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文人的骨气和底气-3

作者:王家声 字数:39526 更新:2023-10-11 17:40:59

“歧路”上的胡适向何处去  当然,政治成为胡适的“滑铁卢”,并非仅仅在于胡适谈政治,问题更在于他如何谈。从根本上说,胡适不是一个激进的人,即使在文学革命上,他也是被裹挟到那个地位。这从新文化运动两篇“开山作”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胡适的题目很谨慎,是《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不然,直呼为《文学革命论》。“改良”与“革命”最终成为这两个朋友之间的价值分野。在比较的意义上,可以发现,即使在文学革命中,胡适也是一个“改良派”。当他从文学领域进入政治,依然恪守的是“改良”思想。提倡改良之于胡适其实很自然,一则他生性温和,二则这是他在美国的习得。他的美国老师杜威就是个尺长寸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陈独秀呢,不仅天性激烈,好骛极端;而且他的思想背景的主色调是法国和法国大革命。在文学领域,他要把胡适的文学改良升华为文学革命。从文学到社会到政治,“革命”逻辑当然也一以贯之。  也就是说,陈独秀是一个单一主义者;胡适在思想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而在政治上,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看起来,这是一种精神分裂,但其实是一种社会观上更为复杂的多元主义。一味地改良,或者一味地革命,有时不免陷于简单。如果说,胡适的改良在文学上被陈独秀裹挟了去,那么,在社会政治领域,陈独秀不断希望胡适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但胡适已经无以前进了。他最终没能越过“革命”这道铁门限,不仅与陈独秀分道扬镳,而且还注定要成为“革命”作为世界潮流的那个时代的落伍者。  胡适刚过而立之年,在改良的一面外,“偶尔露峥嵘”,还有旺其血气的一面。比如,他写过夜半惊醒的“炸弹”诗,满纸是暴力,也在《努力》上发表“干/干/干”的“努力歌”,几乎就是不明所以的鼓动,但这样的内容,哪怕是词句和节拍,都能赢得年轻人的喝彩。因此,年轻人对他的弃取,事实上是有一个以观其变的过程,但看“歧路”上的胡适往哪个方向走。  这不妨视为个例。胡适的政治主张提出后,北大一些学生郑振夏、董秋芳等致信胡适,他们提出一个要害的问题便是:“你们没有明白告诉我们的 还是取革命手段呢?还是取改良手段呢?还是先破坏后建设呢?还是在恶基础上建筑 好政府 呢?”  这样的论调和胡适的“炸弹”诗倒不无吻合。胡适这样回答了他们:“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地改良他。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革命手段的必要了。”是审时度势,还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模棱两可?以后,作为鲁迅同乡和学生的董秋芳又曾登门拜访。然而,胡适这个人温和理性的时候多,偏于激情的时候少。当他们上门时,胡适的激情像打摆子一样已经过去了。据董秋芳在后来致胡适信中的自述,他们“在先生家里谈起,先生便郑重地说:你们要放手枪炸弹,去放就得了”。显然,胡适的话不是支持而是讽刺。本来董秋芳们还“以为先生是打破恶势力的急先锋”,然而,胡适让登门的他们失望了。  没有让董秋芳失望的是鲁迅。鲁迅是个革命家,他的社会思想在于“改革最快的是火与剑”。董秋芳受过鲁迅的亲炙,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应该与鲁迅的感召有关。作为北大学生的董秋芳,同时接触胡适与鲁迅,他在胡鲁两人之间的弃取可谓有相当的典型性。“百尺竿头掉下来”  应该说董秋芳登胡门时,就胡适而言,改良还是革命,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尚未涉及社会具体事务。因此,年轻人对胡适的热情尚有一定保留。然而,1924年底,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胡适当即为溥仪辩护,情形立刻就不同了。因为这是和复辟联系在一起的事。紧接着,胡适不爱孙中山“国民革命”的高调,转而出席段祺瑞的“善后会议”,这更惊动了新闻视听,因为它属于和军阀同流合污了。两事迭出,情势丕变,尽管胡适自己尚未察觉。在那个不革命即落后的时代,如果再有复辟、合污,无论胡适出于什么理由,也无论我们今天可以给予同情之理解,放在当时,放在普遍激进的年轻大学生那里,已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1925年1月,董秋芳在致胡适信中不客气地说:“ 数年前先生所提倡的思想革命、文学革命等等新文化运动,原来是窃猎浮誉,以为现在活动的一种步骤(笔者案: 现在活动 指胡适参加善后会议) 已经 从百尺竿头掉下来 的胡先生呵,如果你再愿意牺牲 新文化运动 的荣衔,去参加少数人宰割全体民众的善后会议,恐怕一试之后,便不容你再试了。”  1925年8月,上海学生联合会致信胡适,指责:“比年以来,先生浮沉于灰沙窟中,舍指导青年之责而为无聊卑污之举,拥护复辟余孽 呜呼,首倡文学革命之适之先生乎!” 1925年9月,胡适应邀到武汉武昌大学讲演,之后,该校青年职员李翊东针对胡适要求学生“闭门读书,不管闲事”,李在信中质问:“试问你来是不是运动复辟呢 ”  另外,胡适在武汉讲演所记的《南行日记》中,也保留了一些来自青年学生的攻击,作为史料,不妨继续摘出几条:  “胡适之在中国最近文学革命上有相当的功绩,但是他思想的进步也就止于此了,就不能与时代俱进了。因其不能与时代俱进所以做出一些七颠八倒的事来 ”  “胡先生遇事处处怀疑的态度去尝试,是说: 无论那一件事是好是歹,是杀人放火,是降志辱身,我都是尝试的,并不负什么责任。 胡先生,你的乖巧,比那八大胡同的名妓还要可爱,不过你的姘头已经很多了,味已尝够了,你那清倌人招牌下了罢!江汉不少的游女,你不来好了。”  这样的语气句子乃至词汇,不独出自学生,就是共产党人瞿秋白也运用得十分娴熟。1925年,他在指责梁启超对五卅运动的态度时写道:“可爱的梁启超!你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我的乖乖,你实在讨人欢喜。足见你不是初出茅庐的清倌人,却是老于世故的混倌人。难怪外国报这样称赞你 ”(瞿秋白《可爱的梁启超》)两下比对,如出一辙。  以上对胡适密集的讥讽、指责、谩骂,都集中于1925年。这一年的胡适,不是韦莲司所说的“他正在创造历史”,而是正在走向“历史”的反面。新文化运动后的胡适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是“从百尺竿头掉下来”。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述了胡适在那个时代的命运。胡适是那个时代的“他者”、“异类”,从根本上来说,他不属于那个时代,也跟不上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狂飙突进的,它属于陈独秀鼓动下或鲁迅感召下的青年,尤其是青年中的“精英”。胡适并非不想抓住青年,他也不避讳要承担“青年导师”的责任;但,指导青年,你得站在青年的前面。青年在其青年的年龄,为热血所激,总是呼啸有声、一往无前。一旦落到他们的后面,就别再想抓住了。  胡适有意,青年无情。11年后,当周作人致信胡适:“我们平常以为青年是在我们这一边”,始终不肯学时髦的胡适说:“我在这十年中,明白承认青年人多数不站在我这一边 ”这其中,有没有一种殊深的感慨?  胡适的1925,是他个人声望的一个历史转折。这一年,时代落选了胡适,胡适输掉了青年。第11部分 “性博士”张竞生王开林  20世纪20年代,编纂《性史》的张竞生、主张在美术课堂中公开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刘海粟以及谱写“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锦晖,被传统势力指斥为“三大文妖”。在卫道士们看来,“三大文妖”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无疑是开启潘多拉匣子的罪魁祸首,要对世道人心的日益败坏负主要责任。在“三大文妖”中,张竞生遭到最深的误解、最多的诟骂,不仅旧派人物看他不顺眼,连一些新派人物也站在他的对立面。大儒梁漱溟“谅解其人与下流胡闹者有别”,这样的高姿态已属难能可贵。张竞生得了个“性博士”的花名,被人斥为“下流坯”,可谓谤满全国,蚁满全身。其直接后果是,张竞生早早地被撵出了学术领地,被剥夺了话语权,唯有独守一隅,默默而终。  历史会将他彻底遗忘吗?不大可能。他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最有胆、最有识、最有趣的人,像他这种五星级的“怪物”,放眼现代中国,充其量也不会超过30个。天生不安分  张竞生(1888 1970),出生于广东饶平县,幼名江流,学名公室,1912年底赴法留学后改名竞生,取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张竞生的父亲壮年时曾到新加坡淘金,颇有些积蓄,回饶平后,买田造屋,还娶了一房姨太太。他童年不快乐不幸福的最大根源是他父亲所娶的小老婆阴险狠毒,逼得他两位哥哥去南洋做工,还逼得他两位嫂嫂相继服毒自杀。他对旧式家庭的冷酷无情和惨无人道体验良深。  好在还可以求学念书。张竞生读完汕头的同文学校后,即入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这所学校由两广总督兼任总办,来头不小。他若好生熬到毕业,将来混出点名堂并不难。可是他天生不安分,暗中偷看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还是小错,居然与姓韦的监督对着干,带头剪辫子,闹食堂。被黄埔陆军小学开除后,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与另一位同学结伴前往新加坡,投奔孙中山。孙中山并未接纳这两位懵懂青年。此前孙得到消息,清廷已派枪手到新加坡暗杀他,出于防范,他以养病为由对来历不明的客人一律避而不见。张竞生在新加坡熬了一个多月,最终耗尽盘缠,一无所获,唯有怅然而返,回到饶平,遵父命娶了一位15岁的女子为妻。这种盲婚,毫无爱情基础,很难让他留恋。他逃避家庭去上海求学,入法国教会所办的震旦学校。一学期后跑到北京,考入京师大学(北大前身)法文系,谋求深造。  一天,革命党人张俞人找到张竞生,告诉他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被囚禁在刑部大狱里,极有可能被杀头,同盟会拟设计营救,请他从中出力。张竞生闻言,又惊又喜,但此事未遂。1911年10月,武昌新军发难,汪精卫获释,张竞生加入汪氏组织的京津保同盟会,得到汪的赏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遴选合格的革命青年以官费生资格赴东西洋各国留学,公布的头批25人名单中为首5人是:张公室、谭熙鸿、杨杏佛、任鸿隽、宋子文。张公室即张竞生,他名列榜首,可见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他是何等器重。陈炯明:“这是一位神经病!”  张竞生好与女人玩精神恋爱的游戏,初到巴黎时,住在“人家客店”,他对一位学图案的女子发生兴趣,那女子声称要守身如玉,张竞生自惭缺乏手段,只好偃旗息鼓。其后不久,他在海边的一家咖啡店认识一位娇巧玲珑的女招待,彼此情投意合。他最得意的是,他的竞争者是一位英俊的德国大学生,他居然能够漂亮地胜出。“我以为能打败德人的情敌,是我以弱国的地位,也算莫大的光荣。”  1920年,张竞生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即收到潮州金山中学校长的聘书。船到香港,按例他要去广州领取校长的任命书,也就是说他有机会见到广东省长兼督军陈炯明,当面向他递交条陈。有趣的是,张竞生别的不关心,只关心限制人口,提倡避孕,这似乎是在讽刺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旧思想,也有点嘲弄陈炯明本人的意味。妻妾成群、子女扎堆的陈炯明读了这篇字迹潦草的条陈后,对潮属议员兼财政厅长邹鲁说:“这是一位神经病!”言下之意是,让这家伙当校长岂不是误人子弟?张竞生到底还是当了几个月的金山学校校长。他大刀阔斧,辞退了一些名声不好、水平不够的教师,因此惹发风潮,有人在校内对他动武,有人打电报,发传单,散布谣言,诬蔑张竞生有神经病,是“卖春博士”(指他在《汕头报》提倡避孕节育),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张竞生灰心到了极点,险些跳海自杀。所幸不久后,云开雾散,蔡元培聘请张竞生去北大哲学系当教授。“专捅马蜂窝”的人  在北大哲学系,张竞生任教5年(1921-1926),他的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相继出版,在学界赢得了崇隆的声誉。周作人对《美的人生观》评价相当高:“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 总之,张先生这部书很值得一读,里边含有不少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诗人的天分 ”当年,蔡元培倡议以美育替代宗教,提高全民素质,张竞生的思想与此暗合,理论与此呼应,甚得青年学子的欢心。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他主张建设一个情爱与美趣的社会,其极端处,便是竭力提倡“情人制”、“外婚制”和“新女性中心论”。在封闭、愚昧和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张竞生的浪漫派理论无疑是一根专捅马蜂窝的竹竿,招来无数身着长袍马褂的论敌。其“情人制”理论大体如下:  男女的交合本为乐趣,而爱情的范围不仅限于家庭之内,故随时势的推移与人性的要求,一切婚姻制度必定逐渐消灭,而代为“情人制” 在情人制的社会,男女社交极其普遍与自由,一个男人见一切女子皆可以成为伴侣,而一个女子见一切男人皆可以为伊情人的可能性。  至于他所提倡的“外婚制”,从优生强种的立场出发,建议中国人多与俄国人、欧美人、日本人通婚,汉人多与满、蒙、回、藏人通婚,南方人多与北方人通婚,也被人嘲笑为瞎扯淡。当时表兄妹开婚尚被赞为亲上加亲,是人间美事,张竞生的优生强种说就显得过于超前了,非一般智力者所能接受和赞成。像德龄女士(近代华裔旅美作家)那样见过世面的女子,不愿由慈禧太后作伐嫁给王孙公子,而愿嫁给美国人,实在是不可多见的范例,由她来支持张竞生的理论当然不错,可是显得太势单力薄了。认为爱情是“有条件的”  1922年4月19日,美国生育节制专家山格夫人访华,由胡适担任翻译,张竞生陪同,在北京大学讲演其理论。张竞生一向主张节育,乘此机会,极力介绍山格夫人的主张,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收效甚微。乱世中保种不易,再加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旧思想作祟,正确的节育主张无疑是出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难怪在知识分子密集的北京也少有人喝彩。  一次,张竞生经过上海,汪精卫请他吃饭。汪氏子女满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赞成节育的,但结果竟是这样呵!”赞成节育的人尚且不能少生,更何况那些反对节育的人。张竞生认为“男女交媾的使命,不在生小孩,而在其产生出了无穷尽的精神快乐”,他还劝女人不要轻易怀孕。  1923年4月29日,张竞生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引发关于爱情的大讨论。事由是:1922年3月,张竞生南北议和时的同志、留法时的同伴、北大生物系主任谭鸿熙丧妻后不久,即与妻妹陈淑君同居,而陈淑君在广东尚有未婚夫沈原培,彼此未曾脱离关系,结果沈氏感觉受骗受害,赶到北京,大办交涉,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斥责谭熙鸿败德,陈淑君负义,闹得满城风雨。张竞生发表此文,支持和声援谭熙鸿,他指出爱情的定则有以下四项:是有条件的;是可比较的;是可变迁的;夫妻为朋友的一种。  从1923年4月到6月,《晨报副刊》共发表讨论稿件24篇、信函11件。梁启超、鲁迅、许广平、孙伏园都参与了这场争论。全盘反对的人不多,完全支持的人更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关于“爱情是有条件的”这一项争议最大,张竞生列举的条件有6项内容:感情、人格、状貌、才能、名誉、财产。“地位”包含在“名誉”中。条件愈完全,爱情愈浓厚。极端的人认为爱情是神秘的,是无条件的,次者认为爱情只以感情、人格、状貌为条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若以财产为前提,爱情就未免庸俗和势利,沾染上了铜臭味。殊不知空着肚皮是无法恋爱的,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已痛切地总结出,“爱情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首先必须保证温饱,保证衣食无忧,否则爱情必定夭折,幸福更是无从谈起。《性史》出版即被查禁  反对缠脚、反对束胸,包括制定爱情的游戏规则,张竞生觉得这些远不算过瘾,他真心想研究想讨论的是进乎其上的男女性爱,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座荒芜的园地,或谓之禁区也不为过。1923年5月,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风俗调查会”,张竞生出任主席,他拟定风俗调查表,列出30多项,其中有“性史”一项,教授们讨论选题时,觉得性史的调查和征集应另立专项。1925年深秋,张竞生在《京报副刊》上发出《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征稿启事,正式向社会征集性史。来稿出乎意料地踊跃,他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7篇,加上序言和批语,编为《性史》第一集,1926年4月由性育社印行。几乎是立竿见影,许多学校贴出查禁此书的公告,反而起到了促销的作用,《性史》不胫而走。卫道士们无不暴跳如雷,遂引发轩然大波。《性史》第一集摆事实,讲学理,对症下药,对国人的性蒙昧有拨云见日之效,却不为保守派所容,在他们看来,《性史》乃是淫书,不仅误导青少年,而且败坏了世道人心。到了这个地步,当然没有了学术领域正常讨论的余地。  后来,张竞生在《两度旅欧回想录》中忆及往事,有一段话算是自我辩白,值得一读:  常人与学问家,根本上不大相同。常人不肯说,不肯研究,只要暗中去偷偷摸摸。学问家则一视同仁 无论哪种学问,都可研究。而最切要的,又在研究常人所不敢,或不能研究的问题。  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礼教依旧森严,《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仍是中国人的行为规则。科学要战胜蒙昧,需要胆识,也需要时间。张竞生是急切的先行者,遭到误解和打击,自然无法避免。  在《性史》第一集的序言中,张竞生用金圣叹批《西厢记》的口气预作恐吓之词:“这部《性史》不是淫书,若有人说它是淫书,此人后世定堕拔舌地狱。”吓人并不管用,这本书的第二集便被扼杀于印刷厂中,然而坊间立刻有多种伪本流行。正是在此期间,张竞生得了个“性博士”的花名和“大淫虫”的恶号。  1926年夏,张竞生依照蔡元培校长所定的成例前往上海,打算买舟泛洋(北大教员授满5年课程后,即可带薪去国外游学一两年)。不巧的是,这时奉系军阀张作霖攻入北京,赶走了冯玉祥,免去蔡元培的校长职务,任命刘哲为北大新校长。奉军入京后,疯狂屠戮民主人士和共产党人,《京报》社长邵飘萍、《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北大政治系教授李大钊先后遇害。在这样白色恐怖的局面下,蔡元培所定的规则自然被推翻,张竞生出洋游历的资格和资金已没戏,北大教职也泡了汤。他滞留上海,为生存考虑,便与友人谢蕴如合股2000元,谢任总经理,张任总编辑,在书局林立的四马路开办美的书店,专门发行张竞生编译的“性育丛书”,还出版一本《新文化》月刊,比《性史》第一集走得更远。可惜两个书呆子不肯拜码头和多方打点,红红火火的书店生意遭人嫉恨,未久便被摧残得生气全无,唯有关门大吉,宣告倒闭。一生三大憾事  张竞生的理论和他推广这些理论的行为确实太超前了,别说一般智识的人难以理解,就连担任过北大代理校长和校长的蒋梦麟(他的心胸雅量比蔡元培差得远),也认为张竞生是北大教授中的害群之马。1927年,张竞生携同家人到杭州游玩,适值蒋梦麟担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正是他向省府提议,拘捕张竞生,罪名是“宣传性学,毒害青年”。所幸张竞生得到老朋友、民国元勋张继的关照,才被从轻发落为:驱逐出境,3年不许踏入浙江半步。  军阀当道,民不聊生,教育凋残,文化衰敝,国内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蔡元培旅居欧洲去了,张竞生亦步其后尘,第二次赴法游学。他得到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的私人资助,遂以翻译外国名著为职志,他原想集合同道翻译二三百种,但由于大笔经费无法筹措,终于只译出卢梭《忏悔录》、《歌德自传》等数种,凑成一辑“浪漫派丛书”。  到了1950年代初,张竞生已60多岁。枯木逢春,经人介绍,他与南京的一位资深美女(37岁)建立恋爱关系,两人在石头城与五羊城之间频频鸿雁往返,张竞生美其名为“通信试婚制”,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彻底勾销了张竞生长期得不到一位知心伴侣的恨憾。张竞生自20世纪30年代即不再研究性学,又由于“名声不好”,得罪的学界权威太多,各大学皆不肯聘他为教授。1953年,广东省成立文史研究馆,他被定为首批馆员,写了几篇回忆录,较有价值的有1959年4月撰写的《南北议和见闻录》,更重要的是他的3部自传:《浮生漫谈》、《十年情场》和《爱的漩涡》。他的晚景终归于恬淡,“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冲击似乎并不大,这位发誓要活到100岁的老人,82岁时因脑溢血猝死于故乡的茅屋中。他一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有娶欧妇;二是没有办成现代化的潮州大学;三是没有完成翻译二三百种世界名著的宏愿。至此,他只能饮恨九泉了。  有人称张竞生是中国人口学和性学领域的拓荒者,大致是不错的。他倡导节制生育比马寅初要早出许多年,而高揭性解放的大旗,更是先驱中的先驱。还有人称张竞生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流星,是中国文化界和出版界的失踪者。  鲁迅曾在杂感中写道:“至于张竞生的伟论,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许这样说的。但事实怕很难 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当在二十五世纪。”鲁迅的调子太悲观了一些,张竞生的许多主张(节制生育、性解放等),如今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甚至超出了他的原意。  显而易见,张竞生身上也有凡人难以克服的弱点,以至于实践与理论常常无法同步合拍:他极力标榜“新女性中心论”,可是他对自家那位动不动就玩出走游戏的情人褚问鹃女士(“中国的娜拉”)不够宽容,不仅吐了恶言,还动了拳脚,被人捅到报纸上,好不难堪;他主张节制生育,自己却有5个孩子。凡此种种,大醇之中确有小疵,但他整体上还是有趣的,可爱的,甚至是了不起的。国人能忘记他半个世纪,甚至100年,但不可能将他从集体记忆中永久删除,他激活人性的壮举终将为中国有识之士所赞赏。第12部分 梁漱溟“狂妄”话语的背后魏邦良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创办《光明日报》。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等人经介绍结识海上豪杰“吴发仔”,由他安排,乘船过海到大陆。当时,吴发仔手下有几千义民担任抗日工作,将内地急需的物资如汽油等运往大陆。  那天晚上,吴发仔运棉纱的船共有16只,分3批出发。梁漱溟原先是和一位陆君乘一船,后友人发现梁漱溟和陆君都不会粤语,怕万一出事不好应付,于是让梁氏换船,与擅长粤语的陈君一道走。随后,小船在夜幕的掩护下扬帆而去。开始时风大,但风向顺,小船箭一般向目的地驶去;后半夜风向突变,小船开始颠簸,又苦又咸的海水不停溅入口中,小船随时有被海浪掀翻的危险。熬了一天一夜,梁漱溟乘坐的这只船总算靠岸。吴发仔一清点,有13只船被海匪劫去,到达的3只船,一船的货物被劫光,一船被海匪劫了两次,只有梁漱溟这只船安然无恙,毫发未损。原安排与梁氏同乘一船的陆君下落不明。如此经历让梁漱溟感慨不已,也让他感到十分幸运。  这种幸运当然是一种偶然,但这样的偶然在粱漱溟的生活中一再出现。  1939年,粱漱溟视察敌后游击区,数次遭遇日寇伪军,却总能化险为夷。当年6月10日《日记》:“黎明行抵连谷峪,入民家小睡,遽闻枪炮声,知前方已发生战事。出门遥见敌骑在西面山岭上,空中并有飞机,即向东向南趋奔。”6月24日《日记》:“行抵对经峪一小村 方解衣烘烤觅求饮食之间,闻石人坡方面枪声大作,知是接触开火。不敢怠慢,出村向东北一高山攀登 至山脚入岩洞掩蔽。洞内几已人满,见我等异乡人物,指点隐于最后。此时前后各山头敌我两军渐集,不久开火,各种枪声、炮声、炸弹声、飞机声震耳。”6月25日《日记》:“此时洞内空无他人,可以走动向外了望,对面山头敌人旗帜、军官皆在目中。约十时后战场转至西北方,枪声稀少,敌旗撤走,三两敌人下山搜索,两次经洞口外走过,却不入内探视,我等乃得以安然无事。”  梁漱溟的这些经历险象环生,最终却是安然无恙,仿佛他就是台风中心,其他地方已被摧残得一片狼藉,满目疮痍,而他衣冠整洁,毫发未损。如他在信中所云:“就以此番香港战事而言,我离开黄泥涌道不久,敌军便占了黄泥涌道;我离开轩鲤诗道黄家,并将衣服取走之一天,黄家便被匪劫。”  屡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给了梁漱溟这样的信心:“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我在某处,某处便无凶险事 这样的暗示给我一种自信!我总是平安的。”“一旦出事,总有不相识的人出来搭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梁漱溟之所以能有惊无险地逃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应归功于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1939年,梁漱溟出入敌后长达8个月,和他同行的人无不说他胆子大,不管遇到什么险情,他总是神色自若,如同无事。冒险出香港时,路上有位范君,也对梁先生大加赞叹,说:“梁先生真奇怪,若无其事!梁先生了不起,若无其事!”  所谓“若无其事”,兼指梁先生的的身体如常,能应付任何困难;修养超常,能吃得任何辛苦。其实,梁漱溟的身体并不比别人强健,但由于心态好,饮食起居一如往常,所以疾病也就侵袭不了他。梁先生曾对自己的家人说:“其实我原是心强而身不强的人,不过由心理上安然,生理上自然如常耳。你若是忧愁,或是恼怒,或是害怕,或有什么困难辛苦在心,则由心理马上影响生理(如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系统机能)而起变化,而形见于体貌,乃至一切疾病亦最易招来。所以心中坦然安定,是第一要事。”  梁漱溟为何能在险境中若无其事呢?关键在于他有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他说:“我晓得我的安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 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人所共见 我栖栖惶惶究为何事,朋友国人,或深或浅,多有知之者。”一个“不谋衣食,不谋家室”的人何惧之有?对他来说,死亡是另一种休息。  梁漱溟自14岁起就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抗战爆发时,他已年近五十,而他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已渐渐成熟:“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  对于前者,梁漱溟计划写3本书来阐述,这3本书是:《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认为,写完三本书,自己这方面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关于后者,梁漱溟已出版了3本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我努力的是什么》,但是要实现书中所写到的各种设想,梁漱溟还需要不断奔走努力。换句话说,梁漱溟认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没完成,所以自己不会死。  他说:“ 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有人说,梁漱溟这番话有些狂妄,其实,“狂妄”是其表面,内核则是“坚定”。梁漱溟以这番故意略显“狂妄”的话来显示自己坚定的信念 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只有到那时,他才会坦然赴死。  在“狂妄”话语的背后,显示了梁漱溟对磨难、险境、敌人的藐视。任何人任何险境也阻挡不了他“潜心行学”、“探索人生”的脚步。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理解了他下面这句话:“虽泰山崩于前,亦可泰然不动;区区日寇,不足以扰我也。”对梁漱溟来说,这句话决非冠冕堂皇的大话,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一个人若有了远大目标,自然不会被一时的困难吓倒,不会为眼前的险境恐慌。  1940年,梁漱溟在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当时,日寇丧心病狂地对重庆进行轮番轰炸,但梁漱溟无所畏惧,照常看书思考,埋首工作。5月初旬的一天,重庆平民教育促进会的3位青年躲警报回来,发现学校操场上放着一张藤椅,一问,才知道是有人在警报时间内搬藤椅出来看书。这个人戴一副无边框眼镜,身穿长袍马褂 他就是梁漱溟。(作者系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2008-1)第13部分 罗翼群与叶恭绰散木  罗翼群(1889~1967),曾经的国民党元老,1949年被国民党以“背党叛国”的罪名永远开除党籍,1957年又成为广东“最著名的右派”。叶恭绰(1881~1968),一代才子,半生为文,半生为官,“文革”中成为“封建余孽”、“袁世凯和蒋介石的干将”,1980年得偿夙愿安葬中山陵之侧  常去图书馆翻阅新书,近来发现了一个好现象:作者赠书多了起来。于是,一些印数非常有限、在书店很难见到的“稀缺书籍”,逐渐在图书馆“现身”了。笔者最近阅读的,则是吴开斌所著《另类人生二十年》(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作者捐赠本,浙江图书馆收藏)。罗翼群:当年广东“最著名的右派”  吴开斌是武汉大学中文系1954级的学生,后来成为武汉大学数百名“右派分子”之一。被打成“右派分子”后,吴先后在湖北和广东劳改,与之一同沦落天涯的,据其回忆,更有教授唐炳亮(广东中山人)、“大右派”曾昭抡以及燕树棠、韩德培、程千帆等先生。吴开斌还语及一些名流,比如广东的罗翼群先生。  最近还读了《叶启芳传 从教堂孤儿到知名教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传主叶启芳先生是著名的基督教教徒、报人、翻译家、政府官员、教授、图书馆馆长。当然,他也曾是广东著名的“右派分子”。与叶启芳“同案”的“反党小集团”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每戡先生曾在1957年有诗曰:“书生自有嶙峋骨,最重交情最厌官。倘若推诚真信赖,自能沥胆与披肝。”这首诗,“反右”前陶铸曾推许之,此后不说也罢。袁伟时先生以为:当年董先生犯了两个让他后半生受尽折磨的错误:一是“不知道政治家的脸孔会变,而且不能不变”;二是“盯住交情,忘了根本在体制”  《叶启芳传》也提及罗翼群(“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罗翼群是广东兴宁人,当年广东“最著名的右派”,早年拥有一段辉煌的革命历史:加入同盟会,服膺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先后追随邓仲元、廖仲恺、朱执信从事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广州光复后,曾任都督府参军等职。1917年广州军政府成立后,又任少将参军、广州宪兵司令及北伐军代理参谋长等职。1923年,孙中山复任大元帅,罗翼群为大本营兵站总监,主持北伐军粮饷供应,继任省长公署总参议,是廖仲恺的得力助手。当年著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也是由廖仲恺派罗翼群赴香港,与中共方面的苏兆征合作策动的。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罗负责调拨经费事宜,及至东征兵兴又任东征军总参议,曾与周恩来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密切合作。1949年因倡言和谈,被国民党永远开除党籍,并以“背党叛国”的罪名受到“第一名”的通缉。  广州解放前夕,罗翼群在香港宣布与蒋介石集团断绝关系,震动全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在身的名流,竟也沦为“右派分子”。吴开斌书中提及罗在当年无休止的批斗中悲愤地说:“如果我不主张社会主义,我就不回来了。”罗翼群恐怕根本没有意识到:天空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落实到地面,竟会是这样。  记得当年还有一册《罗翼群碰壁记》,是“反右”时期众多以丑诋为能事的漫画小册子之一(河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编绘,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此书为什么不是广东所产,而是千山万水之外的河南所出。如今思来,则恐怕是罗氏当年所以祸罪,端因“为农民说话” “人民公社”的诞生地河南,应该是“责无旁贷”批判罗的先锋矣。  “为农民说话”,早于罗氏,有梁漱溟先生一席“九天九地”之说,其后更有庐山会议写了“万言书”的彭德怀元帅;在广东,罗翼群可谓翘楚。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等形势之下,只因罗翼群说了一句“农民太苦”,有关方面就用汽车把他拉到广东各地农村去接受农民的“大辩论”。笔者从当年的《人民日报》看到古大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广东农业的大发展史无先例》,古大存说:“广东省的右派分子,竭力诬蔑我们在农村工作中的成绩,散播 广东的农业合作化搞坏了 、 广东农民的生活接近饿死的边缘 等谬论。右派分子罗翼群,最近几天还下乡奔走,寻找所谓 农民接近饿死边缘 的材料,到处造谣煽动,专找地主和被管制的反革命分子谈话,不敢和工农劳动人民见面。”结果呢?“罗翼群到了他的家乡兴宁县,就引起了五万群众的愤怒,集会游行群起声讨,列举解放后生活改善的无数事例,驳斥他的无耻谰言,结果他只好抱头鼠窜,躲藏起来,要求护送回省”。然而,发言者古大存,不久之后竟沉冤不起。(1957年末发生了所谓反对“海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事件,中共广东省委作出了对冯白驹、古大存错误的处理决议。当时毛泽东认为,所谓“地方主义者”,“实际上是右派,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事见《带刺的红玫瑰 古大存沉冤录》一书,作者系广东省原副省长杨立,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  在广东,“大跃进”兴起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低调的,但是,体制所决定,随着全国“浮夸风”的推波助澜,即使是务实的陶铸,头脑也不免热了起来,如他曾号召农民放开肚皮吃3顿干饭等。不久农业减产,人们吃不饱饭,开始出现身体浮肿,陶铸很内疚,在1959年的汕头会议上,他公开检讨“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并把检讨写成《总路线与工作方法》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也正因此,陶在北京七千人大会上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当时毛泽东说:在全国省委书记中,广东是最早检讨的一个。杜导正回忆的“麻袋包”事件  当年古大存等批判罗翼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杜导正先生曾在《我是怎样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载《纵横》2004年第4期)一文中回忆:1956年他从中央马列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广东分社任社长,那时,“党内 左 的错误慢慢膨胀开来,以后是1957年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1959年反右倾,一个运动挨着一个运动,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眼见得“1956年以后,向消极方面的转化加速,越来越快地向 深渊 滑去”,而“作为新华社的一个记者,一个组织者,是不可能离开或回避党的这一历程的。我所谓的考验,就是如何对待党的这个趋势,核心问题是搞不搞主观主义,敢不敢实事求是,能不能实事求是,敢不敢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我在这个考验面前,有时顶住了,有时跟着犯错误。犯错误,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盲目的。那些时候,我不是像有的同志那样头脑清醒,一直抵制。我不是那样的,没那么清醒。但我也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直坚定不移地跟着干,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我还是有所独立思考,有所抵制的,但没抵制住,也不可以抵制住”,“反右派运动中,广东有个民主人士,老同盟会员,叫罗翼群。1957年夏,他去粤东,到处讲话,骂共产党,说中国农民到了饿死的边缘。他在前面走,我带着个记者后面跟着,他一讲话,我俩就写文章批判他,发在《南方日报》上,连篇累牍,有三四个整版。后来罗翼群被押回广州,一路上,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批斗他,他怕被整死,躲在汽车后排的麻袋包底下,我就写了一篇《麻袋包下》。这篇文章夹叙夹议,写得很挖苦。现在看,罗翼群先生那么咒骂共产党是很错误的,但我那么给他上纲上线,整他写他挖苦他也是很 左 的、很错的。以后这一位对民主主义革命作过贡献但也有错误的老同盟会员被划成极右分子,处境很惨,这些我都是有责任的。我感到内疚”。杜导正的这段回忆,可以看作是对古大存发言内容的一个注解。  原来,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之后,陶铸开始在广东部署对“右派”的围剿战役。此时,罗翼群仍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兴冲冲地跑到兴宁、平远、蕉岭视察,观察农村的现状,而一路的所见所闻,更使他确信执政党犯了错误,即政府“只顾国计,不顾民生”,使“一小部分人接近饿死边缘”,他以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在兴宁县龙田中学,他和初中生交谈,对学生们毕业后想当干部的想法提出了质疑。他以为:在政府精简机构的形势下,很多中学生可能没有机会读高中,而是回乡参加劳动了。学生们以为“回乡生产太苦”,他现身说法:“我也是穷家子弟出身,自小天未亮和母亲拾狗屎、猪屎,过过就会惯的。”没想到,这番谈话被记者抓住了,被冠以“煽动学生,企图制造暴乱事件”的罪名,在报纸上大肆渲染和歪曲。  不久,广州召开了批判罗翼群的大会,报上的批判文章时常或明或暗认为他与国民党政权、国民党特务、反革命、地主、恶霸有关,以致他到了黄陂乡,就会有人造谣:“国民党在汕头登陆了”、“国民党飞机把广州炸烂了”;他到了兴宁,则会发生所谓台湾飞机在兴宁投放粮食、布匹和传单的怪事;他到了笃陂乡,笃陂乡中学居然会出现“打倒共匪!”“农民已到饿死边缘,行动起来打倒共匪的时机成熟了!”等标语  显然,罗翼群已身败名裂,成了广东头号“右派分子”了。  《另类人生二十年》作者吴开斌回忆说:“反右”若干年之后,民革中央派朱学范、朱蕴山两位南下,劝说罗翼群争取“摘帽”,但罗不置可否。其时,广东正组织民主人士赴海南岛参观访问,只要参加者借机写诗歌颂,有关方面就能为之“摘帽”。然而罗翼群竟又不识相,坚决不去。名士叶恭绰  吴开斌又回忆起另一位“名流” 其时也是“右派分子”的叶恭绰先生。  应该说,叶恭绰先生比罗翼群更出名,他的的确确是政界名流、社会名流、文化名流。  叶恭绰,字裕甫,又字誉虎,广东番禺人。广东叶氏是一大望族,叶恭绰祖父叶衍兰以金石、书画和文艺名世,其父叶仲鸾也以诗文、书法著称。叶恭绰家学渊源,少即聪颖,据说7岁能诗文,18岁时应童子试,以《铁路赋》获第一名,为清廪贡生。他专擅倚声,是晚清词坛耆宿文廷式的弟子,夏敬观《忍古楼词话》称其“年十六七即能词,萍乡文芸阁学士廷式极叹赏之”。  叶恭绰出身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清末历任湖北农业学堂、方言学堂、西路高等小学堂、两湖师范学堂教习,邮传部路政司主事(主持京汉铁路事宜)、员外郎、郎中、芦汉铁路督办等;民国后历任路政司司长、交通部部长等职,并兼掌交通银行、交通大学;1949年后,叶恭绰任中国画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他还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叶恭绰于学术、考古、诗词、书画无不精湛,更以收藏著称于世,如西周毛公鼎、晋王羲之《曹娥碑》等,都曾是他的收藏。他还编著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箧中词》、《广东丛书》、《遐庵词》《遐庵汇稿》等,曾发起的组织有中国营造学社、国学馆、《词学季刊》、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化协进会、中国佛教协会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不凡的出身、经历、才气,叶恭绰与共和国领袖毛泽东有过几次雅集及书信交往。  先说书信。毛泽东于1952年5月25日致叶恭绰信曰:  誉虎先生: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笔者注:即叶与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人)来信,说明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市长接洽为荷。  大概不久叶恭绰又去信,并将其编辑出版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寄给毛泽东,其信云:  主席钧鉴:恭绰年来渥承光被,稍获新知,然结习未忘曩时所业,有可供参考者仍随宜掇拾,冀附轻尘之助,兹印成《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一种方始出版。谨上呈一部,期承乙览之荣,并赐训诲。  信中所谓“曩时所业”,正是叶恭绰喜爱和擅长的诗艺。毛泽东收到叶恭绰的信和赠书后,十分高兴,回函云:  誉虎先生:承赠清代学者画像一册,业已收到,甚为感谢!不知尚有第一集否?如有,愿借一观。  《清代学者象传》,原刊于1928年。原来叶恭绰的祖父叶衍兰平生喜欢收集清代学者像,最后历时30余年,摹写了清代学者共171人像(其中部分为黄小泉所摹绘),至1928年,叶恭绰将这些清代学者像交商务印书馆用珂罗版影印出版,即《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分一函四册装(第一册为谭延闿题写书名,第二册为蔡元培题写书名,第三册为于右任题写书名,第四册为罗振玉题写书名),可谓弥足珍贵。此后,叶恭绰又于1953年续编了《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收入摹写的清代学者200人像。这样,《清代学者象传》的两集共收入371人图像,大凡较知名的清代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像都能在书中找到,被学界誉为研究清代文化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叶恭绰赠送给毛泽东《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之后,深为毛泽东所喜,于是又在信中向叶恭绰借阅第一集,当时尽管第一集已很难找到,叶恭绰还是把自己珍藏的一套送给了毛泽东,并在去信中说:  主席钧鉴:奉示敬悉。《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舍间存书已悉毁于变乱。兹另觅得一部奉请存阅,不必交还矣。  毛泽东收到信和书后,十分高兴,据说后来他经常翻阅,并在中南海的书房里反复咏读。如今中南海毛泽东的藏书中,仍可看到这套书,首页还钤盖有毛泽东的藏书印 “毛氏藏书”。受邀参加毛泽东生日宴  再来说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两次生日宴请。  1959年,毛泽东过66岁生日,由于有粮荒饿死人的消息,12月26日这天,毛泽东从清早起来便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坐在沙发上不断抽烟。突然,他决定还是要有一个生日庆祝的形式,他对卫士封耀松说:“你去把银桥、高智、敬光、林克和东兴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这一天,没有亲人,只有这么几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吃了一回生日饭,当时他还立了一个规矩:自己要与全国人民一起定量吃饭,并宣称要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于是这一天生日饭的主食是红豆米饭,只是特意在菜里多放了一些油而已。席间空气沉闷,毛泽东把筷子伸向菜盘,没等夹菜又放下了,他扫视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由地说:“现在全国遭灾,有的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的情况搞不到。”  当晚,毛泽东给林克和高智等人写信,嘱咐他们去河南信阳调查,是因为信阳发生了惨绝人寰、哀鸿遍野的饥荒么?不得而知。毛泽东在信的附言中说:“12月26日,我的生辰,明年我就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林克《毛泽东的人间相》,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63年12月26日,正是毛泽东的70岁生日。毛泽东是反对祝寿的,这次也一样,他说:“大家都不做寿,这个封建习惯要改。”还说:“做一次寿,这个寿星就长一岁,其实就少了一岁,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 这多好啊!”(林克《毛泽东的人间相》,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于是,七十大寿的庆祝也只是规模很小的家宴,毛泽东仅请两桌客人,除自己的亲属之外,邀请了三位湖南老乡和亲戚 程潜、章士钊、王季范,另有一位叶恭绰。  叶恭绰此前“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 ”,已停止了全国政协常委和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职务,直到1959年“摘帽”。让人产生兴趣的是:叶在这次家宴上会有什么话要说呢?或者毛泽东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这些,我们全都不知道。只知那天席间,叶恭绰为毛泽东七十诞辰撰写了一首长诗,从领袖的文治武功到畅游长江,当然是出口成章的。据吴开斌回忆,这一首长诗,罗翼群阅后,称“乃圣乃贤,乃文乃武”。据张中行的《负暄琐话》:叶恭绰其人,“最大的特点是有才;才的附带物是不甘寂寞;稀有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言谈举止中,具体说是,文气古气之中还带有时多时少的官气”。  逾三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叶恭绰受到冲击和迫害,至1968年8月6日病逝,终年87岁。1979年,有关方面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1980年3月,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给予平反。最后,遵照他的遗嘱,骨灰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的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孙中山奉安中山陵之前由叶氏捐款修建的,为了表示他对孙中山先生的知遇之情)。  由罗翼群先生和叶恭绰先生,又提及了其他许多人和事,仿佛共和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通过这朵浪花,大概可以感知历史岁月的斑驳和严酷。当年鲁迅说到历史记忆和历史写作体裁的“笔记”,认为它“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这浪花或碎影,如烟或并不如烟,正离我们远去。(作者系文史学者)原载于《同舟共进》2009年第1期第14部分 话说张东荪蓝英年  一  张东荪是何许人?七八十岁的老知识分子可能多少知道一点,再年轻的就未必知道了。  如果70年前问我,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张东荪是张伯伯。”张东荪与先君同庚,一同东渡日本,还曾同住一间房。此外,张东荪的夫人是我婶母的胞姐,我堂兄一直住在张家。张伯伯有四个子女,长子张宗炳,著名昆虫学家;次子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爱因斯坦齐名;三子张宗熲精通英语,由于早婚,考上庚款却没能出国留学;女儿张宗烨健在,中科院院士。张伯伯的三个儿子都比我大,我依次称为张大哥、张二哥和张三哥,女儿与我同庚,比我小几个月,我管她叫小妹。张东荪的长兄张尔田,著名清史专家,我称他为好爸爸。为什么这样称呼,我至今弄不明白,大概随张家兄弟的称呼吧。总之,我从小就认识张伯伯。他居住过的大觉胡同、东大地、朗润园和大城坊我都去过,但由于年龄的差距我对张东荪毫不了解。他见到我只摸摸头,好像没跟我说过话。  如果60年前问我,我会回答:“张东荪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北平和平解放立过大功。”1949年建国前夕他来看过父亲,我也随父亲到过他家。1952年春天,我从学校回家,张伯伯正在同父亲谈话,我走进书房,叫了声张伯伯,父亲叫我出去。我走到书房门口听见父亲高声说:“你不要再说 北平和平解放是生平第一快事了 ,想想自己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关。”张伯伯说:“志先,我听你的,我听你的。”我知道张伯伯出事了,检查通不过。但为什么他爱说“北平和平解放是生平第一快事呢”,为什么检查,又为什么通不过呢?我那时刚入大学,吸引我的新鲜事很多,没再留意张伯伯。后来又听说张东荪是美国特务,向燕京大学老校长司徒雷登出卖抗美援朝的情报。回来问父亲,父亲回答:“我也不清楚,东荪不会这样糊涂,你不要问了。”父亲似乎不相信张东荪是特务。直到最近读了戴晴女士的力作《张东荪和他的时代》才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有些事如果她不写我永远也弄不清楚。  张东荪是“五四”后中国著名学者兼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牟宗三先生说,五四时期没有哲学家,“五四”以后有三位:熊十力、张东荪和金岳霖,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成系统。牟先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张东荪的学术地位,能与熊十力和金岳霖相提并论的人并不多。熊先生和金先生的大作我没读过,张东荪的书我不仅没读过,甚至没见过,但读过他的著作的片断,多半是批判他的时候引用的。今天看来,他的很多预言都为50多年的实践所证实。  张东荪专心著书立说,大概是从1930年秋天由上海迁到北京开始的。司徒雷登邀请他和乃兄张尔田一起到燕京大学任教,此前他在上海主持《时事新报》。1917年张东荪接手《时事新报》,他先抨击时弊,后渐转为介绍西方哲学,柏格森的《创化论》就是他翻译并在报上连载的。他又增编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学灯》先刊载外国文学译著,1919年后开始发表国人的创作。张东荪聘请宗白华编《学灯》增设的《新文艺》版,郑振铎编文学副刊《文学旬刊》,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郭沫若的《凤凰涅檠》、茅盾用白话文翻译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郁达夫的《银灰色的死》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发表在《学灯》上。后来的共产党领袖张闻天和毛泽东不仅是《时事新报》的读者,也是撰稿者。可以说毛泽东那时就知道张东荪了。1921年毛泽东写道:“ 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诸葛亮此时最得益的军事参谋法正重伤昏迷,他本人只擅长于处理政事,对这种军事杀伐并没有多少底气,见大家异口同声地建议撤退,诸葛亮也有些犹豫了。  这个时候,从事杨洪站了出来,对诸葛亮悄悄说道:“主公,此次咱们虽然被曹军击败,可是并没有丧失根本,敌军并没有攻入咱们益州境内,何况此次出境作战,咱们前期也掠夺了不少百姓,也算是有得有失。最重要的是损失的这些部队都是益州豪强势力改编的,即使主公率领他们东征西讨,也会担心他们心有异志,如今他们丧失了一切军事实力,也只能绑在主公这辆马车之上。”  诸葛亮一听也对,对杨洪问道:“季休(杨洪之字),现在有许多人建议我就此撤退,谨守关隘,训练士兵,来日再战。你怎么看呢?”  杨洪坚定的说道:“主公,汉中乃是益州的咽喉,决定着整个益州的生死存亡,可以说没有汉中就没有益州,汉中的危机就是咱们家门的祸患。毕竟咱们去攻打汉中,是外线作战,以攻代守,不会对益州造成不利影响,反而使得曹军无力南下或西征,为我益州强盛争夺时间。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发动益州的全部力量,征召男子加入战场,发动女子运输辎重,决不可犹豫,也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诸葛亮对杨洪大为赞赏,也打消了撤军的念头,不停地从蜀地征召士兵,补充前线。此时法正随军参谋军事,无暇处理蜀郡事物。诸葛亮于是任命杨洪为蜀郡郡守,并责成杨洪为他推荐贤良。此时三巴地区人心惶惶,杨洪于是向诸葛亮推荐自己的门下书佐何祗,说他有大才,建议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倒是听说过这个人,贪酒好色,而且时常酗酒,心中有所疑惑。更何况诸葛亮手下的密探曾经向诸葛亮告密,说自从《蜀科》颁布以后,何祗并不怎么上心,时常流连于烟花巷中,置督军从事的本职工作于不顾。  诸葛亮就对杨洪说道:“季休,你的能力我很清楚,我也非常信任你。只不过我听说这何祗游戏人间、对自己颇为放纵,不勤于政事,而且很少去他所管辖的监狱,积攒了大量的案例。实话实说,对这样的一个人,我可有些不放心啊。”  杨洪暗自苦笑,原来自己老部下的恶名已经传到了诸葛亮的耳中,他苦笑着说道:“何祗这个人,从小就生活贫困,为人却宽厚通济,很得大家拥护。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本事担任了我的门下书佐,处理政事很是得力。有了钱之后,他就对自己有所放纵,喜欢饮食声色,不持节俭,结果吃成了一个大胖子。以我对他的了解,这些政事他不是没有精力处置,而是太过于简单,让他没有兴趣处理而已。相信只要勤加鞭策,他将是主公占据汉中郡的好帮手。”  诸葛亮被杨洪说的有些心动,反正现在政事也不多,他就命人准备车马,改天前去何祗监中探视,看看这个人究竟有没有本事。  杨洪心想君子成人之美,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命家人快马加鞭前往何祗府中,让他有所准备。结果那家人来到何祗府上,又扑了一个空,一打听,这家伙居然又去喝酒了。等啊等啊,从中午等到下午,又从下午等到入夜时分,何祗才晃晃悠悠走回来。信使连忙呈上信件,对何祗说道:“我家大人推测,主公明日可能前往你的监中审查,本来大人是想要你早做准备,可是……现在太晚了。”  何祗好不容易才有一个被诸葛亮看重的机会,哪里舍得轻易放弃。现在刚刚入夜,还来得及。于是他连饮几杯醒酒汤,又用热毛巾敷了敷脸,对那信使说道:“信使不要着急,现在刚刚入夜,咱们还有的是时间,还请信使与我一同前去监中审案,一夜工夫足矣。”  信使也是好奇,心想你这个吹牛皮不拿税的,一夜时间审完这么多案子,你当你是神仙啊。何祗见这使者不信,也不以为然,于是携他同往监中,取来案牍一一审判。  其实在他喝酒逛ji院的时候,他手下的小吏并没有闲着,早就根据何祗的命令将案牍一一比对,搜集双方证据,做好了事先的准备工作。所以当来到监狱之后,拿来案牍、搬来证物,何祗便开始一一宣判,所有判决皆比对《蜀科》中的规定,既遵守了法律规定,又合理地按照人情事理宣判,所以他的判决大家都能够接受,没有人提出异议。  监中本有三十名犯人,何祗仅用了三个时辰就将他们处置完毕,写好判决,然后回家中悠然而睡。  第二天上午,诸葛亮的车马就来到了何祗府上。何祗早就有所准备,穿戴得非常整齐,表现的也很有礼貌。诸葛亮与他谈论政事,何祗全都有自己的一方见解,称得上是熟知政事。诸葛亮又询问起监中事宜,何祗刚刚处理完,自然了如指掌,谈笑间说得非常有条理。  诸葛亮很是欣赏,于是亲自前往监中,查看案牍、判决,对这何祗大为满意。诸葛亮就对何祗说得:“过去总有人说你沉溺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案牍积攒了很多也懒得去处理,如今看来这些都是宵小之辈中伤与你。你这个人很有才学,我现在准备任命你为东汉郡郡守,你看如何啊?”  何祗汗流浃背,拜倒说道:“主公恕罪,其实他们说得都是真的,只不过我处理起政事来效率很多,速度极快,昨天用了三个时辰就将沉押的案牍全部判决出来。我虽然略有才略功干,但是缺点甚多,这东汉郡要负责为主公提供粮草辎重,郡守之位关系重大,还请主公另请高明。”  诸葛亮大声笑道:“你倒也算是实诚,值得我重用,要不然这东汉郡郡守之位我还真有些舍不得呢。放心去做吧,希望你能用你的聪明才智,为我军攻取汉中郡立下功劳。”  何祗连连拜服,于是放心前往东汉郡中。此时东汉郡中有三大城市:五城、郪县、德阳。郪县距离成都较近,比较听从成都的命令。而五城、德阳自恃距离较远,对成都传来的政令往往阴奉阳违。过去东汉郡守能力一般,无法钳制两城,反而被这些人所掌控,根本无法对前线提供有效补给,提供的粮秣不仅不够数量,而且质量很差。  何祗是带着诸葛亮的一百名亲卫前往东汉郡上任的,众人畏惧诸葛亮的威势,全都前往东汉郡的治所郪县迎接他。  何祗对前来迎接的各地豪强地主很是安抚,与他们共同游乐,频频出席他们举办的各种盛宴。两三天后,大家都会这何祗没了戒心,将安排的许多暗哨全部撤回。而何祗这几天也掌握了许多人违法乱纪的证据。这一天他宴请宾客,突然关闭大门,将所搜集的证物一一呈出,痛责大家的不法之事  虽然这些个豪强掌控东汉郡多时,气势嚣张,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何祗会在大庭广众下揭露大家的不法行为,不由得为何祗的气势所震慑,加上还有诸葛亮的亲卫门为何祗壮胆,各地豪强纷纷服罪。  何祗却没有责罚他们,而是以战事紧张为由,将他们统统开赦、既往不咎。大家感激于何祗的恩情,加上受到了他的暗示,纷纷慷慨解囊,贡献了大笔财物。  何祗于是命人当众记下这些财物,结果负责统计的书吏还没有计算出财物的总数,何祗仅凭心算居然已经得出了确切数字,与稍后书吏统计出来的结果分毫不差。大家全都佩服之至,也没了对何祗的抵抗情绪,纷纷表态支援何祗的工作。  后来何祗的诸多事情全都传扬开来,大家都说何祗干练有谋略,说诸葛亮能够识拔人才,使大家竭尽才能。就在一片赞誉声中,诸葛亮的部队得到物资、人员补充,也逐渐恢复元气。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四章 经济战争  前不久在巴西郡的战斗中,曹军占据了优势,剿灭了诸葛亮的三万大军。但是战后校点,曹军损失也不少,而且三巴地区的百姓被诸葛亮掳走甚多,曹军虽然频繁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是有些失败。而且此时三巴地区频发地震,百姓受灾严重,纷纷逃离家园,曹军虽然有心赈灾,但是粮食转运不利,百姓们颇受伤害。  消息传到中原,正在赶赴汉中郡的曹铄叹息良久,他对从人说道:“我等起兵,不过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已。如今南郑距离震区太远,无力救灾,老百姓就挣扎在生死边缘,这是我的过失啊而有力赈灾的却是离三巴最近的益州,他们现在是不会向我治下百姓伸出援手的。”  曹铄毅然下令,命令曹军退出三巴地区,将当地官府库藏分给百姓,赞助他们生活,并将三巴地区移交给诸葛亮。百姓们收到曹军分发的粮食,不由得对曹军感念非常,大家又听说曹军为了让灾民得到及时救济,甚至将这浴血守卫的地区让给了诸葛亮,对曹军的印象更是格外好。许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跟着曹军一同撤离;还有些百姓虽然故土难离,但是全向曹军保证,身在蜀营心在曹。  诸葛亮刚刚得知曹军向自己移交三巴地区的消息后,还以为这是曹军故意放出的烟雾,为的是吸引诸葛亮所部深入三巴,对此十分警惕。后来斥候多方验证,诸葛亮这才安心驱使部队进入三巴地带。  与曹军一样,诸葛亮对于百姓的疾苦也很是看在眼里,不仅频频放粮,还颁下了禁酒令:凡是饮酒、酿酒都会有罪。有人还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只要在百姓家中搜到酿酒的器具,就该以酿酒罪论处。诸葛亮对此倒是并无异议,命令众将予以讨论。  巴中各族混居,许多百姓都有自酿米酒的传统,也备有不少器具。现在粮食紧缺,大家连饭多快要吃不饱了,哪里还有余粮酿酒。只是这些酿酒器具大多是祖上传下来的,许多人舍不得丢弃。真要是藏匿酿酒器就以酿酒罪论处,那很多人就要被关进牢房之中,非常影响稳定。  法正重伤刚刚痊愈,就被这事情所困扰。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便邀请诸葛亮一起出去游览。  诸葛亮对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非常重视,也想看看他的身体痊愈了没有,于是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两个人刚刚出门,看到门外有一对男女走过,法正就对诸葛亮说道:“主公,这两个人就要行那阴贱之事,主公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呢?”  诸葛亮心中好奇啊,八卦之火熊熊燃烧,他低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又不认识他们两个……”  法正就笑着说道:“他们都有行阴的器具,这不和在民家搜到酿酒器具一样嘛,可以以此论推。”  诸葛亮哈哈大笑,于是解除了这个命令,将藏匿酿酒器的百姓全部无罪释放。虽然诸葛亮拿出部分军粮来赈济灾民,使得百姓有所归心,但是也推迟了他大军北上的时机,让曹军更有时间加固工事。而且这段时间,其实边境上也不平静,频繁爆发小规模战争,其中有些居然是因为食盐引起的,主要原因就是曹军治下和诸葛亮治下对食盐的政策不同。  过去西汉初年时对盐业实行自由经营的政策。等到了汉武帝时,数次征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当时的工商业者,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立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治下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与地方各郡县设立盐官经营盐业产销。  当时盐官营的方法就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就是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民私自煮盐要受到釱左趾的刑罚,工具有产品没收入官。  盐业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之议时,贤良文学曾对盐铁官营大加攻击,但事关财政收入,除罢关内铁官外,盐铁官营并未废止。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盐铁官曾与齐三服官、常平仓等一同罢废。永光三年(前41)又因财政困难而恢复。王莽行五均六筦,盐铁官营亦是其中内容,到地皇二年(22)废除。  曹操、曹铄控制范围较广,得到了沿海地区晒盐的秘方,在海边建有多处盐场,食盐产量充足,加上又有井盐、矿盐的补充,不但能够满足百姓的需要,还可以出口各地。加上曹操、曹铄还要满足各世家大族在商业上的需要,所以曹军对盐业的管理不算过于严格,实行国家专卖为主、民间私营为辅的政策。  而诸葛亮、法正等人却没有曹铄如此从容。虽然益州自古就产盐,但是受困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产量一直不高,刚刚满足各地需求而已。加上当时诸葛亮害怕食盐紧缺对市面造成不利影响,故而对盐业一直实行公营,并设立专项官员来加强管理。这样一来,盐业专营为益州官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可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益州的官盐里面一斤里就要掺有三两沙子,而且价格很高,老百姓怨声载道,可是冲在这官盐的重利份上,诸葛亮一直不舍得加以改革。于是就促进了食盐走私业的发展,许多彪悍之徒悄悄从曹军治下买来食盐,然后贩卖到蜀地谋取差价。  因为价格便宜,得到了许多百姓的认可。大家纷纷都购买私盐,只有买不到私盐的时候才去购买官盐。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官盐专卖遭受了重大打击。对此,诸葛亮只有一个政策,那就是彻查到底,将私盐一举消灭掉。于是他在各地设立关卡,严防食盐走私贩卖。而曹军接到了曹铄的命令,积极主动地配合盐贩子出击,打击关卡,为盐贩子提供方便。只要打垮了益州食盐专营的制度,那么益州官盐根本不可能抵挡住曹军海盐的大幅度倾销。而倾销过后,益州的官盐将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诸葛亮的一大稳定税源也将从此失去。  诸葛亮并没有意思到这是曹军有意识进行的食盐战争,他还以为是私盐贩子重利而自发的行为,并没有对其引起多少重视。只是责成各地盐官,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彻查此事。  实行食盐官营,各地盐官都发了大财,他们肯定不会允许盐贩子打击自己的财路,于是频频下死手,试图将盐贩子一网打尽。而盐贩子贩卖私盐也有着高额利润,他们与诸葛亮治下那些反叛势力结合在一起,往往以武力打开通路,将物美价廉的私盐送到益州的每一处角落。在这个过程之中,锦衣卫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在益州建立起走私通道,还借助这些个通道建立间谍组织,搜集各种情报,为曹军日后攻击益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诸葛亮有一次兴致勃勃地出去巡游,与法正一道来到山中一猎户家中。正好正午,猎户连忙宰杀了不少猎物,宴请两位大官。山上能够有什么好菜啊,大家只不过是攥着烤肉蘸盐吃而已。  诸葛亮这才骇然发现,就连山谷中猎户所用的盐也是私盐怪不得那盐业最近上缴的利税偏低,原来官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淘汰。诸葛亮绝不允许这一点,他亲自前往盐池,改进盐的生产工艺,撤掉不合理的架构组织,成立新的盐业官方生产机构,并彻查各地盐官,将不称职者下狱。结果各地盐官统统下狱,诸葛亮启用自己的亲卫充当盐官,终于将这食盐的价格和质量稳定起来。  纵使是这样,虽然站着运输的优势,可是官盐还是不能够彻底消灭私盐,诸葛亮只能无奈地看到益州形成了与曹军相似的局面,但是人家曹军食盐私营后的产出都要缴纳赋税,而且私营者皆为新政受益者,将曹操、曹铄所实行的新政更好地施展开来。可是益州私盐的收益有很大部分被曹军截留,长此下去,将极大地打击益州的国力。  诸葛亮也不是好惹的,他立即想到了一条反击政策,那就是走私蜀锦诸葛亮接连下达多项政策,积极鼓励种桑养蚕,使得蜀锦的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他还设立锦官,管理蜀军的生产调拨。大量蜀锦远销中原,成为了益州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诸葛亮后来笑着说道:“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五章 剑阁沦陷(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曹军在江东、江南的统治也越来越稳固,虽然还有些世家不甘于放弃自己在土地上的收益,不愿意以市价向曹军出售土地,但是他们组织的反抗部队不断地被曹军击溃,渐渐地消磨了底气,自愿或者被迫走上了商业兴家的道路。()而随着在商业方面取得的各项利益,江南世家也逐渐放弃了旧有的土地兼并致富方式,彻底认同了曹军的统治。  诸葛亮眼看着曹军巩固了在江东、江南的统治,很是着急,于是抓紧时间整顿人马,囤积物资,趁着曹军主力还不敢撤离江东、江南的时候,诸葛亮随时准备进攻汉中。  当时的益州有三条路通往关中地区,一条是米仓道,就是从成都南转至巴中,从巴中到达南江,然后直入南郑地区;另一条是阴平道,从绵阳去江油,再翻越摩天岭到达甘肃文县;一条是古蜀道,从绵阳到梓潼,入剑阁,进入陕西宁强,经勉县到达汉中。  这三条路比起来米仓道狭窄,而且诸葛亮在此连续战败,信心不足;阴平道险峻,不利于大军出征。唯有古蜀道较宽,而且距离汉中的距离较近,而且梓潼现在正处于诸葛亮所部控制范围中。诸葛亮为了确保此地万无一失,特意设立梓潼郡,派遣主力部队驻守于此。  从梓潼往北可以到达武都郡、下辨,那里是曹洪、曹真驻守的地方,是曹军从隆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向东可以到达阳平、汉中,那里是夏侯渊主力驻守的地方,突破那里南郑指日可待。而要想进攻阳平,必须拿下剑阁,可是曹军早就在那里设立关隘,构筑投石车、弩炮,单靠强攻根本不可能攻下来。  当然,诸葛亮这边现在有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剑阁的主将马超已经率兵回到草原平叛,听说下一步他将要去邺城出席大汉军政议事会的相关会议,短期内不可能再回到剑阁,此时的剑阁守将不过是一个很不出名的任夔而已。  诸葛亮已经派出数十名密探伪装成商贾加入通商的马队当中,前往剑阁探听消息。据说这个任夔武力上佳,但是脑子倒是不怎么灵活。马超临走之时,下令任夔据守剑阁不得出击,任夔就老老实实地死守在剑阁之中,寸步不敢外出。就连诸葛亮的斥候部队公然出现在剑阁外侧,任夔也老老实实不出兵。  曹军在中原时就时常为商业行为保驾护航,现在既然已经占据了对蜀地的交通要道,对往来于蜀地的商旅自然会在抽取一定的通行税后放行。这些通行税将用在修筑剑阁的费用中,减轻了曹军的花销。  不过相应的,蜀军和曹军都派出了大量的细作,掺在这些队伍之中,搞得暗战连连不断。曹军头疼,蜀军头疼,大家一起头疼,却还是继续坚持着。  这一天,剑阁的锦衣卫指挥使钱磊很是伤心,自己的再次表白被那清风楼的榭萍拒绝,当众送去的花束被那榭萍从二楼扔了下来,定情玉佩也被……倒是被那清风楼的老鸨留了下来,不过那老鸨说这是抵的昨夜的过夜钱,不得要回。  钱磊很想拿出一大笔钱财狠狠地砸在老鸨的脸上,让这见钱眼开的老鸨对他卑躬屈膝。这笔钱钱磊身上倒是正好有,但都不是他的,而是锦衣卫本月的活动经费。钱磊很想拿出锦衣卫的腰牌来砸在老鸨的脸上,可是锦衣卫的保密政策却戳在他的心口窝,让他不敢做出如此举动。  组织很好,很强大。组织给了他吃的,给了他穿的,给了他零用钱,但是组织却不能给他一个心仪的姑娘。而钱却可以,那榭萍居然为了二百两银子跟了那蜀地来的胖子,真是明珠暗投。你们之间又没有什么感情,不就是这钱色交易嘛,这样的日子能是稳妥的日子吗?  钱磊很想哭,但是他的脸上却始终挂着笑意,这是他好不容易才磨练出来的商贾笑脸,当初就是凭借着这一副笑脸得到了教官的认可,被委派到此地,装作是一个刚刚继承了微薄财产的商贾。为了打探各种消息,钱磊频繁出没于烟花酒巷,穿梭于香风弥漫的青楼,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对这卖艺不卖身的榭萍一见钟情,而他也没有想到号称对钱财毫不在意的榭萍也会因为二百两银子而将他从二楼踹下。  钱磊很想喝酒,这倒是不违反纪律,锦衣卫中许多消息就是从酒楼中打探出来的。不过,大家都只是在装醉而已,从来就没有真正醉过。而钱磊今天想要彻彻底底地醉一回。不再保持着潜在的警觉,不再竖起耳朵探听别人的谈话。今天夜里钱磊只想做个普通人,做个普通的酒鬼。  美酒、烈酒统统拿上来,只要能醉人就行。好酒、劣酒都无所谓,只能够把自己灌醉就行。钱磊习惯性地躲在酒楼的角落里,将酒坛里的酒倒进自己的酒碗里,又将酒碗里的酒全部倒进自己的肚子里,一坛酒、两坛酒、三坛酒进去了,可是钱磊除了喝饱了,根本就没有感觉到醉意  因为每当他感觉到醉的时候,他总是下意识的用手狠狠地按住组织上发的一个有着许多刺的小铁球,用组织上教授的方法,利用疼痛来保持清醒。这已经是他的本能行动了,就算是在这个最容易伤感的时候,他还用这个方法竭力保持清醒。何况当初挑选他的时候,酒量大也曾经是钱磊的一大优势。这些个低度数的浊酒,根本不可能灌醉他。  这个时候,钱磊所在的桌子上突然多了一个人,多了一个今天他最痛恨的死胖子,就是这个家伙用二百两银子夺走了他心爱的姑娘,就是这个家伙用一脸的不屑将自己的骄傲全部击溃打倒。  钱磊斜楞着眼,左手拿着酒坛子,右手已经悄悄的按在了藏在袖筒里的断刀上:“走开,这里不欢迎你”  那个死胖子笑了,笑得很猖狂,笑得很猥亵:“也不欢迎榭萍姑娘吗?”  钱磊瞪大了眼睛,“你有什么资格来提她,你不过是有几贯臭钱而已在这里提到她,是对她的亵渎,尤其是在你的嘴里提到她,那是对她的最大嘲弄”  “有什么资格?”那死胖子并没有发怒,而是笑嘻嘻地说道:“我在成都有一所三进三出的大宅子,家有良田五百顷,家中随时能拿出五百两银子来,逍遥快活,从来不会为了区区二百两银子丢掉自己心爱的女人,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丢掉自己那面子”  钱磊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火气,将左手中的酒坛子举了起来,冲着那死胖子就砸了过来。那死胖子根本就没躲,而是笑着被钱磊砸中。酒坛的质量很差,酒坛壁很薄,基本上没有杀伤力,但是满满的一坛酒却溅了那胖子一身。  酒保想要上前劝说,却被胖子用眼神瞪了回去。周围酒客本来就少,现在更是全部吓了出去,酒楼里只剩下四名跑堂的店小二。那胖子从自己怀里抽出一条香巾,曼斯条理地擦着自己脸上的酒泽。  钱磊双眼都瞪得通红,自己也有这么一条香巾,还是那榭萍早些日子送给自己的,如今她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  那胖子看左右已无闲人,笑着说道:“这可太没有你的风范了,想知道成都那宅子的主人是谁吗?你知道榭萍的未来夫君是谁吗?就是你,锦衣卫剑阁指挥使钱磊”  钱磊心中一惊,他怎么知道我的真名,在这剑阁之中,除了四名直属手下以外,应该没有人知道我的真名才对而且他居然知道了我的身份,那眼前的这个人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商贾,很可能就是蜀军中的重要细作  如果把他擒拿回去,那上级一定会为我请功,但是得到的奖金也不是很多。而且上级还能够知道我为了一名女子争风吃醋、喝得大醉,到时候自己少不了会得一个内部处分等等,他说这宅子居然是我的,说榭萍的未来夫君是自己,那也就是说,只要自己投靠蜀军,那自己将立即拥有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还有佳人作伴,自己这个失去双亲的流浪儿居然能够有这样的机遇,自己就算是在锦衣卫干到退休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啊  看着钱磊的眼睛咕噜咕噜转个不停,那胖子知道有戏,他笑着将一个铜印交到了钱磊的手上,钱磊定睛一看,是“广都太守之印”。那胖子笑着说道:“我家主公让我将这个太守的印绶交到你手上,只要你配合我军拿下剑阁,那么佳人、宅邸、官位都将是你的。如若不然,将有人把你这些日子来追求榭萍的事情大肆宣扬,将你锦衣卫的身份揭露出来,并伪造一些书信,说你身在曹营心在蜀”  钱磊低垂下头,“你赢了……”  那胖子何祗得意地笑了。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六章 剑阁沦陷(中)  何祗是个非常非常狡猾的胖子,用了几日就掌控了东汉郡的实权,成功地征集了大量的物资粮秣,有力的支援了前线的部队。这样一个狡猾的胖子,诸葛亮绝对不会就让他在处理政事之余养花玩鱼,肯定会给他更大更重的担子,比如说拿下剑阁。  为了此次行动,诸葛亮准备了大量的钱财,并命令高翔、吴兰率领一万士卒悄悄北上,配合何祗攻击剑阁。高翔、吴兰本想强攻,却被何祗阻挡下来。  何祗对他们说道:“两位将军,我很佩服你们的勇气与信心,但是剑阁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曹军又有投石车、弩炮等武器助阵,而且还有任夔这员猛将,如果咱们直接强攻,怕是很难得手,也浪费了主公的时间,有利于曹军增援。何不让我尝试一下别的方法,反正现在剑阁和咱们之间并不禁止商旅往来,我可以混进剑阁,看看能否找到曹军的弱点。”  高翔、吴兰本来就是为了表表姿态,展现一下自己的勇武和对诸葛亮的忠诚,哪里真会去强攻剑阁啊,听何祗这一说,两个人连连点头,异常配合。  何祗对他们俩暗暗鄙视下,然后就在早就派去的细作的接应下进入了剑阁。其实早在剑阁设立关卡之初,诸葛亮就向城中派出了细作,但是当时马超对蜀地防范的非常得力,益州的细作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马超所部破获,将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抓获,但是也有极少数人落网。他们吸取教训,并没有展开对曹军的收买拉拢,而是专心潜伏下来,打探消息。经过这么多日子,终于在城里建立起两个安全的据点,并将城中锦衣卫的负责人打探清楚。何祗入城之后,就仔细研究这钱磊的弱点,终于趁着他心神激荡的时候,将他一举拿下。  钱磊既然投靠了蜀军,那他就急于展现自己的价值,将城中锦衣卫的四个据点全都交代地清清楚楚,并将城中的四五十名暗探名单全部写了出来。非但如此,钱磊还在何祗的威逼利诱下写下了对诸葛亮的效忠书,以及对曹操先祖的辱骂信,如果钱磊再次投靠曹军,那这效忠书和辱骂信就将成为他的催命符。  钱磊现在也死心塌地了,他从袖中掏出那把匕首,将匕首的手柄拧下,从中取出一个小印来,对何祗说道:“这是我在锦衣卫中的信物,只要拿着它入城,守军并不会仔细搜查,您可以凭借它运送兵器入城,也可以凭借它带领精锐之卒化装潜入。”  何祗眼睛都亮了,小眼眯成了一条缝,愣是有些个合不拢嘴。这就是他此行的最大收获,前些日子他想托运武器进关,结果在关门口就被守军所查获,不但没收了兵器,还损失了那些个精心挑选出来的细作、游侠儿。现在有了这个,自己终于可以放心了。  何祗伸手就要去抓这个信物,钱磊却死攥着不放。何祗连忙笑道:“你看我,也是忙糊涂了。钱太守,放心好了,我是不会贪慕你的功劳的,一定向主公全部禀报。等日后回了成都,还要劳烦你请我吃酒啊”  钱磊这才放开手来,将这小印递到了何祗手中,谄笑着说道:“我哪里会不放心啊,只是突然觉得如果有大批生面孔入城,即使拿着我的信物,守军也会有所疑惑,不利于攻城事宜。本想自动请缨来着,只是酒喝多了,说话也就慢了一拍。”  何祗哈哈大笑:“倒是我有所疏忽,也罢,还要劳烦你了。明天你再来这里,咱们再细细商议一下。明天下午我与你一同出城,后天一早接应车队入城。我已经挑选了二百名精兵,全部化装成商队的护卫,根据城墙上张贴的《入城守则》,他们必须交出所有的武器。既然有你帮忙,那我就放心了。”  两人商议一段时间后,钱磊于是起身告辞,何祗也不挽留,约好明天一早在这酒楼这里集合。等到钱磊离开后,何祗叫过一个店小二来,小声说道:“你跟着这钱磊,不要让他发觉了。虽然他写下了效忠书和辱骂信,可是咱们也不能大意。”  看着那店小二离开,周围的几个伙计围了上来,他们都是蜀军悄悄派来此地的细作,费劲了周折再建立了这个安全据点。现在看情况,攻破剑阁的大功却要被这个曹军的叛徒所抢走,所有人心中都有些个不情不愿。  何祗是什么人啊,一眼就能看出大家在想些什么,他笑着说道:“大家安心就是,主公是不会亏待你们这些个老人的。只要大家认真为主公办事,主公肯定会给予大家更多的奖赏”  这个据点的主事笑着说道:“大人,咱们提着脑袋干这行,也不光是为了这些个奖赏。只是咱们辛苦这么久了,居然被这个叛徒取得大功,而且主公还要封他做广都太守,大家觉得有些个不平而已。”  何祗压低嗓音,呵呵大笑:“你是说这个啊?主公派我北上之时,根本就没影响过能够成功地收买锦衣卫,他根本就没有给我这个封赏的权力。这个广都太守还是我在杨洪大人门下做书佐的时候,杨洪大人推荐的。后来大家都看不上我的做派,就上书刘璋把我掳下来了。不过这印信我当时没舍得上交,后来成都归义,也就没有人向我催要印信,今天正好哄哄这钱磊。只要顺利举事,那功劳肯定是大家的,绝不会让这钱磊贪天之功为己有。”  大家大喜,纷纷上前赞道:“大人英明。”  何祗与众人又商议了一会,这才安心休息。而此时钱磊已经来到了自己的住地,他喝了几瓢凉水,将头脑彻底清醒下来。身为一名密探,他深知这地下工作的残酷性,也深知蜀军为了争功而做出的残酷内部斗争。  钱磊自己也有两名心腹死士,他们都被钱磊私用公款喂饱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保护自己。钱磊对他们两人说道:“告诉你们两人一个消息,我今天被诸葛亮的使者说服了,明日就策应他们的锐士入城。”  这两个人都对钱磊惟命是从,自然不会提出什么异议。钱磊对他们说道:“别的我倒是不担心,城防军那里我混的也很熟,只是我担心蜀军密探们会为了抢功而谋害与我,尤其是今天我遇到的那个大胖子,更是个奸诈之人,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行动来。我今天回来的时候,身后缀了两个尾巴,应该是那死胖子派出的盯梢的。但是为了影响,他们绝对不会公然动手,只要熬过这几天,荣华富贵我与你们共享之。这两日我出门的时候,你们两人要悄悄跟着保护我,千万不要被那死胖子给害了”  两个人连忙点头称是,钱磊这才安心睡下。这时他院子外的两条尾巴也悄悄离开,两个人并没有发现对方,一个人是何祗派来的,另一个人却是任夔派出的  不过任夔派出的细作并没有多少经验,他回到任夔府中,对任夔说道:“大人,我按你的吩咐,将钱磊护送回家了。据说他在喝酒的时候,与抢走他心上人的那个蜀地豪商起了冲突,钱磊还泼了人家一身。因为离得远,我无法监视清楚。后来钱磊醉醺醺地离开了酒楼,径直回家,并没有多少异常行动。”  任夔笑着说道:“这些个年轻人,居然为了一个女人神魂颠倒,值得吗?等熄了灯,上了床,不都是两个**一个洞吗,有什么不一样的,真是的失恋了就老实回家,还在外面喝这么多酒,白让我担心了这么久要不是这小子年轻懂事,过去拜访我时恭敬有礼,我还真懒得管他。你明天继续盯着他,直到那个富商离开为止,有什么情况及时回报与我,千万别让他做傻事。”  任夔打赏了那名细作,放心地睡下,很快就打起了呼噜……  等到第二天,钱磊摇了摇酸疼的脖子,奋力掐了掐头,可是还是昏昏沉沉的。大概是宿醉未醒吧,只是今天可是做大事的时候,千万不能让人看出破绽才好。他奋力打了自己**掌,好不容易唤出一点精神头来,也没吃早饭就来到了酒楼之上。  何祗早就在那里点了几碟小菜,曼斯条理地吃着。现在很早,酒楼里并没有客人,而且钱磊昨天见那何祗并没有避开店小二,便知道这些人都是蜀军的探子。他也有心展现自己的能力,就故意问那何祗:“大人,昨天您派出的那两个探子水平忒差,以后就不要再派他们出来丢人现眼了”  何祗心中一惊,“什么两个探子,我昨天为了你的安全,只派了一人沿途护送,现在人手这么紧,怎么可能派两个人呢?”  钱磊也呆住了,“其中有一个人居然不是你派的?你没事派什么探子啊,这下可好,咱们俩全被别人看在了眼里万一有个告发的,咱们可就全完了”他猛地从凳子上跳了起来,来回走着嘟囔道:“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  何祗狠狠地抽了他一个大嘴巴子,低声说道:“紧张个什么,给我镇定镇定要是那细作发现了咱们俩的交易,他早就向任夔告密了,咱们也早就被抓了。现在既然咱们安然无恙,那说明密探并没有发现咱们的交易,你一定要镇定下来”  这一耳光打得很重,也将钱磊彻底打醒了,他突然想起来今天早上就有一人跟着他出来,现在估计就在这酒楼附近。钱磊连忙冲到了何祗身边,抓住他的衣襟,故意恶狠狠地大声说道:“有几个臭钱了不起啊?有几个臭钱就能小看人啊?告诉你,昨天你敢得罪老子,今天老子跟你没完”  他一边恶狠狠地说话,一边冲何祗偷偷眨着眼睛,何祗此时也在环顾左右,见酒楼外小吃摊上一人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悄悄望向这边,而是做出专心吃饭的样子来,知道这定然是一名细作,只是不知道这名细作是谁派出的。  何祗猛力将自己的衣襟从钱磊手里拽出来,气愤地说道:“没钱你耍什么赖啊?这可是我新买的衣服。老子才没有时间理你们这样的穷鬼,老子还要出城采办蜀锦呢”  钱磊冲他眨了眨眼,大声说道:“呸,不就倒卖蜀锦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告诉你老子今天下午就在南门那里守着你,有种你别来我们剑阁啊哼”钱磊奋力一拍桌子,同时将自己的印信顺手放在了桌子上。  何祗连忙取过印信,藏在怀里,嘴里嘟囔着:“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啊,老子不伺候你了”何祗明白这钱磊的意思,他今天下午将在南门那里接应他,希望他早日入城,免得夜长梦多。  虽然何祗定下来今天带人混进城来,但他并不像立即动手,因为昨夜他才知道,配属在城楼上的两具弩炮早就被送往张颌军中助战,现在张颌大胜,弩炮将在两天后送回。何祗本想让大家多熟悉下剑阁城内的环境,两日后再发动,夺取剑阁及弩炮,现在看来,真要等到两天以后,那就太危险了。看来今天带领这些锐士入城后,就要四散开来,打探城中情况,明日甚至今夜就要发动才行。  任夔没有想到,他派出的这么细作居然让何祗、钱磊两人绷紧了神经,错以为早有人关注他们。何祗连忙出城,钱磊也在城中左转右逛,终于将那盯着他的人带进了一条死胡同。两名钱磊蓄养的死士从后面跳了出来,将这细作围在了死胡同中。  钱磊低声问道:“是谁让你跟踪我的?你都报告了什么?从实招来,要不然老子宰了你”  那细作哪里见过这架势了,连忙全盘供出。钱磊长出了一口气,原来自己是虚惊一场啊,害得自己与那位大人居然提前发动,差点就误了大事。不过,这细作也留不得了。他冲左右死士使了个颜色,就悄悄离开。很快,死胡同里发出了一声惨叫,只是那人被捂住了嘴巴,根本没有人听到而已……!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七章 剑阁沦陷(下)  任夔有些心急,自己的细作到现在也没有回来,不知道他在搞什么鬼。而且临近下午的时候,城防军向自己报告,钱磊带着许多武夫入城。那些人腰间都鼓鼓囊囊的,很可能是揣有匕首等短兵器。  任夔暗自揣测:唉,这个钱磊这还是年轻啊,分明就想在这剑阁展开内斗,说不定会找那清风楼的麻烦。看在她们给来自送来的歌舞伎份上,我还是得照顾她们一二的。就算是找了蜀商的麻烦,也对眼前的局势不利啊。现在许多私盐贩子都是通过这些个蜀商走货,如果真让这些蜀商有了危机感,那不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战争。  任夔大声下令:“传令全军,今明两天夜里实行戒严,严禁百姓外出有擅自械斗者以谋反罪论处”  此时剑阁城中足有两千士兵,戒严令一下,全军立即开始戒备。成功入城的二百名蜀兵顿时吓了一大跳,他们又没有身份凭证,随身携带的刀剑万一被城防军发现了,肯定会受到盘问,到时候就得露馅。今天晚上还可以躲在酒楼里,但是要是躲上两天,肯定会惹人怀疑。不能再拖了,今天晚上必须动手  现在绝大多数蜀兵都扮成酒客模样,躲在这个酒楼之中。平常常来喝酒的那些人,没有了位子,都迟疑着离开。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怎么这酒楼的生意这样火爆?他们疑惑的眼神更坚定了何祗动手的决心,他冲稍后秘密来此的钱磊说道:  “钱太守,咱们必须抓紧时间动手了,要不然戒严令下达后,这么多人一直待在酒店里,肯定会引起守将的警视,到了那时再动手就为时已晚。反正我们大军已经来到了剑阁近郊,只要成功打开城门,大军就能够顺利杀进剑阁,将它纳入咱们主公的治下”  钱磊皱了皱眉头,“大人,据我所知,被张颌借走的弩炮后天就要归还了。我听说蜀军中从没有装备此种武器,不如咱们再等两天……”  何祗摇了摇头:“等不起啊,再等下去,大家都会起疑的。今天晚上咱们必须起事,拿下这城门,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钱磊想想早上杀的那个任夔派出的细作,心中也有些个迟疑。富贵险中求,今天就今天。再要这样常呆下去,自己也快要被折磨疯了。钱磊点了点头:“就依大人之言,今晚就动手。南门守将是我的一个老熟人,我们锦衣卫向益州走私食盐常常通过他来掩护,咱们今晚不妨扮作是运送私盐的锦衣卫士,骗开城门。只要到时候在大军入城前守住城门,那咱们就能将剑阁献于主公帐下。”  入夜时分,钱磊带着五十名士兵推着小车慢慢赶往南门。每辆独轮车上都堆有两个麻袋,众人的兵器就放在麻袋下面,被麻袋遮挡地严严实实。  有巡夜的守军发现了钱磊,都被钱磊用锦衣卫的令牌挡了回去。看在锦衣卫的面子上,大家都没有搜查,也让一直紧张着的钱磊长舒了一口气。钱磊大张旗鼓地吸引守卫的时候,何祗也带着剩下的一百五十人悄悄穿街过巷,向南门进发。  南门守将曹宝今夜右眼老跳个不停,他是个活泛人、机灵鬼,与大家搞得关系都不错。钱磊有好几次都帮他从蜀地运来不少蜀锦,贩卖后从中牟利。曹宝对钱磊很是感激,对他派出的部队总是不做盘查,钱磊等人也就不按照锦衣卫的封锁规定,向益州卖出大量弓弩箭矢,武装了诸葛亮的部队,也让钱磊的手下赚足了银两。  曹军的物资都是从山上一点点运输过来的,南郑方面还要预留出许多粮食用来赈济灾民,导致曹军的后勤有所不足。而诸葛亮依托古蜀道进行物资补给,将梓潼打造成为后勤中转中心,积攒了大量的财物。也通过这些走私团队,得到了大量军械支持。  现在有风声说任夔要进行追查,曹宝就有些个担心,害怕自己的银子还没揣热呢就被任夔所惩治,连续几天睡不好觉。一看到钱磊来此,曹宝连忙热情地将他叫上城楼,商议此事。  钱磊心中暗自惊骇,这曹宝过去从来都是高坐在城楼中,安心收着例钱,忙于撇清他自己的他,从来不会与自己主动打招呼。这次怎么一反常态,居然主动叫住自己,难道是他看出了破绽?  钱磊很是紧张,而城门口蜀军士兵失去了指挥,更是紧张。他们看着曹军将士那毫无表情的脸,还以为东窗事发了呢?许多人悄悄攥住了麻袋下的刀把子,损失准备反抗。大家都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人物,手一搭上刀柄,自然就有一股杀气弥漫在空中,弄得南方的守军全部缩进了脖子,变得神经兮兮起来。  这时城门缓缓打开,蜀军士兵们推着车子往外慢慢走去,随时准备动手。有一个士兵突然想起件事情来,他快步冲上前来,想要这些“锦衣卫士”帮他捎一卷蜀锦,准备结婚用。可是现在蜀兵们精神都绷紧了,见那士兵快步上前,还以为他发现了破绽,连忙从麻袋下取出刀剑,将他一刀斩杀  所有的守军士兵都愣住了,而蜀军士兵则纷纷从麻袋下取出刀枪,冲着他们杀了过来。这时守军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敌袭敌袭”他们一边大声喊着,一边抽出兵器冲了上来。可是城门洞本来就很小,又被这些独轮车所割断,何况蜀军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精锐将士,守军们虽然奋力厮杀,却还是被死死压制,并被蜀军从城门洞里慢慢逼了出来。  此时曹宝和钱磊也都听到了守军的呼喊,钱磊今晚上一直绷紧了神经,一听到城门洞里的报警声,就抽出短刀,猛地捅在了曹宝的肚子上,然后向下使劲一划,曹宝的肠子全都流了出来  曹宝惊讶地看着钱磊:“你……你……你?……”  钱磊却没有时间给他解释,他歉疚地看了一眼自己往日的搭档,然后抽出曹宝挂在一旁的宝剑,猛地插进了曹宝的喉咙。曹宝一死,南门顿时乱成一团。加上何祗又带着一百五十人伪作声势,大张旗鼓地前来接应。城上曹军守军一下子就被吓住了,逃得逃、降的降,愣是没有人敢于抵抗,很快南门就落入了何祗、钱磊的掌控中。  可是现在距离何祗与高翔约定的时间还有一定差距,主力部队并没有及时赶到。何祗对钱磊说道:“钱太守,事情出了一点小差错,高将军率领的部队夜盲症太多,还要走一段距离。咱们努力守住他南城门吧,最不济也要将这些城墙上的投石机给毁掉。”  既然上了贼船,又能有什么办法呢?钱磊只好装出豁达的样子来,笑着说道:“没事,没事,反正夜已经深了,任夔就算反应过来,马上去军营调兵也需要一段时间,咱们完全可以有惊无险地守下去”  不过,钱磊的这一想法并没有变成现实,任夔下令全军戒严后,为了以防万一,常常命令一支五百人的部队驻在他的府邸。任夔得到南门变乱的消息后,立即派出使者通知各地守军命令他们继续坚守。同时,任夔还亲自出马,带着这五百名士兵扑向了南门。很快,他就看到钱磊跟着一个大胖子站在南城城门楼上。任夔大声叫道:“钱磊,你也忒不是东西了曹军辛辛苦苦把你们这些个孤儿抚养长大,给你们吃的,给你们穿的,还为你们请老师解惑,结果就养出你这条白眼狼来,你难道就不觉得羞耻吗?”  何祗当然希望能够拖延一段时间,他连忙向钱磊使了使眼色。钱磊领会他的意思,故意装出委屈的样子,“将军,我这不也是没办法了嘛自从参军以来,我一直想着以后衣锦还乡。可是直到现在,我攒了不到百个五铢钱,剩下的都没有了。钱财不是送给了*子,就是送给了酒楼。现在只要我投靠蜀军,就能够立即获得宅院、美女、钱财、官位那我还要犹豫什么呢?”  任夔大声叫道:“你这个白眼狼,我任夔由于与你为伍。儿郎们,全力厮杀,敌军人数不过是咱们的一半,他们撑不了多久”  听到他的命令后,任夔所部连忙摆开阵势冲了上来,何祗、钱磊连忙督促士兵们上前顶住。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军刚上来的两次冲锋被何祗、钱磊亲自带头击退后,曹军的攻击就有些个无力。这时南门外传来了响亮的口号是,高翔、吴兴的部队终于到了  任夔只有不到两千人,而何祗所部足有万人,加上南门又被攻破,任夔就算抵抗下去也不过是全军覆灭的命运。看着明晃晃的大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看着钱磊兴高采烈地拿着地契钱财,任夔连咽了好几口吐沫,哀声说道:“任夔愿降任夔愿降”!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九章 大战之前  话说何祗说动雷定起兵造反,武都郡内战火不断。武都郡内曹军不足万人,根本无法抵抗雷定和吴兰、任夔的两面夹击。何况那雷定在氐人之中也算素有威信,他竖起反旗后得到了许多氐人的投奔,甚至有些在曹军中担任辅兵的氐人也丢下了自己的衣甲,跑到了雷定军中。这样一来,本来以牙将身份统领五千氐人辅兵的强端,突然发现自己只剩下三千士兵,而且还有人不停地在串联,想要离开部队逃亡。  司马郭淮对强端说道:“将军,你现在手下的士兵们军心不稳,很多都想要逃离。不知你需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可以将一千曹军与你部混编,帮你掌控部队。”  强端连连摇头,开什么玩笑,如果真那样做了,自己倒是能够掌控部队,可是这辈子自己都要被当做是氐人的叛徒了。他对郭淮说道:“大人,我想我还是有法子的,不过还请大人给我一天时间,另外能不能把我军本月的军饷提前给我?”  郭淮轻轻点了点头,区区一个月的军饷,他还是能做主的。他对强端说道:“不要勉强,希望你能够处理好此事。我上个月的时候已经给你报名悬瓮山军政速成班,等这些叛乱被解决之后,你就能去那里学习深造,然后就能担任校检校尉以上职务了。”  强端深深拜倒在地:“多谢大人厚爱,强端必定会效忠大汉,为我大汉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他告别郭淮回营之后,将所有的氐人士兵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道:“我也是前几天和大家一起得知了老氐王去世的消息,向天神发誓,我绝对没有派人回部落谋害老氐王,如果我此言有虚,就让我断子绝孙,上战场就被敌军杀死,而且死后坠入无尽地狱”  氐人素来重视誓言,尤其是这种当众发下的誓言,如果强端有意隐瞒,那他将在氐人之中威信丧尽,永远不可能再成为氐人的首领。听强端发下重誓后,大家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就连那些这些天内不停串联的士兵,也不再对强端怒目相视。  强端见自己的誓言有效,于是大声对众人说道:“大家跟着我当辅兵都有一段时间了,也算是在这开了眼界,知道了世界有多大,曹军有多么强大羌胡人,曾经是咱们不敢招惹的庞大存在,可是愣是被曹军一举击溃依靠咱们现在的实力,能够对抗曹军吗?我深表怀疑  咱们之中有人也算是老兵了,参加了对西乡侯(赵云)的后勤补给部队。当年西乡侯仅仅带着五千人,就斩杀鞠演等大小将领二十七人,斩首三万余级,擒获人口十万有余,还夺取了牛羊无数,这是何等的武功,这是何等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不是咱们这个小小的氐族能够对抗的,咱们应该跟着他征讨四方,而不是选错了阵营,自不量力地站在他的敌对一方”  强端召集的这三千名氐人士兵,算得上是氐人当中最有见识的一群人,他们的眼界比较开阔,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不足。许多人连连点头,有人还炫耀自己的见识,高声叫道:“神威天将军(马超)也是曹军一方的,咱们根本对抗不了曹军”  强端点了点头,“对,还有神威天将军,无敌狂旋风(张飞)、攻无不克高大头(高顺)、战无不胜魏阎王(魏延)等等等等,他们现在在草原上喝酒吃肉,没顾上来咱们这里,要不然早就将蜀军给荡平了。可是,等他们闲着没事干,肯定会带着精锐部队前来平叛,那个时候咱们那些参加叛乱的族人,可就要吃大大的苦头了”  见众人都有所触动,强端趁热打铁:“大家都清楚,咱们曹军对战俘的规定,如果咱们能够在平叛战斗中立下功绩,很可能就能凭借这些功绩赦免咱们的家人,而不是让他们在必败的战斗中丧生,或者战后成为奴隶所以我恳求大家留在此地,一方面为了大家的家人,另一方面也为了查明真相,找出谋害老氐王的元凶来。当然如果大家执意离开,我也不勉强你们。我已经跟司马大人提前要来本月的军饷,充当遣散的费用。如果你真要愿意死在阵前,那就拿着你的钱离开军。营吧;如果你真想给自己的家人美好生活,那就拿好你的饷钱留在此地。军营的大门已经打开,我给大家一刻钟时间选择。”  一刻钟后,仅有十余人选择了离开,他们并没有拿起那些钱财,而是对强端说道:“大人,我们的父母妻儿都在那雷定的掌控之中,不得不离开大人。但是我们向您保证,绝对不会与您为敌。这些钱财还请您为我们保管着,等到战后真要是我们的儿女沦为奴隶,还希望您能够用这笔钱将他们买下来。”大家一起跪倒,向强端连磕三个响头,然后一步一回头地离开。  强端处理好军营事物,便去报告郭淮。而此时张既也对曹铄献策道:“主公,那吴兰有两万余人兵力,雷定有七万部族,短时间内武都郡定将烽火四起,当地有不少氐人聚集,如果被诸葛亮所部胁迫,那对将来非常不利。我建议劝说氐人暂时离开武都郡,前往粮草充裕的地方避敌,比如说扶风、天水二郡。咱们只要对先到者予以重赏,并为他们提供田地、口粮,那氐人必将争先前往。”  曹铄听从了张既的建议,命令扶风、天水二郡规划出土地来,招收氐人流民耕种,并对先到者予以五年免税政策。消息传出后,很快就有五万余人前往两郡定居,雷定不得不封锁边界,防止族中百姓北逃。  曹铄还任命前段时间表现不错的曹休为骑都尉,担任都护将军曹洪的参军,并和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人一同出兵,前去征讨叛军。曹铄对曹休非常器重,他在出征前当着众人的面对曹休说道:“子廉(曹洪)叔父年纪也大了,身体撑不住杀伐了,我这次命他为主将,主要是想让他统合武都郡的力量,为你们压住阵脚。至于上阵杀伐之事,我统统拜托于你,希望你能够将军中繁琐的事物全都承担起来,为叔父解忧。”  曹洪目前已经成为曹家在商业中的领军人物,对于征伐之事不再热切,他也希望能轻松处理事情,对于曹休这个自家人自然非常看重,也将军政大事拜托于他。  就在曹休等人领一万士兵南下增援武都郡时,吴兰、任夔也率领两万士卒,与雷定的七万部族军在下辨城下会师。下辨是武都郡的首府,眼下城中只有郭淮带着五千曹军士兵、强端带领三千氐人留守此处。这八千人比起吴兰、雷定的九万大军来数量要少上很多,但是打仗可不是单纯的凭借人数多少,雷定的七万部族军的水分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部族军,其实就是雷定的部众而已,这些人中间夹杂着许多老弱病残,要是打顺风仗老女老少齐上阵倒是颇有些看头,可是一旦面临攻击战,士气只要一低落下来,这战斗力可就大幅度下降了。当然,现在正是雷定春风得意的时候,部族军的士气也是最高的时候,他们的战斗力还是能够勉强看看的。不过对攻城战这样残酷的战斗来说,雷定的大军并不合适。吴兰与何祗、雷定商议后决定,由吴兰率领两万大军围困这下辨城,由何祗、雷定率领七万大军扫荡周边地区,清除曹军残留的抵抗势力。  下辨城虽然是武都郡的首府,但是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吴兰的两万大军足以将它封锁的严严实实。吴兰并不打算对城池发动强攻,而是命令任夔、钱磊等人对郭淮展开心理攻势,促使他弃城投降。  任夔倒也罢了,还多少有支军队听从自己的命令,各方面待遇良好。可是钱磊投降之后,才知道那何祗许下的太守职位居然是个假的,诸葛亮只是给他了三百两银子外加那个榭萍而已,要想争得更好的待遇,他必须再立下新功。钱磊已经背叛了曹军,他知道曹军对于叛徒的冷酷无情,虽然他对益州有所不满,但是每天还是卖力地劝说郭淮,喉咙都喊哑了。不过这样一来,他也赢得了吴兰的赏识,以及曹军上下的痛恨。  下辨城内有一架弩炮,这还是过去郭淮向赵云力争过来的第一代弩炮,虽然射程很远、准确率很高,但是威力不大,只能够射击小型炮弹,当初郭淮为的就是撑撑门面。虽然不少人在城墙上见过这弩炮,但大家都以为这粗老笨壮的家伙什是个仿造品,根本无法动用,就连钱磊也是如此认为,这就注定了钱磊的悲剧。  当钱磊得意洋洋、现身说法的时候,曹军弩炮兵已经将他纳入了望山之中,还把特意为他铸造的铁球烧得通红,然后就将它射进了钱磊的胸膛  郭淮大声宣称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曹军的报复稍后即到许多人认为郭淮在吹牛皮,但是曹休接下来的行动就验证了郭淮的宣言……!第八卷 天下一统 第五十八章 氐人叛乱  剑阁被诸葛亮所部攻陷以后,意味着古蜀道被彻底打通,也就意味着诸葛亮争夺汉中的军事行动将受到更多的物资辎重支持。诸葛亮任命高翔为剑阁守将,并紧急命令沿途郡县修复塌陷路段,建立驿站。不久古蜀道上便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利用这古蜀道便利的交通优势,诸葛亮终于攒够了战争所需要的后勤辎重。而后勤辎重问题解决以后,雄心勃勃的诸葛亮立即准备北上攻击曹军。他亲率法正、黄忠等人进攻阳平关,又命令吴兰、任夔等将率部攻击武都郡,试图从左翼攻击汉中,并削弱武都郡对汉中的支持。  任夔是主动向诸葛亮请求北上的,他在事先已经得到了消息,自己不可能被留在剑阁。而他现在已经被迫交出兵权,真要是被送回益州,那他能够想到自己的下场,那就是得到一个虚衔然后被人遗忘,最后郁郁而终。任夔决不允许自己有如此下场,所以他主动请缨,北上攻击武都郡,被诸葛亮当众嘉赏。诸葛亮命令吴兰、任夔率领两万士卒径直北上,对外号称五万大军。  诸葛亮还释放了大批胡人战俘,并奉上大量的盘缠、以及来之不易的战马,将他们送回故乡。这些胡人都是曹军惩戒营中的兵马,对曹军的感观本来就不好,现在被诸葛亮一忽悠,觉得所谓民族解放的时机终于降临,誓要掀翻头上曹军这座大山,过上夏天安居乐业、秋后去中原烧杀掠夺的美好生活。诸葛亮还派出了在剑阁建立重大功勋的何祗前往氐人部落,争取说服他们的部落首领,一起起兵攻击曹军。  不得不说何祗的嘴上功夫还是十分了得的,居然真的成功蛊惑了当地的氐人青壮。许多人纷纷跑到老氐王那里,劝他立即出兵,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一天,雷定又跑到了老氐王的帐中,对他说道:“大王,现在人家诸葛亮派出五万大军攻击武都郡,而咱们都清楚,武都郡内的曹军不过是万人而已,纵使都是精锐也不可能挡住人家蜀军的进攻。何况剑阁算不算天险,仍然被蜀军很快就拿下来,就连曹军的猛将任夔都投靠诸葛亮了,咱们这武都郡内不过只有一个不出名的郭淮,难道他还能抵挡诸葛亮的大军吗?”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