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4

作者:佚名 字数:12639 更新:2023-10-11 17:42:53

魏晋还有不少的人如刘伶、稽康等,就是用这种狂放的行为,使自己能够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到了现代,我们所面临的束缚并不见少,人们的虚伪更加冠冕堂皇,并得到世人由衷的公认。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性子把它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现出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副自信抖擞的样子;成功不能露出得意的神气,否则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责;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表违老子传                      105心的态、干违心的事。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后的脸。这是文明的糟粕,这是人性扭曲的表现,这是非人世界的成果。谁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家不仅默认了伪装和说谎,而且还不断地鼓励它。压抑自己的本性就叫“克制能力强 ”,善于伪装就叫有“涵养 ”,世界失去了平衡,人类失去了血肉本色。这是贪婪的结果,是人们为功名利禄所挟迫,是为世俗的生活目标所挟迫。处于这种境况下的人是悲哀的。人们活着感到难受极了,累极了,所以人类自从文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狂欢节,酒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一起诞生的。法国、巴西、西班牙以及西方其他的一些国家盛行狂欢节。这一天人们完全打乱日常机械的生活秩序,把长期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撕下一本正经的假面孔,使大家各自暂时恢复各自的本来面目。这时人们说话可以不讲礼貌,行为也允许有失体统,尽情尽兴地狂欢,像发了疯似地放纵。巴西等国家每年狂欢节总要死几百人,但政府和人民宁可死几百人也要保留这个节日。如果一年到头不狂欢一下,那可能大家都要憋老子传                      106得真的发狂。从人性角度说,每个人都愿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就像每个人都喜欢阳光一样。谁都知道饮酒对健康不利,但人类离不开酒。酒后容易见真情。酒后大脑所受的束缚就会减少,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敢做平时不敢做的事。陶渊明曾说:酒使人“渐近自然”。“道大,天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的发展方向。总有一天人类会抛弃身上的伪装,重新恢复那种真纯质朴的本性。人生的出路,便是抛弃伪装,寻归大道。老子传                      107第六章  悟道与证道之二——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是《老子》四十八章的内容,首先讲“为学”与“为道”的不同,接着讲“为道”的意义。大概意思是:“探求学问,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探求‘道’,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如果达到‘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天下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果经常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命题,它对我国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无为”现在具有无数个层面的含义,这又造成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它既为有为之事提供了智慧,也被懒惰无能的人提供了“无所事事”的借口。老子传                      108对老子“无为”的理解,同样要以明道为基础,否则便很容易曲解其深远的道理。老子传                      1091无为≠不为通过第二章对老子生活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知道老子时代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崩溃不久的奴隶制社会;原始氏族社会的习俗、风尚和传说,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还留有较深的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进步。但随之出现了所谓代表文明的法律、礼教、典章、制度。于是,一边是对仁义、道德、忠孝、礼义的推崇,一边是阴谋、奸诈、虚伪、凶横的横行。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统一被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消失了,四处人欲横流,人世间充满了痛苦。老子认为,人类企图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所从事的种种违反自然的人为活动,就是这一切罪恶现象的主要根源。消除罪恶的唯一办法,就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代替“有为 ”,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那么,我们先说明一下老子的“无为”与“有为”的区别。老子的“为”是有特定涵义的,它专指那些在自老子传                      110然发展规律之外另搞一套,用主观意图来扰乱自然趋势的行为。所谓“无为 ”,并不是说受到外界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比如,逼着马去犁田、强迫牛去打仗、命令公鸡下蛋,这就是“有为 ”;水中行舟,陆上乘马,这属于老子所说的“辅助万物的自然规律 ”,属于因自然或顺从自然的范围,属于“无为 ”,而不能称之为“有为 ”。可见“有为”与“无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 无为 ”,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就是“有为”。自然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有些人把“无为”理解为“什么事也不干 ”,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无知与亵渎。四处闲荡、无所追求只是消极懒惰而已。老子的“无为 ”,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地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有为”所带来的后果。今天的凭长官意志办事,乱伐森林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强把牧场改为农田造成沙漠面积的急剧扩大,不懂经济过度发展重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失调,污染环境所造成的环境危机……凡此种种,都可老子传                      111谓与天斗的“有为”。然而,它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我们不顺应自然的规律,尝到了一系列的苦头:风沙、干旱、水灾、污染、酸雨……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发展的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事物自身的发展,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莺歌燕舞,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无为”包蕴着积极的品格。为人为国,都有无穷妙处。汉文帝、汉景帝以无为的方式治国,换取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繁荣——文景之治。所以说无为≠不为。老子传                      1122治大国,若烹小鲜据1985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世界第一号强国也认识到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那么,这一思想的妙处在哪里?为什么它有如此妙处?工匠屡次变换自己的职业,其技艺必然不能提高;一个人一天浪费半天,十天就浪费五个人一天的工作;一万人每天浪费半天,一天就浪费五万人一天的工作。国家的法令更换了,利害情况也随之改变,因而民众从事的事情也跟着变化,其工作也要变动,这必然造成耗费与混乱。领导大众却又不断扰动他们,就必然不能成功。烹小鱼而不断翻动,翻得越勤碎得越厉害;治大国而朝令夕改,那老百姓就不堪其苦。崔瞿曾问老子 :“不治理天下,怎么能使人又向善呢 ?”老子说 :“小心别扰乱人心就是了。最难对付的是人心。让民心自然而化,否则或急躁或消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 。”“从前皇帝就用什么‘仁义’去扰乱人心,害得尧、舜东跑西赶,大腿上不长肉,小腿上不生毛,来老子传                      113供养天下的生灵,想出各种花招来满足天下人的欲望,愁劳心思去施行仁义,苦费心思去规定法度,而且还不能讨好人心,尧就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有把国家治好。盗贼遍天下,奸臣满朝廷,社会上各学派争论得相持不下,人们相互猜忌、愚弄、相互嘲笑,好人与坏人相互指责,天下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坏。这全是妄为搅乱了人们的心性,天下都崇尚权谋,百姓必然发生纠纷,再下来只有用武力来制裁,用典章制度来约束,用刑罚来惩处。”“治理大国清净无扰,只有社会不动荡才会有太平 。”我国在粉碎“四人帮”之前,搞运动非常频繁,每次运动都整得人人自危,父子成仇,夫妻反目,从社会到家庭没有一天安宁,国家更是元气大伤。近十年来国家规定取消运动,在安宁宽松的气氛中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国家一切为人民服务。倘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却还是要狠狠打击的,因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利益第一位是不能动摇的。以“烹小鲜”的方式治国,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如果人民的利益受到损伤而依然“烹小鲜”,便是为官僚阶层“烹小鲜”,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可见“烹小鲜治大国”的妙处在于使民用心生产老子传                      114生活,避免劳民伤国的无谓内耗。而其之所以妙,是因为合乎“道 ”,合乎自然发展的规律。“烹小鲜治大国”不仅适用于东方国家,也适用于大洋彼岸的国家。老子传                      1153弱者道之用“无为”之本是顺道而行。“道”具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法则和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的作用渺小而无形。但正是这种无形的“道”才产生了有形的万物,万物受道的支配。“弱”是道生存的必然保证。《老子》书中使用了诸如“虚”、“静”、“柔”、“小”、“下”等一系列概念来表达类似于“弱”的意思,显示出道在其中自然无为而必有成的思想。与此相反的是“实”、“盈”、“强”、“大”、“上”等概念,用以强调“弱”的价值和意义。这与“无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应当看到,老子哲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建立本体论和宇宙论,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最终落实到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上去。老子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其哲学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与政治的出路。这是从根本上救世的。这使老子哲学不仅仅满足于道及万物的存在、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说明,而且还要从中确立人生和政治的行为准则。所以在认识“道”之“动”的同时,老子传                      116还提出“道”之“用”的问题。从这个“用”中,我们能进一步体会到老子是积极地去“用”道,而不是消极地去悟道而已。自然无为的目的,是更好地“用道”而治世。“道”及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之中,万物在运动过程中由“道”而出并归复于“道 ”,彼此对立的万事万物都相互转化,这是客观的规律。老子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否定具体存在物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老子发现“道”、认识“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具体的存在物,因而他便不能不考察具体事物如何才能长久存在和免遭危殆。正是处于这样一种考虑,老子提出了“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和主张。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虽然如此,一切又可以做到“自均”、“自化 ”,从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和效果。相反,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烦扰不安,追强逐壮,必定“不道早已”。这样一来,为了保护长久,“无遗身殃 ”,“没身不殆”,就必须守柔、处弱,以虚静为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和人生准则就被概括为“道”所要求于社会政治和人生行为的“用”了。我国山东鲁南化肥厂,1987年全年亏损452万元,从厂长到工人都人心涣散,老厂长天天心急如焚,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新厂长上任老子传                      117后实行“无为而活 ”,他谦虚地向人请教,反省过去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的问题是头头既当婆婆又当妈妈,经常变动厂规,工人们无所适从。他上台后决心只当导演,从旁指导、开导和引导,让上上下下的人都成为工厂的演员,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厂长只是了解问题,但从不乱作指示。他把握全厂总的发展方向,但从不去干涉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先是厂长管大家,现在是大家促厂长;原先是厂长“为”而下层“无为 ”,现在成了厂长“无为”而中下层肯“为”。只一年工夫厂子就扭亏为盈,上交利税1000万元。他总结经验时说:只有厂长无为,工人才能有为。日本的企业家们更是慧眼识珠,他们早就对无为而治感兴趣,“无为而治”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并被称为弹性软化管理法。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大工厂总经理办公室里,都贴有“无为”、“清净”的箴言。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也以“无为而治”进行管理,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弱者道之用 ”,以“道”为本,以“道”为用,御“道”而行,抓住事物运动中最根本的支配因素,是取得成功的绝窍。加强基层的活力,在大的发展方针之下稳妥地实行“弱道”,便能摆脱琐事纠缠,发挥整体的最大潜能。老子传                      1184三年不鸣楚庄公执政已经三年了,还没有发布一次命令,没有理过一次政事,朝廷里的大臣都很纳闷,大家对国运很担心。有一天,一名军事大臣趁侍候在庄王旁边的机会,用谜语暗示楚庄王说:“有一只鸟飞到南边的小山丘上,三年来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在小丘上闷着一动也不动,一声也不吭,这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用哑谜回答说:“这只鸟三年不亮翅,是为了能专心长羽毛和翅膀;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细心观察环境。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飞动,一旦飞动就直冲云霄;虽然它至今还没有鸣叫,一旦叫起来就会使世人震惊 。”那名军事官员有些耐不住了,他不想再用哑谜暗讽了,打算直接进谏庄王。他正要开口说话,庄王抢过话头说 :“你放心好了,一切我都明白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几种不得民心的政令,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个在野的能人。楚国腐败的政治归于清明,昏庸的官吏被革职贬官,经济日益繁荣,国势日老子传                      119益强大。又过了两年,陈国和郑国向楚称臣。齐国与楚国争霸惨遭失败,晋国在黄河中游与楚国争强同样损兵折将。楚在宋国会合诸侯,称霸天下。楚庄王平时不显露山水,谨慎地藏起自己的锋芒,不让琐事妨碍自己的长处,所以能成就大业;它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这就是通过“无为”实现“有为”。楚庄王可谓三年不鸣,一鸣惊天下。可见“无为”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有为。在环境不利于自己壮大的情况下暂时规避,在积攒到一定能量时一举实现目标。在近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之际,搞地下工作有利于保存实力,扩大基层的影响力,等到实力足够时再大张旗鼓地向旧势力进攻。在实力不足时,王明的左倾进攻,可谓“有为”而损害实力。如在抗战后期延期反攻,可谓痛失良机。掌握实力对比的规律和采取行动的时机,做最有效的“无为”策略,可谓得道多助、无为致胜。老子传                      1205成功的领导必要的纪律和规章当然不可少,但光靠纪律和规章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成功的领导必须善于安抚下属的思想感情,使下属们齐心协力,发挥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如果大家从心底想把单位搞上去,他们就会觉得单位是自己实现理想的地方,全心尽力去为单位而工作;假如觉得单位成了领导任意指挥的乱摊子,对单位没有感情,对头头也很反感,加之头头们又总是喜欢出风头,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些纪律和规章是一根根绳索,是一条条锁链。可以想像,人们一旦有这种对抗情绪,纪律和规章也就成为一纸空文。老子认为:成功的领导,下属只知道他的存在,却不知道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政绩,没有谁想到要去为他捧场;稍次一级的领导,下属对他的能力十分钦佩,对他的为人品德非常感谢,逢人就夸奖他,见到他就亲近他;再次一级的领导,由于订立了许多条条框框,自己又能严于律己,带头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下属因对他恐惧敬畏而安分工作;最差劲的领导,则是那些无才无德以服从,又喜欢无事生非显示权威的人,下属暗地里蔑视他和咒骂他。老子传                      121一个人思维敏捷,办事决断,行为果敢,事理通达,勤奋好学是不一定能成为好领导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压制下属的积极性,并且做自做聪明的事。称职的领导不在于处处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遇事不放过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是适度把握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下属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自觉地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没有任何领导来督促他,他自愿地为了工作而废寝忘食。这样,下属累得腰酸背痛也心情舒畅,感到自己是单位的主人,全然没有被人感迫于某事的委屈。成功的领导以“无为”的领导方式,发挥各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可谓抓住了领导学中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办事要依据这些规律并加以引导。假如人们遵循事物自身的法则,当事物静止时就能保持住它的本性,当变动时我们就去顺应它的规律,这就做到了“因任自然”或“无为”。只要顺应其规律,都可以称为“无为”。成功的领导,便是因为成功地做到了“无为”。老子传                      122第七章  悟道与证道之三——正反相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是老子思想中正反相通的论断。意思分别为:“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不断交冲下形成新的统一体 。”及“有和无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是永恒的 。”老子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因素。老子首先抓住了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之中。自然界、社会人事等等都处在相互对立之中,矛盾是普遍对立的现象,而且事物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因素。老子把有与无这两个方面看作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失去其中的任何方面,其他一方也就将无所作为。老子十分重视事物的运动、变化,对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有深刻认识。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就是“周行而不殆”。虽然“道”是永老子传                      123远存在的,但它同时也是不停地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从而带动万事万物的运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万物由道而出,离道而去,归道而来,反反复复,无终无止。老子又很强调处于永恒发展之中的万事万物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相互转化。对事物由量变到质变、事物自身发展规律都有所认识。在悟道与印证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正反相通的关系。老子传                      1241自知与知人一个人要能适应社会,既要有知人之智又要有自知之心,知人和自知是相反相成的。知人之至难。俗话说 :“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隔肚皮,可见认识一个人多困难。文明社会中的人讲修养,可这更使人掩饰了真情。同时,怀有某种目的的人,又以种种手段欺骗着世人。虚伪和奸诈常常联手,遮住了人们的真面目。汉朝的王莽在专事以前,勤身博学,事母孝,对嫂敬,养兄遗子慈,伯父病重,莽亲自为他煎药尝药,不解衣带在病床侧侍候数月,垢面蓬头,自己弄得比病人还消瘦。伯父觉得他比自己的亲儿子还孝顺,临死前向太后和皇上举荐他,迁射声校尉。不久,几个叔父又上书朝廷,愿分自己的户邑以封莽,许多当朝显贵也为莽揄扬,很快他又被封为新都侯,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随着自己官职地位的升迁,王莽越来越谦恭和节俭,把自己的车马皮衣都给了宾客,家里和当官以前一样清贫。一次他的二儿子获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严厉地处罚自己的骨肉,最后强令儿子自杀。对宾客平民尚这样谦和尊重,对朝廷对皇上更是赤胆忠心。他的一言一行赢得了整个上流社会的赞老子传                      125扬,也骗取了皇上和皇后的宠信。想不到当他大权独揽以后,王莽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贪婪、残忍而又奸佞,依附他的人全部升迁,忤逆他的人一概送命。最后他的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演出了禅让的恶作剧。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大发感慨地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被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见,知人之真面目是多么不容易,真是朝暮真伪何人辨。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老子认为能识别他人只是机智,而能认识自己才算高明。古希腊也有近似的名言 :“认识你自己 。”有人说:我自己还能不了解自己,这不是笑话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有的天才甚至长期被自卑所困扰。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猎人笔记》之前,一直怀疑自己的文学才华,几次准备放弃文学创作。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不朽之作《逻辑哲学导论》之后,仍老子传                      126失望地问罗素 :“我是不是白痴,我能不能从事哲学事业 ?”《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则寿。可见,知人与自知是多么的困难。而有志的人,会坚持力行地去知人、自知,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身死而“道”犹存。作为上进的人,应以知人、自知为人生基础,为人生之路合乎“道”而努力。老子传                      1272生命与名利名声和生命比较起来,哪一样与人关系密切些?生命和金钱比较起来,哪一样更重要?得到名利与丢掉性命,哪一样对人更有害?过分好名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过分积财必定招来重大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至于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只有这样生命才可以长存。人们常说 :“人生在世,就是图个名 。”名声被夸大为生命的最终目的。至于“人为财死”更被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了。我们是一群社会动物,既然是“动物 ”,就离不开物质必需品;既然是“社会的 ”,就必然有人对我们进行正反两面的评价,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生命与名利呢?名声与个人的价值似乎有很大的联系。名声越大地位就越高,许多名人靠名气就能赚钱,名歌星一首歌就值几万或几十万,普通人几年甚至一辈子也赚不回来。然而名气也会捉弄人。汪国真由青少年的诗圣到浅薄的代名词,仅仅三四年的时间。许多“名人”曾有此经历。老子传                      128名声能带来许多世俗的好处。而名不符实却大量存在,从商品到国家的国际名声,常有戏剧性的大变化。把一个人的名气与一个人的价值划等号,荒谬而又危险。由于名和命在世俗眼中是等价的,所以有人为了沽名而不择手段,有人为了求虚名而宁可得灾祸,有人为了占虚名而宁可失去自我。这与老子对“礼”、“仁义”的看法是有同质的:无实用而又易受人利用。有的人为求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为了排阔气而超过自己的能力大肆挥霍,造成的痛苦自己是最清楚不过了,为了虚假的名声而一生自囚。财物本来是人类生产出来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然而现在却变成了许多人的行动目的,由人的创造物变成了人的主宰,由人用它来生活变成了人为它而生活,由它为人服务变成了人为它而献身。货币出现以后,人把自己的本质、自己的能力转让给了钱,人创造的钱摇身一变,成了能呼风唤雨颠倒黑白的神:钱可以把丑变成美,把邪恶变成善良,把卑贱变得高贵,老子传                      129使驼背的鳏夫娶到大家闺秀,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使仇人变成亲兄弟,使亲兄弟变为仇人。钱本来是为了使人生活得幸福,但现在却因为捞钱而造成了人的悲剧:为了捞钱可以让儿子停学,为了捞钱可以让妻子卖淫,为了捞钱可以出卖人格和良心,为了捞钱不惜献出生命,为了捞钱不惜进牢房,不怕上断头台。名和利,使人变得丑陋不堪。究其原因,是人类的愚昧所致。不明生命的价值,导致对生命的挥霍。人的幸福贵在适意而不在虚名利禄。内在精神充实的人,真正占有自我的人,不受世俗舆论的影响,不受金钱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全社会叫好不忘乎所以,全社会非难不垂头丧气。这种人认定了我与外物的区别,能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所以对世俗的评价毫不在意。老子传                      1303拙与巧比起人来,世间灵物也都只能算笨拙了,即使最灵巧的动物,也只能有一点从它们祖先继承来的本能技巧,一变应一变而已。它们既不会像人那样见风使舵,也不会像人那样花言巧语,更不会像人那样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但它们也不可能像人那样轻易丧失自己的本性。它们从来都是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本性生活。如此,水的本性是往下流,它从不违反本性从下往上来。平平淡淡,认定了目标后就一个劲往前奔,任何障碍也挡不住它。石挡则绕,坝阻则屯满而后行。水在前进中从来不相互嫉妒、相互排挤、相互倾轧,而是相互团结、相互包容、相互激励,由小溪流入小河,由小河流入大河,由大河汇入大江,最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投入大海的怀抱。水没有人那么多小聪明,不会玩弄花招,不会投机钻营,但它总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为而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鲜明生动的人物。她不仅是贾府中“有名的泼辣货 ”,也是贾府实际上的当权者。为人口巧心狠,诡计多端,办事泼辣干练,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也要算难得的女强人了。王熙凤的能力和机智,在贾府上下是大家公认的。老子传                      131几乎所有人都领教过她的手腕。然而,她的那些聪明帮了她的倒忙。曹雪芹是这样给她下的评语,也即给她算的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她为了贾府的生存,拼命聚敛财富,事实上挖了贾府的墙角,伤了这个大家族的元气;她冷酷地镇压家奴,却引起了更激烈的反抗;她在家族的争权中成了胜利者,却招来了更多的怨恨。她的结局是悲惨的。后来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时,一个丫头对她丈夫贾琏说 :“奶奶这样还得再请个大夫瞧瞧才好啊 !”贾琏啐道 :“呸!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她呢!”王熙凤在病床上听到丈夫这些话后“眼老子传                      132泪直流 ”,伤心地对丫头说 :“如今枉费心计,挣扎了一辈子,偏偏儿的落在人后头了 !”我们并不否认自私者的小聪明,然而这是一种十分卑鄙的聪明。自私者的聪明其实是一种愚蠢。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到头来他自己的房屋只有自己去盖;他们一心想着坑害别人,到头来却坑害了他们自己;他们老想着给别人过不去,别人自然也会给他们小鞋穿。老子说 :我们人应该效法天地。俗话不是常说“天长地久”吗?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活着,无私地养育万物,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假如我们像天地那样,处处把自己放在最后,那么自己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正是由于自己毫不自私,反而能达到自私的目的。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头,就能赢得大家的爱戴;优先关心的是社会的福利,人们就会推举你来做首领,只有不为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的大业,留名千古。拙与巧,是要受“道”的鉴别的。老子传                      1334福与祸灾祸里面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淮南子人间训》中“塞翁失马”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类似的事情。前不久报上载了这样一段新闻:湖南某市一个工人家庭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高考落榜,亲戚朋友都斜着眼看他,他的父母也认为这个孩子的前程算是完了。接着他长时间又没找到工作,成了“待业青年 ”,他又被看成了社会和家里的多余人。小儿子高考考取一所名牌大学,成了社会和家里的宠儿。然而几年后,他们兄弟俩的结局却大出人们的意料。哥哥待业两年后在一家皮鞋厂做临时工,由于他工作勤奋和技术日渐熟练,被聘为车间主任。他边干活边上自修大学,系统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后来他承包了这家小厂,不仅使这家工厂起死回生,生意越做越兴隆,产品还远销国外。哥哥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是因为高考落榜给了他沉重的教训,使他意识到他面前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社会上的白眼使他渴望人格上的尊严,这一切都激发了他向上的动力。弟弟开始的人生道路太顺了,父母的宠爱,亲戚老子传                      134和朋友的恭维捧场,使他逐渐飘飘然。上大学以后怕吃苦,讲虚荣,经常上舞厅追逐异性,为了生活得潇洒,为了在女友面前摆阔,他大把大把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而且多次在校内外偷窃行骗,最后被公安机关拘留,学校也开除了他的学籍。由此可见,福与祸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受一些灾祸,从整个人生着眼未尝不是好事。人一遭受灾祸就内心畏惧,跌了几次跤后处世就谨慎。畏惧恐慌就不敢胡作非为,行为就会正派端庄;谨慎就不至于轻率马虎,行动之前就会深思熟虑了。三思而行易明事理,按事理办事易成功。可见,灾祸也可能成为幸福。人生开始的事太平坦了,很早就在事业上大红大紫,处处受到人们的羡慕和捧场,这容易使人骄傲放纵和忘乎所以。一骄纵就容易走上邪路,行为淫恶放荡,举措违背常情,于是就可能由成功的顶峰滑向惨败的深渊,由幸运儿一变而成为倒霉鬼,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福也就是祸了。所以,在忧患困苦中磨炼,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自己的脚跟,而过分的安逸快乐会把人引向死路。老子传                      1355生与死生与死一直是人类勘不破的大谜,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对孔子说 :“老师,请问死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对这个老喜欢提一些怪问题的弟子早有些不耐烦了,把脸一沉,说 :“生的道理我还没弄明白,怎么懂得什么是死呢 ?”儒家把全部心思都花在社会与人生上,他们对死谈不出什么高明的见解。人类最恐惧的就是死亡,于是许多聪明人或自认为聪明的人,纷纷出来想尽办法安慰我们这些活人。有的告诉人说人死了,灵魂上了天堂,有的说人死了还可以投胎转世,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安慰人,灵魂上天堂虚无飘渺,没有谁能知道天堂是个什么样子;投胎转世就更玄了,即使真的可能投胎转世,好像也是另外一生的事,与现在的我没有什么关系。孔子说生死是两码事,井水不犯河水,这些都不能消除人们对死的恐惧。正确的理解是,死与生息息相连,死亡伴随着人全部的生命过程。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把自己交给了死,对于人死与生一开始就结成了一体,死是属于生的,生也是属于死的。古希腊一个戏剧家说得好 :“也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老子传                      136生与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对死的认识影响着对生的态度。有的人意识到人有一死,于是就大肆地挥霍享受;有的人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于是就抓紧每一寸光阴学习和工作。老子既能参透死,又热爱生,爱惜生命却不恐惧死亡。如此,生命才真正怡然自得。生死如同昼夜,人有出生的一天就必定有死去的那一天,这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逃避不掉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