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民国红颜三部曲]清秋吟-22

作者:乐黎 字数:26001 更新:2023-10-11 17:43:19

“师傅哪地方人?”唐才常和大根聊起天来。大根答:“小地方,直隶盐山小羊庄的。”大根本是南皮人,怕引起怀疑,临时换了南皮的邻县。“刷,刷”,大根开始在唐才常的头上动起刀来。“家里的日子还过得下去吗?”唐才常又随口问着。“不瞒老爷说,家里的日子苦,不得已才挑了这担挑子,从直隶来到湖北,混口饭吃。”唐才常闭着眼睛,让大根一刀刀地剃着。他是个耐不了寂寞的人,没多一会儿又问:“你也念过书识过字吗?”大根说:“老爷,俺命苦,三岁死了爹,五岁娘改嫁,讨饭长大的,哪有机会读书识字。俺是一天学堂门没进,自家的名字还认不得哩!”唐才常心里想:是个不识字的人就好,不然还得提防着他。头剃好了,大根又给唐才常修脸。唐才常忍不住又开口闲聊:“听到你们老家闹义和团的事吗?”“听过,听过。”大根操着道地的直隶西部一带的土音说,“听说俺们老家就有好多个义和团哩,他们后来还到京城打洋人去啦。听说洋兵把京城占了,太后、皇上逃跑了。老爷,这大清的文武百官和军队都是太后、皇上开的饷,眼下,他们有难了,怎么就没有人去救他们呢,您说这是个什么理!”唐才常心想:这个剃头匠都晓得要救太后、皇上,比那些当官的、吃粮的良心要好得多。正打算多说几句,突然,傅慈祥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布兜。他来到唐才常面前,兴奋地说:“都刻好了,全在这里。”唐才常也露出高兴的神色说:“师傅停一下。”大根停了手中的剃头刀。“字刻得怎么样,有印样吗?给我看看。”唐才常朝着傅慈祥伸出手来。傅慈祥望了望大根,犹豫着。唐才常明白傅慈祥的意思,心里想剃头匠不识字,不必防他,便说:“不碍事,你拿出来给我看看。”傅慈祥从布兜里掏出一张纸来,揉平了,递给唐才常。大根两只眼睛也赶紧瞟过去,这一瞟把他给吓住了。原来那张纸上盖的是四个鲜红印信。一个三寸长宽的方印上面刻的是:中国国会分会驻汉之印。三个两寸宽五寸长的条印分别刻的是:中国国会督办南部各省总会关防,中国国会督办南部各路军务关防,统带中国国会自立军中军各营关防。唐才常笑着说:“这廖麻子的字刻得还蛮像个样子,今后还叫他多刻几个。”大根问:“老爷,脸还刮吗?”唐才常摸了摸脸颊,说:“不刮了,不刮了,我要办事了。”说着从口袋里摸出十文钱来问:“够吗?”“够了,够了。”大根收下钱,挑起担子,慢慢地走出大门,一离开宝顺里巷口,便飞起脚步向江边走去。这天半夜,江汉道稽查长徐升带着五十多个兵丁奉湖广总督之命,并带着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磊斯亲笔签署的搜查证,突然包围了宝顺里七号楼。唐才常、林奎、傅慈祥等人正在睡梦中,在一片凶狠的喝叱中被如狼似虎的兵丁捆绑起来,同楼的十余个自立军小头目除一人逃跑外全部被捕。徐升领着人将楼上楼下六七问房子仔细搜查,在这里起获了大批非法物品,包括数千张未发出去的富有票,六十余支后膛长枪,七箱子弹,一大卷安民告示,以及大大小小的自立军旗帜、花名册和下午刚刻好的四颗印信,还有十多封康有为、孙中山写给唐才常、傅慈祥等人的信件。第二天,又根据线索,在英租界李慎德堂逮捕了十多个自立军骨干。江汉道稽查长徐升初审后,呈文报告张之洞。张之洞面对着这道呈文,整整思考了半天。不是不好定罪,罪证是明明白白的:凭富有票,可定会匪罪;凭枪支弹药和安民告示,可定谋反罪;凭康有为、孙文的信件,可定康党孙党头领罪。无论哪一项,都是死罪,杀无赦,这是毫无疑义的。张之洞的顾虑有两个:一是唐才常、傅慈祥这两个总头目,就在半个月前还以学生的身分在督署和他聊了一个下午的话,而且说的又是独立勤王等等。倘若他们在审讯时,对这事大加渲染,那将十分麻烦。第二,按照惯例,这种谋逆大案,必须是总督和该省巡抚同堂共审。湖北省的巡抚谭继洵受儿子的牵连,前年便革职回浏阳老家去了,接任的是于荫霖。于荫霖是张之洞十分器重的人。早在光绪七年,张之洞初任山西巡抚时,向朝廷胪举贤才的名单中,便有时在詹事府任职的于荫霖,称赞于:“学术纯正,直谅笃实,正色立朝,可断大事。”身为著名清流的张之洞的这个胪举,对于荫霖的仕途十分有利。十几年间,他从道员到臬台到藩台,官运很顺。谭继洵革职后,张之洞向朝廷荐举了时任安徽藩司的他。张之洞原以为于荫霖会很合作地与他在武昌共事。不料,于荫霖深受传统理学禁锢,对外国人和洋务存着很深的偏见。他不认为洋务是导中国于富强的道路,因此对张之洞在湖北所从事的洋务活动极为反感,甚至说引进洋务是以夷变夏,这使得张之洞大为失望。于荫霖又秉性耿直,将公与私划分得一清二楚:他感激张之洞对他的荐举,却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念附和曾有恩于他的人。张之洞对荐举于荫霖来湖北很是后悔。但于荫霖清正廉洁,勤于政务,张之洞一时也找不出理由来赶走他,只得隐忍着与他共事。与这样一位人物来共审此次大案,一向我行我素的湖广总督心里不免有几分担忧。因为从初审的结果来看,一共捕捉的二十八名犯人中,两湖书院的学生除唐、傅两人外,还有三人,另有四人为湖北武备学堂的,有二人为湖北自强学堂的,两湖、武备、自强都是张之洞所创办的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老百姓称之为洋学堂。另外还有九名时务学堂的学生。当年陈宝箴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张之洞也是极力支持的。加上这九人,二十八名犯人中从洋学堂里走出来的竟占了二十名。而这九名时务学堂的人又都是唐才常的学生。唐才常又是张之洞的学生,如此说来,这二十人都是张之洞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倘若于荫霖出于厌恶洋务西学的角度,如此这般地将他与这批犯人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全盘否定湖北的洋务事业,那就惨了。如果再遇到怨敌,又将于荫霖的告发接过去,把这事与杨锐、袁昶一线串连下来,在太后面前告他一状,他张之洞能担当得起吗?想到这里,张之洞不觉有点发怵。他把他视为智多星的梁鼎芬召来,与他商议。梁鼎芬想了想说:“香帅,这桩事你就交给我吧,由我来处理。”梁鼎芬充当两湖书院山长多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渴望掌实权,做方面大员。张之洞知道他的心思,早已许下了他的武昌道的职位,但他至今尚未掌上武昌道的印。他希望借此机会再立一个大功,以便早日做个真正的道台大人。他身为两湖书院的山长,自然也不希望书院里出康党和孙党,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劝唐才常、傅慈祥二人放弃两湖书院的学籍。梁鼎芬青衣小帽来到武昌县监狱,不惜降尊纡贵,在充满霉味的破烂单身牢房里,接见手脚都锁了沉重铁链的唐才常。“还认识我吗7”梁鼎芬面色温和地问。自谭嗣同就义后,唐才常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虽蹲在牢房里却心如常态,照吃照睡,并不焦急,所以看起来,除开衣服撕裂了,发辫零乱些外,神色依然和平时一个样。他看了看坐在对面的梁鼎芬,说:“我怎么不认识,你是节庵山长嘛!”梁鼎芬皮笑肉不笑地说:“离开两湖书院好几年了,你还认得我,我这个山长也没有白做。不过,我倒希望你,不认识我为好。”唐才常哈哈大笑:“你是怕我唐某人坏你大山长的名声是吧!”说完这句话,他收起笑容,辞色峻厉地说:“可惜我大业未成。若勤王成功,只怕你到处宣扬还来不及哩!人世势利,此又是一明证!”梁鼎芬被唐才常这一番抢白弄得很尴尬,略为定定神后,说:“此刻,你我师生之间,坐在牢房说话,完全可以抛弃往日书院里的那一套伪装。我身为两湖山长,比你痴长近十岁,书籍和世事都比你多接触一些。我实话对你说,平时书院里所讲的那些圣人说教,乃是为人的极端境地。这个极端境地,莫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做不到,圣人自己也未必就做得到。孔老夫子见到国君就大谈仁政,见到小吏则掉头不顾,这说明他也势利。至于朱老夫子,还有人说他与儿媳有染,在品行上那就更糟了。你说得对,人世间本就是势利的。你要干大事,先要做好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准备。好比说,你此番勤王成功了,你就会拜将封侯,史册上你就是大英雄,不仅我梁某会四处宣扬你是两湖书院出身的人,连张香帅也会以你为荣。如今你失败了,官书文册上自然会写你为奸贼。我们这些吃官家饭的,自然要想方设法与你划清界线,越远越好,不仅我梁某人,张香帅也是如此。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今日来会你,就是秉的张香帅的钧命。”唐才常冷笑道:“罢,罢,你对包括我在内的成百上千两湖学子说了多少套话假话,今天总算说了几句真话。你就实话实说吧,你今天来见我,到底为了什么?”梁鼎芬抹了抹额上的虚汗,说:“事到如今,我也不打弯子了,我跟你说实话吧。不是为我,是为张香帅。湖北抚台于大人跟张香帅有点不对,为防他加害张香帅,在督抚公审的时候,请你帮张香帅一把。”“哼!”唐才常说,“我一个阶下囚,能帮他制台大人什么忙?”“能帮,能帮。”梁鼎芬连连说,“你只要在公审时承认你不是两湖书院的唐才常就是了。”唐才常气得大声道:“我不是唐才常,那我是谁?”“你说你是自立会的首领,冒了唐才常的名。”唐才常笑道:“我既是自立会的首领,又是唐才常,我什么人的名也没冒。”梁鼎芬急道:“只要你在出审时这样说说就行了,也不是真要你脱离你的唐氏宗族。”唐才常见梁鼎芬这个模样好笑,便逗他:“我若这样说了,会给我什么好处?”梁鼎芬喜道:“你若这样说了,张香帅就不杀你了。”唐才常又是一阵大笑:“梁山长,你这是在哄三岁小孩。我既然承认是自立会首领,就已经把头送到砍刀之下,还有什么不杀头的?告诉你,我唐某人可比得上古之豪杰,乃今之英雄,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随你刀劈火烧,我到哪里都是唐才常,决不会承认是冒名顶替的人。” 、梁鼎芬眼睛盯着唐才常,一时说不出话来。、“佩服,佩服!”过了好久,梁鼎芬才言不由衷地说道。唐才常掉过头去,不再理会他。梁鼎芬又想出一个主意来:“你不愿委屈自己,我也不勉强,如果你能在审讯时说上一两句两湖书院曾对你教育甚多,是你自己背弃了师长之教这样的话,也就是帮了张香帅的忙。”“不行。”唐才常断然拒绝,“我勤王有什么错?难道说两湖书院教育我不忠于皇上,我忠于皇上是背弃了师长之教?”“当然不能这样说,不能这样说。”梁鼎芬急忙打断唐才常的话。“那我说什么?”唐才常反问。两湖书院山长语塞了。他知道,唐才常已是铁了心,要学他的朋友谭嗣同,甘愿将这颗头颅抛掉。对于一个不畏死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可以打动他的心呢?猛然间,梁鼎芬有了主意。“佛尘先生,你的公子多大了?”“今年九岁。”唐才常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忙说,“我一人犯法一人当,要杀要剐由你们的便。你们不要连累我的儿子,也不要连累我的父母妻室。”梁鼎芬听了这话,心里得意了:“佛尘先生,你犯的是谋逆造反大罪。按国初的律令,是要满门抄斩的。太后宽仁,即便不杀你的儿子,也要叫地方官严加管束。你的儿子能留下一条命为人做奴,便是最大的福气了,要想今后有所出息,那是绝对不能指望的。”唐才常心里冒出一丝悲凉来。他自己是早已不顾恤这条命了,但贻祸儿子,他却深为沉痛。他也曾作过两手准备,拟交一笔银子给弟弟,万一事不成,则托弟弟带全家老小逃到香港或澳门去,但银子一直等不来,这件事也便没办。唐才常是条硬汉子,尽管心里很痛苦,但他不想求梁鼎芬。他知道梁鼎芬将会借此为要挟,自己若答应将会于大义有亏。梁鼎芬早已从唐才常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心思,心里有了把握:“我知道你既不愿害了儿子,又不愿得罪你的党众,我为你想了一个两全之策。公审时,既不要你说是冒名顶替.也不要你说两湖书院的好话,只要你什么话都不说,任于抚台如何问你逼你,你都不开口。你做到了这点,张香帅就保证此案不牵连你的父母妻儿,你的九岁儿子可以由你的兄弟带出国门,张香帅可以保证他的安全。”这个条件,唐才常可以接受。“梁山长,你说的话算数吧!”“一定算数!”“好,我同意。”唐才常双目如炬地望着梁鼎芬,“假若你们说话不算数,我的父母妻儿有什么好歹,我的魂灵决不会饶过你们。我唐才常生为人杰,死为厉鬼,你们是对付不了的。”梁鼎芬感觉到了森森冷气:“你放心,你放心,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停了一会,唐才常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给我的儿子,今当永别,我作两首诗,你帮我记下来交给他,就当我送他的礼物。”。行,行,我会照办的。”梁鼎芬边说,边吩咐牢卒拿纸笔。。你念吧!”唐才常将这两天在牢房里想好的两首七绝一字一句地念着,梁鼎芬边听边记:新亭鬼哭月昏黄,我欲高歌学楚狂。莫谓秋风太肃杀,风吹枷锁满城香。徒劳口舌难为我,剩好头颅付与谁?慷慨临刑虽快事,英雄结束总为斯。当梁鼎芬把与唐才常的谈话原原本本地告诉张之洞时,张之洞的心里涌出一股又恨又敬、又气又怜的复杂情感来。人们都说湘人倔犟,从唐才常的身上,张之洞算是领教了。按湘人的性格,如此倔犟汉子能作这种交换已是不错了。他不说任何话,自然也就不会说起进督署游说的事。如此,麻烦就可以少去许多。无论是从牵涉到自身这一层来考虑,还是从牵涉到牢房外面数万名会众来考虑,唐才常、傅慈祥等二十多名囚犯都不能羁押过久,处理得越快越好。这样想过之后,他突然冒出一个对付于荫霖的好法子来。张之洞拿出一张纸,给于荫霖写了一封短函,告诉他近日破获的自立军案是一桩特大谋逆案件,与海外的康党孙党、省内外的哥老会大刀会联系密切,案情极为复杂,现正在抓紧时间清理头绪,定于五日后即八月初一日与贵抚台在督署会同审讯。张之洞将这封短函封好后交何巡捕赶紧送去。于荫霖看到张之洞的信后,决定这两天把手头的事先行了结,从二十八日开始,用三天时间查阅此次案件卷宗,以便心中有数,会审时能有的放矢。不料,第二天半夜,于荫霖被督署来人从睡梦中叫醒。来人气喘吁吁地告诉他,一个小时前,有一队人马打劫牢房,要营救被抓的自立会大小头目,已被抚标官兵们击退。张制台深感事态严重,不能再拖了,请于抚台连夜过去公审,立即处决,以绝后患。于荫霖被弄得昏昏沉沉的,但事关劫狱大案,他不能拒绝张之洞的相邀。带着瞌睡虫,坐着大轿,一路上迷迷糊糊地来到总督衙门口时,只见灯火明亮,刀枪林立,一副如临大敌的戒严状态。来到大堂时,更是气氛恐怖,刀斧手两旁侍立,杀威棒黑白分明,张之洞全身穿戴,正绷紧长脸,瞪着大眼,凶神恶煞般地坐在大堂正前方左边的虎皮太师椅上,右边椅子也铺了一张特大的虎皮,虎头上瞪着两只吃人的眼睛,散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狰狞之气。这虎皮椅刺目地空着,显然是为于荫霖留下的。“于中丞,坐吧!”张之洞指了指右边的空椅,依旧是黑着面孔,一点笑容都没有。巡抚与总督,官衔上虽差了一级,但并不是上下属,彼此相见,得以平级之礼相待。倘若在平日,张之洞这样做,于礼仪上不合,但今日这种场合,却没有什么不合的痕迹,反倒与周围的气氛相一致。于荫霖面对着这一切,心中突然有一种底气不足之感,好像是张之洞在为国宣劳,而自己却在一旁悠闲似的,未会审,气势上已先矮了一截。他匆匆拱了拱手,赔着笑脸:“兄弟来迟了,来迟了!”看了看椅子上躺着的真虎皮,书生出身的于巡抚情不自禁地生出一丝恐怖感来。张之洞却无笑脸相迎,也不同他商议,立刻拿起惊堂木来猛地一拍:“将犯人带上来!”在满堂吆喝声中,唐才常、傅慈祥、林奎等一长串人鱼贯而上。灯火闪烁中,除唐才常神色如常外,其他人多少都有些沮丧颓废之色,有的两腿发软,要靠狱卒扶持着才能迈开步,有一个后生子居然在大堂上放声痛哭起来。“不要哭,大丈夫死则死矣,不可示人以弱!”唐才常压低着声音、威严地对着哭者说。后生子赶紧闭了嘴,却还在不停地抽泣着。张之洞满脸凶恶地扫视众犯人一眼,提高嗓门喝道:“你们这些无父无君、无法无天的匪徒们听着,你们不好好交代罪行,竟敢勾结牢外会匪强盗,打劫牢房,这是罪上加罪,死有余辜!老实告诉你们,本督军队天下无敌,你们那些乌合之众,岂能成事?只能适得其反,加速你们的灭亡。你们已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二十多个自立军大小头目一齐望着唐才常,唐才常平静地冷笑着,不做声。什么勾结牢外会匪,什么打劫牢房,他一点都不知道,无从辨别是真是假,他能说什么!见堂下一片死寂,张之洞转脸对于荫霖说:“于中丞,你有什么话要问他们,请说吧!”这于荫霖半夜三更被弄到总督衙门来,脑子里本就晕晕乎乎的,不太清醒,面对着这个剑拔弩张的场面,先又输了一筹,再说原本明天才看卷宗的,眼下被急忙叫来,对案件的来龙去脉一点都不知晓,叫他如何审讯?于荫霖只听说这桩案子的总头目叫唐才常,是从日本回国的洋学生,便硬着头皮叫了一声:“谁是唐才常?”“我就是!”唐才常不慌不忙地应了一声。“什么地方人,今年多大年岁了?”“湖南浏阳人,今年三十三岁。”“你为什么要聚众造反,你和康有为、孙文是什么关系,从实招来!”唐才常觉得问这些话真是可笑,不值得回答,况且他与梁鼎芬有约在先,遂闭口不做声。于荫霖气道:“你为什么不回答本部院的问话?”唐才常用蔑视的眼光看了--眼于荫霖,仍旧不开口。“唐才常,你在哪里读过书,是怎么去的日本?”一旁站着的梁鼎芬心里紧张了:不知这小子说话算不算数,如果他把一切都和盘托出,那就糟了。这样想过后便赶紧思考对策。张之洞也有几分担心,见几秒钟过后唐才常仍不开口,便转过脸问于荫霖:“这班人是死心塌地要与朝廷对抗到底的逆贼,劫牢的匪众扬言下次还要再来,本部堂以为宜早处置为好,免生意外。于中丞,你看呢?”唐才常一问三不答,已令于荫霖恼火了,何况他对案情本就一概不知,再审下去也无词了,只得说:“就按香帅的意见办吧!”张之洞站起来,对着两旁的刀斧手喝道:“把他们押出去!”“慢点。”唐才常突然开口了,令张之洞和梁鼎芬一惊。于荫霖忙挥手制止刀斧手:“他有话说,让他说吧!”梁鼎芬瞪着眼望着唐才常,心里骂道:这小子说话不算数,我要让你死得不痛快!只见唐才常缓缓说道:“拿一支笔和一张纸给我!”于荫霖对着一旁的衙役说:“拿纸笔来!”张之洞心里虽有点急,但他不能阻止于荫霖,只得暗自叫苦。纸笔拿来了。唐才常接过笔,叫衙役把纸在地上铺平。唐才常望了一眼两位主审官后,挥笔在纸上写道:湖南丁酉拔贡唐才常,为救皇上复仇,事机不密,请死。张之洞看了这行字后,心里大舒了一口气,对唐才常说:“好,本部堂成全你!”然后再次命令刀斧手:“都给我押下去!”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才常、傅慈祥等二十八人,在武昌小朝街旁的紫阳湖畔被杀。过几天,于荫霖得知这二十八名死犯中有二十名系洋学堂毕业,而且唐才常、傅慈祥二人还以学生身分游说张之洞时,心里十分恼恨张之洞那夜突然袭击似的会审,使得他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白白失掉一个当着张之洞的面批判洋务西学的好机会。但他还是补上一个折子,借自立会案件提醒朝廷,洋学堂有培养叛逆的可能,必须多加提防,严格控制,只是因为没有拿到活口,不能坐实游说总督一节。于荫霖与张之洞之间的矛盾越结越深,终于在第二年被张之洞借故请出了湖北。唐才常式的在野勤王活动被残酷地镇压了。与此同时,一场由各省地方官发起的官方勤王戏却在热火朝天地上演着。五 请密奏太后,废掉大阿哥七月二十一日,天色未明时,当得知洋兵已攻破广渠门,城内已无任何守兵时,慈禧着青衣布履,装扮成一个民间普通老太婆,带着身穿布袍仿佛坊间店铺小伙计似的光绪皇帝,匆匆忙忙地逃出紫禁城。慈禧在一片慌乱之中,什么都顾不上了,却没有忘记对她的眼中钉、她侄女的情敌、皇帝的宠妃珍妃以惩处。她命令宫中二总管崔玉贵将披头散发的珍妃活生生地推进颐和轩后的一口水井中。这口日后以珍妃命名的枯井,成了中国封建时代众多帝妃爱情悲剧的最后一个实证。它以无比的凄艳,引发多情凭吊者和文人墨客的不尽咏叹。随着慈禧和光绪逃出的还有皇后、大阿哥及载漪、善耆、奕劻、载勋、载润等王公和刚毅、赵舒翘、英年等大臣。他们一行出居庸关,至怀来县,然后向西逃命。这一群往日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帝后王公大臣们,在逃命的途中提心吊胆、饥寒交迫,若用旧时说书人常说的“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分。直到他们逃到山西境内,才略为安定下宋。这时,由盛宣怀居中串联,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督抚连名上折,请严惩纵容拳民闯下滔天大祸的肇事魁首载漪、载澜、载勋、刚毅、英年、赵舒翘等人。慈禧见此奏折,颇为不悦,为应付悠悠众口,只对他们予以口头斥责,即便这种处罚,也将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载漪排除在外。至于各省的勤王举动,慈禧则欢喜无已。最先向慈禧表忠心的是甘肃藩司岑春煊。这位前云贵总督苗人岑毓英的大公子,早年是有名的京城恶少,以性格暴烈、胆大妄为、挥金如土、宾客如云为人所乐道。后来收敛恶习,走人仕途,居然官运亨通,三十多岁便做了方伯大员。岑春煊看出落难的慈禧、光绪奇货可居,便向陕甘总督陶模请求亲自带兵前去保驾护卫。当时慈禧一行正在直隶,要护驾也自以调直隶的兵为近,用不着甘肃的兵马去越俎代庖,岑春煊此举无非是想哗众取宠。但他旗号打得堂皇正大,陶模不得不准,便拨给他兵马二千,饷银五万。岑春煊携银带兵,日夜急驰,在直隶宣化县境内迎上了慈禧的车驾。慈禧再要强,也是个女人,何况又是一个望七之年的老女人,当此窘迫危难之际,忽见一支人马前来保护她,怎能不感动,不感谢?当岑春煊跪在她面前,大声叫“臣甘肃布政使岑春煊从兰州带兵前来保护皇太后、皇上,谁敢动太后、皇上一根毫毛,臣与他血战到底”的时候,慈禧禁不住放声大哭,以至于走到岑春煊的身边,摸着他的头说:“想不到我们母子遇此大难,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了。大清朝文武官员成千上万,惟独你有这颗忠心,千里迢迢赶来护驾,我们母子不会忘记你的。”慈禧这一哭,将那些跟随她一起逃难的王公大臣们也引得痛哭起来。岑春煊没料到一向威严不可侵犯的太后如此失态,也没料到一向威风凛凛的王公大臣们如此脆弱,心里对自己的这个决定十分得意。他也一边大哭,一边说着诸如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要保护好圣驾的话。慈禧当即任命他为督办粮台大臣,负责警卫料理整个逃难人马的安全及生活等一切事项。转眼之间,一个小小的布政使便成为大清帝国流亡政府的实际控制人了。岑春煊的这一创举点拨了各省的督抚将军们,他们猛然间仿佛都醒悟过来了:常言说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如今则是落难者易为功呀!这个“冷灶好烧”的极浅道理怎么都忘记了.却让那个广西苗子昔日恶少占了头功!于是,不仅较近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就连较远的河南、青海、四川也都纷纷勤王或送各种吃穿日用物品。自从进了山西之后,因为各省勤王人马物品源源不断地到来,流亡途中的太后、皇上也逐渐恢复元气,小朝廷也日益像个样子了。慈禧令奕劻、李鸿章等人进京与洋兵谈判,自己带着日趋庞大的队伍继续西行,在老太婆的心理上,是离北京越远越安全。远在苏州城里苏抚鹿传霖,也悟到“勤王”是一条日后升官捷径,不顾六十五岁的高龄,亲自带着一千五百名士兵及三吴珍稀特产,日夜兼程北上,终于在秦晋交界之处追上了浩浩荡荡西幸的车驾。鹿传霖临出发前,给妻弟一封信,希望张之洞也能于勤王有所表示。这天,张之洞看了信后,顺手递给坐在一旁的辜鸿铭。“香帅,这可是个好机会,你也可学鹿中丞的样,自带一支人马北上护驾。这个功劳,太后、皇上日后会记一辈子的。”辜鸿铭看完信后,笑着对张之洞说。张之洞知道辜鸿铭是在调侃,在他心里,对鹿传霖亲身勤王也不大以为然,但嘴巴上免不了对姐夫作一番辩白:“你不知道,我这个姐夫虽是个文官,弓马功夫却是自小就练就的,好得很哩。他二十岁那年,随父住在贵州都匀府,当地苗民作乱,围攻府城,他父母被苗民戕害。他一个人杀出重围,飞马百里外搬来救兵,到底把苗乱镇压下去了。他有这等武功,自然可带兵勤王。我这个制台,虽是统率水陆几万军队,其实手无缚鸡之力,不能跟他比。”辜鸿铭收起笑容:“你就是有鹿中丞那样的武功底子,我想你也不会亲自带兵去勤王的。”“何以见得?”张之洞在公务空暇中是很乐意与这位混血幕僚聊天的,跟他闲聊轻松坦率,用不着半点防备和伪装。“因为太后身边有一大批混蛋在包围着,你去了会觉得憋气,不舒服。你在这里做武昌王做久了,怎么习惯得了在那群既令人瞧不起但又不得不对他们客气的窝囊废中过日子!”“还是你辜汤生知我!”张之洞笑了一下后又严肃地说:“勤王与惩办肇事者,这两桩事还得分开,假若太后皇上有旨让我带兵去卫驾,我张某人还是会去的。只是眼下湖广还离不开我,自立会余党,哥老会的匪徒们还在伺机复仇。”“香帅,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辜鸿铭突然兴奋地提高了嗓门。张之洞兴趣盎然地笑望着这位怪才,不知从他的口里又要蹦出什么惊人之语来。“你上个折子给太后、皇上,请他们干脆到武昌来住,立武昌为陪都。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那个时候,端王也好,庄王、肃王也好,统统都得服从你这个武昌王。”“哈哈哈!”张之洞被辜鸿铭这极富创意的设想,弄得快乐地大笑起来。他连连拍着辜鸿铭的肩膀说:“汤生,你这个主意好得很,那咱们就拟稿吗?”辜鸿铭也快活得像个孩子似的:“我先拟个英文稿,再请念扔把他翻成中文。”“你这真正是脱掉裤子放屁!”听了总督这句粗鄙的话,辜鸿铭笑得眼泪水都流出来了:“香帅,这句话英文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它是这样念的。”接着一阵咕噜咕噜的洋话,从辜鸿铭的口里放水似的汩汩流出,张之洞自然是什么也听不懂。正在笑得舒畅的时候,梁鼎芬拿着一封信进来,对张之洞说:“香帅,有一位特别人物,过几天要到武昌来拜会您。”张之洞说:“什么人,让你这样神神兮兮的?”梁鼎芬说:“此人虽只是一个知县,眼下却是太后最为亲近和相信的人。他在太后的眼中,任哪一位王公宗室都不能相比。香帅,这里有一封信,你请看吧!”梁鼎芬从信函里抽出一大沓纸来,正要递过去,张之洞说:“这么长的信,我不看了,你说说吧!”辜鸿铭说:“我可以坐在这里旁听吗?”梁鼎芬笑着说:“还正要你辜汤生坐在这里,我才会说得起劲哩!”辜鸿铭喜道:“节庵在卖关子,这里面一定有好故事听。”梁鼎芬坐下来慢慢说:“这个人名叫吴永,字渔川。他是浙江人,却生在四川,长大后又客居湖南长沙,因此而有机会从郭嵩焘侍郎游,又由此而到了曾纪泽侍郎的门下,并且得到小曾侯的赏识,做了他的乘龙快婿。”.辜鸿铭瞪大了眼睛插话:“这样说来,他是曾文正公的孙女婿了。”“正是。”梁鼎芬点头。“那我要见见他。”辜鸿铭十分认真地说。张之洞笑道:“辜汤生近世什么人都不敬仰,惟独敬仰曾文正公,可惜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又没机会见到他的儿子。这次又可惜,来的不是孙子,而是孙女婿。孙女婿的身上是找不到曾文正公的痕迹来的。”“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辜鸿铭自我解嘲,“他是曾文正公孙女的丈夫,多少总通了点曾家的气吧!”大家听了这话,都笑了起来。梁鼎芬继续说:“前几年他被朝廷授为怀来县知县。太后、皇上这次离开京城,第一站便是怀来。老天爷成就了他,让他成了第一个接驾的朝廷命官。吴永能干,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尽力而为。太后很满意,就叫他跟随身旁,一路西行,封了他个前路粮台会办。一路上,吴永成了太后得力的左右手,极受太后的宠信。这次他是以太后身边人的身分来湖广办粮饷的。”辜鸿铭说:“刚才我还和香帅在说勤王的事哩,看来不必派人去了,接待好吴永就行了。”张之洞说:“你怎么知道得这样多,这信是谁写来的?”梁鼎芬扬了扬手中的信说:“这信是湖南俞抚台的公子俞启元写给我的,我曾教过俞启元的古文。俞启元现在和吴永一道会办粮台,二人同时被太后派出办粮饷。一个去江南,一个来湖广。俞启元怕大家不了解吴永而怠慢了他,故给我写了这封信,先通报一下。”张之洞问:“吴永什么时候到武昌?”“初七八就会到了。”张之洞说:“节庵,俞启元既然写了这封信给你,就麻烦你去接待他。对于这种人,自然不能怠慢,可安排他住在胡文忠公祠,并派两个人在他身边听他使唤,待住下一两天后我在督署衙门设便宴招待他。”吴永说到就到了。梁鼎芬以接待钦差大臣的礼数接待他,将他安置在武昌城里最好最安全的驿馆一一胡文忠公祠,又从两湖书院抽调两名略知文墨的仆人来专门服侍他。梁鼎芬郑重告诉吴永:“明天晚上,张制台在督署为您接风。”吴永表示感谢。傍晚,临离开胡文忠公祠时,梁鼎芬又悄悄对吴永说:“楚女又泼辣又风骚,要不要叫一两个来陪陪?”吴永微笑着摇了摇手。第二天,湖广总督中庭左侧的宴客厅灯火通明,各种水陆佳肴摆满整整一桌子,张之洞在这里宴请来自太原行宫的要客吴永,陪席的有梁鼎芬、辜鸿铭、徐建寅、陈念扔、陈衍等人。三十六岁的曾门女婿不善饮酒,不到一个小时,饭就吃完了。张之洞把客人带进小客厅,特为泡好上等龙井款待这位祖籍浙江的不平凡客人。张之洞笑着说:“渔川,包括梁节庵在内的我的这批幕友,都是没有见过太后和皇上的人。你在太后皇上身边一个多月,而且又是在这种非常的日子,也可算是太后皇上的患难之交了。你跟各位随便聊聊行在的情况吧!”吴永说:“张大人言重了,我吴永什么人,怎么敢说是太后皇上的患难之交。这也是国家不幸,吴永万幸,能有机会侍候太后皇上。也不知吴家哪辈子积下的阴德,让我这个不肖子孙给遇上了。”辜鸿铭早已急不可耐,抢先第一个说话:“我曾有机会见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尽管她那时已近六十却依然美丽过人、雍容华贵,她的气质和风度是普通人所绝没有的。渔川先生,我想像中的皇太后应该也和维多利亚女王一样,但我没见过,不知是不是一样,你说给我们听听。”在座的除张之洞外,谁都没有亲眼见过皇太后,即便是张之洞,也不可能看清那个召见她时高高在上威仪赫赫的太后,他和众幕僚一样希望多了解这位大清国的第一人。他笑着对吴永说:“我这里最是随便,不受礼制和规矩的限制,这些人也都是些本分人,不会背后使绊子。你尽管放心大胆地说,不要有顾虑。”吴永说:“有张大人这番话作挡箭牌,我就随便和各位聊聊。但有一点,只在这里说,出门以后我就不认账了,不要说这话是听吴某人讲的,到时我会赖账的,各位就不要怪我不是君子了。”众皆笑起来。吴永说:“怀来县城离京城不过百把里路,京城内外都闹义和团,怀来自然不可免,也被闹得乌烟瘴气。我知道洋兵正在打京城,整日里惶惶不安。七月二十三日傍晚,正要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一人闯进县衙门,说是有紧急公文,递上来时,乃是一团粗纸,无封无面,像一团破絮似的。我将纸团展开抹乎,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上面写着,皇太后、皇上,满汉全席一桌,庆王、礼王、端王、澜公爷、伦贝子、军机刚中堂、赵大人等各一品锅。另随驾官兵,不知多少,应多备食物粮草,上面盖着延庆州州印。我忙问来人,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人说,两宫圣驾已在离怀来县城五十里的岔道口上过夜,明天就到此地。我心里想,现在一切都乱了,哪里去预备满汉全席、一品锅,得连夜布置。天明即回城赶赴岔道Vl。巳正时,在途中遇到了两宫圣驾车骑。待我见到太后时,哪里敢认,那简直就是一个逃荒的老太婆:头发蓬乱,面色蜡黄,衣衫褴褛,原来太后已是一天一夜没吃过东西了。”满厅一片唏嘘声。梁鼎芬问:“见到皇上了吗?皇上如何?”“皇上也一个样。”吴永说,“我见到皇上时,他正站在太后的身旁,身穿一件半旧玄色细行湖绉棉袍,宽襟大袖,上身无外褂。腰上无束带,头发有一寸多长,蓬首垢面,憔悴已极。”辜鸿铭惊问:“七月下旬的天气,皇上怎么就穿棉袍了,我们现在还未穿棉袍哩!”吴永说:“皇上身子骨极弱。以后的日子里,在太后吃好睡好后,我才发觉,太后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老太太,既端庄秀美,又开朗健谈。倒是皇上,一直是面色苍白,一副病恹恹的样子。”陈念扔和辜鸿铭一样也是好奇心极重的人,问:“渔川先生,你和太后、皇上朝夕在一起相处这么久,你觉得他们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我没看出他们与普通人有多大的不同。”吴永说,“比如太后吧,她伤心的时候也会放声哭,高兴时也会絮絮叨叨地讲个不停,与普通老太婆一个样。刚见到她那一天,她说她想吃鸡蛋,我好不容易给她弄了五枚鸡蛋。她一连吃了三枚,给皇上留了两枚,连说鸡蛋味道好,说好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了。这与饿极了的人吃个包谷也觉得好是一样的。至于皇上,更是无任何威仪可言。无事时,他甚至会和太监一道坐在地上玩泥蛋,又喜欢在纸上画各种大头长身的鬼形,再扯碎扔掉。有时在纸上画一只乌龟,乌龟背上写着他所恨的人:然后贴在墙上,用竹签做小弓箭去射,再从墙上扯下,撕碎,让它随风飘去。”说到这里,吴永猛然记起曾经亲眼见皇上在乌龟背上写了一个人的名字,那是当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当然,这个名字是绝对不能说出的,今后若有可能,也仅仅只能对张之洞一个人讲。众幕友见大清国的九五至尊居然是这样一个孩童般的人,都不可思议。有的人觉得有趣,有的人觉得滑稽,张之洞的心里却忧心忡忡:从百日维新的急躁和而今的病态来看,从醇邸中走出来的这个皇上,很可能是个心志不健全的人。一旦老佛爷山陵崩,大清国将走向何处?“渔川,我问你,皇太后一向精细明慎,这次为何会上义和团的当?神灵附体、刀枪不入这等鬼话,太后当时是真的相信吗?”吴永说:“张大人你说得好,神灵附体,刀枪不人,这完全是鬼话,不是我自夸,怀来县那些拳民也在我面前这样装神弄鬼的,我一概不信。太后当时怎么会糊涂至此,我也纳闷。我当然不敢问她老人家,我是后来慢慢从她周围的人聊天说闲话中得知一二的。主要是两拨人蒙骗了她。”这可不是常人能晓得的宫闱秘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尤其是辜鸿铭,瞪大那双蓝幽幽的眼睛盯着,让吴永看了有点儿害怕。“一拨人是刚毅刚中堂和赵舒翘赵大人。太后本是派他们两人去涿州查看义和团实情的。端王是一心要用义和团,刚中堂迎合端王说拳民可用。赵大人是饱学之士,一见就知道拳民成不了事,但他是刚中堂引进军机处的,不能抵触刚中堂,回京禀报时含含糊糊,也没说可用,也没说不可用。太后听了刚中堂的一面之辞,以为拳民真的有神术。另一拨是宫中的太监们。不知什么缘故,这些太监都没有头脑,都相信义和团那一套鬼把戏,许多太监都入了团,在园子里设坛祭神灵。他们天天在太后面前说拳民们如何如何了不得,都说是自己亲眼见的。你们想,三人都可以说成虎,几十上百个太监都那么说,太后怎么会不相信?就拿火烧正阳门那件事说吧!义和团放火烧大栅栏一带的教民住宅,火烧大了,一直烧到正阳门去了,这不闯了大祸吗?拳民们也着急了。来了一个大师兄说,不碍事,我们请东海龙王来保护正阳门。于是所有拳民都席地而坐,跟着大师兄念念有词,谁知不但东海龙王未请来,火反而越烧越旺,把正阳门烧成一座焦楼。拳民们吓得全部逃走了。这本来是一个戳穿义和团花招的极好例子。不料,由太监口里告诉太后的却变了样。他们说本来海龙王要来的,因为皇上不听太后的话,要重用康党,就不来了。火烧正阳门,是对皇上不孝的惩罚。太后听了这话,不但不加怀疑,反而说神灵有眼,拳民可嘉。这两拨人就这样坑害了太后。”客厅里一片嗟叹。张之洞想,谈论太后皇上太多了也不大好,而且他还要与吴永单独密谈在心里琢磨了好久的一桩大事,于是起身说:“天很晚了,吴渔川还有许多事要办,今夜就谈到这里吧。”见总督发了话,众幕僚们只得脚跟脚退出客厅。原来,吴永来武昌,是要向湖广代流亡朝廷讨五十万两银子和十万斤粮谷、五万匹棉布绸缎。这事属巡抚所管,吴永在湖北境内盘桓了半个月,多次拜会湖北的巡抚、布政使、粮道、江汉关道等要员,然后又南下洞庭,找湖南的地方衙门去了。有一天,梁鼎芬悄悄对张之洞说:“香帅,您不知道吧,吴永现在与曾家已断了关系。”张之洞颇为吃惊:“这话怎么说?”“他的夫人早几年前就过世了。”“夫人过世了,还有儿女呀,儿女跟外婆家的血脉是割不断的。”“可惜的是没有儿女。”一刻短暂的沉默。张之洞说:“你去长沙住几天,一则陪陪他,二则遇到方便时问问他想不想续弦。”梁鼎芬说:“续弦是肯定想的,他还只有三十六岁,且无子女,哪有不续弦的理。只怕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难有一个令他中意的人。”张之洞说:“我叫你去长沙,也包含着这层意思,看他想要个什么样的人。”梁鼎芬领了张之洞这道钧命,在长沙整整陪丁吴永半个月。两人谈古论今,诗词唱和,居然成了很好的朋友。吴永将续弦一事委托给了他。回到武昌后,梁鼎芬开始为这事筹划起来。他思忖着:吴永是太后的亲信,又有曾家的背景,今后前途无量,自己若能与他将关系结牢的话,日后也算是朝廷有人了。这股肥水决不能流到外人田里去,我梁鼎芬要和他攀下这门亲。梁鼎芬把自家亲戚中的女人们都列出来,挑尽了三姑六婆后,倒真给他看中了一个人:他广东老家远房八姑今年二十二岁,因高不成低不就,早过了出阁年纪仍待字闺中,成了个老姑娘。梁鼎芬忙修书一封通过官驿寄回广东番禺,不久后收到了回信。八姑家对这门亲事满意极了,若男方无意见,可即刻护送新娘子前来武昌完婚。趁着吴永尚在湖南的空当,梁鼎芬又去信老家,要他们去广州城里拍几张照片寄来,把事情办得尽量妥当些。二十多天后,照片寄来了,吴永也从湖南返回武昌。吴永看了照片,模样端正,又是一个从没嫁过人的黄花闺女,且是梁鼎芬的亲戚,很满意。这时已到初冬季节了,张之洞于是邀请吴永干脆在武昌度岁,年前完婚,过完年后再回到太后身边去。吴永一口答应。慈禧、光绪一行早巳在九月初到了陕西西安府,便将西安当作行都,行使起朝廷的职能来。庆王奕劻和直督李鸿章奉命与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为首的洋人谈判。洋人不但要赔四亿多两白银,而且开出一长串名单来,指控这些人均为肇事祸首,不杀不足以平各国之愤,奕劻、李鸿章看那名单,赫然列为第一名的便是圣母皇太后她老人家,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半晌合不得嘴。接下来便是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国公载澜,军机大臣刚毅、英年、赵舒翘,礼部尚书启秀,刑部侍郎徐承煜,前山东巡抚毓贤,甘肃提督董福祥。奕劻对瓦德西等人说:“祸首列太后之名万万不可,这于中国国情相悖太大,不但我们不能答应,即便皇上也不能答应。太后死,皇上存,皇上将有不孝大罪,势必不能独活于世。”瓦德西说:“要说名副其实的祸首,还只有你们这位皇太后够资格,其他人都是听她的,只能说是从犯。不杀她,怎么说得过去?你们这个皇太后,我看还不如赛二爷,她的见识比皇太后的见识高得多。她请我不要杀老百姓,说老百姓无罪,罪在拳匪。这话有道理。”赛二爷是谁?奕劻没听说过。他讨好地说:“赛二爷是哪家的公子,我要奖赏他厂瓦德西哈哈大笑:“赛二爷不是哪家的公子,她是八大胡同的妓女,一个会说德国话的可爱的女人,据说是你们以前驻德公使的夫人。”将一个妓女拿来跟皇太后相比,不仅使奕劻,也使李鸿章气愤不已。这简直岂有此理,欺人太盛!奕劻、李鸿章恨不得将眼前这个可恶的红毛蓝眼魔鬼杀掉。但眼下他手里有着一万八千名手持洋枪洋炮威力无比的军队,杀人的刀把子不是在自家而是握在别人的手中。太后千叮万嘱和谈只准成,不准败。没法子,只得强咽下这个羞辱。奕劻赔着笑脸说:“无论皇太后有什么差错,都不能让她承担,只要放她一马,什么话都好说。我们大清国有的是全世界都见不到的宝贝,您和各国将军们要什么,我们给什么。”李鸿章听了这话不是味道。国家的宝贝怎么能随便送人,这些人都是贪得无厌的恶狼,他们的欲壑你能填得满吗?但奕劻是首席和谈大臣,又是亲王,何况这是救太后的事,李鸿章也只得忍了;瓦德西狞笑道:“好哇,早就知道你们的宝贝多得很,拿宝贝来换皇太后的头颅,也是可以的,但以下的那些人,是再也不能讨价还价了。”最后,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中国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拆毁大沽至北京城防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任何反对外国的组织,违者处死,若再发生此类事件,当地官员立行撤职,永不叙用;严惩载漪等十余名祸首。奕劻、李鸿章代表朝廷签下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平等条约。作为会办和谈大臣,张之洞除严惩祸首这点外,对条约中的其它几条都很不满意,尤其对赔款和驻军两条,更为不满。赔款如此之多,几乎要把中国的元气耗尽,“徐图自强”目标的实现不知又要向后挪动多少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允许外人驻扎军队,这有丧失领土主权之嫌。张之洞致书奕劻、李鸿章,明确表示不能完全赞同的态度。李鸿章想起二十多年来,张之洞一贯与自己唱反调,心中甚是不快。外国政坛上有鹰派、鸽派之说,李鸿章觉得自己是中国的鸽派之首,而张之洞处处跟自己为难,是不是想当鹰派的头领?他气得对奕劻说:“这个张香涛,还是当年那一副书生做派,做了十七八年的督抚,应该有些历练了,还是这样喜欢放言高论,正是曾文正公当年所说的那句老话:看人挑担不费力。”奕劻说:“他是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不去管他!”后来,李鸿章在别处也多次说过这样的话,终于传到了张之洞的耳朵里。他气愤地说:“李少荃倚老卖老,不把国家当回事。他说我书生意气,我没有骂他老奸巨猾就算客气了,他哪有资格说我?”李张之间本来就很深的裂缝,变得更深了。年关临近,武汉三镇飞起漫天白雪,梁鼎芬的八姑姑带着庞大的护送嫁妆的队伍来到武昌。梁鼎芬忙着为他们布置新房。过小年这天,婚礼隆重举行,大媒便是候补道两湖书院山长、总督衙门总文案梁鼎芬。张之洞为他们做了证婚人,又破例从他珍藏多年的古董中选了两件战国青铜器:一面凤舞九天图纹铜镜,一把八寸长的玉柄双刃铜短剑,作为礼物送给吴永。又娶了美娇娘,又获得张之洞的格外青睐,吴永这趟湖广之差简直是美不胜收。蜜月过后,吴永接到行宫来的电文,催他急返西安交差。临行时,他来到总督衙门表示他的由衷谢意,张之洞也要拜托他多多致意太后、皇上,二人说得融洽而深入。为了答谢张之洞的厚爱,也为丫在今后的仕途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吴永向张之洞透露了一个绝密消息。“香帅,您知道皇上最恨的人是谁吗?”“不知道。”张之洞的心里无端冒出一丝恐惧感。“袁世凯。”吴永压低了声音。“为什么?”其实,张之洞先前也听到过一些风声。戊戌年事变后不久,从湖北巡抚衙门里传出消息,说谭嗣同曾去找过袁世凯,请袁救援皇上,袁表面答应,第二天回到天津就将这事告诉了荣禄。荣禄急告太后。于是便有太后训政、六君子被杀、皇上囚禁瀛台的结局出现。袁世凯是个口是心非的小人,可耻的告密者!对袁世凯的这个评价,成了所有传说这个故事的人的最后结论。张之洞对此将信将疑。“康有为和军机四章京都极力推荐袁世凯,皇上相信了,将他从天津叫到北京,超擢他做诗郎,并召见他,以重任相托。袁在皇上面前慷慨激昂,忠心耿耿。不料他一回天津,就对荣禄说,皇上发动康党围颐和园,要挟持太后。引起太后大怒,并痛斥皇上不孝不仁,皇上矢口否认。太后说这是袁世凯说的,并有荣禄作证。皇上还是不承认有围园劫后的计划。因为此,皇上恨死了袁世凯,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哦,是这样的。”张之洞深深地倒吸了一口气:两年多的一段传闻终于得到证实。.、 “香帅,”吴永的语气很诚恳,“袁世凯这个人我没有见过,不知其为人到底如何,说他能干的人很多。他这两年也很能任事,东南互保的事,严惩祸首的事,他都与您一起参与了。他是有心要攀附您这棵大树。我今夜把这事告诉您,想提请您注意这个人。他今后前途到底如何,还很难说,也可能飞黄腾达,也可能粉身碎骨。您对他,还是多留点神为好。”这可真是个重要的提醒!对于袁世凯,张之洞原本并无甚好印象,只认他是个不读书凭军功发迹的暴发户。去年以来他对袁的印象大有改观。原因是袁任山东巡抚时全力镇压义和团,有先见之明,又积极参与中外互保合约,有胆魄。袁世凯很明显地在与他套近乎,若没有吴永的这个提醒,真有可能被袁世凯给套住了。张之洞说:“渔川,谢谢你这个提醒,我今后会注意的。”隔一会,他又说:“我想问你一件事,你不要对别人说。”吴永肃然:“什么事?凡我所知的,我都可以对您说。”张之洞的脸向吴永凑了过来:“你看大阿哥这个人怎么样?”吴永略作一番思索后说:“大阿哥今年十七岁,人长得比皇上要精神些,也还灵泛,诗作得不错。。“大阿哥会作诗?”张之洞显然对此很感兴趣,“你能记得几句吗?”“前几日我收到西安行宫中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中极赞大阿哥的诗才,说大阿哥近日有一首《终南山》确实做得好。诗是这样写的:入夜宫中烛乍传,簷端山色转苍然。今宵月露添幽冷,欲访楠台第五仙。”“这诗是做得不错。”张之洞微微点头。“大阿哥的书读得怎样?”“大阿哥的最大不足之处就是不爱读书,好玩耍,心不能静。还有一点,性情轻佻,喜怒无常。”张之洞说:“就常人而言,大阿哥可算是一个聪明颖秀的少年,若有严父严师管教,日后或许也能做点事。但对大阿哥这个身分来说,他的长处恰恰是短处,而他的短处则不仅于自身不利,更将于国家不利。”吴永仔细聆听着这位社稷之臣的谠言庄论。“吟诗作赋,是普通人怡情悦性的好方式,但一国之君不能沉湎于此。治国平天下,靠的是圣贤之教,史册之鉴。十六七岁,正是发愤苦读经史的大好时光,大阿哥的功夫不下在此处,却用在诗词上,是舍本逐末。隋炀帝、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都是诗词歌赋中的高手,却成了亡国之君。耽于诗词,又加上轻佻,喜怒无常,这样的储君,真不是国家之福。”吴永插不上话,说是也不宜,说不是也不宜,只好缄口听着。“渔川,有一桩事,我在心里想了好久,要向太后禀报。但至今未禀报,一是拿不定主意,二是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太后那里。你这一来,既使我拿定了主意,又找到一条便捷通道,你一定要把这桩事当面禀报太后。”吴永说:“我一定照大人的吩咐去办。”张之洞敛容正色对吴永说:“你回去后,找一个方便的机会,单独对太后说:张之洞请太后废掉大阿哥!”吴永心里大吃一惊,傻望着张之洞。张之洞严肃地说:“去年夏天所发生的这场灾难,是由立大阿哥而引起的,端王要借拳匪来打击洋人,为自己出气,才竭力怂恿太后围攻使馆。要说祸根,就在这里。这已是官场士林中公开的秘密了。大阿哥年纪小,又没管过事,他当然不会成为洋人所索求的祸首。现在祸首中的人虽然载勋、毓贤、刚毅、赵舒翘、英年、启秀、徐承煜都已死了,但载漪、载澜兄弟还健在。假若哪一天,大阿哥真正登极做了皇帝,载漪便是太上皇,载澜便是皇叔,他们一定会唆使皇帝翻案,对指责他们的人报复。对洋人,只会更加仇视。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这都是极不利的。我早就想过,不废大阿哥,不将他迁出宫,去年的事就不能算彻底清算。但我拿不定主意,这原因是我不知道大阿哥其人。若他真是明君之材,或不必担忧,但听你刚才所说的,我可以断定此人必定成不了明君。”吴永颇为紧张,想不到自己刚才的那几句话居然对大阿哥的命运起了作用。一个小小的知县,一介草莽出身的平常人,竟然会对当今帝王的废立起作用,这真是不可想像的事,而此事竟然就发生了。想到这里,吴永又不禁自豪起来。“如此看来,我想,为了太后,为了祖宗的江山,也为了大阿哥自己,还是废了为好,而且必须立即搬出宫,永远断绝他的念头。这桩事不能写奏折,只能面禀。我又不能到西安去,真是天赐良机,让你到武昌来了。渔川,你千万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瞻前顾后,一定要以国家大义为重,将我的这个想法面禀太后。万一有什么事出来,我张某人会向太后上书,说清事情的原委,洗去你的责任。你不要有顾虑。你曾经做过曾家的女婿,要像你的丈人和太丈人一样,在紧急关头,拋开一己得失,为国家挺身而出。”这两句话激励了吴永,他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香帅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这个建白如实禀报太后。香帅身处如此高的地位,尚且不顾自身利害,我吴永一个七品芝麻官,算得了什么!若能协助香帅为国家办成这桩大事,也不枉曾家赏识我一场了。”第五章 爆炸惨案一 八闽名士向张之洞献融资奇策吴永离开武昌两个月后,一道关于废除大阿哥的上谕颁发下来。张之洞心里欣慰:太后尽管糊涂迷误过一段时期,但毕竟还是醒悟过来了。是的,这次亲身遭逢的巨变,的确给一向自以为了不起的慈禧以深重的创伤和刻骨的刺激,严酷的现实迫使她不得不自我反省,也迫使她不能不承认自己的失误。为了挽回丧失殆尽的人心,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至尊形象,在西逃的路上,她便指示跟从的军机大臣草拟以皇上名义下达的“罪己诏”。又在批准和约的上谕里再次表示“自责不暇,何忍责人”的沉痛心情。在所有痛定思痛的奏章中,慈禧最看重的是朝廷奉为客卿的英国人赫德所上的条陈。这位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近四十年的洋人,以极为诚恳的语言劝告太后,西方各国决不是要中国的国土和人民,只是希望中国改弦易辙,实行新政,奉行和他们一样的国策。赫德请太后早日回銮,今后只要认真实行改革,中国是可以富强的;中国富强了,与世界各国也就相安无事了。慈禧完全接受这位洋朋友的建议,一面筹备回銮北京的准备,一面筹谋实行新政,并明诏国民:“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为日星之照世,而可变在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又要求各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各省督抚及出使各国大臣,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参酌中西政要,对有关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方面,向朝廷提出有关变法改革除旧布新的建议。一时间,仿佛戊戌年的“百日维新”之剧又重新上演,只是戏中的主角由皇帝变成太后而已!庚子年的这场惨变,任何一个稍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都会痛心疾首,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中国人都知道,要想不亡国灭种,只有变法一条路。相对于两年多以前的那个夏天来说,这次的变法,在表面上已经是没有反对派,大家咸与维新了。在新一轮的变法高潮中,最为积极也最为朝野看重的封疆大吏,当首推既有新政实质、又有“中体西用”理论主张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次则为对办局厂办新军有兴趣的硕果仅存的湘军元戎两江总督刘坤一,另一个则是办新军大有成绩,又在镇压拳民中崭露头角的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都在组织一批智囊文胆,切磋研讨关于变革方略的文稿。袁世凯多次向张之洞写信,以晚辈自居,请他牵头,选择几个有影响的督抚会衔上奏,共同提出关于新政全局的建议来。因为有吴永的那番话,张之洞不理睬袁世凯的示好,而主动与刘坤一联合,希望以他们两人会衔的形式,提出改革方略。戎马一生一向以战功自炫的刘坤一,晚年亲眼目睹湘淮军在洋兵面前屡战屡败的现状,真是痛心不已。洋兵打进京师,帝、后弃逃,在刘坤一看来,这无异于亡国,是军人的奇耻大辱。他欣然赞同张之洞的建议,愿意为中国的复兴,与张之洞一起担当这个重任。经过两三个月的起草修改审订的过程,关于新政的三个奏折产生了。第一个折子名曰《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此折提出变法图强,以人才为先的主张,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并提出育才兴学四条办法: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举,停置武科举,奖励游学。第二个折子名曰《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此折从十二个方面提出对中国旧的法规法则加以改革,即提倡节俭,打破资格限制,停止捐纳,考核官员并增加俸禄,改进官员诠选,取消书吏和差役,改善刑狱,筹八旗生计,裁撤屯卫、绿营等等。第三折名曰《遵旨筹议变法谨采用西法十一条折》,提出应当采纳的切实有用的西法有:广派官员出国考察,编练新军,改良农业,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货币改用银元,征收印花税,推行邮政,多译各国书籍等等。第二折的除旧和第三折的布新,都审慎地遵循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理论:关于本体的方面,即中国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仍得坚持,不能改变;西法西艺,均作为功用而被引进,以促使本体的健壮强大。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江楚会奏三折”。它以形式上的温和中庸,内容上的切实可行,时间上的恰到好处,上奏者的地位资望,获得了以慈禧为首的朝廷执政者的一致认可,成为事实上的新一轮新政的实施大纲。这些变法设想,通过以后的一连串上谕,向全国各地陆续颁发推行。张之洞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加速发展湖北的洋务事业,在两湖各府县广设各式新学堂,大量派遣官费生赴日本留学。他又在湖北扩大新军。湖北新军按全国统一军制,将军队编为一镇一混成协,即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共有官兵一万五千余人,全部用新式枪炮及西洋器械装备,聘请德、日教官充当军队教习。配合新军建设,又在武昌办起将弁学堂、武备普通中学和陆军小学堂。这三所军校担负起培养新军各级武官的责任。与此同时,张之洞又拟在武昌创办火柴厂、水泥厂等工厂。办学堂,办新军,办工厂,凡有兴作,第一步便是筹措资金。到处需要钱,到处都向总督衙门伸手要银子。“银钱”两字,令他焦急,令他忧虑。再一次“银钱短缺”的重荷,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多么盼望能有点铁成金之术:顷刻之间,他的面前便可出现金山银山。他甚至幻想过,能在哪一处施工现场,突然发现前人埋在地下的金窖银库。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怀着满腔洋务宏图的湖广总督,从哪里去获得眼下所急需的大批资金呢?这一天,陈衍来到签押房。他对面有愁容的总督说:“卑职知香帅为资金一事苦恼,愿向大人献一奇策,可立解燃眉之急。”张之洞颇为疑惑地望着这位瘦小的八闽名士,见他一脸正经,不像说笑话的样子,弄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张之洞似笑非笑地说:“你有办法可立刻筹集一批大的银钱?”陈衍点头:“是的,不出两个月,您可得二十万两银子,半年光景,您可得七十万两银子。”张之洞问:“你是去借钱?”陈衍摇摇头:“不是借。现在借钱利息都很高,何况也借不到这么多。”张之洞盯着陈衍的眼睛:“你想去学梁山泊的草寇,打劫生辰纲?”陈衍哈哈笑起来:“香帅真会取笑。太平世界,朗朗天日,我一个弱书生怎敢打劫别人的金银!”张之洞也笑了,说:“那你的奇策是什么?”陈衍收起笑容,正经八百地说:“我的奇策,既不靠借,更不靠抢,它靠的是真实的学问。这门学问,洋人称之为货币金融学,我已经研究这门学问多年了。”张之洞惊道:“看不出,石遗,我原来以为你只钻研诗话学,想不到你对西学也有研究。”陈衍说:“我的家乡福建侯官,虽不如广州、香港等地,却也因地处沿海而得风气之先。自林文忠公以来,侯官研究西学已蔚然成风。我曾偶尔得到几本西洋人所著的货币和金融方面的书籍,便被这门学问所迷住,多年探索,颇有心得。”张之洞听陈衍这一解释,知他不是走的野狐禅一类的歪门邪道,遂认起真来:“你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若真的行之有效,你可为湖北的洋务立下一大功。”陈衍说:“这个办法其实也简单。湖北现有两台您从广州带来的铸银元机,就用这两台机器,铸造一种新的货币即铜元,每个铜元合铜二钱七分,由总督衙门规定,一个铜元值十文制钱。如此,湖北银钱短缺之围可立解。”张之洞一边摸着胡须,一边将陈衍这番话在脑子里思考着:“我弄不明白,你这是玩的什么把戏,为何将制钱换成铜元,就能立即生财?”“香帅,容卑职慢慢解释。”陈衍知张之洞虽热心推行新学,其实是连新学的门槛都没进的人,于是耐心地剖析,“香帅,您是知道的,一两银子可兑换一千文制钱,一千文制钱重八斤,也就是说一千文制钱是用八斤纯铜所铸成。八斤即一千二百八十钱,也就是说,一文制钱含铜一钱二分八,将近二个制钱便可铸一个铜元,这个铜元当十个制钱用,剩下的近八个制钱便是总督衙门所赚的了。十文赚八文,一两银子可赚八百文,百万两银子可赚八万万文制钱,将这八万万制钱再换成银子便可得八十万两银子。我估计湖北一省半年市场银子流通量大约有百万两,当然这种计算是个概数,其实要两个多制钱才能铸一个铜元,再打个八五折,恰好近七十万两。一年下来,可得银子一百三四十万两。香帅,拿这笔银子,你办什么洋务不成?”听陈衍这么一说,果然这一百三四十万两银子的得来并不难。铸银机器确实是现成的,早在光绪十五年张之洞通过郑观应从香港购买了两台。广东省是大清国第一个铸造银元的地方,张之洞也便成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铸造银元的官员,如果能在湖北最先铸造铜元,那不又成了中国第一个铸造铜元的人?一向敢为天下先的湖广总督被这个念头所激动,大为兴奋起来。但是,张之洞毕竟对货币金融学没有研究,这是桩关系千家万户生计的大事,不能草率,他想多方听听意见。于是,拍了拍陈衍的肩膀说:“石遗,你这个想法很好,明天一早我在议事厅召开会议。你今夜好好准备下,明天当着众人的面详细说说,让大家一道来参谋参谋。”第二天上午,督署衙门中西两文案房的一批有头脸的幕僚集会于议事厅,听陈衍讲他的“以一当十”的融资奇策。陈衍以诗人的气质,带着浓烈的情感色彩,眉飞色舞地将他的奇思妙想当着众人的面演说了一番。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钟头,满心期待幕友们对他的鼓掌赞扬。不料他的话音刚落,辜鸿铭便用手指着他的鼻尖,脸朝着张之洞说:“香帅,陈石遗乃大奸大恶。我想请你先取下他的头来,再容我批判他这个恶毒的奇策。”陈衍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众幕僚也被辜鸿铭的这一手所镇住。张之洞板起面孔说:“汤生,你这讲的什么胡话!幕僚议事,谁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如何敢要他的头?石遗的想法恶毒在哪里,你说给我听听嘛!”辜鸿铭指鼻尖的手放了下来,两只灰蓝眼睛狠狠地盯了陈衍一眼说:“香帅既不肯取你的头,就暂且让它留在你的脖子上吧!”众幕僚被辜鸿铭的表演弄得笑了起来。辜鸿铭却没有笑,他尖起喉嗓,大声说:“陈石遗此计,乃真正的残害民生的坏主意、恶念头。他也不想想,老百姓没有了制钱,有几多不方便,都用当十的铜元,难道到酱园里去买块酱萝卜,到针线铺去买根针,也要用一个铜元吗?久而久之,一个铜元便变成一文制钱用了,物价不就涨了十倍吗?到时候,香帅不取陈石遗的头,老百姓会剥陈石遗的皮的!”看着陈石遗在辜鸿铭的斥骂下,那副灰头灰脑的模样,众人又免不了笑起来。刚入幕不久的郑孝胥说:“制钱并没有收尽,还可以用嘛!大钱小钱一道用,买酱萝卜、针线就用小钱嘛!”郑孝胥与陈衍同为福州人,又是诗友,曾在日本领事馆里做过事,精通日文。年初由陈衍介绍进了幕府,张之洞对他也很器重。 .辜鸿铭说:“苏戡,你不知香帅的脾气。有这么好的生意,香帅岂会不大做特做。要不了三年,湖北市面上就看不到制钱了,哪里还有什么大钱小钱一道用!”在督署里,惟一敢当面批评张之洞的,便只有这个混血儿,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胆量。大家偷眼看了看张之洞,见他脸上并没有生气的神态,知道总督的心思或许已被辜鸿铭所说中。张之洞朝大家扫了一眼说:“诸位都说说,陈石遗的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又对着梁敦彦说:“崧生,你在美国多年,于美国的货币金融应有所了解,谈谈你的看法。”梁敦彦思忖片刻说:“石遗的这个主意,本质上屆于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张之洞打断梁敦彦的话。“西洋各国已普遍实行纸币,纸币的印刷权利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货币的发行量与实际需要量平衡,市场则稳定,若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则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种现象,金融学称之为通货膨胀。”张之洞点点头说:“如此说来,通货膨胀不是个好东西了。”“对老百姓来说,显然不是好事,但对政府来说,则有它有利的一面。”梁敦彦继续说,“政府财政有了亏欠,或是政府准备办一件大事需要一大笔款子,用这种办法可以弥补亏欠,或筹措资金。”陈念扔接着梁敦彦的话头说:“说穿了,就是政府通过这个办法从老百姓手里紧集一批钱来。说得好听点,就是政府身上的担子,让全体老百姓来分担。”张之洞听到这话高兴了:“我们现在也正是这样。总督衙门的担子,要湖广两省的老百姓一道来分担。看来陈石遗的主意可行。”梁敦彦皱了下眉头说:“政府做这种通货膨胀的事,得有两个条件:一是政府所办的事,必须是为了全体百姓的利益;二是老百姓都能体谅政府,支持政府,愿意与政府来共当担子。”梁鼎芬一直没吱声,他是在揣摸张之洞的心思,现在他已经完全明白了,于是开口:“我看崧生说的这两个条件我们都具备:香帅办洋务,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大清国,为了湖广的富强,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大好事,湖广百姓也是完完全全体谅支持香帅的。香帅你就定下吧,按石遗的主意办。”张之洞望着梁鼎芬点了点头。梁鼎芬见香帅赞许他的话,心里很得意。辜鸿铭讨厌梁鼎芬这种当面谄媚的作风,说:“香帅,恕我说句直话,你办洋务的确是为了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归根结底,办洋务是为了老百姓。但是,要说老百姓眼下都体谅支持你,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老百姓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在没有得到实利之前,要说都支持,怕不可能。”得到张之洞首肯的梁鼎芬决心要讨好到底:“照辜汤生的说法,香帅办的洋务现在还没有让老百姓得到实利,故而老百姓不体谅,不支持?”梁鼎芬这种露骨的献媚,令梁敦彦、陈念扔等人也看不过去,但他们也不敢太拂张之洞的心意,都闭口不做声。辜鸿铭气得咬着牙齿说:“梁节庵,你这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梁鼎芬也反唇相讥:“辜汤生,你是反对洋务,坑害忠良!”见议事会变成了攻击会,张之洞大不耐烦起来,他拍了拍太师椅上的扶手,高声道:“都不要吵了。这桩事老夫已弄清了,即便湖广百姓一时不体谅,心有怨言,就让他们说去,到时他们自然会明白老夫的一番苦心的。陈石遗,铸铜元这个差事就交给你了。”“卑职遵命。”陈衍满心欢喜。“铸铜元是桩大事,卑职想这得成立一个机构,卑职也得有一个名分才行。”“陈石遗在向老夫要权!”张之洞笑了笑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的想法也是对的。就把过去广州那个现成名字改一个字移过来,就叫铸铜元局吧。老夫任命陈衍为铸铜元局总办。”这真是一个肥得流油的美差,梁鼎芬、郑孝胥带头为陈衍的好运鼓起掌来。在陈衍的指挥下,铸铜元局很快开办起来,大张旗鼓地化制钱铸铜元,又以总督衙门的名义颁发通行“以一当十”的铜元流通命令。实行不久,老百姓便深感不便,怨声载道。但库房的银钱却与日俱增,一个月下来,便赚了近十万银子。张之洞心里高兴。半年下来,库房又增加六七十万银子。张之洞拿出二千两银子来奖励陈衍,称赞他的奇策果然立竿见影。有了银子,什么事都好办了,湖北的洋务局厂在张之洞的大力经营下,又出现了一派红红火火的场面。不料,正当湖广新政蓬勃兴起的时候,一场意料不到的惨案发生了。这便是中国洋务史上有名的汉阳火药厂爆炸案,一位才干杰出的科技专家因而殉职。此事给张之洞的洋务事业抹上了浓重的阴影。二 徐建寅罹难,暴露出火药厂种种弊端这年二月十二日上午,张之洞在签押房做他每天的常课:正式办公前阅读中外报刊。这些报刊包括北京的邸报、上海的《字林汉报》以及来自日本的由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等等。《清议报》是朝廷明令禁止入境的报纸,但它每期还是有一两百份从各种渠道流进国内。湖广衙门里的《清议报》,则是张之洞通过他在日本的亲信,专为购买并夹在别的邮件中寄来的。张之洞喜欢读《清议报》。《清议报》指责国内的时弊,提出变政的建议,如果撇开它责骂皇太后那些内容不说,则是一份很有内容很有见地的好报纸。至于梁启超那如同烈焰般的熊熊激情,和既流畅明快、又起伏跌宕的语言表述能力,更是海内外难有第二人可比。张之洞不仅自己看,还时常推荐给幕僚们看。在湖广总督衙门里,《清议报》属于非禁品。这时,张之洞正在阅读半个月前出的第七十二期《清议报》。何巡捕进来禀报:“香帅,出大事了!”“什么事?”张之洞放下手中的报纸。“火药厂爆炸了,徐会办等人遇难!”“徐会办遇难!”张之洞的脑子里嗡的一声巨响,呆坐片刻后,沉重地说:“我们过江去看看。”陈念扔、陈衍等人闻讯后也赶了过来。他们急忙走到江边,然后登上总督的专用小火轮,橫过长江,来到位于江汉交汇口的龟山下。湖北火药厂是两年前才办的一座新厂,因为它是为着枪炮厂造火药,故就近建在枪炮厂旁边。当张之洞一行赶到出事地点时,火药厂总办伍桐山正在指挥工人搬移碎铁烂石,从里面将那些受伤的人抢救出来,一见到张之洞便哭丧着脸说:“香帅,真没想到出这样大的事故,徐会办他死得很惨!”张之洞铁青着脸:“徐会办的遗体在哪里?”伍桐山指着对面一间小厂房说:“暂时停放在那里。”张之洞低沉地说:“带我去看看。”伍桐山带着张之洞、陈念扔、陈衍等人走进了对面的小厂房。这里一字形摆放着十多具罹难者的尸体,伍桐山指着打头的一具说:“这就是徐会办!”张之洞走了过去。天哪,这就是两天前还和自己谈笑风生的那个徐建寅吗?只见他头上血迹斑斑,半张脸被炸得已不成样子,右手右腿不知去向,就像半个血人似的躺在冰冷的洋灰地面上。再看看其他的炸死者,也大半血肉模糊,四肢不全。张之洞紧绷着脸,一声不吭,两只手反扣在背后,在徐建寅的遗体边站立好长一会儿后,才迈开沉重的双腿,走出小厂房。“爹呀,你在哪里?”刚出厂房门,一声凄厉的喊叫迎面扑来。原来是徐建寅的长子徐家保闻讯赶了来,跟在他后面的是徐建寅的女婿赵颂南。见到张之洞,徐家保顾不得礼节,嘶哑着声音大喊道:“香帅,我爹给炸死了,您得为我们作主呀!”看着徐家保哀痛欲绝的神态,张之洞再也忍不住了,两行泪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