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里,能发生这件趣事,那确实只有十分开明的皇帝才能够做得出来。 升平公主觉得这样回去实在没有面子,虽然心有不甘,但见父皇深明大义,尚对郭家不予计较,自己如果不知趣地再闹下去,不但没有娘家可资倚仗,到头来还得吃亏。升平公主虽然蛮横,毕竟是个聪明人,她赶紧调整了自己内心的情绪与表面的态度,乖乖地离开皇宫,返回了驸马府。当然,这也需要较大的勇气。公主也非常人可比。 与公主回宫告状的同时,郭暧前去给郭子仪拜寿。郭子仪见他只身而来,他的媳妇没来,就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虑,一定问个究竟。郭子仪追问儿子及侍婢之后,得知方才儿子与公主大打出手,而且还说了一句要命的大话,顿时吓得手脚发抖。这句话的后果可轻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这句话的由头,把郭家满门抄斩。 大惊失色之下,郭子仪把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 代宗看见这个场面,不禁哈哈一笑,亲自起身,为小女婿松绑,并向郭子仪说了一句至今令人感叹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宽解郭子仪道:“小儿女们在闺房中几句戏言气话,我们作长辈的,何必当真?又何必去管这种夫妻闲事呢?” 皇帝亲家居然能这么轻易就放过自己,倒真是令郭子仪大松了一口气。但是为了警戒少年无忌的儿子,回到家里,郭子仪还是拿出大棍,亲自动手,将郭暧家法处置了一番。 郭子仪一家的人,不论做大将、做王后、做大官,始终小心谨慎,不敢多要权力,所以能善始善终。郭暧和升平公主的这次争吵,大概是他们家族传统中一次破例之举吧。从此以后,郭子仪对唐皇朝更加忠贞不贰。他的行为也带动了一大批与他有关系的将领忠心耿耿地为皇朝效命;升平公主在之前似乎是个不听话而没有见识的女人,但经此一事后,大有长进,性情变得谦恭端庄,温柔贤淑,这直接影响了她的一对儿女。儿子郭纵,娶顺宗女汉阳公主,官至大司农,以忠耿清廉闻名。女儿郭氏,嫁给宪宗为妃,仁厚谦让,身历五朝,是历史上以贤德著称的郭太后。郭氏家风,百世流芳,从此“打金枝”引为千古美谈,当中包含的意义实在令人深思。祸害甚妲己:后唐刘皇后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原来是一个老百姓。小百姓怎样当了皇后,又如何祸害甚于妲己,这话得从头说起。 刘氏,魏州成安(现河北成安)人。刘氏年幼时也很可怜,母亲过早去世,她的父亲刘老头靠给人看病和算命过活。当时兵荒马乱,五六岁的刘氏被军队掠走。当时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部队领兵的将校是袁建丰,他见刘氏长得俊俏伶俐,天真可爱,便让人将她带回去,献给晋王李克用的妃子曹氏做了一名小侍女。 曹夫人看到刘氏很是可爱,哄她玩,给她好吃的,好穿的。开始的时候,小刘氏还想着不幸离散的父亲,日子长了,这里的人都混熟了,生活也比家里富裕,她逐渐将老家淡忘了,也适应了王府的生活。曹夫人让人教她歌舞弹唱,小姑娘聪明乖巧,很快便能歌善舞,深得曹夫人的喜爱。 这个曹夫人就是李存勖的生身母亲,她性情谦逊,明辨是非,是个善良大度的女人。丈夫李克用性情暴躁,对属下极为严厉,脾气上来谁的话都不听,惟独对曹夫人言听计从。曹夫人生下李存勖,该子相貌出众,形象超群,有豪杰之相,李克用欣喜不已。李可用的家是远近闻名的仁德之家。曹夫人的贤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李存勖也非常孝顺。 孩子是自己的好,曹夫人对儿子异常喜爱,对刘氏的伶俐与容貌也是喜在心中,等到刘氏成年后,就很自然地想到将刘氏送给李存勖侍奉左右。那样,刘氏伺候儿子,曹夫人会非常放心。 一次,李存勖去给母亲问安,曹夫人便有意让刘氏装扮之后,吹笙助兴。尔后,刘氏又为他们母子表演歌舞。李存勖从小就精通音律,听着刘氏悠扬婉转的曲子,惊喜不已,又见刘氏娇媚百态,楚楚动人,他目不转睛地看得有些入神。曹夫人见状,心中暗喜,便当场做主将刘氏赐给儿子为妾。李存勖谢过母亲,又选择了良辰吉日举行了婚礼。 不久,刘氏就被封为魏国夫人。 李存勖建立后唐前后,已经有了两位夫人,就是韩氏和伊氏。韩氏为正妃,伊氏为次妃。刘氏结婚后,起初并没有争夺主次之位的念头,有李存勖的宠爱已经很知足了。后来,刘氏为李存勖生下一个儿子,想法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她逐渐有了做皇后的强烈愿望。 但她深知自己出身低微,无法与出身名门的其他两位夫人相比。正当刘氏为自己的出身苦恼的时候,其父刘老头竟喜滋滋地赶到李存勖的王府来认女儿,原指望从此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却倒了霉。 李存勖听说有人自称是刘氏的生父,便令其进宫。为了辨明真假,他派人找来当年救下刘氏的将校袁建丰,让他辨认。李存勖本是孝子,对于这位失散多年的岳父也想在证实之后认下来,同时也为刘氏找回生身父亲,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 袁建丰辨认之后,对李存勖说:“陛下,此人确是当年所见的刘夫人之父。” 李存勖听后很高兴,赶忙派人去报告刘夫人这个好消息,不料刘氏却大发脾气:“我离开家时已经大概记事了,明明记得我爹被乱兵杀死,当时我还守着尸体大哭了一场。现在从哪儿跑出来一个老农民,居然敢冒充我爹?肯定是前来敲诈、赚取富贵的刁蛮之人。陛下还记得大唐德宗年间那个冒充沈太后的高氏女子吗?这人肯定和高氏是一样的东西!”于是刘老头在李存勖的王宫门口被人暴打了一顿。 之后,刘氏又偷偷派心腹之人找到父亲,送去黄金千两,珠宝无数,并说明了女儿的苦衷。 刘氏为争取皇后位子费尽苦心。她知道立皇后是朝廷大事,必须争得权臣的支持才行,于是她私下派遣心腹去拉拢宰相豆卢革和掌军权的枢密使郭崇韬。 豆卢革本来头脑灵活,善于见风使舵,早就有巴结李存勖宠幸的刘氏之心。他看到刘氏派人上门求助,便满口应允,愿为刘氏登上皇后宝座肝脑涂地,在所不辞。郭崇韬却为人稍微耿直一些,开始并不愿意支持刘氏做皇后,而且观点很鲜明,立场很坚定。但是,由于当时郭崇韬憎恨宦官当权,言谈之中又经常对宦官露出不敬之词,因此招致宦官们的不满和加害。李存勖对他也逐渐产生猜疑,言语之间便有些显露。郭崇韬内心不安,也在谋求良策消灾避祸。他的一位部下善于投机,见刘氏主动派人来联系,便对郭崇韬说:“陛下最宠刘氏,立皇后是早晚的事,大人不如先行向陛下奏请册立刘氏为正宫皇后,陛下必然会感激你的,而刘皇后也能记得你的恩德。有了刘皇后的支持,宦官也就无法再加害你了。”郭崇韬听从了部下的建议,第二天便联合豆卢革等大臣上奏李存勖,请立刘氏为皇后。 李存勖确实满心欢喜,他正好也是这个意思,便立刘氏为皇后,并封韩氏为贵妃,伊氏为德妃。 刘皇后十分狡猾,善于体察李存勖的想法,但也十分凶悍并且嫉妒心很强,李存勖对她是又爱又怕。曾有一个妃子,李存勖很是宠爱,还生过孩子,刘皇后很担心她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一次李存勖在皇宫里设宴,宠臣元行钦(也是后梁的降将)在座。李存勖知道他妻子刚死,随口说要帮他再娶一个,刘皇后马上把那妃子找来,说:“皇上既然可怜元行钦,何不把她赏赐给他?”不等李存勖表态,刘皇后便让元行钦向李存勖跪拜谢恩,然后让人将这个妃子立马送到了元行钦的府上。 刘氏被册封为皇后之后,把权力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刘皇后以贪婪吝啬而出名,税收本应收入国库,刘皇后则将税收一分为二,一半进入内库,一半归后宫。由于李存勖连年征战,军队人数众多,消耗太大,国库空虚,但后宫之中财物堆积如山,却不拿出来用。刘皇后占有内府库无数财宝还不满足,为了更多、更直接地聚敛钱财,她还派人经商贩卖物品,从中渔利,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商人皇后,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刘氏为了多销商品,竟将干鲜果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出售。 有了贪婪爱财的皇后,便有了善于聚敛钱财的官吏。一个叫孔谦的为尽可能多地搜刮民财,打着改革的旗号绕过藩镇直接下令到州县催交赋税,就是已经被李存勖明令废除的苛捐杂税他也恢复。有了孔谦这个样板,其他官吏纷纷效仿,层层加重剥削,致使百姓流亡他乡、士兵挨饿受冻。 刘皇后不仅贪财乱国,还直接干预朝政,妄杀大臣。在李存勖听信谗言派人前去调查郭崇韬时,她竟向使者下了诛杀令,轻易地毁掉了国家栋梁。 军队缺钱到了要克扣军粮的程度,士卒们由于缺粮吃,竟至卖妻卖子。不少人挖野菜充饥,常在半路饿死。刘皇后和李存勖的倒行逆施促使危机最后爆发,军队发生兵变,李存勖死亡。 刘皇后带了金银财宝,烧了皇宫逃跑,在逃亡的路上为求保护,竟和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私通。难怪后人感叹刘皇后比妲己还祸害。让权得福:“花见羞” 五代是个争权夺利的混乱时代,多少皇帝和皇后在你争我夺中失去性命。花见羞本来应该成为一代皇后,由于自己的谦逊,得到大家的爱戴,竟然相安无事,冷眼看过一场场流血冲突后,寿终正寝。她两次谦让皇后宝位,与那些千方百计争夺权力的人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花见羞原本是糕饼店家的女儿,姓王,花见羞本不是她的真名,她生得一副绝色,眉如远山,目如秋水,鼻似琼瑶,齿似瓠犀,当时号为“花见羞”。花见羞与普通女子截然不同,就是她知道,美貌固然得自天生,神情气质却必须依靠后天的造诣来培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她在帮助料理店务的同时,不放弃学习,同时在学问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这为她以后为李嗣源出谋划策,以及她的人生旅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她17岁时嫁给了50岁开外的后梁大将刘。她与刘只过了两年的夫妻生活,刘就战死了,她就成了寡妇。刘死去,树倒猢狲散,奴仆等都纷纷离去,而花见羞带着一名婢女和一个老仆,为丈夫依礼营葬并在墓庐守节。人们时常见到花见羞穿着洁白的衣裙,踯躅在刘的墓旁,杂树生花,风吹袂起,犹如仙子临风,遗世独立。城中富户人家多有托媒说合的,希望娶她为妾,却均遭到她的拒绝。在当时当地,花见羞已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情人,甚至是“花神”之类的尊贵形象。 适逢李嗣源次妻夏夫人去世,想另求佳偶。有人对李嗣源称扬花见羞的美色。李嗣源召来花见羞,仔细端详,果然是艳冶无双,名足称实。花见羞身虽无主,但尚带得遗产数万,至此很多都给了李嗣源。李嗣源娶花见羞为妻,既得了美人,又得了黄金,自然喜上加喜,宠上加宠。并且花见羞性情和婉,应酬周到,每当李嗣源早晨起来,盥栉服御,都是由她在旁侍奉。 李嗣源与花见羞结合是后唐主李存勖灭了后梁之后。李嗣源自幼便与李存勖争强斗胜,在击灭后梁的战斗中,李嗣源屡建奇功,功高盖主,更使李存勖犹如芒刺在背,感觉不安生。李存勖即位为唐庄宗后,李嗣源就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花见羞当时刚刚19岁,却也分明感受到了丈夫潜藏着杀身之祸。李嗣源是她的后夫,她深恐自己的这个第二任丈夫稍不留心,就被人杀害,因而提醒李嗣源注意自保。李嗣源就问:“怎么自保?”花见羞出智谋,叫他时时不可离开军中,经常和部下在一起,以免为李存勖乘机所杀。 这一阵枕旁风自然把李嗣源吹得更加清醒。 果然,当李嗣源率养子李从珂作为先锋攻入开封灭梁时,李存勖假装特别高兴,拍着李嗣源的肩膀对他说;“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我要同你共有天下。”但不久之后的一次朝议上,他举起手在空中摇晃,对功臣们说:“我从这十个手指头上得了天下,哈哈。”意思是你们都没有功劳。李存勖就是这样玩两面三刀之术。李嗣源在洛阳好几次遇险,幸亏宦官李绍宏保护,才免被杀害。 后来,李嗣源在河北称帝,与在洛阳的李存勖分庭抗争。 李嗣源称帝是在河北,当时河北不适于李嗣源发展。李嗣源又问花见羞怎么办? 花见羞这样分析:河北各地形势复杂,难以立国,不如渡过黄河,入据开封,西攻洛阳。李嗣源权衡形势,再次采纳了花见羞的建议。真是福人天相,正当李嗣源的军队渡过黄河时,洛阳城中一夜之间却发生了重大的变乱,禁军统领郭从谦发动叛乱,率兵入宫,后唐主李存勖不明不白地死去。这样李嗣源适时赶到洛阳,迅即平定变乱,名正言顺即帝位。 李嗣源继承皇位后,一切举措更大受花见羞的影响。他革除了李存勖在位时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撤销了一些有名无实的机构,推崇节俭并勤政爱民。正好当时连年丰收,百姓逐渐丰裕,社会稳定,算是当时最安康的一段时光。 谁也没有料到这位糕饼店老板的女儿,当年独守孤坟的寡妇还有如此的谋略和见解。 李嗣源当了皇帝以后,本打算立与自己出生入死的花见羞为皇后,却遭到了花见羞的拒绝。花见羞对李嗣源说:“皇后只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倘若彼此相爱,名号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何况陛下的原配夫人夏氏曾经患难相随,如今虽已过世两年,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正领兵在外,况且夏氏族人也多官居要职。不如暂时不册立皇后,而追封原配夫人为皇后,一来可以使人感觉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以安定父子关系,并笼络夏氏族人。”李嗣源一听这话,就觉得十分有道理,因为这样做还能表现出自己的仁德和远见,就采纳了她的意见。这一招,果然使满朝文武都认为皇上德高恩厚,不忘旧情,是个重感情的君王,于是增加了信心、信任、安全感与向心力。 3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认为需要有皇后母仪天下,管理后宫,此位不可长久虚悬。大家一致推荐花见羞为后,可花见羞仍然谦让,坚持要求李嗣源册立曹淑妃为后。 这个曹淑妃是谁?曹淑妃原来侍候过夏氏夫人,并帮着抚育过李嗣源与夏氏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就在上次册立皇后被花见羞拒绝之后,李嗣源执意要封花见羞一个淑妃的头衔时,由于花见羞建议将淑妃头衔给曹夫人,曹夫人才有了淑妃这个头衔。这次,早已色老爱弛、平日只烧香礼佛、深居简出的曹淑妃又由于花见羞的谦让而坐上了皇后的宝座。及曹淑妃将被册封为皇后时,她悄悄对花见羞说:“我素多病,不耐烦劳,妹可代我正位中宫。”花见羞慌忙拜辞道:“后为帝匹,即天下母,妾怎敢当此尊位呢?”既而六宫定位,曹皇后虽总掌后宫内权,但形同虚设,一切处置,多听从花见羞的主张。 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但当时实权却握在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中,这两人原是李嗣源的左右手,他们哪里把李从厚放在眼里,于是又拉开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 前文说过,花见羞由于自己的谦逊,得到大家的爱戴,竟然相安无事,冷眼看过一场场流血冲突后,寿终正寝在宫中。爱人和人生导师:柴皇后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不假! 郭威建立后周,坐上了皇帝宝座,而他的患难之妻柴氏却已隐身荒山孤坟之中。郭威感念爱妻的大恩厚德,深感无以为报,于是力排众议,把死去的柴氏封为皇后,并收柴氏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藉柴氏游荡在九泉之下的亡魂。 郭威为何要如此善待柴皇后呢? 郭威说:没有柴皇后,也就没有我后来做皇帝。 柴皇后教会了郭威很多的道理,首先教郭威懂得了笼络人才、利用人才、使用人才的艺术。于是,在郭威称帝的过程中,有一批鼎力相助的谋士。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郭威在刘知远的麾下听令。刘知远是个武夫,冲杀战场,勇猛无比,建立后汉政权后,性极残酷,独断专行,国家大事都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和文人谋士商量,他所信任的人即所谓的知己也都是清一色的武夫。一般说来,武夫做皇帝,有勇无谋,总要有一些亲信的谋士相助,如梁太祖时期的敬翔、唐庄宗时期的郭崇韬、唐明宗时期的安重诲、石敬塘时期的桑维翰等。这些谋士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武夫的蛮横和简单就收敛改变一些,判断也就准确一些,决策也就科学一些,国家就稳定一些。而刘知远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不这样做,因此后汉政治比前几朝更混乱,管理更加无序,灭亡也最快。后汉立国不过4年,就灭亡了。 当时郭威是这群武夫中的一员,但比较起来有些知识,注意吸取刘知远的教训,取长补短,并留心有才能的文士,把他们笼络过来,为己所用,也得到文官们的好感。他得到了一些谋士的辅佐,从中受益颇多。 例如:一次,占据河中的李守贞、占据长安的赵思绾和占据凤翔的王景崇三人同时反叛,形势十分危机,郭威被朝廷派去讨伐三乱。临行之前,他首先想到不能以武逞强,于是主动听取文人的意见,就向文官首领太师冯道求教平乱之法。冯道告诉他:“李守贞是著名老将,很有威信,大多数军士是他的旧部,他向来得军心,所以不怕讨伐。你只要不吝惜宝物,赏赐他的士卒,他的士卒自然不再为他卖命,你就可以战胜他。”郭威虚心听从冯道的建议,按照冯道的方法去做,果然大得军心。大多数军士都反戈一击,愿意为郭威出力,攻击李守贞。于是郭威取得河中、永兴(长安)两镇,杀死李守贞和赵思绾。 郭威还会创造性发挥,也就是创造性开展工作。他得胜之后,按照冯道所教不要吝惜宝物之法,举一反三,得胜回朝后不肯独受重赏,推功给在朝的大臣和将士,皇帝因此遍赏大臣及藩镇。这样做,形式上郭威得赏不比别人多,实际上是换来了这些人的好感,争取的是人心。这恐怕比什么都重要! 几年间,郭威先后收罗到了魏仁浦、李谷、王博、范质等得力文人,后来李谷管理财政,魏仁浦、王博、范质参与机谋。后来郭威取得帝位和治理国家,这些文臣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郭威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个孤儿。郭威原本姓常,幼年丧父,他跟随母亲改嫁到了郭家。童年时期十分贫困,曾经为村里有钱人家当童工,以牧牛为生,有个小号叫“郭雀儿”。他没钱入学读书,更谈不上家庭教育。郭威是认识了后来的柴皇后以后才开始读了些书。应该说,柴皇后是他的启蒙老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郭威自身的聪明好学,加上柴皇后的教导和知识的熏陶,使他有别于一般武夫,接近儒将的素质。后来,取得政权后,他还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人出身,碰到机会做皇帝,岂敢厚自奉养,贻害百姓。”这话非常谦虚,也非常爱民! 他还对大臣们说:“我生长在行伍,不曾从师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的办法,可以写出来告诉我,文字要朴实,不要让我看不懂。”他能虚心纳谏,保持节俭,深受官员和民众的赞扬,于是四海同心,上下协力。他统治时期,境内比较稳定,经济也比较发达,确是个难得的皇帝,这些来自于柴皇后对他的影响。 但柴皇后与他的相逢是十分偶然的,或者说是天意,而他俩一见钟情确是实话。 那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骄恣荒淫,朝政紊乱,在宫廷政变中被杀。李嗣源率兵进入洛阳,平定叛乱,连刘皇后及诸皇子也一并杀戮。他从宫中放出大批宫女及妃嫔,其中就有日后的柴皇后。柴皇后当时虽已入后宫,但庄宗在位仅3年,所以她实际上未曾获得恩宠和雨露。我们还暂时叫她柴家姑娘。 柴家是荆州的大户人家,有财有势,非寻常人家可比。柴家听到姑娘被放出的消息,父母双双来迎接爱女,来到黄河孟津渡口。正巧柴家姑娘一行车驾从人也来到孟津渡口。两路人马会合,在旅舍中休息一宿,准备第二天过黄河。不料当天晚上一场滂沱大雨,第二天早晨只见黄河水涨,河面浊浪滔天,雾气蒙蒙,舟楫难行。一连数日,风雨不停,河水暴涨,连道路都被淹没。柴家一家人只好停留在旅店。 停留期间,柴家姑娘时常站在窗前张望,迷蒙的雨水中她竟然看到有一名壮汉大踏步而来。这壮汉大步流星,虽然衣衫湿透了,但浑身上下露出英爽之气柴家姑娘十分细心,有意向店家打听,知道这个壮汉叫郭威,也是荆州人,18岁投军,因与市井无赖相斗,不料失手把人杀死而获罪。州官看他相貌堂堂,天生贵样,就暗地里放他逃命。如今他正是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得知这些情况,姑娘竟然找上门,向郭威问了个究竟。 郭威一番介绍,柴家姑娘不但不计较其杀人之事,竟然对这位浑身湿透的壮汉起了怜悯之心。柴家姑娘看着旅店的被褥很单薄,又被阴雨润得潮湿,就命侍女送给郭威一床自家带来的毯子御寒。郭威不但没领情,还倔强地说:“萍水相逢,互不相识,不能平白无故受人东西。”他这一拒绝,柴家姑娘觉得他有志气,有特点,非常人可比,于是再去见郭威,以同乡之谊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想说服郭威接受自己的好意。不料,话匣子一打开,柴家姑娘就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郭威对柴家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也隐隐地觉得柴家姑娘似乎对自己饱含着一份温暖之情。就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刚从皇宫中出来的娇贵仕女,与一个出身贫寒、效命行伍的带罪之人,在黄河渡口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 真是天从人愿,大雨时断时续,郭威与柴家姑娘有了更多接触和交谈的机会。当时,五代承唐余风,又值乱世,男女交往似乎了无顾忌,那时还没有男女授受不亲这些约束,他们两人说话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郭威讲军旅生涯、江湖故事,柴家姑娘歪着头,听得津津有味。偶尔她也讲一些朝廷里的事和宫中生活,郭威睁大了眼睛听,一副憨憨可爱的样子。柴家姑娘毕竟是见多识广的人,很有见识,劝说郭威:“如今属于乱世,乱世出英雄,现在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你应进德修业,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知道时不我待,不能平白地蹉跎岁月。”郭威从来没有听过这些道理,像一个小学生听天方夜谭。而且,柴家姑娘还轻轻地对着他的耳畔,悄悄地表示出自己的爱慕之意。 郭威何尝不爱这眼前的美女!他是感到自卑,现在功不成,名不就,孑然一身,四海为家,而且是在逃的杀人犯,连起码的生活和自由都没有保障,前途命运两茫茫,又怎能消受佳人的美意,连累眼前的美人! 柴家是财大势大的家庭,柴家姑娘此番出宫,更携带了大批的金银珠宝,生活自然不成问题。姑娘看出了郭威心中的忧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生活开支不必发愁,我自有办法解决。” 然而,柴家父母听了这事,觉得柴家有财有势,女儿又是宫中出来的,女儿如要嫁人,起码得嫁个封疆大吏什么的。现在女儿却抓住一个落魄汉子、在逃犯不放,不免耿耿于怀,于心不甘。于是他们对女儿婉言相劝。 柴家姑娘向父母解释说:“郭威现在虽然一无所有,他日必定发展,前程无量。女儿已决心以身相许,天涯相随,海角相伴,虽未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将来不管是吃苦受罪,还是享受荣华富贵,都自认了,绝不埋怨父母。”说着,柴家姑娘把宫中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分成两份,一份孝敬父母,一份留作己用。两个人迅速结为夫妻。 天晴了,水未退,情正浓。小夫妻不再过河,双双折返洛阳。 柴家姑娘在洛阳为郭威准备了一个幽静的小院,让郭威“进修”,埋头学习,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她还画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每日上午读书,午饭过后夫妻二人品茗闲谈。妻子成为丈夫的老师,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旁通处世之道,讲授用人之法,纵论国家政事与天下大事。一年多的时间,郭威从这里“毕业”了。 柴家姑娘说:“你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弘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于是,郭威先后跟随石敬瑭、张彦泽、杨光远、刘知远等人。 在一次与契丹人的战斗中,郭威以2000伏兵大败契丹,大名远扬,赢得刘知远的器重。 史书记载:刘知远后来夺后晋建后汉,多方倚重郭威,许多重大事情都由郭威来办。但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为隐帝。隐帝听信谗言,大杀功臣,当时郭威留在汴京的家人也全部遇害,柴氏也没有幸免。 当时郭威正领兵担任邺都留守,听到亲人被害,气愤悲伤至极,挥军由邺都直指京师,隐帝为乱军所杀。 郭威入京,晋见太后,商议由刘知远的侄子刘斌入继大统。这时,契丹人入侵,太后命郭威率军出征。当军队到达檀州时,将士哗变,拥郭威称帝。“黄袍加身”,郭威也不推脱,之后,建立后周。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郭威感念爱妻的大恩厚德,无以为报,力排众议,把死去的柴氏封为皇后。一代卓越大词人:李清照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凤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近千年来一直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其结婚。她与赵明诚,是封建婚姻制度下最幸福的一对,他们伉俪情深,琴瑟和谐,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朔、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接到该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杂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幸的是,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得罪权臣蔡京而被罢官。不久,赵挺便死于政治斗争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节衣缩食,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尽管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们夫妇每得一罕见之物便共同校勘、鉴赏,其乐融融。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也就是他们结婚29年后,赵明诚死于建康太守任上。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经过数年的努力,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认真校正誊录,并作了一些增补,集成了《金石录》(30卷)。 这个时期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的李清照,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宋徽宗、宋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比如她在自己著的《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说法,并以“协音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本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其立论虽然有所偏颇,忽视词作的内容,但却颇有见地。 至于李清照逝于哪一年已经不可考究,不过她晚年的痛苦除了山河破碎之外,就是对丈夫的怀念之情。无毒不“丈夫”:述律后 《辽史》记载:“欲以身殉,亲戚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后断腕”的故事。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述律后,而这述律后何许人也? 述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名月理朵,契丹族右大部人,有政治远见,有军事才能,勇敢果断过人。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封述律后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政国事,断腕服众。她生有三子,次子耶律德光即位后,尊为“应天皇太后”,后发动政变,兵败被逐,75岁病死。 述律后小的时候似乎没有故事,长大之后,她和舅舅的儿子阿保机结了婚。述律后非常有智谋,而且还能领兵作战,几次果断应变,及时出击,救丈夫于危难,被契丹人称为“地神”。对于阿保机的事业,她倾注了全部精力,可以说是贤内助。其中之一就是为阿保机发现人才,保举人才。汉人韩延徽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正是由于她的极力推荐,才使阿保机有了一个很得力的谋士、助手,为他出谋划策,稳掌江山。 阿保机在前方领兵四处征讨,为打下江山浴血奋战;述律后在后方坚守大本营,不让后方“起火”,使阿保机集中精力在前线作战,为阿保机取得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一次诸敌叛乱,她派兵追击,攻打抢走神帐和旗鼓的叛军,并夺回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受她的影响,她的族兄弟像支持述律后一样支持阿保机,打仗时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她的兄长敌鲁和弟弟阿古只等一些人非常讲政治,在阿保机对其他人的政治斗争中,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保护了阿保机。因为帮助阿保机有功,阿保机妻族的地位仅次于皇族。 阿保机登上皇位,她自然地当上了皇后。 马背上的民族,人人能打,不分男女。述律后当上皇后之前她帮阿保机抢天下,当上皇后之后她帮阿保机保天下,都是打出来的,已经是个很能干的军事家了。 刚刚建国这年为了扩充疆土,阿保机又积极四处征战,后方空虚,室韦部乘机来袭。述律后有先见之明,早已派兵埋伏等候,等他们到了之后,领兵大破室韦人,这一仗,使述律后名声大振。 述律后还与阿保机一起谋划战斗计划,阿保机听了述律后的主意,就往往大胜。 有一年,南方的吴国向契丹国进献了一种猛火油,说是遇到水后火不但不会灭,反而会烧得更旺。都说水火不容,怎么还有这种神奇的事?阿保机一听动了心,马上就想领兵去攻打幽州城,并试一试这种猛火油到底是不是这回事。述律后得知后,赶忙阻止。她是一个心细的女人,当时并没有简单地阻止威武不屈的丈夫,而是策略地提出只扰不打的战略。她说:“我们用3000骑兵埋伏在幽州四野,断其粮草,不用几月,幽州便不战而败。如果我们冒险地用兵,万一不能取胜,也许惨败。”阿保机开始不以为然,但不再一时冲动去打幽州了。 以后阿保机曾两次南下,都因为不听述律后之言,而以失败告终。 后来,阿保机按照妻子述律后骚扰幽州这种策略出兵渤海国,大获全胜。但得胜之后阿保机在返回途中病死。 从阿保机死到新君主选出,这段时间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要由皇后主持政务,就是述律后管事,继承人也要由皇后主持召开大会选举产生。所以,阿保机死后,皇后的权力就更大了,她的意见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述律后听政,暂时还掌握军政大权。然而,这时的述律后是想永久掌握大权。于是,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她把阿保机安葬之后,主持了契丹贵族参加的推荐继承人的大会,废掉当初阿保机所立长子耶律倍的太子位,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耶律德光继位。述律后为自己掌握实权打下了基础。 接着,就是排除异己。 这位皇后干了一件极漂亮的事,逼得再嗜血的男子都低下了头,由衷地臣服:狠,算你狠。当时有兆思温等元勋重臣不服管制,为了稳定朝局,她以“亲近臣子应追随侍奉太祖”为由,要沿袭老土的少数民族旧例,命令他们为太祖阿保机殉葬,以此清除政敌。兆思温反驳她:“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以身殉?”只见她脸色漠然,挥起金刀,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在太祖棺内,说道:“儿女幼小不可离母,暂不能相从于地下,以手代之。”兆思温等人没有办法,只得全部为太祖殉葬,从而使辽国皇统得以顺利传继。 对于一个美丽而尊贵的女子来说,杀身成仁又有何难,难的是她的当众当机,而且能对自己下这种毒手。 阿保机死后,述律后的权势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这得益于四点:一来她是太后,而且耶律德光又是她亲手提拔的皇帝,耶律德光唯母是从;二来还有那个“地神”的传说,使得一般人不敢对她有所不敬;三来在朝中排除了异己,无人捣乱;四来在朝廷安排了众多的述律家族人。 本来述律家族在阿保机在世的时候地位和权势就仅次于皇族,阿保机死后,有了太后撑腰,述律家族权势更重,反过来又对述律后的权势是个保障。 世上的事真的是无毒不丈夫吗?无力回天:阿盖郡主 吾家本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 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 欲随明月到苍山,押不芦花颜色改; 可怜家奇男子,施宗施秀同遭劫。 云清波粼不见人,泪眼婆娑难自解; 骆驼背上细思量,西山铁豆霜萧瑟。 这一首诗是梁王的女儿阿盖郡主听到丈夫段功被惨杀的消息后,写下的绝命诗。之后她把父亲交给她的、本是要她用来毒死丈夫段功的孔雀胆吞下,为夫殉情,到九泉之下追随她倾心爱恋的丈夫去了。 当时,梁王要除掉著名的护国功臣、一代改革家段功,预备了两套方案:一是下毒药谋杀;二是派人去谋杀。梁王在第一计划即要他的女儿阿盖郡主使用孔雀胆毒害段功失败后,采取了第二计划。 这第二套方案具体是,在某一天黎明时分,梁王把谋害段功的一切布置妥当,于是派人通知段功,邀请他前往东大寺议事。 阿盖郡主知道了这个邀请便有所警觉,平常早晨都是在梁王府议事,这次却改在东大寺,肯定是一个阴谋。于是,她劝段功不要去。 段功为人真诚,也从不怀疑任何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岳父大人。他了无惧色,坚决要去,在阿盖郡主的一再要求下,才把自己的两个贴身侍卫——当时云南一带数一数二的武功高手施宗、施秀带上,轻车简从地应邀前往。一路上,段功心里还想着如何向梁王好好解释一下。 从段功的府邸到东大寺要经过通济桥,这是一处比较荒僻的地方,桥的对面是一片茂盛的森林,显得阴森恐怖。车刚到桥上,便听得一阵急促的梆子声响,只见桥下伏兵四起,不由分说挥刀就向段功三人砍来。段功三人施展武艺,打退伏兵。他们驾车刚刚冲过通济桥,又听见一阵急促的梆子声响,从森林中又杀出一队伏兵,这队伏兵的本事显然比前面那队强得多,有的竟是赤手空拳地奔袭,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拳风掌劲就已涌到身上。这些人既有蒙古人中的摔跤高手,也有汉族人中的武功高手,还有西藏喇嘛教中的密宗高手,段功三人虽然浴血奋战,无奈对方高手太多,杀散一层又有一层,三人渐渐精疲力尽,于是同时遇害。 原来的第一套方案具体是:趁着段功去大理接那里的妻子与孩子的时候,梁王把阿盖郡主召来。梁王先动之以父女之情,再晓之以大义之理,说段功这人貌似忠厚,实际上十分奸诈。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夺取我家江山,我们必须除掉他,心里才安稳,才能保住全家的荣华富贵。说完把一副孔雀胆交给阿盖郡主,叫她趁段功不备时让他喝下去,将段功毒死。 阿盖郡主听了这话,她感到十分为难,一边是至亲——父亲;一边是自己倾心相爱的人——丈夫,她不愿他们之中的任何一方受到伤害。她不愿让父亲所计划的事发生,成为事实。阿盖郡主跪在父亲面前,哭着说:“这次段功回大理去,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妻儿接来,这是心地光明的表现,怎么会是为了夺取我家江山?这一次他锐意改革,成效已经明摆在这儿,广大的百姓都对他充满了信心,并为他的改革而欢欣鼓舞,这并不是要危害您的统治的事情啊!相反他为保全您的基业,造福滇中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为此他忍受了多少流言蜚语的攻击!别人相信,您可千万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而铸下后悔莫及的大错!” 可梁王这时已完全相信了小人的谗言,主意已定,根本听不进女儿的忠告,执意叫女儿去毒死段功。“你必须杀死他!”梁王声嘶力竭地叫喊。 一面是父命难违,一面是对自己始终既敬仰又热爱着的丈夫。阿盖郡主把自己关在房内,怔怔地望着装有孔雀胆的木匣出神,心中犹如利刃直刺。经过了大半天痛苦的煎熬,她终于将乱麻般的头绪理清楚。在丈夫与父亲之间,她选择了丈夫。 段功带着妻儿回到昆明的当晚,阿盖郡主就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段功,并把孔雀胆拿出来给段功看。她把自己的苦楚也毫不保留地告诉了段功,希望段功带着她一起逃离昆明,逃回大理。当时,他们逃跑还来得及。 段功根本就不相信这是真的。在他看来,梁王正在重用自己,依靠自己,可以说是自己挽救了梁王的统治。梁王应该是明白人,他应该知道自己如果要夺梁王政权的话,早在大夏国皇帝明玉珍进攻梁王的时候,就轻而易举地夺了,何必要等到现在?梁王对自己一直很好,过去自己作战,脚趾受伤,梁王亲自为自己裹伤,后来又把宝贝女儿阿盖郡主嫁给自己做妻子,任命自己做梁王府的平章,支持改革,怎么会突然之间就要杀自己呢? 这时他忘了那句至理名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逃走吧!”阿盖郡主痛哭流涕,哀求丈夫说。 段功对妻子阿盖郡主坦然说道:“大丈夫做事自然要光明磊落,怎么可以暗夜私逃,纵有小人从中搬弄是非,等我明天当面解释一切,自然烟消云散,郡主不必担心。” 阿盖郡主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段功对梁王的当面解释上,但是等来的却是梁王的第二套方案。 那么,梁王到底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女婿段功呢? 话还得从头说起。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三月,驻守蜀地的武将明玉珍在军师刘桢的谋划下乘机称帝,国号大夏。明玉珍把下一步进攻的方向选在云南。 云南除了汉族外,世世代代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白族和彝族。西汉的时候,这里是滇国,唐朝时叫南诏,宋朝的时候就叫大理。元朝始设云南行省,一方面分封蒙古贵族为梁王,统治这里;另一方面设置大理都元帅府,把大理世家段家提任为总管。梁王的王府在昆明,当时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就把进攻矛头直指昆明。梁王不是明玉珍的对手,急忙率众撤出昆明,赶紧向大理总管求救。 此时大理总管就是段功。段功正当壮年,家传武功,本事是十分高强的,接到求救信后,当即点齐军马,火速出征。先是大战于吕阁关,与明玉珍形成拉锯战的局面,后来段功夜袭古田寺,用火攻打得明玉珍仓皇败逃;明玉珍在回蹬关稍事整顿,本想反扑,却又中了段功的埋伏,连夜撤退。段功乘胜追击,在七星关再次大败明玉珍,将云南失地一一收复。 梁王为感激段功相救之恩,表彰段功的功绩,在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亲自为段功裹伤,并晋封段功为王国的平章,相当于宰相。于是在梁王的小朝廷里,段功已是宰相的身份。这样,段功就留在昆明,时时出入梁王府中。 之后,由梁王做主将自己的女儿阿盖郡主嫁给了段功。 段功成了梁王府的平章,之后又成了梁王的女婿,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愤不平。段功为了报答梁王的知遇之恩,为了不辜负阿盖郡主的柔情蜜意,他以自己的魄力与才干,为梁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以使梁王的政权日益巩固。段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严惩贪污,裁减无用的官员,严肃法纪,整军练武,使梁王府的政局气象焕然一新,赢得了大多数人的鼓掌喝彩。 事实上,段功这时的政治根基并不是十分牢固,加上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损害了极少数人的既得利益,使他们怀恨在心,站到了段功的对立面。这些人虽然是极少数的一批人,但在梁王府中多位居要职,是能够随时左右梁王的亲近人物。他们和那些嫉妒段功的人一起在梁王府内外联合起来对付段功,不断地说着段功的坏话。说他的改革是居心叵测,说梁王听任他这样做下去会大权旁落,等等。梁王开始对这些话还不大相信,但谗言听多了,三人成虎,梁王的心中也不免嘀咕起来。 恰好这时段功又离开昆明回到大理,决定把原配妻子高氏和两个儿女接到昆明来。这给一批阴谋家带来机会,他们加紧诽谤段功。在他们的煽动下,昏聩的梁王终于听信了谗言,决定除掉这个对自己的政权构成威胁的“心腹之患”,一场阴谋在悄悄地进行。 这样,段功和阿盖郡主这对本来由他点成的鸳鸯又要被他活活拆散。他知道,阿盖郡主是十分爱段功的。 那是梁王在自己的府邸摆下庆功宴,犒劳段功一行时。那晚梁王府内灯火通明,鼓乐齐天,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段功坐在梁王的身旁,梁王频频与他把盏。梁王府中一般内眷听说今日是为击退大夏明玉珍的英雄段功庆功,便抱了一份好奇心,要看看这一位英雄究竟生得什么模样。梁王的女儿阿盖郡主更是怀有一种特别的心情。 阿盖郡主被蒙古人称为“押不芦花”,意即能够起死回生的美丽仙草,是个蒙古美女。阿盖郡主是个混血儿,有着蒙古女孩特有的鲜红的脸蛋,浓浓的眉睫,健美的身体,又有着汉族女孩特有的窈窕的身段,灵活的大眼睛,甜美的嘴唇。再加上她能歌善舞,又研习汉文,不知羡煞了多少蒙古王孙公子。今晚她听说父亲宴饮抗敌大英雄段功,她前来观看。 她看到段功长得很高,但有些瘦,可瘦得有精神;那一双眼睛总带着一种善意的微笑,可偶一抬头,偶一回顾,又放出一种凌厉的光,似乎能穿透人的灵魂;他显得有些疲惫,却掩不住那种勃勃英气。她觉得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情人、丈夫。 阿盖郡主知道自己已是深深地爱上了段功,她总是千方百计地接近他,她积极创造条件和他在一起。如果能和他交谈几句,那更是天大的乐事,她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即使是看一看他,哪怕是很远,只要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她就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有一种快慰,高兴几天几夜。 这些,做父亲的梁王自然都看在眼里。那天,梁王有意和女儿阿盖郡主把话题扯到终身大事上,阿盖郡主告诉父亲,她爱上了段功,希望父亲能够同意。梁王对阿盖郡主说道:“段功是一个已有妻室的人。段功前几天来向我请假,他在大理的妻子高氏看到段功大半年没有回家,思夫情切,托人带来了一封家信,催他回去。” 阿盖郡主静静地听父亲把话讲完,她以很平静的语气对父亲说道:“现在的男人不都是三妻四妾吗?段功在大理有一个妻子,在昆明再有一个妻子这并不碍事呀!” 梁王深知女儿的个性,再想到段功如能成为自己的女婿,自己的政权便有了一个坚强的助手,终于同意了这桩婚事。就这样阿盖郡主欢天喜地地成了段功的妻子。 然而,这一切美好都被梁王的昏庸化为乌有。 阿盖郡主听到了段功死去的消息,她毕竟是见多识广的皇族贵胄,没有像一般女性那样呼天抢地,锥心泣血。她非常冷静地把段功的一双儿女改装易容,派遣亲信火速地送回大理。 当梁王军队将段功的府邸团团围住,指名强索段功的一双儿女时,阿盖郡主这时已心如死灰。她想到父亲的昏聩,想到父亲的绝情,想到丈夫被亲人所害,她没有犹豫地吞下了父亲交给她的、本是要她来毒死段功的孔雀胆,以自己的死表示对父亲的不解和抗议、对丈夫的依恋和追随。 如今的大理还留着阿盖郡主与段功的坟墓。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