分裂,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相反,人如果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承认了自身的不完美,他就能回归真实的自我,变得完整起来,于是,这个人就会轻松释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几十年来,许多在心理学和宗教中无法找到慰藉的人,他们最终却在戒酒协会找到了归属,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承认不完美,不仅是酒徒的良药,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良药,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人会感到痛苦、烦恼、困惑和焦虑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追求完美,把自己当成了神。人是什么?人是次于神、好于兽,二者兼而有之的动物。不完美的人一味地追求完美,这就是很多人痛苦和焦虑的根源。  公元三四世纪,在埃及的沙漠里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甘愿离开繁华的闹市,隐居沙漠,过着无比艰苦的生活;他们以草为食、一禁食就是几周;他们连续几天把自己捆绑在石头上,直至筋疲力尽。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原来,他们是一群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称:"沙漠教父"。他们与中国隐居深山的苦行僧一样,都是通过受苦受难的感受,来体会人性的不完美。这些"沙漠教父"告诉我们:因为人不完美,所以很多事情人都无法掌控;因为人不完美,所以我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人不完美,所以我们总是苦难重重。人只有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他们的心灵才能自由;他们才能从痛苦中找到快乐,从荒谬中找到意义,从喧嚣中找到宁静,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根本就用不着去否认荒谬、喧嚣、黑暗和痛苦。而且,人也只有在经历了苦难,变得支离破碎之后,他们才能认清自己的本性。  追求完美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完美的是神,不完美的是人,追求完美的心理实际上是想去扮演无所不能的上帝。扮演上帝的结果注定会陷入酒精、金钱、权色和各种物质的泥潭。因此,只有停止扮演上帝,接受错误和缺点,承认无法掌握生活里的每一个层面,我们的心灵才能找到真正的祥和与安宁。  然而,许多人却不愿意承认人不完美,他们醉心于追求完美和控制一切。这样做的结局不外乎两个:要么烦恼不断,焦虑不安,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之中;要么理想破灭,酗酒成性,怨天尤人,整天都生活在抱怨和痛苦之中。  以下这个来自中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了解人不完美。马祖年轻时痴迷坐禅,一次能坐上几个时辰。有一天,他的门徒怀让问他:"你这样强迫自己打坐,到底意欲何为?"  "成佛。"马祖答道。  怀让一听,当即坐了下来,拿起一块砖头,专心致志地磨了起来。马祖看着他,大惑不解,问他做什么。  怀让说:"我要用这块砖磨面镜子。"  "你就是磨到胡子白,也磨不出镜子来。"马祖奚落道。  怀让笑了:"哈哈!你这会儿也该明白了吧,你就是坐到胡子白,也成不了佛。"人只能做人的事,而不能去做神的事。马祖一心成佛,就是要让人去做神的事,结果自然便会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人的能力是有限制的,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觉醒而充满了幸福感的人。承认不完美,承认人能力的有限,我们就会对他人的不完美产生怜悯,于是,爱便会油然而生。下面我们将讲述两个觉醒之人的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两人共有一块田和一间磨房。每天晚上,弟兄俩平分一同收获来的粮食。弟兄俩一个单身,一个已有家室,生了一大帮孩子。有一天,单身的弟弟想:"把粮食平分实在不公平,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哥哥还有那么多孩子要养活。"于是弟弟每晚悄悄地拿些粮食放到哥哥的谷仓里。  然而有一天,已成家立业的哥哥自言自语道:"把粮食平分实在是有失公道,我到老来有孩子养老送终,可弟弟孤苦伶仃,到老来去靠谁?"于是每天晚上,他也悄悄地拿出一部分放到弟弟的粮仓里。结果,兄弟俩人清早起来,总是发现自己送出的粮食又神奇地补了回来。  直到有天晚上,兄弟俩在半路上不期而遇,突然明白这期间发生的一切蹊跷,兄弟俩深情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故事中,上帝见证了他俩的相遇,赞叹道:"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圣地,一个应该建立我庙宇的地方。"这片上帝圣名显扬的圣地,是人们出于爱而发现彼此的地方。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才要彼此互爱,相互扶持;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才要宽容和宽恕;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才要谦卑,才要学会感恩。上面故事中的两兄弟,如果他们都觉得自己很完美,能力不受限,不需要他人的爱和支持,那么,这个感人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发生。第二章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  世界上所有的人,他们的内心无不有着光明与黑暗、信任与怀疑、爱与憎......  --温立光 加拿大灵性作家人类最古老的智慧认为:?个人都有双重性,我们既是圣人,又是罪人。牧师问孩子们:"要是世上的好人都是红色的,坏人都是绿色的,那你会是什么颜色的?"  小琳达歪着头,仔细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满脸兴奋地答道:"牧师,我是花色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红色和绿色的混合体,既是好人又是坏人。优点和缺点参半,这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神,然而,人又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拥有超越时空限制的智慧和爱,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人总是处于这样的困境--我们渴望本质上超越我们的东西。  长久以来,人们不断述说着自己面临的这种困境。古希腊人说,人次于神、好于兽,二者兼而有之。有一个神话很有意思,这个神话说,有一种残暴的动物,一天,它吃了一名未成年的神,于是,体内便残存了那么一点点神性。由于这一点神性,后来,这种动物就变成了人。  在《沉想录》中,作者这样写道:"人是可怜的,也是伟大的。人常常被困于虚无和无限的两难境地,自我正是结合了灵性的无限和血肉之躯的有限。"二十世纪的哲学历史学家巴雷特说:"人占据了宇宙的中心位置,他介于有限和无限之间:相对于虚无缥缈,人包罗万象;相对于包罗万象,人又是虚无缥缈。这种两面性,正是人的主要特征......无疑也是有限人类的一个典型形象......人的局限让人成为了自己。"美国神学家尼布尔说:"人站在天性和灵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人受着天性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灵性,人又超越天性和自我,是自由的。约束和自由、制约和无拘无束相伴相随,如果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苦闷和焦虑。"  人始终处于无限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确知和茫然之中,因此,人的内心总是混乱不堪。"兽性"和"神性",是人们在描述自己内心矛盾时的一个经典比喻,用现今时髦的话说,就是人的内心同时具有"至善"和"至恶"两面。倘若否认?这一两面性,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没做成天使反倒成了魔鬼。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成为神,必先做坏人。"而佛陀的两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先举起屠刀,怎能放下?不先在苦海,怎能回头?  人类学家欧内斯特对人类的两面性深感苦闷,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道:"人是满口胡言乱语的神。"人总是在希望和困难之间进退两难,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让我们来听一听发自内心的声音:"我给搞糊涂了。"  "我烦死了。"  "我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  "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矛盾心理,所以,常常会陷入痛苦之中,使我们无法在成功中找到满足,无法从失败中获得智慧。人们鄙视自己的不足去追求完美,就像踏上了一块跷跷板:一头是自爱,一头是自憎。无论哪一头翘起,都会令人痛苦。人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的是获得些什么,留下点什么。如果将世界和我们自己一分为二: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神,就是兽;不是天使,就是魔鬼......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最终从生活的跷跷板上甩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生有起有落,人性有善有恶。在人们的内心黑暗总是伴随着光明,善良总是伴随着邪恶,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既不是神也不是魔,二者兼而有之犹太智者布南对弟子说:"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两个口袋,右边口袋装的字条是'我创造了世界'。左边装的是'我是无名小卒'。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手取用。"追求永恒的幸福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真正的情感只能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之上。人们需要接受自己,需要接受这个善恶美丑皆而有之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人类世界的本性。  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教皇就曾提到过人们内心的善恶之争。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天使:一个好,一个坏。人们并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的"堕落天使",因为我们生而有罪,从来都不完美。关键是:我们能否战胜自己的罪孽?  要想"战胜罪孽",必须先承认罪孽,接受不完美。一个人问波曼教父:"要是犯下了可耻的罪行,我的良知便会谴责我:'你为什么又犯了罪?'"  教父告诉他:"当人误入歧途的那一刻,要是他能说,'我犯了罪。'那他的罪立刻就会终止。"人性在矛盾中领悟、接受和实践。"矛盾"是表面上的冲突:两件事物看似相互排斥,但事实未必如此。"正方形的圆"、"圣徒般的罪人"、"虔诚的傻瓜",这些前后矛盾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对事物的强行划分,而真实的事物都是充满了矛盾。对矛盾的坦然,是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开始,只接受其中的某一部分,就是在否认矛盾,否认人性。诚如爱默生所说,"只要是人,都有缺陷。人无完人,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这其中就有你和我。"  否认人性的矛盾,就容易落入自负的圈套。犹太人克雷泽是一位著名的智者。一天,有一位门徒问智者:"老师,我如何才能避免罪恶呢?"克雷泽答道:"如果你能避免犯罪,恐怕你就会陷入傲慢这一更大的罪恶!"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冯查教士刚一走进教室,几个学生连忙满脸通红地住了口。冯查问他们在讨论什么,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刚才在说,要是受到冲动的驱使,那该有多可怕。"  冯查说:"别担心,你们还没有那么圣洁,能让冲动来纠缠上你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倒像是你们在纠缠它。"公元五世纪,奥古斯丁研究了灵肉之间的关系,他说,没有罪恶,也就没有了欲望。欲望涵盖了人类的整个生活,寓含在我们的血肉之躯和这个世界当中,因此,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就应该欢呼雀跃,因为只有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才能求得内心的安宁。觉醒是我们从缺点和失败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承认缺点,允许失败。犹太智者理震斯克说:"只有上帝才十全十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的行为肯定是劣迹斑斑的。要是有人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可挑剔,那他一定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前人睿智的教诲,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把自己打造成十全十美的人,注定是个骗子,他不是在欺骗别人,就是在欺骗自己。美国国会有535名议员,每年会为我们制定数百项法规,这批人无疑是人类中最杰出的一分子,然而,他们也是不完美的,下面就是对他们不完美的统计--在这535名议员中:  有36人曾被指控婚内虐待。  有9人曾因欺诈被拘捕过。  有27人曾因空头支票遭到指控。  有129人曾至少破产过两次。  有8人曾因打架斗殴而服刑。  有91人曾因信誉不佳而不能获得信用卡。  有17人曾因药品遭拘捕。  有19人曾因行窃被抓捕。  有31人目前正在面临一些诉讼。  有98人在去年因酒后驾车被拘留。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吸食过毒品。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过,不完美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承认,要面对,而不是逃避。戒酒协会的发起人威尔逊说:"戒酒协会由一群满身缺点的人组成,是一个极不完美的组织。因为我们是人,而?浑身毛病。"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局限,每每否认这一事实,心灵就要遭受一次折磨。然而,人们却有一种偏执,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我执"。这种偏执是:有限的人想成为无限;绝望的人想成为上帝;孤注一掷的亡命之徒想追求完美。正如荣格所说:"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却想成为上帝。"因为这种偏执,所以,我们总是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之中。  要想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要学会包容,既要包容自己的缺陷,也要包容别人的缺点。有一个修士犯下了不赦之恶,众人一致决定将他逐出教门。这个修士低着头,羞愧万分地离开了修道院。这时,德高望重的教父贝萨里安却起身跟在他的后面,清楚地说:"我也是一个罪人。"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不要轻易去指责,指责别人的错误容易掩盖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就不能从错误中获得提升。伊萨克拜访某个教区时,见到有个兄弟犯下了罪恶。伊萨克在心里谴责了他。等他晚上回到了住处,发现有位天使挡在了门口:"上帝要我来问你,他将如何对待你谴责的那位兄弟。"伊萨克顿时醒悟:连上帝都不指责罪人,何况于我呢?以下是一段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老人言":老人们常说:"切不可对他人评头论足。若要自己清心寡欲,就不要对别人的贪心说三道四,因为你和他一样曾违背过戒律。说'不可贪心'时,你也是在说'不可妄加评论'。"沙漠的清净孤寂中,修士们直面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罪孽深有感触。出于对自身缺点的认识,他们也对别人的缺点报以同情。这就是老人言中弘扬的崇高精神。黑人摩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沙漠教父,下面这个故事说的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一位兄弟犯了错。大家请摩西去参与审判,他没有答应。后来,神父派人去跟他说:"来吧,大家都在等着你呢。"于是他站起身来,背了个装满水的破罐子跟来人去了。他一边走,破罐子里的水就一边从身后漏出。到了门口,一帮迎接他的修士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教父?"老人家答道:"罪孽洒在我身后,我却看不见。可今天,我是来审判别人过错的。"听到这句话,修士们二话没说,当即原谅了那位兄弟。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上帝创造的万物皆有瑕疵,因此,我们必须摈弃扮演上帝的念头。  --爱默生埃及的沙漠教父从孤独的生活中悟出:人与人之溜以相像,不是因为他们的美德和优点,而是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像著名的泊恩太格司说的那样:离上帝越近,我们发现身边的罪人就越多,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无论上帝是谁,无论他有多大的法力,他都不能嘲弄我们的不完美,藐视我们的缺点。相反,缺陷就像盔甲上的裂缝,它是"上帝"进入我们心灵的"伤口"。就像一位哲人七百年前说的一样:"一个人只有缩到最小,他才能进入核心,看到上帝的伟大。"与这位哲人相似,大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上瘾,就是让"上帝"进入我们心灵的"伤口"之一。上瘾是一种罪过,源自人性的缺陷,但?是这些罪过和缺陷却可以?一个人和上帝连结......人深陷罪恶之中,在最脆弱的时刻,在感到无助和破碎之时,恰恰就在这时,上帝进来了,上帝是从你的伤口进来的!上帝从伤口进入我们的心灵,这个伤口,宗教称之为"罪孽",医生称之为"疾病",哲学称之为"错误",我们称之为"不完美"......不管人们如何称呼它,总之,恰恰是它,让我们更靠近了"上帝"。  有一位哲人说了一句令人费解且又欣喜的话:"上帝亲近圣徒,更亲近罪人。"上帝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位哲人是这么解释的:"天堂里的上帝给每个人拴了根绳子。一旦犯下?罪恶,绳子就会被剪断,剪断绳子之后,上帝会再打个结,把绳子重新接上,这样一来,绳子就会变短,这个人因此离上帝就近了一步。一个人因罪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剪断绳子,于是,绳子上的每个结都让他与上帝更近了一步。"上帝喜欢有缺陷的东西,所以,它创造的万物都有瑕疵,包括我们人类。人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真诚地去面对。然而,我们很多人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常常采用逃避和欺骗的手段。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修士请阿摩那去处罚一位与人私通的修士,他们簇拥着阿摩那一道去那位修士的住处,好捉奸在床,重重地罚?一下。那位修士听到这?消息,赶紧将女人藏进了一个大木桶。一帮人很快就到了他的住处,一进门,阿摩那就看出了端倪。他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坐在木桶上,然后指挥那帮修士里里外外地搜查,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见到那个女人的影子。几个人满面羞愧,万分歉意地退出了门。临出门时,阿摩那握着那位修士的手说:"兄弟,小心点;也请注意你自己!""也请注意你自己!"阿摩那提醒的不是那位教友的行为,而是他对待自己行为的态度:漫不经心、自欺欺人、敢做不敢当。在阿摩那看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敢于面对,不能侥幸?避。"也请注意你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诫那位教友:做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忠实地面对自己。错误是一回事,对待错误的态度又是一回事,有关这事儿,我们且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安息日那天,三个躲在谷仓里抽烟的年轻人被教士逮了个正着,教士要惩罚这三个罪人。其中一人喊了起来:"你不该罚我,我忘了今天是?息日了。"第二个人说:"我忘了安息日是不能抽烟的。"第三个年轻人清了清嗓门,大声说:"我也忘了。""你忘了什么?"教士不解地问。那小伙子答道:"我忘了把门给锁上了。"上面这个故事中,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明显是在撒谎,而第三个人说的却是实话。虽然,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人们该如何诚实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错误呢?两位心灵导师的信函,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巴尔和约翰被人们尊为"伟大的长者"和"另一位长者",两位长者回复了许多写信前来寻求指点的人。如今,两人约有八百五十封信件流?于世。其中,一位与巴尔通信的人也叫约翰,他俩之间的交流尤其值得一提。约翰请了一位朋友来帮忙。由于朋友没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约翰有点不高兴,就稍稍地说了他几句。朋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约翰写信告诉巴尔--他以后什么事都不跟人说了!  回给约翰的第一封信,巴尔说得比较委婉:"这一代人脆弱敏感,你很难找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约翰明白这句话中暗含的责备,欣然承认这其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他在给巴尔的信中又写道:"导师,我知道,所以至此,全是我一个人的罪过,我是个傻瓜,这一切都?我的错。"  巴尔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在回信中写道:"你自称是个罪人,可从你的所作所为来看,你并不承认。一个认为自己有罪的人,不会四处否定别人,与人争执。"他以一句经典的宗教训诫结束了这封信:"要注意你自己,兄弟!""注意你自己!"就是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心实意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真诚首先是要对自己真诚。对自己真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就不会去否定别人,与别人争执,因为别人能够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需要你对他指指点点。  在近期的小说《寂寞的鸽子》中,两位年事渐?的牛仔,可以被看做是现代版的巴尔和约翰。有一天,两人为失败的得失争得不可开交,故事中的奥古斯塔强调偶尔失败带来的好处,他指责朋友卡尔太固执,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太自以为是,不管人家跟你说些什么,你都认为事不关己。幸亏我错了,我可以不断探索。"  "你干吗要一错再错?"卡尔问?,"你应该避免犯错才对呀。"  "错误是无法避免的,你只能学着如何去面对。"奥古斯塔说,"如果一生中只犯过一两次错误,你肯定会极其痛苦。而我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就好比我每天都要刮胡子一样,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里的用词很新潮,但寓意却很古老:挣扎和失败的一个主要益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人性,杜绝自负,放弃自傲。戒酒协会强调:"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上帝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缺点后,给予我们怜悯。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不会吓跑上帝,相反,却能满足上帝慈悲为怀的渴望,?他拉得更近。反省过后你会懂得,你认为无法去爱的事物,那正是上帝召唤我们的东西。"诚实地对待自己"是认识自我的开始,沙漠教派当初隐居沙漠,是因为他们懂得自欺的危害;为研究培养灵性的方法,他们在荒野中开辟一片实验场地,一方不为外界诱惑分心的幽境。  沙漠教派的退隐,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这些人是在逃避诱惑,可许多故事证明,他们完全知道这种逃避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寻求一种直面诱惑、认识诱惑的能力。这些人视诱惑为最宝贵的武器,通过对欲念的观察,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他们非但没有抛却心中的欲念,有时?至还会去寻求,他们将诱惑看做力量的源泉。一直以来,禁欲主义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麻痹,也就是诱惑消失后滋生的倦怠和自怜。  禁欲所要面对的,与其说是欲念,倒不如说是绝望,或者说小肚鸡肠似的傲慢......禁欲不是对罪恶、宽恕和如何缓解痛苦的评判,而是怜悯和慈爱。沙漠教父们最基本的观点不是如何评判,而是如何去爱。  怜悯源自人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是让自己有别于人,而是让自己更像自己。由于沙漠教父们将罪恶和人性的认识合二为一,对别人的不足,他们会流露出一种夸大了的怜悯。倘若他们的故事被断章?义,人们往往会对这些"怪异"举动惊讶万分,全然忘了他们的怪异背后,是为了唤起我们对怜悯的注意。  在每个人的内心善恶美丑都相互依存,是正人君子,也是罪人。否认自己的双重性,实际也就是在否定自己;以谎言否定自己的双重性,实则是自欺欺人。忠于自己是人性永恒的主题,最大的背叛是否认人类复杂的本性。有一个人裹着一条装有食物的麻袋禁食了一周,马吉德见后对他说:"邪念诱使你披上麻袋,那些装模作样禁食、但暗地里偷吃的人,在灵?上要胜你一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假禁食,而你本来就在假禁食,自己却不愿承认。他们欺骗的是别人,而你欺骗的是你自己。"欺骗是不好的行为,欺骗别人不好,但更不好的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以喝酒为例,一个人没喝酒前,往往会说,自己酒量不行,只能喝一点点,这时,他是在欺骗别人,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能喝多少。然而,当一个人喝醉之后,他说自己还能喝一瓶,这时,他不是想欺骗别人,因为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喝多了,他想欺骗的是自己。  人们迫切需要认识自我、并真诚地面对自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是关于弗朗西斯?,说的是他对诚以待人和待己的认识。弗朗西斯一向谨小慎微,生怕一时的不慎,陷自己于自欺和不义之中。弗朗西斯晚年时,有一次身体不适,侍从觅来一块狐裘,要为他缝在罩袍里面来御寒。可弗朗西斯非得要在罩袍外面也缝上一块,免得别人为衣服的粗陋外表欺骗,误以为他比实际更苛刻自己。为什么这些被后人尊为圣贤的人都害怕虚伪和自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清楚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们无法看到自身的矛盾,就像无法看到自己的脸一样。想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想看见真实的自我,就必须通过真诚。"真诚地面对自我"就?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失去了它,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本性。一位哲人曾说过:"真诚是竖起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中看清自己,显示出本来的面目。"二战的大屠杀之后,有两个故事广为流传。雷咯夫教父对弟子说:"不承认也不纠正自己灵魂上污点的人,不会得到上帝的救赎;不承认也不改正自己错误的国家,同样得不到上帝的宽恕。无论是一国还是一人,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绝对得不到救赎。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得到什么样的救赎。"  "雅各的儿子告诉约瑟夫:'我们都是正直的人。'约瑟夫答道:'所以说你是奸细。'但后来?人真诚地向对方认错时,说的则是:'这样对待兄弟,我们深感罪孽深重。'此时,第一缕救赎的曙光降临了。怜悯之情止不住涌上心头,约瑟夫别过脸哭了。"世间有善有恶,但善恶的界线不在国与国、组织与组织或人与人之间;善恶的界线穿越每一个国家、组织,甚至每一个人的心,将世人一分为二的正是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缺陷,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归咎他人,这样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不完美本来就是人应该接受的。人类正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中才发展壮大起来的。  倍受尊敬的哲人格雷高利说,人类唯一能够成就的完?就是--永无止境的进步。这种进步就像一个人学走路,跌倒了再爬起来。第四章 什么是灵性  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  --罗斯 戒酒协会会员追求完美让人分裂,承认不完美让人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长处,承认不完美是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己;追求完美则是企图将一个人的缺陷和长处分裂,让自己变得支离破碎。分裂,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虚假的幻象;完整,人们的心中没有了幻象,灵性却开始了觉醒。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统一在一起,缺陷和长处这两股力量就会融合,产生核变,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灵性的觉醒。  什么是灵性?灵性就是开悟,用佛陀的话说,就是苦难的终结。一位心灵导师曾这样描述过这一体验:以前,我一直追求完美,对自己身上的很多缺点都不满意,我讨厌自己,憎恨自己,内心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我长期焦虑不安,陷入了深深的忧郁。有好几次我都想自杀,结束这条不完美的生命。  一天,夜深人静之时,我一个人独自坐在家中,脑海里不断闪现一个念头:"我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突然,我感觉到我的意识似乎跳出了自己的身体,它游荡在身体之外,近距离地对着我的躯体说:"我是谁?自己又是谁?"接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思维似乎已经停止,剩下的只有感觉。我感觉自己的体内有两股力量在飘浮、翻滚,它们想要融汇在一起;我感觉到自己在一片黑暗中滑行,开始还有些恐惧,可后来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等我清醒过来有了意识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我知道那个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我",是一个虚幻的我,根本就不真实;而那个差点被杀掉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于是,我的内心不再有被撕裂的感受,变得完整起来;我不再讨厌自己,完完全全接纳了自己,心灵无比的自由和喜悦。很多戒酒成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他们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当他们接纳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和优点之后,突然,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这个角度,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心灵便获得了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的灵性觉醒呢?一位酒徒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这位酒徒道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体会到灵性;只有遭受了分崩离析之苦,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和慰藉;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没在地狱中接受过炼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根本就不可能觉醒。  要让灵性觉醒,首先,我们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正因如此,所以,那些犯过错误、历经苦难、去过地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才容易觉醒。相反,那些感觉良好,春风得意,仍怀揣追求完美幻象的人,他们根本就无法去感悟灵性。沙漠教父约翰?考罗保斯告诉我们:"如果看到有人一心想爬上天堂,你一定要抓住他的后脚跟,用力把他拽下来。"灵性不在天堂,只在尘世,它深深地扎根于凡间,甚至在地狱。灵性总是降临到那些满身缺点、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人的内心。正如有人总结沙漠苦行僧的夸张做法时,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为灵性的觉醒,玩倒立的真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人们的内心总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人本身就不完美,但内心却渴望尽善尽美;心本已存有疑虑,却又期盼确信无疑;根本就没有无瑕的白玉,我们却在追求白玉无瑕。  霍高是希腊的一位神父,一天,他在亚索山上碰到了一位修道士。这位修道士心情郁闷、痛苦,也很气愤。问他何以至此,他说:"你们看看我,到这儿都三十八年了,至今还没有过纯粹而完美的祈祷。"听完他的诉说,在场的人都觉得他真的?可怜。  这时,有一个人说:"这事儿听起来的确可怜。但可怜之处在于,经过三十八年的修行,他依然对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情有独钟。"这一幕即令人不安,又令人安慰:这位迷茫、痛苦的修士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追求的"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正是他内心饱受煎熬的根源。然而,一位旁观者不仅知道了他的痛苦,还找到了他痛苦的根源--对完美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无完人,否认不完美实际就是否定自己。灵性来自疑虑、无助和失控,当人处于这样的境况之时,灵性的感觉便开始了绽放。  千百年来,很多作家和思想家均有过这样的境,他们将此看做是一种失衡、失序、破裂和纠缠不清的感受。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说了四个字--苦海无边。为了解释这个"苦"字,佛陀用了一个词:dukka,意思是脱臼或车轴脱轨,暗示人自身的断裂和被撕扯。通俗地说,这就是人生的逆境。有意思的是,人在逆境之中,人在断裂被撕扯之中,人在无边的苦海之中,人,恰恰就是在这个最痛苦的时刻,他们的灵性开始了觉醒。所以,佛陀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不仅是佛陀,埃及的沙漠教父对人性的这种矛盾也非常清楚。这些苦行僧走进沙漠,为的是寻得一方天地,去探索人类的本性,因为他们深信自己"已蒙救赎"。沙漠俨然成了他们研究人性的实验场。在今人的眼里,埃及的荒野和地中海的山丘遥不可及,然而,这些灵性大师们用内心的紧张和挣扎来解释人们的疏远感,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  当代一位作家用了一个现今的小故事,阐释了接受不完美的必要性。有家大公司的CEO才华出众、能力超群,深受大家的尊敬。可他有个难言之隐:每次到董事长那里做例行的周报,都会尿湿裤子。  善解人意的董?长建议他去看泌尿科,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可第二周,他又在董事长面前尿湿了裤子!"你没去看泌尿科医生?"董事长问。  "没看,他不在家,不过,我看了心理医生,这会儿没事了,我不再觉得尴尬了。"他答道。要想灵性觉醒,最重要的是:真实、诚实和说真话。一句话,就是要正视自己,将自己看做是一个常人:一个迷迷糊糊的人,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一个满身缺点的人。相反,灵性觉醒最大的障碍则是否认这一切:否认人的不完美,否认内心的矛盾,否认自己的缺陷。否认就是逃避,它堵塞了灵性觉醒之路,让人滑向了自暴自弃和自欺欺?的深渊。  承认不完美,固然不那么容易,就像直面问题会使人痛苦一样。但是,即便你选择逃避,问题也不会自动消失,所以我们只有承认,并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奇妙的是,承认不完美后,我们的心灵感受到的不是绝望,而是喜悦,因为我们只有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才能找到渴慕已久的宁静和平和。犹太智者理震斯克说:"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坚信,我也能升到天堂。站在天庭的审判席前,主会问我:'你认真学了没有?'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没有。'主又会问我,'你按时祷告了吗?'我的回答还是:'没有。'第三个问题是:'你多?善事了吗?'我第三次的回答还是:'没有。'接下来,判决将会偏向我这一边,因为我说了实话。"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在上面这个"讲真话"的故事中,犹太智者认为,尽管自己劣迹斑斑,却还是可以升入天堂,因为他敢于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诚实会带来痛苦,所以,一些人选择了说谎,希望能借此逃避说实话带来的痛苦。承认不完美,实则是要坦然面对一切问题。著名作家肯皮斯和弗兰克就是从"讲真话"的这个故事中,发现了祈祷的含义:紧随缺点之后的是寻求帮助的欲望。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才要渴求"?明",寻求帮助。心灵寻求帮助的第一声祈祷就是呼喊,这种寻求帮助的呼喊每天清晨都会从修道院中传来,它已经被传诵了一千五百多年:"哦,主啊,救救我吧!哦,主啊,快来救救我吧。"圣德兰修女说:"祈祷的原始本质就是寻求帮助,在孤寂无助中,人的这声呼喊能划破黑暗,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他也会呼喊--我渴了!"一个人只有在最无助的时候,才会发出求救的呼喊,然而,正是这一求救的呼喊却具有深刻的意义。它表示:这个人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助,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已经承认了自己需要帮助。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独自面对和完成的事,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寻求帮助。我们渴求"神明",渴求它减轻我们内心的苦痛,渴求它填补我们内心的黑洞。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接受并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和软弱,于是灵性就会应运而生,心灵的重担才最终得以释放。  问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塔格威尔在《无法完美》一书中分析的那样:"最大的恩典就是让我们开始明白出了什么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死,我们几乎无法掌控自己的一切。于是,我们就会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助,就会低下头来,让自己变得虚心。用戒酒协会的话说,就是当一个人万念俱灰、跌到谷底时,他就会变得虚心,就会明白只靠我们自己,注定会迷失方向。"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有很多缺陷,我们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我们都无法掌控,用戒酒者协会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要去扮演上帝,追求完美。灵性的觉醒与完美无关,它隐藏在不完美中,是一种求助的呼声。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碰到不可穿越的障碍、无法跨越的阻隔。面对这些困难,你认为是上天在嘲弄你呢,还是在帮助你?认为是嘲弄的人会不断经历沮丧、悲哀、内疚、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使自己的灵性继续沉睡。而认为困难是在帮助我们的人,他们通过困难,认清了自己的局限,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于是,他们的灵性便被唤醒。  伟大的诗人艾略特在《东科克》这首诗中这样描述了灵性觉醒的历程:要想了解你所不了解的,  必先经过愚昧无知。  要想拥有你不曾拥有的东西,  必先经过一无所有。  要想功成名就,  必先经过默默无闻。  你不了解一切,  正是你唯一的了解。  拥有的正是你不曾拥有,  功成名就恰恰是你的默默无闻。这首诗告诉人们,唯有承认自己愚昧无知,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所了解;唯有承认自己无能无助,我们才能获得帮助;唯有承认苦难,我们才能超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痛苦和不幸,总是选择逃避,而逃避则会带来更大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所谓神经官能症,其实就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带来的痛苦,比要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因此,我们要提醒的是:只有尊重事实,接受那些无法掌控的不完美,才能淡化心灵的不适,让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向。发现自我和承认自我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当我们做到这一点后,灵性便开始觉醒,内心的智慧也会因此而生。  《宗教之我见》一书曾对戒酒协会的早期成员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书中,詹姆斯把人分为两种:一是初生的人,一是重生的人。初生的人从不怀疑,他们懵懵懂懂,自信而内敛,常常身处宁静之中却浑然不知。他们认为事情总是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不会把偶尔的不幸放在心上,他们也不会以此为然。这些人活得非常单纯,从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漫画家的笔下,这些人脸上总挂着傻乎乎的笑,是《纽约客》漫画版上的常客。  詹姆斯将自己划归为重生的人,对这一群人,他做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他们深感危机重重,为道德沦丧的世界而痛苦;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一分为二,可以站在跷跷板的一头,于是他们的心灵被撕裂成了两半。用"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是"病态的人",欠缺生活的能力,常常被内心的不稳定和生活中的负面因素撕裂,困苦不堪。在漫画家的笔下,这些人神经兮兮、缺乏安全感,很像《史努比》里的查利?布朗,屡战屡败,但从未停止过努力。  那么,这类重生的人,他们对苦难和阴暗面如此敏感,是否意味着缺乏灵性?他们感到绝望是否表明自己已一败涂地?不!掷地有声的答案回荡在数千年的智慧之中,人们坚信:在挣扎的痛苦里,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我们的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们只有到过深渊,才能体会出高山的宏伟。人不是神,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支离破碎,才能期待心灵的痊愈?成就健康的心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能真正地欣赏光明;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失望能让我们恢复心智;心碎之后,我们的心智会更加完整。在经历悲痛、绝望和眼泪的过程中,我们的哀号不是表明逃避,而是表明最大限度地接受。接受是灵性觉醒的开始。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庙宇的神圣,在于它是一处人人都能进去哭诉的地方。不错,我们必须学会哭诉!这才是最高的智慧。"哭诉使我们在无助中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哭诉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完整,哭诉之后,我们的心会感到宁静和平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都有问题,不过,有问题并不可怕,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本质,我们是人,是人就有局限,就有缺点,就不完美。我不完美,你不完美,他不完美,不过这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只要我们将悲剧和绝望看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受,那么,我们就能在支离破碎时,唤醒自己的灵性,感受到平和与宁静。  戒酒者协会的经验表明,只有在这种不完美里,我们才能从缺憾中求得祥和与安宁。灵性的觉醒不是开始于孤高、教条、独断专行,而是开始于心襟开阔、可以质疑、能够自嘲。灵性觉醒就是寻找回了最真实的自我,而这一切都应从承认和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和不完?开始。大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却想成为上帝,这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要让灵性觉醒,我们就应与人的这种狂妄追求做不懈的抗争,我们要大声疾呼:"醒醒吧!人啊,请停止扮演上帝!"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  人去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绝境;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  --阿尔贝?加缪灵性是心灵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破碎走向完整,从痛苦走向平和,从焦虑走向宁静。那么,心灵的这种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它来自完整的心灵。如果心灵被分割,灵性便不会觉醒。分割我们心灵的有三种东西:一是观念的束缚;二是物欲的驱使;三是妄想的诱惑。  观念总是产生谬误,只有完整的心灵才能带来灵性。然而,人们常常乐于将事物分出彼此,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答即问。灵性却反对这样的分法,认为要想寻求绝对的真理,追问灵性的单一,实则是否定和毁灭人性。矛盾和疑义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而也蕴涵在灵性之中。我们有善有恶,是?贤也是罪人,奇怪又不怪。我们的失败其实是自己的成功,我们的苦难其实是自己的快乐,而我们渴望完美正因为我们不完美。现在,关于灵性的书籍数不胜数,许多人照本宣科,抓住教条不放,使得完整的心灵被分割,结果,他们的灵性始终还在沉睡。某个周日,镇上最有名的牧师在教堂内带领大家做祈祷。在诵读《圣经》时,牧师诵道:"我是你们真正的神。"众人之中,一个信仰者听到这句话,......不禁火冒三丈,他打破沉静,大声嚷道:"神是个自以为是的杂种。"  牧师没有吭声,但祷告结束后,一帮人开始责备那个信仰者。"你不仅打破了?拜的肃穆,还在上帝的使者面前说了这么不堪入耳的话,冒犯了上帝,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那个可怜的信仰者吓得瑟瑟发抖,这时,替上帝把好消息告知世人的天使加百利,出现在了牧师面前,对他说:"上帝让我向你问好,他希望你别让那帮人责备这个坦率的信仰者;说真的,他那句脱口而出的脏话,比那些人虔诚的祈祷更让我感动。"一些人的灵性之所以不能觉醒,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被许多陈旧的观念分割包围。他们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死守教条,人只有超越这些狭隘的限制,才能感悟到灵性。  观念就像一条绳索把心和?分开,我们的心脑本来是一体的,但各种观念却把它们强行分割。人类自有思想时起,一直将自己的身心、情感一分为二。正因为有了如此分法,千百年来,许多哲学家、医生和律师,一直在为心脑的孰轻孰重争论不休。  人不应该被分割为心、意、情,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感受":观念是意志的产物,意志是心灵的渴望,情感是开放的态度,表示我们会感动和心动。因此,"心灵"并非与"头脑"相对,而是"完整"的同义词有这样一个故事:智者孟德尔要求人们祷告时,脖子上不能戴任何东西,他说:"我们和上帝说话时,心和脑之间不能有任何障碍。"脖子上的项链会让人产生心脑分割的感觉,从而使心灵变得不完整。想要将撕裂后的碎片重新拢到一起,将骨头各就各位,恢复其健全的心智,就必须要承认和接受脑与心的相通。心脑一体,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们就能感受灵性,就能将支离破碎的躯壳重塑成一个完整的自己。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