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阅读改变人生-2

作者:佚名 字数:12583 更新:2023-10-11 17:42:05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青年时期最喜爱的书也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我推荐中国版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请注意,我强调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自从1961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来,该套书在中国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中国的名牌图书。迄今已经修订再版五次。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版的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只要勤奋读书,书就会给你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泛读的书。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读的时候,往往速度很快。读着读着,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就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过了这一部分,也许又恢复了快速阅读。  另一种是细读的书。这些书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直接有关,我不仅细细地读,而且反复读,务求弄懂弄通。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无人迹的海岛上,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另外,鲁滨逊与“礼拜五”之间的充满人情味的互助、交流,令我感到非常亲切。《鲁滨逊漂流记》燃起我远涉重洋、无畏探险的勇气,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从未离开过故乡——温州。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喜爱巴金。我最初从长篇小说《家》、《春》、《秋》中认识作家巴金;后来从《随想录》中认识讲真话的思想家巴金。《随想录》深刻地剖析了巴金自身,也揭露了“文革”的丑恶。读《随想录》,促使我写下了关于“文革”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衰》。叶永烈书缘(2)巴丹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我最初是读父亲那四大柜藏书,后来就向图书馆借书,我至今保存着中学时代的三个借书证——学校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文化馆。中学时代大量读书,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我大量买书,我的家成为“万卷户”,拥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迄今我仍每日读书不止。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书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  书是良师,书是益友。开卷有益,日日进步。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这样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你也变得高尚起来。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中小学阶段,以多读中外名著为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从中外名著中呼吸新鲜空气。  我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读书。差不多两三天到一星期要“啃”掉一本书。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属于“精神鸦片”的坏书,不应该读。无聊的书,可以不读。工具书可以不读,但是要学会如何查阅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查阅需要的条目或者章节。  读书有什么捷径?  如同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分为泛读书和必读书。泛读如同走马观花,细读如同下马看花。详略得当,你就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读书收益。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拥有众多的藏书。两个儿子小时候,我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图书那么大小的硬纸板。我对他们说,家中的书,你们可以随便看,但是拿哪本书就把硬纸片插在哪里,读后放回原处。  我的长子什么书都喜欢看,而次子则只爱看自然科学以及围棋书。  后来,两个儿子都去美国读研究生。长子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一天,忽然给我打来电话,问家中那本《巴顿将军传》还在吗?我一边回答说还在书架上,一边感到惊讶,他怎么会问起《巴顿将军传》?原来,他在毕业后,到一家美国汽车公司求职。那天,有二十多人角逐一个职位,内中惟有他是中国人。考官见到他,不问汽车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是问他知道巴顿将军吗?由于他在小时候看过《巴顿将军传》,便娓娓道来,最后说巴顿将军死于车祸,这与汽车有关。就这样,居然他被录用了!因为那位考官见他是中国人,随意问他是否知道巴顿将军,看他对美国有多少了解。长子由于知识面广,又擅长交际,后来成为美国一家公司的部门总经理。  次子则在美国获得电子计算机硕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埋头做软件设计,成为专业内的一把好手,但是他不像哥哥在方方面面那样活跃。  最初,我希望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一文一理。但是,我很快就发觉,不能以自己的“人才设计”蓝图去要求儿子。我以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有道理,所以任其发展。  老大曾经读文学书,喜欢写作,初三时就出版了童话集。但是高中时喜欢理科,报考上海科技大学。他是全班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到了美国读研究生。  老二不喜欢看文学书,在高中时就要我给他买大学生才看的《范氏大代数》,还订了一份《围棋报》。他良好的数学基础使他在高中时就获得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不经高考直升上海交通大学。  如今两个儿子都挑选了理工,没有一个继承我的衣钵,但是我也很高兴。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读书在于活用。死读书,那就是“书呆子”。叶永烈书缘(3)巴丹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我读书无计划。如今,我写作什么读什么。比如,我写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行走俄罗斯》,在前往俄罗斯采访之前,大量阅读了有关苏联、苏共、列宁、斯大林以及沙皇、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的图书。同样,为了采写关于“九·一一”事件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又阅读了有关美国以及阿富汗、本·拉登等的大量图书。当然,我更多的是阅读有关中共党史方面的图书,我写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程的多部长篇纪实文学。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电视不可不看,我是着重看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焦点访谈》。对于电视连续剧,我只看好的。上网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把大量时间花在那些平庸的电视剧上,太不值得,不如看书。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我天天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但是我无法在网上“挂”着,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上网使我消息灵通,使我的目光更加敏锐。  我不大看e-book,除非那e-book是书店里买不到而又很有参考价值的。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读书吃“快餐”,其实就是我所说的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不要以为读得快就不好,我常常能够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迅速扫描一本泛读书,而且能够提纲挈领地说出这本书的要点和特色。所以读书吃“快餐”,而不是囫囵吞枣,也是一种读书的本事呢!e-book,阅读革命巴丹  巴 丹  网络,是一种新的阅读介质。读书好还是读e-book好?这个命题让人们犯难。卢梅坡《雪梅》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说是也。介质的不同,也是各有千秋,并没有绝对的优劣。  实际上,正是介质的发展使阅读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现在,人们仍然对纸介媒体保留着敬畏。这可以追溯到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的全部阅读史。在以纸介为载体的阅读文化中,人们常常会沉浸在对传统的缅怀之中。会像冰心一样怀念小橘灯,怀念书桌前的炭火,红袖添香,研墨洗笔。再古一些的人呢?他们一定怀念厚重的竹简,沉重的铜铁,柔软的帛,甚至是石碑,甲骨,热爱上面镌刻的那些永垂不朽的字。  实质上,新媒体所赖以建立的阅读基础,根本上与书籍并没有差别,它在解读方式上以自己的特点发展了巨大的空间。  网络的特点在于它“互动”的阅读方式。从目前的情况看,互动阅读与传统的读纸介书籍的“控制阅读”之间并非一种替代的关系,反而有互补的作用。  书籍是经过编辑和梳理的成品,而网络需要个人的编辑和选择;书籍是经过烹饪的熟食,后者是原生态的生食。两者各有不同的功能,也不能互相替代。随着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迁演,人们对媒体的接触程度大大提高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方式是人们媒体接触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网络阅读开始了阅读方式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虽然不能取代其他媒体,但它有着明显的先进性。  网络是无极的,它巨大的包容性,使信息无限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需求。现在用搜索引擎查资料,你可以瞬间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么说吧,就算是大海捞针,只要这一根针在,你就能捞到。这就是网络。在网上我们可以如天马行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这是时代的、高效的阅读方式。你必须知道,如果你还仅仅迷信纸书,将来,纸贵如锦。在纸媒体为主流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依然怀念纸书。而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将在电脑前长大,不必再触摸纸张的质感,同样可以触及写者的灵魂。当我第一次读到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时,就立即意识到,我们的阅读乃至生存都将与网络蒂结不解之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方便快捷地从网络获得信息。读者群体的年轻化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阅读不仅仅是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和认同,而越来越重视阅读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愉悦感觉。网络所提供的,正是全方位的、个性化的、立体的阅读。  有人认为,书是精英文化,电子文化是大众文化。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文化的层面不同,并不取决于媒体介质的差异。纸介质并不比电子介质更高贵。介质所承载的文化品质与介质本身无关。所以,无论书籍也好,广播电视也好,网络也好,本身只有传播特点的不同,并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可以任选介质为其传播载体。  说得再透彻一点儿:介质本身有差异,但阅读的本质是一样的。大胆地上网吧,读e-book吧,你将站在时代的阅读高端。陆天明:书是没有终点的人生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令陆天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反腐败文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力作,把他推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电视文学创作的前沿。书约陆天明巴丹  令陆天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反腐败文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力作,把他推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电视文学创作的前沿。文学作品要为百姓鼓与呼,针砭时弊,为反腐败摇旗呐喊,不仅需要作家的良知,更需要胆识。陆天明的创作迅速产生巨大影响,由小说而电视剧,又由电视剧而小说,《苍天在上》发行12.5万册,《大雪无痕》发行18万册,《省委书记》再创了新高,在电视剧开播之前就发行了22万册。《苍天在上》曾经创造的40%的收视率和《大雪无痕》的热播,令他成为反腐败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晋身大红大紫的作家行列。陆天明简介巴丹  陆天明,1943年出生,祖籍江苏南通,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要作品有大型话剧《扬帆万里》、《樟树泉》;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合作)、《不散的军魂》、《冻土带》、《苍天在上》、《李克农》、《闻一多》等。陆天明书缘(1)巴丹  您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的创作,自己总结,感性的东西多,缺乏理性的深度和形而上的特殊魅力,对生活总体把握缺乏相应的高度。所以,每写完一部大的作品,我都要求自己读一点书。“找补”一下嘛。这两年读书,主要是读哲学书,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另外也读一点历史。也许真正读懂的东西不多,但我必须了解他们。我发现我们的情况和二三十年前的西方有相同之处。美国当年也瞧不起受到大众欢迎的文化作品,如:《汤姆大叔的小木屋》,认为它缺乏艺术含金量等。现在也有人认为,引起当代轰动的作品都是粗糙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历史上有多少经典名著是轰动了他们那个“当代”的!可以说数都数不过来。怎么能说他们都是“粗糙”的?其实,美国的一位很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就说过:“美国历史上伟大作家的作品,除了个别的以外,都是畅销书。”我觉得,如果说拨乱反正以后中国文学曾经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反思的话,那么,现在是需要进行第二次反思的时候了。第一次反思,作家争得了拥有自我的权利,文学争得了表现人性的权利。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作家和社会、文学和社会、作家和大众、文学和大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进行这种反思,继续把文学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自我圈子里,远远地脱离开社会和时代,我总认为,文学是走不远的。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是“人生”本身。但是,书,总能帮助我在人生发生巨大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更好地认识人生和把握人生,更清晰地认识社会和把握好处在社会之中的自己。我说不清是哪一本或哪几本书帮助我渡过了许多的人生关口。我只能说,没有书这样东西,我这一生肯定会长久地在黑暗中摸索而无法获得“出头”的日子。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不幸患肺结核在家养病。那时我家生活十分困难,兄妹四人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我上午到街道团委去工作,每月可以获取十来元的津贴,贴补家用。下午便躲到上海市图书馆去读书。从下午开馆读起,一直读到晚上闭馆。持续了大半年。我把当时所能找到的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整个都读了个遍。这些作品里洋溢着的深刻而丰富的人道、人文精神,使我大为振作。我总是和一帮年轻的病友,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激烈地探讨“国家”、“民族”的命运,探讨文学的走向。不久,我的肺结核居然也好了。当然,要让今天十六七岁的孩子耐下心来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果戈里或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障碍。但我还是希望等你们稍稍再长大一点,对人生和社会有了一点责任意识后,能抽空读上几本。这里绝对有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美好最动人最闪光同时又是最苦难和最艰涩的一些东西。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有空就读。有空就读。再说一遍,还是“有空就读”。少年时期是这样,青年时期更得这样,到老了,还得这样。当然,还得补充一句:没空抽空也得读。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自己爱读的书。读成就事业所需要读的书。一个时间段里,重点抓住某一类书猛读精读,真正读出心得来以后,再换一类书继续攻。相信自己,但绝不放纵自己。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老三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红楼梦》、《鲁迅全集》、《死屋手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记得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晚上,我在写作文。爸爸问,写什么呢?我说写我的理想。爸爸又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想当作家。爸爸立即显得十分兴奋,说,好啊好啊,我的儿子都想当作家了。好啊好啊。两年后,他病逝了。他这一声“好啊好啊”,成了留给我一生惟一的财富,惟一的激励。后来我才知道,他少年时也想当作家,但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另择志向。于是我告诉自己,必须苦读苦写,因为我在完成我们家两代男人的一个共同理想。陆天明书缘(2)巴丹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浓缩起来说,那就是,通过读书,我终于明白我作为人的意义。我活这一辈子,必须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民众,担负起我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我就只是一个“动物”而已。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就跟吃饭和做人的关系一样。一个养我的身体,一个养我的灵魂。都是年年月月天天不能少的。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这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但有两句话总是对的:一,只要有可能,就大量读课外书籍。别怕多,多多益善。二,尽量少看电视,腾出时间多读点书。电视这玩意儿,等老了再补看,也还来得及(请电视台的同志别生气。好在我自己也是吃电视饭的)。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少不看武侠,老不看言情。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书和做人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没有捷径。天道酬勤是也。当然也得讲究方法。但不管怎么个讲究法,我总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勤”字。只有在勤读苦读中,你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窍门和妙方。就我来说,做读书笔记很重要,然后每过一段时间,便重读自己的笔记,其效果会事半而功倍的。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找机会跟他们讨论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我认为,首先得说清,做书呆子,也没什么不好。在当前过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书呆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真正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还是得有一点“呆气”的。当然,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把自己读成一个书虫,一个只知把书装进自己肚子里,而不知去运用的“破书包”,意思也不大。说到底得明白,读书只是一个手段,得实践社会和人生,才是真功夫。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网和电视都是好东西。但一定要做它们的主人,而不能做它们的奴隶。试着问一下自己,我是它们的主人呢,还是它们的奴隶?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上。也看。但绝不被它们“俘获”。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可以吃快餐。但不能只吃快餐。连发明“麦当劳”的美国人都知道,麦当劳吃多了,血脂高,易患冠心病。咱们就更别钻进“麦当劳”里出不来了。  相关链接:陆星儿 陆川  陆星儿,陆天明之妹,作家。陆氏兄弟姐妹四人,陆天明排行老大。小妹星儿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留给世纪的吻》、《精神科医生》、《我儿我女》,中短篇小说集《呵,青鸟》、《天生是个女人》、《傍晚请别敲门》、《一个女人的一台戏》、《美的结构》、《女人的规则》,散文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我是母亲》、《女人的出头之日》、《心有一处文库》、《潜在美人》、《白宫外的长椅》等。  陆川,陆天明之子,电影导演新锐。毕业于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英语系,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而立之年,他导演的一部《寻枪》异军突起。巴丹:谈哲学之用巴丹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销量目前最保守估计,也有900万册。这本书让哲学走出象牙塔,成为热门书。  如何向一个人解释什么是哲学,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告诉一个人哲学有什么用处,更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  比如陆天明近期开始“找补”的哲学书,也许是读至无可读处,才会去读。但哲学绝不是哲学家的事,关于宇宙,关于人生,人总是逃不出哲学的天空。  如果在一个人的书单中找不到一本哲学书籍,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缺憾。  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很多答案,但从来没有一个答案让大家都满意。哲学到底要求证什么呢?也许,它是对宇宙、对历史、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追寻,是对一切事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探索。  实际上,一个人可以不做什么“家”,但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更光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给生命以勇气、信念和智慧。比如,从一座建筑物上,你可以发现建筑家的哲学思想。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则是对人和自然、人和人、人自身,对“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和安排。于是,建筑也就有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派”、“雕塑派”、“感性主义”、“粗野主义”等等哲学理念。  再说哲学有什么用处。很多人不喜欢读哲学书,是因为看不到哲学的实用价值。  哲学对于个体生活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人的心灵要有归宿,要有支撑,它有时候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精神之用,往往比物质的实用更有用。一般说来,个体生活实践的层次越高、思考的层次越高,哲学就越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有用;相反,当个体的生活实践和思维层次越低、越狭隘,哲学就越不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不直接有用。在人类历史上,越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甚至包括大艺术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越是特别关注哲学,他们在具体学科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有着鲜明的哲学的印记。  如是,则哲学不可或缺。有着哲学质量的人生,有着形而上思考的人生,才是美丽而华贵的。二月河:随缘读书 学问自在  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二月河的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他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书约二月河巴丹  二月河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在郑州。他祖父的一代,就有四个人分别是秀才、贡生、举人和进士,而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1938年参加抗战的老八路。虽然从军打仗,但他的父亲对于汉史,特别是西汉史很有研究。这也许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家庭氛围吧。由于历史的原因,二月河也是十余年从军。30岁之前基本读完二十四史、37岁才立志写小说、44岁方始成名的二月河,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最让人惊奇的是,那浩如烟海的史料,在作者笔下却运用得那样自如,似乎是信手拈来。而作者对清代历史、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百态的熟悉更是令人感叹不已。二月河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二月河简介巴丹  原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昔阳。1968年入伍,当兵10年。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副主席。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雍正皇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政府文学大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二月河的作品共计500多万字。已出版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发表在全国报刊上的随笔、诗歌、散文等。二月河书缘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不认为有哪一本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激励过程。我读书过程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当读了很多书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积累,一种创作的欲望。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文革中读到的一本没有头和尾的作品,只记得是一本国外作品。少年时期读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这本书对我影响也比较深。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写书也需要一股气,人在禀赋方面如果不太正的话,写书的时候可能就会偏颇,这里面有一个读书人的自我感受问题。读一些很差劲的书,甚至影响到人格的书,很可能写出来的东西社会效果不好。写书的人可能心理不太健康,在掌握知识方面走了偏激的道路,写作的时候必然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  对您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最早是我父亲。我在五六岁时,他就给我讲《西汉演义》。他在给我讲《西汉演义》时,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都能背诵。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主要是读明、清时期的文章,读得多了就像读报纸一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读书不求甚解,人生一大乐事。爱读书这一条,我至死不会变。  您读书有什么捷径吗?  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的时候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好歹,以后读多了,才发现不好,最后就放下了。读多了,一本书到手,翻几页,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档次,档次不够就不读了。这里面主要是对语言的感觉,随着你自己的层次提高,你在识别书的档次上也在不断提高。  您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什么?  我9岁读的《西游记》。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女儿现在读琼瑶,这是她的感受。现在她不爱看我的作品,没有什么不正常,有一天也许会爱上我的作品。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天地,尤其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要干预。在读书的过程中,她自己会有所判断,逐步建立她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这样一个过程,最好不要干预,但是要引导她。二月河:随缘读书做学问巴丹  年轻时读到《五柳先生传》,一下子便被吸引了。“先生不知何许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觉新奇洒脱。这和先贤韩愈讲的“术业有专攻”,和老师们聒噪的“精读慎思”,怎么瞧都带点别扭的味儿。这点迷惘困惑一直萦绕了几十年,以至于一直以为陶渊明老先生是在自嘲,是随便的一句调侃。后来渐渐地步入中年,心中眼中浮翳渐去,才晓得那是一种境界,一种读书治学的方法。  说到自己读书治学,想了想,其实是没有什么章法的。“文革”时在部队锻炼,有条件偷偷读到二十四史,但每天不停地看“本纪”、“世家”、“列传”之类,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那固然比“三忠于”、“四无限”之类的事儿有意思,但还是不能满足,只好见书就读。从《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到《奇门遁甲》,从《儒法斗争史》到《基督山伯爵》,今天读《皮克威克外传》,明天又是《宋元学案》;忽而读到《第二次握手》,倏然又读《辞海》、《诗经》、《楚辞选》等等什么的。看见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读什么。为名为利研读治学的心思不但没有,连想想也自觉渺茫而且“有罪”。  当时读到的书都是战友、朋友暗地传借的,有的有个封皮儿,有的没有,既无头也无尾,烂得像用久了的尿布片子。读到最后,只记得几个片断情节,著述人是谁、何时出版、定价几何,统统都懵懂。然而,就是这般瘟头瘟脑地读了去,居然也得了不少的文史哲知识。后来,条件好了,有条件系统地连缀贯串一下,也就成了有用的知识。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原始积累就在这个时期。当时真的没什么目的,有点像一只饥饿的羊,到了一片草地,见什么草都拼命吃。有一个词现在很少用了,那叫“羊狠”。  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随缘。倘使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可。博之外非要下功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但若是二月河之辈,虽也讲个兴趣,但似乎就不妨粗放些了。即使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吞而下,快何如之?而且人参果的营养也未见流失。  所以要根据你自身的条件来办,这就是我想说的“缘”。读书本身就比打麻将有意思,是其乐无穷的事。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于初涉学堂的青少年,更不宜画地为牢。套一句《山门》里的词儿——“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如此便是好。巴丹:立体阅读和沙发上的“土豆”巴丹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读书与看电视,就构成矛盾,甚至有些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在电视与书籍争夺眼球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电视似乎占了上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一天的闲暇时间中,看电视为3小时零6分钟,读书看报听广播共约半小时。但事实是,书越出越多,出版业仍被视为最赢利的行业,全国一年出版图书14万种,图书总码洋连年递增。尽管面临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挑战,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仍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种活动,大约25%的成年读者和20%的小读者认为,读书能带给他们电视和计算机所不能给予的东西。对于读书人来说,阅读同样历久弥新。  所以,各种媒体并非可以互相替代,你死我活,也并非对眼球简单地瓜分,而是以自己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和传播内容的相融性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激发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令人们的媒体接触面普遍加大,媒体接触时间普遍加长,创造出一个信息时代。  据《2000年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显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是电视。80.9%的中学生表示电视是他们所接触的主要媒体形式之一。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1.14个小时;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则上升到1.98个小时。  有人特别鄙薄读图阅读方式。其实,人类早期的文明,正是以图的方式建立的。尤其中国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更是由图到文的演绎史。当代影视方式在新的高度上确立了新的读图方式,这又让许多传统的读书人非常郁闷。不仅中国有这样的人,美国也有。一位美国人就感叹:电视把孩子们变成了沙发上的“土豆”。理由是电视产生了被动阅读,使孩子成为接收的机器。  此观点看似有理,实际经不起推敲。电视图文并茂,声画多方刺激人的感官,孩子可以参与电视的情景与设问,完全可以不当接收机。如果没有看客置身其中的心动,看书比看电视更被动。如果说某些孩子是沙发上的“土豆”,我们可以设想,在没发明电视之前,也一定有更多的“土豆”,只不过他们在田里晒太阳。总有一些人是“土豆”——不因为电视他们才变成了“土豆”。现在,这些“土豆”从田里移到了电视机前,他们通过电视得到了比他们在田里多得多的信息,这已经使他们的知识构成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土豆”毕竟是“土豆”。其实,没有人定量研究过,“土豆”在人群中的比重,有多少不是“土豆”的人由于电视机变成了“土豆”,但我一直相信,电视对人类信息传播功不可没。  蒸汽机最初发明出来的时候,据说英国一些医学权威预言:人类的心脏承受不起太高的速度,时速超过每小时60公里,人们就会患心脏病。现在人们在太空遨游,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电视机和网络发明出来了,又有不少人担心,人们的眼球承受不了。看屏幕不舒服。可是,过去那么多书生近视眼,人们也没有归咎于纸张呀。  对于许多对读文方式厌倦的人,电视等读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弥补。特别是对于文盲而言,电视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世界的一面窗。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读图方式与读文方式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对人的思维会有不同方式的介入。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多重阅读,互动阅读,立体阅读。每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每一个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以互补。我们试图建立一种立体阅读的理念。也许,可以认为,立体阅读就是借助于纸介、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信息综合处理的最佳方式,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更具有权威性的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媒介系统。余秋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书约余秋雨巴丹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