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和珅全传:从御前侍卫到军机大臣

作者:张铁成 字数:26189 更新:2023-10-11 17:48:24

前言和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称不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至少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一提起和珅,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诈之臣、头号大贪官,骄横、贪婪、傲慢、狡诈、奢侈似乎已成为人们对他固定的评价。和珅为官二十余载,聚积家资白银数千万两,几近乾隆时朝廷的年财政收入,堪称当时的首富,无疑是超级巨贪。但作为“一代明君”、创造了“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为何却始终宠幸于他,让他如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和珅能在乾隆当政时期呼风唤雨,也为自己敛得这么多家财,可见他并不只是个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之人,而是个勤勉刻苦、智慧超群的办事能人;他不仅工于权术,也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他有政治家的谋略、谋略家的智慧、大商家的精明……和珅在清代官场几乎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从一个侍卫起家,27岁时,官职已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成为把握大清王朝实权的重要人物;37岁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户、兵部尚书;47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和珅之所以能得乾隆帝独宠,二十年如一日,自有其许多过人之处。乾隆后期,乾隆帝已年至耄耋。与其说是颓老倦勤的乾隆帝在踌躇满志,日理万机,倒不如说是和珅在日夜操劳,总揽一切。和珅的为人做官,颇有与众不同之处。他有许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人性的秘密。他虽然饱读诗书,却没有接受儒家的繁文缛节,他正是凭着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纵横朝野,达到了所向披靡的“境界”。当然,和珅并不是公仆。和珅在集国家行政权、财权、兵权、人事权于一身,成为乾隆皇帝的理财高手、办事奇人的同时,却把许多财产都“理”到了他自己家中。乾隆死后,和珅的家产被嘉庆帝抄没,人被赐死。其家产数额甚巨,民间遂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无疑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成功者,也是失败者。无论和珅的成功与失败,都绝非偶然。找出和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掘人性的秘密,会给身处各种棋局而无法脱身之人带来无尽的启示。时代变迁,古今迥异。和珅的故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烟云中回顾之时,也许有人对他的能干心存敬意,也许有人对他的卑劣行为不屑一顾。这些其实都不太重要,只要我们以历史平常心去看待他的成功,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失败,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第一篇 第一大贪官,万世留名贪官——和珅的传奇人生第一章 家世源流——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长白山麓的大姓我国东北地区一直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满族,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世代活动在这一带的女真人。发展到明朝初期,女真人分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北部至牡丹江、绥芬河一带,是三部中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同时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一部。明朝中叶,由于不堪忍受其他落后女真部落的侵扰,建州女真开始不断南迁。到了明英宗统治时期,建州女真迁居到浑河、苏子河上游一带,并逐渐在以“费阿拉”(亦称“费雅郎阿”,即所谓的“旧老城”)与“赫图阿拉”(均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为中心的地区定居下来。明朝政府主要是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对待“女真三部”。常常是打一部,拉一部,使其此消彼长,在他们中间制造各种矛盾,使其相互掣肘,不相一统。后来,明政府看到建州女真逐渐强大起来,为了防止其过于强大而威胁中央政府,遂将其一分为三,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因此,直到明朝后期,明朝政府对女真各部还实行着有效的统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出身于建州左卫的头领(都指挥使)之家,他是后金的创始人。据说仙女佛库仑在长白山天池沐浴,吃了放在她衣服上的灵鹊衔来的(红)果子后生下一子,就是努尔哈赤的先祖布库里雍顺。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也反映出他身世的不平凡,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加以附会。他的六世祖猛哥铁木耳(又称孟特穆)就做过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使,其家族一直沿袭此职位。当然,他的父亲塔克世(又称塔失、他失)后来也顺理成章地承袭了这一职位。努尔哈赤10岁时,其生母去世,后母待其不好。长大后为了不再受后母欺辱,19岁时与其父分家单过。此后他尝试过多种讨生活的方式:他曾带着当地的土特产到抚顺与汉族商人进行贸易,也曾在明朝名将李成梁部下当过差。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了解了汉族文化和习俗(他本人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并初步掌握了明朝在辽东的实际情况。明万历十年(1582年),李成梁奉命帮助建州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攻打建州右卫酋长阿台时,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事后,明政府立刻任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都督佥事,并加封龙虎将军头衔,同时还赐给他30余封敕书和30匹马,以表示对这一过失的歉意。但努尔哈赤心中已经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一事件也成了他日后反明的正当理由。努尔哈赤打着为父、祖报仇的名号,以其父留下的13副盔甲起兵,率众讨伐尼堪外兰,从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伐。经过20余年的不断杀伐,最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建立了后金国,公开与明政府决裂,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原来女真人进行狩猎、生产和军事行动时,每10人为一基本单位,名为“牛录”(满语,汉译为“箭”),其头目称“额真”(满语,汉译为“主”),相当于“佐领”。实力壮大后,改为每300人为一“牛录”,5个“牛录”为一“甲喇”(满语,亦称“札兰”,汉译“世”、“代”、“辈”等意),总共1500人,其头目为“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5个甲喇为一“固山”(满语,汉译为“旗”),共7500人,其头目为“固山额真”(即旗主),汉译为“都统”。钮祜禄氏是满洲八旗氏族中的一个望族。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在满语中意为“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姓,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姓。“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清代分属于满洲八旗中的各旗下,不单隶属某一旗。清代的许多名人与文臣武将都姓此姓,甚至皇后、皇妃中亦有不少人出自此姓。例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的生母,额亦都的后裔),等等。和珅家族属于英额地方钮祜禄氏。英额系指辽宁省东部的“英崿(额)峪”地方。“英额峪”地方,现在叫“英额门”,是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乡镇。此地有一条小河名“英额河”,从这里流向西南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界,最后注入浑河。此地原是一个小小的军事、交通要地,设有“柳条边门”(即明朝所修“柳条边墙”的“边门”,即“英额门”)。此地离后金国的都城“费阿拉”与“赫图阿拉”不远,因此军事地位比较重要。英额地方的钮祜禄氏原本都生活在长白山地区,后来也是跟随建州女真部迁移至此的。例如,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就是“世居长白山”,后来他祖父阿陵阿跟随建州左卫一起,“移居英额峪”。额亦都家族是满族的一大名门望族,家资丰厚、殷实富裕,一直很兴旺。阿陵阿本人在部族中也很有声望,被人们称为“拜颜”(满语,亦称“巴延”、“巴颜”,意为“富翁”)。额亦都童年时父母被仇家所杀,他本人因友人相助才躲过一劫。从此他对仇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发誓一定要替父母报仇雪恨。当他刚刚13岁时,就只身找到仇家,手刃了杀父母的仇人,可见其报仇的决心和勇气。之后他为了避难,投靠到嘉木湖寨长、姑父木通阿家,恰巧努尔哈赤是他姑夫的朋友。明万历八年(1580年),努尔哈赤留宿嘉木湖,两人相见。额亦都认为努尔哈赤见识广阔,非同凡人,引为知己,决定追随他闯天下。从此他一直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成为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为后金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珅家族虽然和额亦都不是直系亲属,但他们同属一个地方的同一姓氏,在讲究同乡关系的清代官场,这一点毕竟对和珅家族是大有裨益的。和珅家族的出身根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记载,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鸾,其旗籍属于满洲“正红旗”。噶哈察鸾的后代中有个叫尼雅哈纳的,由闲散兵丁随清军入关并征伐山东。由于攻打河间府时首先登上城墙,因而被赐“巴图鲁”(勇士)称号,并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正三品)。后经世代沿袭,尼雅哈纳的四世孙常保袭此职,由于常保堂叔阿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所以常保被特赐为一等云骑尉。到乾隆之时,常保出任福建都统。他死后由其长子善保(即和珅)承袭其职。和珅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汉语意思是“三纲之纲”。和珅的乳名叫善保,字致斋,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们的家族在顺治元年(1644年)与其他八旗军民一起入关,进入京师(今北京)后,便按照当时的规制:汉人全部迁出内城,其房屋由八旗军民居住;又按“旗分制”的规定,八旗军民严格按照旗分不同划分住处。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京师的内城设有按满洲、蒙古、汉军等旗籍划分的24都统衙门,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驻防领地和固定教场、学校等设施。至于各旗人员的家居住处,也是按旗分不同,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一般说来,这一规定从清初至清末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的具体规定如下。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清皇族属于此旗),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以上三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以上五旗为“下五旗”)。据清史档案与和珅的《嘉乐堂诗集》的“诗注”记载,他家隶属于满洲正红旗二甲喇,其原来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门内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即今“西四头条”)的东头、著名古刹“广济寺”(今中国佛教协会驻地)后面,离该寺不到一箭射程的地方。和珅与其弟和琳都出生在这里,一直共同居住到他家的旗籍被抬入正黄旗,才迁至到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大宅第,也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关于和珅的出身,很多人认为他出身“低微”、“贫贱”,甚至有人说他家出身“包衣”(满语,汉语意思为:家里供使用的“奴仆”、“用人”等)。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国际上对和珅的认识。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就写道:“皇帝之首相,即和中堂,其人乃一鞑靼,出身颇微,然很具有才具。”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常保去世,20岁的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此时,这一职位已经在他家承袭了五代。虽然这是一个世袭的功名,但是国家承平日久,官职不像当年那么难以获得,所以,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到乾隆时期已是一个很一般的职位。但常保所任的福建副都统一衔,却是有职有权的高级武官,这个官职在清朝属于正三品,和现在的“中将”职位相当。并且后来皇帝又赏给了他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这在当时众多的八旗军民中,并不是人人都可得到的。另外,和珅的生母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继母系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这些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哪家达官贵人肯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呢?如此和珅的“出身低微”又从何说起?另外,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黏竿处是大众的通用称呼,它的官称是“上(尚)虞备用处”。这个部门通常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出行事宜。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的乘舆(轿)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竿、钓竿及一切用具。”人们通常说,和珅曾在銮仪卫当差,做过“拜唐阿”(满语,亦称“柏唐阿”;汉译为“听差的”、“执事人”),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言外之意认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微”,但由此便得出和珅出身“低微”的结论,未免有些轻率。其实“拜唐阿”一职就是“上虞备用处”辖下的属官,是清朝一个低级别的武官官职。清礼亲王昭连在《啸亭杂录》中对此做了细致的描述:“定制,选八旗大员子弟中的捐捷者为执事人,司上巡狩时扶舆、擎盖、捕鱼、罟雀之事,名曰‘上虞备用处’。盖以少年血气偾张,故令习劳勚,以备他日干城侍卫之选。实有类汉代羽林制也,而精锐过之,盖善于宠驭近侍之制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能够当上“上虞备用处”的“拜唐阿”,不但不意味着和珅的社会地位“卑贱”、“低微”,反而证明了他是“八旗大员”的优秀子弟,是皇帝从众多旗人青少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负责在自己身边听差,借以对他们经常进行各种熏陶和锤炼,日后定会有大用。俗话说,皇帝身边无小官。所以,和珅虽然不是出身显贵之家,但毕竟也是生在满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武官家庭,并非出身贫寒之家。少年和珅砺心志判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他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对待环境,尤其是逆境的态度。顺风顺水是难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只有在逆境中的表现,才最能说明他的能力有多强。和珅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能理智地控制自己,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而且从不随波逐流,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把困境变成砥砺心志的磨刀石,把困境当做自己发展的训练场,这是何等的豁达。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一句歌词也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许多人经受不起厄境的洗礼,在凄风苦雨中消沉,在大浪淘沙中迷失。幸而和珅家道中落而未能夺其志,使其没有向命运低头。当和珅还在懵懂之年就不得不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巨大的考验。还在和珅年少之时,家中就陡发变故,将他一下子推到了人生的危境之中。和珅虽不是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将门之后,原本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不必为生计所累,可以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若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难以在史料中寻见作为乾隆帝的宰相和最大宠臣的和珅了。和珅3岁丧母,幼年时期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大不幸。和珅的父亲常保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要不是有世袭的荫职和“著名的儿子和珅”,恐怕这些我们也难以知晓。他身为福建都统,很少在京城,也少有接近核心权力层的机会,所以也无法调回京师。他多年戍守在外,无暇照顾和珅及其弟弟和琳以及家庭。继母对待他们兄弟也是少有笑脸,难见温情。和珅兄弟每日在继母的白眼中度过,甚是凄凉悲苦。所以,和珅就是在难觅父爱,也无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和珅家中基本没有额外收入,除了官封地之外也没有置办什么产业,全凭父亲一人的薪俸过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差不多也是“月光族”。也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和珅、和琳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间的疾苦,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兄弟二人都非常争气,发奋攻读,和珅9岁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与和琳一起被选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要进入该学校,必须是八旗子弟中长相俊秀者或内务府子弟,同时学业要十分优异,每年只选80名左右的学生入学(八旗中每旗选10名),而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学校设管理大臣、协理事务大臣,另有满汉总裁。总裁须是翰林,教师也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必是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通过考核后方可担任。学校不仅开设一般的经、史、子、集课,而且还开设满、汉、蒙、藏等多种语言课,同时教授骑射、习用火器。可以说,咸安宫官学是培养文武全才的贵族学校。咸安宫官学不收学费,但日常生活费用需要自己负担。凭着父亲常保的薪俸,和珅与和琳倒也不必为读书之外的事情操心。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看来天将降大任于和珅,必先苦其心志。和珅10岁时,苦难再次向他袭来,父亲常保在福建任上突然病逝。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也突然中断了,家中的生活立刻拮据起来。常保并未为子孙后世留下多少家产,因此,少年和珅虽身处累世为官之家,却连日常生活都难以保证。加上丧母失怙,其心理上遭受沉重的打击,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没了父亲,和珅与弟弟和琳在京城咸安宫读书的吃穿用度更加紧张,学习、生活费用没有稳定的来源,不得不借钱度日。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钱,刚开始还有人借,次数多了,别人也就不再与他来往。这些人有的是怕借钱以后有去无回,和珅还不起钱;有的是看不起和珅这样的“穷亲戚”,怕失了他们的身份。就连他的外祖父嘉谟也对他误会重重,以为他只是一个借钱维持“高消费”的纨绔子弟,这一切使和珅心中无比烦恼。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和珅的心又一次感受到了世态炎凉。长兄为父,他尽量在弟弟面前充当小大人,尽己所能为兄弟二人筹钱。他也在一次次的求助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逐渐成长起来,而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这段由盛而衰、幼年成孤、四处借钱度日的不凡经历,使和珅锻炼出了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逐渐变得坚忍而又深藏不露、老成持重起来。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在经历了凄风惨雨的洗礼之后,终于茁壮成长起来,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人曾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他在幼年时期所遭受的磨难,对他能够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是世所公认的。和珅生命中的不幸绝非他所愿望,也并非他成功的必经之路。凭和珅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好学,成功是必然的。他的不幸经历只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他自我砥砺、锻炼的进程。先秦的孟子曾说过:人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才“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到达成功的彼岸。八旗子弟独翘楚和珅是在自己家中的私塾里开始自己的启蒙教育的。刚开始,和珅与比他小3岁的弟弟和琳一起,专门请私塾先生启蒙,只是教授一些诸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入门读物。当然也零星接触了一些“四书五经”的知识,但并没有系统、规范地学习。和珅10岁时,与弟弟和琳先后被选入了咸安宫官学读书,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咸安宫官学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此地在康熙年间曾经拘禁过皇太子胤礽),与武英殿相邻。明代这里为后妃居所,天启皇帝的乳母、曾与大太监魏忠贤狼狈为奸的客氏就曾居住于此。清兵入关后曾一度闲置不用。雍正即位后,为加强对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思想教育和控制,巩固皇权,便决定利用此地设置一所学校,以弥补“景山官学生功课未专(位于神武门外北山门两侧)”,同时便于自己直接督促和控制。这所学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官学。它创办于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雍正帝亲自提议由内务府负责创办。命令“于内务府佐领管辖下的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着住居咸安宫教习。”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内务府遵旨在景山官学生,以及内务府佐领管辖下闲散幼童中,视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选了90余名学生就学。咸安宫官学由内务府一人为总管,负责督促检查。除各科教习外,设笔帖式一人,负责文书工作。起初学生不在学校住宿,晨入暮散,提供午餐。除学习所用笔墨纸砚、弓箭马匹等由官府提供外,每一学生每日补助伙食菜银五钱、米一升,每月发银二两为零花钱。咸安宫官学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各设教师一人,教授骑射和满语的教师3人。该校所设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文以及经史等文化课。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习用火器等军事课程。咸安宫官学的学制一般为5年,期满考核。一二等给七八等笔帖式,赏缎匹、笔墨等;余者年幼留校继续学习;年长者退回本旗。此外还可以参加3年一次的乡、会试。由于宗室和八旗子弟参加的乡试、会试单独举行,录取比例高,因而,只要进入咸安宫官学,就已经有半只脚跨入了仕途,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快车道。这样看来,这所学校一开始的目的就主要是为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而专门设立的。及至乾隆年间,学校的性质有所改变,它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生源已经主要是大量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嘉庆、道光时期,做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在其所著《养吉斋丛录》中就有具体描写:“咸安宫官学,在大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在该校担任讲课的教师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是进士、举人出身者。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即“满”)书三房。主要教授文武两科。文的有“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清文(满文)与蒙古文、藏文,间有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培训。武包括骑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的军事课程等。每年都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相应的官职。一般来说,一等的为笔帖式(满语为“巴克什”,意“学者”;汉译为“书记手”,主要从事记录、誊写档案、文书,以及翻译满、汉奏章等事)。又,据英廉后人福格(字申之)所著《听雨丛谈》中记载:“笔帖式’为文臣备储材之地,是以将相大僚,多由此途历阶。”二等的为库使、库守。到了乾隆年间,学校的制度有所变化。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乾隆帝亲自下令,在内务府所管辖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所属“上三旗”的90名学生内,挑选出30名优秀者送往咸安宫官学读书;此外,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选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愿读书者,也可以在份额内准其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凡在咸安宫读书的学生,除了有补贴之外,学习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10年之内(八旗官学的学生,必须10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到出任为官前,均可在校学习。咸安宫官学在当时来说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在这里可以系统地学习文武两科,福利待遇也好。所以,清朝许多精英都在该校读过书。例如,大学士英和的父亲德保、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后在该校学习过。他们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十分扎实,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书五经”还能倒背如流。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挑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风流倜傥,个个都是一表人才,是真正的“精英教学”。学校的任课老师更是没得说,绝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的翰林。该校课程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培养了一大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干才。咸安宫是名副其实的“重点大学”。和珅天资聪慧,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再加上他有一股向上的精神,非常用功,因此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表彰。例如,后来得到他信任、照顾与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李潢和李光云诸人(这些人有的还曾在他家任过教)。由于和珅博学强记,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他不仅把传统国学典籍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他还精通了满、汉文字。此外,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以及西域秘密咒语。与此同时,他的诗词书画水平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珅如饥似渴地汲取丰富的营养,完全超过了当时的其他学员。这从当时著名学者袁枚表彰和珅、和琳兄弟“少小闻诗通礼”也能看出来。和珅在诸同学中更是鹤立鸡群。因为在清朝中期,八旗子弟的大多数都已腐化堕落,终日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环境之中,整日养尊处优,提笼遛鸟,无所事事。于是,他们整日进戏院、去烟花之地,并以此为乐,更无一技之长,彻底沦为纨绔子弟。与这些终日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相比,和珅确实是一个勤奋上进、出类拔萃的人物。在这里,和珅不仅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还有了其他一些收获——结识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这是宝贵的人脉资源。加上从这里出去的学生都好似名牌大学毕业,有了这个超硬的牌子,特别受到皇帝的重视,确实是仕途开始的最好的敲门砖。正是在这个时期系统、全面地接受和积累了各种知识,才使他日后为官时充分施展了“才能”。变卖祖业为求学和珅的父亲常保死后,门庭冷落鞍马稀,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家境就迅速败落了。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学习又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业,和珅却坚持要把读书继续下去。和珅从哪里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也许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思想;也许是和珅认识到自己家庭的现实情况,刻苦攻读,以求科举的金榜题名才是唯一出路。无论是哪种原因,反正和珅是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咸安宫官学的学业继续下去。为了筹措生活费用,身为家中长子的他只得忍住羞愧,迎着别人的白眼四处去借钱。他先向父亲生前的故友去借钱。常保生前的故友,在他在世时,常来常往,亲热非常,及至常保病逝,不仅带走了和珅的希望,也带走了亲戚朋友们的交情。涉世未深的和珅本以为他的那些叔叔大爷们绝不会见死不救,于是满怀希望地登门造访,谁知不是被赶出就是吃闭门羹。一次次的乞求,除了让和珅体验一次次的屈辱外,没有换回一个铜板。眼看家中难以为继,和珅想起祖父曾经留下15顷官封地,在保定一带,于是去保定想办法。和珅之父常保有一个部下叫赖五,常保生前非常信任他,一直把自己家15顷的官封地交给赖五代为打理。常保长年在外当官,赖五也趁机捞些油水,上缴的水银常常都不足额。常保对此很少怀疑,也从不过问。常保死后,赖五越发不像话,那15顷的官封地就如赖五自己的一般,交给和珅家的租银更少了。和珅在此穷困之际,只得与仆人刘全同去一趟保定,本打算借些银两使唤。赖五见和珅到他家来,自然心知肚明,但表面上仍然以礼相待,置办酒席,对和珅、刘全假意热情。和珅知道他是父亲的旧部下,言语也颇为恭顺:“想当年家父对您不薄,现在父亲去世,我兄弟二人学费都没有着落,家中十几口人也都衣食堪忧,特来向您借些银两,寻求帮助,渡过难关。”和珅知道赖五此前就对税银动过手脚,是个不爽快的人,没敢多说,提出筹款100两银子即可。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多,赖五管理这些土地多年,隐瞒没有上缴的银子也不止这个数。不料赖五仗着和珅年幼,真的耍起“赖”来。他借口这几年保定天气异常,旱涝不定,土地收成很少。再加上前几年乾隆帝南巡,保定百姓需要纳税捐银,这15顷地的收入真的是少得可怜,租金无法按时收齐,根本落不下多少钱。赖五大言不惭地说:“少主人若要十两八两的,我赖五全家上下勒紧裤腰带也要凑齐。如今这100两实在没有地方去筹啊。”和珅心中早就知道赖五会来这一套,也就不再客气,一一道出自己的想法:赖五代为管理土地多年,每年交给和珅家的银两谷物只有六七成,父亲死后更是又减了两三成。和珅全家念在旧情,一直没有追究。现在和珅兄弟急用银两,赖五只要还上旧账也就够了,却要这般推托。不料,赖五听了和珅的摊牌话,更加理直气壮了,不由得站起来大声说:“你的意思是我欺瞒你了?天不作美,旱涝不均,佃户们都是刁民,奸猾得很,租金也是能不交就不交。我也只是代为管理,我又能怎样?你要是真急用钱,把地卖了得了。反正我是凑不出100两银子!”在古代,卖地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你是败家子。自古当官、经商的有钱了就买地作为家产。许多富人看准时机投资买地,广置良田,才成为富豪乡绅的;家境中落的,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动卖地的念头。总之,卖房子、卖地就等于败家,何况和珅家的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官封地。赖五撺掇和珅卖地,分明就是趁火打劫,乘人之危,想霸占和珅家的祖产。仆人刘全甚至气得要捋袖子要打赖五。赖五终于凶相毕露,索性把和珅主仆二人赶了出来。和珅知道和赖五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借钱更是没门儿。反正地是和珅家的,地契在我手里,有理走遍天下,于是一纸诉状递到保定府。谁知那赖五早就和保定知府沆瀣一气,那知府唇红齿白说和珅无理取闹,意欲勒索钱财。随行的刘全气得七窍生烟,只是喘着粗气,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和珅反而冷静下来,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多说无益,转身就默默地走了出来。怎么办?弟弟和琳还在家里眼巴巴等着和珅筹款上学呢。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他却借不到一个铜板。卖地?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不卖,自己眼看就要活不下去,这样更加对不起他们。如果死守这块田地,毕竟每年还有一些地租收入,虽然不多,但以后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是这样的话,读书就彻底无望了,自己再也不能得到一个学子出身,就失去了向前奔的目标。把地卖了,至少可以有两年的读书费用,可这样自己岂不被戳断脊梁骨?继母更要毒骂自己,周围的人恐怕也会唾沫星子乱飞,不把自己淹死才怪,况且读书要是没有结果,自己岂不是更加难以生活?小小的和珅真的感到很无助,萧瑟的秋风中,他坐在满是落叶的台阶前,一脸的愁眉不展。天空,云卷云舒,风云正变幻莫测,和珅突然醒悟。祖宗的遗产难道只能够作为避免冻饿而死的遮羞布吗?自己如果不努力,早晚坐吃山空。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些响当当的大作为。与其留着地产浪费时间和精力,消磨自己的意志,不如索性卖掉,取得资本,投入到读书和打拼上,为自己博取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就在瞬息之间,和珅拿定了主意。为了能够继续在咸安宫官学安心读书,考取功名,跳出依靠祖产浑浑噩噩度日的藩篱,和珅当机立断,决定卖地。刚满13岁的和珅,放弃了半死不活的生存状态,为自己选择了一条通向光明而又布满荆棘的艰难跋涉之路。卖地的钱财,刚刚够和珅兄弟两年的生活费用,这足以保证和珅能够顺利完成咸安宫官学的学业。咸安宫官学尽是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玩物丧志。天性机敏的和珅兄弟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机会只有一次,更加勤勉刻苦。如同默默吐丝的蚕蛹,为自己能够破茧成蝶做着准备。和珅的决定是大胆的,也是正确的,靠着卖地所得的银两,他与和琳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业才不至于中断。在这里,和珅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教育,为他日后为官能充分施展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英廉赏识结亲家刻苦努力的和珅在咸安宫官学的优异表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英廉,英廉对和珅非常赏识,知道他志向远大,绝非池中之物。于是把心爱的独生孙女许配给了和珅。于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8岁的和珅结了婚,妻子为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英廉为其孙女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冯氏的婚事。这桩婚姻对和珅以后仕途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学士英廉为何会把掌上明珠嫁给和珅呢?我们先来说说英廉。英廉,字计六,号梦堂。他家原来本姓冯,祖籍辽东,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几经升迁,官至淮安府同知、永定河道台、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同时他还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的官职。可以说他是乾隆时期颇得皇帝青睐、信任的权臣之一,是当朝的大红人。他生前受人尊敬,死后连皇帝也对他表示尊重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病故,乾隆帝特赐白银5000两为其治丧,祀贤良祠,谥文肃。由此可见,英廉在乾隆朝始终为官,并身居显位,并没有受到他出身的影响。英廉为官清正廉明,政绩突出,而且名声极好,因此颇受乾隆帝的器重。英廉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先他而去的,并留下了一个女儿。因为这个小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的英廉就对其格外怜爱,精心呵护、培养。待到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英廉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使其后半生免受凄苦,确实费了一番苦心。他要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俊朗;既才气出众,又善解人意,将来有所作为的才貌双全的好后生。他慧眼独具,最后选中了和珅。我们说了很多和珅的聪明机智,未曾提及相貌。其实和珅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美男子。在《秦鬟楼谈录》中,描写他“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缳,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每有所言,皆能悉举其事之本末。”总之,他是一个外表英俊、才华横溢、能言善辩、办事干练、才能出众、人见人爱的后起之秀。由此可见,英廉不仅善于施政,更是一个颇有眼力和远见的人。正是看到了和珅的光明前途,因此他决心将心爱的小孙女许配给他。和珅与冯氏结为伉俪后,两人相亲相爱,感情甚笃,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彼此相约百年好合,白头到老。这种真挚的感情,从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去世时和珅所表现出来的沉痛、悲伤与落寞的心情,就可以略知一二。冯氏去世当年,和珅曾为妻子冯氏一连作了六首“悼亡诗”,可见对其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其中一首写道:结缡三十载,所愿白头老。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游川分比鳞,归林叹只鸟。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犹忆含殓前,不瞑心未了。自此退食余,谁与伴昏晓。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与冯氏夫妇结婚三十余年间,彼此关系一直很融洽,以致和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相信冯氏的离去,就连她说的话也都言犹在耳,难以忘怀。与冯氏结婚不仅使和珅获得感情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英廉此后对和珅的赏识与提携,为和珅仕途飞黄腾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珅获得的第一个有实权的职务是户部侍郎,而户部尚书正是他的太岳父英廉;和珅到云南查办李侍尧一案,是太岳父英廉等人负责查抄李侍尧在京财产的;和珅获得的户部尚书一职,又是太岳父英廉升任大学士后留下的,其中联系耐人寻味。总之,太岳父英廉是和珅进入仕途的提携人和领路人。他对冯氏的感情深厚,也不无这方面的原因。婚后的和珅更是春风得意,一是自己娶到了冯氏这样的娇妻,二是庆幸能够得到英廉的垂青,自此更是勤勉读书,准备考试,为入仕争取资本。第二章 入仕奇缘——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科举考试遭失败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读书人必须首先一一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总称童生试,简称童试,或称小考、小试。应考者不分年龄大小均称童生、儒童或者文童。院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生员或秀才的名分,否则,无论年龄大小,自壮年以至皓首老翁,统称童生或蒙童。县试就是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考期一般在二月。要想取得童生出身,考前须向本县衙门中礼房报名,填写自己姓名、籍贯、年龄及三代履历,并获得本县正式生员的担保书,才能获准参与考试。考试分为五场,内容包括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以及《圣谕广训》等内容。县试通过后才可以参加府试。府试多在四月进行,程序和考试内容基本与县试相同,类似于县试的复试。府试录取后就有了参加由各省负责教育的主管官员学政主持的院试的资格。院试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考试基本一样,略去不表。学政驻地府县就近考试,其余各府则分期由学政前往主持考试。正式考试一场、复试一场,录取者名单张红榜公布,这叫做出案。通过院试者获得生员或秀才的名分,还可享受进入府县学读书、免除赋役及食廪的优待。出案后,被录取者还要前往参拜学政等官员,送上礼金,称红案费或谢师礼。这种考试不是年年举行,况且录取人数较少,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胜出者往往是非常优秀的。经过千辛万苦,如果有幸通过童试,你还必须通过由本省学政在各地巡回举行的岁试和科试,这样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一般情况下,逢丑、辰、未、戌年为岁考,寅、巳、申、亥年为科考。岁试成绩好的可获得笔墨纸砚等不同的奖励,成绩差的将被处以减少食廪(生活费)、革去生员名分等处罚。科考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外,未被录取或因故未能参加考试的,还可以在乡试前补考一次。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庆典加科为恩科。由于考期一般在八月,故又称秋闱。通过乡试即中举,可获得举人或孝廉的称号,是有资格当官的,但不一定真的能当官,就如同当今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只有举人才能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落榜而成绩较优者可以为贡生,可入国子监学习。年过五十而不及第者,可享受免役、冠带的优惠政策。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为京师,一般在乡试举行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故亦称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然后皇帝进行殿试,中试者分三等,称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各省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如同一人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则称为三元及第;如同一科连中,则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整个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只有寥寥十几个人。若举人会试不第,愿做官的,可以通过一定考试,获推官、知县、通判等职位,但是由于排队的人太多,机会十分渺茫。清代科举制度承袭明朝,以四书文为主。清朝初期乡会试首场考四书文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任选一经;二场考论二篇、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题;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题。首场四书文及五经文用八股体,称制艺,亦称时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废诏、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诏移经文于二场,废除论、表、判,增五言八韵诗。次年又于首场复置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律诗于首场四书文后,改论于二场经文后。乾隆五十二年后,五科内每科轮试一经,五经依次试毕即废论,以五经出题并试,遂为定制。童生院试和生员平时的岁试、科试,莫不如此。清朝规定,童生院试以四书文二题、五言六韵诗一题,再复试以四书文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诗一首,并默写《圣谕广训》一条。生员的岁试,试以四书文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若干字。科试试四书文一题,策同一题,五言八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若干字,五经一段。生员在校有月课、季考,以面试的方式进行,考题为四书文一道,排律诗一首,或加策问一道。议论时政的文章,有其严格规定的文章程式,应试者必须严格遵守,照本宣科,不得违格。就连内容及所据经传注疏都有规定,作者只能引用古人之言,不得擅自立新,实在是束缚思想。无论如何,这是走入仕途的唯一捷径。成家后的和珅自然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这就客观上要求他必须有份稳定的收入。作为咸安宫官学中的优秀学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也是和珅的自然选择。于是,和珅开始尝试走入仕途。和珅在咸安宫学习期间参加了童试,中了秀才。于是和珅在结婚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参加了戊子科的顺天府乡试,这是属于省一级的考试。可惜和珅虽然机敏好学而又多智,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家庭负担过重,不允许他继续走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和珅最终名落孙山。他在太岳父英廉劝说下,毅然放弃了继续参加考试的努力,选择了满族子弟通过挑补侍卫的方法来进入官场。无论怎么说,毕竟和珅是经过了几年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有户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赏识和帮助,却在科举考试时没能中举,这是他的终身遗憾。因为,在讲究出身的封建时代,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不能通过考试做官,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是普通百姓的唯一出路。屈就上虞备用处和珅考试不中,就准备继续读书,在科举的考场上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太岳父英廉告诉和珅,科举并非八旗子弟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朝廷对满族人的科举出身并不作要求,只对汉人要求严格。满族人要做官不一定非得通过科举途径,朝廷一直保持着满人重武轻文的传统。欣赏的是骑射之术,旗人多以入选侍卫、军功、笔帖式和官学员举为官。英廉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三品的世袭爵位,没必要在科举上浪费时间。我帮你在皇宫找一份差事,职位虽然低贱,但可以接近皇上。凭借你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会崭露头角,步步高升的。你虽然承袭的是个武职,但是当今圣上爱才,你又有才学,皇上一定会欣赏,定有出头之日。”和珅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先通过英廉的关系,找了个銮仪卫的差事。銮仪卫负责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也就是为皇帝抬御轿的轿夫。充当侍卫是满洲八旗子弟晋身的最好途径,和珅与英廉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宫中侍卫的挑补有严格的规定,一是从上三旗三营中选择,再就是从宗室、世职人员及八旗子弟中挑补。清代功臣后裔继承祖先的爵位,称为承袭世职。世职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禄,另有云骑尉、恩骑尉、骑都尉、轻车都尉等。按等级规定,和珅的轻车都尉可被录取为三等侍卫。宫廷侍卫主要负责宫廷和皇上的安全问题,可扈从皇上到处巡幸。侍卫由侍卫处统一管理,其最高职官为领侍卫内大臣,是武职中的正一品大员,品级最高。领侍卫内大臣的任命由皇帝钦定,一般是从内大臣、散秩大臣、满洲都统、大学士、尚书和各省将军中选取。侍卫有上三旗侍卫的区别,日常护卫:镶黄旗在前,正黄旗在中,正白旗殿后。站班时有严格的制度,镶黄旗在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两旗之次。以上各旗侍卫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管理。日常每旗侍卫分六班,由章京一人带领值勤。清代侍卫名目繁多,有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十五善射侍卫、善骑侍卫、善射鹄侍卫、善强弓、善扑侍卫、奏蒙古事侍卫、上虞备用处(黏竿处)侍卫、庵鹞房侍卫、鹘房侍卫、狗房侍卫等。这些职位一般由满洲、蒙古贵族子弟充任。汉人也有担任侍卫的,由科举武进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卫、一甲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卫,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卫、蓝翎侍卫。侍卫的职位也有优劣之分,其中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最为风光。御前侍卫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边,围绕皇帝转。先不说能力如何,至少混个脸熟,也表示有获得赏识的机会。其次就是乾清门侍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这两种侍卫都是皇帝的亲信侍卫,要对皇上绝对忠诚,出身要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严格“政审”的人才能充任。这两种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辖,而是由御前大臣直接负责。御前大臣一职由满、蒙亲贵王公充任,统领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内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岁的和珅获得三等侍卫的职位,挑补黏竿处,又称上虞备用处。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一应仪仗事宜,又叫“打执事”,此处的工作人员就叫“执事人”。上虞备用处是有一定实权的部门。此处的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有负责稽查官员二人,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的人员走动,有权命令上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清朝统治阶级是崇尚武力的满族,受其传统思想的影响,侍卫的地位、权力都比较高,他们不仅宿卫殿廷,扈从警跸,而且还可以传旨、奏事、出使、授将和拘捕犯人、审理案件等,可谓权力极大,故而仕途一般都很顺利,升迁较快。正是由于崇尚武艺的社会风尚,使得侍卫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及至清中期,因承平日久,就连武艺射箭等传统也都逐渐荒废,越来越不思进取了。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那些八旗子弟的侍卫们:很少读书,甚至还有满、蒙文字都不知晓的。见面相互问候,竟然有人难以以礼数相对答,讷讷不语。偶然间碰上一两个能读一两句诗词、读一小段小说的,马上就被周围的旗人视为满腹经纶之人。更有甚者,有的办事员竟然不识字,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看来,和珅可谓鹤立鸡群。他具有极强的进取心,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信念,坚信只要努力锤打磨炼自己,就会有崭露头角的一天。而且,他还充分利用侍卫职务比较清闲的机会,努力“充电”,提高自己,积累了不少知识。他这只大鹏,始终没有放弃一飞冲天的梦想。展才华和珅近身和珅就这样陪着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3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岁的和珅终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官运从此亨通,运气好得让其他人有点儿回不过神来。一年间,他就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才27岁的他,就被乾隆帝任命为户部侍郎,协助户部尚书管理全国的户口、田亩、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等各种事宜。不到两个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为军机大臣,这使他得以进入中央核心集团,成为皇帝的心腹,开始管理中枢政务。该年四月,又兼任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过了三个月,到该年十一月,又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并享有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和珅在这一年内先后六次升迁,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简直就像是坐了火箭。同时其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入了正黄旗,由“下五旗”成员,变成了“上三旗”成员;其官职、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乾隆帝还把最心爱的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当时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都只有6岁。这样,和珅便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从此,和珅成了皇亲国戚。因此,“宠任冠朝列矣。”这一切就足令那些王公显贵以及列朝文武官员们刮目相看。当时,人们把既是大学士同时又是军机大臣的人称为“真宰相”,这样的地位一般是很难取得的,即便勉强做到这一步,也大都垂垂老矣。而和珅在37岁时,就成了“真宰相”,正是年富力强,宏图大展之际,怎能不让人羡慕?谁能想到少年时期潦倒不堪的和珅,会有如今的辉煌?当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在清朝历史上像和珅这样被破格重用并且迅速晋升的官员,是绝无仅有的。和珅为何能够博得乾隆的偏爱,从而快速升迁?关于乾隆帝发现并重用和珅的传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在薛福成的《庸盦笔记》中有记载。有一次,乾隆帝即将摆驾出宫,谁料想仓促中侍卫们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礼仪道具)。乾隆十分生气,怒声喝道:“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呀?”下人们见龙颜大怒,个个都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谁也不敢搭腔,但是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所以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只见和珅上前去沉着地应声答道:“典守者难辞其咎。”乾隆正在气头上,刚要发火,抬头一看,好一个俊朗儒雅的后生,当下心中就有三分喜欢,不由得怒气顿消。乾隆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兴致,就问道:“你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和珅答:“戊子曾赴举。”又问:“是什么题目?”答曰:“孟公绰一节。”“哦?”乾隆帝越发感兴趣了,“你还记得你作的文章吗?”和珅本来就对科举十分上心,况且自己对科举也曾经心向往之,对未能中举耿耿于怀,怎会忘记?于是和珅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加之声音洪亮、字字清晰、毫无惧色,乾隆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道:“文章很好啊!”和珅是何等聪明的人物?赶紧谢恩,乾隆也觉得和珅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君臣知遇便从此开始,和珅从此就步入了官场的艳阳天,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和珅就连连升迁,没过几年他就当上了户部尚书、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此外,关于和珅发迹、得宠的原因,也有一种说法是,和珅的长相恰似乾隆帝故去的一个爱妃。而且其脖子上和乾隆的爱妃一样有一颗红痣。因此,乾隆以为和珅就是当年那个妃子转世。从此对其“倍加怜惜”,恩遇有加,屡屡提拔他,当然,这就有些牵强附会的意思了。总而言之,和珅的发迹是其自身不断积淀加上机遇而来的。和珅在乾隆身边当侍卫,和乾隆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这是别人难以得到的优势。他的才华和出众的能力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况且和珅五官端正,外表俊朗,讨人喜欢;又加上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办事机灵,聪敏干练;因此,乾隆帝对他十分赏识,格外青睐,破格提拔,顷刻之间就成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这可谓是飞来的际遇啊,这也算是对和珅怀大才而甘于屈尊的丰厚回报吧。和珅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年26岁)被乾隆帝发现、赏识后,就成了乾隆的贴身随从,经常陪在乾隆身边。他除了悉心侍奉,笑脸相陪皇帝外,更是仔细观察乾隆帝的饮食起居,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揣摩其心理与爱好,天长日久便知晓了皇上的脾气与秉性。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皇上开口,他就操办停当了,并且干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他把皇上服侍得舒舒服服,特别称心,于是乾隆帝愈发对他喜爱和信任了。第三章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连升迁飞黄腾达和珅由于得到乾隆帝的青睐与宠幸,因此他的地位也就不断变化,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他的权力越来越大,管辖的部门越来越多,就好像借风起势的风筝,扶摇直上。一年之间的快速升迁,使和珅都没有回过神儿来,这还不算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乾隆帝下旨,令和珅、英廉、梁国治与刘庸一干人等,负责修改《明史》中有关蒙古人的记述部分,务必要“将原本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义精当。”过了一个月,乾隆帝任命和珅任吏部左侍郎,同时兼任右侍郎,负责官员的任命、使用、检察及考核等。十月,再次命其兼任京师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即便受到牵连,有皇帝的照顾,自然可保平安无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吏部尚书永贵等人上奏,有关京察降革司员参罚事件,免其随带;此事虽然也牵涉到了和珅,但既然乾隆帝看准了有意要栽培他,这些都是可以搪塞过去的。最后只是把他降官两级,仍继续留任,处罚可谓“蜻蜓点水”,和珅的仕途并为受到任何影响。没有多久,乾隆帝就让他兼任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管行营事务。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是个大大的肥缺,可谓日进斗金,这个差事一般均由祖上有大功的王公或者皇帝的亲戚担任。现在这个差事给了和珅,傻瓜都能看出皇帝的用意和对和珅的特意照顾,谁还敢提几个月前和珅受到的处罚?与此同时,乾隆帝还让和珅兼任了镶蓝旗满洲都统。同年六月,乾隆帝又授予和珅正白旗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和珅又被任命为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短短几年,和珅把朝廷里里外外的大小官职做了个遍,足见乾隆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同时也是为了历练他,为以后更大的提升作准备。果然没过多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乾隆帝又授予和珅户部尚书之职,并正式擢升为御前大臣,同时还兼任正白旗都统、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和议政王大臣等职。这是和珅进入核心领导层的开始。同年十月,他又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正总裁,同时兼任理藩院尚书,这又让和珅开始涉及文化部门的管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又让和珅兼任了兵部尚书,并命和珅兼任方略馆总裁,同时负责管理户部三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被加封太子太保,同时兼任《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总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赏赐和珅戴双眼花翎,并充任国史馆正总裁,兼文渊阁提举阁事、清字(即满文)馆总裁。这一段时间,乾隆主要让和珅负责文化部门的事务。为了锤炼和珅,可谓费尽心思,乾隆对和珅的关怀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月,乾隆帝再次授予他轻车都尉世职,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时兼管户部事务。同年九月,乾隆帝授予他一等男爵。而此时和珅还仍然兼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乾隆帝授予他文华殿大学士职位,这样一来,和珅终于真正进入了核心领导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和珅晋封为三等忠襄伯爵,并赐予紫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充任殿试读卷官,同年五月,充任教习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赏赐和珅黄带四开禊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又兼任篆刻“石经”的正总裁。至此,和珅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但是由于阿桂经常奉命外出督师、治河、勘察工程和查案等诸务,期间京城朝廷事务都交给和珅全权处理,军机处也由和珅代理领班。这样,阿桂就成了名义上的“一把手”,和珅才是真正掌握朝廷实权的“第一人”。当时来华的朝鲜使臣就曾经说:“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事。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珅兼任翰林院学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又让和珅兼管了太医院和御药房,这样,和珅就先后涉及户部、吏部、皇宫侍卫、八旗都统等,可谓无所不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决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年号“嘉庆”),自己当起了“太上皇”。然而乾隆帝让位不让权,一切实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这样,乾隆的宠臣和珅依然可以依仗太上皇的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正是因为大权还在乾隆手中,所以,直到乾隆去世前,和珅的升官之路仍然是一马平川。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和珅调任为正黄旗(皇族子弟所在旗)领侍卫内大臣。同年六月,又兼任镶黄旗满洲都统。这一年,领班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年已80岁了,再加上疾病缠身,故请求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得到批准,不久后去世。和珅终于“转正”成了朝臣第一把手,虽然他早就掌握实权了。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奉命调管刑部,但仍然兼管户部。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奉命充任参赞机政,并兼管各部部务事宜,至此,他总揽了朝廷事务的一切大权。同年八月,和珅被晋封为一等嘉勇公。从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官职,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和珅的发迹史。他的升官之路一直没有停止,一般半年之内就会有所履新,而且官位是越做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其官路也很广,几乎是各种高官全都做遍,风光享尽,及至最后总揽各部事务,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了。从他的履历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担任军机大臣就有二十多年,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以军机大臣、大学士、步军统领,又兼任户部尚书这样身兼数个重要职务的时间也有15年之久,这等礼遇实属罕见。在升官的同时,其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和珅从三等轻车都尉晋封为一等男,再晋封为三等忠襄伯,最后晋封为一等嘉勇公,可谓风光无限。和珅不仅做的官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是五花八门,四处开花。从侍卫擢升为军机大臣、御前大臣、领事侍卫内大臣、大学士,掌管吏、户、兵、刑部及内务府、三库、理藩院、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务,还曾涉及文化事务,可谓朝廷内外都是他的同事和属下。总而言之,和珅一生不仅升官连连,而且遍及六部、朝廷内外,权势炎炎,是一个红透朝廷内外的人物。特别是他在乾隆晚年到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更是任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并兼管各部事务,从而控制了官吏任免升迁、财政开支、诉讼裁判等大权,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和珅对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推手之一。和珅扳倒李侍尧乾隆帝非常宠幸和珅,在和珅刚进入官场时就一直想重用他,但如果和珅不在政绩上做出点令人们信服的举动,也很难令人信服,就算官位再高,同僚们也会私下里嘲笑他侍宠而升官,并无真才实干。和珅自己也觉得理亏,他急需展示自己。为了掩人口舌,乾隆帝很快就给了和珅一次绝好的机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来京述职,按惯例皇帝均要询问一下该省地方大吏的一些表现。海宁趁机状告云贵总督李侍尧贪纵营私,“钱局婪贝藏事”。和珅也在一旁帮腔,乾隆非常震怒,于是命令和珅带领刑部侍郎喀宁阿赴云南处理此案。同时令户部尚书英廉、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在京查抄李侍尧在京的财产。李侍尧,字钦斋,祖籍辽东铁岭,原为汉军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家被抬入汉军镶黄旗。他是明末名将李如柏的后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镇守抚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初,在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时投降。努尔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因此李永芳又叫“抚顺额驸”。李永芳此后为屡立战功,及至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更是做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李侍尧也是八旗勋旧臣的后裔。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尧荫得印务章京一职。史书上称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所以,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在乾隆初年以荫生授印务章京时,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并破格提升他为副都统。曾有人提出这样提拔有违先例,乾隆帝却说:“李永芳之后,安可以其他汉军相比。”接着,李侍尧先后又转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期间颇有政绩,建树较多。及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李侍尧升任代理两广总督,三年后正式实受。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贸易均由洋行(俗称“十三行”)经营。而“十三行”商人若想保持其垄断地位,就必须向广州地方官行贿、献纳,否则难以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两广总督一职一向是个发财的肥缺。此后,李侍尧又历任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袭勋旧佐领;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他先后在两广总督任上干了15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与缅甸交涉事务繁多,始调任云贵总督。从李侍尧的履历可以看出,乾隆帝让他长期担任肩负对外交涉事务的两广总督一职,自然是承认李侍尧的才干。其实还有一个私下的原因,就是李侍尧每年向朝廷进贡最多,花钱如流水的乾隆自然非常喜欢他。李侍尧在20多年间上贡100多次,有时甚至一年八九次。他之所以对上贡乐此不疲,当然是为了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宠爱,其实也是为了中饱私囊。李侍尧对上恭顺,对下却严酷无比,属员进贡时,哪个不同时给他备上一份儿?送到中央后,皇帝看贡品甚多,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余的大多落入军机大臣和各位阁老手中,还有一部分又返还给李侍尧本人。就这样,大量的金银财物都落入他的手中。李侍尧认为只要得到皇帝宠信,就不会出事。况且自己已在两广经营了十几年,两广的地方官员、广东“十三行”的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任命的,关系通畅,可保无虞。乾隆曾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李侍尧,说他“由将军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干练,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以图报效。”能让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的人,自然受皇帝待见。这从他的官场履历中可见一斑。当然,只盼着有靠山而自己并无特点的人是无法在官场长期立足的。李侍尧确实是位能人,其才干尽人皆知。但时间久了自然难免沾染当时官场上的种种恶习、陋规。更兼滋生了骄、娇二气,逐渐鼻孔朝天、颐指气使,轻易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后来和珅逐渐成势,众大臣趋之若鹜;而李侍尧仗着资格老,地位高,不把和珅放在眼里,经常在言语行动上对和珅不尊重,于是就得罪了和珅。因此,和珅也总想找机会整一整他。李侍尧也确实存在贪赃、受贿、索贿、侵吞、勒派等一系列问题,加上乾隆帝早已知道李侍尧借筹办贡品为名,借机营私肥己。因此,乾隆派当时正在随銮南巡的户部右侍郎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为钦差大臣,迅速赶往贵州、云南。与此同时,乾隆帝又谕令在京师的户部尚书英廉,在正月二十七日,率人查抄了李侍尧在京的家产。和珅、喀宁阿等人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昆明府。首先把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受拘捕起来,连夜严加审讯,最终供出了李侍尧收受各级地方官员馈送的贪污营私的有关事情。三月初七日,和珅与喀宁阿查审李侍尧,在事实面前,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收取迤南道庄肇白银2000两,收取鲁甸通判素尔方阿总共白银8000两,收取东川知府张珑白银4000两,收取云南按察使汪圻白银5000两,收取临安知府德起总共白银10000两,并承认借查办案件之机中饱私囊。乾隆帝对于李侍尧的贪污行为十分生气,他在上谕中说:“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和珅、喀宁阿奉命将李侍尧革职拿问,解送京师,落实罪名后,和珅等人拟判其“斩监候,夺其爵授予其弟奉尧。”和珅之所以判其“监斩候”,是因为他深知李侍尧所为,是与乾隆朝鼓励地方官员进贡的制度分不开的,况且李侍尧论才干最能干,论进献他进献得最多,皇帝自然喜欢,所以不能惩治太重。为了警告其他地方官不要做得太过,也需要做做样子。乾隆帝最终还是要网开一面,给他留一条生路,所以和珅才这样宣判的,但是其他人就不这么想了,和珅将判决结果呈上后便是大学士、九卿等和议,结果是将原拟“斩监候”改判为“斩立决”。最后,乾隆帝发布上谕,其意十分明显,就是要放过李侍尧。虽然大多数督抚都同意判李侍尧斩决,但有少数人揣摩到乾隆帝的意图,因此上奏为李侍尧求情。最终,乾隆帝下诏定为“斩监候”;同时决定把查抄的李侍尧的家产部分留在宫中,其余送至崇文门税关变卖,所得银两悉数交给内务府广储司库收存;并将李侍尧的一处院子赏赐给和珅。对于李侍尧一案的处理不但显示了和珅的办事才能,而且也显示了和珅阅读圣意,揣测别人心理的能力。从此乾隆帝对他更加宠信,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仕途上和珅进一步飞黄腾达了。军机处官场历险和珅被皇帝看中,迅速进入军机处,升官速度之快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和珅升为户部右侍郎;三月,对和珅喜爱有加的乾隆就迫不及待地命和珅为军机处行走。清代的“行走”是指凡以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人值或当差,称某处“行走”。军机处也是如此,军机处没有正式成员,只有皇帝临时任命的“行走”,即俗称的军机大臣。为了杜绝泄密,军机处的底层听差都由不识字的少年担任,王公大臣没有军机处行走头衔的不得擅入。其他人员不得靠近军机处,皇帝与军机大臣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宫内人路过军机处时,都是快步走过,违者立斩不赦,无需请命。年轻的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标志着他走上大权在握的第一步。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和珅的官场得意只是表面,官场永远都是险恶的,即使是幸运的和珅也要步步小心,和珅的第一次官场历险就在军机处。和珅进入军机处后,少年得志,不免沾沾自喜,更兼皇帝宠信,逐渐暴露出自己的贪婪秉性。加上朝中的大臣都看好他的前途,对他都是恭敬有加并争相巴结他,和珅难拒诱惑,开始私下里受贿。和珅毕竟是个聪明人,加上资历尚浅,办事十分小心。有官员求他办事,他必然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细,对于交往不深、不可靠的官员,他必定公事公办,对其贿赂更是严辞拒绝,极力标榜自己的廉洁。一时间京城到处流传着新任军机大臣和珅拒绝多位官员行贿的故事。这种事情以前闻所未闻,加上和珅的卖乖弄巧,终于让乾隆帝知道了。乾隆听多位大臣说和珅是一个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人,心中对提拔重用他之事更是得意洋洋,暗自庆幸没有看走眼。乾隆一高兴,又赏赐这位新任军机大臣白银5000两,并恩赐和珅在什刹海北岸筹建豪华的府宅——这就是后世的恭王府。官场里的事,总是瞒上不瞒下的。不管你和珅表现得多么铁面无私,只要你真想受贿,总会有人想办法把钱送上门来。第一个送来的是户部笔帖式安明。和珅是户部右侍郎,算是安明的直接领导。正是这个安明,差点儿断送了和珅的前程。安明原是户部司务,其人不思进取,只求保住职位,多捞油水。户部新尚书到任,左右侍郎不把新来的尚书放在眼里,想架空他,安明也加入到其中。谁知新任尚书早已心知肚明,他暗地里缜密调查,收买人心,得到了两位侍郎在职期间的罪证,然后奏明皇上,成功把两位侍郎调走,安明也被降职为笔帖式。笔帖式只是个闲职,安明只好满脸堆笑,拼命巴结新尚书。可惜尚书对安明的这样的人厌恶之至,根本不理他。户部侍郎空缺,于是和珅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提拔为军机大臣。安明暗自思忖:这和珅年纪轻轻,背景不深,又无军功,鲜有政绩,凭什么升官那么快?30岁不到就任户部右侍郎,跻身军机大臣之列,这不合常理,肯定受到了皇帝的特别眷顾。安明是个嗅觉灵敏的人,他连忙把目标对准了和珅。他每次见到和珅都十分恭敬。和珅初到户部,工作稍有不明之处,他就过去解释、帮忙。一听说和珅要在什刹海北岸筹建新宅子,安明立刻嗅出其中的机会,就急不可待的前去拜会,想趁机巴结和珅。面对安明,和珅承认确有此事,安明连忙表示自己有个亲戚专营建材生意,一来可以把质量关,二来可以避免奸商敲竹杠,并大包大揽要负责此事。和珅假意推托一番,也就答应了。为了掩人耳目,免得被别人抓住把柄,和珅还假惺惺地让安明最后如实报价。其实,安明并无什么亲戚经营建材生意,他只不过找个机会巴结和珅而已。得到了和珅的默许,安明自己出钱出力,假托亲戚的名义,把所有材料上的事悄无声息地办妥了,出了力也不张扬。事成之后,安明还做了一个账单,详细地列出了花费——事实上,这个账单只是掩人耳目。和珅这么精明的人,岂能不知安明的好心?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也就逐渐密切起来。安明也经常到和府走动,时不时带一些礼物,却绝口不提任何要求。因为安明心里清楚,和珅是在考察他,火候未到,他也不好贸然开口。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珅对安明的表现十分满意,已经把安明当做自己人看待。有一天,安明又带重礼拜访和珅。和珅假装不经意地问道:“你办事利落、能力强,怎么只做了个小小的笔帖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