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比尔盖茨传-5

作者:于成龙 字数:36977 更新:2023-10-11 17:32:53

新闻记者史卓斯与微软公司接触三个月后写道:“当我近距离检视微软的运作时,震撼我的不是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而是该公司拟订决策时那种密集、务实的深思熟虑。据我观察,微软不像昔日的IBM那样,在墙上挂着训斥员工要思考的牌子,但是思考彻彻底底地渗入了微软的血脉。”  身处竞争大潮中的盖茨十分清楚,纸上谈兵对微软的发展没有丝毫的裨益。在微软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又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决策。当然,他更清楚,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这场全球性的革命已经正式开始。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会有许多实力竞争者:索尼、松下、菲利普、富士通……众多的极具竞争实力的对手们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等待微软的就是失败的下场。  因此盖茨在决策的过程中变得谨小慎微。盖茨一贯的稳健经营作风,让他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少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份理智。虽然他已经瞄准了跨进娱乐事业的美好前景,但是在没有完全的把握之前,他一直没有行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无疑是他的最好的写照。  当盖茨确认进军新媒体市场比单纯发展软件业务更有利可图,他马上开始了气势恢弘的世纪淘金大行动,其动作之大,令所有的对手为之瞠目。1996年,微软公司正式宣布以4.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TV公司。借助WebTV公司原有的渠道,微软公司可将软件以及微软公司制作的信息内容,一下子打入大众家庭,并且抢在电器商与电视台之前,部署大媒体时代的全方位策略。  这还只是一个序幕。现在,盖茨已经准备好向全世界的客厅发起自己的最新攻势。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发布会上,微软给Windows XP媒体中心2005的定位是最好的家庭用户操作系统。如果你看一下消费者对音乐、照片、电视等数字娱乐内容的巨大兴趣和需求就会发现,这正是他们想要的Windows。  微软宣布,迄今为止该产品已经售出超过100万份拷贝,并预计到2007年时销量将达到1900万份。在全力以赴的运作中,微软乐观地认为,未来几年内,将有1/3的消费类PC采用媒体中心。  大刀阔斧的营销活动一向是微软配合盖茨决策的表现。金钱对于微软来说并不重要,在任何一个新产品的推广活动中,微软都可能耗费数千万美元之巨,而投入研发的过程则往往是花费数亿美元的资金。  面对如此大的阵势,在所有与微软竞争的对手中,能让自己的决策走下纸面变得寥寥无几,能坚持让自己的决策执行到底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盖茨而言,更为幸运的是,所有的媒体科技都离不开电脑,而电脑软件正是微软公司的强项所在。所有新的产品开发,都将在微软公司的专属领地当中角逐,因此,微软公司无疑已经抢占了一个居高临下的战略要点。但是,盖茨仍旧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持着他一贯稳健的经营作风,谋而后动,志在必得。  盖茨也正在利用这心理上悠闲等待着对手出招。因为在微软抢先圈定的新产品研发区域内,已经无人与其争锋。对于那些微软还没来得及顾及的战场,对手的一举一动无疑是给了微软考察市场大小的机会。GOOGLE的搜索引擎、索尼的游戏设备、苹果的音频设备在这些微软尚未涉足的领域出现并得到市场认可后,微软马上迎头赶上,与对手进行贴身的肉搏。  由于微软公司占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八成以上的市场,这场信息革命令微软公司的规模更加扩大,其领导地位也更加坚固。微软正在试图在新媒体领域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让所有的设备都统一在这个平台里运行。这个设想一如当年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提出。不要在纸上谈市场(2)  在一些市场上,微软可能的确走晚了一步,技术积累也远远落后于Google和Yahoo等先行者。但是,微软不是那种仅仅在纸上谈兵的企业,从目前搜索技术的现状来看,微软并没有完全失去再次冲锋的机会。新的冲锋正在蓄势待发。  盖茨认为,电脑软件业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微软公司的事业尚有极多机会。他目前正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电影、生活信息、百科全书、艺术精品无所不包,这些东西一旦经过数字处理之后,便会成为新媒体王国的重要资源,也就成为了微软搏击沙场的利器。  而这还只是前线的战事。在微软的研究院里,那个微软希望用以改写PC时代的东西就安静地躺在一位研究人员办公桌上的乱纸堆里。它叫Tablet PC,翻译过来叫“平板电脑”。2000年11月,盖茨曾经发布过一个令PC业界心惊肉跳的预言,他说,TabletPC将取代笔记本电脑,并将为PC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这个A4大小、外形类似手写板的电脑上有着神奇的功能,没有键盘,用一只数码笔,就可以实现连笔中英文输入、图像识别、将手写信息导入Word并作为电子邮件等功能。而这还不是盖茨追求的最终目标。  研究员们正在研制比手中的数码笔更加“聪明”的笔,它像一只普通笔一样可以在纸、桌面等任何介质上进行文字、数据、图形等的记录,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一模一样的记录内容传回电脑。如何让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便捷是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  这个神奇的想法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推崇的盖茨定律不谋而合:科学与幻想之间,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盖茨说:“这些人绝顶聪明、与公司一起成长。他们组成了一个的团队,而领导那群具有‘螺旋桨头脑’的聪明人组成了‘研究院’”。  在微软研究院中,这样神奇的东西比比皆是。5-10年后人类社会的新的计算机和家庭电器的标准可能就会从这里诞生。微软也在利用这些辛勤的科学家们为自己的领地构建一道又一道足够牢固的马其诺防线。  似乎空洞缥缈的微软决策在这里正在并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里做的不是产品、应用的研究,而是基础研究,而这种研究虽然现在不可能实现,但将来注定会成为主流。市场不是等来的而是找来的(1)  盖茨对于市场重视迫不及待地进行出击。这一方面是因为盖茨天才的经商天分使然,另一方面,微软的研究实力也在推动着企业向实用化发展。  平滑而高效的科技转移是美国获得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微软的特色之一。微软在长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为市场和科研搭起了一座桥梁。虽然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微软还是能在一个企业里将这二者进行完美的统一。  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曾经说过,我们只有一个使命,即理解我们的顾客,并以比其他公司更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这其实也是所有科技企业在从事产品开发时都始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当一个企业既拥有研究部门,又拥有生产部门时,这两类部门之间就要保持严格的分工和明确的界限,同时,它们也必须紧密合作,协同配合。微软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微软既拥有微软研究院这样专门的研究部门,也拥有相当多的产品开发部门。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  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  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例如,亚洲研究院的负责人张亚勤就被先后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调入了不同的产品开发部门,这是研究人才向开发或管理人才转移的例子,相应的,微软公司内还有许多从产品开发部门进入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例子。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有人把微软比作全世界最大的脑力压榨机。在这座知识工厂里,盖茨是全球知识精英的超级工头。在其带领下,员工的心血智慧结晶为众多畅销软件,使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价值的知识创造型企业。  为了让这一群知识精英能够合作无间,微软的IT团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建构起一套敏捷的知识管理系统,微软的人员“知识地图”可以说是这套知识管理系统的最佳代表之一。  这张“知识地图”是1995年10月开始制作的。当时,微软的资讯系统小组开展了一项“技能规划与开发计划”。他们把每个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制作成地图,以便协助公司维持业界领导地位的能力,同时让员工与团队的配合更加默契。  对于员工的知识能力,微软采用了基础水准能力、地区性或独特性的知识能力、全球水准能力和普遍性能力等四种知识结构形态来评估。当管理者想为新专案建立团队时,他无须知道所有员工中谁符合工作条件,而只要向这个系统咨询就可以了。微软推动“知识地图”的做法,表现出公司管理阶层重视知识,并支持知识的交流。“知识地图”不但使员工更容易找到所需的知识,也表明企业知识属于企业全体而非个人。  而知识地图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员工的智慧能够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能够让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存力。这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为企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  微软在创办之初就开始了寻找市场的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微软就开始在日本、欧洲等地开展业务,虽然当时当地的市场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微软的主动出击,在当地先入为主,因此发展也相当迅速。市场不是等来的而是找来的(2)  微软在欧洲开拓市场时,欧洲的公司有一个巨大的缺陷:语言障碍。即使当地存在一个微软的竞争对手,它们也不可能盈利,因为它们的市场太小了。假如它们要想变得更大更规范一点,就必须进行投资做本地化,去建立后勤部门,就得在每一个国家设立当地的基础组织。  加之欧洲没有风险投资机构。当地企业如果想发展惟一的途径就是向银行贷款,而这个途径又是被证明了困难重重的。所以欧洲本土的其他公司根本就无法竞争,即使它们的公司很优秀。于是美国的公司就进来了,占领了欧洲通用软件的市场。  作为美国公司的先行者,微软是第一个觉察到产品本地化需求的,而且也确实做到了产品的本地化。那时比起莲花等公司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即使是产品的市场营销失败了,这些产品依然可以卖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软件称霸全球的原因。要成为市场“第一人”(1)  盖茨说,微软最重要的业务就是开发软件。但这家巨人公司早不满足于固守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领域。由于担心这两个领域的毛利率及成长性下降,对于手握重金且富于进取心的微软而言,进军更多的业务领域是必然的选择。  看看微软的新产品,如Xbox、.NET、MSN、企业应用软件、手机及无线技术、电视等,它的触角已伸得太远。微软目前的产品开发策略已经延伸为提供所有的通用软件,占领一切家电及IT产品终端的操作系统,让任何软件开发均在微软的平台上进行。  而这一切又都建立在微软已经垄断了人类社会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之上的。  微软从创立之初,盖茨就试图将其树立为一个产业的标杆,盖茨争强好胜的天性不断把微软推到历史潮流的最前端。最后,微软也凭借着它的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在行业里树立起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凭借固有领域的既成的垄断地位来推广自己的新产品,同时也通过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来加强原有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垄断地位。微软的产品推广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鲍勃·麦特可夫在评论盖茨时说:这个世界将是他的,只要还有任何东西不在他控制之下,他将不遗余力地去获取。作为一家生产软件产品的公司,微软的首要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进而长期雄踞市场,行销世界。  这正是盖茨想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想尽了各种办法。  虽然微软的员工并没有人人张贴一张公司的使命卡,但每个人都了解公司对他们的期待:“在每个他们进军的市场,赢得100%的市场占有”。不管做任何决策,进行任何会议、开发任何商品,每个员工都追求同样的目标:完全的占有市场。  在微软,追求征服市场的意念超过追求利润,这也是微软处处都拿第一的策略,他们要做,就要做最好,做到100%,连90%都不能被接受。  因此,在微软最常听到的问题是:“你如何做能够增加市场占有率?” 接下来就是:“如何做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员工不断的在思考如何改进,想办法扩张市场。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戴维表示,微软正在步其他大公司的后尘——在保持核心业务的同时,对新领域进行投资。这一举措的重要性超过了微软的增长速度。在约20年时间里,微软一直是高科技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微软走到哪里,他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及美国的企业就会跟到那里。  微软能创造出今日的软件帝国,与盖茨一直在最前线参与设计有很大关系,一般企业经营者在事业规模逐渐变大以后,往往会与产业脱节,但盖茨却常常扮演着宣示产业愿景的角色。  在其著作《未来之路》就曾预言未来的科技世界,人类生活将建构在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数位神经系统》也指出,知识工作者将取代员工。这些当时新颖的见解,除了说明他的天才之外,更代表着他的努力。  盖茨表示,拿年营业额320亿美元的微软和规模小得多的公司相比是天真的。他说,如果说增长率是惟一的衡量尺度,我们的确做得不够好。微软的中心任务是创新,我们开发的新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  的确,微软在30年的努力中,由一个小小的软件作坊成长为世界顶极的软件生产商,争做市场第一名的信念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微软占有近90%的桌面操作系统市场,近90%的商业应用软件市场,以及将近85%的WEB浏览器市场。  如今,微软已经涉及各个领域,正在大力向企业级市场开拓。当他插足新的领域时,追求的仍然是“第一名”。  微软刚刚进入智能手机领域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它的发展速度会这么快。但短短的时间内,微软在移动通讯领域也已经不再是“小字辈”。近一年多来,微软在高端智能手机操作领域突飞猛进,微软 “移动的WINDOWS” 的口号也逐渐为手机生产商所认可。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开始向它投怀送抱,以至于微软参加相关的展会可以一次性拿出29款新机型。这其中既有一些坚定的国内厂商跟随,也不乏欧、美、日大厂商的青睐。要成为市场“第一人”(2)  在网络上,IE浏览器已经彻底将其他的浏览器赶出WINDOWS平台, MSN网站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于一体,影响力也日渐升温,在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搜索出来后,有望成为第一大网商。  2004年8月,微软推出它自有的在线音乐服务,正式进军音乐下载市场,与该领域的龙头苹果电脑展开硬碰硬的对话。业界分析人士同时指出,微软此番进军音乐下载市场将彻底打破苹果电脑王者至尊的垄断地位,微软能销售出多少Windows操作系统,或许它就能够销售出多少下载的歌曲。  从微软的这些举动不难看出,它正以操作系统为基础,向个人和企业应用软件领域全面扩张。而在9月,中国刚刚有6家电脑厂商同意安装Linux的操作系统,但多数还没付诸实际行动。一家Linux厂商向记者承认,过去几年,大部分装载Linux桌面系统的电脑都被偷偷换成微软的Windows,卸载率高达90%以上。  微软系统已经一统江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向着更多软件领域及移动通讯领域扩张的步伐已经开始。国内的软件企业不能只会呼喊狼来了,而是要拿起武器迎接残酷的战斗,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还是拿出世界水平的优秀软件,与狼共舞。市场决策的六种要素(1)  微软目前的一个危机是微软文化也不断受到挑战。微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竞争,是永远争第一,盖茨在一切领域都要争第一,要超过一切竞争对手。但有不少人不同意这样的企业文化,认为一个公司不可能永远是第一,要学会与其他公司协调与配合,或者说,不能把别人的饭碗抢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进行决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决策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哈佛决策》一书的作者柏桦先生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综合决策研究所所长、决策专家兼美国决策顾问协会主席、决策大师道森以及其它哈佛商学院教授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生就是—连串决策的组合”的新观点。事实上哈佛商学院近年来在教学上不仅把决策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上予以考虑,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决策决定一切!”的口号,学生和教授们无不循此前行。  而作为企业经营的决策则更是关乎企业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微软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就是一连串正确决策累积的过程。只有寻觅到了争取决策的奥秘,企业经营才能步入正规。  与其他任何企业一样,微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决策起主导地位的因素主要有6个,他们分别是智能、管理、技术、劳力、资金、资产。而作为决策者,必须合理处理好这六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决策的意义。  在决策中,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以上几个要素里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在微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也奠定了所有决策从员工长远利益出发的基础。因为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意愿以及利益,所有微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向来是一呼百应,所向披靡。  其次是要考虑“钱”的问题。企业的产品开发要钱、收购并购要钱、员工激励要钱、产品推广也要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对于微软来说,钱并不是问题,但是这些资金也不能无节制、不见成效地花销,所有的资金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第三是要考虑“物”的因素。在决策的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对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衡量和判断一件事情的得失时,物的因素是考虑最多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综合考虑智能、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际,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就一个企业而言,决策者必须懂得这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广告策划、销售组织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投资项目或产品的选择与确定。决策正确,可能为一个企业带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利润;而决策失误,则可能给一个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综合考虑这六个要素只是完成了决策的一部分。在一次完整的决策中,界定了明确而恰当的决策问题,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其他如决策目标(体系)、决策情报与信息、决策者素质、决策环境、决策时机、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等基本要素是否齐备,是影响有效决策的重要前提。  正如二战时候的一次决策那样,对六要素考虑的重点倾向不同,结论也不同。  当时,美国作为盟军的大后方,需用大量船舶通过大西洋运输军火到欧洲去,但德军的飞机频频出动进行轰炸,致使美国的军火船队损失惨重。于是有人就提议在运输船舶上装高炮。  但由于当时的高炮命中率较低,很难打下飞机,而且装上高炮后还会减少军火的运载量,因此决策者迟迟下不了决心到底装还是不装。  后来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决策分析时,发现问题就出在决策者未能把需要决策的真正目的搞清楚上。这个问题最初主要是为了防止德国飞机的轰炸对运输船舶的破坏,并不是为了击落敌机而提出来的。  从这个最初的“问题”出发来看,在运输船舶上装置高炮明显具有重大价值。因为装上高炮后,德军飞机为了防止中弹会飞的较高,因此也造成了敌机不能有效打击军火船的效果。于是决策也就很快做出来了—决定给每条运输军火穿过大西洋的船都装上高炮。这项措施使当时船舶的损失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个故事中,由于对决策问题的界定的不同,造成了决策迟迟不能出台。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是“运输军火过大西洋的船舶,为了减少损失,应不应该装上高炮?”还是 “运输军火过大西洋的船舶,应不应该装上命中率不高而且还会减少运载量的高炮?”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决策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市场决策的六种要素(2)  在微软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们也是通盘考虑的,只有当这6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功能组织,并且都发挥正向增量的作用,才有可能创造效益。因为盖茨明白仅靠资金和人员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所以他在决策的时候会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制定出符合企业长久发展战略的决策。创新篇: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从一个中途退学的小子的软件作坊,发展到今天的软件帝国,在微软之路上,没有任何权力背景或者家族余荫,盖茨凭借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正是这一点,使盖茨成为新经济的英雄偶像。即使是在被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判定为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之后,盖茨仍然表示,在上诉的同时,微软的第一目标仍然是创新,“因为,在飞速发展的市场,保持不败的唯一选择就是不断创新”。创新就是突破常规(1)  创新一直是盖茨和微软的主旋律。在IT业界,盖茨可谓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都指责微软的垄断行为破坏了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甚至有人认为微软今年的成就更多是建立在它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然而不论如何,只有盖茨才配得上过去75年最伟大创新者这一称号,因为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PC发展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正如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的,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家最差劲的表现就是缺乏创新、不思进取。没有知识和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是非常危险的致命信号,西方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创新,即死亡。”  创新意识完全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盖茨表示:“我们正在完成一些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工作。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的很多工作都并不引人注目。媒体上连篇累牍都是有关诉讼案的消息。然后又是网络公司在唱独角戏。我们并没有刻意要这么做,但的确有一股产品浪潮即将来临,它将显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前沿,这个时代与互联网时代全然不同。”  技术在不断进步的计算机行业正面临各种接踵而来的新的挑战,而盖茨的工作是要确保他的公司永远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他必须要考虑到广大的顾客以及他们需要什么。1994年,微软把教育作为计算机发展的领域来重点考虑,并为8岁至14岁的青少年开发出增进智力发展和培养实用计算机技能的软件包,代替了那些具有暴力和侵略行为内容的软件。  这个措施的突破在于把电脑用户转向一种新的产品——一种在当前充满着不断增长的暴力的世界里更易于为社会所接受的产品一—无疑这又是盖茨做出的一项英明的商业决策。当时软件开发集中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上,盖茨这一突破常规的做法让他的微软在市场上名利双收。  当然,最大的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的事情。一种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困难的,这种事情需要绝顶聪明的人去把它做出来。另外一种则是把没有被人看到过,或者是别人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通过你的工作,让大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这两种创新中,后一种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要完成这种创新,不仅仅需要聪明才智,以外还需要毅力,要能承受一些东西。盖茨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观念太超前,很多时候就是处于这种角色。  而盖茨的这种善于突破常规的思路在创业之初表现地更为明显。早在微软与IBM的合作之时,盖茨这个PC产业的“先知”就意识到,如果将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同硬件分离,各种类型的厂商和产品也将随之出现,盖茨正是这些“先知”中的一个。当时,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想法,因为它意味着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不再局限于少数工程师。甚至盖茨本人也表示:“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想法,不仅为硬件提供了发展机会,也给软件领域带来了创新的可能。”  同样重要的是,盖茨意识到在新兴的PC市场,拥有一套占主导地位的操作系统对公司的前途有多么重要。因此等到1980年的夏季,IBM为了推广PC,找到盖茨头上时,盖茨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IBM,并在合同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即在向IBM提供操作系统的同时,又说服IBM同意微软向其它计算机厂商提供操作系统授权。这样,微软在当时不仅仅扩大了操作系统的市场,同时也借助IBM机器的推广创建了所有公司共同使用的标准平台。  微软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艾伦表示:“盖茨总是想着如何让公司的产品更成功,更具市场竞争力。如果换一个人回到当初那个年代,我真不知道他是否会拥有同盖茨一样的远见卓识。”  为了保证创新性,微软还创造性地将研究人员和业务经理置于一处,每当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时,其成果就会传递给产品人员来检验,是否符合微软现在产品发展的需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相应的生产、市场推广活动就会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几乎所有微软的产品都同研究院的研究相关。    在过去的几年中,盖茨和微软的工程师们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集成到微软的产品中,其中包括网络浏览器和多媒体功能。当然,微软的这一举措也招致了美国和欧洲反垄断机构的调查。尽管如此,微软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让消费者一如既往地使用该公司产品。创新就是突破常规(2)  由于视窗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市场日趋饱和,微软开始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利润丰厚的商业软件市场进入了软件巨人的视野,这一市场将为公司带来100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微软做出了许多不合常规的举动。盖茨虽然通过收购方式已经拥有了4套商业应用系统,这些软件系统已经具备了财务、人力资源以及ERP、CRM功能,但是盖茨没有直接使用这些软件,而是选择了重新开发。  盖茨认为,在商业软件市场,如果你的系统拥有更多的工具和具备更多灵活性就可以赢得更多用户。在目前推出的“绿色”计划中,微软正在开发一套全新的商业软件系统,它能够和微软的下一代台式机和服务器软件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它意图实现商业应用软件系统与微软整个产品线的无缝集成。这样的组合让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标准意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认为,小企业市场是一个诸侯割据的市场,但其潜力巨大,该市场一直将信息技术行业拒之门外,现在进军这块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员工不足百人的公司的产出占美国经济总产出的一半以上,但是目前市场上为这些公司提供的软件只是一些专业应用程序的随意拼装。  为了打破这一常规,微软公司可能需要在将几种技术综合在一起进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无论研究实力多么强大,微软看到机会时都不会太晚,届时它将面临激烈竞争。但在微软的发展史上不乏后来居上,追赶市场佼佼者的事例。于是,微软希望开发一些新的软件来获利,这些软件能补充、吸收其他公司的应用程序的数量。  另外,盖茨说的没错: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诞生。随着数字化装置之间的互联程度逐渐提高,并能相互协作,自动地处理越来越多的商务往来,互联网已渐渐超出了万维网的范畴。不久以后,能够实现网上互动的工具就不只是浏览器一种了。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之上的任何应用软件,甚至是移动电话或 PDA 里的应用软件都能直接接入互动服务,你的工作和生活将因此而变得更加方便。  这些服务很可能通过订购的方式来销售,但目前如何提供这些服务还没有可供遵循的商业模式,因此,微软必须开创这一模式。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微软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改造互联网的 Dot.Net 战略和 HailStorm 技术。为了在许多已经开始饱和的市场上刺激其软件的销售,微软还需要有新的定价和营销手段。  而且,微软一向不惜重金网罗天下电脑英才,敏锐地捕捉每一项技术创新,倾全力研制开发最新产品。微软视窗3.0版,是图形化操作系统的革命性进步,尽管它只是附属在DOS下的虚拟操作系统,但其图形化的友善操作界面,使用户耳目一新,惊喜万分。视窗3.0版上市后流行极快极广,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IBM兼容型电脑的销售和以视窗为最新标准的应用软件开发产业。  微软还倡导“鼓励冒险”的文化。为创新微软鼓励冒险。在经费上,只要你向公司负责任地解释清楚这笔支出的必要性,公司从不设投资的上限。对于失败,只要勇于承认,换一个方向继续开发,也不会遭到什么非议。正是这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批创新型人才期望在微软长期地干下去。  如今,50岁的盖茨正处于编写人生传奇的重要阶段。也许人们会记住他是全球首富,也许人们认为他是大慈善家。但盖茨在创新方面的传奇经历不容忽视,因为没有人能够抹去他在PC发展史上留下的印记。想象力的发展(1)  微软认为,“我们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我们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穷尽的.这不仅成为我们不断开发软件产品的源动力,更成为我们进行所有业务的动力 。” 世界著名企业微软正是以这种用人理念吸引着万千上万的毕业生和想进入微软工作的人,无论的是它的企业管理还是它的用人机制,都可成为很多企业学习的榜样,对于想进入微软工作的年轻人,了解微软,更是非常重要的面试前的必修课.....  盖茨在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最后几个月里,鲍尔默得出结论,微软原来的“公司目标”──让每一个办公桌上,每一个家庭中都摆放一台电脑──已经落伍,主要原因是这个目标与现实是如此的贴近。于是他们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新的目标:用功能强大的软件来增强人们的办事能力──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装置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  这个设想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盖茨也正是用这种不限定条条框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参与到微软梦想的构建当中来。  盖茨被微软的员工形容为一个幻想家,是一个不断积蓄力量和疯狂追求成功的人。他的这种个人品行,深深地影响着公司。因此他也极力在公司内部和应聘者中挖掘同自己一样富有创新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并委以重任。  他雄厚的技术知识存量和高度敏锐的战略眼光以及在他周围汇集的一大批精明的软件开发和经营人才,使自己及其公司矗立于这个迅速发展的行业的最前沿。盖茨善于洞察机会,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并能使自己个人的精神风范在公司内贯彻到底,从而使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活动都带有盖茨色彩。  但是微软特有的企业文化崇尚个性,崇尚自由,没有为员工设置整齐划一的规矩,给员工一个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的空间。  盖茨为员工营造的激情工作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一份强烈的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只是让员工迸发出更多的热情来为自己工作服务,靠它们来启发员工和帮助决定研究方向。高层管理者根据对科技趋势、社会经济演变、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员工一起定下一个有启发性的使命及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细节,领导层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定权在研究员手中。研究员在研发过程中得到领导层的全力支持,即使领导层并不认同他们的决定。  引导,但不控制,这成了微软为员工提供想象力发挥空间的代名词。除了研究院的使命和大方向外,研究的项目、细节、方法、成败,都由研究员自己来决定。因此微软可以放飞研究人员的思绪,让他们的才智尽情地挥洒。  去过微软公司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是那样的随意,但又井然有序。我认为微软身上具有一种“利于软件公司保持技术与市场优势”的文化特质。像火一样,这种文化是外向型的,它变化多端却又不离创新这个本原,强调务实却又鼓励冒险,推崇理性却又充满激情。能够将看似矛盾的因素统筹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旁人难于复制的文化,并以此实现智力能量的“聚变”,这是微软的实力,也是微软的魅力。  在创新的路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领先别人的人,另一种是被别人领先的人。领先别人的人永远让别人跟着他走,被别人领先的人永远跟着别人走。微软特有的竞争性管理已经让员工形成了永争第一的禀性,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市场上走的将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整个行走的过程,员工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去决定。  在新经济时代,一批超速致富的企业新生代不断涌现,其新陈代谢的速度更是惊人。昨天还是行业领袖,今天已成过眼云烟。在这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新经济浪潮中惟一不变的便是技术创新。  雅虎、GOOGLE等一大批技术新贵的迅速崛起也为微软的这些精英人物提供了示范的模板。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创新才能让你有机会超越常人。要时时刻刻想着:“我如何跟别人不一样,并且比他更好”,而不是“我如何与别人一样好”。而这种思想正是微软所强调的。  正如服装界的竞争策略那样,最先推出的新款式、新色系的厂商通常都是领导品牌,而当大家在学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研究下一季度的创新产品是什么,所以他们总是走在别人前面。在微软从事的软件行业,这个规律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想象力的发展(2)  当微软的员工们试图在不同的领域不受限制地走出第一步时,微软的创新也就完成了。在微软源源不断的科研投入下,这种开掘想象力的新点子也接踵而来: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视会议系统,这款名为 Ring-Cam 的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有语音识别、面孔识别技术;还有重要的数据采集技术,这些技术的原理非常深奥。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像工具一样从企业和互联网资源中钓取盖茨所说的“商业情报”。  随着微软的发展,这种想象力上的拓展也就使得微软的高层领导和工程师们从原来早熟的孩子变成了一群经验老道的专家。在这些员工发挥你的想象力与逆向思维的能力的时候,微软开始迎来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的大浪潮。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让微软的创新之路长走长新。突破新的瓶颈(1)  虽然微软凭借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不断收获丰硕的果实,但是微软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这个以知识产权保护起家的公司,在中国这样一个知识产权还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的市场里,无法形成其在美国那样的霸气——微软的产品有垄断市场的事实,却无法在使微软中国形成垄断市场的权利。中国人的尚礼之道与积存的民族情绪不会对美国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企业买账。  当然,微软在本土美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微软的竞争文化与美国的“利益均沾”原则也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当微软将自己开发的浏览器IE捆绑到操作系统windows上后,就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时至今日,虽然微软在产品创新上屡有建树,但在市场上却不断遭遇到诉讼的挑战。客户也对其产品颇有微辞。  为了突破销售这个瓶颈,盖茨费尽了脑汁,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成了微软最后万般无奈下的结果。在中国,微软更是频频向政府示好,企图通过攻关的方式来打破僵局。  早在在Windows研究的过程中,微软公司不断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人们展示Windows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这种先入为主的策略使微软占领市场。  盖茨注视着软件技术本身的发展变化,还专门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项活动,举办儿童征文比赛。参赛的对象限制在9岁~12岁的儿童,要求很简单“描述你心目中最有魅力的电脑”。为刺激孩子们参赛,微软公司许诺:凡是文章写得好的孩子,都可以获得一份丰厚的奖品,并将被邀请到微软总部参观,和比尔·盖茨见面合影留念。  盖茨始终认为:这些现在年龄尚小的儿童,在几年以后,将可能成为电脑市场上最大的用户,他们对电脑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电脑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他们的想法,有助于微软发展战略的制定,进而使微软开发的产品具有超前的意义,而且他们的想像力能给程序设计师以启迪。  1986年,微软开发出了一个名叫“沃克斯”的软件的试用版。为了检查它的市场定位,在12月,微软公司专门举行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三男四女参加。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担任不同的职务。  从座谈会到儿童征文比赛,微软公司能稳步发展前进,和盖茨注重广泛收集信息,听取意见的策略大有关系。微软正因为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了解市场,把握市场需求,所以,推出产品总有过人之处。  而在中国,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解决困境的办法就是以“企业公民”形象让中国大众感动。2002年8月和12月,微软中国两次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0万美金;2002年11月,微软中国向中华残疾人服务网捐赠升级网站软件,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捐赠软件;2002年12月,向以北方工业大学特困大学生为主成立的互助团体“自强社”捐款20000无人民币;2003年5月,为帮助抗击SARS捐款150万人民币。微软中国参与慈善事业的频度让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思。  “微软公司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为此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有识之士也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远景规划。微软将以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实施这个计划。对这项决策,我有绝对的信心。”  盖茨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因为微软公司做出这样的决策,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闭门造车。为推动大批量销售,保证公司产品成为或继续成为行业标准,微软采取了签订独占性供货合同的手段。  在1995年,当网景公司的网络浏览软件Navigator以一枝独秀的姿态,占据互联网络软件市场的时候,为抢夺市场,微软公司的浏览软件Explorer一直坚持其免费策略,公司用户一样可以直接下载使用。  微软公司的产品之所以一直以来能依靠强大的市场攻势,将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全美最优秀的产品促销队伍。  在EXplorer3对推出时,微软公司还创造出崭新的推销方法,伴随浏览器附送电子版的《华尔街日报》有线电视,音乐台MTV和体育电台ESPN的服务,吸引网友使用。同时,微软公司更是大送T恤,鼓励用户上网下载。突破新的瓶颈(2)    “当然,我们必竟是一家商业公司。商业公司与慈善机构之间需要找到平衡。微软中国希望在这个平衡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过去的一年,微软中国做了很多,但是我不觉得自豪。这离我自己的要求还很远,”唐骏说:“目前,没有一家外国公司是我理想状态下的企业公民。微软中国不是,IBM中国不是,HP中国也不是,我们都需要继续做,并做得更多。”    而以“礼”得人心,是微软的营销手段,是承接Windows95的消费式推销手法,也是微软公司近年常用的市场策略,也是微软公司的一个优胜之处。让身心充满活力(1)  当然,创新更大程度上来源于人。让我们看看一个普通的微软职工是怎样看待工作的吧。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忆起这样一件事:一位微软的研究员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开复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   试想一个企业的员工能在如此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其创新的思维怎么会枯竭呢?  微软的一位华裔全球副总裁曾供职于IBM,他在谈起两家企业的不同时说“IBM员工穿衬衫和西装裤”,微软员工则“可以穿休闲服”,而且,在他刚到公司的时候,“还看到光着脚的年轻人在里面走来走去”——但穿休闲服、光脚丫并不是说微软员工在做事时会懈怠——这位副总裁曾不止一次听那些一身休闲装扮的微软研究人员说起他们连天累夜工作的事情,但对这些人来说,研发时的辛苦与精神上的愉悦相比简直不算什么,“一想起自己探索的课题可能被亿万用户应用”,他们便倦意全消。被自豪感和激情武装起来的员工,其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  微软在总结国内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将企业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企业有一个神人、超人,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他说了算;第二个阶段的企业把决策者的思想变成了规章制度,然而,规章制度的管理要设计并实施,监督的成本很大,员工可能不喜欢这种规章制度;第三个阶段则是对文化的管理。这里,微软强调,要用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来进行企业管理,如要鼓励员工对工作有激情,强调对工作的责任感。激情往往是爆发式且不能持久的,只有“法治”才能将激情延续。    为了让员工的激情得到充分而持续的发挥,微软公司努力创造一种恰当的氛围。以台湾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宣称微软的企业文化是:我们拥有一种寓工作于乐的气氛,让所有的成员都能从中得到成就感,并享受工作。鼓励员工创新,继而对工作产生责任;充分授权,让员工把工作当成自己企业般去经营;主宰工作而非让工作主宰;非官僚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与管理阶层能够彼此合作、互相支持;一个以绝佳品质及最高客服水准为依归的企业;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同样重要,共同为一个卓越的目标全力以赴;重视维护员工的自尊并尊重他们的能力,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热情及使命感,相信自己的产品及微软的企业哲学。  工作的激情不是凭空诞生的。首先,从主观上讲,你是否能从一种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重新思考你所从事的工作的神圣与伟大。神圣与伟大,并不一定指马上能看到你的工作对全人类的效果,如微软以它的软件刷新世界的面貌一样,任何工作都有它自身的神圣与伟大。  如果听过微软中国前总裁唐骏的演讲,就很难不为唐骏的那种激情所感染。他对下属发表演讲时,从来不端坐在主席台上,而是别着歌星开演唱会时用的那种话筒。他讲话时的表情极其丰富,在企业家中很少见,讲到动情处,还会加以更多的肢体语言。不过与他接触几次,就不难理解他演讲时的那种激情。因为,这就是他的状态,这也是微软人特有的状态。  唐骏认为,因为有着激情,微软才得以成功,因为有着激情,他也才能在微软取得一个一个成绩。“一个人有激情和没有激情做工作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唐骏说也许有些人把工作作为一种收入的来源,是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对他来说是事业。一旦工作成为事业就一定会努力,因此会取得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唐骏的激情源于对工作的热爱,而全球技术中心的员工们的激情,则源于唐骏的激发。由于对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年轻人来讲,做技术支持并不是最过瘾、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他们往往是国内各大名牌院校中具有绝对一流专业素质和绝对高智商的年轻人。于是,唐骏常常告诉他的员工们,"你们是那些信息系统濒临瘫痪的企业的拯救者。"  唐骏说自己很善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我告诉他们,由于你的工作,银行的信息系统能保持正常运作,让公司顺利地降低成本并保持获取更高利润和效率的过程,而它们的客户也享受到高效的服务。你们的工作其实很伟大!”这种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拯救者”的角色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也成为保持微软激情文化的永恒动力。让身心充满活力(2)  微软中国公司的前任总裁高群耀说:“岗位可能只有一个,涨薪也许会让你高兴15分钟,但人作为社会的人,会有很多需求,比如自信心、成就感、被大家认可的感觉等。业绩好的时候希望听到赞美,希望领导知道;心烦意乱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如果满足了他们‘内在的需求’,激发出其内在的热情,则会产生长期的激励效果。”聪明的管理者不仅会用提职、涨薪等“外在的报酬”笼络人,还会通过一些“内在的报酬”激励人。  为了防止出现报酬不合理的弊病,微软试图使企业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翁,工作不是为了提职加薪、邀功请赏,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即使老板和同事没有看到,也要努力把事情做好。  我们看到,微软的员工都很渴望参加一些全球性的公司内部会议,这些会议对新员工尤其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每个人的周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交流,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技术近乎痴迷的狂热和对客户发自内心的热情,这样的会议通常是在大家的欢呼、甚至是眼含热泪的情况下结束的。这些场景会激起你同样的感情,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一位微软人:“这种热情,你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就很难说服他们。这种热情就来自于我所说的内在的东西。在微软工作,热情与聪明同等重要。”    在身心活力具备的情况下,微软似乎特别能让年轻人投入热情,当然,其秘诀首先是它在软件业的霸主地位。此外,我们还不能忽视它的企业文化能投合卓尔不群的年轻人那种超凡的志趣。盖茨访华前夕,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向全世界网友征集问题,一位13岁的留美中国少年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说明,尽管微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在人们眼里,它代表一种理想,比尔·盖茨更是成功的代名词。这大概是微软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秘诀之一。激发创新的方法(1)  在谈到创新的方法时,微软副总裁李开复透露了他的几点绝招。他曾经在苹果电脑工作过六年,苹果是大家公认的杰出的创新型企业,他认为苹果在创新方面的DNA是一切创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在考虑客户的需求时,如果觉得一个功能十分有必要,那是不能考虑成本的。苹果当初为了实现一个很简单的功能,通过软件指令将软盘弹出驱动器,每台电脑要增加五美元的成本。但苹果认为这对于用户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不会舍弃它。  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将目标用户按“角色”分类,比如消费类产品的角色分成年轻的、年老的、喜欢技术的、不懂技术的……每个研究人员做功能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是针对哪个角色的,是什么情境下的功用。  李当初率领小组做QuickTime VR,技术本身不用说,他们要准确找到用户是谁。这个技术能够将一个环境虚拟显示出来,那他们就把这个技术提供给旅游景点,或《星际迷航》(Star Trek),制作一个飞船里的模拟现实的视频。  等李来到微软之后,微软的动作虽然常常慢人一步,但它往往笑到最后,李开复认为这其中的奥秘,如果让他从中选出三个最重要的,他认为是以人为本、自我批评和愿意应对最困难的挑战。  在信息社会最能干的软件工程师比普通的员工可以多做5000倍的工作。在最高层次的信息公司,能干的程序员甚至比李开复更重要。以人为本就是尽所能去挖掘最优秀的人,愿意去雇比你更优秀的人,甚至有一天你雇的人会成为你的老板,或者你看到一个比你优秀的人你会自动让贤。很多公司喜欢把以人为本当成一个标题来讲,但是很难做到。  鲍尔默和盖茨每次开完会以后总是说: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大家都希望每个产品成功,但科研还是要鼓励失败。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失败的时候可以承认,就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只是为了面子问题不承认失败,执着地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发表论文做成产品反而误导了别的用户。  愿意应对最困难的挑战。微软投资七年时间做Windows NT,很多人在第二、三年的时候怀疑这个系统的价值。但比尔(指盖茨)当时就预测到未来的计算机都要上网,需要更稳定的操作系统,于是坚持下来,到今天成为了一个相当成功的产品。这三点是微软跟任何公司比都发挥到了极点的特点。  李开复认为微软在创新型组织方面,是企业界里做得最好的。创新和管理是复杂的,不同的。创新需要有放权的、信任的环境,可以无限期做风险很大的工作;产品是需要有限期的满足顾客要求的工作。两者文化差别很大。  微软的管理方式在于产品部门可以全权处理升级产品的销售,同时给研究部门以足够的空间做研究工作。但是微软的机制要求研究人员不能只发表论文,做书呆子,也要扮演技术推销员的角色,最后两者慢慢合作。  重点是两个部门要分开管理,如果产品部门归研究人员管,那么产品推入市场便遥遥无期,如果研究人员归产品部门管,那就别想创新。要分开管理,并且有共同目标。微软基本上以员工为主进行管理,做到人力的协调。  但是如果你问盖茨:你宁可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科技是死的,今天最新的创新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的创新。与其说科技最重要不如说人才最重要,惟有人才能创造最好的科技;与其说人才最重要不如说教育最重要,因为教育才能创造最好的人才。所以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应该是:把握自己的科技,培养最好的人,让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  当然,产品部门和研究部门之间不止是协调,而是要达到一种协议,就像和约一样,目标公开透明,要承诺什么时间把什么样的工作完成,作不到就达不到评估,没有人希望自己失败。  关于项目的自由选取,微软希望每个员工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是每个工作该花多少时间去做,是公司上下一致决定的。微软不会像google一样,由员工自己根据兴趣去参与项目,而是由部门负责人安排好。人才在市场部门、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之间可以互相调换,这样有利于培养一些全才的人物。激发创新的方法(2)  微软公司置身于今天叱咤风云,明日转眼成灰的剧烈竞争的高科技产品市场,20多年如一日,一路开拓发展,其根本原因得益于该公司第一把手精明而又高素质的比尔·盖茨,得益于该公司的精明电脑人才群体,在技术开发上一路领先,在经营上谋略高超,才立于不败之地。  电脑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从微软公司本身来说,"拥有大量聪明人才的公司很容易退化成一个由傲慢的极端独立的个人和小组组成的混乱的集团"。  微软公司成功的另一个秘密就是向未来进军,不断创新,连续创新。人们总是向往未来,憧憬明天。对公司的经营者来说,明天比今天更重要,未来比现在更宝贵。时间是稀缺资源,时间稍纵即逝。从事高科技产品开发和开拓高科技市场经营,更感时间比黄金更加宝贵。盖茨及其助手们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创新,他们牢牢把握电脑产业的发展命脉--连续不断地创新。  为了开拓大规模市场,为了开拓新产品,为了防止公司退化,盖茨推动着公司一直向前进,使公司拥有创造似乎永无止境的系列产品和利用大规模市场的能力,“他们一直积极地面对内部问题、外部挑战和新的市场机会,当新的机会出现时就改变方向”,盖茨及其手下人不会坐等未来的一切自然发生,而是面对未来进行创新。创新篇:紧跟时代步伐  盖茨和微软一直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软件业发展之初,全球只有几百家软件公司,他们的产品比较少,价格比较高,微软就在拼抢市场空间。然而,在过去二十年当中,涌现出了几十万家软件公司,他们开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多种多样的产品,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但是盖茨依然是这个行业的翘楚,始终没有淹没在这个浩瀚的大海中。发展你自己(1)  盖茨和微软一直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软件业发展之初,全球只有几百家软件公司,他们的产品比较少,价格比较高,微软就在拼抢市场空间。然而,在过去二十年当中,涌现出了几十万家软件公司,他们开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多种多样的产品,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但是盖茨依然是这个行业的翘楚,始终没有淹没在这个浩瀚的大海中。  如今,当人们打开电脑时,无论是兴奋还是痛苦,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愿,都会发现微软和盖茨的影子。这个有着狡诈的目光、不羁的穿着、不可一世的腔调和富可敌国的身价的中年男子已经凭借紧随时代的步伐而把触角伸到了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虽然盖茨已经是公认的电脑天才,但他个人丝毫也没有放弃任何发展自己的机会。盖茨的“闭关周”在电脑行业闻名遐迩,因为每次盖茨“闭关”之后,微软总会有惊人的突破之举。据说,著名的.NET战略就是盖茨在“思考周”过程中产生的灵感。  从80年代起,盖茨都要进行每年两次、每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会把自己关在太平洋西北岸一处临水别墅中,闭门谢客,拒绝和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任何人见面,这一周他所要做的就是远离尘嚣,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  这个习惯本来是为了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陪伴祖母一周,同时为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读读书,充充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盖茨的“闭关”已经不再是一种休息方式,而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学习模式。而且这个闭关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95年的“闭关周”,盖茨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论文──《互联网浪潮》(The Internet Tidal Wave),带领微软开发出了最终击败网景(Netscape)的IE浏览器。微软Tablet PC、各种软件、网络游戏业务等都是盖茨“闭关”结出的硕果。  在这个无人打扰的时间里,盖茨的工作效率高的惊人。在他首次接受记者拜访的“闭关周”中,他前四天已经审阅了56份报告,有一到两天工作甚至超过18个小时。而这还不是他的最高记录,他曾经在一周内看过112份报告,这一周阅读内容从厚厚几摞报告逐渐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电脑文库,每一份都留出盖茨加评语的地方,以及和其他相关文件链接的地址。每一份文件都有打印稿。  而盖茨在这些报告中能够学到最新最快的知识,有些知识甚至超强地匪夷所思。如有份报告名为《虚拟地球》,这份厚厚62页的报告畅想了地图服务业的未来,微软可以设计产品向客户传送旅行目的地的实时图像,以及交通状况和其他有关信息。  他看的内容主题五花八门:互联网游戏的发展、硬盘容量、微处理器时钟速度优势渐失,还有数码照相趋势、2005年电脑计算发展趋势、语言处理软件优化方法等等。这也使得他在相关领域都一直能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和学术素养。  在英格兰某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报告《我们能否扫除互联网蠕虫?》中,描述了一种新方法,微软或许能够用它来制止给互联网带来极大损害的蠕虫病毒代码。盖茨看到后立即将自己对报告的评价回复给全球各地的微软员工,在一封写给微软高级管理层的电子邮件中,他深思熟虑地说,这个办法太完美了,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恐怕会有漏洞。但如果没有,“我们就要实施。”  如今盖茨不仅在“闭关周”中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他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拥有了更多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特长和爱好的自由。因为微软公司转眼间有了三位世界一流的首席执行官,他们各自集中精力,投身于自己所擅长的工作。盖茨只需要做他喜欢并且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就可以了。  总裁兼运营长里克·贝鲁索曾经管理过硅图公司,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富有传奇色彩的硅谷巨擘惠普公司还曾经把他列在了领导人的候选名单上。1999年9月份加盟微软的他此前一直担任个人电脑服务和设备部门副总裁。作为总裁,贝鲁索将负责公司业务策略、企业运营、销售、营销和业务拓展,以及公司新兴的非电脑业务发展。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则集中精力为公司制定战略、发展营销,另外他也是公司的形象代表。这样一来盖茨就从公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软件设计中。发展你自己(2)  而与盖茨搭档多年的鲍尔默,在微软的帝国中,犹如一个秘密的武器,仿佛无所不在,个性鲜明,睿智、热情、奔放、开朗,激情四射,具有不可质疑的发展客户与合作伙伴关系的才能。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使他很少轻易放过任何机会,即使商机稍纵即逝。  自1980年受盖茨之邀,加入微软之后,鲍尔默就大刀阔斧重组公司,与盖茨一起带领微软从一个只有三十名员工的小公司成为现在独霸世界的软件巨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直接管理每一个微软部门,负责公司财务与经营,而盖茨主理产品与技术。直到2000年盖茨卸任,委任他为微软CEO,全权负责公司管理。  盖茨快乐地说:“我们从未奢望过能够鱼与熊掌兼得,而现在,我们却真的做到了。我们对自己说,‘天哪,这简直太棒了。’也许我们早就该这么做了。”不过盖茨也承认,他和鲍尔默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适应了新角色。他说:“有些人定然会揣测,如果某个部门工作做得不理想,我们中谁会唱红脸,谁会唱白脸,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非常喜欢这些角色的。”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产品开发部的管理人员们都表示,他们很高兴盖茨能在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有些时候他就像一名裁判员。副总裁吉姆·奥尔欣说:“开发部门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执,两年前,盖茨总是让我们一争高下。而如今他却在花时间谋求技术部门间的协同作用,并且还督促着让我们做到这一点。”集团个人服务副总裁鲍勃·穆利亚说:“我们对别人的模仿越来越少,而且还有了长远的打算。在盖茨的帮助下,我们开拓了思维,而不再是只顾自己的小事了。”适应多变的社会(1)  为了牢牢把握自己的霸主地位,微软一直在寻求创新以适应多变的社会。从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更能把握这种创新的脉络。  微软开始研究图形用户界面(GUI),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当时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已经成为软件行业既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其界面过于单调,所以当当时的个人电脑行业巨头苹果公司推出图形用户界面时,业内引起了轰动。  盖茨看到苹果公司演示的图形用户界面后,大为欣赏,于是借苹果公司委托微软开发应用软件的机会,对苹果公司三台安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样机研究了个底朝天。在掌握了相关技术后,微软推出了模仿苹果操作系统的Windows 1.0和Windows 2.0产品时,但是他的亦步亦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并没有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当时,更多人还是倾向于使用熟悉的字符操作界面的DOS操作系统。  但是,盖茨认为图形用户界面用户界面将是今后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盖茨在随后与IBM合作开发OS/2的过程中,暗渡陈仓,加大了对Windows开发的力度。到Windows 3.0上市时,产品不论是图形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还是友好性,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引起了普遍关注。国内用户最熟悉的产品是Windows 3.0增强版Windows 3.2中文版。   在 3.0 版本推出之前微软没什么像样的产品,最开始的几年,公司卖的都是些“丑小鸭”一样的玩意儿,直到 1990 年推出 Windows 3.0 之后情形才大不一样。尽管如此,凭着一股屡败屡战的韧劲儿,微软公司终于发展成为年利润额达 250 亿美元的大企业,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技术公司。  这个技术成熟的产品在微软的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为更多的人实现了简单操作电脑的梦想。Windows 产品从此也开始成为了微软公司的主推旗舰产品。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电脑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利用电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盖茨再次审时度势,于1995年8月24日,顺利推出新版本操作系统Windows 95。Windows产品从此不再是依赖于DOS而存在的操作系统了。微软投入了相当于当初Windows 3.0研发人员两倍的人力,对其内核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造。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内存调度、CPU调度和面向应用程序的工作任务调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巨大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用户多任务及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由于当时盖茨还根据现实情况,举行了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微软公司为这套软件的销售,花费了35亿美元作为促销开支。当时很多用户连夜排队,希望能早些一睹Windows 95的风采。Windows 产品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峰。从用户的角度说,虽然可能无法直接看到底层技术的改进,但他们能体会到Windows 95功能方面的提高。  Windows 95比前一个版本运行效率要高得多,同时盖茨根据自己对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将界面风格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更友好,微软始终认为,用户在操作系统上有访问Internet的需求,所以从Windows 95开始,微软开始提供给每个客户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浏览器,有了浏览器后,整个操作系统对于网络应用的支持有了很大增强。  盖茨在Windows 95上成功使得用户逐渐开始向图形用户界面靠拢。盖茨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于是在他的坚持下,微软在软件开发方面对网络功能的支持越来越多。因此新的产品就侧重于网络功能。相对于Windows 9×系列,Windows NT系列则是截然不同的产品,它是微软推出的第一个服务器级操作系统。  当然,微软的这个新产品是预谋已久的。早在1992年,微软就正式立项,成立专门的团队,开发Windows NT。当时微软主要是设想将新产品开发成面向企业用户的操作系统。在这个新的操作系统中,微软在原有开发操作系统的经验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全新的技术,操作系统不仅可以提供计算服务平台,而且还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应用、支持高性能要求的应用程序,以及在恶劣的运行程序下仍保持特定的稳定性和效率。这种服务器标准的系统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适应多变的社会(2)  在Windows NT操作系统中集大成者是Windows NT Server 4.0,这个版本的内核稳定性更高、系统更安全、界面更友好。此外,硬件的兼容性有了很大进步。版本吸收了很多企业级操作系统的优点。与其他的操作系统平台相比,Windows NT Server 4.0的方便之处在于用户完全没有必要再记下上百个指令,可以完全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操作实现所有管理工作。而其他的操作系统虽然也有一些图形操作界面,但是需要用户记住相关的指令,而且还需要熟悉每个指令后面的很多参数,这些复杂的操作让许多用户望而却步。  随着多媒体操作在社会中影响的增大,微软在1998年10月将NT升级到5.0时,正式更名为Windows 2000。这套系统功能更为强大、性能更为安全可靠,它可以满足最挑剔的企业的需求和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21个月以后,受业界极大关注的Windows XP轰然推出,该产品基于NT内核的融合,集成了NT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Windows ME的多媒体和网络功能的。从此,微软的前台操作系统就不再采用9x 系列的内核了。  Windows XP有着崭新的外观。作为新一代的Windows 操作系统,它是以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为动力的,这样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起来更简单。Windows XP集个人计算机、多种设备连接以及多样服务为一体,扩展了用户所能够获得的个人计算体验,同时把Windows 2000的可靠性带给了家庭计算机用户,增强了可靠性、安全性并且提高了性能。  为适应不同计算需要,Microsoft 推出了三个版本的 Windows XP: Windows XP Professional是为企业用户设计的,提供了最高级别的扩展性和可靠性。Windows XP Home Edition 拥有针对数字媒体的最佳平台,是家庭用户和游戏玩家的最佳选择。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迎合了特殊专业工作站用户的需求。  从易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出众的性能方面Windows XP都是今非昔比的了。借助于Windows XP中各种通讯工具的帮助,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连接或远程桌面也能完成家里或办公室中所需的各种工作。  如今,盖茨正会同微软其他技术骨干致力于开发革命性的下一代Windows 服务,它将服务于台式个人电脑、服务器、非PC设备以及互联网。通过它,微软旨在使各种各样的计算设备、软件服务和数据实现无缝连接,把多类型的互动式数字化交流统一起来。微软.NET战略成为Windows发展的新方向。  从.NET战略整体发展角度看,从微软最初提出.NET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示认同。现在.NET已经不是微软一家公司倡导,XML作为.NET构架上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信息转换的数据信息传输格式,已经得到众多公司的支持。有了XML作为标准,不同厂商开发的应用程序之间,就能建立起无障碍、高效率的沟通,从而为实现.NET打下基础。  盖茨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从前的梦想现在都实现了。但是,微软的Windows 产品拥有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我们希望将来能使人们在一天的14到16个小时都可以使用Windows。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梦。我觉得,我们对于Windows 能把人们生活改变的这种梦想是无止境的,也正是这种梦想,推动我们微软的事业一直在前进。”落伍者必遭淘汰(1)  在盖茨的创新历程中,屡次遭遇过产品与其他厂商撞车的情况。在这些竞争当中,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并取得市场先机才能存活下来,而落伍者注定要遭遇被淘汰的命运。因为盖茨似乎走得更快也更远。他的策略是:四处出击,只要是看准的,就一个也不放过;而对于竞争对手,要么买下你,要么把你消灭。实在不行了,干脆放弃。  在微软发展的初期,盖茨一直是靠给大公司提供软件产品而生存。但是当时两大电脑生产商苹果公司和IBM公司也在试图研发自己的软件,试图借机摆脱微软。这两大公司的结盟,让盖茨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把新一轮竞争的目标确定在多媒体上。  “所以,我们要感到危险已经逼近,开发和研制工作必须争分夺秒!谁控制了多媒体电脑,就可以通过全球上亿台个人电脑实行软件控制。”盖茨强调道,“我们的目标就是必须争创多媒体产品的行业标准!这个目标我们志在必得!”  在电脑世界,每一种产品的出现,都会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然后由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在过去,IBM个人计算机确立了个人计算机标准,而微软公司的MS-DOS确立了操作系统的标准。如果一家公司确立了行业标准,就意味着获得了行业控制权和滚滚而来的巨大财富。盖茨也正是基于落伍者将被淘汰的想法追求创新,追求创立行业标准。“对于多媒体的竞争,我们和对方各具优势,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看谁能抢在前面。”  在这场战争中,IBM和苹果公司成立Taligent,企图开发一个取代“视窗”的操作系统;同时这两家公司还在Kaleida实验室里研制一套多媒体软件。结局都是一个:无疾而终、悄悄地消失。在这新一轮竞争中,微软公司还是抢先了一步,在1991年3月公布了静止图像压缩标准不久,又公布了活动图像压缩标准。  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各样的“反微软联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高科技公司投入了以亿计的美元。但是由于落伍者已经被淘汰,人们对于这数亿元投入所推出的产品已经没有印象。而微软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到1991年末,多媒体将盖茨推上了世界级电脑权威的宝座。  盖茨并没有因为多媒体开发有了突破而高枕无忧。他清楚地看到,要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必须马不停蹄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进军,并且通过竞争去占领某些领域,因为它在台式计算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并不能保证使它在这些领域中自由驰骋。这些领域包括大型电子游戏,微软已经把赌注押在了数十亿美元开发的 X-box 上、个人数字助理PDA(它已经设计出袖珍个人计算机)以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接入装置。  与微软结成wintel联盟的英特尔公司同样也遭遇了这种残酷的竞争。1995年,当高级微型器件公司AMD、赛扬等公司跑来争抢市场时,英特尔不断地加大新型奔腾芯片的生产。因为耽误片刻的研发可能就意味着自己在产品开发上的落伍。对手的挑战速度快的惊人。AMD公司的486产品比英特尔晚了3年,但在奔腾面世仅两年后它就向市场投放了自己的586级芯片;NexGen公司只比英特尔晚18个月就开始出售奔腾级芯片。所以英特尔必须刺激对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尖端芯片的需求,以保障它55%的利润率。  英特尔的策略是以加速对加速,P6就是这场战斗中产生的第一个产品。过去,英特尔习惯以4年为周期,一个接一个地开发微处理器。面对竞争,英特尔决定将不同产品的开发周期重合起来:在奔腾投放市场前24个多月就开始P6项目的开发。同样的,现在工程师们已为P7的开发投入了两年时间。据传闻,P6微处理器是自1985年386面世以来,英特尔在技术上取得的最大进展。芯片每秒能处理2.5亿条指令,这几乎是奔腾最快速度的两倍。所有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不在竞争中落伍。  微软对盟友的遭遇感同身受。盖茨也“逼迫”自己的员工们一次又一次地优化软件,提高软件运行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当然,微软也并非在每个领域都一帆风顺。比如原本期望靠互动电视(iTV)计划开拓新市场、争取数十亿美元营收的希望,目前看来恐将落空。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微软的机顶盒都严重受挫。可单一项目的夭折并不妨碍盖茨的全面布局,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能拉住他了。落伍者必遭淘汰(2)  如果对手的速度比微软的速度更快,受伤的则就是微软了。虽然微软多年来一直在打击财务软件公司Intuit。但Intuit通过比微软更快地加入新功能、开发新市场超过了微软。1995年微软提出以20亿美元收购Intuit,失败后,微软试图以自己的个人财务和纳税软件击败Intuit。  但是,微软在推出TaxSaver纳税软件后四个月就放弃了这款产品,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产品是市场上的落伍者。在个人财务软件方面,Intuit的Quicken占据了72%的市场,远远领先于微软的Money。  但这毕竟还只是一个特例。微软仍然在市场上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他不断入侵行业软件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从而不断造成了新的“流血”事件,在微软手下牺牲的著名企业包括Borland、Lotus Development、Netscape、WordPerfect等,他们在字处理软件、表格软件、浏览器等方面都曾经是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拥有者。但如今人们除了在软件史上记录他们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多的印象。尽管微软经常生产出很拙劣的第一款产品,但它总是能不断进步,通过使自己的技术不断超前,微软总能淘汰掉更多的落伍者。  微软的逻辑是:所有行动的目的就是让对手受伤,最终他们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虽然盖茨坚持认为微软公司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并不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技术创新,更不会垄断互联网。但也许真的有一天,微软的软件和服务将无所不在。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1)  盖茨和微软一直强调做有用的研究,对于有用的研究,微软有四点定义:第一点是做一流的研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第二点是做主流的研究,或者是三五年之后能够变成主流的研究,而不能仅凭好奇心的驱使,特别是大项目,投那么多钱,建立那么大一个团队,一定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定是有希望的、代表学术界主流的研究;第三点是有用的研究,而且是五年、十年内有用的研究;第四点是最关健的,也是我们与其他公司最不相同的,那就是相关性,不仅有用,而且要对公司的发展有用。  总而言之,微软的研究思想就是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并不断试图用这些前沿的成果来对整个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盖茨成立微软研究院的初衷所在。盖茨表示:“我们正在完成一些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工作。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的很多工作都并不引人注目。有一股产品浪潮即将来临,它将显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前沿。”  研究院作为公司的智囊,必须帮助公司制定其核心技术战略。在微软研究院,所有的人都以此为己任,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公司的决策层。我们经常与产品部门的人沟通,影响他们,促使他们考虑使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微软公司五年、十年之后的产品。  过去,模仿并完善他人成功软件的思路,然后将之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去,是微软在PC时代惯用的杀手锏,现在则不同了。微软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力,原因是它别无选择。一方面,在它的库存中已经没什么好点子令它迅速增长,另外,随着数字化装置之间的互联程度逐渐提高,并能相互协作,自动地处理越来越多的商务往来,互联网已超出人们的正常想象。因此,微软必须开创这一模式。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改造互联网的 .NET战略和"冰雹"计划出台。  在盖茨的眼中,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微软来说都是福音。因为利用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微软可以通过研发新软件的方式快速进入到这些新的领域。盖茨说:微软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速,走到别人的前面去。  2004年5月底,当病毒和信息安全问题一再困扰电脑用户时,微软宣布开始出售一种可由电脑制造商预装在服务器内的网络安全软件,从而正式拉开了自己进入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帷幕。出于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微软从来都不缺乏市场敏感。微软从2002年初开始不断提升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在2003年收购了一家罗马尼亚软件公司的反病毒技术,从此走上了开发杀毒软件的道路。  盖茨知道,杀毒并不是微软的强项。盖茨更清楚地知道,技术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结果就是促动企业不断设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  《摩尔定律》一书在阐释微软革命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永远休息。”盖茨也时时把他那句“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名言挂在嘴边。不错,微软的危机感使得它找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续创新。对处在科技革命时代的企业来说,对科技潮流的把握是他们制胜的前提,持续创新是它们必须拥有的能力,也是最实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帮助它们打破持续发展的瓶颈。  同时随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微软的科研集中度也在随之不断提高,去年微软的科研经费为68亿美元,形成了“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的良性互动。微软科研能力的提高,让微软在对科技进步的掌控能力上更进一步。加之公司管理层很有远见,能够很好地把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转换,不至于错过了商机或发展一个新兴产业的大好机会。同时,研究院的管理层也不遗余力地把研究院的成果向产品部门推荐。许多科研成果相继涌现,并成为微软生产流水线上的新产品,这对一家完全依赖增长缓慢的视窗操作系统和Officec软件套装的公司来说是极大的动力。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2)  在追赶网络浪潮的过程中,微软研究部门的功不可没。当年,Netscape绝对市场领先已经攻占了90%以上的浏览器市场,但是微软公司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迅速开发出同类替代产品IE,先后推出三套升级版本,并利用Windows的绝对优势,随操作系统免费赠送IE。从零开始,短短数年,IE占据95%的市场份额。  出于对科技和知识的尊重,盖茨表示,尽管全球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不明确性,但微软每年仍然将在研发方面投资数十亿美元。当然,微软已经不再单纯地注重PC软件的研发了,同时,在语音、手写识别研究和视频技术方面也将投入很大的力量。盖茨还预测,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将不再是个限制,至少在未来10年 内,它还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发展。    盖茨还表示,微软已经在“便笺式”计算机的研发上投入重金,“便笺式”计算机将使计算工作变得更加友善,企业员工使用PC的时间将翻一番,但目前对家庭用户而言,宽带访问仍然太昂贵。  近年来,盖茨最大的梦想就是将他的势力从电脑空间延伸到家电空间。理由是很简单的算术题:美国2000万家庭拥有PC,比例长期徘徊在40%左右,却有6800万有线电视用户,覆盖95%的家庭。如果能在电视这个盒子上开一个眼,向微软流出源源不断的利润,微软的江山就稳多了。  1998年初,盖茨在“家用电子产品展”宣布了里程牌式的消息:微软与美国最大有线电视网TCI达成协议,在TCI将推出的500万台机顶盒中使用Windows CE。有人说,这意义可与1980年盖茨与IBM的谈判相比拟。那一次,MS—DOS成为IBM Pc的首选,从此将盖茨推向Pc业的统治地位。  随后的1999年,盖茨在中国开始大肆推广他名噪一时的“维纳斯计划”。当时,盖茨始终乐观地认为科技发展已经达到大规模普及信息家电的时刻了,因此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上传经布道。虽然由于市场条件的客观限制,他的计划一直没能推广如愿,但是他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让他在数年之后开始收获在电视用户领域的果实。  而且盖茨也丝毫不放过手机、游戏、网络、音视频产品领域的渗透,每当行业内有新的技术诞生,总会看到盖茨和微软站在背后摇旗呐喊的影子。甚至有时盖茨还亲自投入到这些领域与固有的厂商展开激烈的拼抢。  虽然在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度全球信息百强的排行榜中,仅仅名列第18位,在规模最大、增长最快、获利最多和股东回报最可观的4项指标中,无一有微软的身影。但是《商业周刊》的评价值得玩味:公司从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产品的销售中获取了能量,这家软件巨擘正在追逐新兴市场,如小型企业软件和游戏机市场。  这不难看出微软的走向所在,他瞄准的是科技发展最快的行业,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在这些领域播种。微软凭借其在PC时代的辉煌所积累的乐观主义和冲天的信息,不断冲击新的市场,“赢者通吃”的原理正在微软所涉足的许多领域变成事实。微软正在与科技联姻的过程中变得更为强大。敏锐对待市场变化(1)  近几年来,微软可以说是麻烦不断,先是美国政府裁定其垄断,后来与欧盟的垄断官司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人们似乎从不担心微软会失去光环。微软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一直为对手们所钦佩。虽然有人说微软在未来网络时代的支配力量将逐渐减弱,但是,微软在每个方面的竞争最后总能异军突起。在垄断案旷日持久的冲击下,微软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处处撒网,遍地开花。敏锐的市场感官让微软始终能够闻风而动,抢得先机。  1982年,盖茨在参观计算机行业大会时,被一款软件震惊了。这款由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微机应用软件公司VisiCorp展示的名为VisiOn的产品,有三个完整的系列。它的功能类似于今天普遍使用的Windows与Office系列产品。盖茨看完后马上意识到这个产品将是微软的拳头产品MS-DOS的克星,如果这款产品一旦上市,微软通过MS-DOS建立行业标准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针对这一市场变化,盖茨马上进入了进攻状态,他和他的微软迅速发起一场战役,大力向用户宣传还未面世的Windows操作系统。实际上当时这套软件不仅还未面世,而且几乎还没开始设计。这场战役就是不择手段,力求从心理上和精神上赢得客户。目的在于瓦解竞争对手而不是促进销售。依靠先发制人的营销策略和与设备制造商的战略伙伴关系,盖茨对VisiCorp发动了致命的攻击。盖茨的战略生效了。当VisiOn在Comdex大会之后不久开始销售时,已经无法逃脱Windows的幽灵。结果,VisiOn产品卖不出去,因为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Windows。  微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而确立了自己在软件行业的霸主地位后,其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充。其庞大的资产价值和其他厂商难以攀比的科研投入使得微软成了全球顶极程序员的乐园。其开放性的信息反馈系统使得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微软人的眼睛。微软对网络态度的转变则现实了其对市场变化的跟进程度。  微软在1995年开发出IE浏览器,开始向互联网进军时,还在把让“全世界每一台运转着的计算机都运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自己的企业理想,以至于有的评论家说比尔·盖茨对互联网的认识慢了一拍,微软因此险些错过了一个时代。  对此应当怎样评价另作别论,但当时微软确实只是站在自己的IT巨舰上,向互联网的广阔大陆迈出了一只脚;相比之下,如今微软推出.NET战略却是向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推进,微软希望这是它创建25年来继以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牵引世界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而且,从Windows向.NET转变比Dos向Windows的转变要大得多,对业界的影响也广泛和深刻得多。  在整个网络空间里,微软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出击状态,市场上刚刚出现赢利的项目,微软就会迅速地跟进。微软实施丰富产品种类和IT市场的战略,已经进入新的领域,例如企业软件,通过Xbox视频游戏和其他媒体产品,已经打入家庭娱乐行业。现在微软正在咄咄逼人地向PC安全软件领域进军。  在看到门户网站的巨大盈利空间后,微软迅速逐渐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应对诸如雅虎和美国在线等网站的艰难竞争,让微软可以更容易地接入面向基于网络的电子邮件和搜索等各种互联网门户服务。  微软近来还宣布允许用户直接从微软的“我的MSN”个性化页面上进入流行在线拍卖网站eBay上的账号。微软和eBay的合作也标志着eBay第一次以这种方式与网络门户结盟。  当搜索引擎提供商Google崭露头角时,微软再次顺时而动,把互联网搜索当作一项关键的投资领域,亦步亦趋地推出高模仿度的MSN搜索引擎,并自主开发第二代搜索软件,以用来对抗Google。  在看到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后,微软在有线和无线电通讯领域投资了几十亿美元,在很多领域投入了研发资源。目前采用微软的软件及Windows操作系统摩托罗拉智能手机已上市发售。三星等品牌也表示要跟进。微软自估,微软最多可能抢下六成的手机软件市场。  微软还和英特尔结成联盟,这两个分别在在软件和硬件领域具备一流的竞争力的公司双剑合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虽然微软的经营模式和英特尔截然不同,期间二者也分分合合,但是他们所制定的国际标准是客户、软件商、硬件商以及附件商们共同依赖的、最具影响力的行业标准。敏锐对待市场变化(2)  当然,微软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它在技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它所拥有最大的资本就是技术,他以技术占领市场,以技术制定了标准,以技术成为大家公认的品牌。正是因为微软在技术领域的无坚不摧,因此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微软总是以雄厚的技术背景后发制人,赢得最后的胜利。  再加上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微软自己产品间的整合总是优于与其他厂商的产品的组合。因此微软的产品不仅仅具有技术优势,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与用户现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  出于对这个市场因素的考虑,现在的微软在鲍尔默的掌舵下,重新把重点放到卖软件上。微软清晰地感觉到软件和芯片的“魔力”还在继续。他们一方面巩固其在传统强项中的优势地位,同SUN、IBM以及甲骨文等公司展开攻防战;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游戏机、MSN网络服务、搜索引擎、手机操作系统等多元化的业务,几年前就开始倡导的.NET战略也成为是其未来业务的核心所在。跑在别人前面(1)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菜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的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菜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里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菜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财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菜特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经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其速度比Bit软件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盖茨也随之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走在别人的前面是盖茨成功的秘诀,也是微软持续领先的秘诀。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的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要永远等下去。因为时刻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害怕失败是他好胜天性的另一个例证,虽然他是世界首富,怕失败的心理显然驱使他继续追求高度成就,他在1990年的一次访问中,告诉记者说:“我害怕失败,绝对如此,每天我进到这间办公室,都自问:我们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过我们吗?这种或那种产品真的很好吗?我们能不能再加点油,让东西更好呢?”  这种话从世界首富的嘴里说出来,实在奇怪,他喜欢速度快的汽车和游艇,拥有两部保时捷汽车和两艘游艇,接到过很多超速罚单;他在哈佛大学时,是个梭哈迷,曾经玩过一盘2000美元的赌局,人们不会理解,盖茨顽劣的扑克技巧会对他在今后的高科技事业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这却是千真万确。即使盖茨本人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也不得不承认,“扑克战略”能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  如今盖茨继续沿用自己的速度飞速前进。在1990年代末期,微软曾经在有线电视和电信公司中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并将其研发力量分散在许多领域,其中包括MSN 互联网业务部门和许多消费者Web 服务。当然,微软知道自己的财富来自哪里,其销售软件方面的努力也在一直得到强化。  同时微软还继续在IT市场上实现多元化,扩大势力范围。微软已经进入了企业软件领域,并通过发布Xbox游戏机和其它面向娱乐的产品将自己打造为了家庭娱乐产业的重要厂商。微软目前正在积极地进军PC安全软件领域,如今微软已经发布了β版反间谍件软件产品,并且准备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中捆绑反病毒软件  尽管微软在应用软件、PC软件、操作系统上很出色,但是盖茨始终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在过去十年盖茨和微软在不同方向进行的其它尝试。领先的优势让他尝遍了甜头。微软10亿美元出售了Expedia,而创建只花了7000万美元,在创业网络公司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成绩。  在机顶盒领域,微软已经成为第一。在手机领域,微软现在是第二。在视频游戏领域,微软是第二。抢先起跑使得微软占尽了天时地利。如今微软又推出了平板电脑、CarPoint、Xbox CarPoint,其中平板电脑在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50万部。  当然微软绝大部分研发资金投向了知识工人和家庭使用PC上。盖茨希望在2010年以前实现他们的梦想,即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能让各种规格的设备进行合作,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把大量时间花在在设备间转移信息上。跑在别人前面(2)  这种设想的雏形已经显现,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媒体中心版就是一种让人们在房间里享受自己数码照片、音乐和视频播放的专用软件,成为了微软攻占所有用户客厅的武器,微软希望这套系统能像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普及整个人类世界。  盖茨的梦想仍在继续。微软的梦想仍在继续。人类的梦想也正在继续。盖茨作为领跑者正在用他深邃睿智的目光搜寻着一条通往数字自由时代的康庄大道。创新篇:赚钱要不断出新招  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盖茨并不惧怕这一点。他对于自己的产品有着独特的情感,为了这些软件,他常常不惜血本在大众面前推广。别出心裁的花样配合完美实用的产品,每一次的推广活动都是一场盛大的晚会,永远都让人值得去期待,去分享,去回味。只有创新才有活力(1)  盖茨是一个创新的高手,他不但在软件开发上舍得下功夫,在市场推广上也屡有创新。这些创新之举让微软充满了活力。在微软的产品推广上,盖茨从来都不吝惜。  1983年,微软的软件大师西蒙尼开发出了“微软词”,这是一种针对当时市场上流行的一种文字编辑软件“词星”而专门开发的。当时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的“词星”已经在市面上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能让“微软词”迅速击败“词星”,盖茨和他的决策者们决定通过免费的方式来进行“微软词”的推广活动。  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当时的微软总裁谢利认为可以通过合适的电脑杂志来进行赠送。谢利认为顾客买软件时,一般都是通过电脑杂志的介绍,或者朋友的推荐,才决定买哪一种。因此随着电脑杂志免费赠送,可以很快地打出‘微软词’的知名度,增进顾客对它的了解,扩大影响面。  为了这次赠送,微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的目的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过调查,微软选定了人流比较多、专业性比较强的亚特兰大的康迪斯电脑大展上进行免费赠送“微软词”。  为了保证订户能收到“微软词”,微软专门设计了一种包装盒,用白色透明的硬塑料制作,里面封装一套“微软词”和一本《个人电脑世界》,并且每份都附有厚厚的使用说明书。既保护了软件不受损害,也防止了丢失。  在展览会上,微软的软件大师、“微软词”的主要做着西蒙尼敲打着键盘,向人们演示如何同时打开或关上“窗口”,以及在“窗口”同时观看和编辑八个文件等不同的功能。微软本身的操作系统就是观众瞩目的焦点,当“微软词”的演示开始时,全场更是赞不绝口。  在这次大会上,财大气粗的微软前后一周的时间共送出四十五万份,收到赠品的大多是参观的经销商、传媒界人士、软件爱好者。随后,《个人电脑世界》第12期发行,正式版的“微软词”随杂志一起到达订户手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微软计划的35万份“微软词”全部派送完。  1984年,在圣诞节期间,微软公司公开宣布:凡在12月31日前购买了“微软词”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一份拼字检查软件。  如此庞大的赠送数字给“词星”以沉重的打击,在遭遇这次打击后,“词星”从此一蹶不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到1990年底,“微软词”先后在《MAC世界》的每月畅销软件排行榜上出现69次之多,并经常居于第一位。  而当微软的标志性操作系统windows95发布时,盖茨更是挥金如土,充分利用了新闻发布会等手段,调足了用户的胃口,同样获得了成功。为了办好这个活动,盖茨还专门向他的好友、股票大王巴菲特请教是否需要请媒体顾问。  1995年8月24日,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在全球持续续进行,前后历时24个小时,活动费用超过2亿美元。  盖茨请来30多个国家500多位报刊记者和数十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以及各软件公司代表和电脑经销商挤满了西雅图东郊雷德蒙“微软城”。草坪上到处人头躜动,从全球赶来参加这次盛会的者竟超过了万余人。微软不惜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买到英国“滚石”摇滚乐团创作歌曲“启动我”(Start Me Up)作为视窗95的主题歌,震耳欲聋的高分贝摇滚一次次奏响在现场。  独特的宣传攻势激发了全世界的用户迎接视窗95的狂热:在澳洲,由于时差关系,新西兰成为视窗95在地球上第一个登陆的地点。首都惠灵顿开始,成了全世界第一张Windows 95软件盘登陆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电脑用户在8月23日12点前就沿着惠灵顿大街排着长队,等候着购买那几片薄薄的磁盘。  随后,活动向西移至澳大利亚,一个巨大的Windows 95箱柜被拖船运送到悉尼港。在波兰做宣传时,微软还特地租了一艘全封闭的潜水艇装载记者(微软用全封闭没有窗户的潜水艇作宣传,意图很明显,它暗示“如果人类生活在没有窗户即Windows的世界上,生活将会是怎么样?”  在欧洲,微软公司买下150万份《伦敦时报》免费赠阅,伦敦几乎所有电脑商行一直被英国人层层包围得水泄不通。在埃菲尔铁塔下,热情似火的巴黎人则把视窗95的发行当成了法国的节日。在亚洲,日本、台湾和香港的用户犹如在抢购“六合彩”的彩票。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