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曹操秘史-3

作者:南门太守 字数:9205 更新:2023-10-11 17:40:46

其实,这是一种附会,其码这一次不是上天的预言,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联系到洛阳发生的地震,这次惊马和惊象事件很可能是地震的前兆。  后来又发生了更令人恐慌的事,延熹七年(164年)的一天,桓帝来上朝,在德阳殿的御座上,竟发现了一条大蛇。蛇是有鳞甲的动物,五行学家认为蛇预言甲兵之灾。  偏偏刘志是东汉诸帝中最信五行学说和神秘预言的一个,这些事前后接连发生,让他心情沉重。但这还没完,更让他感到恶心的事情发生了,有人报告,在野王山上发现了死龙。  到延熹八年之后,各种灵异现象发生的频率更高,不断地出现神秘大火,然后一会儿这里地震,一会儿那边的河水无缘无故发生变化,原来清的突然变浑,原来浑的突然变清。  还有一次,是延熹九年三月,京师洛阳的居民突然发现夜空中有一团火光在飘动,看到的人无不感到恐惧。  如果是现在,这一现象将成为UFO爱好者探究的对象,但在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件事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上天在表达某种感受。  桓帝被这些事搞得很疲惫,中兴之事早被置于脑后,现在桓帝想,只要能平平安安地过好每一天就谢天谢地了。  这就是刘志最后的日子,他才三十多岁,享受着人间最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享受着最高的权力,但他的生命活力比不过一个农夫山民,他被周围的一切折磨得无比虚弱。  他终于死了,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言,没有留下爱和恨。更要命的是:没有给帝国留下一个小太子。  桓帝刘志驾崩于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二天,以太尉陈蕃为首的内外朝官员一致尊皇后窦妙为皇太后"临朝",主持帝国的工作。  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先皇帝驾崩,皇后升格为太后,临朝,酝酿新皇帝人选,太后和外戚总揽朝政。  程序确实如此,但不同的是,这次主角换了,太后和外戚不姓梁而姓窦。  在太尉陈蕃和皇后的老父窦武一手策划下,河间王刘开的曾孙、解渎亭侯刘宏登上皇位,这就是灵帝。刘宏是个亭侯,比刘志的县侯矮了一级;刘宏本年十二岁,比刘志当年小了三岁。  陈蕃和窦武联手之后,势力很强大,朝野上下无不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一鼓作气,铲除日益不得人心的宦官集团。但是,在这一轮拼死较量中,宦官们再次占得上风,陈蕃、窦武被杀,以曹节、王甫、侯览、张让为代表的新一代宦官重新把持了朝政。  大约是在刘宏登基前后,曹嵩重新回到了洛阳,随后目睹了陈蕃、窦武被宦官诛杀的事件。此时距离他守孝返回谯县大约已有十年。  这时,朝廷中有大批官员因为受到陈蕃、窦武事件的诛连而被罢官。宦官们不断以灵帝的名义发布新的任命诏书,当然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心腹和亲属,同时,还有胡广、桥玄这样政治上相对温和的士人。曹嵩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大司农卿的,这个任命远远超出了曹嵩的预期。  曹嵩被宦官阵营重用,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近年来的多次流血事变中,他都是局外人,与各派没有瓜葛;二是朝廷官吏短时间大量减员,虽然也任用了不少亲信作补充,但维护帝国的正常运行更需要一些专业型官员;三是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尽管大长秋已去逝多年,现在的宦官大多与大长秋没有多少私人来往,但作为前辈,曹腾的威名仍在。  大司农卿是九卿之一,正部长级官员,负责帝国的经济工作,涉及面很广,农业、水利、仓储、手工业、商业流通都管,同时还是帝国的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除皇室之外的财政支出都由大司农卿来调配。从灵帝永康二年(168年)开始,曹嵩在这个职位上供职多年。第20节:二、不安分的太学生(1)  二、不安分的太学生  熹平元年(172年),曹操即将年满十八岁,曹嵩决定让他到洛阳来,进入太学读书。于是,曹操第一次远离故乡谯县,来到了京师洛阳。  作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各级公职人员的培养基地,太学是所有读书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前朝初建太学时,规模仅五十人,后来逐渐扩大到三千人,王莽时更是扩大到上万人。  太学归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管辖,太学的老师称为博士,太学的校长称为博士祭酒。"祭酒"一词,就是在社交活动中担当首席的那个人,如"军师祭酒",就是首席军师,也就是参谋长。  太学招生实行推荐、考试加保送的办法。地方上以郡为单位可以推荐本地优秀学子入学,有固定的名额。此外,在当时组织的一种明经考试中,凡取得优异成绩的,也可以入太学学习。  保送的对象是公卿官员之子,规定品秩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送一名子弟到太学学习。曹操入太学,走的就是这条路。  从熹平元年(172年)到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一直在太学学习。这里的教育完全按照儒家经学标准模式进行,重点讲授五经,又按五经家法的不同,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修方向,类似于不同的系。  这些系不教别的,教的都是经学,太学其实就是经学院。  但曹操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偏科生。在校期间,他的兴趣一是博览杂书,另一个就是广交朋友。  这个高干子弟,亿万富翁家的长子,从沛国谯县来的小个子青年,以他的爽朗、率直、慷慨和好交往赢得不少同学的好感,很快成为太学里的活跃分子。第21节:二、不安分的太学生(2)  这些同学有依靠家庭背景入学的,但也有不少是全国各地推荐来的优秀青年,能挤身太学,个个都不简单。  这些人带来了各地的新闻,有奇谈怪事、风土人情,也有山川风物、历史传说,曹操最喜欢跟大家聊这些话题。  关于曹操的太学生活,史料实在太匮乏,但从零星的记述中,可以推测曹操在此期间可能接触过下面这些人:  王俊(也写作王隽),字子文,汝南郡人,与党人范滂、许章相识。他与曹操关系最好,上学期间曾经结伴远游。后来,王俊避乱到荆州刺史部的武陵郡,曹操征刘表时他刚好去逝。曹操曾经亲自到河边祭奠他。  周颀、周昂,来自于会籍郡的周氏家族,这个家族在扬州刺史部有一定势力,多年以后,他们在关键时刻曾支持过曹操。  刘勋,字子台,瑯玡郡人,后来曾做过沛国建平县长、扬州剌史部庐江郡太守等,最后归附曹操。  许攸,字子远,南阳郡人,也是一个活跃分子,交际很广,后来与袁氏兄弟尤其关系密切,官渡大战时从袁绍阵营投奔曹操。  张邈,字孟卓,东平国寿张县人,家境富裕,年龄稍大,是一个侠士,一边上学一边交结各路英豪,后来与袁绍、曹操的关系均很密切。  还有一个人,曹操总想结交他,但没有成功。这个人叫宗世林,南阳郡人,是太学里的学生明星,曹操主动找他想交朋友,但他却对这个宦官养子家的后人不感冒。  在一次聚会上,曹操和宗世林都在,曹操一直想跟宗世林说话,但没有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离席,估计是上洗手间,曹操抓住机会跟上去,拉住宗世林的手,想与他交往。但宗世林一点情面都不留,表示拒绝。  这件事在曹操的心里产生了伤害。越是心里自卑的人,越渴望别人的尊重。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曹操当了司空,让人把宗世林找来,接到许县。  曹操说:"这一回可以交个朋友了吧?"  宗世林回答:"松柏之志犹存。"  这件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一书里,它说明,太学读书期间的曹操,多么渴望交结更多的人,得到大家的认可。  因为这是一个舆论可以左右一切的年代,所以炙手可热的宦官们,有时也不得不向舆论低头。  曹腾的生前好友桥玄此时担任司空一职,是外朝的领袖之一。因为祖上的关系,曹操到桥前辈家去的比较多,桥玄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器重。  桥玄字公祖,是梁国睢阳县人(不是那个大乔、小玄的父亲乔玄),他是从县政府科长(功曹)一路干上来的实务型官员,一生廉洁自守,自己虽身居要职,但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人沾光做上大官。第22节:二、不安分的太学生(3)  桥玄还善于评点人物,在清议界拥有一定声望。桥玄第一次见到曹操,就觉得这个青年很不一般,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现在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桥玄还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意思是: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这是极高的评价。显然一个六七十岁的大名士兼朝臣领袖不需要对一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表示恭维,桥玄的确看出来曹操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对时局的判断,以及对曹操未来发展的判断,在以后都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桥玄作为清议界的权威之一,不是徒有虚名。  当时还有一个名士特别赏识曹操,也愿意在死后"以妻子儿女相托",这个人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儿子李瓒。李瓒与汝南袁家有亲戚关系,可能是袁绍的妻弟,但李瓒对曹操十分推崇,经常向别人推荐他。  后来,李瓒临死之时,还对儿子李宣等人说:"国家即将大乱,天下英雄没有一个能超过曹操的。张邈虽是我的好友,袁绍虽是你们的亲戚,但你们也不要投靠他们,你们一定要去投靠曹操。"  获得了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推介,曹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桥玄认为还不够,他建议曹操应当找清议界最负盛名的汝南许氏兄弟,通过"月旦评"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桥玄为此还给许氏兄弟写了一封推荐信。  汝南郡有一对堂兄弟,名叫许靖和许劭,二许凭借识人之术,在家乡清河的小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辩人之好坏,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  曹操怀揣桥玄写的推荐信兴冲冲跑到清河岛,却遭到许氏兄弟的冷遇。二许对于这个宦官后人一开始不愿意做出评论,后来经不起曹操的死磨烂缠,加上桥玄的面子,许劭最后还是送给曹操两句很有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对于这个评价,曹操相当满意,这趟汝南郡之行没有白跑。  此外,曹操还得到了名士何颙的高度评价。何颙很有名气,与李膺、范滂等党人交往很多,他是一个侠士,喜欢交结天下英雄,善于做一些幕后策划工作,日后成为袁绍的得力助手,是袁绍秘密组织"奔走之友"联谊会的骨干成员。  何颙见到曹操,交谈之下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汉家就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  太学期间的生活是忙碌的,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两年过去了。举行完秋射大典,曹操这一批太学生就要毕业了。第23节:三、成为政坛新锐(1)  三、成为政坛新锐  太学生毕业,一般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根据成绩随才而用。  各郡来的贫寒子弟学业期满后很多都要返回乡里从事教学工作,或者在地方政府里被征辟为吏,慢慢走上仕途,也可通过举孝廉察举等方式进入官员行列。  公卿子弟则有一条更便捷的通道,他们可以直接被征为郎中,即宫中或朝廷各机构里的实习生,根据实习情况再由朝廷正式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  曹操在二十岁成人冠礼之后,在家乡沛国被举为孝廉。  孝和廉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两个科目,孝指孝子,汉朝以孝治国,很看重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品行;廉即廉洁之士,有清廉的操守。二者合称即孝廉。  除了从太学毕业进入仕途之外,被地方推举为孝廉也是一条重要的入仕方法。但其名额实在有限,东汉规定以郡和国为单位,二十万人口以上的每年只能推荐一个人为孝廉,二十万人口以下的,每两年推荐一人。  东汉不到一百一十个郡国,按照这个标准,每年能成为孝廉的只有几十人,这些人跟太学生一样,先被授为郎官,在天子身边或朝廷其它部门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分配工作,可以到地方政府任职,也可以在中央政府任职。  曹操被推举为孝廉,其家庭背景无疑占有重要分量,没有在朝中身居九卿要职的父亲,曹操被推举为孝廉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这种二十万里挑一的选举,跟买彩票中大奖差不多,实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运气。  被举为孝廉后,按惯例曹操被聘为郎官,即朝廷的实习生,这段时间主要是熟悉朝廷行政运作程序和礼仪,等待正式分配工作。  郎官转为正式官吏,一般品秩在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间,其中担任县令或县长的最多。郎官实习快要结束时,由所在的实习部门出具个人鉴定,然后由尚书台统一安排任职。  这时,洛阳令司马防升为河南尹,曹操特别渴望能得到洛阳令这一职务。洛阳令虽然是县令一级,但却是其他任何县级行政长官无法比拟的,在帝国权力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洛阳令的品秩也比一般县令要高,为一千石,而其他县令仅为六百石,县长为四百石。县令和县长都是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所在县超过一万户的称为县令,不足一万户的称为县长。  要得到洛阳令,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原任洛阳令、现任洛阳令的上司河南尹司马防,另一个是主管二千石以下官吏选任的朝廷秘书局人事处处长(尚书台选部尚书)梁鹄。第24节:三、成为政坛新锐(2)  司马防即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温县人,也是士族大家出身。他不怎么好说话,也许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也许听说曹操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所以不愿意推荐曹操为洛阳令。但碍于曹家的影响力,勉强推荐曹操为洛阳令下属的洛阳北部尉,品秩四百石。  就这样,曹操没有得到洛阳令一职,被任命为低一级的洛阳北部尉,归洛阳令管辖。  对一般的县,县令或县长之下设有都尉一职,负责本地的治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洛阳人口众多,地位重要,在东、西、南、北各设了一个都尉。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部地区公安局局长,拿易中天先生的话说,是个副县级。  曹操对这项任命相当不满,而且也耿耿于怀。多年以后,曹操再见到司马防时,他已经是魏王了,司马防的儿子司马懿、司马朗都在曹操手下做官。  曹操有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这回又像对待宗世林那样,让人把老上司接来设宴款待。曹操说:"如果换作现在,你还推荐我做洛阳北部尉吗?"  司马防回答:"当初举荐大王时,大王您只适合为尉呀。"  曹操于是大笑。  曹操虽然只得到一个副县级公安局长的职务,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在这个岗位上干出点成绩来,以期引起外界的注意。  他一到任,就把官署的四门修缮一新,还做了不少五色大棒,悬挂在各门口,申明禁令,规定凡违反治安条例的,无论平民还是权贵,一律五色棒伺候。  前面说过,东汉的行政执法体系比较乱,尤其是执法环节,伸缩的余地很大,一个副县级公安局局长,手里也握有生杀大权。  曹操的这番做派,分明是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当然,他也有另外的选择,比如在这个岗位上慢慢干下去,通过勤恳工作,搞好与辖区内群众的关系,做些好人好事,慢慢提高声誉,得到上面的认可,等待提升的机会。  这需要忍耐,也需要时间。但曹操需要的是尽快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治世的能臣,也是乱世中的英雄,他渴望建立功业,不是在漫长的未来,而是在眼前。  偏巧,这个机会就让曹操等来了。在一次夜间巡查中,曹操带人遇到了一群不速之客,对方违反夜间禁行的命令让曹操抓个正着,领头的人是当朝红得发紫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  曹操不管对方是谁,立即下令大棒子伺候,并且悄悄嘱咐手下:尽管往死里打!一顿暴揍之后,蹇硕的叔父一命呜呼了。  这是曹操刚上任几个月时就做出来的一项惊人之举。在常人看来,这件事也太过生猛了些,毕竟对方不是一般人物,结下了如此的深仇大恨,蹇硕能饶得了你吗?  但是,经过思考和判断,曹操一定认为这件事不至于酿成太大的危机,所以值得一试。他看到形势对当权的宦官未必有利。对于已经亲政的灵帝来说,平衡宦官、党人、外戚的关系本来就已颇费脑筋,此时如果再因为一个宦官叔父而发起报复,则必须考虑事件所造成的后果,更何况蹇硕的叔父的确违反了夜间禁行的命令。  曹操甚至想好了,最好因为此事自己落个撤职查办什么的,丢掉这个微不足道的四百石小官,收获的可能会更多。  但这件事似乎不声不响地过去了,从蹇硕那边并没有传来一丝要报复的消息,而曹操棒杀权贵的事情却瞬时在京师传开了,史称"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曹操声名大振,以前没有听说过他的人,这一回也都知道了洛阳城里有个年轻的曹局长。对于这个结果,曹操心里相当满意。  但是,有一个人的看法却刚好跟他相反。第25节:四、遭遇短暂挫折(1)  四、遭遇短暂挫折  对曹操棒杀蹇叔行为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他的父亲曹嵩。对于儿子这次所谓的壮举,曹嵩只想给予两个字的评论:幼稚。  在曹嵩看来,即使想表达与宦官阵营的决裂,也断然不能采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法。权势熏天的蹇硕在一个区区四百石都尉面前丢了面子,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回来的。  想到这些,曹嵩觉得很可怕。他一面动用养父留在宫里的关系,试图与蹇硕沟通,一面苦思冥想,看有什么办法让曹操脱身。  蹇硕那边仍然很平静,既没有立即展开报复,也没有想跟曹家化解恩怨的意思。这反而让曹嵩心里更吃不准。  曹操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继续当他的公安局长,而且干得更带劲,领着一帮子属下,整天抓社会治安,把辖区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一些作奸犯科的人,都逃到其他三个区躲起来,久而久之,曹操的名气更大了。  蹇硕不实施报复计划,曹操心里反而有一丝失望。在他的计算中,蹇硕应该恼羞成怒,立即将他免职,投入北寺狱。  如果是那样的话,曹操几乎可以相信,太学生们会第一个起来营救他,他们会到北宫外集体上书,为他鸣冤。还有士人朝官,知道他与不知道他的,都会蜂起而奏,把他当成威武不屈、刚直不阿的英雄。  这不是曹操的空想,当时有一股婞直之风,非常盛行。所谓婞直,就是明知不是对手,也要站出来与权贵单挑,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强大的舆论支持,尽管会面临受迫害的危险,但同时也会获得巨大的社会声望,知名度一夜暴升。  有一个例子,很说明当时的这个风尚。主角是著名党人领袖李固的儿子李燮,李固被梁冀诬杀之后,李燮四处逃亡,后来桓帝杀了梁冀,李固成了与梁氏集团长期作斗争的英雄,桓帝四处打听李固后人的消息,结果把李燮找了出来,拜他为议郎。第26节:四、遭遇短暂挫折(2)  这个小李跟他父亲老李一样耿直,官虽不大,却极为嫉恶如仇,尤其对宦官及其爪牙,小李声称见一回打一回。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叫甄邵的人,这厮品质恶劣,出卖朋友、投靠宦官,最差劲的,是一次遇着要升官,不巧他母亲死了,按制度来说本人要回家守孝三年,这样以来升官的机会就会错过。  甄邵偷偷把他娘埋在马棚里,等拿到委任状以后才发丧,道德水平差到如此。但他投靠宦官,官场上一帆风顺,没有人敢惹。  小李也知道这个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这回恰巧遇上,怎能放过?他下令让随从把甄邵的车子推翻,扔到沟里,上去一顿暴揍。打完之后还不解气,小李找来一个条幅,批了几个大字:"谄贵卖友,贪官埋母",挂在甄邵的背上,让这小子游街出丑。  事情过后,李燮竟然什么事都没有,反而名声更大。  这是因为,宦官们权势虽大但内心很虚,尤其一涉及到民意、舆论,他们更是胆颤心惊,在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不堪的心。  对于婞直的人而言,之所以不害怕宦官报复,是因为这件事情已然被他们闹大。这是全部的要领,一定要闹大,成为舆论的焦点,这样结果只有一个:风平浪静。吃了亏的也不敢立即报复,否则反而成全了闹事的一方。  所以曹操棒打蹇硕叔父时要偷偷告诉手下往死里打,打而不死,就是没有闹大,减弱了事件的影响力,反而不利。  蹇硕只好按兵不动,也许是想发作但却找不到发泄口。蹇硕或许这样安慰自己:你狂,让你狂,你小子等着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曹操等不了那么久,他心里希望来一场风暴,而他居于风暴的正中心,他要利用这场风暴使自己的人气进一步飚升。  但依然是什么事都没有。到了熹平五年(176年),他任职满两年,按照制度有关部门将对他进行述职考核。结果出来了,他居然考核为上等,意味着他可以升一级。  有关命令随后下达,他被任命为顿丘县令,品秩提高到六百石。  这个任命有什么背景不得而知,是蹇硕等人的阴谋,还是曹嵩为了使儿子避祸而争取的结果?似乎都有可能。  但这却不是曹操希望的结果。没有办法,他只好离开洛阳,告别父亲,前往顿丘上任了。  对于这段两年时间在洛阳的任职经历,曹操自我评价还不错,后来常常回忆。有一次征孙权,曹操留下儿子曹植守邺县,曹植刚好二十三岁,与曹操此时年龄相同,曹操告诫曹植说:"我当年担任顿丘令的时候,也是二十三岁,回想那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无悔。"  曹操临终前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天,他从汉中前线回师路过洛阳,还特意关照有关方面把洛阳北部尉的衙署重新整修一下。第27节:四、遭遇短暂挫折(3)  现在,曹县长要去顿丘上任了。  顿丘县在兖州刺史部的东郡,离东郡的治所濮阳县很近。比曹操大十岁左右的袁绍,曾在濮阳担任过县长,但那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如今的袁绍,因为母亲去逝的缘故,正呆在汝南郡的家中守孝。  东郡在洛阳的右翼,因为同在黄河沿岸,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多有大的战事在这里发生。顿丘县虽然不大,但因为接近黄河和濮阳,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县城。  但是,这里远离京师,远离家人和朋友,二十三岁的曹操只身一人,心里充满着孤独和惆怅,一个任期至少两三年,他不知道这段日子如何打发。  然而,只不过几个月,他就不用作这样的担心了,因为更不顺心的消息随后传来:他被就地免职了!  这倒不是蹇硕等人背后使的手脚,而是曹家受到了一门婚姻的连累。前面提到,在曹操的同辈人里有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叫宋奇的人,而宋奇的姐姐,正是灵帝刘宏的皇后。  灵帝刘宏成年后,所立的第一个皇后就是宋皇后,那是建宁四年(171年)的事。宋皇后身为后宫之首,但却不受灵帝的宠爱,在后宫这个充满流血斗争的地方,注定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  宦官王甫等人也不喜欢宋皇后,于是伙同其他嫔妃一共诬告宋皇后与一桩谋反案有关。结果宋皇后死于宫里的监狱(暴室),宋氏一族被诛杀,包括宋皇后的弟弟、曹操的堂妹夫宋奇。  因为这桩婚事,曹操被免职。按理说,担任大司农卿的曹嵩也应该在免职之列,但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  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接连遭遇仕途的不顺利,曹操有点烦闷。  因为诛杀了蹇硕的叔父,曹操与蹇硕结下了仇。如今另一个大宦官王甫因为宋皇后的关系,也势必与曹家成为对立面。看来,洛阳暂时不能回去了。  于是,曹操打定主意回谯县老家,在那里好好休养一番,读一读书,思考一下未来。第28节:五、涡水结缘(1)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