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郑经死于台湾,其长子郑克爽监国,但不久被郑克爽发动宫廷政变,郑克爽继延平郡王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清靖海将军施琅率兵攻打台湾。台湾战败,郑克爽下令剃发降清。八月十五日,施琅进至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朝尾声的最后一个音符至此终止了。 郑成功及其子孙与清军作战数十年,但清廷对郑成功等人的人格却极为敬重。康熙三十九年,清圣祖下诏说"郑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他敕令遣官护送郑成功及其子郑经两柩回福建归葬南安,建祠祭祀,并拨给守墓人户。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因牡丹社之事赴台,与台湾进士杨士芸等上疏清廷请求为郑成功在台湾建祠,并列于祀典。清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追谥郑成功为"忠节",在台湾建祠。 沈葆桢亲自为祠堂正殿撰写对联: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在延平郡王祠里还有这样两首楹联,一是台湾巡抚唐景崧写的: 由秀才封王,拄挣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另一是台湾巡抚刘铭传写的: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臣,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业,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郑成功短短一生的壮举,激励着后人,留名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