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发自肺腹地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主席对我个人是不错的,虽然他老人家后期犯了一些错误,但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领袖。毛泽东思想始终是我党的集体智慧和光辉的指导思想。”“我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在毛主席生前,能听他说那么一句话:丁玲改造过来了。”丁玲是这样说的。杨开慧:“我是为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侯波——共和国领袖的“御用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持开国大典由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都站在离护栏不远的天安门城楼的前廊上。因此侯波要想照到他们的正面,就得把身体尽可能地往外伸。但沉浸在共和国诞生的无比幸福中的侯波,早已把个人的危险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多拍几张照片,千万不能错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于是,侯波一次次冒着掉下城楼的危险,把身体伸到护栏外面,举起相机,按动快门。突然,侯波感到身体一晃,差一点摔了下去。就在这时,后面伸出一只手,扶住了她。盛大的阅兵仪式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检阅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成分列式经过天安门前,由东向西阔步前进。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和骑兵师相继跟进。这时,毛泽东走到了天安门城楼的右边。侯波正想拍一个带着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侧身镜头,便努力往后缩着身体,但试了几次,还是取不到角度。正当侯波心急如焚的时候,一个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我抓住你。”早已全神贯注的侯波根本就顾不上那人是谁了,便使劲往后撤了撤身体,终于取到一个很好的角度,随手按下了快门。侯波收回身体,回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抓她衣角的人竟然是周恩来。周恩来关切地说:“要小心,别摔着。”侯波顿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竟然让周总理帮忙,同时又对周总理充满了感激。开国大典进入了高潮。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向下面的群众挥手致意……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挥臂高呼:“人民万岁!人民万岁!”侯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毛主席对群众挥手的镜头,于是她再一次把身体向外伸。这时,陈云注意到了侯波,就主动伸过手来,抓住她的衣服,鼓励道:“我来帮你,赶快拍。”就这样,侯波终于又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侯波仍是激动无比:这是我最得意的几张照片之一。不是因为我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每当我的名字随着这张照片登出来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自豪感,更有一种庆幸感。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我就要跟着他拍。有时为了抢到一个很好的角度,我得把身体伸出墙外,要冒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去。……拍完以后,我回身连声向陈云同志道谢。陈云微微一笑,说:“多注意,安全第一。”这是革命队伍里的同志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的感情,我不会忘记这样的人情味。“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长沙天鹅塘,意气风发的毛…她,生于世代书香之门,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与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心心相印,结作革命伴侣,成为一代伟人的忠贞爱妻;她,是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家,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勇气,走上刑场,毛泽东痛心疾首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烈士她,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生为毛泽东生了三个孩子;她,就是集中了女性温柔和革命者坚强意志的两种优秀品格于一身的杨开慧。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生于湖南长沙板仓。从小受父亲杨昌济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学生时代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起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坚持秘密革命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长沙天鹅塘,意气风发的毛泽东见到了秀外慧中的杨开慧。1913年春,二十岁的毛泽东怀着寻求强国的梦想,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次年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腐朽的清王朝寿终正寝,取得代之的民国依旧没有使中国获得新生。中华民族所期待的独立、民主与共和不仅没有到来,相反,“二十一条”的签订、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复辟、各路军阀混战,这一幕幕丑剧却是愈演愈烈。沉重的失望代替了美好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觉醒的中华儿女开始探索新的出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位于湖南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滚滚北上的湘江水,隔江放眼,西岸便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当时,第一师范可谓人才荟萃,不仅拥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而且招收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湖南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在这里,毛泽东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思想,不仅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基础,而且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取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老师。教伦理学的杨昌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立志要改造中国。1903年留学日本,取名怀中,取意身在异邦,心系中土。1909年赴英国进修。毛泽东的恩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三年后,先后到德国、瑞士考察,逐步建立了进步向上的伦理观和重视实践的人生观。辛亥革命后回国,谢绝湖南都督谭延闿聘其为教育厅长的邀请,写下了“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表达教育救国志向的对联后,甘愿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当教书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非常喜欢杨昌济的课,经常与蔡和森、萧子昇、陈昌、罗学瓒等同学一起去杨宅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在那里,毛泽东结识了杨开慧。杨开慧是杨昌济的女儿。在父亲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留学日本时,杨开慧还不满三岁。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杨开慧度过了童年。开慧七岁那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向振熙要让开慧上学读书。于是,杨开慧进入杨公庙小学学习,开创了板仓没有女孩子上学读书的先河。杨昌济从国外归来后,便把全家从乡下迁到长沙,住在天鹅塘。这时,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而是在父亲的辅导下自学。杨昌济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好学的青年,特别是毛泽东这位农民出身的学生。两代人之间没有任何隔阂,纵论天下大事,讨论国家形势,其乐融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情感和思想上达到了沟通。杨昌济对毛泽东非常器重,认为毛泽东和蔡和森是“海内奇才,前程远大”,临终前曾给好友,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方军政府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说:“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长沙天鹅塘,意气风发的毛…毛泽东的学问品行,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杨开慧。每当毛泽东等人来家向父亲请教时,杨开慧总是搬一条小凳静静地坐在一边,成为一位沉默而热心的忠实听众。一开始,杨开慧只是默默地听,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教民真理,后来逐渐加入了他们的议论。杨昌济对这个聪明的女儿很是看重,对她的介入也极为赞许,并不时向毛泽东等学生推荐女儿的学问。时间一长,杨开慧自然成了这批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议论时事,抨击时政,并互相传阅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彼此之间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这批学生中,毛泽东年龄较大,思想也较为激进、深刻,因此他给杨开慧的印象也最深。杨开慧尤其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见解。一次,杨开慧在作文中写道:“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这句话正是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所阐述的中心思想。除了向毛泽东学习一些思想方法外,杨开慧也不断接受他的一些生活方式。如坚持洗冷水浴,行深呼吸,常吃硬食等体育锻炼的方法。杨开慧秀外慧中,举止温文尔雅,性格坚强,喜沉思,有理想,有追求。通过频繁的接触,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情不自禁地萌发了深深的倾心爱慕之情。这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二十岁的热血青年,而杨开慧还是刚满十二岁的小妹子。毛泽东像兄长一样照顾比自己小八岁的师妹。客厅里的感情交流逐渐升华,日趋成熟。严肃的杨先生终于发现那种藉眉目交流的感情。他没有责难任何一方。他珍爱女儿,也喜欢这位激进、睿智、不修边幅而又抱负非凡的学生。不过,他未提婚嫁之事。毛泽东也不曾提。毛泽东还不具备婚娶的物质条件,这一点他们心里都有数。何况,杨先生深知他学生所富有的强烈的自尊心,在吃饭问题尚未解决好的时候,毛泽东是决不会谈婚嫁之事的。1913初夏的一天,毛泽东又走进了天鹅塘杨宅,向老师求教。客厅里,师生二人开始了热烈的交谈。这时,杨开慧悄悄走进来,默默坐在一角的藤椅里倾听,一双秀丽的大眼睛紧紧盯着毛泽东。“润之,小女向我推荐了你的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杨昌济稍顿一顿,瞟了女儿一眼。顿时,杨开慧脸色微红,垂下眼帘摆弄衣襟。杨昌济把目光转向毛泽东,慢条斯理地道:“我看了‘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讲得好。促使国家富强的活力蕴藏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只有激励个人的主动性才能迸发出来。”毛泽东谦逊地笑道:“那是去年写的,是受先生的影响,还很幼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从《心之力》发展到这一段论断,这是你个人研究经历的成果。”杨昌济赞许地点点头,略一沉吟,转而问道:“不过,你说‘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这里的意思,开慧,你是怎么看?”杨开慧沉默了片刻,轻声细语道:“人家用枪炮打来了,你不用枪炮对付又怎么办?体不坚实,见兵而畏之……我看这个道理不错。”毛泽东深深望了杨开慧一眼。那一刻,两人的心相通了。“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毛泽东两上北京,见到了杨…1918年5月,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杨开慧也随全家一同北上,来到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北京,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九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部分学生合影(二排左3为毛泽东)北京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撼了古老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涌入神州。杨开慧如饥似渴地阅读新书刊,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更加深刻了。8月中下旬,毛泽东为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对毛泽东的到来,杨昌济一家感到十分快慰,热情地帮助他妥善安排好在京的生活。不久,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馆员。那时,毛泽东住在景山东街,与杨家相距不算很远,师生之间来往十分频繁。这时,杨开慧已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正值豆蔻年花。他乡遇故知,情窦初开。毛泽东经常把进步书报及自己写的日记、学习笔记给她阅读。在这些交往中,他们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于是,两人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探讨问题,点评时事。在不知不觉中,这对年轻人双双坠入了爱河。女儿心中的秘密自然难逃脱父母的视线。杨昌济夫妇开始对杨开慧与毛泽东的交往是赞同的,但是要招毛泽东为婿,也不是没有顾虑的,毕竟毛泽东比杨开慧大八岁。后来见两人爱的越来越深,特别是杨开慧向母亲表白:“我是为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非常开明的杨昌济夫妇也就打消了顾虑,默许了女儿的选择。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建立了恋爱关系。他们形影相随,或漫步古都街头,或相约于美丽公园,http://app.travel.ifeng.com/scenery_detail-944.html故宫、北海、香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在这一对年轻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充分体味着初恋的甜蜜。1919年3月初,毛泽东的母亲文氏病重。毛泽东是出名的大孝子,尤其敬重他母亲,便于3月12日动身返回湖南。面对心爱的人分别而去,杨开慧自然有一股难以言传的离别情愁,她亲自去送别了毛泽东,希望他随时来信。毛泽东回到长沙,就接到了杨开慧的来信,信中的称呼已是一个字:“润”,而毛泽东在给杨开慧的回信中,称呼也是一个字:“霞”。毛泽东已把病重的母亲从韶山冲接到长沙,一边亲侍汤药,精心照料,一边继续革命工作,创办了《湘江评论》。1919年,毛泽东与父亲毛贻昌(左2)、堂伯父毛福生(左3)、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湘江评论》创刊后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北京的《每周评论》专门载文介绍了它。杨开慧得悉毛泽东是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时,心情十分激动。这时,杨昌济病倒了。杨开慧日夜服侍汤药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物,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敬尧)代表团来到北京,住在北长街一个叫福佑寺的喇嘛庙里。这是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当时,杨昌济由于病情日益加剧,住进了北京德国医院。杨开慧终日守在父亲的病榻前,悉心照顾。一到北京安顿下来,毛泽东就急匆匆赶到病房看望老师。杨昌济明显的消瘦了许多,但精神还好,见到钟爱的学生,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对恋人在分别大半年后重逢在北京,其中的情愫难以用语言表达,压抑在两人心头的爱情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天,杨开慧发现毛泽东晒在竹竿上的一件白衬衣破了,便取下来为他缝补。不料被妈妈向振熙看到了,便把此事看作他们“定情”的标志,高兴地告诉杨昌济:“开慧帮毛先生补衬衣了,她还从来没补过衣服呢?”深受病魔折磨的杨昌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这样,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婚事就在杨家内部定了下来。杨昌济的病情愈发严重了。毛泽东赶到病房,探望恩师。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杨昌济示意毛泽东坐到床边,用颤抖地手从身上掏出一块怀表,递给毛泽东。“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送给你作个纪念吧。你和开慧的事我全知道,我就把她托付给你,……开慧年轻幼稚,你要多照顾她……”“老师、师母,请放心!”毛泽东强忍悲痛,站起身来,向恩师和师母深深地一鞠躬。“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杨开慧情深意切地写道:“我…1920年1月17日,一代学人杨昌济在北京溘然长逝。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起在法源寺守灵,并发起募捐,抚恤遗属,料理后事。1月22日,毛泽东同蔡元培、章士钊等人联名发布杨昌济病逝的讣告。2月,杨开慧和母亲、哥哥扶柩南下,将杨昌济的遗体葬于长沙板仓。随后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下,杨开慧进入福湘女中读书。早在1918年冬,杨开慧就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在福湘女中,她积极地向同学们宣传民主与科学。福湘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要读圣经、做祷告、唱赞美诗。校长是洋牧师的夫人,思想守旧。她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学生,头发太短,思想太新,就说杨开慧“男不男,女不女”,是“过激派”。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成立,“过激派”往往是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贬称。杨开慧轻蔑地笑答:“剪短发,是我的自由。”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是这所教会学校的国文教员,也是杨昌济的生前好友。他便出面保护杨开慧:“她父亲是湖南教育界的名流,和我是挚友,杨先生过世了。对她的后代,望教育界诸同人多加照顾。”李肖聃在长沙教育界颇有名望,他出来说话,教会学校也不好发难。杨开慧依然义无反顾地号召进步学生冲破礼教的樊篱,走进社会。她把《新青年》、《湘江评论》送给同学们看,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她写的《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成了师生们议论的焦点。她采取各种办法,带头不参加“礼拜”,并向人们宣传宗教迷信是害人的精神鸦片。这年7月,毛泽东经上海回到长沙。在上海,他见到了陈独秀。这时,陈独秀正和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委托毛泽东回长沙后联络志同道合的人创建长沙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就开始了秘密活动。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格外清新。毛泽东身穿薄薄的旧长衫,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福湘女校,在选修班的教室旁边,找到了杨开慧。离别后的重逢使两人格外高兴。毛泽东兴奋地说:“我昨天刚回来,在上海,我见到了陈独秀先生,学了不少东西。现在形势发展很快,省学联要你去帮助工作,怎么样?”在一年前的五四运动中,长沙学生组织了省学生联合会。杨开慧满口答应:“我去,我去。”这时,湖南学界发动的驱张斗争取得了胜利。利用这个声势,湖南省学联进一步开展活动,提出废督裁兵、建设民治、普及教育等主张。暑假期间,杨开慧奔走于各学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在毛泽东的启发下,杨开慧开始接触工人群众。她约了一个同学到火柴公司去为女工办识字班,借了一间堂屋作教室,自己编识字课本,自己刻蜡板。参加识字班的女工非常踊跃,很快由十几人发展到几百人,识字班也发展到九个。为杨开慧的热情所鼓舞,前来教课的同学达到几十人。不久,杨开慧因积极投身革命,被福湘女中开除了。当时,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杨开慧和毛泽东商量要去男子学校读书,毛泽东自然非常支持。于是,杨开慧串连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五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这在当时封建顽固势力统治下的湖南,的确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使杨开慧和毛泽东的爱情之火燃烧地越来越炽烈了。然而,当爱情到来时,两个年轻人的心并不平静。杨开慧在《自传》中写道: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皮(脾)气,那时我更唯恐他看见了我的心(爱他的心)。他因此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但他的骄傲皮(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初冬的一个夜晚,毛泽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于,毛泽东披衣坐起,望着窗外一轮寒月,思念着杨开慧,感情的烈火正炙烤着他的心。于是,毛泽东诗意大发,挥笔疾书,写下了《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晚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收到这首滚烫的、表明毛泽东爱意的词后,杨开慧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早已燃烧着的爱情烈焰,同意与毛泽东结婚了。杨开慧在一篇随感式的文章中写道:不料我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自从我完全了解他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若有一天母亲也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这段见证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佳话写于1929年6月20日。杨开慧被捕前将它藏在板仓住所的墙缝里,直到54年后,1983年才被意外发现。1920年冬,这对倾心相爱的恋人终于结成秦晋之好。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爱是浪漫的,结婚也表现出对世俗、对传统的反叛,用他们俩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他们一不置嫁妆,二不坐花轿,三不布新房,四不办酒席,以同居来表示结婚,没有举行婚礼仪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请来了几个好友到家中小聚。饭菜同往常一样简单,吃到最后,俩人才向客人宣布:我们结婚了。其实,毛泽东并不是因为没有钱才这样做,相反当时他手握巨款。原来为支持留法勤工俭学,章士钊募捐了两万块银元,全部交给毛泽东支配,但公私分明的毛泽东不为自己动用一分一毫。不仅如此,就连母亲为女儿办嫁妆的百十块银元,杨开慧也交给毛泽东用于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结婚前,毛泽东和杨开慧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婚后不久,恰逢春节,两人便回到板仓小住十几日,既是看望杨老太太和兄嫂,又算是度蜜月了。期间,杨开慧陪着毛泽东踏遍了板仓的山山水水,探亲访友,实地考察。在杨开慧短暂的一生中,这十几天,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不可磨灭的回忆。“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清水塘,毛泽东与杨开慧度…毛泽东和杨开慧以其惊世骇俗的结合,在周围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两人的婚姻也被誉为“理想的罗曼蒂克”。婚后的生活是幸福而又甜蜜的。然而,毛泽东并没有过多的沉溺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中,他的心里牵挂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毛泽东和杨开慧互相帮助,学习马列理论,开展社会活动。杨开慧经常和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道,听毛泽东联系中国国情和湖南省情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深受启迪。1921年仲夏的一个黎明,毛泽东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新婚燕尔的娇妻,与何叔衡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长沙后,毛泽东积极建立党组织,大力开展工人运动。8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参加了该校的筹建工作,并利用自己担任学联干事的身份,筹集经费。自修大学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培养干部的作用。何叔衡、毛泽民、夏明翰等人,当年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同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省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就在这年10月,一直没有一个稳定住室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开始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毛泽东当时任长沙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校长),他便以这个公开的社会身份租下了一栋青砖青瓦的平房——清水塘22号。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清水塘的住所清水塘位于长沙小吴门外,地处城郊,所住者多为菜农,菜畦里有两口水塘,因下塘水质清净见底而得名。满园碧绿的蔬菜围着的三开间极其普通的小平房,屋前池塘边有几株垂柳,柳丝迎风飘荡,环境显得格外的宁静与幽雅。在这里,杨开慧做起了家庭主妇。不久,母亲向振熙也搬到了清水塘,帮杨开慧料理家务。1922年5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清水塘也就自然成了湘区委员会的秘密机关,成了毛泽东领导湖南省工人运动的机关。当时毛泽东除担任湘区委员会的书记外,还兼任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地区执行委员会的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他深入工厂矿山,发动工人,组织罢工;来往于自修大学、文化书社等地,与骨干接头,派出党的干部,到外地发展党、团组织……由于日夜操劳,毛泽东更加消瘦了。杨开慧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只有拼命地工作,分担毛泽东肩上的担子。于是她一面照料毛泽东的生活,一面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每天,从清早起,杨开慧就忙个不停:着一身普通妇女的装束,带着一包书,或一包衣物,将机密文件夹在里面,坦然穿梭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青年图书馆等秘密联络点之间,传送文件和指示,收集社会动态和各种情报,接待川流不息前来联系的同志;晚上,她或是在室外巡查,为来清水塘秘密开会的同志站岗放哨,或是选阅报刊,查找资料,誊写文稿。那时,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杨开慧便每夜留下些饭菜,盖上一层辣椒菜,半夜起床守着他吃。天冷了,她就在睡前先替他弄好取暖的汤婆子(盛热水暖脚的一种器皿);半夜,她会轻轻起来给他加炭添水,或是再往他肩头披件棉衣,像一片轻柔的云,缭绕得陋室里充满温馨。正如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由于来往需要接待的革命同志很多,而毛泽东的经济收入有限,杨开慧不得不经常从母亲那里挖点陈年积蓄来贴补家用。沉重的家务和繁忙的事务并没有压垮杨开慧。相反,她倒觉得很幸福,忙得有意义,累得有价值,因为革命的事业激励着她,毛泽东的信赖鼓舞着她。毕竟她是和自己心爱的丈夫为了同一个理想而并肩奋斗。1922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922年,毛泽东领导湖南党组织组建了长沙各个行业的工会,图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委会成员合影在毛泽东领导下的湖南工人运动在全国罢工浪潮中独树一帜,影响很大。10月初,在领导安源罢工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又发动和领导了长沙6000多名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10月6日,罢工开始。毛泽东奔走呼号,组织泥木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争取营业自由。21日,2000多名泥木工人在教育会坪召开会议,决定23日向长沙县署请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偏偏这时,杨开慧就要临产,家里只有杨老太太一人,急得是团团转。恰好,一位女友来访,见状急忙雇了一辆人力车将杨开慧送进湘雅医院。经检查,杨开慧是难产,可能要动手术,医生坚持要孩子的父亲亲自来签字。杨开慧强忍疼痛,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看情况决定就是,何必非要他来不可呢?”“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只是来签个字。”医生坚持原则。“不行,他有要紧的事,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杨开慧几乎是在哀求。10月24日晨,杨开慧终于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就在同一天,持续了二十多天的罢工斗争也取得了胜利。双喜临门的毛泽东喜不自禁,给儿子起了个高雅而又响亮的名字:毛岸英。“算人间知己吾与汝”——毛泽东与杨开慧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1)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化,毛泽东成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眼中钉。1923年4月,赵恒惕在长沙城遍贴布告,悬赏缉拿“过激派”毛泽东。毛泽东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妻和幼子,秘密赴上海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昔日聚在清水塘小屋里的那些革命青年相继离去,杨开慧也不得不带着小岸英暂住别处。离开丈夫又离开革命集体生活的杨开慧,感到格外孤独与寂寞。是啊!为革命,为毛泽东,杨开慧牺牲了很多。可是,杨开慧觉得自己有时候并不能得到理解。结婚后,她既要工作,又要照料孩子和家务,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简直就是应接不暇。而毛泽东又长年在外奔波,回到家里便伏案疾书,两人难得有交流的时间。时间一长,夫妻间难免为生活琐事产生小矛盾。当毛泽东抛家舍业去上海时,毛岸英刚刚半岁,而杨开慧又怀上了第二胎,生活和工作的负担更加沉重。离别后,杨开慧不禁满腹愁绪,几次写信向毛泽东细诉苦衷,希望和他比翼齐飞,一起到上海去,同时也希望他今后能抽点时间帮她照料家庭。不料,毛泽东却并不十分理解妻子的心,回信说:大都市生活费用大,自己经常东奔西走,并不能照顾她们母子,倒不如在长沙亲戚朋友多,熟人熟地来得方便。并劝她要自强,不可太依赖丈夫。还在信中写了一句诗:“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收到信后,杨开慧大失所望,又感到无比的委屈,甚至一度赌气不再给毛泽东写信了。这年秋天,毛泽东从上海去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地回长沙看望杨开慧母子。当时,毛岸青刚刚出生,杨开慧含着眼泪倾诉了自己的委屈,毛泽东震惊了。这些年他为革命整日奔波,很少顾及妻儿老小。妻子承担了繁重的家庭担子,他不仅没有予以重视,反而责怪妻子儿女情长。想到此,毛泽东内心里充满了自责。然而革命任务在身,他却不能在家中久留。第二天清早,天还没有亮,毛泽东就在清冷的月色下,走出家门,乘火车赶赴广州。这次,杨开慧破例没有送行。在南驰的列车上,毛泽东回想起婚后的生活,想起那晚开慧流下的清冷的眼泪,离愁别绪一时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便把满腹的离愁别绪凝聚成一首千古绝唱——《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接到毛泽东的这首词后,杨开慧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禁泪如泉涌。“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她知道丈夫已理解了自己的心意,便转悲为喜,破涕而笑,“误会”完全消除了。杨开慧在上海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