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5

作者:张铁成 字数:19399 更新:2023-10-11 17:48:30

不仅如此,和珅为了让事情更加保险,他又向乾隆推荐向来忠心依附于他的庆成陪同尹壮图查访,获得了乾隆的首肯,下诏命尹壮图与庆成一起去各省调查府库,每到一处必须500里快马通知各地,不使地方惊慌,而且二人必须尊重地方上的官员,不得以钦差的身份压人,尹壮图要听从庆成的安排,助庆成行事。这样一来,尹壮图此次“出差”就成了公费旅游,一无所获。和珅在临行前召见了庆成,向他面授机宜。和珅也已经派人通知了沿途各省做好安排,庆成要做的是控制尹壮图的行动,尽量不让他与地方官接触,以免生出诸多事端。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用命令约束他。经过这一番周密的安排,尹壮图还被蒙在鼓里就同庆成一起出发了。他们首先到了山西大同。大同知府是和珅的舅舅明保,此人贪婪无度,靠着巴结和珅才做到了知府。他早把国库挥霍一空,幸好有和珅的密令,他才得以有时间准备。尹壮图一到,他对尹壮图说他为官一向节俭,并用粗茶淡饭接待他。尹壮图不明就里,反而对明保甚是钦佩。等到将尹壮图送回驿馆之后,明保又把庆城迎进家中,豪华酒宴款待,席间他们不停地嘲笑被欺骗的尹壮图。尹壮图他们后来所到之地,官员们的所作所为更加无耻,他们对庆成热情地接待,有说有笑,却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尹壮图一般,把他冷落一旁。一到晚上,就有人把庆成邀去赴宴,而尹壮图则一个人留在驿馆之中,连饭食也没有人预备。几处地方走下来,尹壮图也渐渐明白了和珅的意图。但是苦于没有证据,只好承认自己夸大其辞,没有真实凭据,请求结束调查回京。乾隆见果然没有真凭实据,就历数尹壮图的奏折:“希荣卑鄙,饰词谎奏。”史书上记载:“乾掳案谕壮图,问途中见商民蹙额兴叹状否,壮图覆奏,言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蹩额兴叹情事”。尹壮图一回京就被刑部以“挟诈斯公,妄生异议律”关进了大狱,判处砍头。不过乾隆法外开恩,不治其罪,并以内阁侍读革职留任,后升任礼部主事。后来,尹壮图以母亲年龄大,需要奉养为由辞官回家。可见,要想在对手进攻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在于有准确的情报,在此基础上才能先于敌人动手,置对手于被动境地。和珅就是这样,当有人告状时,他往往都是先发制人,抢在对手的前面消除不利于自己的证据或者先罢除对手官职,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不做亲家不得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后,年轻的和珅已经在短短的几年间,连续升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兼任步军统领、监督崇文门税务等职务,已明显成为了皇上的大红人,和珅好不得意。然而就在这风光的背后,有一件事让他特别气愤,就是他满心想与礼部侍郎德保结为亲家,却遭到德保的拒绝。德保姓索绰洛氏,字仲容,号定圃,又字润亭、怀玉、庞村,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属于上三旗之一。曾祖都图任六库郎中,署总管内务府大臣,康熙皇帝曾赐姓石。德保乾隆二年(1737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很受乾隆帝器重,历任顺天乡试日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入值南书国子监辟雍殿。历任工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汉军副都统、顺天学政、翰林院掌院学士、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漕运总督、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多次主持乡、会试,有《乐贤堂诗文钞》传世。加之德保的弟弟观保也是进士出身,因而索绰洛氏在当时满族贵族中是少有的书香门第,德保和弟弟观保当时在官场上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刚任户部侍郎和军机大臣的和珅,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德保家串门,在德保家大门口遇到德保的儿子英和。这英和长得一表人才,聪明伶俐,很会说话,和珅一见就喜欢上了。他看了看身边的女儿,当即就想和德保结亲,要把女儿许配给英和。和珅之所以想和德保结亲,一是自己虽然受皇帝宠信,但毕竟不是上三旗出身,相对德宝而言有政治上的先天不足,而德保由于出身上三旗,加之又有才学,早已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他要是能与德保家结亲,就可以与索绰洛氏形成政治关系,这对于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十分有利;二是德保有一个聪明伶俐、长相标致的儿子英和,自己和女儿都非常喜欢,能招到这样一个乘龙快婿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有一点,自己的女儿长得丑,还有一只眼不好使,自然不好找婆家,而这英和又长得眉清目秀,不知道对方肯不肯答应。无论如何,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要努力去撮合,他决定想办法让皇帝赐婚,这样一来,德保就无话可说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一天,趁着皇上高兴,和珅就把自己想与德保结亲的事告诉了乾隆帝,乾隆帝不明就里,当然很高兴,自己看重的股肱大臣能够相互联姻,这对他非常有利,就满口答应为两家子女的婚事主持一个指婚仪式。德保听说消息后,颇感为难,他本来就不喜欢和珅这个“政治暴发户”,况且听说了和珅的女儿长得不好看,且是残疾。自己一表人才的儿子也肯定不愿意,但如果是皇帝亲自指婚,他德保无论如何也不敢拒绝啊。思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马上给儿子把婚事确定下来,让和珅和乾隆帝都无话可说。他二话不说,连忙前去阿思哈家,请求阿思哈将其妾所随嫁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阿思哈姓萨克达氏,是满洲正黄旗人,同属上三旗人,乾隆初年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历任甘肃布政使、江西巡抚、山西巡抚、内阁学士、广东巡抚、河南巡抚、云贵总督、吏部侍郎、署吏部尚书、漕运总督等职,算是官宦世家,可谓门当户对。当时阿思哈正任漕运总督,阿思哈家知道,两家都是书香门第,地位相当,而且,德保的儿子素称英俊有才,而自己家的女儿本非亲生,两家能够结成亲家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当然对此非常满意,当即就答应了德保的请求。德保得到了阿思哈的同意,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果然,第二天一大早,乾隆帝就传旨召见德保,询问英和的婚姻大事,德保早就有了应对之词,因而很快就回奏说:“臣与阿思哈已结成亲家了。”乾隆帝听后还埋怨和珅只想着结亲,却没有打听好虚实,只好作罢。而站在一旁的和珅对此极为不满,但也不好插话,只好尴尬地退了出来。和珅知道,德保这是不愿意与自己结成亲家。虽然自己女儿长相不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他认为德保敢当着皇上的面拒绝这门婚事,是德保根本看不起自己,所以让他在皇帝面前丢面子。和珅愈想愈气,于是就准备寻找机会报复德保。德保家毕竟是世代为官,关系在朝中也是很硬的,所以其发展一直还算顺利。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德保以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事、翰林院掌院学士,负责编纂《音韵述微》。四十五年又任会试主考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四十六年正月兼管太常寺、会官,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四十六年正月兼管太常寺、会试正考官、《日下旧闻考》总裁官、尚书房总师傅。这一时期的进步可以说与和坤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随着和珅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其官职的不断晋升,德保的仕途发展就“自然而然”开始走了下坡路,这其中和珅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因筹办常雩大典草率,天灯只悬挂两盏,斋房坐褥不整洁,德保被革去顶戴花翎、革职留任,十年无过方准平复。五月里,又因大朝站班发生错乱,作为负责监礼的都察院堂官,德保被罚俸一年。随后又以社稷坛内树木不及时修理被记过一次。九月署兵部尚书,十月又因带领皇子编条《明臣奏议》错课被议处,十一月更被免去尚书房总师傅,回原衙门办事。这还不算完,只要和珅在一天,德保的倒霉日子就会一直继续下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初,乾隆帝驾临国子监行释奠先师孔子礼后,便欲效法前代圣王,搞一次临雍讲学大典,遂于初七日下令修建国子监辟雍,并派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刘墉、侍郎德成,敬谨前往阅视,度地监工,诹吉兴建。该工程大约在乾隆四十九年底或乾隆五十年初竣工,该辟雍建于彝伦堂前,圆顶方宇重殿,桶扇四向各成三间,殿内合为一。宽深皆五丈三尺,外周以廊,深六尺八寸,出檐四尺三寸,池内方基长宽各十一丈二尽。池圆径十九丈二尺,四达以桥,桥各长四丈,宽二丈二尺,池周围有栏。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临雍大典如期举行。乾隆帝对辟雍工程颇为满意。但讲学礼毕后赐茶时却发生了听讲众臣皆有赐茶、而进讲之人反立殿外、不得赐茶的尴尬情况,礼部堂官德保等不仅没有获得纪录奖励,还受到交部察议的处分……历史记载:和珅倒台后,嘉庆帝曾召见英和,问起他父亲德保与和珅的恩怨,嘉庆对英和说:“汝家事朕皆深悉,惟当日和珅如何欲与汝缔婚,汝父何言以谢?”英和回答说:“那是臣年8岁的时候,和珅初为侍郎,曾至臣家,适遇臣于门外,但问臣年几何。及臣11岁时,臣父为聘故漕督阿思哈之女,越二年来归,此外别无所闻。迨臣父亡后,大学士阿桂向臣言:当日和珅曾请内务府大臣金简为其女作伐说合,臣父婉辞”。嘉庆帝听后连连感叹,对英和说:“你父亲生前受和珅的诽谤太多啦!”英和涕泣回答:“不独生前受谤,身后所上遗折尚为和珅遏抑啊”。第二天,嘉庆帝特恩追赐前礼部尚书德保谥文庄,德保的哥哥、前礼部尚书观保谥文恭。英和(1771-1839年)是一个对清朝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字树琴,号煦斋,幼名粤溪生、石桐,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入值南书房,又曾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及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道光八年(1828年),因主持建造的陵墓浸水,他和两个儿子一同被发配到黑龙江充军,三年后被释还北京闲居。著有《恩福堂全集》,包括《卜魁集》、《恩福堂笔记》、《恩福堂年谱》、《恩福堂诗钞》等。英和的大儿子奎照,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左都御史等职;次子奎耀,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官至通政使,后为南河同知。奎照的儿子锡祉,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官长芦盐运使。德保虽然因为冲撞和珅而受到打击,但他耿直的性格确实为后人所敬仰。况且他之所以敢冲撞和珅,驳了和珅的面子,从他的后人的表现来看,确实是有这个实力和历史渊源的。可以说,清代索绰洛氏家族确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家族。《清史稿》这样称赞英和说:“自其父及两子一孙,皆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顺水搭船有功劳只要你能想到,总可以利用别人的。对于和珅来说,借用对手之利的一种方法,就是当发现对手即将成功时,立刻和他处在同一个战壕,这样,自己不用出力也会收获成果。乾隆二十年(1755年),内阁学士窦光鼐被授予左副都御史,督浙江学政。他见浙江各县府库亏空,官吏们只顾溜须拍马、胡作非为,对百姓更是横征暴敛。于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上书乾隆,他在奏折中写道:“臣闻嘉兴、海盐、平阳诸县亏数逾十万,为察覆分别定拟。”于是,乾隆特命尚书曹文植、侍郎姜晟前往浙江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与窦光鼐所奏的不符。和珅听说这件事后,忙向乾隆进言:“浙江吏治腐败,前往调查的诸位大臣所奏各个不一,其中定有虚假,皇上须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亲往探察,方能知晓实情,臣以为唯军机大臣阿桂可堪此重任。阿桂此去,必能查清此案。”乾隆同意之后,和珅又请求乾隆派他的弟弟和琳与同阿桂一起去浙江办案。和珅凭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认为窦光鼐所参奏的事绝不会有假,阿桂此去定能查个水落石出。而他的弟弟和琳此时只是一个笔帖式,一向没有什么功劳,因此,和琳跟随阿桂,什么都不用做,回京即可获享一个大大的功劳,算是借阿桂之实,使和琳得以升官。这一安排足见和珅的高明之处。果然不出和珅所料,阿桂调查浙江一案,让和琳凭空捡了个大便宜。案件结束后,已升为户部侍郎的和珅党羽苏凌阿,马上抓住时机为和琳邀功,向乾隆上奏道:“和琳虽官卑职小,但此次查案,甚为公正,且颇干练,终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显圣上持政整肃清正,和琳实应嘉奖。”于是和琳得了个杭州织造的肥缺,此后不久,又升为湖广道御史,和琳从此飞黄腾达起来。和珅于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见他已把这一计策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他只是让对手去冲锋陷阵,自己却趁机分得别人拼死才得来的成果。就算对方没有成功,也可以把脏水尽量往对方身上泼,自己只赚不赔。和珅保荐对手福康安去平复台湾之乱也是一例。福康安深得乾隆信任,一朝之中,除了阿桂,就只有福康安配做和珅的对手了。据当时的外国使臣记载,福康安“稍欲歧贰于和珅,颇自矜持,收拾人心,而宠权相符,势不两立”。因此,和珅屡次排挤打击福康安都终未成功。乾隆后期,随着大批大陆的民众迁移到台湾,由闽、广、浙沿海一带迁徙而来的客家人逐渐与台湾的土著民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方,其冲突不断。所以,由大陆到台湾谋生的汉族百姓按籍贯结成帮派,以便求得生存和发展。由此,台湾出现了天地会、小刀会等很多秘密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秘密会社就是天地会,它的首领为林爽文。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林爽文带领天地会与台湾的本地秘密会社雷公进行大规模械斗。台湾总兵柴大纪带兵镇压,并且捉拿了天地会会员张烈。林爽文率领天地会的人劫走张烈,并在激战中射死了一个官兵的把总。柴大纪因此大怒,并加紧追剿天地会。林爽文为了拯救天地会,于是决定率众起义。自称大师,自制武器,树起大旗,连夜进攻清军营地,大败清军。林爽文乘胜追击,攻下了彰化县城,并杀死了城中的大小官员,在彰化以“顺天盟主”的称号发布告示:“照得本盟主因文武贪污,剥民膏脂,所以本盟主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污,拯救万民,以快民心。”眼看形势危急,军机处向乾隆转呈了闽浙总督常青的急报:“台湾彰化县贼匪林爽文结党设会,严重危害岛内安全,聚众滋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十一月二十七日,彰化县俞峻在大墩拿贼时,县城也被贼众占据……”乾隆对此大为恼火。和珅认为大军前去必能成功,就立刻推荐自己的门生常青前去镇压,希望一击而破敌。谁知,常青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草包,他按兵不动,不敢出击,害得和珅受了乾隆的呵斥。和珅情急之下想到了福康安,再加上乾隆对福康安向来器重,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乾隆一定会考虑到福康安,自己何不来个顺水推舟,举荐福康安前去破敌?如果福康安能够得胜回朝,自己即可坐享举荐之功;即使他败了,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同时也给福康安一个教训。况且,乾隆素来知道他与福康安不和,他如果不计前嫌举荐福康安,更是制造了一个在乾隆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的大好机会。于是,和珅就向乾隆进言道:“常青年老无能,当务之急是要派一位真正能征善战的将军,只有陕甘总督福康安是最适合的人选,他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经验丰富,定能担此大任。”和珅的这一举动让乾隆非常感动,不仅说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且让乾隆对他另眼相看,在乾隆看来和珅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大臣,他能不计前嫌,心地如此宽广,实在是难能可贵呀!于是,当即命福康安前去台湾平叛。与此同时,和珅却又给福康安使坏。他向乾隆进言说,台湾路远,行军困难,后援难以跟上,所以派去增援的军人在精而不在多。台湾现有近10万大军,林爽文之徒不过是乌合之众,相信其不日就会溃败。于是,乾隆一一采纳了和珅的建议,下诏命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前往台湾替代常青,督办军务,又谕令海兰察为参赞大臣,护军统领舒亮、普尔普为领队大臣,各带内宫侍卫等20人前往台湾,调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绿营兵各2000人,以及四川兵2000人,增援台湾。福康安接到这一命令,也知道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心中不免大为不安。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粮草辎重难以补充;况且,岛内贼匪众多,地理地势也不熟悉,实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再加上增援的大军由于和珅从中作梗,人数只有6000人,实在令人为难。然而,君命难违,福康安只好率军出发,好在福康安军事素质过硬,在台湾苦苦征战一年有余,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五捕获了林爽文,将他押解京师,台湾这才稳定下来。乾隆见福康安擒住了匪首,非常高兴,赐福康安黄腰带、紫缰、金黄辫、珊瑚朝珠。同时,和珅因举荐福康安平定台湾有功,赐紫缰,并封为“三等忠襄伯”。虽然和珅并未亲临战阵,但乾隆还是感到和珅功不可没,因大军军饷全赖他一人筹划,特赐诗一首:承训书谕兼通满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平萨拉尔亦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翰。福康安在台湾一年多,经历了血雨腥风,多次出生入死才得此嘉奖,而和珅却仅仅在后方调度就被封为“三等忠襄伯”,于是心中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从中也能看出和珅善于坐收渔翁之利的先见之明,不得不让人佩服。和珅才输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82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他一生博览群书,号称“无书不读,博览一世”,以文采名满天下,时人称“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纪晓岚才情非常,和乾隆帝常常作诗文一唱一和,博得众大臣的喝彩,留下了很多佳话。乾隆曾经屡次南巡,有一次途中经过泰山,率领群臣举行封禅大典。乾隆帝率群臣在岱庙祭祀,恰好庙前正在上演梆子戏《西厢记》,乾隆帝向来喜欢听戏。这次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上联,就对群臣说:“朕想起一道上联,诸卿可试对下联: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群臣纷纷叫好,可惜一时无法接对,只有纪晓岚缓缓对道:“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春夏秋冬四季正应对东南西北四方,而且内容也非常贴切,纪晓岚因此获得了众大臣和乾隆的称赞。和珅自认为有文采,但总是没有纪晓岚文思来得快,所以常常对纪晓岚心怀不满。和珅与纪晓岚常常你来我往,互相交锋。乾隆帝喜欢游山玩水,封禅之余,当然少不了游玩一番。这一日,乾隆到了山东济南府大明湖的遐园。这是济南第一庭园,其风景幽静典雅。大明湖湖心有一座历下亭,建于北魏,历史悠久。乾隆说道:“这等风景佳绝之地,必定有历代的文人骚客留下诗词歌赋,哪位爱卿知道啊?”和珅向来会讨好皇上,这次也立刻接口道:“皇上圣明,诗文自然是有的……”和珅其实也就是“半瓶子”的水平,他一时忘了是谁写过诗,只好支吾两句搪塞过去:“这里风景优美,天下闻名,有很多文人骚客都留下过诗文。”乾隆见和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心中便有些不满。纪晓岚在一旁娓娓道来:“诗圣杜甫曾在这里写过一首诗。杜甫到临邑县看望弟弟杜颖,经过济南府的狮吼恰好碰上了北海太守李邕,二人素来交往甚厚,就在这个亭子与当地名士共谋一醉。杜甫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微臣早年曾经读过《杜工部诗集》,里面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这应该算是此处比较有名的一首诗了。”纪晓岚说完,不亢不卑,静立一旁。乾隆帝见纪晓岚连这样的文人佳话也了解得一清二楚,不禁称赞道:“纪昀真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诸位爱卿要多多学习。”说完,继续游玩。和珅见纪晓岚让自己更加出丑,认为纪晓岚是故意卖弄,于是自己暗暗生气。纪晓岚自恃才高,却也不顾忌和珅的想法。有一次,群臣随乾隆帝游玩了一天,乾隆帝意犹未尽,不觉已经到了黄昏,抬头看见天上飞来一只白鹤。乾隆帝道:“白鹤乃祥瑞之物,哪位爱卿以白鹤为题,作诗助兴啊?”乾隆帝话音刚落,纪晓岚不假思索,才思泉涌,念道:“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谁知纪晓岚诗还没做完,白鹤早已越飞越远,在黄昏中化作天边一个黑点。和珅见纪晓岚又抢了自己的风头,早已心生醋意。见此情景立即不怀好意地道:“你看那鹤,现在明明是一只黑鹤,何来‘雪为衣’之说?”乾隆帝知道这是和珅有意为难纪晓岚,他却有意试一试纪晓岚的应变能力,就饶有兴致地说:“和珅说的没错,现在确实是一只黑鹤。纪昀,你如何解释?”纪晓岚也不恼怒:“皇上说的是,”说罢看了和珅一眼,接着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曦之蓄墨池。”乾隆帝见纪晓岚果然文思机智,夸奖道:“纪昀不愧是我朝大才子,不但学识广博,而且心眼儿转得快、作诗巧妙。”和珅偷鸡不成蚀把米,直恨得牙根疼。其实和珅《四书》、《五经》无不精熟,只是在纪晓岚面前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乾隆帝有一次南巡到了镇江,群臣陪着乾隆帝游金山的江天寺。登到山顶,乾隆帝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一旁的和珅知道乾隆帝又想吟诗作对,于是道:“万岁爷才学过人,不如和群臣共乐,一起吟联作对吧!”乾隆正有此意,只见他远望长江景色,悠悠吟道:“长江好似砚池波。”乾隆不愧胸怀宽广,有帝王气魄,他以长江为砚池,这句诗既有诗意,又有文采。众大臣纷纷赞叹不已,乾隆帝本人也自鸣得意。一旁的刘墉续道:“举起焦山当墨磨。”恰好不远处的焦山也是著名景色,碧波环抱,在万里长江之中,宛若砥柱中流,名字恰好带一“焦”字,这句诗把焦山比做墨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众人均暗中称赞。和珅当然不肯落于人后,四处一望,见东北方向有一座七层孤塔,于是道:“宝塔七层堪作笔,”乾隆大喜,称赞道:“这笔、墨、砚都有了,最后一句就差书写了,真是妙啊!”书写江山当然是皇帝的事,乾隆帝看到十五皇子永琰,有意让他来这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永琰才情不比乾隆刘墉,斟酌之间,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正好纪晓岚在一侧侍立,悄悄提醒了一句,永琰豁然开朗:“青天能写几行多。”这最后一句,虽显得有些随意,仿佛信手拈来,却最为气势磅礴。四句诗嵌入了文房四宝,众人齐声叫好。乾隆帝今日得此佳句,不觉十分惬意。和珅这次总算没落下风,心情自然很好。他看到山顶的寺庙外有一照壁,知道皇上喜欢题词,于是提议道:“恭喜皇上得此佳句。不如在寺庙留下题词,让世人瞻仰墨宝,恩泽天下,岂不妙哉?”乾隆欣然同意,但一时拿不定主意留个什么字好。纪晓岚上前说:“皇上今天在这里览此江天,不如用‘江天一览’四字。”乾隆一听,此四字气势磅礴,又非常贴切,就欣然同意了。不料乾隆因年高而一时笔误,将“览”字写成“监”字却没有发现。幸亏纪晓岚在一旁有意提醒,就对刘墉高声说:“览者,看也。”刘墉会意,也高声回答:“正是。高山览胜,实乃人生快事。”乾隆立刻醒悟过来,当下又写了一个“览”字,写完后,众人更是齐声叫好。寺里的方丈千恩万谢,收下题词,后来专门在山顶建了一个石亭,让工匠将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字刻成石碑,竖在亭内,供后人观赏。纪晓岚不仅文采飞扬,而且颇为了解人的心思,不愧为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不仅才情高,而且喜好幽默,爱和大臣们开玩笑。有一次,纪晓岚与一位官员闲谈,此人脑门上长了个瘤子,纪晓岚就对他说:“你身为朝廷命官,要注意形象,应当赶快找大夫医治啊。”大臣道:“实不相瞒,四处求医就是不见效啊!”纪晓岚一脸认真地说:“我知道一位郎中,此人医术高明,绝非一般庸医可比。你多备好礼前去求教,定能成功除去此疾。”大臣连忙感谢纪晓岚的关心,第二天就带着厚礼急匆匆前去拜见。谁知那位郎中的脑袋上有颗比自己脑门上还大的瘤子,此官员这才知道被纪晓岚给戏弄了,只好苦笑而回。纪晓岚是天下闻名的才子,众人对其书法的追求也是趋之若鹜。有一次,和珅修建了一座小亭子,想请纪晓岚题词,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权势——连纪晓岚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学士也要为他题词。纪晓岚本来不想给他书写,怕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但又不好明着得罪和珅。到和珅的花园里转悠了半天,见和珅得意洋洋,想到这亭子说不定又是贪污了多少银两才修建起来的,想来心中气愤,便想趁机戏弄他一下。他装作不经意间走到竹林旁,很认真对和珅说:“诗经》中有一篇《小雅》,是歌咏周王宫的。有一句叫‘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形容竹子碧绿青翠,松柏茂密。贵府花园风景秀美,何不将这小亭称作‘竹苞’?”和珅也知道诗经中有这两句,觉得这两个字选得不错,暗暗自责没有想到这两句。此二字很符合花园的意境,于是和珅欣然同意。纪晓岚就认真地写了“竹苞”二字,文笔饱满,苍劲有力。和珅乐呵呵地吩咐下人镶金匾额,并将其挂在亭子上。和府修建完毕后,乾隆帝趁机到和珅家来游玩,还叫了一帮大臣随驾,和珅深感荣耀。乾隆帝游玩到后花园中时感觉累了,便来到凉亭里休息,无意间看到凉亭上“竹苞”二字,于是饶有兴趣地问道:“这书法饱满遒劲,功力不俗,匾额是何人所题?”和珅正想显摆一下,就赶紧回禀皇上:“匾额出自纪晓岚之手,名字也是他起的。《诗经》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此处风景正合此意。”乾隆盯着匾额细看了一会儿,突然哈哈大笑,指着匾额说:“纪昀这个人,倒是真有意思。‘竹苞’二字,意境倒也不错,用在这里却是别有一番新意,哈哈。你再仔细看看,此中暗藏着什么玄机?”陪同的大臣也是饱学之士,早有人看出了问题,心中暗自发笑,却又不好说破。和珅还是不解,有些纳闷地侍立一旁,只好回答:“奴才实在看不出来。皇上明察秋毫,还请赐教。”乾隆帝大笑道:“纪昀在变着法子骂你呢!此二字拆开便是‘个个草包’,岂不有趣得很!”和珅见纪晓岚骂了他还让他看不出来,而自己还在这里卖弄。现在丢人丢到皇上这儿了。和珅气愤却无法怪罪纪晓岚,只能怪自己没看出来。不过,和珅趁机恭维道:“这都是皇上意会,恰巧为陛下今日游园助兴。奴才能为皇上增加一点儿乐子,实在是奴才的荣幸呵!”和珅为了哄皇上高兴,不惜拿自己开涮,真是令人佩服。乾隆受了和珅的奉承,只觉得如沐春风,道:“纪昀有才气,和珅有雅量。平日里以文字开开玩笑,也是文学佳话;在朝中应该同心协力,为朝廷出力。”和珅觉得这毕竟是很没面子的事,他决定要找机会报复纪昀。和珅党羽众多,眼线极广,机会很快被他找到了。不久,江苏扬州爆发了一件大案——两淮盐引案,震动朝野。纪晓岚有一个儿女亲家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时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平时慷慨好义,结交士人,宾客众多;朋友有了困难,他经常慷慨解囊,有时甚至不惜挪用公款。和珅暗暗查到此事,添油加醋地向乾隆禀报,称卢见曾犯有贪污大罪。乾隆帝勃然大怒,下令朝廷议罪,结果是抄家查办。和珅故意给纪晓岚放出风声,把卢见曾的罪行说得很严重,纪晓岚不免心急如焚:卢见曾落到和珅手里,难保是什么结局。思来想去,纪晓岚有了办法。他找来一个空白的信封,里面装一点儿茶叶,用加盐的面糊封好口;然后装入一个精制的盒子中,派人火速送往扬州卢家,就说里面是古玩,请亲家仔细玩赏。卢见曾接到信后,心中疑惑。他素知纪晓岚善于玩文字游戏,于是仔细琢磨一会儿,终于悟出,这表示是“盐案亏空,查封”。纪晓岚正是借此报信,要他有所准备。卢见曾于是赶紧转移一些财产,不久果然案发。最后朝廷抄家时,由于卢见曾事先准备,家产并没有损失多少。而纪晓岚给卢见曾报信只用了一个空信封,朝廷自然没有证据。和珅却不死心,他四处派人调查,得知纪晓岚曾经在查案之前给卢见曾送信,于是一口咬定是纪晓岚走漏了消息。乾隆传令搜查卢见曾的信件,一无所获。和珅很纳闷,命令严加刑讯,卢见曾死不认账,但是他的孙子卢荫恩扛不住酷刑,供出了纪晓岚。乾隆恼怒,立即召见纪晓岚询问事由。纪晓岚只说自己并未事先透露一句话,请圣上明察。乾隆大怒,纪晓岚只好陈述了事情的过程,并磕头请罪道:“陛下管理官员大臣,是按照律法执行,合情合理。微臣一念之差,只顾私情,罪有应得。请皇上治微臣之罪。”和珅虽在文学上无法和纪晓岚相比,但这一次终于战胜了纪晓岚。两淮盐商看到卢见曾失势,可谓墙倒众人推,纷纷作证,说他贪污索贿;再加上和珅背后指使,卢见曾被判绞刑,纪晓岚也因为私自通风报信,被流放乌鲁木齐,发配充军。纪晓岚虽然被发配,但心态很好。他的朋友为他饯行,他仍然谈笑风生。和珅听说后,一心要看看纪晓岚出丑,看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于是不请自到。众人知道纪晓岚此去路途遥远,路上难免悲伤,所以只聊一些闲话,并不提送行之事。和珅却不饶他,举着酒杯幸灾乐祸地作了一首诗道:有水为清,无水也为青,去水添心便为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你情看我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诗中隐隐有嘲笑之意,众人都不敢做声,暗骂和珅太不是东西,这个时候还在纪晓岚伤口上撒盐。纪晓岚想,反正已经被发配充军,临走不妨戏弄他一下。于是笑道:“和大人出了题,我也只好献丑了。”说着,纪晓岚抑扬顿挫地吟道:有水为溪,无水也为奚,去水添乌便为鸡。野兽得势皆似虎,落魄凤凰不如鸡。众人一听,这是在讽刺和珅狐假虎威,借皇帝之手打击纪晓岚,不禁哄笑起来。和珅自讨没趣,只好悻悻而归。纪晓岚千里迢迢充军到乌鲁木齐之后,当地军官特别照顾他,还以师相称。海兰察和兆惠取得黑水河大捷,纪晓岚还帮助处理相关事宜。同时,纪晓岚经常给将军们讲解《四书》、《圣武记》,声望极高。乾隆身边没了纪晓岚,文辞方面再无人能像纪晓岚那样与自己相和,不禁有些失落。加上纪晓岚做官这么多年,从不擅权,也不结党营私,文笔又好,心中很是不忍。不久就宣旨,赦免纪晓岚的罪责,命他返回京城任职。和珅见纪晓岚居然又被乾隆帝召回了京师,知道了他在乾隆帝眼中的分量,也就不敢再随意打击他。乾隆帝想编纂《四库全书》,重新起用博学多才的纪晓岚,安排纪晓岚任翰林院编修之职。不久,《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纂,纪晓岚成为当之无愧的总纂官,和珅任《四库全书》总裁。二人不得不开始通力合作。此后十余年间,纪晓岚为了《四库全书》,殚精竭力,丝毫不敢松懈。全书完成后,和珅在文渊阁中翻看,发现了一些抄录有错的地方。和珅这么多年之所以没出手,是因为乾隆给了纪晓岚历史性任务,自己不敢随便治他的罪,如今《四库全书》已经完稿,于是又想打击这个宿敌。和珅细心地把书中的错误一一抄录,整理好后呈给乾隆,奏说道:“四库全书》的本意是为了体现大清的文法盛事,纪昀、陆锡熊等人故意漠然视之,视同儿戏,而不认真校对其中的错误。”乾隆对《四库全书》非常重视,见其中有这么多错误,当然不满。他当即命令纪晓岚率人重检《四库全书》,重新把文渊阁的藏书校正一遍,陆锡熊率人前往沈阳,把文溯阁的藏书全部校正一遍,产生的费用全部由他们自己支付。这个决定可害苦了纪晓岚。几个受处罚的人中,陆锡熊到沈阳后不久,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把书完成,竟然得来这样一个结果,最后悲愤而死。总校官陆费墀被免去所有职务,还得自己出钱把《四库全书》所有的藏书都装裱一番。陆费墀不久也因劳苦不堪而去世。好在纪晓岚心态淡然,最后总算顺利完成了任务。此后,年老的纪晓岚看到和珅深得乾隆宠幸,见皇上屡次想拿自己开刀,于是就变得十分谨慎。纪晓岚心中明白,自己的才学在乾隆面前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和珅才是乾隆最信任的人,自己只能暂时避一避。礼部侍郎尹壮图得罪了和珅,被和珅陷害弹劾,纪晓岚准备为他求情,不料却被乾隆当场痛骂了一顿。监察御史曹锡宝与纪晓岚素来交好,他弹劾和珅的家奴刘全,被陷害革职,纪晓岚也再不敢出来为他说话了。其实,纪晓岚和曹锡宝关系很好,他却不敢与和珅作对,只写了一首《题曹剑亭绿波花雾图》,聊以言志:其一醉携红袖泛春江,人面桃花照影双。名士风流真放达,兰舟不著碧纱窗。其二洒落襟怀坏壕身,闲情偶付梦游春。如何乐府传桃叶,只赋罗裙打动人。诗中不曾明写曹锡宝,为的是不让和珅抓住把柄,但隐秘表达了对曹的同情之意。在乾隆帝看来,纪晓岚虽满腹经纶,但毕竟只是一个学者,而学者型的人往往缺乏治理国家的才能,不可委以重任。所以,无论是有实权的军机处,还是享有荣誉的内阁,都不会安排纪晓岚与身其中。嘉庆元年(1796年),内阁准备增补一名大学士,论资排辈纪晓岚都够了,但是太上皇却绕过纪晓岚而破格擢用董诰为大学士。董诰比纪晓岚小16岁,中进士也比纪晓岚晚9年,乾隆就这样一直不重用纪晓岚。乾隆曾经对刘墉、纪昀、彭元瑞、董诰几个人评价道:“刘墉、纪昀、彭元瑞三人皆资深,墉遇事模棱,元瑞以不检获愆,昀读书多而不明理,惟诰在直勤勉,超拜东阁大学士,明诏宣示,俾三人加愧励焉。”可见,在乾隆的心中,纪昀虽然才学甚高,但施政能力不足,只能做文学方面的事,这在两淮盐引案中有深刻的体现。纪晓岚一生在朝廷就做了两件事:一是主持科举,二是编修书籍。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学子甚众,在文士中影响颇大。纪晓岚主持修书的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嬖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期间,“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其辛劳不言而喻,却受益匪浅。纪晓岚曾经写诗《自题校勘四库书砚》: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四库全书》修成后,纪晓岚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许其紫禁城内骑马。纪晓岚60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等事务,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一把手。嘉庆亲政后,立即将和珅处死,并重用纪晓岚。纪晓岚立刻上奏天子为曹锡宝和尹壮图平反,并负责主持《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使这部巨著更加完善。乾隆帝在世时,纪晓岚因受到乾隆帝的限制,从来没做过大学士。和珅倒台后,纪晓岚仍然保住原有的官职。嘉庆八年(1803年),纪晓岚80大寿,嘉庆帝派员祝贺,并恩赐礼物祝贺。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纪晓岚终于得到了他早就该得到的荣誉,成为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荣誉头衔。然而上苍妒贤,仅仅一个月后纪晓岚就去世了,但无论如何,他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官职和荣誉,应该没有遗憾了。纪晓岚死后,嘉庆帝特派官员到其墓前临穴致祭,嘉庆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内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所以他的谥号为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翰林自有翰林节和珅掌管翰林院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让翰林给他行跪拜大礼。刘定逌坚持只行拱手礼,和珅竟然将他除名。刘定逌“载书五车”归乡里,时年37岁,正是精力旺盛时期,他愤恨地写道:“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和珅权势之大,让人无法想象。敢对和珅不敬的人,都非同寻常。刘定逌是壮族人,字叙臣,又字叔达,号灵溪,因为对抗和珅,成了广西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刘定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生在广西武缘(今武鸣县)太平乡葛阳村一个书香人家。他小时候就是个“神童”,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雍正二十年(1734年)应县试,考取案首(第一名),进入学官,继续攻读。乾隆六年(1741年)考选贡生。乾隆九年(1744年),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京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得罪和珅而回乡。回乡后,他先在隆安县驮厚村办私塾,后在家乡葛阳社学授徒糊口,不久被思恩府聘为阳明书院长。嘉庆六年(1801年)主讲宾州(今宾阳)书院。其从事教学数十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嘉庆九年(1804年),广西举行乡试后,特别邀请84岁高龄的刘定逌重赴鹿鸣宴。由于他以乾隆九年乡试第一名举人的身份参加这个宴会,时人对他极为尊重。时任广西巡抚张百龄“手书‘玉清尊宿’四字表其门”。广西学政帅承瀛也即席赋诗二首表彰他“育才养士”的功绩。刘定逌主张以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为做人之本。他尊孔崇儒,极力传播封建文化,对于壮族文化的进步和思想意识的开化,是有一定的历史影响的。他鄙视权贵、刚直不阿、同情平民百姓,至今有关他这一品质的民间故事仍广为流传。著有《论语讲义》、《四书讲义》、《三难通解训言》、《读书六字诀》、《刘氏族谱》、《刘灵溪诗稿》等,在当时影响颇大。其《论语讲义》,“学者莫不诵习”、读后“神怡意畅”,其指点口诀,“最足开悟”,被称为“粤西第一流人物”,“以盖世之才,崛起尘寰,利甲文章,伟然当世”。他还著有《重修灵水庙碑记》、《移建葛圩隘碑记》、《重修武缘县忠义祠碑记》、《罗衣古寺碑记》等几篇短文及数十首诗歌。嘉庆十一年(1806年)刘定逌病逝,终年86岁。大学士蒋攸铦在《刘定逌墓志铭》中,称赞他的德行如“漓江之水,清且涟兮”,学问如“独秀之峰,高不蹇兮”,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才华出众的诗人。少年时期的刘定逌参加县试,考取第一名,进入当地学官。徐学官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曾经出上联考他:“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让他对下联,他马上对:“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徐学官遂惊奇万分。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刘定逌离家远赴京城,准备参加乾隆帝主持的殿试。刘定逌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路过山东,恰好遇到一群山东的举子,也要上京赶考。山东是圣人孔夫子的家乡,自古人才辈出。这几个山东学子觉得他们出自圣人故乡,不把这个千里之外的广西举人放在眼里。有一个年轻人自恃才高,想捉弄一下来自广西“蛮荒之地”的刘定逌,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讥讽道:小马无知嫌路窄,刘定逌立即不亢不卑地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那位山东学子见刘定逌不可小觑,就略一思索,又拟了一个难度高一些的上联:西鸟东飞,遍地凤凰难下足,这明显是把山东举子比作遍地的凤凰,把西来的刘定逌比作普通的鸟,暗喻这只鸟在一群“凤凰”里面没有立足之地。见孔圣人故乡的人也不过如此,刘定逌淡然一笑,想也不想,就随声应对:南麟北走,群山虎豹尽低头。刘定逌在下联中把山东举人比作虎豹,把自己比作麒麟,寓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妄自尊大。山东学子一听,觉得碰到了高手,于是对刘定逌刮目相看,心生敬意,连忙行礼。刘定逌连忙回礼,二人互通了姓名,讨论学问。刘定逌果然一举成功,当年就考上了进士。殿试后,乾隆帝随口问道:“天下第一味是什么?”刘定逌回答说:“盐”,立刻博得满堂彩,乾隆帝也非常高兴国家出了栋梁之才。从此,刘定逌的大名也在群臣中传播开来。过了几天,乾隆帝带着新科进士外出郊游,同时想考考他们的学问。乾隆见一水塘下干涸的水沟中有块石碑,便令人往水塘放水,令随行的进士记碑文,看谁记得最快最多。因为水涨的速度极快,许多进士仅能背出碑文的上半部分。轮到刘定逌时,他顺利背出了所有内容,一字不差。乾隆帝非常惊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刘定逌说,水从下往上涨,石碑下部首先被淹没,于是他便从下往上记碑文,待水漫过石碑时,他已把碑文全记住了。众人十分佩服他的机智。随后,乾隆赐刘定逌入翰林院进修了三年,又命他担任翰林院编修。刘定逌学问深厚,性格直爽,为人也随和,所以在翰林院待得倒也很顺利。谁料,没过几年,和珅的地位日益高升,很快就控制了翰林院。和珅处处透着强势,后来终于与刘定逌发生了矛盾。和珅没有掌控翰林院时,翰林见到掌院学士,只行弟子(学生)礼。学生见到先生,行个拱手礼就可以了。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表示尊敬即可。到了和珅兼掌翰林院时,为了抖威风,他竟然要求翰林给他行跪拜大礼。翰林中那些希望巴结和珅的,每次见了和珅都行跪拜大礼,甚至那些有求于和珅的竟主动上前跪拜;有些人虽然不情愿,但碍于和珅的地位,也不得不行礼。刘定逌算是翰林院的“老人”了,对和珅的贪污行径也早有耳闻,故对和珅的为人非常不屑。自从和珅入主翰林院,别的翰林见了和珅,都要跪拜;刘定逌依然坚持只行拱手礼,真可谓特立独行。和珅虽然掌管翰林院,却没有功名,有大学问的刘定逌因此更加鄙视他。刘定逌的种种行为得罪了权大势重的和珅,于是被和珅视为眼中钉。和珅家中有很多藏书,时不时就要搬出一部分进行晾晒,以免书发霉,另外也有向世人证明他是个饱读诗书之人的意思。刘定逌认为和珅这是在故作姿态,感觉十分滑稽。有一天,刘定逌故意躺在一条板凳上,露出肚子来。和珅见了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刘定逌不紧不慢地回答:“我要把肚子里的书晾一晾,免得它们发霉。”和珅立刻明白这是在讽刺自己,便甩袖走了。这种违逆和珅的事情多了,和珅终于恼羞成怒,随便找了个“大考论事不如式”的理由,参奏了刘定逌一本,略施手段,就把刘定逌逐出了翰林院。和珅把刘定逌赶出翰林院后,刘定逌空有翰林的名头,一时之间生活却无着落,于是到京城里的同僚好友罗源汉家中暂时居住。罗源汉是翰林院的编修,湖南长沙人,也算是京城名宦,他佩服刘定逌的才学,因而对刘定逌很客气。刘定逌虽然被罢了官,却不太在意此事,生活依然悠然自得。京城有一家当铺养了一条恶狗,其主人不加管束,这狗经常追咬路人,百姓告官多次,却因那狗的主人后台硬而难以成功。于是刘定逌决定为百姓出一口气。这一天,刘定逌带着仆人来到当铺转悠,无意间翻看了桌上的账本,东家看他是文人,不是做生意的,也不在意。突然,刘定逌将账本撕得粉碎,扔到火堆里了。东家大惊,急忙灭火取书,可惜账本早已化为灰烬。东家气得要前来打他,刘定逌的仆人对当铺东家说:“东家不必担心,我家主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只是来开个玩笑。你所有的账目,主人看了一遍就能记在心上。我家主人喜欢吃狗肉,只要你杀狗请他吃一顿,他自然会把账本写出来给你。”老板见没了账本,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杀了恶狗,请刘定逌大吃了一顿。刘定逌果然把账本写好了,账目数字分毫不差,此事一时间传为佳话。有一天,和珅有事到了罗源汉家。和珅办完事后,顺便给罗源汉做了个人情,对他说:“听说刘定逌在你这里,你们是朋友吧?他也没犯什么大错,你让他出来见我吧。”罗源汉也想趁机让二人和解,连忙说:“和大人有大量,我这就去叫他,有什么得罪之处,让他给你认个错也就是了。”罗源汉知道,虽然和珅革了刘定逌的职,但其还是翰林院的“编制”,只要刘定逌能跟和珅和好,很快就能回翰林院上班。不料刘定逌听说是和珅来了,竟然拒不相见。这让和珅很没面子,心里十分恼火,恨恨地出了罗源汉家。罗源汉好人没做成,亦十分尴尬。他对刘定逌说:“刘兄何必如此固执?常言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和珅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你何必跟他过不去呢?”刘定逌淡淡一笑,道:“我是当今皇上钦点的进士、御赐的翰林,他能把我怎么样?京城里哪个不知道和珅那点儿墨水,居然由他来掌管翰林院,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我偏偏不买他这个账,让他知道知道,我大清读书士人的骨气。”罗源汉连忙劝他道:“如今和珅权倾朝野,人人都怕他三分,就连皇上有时候都听他的,何况你我这些小小的翰林?如今皇上对翰林院并不了解,日常事务都是和珅一手把持。你不要太过执拗,要不和珅不会放过你的。”刘定逌不屑地说:“随他去吧。我早已看淡了官场风云,在和珅这样的人手下做官,我不做也罢。”果然不出所料。几天后,和珅就到翰林院,找个借口直接把刘定逌的名字从翰林名单中抹去了。刘定逌知道和珅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索性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京城,返回广西老家,结束了仕宦生涯。临行前,刘定逌写下“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的诗句,并预言:和珅如此妄为,终究有覆灭的一天。回到广西后,刘定逌潜心于教学事业。由于他学问渊博,所以他的影响在当地非常大,并且经常到各地的学院讲学。他还为桂林秀峰书院撰了一联:于三纲五常内力尽一分,就算一分真事业;向六经四书中尚论千古,才识千古大文章。这副对联融合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终生理解,故一直流传下来。他还制定了《秀峰书院学规》,写《“三难”通解训言》悬于书院讲堂,作为学生行为准则,此后长达百年之久,其间无人敢改动一字。直到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吕璜主持桂林秀峰书院,依然对前辈刘定逌的《“三难”通解训言》推崇备至,说它“其言应不朽,于道亦玄尊”。刘定逌治学十分严谨,著有《灵溪时文》等书稿,还著有不少诗作。一直到了嘉庆六年(1801年),年过八旬的刘定逌还受邀主讲宾州书院(在今宾阳县),任书院山长。几十年来,刘定逌在广西教书育人,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刘定逌的一整套教学育人理论,让当时的广西士子无不折服,在此影响下,当地学风为之一变。刘定逌被公认为广西第一流人物,他的思想对广西学界的影响相当深远,他的学生韦丰华在《今是山房吟余琐记》中说:“欲知先生之全量,当于理学中求之乃可。”时任两广巡抚的张百龄感慨于此,为表彰刘定逌对广西教育作出的贡献,亲书“玉清尊宿”四个字,制成牌匾赠送给他。刘定逌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就连他的平反也很有戏剧性。嘉庆九年(1804年),广西会考,巡抚张百龄遨请曾经的翰林刘定逌到桂林。巡抚宴请京城来的主考时,特意请刘定逌作陪。当时和珅早已被嘉庆处死,京城来的主考是新上任不久的,也听说过当面顶撞和珅的刘定逌,此时才知道他还活在世上。主考觉得奇怪:刘定逌曾经是翰林,为什么京城翰林院的名单中,居然没有刘定逌的名字?刘定逌于是缓缓讲出了当年得罪和珅,不得不离开京城的事。主考回京后,立刻将情况向嘉庆帝禀报。嘉庆下令追查,原来是和珅当年公报私仇,并未禀报皇上,就私自抹去了刘定逌的名字。嘉庆立即诏令,恢复刘定逌的翰林名誉,表彰他当年不畏权贵的气节,任命他为都察院道御史,代天子巡狩,可以监察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官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以正风俗、振纲纪。刘定逌接到圣旨,对自己能够平反感到非常欣慰,但是对做官一事却非常清醒,他回禀皇帝说:“感谢皇上的圣德。我现在80多岁了,很想为国出力,可惜力不从心,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嘉庆帝对他的忠心和清醒的头脑感慨不已。这一年,嘉庆帝设鹿鸣宴,特别下旨,请刘定逌以乾隆九年乡试第一名的身份参加宴会。鹿鸣宴,一般是在科举时代乡试放榜的第二天,由州县长官邀请考官、学正和中举的人参加的宴会。宴会上,要唱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故称鹿鸣宴。除此之外,就是殿试文武状元设宴,邀同年团拜,也叫鹿鸣宴。刘定逌少年时曾中乡试第一,如今60年过去了,重赴鹿鸣宴,而且由皇帝亲自主持宴会,待遇可谓非同一般,这也是其他人不敢奢求的荣耀,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嘉庆帝尊他为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两广和两江总督蒋攸锸来广西巡察,与刘定逌交谈,对刘定逌的才学深为佩服,并与他结为忘年交,从此书信不断。蒋攸锸还许诺:待刘定逌终老后,要亲自为他写墓志。嘉庆十一年(1806年),刘定逌因病去世,享年80岁。刘定逌的孙子不远千里徒步走到云南,找到调任云南布政司的蒋攸锸。蒋攸锸果真不食言,为刘定逌撰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墓志。同时,省内外还有许多知名文人撰文悼念刘定逌,被引为佳话。刘定逌死后,当地的乡亲父老十分怀念他。清光绪年间,武缘县(今武鸣)官府因刘定逌为壮族的教育、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事迹在百姓中流传不衰,报请朝廷将刘定逌封为乡贤,并在县城的孔子庙乡贤祠里设了牌位,祭祀不断。刘定逌虽然因为和珅的故意刁难而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着实令人欣慰。冷静周旋化危机和珅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足见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珅非常狡猾,就算有大祸降临时,他也会迅速做出反应,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之时,他已经采取行动,安然渡过难关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多年在乾隆帝身边,和珅练就了一身“随机应变”的本领,屡屡使他化险为夷。有一次,和家总管呼什图在众兵护送下返回京城。他望着京城四处飘扬着的旗帜和满墙挂着的大红灯笼,心里不觉惊讶:“有什么天大的喜事?这京城今儿个怎么跟往日不一样啊?”其实这不能怪他,呼什图是在乾隆六十年(1785年)夏天接受其主子和珅的旨意离开京城,前往云南、贵州的,转眼之间,已经过了半年多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京城发生了重大变故,太上皇乾隆训政,嗣皇嘉庆登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大事。但是呼什图对这件天大的新闻还是一无所知,他在外半年多了,一心只想着为主子搜刮财富,哪里有心思关心天下大事呢?在他的眼中,天大的事也没有他的主子和珅交代的事重要。因此,呼什图看到京城虽然与往日不同,但这也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呼什图将搜刮来的财物运到了和府,然后就迅速拜见主子和珅,一问却听说和大人进宫去了。可他有军情需要报告,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未作更多的考虑,也未稍事歇息就直奔军机处去了。到了军机处,被告知和珅正在勤政殿面圣。他也没多问,就急匆匆地来到勤政殿。因为呼什图也曾跟随过乾隆帝多年,并且受到乾隆帝的宠爱。后来,和珅得宠后,皇帝就把呼什图当成贵重礼物赐给了和珅。所以门口的侍卫都认识呼什图,见他前来也就通报给了殿内。“奴才呼什图叩见皇上。”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