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华为教父任正非

作者:刘世英 字数:32956 更新:2023-10-11 17:48:37

《华为教父任正非》作者:刘世英第1章 序:中国企业家中的“绿林秀才”  过去一些老革命经常自豪地说:“老子有两个杆子,一个枪杆子,一个笔杆子。靠着这两个杆子,老子夺取了天下。”这种风格就是典型的“绿林秀才”之风。  绿林秀才与儒雅秀才不同。他们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脱去长衫、穿上草鞋、扔掉斯文、走进绿林。简而言之,他们拥有文韬武略,文治武功都行,他们是时代的强者。中国历朝历代真正能够夺取江山、成就大业的都是绿林秀才之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都是如此。近代的同盟会和早期共产党人更是典型,他们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更能浴血奋战、大义凛然。  “绿林秀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既有武力,又有思想,武力和思想完美结合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武力的背后最关键的是有思想支撑,雨果说:“思想就是力量。”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叫引力,它使地球成为生命之源;人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思想,它使人的品位不断提升。思想具有超强的穿透性,高度的思想方可成就永恒。中国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家,而企业家更需要思想,简言之需要“绿林秀才式”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言必称韦尔奇”。两眼一味盯着金钱的生意人,到头来才发现金钱不是一切。古印度有一句名言:“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砍下,只有当最后一条河流被下了毒,只有当最后一条鱼被抓住了,你才会发现金钱是不能吃的。”以思想为指导,形成高瞻远瞩的见识,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任正非,知识分子出身,有军人背景。他既能带领华为在商海中打拼,又能写得一纸颇具感召力的文章。他的所做所为,颇有“绿林秀才”之风。  在一个投机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中,任正非竟然能坐得住,没有大规模的并购,却成就了一个旗舰型的企业。一个革命化的大动员、经常唱军歌、看似迂腐守旧的华为,打造的却是最顶尖的技术,建立的是高度现代化的企业,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华为却成为让世界震撼的“中国力量”。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整天大大咧咧的“老工人”却成为杨元庆、郭为、周鸿祎等众多大名鼎鼎、性格迥异的企业家们崇拜的“偶像”。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任正非是一个“绿林秀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看到中国通信行业满是国外品牌,他深知拥有自主技术的价值,“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因此,他创立了华为,立志沿着陡峭的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打破中国无技术的神话,打破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尴尬。他正在改写着中国企业的生存法则,为中国企业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新路:以技术创品牌。中国it界如果没有这位硬汉,外国人或许还一直嘲笑着中国没有核心技术,中国通信行业的半壁江山或许就岌岌可危了。  在商场上,任正非充分展现其雄才大略,带领华为南征北战,雄震亚非大陆,横扫高加索,震撼欧罗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他敢打敢拼,不断向世界级企业迈进,华为的崛起已经使跨国巨头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它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支新生的力量,它们绞尽脑汁,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奔跑了。  任正非善于用思想做企业,以做有高度的事业为指导,带领华为走出了一条新路。他时时为华为领航,“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他兢兢业业不断创新华为管理思想和理论,要做基业长青的企业,穷其一生的光阴,照管着这个即将长大的“孩子”。  面对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他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市场已没有时间等待我们的成长,它不是母亲,没有耐心也没有仁慈。”他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韬光养晦,警告华为人“三代人之内,华为不说要进世界500强。这三代,不是说华为的三代领导人,而是华为垮了再起来,再垮、再起来的三代。”  任正非一直强调要以深刻的思想为指导,提出“华为初期的发展,是靠企业家行为,抓住机会,奋力牵引;而进入发展阶段,就必须靠规范的管理和懂得管理的人才。”他满脸的忧郁,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警惕着随时袭来的危险,“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他有着英雄的气魄,最早喊出企业要发展一批“狼”,以“狼”的魄力大力拓展生存空间;他最早提出“走出去,国际化”的口号,华为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他大胆地喊出“先僵化后固化”,“削足适履”,坚决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缓慢地向西方滑行;他很早就意识到文化和制度的问题,力图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自然传承,基业长青。  不可否认,任正非也是企业界的一介“秀才”,他那一篇篇充满煽动情绪的文章,活生生地再现了王者风范。一篇《华为的冬天》成为多少企业学习的模板,一篇《北国之春》又让多少人看到了希望,一篇《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激起了多少人的危机意识……他的言论已经成了许多企业学习的“圣经”。  一直崇尚“技术为上”的他,打破了“中国无技术”的沉默,为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开创了“技术立足”的新时代,改写了中国企业的生存规则。在一个特定阶段,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企业管理。华为的实践告诉世界,中国也有优秀的管理,中国也有培养出国际大企业的土壤。  他是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教父”,运筹帷幄,驾驭着华为这艘大船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航行。他为了华为呕心沥血,终于带领华为踏进了“世界巨人俱乐部”的门槛。他是中国商界少有的绿林秀才,华为如果没有他,创造的这些奇迹可能还只是天方夜谭。就是这样一位绿林秀才,站到了世界的前沿,与跨国巨头们试比高,不卑不亢,从容自如。  把企业比喻成武林,那他就是中国企业家中典型的“绿林秀才”,在他的推动下,中国it产业迅速崛起;他联合国内多家企业夺回了中国通信业的“半壁江山”。马云戏谑地说,退休将出版《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而任正非则可以自豪地说,他将谱写《华为命运之歌》。  虽然,很多人知道华为但未必知道任正非,但毫无疑问任正非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企业家,是华为的教父式领袖。笔者试图用“第三只眼”看华为,看任正非,读者若能从中获得一份感悟和启迪,则笔者将为自己艰辛的创作感到无限的欣慰。  以此为序。  刘世英 彭征明  2007年12月10日于北京西钓鱼台第2章 低调的“狂人”:谁认识任正非(1)  他,儒雅、桀骜,身怀绝技而又若隐若现,宛若金庸小说中的“东邪”黄药师,给人以“世外高人”的形象。  他,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成为跨国巨头们的“眼中钉”;他是中国商界出色的“精神教父”,一篇篇警世名言成为业界争相传颂的“圣经”。  他,就是任正非,敢于向跨国公司说“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多年来,他以思想引领企业,凭借高瞻远瞩的见识和打破常规的管理智慧,带领着华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2万元注册资金的小公司到销售额220亿元、利润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十多年的时间资产扩张了1000倍,成为中国企业的“路标”。他,联合国内多家企业从跨国公司手中夺回了中国通信业的“半壁江山”。  就是这样一个军人出身,有着简朴作风,还附带着德国式偏执的人,入选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人”。昂扬的斗志,强悍的作风,他被中外媒界称为“凶猛而难缠的土狼”。  几百年前,成吉思汗带着他的铁骑“秋风扫落叶”般地扫荡了亚欧大陆,直抵红海之滨;几百年后的今天,任正非带着他的“狼团队”开始了向全世界通信业进军的征程。  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一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  任正非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都躲得远远的,不论是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的宣传活动,还是政府的活动、媒体的盛事都统统拒绝。他向华为高层发出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一贯的追求。唯有练好内功,方可与高手论高下。他的低调处理,或许只有ibm公司的前ceo郭士纳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人们几乎没有看见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那云南话腔调的激情演讲。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也许唯有低调的人才会成就大事业。  “穷小子”踏进“世界巨人俱乐部”  “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说过的话。  2000年,他位居《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富豪榜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4年,《福布斯》杂志又推出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私营公司100强排行榜,他的公司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以2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79位。  2005年4月中旬,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者,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等跨国企业大腕相比肩。  他还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管理界,入选2007年《世界经理人》评选的“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  高手较量方显英雄本色,连一向高傲的“巨人”思科ceo钱伯斯也声称,他才是真正的对手。  他,就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精神教父”任正非,一个曾经失业、到处流浪的退役军人,一个有着“德意志式”偏执,立志要做“中国的ibm”的商界奇人。  任正非,一个小人物,出生于有七个子女的大家庭,父母都是普通教师,是那个年代的“臭老九”,没有多少家底,赶上“文革”,屡遭被抄家、流放,全家背负着耻辱的“政治罪名”。几十年后谁也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人竟然成为中国的明星企业家。  伟大的“物理学之父”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难以相信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草根”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难以相信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穷小子会成为世界巨人俱乐部的明星会员,难以相信一个无处就业的“流浪”青年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更难以置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会让大腕们坐立不安。  他虽然出身于草莽之中,却有着鸿鹄之志。他立志要在“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凭借执著的信念、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雄震亚非大陆,横扫高加索,震撼欧罗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惊动了国际it界。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大中华的“巨无霸”,开始了与世界级大腕人物平起平坐的时代,跻身于“世界巨人俱乐部”。今天,任正非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到“世界级企业家俱乐部”。  “直面冷对”福布斯的诱惑  曾几何时,“超女”红遍大江南北,多少人梦想一夜成名,然而任正非却与众不同。大好的机会,他不理不睬。对《福布斯》的诱惑,任正非“直面冷对”,既不张扬也不嚣张,一切如故。  2000年7月17日,无论是对任正非本人,还是对华为所有人,都是值得自豪的日子。受华为人尊敬的老总裁,任正非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名列第三。面对这一耀眼的光环,他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要是别人早借着这个机会乘机“红一把”,频频亮相了。可老总裁有一股“傻劲”,他好像不大喜欢这个荣誉,反而很不高兴。后来他私下与胡润商议,让《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中再也不出现他的名字。这一举动,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但是,富豪终究还是富豪!想“逃”都逃不掉。  不过,《福布斯》杂志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有着很高的境界和追求,不仅是“财富50强”,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任正非不领情,但胡润仍旧不死心。2006年胡润“强势榜”出炉,又把任正非推了进去,名列排行榜第二名。这次,任正非又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开始向往“鲜花和掌声”。难道任正非不食人间烟火吗?难道他讨厌“鲜花和掌声”吗?  任正非,这位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总裁,多次由国家领导人钦点出国访问,却没有正式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许多媒体的记者都抱怨,采访过许多企业名人,就是采访不到他。  只有一次,某周刊记者与其在华为的餐厅“巧遇”,该记者不失时机地询问了几个精心准备的问题,算是勉强“填补了该项空白”,一时被业界传为“佳话”。  作为大企业的掌门人,任正非不修边幅,老红军的打扮,与下属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想出名,还是要吃饱肚子?”  《福布斯》杂志何等的权威!多少企业盼都盼不来,他却送上门来都不要。怪不得《中国企业家》称他“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企业家”。  平步青云“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经济要走在世界前列,it业是“喉舌”,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是“领头羊”?谁敢于突破难关,为自己为团体为社会创造出未来的生存空间?谁将视社会责任为己任,用行动实现誓言?谁最具人格魅力……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震惊了全世界,但是中国也迎来了“信息产业年”。  由雅虎中国、搜狐、《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国内10家著名媒体联合发起、首届全国网友直接参与评选的“2003年it十大上升人物”终于揭晓,丁磊、杨元庆、陈永正、张朝阳、陈天桥、马化腾、郭为、任正非、吴鹰、汪延等榜上有名。  网民对任正非的经典评价是:2003年他太有名了,想不评他都不可以。  《人民日报》评论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距离有多远,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有多长?华为公司的实践说明:只要不等不靠,坚定地走出去,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可能就在眼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评论说,任正非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一个企业家。在和跨国公司产生不可避免的对抗性竞争的时候,他屡屡获胜,为中国赢得了骄傲。  《中国经营报》评论,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杠杆,不仅因为它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直到领先,更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享誉全球的不朽影响力  几千年前,亚历山大带领着他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统一希腊,占领埃及,打败波斯,直逼印度……他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任正非经常说:“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为了这一目标,他带领“桀骜不驯的狼群”,征战南北,驰骋东西,高唱凯歌,在全球打造影响力。  华为在搅动着世界,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震撼。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1998年评论道:“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惊呼说:“中国的华为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  2005年4月中旬,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任正非入选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者,与众多跨国知名企业大腕比肩。  《时代周刊》对他做出的评语是:现年61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8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2005年,在世界电信运营商前50强中,华为名列第22位,华为已经进入主流市场与各大主流公司正面交锋。  对于任正非和华为,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信业的几大国际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如果说海尔和联想是过去20年中国企业的旗舰,那么未来20年的领航者很可能就是任正非的华为。他带领着华为走向世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华为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大佬”。  给跨国巨头制造噩梦的“小人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名小卒华为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中国商界的“后起之秀”。这支“后起之秀”开始叱咤风云,成为国际商坛上的“风云人物”。  从注册资金2万元的小公司到销售额220亿元、利润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领航者”。华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到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并驾齐驱,简直是一个奇迹。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领域很难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领域,跨国公司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新的竞争对手已经“亮剑”了。  华为——“中华有为”,已经崛起了,它的异军突起被称为“跨国电信设备巨头的噩梦”。  无线技术“独树一帜”  个人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更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大哥大”价格不菲,成为那个时代身份的象征。到了90年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有发展,移动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机会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是否能抓住。最新发展起来的cdma技术,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还没有形成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因此,为国内外各大移动通信设备商提供了统一的竞争平台,也为中国通信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磨剑”,华为抓住契机,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享有了世界级水平的“对话权”。  华为技术独树一帜,赢得了运营商的高度重视。电信行业著名调研机构heavy reading指出:“西欧运营商的态度正在向华为倾斜”,华为的崛起将是“今后五年电信设备供应市场格局改变最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  举办奥运会可是一件大事,竞标程序异常烦琐和严格,技术要求之高是普通的设备提供商望尘莫及的。然而,华为却得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直接点名,这在奥运史上是少有的例外。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突然接到奥运会承办方的电话,要华为为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会立即支付大额订金。程序如此的简单,顿时轰动了业界。  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规模宏大,每年全球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涌向沙特的麦加城参加朝觐。在此期间,电信系统超负荷运作,经常出现中断,沙特电信为此可是大伤脑筋。2006年,沙特电信采用华为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在“麦加朝圣”期间首次实现网络正常运行。2007年,朝觐的人群更是庞大,三百多万人聚集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体朝觐,总话务量比2006年增加了近30%,高峰时期高达平时的19倍,短消息次数和切换次数更是频繁有加,华为无线再次大显身手,帮助沙特电信顺利渡过朝觐的繁忙时期。  经过辛勤耕耘,华为无线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展开来,自2003年以来,华为成为全球无线领域成长最快的供应商,2005年5月被评为“亚太最佳无线设备供应商”。到2006年年底,华为完成了亚太、欧洲、中东、北非、独联体、拉美、南非、北美等八大区的布点,在东欧、独联体、中东、亚太等地形成“规模销售”,“进入了当地的主流运营商”。  过去我们总是仰视跨国巨头,拜倒在它们的脚下,华为无线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我们开始站立起来平视它们了。  占领“制高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数据业务飞速增长。华为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部署,进行技术攻关,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全球ipv6论坛主席拉蒂夫·拉迪德明确指出:“中国将是ipv6最大的市场,ipv6的关键应用将率先在中国出现。”  ipv6是数据通信产业的一个技术亮点。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启动cngi项目,并计划于2005年年底建成世界最大的ipv6网。这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想占领技术制高点,关键要有战略眼光,而且还要行动敏捷。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紧跟世界数据通信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全力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争取抢先一步。  多年来,华为通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可以与跨国巨头相媲美,在一些代表国际主流技术水平的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许多产品不仅达到了国际、国内同类标准,有的关键性部件甚至高于标准一个数量级,还有的填补了中国通信技术的空白。  华为处处赶在前面。它利用3g技术设计gsm系统,这种注入了新鲜设计血液的新一代基站,有效提高了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基于r4架构的软交换核心网支持全ip组网方式,具备了向3g平滑演进的能力。这种新的数字集群技术既满足了共网集群的需要,又兼顾了专网集群,改变了世界集群格局。第3章 低调的“狂人”:谁认识任正非(2)  到2005年年底为止,华为产品及解决方案已遍及91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巴西、中国、德国、匈牙利、印度、罗马尼亚、俄罗斯、西班牙、泰国、阿联酋和英国等49个国家的ip骨干网络,成为全球高端数据通信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打破“中国制造”的尴尬  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充斥全球市场,我们为此很“自豪”。然而,这只是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工厂”,赚的只是加工费,高额的利润却被人家拿走了。在某种程度上说,“made in china”成了“质量低劣、价格便宜、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名词。目前中国vcd生产厂家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由于没有独立的技术产权和品牌,90%的利润都被人家拿走,就这样,那些国际巨头还贪婪不够,妄图吞掉全部的利润,中国厂家若不同意就将被告侵权。  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着一国的经济独立程度。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却很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电信市场,几乎听不到中国企业的声音,不能不令人忧虑。在国际舞台上,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沦为加工车间,境地颇为尴尬。  中国选择了欧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制式作为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但是却开发不出自己的技术。1997年以前,中国移动通信98%的市场被外国电信公司占据。  任正非,永不低头的“硬汉”,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背负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带领华为人投入巨资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华为的gsm产品研发技术完全成熟,迅速进入市场,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本土企业开始站立起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任正非在胜利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来劲了。他带领华为人继续攻关,以求尽善尽美。他们又为大秦铁路研发了gsm-r(gsm for railway)技术,随后该项技术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地得到了推广。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gsm-r技术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华为在该领域已经能够与西门子、北电等巨人并驾齐驱。  欧美、日本等一些与华为接触过的大公司,一致认为华为领导着中国通信行业的技术潮流,不可小瞧了华为。华为一流的技术、精湛的水平、强大的核心技术攻势成为通信行业的一支“后起之秀”,打破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无核心技术的神话,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尴尬形象,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了。  软件开发与国际接轨  处在价值链上游的企业更注重咨询服务,而这关键体现在软件水平上。ibm的目标是要做全球it建设的总架构师,爱立信对公司机构进行整合,建立独立的服务部门。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依靠领先的安全与软件存储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安全和存储技术,一举成为全球软件巨头。  国内电信企业对软件还没有重视到战略的高度,不习惯为硬件设备中的软件单独买单,但是华为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增。为了开发软件,任正非“泼金如水”,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而这笔经费的80%都投在了软件上。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华为采用国际上最流行、最适用的软件生产工程标准。这一标准就是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成熟度模型。cmm的过程理论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抵达目标的最便捷、最准确的路。  为了提高研发质量,华为对内部机构进行重组,同时积极寻找最好的cmm环境,最终他们瞄准了印度。1999年6月,华为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成立印度研究所,作为试点主攻软件开发。他们积极利用印度先进的软件开发经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1年,这个研究所首先获得了cmm4国际认证。  2004年,华为印度研究所获得了业界最高等级的cmm5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开发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年,华为的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通过了cmm4国际认证。  华为的软件开发采用国际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使这位通信行业的后起之秀傲然挺立,跻身于国际“巨人俱乐部”。  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可真是大手笔:给“疑无路”的人以“柳暗花明”,使商人散尽的千金“还复来”,让“怀才不遇”的文人“青云直上九重霄”。机遇经常降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抓住机遇,先要练好内功。  任正非就是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带领华为修炼了一身扎实的“内功”,时刻准备着,使得它能够在机遇降临时迅速抓住。商场竞争靠的就是机遇和速度,有了机会,畏首畏尾也要被淘汰,只有抓住机会并果断出击才能赢得主动。  机会成就领先地位  16~18世纪,??界发展重新洗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紧跟历史潮流,站到了世界前排,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而古老的中国却故步自封,痛失良机,以致被动挨打近两个世纪。  在《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在回答伟大的公司如何不朽时讲道:“高瞻远瞩的公司之所以能做出最好的行动,不是因为详细的策略规划,而是依靠实验、尝试、错误与机会,或者正确地说,是靠机运而得。”  21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看好gsm技术前景,并将全部赌注都压在上面,研发体系完全以gsm为中心,当gsm市场到来时,诺基亚迅速占了上风。  创业初期,华为敏锐地发现数字程控机的市场机会,迅速跟进,研制出c&c08机,获得了成功。在华为研制万门机的过程中,员工郑宝用和李一男发现光纤比电缆更优越,于是进行光纤通信技术开发,华为迅速占了上风。华为又不失时机地发展gsm技术,抢占了市场。  1994年,华为参加亚太地区国际展,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万门机,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当年,中央提出“村村通”计划,农村各地纷纷通电话。华为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出ets450d,一个基站覆盖方圆7000平方公里,能够绕过重重障碍,且成本低廉,质量有保证,迅速成为“村村通”工程的一个大户供应商。  1995年,任正非大胆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沿,将研发目标指向3g。华为倾巨资,投入大班人马进行研发,并迅速转化为商用,后来世界范围内掀起3g研发的浪潮,充分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这一新技术势如破竹,华为在海外赢得了一系列大单。尽管目前中国3g牌照迟迟不下发,但是华为已经掌握了最关键的技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在“第一时间”,任正非做出最优化的战略决策,带领华为少走了一些弯路,保持了“华为的红旗不倒下”。  “攻坚战”的风范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技术是立身之本,华为在无线终端产品领域厚积薄发,早在1995年任正非就把目标对准了3g。而后,他“集中兵力火力优势”进行“攻坚战”;倾全公司之人力物力,投入“战斗”。  为了3g,任正非“泼金如水”,先后投入研发资金近10亿元人民币,深圳、上海、北京、美国、瑞典、韩国、印度等地的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齐上阵。深圳主要是wcdma数据卡的研发中心,北京主要从事wcdma手机的研发,美国主要是芯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瑞典提供用户界面设计和对消费者的研究,韩国主要是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印度主要是软件和算法支持。就这样,全球高科技人才协同做战,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造就了华为3g坚实的技术基础,也缩短了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时间。  为了筹资3g,2001年,华为将旗下的电气部门——安圣电气以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美国艾默生电气。到2006年年底,华为3g投入已将近50亿元。  在电信业寒冷的“冬天”里,任正非仍然咬紧牙坚持着,他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来,站在瑟瑟的“寒风”中痴痴地等待。  经过八年“磨剑”,华为3g终于开花结果了。2003年年底,成功推出国内首款wcdma。/gsm双模手机。2004年2月,在法国嘎纳展上推出了中国第一款wcdma手机。2004年11月15日,华为在香港正式发布三款成熟商用的wcdma终端,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3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2005年年初,华为先后在嘎纳展和德国cebit展上展出了系列化3g终端,华为的3g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任正非,在他的词典里永远没有“困难”二字,最擅长“攻坚战”,迎难而上,为了长远的发展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因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市场“快手”  韦尔奇说:“速度就是一切,它是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思科ceo钱伯斯强调:“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商场取胜靠的是反应速度。任正非审时度势,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快”制“快”,顺利进军3g终端市场。  洋品牌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占据了中国庞大的版图。随着3g时代的来临,运营商更看重端到端的技术实现能力。在3g时代,如果没有端到端的技术实现能力,生存就成问题了,“失地”就更无法收回。华为拥有强大的端到端技术实现能力,将能够吞下运营商定制的大饼,争得立足之地。  华为3g终端依靠“端到端”的优势,快速进军全球市场。3g终端的定制方案体现在一个“快”字,华为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和量产优势,为全球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反应更为迅速,满足了运营商降低成本、快速开拓市场的目的。  华为在3g技术方面已经做到了全球同步,3g终端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可以为运营商提供集中、灵活、快速的定制方案。  华为快速反应,在国外3g市场“节节开花”。华为新一代3g技术,已成功地在葡萄牙、波兰、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全球29个商用网络中规模应用,产品的成熟度得到了充分验证。第4章 低调的“狂人”:谁认识任正非(3)  3g市场瞬息万变,优柔寡断就会痛失良机。任正非,这个市场“快手”,迅速攻城略地,和沃达丰、和黄、sfr、pccw、tme、中华电信等都结下了良好“情缘”。在法国,华为u526成为sfr用户的时尚首选;在香港,华为双模手机上市仅3个月,销售量就突破10万部,打破香港3g市场的新纪录;为中华电信定制的数据卡迅速销售一空,第二批供货协议也已签署。  一个善于出奇招的“怪人”  华尔街的商人之所以是现代商人的典范,是因为他们做事的原则很独特。他们做事坚持“三不”原则:不按常理出牌、不花自己的钱办事、不说出事情的真相。在商业时代,商人要运用灵活多变的商业思维,方能出奇制胜。  正如武侠小说中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一样,任正非也是一个擅长出奇招的“怪人”,他心中有谱。在他的领导下,华为厚积薄发,积聚了整整8年的力量,“内功”修炼出炉,迅速赢得了大片市场。  3g:与世界“巨人”握手  2004年12月8日,是华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荷兰海牙,在两国首脑的注目下,任正非和荷兰皇家电信下属的telfort的ceo佟·安·德·斯戴格(ton aan de stegge)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的笑容十分灿烂。在欧洲大本营,华为攻进了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根据地,一举拿下了首个wcdma项目,迈进了欧洲的门槛。  2g时代中国厂商没有发言权,而3g却打破了这一局面,重新洗牌,为未来厂商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华为瞄准这一前沿,集中精力专攻,力图出奇制胜。  技术开发出来只有投入生产,才能形成商业价值。华为3g高水准的商用化水平逐渐赢得了世界“巨人们”的认同。一次,一位国际著名投资机构人士询问思科主管兼并与收购业务的副总裁,思科对华为的哪块业务最感兴趣,那位副总裁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3g”。2003年12月24日,华为为阿联酋电信承建wcdma商用网络,揭开了序幕。  2004年华为3g频频亮相。2月,参加嘎纳展;9月,中标香港sunday的招标项目,成为国内首家3g运营设备商用案例;11月,在香港正式发布三款成熟商用的wcdma终端。  2006年,华为又迎来了丰厚的收获。3月,华为为荷兰皇家电信提供全套核心网,共建覆盖荷兰全国的3g。/2g核心网。7月,华为与日本移动运营商emobile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承建3g网络,在日本取得了突破。  8月,又迎来固网老大沃达丰的大单,为其承建西班牙的3g商用网络。  9月,华为拿下拉美地区的第一个3g商用合同,和乌拉圭最大的电信运营商antel签订wcdma商用合同。  2007年3月,华为中标意大利电信移动的3g项目,华为在全球累计已获得67个3g商用合同。至此,华为已与“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31家建立了合作,进入了高端市场,得到了沃达丰、西班牙电信、荷兰皇家电信、ft。/orange、希腊电信、意大利电信等世界一流运营商的认可。华为3g商用的步伐并没有止步,2007年联合高通又推出3g手机、电视商用。  后生可畏,华为瞄准3g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推陈出新,精湛的商用技术水平使它在3g业内成为重要的竞争对手。  宽带:击败国际巨头  近几年来,it界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计算机、电子产品供应商、通信设备商、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正在共同打造新的宽带价值链,未来几年将是ip宽带网迅速跃升的时期。  “可管理、可运营”的服务理念,灵活的客户化定制能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华为宽带一日千里,迅速夺得了商机。  华为宽带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2004年,华为成功加入wimax。/802.16宽带无线技术论坛,在宽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华为宽带技术水平是那些国际巨头也不敢轻视的,对于这股沉静的“中国力量”,它们纷纷做出反应,它们清楚小???华为将让它们付出现实的代价。2005年3月,华为击败“国际巨头”马可尼和阿尔卡特等,赢得了澳洲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 1亿美元的宽带业务合同。随后,赢得了英特尔的青睐,同年4月19日,双方在上海宣布,在全球同步推出并共建下一代无线宽带网络。甚至一向在宽带领域遥遥领先的北电也向它伸出了橄榄枝,2006年2月,北电宣布,将与华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超宽带”项目。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宽带技术也需要更新换代,以跟上潮流,但是升级改造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位业内人士讲:“随着欧洲运营商大规模部署hspa,并向hspa+演进,它们发现,需要不断地扩容sdh资源,从15m到622m,再到2.5g,而这个成本非常高,而且还涉及长期投资保护的问题,加之欧洲的e1租金非常贵,欧洲的运营商需要找到一种更廉价、成本更小的解决方案。”为此,它们纷纷选择华为,因为华为值得它们信赖!  2006年年底,任正非为华为明确了未来的“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华为将致力于引领电信网络和业务进入全ip与fmc时代,成为运营商转型与发展可信赖的伙伴。”  2007年,华为以“引领移动网络走向ip”为年度主题,迅速发展网络无线ip化。自2006年秋以来,在通过了西班牙电信和沃达丰的测试后,华为相继赢得了阿联酋etisalat、日本emobile、西班牙沃达丰、新加坡star hub、意大利电信tim等多家运营商的大单。  华为宽带的触角已经伸向了欧亚和澳洲。华为smartax系列宽带接入设备已在法国、中国内地、香港、俄罗斯、新加坡、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运行,成为全球宽带主流供应商。  “视点通”:坐上视讯“第一把交椅”  2005年,全球大约有500万用户通过超高速互联网观看电视节目、电影及其他视频内容。根据parks associates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到2010年,用户数目将增长到7000万。iptv成为电信行业的热点。  华为抓住这一机会,首先在业界推出视讯产品。“视点通”viewpoint 8000(简称“vp8000”)是华为的杰作。对于这一技术,华为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八十多项技术专利。华为“视点通”vp8000产品包括运营支持层、视讯交换层和视讯用户层。  2000年4月,华为“视点通”vp8000获得信息产业部入网证,成为首家获得入网许可证的国产视讯产品。12月,华为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isdn视讯系统总技术要求》,成为国内第一个视讯设备的企业标准。  2002年,华为视讯产品在各大运营商领域及政府、教育、公安、交通、企业等行业大规模应用。同时,这一产品已成功进入美国、印度、俄罗斯、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成功举办apec、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华为视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2007年4月,华为举办“视讯2007渠道合作全国巡展”,以“合作、稳定、高清”为主题,展示了全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vp8660、vp8650等新产品亮相,稳定、高清、易用的产品和定制化高清解决方案受到了客户的青睐。  现在telefonica、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铁通、国电、南方电网、俄罗斯中央电信,以及各大领域的一些大企业都是华为视讯的忠实客户。  “软化”:未来中国企业的“ibm”  业界人士经常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一流的企业做服务。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软件需要密切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硬变软”成为未来的主流。从产品到技术,再由解决方案过渡到整个运营层面的服务,是未来it发展的主方向。  ibm有一个构想,就是要做全球it建设的总构架师,从收购莲花公司开始,到把普华永道纳入其全球服务部,再到后来把pc机业务转售给联想,ibm致力于软件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从管理到业务的全方位咨询,再到it系统架构的整套解决方案,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现在,ibm软件和服务的收入比例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电信业务网可分为基础网和业务网,基础网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而业务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爱立信等世界级企业率先完成了向业务网的转型,已开始为运营商打理业务,全球有40多家运营商将自己的网络外包给爱立信。诺基亚也不甘落后,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积极准备。  任正非紧追不舍,现在也在积极努力。华为已完成了从产品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变,现在正在从平台向解决方案发展。2004年12月2日,华为为巴西ctbc电信提供高质量和高性价比商用移动整网解决方案;2007年5月28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与荷兰皇家电信(kpn)旗下的telfort签订了融合计费解决方案合同。  未来必将是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iptv就是利用tv作为宽带网络终端的极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华为提供完整的iptv解决方案,良好的业务感知能力,可控、可规划、可管理,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凭借一流的解决方案,华为iptv宽带视频解决方案通过了运营商严格的测试,参与了法国ldcom、墨西哥telmex、巴西brt、新加坡电信、香港pccw等项目。  随着解决方案日益成熟,华为也开始“软化”。目前,华为已将分散的产品线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针对业务网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成立了独立的子公司——华为软件。随着业务向高端攀升,难度越来越大,华为还有一段路要走。  实现从解决方案到完全的服务型企业的转变,华为将成为中国的“ibm”。一位华为高层说:“将来华为要逐步发展到不是自己生产但是却可以获取更高的价值,到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在向ibm靠拢。”  ibm是任正非最尊敬的老师,也是他最钦佩的伟大公司,华为要做中国的“ibm”,“由硬变软”,完全转变成服务型企业,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第5章 厚积薄发:创业前的苦乐年华(1)  人生犹如潮水,时而推向浪尖,时而跌至低谷,使人备感人生的沉浮和命运的无常。生命沉浮不定,幸福和悲怆、成功和失败、赞誉和诽谤、欢乐和痛苦、繁华和寂寞、得意和失意……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人生要经历许多磨难和失意,正是这些磨难和失意促使人拥有惊人的爆发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历经人生的种种磨难,厚积薄发,才能放射出持久的光芒。任正非今天的风光和成就,还得追溯到他贫苦多难的人生初年。  贫苦多难的少年时代  很多人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充满稚气,充满美好的幻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任正非的少年时代却是灰色的。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省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有兄妹七人,靠父母教书的一点微薄收入生活,又赶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困难时期,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的任家生活更是举步维艰了。  多子女的家庭  任正非,祖籍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片任店村。他的爷爷任三和是腌火腿的大师傅,在当时的浦江远近闻名。任正非的父亲名叫任摩逊,母亲名叫程远昭。  父亲任摩逊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是一个热血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进行抗日演讲,还参加过共青团。由于爷爷、奶奶相继病逝,他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就辍学回家。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开始,全国抗日浪潮汹涌,父亲在同乡会的介绍下,到广州一个同乡当厂长的国民党军工厂做会计员。由于战争的进逼,工厂迁到广西融水,后又迁到贵州桐梓。在贵州,任正非的父母相知相识,结为连理。  1944年,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里,任家的长子——任正非出生了。  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教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不仅工资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视,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大相径庭。  任正非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来源。那时候全国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短缺,那一点点存粮连全家人填饱肚子都不够。  他家当时2~3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但是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孩子们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学费,到开学交费的时候,母亲就发愁。  那时候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一切凭票,最少的时候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兄妹七人哪能够用!因此,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即使炎热的夏天也是披着厚外套。上大学期间,母亲一次送给他两件衬衣,他深知这来之不易,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考上大学那年,需要自带被褥,这可难倒了父母。后来母亲想了一个主意,那时正赶上学生毕业,母亲就捡回毕业学生丢弃的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做好,让他带上才得以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忍饥挨饿的岁月  临近高考的后三个月,母亲经常早上悄悄塞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因此他才能安心复习功课,考上大学。任正非后来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创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可能会多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任正非念高中时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饥饿和死亡威胁着人们,天天饥肠辘辘,哪里有心思读书啊!高二他补考了。  任正非快高考了,有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们心疼了。那时家里穷得连一个可以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罐装着,但他决不随便去抓一把,否则弟弟妹妹们都要挨饿。  在青少年时期,他并没有鸿鹄之志,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饿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红刺果(就是绿化用的那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当做食物。有时候妹妹采几颗蓖麻籽炒一下当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后来又在山上荒地种了一些南瓜,以及将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亲有时外出参加会议,还有机会适当改善一下;而母亲却负担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还要教育七个孩子……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来不多吃一口。任家当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家都能活下来,若不是这样,就会有一两个孩子活不下来。  这段忍饥挨饿的人生经历使任正非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摆脱了奢侈和招摇,养成了朴实无华的心态。  家庭的熏陶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任父早年在北京某大学读书,勤奋好学,知识功底扎实。母亲高中文化,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学成才。  解放后,父亲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文革”前父亲是一个专科学校的校长。他不计较升降得失,拼命工作,全身心地投进去,很快就把教学质量抓起来了,升学率达到了90%多。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一干就是几十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干部,而他自己依旧地位卑微,但是他从来不计较什么。  母亲高中文化,除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坚持自学,最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和优秀专家,他们对任母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  父亲非常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稍有空闲就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故事,并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耳濡目染,任正非小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他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从上小学一直到中学,成绩都很优秀。  家庭的熏陶使他养成了踏实上进、淡泊名利的心态,形成了热爱读书、追求知识的品格。这也为他后来创建华为、低调做人、坚决走技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不懈追求的青年时代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轻就是资本。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努力,正是大有作为的好时候。然而,在“文革”那个年代,“破四旧”,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狂热的学生运动,举国上下一片狼藉,青春顿时黯然失色。  在那个年代,要想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的追求,缺乏恒久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然而,任正非却做到了。在“枪林弹雨”的“文革”岁月,任正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有着自己独立的追求,并为此默默地努力着。  “‘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们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经历了“文革”的人生磨难、家庭蒙辱,任正非逐渐成长起来了。  “文革”的家庭蒙辱  任正非读大学期间,正好赶上了“文革”。运动一开始,各地都以“三家村”为模式找靶子。那时一些会写文章、有独立的政治思想的党的领导干部,被指责为与当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灾难,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有历史问题的人……都在劫难逃。全国上下都运动起来,“抓革命促生产”。各地大揪“走资派”,无情地批斗,全国笼罩在“恐怖”之中。  父亲虽然较早参加革命,但由于其出身问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要接受无数次审查。父亲一生谨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从不乱发言,而是埋头做学问,因此,平安度过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倾”及1964年“四清运动”。但没有小难,必有大难。父亲在早期革命队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学经验,是领导干部,符合“靶子”标准。他最早被揪出来,关进了“牛棚”。父亲的同事、原学校的书记黄宣乾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了。  被当做“靶子”的父亲受尽了残酷的折磨。那时弟弟妹妹们年纪小,在父母身边,他们直接感受了各种屈辱和打击。他们经常趴在食堂外面的玻璃窗边上,看着父亲挨批斗,吓得浑身发抖。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父亲头戴高帽,满脸涂黑,双手反捆,还被人拳打脚踢,甚至被踢倒在地……有时,和几百个“走资派”挂着黑牌,被装在卡车上游街。  当时,任正非已到外地读大学,没有直接感受到家庭的不幸遭遇,母亲来信从来不会跟他讲。她只是说:“要相信运动,跟党走,要划清界线,争取自己的前途……党的政策是历史问题看现实,出身问题看本人,你不要受什么影响。”  “文革”中,家里的经济状况比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更困难。中央“文革”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发文件控制他们的生活费,人均标准生活费不得高于15元。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平均才10元左右。第6章 厚积薄发:创业前的苦乐年华(2)  由于父亲的问题,全家都要跟着“背黑锅”,受尽了旁人的白眼和侮辱。由于父亲遭批斗,弟弟妹妹们的入学资格一次又一次地被取消,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任正非也无法加入红卫兵,更不能入党。他回忆说,虽然也参加了红卫兵运动,但始终不是红卫兵,因为父亲受审的影响,哪一派也不批准他参加。  父亲刻骨铭心的话  19岁那年,任正非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他终于可以如饥似渴地饱览群书,一展宏图了。然而或许是生不逢时,也或许是苍天捉弄,平静的生活隐退了。随之而来的是“文革”的“天下动乱”,家庭蒙辱。  任正非当时在外地上大学,对家中的情况不太了解。关于家里的情况,是同班同学从父亲学校出来串连的学生中了解到再转告给他的。在大串连中,任正非收集了许多传单,寄给母亲。记得当时传单上有这样一段领导讲话:“干部要实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乱承认,事情总会搞清的。”母亲把这段话藏在饭里送给父亲,后来父亲说,这张条子救了他的命,他才没有自杀。至于父亲为什么没有自杀,母亲后来说,他是为了家里的七个孩子。他一死,就成了自绝于人民的“罪人”,在当时的严酷环境下,孩子们背上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辈子该如何生存。为了无辜的孩子们,父亲忍受百般折磨,最终没有选择自杀。  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在火车上挨了上海造反队的打,补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火车;也挨了车站人员的打,回家还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是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车,步行十几里地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他回来了,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孩子的前途,来不及心疼,就让他走。父亲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交给儿子,第二天一大早就打发任正非走了。临走时,父亲说了几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任正非后来回忆这段心酸的历史说,“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  知识热爱狂  正是父亲的激励,给正处在转折点上的儿子指明了方向,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未来的路。一颗浮躁的心最终找到了归宿——“知识就是力量”。  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自学完。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他还结交了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师,那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另外,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达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旁征博引,一针见血,可以略见一斑。  任正非对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学家们的崇拜和敬仰,也是??那个时候形成的。这种崇敬和对知识的追求也最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任正非青年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甚至超越爱情。他对贝尔实验室的历史了如指掌:“贝尔实验室对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这里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97年访美参观贝尔实验室时,他破例在此合影留念。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很多人都为一时流行的东西去奔波。但是好景不长,这段岁月转瞬即逝,美好的幻想破灭了,而人已不再年轻。最关键的时候错过了,想挽救已无回天之力了。  在人人都想成名、抓住媒体乘机火一把的今天,全社会弥漫着浮躁情绪,他的这种定力直到现在仍不减。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崇高境界。  “身着绿军装”的岁月  一首《咱当兵的人》唱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时代人的追求。绿军装、绿军帽,保家卫国,“做英雄好儿女”,在那时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1968年,任正非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入伍当了一名工程兵,在军队整整待了14个年头,直到1982年以副团级干部身份转业。目睹了父母亲大半生因没有通过思想检查而错失发展机会,任正非得出了一个基本经验,“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得到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在当时的中国,主流价值是工人、农民和军人主导的,对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任正非来说,选择从军也许是最现实的选择,后来任正非进入军方的研究单位就是一个明证。  军队给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说,任正非的性格特征与这段军旅生涯密切相关。在部队里,任正非养成了宠辱不惊的心态。由于当时受父亲“不清白”的身份影响,任正非从未得过嘉奖,“我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在华为,任正非雷厉风行的作风,说话直来直去,脾气暴躁、不留情面;华为的军事作风和唱军歌的传统,无不打着军队的烙印。  “阳光明媚”的“而立之年”  风雨过后就是彩虹,靠激情维持的岁月是不能长久的。随着时光无情地流逝,那段历史被送进了“博物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改革开放“春雷轰隆响”,“文革”一去不复返了。随后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中国发展进入了新轨道。  三十岁风华正茂,正是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许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在三十多岁时开始成功的。父亲终于得到了平反,任正非也入了党,他逐渐开始在一系列活动中崭露头角。在新时期,他意气风发,积极准备做出一番成绩。  崭露头角  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思想开始解放。在“文革”期间,任正非没有荒废学业,在军队的时候,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专心搞科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信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信系统工程。  “文革”中,无论他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都与他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的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独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  粉碎“四人帮”以后,生活翻了个个儿。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他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乎时代需要,一下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似的压过来,他一下子成了奖励“暴发户”。  父亲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任正非也入了党。一次,部队首长在谈话中说,“任正非是自己人”,于是部队派人到地方了解他父亲的情况,结果是没什么特殊情况。地方得知部队派人下来了,不敢怠慢,于是父亲就被平反了。他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提到:“在兵种党委的直接关怀下,部队未等我父亲平反,就直接去为查清我父亲的历史进行外调,否定了一些不实之词,并把他们的调查结论,寄给我父亲所在的地方组织,我终于入了党。”  1978年3月,任正非出席全国科学大会,那年他33岁。6000人的代表中,35岁以下的仅有150多人,而且他还是军队代表中少有的非党内人士。后来,他又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父亲把他与党中央领导合影的照片,配了一个大大的镜框,挂在家里,全家引以为豪。  在罗瑞卿同志逝世前三个月,任正非还有机会聆听了他为全国科学大会军队代表发表的讲话,说未来十几年是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要抓紧全力投入经济建设。那时他还年轻,缺少政治头脑,并不明白其中含意。过了两三年大裁军,整个兵种全部被裁掉了,他才理解了什么叫预见性的领导。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改革开放后,在新政策的呼唤下,饱受饥饿和贫穷的中国人开始想尽快“填饱肚子”,赶快发家致富。于是,告别贫穷、走向富强,成为那时全中国人的夙愿。  改革开放“春雷轰隆一响”,整个中国沸腾了。政策给予每个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人人都行动起来了。  20世纪80年代是“下海”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人纷纷“下海”,抓紧在“第一时间”捞到“一条大鱼”;80年代是淘金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争取想在最快的时间内淘到“第一桶黄金”。80年代是“冒险”的时代,是“冒险家的乐园”。  “下海”的“下海”,“淘金”的“淘金”,远离贫穷,赶快发家致富成为最大的动力。许多人胆子大,敢去做,抓到了“大鱼”,淘到了“黄金”,钱袋鼓起来了;更有很多人“葬身大海”、“赔兵又折将”。  这就是80年代,“财富至上”的80年代!整个社会的空气中都飘着一股“海鲜”的味道,“知识无用”,只有赚大钱才是根本。在这样的氛围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自然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的事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任正非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乎时代需要,“标兵”、“功臣”……奖励雪片似的向他飞来,但是他还是热不起来,许多奖品都是别人代领回来的,又分给了大家。  家庭的熏陶,对知识的渴望,让任正非不为所动,孤独地追求着他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梦。他向往贝尔实验室的卓越,钦佩爱因斯坦的智慧,羡慕ibm公司的先进……“i have a dream”,他孤独地奋斗而且执著地追求着。第7章 筚路蓝缕:“为保家卫国而战”(1)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时时充满风险,它是对人生的一次磨炼。前方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创业需要披荆斩棘,经历无数的失败与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了活下去,为了捍卫神圣的祖国,任正非离开军队后,走上了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辛酸创业路。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没有任何家庭和政治背景,创业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任正非经常说:“市场已没有时间等待我们的成长,它不是母亲,没有耐心也没有仁慈。”  二十岁创业凭年轻,摸爬滚打全不怕;三十岁创业靠实力,先苦后甜打天下;四十岁创业则滋味苦涩。著名企业家邱永汉说:“25~35岁为创业最佳时期,40岁已经相当迟了,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  然而,就是在不惑之年以后,任正非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咬紧牙关,为了“保家卫国”,在最艰难的时刻挺了过来,成就了华为后来的辉煌。  人生“岔路口”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的浪潮涤荡着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历史慷慨地给予每个人以选择的机会。时代给予中国人第一次发财致富的机会,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才能够成就梦寐以求的事业。  华为是任正非的偶然之作,但这一偶然却成就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大佬”地位,这偶然中有着必然。在任正非所属的军队裁军时,部队拟分配他去一个科研基地,按照军队惯例,携家属来参观,小女儿一句不经意的话:“爸爸,这地方好荒凉啊”,让他心情好沉重。留下来还是离开?在人生关键的岔路口上,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也许是女儿的话让他南下来到了深圳“淘金”。  任正非,已过而立之年,也随着改革的潮流,辞去团级干部的职务,南下深圳,准备开创一片新天地。离开军队后,他无所事事地漫步在深圳的街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感到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于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转业后的“沉浮”  经历了“文革”的磨难,总算苦尽甘来了。但是好景不长,危机又向他袭来。  “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时代的主题已不再是“战争和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这一宣言开了中国大规模裁减军队的先河,任正非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  1982年任正非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位于深圳蛇口地区的南油集团工作了两年。转入地方后,军队淳朴的作风荡然无存,商品经济大潮唯利是图、阴谋算计的伎俩,他难以适应,更无驾驭它的能力。  他淳厚朴实、耿直的秉性也就免不了栽跟头。在深圳南油集团工作时,他曾经给老总立“军令状”,要求将旗下的一个公司交给他管理,没有获得批准。  后来,他又做电子产品贸易,由于习惯了部队慷慨与坦诚的环境,对一些商业陷阱毫无防备,结果被人骗走100万元。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心自己开一个电子公司,但是结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收益不大,只能在生存线上徘徊。  这几年,挫折成了他的伙伴,随影而行、挥之不去。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的“撒手锏”也许就是冒险,“赌一把”了。正是无处可以就业,所以他才被迫重新走上通信行业这一块属于自己的优势领域。  创业前的“热身运动”  电影大师卓别林的《淘金热》,以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为背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人们趋之若鹜、急于淘金发财致富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经历了一场“淘金热”。当时的深圳,正值倒买倒卖阶段,“知识无用论”盛极一时,接着又经历了泡沫经济(房地产、股票),不少人从中大发横财。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于是他就“偶然”地做起了程控交换机的代理。80年代,程控交换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任正非根本不清楚其为何物。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交换机市场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大型局用机和用户机大多是来自国外大企业和它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通信圈中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巨大风险。做代理既没有大风险,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商品短缺时代。交换机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内地产品落后,国外产品供不应求,许多经销商、大型用户派采购人员在厂家外排队等货。那时,珠海一家台资企业的订单甚至都排到了第二年。有的为了能早日到货,还给厂方负责人送礼。  李嘉诚说:“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的精神和富足的家园。”  虽然这样也能赚钱,但任正非是永不服输的硬汉,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在任正非看来,这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不想走这条路,坚持自己的信念,要为自己的发展找出一条生路。  满腔热血的愤怒  任正非慷慨激昂地说:“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则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而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  身为军人的任正非,看到“七国八制”肆虐中华大地,国人受尽“洋人”的压榨,满腔的怒火顿时迸发出来。这正印证了尼采的话:“在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江山”已落入他人之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固定电话网正处于由传统的步进制、纵横制向数字程控交换的转型时期,电话普及率还不到0.5%。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世界各国交换机厂商纷纷来华“淘金”,形成了中国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国八制”,即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全中国交换机版图被国外交换机厂商瓜分完毕了。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通信设备市场几乎全是外国公司的天下,没有人会相信中国企业能制造出自己的程控交换机。那时中国企业发展刚起步,技术落后、实力不足,与那些老牌企业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在激烈的竞争中,“巨头们”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  任正非义愤填膺地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的。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  “江山”已经丧失殆尽,没有核心技术就谈不上竞争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攫取高额利润,“榨取”我们的血汗钱。  “为自强而战”  五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烈响应共产党“保家卫国”的号召,高唱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进攻。西点军校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校训,作为军人就有捍卫国家荣誉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通信市场已被跨国公司“瓜分”得所剩无几,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愤怒一并爆发。  他认为,技术自立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工业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靠自强。因此,任正非一开始就给华为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发展民族工业,立足于自己科研开发,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占领中国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与国外“巨头”抗衡。  只有技术自立才能自强,这不仅是为国家,更是企业生存立足的根本。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占领市场,实现价值增值。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靠“拿来主义”是不行的,需要拥有核心技术,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与那些大腕们较量,才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强自立成为必然的选择。  任正非,倔强的军人,勇敢的斗士,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自立自强,决心要打造出民族品牌,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打造中国人的品牌”  在复关的谈判桌上,咄咄逼人的对手要挟中国让出通信市场作为条件。中国这个充满诱惑的市场早就令有心者垂涎欲滴了,急于饱餐的“狮子”早就在门外徘徊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要想跻身其间,艰难可想而知。  面对雄厚的外国大品牌,许多中国企业知难而退,纷纷依附于这些大品牌,结果受制于人。中国缺少的就是品牌,然而要打造民族品牌谈何容易!  任正非全然不顾,他要打造品牌,打造中国人的品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平等与尊重。”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可以与那些老牌巨头们抗衡,为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华为“横空出世”  美国新闻巨人雷斯顿出身贫寒,他的母亲对他说:“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工人。贫穷本身不是罪过,但是如果你始终一贫如洗,才是真正的罪过。”  任正非经历了多次磨难,不满足于永远贫穷,他要闯出一条生路。在经历了一次次人生沉浮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  1987年10月,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的两间“简易房”里,任正非和他人合伙投资21000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取名“华为”,注册为集体企业,经营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警报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相关的工程承包咨询。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hax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就这样,华为横空出世了,不过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将走向世界的公司,包括任正非自己。  华为创办初期,任正非与父母、侄子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生活十分清苦。父母为了省钱,专门买死鱼、死虾吃,等到晚上菜市场快收摊时才出去买菜。  华为刚刚创办时,位于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幢大楼。有老员工回忆说,那时候很是羡慕这家大公司,觉得在那里上班很神气。但是“10年以后,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  家徒四壁,后来华为搬到南油工业区另一栋大楼。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屋上无片瓦,“斜风细雨”全不挡,根本不用担心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从仓库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做配件的板件(skd),再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  但是,人穷志不短,有勇气创业者都有远大志向。在深圳湾畔,在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小房子里,在打通的仓库里,任正非胸中已藏着“中华有为”的潜龙之志。第8章 筚路蓝缕:“为保家卫国而战”(2)  如今蓦然回首,任正非感慨万分:“华为成立之初十分幼稚,选择通信产???,没想到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华为公司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疯狂年代中的定力  传统中国人做学问最讲究定力,“十年寒窗”,不仅要坐得住,还要能坐得久,唯有如此方能成为一代大师。现代中国之所以不出大师,原因也在于此。诱惑与浮躁弥漫于整个社会空气之中,整天东张西望,患得患失,浮躁得根本无法让人坐下来。做学问如此,做企业也是如此。整天就盯着眼前的钱,看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看着没利可图就一哄而散,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长久。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过三年治理整顿,经济进入恢复性的高速增长。但是火暴的投资、急剧的扩张,使得经济开始“发高烧”。  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飞向南方几个地区,海南800亿,北海300亿,惠州150亿,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炒狂潮。“到处在开工,房子还没有盖,甚至还只有一张图纸就进行转让。项目转让了一手、二手、三手。开发的人还没有炒作的人赚钱快,开发的可能赚500元一个平方,炒作的人一下可以赚1000~2000元一个平方。”一位曾经身临其境的人回忆说,“那时候甚至国内各省的政府部门都筹集资金到海南来捞一笔,一个人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上演着另外一种疯狂。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从8月8日起,百万股民浩浩荡荡进军深圳,在深圳全市302个发售网点前排起长龙,满怀希望地购买百元一张的抽签表。8月9日早晨开始发售时,尚能秩序井然,风起云涌,越炒越高,一张认购证被翻炒到上千元,结果招致“天下大乱”。8月10日上午,抽签表全部售完。就在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市内深南中路游行,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形成对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势。这就是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8·10”风波。  当时大名鼎鼎的四通集团大踏步多元化,紧跟潮流,涉足房地产。一贯主张“想好了再做”的柳传志也忍不住了,在惠州投资地产,然而后来不得不改变计划,以“国际电脑城”的名义进行招商,最后只好用做自己的南方生产基地。在历次回忆自己头脑发热的情形时,柳传志说:“如果再让我来一次,我很可能还会这样选择。”  俗话说,观念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在华为诞生后不久,任正非就提出“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的目标,并且逢人就讲。他的愿望是:“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残酷,不发展就灭亡,没有中间道路。华为同样如此,没有退路,要生存就得发展。任正非咬紧牙关坚持,“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地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不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打倒”。  管理大师邱吉尔·谢安东说:“绝不可追随产业界的时尚,要做其他公司不肯做的事。同时,不要做其他公司已经在做或将来可能要做的事。”任正非没有为暂时诱人的利益所动,始终专注于开发自主技术,他带领华为走上了充满未知风险的研发之路。  “亮剑”登场  中国人喜欢侠客,古代侠客中流传着亮剑精神。这些侠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管对手多么强大,即使是天下第一,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惨败也虽败犹荣。这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难能可贵。  华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敢于亮剑,勇于挑战最强大的对手。为了民族工业的独立,为了在市场上立足,任正非努力搞研发,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与国外巨头一争高下。  企业刚有些积蓄,任正非就决定倾全部资金投入到数字交换机的自行研究开发上。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巨额资金研制c&c08机。于是,从1992年就开始投入研制c&c08机,当年研制出第一台小型交换机,3年后研制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  1994年11月,华为万门机诞生了,在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会上获得极大成功。就在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平均到每个员工头上,就有近百万。华为万门机的横空出世,无疑让华为多了一把横行天下的“利剑”。  1996年,华为在国内的销售额达到2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1996年,华为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从此,华为异军突起,凯歌高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生力军,不断壮大。“中华有为”闪亮登场了。任正非为华为设计了出路,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迅速伸向海外。  华为1996年踏上香港,1997年进军俄罗斯,1998年打入印度,2000年攻入中东和非洲,2001年迅速扩展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2002年进入美国,2003年基本上完成海外市场布局。  面对咄咄逼人的国际巨头,任正非没有退缩,大胆地亮出了“宝剑”。面对充满风险、吉凶难测的未来,他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登上珠峰的路”  珠穆朗玛峰堪称世界最高峰,登上珠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气候温和,坡度较小,攀登比较容易;另一条是中国西藏境内的北坡,气候恶劣,笔直陡峭,堪称“死亡之谷”。  早在20世纪90年代,柳传志就说过:“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立足,就像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联想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走的是贸工技的通路,最后也能爬上山顶。两家登顶的路径不同,但异曲同工。”  任正非简直是“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破了头也要“撞出个洞”,坚决从陡峭、人迹罕至的北坡出发,向技术的制高点挺进。“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他已经做好准备,从困境中走出一条全新的路。  “宽门”与“窄门”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余华写了一部领悟人生真谛的小说《兄弟》。小说的主人公两兄弟,一个选择了正确、善良的窄门,另一个选择了隐忍、狡猾的宽门。于是,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悲喜在爆发中爆发,这本书诠释了一个看似荒诞透顶、细品却暗合阴阳转化的至理。小说后记的点睛之笔是:“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走宽门是一条捷径,能够省许多力气,很多人都喜欢走,但是从宽广开始反而会越走越窄,而从狭窄的地方却可以走出宽广。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大经销商打算给盛田昭夫10万美元的订单,要求把索尼换成自己的牌子。在艰难中挣扎的索尼迫切需要10万美元,但是盛田昭夫拒绝了。他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坚决不做代工,几十年后“索尼”品牌享誉全球。中国许多企业都喜欢走“宽门”,借壳国外品牌迅速崛起,然而只是为人做“嫁衣裳”,看似辉煌,背后却危机四伏。当它们发展起来以后,就会面临二次选择。  当年柳传志与倪光南的贸易与技术之争,最后柳传志还是选择“宽门”,走贸工技道路。但是时至今日,联想又开始重新选择,重视技术研发。海尔借助国外驰名品牌迅速崛起,然而利润空间被压缩,品牌之路也要好好考虑了。长虹、tcl等企业在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也需要重新定位。  在中国企业界,恐怕只有华为一家是走“窄门”的。华为创立之初,任正非就提出以技术立足,独立自主,决不向跨国巨头低头,为此他“泼金如水”,保证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中,聚集了大批研发人员,顶着负债和破产的压力,他毫不畏惧。就是凭着这股倔强劲,华为的路越走越宽。  任正非坚持走“窄门”,他为中国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彻底打破了中国无技术的“神话”,为实现世界级企业的梦想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改写了中国企业的生存法则,把中国企业带进了技术创品牌的时代。  “从北坡登珠峰”  以格兰仕为代表的代工型企业,成本是它们的最大优势。以联想、海尔、tcl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品牌企业,具有强大的制造优势、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资本实力。以华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的阻力最大,因为它们面对的是思科、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清一色的国际一流企业的激烈竞争。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一家是同时在国际主流产品和国际主流市场这两个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展开竞争的。因此,华为国际化的难度也是所有国内企业中最大的。”  2000年联想分拆后,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口号,开始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提升。2001年,杨元庆到华为访问,希望???够从华为获得研发方面的经验。任正非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搞研发可是一门苦功夫,千万要放弃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  柳传志的另一员爱将郭为,也到华为取经。任正非则劝他不要做研发:“你不要做研发,研发没有什么用,你的长项不是做市场吗?你把销售做好了,我的产品研发出来都交给你来卖。”郭为问原因,任正非回答说:“研发,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闹还不如不做,因为这个东西是很费钱的一件事。”  任正非曾经到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考察了一圈,有人请他谈谈感想。他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方正有技术没管理,联想有管理没技术,而华为,是既没管理也没技术。”  很久以来,华为一直是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标杆。许多知名企业家一提起华为,都认为“在攀登喜马拉雅雪山这样的技术巅峰中,华为是极少数选择‘爬北坡’的成功者”,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997年,走访美国高科技公司之后,任正非发现,在技术研发上,没有一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提出跟在别人后面,在美国高科技公司看来,模仿别人的技术是不会长久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通信领域是个高耗钱的行业,自然也是“富人的俱乐部”。欧美那些老牌企业苦心经营了多年,那是它们的领地,绝不允许他人插足。没有足够的专利、缺乏核心技术,一般的企业赤手空拳上阵,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哪里来的竞争啊?  华为北京研究所路由产品线总监吴钦明说:“华为选择技术生存,意味着华为把所有资源投入到一个箩筐中,不会留给自己太多的退路。”  从创立华为之初,任正非就主张以自主研发为主,否则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很容易在市场上被动,他把核心技术看做华为的生命。  研发费用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任正非冒着破产的风险保持着每年10%以上的研发投入,光是研究及开发人员就占到了所有员工总数的46%。ipvalue管理顾问公司ceo维森特·普拉文奇(vincent pluvinage)吃惊地说,华为“研发人员的数量差不多相当于at&t贝尔实验室。”华为的真正价值,不是宽大的厂房,而是一系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华为不断涉足新的领域,潜心研发下一代网络技术;当国内厂商还沉浸于小灵通的自豪时,它已经投入3g的研发,瞄准wcdma技术。任正非始终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以技术引领企业的发展。第9章 突破重围:上演华为版“书剑恩仇录”(1)  金庸先生的一部《书剑恩仇录》,多少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刁羊大会、黄河大战、兵困六和塔、火烧雍和宫等征战纷繁,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商场犹如战场,打打杀杀,永无休止。不过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靠的是智慧、胆识和魄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商场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淘出真金,淘汰渣滓。商场犹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残酷的商场竞争,优胜劣汰,多少“英雄竞折腰”,“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  华为横空出世,立志要做世界级企业,天生就注定要面对无数的“武林高手”,走一条“书剑恩仇路”。任正非运筹帷幄,凭借非凡的远见、敢于突破常规的胆识、百折不挠的魄力,运用精湛的战术,谨小慎微,带领华为突围,上演了一幕幕华为版的“书剑恩仇录”,为生存杀出了一条血路。  国内市场:硝烟四起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国家实力由企业的实力来证明。为了打破外国巨头的垄断,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发展民族产业,“巨大中华”开始崛起。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