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上卷:君临天下

作者:杨焕亭 字数:15566 更新:2023-10-11 17:45:12

上卷:君临天下序 一序 二楔 子第一章 惊天刺案动长安 刘彻请缨出京都第二章 慧识忠勇赠虎鞶 谋出少壮擒元凶第三章 刘彻远虑焚狱词 李广出奇却敌兵第四章 金屋藏娇谈笑里 风雨化虹辩词间第五章 登楼追远忧国政 帝后论人起锋争第六章 尊儒策问正纲纪 上林不眠议国是第七章 王娡书札言心事 刘彻细柳振军威第八章 心怀高远拒风雨 积怨太深两情疏第九章 张骞持节使西域 汉皇探臣宴刘安第十章 赵绾倾舟坠情网 祸起萧墙遇逆风第十一章 公主明理救汉使 刘彻动情遇红颜第十二章 汉皇韬晦待崛起 窦后锁眉愁烽火第十三章 柏谷历险镌足痕 江南伐酋主沉浮第十四章 盈泪出宫恨无语 思漫归京赴新程第十五章 暮霭深秋残阳落 风雨关河看英杰第十六章 不战屈兵平南叛 力主和亲谋北安第十七章 闽越分国南藩定 永巷事发韩嫣倾第十八章 静心自问思官品 开怀放眼选良才第十九章 王恢视边雁门郡 周风沐贤古雍城第二十章 余吾水荡情爱曲 未央廷议析战局第二十一章 马邑首战失地利 池阳闻报怒冲冠第二十二章 痛思败因还自省 争宠尤人意难平第二十三章 窦婴含恨辩朝堂 阿娇泄妒作巫蛊第二十四章 引颈喋血巫蛊案 废后阿娇出椒房第一章 序序一 历史眼光人间情怀——读杨焕亭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李星杨焕亭的《汉武大帝》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之后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又一重要收获。章回体式的通俗包装,并不改其严肃历史文学的内质。何况章回体并非就是如《三侠五义》、《包公案》式的信马由缰、虚构和戏说。四大名著如《红楼梦》等也是章回体,而当今许多假历史之名的高深文字,却并非严肃的历史文学。相比于姚雪垠历史小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民起义的过分美化;孙皓晖强烈的秦是“中华文明正源”理念的介入,对儒家大师难以容忍的丑化,以及长期以来充斥书市和荧屏的历史戏说,《汉武大帝》吸收了以上种种哪怕是优秀的历史小说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赋予它以纯正的历史品格。忠实于历史史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再现历史的真实氛围,把人们带到更接近事实与可能的历史现场,给人以尽可能真实的历史。历史之于小说、文学的结合,虚构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历史小说。其原因正如孙皓晖所说:“史料所呈现出来的,是既定的格局,是已经风干了的种种骨骼。历史小说的使命,是复活历史的脚步,是复原人物的血肉。”赋予历史骨骼以生命的血肉,给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更接近历史本质环境,以生动真切的氛围,把读者带入历史事件的现场,正是历史小说家史识文才之着力处。在史识方面,作者杨焕亭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广阔的历史视野。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对咸阳及咸阳原上的秦汉历史遗迹和帝王坟冢所埋葬的帝后将相和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又报考了西北大学历史系,由通史而断代史,钻研不辍,积累了丰富的秦汉史知识。大学毕业后他又一直工作在咸阳,与秦渭、阿房、长陵、阳陵、茂陵、霍去病墓朝夕相对。而他司职的新闻、文艺工作,及文艺理论批评的写作,又大大拓展了他的理论视野,使他获得了一般史学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思想素养。正是这些求学和专业经历,使他在过了知天命之年以后,产生了要给中国历史和长眠在故乡大地上的一个个伟大魂灵以生命的强烈艺术冲动,历时六个春秋,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这部历史小说,给自己也给家乡的土地一个可堪告慰的答卷。它是巨大而恢宏的历史长卷。不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帝叱咤风云,有功有过的一生,而且全景式地、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一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平定闽越、盐铁官营、废五铢钱、几次重大的巫蛊案、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皆有艺术的再现。线条清晰,场景生动,时而金戈铁马、起伏跌宕、惊心动魄;时而君臣相知、和风细雨、春光明媚、情意款款;时而形势突变、君王变脸、人头落地、好人蒙冤……勾画出一幅专制王朝之下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政治生态图景,不仅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让人品味出王朝政治的险恶无常和专制本质。本书在结构和人物塑造的着笔深浅上,不仅考虑到历史的真实,还考虑到受以往诗文、影视、戏剧影响的观众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关心,力图以史实为依据,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理解还原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真相。如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有关的人物有窦太后、窦婴、田蚡、卫绾、董仲舒、公孙弘、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李蔡、韩安国、苏武、汲黯、霍光、桑弘羊、张骞、司马迁、张汤、江充、灌夫、程不识、严助、刘据、刘安、韩嫣、主父偃、李广利、金曰磾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李延年等;与皇帝后宫生活有关的有王娡及乡下女儿金俗、长公主、陈阿娇、平阳公主、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等。这些人物或以自己出色的才能,为武帝所重,升官拜将,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或因性格耿介,宽厚无私,忠贞为国,得罪权势,铸成悲剧人生;或因一心揣摩圣意,嫉贤妒能,贪赃受贿,罢民田产,滥杀无辜而臭名于今;或因文才或美貌超绝,而为帝所宠,但也前喜后悲,命运起伏……所有这些人物命运与其相连接的故事:如金屋藏娇、骑奴掌军、司马相如与《长门赋》、周亚夫军细柳、传子杀母、马踏匈奴、李广难封、司马腐刑、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公主和亲、霍光辅政、韩嫣乱宫、酷吏张汤、后庭巫蛊、刘安与《鸿烈》、董仲舒与独尊儒术、武帝封禅求仙等等,都在作品中一一得以表现,并有机地融入情节结构中,大大增加了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汉武大帝》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上,一方面具有严谨的历史立场,另一方面具有当今的时代高度。前者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刘彻的评价上,既没有否定他作为一代英主,在即位后决定国政大计,建明堂、尊儒学、培养人才、奉贤良,后来又不拘一格用人才,任用平民卫青、公孙弘、赵绾、霍去病、张骞等年轻政治家和将领,开疆拓土、平定内乱的文治武功;任用韩安国、郑当时为大农令,发展经济的伟大成就,又没有忽视他在取得重大成绩之后心态的变化:一是频繁动用武力,劳民伤财,以致国库空虚;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断地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恣意封赏,动辄千金,挥霍国家财力;三是虽然对汲黯等忠贞之士的批评采取适当容忍态度,但却好冲动,爱听好话谀词,重用奸人酷吏,自毁国政根基;四是重女色,疏远端谨贤淑、宽人严己的皇后卫子夫,致使以个人对钩弋夫人的喜爱,而导致一场血雨腥风的“巫蛊事变”;五是迷信术士及长生不老,求仙问丹,耽误朝政,损害自己健康。如此严苛的批评态度,实在是集历来对刘彻批评的大成。这种批评,笔者以为是对近代史以来因外族入侵而高涨的民族救亡情结中,过分显扬秦皇、汉武、康熙等帝王以开拓疆土而有功于民族的史观的一种“拨乱反正”。这种观点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鉴古照今的现实意义。本书最具时代高度的见解是正确阐释了历史上包括汉武帝时代与北方匈奴、西域少数民族的战争与和平的本质,以及“和亲”、“修好”的价值与意义。全书并没有将匈奴丑化、异化,既理解了他们逐水草而居,善骑射奔走、吃肉食住毡篷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肯定了他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同样渴望和平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了他们在汉军大举进攻时的英雄主义。小说对韩安国、张骞等知匈人士提出的以贸易之利、礼仪教化、互通往来的“殊俗相容”的民族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国土安全、民族生存受到威胁时,对异族侵略者的武力打击是合理的,但当国家不受威胁时,民族的和平、交往、互利、共存就应该成为民族关系的常态。在隆虑阏氏和张骞与匈奴婚姻的表现上,于单以单于太子身份投汉等情节中,作者寄寓的正是这种民族互利、共存、共容的思想。《汉武大帝》一书,在历史文学上的最大亮点,是它做到了将事件、故事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包括人性、人情,人的精神、心理和意志力量,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刘彻成为一个生动、具体、真实的人,由于母亲王娡曾经的平民身份,所受的历史文化教育,他的性格、心理是健全的;不仅敢于藐视祖母窦太后的权威,而且敢于拒绝母亲为家族成员谋私利的要求,无论选贤任能,内政外交,还是军事经济,都达到了西汉王朝的巅峰。但随着权力的稳定、国家的强大,他越来越沉迷于女色,既享受着个人无限的权力,又贪婪于肉欲的快乐。当意识到这一切将随着老病而结束时,他又迷上了寻仙问丹,封禅求神,直到死亡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他才意识到“连年征战,误了农桑”,导致国力渐衰,下了“罪己诏”。作者在这里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帝王心理的嬗变,而是不可更改的生命的规律,不受约束的权力和个人欲望发展变化的必然逻辑。与对书中主人公刘彻性格心理表现为一体,本书的其他主要人物如陈阿娇、卫子夫、窦太后、平阳公主、卫青、田蚡、窦婴、周亚夫、司马迁、李广、李陵等人的性格、心理及命运变化,都是充分人性化了的。尤其是对卫子夫、平阳公主等女性心理状态表现得更为细腻而丰富,不仅写出了宫廷生活,以及宫廷之中人与人关系的日常化、伦理化特点,也写出了宫廷斗争独有的恐怖与残酷。朝会是皇权政治决策和各种力量角逐的主要场所,也是作者揭示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代表的封建政治家的德性、品质的主要方式。应该说书中的一些主要朝会都写得很好,于面争廷折中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的心理的瞬息之变。正是通过朝会,作者不仅把刘彻的思想、心理、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朝会上的选择,把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与人的伟大与卑微、勇敢与怯懦、大公与无私、光明与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作者还充分表现了在皇权政治中,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如位高权重的田蚡,在政治思想上虽有投机的成分,但还是正确的,然而他的为人及个人生活却是卑鄙无耻、不择手段、贪贿成性的;如张汤,他是一个以株连和陷害为能事的酷吏,甚至因嫉妒而制造了他原来的上司李文灭族的惨案,但在经济上却又是清廉的,连他的老母亲也以有这样“勤于国事”的儿子而骄傲。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汉武大帝》的作者持的是以国以民为本的道德主义立场,它张扬的是李广、司马迁、张骞、卫青、卫子夫、韩安国、周亚夫、苏武、汲黯等能臣良将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和境界,鄙视的是韩嫣、田蚡、李蔡、李延年、李广利这样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只为个人谋利益的小人。所以全书弥漫着一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气,又充盈着高贵的人格力量。将历史、民族、政治人格化,不是为史而史,而希望对当今社会、政治、文化和政治家的人格建构有所启示和引导的作用,这或许是已达“知天命”之年的作者对社会政治和人性人情的新的感悟。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名著《人论》中说,“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容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又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正因为如此,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杨焕亭的史家眼光、学者修养,我以为不只是对历史与人的历史阐释中,表现了一种哲学的眼光。这就是他不仅有对历史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包含着对推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热情,表现出一个作家深厚而广阔的人间情怀。(本文作者系茅盾文学奖评委、《小说评论》原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2012年10月序二 诗人激情与史家理性的结晶——记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常智奇在人类文学史上,我对前苏联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情有独钟,我非常欣赏他那集博深的哲思与狂飙式的诗情于一身的文学天赋。每当想起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时,我就在心中自问,中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哪里?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在读钱钟书的小说、刘再复的散文诗时,就有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当来自茂陵边的杨焕亭先生,在壬辰十月阳光的照耀下,把历经六年,几易其稿的《汉武大帝》书稿送给我,并邀我为之写序时,我心头为之一震。阅读完这部长达一百多万字的煌煌大作后,我喜出望外。这位以文学评论享誉文坛的关中学子,追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钱钟书、刘再复的脚步,写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小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在实用主义,新历史主义,虚无主义的狂潮冲击下,一批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读物充斥着图书市场,混淆着读者的认知判断。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二元融合。它首先是历史,然后才是小说,它需要“史”的品质,“诗”的情感,它是文献逻辑向审美表达的形象转化,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历史的真实是指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精神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在这里是指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作者还原历史人物,诗化历史情境,虚构历史心理、意绪、氛围、艺术形象,给读者以审美的共鸣和生活的启示。杨焕亭先生历经六年,呕心沥血创作的《汉武大帝》正具有这样的审美效果。他在尊重历史,从史实出发;还原历史,从生活出发;重温历史,从情感出发;追求文学,从心灵出发;追求审美,从形象出发;追求诗性,从神思出发的前提下,用诗人的激情和史家的理性,在历史唯物论和艺术审美论相结合的立场上,以宏阔雄健的笔触,把对历史的评价和审美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再现了汉武帝时代改革与保守,清廉与贪污,勤政与枉法的政治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宫廷内部、家族血缘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冲突,全面地展现了大汉时期的历史风貌,诗意地传达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封建帝王的统治下,人性历练成民族精神的艰难历程。作者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站在了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高地。在崇高与卑贱,善良与邪恶,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感性与理性,爱情与阴谋之间,寻找着历史与艺术的真实统一,民族精神与人性裂变的统一,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束喷霞吐露的新葩。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质的文学作品,作者以诗人的激情,飞扬的神思,充分的历史知识准备,文学的审美诉求,拥抱了历史的巨子——汉武帝。与其说杨焕亭先生选择了汉武帝,不如说汉武帝选择了杨焕亭先生。这是两种时代精神、两种历史观念、两个生命主体、两种人文气质相吸、相近、相敬、相通的叠加;这是历经两千多年,茂陵上的流云、飞鹰、草木花香、灵魂王气在一个书生笔下的融合和聚集。杨焕亭先生长期生活、工作在古都咸阳,茂陵的苍松翠柏下有他读书学习的身影,青石雕像旁有他漫步思考的脚印。他的阅历、学养、气质,给了他与汉武帝相遇成书的条件。他化历史为艺术,化文献为情境,化史实为审美,站在描人、写心、抒情的基点上,用宏大叙事的手法,表现了汉武帝开创大汉帝国顶峰时代的风貌,写出了这个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汉武帝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胸开阔,足智多谋,高瞻远瞩,任人唯贤,广开言路,善于纳谏,集思广益,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敢为人先,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有雄心、有气魄、有才华、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为汉朝的强盛而图谋,他为匈奴的侵扰而忧虑,他为太皇太后的专权而压抑,他为凿空西域的壮举而高兴……他在朝议时,从不计较贤臣良将尖锐的批评。他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对好“黄老之学”的贤士仍一视同仁。他是一个思想解放,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封建帝王。卫青首战告捷后,汉武帝面对从匈奴缴回来的马与刀,果断地提出,今后一定也要给汉军配备这样的刀和马。他在错综复杂的冲突中,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大义灭亲,秉公护法,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艰难地推进着“新制”、“推恩制”和“元狩变革”,拓展强国之路。当然,作者并不是一味地美化汉武帝,而是继承了司马迁“秉笔直书”的精神。他也写刘彻会玩弄权术,写他喜欢文士与喜欢天马无异,努力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符合历史真实的帝王形象。作品中与汉武帝相伴的有近二百个人物形象,人人都出彩,个个有特征,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都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如居功不骄、自律朝野的卫青;青春劲发、英勇善战的霍去病;察言观色、忠诚勤快的包桑;圆滑周转、逢迎揣摩的公孙弘;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的张骞;书生意气、固守己见的董仲舒;才华横溢、重情重义的司马相如;温婉恭和,却谄媚殷勤的李蔡;体恤民情、不务虚言的郝贤;宽怀大度的隆虑阏氏;左右摇摆的赵信;不愿投降的巴图鲁;狂妄的昆邪尔图;诡谲狡黠的伊稚斜;壮心不已的李广;桀骜矜持的长公主;内敛淑惠的卫子夫;忠君保国的韩安国;阴险狡诈的淮南王;莽撞的灌夫,精明的韩嫣……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杨焕亭先生是一个诗、书、画皆通,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他推崇传统文化,塑造的人物大都是传统道德情操的主流形象。例如汲黯,一个官居主爵都尉的九卿,却让皇上都无法在他的面前随意放纵。为什么他的矜持和傲岸让卫青分外钦敬?原来,在他的背后是品节铸就的伟岸。作者在汲黯这个典型形象塑造中,表现的是刚直不阿、坦荡磊落、实事求是、秉公执法、平等待人、直言陈理的价值观。当然,作品中也塑造了主父偃、张汤、江充这样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政治投机者。即使这样,作者也没有抹杀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作者在一百多万字的煌煌大作中,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展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人的食色欲望,人性从野性向理性发展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在情与理、灵与肉、家与国纠葛中的心灵阵痛,在人性的剖析中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在良知与道德的拷问中表现人类文明价值的走向。例如:霍去病与阳石公主的相恋,张骞与纳吉玛的情感,刘彻与卫子夫的炽爱、长公主对卫青的牵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笃深,赵信与可西萨仁的苦爱……作者是一个谴责战争,敬民保家的和平主义者。对楼烦英雄主义精神的歌唱,实质上是对民族平等的期盼,作品中许多地方流露着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作者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黑夜中,他走遍大地,书写历史和现实。杨焕亭先生饱蘸诗情,书写着大汉历史。他“物我同一”的叙事笔端流露着一股“天人感应”的诗情。他的抒情,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扼制住时间的咽喉,放大情感的波动,用特写的、凸显的、叠加复唱的句式,层层递进,反复强调一种心理感受。例如:在写到太皇太后年老体衰,行将就木时,作者是这样记叙的:“建元五年九月最后一天的太阳把它橘黄色的光芒留给了秋日的万里云天,悄悄地隐没在苍山背后”,留下生命终极的意味。在中卷中作者写道:“这是河西大战的最后一役,以血迹对土地的浸渍,以白骨对河水的激荡,以兽性对人性的吞噬而降下了它壮烈而又悲惨的帷幕。”紧接着有这样的文字:“王朝就在这样紧张的脚步中送走了欢欣鼓舞的春天,告别了头绪繁复的夏天,走进了秋风生渭水,吹落长安叶的季节。”这是一种创作激情的喷射,诗化史料的抒情,优美散文的倾泻。作者以其饱满的审美激情,融化了历史文献的逻辑“硬块”,用他“神与物游”的诗心复活了冰冷的历史人物。作品中的抒情,是在叙事中抒情;作者的叙述,是一种携情带韵的叙述。这种融诗性与史实的叙事表达,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中不时夹杂着匈奴等民族的唱诗,这些唱诗写得都很有时代特征、民族风情。例如在中卷,楼烦人与白羊人在祭祀天地时唱道:阴山高啊河水长牛羊肥啊汉子壮是太阳神给了楼烦人美丽的草原是太阳神给了楼烦人温暖的阳光是英雄的符离大王给了我们幸福和安康诗中有汉乐府的节律,有草原诗的比喻和象征,有英雄创世的诗情。看得出,作者是在神祇的祭坛上寻找草原民族的精神之根。作者长于心理描写。其中君臣之间的揣度,将相之间的猜测,王侯之间的角逐,后宫妃嫔之间的争宠,朝野之间的利益纷争……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写得很入微,很恰当,很感人。例如汲黯与郝贤在夜巡上谷时的对话描写;李蔡与张汤被拜为三公之后,两人共商对策时的心理描写……都是很见功力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结构的艺术。特别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煌煌巨著,要做到结构规整,前后照应,有进有退,有收有放,实属不易。作品中有纵横千里,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又有花前月下,庭院闺房的爱情私语;有朝廷上你来我往的唇舌烽火,也有权力背后的陷阱暗箭。线索多,丝丝入扣;时间长,条分缕析。这种前后照应,散得开,收得拢,抛出一根线头,钓到一条大鱼的整体构思,使这部小说都显得宏大中有细腻,整体中有个性。作者化历史文献成情景描写,融历史资料为审美情思的艺术表达。读这部小说,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沐春风的舒适感,这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审美感染。作者的创作思维是非常敏锐活跃的,他会讲故事,当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构组合需要细节来填补时,他可以信手拈来一个故事放在那儿。这种虚构和调配细节的能力,常常使我感到,他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创作天分。《汉武大帝》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收获。它以题材的重大,场面的宏阔,人物的众多,篇幅的巨大,思想的睿智,表达的诗意,揭开了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小说创作的新篇章。相信这部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本文作者系文学评论家、研究员、陕西省文学院院长2012年12月于古城西安第二章 惊天刺案动长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大约在公元876年的秋天,一位来自浙江的新科进士,在萧瑟的秋风中沿着茫茫的渭水漫步。他南望秦岭,北顾莽原,数历代之兴衰,叹世事之无常,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这千古绝唱。遥想当年,秦皇一扫六国,虎视天下,何其雄哉?十年征战,远交近攻,山东六国,土崩瓦解,最终一统天下。他胸怀壮志,欲图万世基业,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碎了他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的梦想。骤雨卷华夏,烽火漫中原。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后,项羽、刘邦相继而起,秦朝统治岌岌可危。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项羽闻之大怒,在灞上设鸿门宴。推杯换盏间,剑拔弩张,杀机四伏。刘邦为避其锋芒,出走汉中。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是为汉王。八月,刘邦趁齐赵反叛、彭越作乱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起兵讨楚,西定“三秦”,东取洛阳,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公元前202年,刘邦大军围项羽于垓下。是夜,寒风凛冽,垓下四面楚歌,昼夜不绝;楚军乡思垂泪,人心离散。项羽见大势已去,率少数骑兵败走乌江,自刎而死。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出而告终。山连河水碧氛氲,瑞气东移拥圣君。却说刘邦一路西来,行至洛阳。他见河洛滔滔,嵩山苍翠,中原形胜,欲在此建都。但娄敬却谏言道:“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地可全有也。”此正所谓“褐衣忠言兴汉室,丹心秀语定关中”。刘邦入主长安后,整治朝政,与民休息,裂土分封,强干弱枝,徙关东豪强十万入关中,从此揭开了汉朝气势恢宏的篇章。卧榻之旁,虎狼犹在。曾在秦军重击下“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匈奴,趁秦末战乱之际迅速在北方崛起。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顿发动政变,成为大单于。他雄心勃勃,欲挥师南下,饮马渭水;他西击大月氏,取其国王头颅为酒器。诸族震恐,纷纷臣服,遂控弦三十万。他扩地千里,挽弓南望,铁蹄屡犯大汉河山。公元前201年冬,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拒听娄敬劝阻,亲率大军三十万北上征讨。时值深冬,大雪纷纷,兵行至白登山,被冒顿大军围困七昼夜,乃得解围。刘邦痛定思痛,审时度势,首开和亲之议,图谋边境和睦。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外患方息,内乱又起。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军讨伐,为流矢所中。公元前195年,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后,内修政治,纳谏用贤,可谓宽仁厚德。可在位七年,因吕太后专权,郁郁而终。吕后临朝称制,封诸吕为王,擅权用事,排斥老臣,拔擢亲信,群臣惶恐,政局飘摇。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协力诛杀诸吕,后派使者前往代地,迎刘恒进京登基。公元前180年冬,刘恒入主未央宫,是为汉文帝。他任用贤能,继往开来,重振朝纲。他废酷刑,重农桑,轻徭薄赋,弛山泽之禁,废关传之制,躬行节俭。他内得民心而天下定,外睦友邻而边塞安,终于使大汉迎来了立国以来的第一个治世。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公元前156年,伴随着刘启登基大典的雅乐高蹈,鼓动钟鸣,王娡生下了一个男孩,刘启为他起了一个很不雅的名字,曰“彘”。他并不是皇上的长子,在诸多的皇子中,他排行第十。但让刘启不能忘怀的是他“红日”入怀的出生背景,加之刘彘相貌奇伟,天资聪颖,颇得刘启喜爱。在刘彘三岁时,大汉王朝经历了一次几于倾覆的危机。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刘启在惶恐之际,诛晁错于长安东市,此举非但没有阻止叛军大举西进,反而让他们有了问鼎长安、欲夺皇位的野心。据守睢阳的是景帝胞弟梁王刘武,在韩安国鼎力协助下,他们力拒强敌于城下。危急关头,刘启起用周亚夫为太尉,窦婴为大将军,率领大军断敌粮道,终使叛军自溃。公元前153年,战争的阴云终于散去,长安城头天高气清,王朝迎来了平叛后第一个朝觐之日,刘启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出城十里迎接从封地赶来的刘武。函谷关上,旌旗猎猎;长安城外,军威赫赫。刘武踌躇满志,想起一年前皇兄许下百年之后传位于自己的承诺,他内心就高兴不已。然而,就在未央宫前殿大宴诸侯、群臣之际,刘启断然下诏: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刘武梦破长安,怀着满腹愤懑回到了睢阳,他发誓要让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付出代价。树欲静而风不止,雨过长安,而危乱伏。汉王朝从此刻开始,又孕育着新的血雨腥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深冬的一个深夜。夜色如墨,凛冽的北风呼啸地穿过长安城,在城中的每个角落肆虐,只有未央宫前昏黄的灯火把宫阙两边绣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旗子投射在冰冷的宫墙上。城头上传来打更的声音,唱着子时的幽歌……此刻正是值守的羽林卫换岗之时,在每一条大街口,当值的士卒在什长交代了应注意的事项后,便瑟缩着身体匆匆离去。霎时,风中传来的浓烈血腥味,让中尉郅都的眉毛骤然收在了一起。“不好!一定出事了!”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使他果断地向身后的部属喊了一声,然后就催动坐骑向大臣们聚居的尚冠街奔去。“嘚嘚嘚”的马蹄声伴随着步卒的跑步声打破了午夜的宁静,街道两旁的屋宇间荡起杂沓的回音,沉闷而急促。战马比他更敏感地捕捉到弥漫在暗夜中的杀气,它疾奔的四蹄在太常袁盎的府邸前骤然停止,然后怎么也不愿往前一步了。郅都勒紧马缰回眸一看,只见袁盎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挂在府门前,鲜血已凝固成紫色。两具守卫的尸体一个头朝外,倒栽葱式地卧在台阶上;一个头朝里,沾满鲜血的手伸向门内,口张得老大,似乎连最后的一声惊叫都来不及喊出,就被身后的剑穿透了胸膛……“袁大人,下官来迟了。”郅都压抑住胸中的负罪感,向身后的羽林卫沉闷地发出命令,“有刺客!以一什为列,向四周搜索!”说罢,他便带着一名司马和四名羽林卫登上台阶。门虚掩着,轻轻一推,一股浓郁的血腥味扑鼻而来,袁府府令也倒在血泊之中,尸体已僵硬多时。郅都绕过血迹,直奔后堂,从内室传来袁夫人母子的呼吸声。他不及多想,转身又奔向书房,只见案前的灯火依旧亮着,袁盎的身体斜躺在案边。血从脖子喷出来,染红了月蓝色的深衣。环顾室内,除地上散落着几筒竹简外,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站在袁盎的尸体旁,郅都眼里喷出愤怒的火焰。刺客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取袁盎的性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袁夫人母子幸免于难。刺客选择在两班值守交接,后一拨还没有到,而前一拨因为气候寒冷,精神疲惫,警惕性不强之时。而且他的行动诡秘而又利落,显然是在袁盎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入室行凶的。这是一个冷酷残忍的杀手,他不但杀了袁盎,而且还肆无忌惮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来高悬府门,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郅都来不及理清自己的思绪,就吩咐羽林卫用丝绢裹了袁盎的尸体,抬到院内的竹林旁。他正要离去,却不知道踩到了什么东西,听见脚下传来“咯吱”的声响。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去,就从几片染了鲜血的竹简上看到了几行令他十分吃惊的文字:刺客虽罪在不赦,然尚知过而不惮改。且区区刺客能耐我大汉者何?臣之所忧者,乃刺客身后主谋。贼之所谋,在乱我朝廷,惑我人心。臣虽死不足惜,惟念陛下、太子与各位同僚之安危。他弯腰捡起血书,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袁盎犀利忧郁的目光。那些字虽然被血水浸渍得有些模糊不清,可这工整流畅的行文诉说着这位大臣的远虑和近忧。郅都判断,刺杀袁盎的事绝不止这一次,此前一定还有刺客欲对他下手,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未能得逞……郅都的目光牢牢地盯着竹简,忽然一道闪电划过脑海,眼前骤然出现一幅让他惊心的画面。第三章 血雨腥风平地起时光追溯到四年前,时值吴楚七国之乱刚刚平息,大汉在经历了一场几乎倾覆的劫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十月朝会。那一天窦太后在后宫设宴,为从睢阳归来的小儿子刘武接风。席间太后再度提出,要皇上践行一年前册立梁王为储君的承诺——上次这个议题因当时在太后身边担任詹事的窦婴反对而搁浅。窦婴是太后的侄儿,他的态度成为其他人在立嗣问题上表态的依据。皇上十分尴尬,为当初酒后失言追悔不已,他希望朝臣中有人像窦婴一样挺身而出,为他说话。而就在这时,袁盎站了出来。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目光炯炯环视着大厅,然后抑扬顿挫地说道:“臣以为,当初窦大人反对立梁王为储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只不过重申了太祖高皇帝当年的誓约。”因为只隔几步远,他已经发现太后面露不悦,但他并不顾忌,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臣夜观《春秋》,掩卷沉思,久不能寐。昔日宋宣公舍其子舆夷而立穆公;穆公舍其子冯而立舆夷,其后冯与舆夷争国,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国势日衰。前车可鉴,望陛下明察。”若不是长公主在紧要关头及时出来打圆场,愤怒的太后怎会放过这个敢藐视她权威的臣下呢?那一场宴会的结果,就是皇上一连发了两道诏书:第一道就是免除了梁王刘武的朝觐,要他据守睢阳,断了回京的念头;第二道就是册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打碎了梁王觊觎储君的美梦。从那时起,袁盎就常常伴在皇上左右了。他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散朝后,太尉周亚夫在司马门外等待袁盎的情景。周亚夫对袁盎维护大汉祖制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并邀他登上自己的车驾,相约携手为大汉江山尽忠。两位同僚正谈到高兴之时,一支利箭飞来,正中了驭手的脖子。四年之后,袁盎又一次以他的清醒和果敢赢得了皇上的赞赏。风波都是由那个迂腐的大行引起的。朝野都很清楚,四年来皇上之所以不愿意册立皇后,都是因为对栗姬不满。她刻薄、尖酸而且性情浮躁,没有一点母仪天下的风范。可是大行偏要在那个冬日的早晨,不知天高地厚地进谏皇上速立栗姬为后,因此导致皇上龙颜大怒,竟然不顾太傅窦婴和太尉周亚夫的劝阻,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袁盎很清楚,如果栗姬无法获得皇上的宠爱,那么废掉太子,册立新嗣是迟早的事,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站在了皇上一边。他也认为刘荣不适宜继续做太子,不单单是因为栗姬的人品,更在于其自身的懦弱。“臣以为相比于太子,胶东王智慧超群,举止合仪,立为太子,乃国之所望。”他的这番言语让太尉和太傅大为不解,但是却顺了皇上的心意。袁盎不是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再一次加深与刘武之间的愤恨。可是,他毫不后悔。袁盎一番慷慨陈词,影响了包括郅都在内的一大批同僚,结果这场废立的廷议以皇上连发的三道诏书而形势大变。“皇帝诏曰:太子刘荣,生性懦弱,着即封为临江王;即日起程,不得滞留。立夫人王娡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中尉卫绾为太子太傅。钦此。”“皇帝诏曰:丞相陶青,履职以来,殚精竭虑,恪尽职守,朕念其年迈体衰,准予致仕,颐养天年。封周亚夫为丞相,钦此。”“皇帝诏曰:临江王之母栗姬,性度乖戾,觊觎后位,结怨诸姬,朕屡有警责,然不思悔改,言多不逊。着即闭门思过,朕不再见。钦此。”而那位提出立栗姬为皇后的大行则被斩首。袁大人,请您告知下官,到底是谁主使了这次疯狂的暗杀?又是什么人意图毁我砥柱,乱我朝廷?突然,一个念头电光火石般闪过脑际,他的心跳骤然加速了,头上冷汗顿出。他对司马叫道:“快!快派羽林卫守好袁府,你速率所部沿街察看,本官这就去丞相府禀告。”说罢,郅都奔出门外,骑上快马疾驰而去……到丑时一刻,各路什长纷纷前来禀报。这一夜,长安城中有十数位大臣倒在血泊之中。一颗颗人头落地。一股股鲜血飞溅。一具具尸体横陈。这的确是一场有预谋的暗杀,目标如此明确,手段如此相同,连悬挂头颅的位置似乎都经过主谋者的精心谋划。丑时三刻,尚冠街布满了羽林卫将士,太常街、华阳街上,军队也在迅速集结。当郅都陪同周亚夫全副披挂地出现在袁府门前时,几位司马纷纷上前,禀告结果——所有被害者都是拥立胶东王的大臣。在昏黄的灯光下,周亚夫面沉如水,脸色铁青。他低沉而又有力地说道:“大汉天下,哪容蟊贼兴风作浪?郅大人听令!”“下官在!”“速传老夫命令,命各城门司直严防死守,决不让一个贼徒漏网。”“诺!”郅都正要离去,只听见耳边响起一阵马蹄声,片刻之间,廷尉刘福已来到周亚夫面前。周亚夫道:“情势紧急,请廷尉府诸位值守以待,等抓住刺客,立即审问,务必让他们供出主谋。”这时候,左右内史也相继赶到,周亚夫严令他们在京畿各县展开搜索,防止贼徒潜入乡里,危害百姓。待各路官员纷纷领命离去,已是卯时一刻。往常这个时候,正是周亚夫梳洗整装、准备上朝的时候。然这突如其来的事变,让他来不及换上朝服,就匆匆地策马向未央宫奔去……王娡这些日子脸上布满了喜色,她终于把一个个对手踩在脚下,一举入主了椒房殿。虽然未央宫黄门总管严锦当着她的面把栗姬送进冷宫的那一刻,她为大行丢命而心头掠过短暂的一丝自责,但这种心情很快就被黄门、宫娥们的朝拜所冲走。比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来说,牺牲一两个官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那个倒霉的大行,他至死也不会明白,唆使他在皇上面前提起立栗姬为皇后的谦恭谈话,其实是王娡预设的圈套。王美人告诉他说,椒房殿总不能就这样空着,既然刘荣已贵为太子,他的母亲栗姬成为皇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王美人告诉他说,知恩图报是人之常理。大行既然为栗姬说了话,她一旦登上皇后宝座,又怎么会忘记大行的功劳呢?就是本宫为大汉江山计,也要重重地感谢大人。几乎就在大行遭到皇帝痛斥的同时,王娡带着她的儿子、胶东王刘彻走进了栗姬的宫殿。她像亲姐妹一样称颂着栗姬的容貌和身姿,为栗姬长达四年不能荣升皇后而扼腕,她拉着栗姬的手摩挲着,表示要面奏皇上,尽快册立她为皇后。而那个心计与容貌差距甚大的栗姬就在这些温言软语中陶醉了,她并不回避“子贵母荣”的现实,当着王娡的面,她毫无顾忌地声言这皇后之位非她莫属。王娡用体贴的微笑掩藏着复杂而又嫉恨的内心,在两个女人趁着正午的阳光在花坛散步时,王娡适时地折了一支黄灿灿的腊梅,插上栗姬的鬓角,笑道:“妹妹插上这花,愈发貌若天仙了。”而当时,一场废掉太子刘荣的风波正在宣室殿内涌动。此刻,当女御长紫薇为她奉上一杯热茶时,王娡的眉梢流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意。她从心里鄙夷栗姬的浅薄,她怎么能读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呢?“她哪里配戴腊梅呢?那应该是我头上的点缀才对。”她在心里想。说起来,其实她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很不容易。这些年来在栗姬等妃嫔面前忍辱受屈且不说,将亲骨肉扔在安陵乡间也不去论。她不会忘记在立嗣大典的那天,匈奴人忽然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并且指名道姓地要她的三女儿隆虑公主。虽说宫苑深深,可她也是个母亲,她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女儿远嫁到茫茫草原的。但是,她最终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她在关键时刻的深明大义,使她与皇上的情感又深了一层。她明白,皇上之所以在立后这件事情上举棋不定,也是顾及到她的感受。如今只要一静下来,她就会想起隆虑公主走过横桥时的回眸,就会禁不住潸然泪下。王娡刚在宫娥们的搀扶下坐定,兄弟田蚡就来了。“臣弟参见皇后娘娘。”田蚡一改往日出入的随意,脸上显出从来没有过的庄重。那淡黄色的胡须,随着叩首的节奏如雀儿尾巴一样微微翘动,使本来就不那么舒展的眉毛更显低垂,与突出的鼻梁挤在一起,看上去显得十分别扭。王娡被眼前的情景逗得掩口失笑,忽然觉得这位来自安陵的小个子兄弟很滑稽,几乎找不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自家兄弟,何必认真呢?再说还没有举行立后大典呢!”她示意紫薇为田蚡看座。但是,当田蚡站起来的时候,王娡却从他的眉眼间觉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恐。她的心立刻提到了半空,问道:“出何事了,如此惊慌?”田蚡一想起清晨看到的情景仍不寒而栗,说道:“娘娘,昨夜有十几位大臣被刺杀了。”“啊!谁这么大胆,竟敢在京城行刺?”王娡的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一脸惊讶。田蚡摇了摇头,口里讷讷着:“那样子,真令人悚然啊!”“中尉们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警觉么?”田蚡一听这话,连忙道:“皇后这一提,臣弟倒想起来了,前几日早朝时,袁盎曾告诉我一件奇怪的事情,说有一天夜里,他正在灯下看书,忽然有一蒙面人闯进府中,言他受了人的钱财,前来取袁大人的头颅。可他潜入京城后,却不断地听到有关袁大人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消息,于是不忍下手。那人道,游侠虽以行刺为业,但决不滥杀无辜,要袁大人好自为之,说完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袁大人没有听出那人的声音么?”“没有。那人始终没有露出真容,而且声音听起来很生疏,不像京城人氏。”“那一定是睢阳派来的刺客了。”“何以见得呢?”“兄弟难道忘了四年前尚冠街头的血案了么?要不是当时袁盎坐在太尉的车驾上,也许早就做了箭下冤魂了。还有一件事情……”王娡屏退身边的女御长和宫娥,“这件事让本宫百思不得其解。自那次梁王立储的图谋失败后,他就向皇上提出,要从他在京城的王府与长信殿之间修一条复道,不知他有何图谋呢?”田蚡低头想着王娡的话,越想越觉得其中蹊跷无比,狐疑道:“是啊!复道本是出于安全之虑,不让人窥见皇上行踪,梁王为何要这样做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礼抗陛下么?”“不!”王娡眉头皱了皱道,“是为了掩盖他去太后宫中的行踪。”“噫!”田蚡不禁倒吸一口气,“这么说来梁王也许就在京城?”“即使他不在京城,尚冠街上的那座王府也可能是藏奸纳邪之处啊!”王娡说着,心头便益发地沉重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彻儿安危系着王、田两家,倘若彻儿出了事,你我还有活路么?”田蚡站了起来,坚定地说道:“娘娘不必忧心,臣弟这就去找郅大人,要他加强警戒,决不能让太子出一点差错。”田蚡走出丹景台的时候,已是巳时了。他忽然想到,再过半个月就是正月了。过了年,就要举行立后大典。看来,这个年是过不消停了。他登上车驾,驭手询问道:“大人是要回府么?”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