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我的父亲邓小平-4

作者:毛毛 字数:14373 更新:2023-10-11 17:30:10

*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回答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当夜,刘邓分开了。他们两个人,一人率一部,一个里,一个外;一个在重敌围攻中坚守大别山,一个在外线实施运动展开。刘邓人虽分开了,但行动却未分开。里外两个指挥部,在分开的时间内,一切电报指示仍照旧由“刘邓”联署签名。不管人是否在一起,刘邓都是一体。父亲率领一支精干的前方指挥所,指挥留在大别山地区的第二、三、六纵队,与强大的敌军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作战。解放后,父亲和刘伯承在重庆的合影随着1948年的来临而来到大别山的,是敌人更加疯狂的进攻,是更加严重的敌情。父亲带领的指挥所,不到一千人。他确定的斗争策略是,主力部队化整为零,采取敌向外,我向外,敌向内,我亦向外的方针,将敌人牵到外线,以小部牵制敌人大部,以大部寻机歼灭敌人小部。父亲后来生动地回忆说:“我一个,李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就这么三个人,带着几百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方针就是避战,站稳脚,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从东到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就在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就这样搞了两个月。”父亲经历了一辈子的战争生涯,大别山这敌重情险的危机局面,被他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一言蔽之了。战事险,军情急,但在大别山的斗争,又偏偏怎是军事二字了得!在鄂豫皖解放区,建立政权后,头一件大事就是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一个热火朝天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共产党的各解放区中开展了起来。鄂豫皖区也不例外,区内各地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土改运动。但是,大别山与别的解放区是不同的。在这里,敌情严重复杂,群众疑虑甚多,加之一些地区的干部又犯了严重的“左”倾急性病,在政策和策略上发生了失误。凡此种种,非但不利于发动群众,反而脱离了群众,甚至侵犯了群众的利益。父亲及时地察觉了这些问题。1948年1月14日,毛泽东亲自致电邓,询问新解放区的各项问题。趁此机会,父亲于1948年1月15日和22日,连续向中央发了两个电报,详细介绍了大别山各方面的情况。他在电报中说,大别山的特点,是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左”,抗日时期的右,都在本地区各阶层发生了很深的影响。鉴于在大别山有两种区域,即巩固区和游击区,他提出,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在游击区则不能急于平分土地。2月8日,父亲又给中央去电,再次强调了土改要分区域进行的观点。对于*的几次来电,毛泽东极为重视,亲自复电,亲自批语道:“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从1948年1月份起,由于敌情严重,大别山区实际上已停止进行土地改革,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3月8日,父亲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大别山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到了5月,他再次为此致电毛泽东,报告情况,阐述看法,并于同月在他负责的中原局召开会议,确定由土改转为减租减息的政策。5月24日,毛泽东致电*,明确了在新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6月6日,父亲以中原局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土改问题的“六六指示”,这近二万字的指示,指出了“左”倾错误的表现和根源,详述了新区农村工作的政策问题,同时指出,要全面评价新区工作,既反“左”倾又反右倾。至此,中原局的新区工作政策转变认识的过程宣告完成。虽然只是农村中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个具体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个关系到我解放区新区是否能够得到巩固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处理得好,至关重要。邓小平 第三部分 41逐鹿中原(4)要知道,共产党的新区,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直到整个中国大陆的解放……在父亲克服一切匪人所想的艰难,率刘邓主力坚持在大别山的时候,刘邓大军后续南下的第十、第十二纵队,分别向大别山以西的桐柏地区和江汉地区出击并建立了解放区;随刘伯承出外线的第一纵队挺进开辟了在大别山以西的广大淮西地区,由此把淮河变成了我中原解放区的内河,并实现了与陈粟、陈谢在平汉线的胜利会师;陈粟野战军和陈谢集团,积极实施对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破袭,歼敌二万余人……我军在中原其他战场的作战,迫使敌军从大别山调出13个旅的兵力,从而有力地粉碎了敌军对大别山地区的围攻之势。经过我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积极作战,四个月歼敌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至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已届完成。父亲在回忆这一壮举时说:“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要把战争引到解放区,枯竭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毛主席就决定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命令二野出大别山,同时三野南下。用这么一着,不但把战线推进到了蒋管区,而且不再耗费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用这种方式获得了胜利。”他评价说:“从战略上看,一下子从北往南跃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这是个巨大胜利。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没有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是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刘邓这支部队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父亲是这样描述的:“1948年初,我们给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他说:“大别山斗争的胜利,主要是对几个问题的判断比较准确,处置也比较正确。我们的伤亡不算很大,费的劲也不是很大,但是完成了战略任务,把战线从黄河延伸到了长江。所以说,战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作合格。”194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区。2月24日,前、后方两指挥所在安徽临泉地区会合。刘邓会师了。     邓小平 第三部分 42大决战(1)自从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来,经过半年的时间,我三路南下大军已在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站住了脚跟。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其他各战场,我军实行的进攻和反攻,也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中国的战争形势,已进一步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战争,已主要在国民党控制区域内进行了。1947年底,毛泽东在陕北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中央决定:一.加强中原局,由*任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二.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为政委,下辖七个军区;三.将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一等七个纵队,并负责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陈唐兵团。刘邓野战军由此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1948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这时,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1946年的∶1,变为∶1。对国共双方来说,这个第三年,无论如何都是最关键的一年。国共双方都各自召开会议研究战争局势与战略问题。国民党开的是“军事检讨会”。共产党开的是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是在河北省建屏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里的土房子里进行的。毛泽东和*中央机构,是于1948年3月底东渡黄河,4、5月间到达西柏坡的。西柏坡,这个太行山山脚下的小山村,一下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各解放区党和军队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父亲于7月下旬动身,从河南宝丰县的驻地出发,去参加西柏坡会议。他不是政治局委员,但是中原局第一书记。西柏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提出了全党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支五百万的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7月算起,总共用大约五年的时间,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会议指出:现在战争进入第三年,这是五年胜利中关键的一年。军事上要继续发展外线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解放军仍应全部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作战,全国的重心在中原。会议号召: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强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夺取全国的胜利?』嵋橥碧岢觯谡紊希闪⑷缘闹醒胝丫岬揭槭氯粘躺希急赣?949年内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人民的国家和中央政府。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华大地上的战略大决战,即将开始了。1948年的秋季来临了。1948年的秋,是惊心动魄的,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将终生不忘。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共产党的军队,连续举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第一战,是在中国东北的辽宁沈阳地区举行的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以伤亡万的代价,歼敌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整师,共计万余人。共产党军队,控制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后,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共产党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正负的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东北问题解决了,共产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原。三大战役的第二战,淮海战役,行将开始。淮海战役的战场,位于黄淮平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之地。这里,地形开阔,村落密集,南北有天津至上海的津浦铁路,东西有郑州至徐州的陇海铁路。这个战场,以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徐州,为中心。平原地带,地域广阔,公路纵横,天生一个于大兵团进行大规模运动作战有利的战场。蒋介石在中原的部署,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刘峙集团,和汉口为中心的白崇禧集团,北,控制陇海、津浦铁路,屏障国民党的首府和心脏——南京;南,控制平汉铁路南段,扼守武汉、信阳,屏障华南。徐州的刘峙,和汉口的白崇禧,构成了蒋介石的中原防御体系。徐州,位于呈十字架形展开的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中心。在徐州,驻有以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徐州四周部署如下:其西边,与郑州之间,驻有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其东边,驻有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其北边,驻有三绥区部队;南边,与蚌埠之间,铁路两侧,西有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东有李延年的第六兵团。     邓小平 第三部分 42大决战(2)徐州,是中原战场的最重要的战略要点。汉口,地处长江中段,位于贯穿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平汉铁路线上。在汉口,驻有以总司令白崇禧为首的国民党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其北部信阳一带,部署着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张淦的第三兵团,以及张轸的第五绥区。蒋介石用于淮海战场的总兵力有29个军70个师,连同其他部队,共70万人。共产党方面,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主力位置在徐州以西的开封一带;陈粟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位置在徐州东北的临沂一带。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加上华东、中原、华北军区的部队,共有兵力60万人。毛泽东和*中央分析了南线的战略势态,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组织和发起淮海战役。为了统一指挥南线我军行动,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任总前委书记。中央决定,总前委统一领导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准备以三至五个月的时间各个歼灭敌人于淮河以北地区。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中央指示: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为总前委书记。中央授予总前委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的部署都已完成,中原地区最大规模的一场决战,已迫在眉睫。1948年11月上旬,淮海战役开始了。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总前委确定了第一阶段的作战部署:华野及中野一部共七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割裂、围歼黄百韬兵团,并阻击位于黄百韬以西的李弥第十三兵团东援。中野分为两部,一部以*、陈毅指挥,举行徐蚌作战,切断津浦铁路徐州南至蚌埠的联系。另一部由刘伯承指挥,迟滞由西南方向而来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第一个动作,不惜一切代价切断徐蚌线。11月6日,敌军在徐蚌铁路两侧的部队开始向徐蚌线靠拢,收缩兵力。当晚,我军发起淮海战役。陈邓在开封至徐州段,发起攻势,迅速攻占徐州以西100公里处的砀山,控制了由此至郑州的300公里铁路线,并直逼徐州。华野在徐州以东发起了围攻黄百韬的强烈攻势。徐州刘峙一见*多路向徐州进发,顿时惊恐万状,急令其东西两翼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向徐州收缩,并令黄百韬第七兵团迅速向徐州靠拢。刘峙其实也是一位军中上将,没想到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他真的乱了方寸,他实行的是一种龟缩战术。战役刚一开始,他已经想到了总退却。仗,刚刚开始打,刘峙,已经害怕了。他的胆怯,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刘峙要总退却,陈邓却偏偏不让他跑。总前委指示,华野加紧截歼黄百韬,力求围歼黄百韬。华野各部队不怕疲劳,不怕饥饿,不怕死亡,不怕任何困难,勇猛追击截击,11月10日,切断了黄百韬西逃之路,将第七兵团合围在一个叫碾庄的狭小地区内。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围,刘峙急了,连蒋介石也急了。蒋介石严厉气恼地训斥部下:“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蒋介石恨刘峙无能,特派他最得意的门生杜聿明到徐州,任刘峙的副手,实际实施前线指挥。蒋介石深恐会战兵力不够,将淮海战场的兵力加至80万人。毛泽东则指示前线:一.华野要歼灭黄百韬,打得敌人不能动;二.中野要迅速占领徐蚌要点宿县。中野立即转入徐蚌作战。中野部队一面沿路歼敌,一面于11月12日,占领了宿县。宿县,在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的中间,乃南北交通要冲。占领了宿县,即是切断了徐州与蚌埠敌军的联系,乃是一个重要战略动作。父亲曾多次对我们说:“宿县是关键,占了宿县,就把徐州和南面切断了。实际上形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一个描写大决战的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刘、陈、邓三人在宿县火车站的天桥上,看着脚下轰轰震响、气笛长鸣的往来列车,各自抒发感情,显示了完成攻占宿县这一战略行动的愉快心情。这种三个人的抒怀,是一种艺术处理。不过,攻占宿县,对于总前委来说,当然是喜事一桩,怎么样的艺术渲染都是不过分的。切断了徐州南下的通道,就可以放手在北面歼敌了。11月11日,华野发起对黄百韬的总攻,至22日,经11日的激战、苦战,我军全歼第七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在攻占宿县,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我军对从徐州东援黄百韬的两个兵团、从蚌埠北援徐州的两个兵团,有效地实施了阻击。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我军共歼敌正规军18个师,切断徐蚌线,将刘峙集团一分而为南北两块。11月23日,总前委和中野指挥部进驻宿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李家村。刘伯承、陈毅、*,三位总前委常委集中到了一起。刘、陈、邓的指挥部,设在小李家村的一个大院子里,他们三个人,则住在村边一个偏僻的小院子里。三个人住着一个里外间,邓和陈住在外间,他们让年龄最大的刘一个人住在里间。     邓小平 第三部分 42大决战(3)在小李家村,总前委正在研究,淮海战役,这第二阶段,这下一拳,应该打在谁的身上。1948年,时任中原局第一书记的父亲与第二书记陈毅合影经过一再分析战场形势,总前委于11月23日给中央发电,建议先打黄维。中央于次日迅速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中央指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又是一个临机处置,而且不要请示。党中央、毛泽东,十分信赖淮海总前委。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下辖12万人之众,其中第十八军系国民党军中“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制装备。黄维本人乃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又值风华意气之年,甚是骄蛮。黄维本驻扎在桐柏山一带,因黄百韬被我军围攻,蒋介石下令黄维紧急驰援。但当他们匆匆赶了300余里山路,吃尽苦头,方才到蒙城时,黄百韬兵团已全被歼。黄百韬被歼后,徐州方面惊恐万状,急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西东两侧向徐州紧缩。黄维一见情急,也急于向徐州靠拢。如果让黄维这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力量加入徐州,将为我军全歼徐州之敌造成困难。尽管黄维的实力较强,要吃掉它绝非易事,但刘、陈、邓已下定决心,要与黄维进行决战。中原野战军,自从大别山转出后,总共只有15万人的兵力,而且武器装备很差,要打黄维,必须要下大的决心,狠的决心,决心打一场恶仗。平津前线司令部负责人合影(左起前排:聂荣臻、罗荣桓、*)邓告诉中野部队:“只要消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总前委决定,投入12万人的兵力,中野主力阻滞黄维北上,将其合围并歼灭之;华野主力监视徐州方面之敌,防其南援黄维;以华野、中野各一部看住位于黄维以东的李延年、孙元良二兵团。黄维至宿县以南的蒙城地区后,继续北进,刚过浍河,突然发觉竟然进入了共产党军队预设的袋形阵地。黄维也算精明,一发现不妙,转头就向南撤。我中野部队乘敌撤退之际,全线猛烈出击,至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团团包围在了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黄维被包围了,蒋介石惊慌而不知举措了。突围不成,救援被阻,黄维兵团,算是被*给结结实实地围困住了。蒋介石眼见形势危殆,便专门十万火急地把杜聿明召到南京,面授机宜。蒋介石给杜聿明的,并非什么锦囊妙计,而是令杜聿明放弃徐州,全线南撤。12月1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及其他人员,共30万人,仓仓皇皇地撤离徐州。这不是大撤退,而是货真价实的大溃退。12月4日,我华野部队将杜聿明全部合围于一个名叫陈官庄的小村落一带,两天后,全歼了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杜聿明没有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了。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实施了猛烈攻击,但进展不大。总前委决定,由陈赓率东集团,陈锡联率西集团,王近山率南集团,于12月6日,对双堆集发起全面进攻。至10日,我军虽歼敌五万,但仍未攻下。前委再下决心,取华野一部加入攻坚。13日我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全歼以双堆集为中心的敌十二兵团10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黄维。全歼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歼灭黄维兵团的这一阶段,是战事最紧张,总前委也最繁忙的时期。据当时任作战科长的张生华回忆:在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政委主动担负了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工作。邓对刘、陈两位说:“两位司令员,我比你们小几岁,身体也比你们好一些,具体工作让我多做些,夜间值班我也多值些。”刘、陈爽朗地哈哈大笑。陈说:“我们既要竭尽全力,恪尽职守,又要尊重政委的意见。但值夜班的权利一定要我们二人分享!”刘接着说:“在我们这把年纪里,这样的会战、决战,已不会很多啦,我们理应努力工作,拼命完成任务。”邓说:“大的决定还是靠两位司令员,靠我们三个‘臭皮匠’,只是具体工作我多做些。”邓向作战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邓请示报告,重大事情同时报刘、陈、邓三位首长。在第二阶段整个作战过程中,真是军情急,战事紧。电话铃声通宵不断,电报战报雪片般飞来。邓天天守在作战室,每天值班都要到深夜,甚至到下半夜,直到战事无大变化时,他才回去。总前委的决定,多是由邓向各纵队传达部署,他随时听取作战科汇报战情,每每亲自与各纵队首长直通电话。晚上,为了在住宿的地方接电话而又不影响刘、陈休息,邓让把电话线拉得长长的,一有电话,他总是披上衣服,走到院子里去接。刘、陈、邓,就是这样亲密无间地并肩战斗在淮海前线。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完成了,邓于1949年1月11日向毛泽东所作的综合报告中写道:“歼黄维兵团时,各部均下了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代价,歼灭黄维兵团的意志一直贯穿到下面;故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各纵队虽经过三次到四次的火线编队,没有叫苦的,但是在总攻的时候,中野各纵队伤亡二万余人,气已不足,结果使用了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了战斗。战后各纵队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父亲的这一遗憾,不是为了别的,而?俏死投值懿慷佣母胁话病?邓小平 第三部分 42大决战(4)父亲多次跟我们说过,黄维的确难打,黄有飞机大炮,有坦克,连双堆集的防御工事,都是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排成排做成的。黄维是国民党的军中劲旅,但他终未逃脱被全歼的命运。解决黄维后,父亲甚感松了一口气,他居然到政治部,从口袋里摸出一个苹果,亲自用小刀一破为三,让大家分而食之。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像账单一样长长的纸幅,交给副政委张际春,以歇了一口气的口气说:“这张单子上中央来的二十几个电报,都是同作战没有直接关系的,还没答复,请你一个一个地起草答复吧。”歼灭黄维后,中央指示淮海总前委五人开一次总前委会。因粟裕、谭震林正在指挥围攻杜聿明的作战,因此刘、陈、邓三人便于12月16日晚,驱车50多公里前往华野指挥部蔡洼村。*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我父亲和贺龙、聂荣臻、蔡树藩在一起(右起)这是自从总前委成立以来,五位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总前委全体会议,整整开了一天。会上讨论的题目,已不是淮海,更不是杜聿明,而是如何打过长江去。淮海战役尚未结束,渡江战役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总前委身上。决战的胜利,使人精神爽朗,而未来大跨步前进的战略规划,更使人振奋不已。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总前委五个人,照了一张照片。看看这张照片吧,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五员重要将领,每人身着一件鼓鼓囊囊、臃臃肿肿的土布棉袄,姿势也就是那样自自然然,随随便便。看看我那位父亲吧,又瘦又黄,胡子都那么长了,可能真是忙得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了吧。从照片上看得出来,他们五个人,脸上在笑,心里也在笑。开完总前委会后,刘、陈于12月19日奉中央之命,前往西柏坡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去拟定1949年的军事计划。邓于同日返回小李家村总前委。2月30日,邓率总前委经宿县、徐州至商丘,次日到达张菜园。1949年的元旦,邓率总前委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次总前委迁址,是去指挥淮海战役的第三个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在徐州西南不到100公里的地方,一个以陈官庄为中心,南北5公里,东西10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杜聿明集团两个兵团八个军,被紧紧地合围在了一起。眼见得黄百韬、黄维相继被歼,杜聿明,对于自己的命运,岂能心中不明?但是共产党的军队竟然对他只围不打!原来,在北面,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让北平的傅作义集团南逃,毛泽东决定,暂不歼灭杜聿明,给傅作义以幻想,将其滞留华北以歼灭之。从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被围,直到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杜聿明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啊!1949年1月6日,我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敌溃已不堪一击,杜聿明企图突围未成。至10日下午,我军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俘虏徐州“剿匪”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杜聿明。至此,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中原决战——淮海战役,宣告结束。在总前委指挥下,我中野、华野两支主力,历时66天,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计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已为我军全部消灭,长江中下游江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我军在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60万对80万。60万战胜了80万。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斯大林闻听此事后,曾在记事本上写道:“六十万战胜了八十万,奇迹,真是奇迹!”斯大林后来派来的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毛泽东表扬了总前委。到了解放以后,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对刘、陈、邓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正当淮海战役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分,在华北地区,共产党的军队发起了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共同作战的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北平二百万市民,以红旗,以彩带,以欢呼,以兴奋的热泪,欢迎解放军入城。人们敲起了铜鼓,扭起了秧歌,以数十公里夹道欢庆的盛状,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前途光明的全新的时代。平津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结束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大决战结束了。在三大战役中,连同这个时期其他战场的胜利,共产党的军队歼灭国民党军共计二百三十一万人,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归于消灭。共产党将战线一下子推进到了长江边上。中华大地的北方区域,这半壁江山,已经控制在了共产党的手中。父亲说过:“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把蒋介石的部队封锁在长江以北打,不让他跑掉!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如愿以偿地实现了。邓小平 第三部分 43打过长江去(1)三大战役结束后,共产党已得半壁江山,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得。1949年3月5日,*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刘伯承、粟裕请假。*、陈毅、谭震林等于2月28日联袂赶往西柏坡赴会。在西柏坡一个简朴的会场内,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决定主要如下:一.批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二.人民解放军应争取解放长江以南的华中、华南各省,及西北地区。完成渡江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三.解放军应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先占领城市,后占乡村。会议还研究了经济问题和*革命等问题。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中央的视野,已开始转向怎样建国,怎样把中国由一个旧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二中全会闭幕的次日,也就是3月14日,中央召集了一个座谈会,议题是对各大区的人事安排提出方案并做出决定。出席会议的除中央领导外,还有各大区的主要负责人,包括西北的彭德怀,东北的高岗,华北的聂荣臻,华中的邓子恢和*,中原的陈毅、*。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让*提出华东管辖范围和人事安排。*显然已经经过充分的准备,他深知毛泽东委以他“点将”之任务的重要性。*拿出一个名单,边念边解释。*中央华东局由*、刘伯承、陈毅等十七人组成,邓为第一书记。华东区管辖范围有:上海、南京、杭州、芜湖、镇江、无锡、苏州、武进、南通、宁波等城市,地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华东区共有军队两百万人。上海市由陈毅任市长。南京市由刘伯承任市长。邓还谈到其他许多有关的人事安排建议,谈了部队过江后新区筹粮办法,谈了城市筹款办法,谈了货币使用办法,还着重谈了接管上海的工作。对于邓的细致而又周全的报告,毛泽东欣然表示赞同。他说:“人事配备,现在就这样定,将来有变动再说。”此次会后,毛泽东再次召集*、陈毅等商讨渡江作战问题。父亲告诉我们,毛泽东当时亲口对他说:交给你指挥了。毛泽东对*说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在淮海战役时,毛泽东也这样说过一次。在西柏坡开完会后,父亲和陈毅一起回前方。这时,他们二人的心情轻松多了。4月份才进行渡江战役,军队正在休整。父亲对我说过:“开完会后,我和陈伯伯顺便去爬了泰山,还去曲阜看了孔庙,然后我们才回前线。”父亲和陈毅都是史学兴趣极浓厚的人,也都极爱游览观光之赏心乐事,这次游览,是他们二十多年来都未曾享受过的逍遥自在,他们一定相当开怀。一路上,他们一定是谈笑风生,悠哉悠哉者也。二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个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二野,刘伯承任司令员,*任政委;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四野,*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四百万人。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下一个大的战役,就是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任总前委书记。中央部署,由总前委率领第二、第三野战军于4月中旬进行渡江战役。3月26日,总前委在蚌埠附近的指挥部召开第二、第三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由*主持讨论渡江作战方案。3月31日,总前委移至合肥以东。在这里,*亲自执笔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电报中央。纲要提出,敌军总兵力是二十四个军四十四万人,我军二、三野战军共计七个兵团二十一个军一百万人。我军占有绝对优势。拟将渡江部队,组成东、中、西三个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行战略展开;第二阶段割裂和包围敌人,切断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被围之敌,完成全部战役。歼灭敌军集结于上海至安庆段之兵力,占领苏南、皖南、浙江全省,夺取南京、上海、杭州,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4月1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2日,*和陈毅坐着一节“闷罐车厢”,沿铁路从蚌埠到达了合肥,并立即驱车前往瑶岗村的总前委指挥部。第二、第三野战军,开始进入渡江战役的全面准备。在江的那一面,国民党军队也在积极部署长江防线。在湖口至宜昌一千八百公里的地段上,布置了一百一十五个师,七十万人的兵力。其中,以汤恩伯布防上海一线,以白崇禧扼守武汉一线,并于该战区部署了江防舰艇四十余艘,空军四个大队。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公开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4月20日20时,渡江战役按预定计划开始。在总前委统一指挥下,中、东、西三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     邓小平 第三部分 43打过长江去(2)一时之间,万船齐发,乘着滚滚波涛,冲向南岸。照明弹如礼花怒发,映红了天空;枪声炮声一齐轰鸣,如催人奋进的战鼓,震耳欲聋。我军部队,乘着千万艘木船木舟,英勇无畏,有进无退,似神兵,似天将,勇猛难挡。长江,像一条巨大的蛟龙,被我英勇之师踏在了脚下。蒋介石那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为我第二、第三野战军一举突破。1949年3月,父亲出席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大会上发言蒋军之江防为我军突破后,仓皇实行总退却。我军以迅猛之势向纵深发展。4月23日,我军攻占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国民党的*,从南京总统府的旗杆上倏然飘下,落入尘埃。代之而冉冉升起的,是共产党那艳丽夺目的鲜亮的红旗。几天以后,总前委进驻南京。*和陈毅,在庄严肃立的解放军战士队列中,走进了蒋介石的“总统府”。*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我父亲(左二)和陈毅在交谈我问过父亲:“你进总统府了吗?”父亲说:“进去了,是和陈伯伯一起进去的。”我问:“那刘伯伯呢?”父亲说:“他那个时候在西线指挥。”我问:“你们在蒋介石的总统宝座上坐了坐吗?”父亲微笑了:“总要坐一坐嘛!”南京解放了。下一步,解放上海。总前委移至南京以东京沪铁路上的丹阳县。陈毅5月3日先到了丹阳,邓6日才从南京赶来。邓到丹阳时,已是夜深人静时分。也是一时兴起,陈竟然带着邓,上街找铺子吃宵夜去了。三更半夜,哪儿还有店开门。陈和邓,只碰到了一个卖馄饨的挑子。他们二人,稀里糊涂地大吃了一顿仅剩的馄饨皮和馅的大杂烩。丹阳,并不是一个大地方。总前委在这里,这座小城,一下子变得人多了,拥挤了,忙碌了。来的人,有各纵队穿军装的,也有来自上海穿长衫西装的,真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刘尚在南京,粟裕和谭震林还在各自的部队,只有陈和邓两人在丹阳。作为总前委书记,邓自然是临战受命,繁忙异常了。总前委身上的担子,可不轻啊!上海,是当时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口岸城市,拥有六百万人口,其工业产值和贸易均占全中国的一半,又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陈毅比喻:“解放上海,好比瓷器店里捉老鼠,老鼠要抓住,瓷器可不能打烂。”这就是所谓的投鼠忌器。但蒋介石已在上海附近部署了以汤恩伯为首的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共二十万人。4月26日,蒋介石还乘军舰从浙江赶到上海,亲自部署上海防务,准备凭借着丰富的资财和四千多个永备工事守上海,以争取时间抢运物资和进行破坏。经过紧张周密的研究,邓、陈决定:一.稳住汤恩伯,不使其从海路逃走。二.首先在外围作战,切断吴淞海上退路。如向市区进攻,力争不用炮火炸药,尽量保护居民和财产。三.加强部队纪律教育,严肃军纪,进城不扰民,宿街不入户,用鲜明的纪律性作为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四.作好接管准备,调集五千多名干部集训,以参加入城接管。五.发挥上海九千名地下党员的作用,动员人民群众护厂、护校、维护秩序,反对国民党军特的破坏活动。万事俱备,解放上海,指日可待。5月12日,我军向上海外围之敌发起进攻。22日,将敌主要兵力压缩于吴淞口两侧地区。23日,向上海守敌发起总攻。27日,上海战役结束,歼敌十五万人。上海,这颗东方的明珠,从此获得新生。到了这个时候,在丹阳总前委日夜守候在作战室的邓、陈,终于松了一口气,放下了心。……进大上海了!人民解放军军纪严明,秩序井然。这些身着土布衣着的军人,文明执勤,礼貌待人。为了不扰民,甚至在细雨中夜宿在上海高屋华厦的屋檐之下。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的形象,立即深深地印入了上海市民的心中。上海的秩序迅速得到了稳定,但总前委面临的问题,却依然杂乱繁多。在上海,要反对敌人的武装封锁,反击敌机的轰炸,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恢复上海的生产和经济生活。邓把接管工作分为军事、政务、财经、文教四大部门。上海的工作的确是千头万绪呀!要抓社会治安,要抓恢复生产,要抓精兵减政,更要抓上海六百万人的吃饭筹粮问题。父亲和陈毅二人搬到瑞金路原国民党励志社来住。他们二人,白天下基层,晚上听汇报,常常工作通宵,直到日出东方,晨光乍露的时候,才躺下来打个盹。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目标,建设一个全新的大上海。至5月27日,京沪杭战役宣告结束。是役,我二、三野战军配合,不但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而且一直向南,其一部进入福建,解放了闽北地区,一部攻入江西,控制了赣中广大地区。父亲有一次向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那些仗,打得快呀!原因是敌人跑得快。我们的追击,都是成排、成连、成团地跑路,否则追都追不上。我们的部队,分成了多少路呀!陈赓打得最远,占领了江西的全省。红军时期,蒋介石抓住了陈赓,后来因为念及陈赓在大革命时期曾救过蒋介石一命,就把陈赓放了。蒋介石放陈赓的时候,在南昌,有人说:欢迎你再来。陈赓说:‘再来,我就带十万部队来!’结果,真的是陈赓带兵去占领了南昌。幸好我们当时没让陈赓打南京,让他直接往南边打去。否则,陈赓就实现不了他的诺言和愿望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