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们面面相觑:有没搞错,被人家像小鸡崽一样给绑架了,不去反省不去整顿,居然还大肆庆祝,主公该不是吓糊涂了吧! 蒍贾道:“主上新立,就逢此乱事,而且如今国事艰难,百废待兴,放假庆祝,恐怕不妥吧!” “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寡人前些日子担惊受怕,现在好好的享受一下,有什么不对?你们这些老家伙做你们的事就是,不要唧唧歪歪的,烦死人了,走走走,都给我出去,寡人还约了美人喝酒呢!” 这句话一出来,大家伙全愣了,有的人在暗爽,有的人在冷笑,有的人在叹息,有的人在摇头,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大失所望。 “还愣着干什么,都给我出去啊,难不成你们也想参加我的party?那可不行,我的party不欢迎老年人,只欢迎辣妹!” 群臣们只好转身摇头而出:唉,楚国的先王一个个都是英雄豪杰,怎么轮到这个臭小子,就变成了这幅德行,悲哀,悲哀啊! 群臣没有注意到,在他们的身后,庄王已经收起了那幅玩世不恭的模样,默默地注视着群臣的背影,若有所思,沉静而睿智的双眼目光炯炯,嘴角边浮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楚庄王继续扮演着他的嬉皮士,三年来没干过一件正经事,每天寻欢作乐。(古代没有电视也没KTV,所以贵族们要找乐子无非就是四件事:女色,美酒,音乐,田猎;没有一个不是体力活,也亏得庄王的精力如此充沛,看来每天装孙子把他给憋坏了!)庄王为了不让老家伙们唧唧歪歪,他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有敢进谏的格杀勿论!”至此,无人敢于进谏,惟恐惹祸上身。 当然,楚国的大臣们也不全都是胆小鬼,既然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时有个叫伍举的老同志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 伍举找到正在开party的庄王,说有事求见。 庄王右手抱着郑国小弟送给他的美女,左手抱着蔡国小弟送给他的辣妹,大咧咧的坐在一群歌舞乐师的中间,醉醺醺的说:“大夫这次来,是想跟寡人喝酒呢,还是来陪寡人听歌啊?” 伍举笑道:“非也非也,臣是见主公每日里喝酒听歌,肯定也有些厌烦了吧,恰好臣前日听说了一个谜语,正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想来请教一下主公,希望主公天能帮臣解除这个疑惑。” 庄王一下子被吊起来胃口,大悦道:“大夫你真是找对人了,寡人天资聪敏,打生下来间还没有什么脑筋急转弯能难得倒我呢!这么说吧,像我这种人不参加‘开心词典’实在太浪费了!” 伍举于是把这个谜语说了出来:“有一只五色大鸟落在楚国的高阜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 庄王知道伍举这是暗喻自己呢,不由大笑道:“我倒是什么难题呢,原来就这个啊,告诉你吧,这只鸟别人不认识,寡人却跟它熟的很,这鸟可不是至一般的鸟,它名叫‘南天神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夫你就等着瞧好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庄王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两眼精光四射,气势逼人。 伍举一下子被庄王这句豪言壮语给镇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庄王不耐烦地说道:“寡人已经解了你的谜了,大夫你还傻愣着干吗?回去吧,寡人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说着不再理伍举,转身嬉笑道:“嘿嘿,美人儿,别管这个老头啦,咱俩接着喝酒,来,我喂你!”庄王突然又恢复了从前玩世不恭的模样,和旁边的美女调笑起来。 伍举只好头晕晕的退了出去,他有些糊涂了,他感觉自己真的是看不透这个满身酒气的年轻人:这究竟是他酒醉之后心血来潮的胡话,还是大家统统都看错了他?搞不懂,真搞不懂,这个人真是深不可测。 接下来几个月发生的事情,让心存一丝希望的伍举彻底绝望了,庄王不但没鸣没飞,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的淫乐放纵,跟晋国的晋灵公比着赛的玩花样(晋灵公,晋襄公之子,是个昏君,不过跟庄王不同,这个昏君是真的昏,结果后来被赵盾一家给干掉了,文公和赵衰地下有知,当大哭三声!),楚国的忠臣们心里拔凉拔凉的,想劝谏吧又不敢,话到嘴边吧又统统缩了回去。这当口还有哪个不怕死的敢提溜着脑袋进谏呢?this is a problem。(未完) 注:这个伍举正是伍奢的父亲,伍子胥的祖父,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襄公26年已经是公元前537年了,这距离庄王即位的公元前614年足足有80年,伍举不大可能在楚国的政坛上活跃80年那么久,况且这一段在《左传》中也没有记载,所以很多人怀疑史记的这段记载有误,用“三年不鸣”一题讽谏楚庄王的并不是伍举,而是伍举之父伍参。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这里我们暂且按照史记的说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来不缺少忠介耿直的死谏之士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夫苏从勇敢站了出来,他要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最后一搏! 就算是死,他也要唤醒这只沉睡的南天神鸟! 于是有一天,苏从不顾侍从们的拦阻,二话不说冲进宫里,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又是烛之武那一套,看来男人眼泪的杀伤力不比女孩子差) 庄王问:“苏大夫哭的如此伤心,所为何事啊?是不是谁欺负你了,告诉我,寡人给你做主!” 苏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呜呜呜,臣今天就要死了,楚国也快亡了,你说我能不伤心吗?” 庄王不解道:“这话是怎么说的,好好的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会亡呢?” 苏从道:“臣想对主公您进谏,您听不进去,就会杀了臣,臣死了,楚国就再也没人敢进谏了,没有人进谏,主公您就会越发放纵而不理朝政,如此一来,楚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苏从话音未落,庄王那睡眼惺忪的双眼突然精光暴涨,他满脸含笑的俯身问道:“苏大夫,你是傻了还是老糊涂了,你难道没有看到我的诏令吗?” 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庄王眼中的寒意,忍不住打起哆嗦来,因为他们明白,在庄王这个亲切的笑容下面,隐藏着可怕的杀机。 苏从的脸上却毫无惧色,他平静的答道:“臣不但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 庄王突然站了起来,“锵”的一声拔出所佩宝剑,架在苏从的脖子上,沉声道:“既然你知道不准上谏的命令,却还在上谏,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斜眼看了看那把明晃晃的宝剑,从容言道:“如果臣的死能让主公幡然悔悟,振作图强,那臣情愿一死!请主公将此剑赐予为臣,臣当刎颈于王前,不劳主公动手。” 庄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苏从,若有所思。 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害怕的闭上了眼睛。 这时候,庄王却突然收剑入鞘,仰面大笑起来:“哈哈,寡人整整等了三年,终于盼到了像你这样的忠臣,大夫你说的话句句都是忠言,寡人立刻照办!” 原来,这三年所有的事情,统统都是庄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想他少年即位,既没有丝毫的根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再加上楚国内忧外患,局势未明,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必须防备,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所以,他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昏君,暗中观察朝中这些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谋定而后动。 大丈夫做事,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忍”字,晋文公十九年都忍了,他楚庄王忍上三年,又算得了什么! 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了,庄王于是马上开始着手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而所有的这些举措,都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雷厉风行”: 1. 罢淫乐:所有的钟鼓乐器统统丢掉,所有的歌舞乐师统统走人,所有的美女送回老家,每天的party暂停举办。 2.立樊姬:这三年来,庄王表面上装出来很淫荡,其实心里早就想好了自己正宫夫人的人选,那就是一代贤妃,樊姬。当初,在庄王最放纵的时候,宫内所有的嫔妃都想法设法的讨好他迎合他,只有樊姬经常的劝谏他。她为了劝阻庄王不要沉迷于田猎,竟发誓从此不再吃鸟兽之肉。(白居易诗《杂兴三首》说樊姬“三载断鲜肥”,就是指此事。)所以,庄王将樊姬立为正宫夫人,还称她为自己的“贤内助”。(“贤内助”一词典处于此) 3.或诛杀或罢黜了一百多个奸佞小人,包括潘崇、里史等人。当然,他不敢对强大的若熬族轻举妄动,现在他这只“南天神鸟”的羽翼未丰,还不是跟他们翻脸的时候。 4.提拔重用了一百多个重要干部,作为自己的政治班底,以此制衡若熬族的权力,其中主要人物包括伍举,苏从,蒍贾,屈荡(四大家族最末一位的屈氏大家长,屈原的祖先。),楚穆王太师潘崇之子潘尫(wāng,汪)等等。 庄王这一番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让所有的国人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列国诸侯也都不由大跌眼镜,一夜之间,天就变了,这变化未免也太快了点吧,这还是那个当初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混小子吗?如果这都是庄王导演的一出戏的话,那他的演技实在是太好了,佩服佩服! 然而,正当庄王同志雄心勃勃,想放手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上天却突然迎头给他来了一棒,打得庄王措手不及。 这一年,楚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戎人(山夷)乘机攻击其西南境,声势十分浩大,军队一直深入到楚国北部的阜山(今湖北房县南),进驻大林(荆门西北,军事重镇),紧接着又攻入楚国的东南边境,兵锋直抵阳丘(在今湖北钟祥县),侵入訾枝地区(今枝江),同时,地处秦、巴、楚三国之间、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庸国(庸:古国名,武王伐纣的同盟国,《牧誓》中提到的西土八国之首,地点大概在今湖北省竹山县附近,)也趁楚内忧外患,联合群蛮(群蛮:楚国境内“苗蛮” 各部落的统称,上古黄帝时期三苗部落的后代)作乱,另外,麋国(麏,音君,也就是奇兽“四不像”,乃是《牧誓》中提到的西土八国之古微国的图腾,所以微国后称麋国,麏人原在山东,和姜子牙同祖,《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就是“四不像”,后因战乱迁徙到湖北郧县、岳阳附近)也率领百濮(百濮:古族名。古代元江称为濮水,就是因为濮人居于水域而得名。百濮包括许多属于濮的部落,正象群蛮一样,氏族林立,没有统一,经常迁徙,不易固定于一个地点,从湖北北部山区到江汉流域,都有濮人的活动。)聚集在选地(今枝城市东南),也准备攻打楚国,楚国北方的门户申、息两邑北门紧闭戒严,防备晋国等中原诸侯趁火打劫。霎那间,楚国蛮兵四起,饥民遍野,形势严峻到了如此地步,年轻的庄王真是始料未及。 这是上天赐给庄王的一个试炼,过得了这个坎,你就是一支展翅高飞的南天神鸟,过不了,你就是飞不起来的杂毛野鸡。 庄王于是召集了紧急御前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楚国的大夫们一片慌乱,有的建议坚守城池,不要出战,有的建议迁都到阪高去(今当阳县东北二十里长坂,这就是三国时那个著名的长坂坡战役所在地),大臣蒍贾力排众议,说:“此策不妥,我们能去,敌人也能去。与其消极避让,不如主动出击,攻打庸国,敌人见我们虽遭荒年,仍能出兵,一定会害怕,百濮散居各处,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各自散伙,谁还有空来打别人的主意!” 蒍贾的意见很明确,庸首先挑起了这次叛乱,只要全力攻打庸国,群蛮百濮自然慑服自退,这就是后世唐著名军事理论家杜佑在《兵典》中提到过的“示强”了。 蒍贾的战略和庄王不谋而合,楚国于是出兵攻打庸国,出兵刚十五天,闹事的百濮果然害怕了,收拾包袱一哄而散。这群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一夜之间,跑了个精光。“说好了一起造反的,咋到关键时刻全溜了呢,太,太没义气!”庸国国君骂娘不已。 楚兵从庐地(在今湖北南漳县)出发以后,由于当时粮食匮乏,庄王命令每到一地,就取出官府仓库里屯积的粮食,分给作战的士兵,并和他们吃同样伙食,同甘共苦。不久,楚军进军至句澨驻扎下来 (澨,水边;句澨,今丹江口市均县镇),先派庐大夫戢梨率一部分地方部队对庸人进行试探性攻击,兵抵庸方城(《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遭到庸人的猛烈抵抗,楚将子杨窗被俘。三天后,子扬窗逃了回来,他报告说,庸与群蛮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如再发大兵,同时出动庄王的御林军,合兵后再行进攻。大夫潘尫反对,他建议援用先君蚡冒征服陉隰的骄兵之计,使彼骄我怒,而后可克。楚庄王采纳了这一意见,派少量军队与庸人接战,先后七次遭遇,均佯败而退。庸人果为所惑,以为楚军不堪一击,遂只派了裨、儵(shū,音舒)、鱼(都是百蛮部落名)三邑的人追赶楚兵,他们大言道:“楚国已不足与一战了!”,于是庸国就放松了警惕。(先示强,后示弱,楚军活用兵法,别说是“庸”人,就算是不“庸”的人,也斗不过这等对手啊!) 正在句澨督战的楚庄王见反攻时机已经成熟,立刻坐着驿站的邮车,率楚军主力急行军至临品(今丹江口市东南)与先遣军会合。庄王命令所有大军兵分两路,斗越椒自石溪(今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河)、大夫子贝自仞(今十堰市伏龙山以北)夹击庸国,同时,庄王还采用外交手段,说动秦、巴两国也来助拳,庸国的盟友群蛮见势头不对,马上翻脸不认人,和楚军一起攻打庸国,在楚、秦、巴、群蛮的联合攻势下,庸军土崩瓦解,庸国也被庄王一举灭掉。 从此,庸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名为上庸(三国时期上庸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啊,玩三国游戏的人都知道),春秋时代又少了一个古国的名字。直到今天,湖北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而千百年来一代代的英雄霸主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此战,楚军以骄兵之计攻敌不备,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分进合击的早期战例。此次大胜,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楚庄王的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但使楚国转危为安,声威大振,而且对其日后的称霸中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楚国从此进一步巩固了后方,既加强了与巴、秦的联系,还消除了北进争霸的后顾之忧,得以全力与晋争夺中原霸权。所以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 而清朝经史学大家顾栋高也说:“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 由此可见,灭庸之役对楚国的命运有多大重要性,年轻的庄王能够临危不惧,连消带打,将一场可怕的危机消灭于无形之中,还让楚国平添了一个军事重镇和两个强大盟友,小荷虽露尖尖角,但楚国的国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霸主就要横空出世了! 这一年,楚庄王年方23岁。(三)楚晋争强公元前611年到公元前607年,这是晋楚争霸的第一个阶段——晋国内乱,霸业中衰,楚国趁势而起,挑战霸权: 群蛮百濮归服了,庸国这个心腹大患也除去了,庄王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决定正式和晋国掰手腕儿,这样一来,夹在两个老大之间的郑、陈、宋等小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要投靠哪个老大,要知道他们万一站错了队,投靠的老大保不了自己,那就惨了! 最后,他们还是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郑国背叛晋国投靠了自己的旧老大楚国,宋国和陈国却依然死心塌地跟着晋国,因为他们觉得庄王虽然好像有点厉害,但应该干不过已经做了二十多年霸主的晋国,况且楚国只是个蛮夷之邦,跟着他们混总觉得有些丢面子。庄王见这两个小弟不肯听话,当然要揍他们。于是在公元前608年,楚国联合郑国进攻陈、宋,晋国当然也不肯示弱,便联合了宋、陈、卫、曹诸小弟在棐林(郑地,今河南新郑东25里)会合,一起攻打郑国。庄王于是派大夫蒍贾救郑,在郑都以北的北林和晋军相遇,结果楚军大胜,并且俘虏了晋国的大将解扬。 第一个回合,楚方胜。 不久,晋国为报北林之仇,再度出兵攻郑,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第二个回合,平局。 接着,晋国攻打楚同盟国秦(前面说过了,秦国自从崤地战败后就与楚国联结共同对付晋国)的属国崇国(今陕西互县东),秦国也不管崇国,直接攻打晋国焦地(今河南省陕县南),双方互有胜负,各自退兵。 第三个回合,又是平局 公元前607年春季,庄王再次出手,命令郑国公子归生率郑楚联军攻打郑国,与宋右师华元(杀死孔子祖先孔父嘉的那个华督的后代)、司寇乐吕在大棘(宋地,今河南睢县南)开打。准备开战之前,华元杀羊犒赏士兵,他的车夫羊斟没有吃上,于是怀恨在心,结果在打仗的时候,羊斟说:“前天吃羊肉,是你作主,今天打仗,我也要当家作主人!”说着不管三七二十一驱车冲进敌营,结果宋军大败,乐吕战死,华元被俘,宋军四百六十辆披甲战车全部归了郑国和楚国。(四百多辆劳斯莱斯啊,赚大了!) 这还没完,宋国人为了赎回华元,送了兵车一百辆,毛色漂亮的马四百匹来交换,结果让两国又发了笔横财。(天哪,这个华元也未免太值钱了点吧!) 第四个回合,楚方胜。 前四个回合晋国大多输了,还输得很惨,晋国主政赵盾的眼睛都输红了,他于是又在阴地(晋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纠集小弟攻打郑国,庄王命斗越椒救援郑国,说:“想得到诸侯的拥护就不能怕困难,来吧,我们没有再怕的!”楚军于是驻扎在郑国,等待晋军前来。战事一触即发,没想到这时赵盾却突然改变主意了,他说:“斗越椒那个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大概要完蛋了,用不着咱们亲自动手,让他们自己起内讧吧,兄弟们,撤!” 第五个回合,没打起来。 从以上晋楚五次交手来看,晋国数次都处于下风,威名扫地。而庄王的战略思想很明确,在外交上他联秦盟齐,团结鲁郑等中小国家,使晋国陷于两面作战的困难境地;在军事上他不断对中原用兵,争取郑、宋、陈等中原小国向其屈服,以此孤立晋国,最终夺取霸权。 看来,晋楚之间迟早会有一场大战,不过时候未到罢了。(四)争议人物赵盾赵盾为什么突然不跟庄王玩了,当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若熬族会不会完蛋,这是楚国自己的事情,身为现任霸主的晋国只为的这个原因不跟已经骑在自己头上了的楚国开战,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晋国国内赵盾的政敌已经蠢蠢欲动,准备依靠晋灵公的力量除掉赵家,在这种情况下,赵盾必须立刻赶回国内部署力量进行反击,否则他赵家的地位必然不保。 晋灵公这个人,是个真正的纨绔子弟,他即位的时候才七岁,根本不会理朝政,所以朝廷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赵盾说了算,小国君没人敢管,又不用处理政事,结果逐渐养成了追求玩乐的坏习惯,现如今灵公已经二十岁了,还是很不懂事,整天跟着宠臣屠岸贾(从前出卖邳郑和七舆大夫的那个屠岸夷的孙子)吃喝玩乐,还收刮了大量民财来对宫墙进行彩绘装饰(没想到灵公还是个艺术家)。为了寻求刺激,他在城中盖了一座高台,取名桃园,他不仅与宫女们在那里寻欢作乐,还专用弹弓打台下的老百姓,为的就是看他们哭爹叫娘狼狈不堪的模样(半点本事没有,只会欺负百姓,这昏君好没人品!);这也就算了,有一次,灵公的厨师仅仅因为没有把熊掌煮得够烂,就被他处死,砍成八大块 (不仅是个昏君,还是个暴君, 不仅没人品,连人性都没有!) ,扔进垃圾桶里,让宫女拿出宫去丢掉,结果被路过的赵盾看到了死尸的断手,赵盾大骇,立刻前去劝谏,灵公虽然碍于赵盾的地位口头上答应了改错,行动上去依然我行我素。赵盾只好一次又一次的找他谈话,叫他学好,不要再捣蛋了,灵公每天被着这个老头子像个烦人的苍蝇一样嗡嗡嗡嗡的在耳边念叨,对赵盾越来越讨厌,再加上赵盾的政敌屠岸贾在旁边一个劲地说赵盾的坏话,终于,他再也受不了了,他决定杀掉赵盾。于是某夜,他派了一位叫鉏麑(音chú ní)的武士去刺杀赵盾。鉏麑清晨前往,潜入赵宅,只见卧室大门洞开,赵盾穿得整整齐齐,准备上朝,因为天色尚早,所以正坐着打瞌睡。鉏麑迟迟下不了手,只好默默的退了出来,叹气道:“赵盾如此勤勉恭敬,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我要是杀了人民公仆,就是不忠;可是我没有完成国君的使命,就是不信;杀也不行,不杀也不行,我还是杀了我自己算了!”说着,看了看门口的一株大槐树,凄然一笑,一头撞了过去,脑浆崩裂而死。(壮哉!为国为民,轻生死,重大义,鉏麑侠气十足,真燕赵之士也) 屠岸贾见赵盾居然没有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又教晋灵公训练一只凶狠的狼犬,名为灵獒,身高一米余,色如红炭,每日食羊肉数斤,能解人意。只要灵公一声令下,它就会扑上去,专咬人的颈部大动脉,不死不已(好可怕的畜牲!)。灵公每次出行,都带着这条可怕的灵獒,见者无不悚然。某日,灵公设宴邀赵盾,伏甲士于暗处,打算杀死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了,快步登上殿堂,说:“臣下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不合乎礼节了。”(此乃小饮酒礼,见于《礼记&玉藻》)说着扶赵盾急忙下殿,灵公见事情败露,立呼恶狗扑出,提弥明挡在赵盾身前,徒手博獒,拼死抓住恶犬之首,用力一扭,恶犬折颈而死。灵公大怒,命埋伏的甲士冲杀去追杀二人,弥明教赵盾急走,自己留在后面来掩护,最后寡不敌众,被围上来的卫士乱剑杀死。(又一个义士,壮哉!) 甲士杀死弥明后,又迅速的追了上来,赵盾顾不上悲恸,只得且战且退,身中数剑,鲜血直流,在这个危急时刻,其中一个甲士突然倒戈,帮助赵盾抵御其他的士兵,杀出了重围。原来五年之前,赵盾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中条山脉西麓)打猎,住在翳桑,碰到一个叫灵辄的人饿倒在路边,赵盾问他怎么了,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赵盾给他食物,他却只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想打包带回去,赵盾问他原因,灵辄回答说:“我在外打工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这些食物留给她吃。”赵盾感叹于灵辄的孝顺,就让他把剩下的食物都吃掉,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一些肉,放在袋子里给了他。后来灵辄回国后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人生何处不相逢),念及赵盾昔日之恩,所以倒戈相救。事隔多年,赵盾当然已经忘了自己从前那个小小的“一饭之恩”了,所以两人逃出来后,赵盾问他道:“你是何人,为何救我?” 灵辄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却什么也没说,就跑走了。(不发一言,悄然离去,真乃君子也。《吕氏春秋&报更篇》说灵辄逃亡后‘过关而死’,虽不知其可信度,却更添几分悲壮。) 赵盾即逃出生天,不敢再呆在绛都,赶快收拾包袱逃命,好在晋灵公这个人也是顽童一个,见赵盾跑了也不去管赵氏一家,而是像村童没了老师小孩没了家长一样,直接带着美女到桃园逍遥去了(可见灵公也是顽童一个,丝毫没有政治头脑。),结果被赵盾的堂弟赵穿派人冲进桃园,将他刺成了个刺猬。(死得好,这等“垃圾中的极品”,“社会的造粪机”要他作甚,留在世上只会浪费百姓的血汗,还不如早点送他上路!文公襄公也算一代枭雄,怎会生出如此子孙!) 赵穿杀了灵公后,急迎赵盾归来主持大局,赵盾此时尚在晋国国境观望(由此可见灵公被弑一事绝无可能和赵盾无关),听说灵公已被弑便急忙回都主持大局,他率百官来到桃园,伏在灵公的尸体上,放声痛哭,哀声闻于园外。(千方百计想除掉自己的仇人死了,倒像是死了亲人一般,赵盾真是好演技,可以和楚庄王角逐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了!) 晋国百姓听到了如此哀切的哭声,都说:“相国忠爱如此,晋侯自取其祸,非相国之过也!”(赵盾等的就是这些话,政客的眼泪,可不是白流的!) 当然,赵盾的这些伎俩可骗不过一些明眼人,晋太史董狐干脆就直接在史简上直书道:“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于桃园。” 赵盾闻听此事,大惊失色,连忙解释道:“太史你误会我了,事发之时,我可是身在离绛城二百多里地的河东边境啊。我有不在现场的证明,你怎么能说是我弑的君呢,我冤枉啊我!” 董狐说:“错,我没有冤枉你,你身为晋国主政,出事之后逃亡却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没有惩罚犯罪凶手(赵盾回都后没有追究赵穿的弑君之罪),现在你又说你和弑君之事毫无干系,谁信哪!”(这才是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良心!若是所有的史官都能像董狐一样据史直书而不加隐讳,就能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真实原貌完完整整的呈现给我们了,可是后世除了太史公司马迁之外, 所有的史官都是在为帝王将相作家谱,都是在为那些胜利者歌功颂德,而历史的真实原貌,都已经模糊不堪无法还原了,惜哉!) 赵盾当然没办法对董狐怎么样(春秋时史官地位超然,即使执政者权力再大,也无法干预他们,就算你杀了他们,后续的史官还是会照原先的写,这大概就是那时候所谓的舆论监督吧!),只好叹道:“哎呀!《诗经》上说:‘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了,要是我不是心怀故国而没有走出国境,我就不用承担这个可恶的弑君罪名了,我真是衰呀!”(虚伪!昏君该杀!不过赵盾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想要玩政治,就必须学会作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太史董狐作史,能不笔媚,不畏死,因而获得了孔子“良史”的美誉。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也有“董狐笔”之赞,名垂千古。(五)问鼎中原晋灵公没有儿子(死得太早,还来不及!),赵盾叫赵穿到洛阳把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接来,(据说黑臀之母生他的时候,梦见神仙用黑手摸她的屁股(怎么神仙也这么不正经!),所以将这个儿子取名为黑臀。文公临终前把黑臀派到了周王室任职。)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成公(成公乃文公之子,又长年在周王室任职,年岁长资历够,政治经验丰富,晋国这次总算挑对国君了!)。晋成公信任赵盾,将女儿嫁给赵朔,君臣成了亲家。对屠岸贾,赵盾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处罚,(赵盾得意忘形,托大了!),这为日后留下了祸根。(屠岸贾后来尽诛赵氏一族,而千古传颂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也由此而来,当然,这是后话。) 当初晋骊姬之乱的时候,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并保住君位,骊姬与献公及诸大夫在神前诅咒,不允许收容群公子,从此晋国没有了公族这个官职。晋成公继位后,根基未稳,为了得到卿大夫们的支持,只好出让更多的权力:将公族这个官职授给了卿的嫡子,并且给他们田地,让他们做公族大夫,又把官职授给卿的其它儿子,也让他们担任馀子,还让他们的庶子担任公行。从此以后,晋国的权力正式落入了卿大夫们的手里,晋国开始了200年各家卿大夫主政的历史时期,之后,晋国了形成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这六个大家庭族之间不仅长期把持朝政,弄的民不聊生,而且为了争权夺利,常常进行你死我活的兼并战,最后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瓜分了晋国。其实,从成公将公族的位子让给卿大夫们的那天开始,晋国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从文公后,晋国的内部始终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晋国如此强大而不能持续保住霸主地位的最大原因。) 晋国的内乱结束了,晋成公和赵盾开始重新振作,夺回被楚国抢去的霸权和威信。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是晋楚争霸的第二个阶段——晋国重新崛起,晋楚争强。 公元前606年,晋国攻打郑国,兵锋直达郔地(郔,音延,郑北地,今河南省郑州附近),郑国打不过晋国,只好背叛楚国和晋国讲和,晋大夫士会(晋国新崛起的政坛新贵,食采于范邑,晋大族范氏的始祖,谥号范武子,时任晋六卿中的上军佐,第四把手,是赵盾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到郑国与郑穆公缔结盟约。(以臣盟君,晋国及晋国大臣的优越感展现无疑。) 晋国又开始和楚国叫阵了,庄王当然不能示弱,是年,庄王亲自统兵远征陆浑之戎(周初时初居瓜州(今甘肃敦煌)陆浑,故名。曾随周天子征战,因功封爵。韩之战后受秦晋诱迫,东迁至伊川(今河南嵩山少林寺附近),伊川在晋之河阴,故又称阴戎,也是晋国的小弟之一),陆浑之戎难以抵挡,唯有向北逃窜。楚庄王不依不饶,循着他们的踪迹越过郑国后,一直追击到周天子控制的洛河边,将陆浑之戎杀了个落花流水,才停下脚步,就在周疆之内安营扎寨,操演兵阵,饮马黄河,以扬军威。 “杀鸡焉用宰牛刀”,庄王为什么要亲自出马,讨伐陆浑之戎是明,暗地里想的却是如何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 环视天下,晋成守成之君,齐惠无能之辈,卫成曹文晋国走狗,宋文倚仗妇人弑君无德,郑穆年迈胆小,秦共平庸之徒,周定乳臭未干,中原大地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图强的余焰已熄,弹兵之议未起,北方是晋国腐朽堕落,西方是秦国僻居一野,东方是齐国懦弱无能,南方是吴越羽毛未丰,历史为楚庄王争霸留出了独步的旷野。 问天下谁与争锋,中原大地,谁是我的对手!庄王此举就是要向天下人示威:来吧,谁要是看我不顺眼,就大胆的站出来,咱们手底下见个真章! 遥想当年,楚庄王陈兵周疆,饮马黄河,虎视天下的飒爽英姿,真是让人血脉贲张,豪气万千! 庄王好恨自己没有和晋文秦穆先轸百里奚等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否则这个舞台,将是多么的绚丽多彩!庄王这个寂寞的男主角,静静地看着空旷的伊洛平原,华丽丽的醉倒在了黄河那壮阔的波涛里。 周天子定王慌了,这位晋文老朋友周襄王的宝贝孙子刚刚登上天子之位,还没来的及接受中原列强诸侯们的顶礼膜拜,就碰上了这档子倒霉事,怎么能不让他寝食难安,惶惶然不知所措。 这个胆大包天的楚蛮子不会一时兴起把自己给干掉吧!定王第一次觉得这个什么狗屁天子也不是这么好当的。打是肯定打不过人家了,无奈之下,定王只好派出自己这边最有本事的大臣,他的亲弟弟王孙满带着礼物去慰劳庄王,希望这个楚蛮子不要真得那么野蛮,能放自己一马。 大家还记得那个在崤之战之前预言秦师必败的那个天才儿童王孙满吗?二十一年过去了,从前这个天才儿童已经长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外交官了。 “小满,这一次就全靠你了!”定王紧紧地抓住王孙满的手,就像抓着一根救命的稻草,这个出色的外交官是定王如今唯一的希望了。 “主公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王孙满面色沉重的答道。他心里清楚地明白,他身系着周王室的安危存亡,成功与否,就看庄王真正的态度如何了! 于是,王孙满带着礼物来到庄王军里,庄王当然没有把这个光杆子钦差大臣放在眼里,头一句话就嚣张的问道:“寡人知道从前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传世之宝,现在就存放在你们洛邑之中。不知这宝贝长的是啥模样,轻重如何?” 王孙满心里咯噔一下子,糟糕了,楚蛮子狼子野心,竟敢询问我们看家宝贝九鼎的轻重,这还得了!要知道这九鼎相传为夏禹令施黯所铸,包括五个阳鼎,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鼎成之年,太白昼出,一连九日,方才灭没。九个鼎分别象征着天下九州,夏、商、周三代都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九鼎在谁手里,谁就是天下之主,这蛮子来问鼎,不就是要问我们周家的天下吗?这个可恶的楚蛮子,九鼎又不是过家家的玩具,怎么能随便问的,看来他压根就没把我们神圣的周王室放在眼里,咋办,我该怎么回答呢?跟他翻脸吧,咱又打不过他;向他求情吧,周王室的颜面何在!饶是舌璨莲花智计过人的王孙满,也一下子被问住了。 “怎么了,不就是打听一下九鼎的轻重吗,本王远道而来,贵使难道就不能满足一下寡人的好奇心?” 王孙满不愧是个出色的外交官,这一会儿的功夫终于想出恰当的措辞了,于是他抹了一把冷汗答道:“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从前虞夏有德,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大禹让九州州牧进贡青铜,铸成九鼎,并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人类历史最早的百科全书?),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魑魅魍魉,以避凶就吉。(这就是《山海经》的原本了)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后来,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 rǔ,音夹辱,今河南洛阳境内),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鼎之轻重,不可问,不可问啊。” 庄王当然明白王孙满不过是用外交辞令在推托好让自己知难而退罢了。于是他冷笑一声说道:“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家伙!哼,不就是九个破鼎吗,有什么好得意的,告诉你,我们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就足够铸成九鼎了,你们那破玩意儿,寡人不希罕!” (这番对话真的是让人笑破肚皮,好可爱的楚庄王,虽然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霸主,却偏偏跟王孙满斗起嘴来,一不留神表现出的小孩天性,果然跟“杨过”一样满身邪气。) 王孙满的脸红了,九鼎到底是啥样子,他自己最清楚,其实并不像传说里得那么邪乎,而是小的可怜,之所以不肯公布它的真实大小,就是为了保持它的神秘色彩,表明王权更替的合法性,没想到楚王一语中的,说得他哑口无言。 其实按照现代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九鼎的大小相信真的应该不大,既然它是夏初的东西,以现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发现于商代,在这之前的夏代是否有青铜器,不好下断语,但有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按当时的技术估计也十分的简陋,作出的器形能有多大,可想而知。春秋时楚国的青铜产量和铸造工艺比之两千多年前的夏初,肯定不止超过多少倍了,就像一百年前中国人还觉得电灯电话很牛,可现在谁还会这么想呢?所以,庄王说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就足够铸成九鼎了,那应该还是保守说法。而在这种情况下,王孙满也只好用“在德不在鼎”这种外交辞令把这个尴尬的问题搪塞过去,免得把周王室的脸都丢光了。 陈兵示威问鼎中原的目的既已达到,庄王也就撤兵回国了。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不少后世史家却对此颇多微词。直到清朝还有人说“春秋大患在楚”,“罪莫大于观兵问鼎”,楚之胜者,则是“天下大事去矣!”,其实庄王问鼎中原的目的并不是为取周而带之,当时周王室虽然只是个破落户,但名义上确是天下共主,灭了他既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还会将所有的中原诸侯得罪个一干二净,论单打独斗,他楚庄王不怕任何一个对手,可是如果天下诸侯如何联合起来对付他,他却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要取代周王室一统天下,条件还没有成熟。所以庄王问鼎,不过是意在显示楚有席卷中原、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是要展示楚国的先进武器和战略物资——铜兵器与铜资源。并试探晋国等中原诸侯国的反应,并不是真的要周王室的那个破铜烂铁!庄王这个人是个怪才,他的行事绝对不会像晋文秦穆一样稳扎稳打,处处讲理讲节,而是天马行空,肆意汪洋,要不怎么说他像满身邪气的杨过呢? 这一年,庄王年仅28岁。 庄王问鼎之后,周室的看家宝贝九鼎又安生了三百余年,但了周赧王时,实行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的秦国也对九鼎起了觊觎之心,公元前308年,野心勃勃的秦武王对自己的大臣们说:“寡人想开一条哪怕只能容车子通过的路,到达洛阳,看一看周王的都城,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了”,第二年,武王攻占了挡在秦国面前的韩地宜阳,杀韩兵六万人。渡过黄河,在武遂筑城,直逼洛阳。这时候的周室比之周定王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适时除了韩国谁也不肯保护周室),可怜的周赧王只好任由武王直入周太庙之内观看九鼎。这个秦武王年少骁勇,业余爱好就是和人摔角举重什么的。他手下有知名的三个大力士,叫孟贲、乌获、任鄙,也跟着他一起到了洛阳。其中,孟贲又名孟说,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尤为勇猛。秦武王一看见传世巨宝九龙神鼎,兴致大发,便借此机会与孟贲比试举鼎,以显示一下秦在列国中的地位。(从前庄王问鼎不成,武王就干脆自己举,这样总能知道有多重了吧!) 于是,这位年少好强的武王,抓住九鼎之中的代表秦国的雍州之鼎猛地举了起来,(九鼎能被常人举起,看来最多也不过几百斤重而已!),正在得意,突然力尽失手,砸断了膝盖骨。结果秦武王流血过多,不治而死。(一时失手,身败名裂,衰啊!)无辜的孟贲也因此获罪,被诛杀九族。(可惜得意忘形的秦武王最后没有hold住,否则他的威名必将超过庄王,) 这样有过了几十年,到了战国末年,七雄只剩下齐秦两国最为强大, 他们为了得到九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秦惠文王率兵试图夺鼎时,由于齐国的干预给顶了回去;接着,野心膨胀的齐宣王又图谋九鼎,被周王使臣颜率以没有路径入齐的理由说服。公元前255年, 奄奄一息的周王室淹终于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史记》上说这一年周朝的传国宝器九鼎也被运进了秦国,可是唐人张守节在《史记?秦本记?正义》中又说: “周赧王19年(公元前296年),秦昭襄王取九鼎,其一飞于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另《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据此,九鼎早在秦灭周前便早已遗失,那就无从入秦了。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又记载,秦始皇泰山封禅后,“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在汉代的画像石刻中,“泗水取鼎图”足有二三十种之多:两岸的士兵和役夫,已经将鼎从泗水中拉起,一只黑龙从泗水中飞起,咬断了绳索,士兵和役夫跌倒,周鼎重又沉入泗水之中。而秦朝灭亡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九鼎的下落了。有人传说其实九鼎早在周赧王的时候,就已经被债台高筑的赧王熔化变卖了(这个猜测有点瞎,既然是传国重宝,随便卖给哪个诸侯不是都能大赚一笔,镕了能卖多少钱?赧王不会那么傻吧!),但更多人认为九鼎是在秦朝灭亡的时候毁于兵祸之中,倒是那只没入泗水之中没被打捞起来的宝鼎,不知道没于何外,两千多年过去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现如今要想再解开这个千古之谜,恐怕机会甚是渺茫,不过物质不灭,秦国人丢失的重宝,总还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说不定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哪天真要是被考古学家发现了,那鼎一定会成为我国的第一国宝,而这个大发现,也一定会成为我国学界的第一大盛事,当然,这不过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正像王孙满所说的,“在德不在鼎”,只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然能德被万世,有没有九鼎并不重要。(六)虎狼家族却说庄王在周天子的脚下耀武扬威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可是就在回国的路上,庄王碰上了他即位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他迟迟不敢开刀的心腹之患——强大的若熬族,竟然抢先一步发动了叛乱,而且声势极为浩大。 这次叛乱,彻底打乱了庄王的计划,他本来不想这么早跟若熬族翻脸的,可是现在,他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一切。庄王的心中,第一次升起了些些寒意,因为他这次的对手,可是在楚国根深蒂固的第一豪族,他们可不像从前的庸国和百蛮那些乌合之众那么好对付,稍不留神,就有满盘皆输的危险。 楚国两股最大的政治势力,终于要正面对决了,谁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呢?庄王不知道,若熬族的大家长斗越椒也不知道。(原先庄王即位时的若熬四大巨头被庄王连贬带杀之下如今只剩下斗越椒一个了) 说起斗越椒这个人,还有着不少的故事。咱们先从若熬族的源头说起。 若熬族最初源于春秋初年的楚国君主熊仪,熊仪即君位后,又号称若敖,若熬在郧国(古国名,今湖北沔阳县一带)娶妻,生了个儿子叫斗伯比,斗伯比即以其父名若敖为氏,后因别封斗邑,故亦称斗氏。(成氏也是若熬的后代,故斗、成两氏构成了若熬族的主体。)若熬死后,斗伯比就跟着自己的母亲生活在郧国,后跟郧国国君的女儿私通,生下了子文。子文是个私生子,没名没份,郧国夫人就派人把这个不明不白的孙子丢到了荒无人烟的云梦泽里。(好狠心的祖母,真残忍) 一个幼弱的婴儿在到处是野兽的山林中如何生存,这不是变相的杀死他吗?可是子文命不该绝,他竟然被一只母虎收养了。靠着虎乳的喂养,子文坚强的活了下来!(有点像人猿泰山的故事啊)过了几年,有一次郧国国君到云梦泽打猎,看到了这个情景,吓得跑了回来。夫人就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了郧君,郧君于是叫人把这个差点变成野人的小孩抱了回来收养了他,并把女儿嫁给了斗伯比。楚国人把乳汁叫做“榖”(音构),把老虎叫做“於菟”(音乌涂,现如今在青海一带还有“於菟”节,在这个节日上,人们扮成老虎祭祀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古楚国传过去的),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榖於菟,斗榖於菟就是楚国的一代名相令尹子文了。 后来,子文的弟弟子良生下了危险人物斗越椒,子文这个人颇有些看相的本事,他看了看这侄子的面相后大吃一惊,劝子良说:“弟弟啊,你一定要杀了你儿子!这个倒霉孩子,长的像熊虎,说话像豺狼,如果不杀他,日后一定会连累整个若熬氏被灭。俗话说‘狼子野心’,这家伙就是一条狼啊,咱们不能养活他!”(成语 “狼子野心”典出于此) 没错,是有句有俗话叫“狼子野心”,但也有句俗话叫“虎毒不食子”,要让子良杀死自己的亲儿子,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何况子文自己不也是老虎奶大的呢,有什么权力说别人,所以子良坚决不同意这么做。子文对此大为忧戚,临死之前,他把所有的若熬族人聚集在一起,哭着发表了自己的最后遗言:“如果越椒这个倒霉孩子一旦执政,大家一定要赶快收拾包袱跑路,否则的话,若熬族的鬼就要饿肚子了!”(若熬族的鬼其实指的就是若熬族的祖先,此话的意思就是说斗越椒会让若熬子孙灭绝,以至无人祭祀若熬祖先。《汉书地理志》言楚人“新巫鬼,重淫祀”,祭祀活动对楚人的社会生活意义极其重大,因而死后无人祭祀对一个贵族来说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另外,成语“若敖之鬼”的典故也出于此处,意指某个家族因没有后代,而断了香火。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儿子啊,你年纪也不小了,再不给老爸娶媳妇生个大胖小子,咱们家就要变成‘若敖之鬼’了!”) 若熬族老一辈的领导人子文和成得臣相继死后,若熬族的势力并未丝毫减退,斗勃、成大心、成嘉等若熬族人又先后担任过一阵子的令尹,庄王即位后,虽仍以若熬氏为政,但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暗中观察若熬族的虚实,三年后,心里已经有些底了的庄王一鸣惊人,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他一举废掉了若熬族第一巨头令尹成嘉,让若熬族第二巨头子文的儿子斗般担任令尹,第三巨头斗越椒担任司马,并提拔了蒍贾等一大批若熬族政敌担任要职,以此制衡若熬族的权力,紧接着蒍贾又在庄王的授意下陷害斗般并杀死了他,斗越椒得以继承堂兄的位子提升为新任令尹,蒍贾也升任为司马。 斗越椒果然还是执政了,子文的预言会不会实现呢?若熬的祖先会不会饿肚子呢?且听下回分解。(七)若敖的膺惩经过庄王这样一番整饬,若敖族的四大巨头只剩下了斗越椒一个,孤掌难鸣,若敖族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斗越椒虽然被升了官,但他清楚地明白,庄王在除掉自己的哥哥后,下一步一定会对自己动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于是,正当楚庄王志得意满的在周王都下耀武扬威的时候,斗越椒张开狼嘴露出了他锋利的狼牙,一口咬死了害死他哥哥的大仇人蒍贾(不知蒍贾在黄泉下见到自己的老哥们儿成得臣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景!),接着他发动了若敖全族所有能用上的力量,驻兵在蒸野(今河南省张野)这个地方,准备进攻庄王。至此,若敖氏历经武文成穆诸代的兴盛与挫折,终于与王室彻底摊牌,楚国和若敖族的荣辱兴衰,就在此一战了! 若敖族力量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当年城璞之战晋文公倾全国之力都没能灭掉若敖六卒,几十年过去了,若敖族的实力又增强了不少,这支楚国最为精锐的军事力量,就算是威震天下的南天神鸟楚庄王,也没有足够的自信能一战而胜。所以庄王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退让,他对斗越椒说道:“若敖氏世有功勋于楚,宁伯棼(斗越椒字子越,又字伯棼)负寡人,寡人不负伯棼也!兄弟啊,有啥大不了咱们可以坐下来谈吗!这样吧,寡人把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孙)作为人质送到你那边去,咱们双方讲和,谈判解决问题,如何?”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斗越椒明白谈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庄王这么做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没有哪个主人肯留一只咬过自己的狗在身边的。 于是斗越椒断然拒绝道:“谁跟你是兄弟啊,我兄弟已经被你给杀掉了!咱俩没啥好谈的,今天有我没你,有你没我!” 没啥好说的,那就开打吧!庄王于是发兵屯驻于漳水之滨,与若敖氏在皋浒(今湖北襄樊市北)展开了决战。会战中,庄王亲自执锤,鸣鼓督战。斗越椒的箭术深得成得臣的真传,被奉为楚国第一神箭手,他看见了战车上的庄王,不由大喜,飞车直奔庄王,迎面一箭射来。那枝箭来势极猛,竟然直飞过车辕,穿破鼓架,力透层皮,射在鼓后的铜钲上(钲,军之用器,鸣之以收军者),庄王吓出了一身冷汗,还没等缓过神来,越椒又是一箭,擦着庄王的头皮飞过,一箭将车盖射了个对穿(好危险,这箭要是低上半寸,世上就再也没有楚庄王这个人了!)。有士兵捡起两只箭来,只见那箭竟比一般的箭长上半倍,雕翎为羽,豹齿为镞,锋利非常,满是倒刺和血槽的箭头上,闪动着奇异的光芒,显然喂有剧毒,无不心生恐惧,纷纷后退,庄王眼看自己这边就要一败涂地,连忙急中生智喊道:“先君楚文王克息时曾得到三支宝箭,被斗越椒这小子偷走了两支,现已射完,大家用不着害怕了,兄弟们,重新给我上,谁干掉斗越椒寡人就封他做我的车右,掌管我的亲军”(临危不乱,智计过人,庄王好样的!) 士兵们听说对方没“子弹”了,又听说有“车右”可以当,不由士气大振,将身经百战号称精锐无双的若敖私卒杀了个落花流水,斗越椒领着残兵败将逃到清河桥处(今景陵县),被早已埋伏在此处的楚将乐伯拦住了去路,越椒虽败,但犹不肯认输,率着自己的最彪悍最精锐的亲兵队——“神箭卫”隔河放箭。神箭卫,是斗越椒亲自在若敖族中挑选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弓术精湛的士兵组成的一支亲卫队,共五百人,每人能拉的强弓都在80公斤以上,且每人的箭术都由斗越椒亲自训练,另外,他们每人的所用之弓也都是用最为名贵的柘木所制成的复合弓(普及于春秋中晚期的复合造弓技术能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储存的势能,使人在生理结构容许的拉程内,能将更多力量转化给弓身,射出更快更远之箭),弓身比一般弓长上数尺,且大大加厚了弓弣以增强弓力,所以他们能隔着河射向楚军,楚军却不能射到他们。这五百人一齐放起箭来,杀伤力极为惊人,但见一阵箭雨过去,楚军死伤无数。 这时楚军士兵中有一个叫养由基的神射手坐不住了,他心想:就这点水平还敢这么嚣张,太可气了!看来我养由基不出马是不行了!哼,就让这个斗越椒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神箭! 于是他冲到河边,朝对岸的斗越椒喊道:“令尹大人,我听说你很能射,你敢不敢跟我比试一下呀!咱们就站在桥的两边,各射三箭,死生听命!” 斗越椒心想,那里冒出来这么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来了,竟敢跟我楚国第一神射较量箭法,真是不要命了!于是他也对喊道:“你是什么人,报上名来!” 养由基回喊道:“我叫养由基,是乐伯将军部下的一名小校,从小就喜欢射箭,很仰慕令尹大人您啊,您肯不肯答应我这个粉丝这个小小的要求呢?为了表示诚意,我让您先射三箭!” 斗越椒听说只是个没名气的小校,本来不想陪他玩的,但又听说对方是自己的粉丝,又肯让自己先射,心里不由得有些动了:“好吧,我就答应你!唉,谁叫我斗越椒长得这么帅,粉丝这么多呢,苦恼苦恼啊!不过你真的要让我先射吗?这样你会死得很惨的,你可不要后悔哟!” “莫说三箭,就是百箭,我也不怕,躲闪的不是好汉!” “你当真不怕!” “哎呀我的偶像,我都说了不怕了,你就射吧!”说着养由基突然唱上了,“看见偶像,我就不怕不怕了,我神经比较大,我不怕不怕了……” “好吧,那我就成全你,你能死在我这么帅气的一个偶像的手下,也算是你的福气了,看箭!”说着斗越椒挽弓就是一箭,直朝养由基头脸射来。 正所谓忙着不会,会者不忙,养由基见箭来,不慌不忙,将弓稍一拨,轻松将箭拨入水中,口中高喊:“没力气没力气,令尹大人早上没吃饭吗,快射块射!” 越椒老脸一红,心想刚才那箭我是射得太随便了,这一箭一定要让你好看,于是又将第二箭搭上弓弦,又瞄准了半天,突然手一松,飕的发来,养由基将身一蹲,那枝箭贴着头皮飞过。 斗越椒大怒:“你说了不躲怎么又躲了,你是不是男人啊!” 养由基答道:“sorry啦!条件反射嘛!下一箭我绝对不躲了,你要是觉得还不爽,大不了待会儿我射你的时候也让你躲一箭!” 斗越椒道:“大言不惭,哼!你小子等不到射我了,这一箭就让你死!”说着取出第三箭,使出毕生所学,运劲直射而去,口中叫道:“着!” 那箭带着一道夺目的青芒疾速飞出,夹杂着撕裂空气的巨响,气势极为惊人。 斗越椒心想,这一箭乃是若敖族的不传之秘——青雷箭,世上还从没有人躲开过,这回你就是想躲也躲不开了,觉悟吧! 养由基知道斗越椒这回是来真的的了,当下凝神静气,缓缓的闭上了眼睛,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张嘴一口咬住来箭。 鸦雀无声,天地一片寂静。 养由基睁开双眼,将口中之箭拿在手中,恭恭敬敬的一弯腰,笑道:“多谢令尹赐箭,无以为报,当以此箭还赠大人,送令尹乃去西天极乐世界。” 斗越椒的心里一片冰凉,他明白自己这次是遇上高手了,可是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不让养由基射的话,自己的威名就要一朝丧尽了,于是他高声喊道:“好,算你厉害,就让你射我三箭,若射不着,我再来射死你!” 养由基笑道:“说了要以此箭还赠大人了,小人怎会再用自己的箭,放心吧,我这枝箭就送你上西天!” 斗越椒道:“口出狂言,我就不信了,你一枝箭就能射中我,来吧!”心下想到:太好了,三箭变成了一箭,如果这次他射不中就不能再射了,下一箭就看我的了! 养由基微微一笑,取箭在手,叫一声:“令尹看射!”说着虚把弓拽一拽,却不曾放箭。越椒听到弓弦响,以为箭来了,忙将身往左一闪。养由基大笑道:“大人我还没射呢,你躲啥啊,不是说好了‘躲闪的,不算好汉’吗?” 斗越椒争辩道:“你刚才不也躲了吗?再说怕人躲闪的,也不算会射的!” 养由基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道:“嘿嘿,sorry啦!刚才情节太紧张,我给忘了!不过这就算你躲了一次了,下次可不能再躲了哦!” 斗越椒忙道:“不躲不躲,一定不躲。”心里却想:不躲?傻瓜才不躲呢,我偏要躲,反正你说过只用我这一箭射我的,嘿嘿。 养由基道:“好,那我射啦,看箭!”说着又虚把弓弦拽响,越椒忙往右一闪,心里不断念道:你射不中我射不中我! 没想到养由基却乘他那一闪时突然放箭,斗越椒不知箭到,躲闪不及,被一箭直穿其脑,死在了自己的箭矢之下。 楚军欢声雷动。 可怜斗越椒英雄盖世纵横天下数十载,却死在了一个无名小将的箭下,威名一朝丧尽,去到黄泉之下,恐怕也无颜见若敖先祖了。这大概就是“擅泳者溺毙”的道理了吧!而随着斗越椒的死去,这个为楚国建立过无数功勋也为楚国弄出过无数麻烦的若敖家族,也终于走到了尽头,从此化作一缕轻烟,消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八)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同志二三事话说养由基射死斗越椒,一箭扬名天下,庄王也依照诺言,让他做了自己的车右,掌管亲军。(庄王有了这么牛逼的人物当贴身保镖,当无惧于任何危险了!) 从此,养由基代替斗越椒,成为了楚国第一神箭手,他的事迹出现在很多先秦典籍中,都十分的有趣,让后人津津乐道。据《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兕音:sì,据《说文》:“如野牛而青,象形”。另据《山海经?海内南经卷十》:“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可见所谓兕,其实指的就是犀牛。),说的是养由基有一次打猎,看到一块石头,以为是犀牛,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以上记载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没错,这个故事由于太神奇太有意思,所以后来被很多人给抄袭了,如《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又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再如《周书?李远传》:“(远)尝猎於莎栅,见石於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馀。就而视之,乃石也”。看来古代人也没啥创意,讲某人射箭厉害就照抄先秦典籍,一点创新意识都没有,真没劲!) 这些个故事就是成语“射石饮羽”典故的由来,意指某人用心精诚或功力深湛,大家可以这么造句:“这么冷僻的典故都知道,江湖闲乐生你真是学问精深射石饮羽,我们真是好崇拜你啊!” 养有基不但箭劲可怕,准星也好的惊人,《尸子?卷下》载“荆庄王命养由基射蜻蛉,王曰:“吾欲生得之。”养由基援弓射之,拂左翼焉,王大喜。”,连蜻蜓的左翼都能射中,真是好厉害!(“蜓翼”一词典出于此,指射箭的微小目标。) 另外,在《战国策》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养由基刚学成绝世箭法的时候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有一次他又在大街上表演自己的百步穿杨的绝技,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他厉害,养由基正在得意,突然旁边有一个路人说出了一句很气人的话:“嗯,这小子有点天份,有资格坐我的徒弟!”养由基气坏了,他扔掉弓,握住剑说:“你算什么东西,竟然有本事教我射箭!”那人吓了一跳,忙解释说:“有话好好说,不要动不动就拔剑吓人,论打架我打不过你,论射箭我也没你准,不过我懂得道理比你多,没错,你射的是很准,但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力气小了,身体累了,弓摆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发射不中,那么一百发就全部作废了,而你神射手的名声也就名不符实了。”养由基听了这话,低头沉思了半晌,突然躬身行礼道:“先生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我确实是善于射箭,但却没有讲求策略,多谢先生,由基受教了。”此后养由基除了苦练射箭的技巧之外,又加强了射箭策略的学习,不久就射艺大增,得以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了名震天下的神射手。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百发百中”和“百步穿杨”典故的由来。 经过多年对射箭理论的钻研,养由基的射艺日臻精妙,以至达到了神乎其神的境界,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射箭的神技,《吕氏春秋》卷二十四《当赏》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的苑囿中出现了一只很神奇的白猿。楚国擅长射箭的人,没有一个能射中它的。(《东周列国志》上说所有的箭都被那灵猿用手接住了,冯梦龙可真能吹!)楚王于是请养由基来射它。养由基校正好弓拿了箭自信满满的来到宫苑,刚一弯弓,那气势就把灵猿给镇住了,居然傻傻的站在那里让养由基射(《淮南子?说山训》上说那白猿一看到养由基就给吓的抱着柱子痛哭起来,对此我只能无语了),养由基又一搭箭,气势更加逼人,结果那灵猿没等他放箭就自动倒下投降了! 对于这个故事,我只能说,这些人真是太能吹了! 养由基精辟的射箭理论有一次还帮了楚王一个大忙,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左蹦跳,一群麋鹿(麋,mí)在楚王的马右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鹿,一会儿对准麋,正想放箭,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没放,不知道该射哪个好了。这时候,养由基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楚王于是心领神会,专心射鹿,结果满载而归。 其实,以上的这些故事都是一些民间传说,其真实性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不过就算在正史的记载中,养由基的神射也在春秋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光辉的事迹,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在开战前,养由基和潘党(潘尫之子)比试射箭,一箭射串了七层盔甲。当他向楚共王(庄王之子)夸耀的时候,却遭到楚共王的训斥,骂他说:“真丢人!打仗靠的是谋略和战术,而你却如此倚仗自己的箭术,迟早有一天会死在这件事上!”说完把他的箭矢全部给没收了。养由基只好带着空箭袋上战场。在战场上,晋将魏锜(锜作名时读“以”,魏锜是魏犨之子,晋国第一神射手)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哇,独眼大王,好酷啊!)又疼又气的楚共王于是给了养由基两支箭,命令他给自己报仇。养由基只用了一箭就射中了魏锜的脖子,魏锜的头伏在弓套上,登时毙命。养由基于是凯旋而归,把剩下那一支箭毕躬毕敬的还给了楚共王。 这样又过了15年,到了公元前560年,楚共王死,楚康王即位,吴乘其国丧而伐楚。已经年近七十的养由基“宝弓未老”,又与司马子庚率兵迎敌,出计预设伏兵,在庸浦(今安徽无为南)大败吴军,并将吴将公子党生擒,养由基的功业达到了顶峰。 不过,这位几乎算得上是春秋第一神箭手的牛逼人物的结局却是异常悲壮。 第二年,吴国为了报去年的仇,攻打楚国。养由基对令尹屈建自告奋勇说道:“我世受先王之遇,常欲以身报国,恨其无地,现在我已经很老了,如果最后不能战死疆场的话,那将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屈建只好答应了他,派他做先锋迎击吴国,不料吴国派出了铁叶车,这车好比今天的装甲车队,上面载满了精锐无比的吴国射手,来去如风。养由基猝不及防,被铁叶车四面围住,随着吴军的号炮一响,万矢齐发,这位天下无双的神箭手像一只刺猬一样被乱箭穿身而死,正应了楚共王当年的那句预言:“你如此倚仗自己的箭术,迟早有一天会死在这件事上!” 生于箭,死于箭,成也箭,败也箭,养由基的一生都和箭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这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吧!(九)化装舞会(注:自助餐)咱们回过头再说庄王,却说庄王打败了斗越椒后,回国后就立马将若敖族给一锅端了,不论大小,全部斩首。不过也有漏网之鱼,斗越椒的儿子斗贲皇就趁乱逃到了晋国,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朋友,晋成公于是把苗地封给了他,斗贲皇也从此改名为苗贲皇。苗贲皇后来成为了晋国的主要谋士,并在几十年后的鄢陵之战中帮助晋国打败了楚国,这就是成语“楚材晋用”的由来。 除了苗贲皇外,庄王还法外开恩饶恕了一个叫斗克黄的人。斗克黄是斗般的儿子,子文的孙子,出事的时候正奉命出使齐国,他在半路上听到了叛乱的消息,有人劝他不要回去送死,斗克黄却说:“国君,就是我的天,我怎么能违背上天的命令呢?”说完毅然决然的回国复命,并自动跑到有司那里请求处置。庄王想起子文生前治理楚国的功绩,叹道:“子文这么好的人,如果一个后代都没有,寡人的罪过就大了啊!”于是没有处置斗克黄,让他官复原职,并将他的名字改为“斗生”,意思说他是死而得生,重新做人了。(子文死前预言“若敖之鬼”会饿肚子,看来也不是很准嘛!) 经过这么一番连杀带恕,庄王终于真正的掌握了楚国全部的军政大权,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楚国的王权,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是如此的强大,而阻挡在庄王霸业之路上的对手,也只剩下了晋国一个了。在这个美好而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庄王决定举行了一场久违了的大型party,与群臣一起尽情的happy一次。楚庄王宣布:“同志们最近辛苦了,寡人自从上次被苏大夫劝谏之后,已经六年没有举办过party了!今日叛臣授首,天下太平,寡人决定请众位卿家一起好好的吃一顿大餐,慰劳大家。文武大小官员统统都要来,务要尽欢而止。”群臣称谢。 这场酒喝的很开心,大家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一边听歌,一边观舞,一边喝酒,一边谈笑,满席的美酒佳肴,满耳的靡靡之音,满眼的歌姬美人。醉了,大家都醉了。 庄王很满意,这就是他要的效果,举朝同乐,君臣同心,这世上还有什么事能难得了我大楚国的呢? 这场酒席一直进行到夜晚,尚未尽兴,(这些人还真能喝!)庄王于是命人点上灯烛继续畅饮,说道:“兄弟们,来,咱们接着喝,今天晚上不醉无归!” 众大夫一齐举起杯来,道:“为了大王,为了楚国的霸业,干了!” 庄王更加开心了,便把自己的宠妃许姬唤出给众位大夫敬酒。(居然派自己的妃子给臣下敬酒,将礼法视如无物,庄王果然和杨过一样一身“邪气”,有个性!) 这个许姬,貌若天仙,乃是楚后宫第一美女,这些天天在外打仗的粗豪汉子,如何见过此等绝色,不由全看呆了。 正这时,宫外忽然刮进一阵怪风,把灯烛吹灭,庄王连忙命左右取火。席间有一个叫唐绞的将军,爱慕许姬的绝色,又喝了点小酒,就找不着北了,他趁着黑灯瞎火,暗中用手拉了许姬的袖子一把(想拉进怀里“啵”一个?)。许姬连忙用左手拉回长袖,顺势打了个转身,右手一伸,把唐绞帽子上的盔缨摘下了。(要是寻常女人,这会儿早大喊“非礼”了,看来就连庄王的老婆,也都是有趣的紧!)唐绞的酒马上醒了一半,大惊放手,心里害怕极了:糟糕,被发现了,调戏王妃,这可是死罪啊,完了完了,我这次死定了! 许姬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她也不声张,而是悄悄走到庄王面前,附耳奏到:“妾奉大王命,敬百官之酒,但其中有个大色狼,乘着烛灭,暗中牵妾身的袖子。妾已经将其头上冠缨摘下,大王宜速点烛火,把那色狼纠出来打一顿为妾身出气!” 没想到庄王听后,即刻阻止了掌灯者,道:“打住,先不要点燃烛火!寡人今天与大家畅饮,说好一醉方休。可现在大家却都还规规矩矩的戴着冠帽,拘束如此,怎么能喝个痛快!大家都把帽子上的冠缨摘掉了吧,我们不拘礼数,喝个尽兴!” 众大夫听大王都这么说了,于是全在黑暗中摘了帽子上的冠樱,灯烛亮起,张目望去,只见所有人的帽子上都光秃秃的,庄王也把王冠一抛,大笑道:“好,这样喝酒才酷吗,来,大家干了!” 于是春秋时期最古怪的Party出现了,平常危襟而坐的君子们这时全戴上了着光秃秃的帽子,放荡形骸,开怀畅饮。(最早的化妆舞会?此宴比之晋灵公宴请赵盾的“鸿门宴”何如?) 唐绞因此也长舒了一口气,从此对庄王感激涕零。 席散之后,待到人去楼空,憋了一肚子气的许姬才气呼呼的问庄王道:“妾听说‘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臣妾是大王的女人呢?今天大王宴请众大夫,是显示大王尊重他们,他们更应该尊敬大王才对。而今竟然有人非礼臣妾,大王却不加追查,这如何显示上下尊卑,男女有别呢?” 庄王笑道:“贝比,你错了,今夜饮酒,寡人事先已经下令要与群臣尽欢,大家如同好友聚会,开怀畅饮。酒后失态,那是人之常情,若追查此事,只会显得寡人小家子气,还会伤了国士之心,坏了酒席的气氛,使大家不欢而散,这可不是寡人宴请众人的初衷!” 许姬这才叹服。后人称赞庄王胸怀,把这次宴会叫做“绝缨会”。 后世许多史家对这段记载的评价都是说庄王此种举动手段十分高明,是一种笼络人心之举。闲乐生却认为这其实是庄王可爱天性的展现,要知道在春秋时期贵族间举行的宴会都要讲求《周礼》上的好些繁文缛节,不要说调戏王妃了,就算是绝樱痛饮,也是一种大违礼数的事情,可庄王却全然不把这些婆婆妈妈的礼数放在眼里,大概在他的心中,周礼不过是一对狗屎罢了,和好兄弟们喝个痛快,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