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对北方草原上众多的蒙古部落进行有效的统治,针对着蒙古地区土地辽阔、民族强悍勇敢和人随畜迁的游牧生活特点,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统治方法。其中,曾将驻牧于当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科尔沁等二十四个蒙古部落,编定为四十九个札萨克旗,总称为内札萨克。为了笼络内札萨克的蒙古封建主,清朝统治者根据清代外藩封爵制度,对其陆续封爵。 当时所封的爵位,第一等是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和硕”是满语的部落之意,这里作为荣衔加在亲王之前。第二等是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多罗”是满语的称美之辞,相当于汉语的“理”字,在此冠于郡王之上。第三等是多罗贝勒,简称贝勒。“贝勒”是满语,意为“管理众人”,亦即“旗之王”。第四等是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固山”是满语清代八旗的“旗”;“贝子”是满语,原为贝勒的复数,清代成为爵位的名称。第五等是镇国公,第六等是辅国公。以上六个等级统称为王公,与清朝宗室爵位基本相同。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经清朝皇帝批准后可以由其子孙承袭。承袭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即某王公的爵位经皇帝颁诏允许后,其后代可以按原等级承袭。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大多是如此继承的。另一种是降等承袭,即按清朝时的惯例,王公贵族的爵位其后代要降一个等级来承袭。这样逐代降等承袭,子孙的爵位就越来越低了。就一位王公来说,其爵位等级也并非如同“铁饭碗”那样终其一生不会改变,有时因其功过亦会有所升降的。与封爵有关联的还有封号。封号的办法在清朝制定封爵制度之前即已产生了。原是对于作战有功的人赐以不同的封号以示褒奖,后来清廷开始封爵,封爵与封号有了些关联,常被统称为爵号。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有的人有爵有号,有的人有爵无号,有的人因其功高享有双封号。这些封号也可以由子孙来继承,但也时有例外。 获得爵位的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享有清廷给予的各种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在经济待遇上,清廷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每年的标准是:亲王俸银二千两,俸缎二十五匹;郡王俸银一千二百两,俸缎十五匹;贝勒俸银八百两,俸缎十三匹;贝子俸银五百两,俸缎十匹;镇国公俸银三百两,俸缎九匹;辅国公俸银二百两,俸缎七匹;担任旗札萨克的台吉或塔布囊俸银一百两,俸缎四匹。但是科尔沁部有四位亲王和一位郡王的俸禄特殊。其中,图什业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哩克图亲王、博多勒噶台亲王每年各给俸银二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札萨克图郡王每年俸银一千五百两,俸缎二十匹。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功勋卓著,所以比其它亲王郡王的待遇要优厚。 清朝北京的王公府第虽然很多,但是蒙古王府确并不多,僧格林沁的王府就是其中一座,而且僧王府还保着这不少蒙古地方的传统习俗。僧王府位于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板厂胡同30至34号。僧格林沁王府不是一次建成的完整府邸,而是累年添购而成的。僧王府的前门在炒豆胡同,后来几乎占了炒豆胡同一条街,由此可见僧王府规模之大。 按照清朝祖制亲王府第,皆坐北朝南,出入王府都由东西阿司门(满语)行走。门的对面皆有影壁。说到影壁,其实在北京,上到王公贝子府,下到平民百姓的四合院都设有影壁,可以说影壁是标准的老北京建筑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北京住宅的影壁亦称影壁墙。其式多为一字型,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一般为石、砖结构,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正面壁心平面,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之用。满族家庭在影壁墙前面还立有索伦杆(神杆)。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而王公贝子府的影壁则更大,和平民百姓的影壁亦有些区别,主要是王公贝子府的影壁多立于王府大门之外。 关于影壁的作用,其实倒是一件十足的封建遗留物,不过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倒是已经成为北京传统民宅府第的代表了。传说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所以,影壁在旧时是被当作阻挡各种灾祸之用的。 一般的王府过了影壁就进入了阿司门,阿司门外有斜行(读霞杭)木、上马石木拴马桩。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头狮子也。其阿司门内靠南群房,为护卫等办事轮值休憩之所,及管事处、回事处、庄园处皆排列于是。正面为宫门,门罩凡五间(郡王三间)。东西相对有两铺炕。沿北墙有枪架,上竖阿胡卢枪(满语),分左右各若干枝,枪头罩以蓝布,并有管项牌,长方形,胪列各项差缺,每项一条,黑色油木边框,用红纸写宋体字,上罩桐油,每年岁暮更换一次,常年悬挂。宫门外有石狮子一对,分东西对峙。宫门左右两旁门曰抱厦门。门扇于新年悬挂门神像,门楣挂红纸挂钱(挂钱为长方形,凿有花纹及满洲字,与门神像皆有木屉,布底,蓝布边)。凡门皆有门联,用白色纸写,与宫内同。以上皆于次年正月十九日摘下。//---------------贵族往事多寻味(2)--------------- 进抱厦门后,正面大殿,俗称银安殿,亲王五间,郡王三间。亲王大殿及宫门用绿琉璃桶子瓦,郡王则用桶子瓦。东西两配楼;大殿则非有大典礼不开,由东西夹道绕进,是为二殿(三间),东西配房各若干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居住。凡皇子分府,必由宫内将向来供使役之太监常往,而以首领管理之。二殿后为神殿,两旁为东西配殿。神殿之西间有炕,名为万字炕,实则“门”形之砖炕也。西墙挂祭神之乐器多种,为萨满太太跳神之用。西墙、北墙均供有神橱。东间为亲、郡王及其袭爵人合婚之所。须在此住一个月,始迁回跨院(住房、书房等皆在跨院)。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合婚之所相同,盖坤宁宫西间向为跳神吃肉之处,仍沿关外风俗也。 神殿后院为遗念殿,专供奉先帝、后曾穿戴之衣帽等物。清代向例,帝、后崩逝后,由继位之皇帝将帝、后曾穿戴过之遗物,颁给各王公大臣,名曰“遗念”。此外则佛堂、祠堂皆在此院内。 住房在西跨院,屋内皆用尺六金砖墁地,砖面上罩桐油,砖地中空。屋外前廊(两明间)皆有炉炕,上盖朱油木板;冬令在内生火,名曰“地炕”,室内温暖适度,而不见灰尘煤气。其唐花如牡丹、碧桃、腊梅、香橼、佛手、罗列满屋,经暖发香,并可经长时间之摆设。 府第正屋之外,各有花园,大约皆在住屋之西,亭台堂榭、山石荷池。园内若欲引进活水,须经特赏,如醇王府花园有恩波亭是也。园中并植各种树木花草,以供退食游赏及宴客之用。如三座桥恭王府之萃锦园,大木仓西郑王府之惠园,是其最著者也。 僧王府虽属晚清的王府,规矩虽然不如入关的时候那么讲究,但是其规模格局也在现存在王府里排得上号儿的,僧王府原大门外有影壁,门两旁有上马石,门内有枪架子,从刀枪架子的放置也不难看出,这位蒙古王府不忘习武,不忘骑射,以武立功的姿态。但是进入晚清以来国家财力已经有所不支,加之僧王在外连年征战,所以其府内并无显示王爵尊贵的银安殿,但是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倒是一应俱全。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下令在北京为僧格林沁专建一座“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僧格林沁死后,博多勒噶台亲王的王爵由其子伯彦讷谟祜继承。后其孙阿穆尔灵圭(僧格林沁之曾孙)所袭。 自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内的王爷们就少有建树,那么作为一国之亲王,到底每天在王府内都做些什么呢?一般来说王爷们多以养花鸟鱼虫打发时间,一般王府正院西廊檐之下喝天棚底下都挂着许多百灵、画眉、八哥等鸟笼子,而自在的鸟也在不停地叫着,王爷世子福晋们有时候还养一些猫狗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也在各个院子里窜来窜去。不过最叫这些贵族们感兴趣的还是斗蛐蛐儿,每年冬季他们都打发听差的挑着许多蛐蛐儿到各处去斗,以此来打发时光。 伯彦讷谟祜,在父亲战死之后世袭了其父亲王爵,众所周知,僧格林沁是在同治四年四月率清兵剿捻军时战死沙场,其丧期期满之后的同治五年九月,清皇家便把同治帝之皇叔醇亲王奕譞年仅6岁的女儿,指嫁给僧格林沁的年幼之孙那尔苏,这无疑是对这位为维护皇家江山社稷而捐躯的蒙古王及其后裔的一种特殊奖酬,这是一桩“娃娃亲”,表达了皇室的迫切之意。另外,同治五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仅5年,她是以政变的形式而得以掌政的,需要拉拢支持者,那尔苏之父伯彦讷谟祜以前便在朝中任职,此时又刚袭和硕亲王之爵,且为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之领主扎萨克,颇有权势。而被指嫁之女,既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又是她的外甥女。“指嫁”,是皇帝或皇太后按“赐婚”之意指令某女嫁某人,所以慈禧太后将此女指嫁给伯彦讷谟祜之子,又是她笼络、培植私人势力的举措。可惜此女在被指婚一个月后便殇逝,未能成婚,实为满蒙联姻政策最后的一点遗憾。虽然婚事没有办成,但是僧格林沁家族倒是与皇族又拉近了一层关系,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是晚清了,和皇族的关系也就不是那么十分的重要了,不过倒是为后来僧王家族的子孙留下了那么一点便捷通道,一直到了宣统皇帝退位,僧王家族还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乃至民国,僧王家族也没有彻底地消沉。 20世纪初,清廷和一些蒙古王公、官僚、商人等,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开始创办具有近代工业意义的新兴手工业,在少数大的手工工场里采用了机器。博多勒噶台亲王阿穆尔灵圭的“蒙古实业公司”,其他发起人还有外蒙古塞音诺颜汗部札萨克亲王那彦图、阿拉善旗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奈曼旗札萨克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土尔扈特郡王帕勒塔、科尔沁左翼后旗辅国公博迪苏。这些发起人在蒙古王公中都有较大的权势和影响,是蒙古封建王公势力在清王朝官场政界的主要代表。“蒙古实业公司”从一开始就得到清廷的军政大员载涛、毓朗、锡良、三多、瑞玮以及官僚买办资本家盛宣怀等人的支持和帮助。阿穆尔灵圭等拟定,“蒙古实业公司”先筹集资本库银100万两,从兴办蒙古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入手。其具体设想为:第一步开辟张家口至库伦的汽车运输;待张家口至绥远的铁路修成后,再开辟由邻近归化城的老河口至宁夏的黄河水路航运;然后,在建立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上,再向经营其他行业方面发展。其筹集和管理资金的方法为:将预定的100万两白银分为1万股,每股100两。其中2000股即20万两,由发起人(蒙古王公)分担认购,其余8000股即80万两则向全国范围内募集。股金,分两期交纳,每期半年、半额。收纳股金的业务,由清廷官办的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以及由民族资本家周廷弼开办的信成银行受理。为了使公司的经营活动不致受各有关部院的牵制,阿穆尔灵圭还在公司正式开办之前上奏清廷,“请饬各衙门遇事维持、俾免竭蹶”(请命令各个衙门遇到事情出面维持,避免出现不良结果。见《宣统政纪》卷26,第3页)。1910年10月12日(宣统二年九月十日),“蒙古实业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阿穆尔灵圭宣布“本公司之宗旨,重在增殖蒙人生计”(《东方杂志》第7卷,第10页,《记载?中国时事汇录》)。这个由蒙古王公自诩以“开发蒙古”为基本宗旨的实业公司,大有仰仗清廷的支持和扶植,垄断整个蒙古地区各业开发的势头。公司成立之初,筹集股金50余万两,以此筹办张家口至库伦的汽车运输,承揽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后旗的垦务,以及筹划经营乌珠穆沁旗的盐务等。正当其踌躇满志以求继续扩展之际,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整个中国都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旋涡。“蒙古实业公司”所筹办的各项“实业”,也随之陷于停顿。民国以后,政局不稳,加之资金严重亏空,所筹办的“实业”均遭破产,无一幸免。1914年10月19日(民国三年九月初一),并未为外国资本和势力所染指的“蒙古实业公司”终于宣告歇业。//---------------满蒙友谊显忠魂(1)--------------- 前文已经介绍了,僧格林沁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那么什么是黄金家族呢?黄金家族指的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蒙古人有一个女性始祖阿兰豁阿,据记载她与她丈夫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在她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包括她的亲属对这件事有疑问,阿兰豁阿说这后边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就属于其中的一支乞颜部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各部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就被称为黄金家族。 孛儿只斤蒙古语为“borjigen”,意思是灰色的眼睛。由于满语和蒙古语构词法的差异,满语把“borjigen”转写为“borjigit”,音译为汉语就是“博尔济吉特”,所以孛儿只斤和博尔济吉特其实是一个姓氏,只不过是蒙满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已。 僧格林沁所在的蒙古科尔沁部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部落。科尔沁,蒙古语为“korcin”,原意是指成吉思汗时皇帝卫队中专门披弓挂箭的战士,也就是弓弩手,由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12世纪,众多的蒙古部落逐鹿蒙古高原。铁木真经历了塔塔儿部害其父、篾尔气惕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难后,经过十三翼之战,斡里札河之战、阔亦田之战、达兰涅木格思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崖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击败篾儿乞惕部、札木合部、塔塔儿部、克列部、乃蛮部等部落,统一了蒙古高原,于1206年在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宗亲大会,建九游白旄,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1211年誓师讨金。1218年灭西辽,1219年亲率20万大军西征,5年之间横扫欧亚两洲。1227年的对夏战争中,成吉思汗病死军中,在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和对辽、金、夏的战争中,有一支精锐的“怯薛”,即侍卫军护卫着他的安全。这支侍卫军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这支部队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中,屡立战功。哈萨尔号所部“科尔沁”,即“豁尔臣”的同名异译。 这位勇猛善战的弟弟辅佐着哥哥,在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军功。1206年斡难河源聚会,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赐予他四千五百封户,封地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历经元朝一代,其后裔都在这里驻牧,繁衍出众多的蒙古部落。时光流转到明朝洪熙年间,1425年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代子孙中有位名叫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部落首领,为了躲避其他蒙古部落的攻击,率其部众向东移牧到嫩江流域。为别于同族中已有的阿噜科尔沁部落之称,自号嫩江科尔沁,后来径称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两个儿子。长子博第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次子诺扪达喇,号噶勒济库诺颜。兄弟二人都是科尔沁部的首领。后来博第达喇又生了九个儿子。其中第三子乌巴什,号鄂特欢诺颜,率领部分部众单独游牧,形成了郭尔罗斯部;第八子爱纳噶,号车臣诺颜,仿照其兄,又自称杜尔伯特部;第九子阿敏,号巴噶诺颜,相沿此法,也自称札赉特部。博第达喇其他六个儿子和诺扪达喇的一个儿子仍称科尔沁部。由于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这四部同祖,所以其首领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常观点相近,步调一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蒙古部落群。随着牧场的扩大和人口的繁衍,以科尔沁为首的四部逐渐南下,成为北起嫩江流域,南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广袤草原的主人。这片地域也常被称为科尔沁大草原。 到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首领的建州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开始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根据地吞并附近部落。海西女真的叶赫等部落感受到威胁之后,便设法联合附近的蒙古部落进行反抗。起初科尔沁部是站在对抗者之列的。在1593年,叶赫部首领布斋纠结了几个女真部落,并联合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及其堂兄弟莽古斯、明安等,共同组成了九个部落的联军进攻努尔哈赤,史称“九部联军伐满洲”。双方浑河岸古勒山一战,努尔哈赤巧妙用兵,以少胜多,九部兵马一败涂地。结果布斋被杀,科尔沁部的翁果岱、莽古斯被俘,明安逃遁。在军事打击的胜利之下,努尔哈赤又采取了怀柔政策,将俘虏的科尔沁部首领赐锦衣战马优待放还。翌年,明安向努尔哈赤遣使通好,努尔哈赤亦崇礼相待,双方开始有了些和平交往。此后一段时间内,双方时战时和,但在军事上努尔哈赤占有一定的优势。在他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不断使用恩威并施的政策之下,双方逐渐结盟,并出现联姻。在1612年,努尔哈赤遣使往科尔沁部提出聘女为妃,欲结姻戚,明安遂将女儿嫁与。1615年努尔哈赤又纳科尔沁部孔果尔之女为妃。自此清朝皇室与科尔沁部相互嫁娶不断。与此同时,双方在军事行动上的协助也已开始,清军八旗劲旅的金戈铁马曾助科尔沁部打退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进攻,科尔沁的铁骑洪流也为清王朝统一女真、征服蒙古、讨伐明朝的战争立下赫赫功勋。到1626年,科尔沁部已在各蒙古部落中率先归附清朝。1636年清朝开始对蒙古各部首领授官封爵,并推行盟旗制度。科尔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各有前、中、后三旗,共六旗;并附上郭尔罗斯部前、后二旗,杜尔伯特部和札赉特部各一旗,十旗组成一盟,名为哲里木。会盟地点定在今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这标志着清朝与科尔沁部双方君臣关系的最终确立。当时的哲里木盟地域辽阔。大致在现在的齐齐哈尔到哈尔滨的铁路线以南(包括以北的林旬县),哈尔滨到昌图的铁路线以西(不包括扶余县),从昌图向西到库伦旗库伦镇一线以北(以南还有一小部分),从库伦镇向北经开鲁县开鲁镇再经扎鲁特旗鲁北镇,往北直至洮儿河和嫩江上游一线以东,这其中就是清代哲里木盟的属地。//---------------满蒙友谊显忠魂(2)--------------- 清朝统治者以这种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方式征服了科尔沁部,也循此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立国之后,还用这种政策来巩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在怀柔的各种方法中,满蒙联姻和封爵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帝娶科尔沁部之女为后妃,这在清朝前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本文前述的1612年明安之女嫁给努尔哈赤,1614年莽古斯之女嫁给皇太极之后,到1625年宰桑也将女儿嫁给了皇太极,此女1636年封永福宫庄妃,1638年生福临,后为孝庄文皇后。1634年宰桑又将孝庄的姐姐嫁给皇太极,此女1636年封关睢宫宸妃,最受皇太极宠爱,不幸早卒,死后追封敏惠恭和元妃。到1651年,宰桑长子科尔沁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之女、孝庄的侄女,被清世祖福临册为皇后,后来被废,降为静妃。1654年,宰桑次子察罕的儿子、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福临。姐姐被册为后,即孝惠章皇后;妹妹封为妃,即淑惠妃。推算起来,这两姐妹都是孝庄的侄孙女了。这样的联姻,呈现出一些复杂的情况。明安和莽古斯本是兄弟,却分别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孝端与孝庄、宸妃本是姑侄两代,却先后同嫁了皇太极一夫;福临与绰尔济本是姑舅表兄弟,却娶了他的两个女儿为后、妃。这种通婚联姻尽管从今日风俗看来不合伦理,但在当时的满蒙礼俗看来完全正常。在清代,蒙古族皇后共有六位,其中四位出自科尔沁部,而且皆属宰桑家族,即上述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清世祖废后和孝惠章皇后。 与科尔沁部的姑娘嫁往清宫的同时,清朝皇室的公主和格格也下嫁科尔沁部蒙古王公。清代的皇后之女封固伦公主,嫔妃之女和由中宫抚养的宗室之女封和硕公主。宗室中有封爵者之女皆称格格,其中亲王女称和硕格格为郡主,郡王女称多罗格格为县主,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为郡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为县君,镇国公和辅国公女称格格为乡君。其他宗室女皆谓宗女。公主和格格的丈夫称为额驸,是满语,即汉语的驸马。固伦公主之夫为固伦额驸,和硕公主之夫为和硕额驸;格格之夫依次为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据有资料介绍说,清代共有一百一十八位公主格格下嫁蒙古各部落,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即有二十四人,占了五分之一。从《清史稿》来统计,从清崇德年间到嘉庆年间,六朝共有十二位公主嫁往科尔沁部。 清朝的满蒙联姻,有别于历史上汉唐等朝的和亲政策。汉唐是中央统治者对边疆民族的单方面下嫁,而在清朝则是双方互相嫁娶,而且从清开国之前一直延续到清末不断,即所谓的“北不断亲”。为了使这种联姻关系固定化,清朝还建立了“备指额驸”制度。即规定在内蒙古的科尔沁、巴林、喀喇沁、奈曼、翁牛特、敖汉等归顺较早的十三个旗内,于王公贵族的嫡亲子弟及公主格格的子孙中,挑选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聪明俊秀者,将其衔名年龄注册登记后,于每年十月报送中央的理藩院备案。这些已上报姓名的蒙古青年,由其父兄于年节到京向皇帝请安时,各自带来,以备清皇室选为公主格格们的夫婿。在全国众多的蒙古部落中,被指定实行备指额驸制度的仅有十三个旗,其中科尔沁部即占五旗,可见在这个制度下,科尔沁部是得天独厚,享有殊荣的。至道光年间,仅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就达到二千余人。由此管中窥豹,可想而知双方通婚频繁给科尔沁蒙古王公带来的是何等浩荡皇恩了。 可见,蒙古科尔沁部和清皇室世代血脉相连,有清一代始终是朝廷最为倚重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和清皇室通婚最频繁的蒙古部落。清代满蒙之间的政治联姻是一项民族统治的政策,下嫁的满洲公主身负绥服、监督和羁縻蒙古王公的重要责任。在中国历史上,匈奴、蒙古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从来都是难于被驾御和控制的,但是清朝统治者却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真正大一统的王朝统治,而满蒙联姻应该是其诸多有效手段中相当重要的一个。 关于僧格林沁,史学界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对于朝代的更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说农民起义就代表着进步和先进,却绝对是大错特错。也有人说他是晚清政府中抗击外辱的第一人,然而,毁也好谤也好,功过也只能由后人评说,对于九泉之下的僧格林沁,他只是尽到了一个中国封建王朝王公大臣的应有责任而已,是一个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蒙古勇士,是晚清朝廷少有的能征惯战的将领之一,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代,响誉中外的成吉思汗的昆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