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下卷-11

作者:唐浩明 字数:17869 更新:2023-10-11 17:49:57

“代懿不争气,没有出息,他配不上你,这点,爹心里明白。”王闿运的语声有点哽咽了。“不过,代懿心不坏,他是实心实意对你好的。看在这一点上,也看在你们儿子的分上,我死之后,你莫和他离婚。”  叔姬的眼泪水簌簌流了下来,想起远在湘潭的儿子,心中异常的痛苦。王闿运两只昏花的老眼一直盯着媳妇,盼望她表个态。叔姬本想和代懿离婚,但看着年迈的公公这副乞求之相,她终于软了下来,心里说:没有办法,这就是命!她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好孩子!”王闿运无限欣慰地说,“这我就放心了。”  十二号傍晚,王闿运就要离京回湘了。这天中午,杨度、夏寿田做东,在四如春饭庄为先生置酒饯行。代懿叔侄要监督行李上车不能来,叔姬身子不舒服也没来。王闿运穿着一件枣红色缎面开气长棉袍,在周妈的搀扶下赴了学生的酒会。  他刚一落座,便对杨度、夏寿田说:“我老眼昏花,看字不清了,刚才路过长安街,怎么见原来的中华门改为新莽门了。是谁主张的,改成这样不吉祥的名字?”  新莽,在历代史册上都用来作为王莽创立的新朝的称呼。王莽欺负孤儿寡妇,所建立的新朝得之既不正大光明,为时又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在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光彩的朝代。袁世凯身为前清的总理大臣,将三岁的小皇帝推翻,自己做了民国的总统,当时许多遗老遗少都将他比之为王莽。现在又要做起皇帝来,除开他的帝制心腹们外,大家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王莽了。王闿运说这句话是有意指桑骂槐,杨度、夏寿田这样的聪明人如何能不明白?他们也不好责备老师,便只得赔着笑脸。杨度招呼着老师坐好。  夏寿田说:“你老看错了,那不是新莽门,那是新华门,总统府已更名新华宫,故大门也相应改为新华门。”  “哦,哦,是这样的。”王闿运接过茶房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擦眼睛,说,“我是老不中用了,这大的字都看不清了。”  夏寿田说:“你老很康健,我们还不知活不活得到这个岁数,即使活得到,怕也是耳聋眼花走不动了。”  一这几句恭维话,让湘绮老人很高兴。普天下的女人都喜欢别人说她漂亮,普天下的老人都喜欢别人说他身体好,这大概是有人类以来便有这种心理,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的。  老人兴致高涨起来,说:“早些日子广钧对我说,梁士诒的门人把慰庭家的世系考证清楚了,说他是袁崇焕之后。你们听说吗?”  杨度摇摇头。  夏寿田说:“是梁士诒的幕僚张沧海查出来的。他找到了证据,说袁崇焕遇害后,第三子为避难从东莞迁到项城。从此有了项城袁家,所以总统为袁崇焕之后。张沧海并建议尊袁崇焕为肇祖原皇帝,建立原庙。又说三百年前,满清因行间害袁氏而夺汉人天下,三百年后清室因立袁氏而将天下归给汉人,所以总统登大位是天意。”  王闿运冷笑道:“慰庭自己认可了?”  夏寿田说:“总统说,立原庙,上尊号,留待他日,目前以配祀关、岳较为得体。”  王闿运摇摇头说:“慰庭这小子真是昏了头,竟然乱认起祖宗来了。他老子和我相处的时候,只吹嘘他家是袁安之后,以四世三公为荣耀。袁安是汝阳人,与项城相距不远,还挨得上边,所以我没有揭穿他,让他去吹牛。慰庭连他老子都不如,广东的东莞和河南的项城相差几千里,说什么迁徙云云,真个是胡扯。是袁崇焕的后人就可以做安稳皇帝了?”  杨度听了老师这番话,脸上涩涩的,很不自然。  谁知老人喝了几口酒后,谈兴甚好,又笑着说:“冯梦龙的《笑史》上有一则笑话,你们看到没有?”  杨度忙问:“什么笑话,先生说给我们听听。”  王闿运抹了抹满是胡须的嘴巴,说:“那一年陈嗣初太守家居无事,有一个慕名者来访,自称是林和靖的十世孙。陈嗣初笑了笑没有做声。说了几句话后,他取出《宋史·林道传》来,叫客人看。那人读到‘和靖终身不娶,无子’这句时脸红了,起身告辞。陈太守说慢点走,我送一首诗给你: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  满座大笑。王闿运即席发挥:“袁崇焕根本无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又哪里会拱出个第三子迁项城的事来?如此说来,袁慰庭不也是闲花草了吗?”  “新莽门”、“闲花草”,八十多岁老人的创造力联想力之强,令杨度由衷佩服,不过他也很纳闷:为何亲自将帝王之学传授给自己的先生,现在竟然如此反感帝制,如此揶揄即将登位的年侄总统呢?一定要请他将心里话都倒出来。  杨度想到这里,双手举起手中的酒杯,起身说:“先生,我敬你老一杯,祝一路顺利回到云湖桥。”  王闿运坐着不动,只是把杯子略举了一下说:“我抿一口,领了你的情,你坐下吧!”  杨度坐下后说:“先生,你老今晚就要坐车南归了,学生今后想经常求教也难了。有一件事,学生心里一直不十分明白,请你老赐教。”  王闿运放下酒杯:“什么事,你说吧。”  “先生,”杨度庄重地说,“二十年前,学生从京师罢第回乡,和午贻一起拜在先生门下,先生将王门的最高学问帝王之学传授给学生。从那时起,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首次东渡日本止,八年期间,学生追随左右,刻苦钻研,在先生亲炙下渐渐走进帝王之学的堂奥。先生对学生期望甚高,而学生也自以为得了先生的真传。后学生再次东渡,在日本又一住四年,努力学习西学。学生将先生所教和东瀛所学冶熔汇合,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信仰,虽在辛亥年受潮流所迷而有过动摇,但这几年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对君宪信仰更趋坚定。学生正欲将一生学问付之实践,既可导中国入富强之路,又可将先生平生抱负变为现实。学生本企望在此关键时刻能得到先生鼎力支助,却为何先生反而对此事表现冷淡,甚而反对呢?学生心里颇有点委屈之感。学生是宁可遭事业不成之责,也不愿负背叛师门之罪。望先生鉴此诚心,为学生拔茅开塞,拨雾指迷。”  王闿运伸出一只干瘦的手来,缓慢地梳理着已全部变白了的稀疏胡须、注目看着周妈将枣泥和肉末一匙一匙地舀进他面前的瓷碟中,长久不开口,席上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皙子把话说得这样郑重。”沉默一段时间后,王闿运满是皱纹的脸上微露一丝笑意,终于开口说话了。“你们难道没看到这半年多来,我是如何办国史馆的吗?”  杨度、夏寿田都觉得先生虽然没有接触到刚才的提问,但显然他的这句话将会引出一段有趣的内容,于是以极大的兴趣听着。  “你们知道我是如何处世的吗?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庄子说树大木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和光同尘,逍遥无为,这是老庄处乱世之方。千百年来,此方颠扑不破。唉!”王闿运叹了一口气说,“也怪我过去关于这方面的学问没有对你们讲过。”  王闿运用筷子挑起一点枣泥在口里细细地嚼着,说:“我王某人其实有两门最高学问,即帝王之学和逍遥之学。世事可为则奉行帝王之学,世事不可为则奉行逍遥之学,用汉儒仲长统的话说就是,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二十年前,你们都还年轻,老夫虽然年过六十,早已奉行逍遥之学,但仍对寻觅帝王之学的传人痴迷不悟。故对你们,尤其是皙子,总是导以帝王之学,不言逍遥之学。毕竟帝王之学功在天下苍生,逍遥之学只为一己之葆真养性而已。现在看来,倒是我应该多给你们传授些老庄养生全性的学间了。可惜我又要回湖南了。”  夏寿田说:“不要紧,总统批示的是准你老回家过年。如果你老愿意,过年之后天气暖和了又再来;即使不来,我们明年再请假回湖南,那时再听你老传授老庄的学问。”  “行,我等着你们回来听我讲老庄。”王闿运满含深情地说,“我近来常常梦见我们师生当年在东洲切磋学问欣赏湘江桃浪的情景,梦境的四周总是碧波荡漾桃花灼灼的,你们也一个个都是英气勃发的翩翩美少年。”  杨度被老师的一片深情所感染,说:“是呀,我这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就是在东洲度过的,真想时光倒流才好。”  好容易轮到周妈可以插上一句话了,她咧开大嘴笑道:“那时候我的精力也好,天天为你们煮饭烧茶也不觉得累。皙子一来明杏斋就和先生高声谈话,一通宵不睡觉,老头子那时也和年轻人一个样。”  夏寿田感触地说:“杏坛讲学,洙泗诵书,那情景才是人间最圣洁最高尚的图画。这个世界,无论官场还是商场,都难找一块干净之地。”  “午贻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王闿运无限欣慰地说,“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对年轻人只能授帝王之学,老庄逍遥之道也是要到中年以后才能接触,我的教授方法并没有错。我这半年办国史馆,用的都是逍遥之道。说穿了,就是不做事,不做事才是惟一可取的,越做事则离正道越远。有的事,任你怎么努力也不能成功。我原希望你们,尤其是皙子能效法我,但没有做到,于是只有采取冷漠的态度。”  “先生,”杨度插话,“照你老刚才所说,学生这几个月来做的事,抑或是背离了正道,抑或是毫无成功的可能?”  王闿运端起桌上的茶盅,喝了一口,思索片刻说:“皙子,你也是不惑之年的人了,这些年又活跃在枢要之间,你应该比老朽要懂得更多。老朽对当今政局所要发表的意见,大概都是隔靴搔痒的废话。”  夏寿田、杨度一齐说:“正要听先生的指教。”  “要说你们改共和为帝制,我原本没有什么不同意之处。我一向对你们说,中国只能行专制,不能有民主。人人都做主,实际上是人人都做不了主,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乱得一塌糊涂。”  这几句话甚合学生们的胃口。杨度破例为老师夹了一块酥软的蛋糕。  “但可惜,你们也和做先生的我一样,是不逢其时,不遇其人。”王闿运转了语气。“所以,我估计你们的努力是白费的,我甚至担心会惹起众怒。”  “惹起众怒,”这是张一麟“当今晁错”的另一种说法,杨度已不感到惊恐了,只是有一点他始终不能明白,共和转君宪,总统变皇帝,既有军队的拥护,又有各省国民大会的拥戴,再加之有德国、英国、日本的支持,为什么湘绮师总觉得此事必不可成呢?他想起戊戌年老师在东洲小岛上对几千里外京师政局的惊人判断,尽管现在老师衰老了,但他有丰富的政治阅历,而且身居京师,他一定有其特别的看法。痴情于新朝宰相的帝王之学传人,仍需要老师的智慧。  王闿运又一次拿起毛巾擦了擦双眼,继续说:“胡汉民在报上发表文章,说袁慰庭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严范孙面谏慰庭,说他坐失了两个好机会,而现在共和已深入人心。胡、严可谓反对帝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由也有代表性,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出一个最要害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才使得袁慰庭做不了李渊、赵匡胤。”  一向有惊世骇俗之论的湘绮师,看来又要发表异于常人的高论了,两位弟子凝神听着。  “要说这个最大的障碍的设置者,还得要追溯到曾文正。”  这话怎么说起,杨度、夏寿田都不明白。  “当年曾文正拯乱世,扶倾危,天天处在争斗之中。那时他身边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幕僚,此人不是我湖湘才俊,而是江苏智者赵烈文。他看出了曾文正在十分的争斗中只有三四分是与长毛斗,倒有六七分是在与祖宗成法斗。”  与祖宗成法斗?杨度、夏寿田都瞪大了眼睛。  “这个祖宗成法是军权财权归于朝廷,各省不能分润。曾文正办湘军,兵由将挑,将由帅定,粮由饷买,饷由自筹。这种做法完全与祖宗成法背道而驰。但事急势危,不得不如此,曾文正把朝廷的权夺到自己的手里。到了战争后期,湘军各路统帅个个仿效,遂形成了军中之军的局面,不但朝廷不能调遣,连曾文正本人也指挥不动了。到长毛平定论功行赏时,全国十八个省有十三个省的督抚是湘军将领,而这些督抚都有自己的军队,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赵烈文看出了这个局面所带来的恶果,悲叹藩镇割据又会重演了。到了后来,李少荃的淮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渐渐地成了定制,也就酿成了中国政治的最大弊病。”  王闿运喝了口茶,歇一口气后接着说:  “袁慰庭办北洋军,用的也是曾文正、李少荃的老法子。二十年下来,他手下的主要将领,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气候。而且中国现在的军队并不全是北洋派系,张之洞在湖广,刘坤一在两江,岑春煊在两广都练了新军。后来,在辛亥之役、癸丑之役中,各省都督又都乘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从湘淮军以来,各省行政长官都有自己的军队,这已是见怪不怪、常规常例的事了。袁慰庭明为北洋派的鼻祖和统帅,其实他能调动的军队已经很有限了。在共和制度下,大家都名为主人,或可相安无事,一旦他要做君父逼人家做臣子的时候,这些人便服不下这口气了。皙子、午贻,你们明白了吗,袁慰庭做不成皇帝,其原因乃在萧墙之中。我老了,不愿再在北京亲眼目睹这场残杀,我要回湘绮楼去读我的《逍遥游》去了!”  王闿运发下的这通大论,把两个弟子镇得无言可说。夏寿田顿增一番历史知识,杨度则仿佛有大梦初觉之感:先生说的这个道理,自己压根儿都没有想到呀!“宪法之条文,议员之笔舌,枪炮一响,概归无效”。自己的这句名言,眼看就会在各省军阀的枪炮声中兑了现!  代懿进来说,行李都已装上车,卧铺也已安置妥当,请父亲大人到车上去休息。大家于是离开酒馆,上了马车,来到前门车站。在众人的簇拥下,湘绮老人登上了开往汉口的夜班车。  薄暮降临的时候,站台上亮起了昏暗的煤气灯。突然,车头响起巨大的轰鸣,在一声拖长的鸣叫声中,笨重的铁壳车厢开始移动了。湘绮老人猛地从卧铺上爬起,将头伸出窗口外,用沙哑的嗓音对着月台上挥手告别的杨度喊道:“皙子,早日奉母南归,我在湘绮楼为你补授老庄之学!”  杨度被先生的这番情意深深地感动了。他重重地挥着手,大声回答:“你老多多保重,我会回来的!”  冒着冲天烟雾的蒸汽车头拖着灰黑色的长长的车厢,“呼哧呼哧”地向南方驶去,杨度呆呆地站在月台上目送着。很久很久了,他仿佛还看到老师那颗须发皆白的脑袋依旧挂在窗外,似乎还在声声叮嘱他:“皙子,早日奉母南归……” 第十四章 小红低唱一 千年前的《推背图》上便已载明袁克定要做皇帝  王闿运离京后,帝制活动日甚一日地开展起来。眼看着新的一代王朝就要在中国诞生了,拥有巨大财力的梁士诒、张镇芳等人,极不情愿让杨度、孙毓筠等一群书生夺去拥戴新主的头功,他们抛出大量金银,驱使鬼神为之推磨。全国请愿联合会机构庞大,会员众多,没有多久,它的气焰就大大超过了筹安会。  被世人戏称为六君子的筹安会六个发起人,其中严复的列名本是极为勉强的,筹安会成立后的一切活动,他概不与闻。刘师培近来在音韵研究上忽来灵感,他废寝忘食于书斋中,急于把灵感变为成果,会中之事他也尽量不接触。胡瑛、李燮和更习惯于大轰大嗡,细致琐碎的事不耐烦多做。于是,只剩下杨度和孙毓筠两个君子在忙忙碌碌。为了表明他们对立宪的重视及与一班趋炎附势的政客相区别,他们两人又合计着在石驸马大街洋楼大门口加挂一块牌子:宪政协进会。筹安会中的大型活动减少了,加之请愿联合会又着意引诱,于是筹安会的会员们便纷纷改换门庭,摇身变作请愿联合会的人。  大典筹备处的朱启钤、袁乃宽等人更是卖力,继用八十万元缝一件龙袍之后,又用五十万元做了一顶平天冠。冠上四周垂旒,每根旒上悬珍珠一串,冠檐缀大珠一粒。用十二万元刻新朝玉玺一颗。玉玺四寸见方,上镌“诞膺天命,历祚无疆”八个字。用六十万元制金印五颗,用四十万元做雕龙御座一把。另外还制有御案、古鼎、古炉、宝屏、宝扇等。他们声称为了节省开支,登极及祀天所用的仪仗、卤簿等就不重做了,临时向前清皇室借用。就这样,他们造的报账单上各项开支加在一起共有二千万元。明眼人都知道,至少有一半的银元落入了各个环节办事人员的腰包中去了。  在热热闹闹的鼓吹、挥金如土的筹办的同时,民国政府中一批要员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国务卿徐世昌以患病为由请求辞职,袁世凯不准,他便干脆迁出中南海移居蝴蝶胡同,声称养病不办公事。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以闭门家居表示不满。教育总长汤化龙、总检察长罗文干、参政院参政熊希龄等纷纷辞职出京。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时间北京官员们以辞职、请假为风气。政府不得不派出巡警把守前门车站、交通孔道,对出京官员严行盘查。  京师这种倾向,使杨度心里颇为不安,而尤为不安的是,近日来他在《顺天时报》上看到日本朝野对政府支持中国行帝制事普遍反对。反对派说袁世凯并没有全盘接受二十一条,不是日本的朋友,且此人一贯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即使他接受的部分条款,今后也不会兑现,何况中国国内对帝制复辟的看法不一,袁世凯也不一定做得成皇帝。《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办的一家华文报纸,在新闻界影响很大,袁世凯很看重它,每天都要浏览一下。  日本的支持,是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眼下日本朝野的反对,会不会使他动摇呢?倘若袁世凯本人不想做皇帝了,那么一切不都是瞎忙乎吗?杨度终于耐不住性子了,他来到兵马司胡同找袁克定商议。  “皙子,你不要担心,老爷子根本不知道这些。”当杨度说出《顺天时报》上的文章时,被帝制美好前景鼓舞得飘飘然的太原公子,笑拍着杨度的肩膀说。  “你将《顺天时报》封锁了,不让它进中南海?”杨度知道袁世凯从不外出,只要报纸不进总统府,他就无从得知。  “那怎么行!中国人办的报纸,他可以不看,有时还说办报的人是无事找事。但这份日本报纸他却是每天非看不可,而且对报上的文章很重视。”袁克定边说边给杨度端来一杯咖啡。  “总统既然天天看,那怎么可能不知呢?”杨度颇为疑惑了。  “你想想看,这是为何?”  袁大公子跷起二郎腿,脸上浮起一股难以测度的笑容。前些日子,他用二万银元私自铸了一颗镌有“皇大储君”四字的玉印,材料用的是碧润温滑的和阗玉,三寸见方。这件事,他不但没有跟老子说,连杨度、梁士诒等人也都瞒了,是袁乃宽替他一手包办的。袁克定之所以不张扬此事,这中间有一个缘故。  替袁府公子做皇子服的瑞蚨祥绸缎铺的孟老板,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款式。每种款式中的十六套皇子服,无论是嫡长子袁克定,还是不到两岁的庶幺子袁克有,只有大小的区别,没有花样的不同。袁克定看后心中不舒服,暗思自己是当然的太子,太子的服饰怎能与其他皇子的一样呢?他自己不好挑明,便把这几种款式送给父亲审看,并特意指出,同一种款式中应有所区别。袁世凯同意儿子的看法,他亲手圈定了一种款式,并指明长子、二子、五子的胸前图案为麦穗形,与其他的十三套胸前的牡丹形图案不同。  袁克定见了父亲这个批示,心里冷了好长时间。无疑,在父亲的心目中,储君的候选人有三个,联系到父亲常说自己是六根不全的残废人,袁克定猜想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很可能是二弟克文、五弟克权两人中的一个。想到这里,袁克定不觉对这两个庶弟仇恨起来:自己辛辛苦苦谋来的这座江山,最后竟然落到没有出一点力的别人手里,这口气能咽得下吗?  袁克定知道,自古以来这样糊涂的父皇是不少的,李渊不就是一个吗?要学太原公子就一定要学到底!于是袁克定私自刻下这颗玉印,表示志在必得的决心,并且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克文、克权摊牌:识相的,自己让开;若不识相,李建成、李元吉就是榜样!  “我想不出。”杨度想了一会后摇了摇头。与这位袁大公子相处几年了,杨度知道此人鬼点子不少,更加之他身旁有一大群智囊帮他出主意,谁知道会弄出个什么鬼点子来瞒过他那位精明过人的老子的。  “你看看这个吧!”袁克定得意地从抽屉里拿出几张报纸来递给杨度。  “这不就是《顺天时报》吗?”杨度一眼看见了报头。  “你仔细看看,跟你平时看的《顺天时报》有什么不同。”  有不同?杨度深为奇怪,都是《顺天时报》,还能有不同吗?他细细地看了起来。先看报头,没有发觉丝毫不同之处。再看编排式样、字体,与平日所看的《顺天时报》也都一样。他想起昨天的第一版上有一块大文章,是陆军部一个名叫村山五郎的大佐写的。文章用激烈的言辞,对大隈重信首相暗地支持中国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抨击。正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才急于要跟袁克定谈《顺天时报》的事。杨度找到了昨天的报纸,前前后后看了两三遍,都见不到这篇文章,见到的反而是陆军部支持首相决策的言论。杨度大为纳闷起来:“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有两份《顺天时报》?”  “你说对了,是有两份。”袁克定笑着对杨度说,“老爷子看的是这份,北京城里那份他根本看不到。”  “这份报是怎么来的?”  “我告诉你吧,只是你一定要替我保守秘密,什么人面前都不能透露一丁点。”  袁克定对杨度说出了这个秘密。  半个月前的一天,深得袁克定信任的绍兴日者郭垣喜气洋洋地来找袁克定。他一进袁克定的房间,便马上把门窗都关得严严的,神秘兮兮地小声说:“大公子,你一定可以做成皇帝,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定了!”  “这话怎讲?”袁克定一时摸不着头脑。  “《推背图》上早就写明了呀!”郭垣从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发黄的书来,一边说,一边翻。“四十三象里说得清清楚楚的。”  《推背图》是一本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很久的书,相传是唐朝袁天罡、李淳风两人合编的。一段一段地写,每段配一个卦名,一个图像,再加上几句话。因为有图像,所以一段也叫做一象。编到第六十象时,李淳风推了推袁天罡的背说“算了吧,不要再编了”,袁天罡就此止住,并给这六十象取个总名叫《推背图》。据说《推背图》上的话,在后代都一一得到应验,因而这本书在民间很有神秘性。  “四十三象是怎么写的?”袁克定兴致高昂地看着郭垣一页一页地翻。  终于翻到了四十三象。只见上面画着两个人,一大一小,像是赶路,又像是逃难。像下有几句话:君非君,臣非臣,始艰危,终克定。  “克定!”袁克定一眼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书上,又惊又喜。  郭垣神情肃然地说:“袁、李二位千年前所预料的一幕正在当今上演。君非君,指的是,大总统明明是君,却又不叫皇帝,这就是君非君。同样的,百官也就臣非臣了。恢复帝制一事,刚开始会遇到一些艰难,最后则整个江山都属于大公子克定您了!”  袁克定听后心怦怦跳着:看来这是天意了!他紧紧地抱住郭垣的肩头,激动地说:“郭先生,大功告成后,我一定重重地酬谢你!”  郭垣说:“大公子有什么事要我办,我赴汤蹈火不辞。”  《顺天时报》这几天接连登了几篇日本朝野反对中国帝制的文章,袁克定正为此事而不安,他深恐父亲因此而动摇帝制自为的信心。于是请郭垣帮忙出主意,如何消除《顺天时报》将有可能造成的对袁世凯的影响。当得知袁世凯每天下定要看这张报纸时,郭垣出了一个主意:再造一份《顺天时报》,一切都与真的那张一样,当天报上所有的文章都照登,只把不利于帝制的文章删去,空缺部分补上自己写的拥护帝制的内容。  袁克定虽觉得此举颇为冒险,一旦识破了,将有欺父欺君之罪,但在“终克定”的鼓舞下,他决心挺而走险。不说假话,怎能办成大事!  从第二天开始,中南海里所有的《顺天时报》,便全部是由袁克定所控制的印刷厂里发出来的,真正的《顺天时报》一份也不能进去。在一篇篇虚假的拥戴文字的糊弄下,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感觉十分良好。  “真有你的!”杨度在佩服称赞之余,不免在心里想着:中华帝国,真的可以用欺骗蒙哄的手段建立吗?  “皙子,你来得好,有一件事正要你来办。”  “什么事?”杨度放下手中的假《顺天时报》,瞪着双眼望着面前这个胆量并不亚于当年李世民的今日太原公子。  “全国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对国体的投票已经结束,一千九百九十三张票全部赞成君宪。过几天参政院将受各省国民大会的委托,向大总统恭上推戴书,推戴书的草稿已拟好了,你先看看。”  袁克定将散乱在茶几上的《顺天时报》整理好,重新放进抽屉里,随手将推戴书的草稿拿了出来。  杨度接过后很快浏览了一遍:“这是哪个才子写的?写得不错嘛,我看可以用,不需作什么改动了。”  “这是杨士琦写的。”袁克定淡淡地说,“好是好,但较空洞,没有把总统的丰功伟绩写出来。这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没有讲清楚总统对国体的转变态度。那年就职誓词上说抵死捍卫共和,永不让帝制复辟,现在为什么又接受拥戴登基做皇帝,这个过程没有写清楚。”  杨度想,这的确是个大事,誓词上那番向全国全世界宣布的话,距今不到四年,真可谓墨汁未干,言犹在耳,现在又来自我否定。这该怎么向世人解释呢?  “杨士琦是写不好这个过程的,因为他自己没有这个亲身经历,而你可以写,因为你当初也是积极主张共和的,现在又积极主张帝制。你自己是怎么转变的,清理清理,写出来就行了。你说呢?”  袁克定盯着杨度看了一眼。这一眼,把杨度的心看得急跳起来。他似乎觉得袁克定在审讯他,审讯的潜台词是:你自己是怎么出尔反尔、变化无常的?一种羞惭感在他的心里慢慢升起。  自己是怎么改变的?一半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负责,一半是想捞取新朝宰相的资本。这种心思已经是不能和盘托出了,至于袁世凯,他的心思只有一种,即建立他个人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威权,建立万世一系的袁氏王朝。而这,能公之于世吗?  杨度颇觉为难地说:“杏城写的这个推戴书也是费了很多心血的,何况他位居左丞又死爱面子,不用他的,他会不高兴的。”  “用,他这份推戴书一定用。”袁克定果决地说:“皙子你饱读历史,应该知道自古帝王即位都是三推三让的。总统登基,怎么可以只有一次推戴呢?杨士琦的这份算是一推,总统就来个一让。这第二次推戴就由你来写,总统再来个二让,接下来再三推三让,最后才是总统祭天践位。这才堂堂皇皇,光明正大。皙子,再没有谁的文章能超过你了,你就写吧,三天内写好。除写清楚转变过程外,还要敷陈总统的功绩。”  文章是不好做,但既要当新朝的宰相,再难做的文章,也要做它个锦团绣簇,否则今后怎么能服得了众呢?  回到石驸马大街洋楼后,杨度便关起门来构思这份第二次推戴书。他要把自己这几十年间所练就的做文章的浑身解数都使出来,做好这篇为新朝莫基的雄文。  他设想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袁世凯唱颂歌,后半部分为袁世凯作辩护。前半部分颂歌又分两部分,即功业和德行。  袁的功业是显赫的,这部分好写。他很快便写出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六大功业来。至于德行方面,他难以下笔了。世间都说袁世凯是借革命党来压清室孤儿寡妇,又借清室孤儿寡妇来邀功于革命党的奸佞。杨度心里十分清楚,袁世凯正是这样一个人。称之为奸雄,可以当之无愧,表其盛德则纯为欺世。欺世就欺世吧,事情做到这个地步,也只得如此了。  杨度咬断了几根笔杆后,终于也写出了后半部分来。称赞袁世凯对清廷洵属仁至义尽,而终于不能保全,乃历数迁移,非关人事,至于为皇室争得了优待,实为“千古鼎革之际,未有如是之光明正大者”,把袁世凯打扮成为一个比商汤、周文还要高尚的圣君。  最难着笔的是辩护词了。他冥思苦想,没有其他更好的托词,只能从循民意这个角度来入手。凑来凑去,他也写出了一段文字来:    至于前次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盖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  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为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  体为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  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当时以共和为国体是民意,现在改以君宪为国体也是民意,元首惟民意是从,至于责任,则由国民自负。文章是做得圆滑,但杨度心里明白,所谓国民公意,究竟代表了几成国民,那就很难说了。  终于把这份第二次推戴书写成了,犹如卸掉了一副千斤重担,杨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觉得这是平生做得最为艰难的一篇文章!倘若第三次推戴书再要自己来写,即使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难以对付了。幸而袁世凯读了这份推戴书后十分满意,他无意仿效古礼,不需要第三次推戴,便同意接受民意。  杨度得知后很是兴奋,他赶紧告诉孙毓筠。孙毓筠也很激动,便提出由他们二人以宪政协进会正副理事长的名义,上一道促袁世凯登极折。  自然,这道折子也由杨度来写。这种文字好写,不要具体内容,拣些好听的话铺排起来就行了,杨度略作思考便一挥而就。其中几句,如“汉高即位于戎衣方卸之时,明祖登极于兵事未平之日。临朝受贺,丕开王会之图;定分正名,益见天心之春。盖欲昭南面垂裳之治,当速行北辰居所之仪”等工整的对偶句,直让前任革命元勋赞叹不已。  杨度兴犹未尽,想起湘绮师虽已离京,但仍挂了国史馆长的名,也应该有一份劝进折。尽管老先生不赞同袁世凯做皇帝,但现在大势已成,以他的名义上个折子,他知道后也不会骂人的,倘若新皇上今后封他一个侯伯爵位,说不定他还有大慰平生之感哩!  袁克定既然相信《推背图》,想必他的老子也相信谶语。杨度翻箱倒箧找出了一本二十年前在天桥书摊上买的《明谶》,从中觅到了一句“终有异人自楚归”,又在劝进折里加以解释:“项城即楚故邑,其应在公。”袁世凯看了这份劝进折果然高兴。  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经过二推二让后,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终于接受了参政院的推戴。短短的几天里,他颁布了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定国号为中华帝国,改明年为洪宪元年,太和殿改名为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为体元殿,保和殿改名为建极殿。  又申令旧侣黎元洪、奕劻、载沣、世续、那桐、锡良、周馥,故人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耆硕王闿运、马相伯等十三人不称臣。其中徐、赵、李、张四旧友并特颁嵩山照影各一张,名曰嵩山四友。这四友除不称臣外,还享受乘朝舆、肩舆、临朝设矮几、每人岁费二万元,赏穿特种朝服等优礼。  又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封冯国璋、段芝贵、张勋等为一等公,封汤芗铭、阎锡山、唐继尧等为一等侯,封曹锟、靳云鹏等为一等伯,封朱庆澜等为一等子,封许世英等为一等男。  杨度虽没有得到五等爵位之封,但他不失望。他知道自己的大封是在太子登位之时,而不是此刻,此刻是要让那些老朽及兵痞子们得到好处,用以换取他们对帝国的支持,自己今后一匡天下的日子还长着哩!  正当袁氏父子和杨度沉浸在帝制成功的喜悦中时,西南边陲一道通电敲响了短命的洪宪帝国的丧钟!二 看到蔡锷拍来的独立通电后,袁世凯大骂杨度是蒋干  袁世凯接受帝位十天后,夏寿田将一封由云南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署名的特急电报,送到了即将登基的洪宪皇帝眼前。袁世凯看完电报,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封电报用坚定而恳切的口吻规劝袁世凯改变主意,不要食言背皙。否则,此间军民痛恨已极,万难镇抚。并赫然列出杨度等十三名祸首来。除筹安会六人外,其余七人为大典筹备处及国民请愿会中的头目朱启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请大总统将此十三人明正典刑,以谢天下。限二十四小时予以答复。  云南乃边隅之地,滇军不过万余之众,袁世凯在一阵惊慌之后立即镇定下来。当年黄兴、李烈钧以革命党之气焰煽动宁赣数省闹独立尚未成功,何况区区唐、任之辈能成得了什么气候!袁世凯命令夏寿田以政事堂的名义复电云南:“此电想系他人捏造,未便转呈。”  三天后,从昆明再来一电,宣告云南独立,公然指责袁世凯乃背叛民国之罪人,已丧失元首资格。公开独立之事已让袁世凯痛恨了,更使他痛恨的是这封电文的署名中除唐、任外,还加上一个名字:蔡锷。  袁世凯气得甩掉电文,在办公室里来来回回快步走着,粗重的皮靴声震得整座大楼在发颤。他一辈子都在戏弄别人,几乎次次得手,从来没有人能够戏弄过他。而现在,他身为一国之尊,却让一个比自己儿子还要年轻的湖南蛮子成功地戏弄了,他怎能不火,怎能不恨?“蔡锷呀蔡锷,抓起你来,我非要食肉寝皮不可!”袁世凯在心里狠狠地骂道,牙齿咬得格格作响。蔡锷是杨度介绍进京的,可见杨度不是好东西。袁世凯想到这里,不觉将仇恨转到了杨度的身上。他大声对夏寿田吼道:“你把这道电报交给杨度,这家伙,简直就是蒋干!”  杨度看完这封电报后,人几乎要瘫倒在地。他压根儿也没有想到,蔡锷竟然会玩出这样一场把戏来。  上个月,蔡锷亲自去了一趟天津,与梁启超一起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计划。一天午后,蔡锷雇了一辆黄包车,带着小凤仙在北京街头闲逛。黄昏时他悄悄溜进前门车站,这时梁启超的家人已早买好车票在等他了。一出天津站,梁府家人便把他带到日租界同仁医院一间预约的单人病房里。几天后,他和留日本时的同学、士官三杰之一的张孝准一道乘船赴日本。  到了日本后,蔡锷给袁世凯写信,说近年来喉头时常发炎,受日本友人之邀已来日本就医。又说先与友人游览几个地方,并借以选择医院。蔡锷写了十多张明信片,明信片上一一载明行程,交给张孝准,叫张在日本旅游,每到一处,则给袁寄一张。明信片尚未寄完,蔡锷便乘船经香港、河内进入云南。  云南滇军内部早已被哀的倒行逆施所激怒,只是苦无威望素著的领袖出头。蔡锷一到昆明,便受到滇军的热烈欢迎。唐继尧、任可澄都曾是蔡的部下,自然拥护他。这时,李烈钧及贵州都督戴勘等人也都到了昆明。他们决定在昆明首倡义旗,捍卫神圣的民主共和制。蔡锷提出先礼后兵,这便是二十二日以唐、任名义的规劝电。遭到袁的拒绝后,大家义愤填膺。蔡锷激动地说:“我们与其屈膝而生,不如断头而死。我们起兵讨伐袁贼,所争者不是个人的权利地位,而是四万万同胞的人格。”  滇军全体将士一致表示服从蔡锷的指挥,为四万万同胞的人格与袁世凯决一死战。滇军遂改称为护国军,分为三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第三军总司令为唐继尧。第二天,蔡锷便带着第一军共三千余人北上四川战场。一路上士气高昂,连战连捷。  蔡锷的这个意外动作太令杨度沮丧了。他赶到馆娃胡同,要已赎身离开妓院的富金速去云吉班一趟,把小凤仙找来问明清况。富金回来后告诉他,小凤仙早在半个月前便请长假回东北老家去了,临走时给班里留下一句话:请转告杨老爷,不必为洪宪皇帝过于卖力,说不定费力不讨好。  听了富金这番话后,杨度如梦方醒。原来沉迷妓院、打牌听戏、积极拥护帝制、去日本养病,这些统统都是蔡锷精心安排的假象。这些假象不仅迷惑了自己,也迷惑了袁世凯,从而使得他能轻易地从袁的囚笼中飞出,顺利潜回云南。蔡松坡呀蔡松坡,老谋远虑、深藏不露居然到了如此地步,你真正了不起!想着,想着,杨度竟然对蔡锷发自内心地敬佩起来。  敬佩之后接下来便是恼怒。想当初,和袁克定计议保举蔡锷由滇入京,原是为了让他执掌军权,希望他在由共和向帝制的转变中,做平叛镇乱的金刚,充捍卫新皇的长城。谁料到,他竟然不做金刚做恶魔,不为长城为洪水,首揭反旗,倡乱天下,而且全然不顾多年的交情,竟敢把自己列名为十三太保之首。蔡松坡呀蔡松坡,你真正是翻脸不认人,心肠比铁还硬比冰还冷!  杨度又想,蔡锷走上这一步,自然是受其师梁启超的影响,但袁对他将信将疑,到后来还暗地指使人借故搜查他的家,无疑更把他逼上了反路。倘若袁世凯坚信不疑,引为心腹,给他陆军总长的实职,将全国军队都交付给他,蔡锷何至于离心离德远走云南!显然,错不在引进,错在未予重任。杨度决不承认自己是蒋干,而且他相信蔡锷以云南一隅来对抗中央,是绝对成不了事的。  然而,袁世凯和杨度都错看了形势,低估了蔡锷和他的护国军,低估了全国人民厌弃专制的情绪。  袁世凯派往西南的中央军队并不能遏制护国军节节胜利的军威,护国军伸张正义的行动受到人民的普遍敬仰和支持。一个月后,贵州宣告独立。与此同时,梁启超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历尽风险,由海路经香港、越南进入广西。几天后,广西宣告独立,原广西将军陆荣廷自任广西都督兼两广护国军总司令,任命梁启超为总参谋。  贵州、广西的相继独立,不仅给袁世凯以重大打击,而且也震撼了北洋军内部。坐镇南京的江苏将军冯国璋,早就对袁世凯帝制自为一事强烈不满。他的不满,一是因为袁世凯耍弄了他。去年,他曾很认真地就此事当面问过袁,袁也很认真地表示永不做皇帝。冯当时完全相信了袁的话,并广为袁作辩解。可是不到一个月,袁便背信弃义,冯如何不气?二是冯也暗暗做过民国总统的梦。袁在日,他自然不敢僭越。袁死后,北洋系中他便是老大了,总统当然非他莫属。现在改为帝制,他便永远只有做臣子的分了。对袁这个贪心不足的举措,冯早就老大不高兴了。眼看着蔡锷的义旗越举越高,这个高足便仿效他的老师,将袁辛亥年的故伎来一番重演。  冯国璋与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取得联系,用联名形式致电袁世凯,劝他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冯国璋将他的小集团置于中央政府与护国军之外的第三方,他本人则成了第三方的领袖,一面凭借蔡的影响来压袁,提高自己的声望,一面又利用袁的力量来压蔡,组建自己的帮派。冯欲扩大小集团,将五人联名的密电拍给直隶将军朱家宝。不料朱家宝却将这封密电交给了袁世凯。  自从云南出事以来,一向健壮的袁世凯便感到身体不适了。先是精神懒散,食欲不振,继而对姨太太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薄了。他早就患有膀胧结石症,这些日子开始频频尿血。想起袁家自曾祖以来连续三代寿不过六十,五十七岁的洪宪皇帝心里顿生悲凉。朱家宝送来的联名密电,简直如同一把利刃直捅他的心窝。蔡锷反叛,他并不害怕;滇、黔、桂三省独立,他也不害怕;他害怕的是北洋内部的分裂。北洋军是他的命根子,命根子上出了问题,便一切都完了。一世枭雄突然发觉自己没有力量了,他用冰冷的双手抓起侍立在一旁的夏寿田的手,有气无力地说:“午贻,我昨夜看见一颗巨星掉了下来,这是我生平所见的第二次。第一次是辛丑年,不久李文忠公便死了,这次轮到我了。”  夏寿田望着双目失神的袁世凯,安慰道:“陛下放心,冯华甫跟随您二十多年了,他是不会背叛您的;即算是他们同情西南,还有十多个省哩!”  袁世凯的手慢慢地恢复了热气,沉吟良久,说:“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顺天时报》天天登日本朝野支持我们行帝制,为什么日本公使和俄、英、法三国公使一起要求我们缓办帝制?周自齐到日本去,本是说得好好的事,为何他们又改口呢?”  夏寿田也觉得奇怪,他也弄不清这里面的跷蹊在哪里,只得说:“日本政府向来狡诈贪婪,也可能他们是想借此捞取更多的利益。”  袁世凯轻轻地摇着头说:“内外都不支持,看来这个帝制还是不办算了。”  夏寿田心想:眼下这个乱局,怕不是不办帝制就可以平息得了的。嘴里却依旧安慰:“陛下放心,一切都会好的,据说陈宦的军队早几天还打了一场胜仗哩!”  “唉!”袁世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微微地闭上了眼睛。  夏寿田将手从袁世凯的手中抽出来,轻轻地退出了办公室。  夏寿田刚走,三小姐叔祯拿着两张报纸走了进来。叔祯是三姨太金氏所生,今年十七岁了。她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颇得父亲的喜欢。袁世凯办公时,是决不允许内眷进办公室的,妻妾子女们也都严守规矩,从不来打扰。但今天,叔祯要向父亲享报一个重大的发现,便顾不得这个规矩了。  “你怎么来了?”三小姐刚走到身边,袁世凯便睁开了眼睛,不悦地说,“我在办公,你出去玩。”  “爹,我有件要紧的事对您说。”叔祯在父亲身边站着,神色颇为认真。  “什么事?”袁世凯觉得奇怪,她会有什么要紧事情?女儿家最关心的莫过于终身大事。叔祯早已定好了杨士琦的侄子杨毓珣。杨毓珣很知上进,现正在日本帝国大学读书,常有信来,杨家也时常走动。这件事是不需叔祯本人费心的,除开这,她还会有什么别的事呢?  “爹,我给您看一样东西。”叔祯将一张满是皱痕的报纸递给父亲。  “这是《顺天时报》,我天天都看的。”袁世凯瞟了一眼,没有伸手去接。  “我知道您天天看这报,我请您看我这一张嘛!”叔祯撒娇似的把报纸硬塞给父亲。  袁世凯对儿子们要求很严,在儿子面前他很难有笑脸,儿子们见了他都很害怕。但他对女儿们则较宽,常说女儿在娘家是做客、不要太苛刻。他聘请有学问的女教师住在家里,教女儿们读书,但她们读得好不好,却从不过问。他对女儿们只有一个要求,不准随便外出,硬要出家门的话,则要由兄弟们陪伴。  袁世凯将女儿塞过的《顺天时报》扫了一眼,头版头条的大字标题是:袁氏帝制四面楚歌。他大吃一惊,看日期,是前天的。前天的报纸他记得,那上面是绝没有这篇文章的。袁世凯刷地起身。  “爹,你是去找报纸吗?”机灵的三小姐已经猜到了父亲的心思,忙把手中的另一张《顺天时报》递给父亲。“不要去找了,我已经核对过了。这是总统府里发的前天的报。”  袁世凯一把抓过报纸,先看看日期,不错,正是前天自己看的那张,明明白白没有这篇文章。再看其他内容,却又都一样。他颓然坐下,问女儿:“你这张报纸是从哪里弄来的?”  “是春兰从外面带回来的。”  春兰是服侍金氏和叔祯的丫环,北京本地人。袁府的规矩,家在北京的丫环,每个月可回家住一个晚上。  “春兰昨天回家去看爹妈,我叫她带一包五香酥蚕豆给我。今上午她回来,给我一包用报纸包的蚕豆。我吃了几颗,突然看见了这篇‘四面楚歌’的文章。我吓了一跳,怎么,居然有人敢骂起爹爹来了?读了几行,心里想,这样的文章从没见过呀,一看报头,是前天的《顺天时报》。我把前天的《顺天时报》找来一对,没有这篇文章。我给弄迷糊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同一天的《顺天时报》会不同?有人在报上骂,爹爹,这还了得,所以我要急着告诉你。”  袁世凯听了女儿的话后,心里甚是恼怒。这明摆着是两张不同版面的《顺天时报》,联系到日本公使的态度和拒绝周自齐赴日一事,显然从外面带来的那份是真的,府里这张是假的。是谁有这样大的胆子,敢造假报来哄骗我?查出来,非要砍掉他的头不可!他努力压住心头的怒火,对女儿挥了挥手说:“我知道了,你出去玩吧!”  叔祯走后,袁世凯按了一下电铃,夏寿田应声进来。袁世凯阴着脸说:“午贻,你看看这两张同一天的《顺天时报》吧!”  夏寿田拿起报纸看了看,立即看出了问题,惊问:“这两张报纸怎么会不同?”  “府里的《顺天时报》每天是谁送来的?”  “过去都是报馆雇的当差送的,这段时期是大公子家的茂顺送的。”  莫非是克定弄的鬼?袁世凯马上意识到这点,命令夏寿田:“你快去把克定叫来!”  一会儿,袁克定急匆匆地走进父亲的办公室。见父亲板起面孔坐在桌边,桌上摊着两张《顺天时报》,袁克定立时胆怯起来,两条腿不由自主地抖着,嗓子似乎也不顺畅了:“爹,您,您叫我有,有啥事?”  看到儿子这副神态,袁世凯完全明白了。他怒火冲天,用力一拍桌面,大声吼道:“你看看,你做的好事!”  说罢,手一抹,两张报纸被推出桌面,直落到袁克定的脚跟。袁克定低头一望,正是《顺天时报》。他颤颤地拿起来一看,脸立即黑了。他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要想取得父亲的宽恕,只有认错知罪,蒙哄推卸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儿子错了,儿子该死!”  “你这个畜生!”  袁世凯顺手抄起身边的藤手杖,朝着克定劈头盖脸地乱打起来。三十九岁的袁大公子低着头,笔挺挺地站在父亲的面前,任凭父亲的毒打,既不躲避,也不申辩。  “你这个瞒天欺父的家伙,老子宰了你!”袁世凯一连打了七八下,仍不解恨,继续死劲痛打儿子,口里骂道,“你这个毁家坏事的丧门星,袁家要败在你的手里!”  打着打着,袁世凯忽然一阵头晕,脚一软,跌倒在地。  “爹!”袁克定十分恐惧,顾不得自身的疼痛,忙把父亲抱起放到躺椅上。  “爹,爹!”袁克定失声喊道。  袁世凯睁开眼睛,见儿子满脸泪水跪俯在身边,心里生出一股疚意来。他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去把徐老伯请来,我要撤销承认帝位案……” 三 究竟是人生不宜久处顺境呢,还是顺境原本就是诱人堕落的陷阱  袁世凯以为他宣布不做皇帝,西南方面便会止戈息兵,全国也会再一致维护他的国家元首的地位。岂料护国军并不买他的账,提出了几条和议条件:袁世凯退出总统之位,可免去一死,但须逐出国外;诛帝制祸首杨度等十三人以谢天下;大典筹备费及用兵费六千万,应查抄袁及帝制祸首之财产赔偿;袁之子孙三世剥夺公民权。袁世凯自然不能接受这种条件,于是战争并没有停息。  不久,浙江宣布独立。一个多月后,袁世凯寄予重望且与袁克定拜过把子的陈宦在四川宣告独立。几天后,湖南将军汤芗铭又宣布独立。袁世凯立即派唐天喜率部前去镇压。唐天喜跟随袁世凯几十年,是袁的忠心家奴。唐临行时向袁表示要皙死效忠总统。谁知一到湖南,他见民情激奋,汤芗铭的力量比他强得多,便立即投靠了汤。消息传到中南海,袁世凯如遭五雷轰顶,连叫数声“唐天喜反了,反了”后,便昏迷不醒了。  袁世凯已卧床一个月了,近来又连续五六天不能导尿,身体已虚弱至极。袁克定见父亲昏迷过去,知已无望了,便赶紧要夏寿田将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杨士琦等人请来,安排后事。夏寿田说:“皙子说他好久没有见到总统了,很是惦念,也叫他来与总统最后见一面吧!”  已从太子梦中醒悟过来的大公子点了点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