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5

作者:李杰卿 字数:45023 更新:2023-10-09 12:27:08

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69)在陆地上的动物中,你也许没想到,勇猛的兽中之王——老虎竟然也会自杀!在印度北部森林,人们在几个月中先后发现了16只老虎相继死去。这些老虎看来是自杀身亡的。老虎的水性很好,但偏偏就有8只老虎落水淹死,1只老虎卧轨自杀,很不寻常。另外,4只落入陷阱而死,2只让农民毒死,1只在同另1只老虎争斗时活活被咬死。人类的好朋友——牛,也有过奇怪的集体自杀现象。在法国东南部一个牧场里,曾经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件。目击者称,他们看到牛群正在吃草,突然有50头牛发疯似地从25米高的陡峭悬崖上往下跳,结果有36头当场死亡。无独有偶,1985年1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的89头牦牛正在山顶上安静地吃草,牧民也十分悠闲地坐着休息。不料,一头牦牛突然跳下了悬崖,紧接着,其他的牛一头又一头地跟着往下跳,结果,所有牦牛全部跳崖!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而且过于突然,牧民都无法阻止。牦牛集体跳崖自杀,真是耸人听闻,但却是真事。这个地方此前已发生过5次这样的事件了。人们都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在鸟类中竟然也发生了这种自取灭亡的事件。在印度阿萨姆邦北卡恰尔县贾廷加村,每年的8~10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集体自杀的怪事发生。只见千万只鸟飞离森林,涌向贾廷加村,朝着各种各样的亮光扑去,有的撞向电灯,有的撞向火堆。那些伤而未死的鸟,则既不飞走,也不进食,直到死亡。还有的鸟在空中盘旋,直到筋疲力尽,再也飞不动,就掉落下来摔死。在云南、新疆等地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每年中秋节前后,成千上万的野鸭、大雁、天鹅等就会在路灯周围盘旋,甚至扑向灯火。许多亮着灯的居民住户的窗子就被飞鸟撞得砰砰直响。天亮后,人们就发现了许多死鸟和受伤的鸟,而一些疲惫不堪的鸟还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着。动物为什么会自杀,甚至集体自杀呢?科学家们经过多年探索,发现原因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气候异常,鲸类自杀就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异常所造成的;二是环境污染,老虎、牛、马、鸟的自杀则就与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有关。这也提醒人类,应当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否则,终有一天,人类将自食其果。集体跳海自杀的旅鼠在北欧海域、巴伦支海以及北冰洋等地的海面上,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员们经常会见到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面:只见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的旅鼠,不知道为什么,不顾一切地从岸边扑向茫茫大海,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不一会,海面上就出现了一大片漂浮着的旅鼠尸体,黑糊糊的一片,令人触目惊心,船航行15分钟,才能穿过鼠群。这是自然界最悲惨、最奇异的景象之一。这种现象差不多每隔三四年就发生一次,究竟为什么旅鼠不好好地活着,却要选择集体自杀呢?旅鼠是一种极普通、极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常年居住在北极。旅鼠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它们还有一个独特的外号:“天鼠。”因为,有时候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旅鼠种群,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开始在一个地区数量不多,但是,当食物丰富的年头来临时,繁殖却很快。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0)许多地理学家通过研究旅鼠生活的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大不列颠附属群岛的地理环境变迁指出,一万多年前,这些地区和大西洋曾经相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和海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陆地下沉了,变成了海洋和岛屿。这些曾经是气候温和、食物充足适于旅鼠生活的圣地,而旅鼠则一直保留着世世代代回归故乡的生活习性。每到一定时期,它们就要返回故乡,却没有想到故乡已经成为了茫茫大海,它们就糊里糊涂地回了老家。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自圆其说,如果旅鼠一代又一代地迁回故乡,最终溺水身亡,那么还会有旅鼠存在吗?生物学家对旅鼠的行为进行大量的研究。旅鼠的繁殖能力极强,据观察,旅鼠一年可以生8胎左右,每胎可生12只幼鼠。有趣的是,幼鼠只需要20多天的时间就长大成熟了,并且开始生育、繁殖。这就是说,一对旅鼠如果在3月初当“父母”,到9月初,它们便有96万只后代。多么惊人的数字!就算是旅鼠的天敌再多,恐怕也无法抑制自己种群的“人口”极度膨胀了。不用担心,大自然总会保持其平衡,不然,旅鼠早就统治地球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旅鼠,这个小精灵似乎生来就知道“计划生育”,它决不会毫无节制地生育繁殖。平常年份,它们只是少量地繁殖;当气候、食物都恰到好处时,它们才不约而同地拼命增殖。当“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旅鼠的天然基因就发生了一种作用,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得到神秘的信息,它们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样子,东跑西窜,在天敌面前也无所畏惧。即使这样,它们还觉得不够,又改变模样,脱下灰黑的保护色,换上鲜艳的红毛,好像故意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力。这样,旅鼠的数量就能因为天敌的捕杀而逐渐下降。但是,有时旅鼠的数量实在太多,这样的方法也无济于事。生物学家在观察中就发现,它们会逐渐聚集,渐渐由小群扩大,形成大群,一番忙乱的串联之后,突然间,它们像得到了明确的指令,沿着同一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去哪了呢?正是往大海进发!于是,就有了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那种触目惊心的场面。汪洋大海起伏的波浪并不能阻碍旅鼠的前进,它们毫无惧色地跳向大海,几乎全军覆没。大自然就是这样神秘,总是保持着一定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的缘故。“想不开”的乌贼乌贼又叫墨鱼、墨斗鱼,它可是海底生物中最为杰出的“烟幕弹”专家了。它们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乌贼的种类有巨型乌贼、枪乌贼、金乌贼等。乌贼虽然俗称墨鱼,但其实乌贼并不是鱼,而是一种贝类,只不过它的贝壳已经退化,变成白色的内骨骼了。在乌贼家族中有一种大王乌贼,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是巨无霸级。其体长达18米,长腿伸开有11米,体重足足有3万千克。这“乌贼之王”,曾经跟大鲸鱼搏斗过,打了个天昏地暗,结果是落得两败俱伤。但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这种“乌贼之王”不知为什么,经常会“想不开”,自寻短见,这是怎么回事呢?1976年10月,在美国科得角湾沿岸辽阔的海滩上,突然涌来成千上万只乌贼。它们像一支浩浩荡荡的乌贼大军,一批接一批,勇往直前地游向海岸,准确地说,是撞向海岸。不一会儿,它们的身体就布满了整个沙滩。当地的人们发现后,曾试图用各种办法来帮助它们脱离困境,却是杯水车薪,因为实在太多了,大王乌贼的身体又那么庞大。紧接着的11月份,乌贼集体死亡的怪事儿又在大西洋沿岸别的地方发生了。有时候,一天死去的乌贼就有10万只之多。这场巨大的灾祸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直到12月中旬才停了下来。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1)为什么乌贼会成群地死亡呢?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日益演进,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于是,生态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类似的事件可以说是到处都发生,在日本,就曾经发生过“狂猫跳海事件”,那些猫就是由于水银中毒而集体跳海自杀的。那么,这次乌贼神秘的集体自杀事件,也很可能是由于海洋污染引起的。但经过解剖,结果发现它们体内并没有什么污染物质,这些乌贼也没患什么疾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人们还在提出种种疑问和猜想的时候,在英国、冰岛、丹麦、挪威、日本、新西兰等国的沿海,又陆续发生了同样的事件。成批成批的大王乌贼“主动”向着自己的死亡墓地奔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庞大的身躯。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解剖的结果依然是,这些死去的大王乌贼,肢体都很完整,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受伤的地方。难道它们的体内器官有问题?还是其他未知的原因?为了解开这个谜,挪威的动物学家奥尔?比利克斯对一只身长10米的已死亡的大王乌贼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发现,这只大王乌贼血液的携氧能力很差。而这种携氧能力受水温的影响。当水温从10摄氏度上升到15摄氏度的时候,血液的携氧能力就会突然降低到原来的l/4,这就使体内的各种内脏器官突然缺氧,不能正常工作,于是导致突然死亡。大王乌贼一般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深海水域,那儿的水温都在10摄氏度以下。可是,海水环境千变万化,各处的海域遍布着千万道寒流和暖流,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水文环境。倘若大王乌贼经过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日本暖流等较大的暖流区,就非常有可能因为水温的升高而缺氧,最后奄奄一息。似乎,大王乌贼集体死亡的原因找到了。可是,这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要选择集体冲向注定是死亡之地的海岸。毕竟,求生是动物的本能,它们在危急时刻为何还要求死呢?上述解释似乎无法自圆其说了。乌贼“神秘死亡”的原因,依然是个谜。集体自杀的飞鸟在这个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地球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千奇百怪的事情。也许你不曾想到,有些动物竟然同人一样会选择自杀,甚至集体自杀。大家都知道,“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说的是飞蛾这样的夜行昆虫具有趋光性。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夜间的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结果惹来了杀身之祸。但你可听说过鸟类也会“扑火”?在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一个叫做贾廷加的村子里,每年的8~10月份的夜晚,尤其是风雨交加的时候,当地人就会见到一场惊心动魄的鸟类集体自杀的场面。只见成千上万的鸟飞到村子中,向着所有发出光亮的东西——电灯、火把,亮出灯光的窗户玻璃——不顾一切地撞去。许多鸟儿就这样当场被撞昏,撞伤甚至撞死,更为奇怪的是,那些受伤的鸟并没有丝毫要离去的意思,而是留在原地,一直在盘旋,不吃不喝,直到最后死亡。这个频频出现的鸟类集体自杀的现象引发了鸟类专家的关注,这个名不见经传、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村庄一下子就出名了。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2)根据长期观察和统计,科学家发现,自杀的鸟类的数量和品种实在很惊人。在两个星期中,自杀的鸟类一共有一千五百多只,而且种类多样,有的来自森林,有的来自河湖。同时,这些自寻短见的鸟儿有一定的规律:它们一般是在每年的秋天,并且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个小村庄就是漆黑一片的夜幕中唯一的光源了。而当地人在这个时候,如果布下陷阱,并举着火把,往往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捕获到大量自投罗网的鸟儿。它们为何要自杀?从自杀的鸟儿品种与数量之多上看,可以排除鸟儿自身机制异常的原因,因为如果是自身机制的原因,一般不可能涉及众多种类,它只可能在某种群体中发生。有人认为,鸟儿集体自杀的原因是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强烈的风力和倾盆暴雨把鸟类的正常生活规律打乱了,昏了头的鸟儿不知所措地东撞西碰。但这个解释显然很勉强,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鸟儿在恶劣的天气中就没有发生类似的现象呢?为什么只是在贾廷加这个地方多次出现飞鸟集体自杀的现象呢?这个小村庄本身是不是具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存在呢?那些“自杀未遂”的鸟儿为什么不到黄河心不死,抱着必死的决心呢?也有人提出自己的猜想,他们在观察中注意到,鸟儿自杀的行为伴以火光、风雨,而这些外因中,火光似乎是鸟儿集体自杀的定向目标。因此,他们认为雨夜的火光是搅乱鸟儿正常行为的原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导致鸟儿自寻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尚不清楚,它表现出来的是神秘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鸟儿们放弃了生存的本能,自寻短见,实在是令人费解。龙涎香引来的灾祸它体长18米~25米,体重20吨~25吨,其庞大的身躯令谁见了都要惊叹。它有着特别巨大的、与身体不相称的头。正因如此,它行动缓慢、笨拙,就像陆地上的熊猫。它们成为人类捕杀的对象,使得这个本来就不大的种群现在数量更加稀少,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名录之中。它就是抹香鲸,也被称为“巨头鲸”。这个“大头娃娃”的体形是头重脚轻,造就了它潜水冠军的地位。抹香鲸大都栖息在深海,强大的氧气储存能力使它能够潜到两千多米深的海底,呆上一个多小时!抹香鲸的一大弱点就是视力特别不发达,小小的眼睛到了深海基本就看不到什么了。那么,它是靠什么来在深海畅游自如呢?原来,在它巨大头颅中贮藏着一个特殊的器官,这是超级传导体,有极其灵敏的探测系统,能用其发出超声波,像蝙蝠一样,在漆黑的深海里穿行,还能探寻食物。也许你会问,对于这样一种生活在深海、似乎与人类没什么关系的动物,为什么会遭到人类残酷的捕杀?这一切还得从抹香鲸对巨乌贼(即大王乌贼)的嗜好说起。抹香鲸在深海中的一大食物就是巨乌贼等软体动物,它能把庞大的巨乌贼一口吞下。但是,狼吞虎咽的后果很严重——它无法消化巨乌贼坚硬的嘴,这种角喙可以抵抗胃酸的腐蚀,这就使得抹香鲸的大肠末端受到很大的刺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上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抹香鲸逐渐发展出一种能力,能从胆囊中分泌胆固醇进入胃中,将这些角喙紧紧包住,从而在结肠和直肠中产生了一种微黑色的分泌物。它是一种粘稠的、呈块状深色的物质,重达 100千克~1000千克。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3)这种奇特的物质就是著名的“龙涎香”。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要疯狂捕杀抹香鲸的重要原因之一。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麝香气息,又微带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说不出的奇异香气,所以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质。同时它也是名贵的中药,有化痰、散结、利气、活血之功效。所谓物以稀为贵,龙涎香不常有,偶尔能得到重50公斤~100公斤的一块,就是价值连城了。据说在英国旧王宫中,有一房间因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香飘四溢。为什么这种香料被称为龙涎香呢?据明代费信所著的古书《星槎胜览》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原来,古人相信龙涎香是“龙的唾液”,只有龙的唾液才能有如此奇特的香味。这一说法只是想象而已,却给增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龙涎香只有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海水浸泡,才有可能称为最纯正、最令人难以抵挡的“天香”,最美好的东西皆需要经过最痛苦的孕育!恐龙灭绝之谜数千万年前,人类尚未诞生,主宰着这个星球的是一群体形庞大、习性各异的巨大生物——恐龙,它们统治着地球长达一亿多年,比人类存在的时间要长很多。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的时候,这批力量超乎想象的生物好像是同时销声匿迹,从地球上灭绝了!而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在许多他生物的头上,地球上的生灵几乎被一扫而光。这场大劫难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恐龙究竟是什么,它们为何从地球上消失了?恐龙并不是传说中的龙。很多人都看过《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这两部电影,当然也不会忘记电影里那些巨大无比、长得十分恐怖的恐龙。这些恐龙是中生代的主角,中生代常被人们称为“恐龙时代”。它们生活的地域广阔,遍布世界各地,连南北极都有分布。它们种类繁多,有四足行走的、两足行走的,还有什么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等,应有尽有。它们形态也多种多样,长得离奇古怪,如身披“铠甲”的剑龙,头上长角的角龙,长有头冠的窃蛋龙和肿头龙,尾巴上长有“大锤”的蜥脚龙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样庞大的种群是如何诞生的呢?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发掘出的兔鳄龙看上去与恐龙非常相似。兔鳄龙是恐龙时代到来之前出现的动物。这是一种食肉的爬行动物,体长大约有一米,样子有点像鳄鱼,也有点像恐龙。它的后肢长,前肢短,能用后肢行走,牙齿长在齿槽里,在解剖学上与早期的恐龙相似。考古学家对兔鳄龙化石进行分析,认为恐龙或许就是从这种动物进化而来。至于兔鳄龙之前还有什么,在这漫长岁月里生存过的、拼搏过的、顽强生活过的动物群,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迹,也许只是还没有被人发现而已。这样的猛龙巨兽,有什么力量能让它们走向灭亡?许多人认为,恐龙本来生活得很好,可突然有一天,天降大灾,致使恐龙在几个月或几年内一下子全部死光。其实,这种看法未必正确,更多的科学家认为,恐龙不是突然灭绝的,而是慢慢地在几百万年间从地球上消失的。剑龙早在白垩纪初就消失了,鱼龙和翼龙是在剑龙灭绝后才消失的,最晚绝灭的恐龙是角龙。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恐龙家族早在这场灾难降临之前就已经呈现出衰退的境地了。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4)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灭绝主要是由复杂的生态因素造成的。在恐龙最鼎盛的中生代,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恐龙称霸到达顶峰。在似乎没有什么对手的情况下,它们养尊处优,个头变得越来越大,许多重要的器官也逐渐退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弱。它们的命运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突然来临的危机的打击。这个突然来袭的事件就发生在约八千万年前。当时,地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气候开始变冷,使得恐龙原本的乐园——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开始变化。首先是植物的种群开始改变,恐龙原先丰富的食物来源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占恐龙多数的草食恐龙就难以维持生存了。恐龙的食物链发生了突然的中断,无疑对于身体笨重、器官退化的恐龙来说,是一个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哺乳类的动物却异军突起,对小型的恐龙和幼年恐龙造成了很大威胁。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恐龙这个曾经的霸主逐渐走向了灭绝之路。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恐龙时代的兴起与结束,经典地诠释了这个生物进化的原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就是我们不断进步、成功的必由之路。动物的恐怖刑罚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后,刑罚——不论是以正义的名义,还是以邪恶的名义——从古至今都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许多以古代史为题材的电影中,人们经常能见到用动物行刑的现象。你可知道,动物刑罚的历史可能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远。早在公元前7世纪,在两河流域的亚述,死刑犯就是交给凶狠的巨犬来处置的,而他们的邻居古埃及人则选择了鳄鱼。 人类学家曾深入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当地的历史,当地人告诉他们,在历史上,有一位拉娜瓦罗挪一世,是一位残暴无道的皇后,她每年都要处死上万人,而其中大多数囚犯都是在满是鳄鱼的河中被活活咬死的。当然,对于崇拜原始宗教的古代国家来说,它们选择用动物来行刑总是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寓意,来表达他们的信仰。在古罗马,曾盛行一种被称作“勒索死”的刑罚。这是一种溺刑,但是在溺死之前,古罗马人将犯人连同一只猴子、一只公鸡、一只狗、一只猫以及一条蛇一道放入皮袋中,再将袋口用线缝好,这些动物将给囚犯留下无法抹灭的伤痕。之所以选择这些动物,那都是有着严格的象征意义的。在整个古罗马帝国时代,最流行的一项节目无疑就是在竞技场中观看猛兽吃人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呢?据历史学家考证,这种现象起源于最初对异族人和罗马军逃兵的惩罚,后来,古罗马人就将之用于对待奴隶,或是对付那些罪犯,作为加重刑罚的一种标志。奴隶们、囚犯们先是被拉出来示众,脖子上挂着写有判决理由的牌子。面对凶残的猛兽:狮子、豹子、老虎、熊(它们事先都被关了好几天,当见到活生生的猎物时,更是凶猛百倍,狂怒无比),囚犯的负隅顽抗显得非常软弱无力。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5)尽管总是流传着许多奴隶死里逃生的故事,但是,死于此类刑罚的人,据统计,约有十万人。在长达七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地有犯人被送上了猛兽行刑的刑场上。犯人有时是一人,有时是一群人,有时是被绑着面对野兽的攻击,有时则可以得到一些轻型的武器,这样就可以延长犯人抵抗和恐慌的时间。延长行刑的时间开始只是为了增加观众的乐趣,野兽刑罚竟然成了一出精心导演的戏剧。除了使用猛兽行刑之外,一些原始部落则使用蚂蚁、老鼠这类的小动物。在拉丁美洲及非洲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蚂蚁刑”,而在巴西、乌拉圭和几内亚以及亚利桑那州的部分印第安人居住地,一直到19世纪末仍然有类似的刑罚。同一时期,法国境内洒利岛的一些苦役监狱的*者们仍然喜欢用这种方法。1893年6月《闪电报》上登出了来自某监狱的一封秘密信件,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记载:“你们瞧,虽然不可思议却是真的发生了,你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树脚下正是一个蚁窝。宪兵在犯人的腿上和屁股上涂上粗红糖,用来引诱木薯蚁,因为这种蚂蚁具有尖利而强健的触角……”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就连鱼类也被当做了刑罚的工具。身长达两米的大海鳝经常被用来行刑。海鳝胃口极大,凶残暴虐,有着极其尖利的牙齿。古罗马人就将之专门饲养在活鱼舱里,倘若有奴隶违背了他的意志,就被扔进活鱼舱,实在是残忍。动物确实很凶猛,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凶猛的却是人类自己,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把无辜的动物都拿来当做杀害同类的武器,甚至拿来取乐,真是可悲之极。各种各样的动物恋情人类有所谓的“七情六欲”,这些感情给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也使人类社会平添了许多有趣之处。而在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中,同样存在着许多人类难以理解的感情,这你知道吗?在动物世界中,如果雄性成为稀缺资源的话,那么雌性个体将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与“情敌”抗争。在麻雀的生活中,雄性麻雀经常会在“正房”之外再“纳一个妾”。因此,为了独享自己的幸福,雌麻雀就会偷偷地将另一个雌性麻雀下的蛋啄破。而在蝾螈的世界里,雌性蝾螈则做得更绝,它会偷走雄性蝾螈的精囊袋,防止它跟其他异*配。其实,发生这种现象,也许与自然界中“一夫一妻制”的难以维持有很大关系。“一夫一妻制”对于动物而言是很不平常的一件事。但总是会有坚持原则的群体。黑秃鹫和南极企鹅就是这样,它们的“夫妻”生活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一夫一妻制,但在它们中间绝没有任何可能会出现越轨、婚外恋的*韵事。在它们的一生中,雄性和雌性的恩爱可能会保持一生,当一方死去后,另一方会痛不欲生,有的甚至会殉情自杀,这样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堪称所有动物的楷模。在另外一些动物的生活中,雌性、雄性之间可就没这么界限分明了。小丑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如果一对小丑鱼夫妇中的“妻子”死去的话,那么“丈夫”就会忧思过度,最后,竟然慢慢地转变自己的性别,变成另一条雌性鱼。这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高境界了。大家都知道鸳鸯是形影不离的,殊不知有另一种动物比鸳鸯做得更加“鸳鸯”。这就是雄性琵琶鱼。它喜欢在尺寸大得多的雌性琵琶鱼肚上挖一个洞钻进去,躲在里面,从而成为一个形影不离的丈夫,令雌性琵琶鱼想甩都甩不掉了。不知它们是否懂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一种海洋蚯蚓,如果两只雌性蚯蚓相遇了,个头较小的那只会渐渐转变成雄性,化身为“丈夫”。当然,如果后来“丈夫”的个头又超过了“妻子”,它们的角色又会转变。这种境界,相信世上没有谁能够超过了。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6)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由雌性来哺育后代,然而,可爱的海马却别具风格,通常都是由雄性怀孕。此时,它们的肚子就会像一个鼓胀的气球,然后产出小海马。当然,雄性海马并非孤家寡人,雄性的达尔文蛙也是一个辛苦的父亲。它会吞下受精后的卵子,让下一代在自己的嘴巴中孵化,像保姆一样细心照料孩子。或许,这就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因为,雄性在保护后代方面更有优势,尤其是对于后代幼体特别脆弱的种群而言。大家都知道变色龙的厉害,它们会让自己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你是否知道还有一种“变性动物”,它们能根据“客人”的性别来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很神奇?海蛤蝓就是这样的种类。所以你永远无法知道,这个家伙是雄性还是雌性,因为它的性别只取决于来拜访的“客人”的性别。如果“客人”是雄性,那么它就会变成雌性;相反如果“客人”是雌性,那么它就会变成雄性!这种奇特的变性现象还发生在而黑哈姆雷特鱼身上,它可是少数几种可以随意变换自身性别的脊椎动物了。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被制造者,他们能讲故事、能唱歌,当然也能过上自己想过的“感情生活”。热衷同性的动物同性恋现象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开放逐渐从阴影中走到阳光下。同性恋是否合法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难题。据科学研究发现,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按照这个结果,人们发现,在动物界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热衷同性之爱的动物。根据目前生物学的观察,有一千五百多种动物物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连鸟儿和蜜蜂都可能出现同性恋现象。例如黑天鹅,其同性夫妻数量占到所有夫妻数量的20%。也许你会问,那么它们如何繁衍后代,原来,雄性天鹅获得天鹅蛋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诱雌黑天鹅与之*,待尘埃落定,雄黑天鹅夫妇会把它赶走,自己孵蛋;二是它们通过赶走正在孵蛋的异性黑天鹅夫妇,直接占有它们的蛋。跟天鹅的20%相比,圭亚那岩鸡、美洲野牛中的雄性则更热衷于同性恋行为。几乎40%的雄岩鸡经常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其中一小部分甚至根本拒绝与雌岩鸡*;美洲野牛更加过分,雄野牛通常每天要进行几次同性性行为,其比率占了所有性行为的55%,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雌野牛每年只有一个发情期,而它只在发情期才*,这就可以理解雄野牛的行为了。雄性动物彼此互相求爱经常发生在这些长脖子哺乳动物中。例如,雄性长颈鹿经常会用脖子彼此碰撞以互相*,这些亲昵的动作会持续一个小时之久,同性性行为据说比异性性行为还要多。不仅在雄性之间存在着同性恋现象,雌性动物之间也是会发生的。非洲雌水羚之间在发情季节里互相模拟*的频率很高,甚至达到一小时几次。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占所有性行为的9%。猕猴的世界里,则同时存在着雌性和雄性的同性恋。雌猕猴之间容易结成紧密的关系,而且实行的是临时一夫一妻制。一只雌猕猴只在固定时间里与另—只雌猕猴成为性伴侣,而它会先后与数只雌猕猴产生关系。雄猕猴之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只不过雄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结束后,它们会立即离开对方。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7)与人类进化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非洲倭黑猩猩,大概三分之二的同性性行为发生在雌性倭黑猩猩之间。这种种记录提醒着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问题。即使是在处处标榜自由的今天,同性恋在很多国家依然是一个敏感的、甚至是丑恶的话题,大多数动物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是非自然的,至少同性恋现象如何延续下来也难以确定。如果单从繁衍后代的角度考虑,同性恋无疑没有任何价值,甚至,由于它违背人类社会的常理,应该受到谴责和压制。但是,许多动物,包括人类在内,从事性行为也并非仅仅是为了繁衍下一代考虑。动物同性恋行为有着更深层的自然根源在驱动,而非纯粹为了获得*的*。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也有可能是为了建立联盟和获得保护,在双性恋普遍的动物种群中,同性恋关系使动物彼此能够抱成一团。或许,通过深入研究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同性恋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是利还是弊。奇妙的动物哺育方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千上万的动物种群,为了维持自己种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它们在不断地进化,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养育后代的方法。借腹生子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已经不是稀罕事。而在动物界中,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在亚洲东北部的一些河流里,生活着一种鳑鱼,它们会选择在生育季节来临时,成双成对地游到河边的休息之地,寻找毫无防备的河蚌。一旦找到,雌鳑鱼就把卵管插进贝缝中,产卵其中,雄鱼则紧跟在后面,赶紧在河蚌上排出精液。这样鱼卵就能在河蚌腔中受精、发育,直至变成小鱼,而河蚌就成了幼小鳑鱼的义务保姆。当然,小鱼既然享受了这么长时间的优待和哺育,自然不能无情无义,毫无回报吧?在小鳑鱼长大,将要离开河蚌时,河蚌就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小鳑的鳃中。这个小小的幼体发育成幼蚌后,就自然落入水中。这样,小鳑鱼又成了河蚌的义务保姆。鳑鱼和河蚌就是这样互利互惠,共同繁衍着各自的后代,延续着超乎想象的长时间友谊。与鳑和河蚌天长地久的友谊相比,另外一种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看来就显得有点不光彩了。它就是杜鹃。其实,它是著名的食虫益鸟,但却有一段极不光彩的童年。为什么呢?原来杜鹃既不会筑巢,也不会孵雏,实在是只会捉虫吃虫,不会做其他家务事了。每到繁殖季节,杜鹃就躲在苇莺、柳莺、云雀等其他鸟类的鸟巢附近,只要母鸟离巢,它就立刻出动,飞到别人的巢里产卵,产完卵后马上飞走。等到母鸟回来,还以为都是自己产的蛋呢,这样,杜鹃就偷偷摸摸地让别人帮助自己完成了扶养子女的任务了。而小杜鹃呢?则更加霸道,由于长期进化的原因,它经过12天就出壳了。这时,为了自己独享养母的资源,它就用头和屁股把养母的亲生子女一个个拱出巢外,掉到地上摔死,最后只剩下它一个。等到20天后,小杜鹃就不辞而别。这样不光彩的童年,换谁都会对其嗤之以鼻的。各种动物为了繁育自己的后代,可以说是费尽心血。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气候极为严寒,暴风猛烈,然而,在这片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却有着成群结队的企鹅在那里生活。繁殖季节一到,雌企鹅就产下她唯一的一枚蛋,然而,在狂风呼啸、长夜漫漫、气温极低的南极,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后代顺利出生、成长呢?雌企鹅把蛋交给雄企鹅后,就重返海洋寻找食物去了,而雄企鹅则把蛋放在生有厚蹼的双脚上,蹲下身躯,用自己身躯的温暖和绒羽进行艰苦的孵化。经过漫长的三个月的孵化,雄企鹅不吃不喝,寸步不移,完全依靠消耗体内脂肪所得到的热量来维持生命。当小企鹅快要出生时,雌企鹅才从远处回来,送来食物,并交接工作。而此时的雄企鹅,早已经筋疲力尽,骨瘦如柴了,它只能赶紧补充体力,以求恢复昔日的风采了。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8)生儿育女,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所需,其他动物也同样需要经历一段喜悦与辛劳,看着动物们的辛勤劳动,我们一定要想想养育自己的父母啊。灵敏的动物嗅觉地球上的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用手去触摸等。然而,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你依靠的是眼睛和耳朵,似乎鼻子很少发挥作用。其实,那只是一种错觉罢了。自然界中的气味有几十万种,一般人可以嗅出其中几千种气味,而经过训练的专家则能嗅出几万种气味。嗅觉帮助我们远离危险之地。如家里的煤气泄漏时,人就可以嗅到它的味道,随之警觉起来,采取措施,堵塞漏洞。对于动物而言,嗅觉的重要性远远甚于人类。因为一些动物的视力并不好,一些动物的耳朵不灵,它们只有依靠灵敏的嗅觉来感知世界,如识别同伴,寻找配偶,逃避敌人,发现食物等。很多动物的嗅觉灵敏度是惊人的。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狗的鼻子了。在许多杂志、电影等媒体上,我们能经常看到警犬破案的故事,警犬能够破案依靠的就是它灵敏的嗅觉。对于警犬而言,它们能够闻到我们所分辨不出的不同人的气味。人身上有着丰富的汗腺、皮脂腺,每个人分泌出的汗液和皮脂液味道是不同的,我们称之为人体气味。狗鼻子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味道,所以,将犯罪分子穿过的衣服、鞋子或用过的用品给警犬嗅过后,它就能顺着气味去追踪逃犯,或者将混在人群中的坏人嗅出来。警犬不仅在寻找罪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对制止毒品犯罪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关人员就开始利用狗的特殊嗅觉功能,训练它们搜寻很隐蔽的毒品。对于许多昆虫而言,嗅觉就不仅仅是分辨气味了,这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大意义。在东南亚,阿特拉斯蛾头上长着巨大的毛茸茸的触角,雄蛾尤为显著,这触角帮助雄蛾在数百米外就可以嗅到雌蛾释放出的一种含有特殊酶的化学信息的气味,从而帮助它们找到配偶。动物还依靠嗅觉来找寻食物,非洲的尼罗鳄就是这样,对它来说,几乎所有漂浮在水中的动物尸体都会将它们吸引过来,甚至是几公里以外一只死去的河马也会被它灵敏的嗅觉所探知。与其他动物相比,蛇的嗅觉工具是非常独特的——叉形的舌头,这个舌头不仅能品尝食物,更可以品尝空气,跟踪猎物,极其准确。说完走兽,我们来看看飞在天空中的鸟类,它们也需要灵敏的鼻子吗?是的,许多鸟类尽管视力很好,但同样离不开鼻子。海燕、信天翁等海鸟在三公里以外就能感觉到鱼的气味。其嗅觉能力惊人,不论是大拖网渔船,还是小钓鱼船,都会很快把它们从几公里外吸引过来,跟在船后捕食死鱼和人们抛弃的食物残渣。在水里生活的许多鱼类也有灵敏的嗅觉。尽管海水本身就是一道障碍,但海中的鲨鱼能在水中的浓度仅有亿分之一血液的情况下嗅出受伤动物的血腥味,从而顺藤摸瓜,找到束手就擒的猎物。这就是为什么受伤的人一旦掉进深海区,就十分危险的缘故。当然了,那些弱小的鱼类也必须保护自己,所以它们一旦受伤,皮肤中的特殊细胞就会释放出带有特殊气味的警戒激素,同伴们闻到就会立即逃之夭夭。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79)人类的嗅觉已经大大地退化了,甚至常常不能察觉到自己嗅觉的潜在功能,所以,嗅觉常常是被遗忘在角落的重要感觉。动物的沟通方式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才能沟通,才能互动,从而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样,在动物世界中也有语言。它们不光通过声音语言来沟通,更有许多我们人类所看不到、听不见的奇特信号来传递信息、交流。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大自然中,我们随处可以发现以声音作为交流沟通工具的动物。许多鸟都有着悦耳而又多变的歌喉,这些多变的声音其实就是鸟类的语言。据统计,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两三千种,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学词典》。这本词典是很有用处的。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播台,经常放出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保证飞机安全。动物学家发现,每当敌害来临前夕,巢穴中的白蚁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空一座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专门担任哨兵的那些白蚁,能够在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发出敌人入侵的警告,这种“语言”只有白蚁能够读懂。这样,白蚁家族就能够事先迁移,保证族群的安全。一些动物的语言,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能够心领神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众多的飞禽走兽也能够明白这是警报声,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躲藏起来。更令人感到神奇的则是那些人们察觉不到的动物语言。许多动物,如螽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使用超声波进行联系。通过仪器的记录,人们发现了这些超声波有不同的频率和旋律,例如,螽斯有三种鸣声:“单身汉”唱的大多是“求婚曲”,其他“单身汉”听到后,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两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战歌”,面对面地摆好阵势,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最复杂的是海豚的超声语言。1962年,有人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侦察了一番;然后其他海豚听了侦察报告后,便展开了热烈讨论;半小时后,它们一致认为,障碍物没有危险,它们就穿游了过去。海豚因为性格温顺善良而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人们也开始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并尝试用海豚的语言,让它们携带仪器潜入大海深处进行勘察、调查和救援等。像蝴蝶和墨鱼这样的动物还用颜色作为沟通的语言。例如,刺背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前夕,雄鱼腹部会变成红色,以警告旁边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就会立刻穿上了美丽的“衣服”——腹部泛红,背呈蓝白。待到*、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许多昆虫还能够用气味的散发来传递关键信息,这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这些微量物质有的可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有的可以帮助同类寻找食物、确定路线,有的则可以警告来犯的强敌不要接近,这些奇特的生存技能都是要经过多少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啊。超感动物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0)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是人类的五种感觉。而许多人也相信人类存在着一种超越这五种感觉的“第六感”,即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能够直接感受外界信息,预知危险、透视遥远的地方等,显得十分神奇。科学家发现,动物也有第六感,以便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多少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超常感行为。在美国俄勒冈州,有只两岁大的具有英格兰血统的牧羊犬。1923年8月,主人带着波比去印第安纳州度假时,牧羊犬不幸走失了。但是,6个月后,它经过3000英里的路程,终于回到了主人的家里,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怎么在几千里外找到回家的路的?为了进一步证实这次旅程,俄勒冈州的保护动物协会主席返回到牧羊犬走失的地点,勘查了这条小狗所走过的所有路径,访问了沿途许许多多见过、喂过、收留它住宿、甚至曾经捉过它的人。最后证实,当初他的主人是开车走的公路,而牧羊犬回家的路线与当初的路线大相径庭,而且,它以前从来没有走过!于是,科学家提出,这条小狗之所以能回家,是靠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感觉觅路的,这是人类尚未了解的超感知觉,或者称之为超常感,即是动物的第六感。动物的超常感,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并作了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动物确实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感觉本能,并能以独特的方式利用人类具有的五种感觉本能,而还有一些动物的某些感官功能是我们人类完全没有的。养宠物的人发现,宠物犬、猫等还能跑到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找到主人。有的似乎还能预感到自己主人的不幸和死亡,有的能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和自然灾害,如地震、雪崩、旋风、洪水以及火山爆发等。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四五天,当地人家里的猪、狗乱叫,鸡犬不宁,横冲直撞。无独有偶,1999年8月在土耳其发生大地震之前,当地的老鼠一反常态,公然乱窜,全然没有往日胆小的作风。这是地震的异常影响了动物的超自然感觉。还有一些动物的超常感,现在还没能完全了解。1965年,荷兰的动物行为学家延伯尔根在他著的书中写道:“许多动物的非凡本能以特殊生理作用为基础,至今,我们还没有了解这些作用,因而,才把这些本能叫做‘超感知觉’。”动物世界有着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即使今天的动物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动物的超常感本能的奥秘仍然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动物的思维探秘在动物园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周围的各种动物行为,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它们的某种无意识的动作而已,其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思维和意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古尔德曾做了一个观察实验:黄蜂正在自己洞穴的入口处守卫着自己的食物,乍一看,它好像正在警惕地守卫着洞穴里的食物。但这时候古尔德轻轻地拨开它的触角,然后把它的食物从洞口挪出,黄蜂会仍然在原处再次伸出触角,坚定地继续坚守着空空如也的洞穴。古尔德为了证实这个结果,就重复了100次实验,结果黄蜂仍然会做出同样的动作。这样看来,动物真的没有思维吗?然而,另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詹森却认为动物有思维能力。最著名的一些例子是,训练有素的黑猩猩能从对称排列的17个物体中找出中心的物体来;海獭会把石头当做工具,用来敲打贝类而去掉贝壳。要知道,想要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光靠简单的条件反射是不够的。试想一下,为什么狗能够对自己的家特别熟悉,因为它对自己生活的地区看上去像有很好的概念。这就是它为何能找到路,甚至知道各种东西的位置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是思维。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1)动物的思维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发达。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四只黑猩猩被允许照镜子,而另外两只则规定不能照镜子。接着,实验人员将所有的黑猩猩麻醉,再把彩色颜料涂在每只黑猩猩的前额上。当它们醒来时让六只黑猩猩都照镜子,那些照过镜子,看到过自己原来形象的黑猩猩们都竭力擦去额上的色彩,试图还其本来面目,而另外两只却毫无反应。可见,它们有着非常发达的自我意识,这是思维的重要标志。动物的思维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或许可以用是否能使用信息沟通来衡量。例如,黑猩猩向来倾向于独立工作,而不是共同工作。科学家们训练几只黑猩猩单独把几个木箱搭高,爬上去取得它本来拿不到的香蕉。当让它们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时,却发现它们彼此抢夺对方的箱子来叠高。这说明动物不能通过一定的语言交流来合作完成工作,它们不会讲话,从而限制了智力的提高。但是,这个现象并不代表黑猩猩之间真的无法沟通,在另一个实验中,当科学家教会黑猩猩用符号进行交流,结果发现它们能用不同手势把可吃的东西和不可吃的东西区分开来。动物的思维到底能否借助于语言?动物的思维和人类思维是否一样?迄今为止,这些仍是谜,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动物冬眠有奥秘冬眠,又称“冬蛰”。它是指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冬天一到,像刺猬、蝙蝠、松鼠这样的变温动物就会缩进洞穴里,不食不动,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有人曾试着把它泡在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但奇怪的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分钟~3分钟后,就被淹死了。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之久。冬天一来,它们便钻进穴内,缩成一团进行冬眠。它们的呼吸几乎停止,脉搏也极为微弱,体温更是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这时,即使用脚踢它,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是活的。 冬眠中的松鼠睡得更死,任人怎么摇撼始终都不会张开眼,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在黑熊进入冬眠之前的一个月,它每天要用20个小时来狂吃食物,摄取的热量从7000卡/天增加到2万卡/天。为什么冬眠动物会选择这样的“暴饮暴食”行为?是什么促使动物冬眠?莫非动物体内有一种物质能诱发它自然冬眠吗?科学家针对这一猜测进行了实验。他们把冬眠黄鼠的血液注射到活动着的黄鼠的静脉中,然后把活动的黄鼠放进7℃的冷房间中。几天之后,它们就冬眠了。这个试验表明了,确实存在着某种诱发动物自然冬眠的激素。为了分离出这种物质,科学家从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分离出血清和血细胞,并将其分别注射到两组黄鼠体内,不久它们也都冬眠了。再用血清过滤后得到的过滤物质和残留物质,分别给黄鼠注射,结果发现只有过滤物质才引起冬眠。人们从中得到启示:诱发冬眠的物质是血清中极小的物质。那么,冬眠的动物是如何维持生命的呢?人们观察了动物在冬眠期间发生的生理变化。原来,这些动物皮层下有很厚的脂肪层,可以防止体内热量散发。尤其是肩胛骨和胸骨周围分布的褐色脂肪,其产生的热量比一般的白色脂肪多20倍,而且周围环境温度越低,热量产生越快。更奇特的是,它们散发热量的速度还可以受到动物神经中枢的指挥:当气温下降时,动物大脑就发出指令,刺激脂肪里的交感神经,使动物的体温刚好维持在免于被冻死的水平。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2)动物的冬眠还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醒来时,它身旁有时会躺着一两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生的崽。 冬眠的时间也是各异,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前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种对付不利环境的自我保护性行动。冬眠后的动物的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来年的春天,它们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就像返老还童一样。这种奇特的冬眠现象给人类以很大的启发,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由此而产生。现在,对动物冬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奥秘没有被揭示。能够自己疗伤的聪明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受伤、生病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受了伤、生了病要去找医生治疗,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来说,这再平常不过。可当你看到动物的时候,试想,它们要是得了病,受了伤,在动物界中又没有专门的医生,那又有谁能给它们治疗呢?其实大家不需要担心,动物自有一套独门医疗绝技。很多动物都学会了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美洲大黑熊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毕竟很长时间不运动,体内郁积了太多的垃圾,身体不是很舒服,它就去找点儿有缓泻作用的果实吃。结果药到病除,长期堵在直肠里的硬粪块就排泄出去了。黑熊的精神也马上振奋起来,体质也恢复了常态,开始了冬眠以后的新生活。热带森林中的猴子经常因为蚊虫的叮咬而患上疟疾,它们该如何为自己治疗呢?原来,金鸡纳树的树皮含有丰富的奎宁,这可是人类对付疟疾的良药,猴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了解到奎宁的这种特性,得以健康成长。北美洲南部野生火鸡可说是天生的“医生”,会给自己的孩子治病。当大雨淋湿了小火鸡的时候,大火鸡会逼着它们吞下一种苦味草药——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按照中医的理论,安息香树叶是解热镇痛的,火鸡是如何得知这种树叶的功能的呢?真是奇特。一些动物还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而得知医治某种伤害、疾病的独特方法。人们无意中发现,一只野象受伤后,它就在岩石上来回摩擦,直到伤口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灰土和细沙,像是涂了一层药一样。有些得病的大象实在找不到治病的野生植物,就吞下几公斤的泥灰石,泥灰石中含有氧化镁、钠、硅酸盐等矿物质,有治病的作用。最奇怪的一件事发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猎人们经常看到受了伤的野兽总是朝一个山洞里跑,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个猎人跟踪一只受伤的黄羊到了山洞,只见那只黄羊跑到峭壁跟前,把受伤的身子紧紧贴在上面。没过多久,这只本来流血过多、十分虚弱的黄羊,很快恢复了体力,蹦蹦跳跳地离开了。猎人走近一看,发现在峭壁上有一种粘稠的液体,当地人管它叫“山泪”。野兽就是用它来治疗自己的伤口的。这“山泪”究竟是什么物质呢?经研究发现,这些液体中含有30种微量元素。这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山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而产生出来的物质,可以使伤口愈合,使折断的骨头复原。用它来治疗骨折,比一般的治疗方法快得多。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区,也有许多“山泪”的蕴藏地,现在,这些“山泪”被广泛用于治疗骨折等病症。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3)更让人惊奇的是,动物还会自己忍着剧痛做截肢手术,就好像是遗传的功能一样。1961年,日本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头小雄豹,左前腿不慎骨折,本来兽医给它的骨折部位上了石膏绷带。没想到,小豹不久就把受伤的腿从关节的地方咬断了!截肢以后,伤口渐渐地长好了,小豹给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截肢手术。小豹好像知道,骨折以后伤口会化脓,十分危险。动物的自我医疗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很大兴趣。它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疗法的呢?是遗传?还是后天学会的?或许,这个谜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开。能够预知地震的动物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一些动物能够预测地震的来临,从而及时逃离险境,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请看历史上的记录:公元前373年,古希腊发生地震的前几天,许多老鼠、蛇、黄鼠狼都出现了异常的躁动,平常不敢上街的老鼠不顾一切地到处乱窜。人们还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鸡好几天都不下蛋了,猫、狗在地震之前吠叫、烦躁,紧张不安。1920年,我国宁夏海原县发生了级超强地震。据目击者报告,在震前,狼四处乱跑,狗叫声异常,麻雀疯狂乱飞。1966年,河北省邢台隆尧县发生级地震。之前,有个村庄里的狗全部逃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前的3天,四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离汶川数十公里)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史无前例。与此同时,武汉市许多动物园中的动物都出现异常,比如,大象突然袭击人类,极少爬树的4只黑熊,突然爬到了10余米高的树上……动物能否预测地震?由于地震是一种突发现象,连地震学家也无法确切预报。那么,动物的异常表现是它们感应到地震的征兆吗?有科学家认为,地震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电流变化和异样气体,是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前夕,池塘里的鱼列队朝着一个方向浮出水面,有些鱼还从水面跃出。有研究表明,如果鱼类和虫类触到电,它们就会回转身体,游向电流难以通过的方向,或是受到惊吓跳跃起来。也有很多科学家指出,认为动物能够预测地震的看法是所谓的“心理聚焦效应”,即人们发现奇怪的行为后,便发生地震或其他灾难,所以人们的印象如此深刻,便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发生什么灾难或大事件,人们也不会在意或者想起这些奇怪的行为。历史上也确实有根据动物异常表现而成功防止地震灾害的案例,1975年,由于动物行为异常,政府在发生级地震的前几天就组织疏散了居民,所以伤亡很少。有人估计,如果居民没有被疏散,伤亡人数可能会超过5万。美国退休地质学家詹姆斯?伯克兰发现了一种特殊方法,能准确预测地震。他查看加州各大报纸上关于寻找失踪宠物的启事,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内,失踪宠物的数量会大幅度上升。在1989年9月22日当天,有57只狗失踪,而平常只有15只,旧金山和圣克鲁兹都发生了鲸鱼搁浅、鸽子迷路的事。于是他在10月13日打电话给报纸,预测会发生大地震。4天之后就发生了级的大地震。不管怎么说,作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片土地上的生灵,许多动物拥有我们人类所没有的听觉、嗅觉和感应能力,它们能够感觉到我们感觉不到的很多声波、光波和气味。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无论野生动物还是驯养的动物,似乎都能预测到灾难即将来临。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发生前的异常征兆。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4)珊瑚为何变白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众多的珊瑚犹如鲜花怒放,形成五彩缤纷的水下花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已有许多珊瑚失去了昔日诱人的色彩,变得苍白而无生气,甚至慢慢地死去。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珊瑚变白”。现在,珊瑚变白像瘟疫一样,已经蔓延到全球范围的珊瑚礁,给珊瑚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珊瑚变白?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科学家最早发现珊瑚变白现象是在60年前,但普遍引起重视是在80年代初期。在1982年冬季,东太平洋的珊瑚礁出现了大范围的珊瑚变白现象,哥斯达黎加沿岸珊瑚礁有半数珊瑚死亡,巴拿马沿岸珊瑚礁有80%遭到毁坏,而科隆群岛附近的珊瑚礁中珊瑚变白的程度竟达95%。位于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珊瑚礁,也都遭到了珊瑚变白的灾害。有些科学家认为,在太平洋发生的大规模珊瑚毁坏事件,显然与厄尔尼诺这一破坏性气候有关。1982年冬季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太平洋部分区域的海洋表面水温上升了5℃,许多海域在30℃~31℃高水温下持续了四五个月。如果海水温度上升到珊瑚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出现变白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几乎绝大多数珊瑚变白事件与海洋表面水温升高有关。厄尔尼诺造成的水温升高,使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珊瑚变白现象。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有许多珊瑚变白事件发生在厄尔尼诺的影响范围以外。如在加勒比海,自1983年起,珊瑚变白事件频繁发生,使大量珊瑚礁受到严重毁坏,就是由于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的。1990年12月,位于泰国普吉附近的安达曼海域,海水温度比通常高出2℃,结果使一半珊瑚变白。从许多现象来看,珊瑚变白似乎可以归咎于全球性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但目前科学家之间对此还存有争议。因为世界上某些海域的水温升高连续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近期的水温变化是处于短期的自然波动阶段呢,还是归因于温室效应的长期趋势?确切的原因还有待研究证实。实际上,人们现在仍然不清楚全球大气变暖将会对海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尽管珊瑚变白现象主要发生在海水温度比往年同时期要高一些的海域,但也不能排除由于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珊瑚变白的可能性。这些环境因素有温度下降(如当冬季强大寒流袭击北方的珊瑚礁时)、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延长(如在很低潮水的时候)、淡水稀释(如在大暴雨之后)、强烈阳光照射(由此引起紫外线辐射增加)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污染。有关珊瑚变白现象,还有许多问题科学家不能做出解释。例如:为什么有些珊瑚种类(如分叉珊瑚)比别的种类死亡更快?为什么珊瑚礁的某些部分受到影响,而其他部分却没有受到影响?其他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日益增加的污染等)对引起珊瑚变白究竟有多大影响?为了弄清楚珊瑚变白的原因,保护珊瑚礁,科学家们已经制定了各种研究计划。但目前的重点主要放在对珊瑚礁的监测上。先取得大量基础性的数据,再进行深入研究。调查、观测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珊瑚自身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还包括海水温度、云层覆盖量、水质以及波浪强度等各种影响珊瑚生长的外部因素的变化。通过对珊瑚礁生态功能的深入了解,以揭示珊瑚变白之谜。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5)未知动物的脚印1855年2月的一个清晨,在英国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里,一场大雪刚刚下完,到处都是白雪皑皑,一派冬色,冬天显得格外宁静。然而,一个惊人的消息却轻易打破了这个宁静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人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怪的动物脚印,整个村子顿时都轰动了起来,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了追寻奇怪动物脚印的行动之中……究竟是什么脚印,能够有如此轰动的效应?这个脚印几乎遍布村庄。在高高的房顶上,狭窄的围墙上,用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子里和空地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留有清晰的脚印。这个奇怪的动物以小村庄为中心,足足行走了数十千米。它越过原野,穿过山谷,甚至轻而易举地渡过了3000米宽的海湾。这一切与人类的行走相比不能说不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实在令人惊讶。迄今为止,在人们所熟悉的动物中,从没听说过也从未目睹过有一种动物能一个晚上涉足如此广大的区域。根据脚印的大小和深浅来判断,这个神秘的动物身体异常轻盈。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动物。很快,英国各报纸和杂志便登出了有关这种奇怪脚印的种种消息。相关部门的专家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据了解,当天早上在这个名叫迪蓬夏的小村庄的雪地上发现的奇怪脚印,其形状与驴蹄十分近似,长为10厘米,宽为7厘米。如果是普通的四足动物,行走时左右脚应该是交叉迈步的,但是,这个动物像人一样,一步一步笔直朝前走。脚步的间隔几乎全是30厘米,它横穿村庄内的院子和空地,即便前方有房子、高高的草堆、高墙(其中有的高达4米以上)、紧拴的门户,它都可以视若无睹,轻而易举地用相同的步子跨越而过,好像不可阻挡地前进着。人们惊恐不已,以为一定是传说中的大恶魔降临了。它究竟要走向哪里?人们也从未知道会有一种动物能像人一样笔直地行走于茫茫大地。它会不会是鸟类?但在鸟类中并没有长蹄子的鸟。即便是长有驴子那样蹄子的鸟,它也绝对不可能留下笔直的脚印。你可以罗列一大堆鸟类和动物的名字:天鹅、雷鸟、鹤、海鸥、大雁、火鸡、水獭、青蛙、黄鼠狼、兔子、袋鼠……但是它们的脚印都与这个奇怪的脚印大相径庭。一些动物专家也进行了各种调查,但结果仍然是找不到明确、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个谜团仍然没有结果,一百年后,1945年1月10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时,比利时境内却发生了离奇的事件。同样是大雪之后,在位于首都布鲁塞尔与卢邦市之间的孟庇尔山冈上出现了一串与众不同的动物脚印。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这串脚印一直延伸了有800多米,到达了一个小树林后就一下子消失了。这个脚印长约6公分,宽约3公分,脚步间距为25厘米,而最独特的就是,步子完全成直线。有人怀疑这是四条腿的山羊的脚印,但是,山羊的脚步,无论如何是不会笔直朝前的。或许,这是一种栖息在南极和北极一带的动物,由于此地天寒地冻,荒无人烟,人们没有发现它的踪影。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两只脚,长着信天翁那样的翅膀,所以能在一夜之间轻松自如地飞到很远的地方。或许,它可能是一种既像鹅一样能在地上行走、又像骆驼一样能经受极其严峻的气候条件,而且脚掌宽平的动物。人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力求证明这种动物的存在。然而,直到今天,这还是生物界的一个未解之谜。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6)生命力超强的细菌它简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生生不息,任人类对之如何痛恨,欲除之而后快,却奈何不得。因为只要是有机物存在的地方,它总是拥有庞大的家族,尽管它过于微小。它就是细菌,地球上拥有最庞大族群、最强大生命力的生物。细菌是一类很独特的生物,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其中最著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它们能够在火山中世世代代地生存!细菌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我们知道,细菌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核质体等结构构成的。细菌的繁殖体叫做孢子。由于现代显微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见极细微的细菌孢子,它们的身体直径只有二千分之一毫米。但是,你可不能小看了这个小东西,它有着十分强大的能力,有着极强的耐高温、耐低温、耐高压、耐低压和耐饥饿的能力,可以说是全能冠军,几乎在任何恶劣条件下都能生存,尤其在泥土中,孢子的踪迹比比皆是。孢子对恶劣环境的忍耐极限究竟有多大?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即使把孢子放入沸腾的开水中,也很难将它们杀死。除了不怕高温,细菌孢子还能抵御强烈的紫外线和放射线的照射,而这些射线对于其他动植物细胞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如果孢子真的不怕强烈的宇宙射线,那么把它们送入到太空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星际旅行,是否还具备生存能力呢?前苏联科学家就在实验室内模拟太空环境条件,用真空紫外线照射方法,研究了枯草杆菌的孢子的存活能力。他发现,由于孢子外面有一层微米厚的套膜,对射线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无限的抵御能力。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基本的水分,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那么,能够忍受高温、辐射的细菌,难道能够打破这个生物法则呢?最近,日本生物学家古贺正三对孢子内部的水分含量进行了研究。他猜测,孢子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许就在于它特殊的含水率。普通生物的细胞至少含有60%的水分,如果少于这个数量,整个生物体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甚至死亡。可是在孢子的内部,含有的水分仅占20%左右,这是自然界生物中含水率最低的。除此以外,在孢子内部能自由流动的水几乎没有,仅仅是一些与其他物质结合后活动性很差的水。细菌细胞内的水,一边将其他物质溶解,一边在细胞内流动,既促进了物质代谢,又能够有效防止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体内的水一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显得敏感。而含水分极少的孢子,虽然生命活动很不活跃,却能在恶劣条件下泰然自若。可是,作为细菌孢子,毕竟要萌发,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控制新陈代谢的酶,在水分极少的情况下,这些酶是很容易变质的,那么,细菌孢子是采用什么办法来控制酶的变质呢?科学家们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揭开这个谜团。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7)神秘的怪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肉类蛋白质,牛肉、羊肉、鱼肉等,都是我们摄取肉类蛋白质的来源。可是,你听说过从土里、从地下深处的岩层中挖出来的“肉”吗?1992年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周至县,农民刘某从地里挖出了一个球状物,从外表看其色泽、质感、形态,均像日常所见的肉,其重量达公斤。该物体表面结构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呈褐色并有密集脉纹结构,内部呈白色,结构细腻、鲜嫩、柔软,且具有韧性。1994年7月23日,在河北省完县李思庄,国家地质矿产队正在钻探矿产,当钻头到达地底下深米处的岩层时,从钻孔中喷出大量如碎肉般的物质和血样液体。这是什么东西?这些“怪肉”呈乳白色,形状似肉状。其表面结构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呈褐色并有密集脉纹结构,内部呈乳白色、结构细腻、鲜嫩、柔软,且有韧性。大块有15厘米长,10厘米宽,1厘米厚,有半斤多重。小块也有3两多重。1999年5月中旬,人们从北京丰台区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球状物,其外表与先前发现的那些怪肉十分相似,从外表看,整体近于球形,直径约六十厘米,重量约三十公斤,表皮粗糙,棕红或锈褐色,似松树皮,被剥开的部位皮层近革质,似牛筋,内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韧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压此物有柔软感。这又是什么东西?这一连串的消息使大量专家开始注意这一奇特现象,最后,西北大学组织了大量的科学家,包括组织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医药等方面的13位专家,对这些“怪物”进行鉴定,结果认定,这些“怪物”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而更惊人的是,这些非动植物具有呼吸和生长能力,且含蛋白质和核酸。通过高倍显微镜的细致观察,该生物体是以多种粘菌和粘细菌等形成的粘菌复合体。该复合体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甲壳质为营养,故认为该生物体是以粘菌为主体的特大罕见粘菌复合体。这一发现使世界的真菌研究专家感到震惊。这些化学物质究竟是怎样聚合在一起的?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记载过一种叫做“太岁”或“太岁菌”的东西,这种怪肉会不会就是它?据史料记载,古人也曾发现过这种“怪肉”,他们称之为“视肉”。《山海经》记载的发现“怪肉”的地点多达十三处。晋代学者郭璞曾对“视肉”作注解:“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隋代的《白泽图》又把所谓“视肉”叫做“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用此名,“怪肉”不仅发现地点神秘,而且对于人体的疾病还有神秘的疗效。据说一位将近八十岁的村民刘寿安、因摔坏了腰腿已多年卧床,吃了半斤左右“怪肉”后,两天后竟然能下炕走动了。前面所述的“怪肉”无论是打井出来的也好,耕地挖出来的也好,而我们对“怪肉”的一切探索,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有关专家对“怪肉”正加紧研究。但许多问题仍是一团谜,为什么会生长出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其生长的物理学过程是怎样的?它能够应用于医学吗?也许有一天“怪肉”的神秘面纱会被一层层揭开。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88)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中国古人相信“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即是宇宙,宇宙是自然的存在,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这个学说在今天看来,也未尝没有其一定的道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也开始逐渐研究宇宙系统与人体系统之间存在的微妙感应关系。你知道吗,宇宙中遥远天体的运行会对动物的身体产生微妙的影响,“天文蛋”的出现就是这种影响的最好体现。“天文蛋”,就是家禽在发生某些天文现象时所生的一种“特殊的蛋”,其特殊性表现在蛋壳表面有一些天文图案,如彗星、日偏食、北斗七星等图案。在千奇百怪的家禽生产的“天文蛋”中,“彗星蛋”是最常见的一种。每当哈雷彗星以76年的周期飞近地球时,在一些地方,就传出有母鸡生出布满彗星图案的“天文蛋”的消息。1682年,当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时,德国就有只母鸡生下一枚异乎寻常的蛋。这枚蛋的蛋壳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个星辰的花纹。1758年,当哈雷彗星再次如约而至时,英国一个小村中的农民发现自己家的一只母鸡生下一枚壳上绘有完整的彗星图案的鸡蛋。1834年和1910年,两枚“彗星蛋”又分别在希腊和法国诞生。有了这么多次的反复验证,在1986年到来之前,许多国家提前布下了调查联络网,联系了数以万计的农户,准备在第一时间就能迎接下一枚彗星蛋的诞生。最终,在哈雷彗星来临之时,新闻报道,意大利的一只母鸡生了一枚“彗星蛋”。其实,不仅仅是哈雷彗星能够带来“彗星蛋”,其他的一些独特天文现象也能产生微妙的影响。1987年9月23日,我国境内可见到日环食,处于偏食区的湖北省随州市的一只黄母鸡产下一枚带有星辰等天体图案的“天文蛋”,科学界为之轰动。1988年3月18日,在中国,人们有幸欣赏到千载难逢的日偏食,就在这时,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程莉云在偶然之间看到一枚与众不同的鸡蛋。那枚鸡蛋的蛋壳在众多鸡蛋中十分显眼,一颗颗稍稍凸起的白色斑点规则地排列着,这是什么图形呢?后来,她的老师看到这枚鸡蛋,立刻就想到这是地理课本上所描绘的形形色色的星辰图案。这真令人难以置信,它的确是一组完整的天体图案。其中一些白斑正好对应着牧夫星座。几乎在同时,四川省自贡市川西南矿区运输大队的胡世骏家中,也发现了一枚“天文蛋”,它的蛋壳上有十分明显的7个大斑块,其走势恰好构成了北斗星图案。据主人反映,生蛋的母鸡在日偏食发生的前几天就反应异常,不仅停止了生蛋,还焦躁不安地到处乱撞。1989年3月,一枚蛋壳上有生动的太阳图案的“天文蛋”再次在中国的湖南生下。在凸形太阳的四周是一条条光芒四射的直线,整枚蛋看上去犹如一幅立体浮雕。科学家们因而称这种“天文蛋”为“太阳蛋”。这种奇特的现象使许多科学家相信,星体与生物免疫系统必定具有某种联系,而这些超乎寻常的材料恰恰是研究人天感应和物天感应不可多得的好资料。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巧合,针对“天文蛋”的出现说明天体与动物之间有着某种奇妙感应的说法,主要从事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研究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徐伟彪认为,“天文蛋”一说没有科学道理,即使鸡蛋上的图案与天文现象再相似,也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宇宙间的天体与地球上的生物真的有某种因果关系吗?为什么“天文蛋”不是大批地在地球上出现呢?科学家们正在设法寻求答案。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杀人树当我们行走在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的时候,也许会被这里面姹紫嫣红的花草和千奇百怪的树木所吸引,更会忍不住去采一朵花,摘一片树叶。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好事,也许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因为你看过下面的这几个案例后,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最好不要随意触摸那些不熟悉的树木和花草,更要防止被树刮伤、扎伤。当伤口出血的时候,千万要远离花草、树木,因为有些花草、树木里含有致命的毒素。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经常会在箭头上涂抹上一种树的汁液,然后用来射杀敌人。很多时候,这种涂了树汁液的箭虽然是射向了敌人,可它却没有射中敌人的要害部位,只是伤了皮肤或是射中胳膊。但就算是这样,过不了多长时间,敌人就会四肢抽搐,气绝身亡。还有一个案例,大约是在1908年7月的某一天,一位境外“盗宝”者流窜到我国云南境内进行非法活动。可不巧的是,他在偷盗的时候被当地老百姓发现了。所以,盗宝者只好落荒而逃了,但是在逃跑时慌不择路,躲进了茂密的丛林,以为这就可以逃过这一劫了。当地的百姓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在丛林里,盗宝者靠在一棵树上休息时,不小心胳膊被树上的树枝给划破了,伤口还流了血。过了一会,他就断气了。这些人为什么就无缘无故地死了呢?这种致人死亡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其实是这种树有毒的汁液毒死了他们。这种树叫做箭毒木,一般只是生长在原始森林里。它的汁液含有剧毒,当毒液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后,仅仅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能使人体肌肉松弛,心脏功能丧失,最后导致死亡。当地的猎人都把这种树称为“见血封喉”树。另外,除了这种箭毒木以外,由法国和印度科学家指出,还有一种生长在印度西南部地区的植物,它的果实带有剧毒,这种果实经常被用作自杀工具,因此,这种树又名“自杀树”。同时,该果实的剧毒也可作为一种谋杀的利器,由于西方医学界对这种植物的了解甚少,它又可以杀人于无形,所以就很难辨别死者死因。其实,这种植物叫做海檬树,这种带有剧毒的果实名叫海檬果,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地区一带。据悉,利用海檬果自杀的人中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女性。因为印度女性时常会因为失败的婚姻而苦恼,所以海檬果就成了她们寻求解脱的安慰剂。此外,海檬果也被用于谋杀案中。许多犯罪分子知道了海檬果有毒的特性后,就利用它这种独特的毒性,对受害者进行施毒。海檬果开花的时候,花瓣是白色的,还散发着浓浓的茉莉香味,果实里含有乳白色液体。使用的时候,通常把海檬果白色的内核捣碎后再掺着白糖食用,当食用者吞下海檬果之后,3~6个小时后毒性就会发作,然后立即暴死,所以很难找出死因。经研究发现,海檬果的重要毒性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名为海芒果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可以让人体心脏停止跳动,而且它与通常所表现的心脏病发作还十分相似。所以,这种毒性只有通过色谱层析和质谱分析才可以探测到。此外,由于海檬树只生长在印度地区,西方国家的医生、药剂师、分析师,甚至是验尸官都很少知道其独特的毒性。所以利用海檬果作为谋杀工具,会使调查人员无从下手。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2)其实,自然界是很神奇的,不但动物可以杀人,而且植物也可以杀人,这也不是新鲜的事情了。明白了这些道理,这对我们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是很有帮助的。植物也会吃人19世纪后半叶,有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德国探险家在探险归来后,对人说:“我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亲眼见到过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神树,结果树上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于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骇人传闻便四下传开了。从这以后,又不断有人报道在亚洲和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类似的吃人植物。这些传闻使得植物学家们感到困惑不已。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学家专门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专程赴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在传闻有吃人树的地区,这些人进行了广泛地搜索,可结果并没有发现这种可怕的植物,只是见到了许多能吃昆虫的猪笼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荨麻类植物。这不禁使得学者们更增添了对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实性的怀疑。后来,一位毕生研究食肉植物的英国权威专家——艾得里安?斯莱克,在他的专著《食肉植物》中说,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尚未发现有关吃人植物的正式记载和报道,就连德国人恩格勒主编的著名植物学巨著《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与蕨类植物辞典》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对吃人树的描写。除此以外,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在他走遍南洋群岛(即马来群岛)后所撰写的名著《马来群岛游记》中,记述了许多罕见的南洋热带植物,但也未曾提到过有吃人植物。所以,绝大多数植物学家倾向于认为,世界上也许不存在这样一类能够吃人的植物。那怎么会出现吃人植物的说法呢?据学者相关研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根据食肉植物捕捉昆虫的特性,经过想象和夸张而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是根据某些未经核实的传说而误传的。根据现在的资料已经知道,地球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类行为独特的食肉植物(亦称食虫植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五百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艾得里安?斯莱克指出: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也有的叶子上长满腺毛,能分泌出各种酶来消化虫子体,它们通常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但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但是,艾得里安?斯莱克强调说,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是像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生有许多长长的枝条,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的话,枝条就会紧紧地缠来,枝条上分泌出一种极粘的消化液,牢牢地把人粘住勒死,直到将人体中的营养吸收完为止。有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对象仅仅是小小的昆虫而已,但对于人或较大的动物来说则是不可能的,因此,很难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人植物的说法。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也许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将有某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虽然,目前关于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谜团,现在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个体,早在我们以前,他们就已经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3)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在自然界中,有这样的一种树,它的乳汁有剧毒,一旦误入眼中,就会引起双目失明;若是由伤口进入人体内就会引起中毒,使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在20分钟~30分钟内死亡。人们都形象地称这种树为“见血封喉”。实际上,这种树就是世界上最毒的树——箭毒木。其实,“见血封喉”的名称是有来历的。在古代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生长着一种有剧毒的植物,叫箭毒木,当地人经常在树干部分割开一个伤痕,让树脂流出,然后再把树脂涂在箭头上用来捕杀猎物。到后来英国殖民者入侵的时候,印第安人就用这种涂了树脂的弓箭来抵抗英国侵略者,英军被这种弓箭射中后就会立即中毒身亡,因此这种树才会被称为“见血封喉树”。就在两个世纪以前,有个酋长曾用涂有这种树的乳汁的针,刺扎“犯人”的胸部做实验,结果不一会儿人就窒息而死,从此这种树便闻名全世界。这种树的毒性猛烈,其中的白色乳汁,有剧毒,能使人眼睛失明,心脏停跳,其毒性远远超过有剧毒的巴豆和苦杏仁等,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树木。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这种箭毒木,相传最早发现箭毒木的汁液含有剧毒的是一位傣族猎人。据说,有位叫波洪沙的傣族猎人在一次狩猎时被一只狗熊紧追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树,眼看狗熊跟着爬上树来。这个年轻人只好顺手折断了枝杈刺向狗熊,正好刺中狗熊。想不到奇迹发生了,被树枝刺中的狗熊立即倒地,不久便死了。从那以后,西双版纳的傣族猎人就在狩猎前,把箭毒木的汁液涂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来对抗猛兽的侵害,凡是被猎人射中的野兽,三五步内就会中毒而死。以后人们提到箭毒木的时候,往往是“谈树色变”,把它称为“死亡之树”。其实,箭毒木是一种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傣语叫“戈贡”,是一种落叶乔木。它的树干粗壮高大,树最高可达45米,既能开花,也会结果,果实成熟时呈紫红色。箭毒木的树干、树枝、叶子等都含有剧毒的白浆。用这种毒浆尤其是几种毒药掺合后涂在箭头上,一旦射中野兽,野兽很快就会因鲜血凝固而死。如果不小心把毒汁溅进眼里,顷刻间就会使眼睛失明,甚至这种树在燃烧的时候,烟气呛入眼里,也会引起失明。当地民谚说:“七上八下九不活”,就是说猎人们用这种毒汁涂在箭头上,被射中的猎物,在逃窜时若是走上坡路,最多只能跑上七步;走下坡路最多只能跑八步,跑第九步时就要毙命。就连用毒箭射死的野兽,不管是老虎、豹子,还是其他野兽,它的肉也是不能吃的,否则,人也会中毒而死。而人要是破皮出血,沾上箭毒木的汁液后,也会很快死亡。因此,西双版纳的各少数民族,平时狩猎一般是不用毒箭的。那为什么箭毒木会有如此强的毒性呢?经过科学分析指出,见血封喉的毒液中有弩箭子甙、见血封喉甙、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伊夫草甙、马来欧甙等多种有毒物质。当这些毒汁由伤口进入人体时,就会引起肌肉松弛、血液凝固、心脏跳动减缓,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跳动而死亡。其实,箭毒木除了有剧毒外,还在医药学上有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它乳汁中的见血封喉甙,具有强心,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输出量的作用。虽说见血封喉有剧毒,但箭毒木的树皮很厚,纤维也多,柔软而富弹性,是做褥垫的上等材料。当地人把箭毒木伐倒后浸入水中,等除去毒液后,再剥下它的树皮捶松、晒干,用来做床上的褥垫,舒适又耐用,就算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4)如果有机会到西双版纳去旅游,不可不去亲眼目睹箭毒木的雄姿,但记住,千万不可以让它带毒的乳汁碰到你身上的伤口。流血的树木大家都知道一旦不小心弄伤了手指或是胳膊,难免会有血渗出。那你知道有些树木也能流出“血”来吗?一般的树木,在被损伤之后,都会流出无色透明的树液,而有些树木如橡胶树、牛奶树等则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液。但你恐怕不知道,在自然界中也有这么一种树木,它也会像人一样“流血”。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叫做龙血树的树。这种树,是比较普遍的,每当它受伤之后,就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都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被称为“血竭”或“麒麟竭”。 经专家分析,这是很珍贵的中药,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筋骨疼痛,并有散气、去痛、祛风、通经活血之效。龙血树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全世界共有150种,我国只有5种,生长在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龙血树是属于百合科的乔木。虽然不太高,只有10多米,但是树干却是异常地粗壮,直径常常可达1米左右。白色的长带状叶片的前端十分尖锐,像一把锋利的长剑,密密层层地倒插在树枝的顶端。龙血树还是长寿的树木,最长的可达6000多岁。无独有偶,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种称作胭脂树的树木。如果把它的树枝折断或切开,也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汁。而且,这种树的种子还带有鲜红色的肉质外皮,可以用来做红色染料,所以这种树又被称为红木。胭脂树属于红木科,为常绿小乔木,一般高达3米~4米,有的可到10米以上。它的叶柄很长,叶背面还有红棕色的小斑点;花色也有很多种,有红色的,有白色的,也有蔷薇色的,都十分美丽;它叶子的大小、形状与向日葵叶都十分相似。这种红木的果实也是红色的,外面都是柔软的刺,里面是暗红色的种子,其中围绕种子的红色果瓤可以作为红色染料,用以渍染糖果,也可用于纺织,为丝绵等纺织品染色。种子还可以入药用,有退热的作用。红树的树皮很坚韧,富含大量的纤维,能制成结实的绳索。有趣的是,如果拿两块木材互相摩擦,还会着火呢。说来也巧,在我国广东、台湾一带,还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样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也会有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了以后就会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龙血树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麒麟血藤的叶是羽状复叶,小叶为线状披针形,上有三条纵行的脉。果实呈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黄色鳞片。除茎之外,果实也可流出血样的树脂。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生命的承担者,既然是这样,那植物也自然会有“血”一样的汁液。爱睡觉的植物人和动物都要睡眠,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只需要睡上一觉,就可以精神抖擞。可你知道吗?植物也是会睡眠的,一些植物如合欢和花生,在白天舒展的叶片一到夜晚叶片就会下垂,出现睡意惺忪的样子。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的需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太阳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会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那植物的睡眠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5)最早提出植物“睡眠运动”概念的是现代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更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1880年,达尔文在名著《植物的运动能力》中首先指出,一些主动进入“睡眠状态”的植物叶片不容易遭受冻害。达尔文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植物的睡眠活动,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月光理论”,即过多的月光照射会干扰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即所谓的“光周期机制”。有些植物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就采取了保持“睡眠状态”的办法。然而,“月光理论”在解释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迷惑,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 ”是无法解释的。有一部分植物学家以为,植物“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譬如落花生、红花三叶草、酢浆草、含羞草、羊角豆和白屈菜等植物的叶子在夜间下垂,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和水分的蒸腾;而睡莲、秋牡丹和郁金香的花瓣在晚间闭拢,可以很好地防止冻害。这是植物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因为光线、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而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科学家们虽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观点,但都未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正当科学家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枚灵敏的测温探针,在夜间测量多花菜豆叶片的温度时,发现入睡叶片比不入睡叶片的温度约高一摄氏度。由此他认为,正是这细小的温度差异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为入睡的叶子生长速度较快,所以这种植物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有关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事: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原来,植物的午睡是指中午大约11时~14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一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而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由于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揭示植物睡眠活动的实质,如植物如何入睡,又如何解除睡眠等,所以说,植物的睡眠运动还是个科学之谜。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6)会发烧、出汗的植物人生病的时候会发烧,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有病症的讯号。可如果跟你说植物也会发烧,你会相信吗?是的,确实如此,植物也会发烧,而且也是一种病症的表现。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的。1999年,有位比利时科学家发现,植物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就会升高,出现和人类发烧相似的症状。更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和人类一样,通常也表明它得了某种病。据测量,一般农作物的温度只是比周围的气温高2℃~3℃,要是高于这个数字,就表明植物已经不正常了。不过,美国植物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与植物发烧的情况有所不同:病树往往早上发烧的温度较高,而人则常常是晚间发烧厉害,清晨的热度比较低些。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经过科学家的仔细观察后发现,植物的病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足会引起发烧。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体说来,植物发烧的原因由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个原因是病虫害引起的,植物的病虫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而营养不足可以导致发烧。检测表明,有病虫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的温度要高3℃~5℃;另一个原因是干旱,假如植物因长时间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它也会发起烧来。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些植物还会根据生存需要而自动发烧。例如,有一种叫“巫百合”的热带作物,它的皮层在某个特定时间就会升高热度,目的是为了让本身可以发出恶臭以招引来食腐肉的昆虫帮助自己传宗接代。另外,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还有一种会发热的植物。每当种子成熟快要散落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放出热量,使得周围的积雪融化,以便能让种子直接落到地面上,可以为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让人更加好奇的是,植物不仅会发烧,还会“出汗”。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水珠,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很多人都以为这些水滴是露水,其实,这不仅仅是露水,还有植物的“汗水”。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叫做水孔的小孔。水孔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连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就可以通过水孔不断地排出体外。平时,当气温比较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一下子便蒸发消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积聚在叶尖的水珠。然而,一旦气温很高而湿度又很大的时候,高温就会使根的吸收作用变得十分旺盛,而湿度大又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的蒸发。这样,水分进去的多而出来的少,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多,于是,水分就直接从水孔中流了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吐水”。 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吐水现象在夏天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植物根部的吸水作用变得非常旺盛,而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比较大。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上,柳树、榆树上也有这类现象发生。芋艿(俗称芋头)、金莲花、马铃薯和番茄等植物的吐水现象也很显著。比如,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时候,每分钟可以掉下190多滴水珠,一个晚上可以流出10毫升~100毫升的水。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7)如果说植物的发烧通常是一种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是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长。植物的这些现象引起了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帮人洗衣服的树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会享受生活了,以前要自己动手洗衣服的,现在有洗衣机可以代劳,人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了,自然就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大家一定不知道,在这个以人类为主的地球上还有一种可以代人洗衣服的树?位于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气候冬季温暖湿润,而夏季炎热干燥,在这里生长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树,树干挺直,树皮红色,枝粗叶阔。当你进入了树林,就仿佛来到了一座绿顶红柱的天然宫殿之中。当地的居民称这种树为“普当树”,意思是“能除去污秽的树”。这样命名这种树其实是有原因的,当地居民发现只要把脏衣服捆在树身上,过几小时后,再把衣服取下来放在清水中漂洗一下,衣服就很干净了。用它洗涤过的衣物,洁净清爽,因此人们才会称它为“洗衣树”。那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树可以有这种去污能力呢?经研究发现,原来,在普当的树皮上有很多小孔,从这些细小的树孔中可以分泌出一种黄色的汁液。要是不知情的人见了这种情况,还以为它害了病呢!其实则不然。据测定,这是一种含碱性的液体,所以才有去污作用,是一种优质的洗涤剂,有着良好的除脂、去污、增白作用。原来,由于普当树生长的地方的土质碱性较重,再加上阔叶的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从根部吸来的水分,使得树液的碱质浓度增加。为了补偿失去的水分,树的根就必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含碱的水分,但这又给它的生理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只有通过小孔排碱的作用,才可以使得树本身达到生理上的平衡,这样不但对树本身无害,而且还有利于树身的生长发育。用达尔文学说来解释,这其实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在我国也有一种可以洗衣服的树。这种树名叫皂荚树,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也就是皂荚。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农民们常常把成熟的皂荚采摘下来,把它捣碎以后,再用它来洗衣服。由于皂荚里面含有多种去污清洁的化学成分,所以用捣碎的皂荚洗好的衣服很干净,尤其是用来洗涤一些丝绸织物,效果更好。用这些皂荚做成的皂荚粉是一种植物表面活性剂,被广泛用于五金电镀行业,在电镀金属前,经皂荚粉处理后,具有除油去污的作用,使用皂荚粉对清洗物的表面也没有丝毫的腐蚀,这一点优于其他任何一种化学清洗剂,是最理想的天然高效表面活性清洗剂。皂荚粉也可用于农药厂生产可湿性粉剂,还可以用于加气砖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加气砖块,它主要起发泡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除了普当和皂荚这两种树之外,还有其他可以用来洗衣服的植物。在南美洲,还有一种蔷薇科常绿小型乔木也有洗衣服的这种本领。这种植物高大约4米,在果实成熟后,会裂开成为10瓣,样子很像我们平时见到的八角茴香。如果割破它的树皮,就会从割过的地方流出很多汁液,这种汁液中也含有丰富的碱性物质。当地的居民洗衣服时,就用刀子割破树皮,让含有碱的汁液流出来,把这种汁液当做肥皂来使用。所以,当地人们把这种树叫做“肥皂树”。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8)刀枪不入的铁桦树我们知道常用的木材都可以用来打造家具或者进行深加工,一般说来这些木材可能会比较常见,也比较普通。可也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常用或者常见的木材一般硬度都不大,但你也许没有想到在自然界的王国里竟然会有一种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树,这种树叫铁桦树,铁桦树是树中的硬度冠军,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毫无作用,因此被称为“比钢铁还要硬的树”。铁桦树,为桦木科,桦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落叶乔木,一般树高约20米,树干直径约米,寿命可长达300年~350年。树皮呈暗红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着白色的斑点,树叶呈椭圆形。它的产区不广,铁桦树主要分布在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的地区,俄罗斯南部海滨一带也有少量分布。铁桦树为雌雄同株植物,主要靠种子来繁殖,种子借助风力传播。据测定,铁桦树的木材十分坚硬,比橡树要硬三倍,比普通的钢还要硬一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因此人们常把它用作金属的替代品。当初,前苏联为了能弥补国内金属材料的不足,曾经用铁桦树来制造滚球、轴承等金属器材,主要是用在快艇上。除了坚硬之外,铁桦树还有一些奇妙的特性。由于铁桦树的质地极为缜密,所以一放到水里就会往下沉。但是即使把它长期浸泡在水里,它的内部也能保持干燥,一点也不会腐烂。 除了铁桦树之外,在植物王国里,还有一种刀斧难入的树种。由于这种树的材质硬,既难锯,又难刨,用斧头劈它竟然会迸出火星。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铁刀木。铁刀木是一种豆科决明属的常绿乔木,又名泰国山扁豆、孟买黑檀、孟买蔷薇木等,一般树高可达20米。据测定,铁刀木的硬度可达每平方厘米656千克~698千克。由于铁刀木的木材外围是黄色或白色,而中心部分是褐色或紫黑色,一旦露于空气中,几乎全部呈黑色,犹如铁石,因此也称它为“黑心木”。铁刀木,原产地在缅甸、泰国、越南等亚热带地区,我国的台湾、两广、福建、云南均有栽植,其中以云南景洪的薪炭林栽培历史较长。铁刀木和铁桦树一样,也是靠种子来繁殖,一般3~4月份是最适宜的采种期。优良种子一般是深褐色,有光泽,千粒重约25克~30克。种子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很严格,在中国的热带及南亚热带的硅红壤、红壤分布范围内,排水良好的山地、平原都可以造林,而土层肥沃的村寨附近,种子的生长则更加迅速。这种铁刀木的用途十分广泛。由于它对病虫害的抗病能力强,又耐腐蚀,且生长迅速,又十分长寿。所以,它是优良的工艺美术材料。铁刀木的木材坚实耐腐、耐湿、耐用,是建筑和制作工具、家具、乐器等的良材。又由于它易燃、火力强、生长迅速,而且萌芽力强,也是良好的薪炭林树种。铁刀木终年常绿、叶茂花美、开花期长、病虫害少,还可用作行道树及防护林树种。从树上掉下的雨水天会刮风,也会下雨,这是很自然的事。可你听说过大树也会下雨吗?事实上,还真有这回事。在我国四川眉山市的仁寿县虞丞乡的南宋丞相墓地上,就有一棵会“下雨”的大树。2009年2月的中旬,在当地的几位村民从树下经过的时候,这棵大树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发现树上居然落下了毛毛细雨,这些雨滴甚至还把衣服淋湿了。可是,他们抬头看看天上,天是好好地,没有下雨。这就奇怪了,难道是这棵大树在下雨吗?这件事情一经传开,自然是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看这棵“奇树”。下雨本来是一种普通的天气现象,但是现在,当地的人说,古墓上的这棵大树也能下雨,这件事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难道世界上还真有这样奇怪的事吗?在传出“大树下雨”的当天,当地电视的台记者就赶到了现场,报道了这件稀奇事。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9)这棵“奇树”上掉落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真的是大树下雨了吗?据仁寿县电视台记者介绍,当时站在树下,人们就能感到水滴落在身上,并且人们只要大声说话或者鼓掌,大树就会落下更多的水滴。当地的村民都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但更多的是觉得很神秘。于是,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就有了种种的猜测。人们怀疑这棵大树的“下雨”是不是与这座千年古墓有关?说来奇怪的是,这个丞相坟在这八百三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而且这棵大树正好是长在墓地的坟头上,这样的位置巧合,为大树下雨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因此认为,这是因为这里具有某种灵气,是某个神仙显灵的表现,才让大树下起了小雨。这样的说法自然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些反对的人都说把大树下雨硬和坟墓扯上关系是一种迷信说法,他们质疑自然界中是不是本来就有一种会“下雨”的树。其实,这事情还真是有点奇怪,墓地上的大树竟然下雨了,好像一直还没见过类似的记载,那么,有没有会下雨的大树呢?据记载,在南美洲等一些热带地区,有一种所谓的“雨树”,这种树高约20多米,树冠呈平顶状伞形,扩张面积最大可达30米。经研究发现,这种树之所以会下雨,是因为它奇特的树叶的缘故。这种树的树叶长约40厘米,呈碗状,一旦有液体落到叶面上,就都会被聚集起来。晚上,叶面会卷起来,将聚集到的液体包在树叶里,等到白天气温高的时候,叶面就会慢慢舒展开,聚满的液体也就会溢出叶面,形成一种所谓的“下雨”现象。那么,仁寿县丞相墓的这棵树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墓地上的这棵大树,当地人把它叫做棉丝树,这是一种乔木,长得高大挺拔,学名滇朴,在我国南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树种,据守墓人李正南讲,这棵树的历史并不长,是自己生长起来的,也就20多年。看来,这棵树并不是南美的那种“下雨树”。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棵大树之所以会“下雨”,也可能和当地的局部小气候有关。由于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一些气象局和林业局的研究人员也特地到现场看过,他们试图为这件事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在他们看过之后,对此却有了不同的答案。气象局的人说,是因为古墓的周围全是石板,正好那段时间这个地方的天气特别怪,太阳很大,石板温度可能达到了四十五摄氏度以上,所以就推测这个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这里地形特殊的原因,气流在大树上空形成积雨云,才会造成下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叫做局地小气候。可根据当地媒体的描述,他们本来以为能看到树下飘洒细雨的奇观,但守候多时,也始终没能看到。看过的人说,这与人们想象中的下雨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树下大声说话或鼓掌,树上确实能落下一些水滴,但绝不是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使得这棵树“下雨”呢?后来,研究人员在现场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树上发现了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的痕迹。然后,又专门折下来一根树枝,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干枯的枝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不知名的昆虫。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昆虫呢,是不是所谓的“下雨”和这些不知名的虫子有关呢?原来,人们所说的雨滴,就是一种叫做朴巢沫蝉的昆虫分泌的蜜露。这是一种名叫朴巢沫蝉的昆虫,和我们常见的知了是一个家族。它们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而生存,并且会迅速地将体内不需要的水分和糖分排出体外。于是,在朴巢沫蝉密度较高的植物上,就会出现类似下雨的所谓奇观。一旦虫口密度很大,正好再加上是昆虫的摄食时间,如果在下面待着或者走过去,你就能感受到好像是非常细小的雨滴下来,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0)原来,所谓奇树下雨竟然是虫子在作怪,因为朴巢沫蝉的独特习性,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它们生活在虞丞相墓的大树上,靠吸食树的汁液生存,吃饱了以后,它们把身体内不需要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成了我们看到的雨。这就是仁寿县虞丞相墓的大树会下雨的真正原因。标在地图上的“特内雷之树”我们大家都见过地图,在地图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图例,包括国家、城市、山川和河流等社会和自然因素,此后又出现了描述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专题的专题地图。但不管是哪种地图,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奇怪现象:在地图上标着一棵树。也许你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啊,哪有地图会把一棵树标到地图上啊,就算是再珍贵、再稀有的树也不会标在地图上啊!但是,事实确实是不容否定的。在非洲的尼日尔的地图上,就有一棵树,这棵树被尼日尔人称为“神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非洲的尼日尔,有一棵被人们视为珍宝的“神树”,它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棵在比例为1:1 000 000的地图上标出的树。因为它是生长在尼日尔阿加德兹省寸草不生的特内雷地区的,所以又得名“特内雷之树”。“特内雷之树”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历经了多次风暴的侵袭后,仍然可以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傲然挺立了近二百多年,可见这棵树的独特之处。这棵树的根系非常发达,为了能吸取足够的养料和水分,它的根已经扎到了沙漠以下三十多米的地方。人们看到这棵树可以在这里存活,也就在这同一地区试着栽种和它同种的金合欢树,结果却都没有能够成活。怪不得人们这么重视它呢!正因为这棵树的特殊性,所以“特内雷之树”在当地不仅是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是备受沙漠化干旱之苦的尼日尔人民的骄傲。因为看到它,人们就会感受到生命战胜逆境的力量。但不幸的是,在1973年的11月,“特内雷之树”不幸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死。为此,尼日尔还发表了新闻公报,特别报道了这件事,全国的人们都为这棵树致哀,而且还把残损的树干运回了首都尼亚美。过了几年,到了1977年的时候,尼日尔政府在国家博物馆里还特地为这棵“神树”盖了纪念亭,以此来作为对这棵“特内雷之树”的永久纪念。这棵跨世纪的古树为什么会被汽车轻易撞死呢?《光明日报》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原来,在古树一不小心“成名”之后,路过的车队和驼队为了保护树免受风沙的摧残,就都为它竖起了屏障以遮挡风沙的侵袭和烈日的酷晒,有不少人还经常用在沙漠里非常稀有的饮用水来浇灌它。本来以为是做了件好事,可没想到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棵树早已经习惯了恶劣的生长条件,而这些人的做法使它从此再没有机会与环境抗争了,生命的机能也就逐渐地退化了,以致脆弱到难以抗受一次碰撞。为此,人们之间就有了“特内雷之树的悲剧”的说法。现在的孩子原本就是一株株健壮刚强的“特内雷之树”,他们从小就有搏击风雨的理想和信念。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对孩子的好心、关心也就容易对他们过多娇惯化,剥夺了孩子们搏击风雨的机会和体验挫折、品尝独立生活的体验。在这种非自然和非生态型社会环境中,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不会发生“特内雷之树”一样的沉痛教训和悲哀呢?不然,他们也会像“特内雷之树”一样坚强扎根,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呢!令人叹息的“特内雷之树”,可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1)夜光树夏天的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因为萤火虫的身体可以发出闪闪的亮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可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有的植物也会像萤火虫那样闪闪发光呢。在非洲的北部有一种会发光的植物,是一棵夜光树。这棵夜光树一到了夜晚就成了火树银花,通体闪亮。起初,当地的居民还以为这是什么妖魔鬼怪的化身,都害怕会对自己有伤害,所以谁也不敢靠近。可是过了很久,人们一直也没有发现这种树对人类有什么危害,所以也就不怕它了,而且还慢慢地喜欢上了这棵特殊的树。现在,那里的居民都乐意把它种在门前院后。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树上就会亮光闪闪,仿佛天上的星星挂到了树梢枝头。人们也不用点灯,就可借树的亮光读书看报,甚至还可以做一些家务事。其实,这种夜光树是一种常绿的乔木。经有关人员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夜光树不仅能在夜里发光,白天也同样可以发出光亮,只是因为白天的日光照耀,人们不容易察觉罢了。那么,夜光树的光源在哪里呢,它是怎么会发光的呢?这就成了当地居民的困扰。后来,有人专门研究发现,其实,夜光树的光源就在树的根部。人们发现这种树的根部有大量磷质,磷质变成磷化三氢气体后,从树体里散发出来,一旦碰上空气中的氧,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可以放出一种没有热度、也不能燃烧、但有光亮的冷光束。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会发光的夜光树的原因。类似于这种发光树的植物在我国也有发现。在我国的井冈山地区也有一种能闪闪发光的树,当地人称它为“灯笼树”。每逢晴天的夜晚,树上荧光点点,恰似高悬着的千万盏小灯笼,为过往行人照明指路。1983年,在湖南省南县也曾发现过一株晚上会发光的杨树。这是由一个农民砍伐杨树时无意中发现的,晚上在给这棵杨树剥皮时他发现它光芒四射,树根、锯出的木屑,以及被剥下来的树皮内侧,都发出一种蓝色的亮光。人们还发现,其中有一节直径5厘米、长约1米的树枝,发光的亮度竟然相当于1个8瓦的日光灯。随着树内所含水分的蒸发,亮度也逐渐减弱,但把树枝放在地面上让它受潮后,亮度就又会有所增强。当时的科研人员,也到了现场进行了观察研究,他们还看到从泥里挖出的树根仍然在发光,但当时对于杨树发光的原因还不明白。现在看来,原因也应该是类似于夜光树发光的原因。除此之外,在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城西南五十多公里处的木莲花山上,有一棵树龄约三百年以上的古树。树的顶端已经折断,现在的这棵树高约十二米左右。这棵树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奇丽而壮观。其实,这棵树叫绒叶含笑,它之所以能闪闪发光,是因为革质长椭圆形的叶背上和花芽上密布着发亮的绒毛。这种树在农历的年底开花,花虽不大,但香气却极浓,不但花香,叶片揉碎后也能发出清香,因此被当地人称为“香树”。据植物学工作者说,这种树在全国实属罕见。树木寿星之最大家都听说过“世界爷”吧?这是陆生植物中体型最大的常绿针叶乔木,叫巨杉,分布于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地区,曾被称为是生物中的最长寿的个体,但是在研究了最大的巨杉树桩的年轮后发现它的年龄还不到4000年。其中,位于内华达山红杉国家公园中的“谢尔曼将军”约有3200年的树龄,也有可能达到了4000年。尽管时间长达4000年,但这仍算不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到底是什么树呢,树龄又是多少年呢?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2)除了“世界爷”之外,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树是一棵芒松,被命名为WPN-114,生长于美国内华达州东部维乐尔山东北海拔米处。据考证,该树的寿命是5100年,但后来却被伐掉了。现在仍活着的最老的树在加州境内的瓦特山海拔348米处,确信它的寿命已有4600年。1868年,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A?洪堡德在非洲俄尔他岛考察时,发现了一棵被风暴折断了树枝的大树,这棵树高18米,主干直径近5米,距地面3米折断处的主径也有1米。洪堡德根据年轮推断,这棵大树的年龄至少有8000岁,比世界著名的“世界爷”还老,是植物界的超级“老寿星”。这种长寿的树被叫做“龙血树”,可惜它已毁于1868年的风灾。不过,后来瑞典科学家又在该国的富鲁山区发现了全球最老的树——云杉。据研究推测,这棵云杉的树龄达九千五百五十年,打破了先前于北美地区所发现的五千年老松树的纪录。科学家指出,从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到中部的达拉纳山区,都可以见到云杉树的踪影,优米亚大学的卡尔曼教授及同僚,发现了约二十棵树龄至少八千年的云杉树。经过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实验室对云杉树的碳成分分析研究后,确认树龄高达九千五百五十年,刷新了世界爷的四千多年的最长纪录。在瑞典,云杉树一直被视为是较新的树,科学家们一般认为云杉树是来自六百英里外的东部地区。不过,现有的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看法,因为云杉树是山区最老的树之一,分析可能是数千年前当地居民将云杉树移植到了瑞典的山区。除了刷新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的树龄外,这项研究所发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九千多年前北欧地区是处在冰河时期的,但云杉树的存在却显示当时当地的气候是温暖的,甚至比现在更暖和。科学家分析,这批高龄云杉树历经千年仍能屹立不倒,可能是和当时的气候寒冷干燥,较少发生森林火灾及少有人类居住等因素有关。这些高龄云杉树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气候状况。2004年,科学家们又在美国纽约州的吉尔博发现了生长在约亿年前的树木的完整树冠化石,接着他们又发现了该树种的一个28英寸长的树干化石。科学家将此前发现的这些树桩、树干和树冠化石组合在一起,首次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木的样子,发现其形状与现代的棕榈树的样子很相像。研究人员称,这种树属于一种早期的蕨类状植物,取名为Wattieza。此前,古植物学者普遍认为,生长在晚泥盆世时期的古羊齿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树木,而新的发现将地球最早树木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Wattieza生长在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比古羊齿的出现早2300万年。这项发现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它将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发展史上的第一片森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据研究发现,这种树生长的年代要比恐龙时代早亿年。“轻如鸿毛”的树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约束型的国家,虽然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较少,但是树种资源却十分丰富。世界公认我国是树林的宝库,是世界上木本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共有木本植物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多种,用材材种也很多,世界上1000多种竹类中,我国就有200多种,居世界第一。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一种树木特别值得人们注意,这种树叫轻木,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3)轻木又称百色木,或巴萨尔木,属木棉科、轻木属的一种常绿乔木。这是一种中等高度的乔木,原产地在美洲的热带地区,现多分布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秘鲁、*等热带国家,目前我国云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引种这种品种。这种轻木是木材中最轻的树木,干燥的轻木比重只有 ~,它的重量只有相同体积水重量的十分之一,据说一根10米长、两臂合抱粗的巴尔萨木,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可以轻松地扛起来。据测定在木材含水量达6%时每立方厘米3克重,轻木只是它重量的1/30,二者相比,轻木真可以用“轻如鸿毛”来形容了。轻木的叶子宽大呈心脏形,交互生长在枝条上。花很大,多是黄白色,结长圆形的果实,叫蒴果,里面有绵状的簇毛,由五个果瓣构成。种子是倒卵形的,一般是淡红色或咖啡色,外面被绒毛包着,就像棉花籽一样。轻木还有另一个特性,它是世界上最速生的树种之一,一年就可长到五六米,直径5厘米~13厘米。由于它体内的细胞组织更新很快,植株的各部分都异常轻软而富有弹性。一般一株10年~12年生的轻木高度可达16米~18米,直径50厘米~60厘米。关于这种树木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欧洲各国的殖民者都争先恐后地派军队占领美洲。西班牙军队占领厄瓜多尔时,士兵们看到在流往萨摩岛的河流中,有七个土著姑娘乘着一种由特殊木头扎成的木筏,冒着狂涛激浪漂流而下,木筏时而在浪尖上,时而沉入水花中,但始终都不会沉没。他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后来,士兵们还发现,这种木头特别轻,防腐性能也特别好,当地的手工艺人用它制造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和工艺品,也很受人们欢迎,常常是供不应求。于是,西班牙人第一次把这种木材叫做轻木。后来,轻木被运到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并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且广泛用于航空、航海、隔音、隔热、室内装饰等方面,效果特别好。这种轻木的作用很多,可以说全身是宝。由于轻木的导热系数低,物理性能好,既隔热,又隔音,浮力约为软木的两倍,因此是绝缘材料、隔音设备、救生圈和救生衣、水上浮标及制造飞机的绝佳材料。又由于轻木的容量最小,也不易变形,稳定性较好,材质均匀,容易加工,因此也是包装家具等物品和制造机器坐垫的优良防震材料。此外,轻木纤维与一些其他种子纤维的混合绒,常作植物纤维出售。轻木的种毛还可以作为枕、褥的填充材料,种子纤维在商业上被称为草鸭绒或兔子爪,也常用作床垫和坐垫的填料。光棍树大家说到树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粗大的树干,枝繁叶茂的……可你一旦去过非洲的东部或南部,就会发现那里会有一种奇怪的树,它的全身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因此大家都叫它“光棍树”。这种光棍树原产自东非和南非,主要生长在热带的沙漠地区,在我国的海南岛也有光棍树。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温室里,有两株一年到头光溜溜不长叶子的绿色植物,叫做绿玉树。即使绿玉树的枝顶上偶然长出一些很小的叶子,过一段时间也枯萎了,因此,人们也叫它“光棍树”。其实,光棍树也是有叶子的,只是非常小,脱落得又快,不容易被人看到。光棍树虽然没有绿油油的叶子,看上去的模样也不好看,但它却能够在严酷的干旱环境中生存下来。令人咋舌的植物撷趣(14)那为什么像绿玉树这样的光棍树会出现只长树干、枝条,而没有叶子的奇怪现象呢?原来,光棍树的源产地主要是非洲的热带沙漠地区,那里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所以,这些只有绿色枝条,不长叶子的树,正是它和干旱作斗争最巧妙的办法。在热带沙漠中,一些植物为了生存,除了单凭顽强的生命力以外,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去适应大自然。对绿色植物而言,与干旱作斗争的最常用办法就是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在沙漠或者气候干旱的缺雨地区,这些植物就会少长甚至是不长叶子,还有的叶子全部退化成针刺状,以此来应付干旱。由此可见,有些植物不长叶子或者改变叶子的形态,再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了,最后变成今天这副“光棍”模样。这些都是植物长期在大自然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的生存环境,会在叶面上长有厚厚一层覆盖物,一般是蜡质、角质或绒毛,叶片的表面细胞排列也紧密,就像古代全身披甲的武士一样。光棍树虽然没有绿叶,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这种树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光棍树就得以生存了。但是,如果把光棍树种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还可能会长出一些小叶呢!这也是为适应湿润环境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一般来说,光棍树可高达4米~9米,像光棍树这样的木本植物世界上还有几种,如木麻黄、梭梭树等。它们也是同光棍树一样的,光有枝而没有叶,也都是依靠树枝里面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尽管这样,这些光棍树的枝条里面也贮藏着较多的水分,还含有乳白色汁液。这种汁液是有毒的,一旦接触皮肤后就会引起皮肤过敏,或者红肿。不过,这种光棍树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据科学分析,在这种有毒的乳汁里含有极多的碳氢物质,可以在里面提取燃料,所以,光棍树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石油植物,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直径最大的树在植物界,有些树木的茎干很粗,甚至几个人合抱也都抱不过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产的陆生植物中体型最大的常绿针叶乔木巨杉,又名世界爷,最高可高达142米,最粗的直径有12米,从树干下部开个隧道,就可以通行汽车,可以算是树中的巨人了。但是,单以树干的直径粗细来说,巨杉还算不上是出众的。与非洲东部热带草原的波巴布树相比,它也就算不上粗了。在非洲干旱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它的名字叫波巴布树。由于猴子和*狗面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猴面包树属木棉种植物,直径最粗可达十五米以上,往往要十几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而树冠的直径则可达五十米以上。不过这种树一般都长的不高,一般不超过十米,看上去活像个矮胖子,因此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或是“树中之象”。但猴面包树的木质又轻又软,其木材完全没有利用价值。可有趣的是,当地居民常把树干掏空,搬进去居住,形成一种自然“村舍”;也有居民将掏空的树干作为畜栏、贮水室或储藏室。令人奇怪的是,在猴面包树洞里贮存的食物,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腐烂、变质。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