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5

作者:佚名 字数:8695 更新:2023-10-11 17:40:24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苏轼抵达惠州。他先后两次寓居合江楼和嘉佑寺,后于白鹤观自营新居。归朝欢和苏坚伯固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苏轼传                     128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诗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苏轼被贬途中,路遇阔别多年的老友苏坚(伯固),当时苏坚被命赴澧阳(今湖南澧县)任所,客中相遇,行脚匆匆,泣别之际,苏轼作此词以赠。暮年远别,令人黯然销魂,但此词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苏轼离别词的代表。苏轼在惠州一住三年,对所遇的一切都淡然处之毫不为意。和他共处的人,无论贤愚,都能得到他的欢心。惠州属亚热带地区,两条河由北面流过来,在城东会合。开始太守招待苏轼住在官舍里,他站在两河交会口的“合江楼”上,看见大江流过城市,对岸归苏轼传                     129善县的山城立在陡坡上。大小石头林立岸边,悠闲的百姓正在钓鱼。正北是罗浮和象头山。苏轼为对岸松风亭所写的短记最能表达他的人生观。他搬到嘉佑寺之后,常常逗留在山顶的小亭里,有一天他正要回家,看到他家高高出现在树顶,路程颇远,双腿顿感疲倦万分。他转念一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凭么时也不妨熟歇 。”他又恢复了自然的本性,他写信给朋友说,他来了半年,已适应该地的气候,心中无忧无虑。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传                     130苏轼向往的生活,便是“作个闲人 ”,现在他终于可以这样。黄州老友陈□写信说要来看他,由汉口到惠州很远,苏轼回了陈□一封信:“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貊之邦行矣’;岂欺我哉 。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此未易遽言也。所以云云者,欲季常安心家居,勿轻出入。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戟,莫作儿女态也……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想季常读此,捧腹绝倒也。今日游白水佛迹,山上布水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大略如项羽破章邯时也。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低尽乃已。三月四日(1095年 ) 。”惠州邻近地区的官员都把握良机来结交这位名诗人。惠州东、西、北面五区的太守不断送酒菜给他,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成为他最亲密的好友。其他好友和杭州和尚参寥经常派信差带礼物、药品和信件给他。苏州有一位姓卓的佛教信徒特地步行七百里,由湖泊区带来苏家子女和亲朋的音讯。苏轼的两个儿子住在宜兴,一直没得到父亲的消息,十分挂念,卓契得知后,说:“这其实很简单嘛!惠州又不是天上,你一直走,总会到的。”于是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苏轼传                     131到惠州找到苏轼,抵达惠州时面孔晒黑,双脚也起茧了。另一位苏轼故乡的道士陆惟忠跋涉两千里来看他。苏轼发现了一种新酒“桂酒 ”,他说是天神的甘露,他开玩笑写信给陆惟忠说,单单桂酒便值两千里跋涉的辛劳代价,陆惟忠就来了。有时候太守詹范会领厨师带酒菜到苏轼家吃一顿;有时候苏轼会邀朋友在城西的湖上喝两盅。大湖位在山脚下,旁边有一个大亭台和两座寺庙。偶尔苏轼会去钓鱼,坐在河边的大圆石上,钓到鱼后,他可能会把鱼带去太守家吃。苏轼常到白水山游玩,有时候和儿子去,有时候陪太守或新来本地的客人。苏轼到惠州后,发现此地每一家都会自己酿酒。他喝到第一口蜜柑酒时,就觉得自己仿佛在遥远的边区找到了真正的友伴。他给朋友的信中一再赞美本地的酒香不凡,微甜而不腻,使人精力充沛,红光满面。他曾写诗大夸这种酒,说人喝多了觉得飘然欲仙,可以飞天涉水。他学了酿酒的秘方,刻石为记,藏在罗浮铁桥下。苏轼至少写了五六篇酒赋。他写了一篇酒颂,就是不解杯中乐趣的人,读到他描写半痴半醉的幸福状态也会为之入迷。浊醪有妙理赋苏轼传                     132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仔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人识此心之正。稻米无知,岂解穷理。麴檗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初体栗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兀尔坐忘,浩然天纵。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满,惟忧百名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璧,不可以哺。刍肉饱我而不我觉,布帛袄我而不我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乐。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苏轼还自己造酒。他在定州任职数月,曾试造过蜜柑酒和松酒。到惠州,他酿过桂酒和米酒。苏轼刚刚到惠州不久,便接到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自从他姐姐去世,他父亲和姐夫一家绝交,他们兄弟四十二年没有和姐夫程之才说过一句话,写过一封信,不过他们和程家其他的儿子倒有书信来往。章X得知这个怨隙,就派程之才到南方担任提刑,处理重大的诉讼和上诉的案子。程之才绍圣二年(1095年)一月抵达广州,那时苏轼刚来三四个月。苏轼不知道程之才是不是有心忘却前嫌,他透过一位朋友苏轼传                     133送了一封正式的拜函给程之才,得知程之才三月要到惠州。为了不出错,他派苏过带一封信去接程之才,说自己“杜门自屏,省躬念咎”。 此时程之才已年届六十,他也很想弥补过去的争端,和这位出名的亲戚重修旧好。程之才曾要求他为祖先写一篇短传,那人就是苏轼的外曾祖父。也许血浓于水,也许整个眉州都以大诗人为荣,程之才也分享了这种心境,从此他们的关系日渐真诚,彼此互寄了不少书信和诗篇,后来苏轼还求助于他。现在程之才的友谊变成苏轼替惠州百姓谋福利的手段。他虽无权签署公文,却充分利用他对程之才的影响。他早已告别高级政坛,却不能不管邻居和城中百姓的福利。如果有什么不妥,苏轼又有力量纠正,他就不能坐视不管。绍圣三年(1096年)大年初一,博罗发生大火,全城都烧毁了。要放粮救济灾民,建立暂时的居所,防止有人抢劫。衙门全毁,需要重建。苏轼积习又出现,他见政府为重建而乘机剥削人民,地方政府强征物力和民力,便设法叫程之才通令地方政府,维持市场的货源,不许强征民贷。他说,否则“害民又甚于火矣 。”他也开始关心本城的改善工作。他性爱建筑,曾与程之才和太守、县令商量,建了两座桥,一条横越大江,一条横越惠州的湖泊。建桥的时候,苏辙的太苏轼传                     134太捐出一大堆朝廷当年送她的金币。从事这项工作期间,他还做了一件百姓感激的事情,就是建一个大冢,重新安葬无主的孤骨。骨骸安置好之后,他为这些不知名的死者写了一篇祭文。他相信这些尸骨不是百姓就是军人,他遗憾有些骨骸不完整,他只好通通放入大冢内,但是他希望这些灵魂们能和平共处。他还在城西的湖泊附近建了一个放生池,这个放生池成为有名的“苏东坡放生池”。苏轼失去权位,又是当权者的眼中钉,早已没有了年轻时“责君至善”或改变衰国命运的野心。他不能做公仆,却可以做一个关心公务的百姓。省城广州离惠州不远,太守王古是苏轼的朋友。苏轼得知广州常发生瘟疫,就写信建议王古设一个基金来建立公立医院,学他在杭州的办法。广州人也像杭州人一样,饮水不洁,是该城疫病的主因之一,苏轼想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苏轼到惠州,带去了侍妾朝云,他在惠州的故事无法离开朝云。苏轼去世后,白鹤峰的居所被人辟为“朝云堂”。王朝云是杭州人。苏轼第一次谪居返京途中,她的儿子在襁褓中去世,使旅途平添了不少辛酸。后来她一直跟着他,如今又陪他再度流放。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她还年轻,到惠州那年只有苏轼传                     135三十一岁。苏轼已年届五十七,但是白发红颜,情深依旧。她聪明、愉快、活泼、有灵气,苏轼一生所遇的女人中,她似乎最能了解他。她敬仰这位大诗人,精神上尽量和丈夫达到同一境界,苏轼晚年有朝云相伴谪居,不但写下他满心的感谢,还写诗赞美她,把彼此的热情化为共寻不朽的友谊。苏轼常把朝云比做“天女维摩”,他到惠州那年,曾写两首诗词给朝云,恋爱情操与宗教情操交织在一起,十分出色。第一首诗是他抵达惠州两周内写的,称赞她不像白居易的侍妾小蛮离开年迈的主公,倒像通德终生陪伴伶玄。激情的升华在下一首词中更加明显: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鬓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朝云对道家长生术也很感兴趣。到了惠州,苏轼苏轼传                     136的书房以“思无邪斋”命名。学者选择书斋的名字通常都用一两个字表现他的人生观,如今苏轼不但信仰简朴的生活和无邪的思想,而且相信“思无邪”是简朴生活的基础。苏轼一到惠州就说要在此处安居,另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被贬到什么地方。若要一直住在惠州,他就先造一栋房子,叫子孙由宜兴搬来。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皇室祭告先祖,照例要大赦天下,那年快到年尾他才知道元 大臣都不在特赦之列。这道消息至少有安神的效果,使他定下心来。他写信给程之才说 :“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话妙理达观。但譬好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弟,有何不可 。”对曹辅司勋则写道 :“近报有永不叙复旨挥。正坐稳处,亦且任运也。现今全是一行脚僧,但吃些酒肉尔 。”既然一切都确定了,他决心建一栋房子。那年下半年他写了一封长信给王巩:“某到此八月,独与幼子三庖者来。凡百不失所,某既绝此弃绝世故,身心俱安。小儿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呵呵。子由不住得书,极自适,余无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筑室作惠州人也 。”第二年三月,苏轼开始在河东一座四丈高的小丘苏轼传                     137顶建筑房屋,离归善城墙很近。经过长期的战争和灾荒,这栋房子至今仍在,称“朝云堂 ”,苏轼作品中叫“白鹤居”,能看见河流北面转向东北的美丽风光。苏轼的“思无邪斋”立在白鹤峰上,另一个厅堂名叫“德有邻堂 ”,名字取自孔子的话 ,“德不孤,必有邻 。”绍圣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苏轼的新居正要完成时,朝云却不幸患瘟疫去世。苏轼的儿子苏过外出搬运木材,她直到八月三日才下葬。她是虔诚的佛教徒,临死还念着《金刚经》的一道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根据她的遗嘱,苏轼将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的山脚下,靠近一座亭台和几间佛寺。墓后有山溪瀑布流入湖中,坟墓设在幽静的地点,山坡级级下降,有如衣上的皱纹。正后方是一片大松林,站在墓边可以看见小塔顶立在西面山脊彼端,左右两边都是佛寺,傍晚的钟声和松林的轻唱隐隐约约。附近各庙的和尚筹钱在墓顶建了一座亭阁来纪念她,叫六如亭。苏轼爱朝云,为她作了情深意切的墓志铭,她死后他还写了一诗一词来悼念她。《 悼朝云》中遗憾她苏轼传                     138的孩子夭折,时光无情,往事不再,他只能以小乘禅经来送她。她来世间也许是补偿前债,一眨眼她就去了,说不定来生比现在好得多。以前苏轼曾写过三首诗描写松风亭附近的两棵梅树,充分表现了他的才华。那年十月梅花又开了,他再度咏梅,以月光下的白梅来象征墓里的朝云。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妆,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丰湖是苏轼最喜欢的聚宴场所,朝云死后他不忍再去。从此苏轼就鳏居到老。次年二月新居落成,苏迈带着苏过和自己的眷属来到惠州,次子苏迨一家留在宜兴,因为苏轼对他期望颇高,希望他准备赶考。两对儿媳共有三个孩子,两个是苏迈的,一个是苏过的。苏轼自以为晚年可以定居惠州,没想到突然被贬苏轼传                     139到海外。新居落成两个月,移居海南岛的命令就来了。有记载说,他写了两行诗描述他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庙院钟声的情景。章X读到这段诗,就说 :“原来苏东坡那么舒服惬意 。”于是颁布了移居的命令。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章X等再贬苏轼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军(治所在儋州,即今儋县)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谁也不知道苏轼要被流放多久,他已经六十二岁,也许不能活着回京师了。两个儿子陪他到广州,苏迈在河岸上向他告别,苏过则把妻子留在惠州,陪苏轼去海南岛去。要到目的地,苏轼必须上溯西江,走几百里到现在广西的梧州,然后南行到雷州半岛渡海。五月十一日,苏轼在离梧州不远的藤州(今广西省藤县)与苏辙相会,六月五日兄弟二仙到雷州(今广东海康 )。雷州是苏辙的贬所。六月十一日,苏轼不得不离去,苏辙陪他去海边登船。临别前夕兄弟俩和儿子们在船上过夜。苏轼痔疮复发,十分痛楚,苏辙劝他戒酒。他们相对吟诗,这次离别很悲哀,他们也许再也见不到面了。临行前苏轼曾写信给朋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苏轼传                     140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七月二日苏轼抵达儋州。这个小岛简直不堪一住,气候潮湿,夏天闷热,冬天有浓雾,秋雨期间什么都发霉。 苏轼曾在床柱上见到过一大堆死白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这是真正的贬居。苏轼的身体已经很糟,但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不容许他失去生活的乐趣。他在一封信中说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热 。”章X和苏轼其他的敌人对他无可奈何,十分生气。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十二日,苏轼的日记则谈到自己的困境。“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 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苏轼贬居儋州近三年时间,苏过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苏过是父亲各方面的良伴,他不但做一切杂事,而且担任苏轼的“秘书”。 在父亲的教导下,苏过很快成为诗人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在岛上,苏轼同样结交朋友,和和尚开玩笑,他苏轼传                     141还制墨,采药。除此以外,在儿子协助下,苏轼收集各种杂记,编成《志林集》。当年苏轼兄弟分注五经,苏轼担任两种,谪居黄州期间他已完成《易传》和《论语说》,如今在海南岛他又完成了《书传》。最杰出的成就是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 ”,他在颍州就开始和这些诗,直到贬居惠州,被迫闲居乡下,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几乎和陶潜一模一样,他又完成一百余首,到海南后,他完成了最后九首和陶诗。苏轼一生景仰陶渊明,他曾说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贬居儋州期间,苏轼仍有大量诗词文问世。元符二年(1099年)立春时节,他曾作一词。减字木兰花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苏轼传                     142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九日,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他父亲神宗有十四个儿子,他只有一个“刘美人”所生的小孩,幼年就夭亡了。哲宗的弟弟徽宗继位,他日后留下三十一个儿子,几幅好画,和一个混乱的邦国。哥哥的暴政,徽宗继续施行,他任用同一批人,遵守同样的政策。不过,徽宗赵佶即位的前几个月,由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那年四月,韩忠彦、李清臣为相,起复元 诸臣。七月太后还政给儿子,却一直庇护元 党人,直到次年元月她去世为止。她活着的时候,流放的学者都获赦升官。苏轼又开始东飘西荡的生活。五月,他由儋州内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刚过海到雷州一个月,又奉诏授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四个月内他一再换路前往永州,走到半路,终于收到随处定居的许可——如果一开始就获准自由定居,苏氏兄弟就可以轻易在广州会合,一起北上。苏辙被派到湖南洞庭湖边的一个地区。当时苏轼奉调到海南岛对岸,离广州很远,苏辙匆匆带家人北上,他们本来住在苏轼惠州的寓所。他走到汉口附近,官位升迁,获准自由居住,于是他回颍昌去,那儿有一处田庄,其他的子女都住在该地。苏轼收到移居湖南的命令,就随儿子由廉州北上,往梧州进发,叫其他的孩子来接他。到了那儿,发现子孙还没有来,苏轼传                     143而且贺江水浅,很难直接北上湖南,他决定绕路,先回广州,再穿过北面的水脊,由江西到湖南去。十月苏轼抵达广州,与子孙家人团聚。次子苏迨也由北方赶来看父亲。十一月苏轼途经英州,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十二月苏轼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市西南)度岁。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轼穿过大庾岭,在山北的赣县停留了七十天。他等船来载一大家人,但是好几个小孩生病,有六个仆人得瘟疫死去。 四月苏轼过豫章(今江西南昌),入庐山,五月到了南京。他曾写信给好友钱世雄,要他在常州代寻一间房舍,但他也想和弟弟同住,只是家中人口众多,苏辙的居处有限,他怕太过打扰。最后苏轼决定与弟弟为邻,他在南京渡江,叫苏迈和苏迨到常州清理家务,然后到仪征会合,再去颍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与弟弟同住。不过该年一月太后去世,此时已是五月,由一切迹象看来,政风会转回原状。苏轼怕麻烦再起,不愿居住在离京师太近的地方,于是苏轼决定最终定居常州。六月十一日,苏轼由仪征出发,过长江,经镇江,取道运河,于六月十五日到达常州。在南京时,苏轼已经患病,到常州后他的病势转剧,仅一个多月后,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苏轼传                     144终年六十六岁。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写文章,以后应该说是得之于自然了。他曾经说 :“写文章就好比行云流水,开始的时候没有规定的目标,常常是当自己感到有话要说的时候,就应当不停顿地写下去,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就应当立即停止 。”虽然是嬉笑怒骂的文辞,他都可以写出来、背出来。苏轼文章的格局雄浑浩涵、光芒四射、雄视百代,可说是有文章以来,很少见到的!苏洵晚年读《易经》,作《易传》未完成,就命令苏轼完成他的遗愿。苏轼写成了《易传》,又定了《论语说》;后来住在海南,写了《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后来名闻一时的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当他们还没有被社会上的人们所了解的时候,苏轼对待他们却犹如朋辈,从来没有以师辈自居。苏轼自从成了举人到作为出入皇宫的侍从,一直把爱护君王作为臣的根本,忠言规劝,正直敢言,挺挺大节,朝中群臣没有一个能出其上。但是被小人妒忌、中伤、排挤,使他不能安于朝廷之上。宋高宗即位,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把他的孙子苏符封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置放在御案左右,苏轼传                     145读着这些文章就整天忘记了疲倦,赞美他是文章的宗师,亲自写了集赞,赠给他的曾孙苏峤;又推崇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苏轼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都善于写文章。苏迈,是驾部员外郎。苏迨是承务郎。苏过,字叔党。在苏轼做杭州太守的时候,苏过十九岁,那年,他从两浙路发解参与诗赋考试,但经礼部考试却没被录取。等到苏轼做兵部尚书,苏过担任右承务郎。在苏轼统兵定武,贬谪英州,又贬惠州,迁儋耳,以后又不断徙移廉州、永州的这段长时间中,只有苏过独自一个侍奉苏轼。凡是白天夜晚冬天夏天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苏过都一身百为,从不感到为难。 初到海上,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志隐》,苏轼看了以后说:“我可以在这个海岛的夷人中安定下来了。”因此让苏过写作《孔子弟子别传》。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过将父亲葬在汝州(今河南临汝)郏城小峨眉山,以后在颍昌(今河南许昌)住了下来,在湖的南面种了几亩竹子,名为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死的时候,五十二岁。苏过一开始是太原府税监,后来为颍昌府郾城县(今属河南)县令,都是因为法令罢了官。晚年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他的《思子台赋》、《飓风赋》很早就在社会上流传。当时人们称苏过为苏轼传                     146“小坡 ”,因为时人把苏轼称为“大坡”。苏过的叔父苏辙经常称赞苏过能尽孝道,把他作为榜样去教导宗族中的子弟。苏辙说 :“我哥哥远住在海上,就培养了这个孩子是能写文章的 。”苏过有七个儿子:苏□、苏籍、苏节、苏筚、苏笈、苏笛、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