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了!”王光美不容置疑地对朱仲丽说。王光美的话音刚落,只见毛泽东举着酒杯走了过来。大家赶紧全体起立,与此同时一齐往毛泽东的杯子上碰。原来,毛泽东听到第二桌的女同志们在嚷嚷派代表给他敬酒,难分难解,就主动前来凑热闹。“叮,叮!”作为女同志的代表,朱仲丽举起手中酒杯迎了上去,与毛泽东碰杯。“主席,祝你健康长寿!请干这一杯!”朱仲丽热情地说。毛泽东高兴地一昂头将酒喝干。(五)辣椒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天,朱仲丽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毛主席,你消瘦了呀!”朱仲丽十分惊讶地说。“我今天还没有吃早饭呢。”“现在已是晚上十点了,你还没有吃东西,那可不好!”朱仲丽大为吃惊。“那你陪我去吃一顿饭吧!”不一会儿,朱仲丽陪毛泽东走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的小饭厅,http://car.auto.ifeng.com/series/2293卫士们高兴地摆上碗筷。毛泽东对卫士说:“朱大夫在这儿吃饭,多加一个人的饭菜。”说完,毛泽东回头仔细端详着朱仲丽:“唉!我看你也消瘦了。稼祥呢,不要饿了他。”朱仲丽心情激动地回答:“主席,你要保重!稼祥本来就瘦,吃不多,谢谢你的关心!”“你工作还好吗?”毛泽东问道。“最近,我们医院里来了许多怪病人,两腿浮肿,有的浮肿至全身,检查不出什么病源来……”这时,毛泽东插话说:“哦,我知道了,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的浮肿病,有东西吃就能治好……唉!”朱仲丽在心里直后悔自己说漏了嘴,引起毛泽东难过。饭菜送来了。一小碟豆腐,里面放有许多红色的辣椒,外加两碗粗米饭,一碗无油的菜叶子汤。毛泽东通常在此用餐看到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菜时,朱仲丽想起前些天听到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天天只吃菠菜,已经大半年不吃肉了,说要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咬牙渡难关。想到这里,朱仲丽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朱仲丽知道毛泽东吃饭没有好菜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缺少了辣椒,就吃不了多少饭。但在红军时期,吃辣椒却成了一个大问题,甚至拿到会议上专门讨论过。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伙房里烧的菜都有辣味,爱吃辣椒的同志感到非常满意,说它能开胃进饭,但不吃辣椒的同志被辣椒刺激得又是咳嗽又是流泪,便极力反对。菜里是不是应该放辣椒?吃辣椒有没有益处?大家就此争论起来。红军领导认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利益,就委托卫生部门组织专题讨论。尽管处在紧张的战斗中,卫生部门仍抽时间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参与讨论的同志谈了许多关于吃辣椒的好处和缺点,把讨论结果报告了总政治部,大意是: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刺激胃肠分泌,有助于消化和营养;但辣椒不宜多吃,患有慢性病的人则不宜吃。因为辣椒对人有利又有弊,最后决定:各人自愿取食。后来,吃辣椒的人逐渐增多,其中数毛泽东吃得最厉害。朱仲丽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曾多次看见毛泽东独自吃饭,他的菜里总是少不了辣椒,豆腐汤红得像血水一样,他用汤匙一匙一匙地送进嘴里。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主席,辣椒都染红了您的牙齿,您不感到辣吗?咽喉难受不难受?”毛泽东打趣地说:“连碗里的辣味都害怕,还敢打敌人吗?”说完,哈哈大笑。我是怕辣的,对毛泽东吃辣椒这样厉害,感到惊异。然而,毛泽东开玩笑的话,却又使我感到自己太娇气了,心想,参加革命应该不怕任何艰苦,难道还怕一点辣味?没有菜吃时,怎么办?为什么在红军时代,居然把吃不吃辣椒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和讨论呢?因为,当时生活艰难,没有什么菜吃,每餐只有一样菜,能加上些辣椒,就成为下饭的上等佳品了。这样,可以大口大口地把饭吃下去,肚子能吃饱,打仗就有劲。吃辣椒的问题,在红军中成为生活的大事,不是没有缘由的。朱仲丽含着眼泪,陪毛泽东吃完了这顿饭。告辞时,毛泽东又一次提醒朱仲丽:“那些患浮肿病的人,必须由机关适当地发给营养补助费,渡过今年,明年就会好转的。”“是,毛主席。请您多保重!”在回家的路上,朱仲丽满口是辣味,满心是辛酸,更放心不下毛主席的健康。(六)右派在反右派斗争中,北京友谊医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扩大化的倾向。当时,全医院一共内定十三名右派分子,提交院党委讨论。时任院长的朱仲丽认为,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要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医疗水平上。于是,当她拿到这十三名右派分子的材料后,便仔细地审查,认为起码有三名不应当划为右派分子。一名医生因说过“尽管向党提意见,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话便被内定为右派;另一名年轻女翻译因为出身大地主家庭,有时对现实发点牢骚,加上平时不问政治,就被认为是瞧不起共产党,被定为右派;还有一名是总务科苏联专家的翻译,平时工作踏实,在这次整风中讲了一些并无恶意的话,竟也被定为右派。在院党委会上,朱仲丽据理力争,坚决不同意将这三人划定为右派分子。她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总是要我们要团结绝大多数人,医院又是旧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单位,要改造他们,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因为他们向党提意见而且有些是正确的意见,就把他们一棍子打死,否则,医院以后还怎么办?医疗水平怎么提高呢?”但大多数人不同意朱仲丽的意见,院党委会只得暂时中止,内定右派分子一时没能通过。过了两天,朱仲丽在中南海遇见了毛泽东。“你们医院抓了几个右派?”毛泽东问道。“十三名。”“医院总共有多少工作人员?”“大约一千两百人。”“起码要砍掉一半。”毛泽东挥挥手,斩钉截铁地说。“现在连三个都减不下来,已经僵持在那儿。”“那你应该说服你们的党委书记。”毛泽东给朱仲丽出了个主意。朱仲丽没有吱声,心想:要说服党委书记,几乎是不可能的。果不出所料,当医院再次召开党委会研究确定右派分子的时候,虽然朱仲丽提出反对意见,坚决要求把右派分子人数砍掉一半,但由于没有毛泽东的正式批示,党委会对她的意见不予采纳。“当一个有无产阶级作风的医务人员”——毛泽… 王稼祥去世后,悲痛欲绝的…1964年8月底的一天,中南海春藕斋,朱仲丽在晚会上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天,毛泽东的兴致很高,一连跳了好几首曲子才坐下来休息。毛泽东轻声地对朱仲丽说:“现在还没有到秋天,还可以去北戴河下海玩玩。你如果不去,就没有机会了。”“你去吗?”朱仲丽不加思索地问。“我是不去的了。”“那我也不想去了。”“这是一个机会咧。”毛泽东又重复了一遍。朱仲丽对毛泽东的话没有过多的在意,因为年年都有机会到北戴河避暑的,为什么说今年不去就没有机会了呢?然而,令朱仲丽万万没有想不到的是,这次竟然是她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见面。一年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及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在那段国难深重的特殊岁月里,无数的开国元勋惨遭迫害,王稼祥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朱仲丽在回忆录中写道:1974年对我来讲,过的是一年悲寂忧郁的日子。王稼祥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以致于永别人间,使我悲痛欲绝。不久又听到毛主席的健康每况愈下。我的思绪,更加忧心忡忡。我怎么办?我是个医生,却不能在医院里工作,孤寂、飘零袭击着我。然而,我是个共产党员,怎能如此沉沦,如此萎靡不振?终于,我走到桌边,提起笔来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稼祥突然与世长辞,已经又是半年了,我每天都在思念他。记得你曾经对我说过:“你们是一对模范夫妻,你能把他因战争期间受伤的瘦弱身体,照顾得如此健康,他能为党做很多工作,这有你的一半功劳。”我不会忘记你又一次对我说过:“稼祥是一个很能思考问题、满腹才华的人。”我更不会忘记你的话:“稼祥这个同志能知错不居功。”亲爱的毛主席!你的这些话不断地在我耳中回旋,使我引以为最大的安慰。然而,最近,我又听说你病了,高血压缠着你,白内障侵袭你,你的心脏也受到了突然的灾难,……这是全国人民不愿意听到的事情,何况我这个从小就喊你毛叔叔的忠于党的事业、跟着你指导的方向前进的人呢!毛主席!我想我是一个医务人员,我懂得如何护理病人,我愿意加入你的医疗小组,在你的床前照护你。我决定以实际行动付出我的微薄力量,我会日日夜夜守护着你,直至你的身体恢复健康。如果你能批准,我将立即去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毛主席!我等着你的回音!朱仲丽1974年秋信送出后,我每天都在盼望着回音。自己在痛苦中挣扎,心中多么想实现这一愈益迫切的愿望啊!可是,我一天天翘望,一日日垂头,没有收到批示,没有接到任何消息。这使我猜疑起来,这封信是否已经送上去,是否转给毛主席了,是否毛主席在病中不能看信,还是毛主席看了信之后,难于处理这个问题。……这段日子真难熬啊!到了1976年,毛泽东的病情日益加重。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天天向人打听他老人家的病情。在北京医院工作的熟人,都对我摇头说,他们不知道详情。我几次想到中南海去看望毛主席,但总没有如愿。作为一个医生,我能想象得到毛泽东此时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过去从其他途径得悉毛泽东患过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所以,我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处在忧虑之中。……毛泽东雕像1976年9月9日这一天,病魔终于夺去了毛泽东的生命。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为他的逝世悲痛万分。这哭声震撼了高山峻岭,这泪水流成了长江大河。五星红旗垂头降下,收音机在悲声报哀……我全身瘫痪在沙发上。哭呀!止不住,泪还流。毛主席啊!人不在,影还在。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最大不幸。我总在想,毛泽东为什么不能活到90岁以上呢?以他强健的体质,加上现代化的医疗保健条件,难道不能多活几年吗?我的思维陷在深处而不能自拔。一个月后,“四人帮”被粉碎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朱仲丽获得平反,重新恢复了工作。一天,朱仲丽接到胡耀邦(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秘书打来的电话,说:胡耀邦邀请她去毛主席纪念堂。当时,毛主席纪念堂刚刚落成,尚未对外开放瞻仰,只是先组织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参观。朱仲丽怀着深切怀念的心情,和胡耀邦并肩入内。她首先在大厅向毛主席的雕像行了三鞠躬礼,然后肃穆地走到他的遗容前默默哀思。望着静静躺在水晶棺中的毛泽东,朱仲丽的眼前不禁浮现了与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历尽艰难险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奋斗终生的一代伟人,相识、相交的一幕幕感人画面,泪水籁籁直下……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