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开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传

作者:《叶剑英传》编写组 字数:12775 更新:2023-10-11 17:24:00

引言在松柏挺立、庄严肃穆的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里,紧靠着广州起义烈士 墓右侧,矗立着一座身着元帅服、神态安详的石雕胸像。胸像的底座上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三个金色大字——叶剑英。胸像前下方,安放着叶剑英的灵 骨,上面覆盖一块长方形的褐色卧碑,碑上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叶剑英逝世一周年时撰写的碑文:叶剑英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由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在漫长的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上,在复杂斗争的转折关头,面临危难,无私无畏,表现了非凡的革命胆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盛德若愚,雄才经纶,谦虚谨慎,风范长存。“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 红”,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这段辞约旨丰、意味隽永的文字,表述了叶剑英一生的伟大 业绩和高尚 品德。叶剑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呢?当 传记编写组的同志向叶剑英请教这个问题时,他想了想,回答说:“没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是的,“宝 剑锋从砥砺出”。叶剑英一生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磨难。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革命家。现在,让我们沿着他的 足迹,来探寻一下他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生之路吧!总序在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上,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时 代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历史事变,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震荡之深刻,促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史,是一部地覆天翻的历史转折的 壮丽史诗。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以此为界石,大致可以说,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从旧民主主义进到新民主主义,是为争取建立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武装斗 争为主要手段,为谋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本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则是为建设人民共和国而 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为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时代赋予的宏伟的历史使命,落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肩上。无论是民主主 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必须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宏图大业。也 正是在这种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涌现了一大批反映群众需求、体现群众意志、凝聚群众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历史上一切重大变革 的时代一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 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最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 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 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 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 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 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 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 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 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 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 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必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最好教材。 现在,中国人民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宏伟设计,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在本世纪达 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 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一年五月叶剑英传第一章梅水之滨一童年在雁洋1897 年 4 月 28 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诞生在广 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个商人家庭。梅县古称梅州、嘉应州,是一个钉着扎 00 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 以来,梅县由于华侨日益增多,文教事业日渐发达,因而被称为“人文秀区”、“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梅县县城东 30 公里处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 地势呈虎形而得名。它头饮梅江水,背负虎形山,气势雄伟,风光崎丽。据叶氏宗词族谱记载,叶剑英的祖先是宋朝时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即所谓“客 家人”。叶家祖辈移居此地后,开山筑室,创业传宗。①叶剑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时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横山镇以屠宰为业,借屋 娶妻,生有 5 子。叶福智按照家谱,依次给 5 个孩子起名为铭祥、钦祥、鉴祥、锡祥、钻祥②。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1872—1921),与 4 位兄长同继父业,经营小本 生意。后来兄长们相继出走南洋,唯独他留在家乡。①叶钻祥自幼跟随仲兄钦祥练习武艺,并考中过武秀才。尽管他练得一身武功,但无用武之地,只好 继续留在横山做酿酒、磨豆腐一类的小本营生。每逢圩日就到松口镇去摆摊叫卖。此外,常常帮助穷苦人杀猪、打鱼,有时还兼做‘冰客”,往返于南 洋和雁洋堡之间,热情地为华侨和侨眷捎物送钱,传递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稳妥,颇为乡亲们所称道。②叶钻祥 19 岁那年,与一个名叫 陈秀云的姑娘结为夫妇。陈秀云比叶钻祥小 1 岁,生在松口镇梅教乡田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陈玉华,母亲范氏,秀云为长女。她自幼没有读 过书,但聪明贤慧,勤劳能干,对客家妇女的“四头四尾”的妇工,即“家头教尾”(教育子女)、“田头地尾”(种田耕稼)、“针头线尾!”(缝 补衣裳)和“灶头锅尾”(家务劳动)样样在行。她敬重公婆,体贴丈夫,勤俭持家,睦族和邻。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 是一位贤妻良母。父母勤劳、善良的品德,对少年时期的叶剑英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叶剑英出生时,中国正处在灾难深重的年代。自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 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大清帝国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康有为、孙中 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忧国忧民,奔走呼号,力图唤醒全国人民奋起,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抗争。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促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速走向灭亡。反动统治阶级越是接近末日,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愈加残酷。人民 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据《嘉应州志》载,清朝末年,梅县一带已是“土瘠民贫”、“苛法密布,民不聊生”,叶剑英出生前后的家庭经济状况,同① 在梅州市、梅县党史办、梅县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查阅的资料,1987 年 10 月——1991 年 5 月。《光绪嘉应州志》,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书。② 《叶俊贤公词堂族谱》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0 年 12 月 13 日。② 雁洋、横西部分于部、群众座谈记录,1987 年 10 月。梅县大多数劳动人民家庭一样,十分贫苦。后来,叶剑英的 4 位伯父到南洋, 积攒了些钱,寄回家来,由叶钻祥掌钱理事,合伙盖起一栋房子,为纪念父亲,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灾人祸不断,苛捐杂税又多,叶钻祥的小 本生意很难维持,家中常缺钱买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人偏多子。叶剑英的父母先后生下 8 个孩子,因为贫病交加,无力抚养,有 4 个孩子未及成 年就夭折了。叶剑英还算幸运,勉强活了下来。父母按照家谱给他起名为叶宜伟。活下来的还有 2 个妹妹,才英和顺英,很小就当了童养媳。顺英后来 又被转卖到江西,受尽折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来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导),也是历经艰难,在颠沛流离、饥寒困苦的环境 里长大成人。①叶剑英 7 岁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钟做泉、古玉泉私塾读书,曾受教于雨苍公等。所学功课,无非是“诗云子日”一套。②中日甲午战争之 后,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国人逐渐提倡新学。梅县开展新学运动比较早, 1905 年,雁洋堡就办起了初级小学怀 新学堂,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唱游等等。学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颖的青年知识分子。叶剑英随着新学潮流,也转到怀新学堂就读。贫家出俊才。叶剑英读书很用功。在学堂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讲, 放学回来,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坚持复习功课。书本成了他的新伙伴。每天晚饭后,他和弟妹们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 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摊开书本,做起功课来。家里买不起油灯,他就在大人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一种野生的细竹,经过加工,做成“竹精 子”,点燃照明。“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有时烧焦了他的头发,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却仍在埋头读书,毫不在乎。这段灯下苦读的岁 月在叶剑英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 年 5 月, 83 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雁洋旧居时,看到几时用的小方桌尚在,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八十三年一瞬驰, 木窗灯盏忆儿痴。 人生百岁半九十, 万丈霞光值暮时。少年的叶剑英活泼好动,不但书读得好,而且喜欢体育活动,是个踢足 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热爱劳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小同学们结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叶剑英还时常在横西村头那棵大榕树下,帮助父母喂 猪,卖“仙人粄”,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那棵大榕树下,叶剑英还常常听来往的大人们谈今论古。他在这里听 过“三国”、“西游记”、“封神榜”、“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故事,也听过“长毛造反”的民间传说和孙中山革命的消息。叶剑英和小朋友 们慢慢知道了“红顶子”、“洋鬼子”不是好东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游戏改叫“打洋鬼子”。叶剑英通常是这种游戏的小首领。②大榕树下,可以说是少年叶剑英的另一个“大课堂”。① 访问阿绪嫂、叶选桥、叶复觉、叶选正、严焕松、严景松谈话记录,1987—1992 年。② 在雁洋叶剑英元帅纪念馆查阅的资料,1991 年 5 月。①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209 页。② 访问张启成、陈耀忠、叶演豪、何亚顺谈话记录,1987 年 10 月。二 丙村三堡学堂1908 年, 11 岁的叶剑英,已长成一个英俊少年。这时,家境也稍为好 转,父母决定送他到离雁洋 10 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住校读书。三堡学堂,是由金盘堡、锦州堡、雁洋堡联合创办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学。 这所学堂的校长和教员大都是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青年。当时学堂是四年制,设置甲、乙、丙、丁 4 个班次,叶剑英在甲班。 据他当年的同学温日新、温瑶生、廖光史回忆,叶剑英那时的学习成绩是几个班里最拔尖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外, 还多方借阅许多课外书籍,尤其爱好写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 堂”展览。学校聘请的一位名叫李煮梦的老师,诗文极好,才华出众,是柳亚子创 立的“南社”的诗友。李老师很欣赏叶剑英的诗文,经常亲加指点,使其习作大有长进。叶剑英直到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还能背诵李诗“调高位 风雨,笔健走雷霆”,“剑气纵横盘北斗,萧声凄咽拂南天”等佳句。①1977年夏天,一次偶然机会,叶剑英得到一部“南社”集刊,诵读之余,回忆起 当年向李老师请教《诗经》的情景,在书的封面上意味深长地写下这样两句诗:“说部我输李煮梦,小戎离黍出诙谐。”叶剑英自幼喜欢爬山和游泳,到了三堡学堂学习国文、英文、地理、体 操等课程后,对山山水水更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节假日,他常常约三、五个要好的同学去游玩。附近的名胜“三坎石”、“仙水塘”、“北帝宫”、“梅子坑”,还有阴那山的“灵光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随身带着小 本子,每到一处,凡是刻有楹联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脚步,留意观看,一边吟诵,一边抄写。就这样,一句句妙语佳联深深地印迸了他的脑海,对他不 断提高诗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当时,长夜如磐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震颤。自 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于 1905 年在日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相继组织武装起 义,向封建帝制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在这种革命形势下,参加同盟会的梅县籍留日学生也创办了《梅州杂志》,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同时把大批 革命宣传品寄回梅县。同盟会的《民报》,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还有邹容的《革命军》等等,成了三堡学堂进步师生争相传阅的读物。叶剑 英读到这些革命书籍,常常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三堡学堂的进步老师,也不断向学生们灌输新的思想。校长谢鲁情是一 位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的华侨富商之子,他受到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回国参加同盟会,创办新学,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宣讲孙中山的学说。还有 一位老师林修明,也是同盟会会员,毕业于日本的体育学校,先后在松口体育学堂和三堡学堂任教。他上体育课有个规矩,无论春夏秋冬,每次排队, 都要使队伍面向太阳。夏天学生们怕晒,请求背阴站队,他不答应,并且说:“你们长大后,应当准备投笔从戎,而一个真正的军人是不怕太阳曝晒的, 怕晒就没有资格当军人!”他常常把体育课当成政治课,借题发挥,向同学们讲了许多历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从太平天国讲到义和团,从义和团讲到① 访问王匡谈话记录,1991 年 6 月 6 日。孙中山。 叶剑英从这两位师长处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孙中山这位革命先驱的高大形象,在他心灵上逐渐打下了清晰的烙印。三剪辫子,打“潮勇”有一次,林修明突然取下帽子,摘掉了头上的发辫,学生们的几十双眼 睛一下子都瞪大了。原来,林老师早已剪掉辫子,戴的是一盘假发。林修明慷慨激昂,向学生讲述清朝规定男人蓄发,留辫子,要革命首先要剪掉头上 的辫子,表示反抗清朝封建制度的道理。叶剑英和同学们听了,十分佩服林老师的学识和勇气。他和其他几个胆大的同学,也学着林老师的样子,剪掉 头上的辫子。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学堂和村镇。顽固保守的乡绅骂他们“无法无天”,要校方严加惩处。叶剑英等几位同学由于得到校长谢鲁情和进步教 师的支持,胆量更大了。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堡学堂又有些学生跟着造了自己头上辫子的“反”。那些顽固保守的人见此情景,连声哀叹,徒唤奈何。 剪辫子的风潮过去不久,学堂里又发生了另一件引起丙村轰动的事。丙村是梅江边一个较大的镇子,也是一个比较热闹的码头。东来西往的 船只常常在这里停靠。当时,潮州的知府时常派官船到松口、丙村、梅县县城运送货物,押解案犯,办理公务。一些潮州府的清兵,头戴红缨帽,身穿 青马褂,胸前绣着一个“勇”字,人们称之为“潮勇”。他们每次坐船来到丙村,总是为非作歹,勒索财物,闹得鸡犬不宁。百姓不堪其苦,骂他们是“红头苍蝇”,告到官府,官府不但不管,反诬之为刁民告恶状。“潮勇” 得到官府庇护,气焰更加嚣张。“潮勇”明抢强夺的事,也惊扰了三堡学堂的校长和教师们。那时,学 堂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靠镇上肉铺上缴的“牲口捐”。每逢肉铺被抢,官府不管,总有肉铺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要求减免捐税。学堂师生们对“潮 勇”的恶劣行径感到十分气愤。一天下午,叶剑英和同学们看到镇上几家肉铺的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说,“潮勇”又来抢肉了。叶剑英和同学们义愤填膺,要求校方伸张正义。校长 谢鲁情很赞赏同学们的胆量,率领叶剑英等十几个同学,带着棍棒,向镇上 奔去。几个“潮勇”见校长带着学生来问罪,便强词夺理,耍赖狡辩,还辱骂 学生们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谢校长和学生们寸步不让,要他们把抢来的东西归还物主,叶剑英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上前动手与清兵争夺,镇上的 许多居民也纷纷围上来给学生们助威。清兵见此情景,软了下来,被迫交出了所抢的牛肉等财物。谢校长和学生们将他们带到学堂,教训了一顿,然后 又扭送到了官府处理。三堡学堂师生打“潮勇”一事,有力地打击了“潮勇”的气焰。从此, 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轻易到丙村去骚扰了。①1911 年春节刚过,三堡学堂校长谢鲁情和教师林修明忽然不辞而别。叶 剑英和同学们见不到这两位受尊敬的先生,都很纳闷,也很想念。原来,他们是秘密地去广州参加了筹划已久的黄花岗起义。林修明在战斗中壮烈牺 牲。谢鲁倩于起义失败后,又去参加组织光复军,继续进行起义的准备。1911 年 10 月 10 日,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武昌新军在同盟会的 宣传鼓动下,首先起义。各省纷纷响应,相继独立。梅县地区也沸腾起来了,起义军于 12 月攻占了县城,民心大快。① 《广东省梅县丙村中学校刊(1905—1985 年)》。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从此,2000 多年封建 帝王的统治宣告结束。三堡学堂的师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贺革命政权的诞生。教师们眉飞色舞地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的详细经过 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叶剑英听得入了神。课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同学们说:“现在是民国了,我们的国家得救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 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再不受人欺侮。”老师还要求学生们结合辛亥革命,写一篇以“论兵”为题的作文。叶剑 英在构思时,想到老师平素讲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武昌起义的壮烈情景,顿时思路大开。他开宗明义地写道:“兵之物,大矣哉!”接着,在文 中引经据典,讲述军队的重要作用。这一篇作文,又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去“贴堂”。①① 梅县丙村中学部分教职工座谈记录,1991 年 5 月。四就读东山中学,立志报国救民1912 年 1 月,叶剑英以“最优等”的成绩从三堡学堂毕业后,考入梅县 务本中学。这是一所由外国传教士与梅县地方人士合办的私立中学。据当年的老同学李巨昌、杨干五等回忆,学校自由空气浓厚,不受官方限制,师生 恩想异常活跃。叶剑英入校后,很快成为学校中的一名活跃分子,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这年冬天,梅县临时议会根据广东省府的指令,决定将务 本中学和其他三所中学合并,改为官办,并派来了官方校长。官方校长是一个守旧人物,他一上任,就改变学校许多规矩,禁止学生的进步活动,歧视、 排挤贫家子弟。这引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不满。这时,原来的校长叶则愚,教师叶菊年、邓小楼等人,正在筹办梅县私 立中学。叶剑英代表学生会表示支持,并联合 100 余名学生,闹起了反对官派校长的学潮。省教育局强行禁止,进步师生忍无可忍,毅然冲出校门,迁 到东门塘的叶家祠堂,暂时安顿下来,后来又搬到“东山书院”。不久,在教育界进步人士和学生家长、乡绅以及海外爱国华侨的鼓励、支持下,加上 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县城东山脚下建起了新校。①东山中学建校之初,困难重重,百端待举。师生们并没有被困难压倒, 他们自己动手,制做教学用具,勤俭办学。后来,第二任校长陈春舫亲自到南洋募捐,得到海外华侨的资助,学校逐步渡过难关,校舍和各种设施陆续 建立起来。1957 年 3 月 25 日,叶剑英在为纪念母校建校 44周年的“年年桃 李,岁岁芬芳”题词中称赞:“东山,是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母校的来历,是老 同学们反对官方势力,不怕艰难的手创”。1978 年特为母校题写了“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牌和“努力教学,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题词。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第一批学生,深知学校创建不易,因而更加珍惜时 间,刻苦学习。他们爱校如家,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学习上,他们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叶剑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除了学好学校规 定的课程外,他还如饥似渴地惜阅大量课外书籍。主要有孙中山的著述,和一些进步的报刊。更多的是文史方面的,诸如,《战国策》、《史记》、《汉 书》、《三国志》和《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聊斋志异》等古籍。叶剑英尤其酷爱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歌。对许多大家的名篇爱 不释手,能背诵如流。他对梅县地区的名人诗文更是偏爱,如清人宋湘的《红杏山房诗钞》、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 还有吴兰修的《桐花阁诗钞》,女诗人叶碧华的《古香阁诗文集》等等,他都潜心习诵过。他还如醉如痴地钻研旧体诗词写作规律,搜集、学唱山歌。 这就为他日后创作自己独特风格的诗词,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阅读大量书籍,使步入青年时期的叶剑 英文恩敏捷,才华横溢。他与同班的高材生章公剑、丘羡尹、萧人风、李巨昌等经常交换诗文和写作心得。他们的习作受到校长叶菊年和国文教师杨徽 五的青睐。杨老师很喜爱他的学生叶剑英,常常当面给叶剑英评点诗文,传授写作之道。叶剑英的作文在他刻意指点下不断长进。一次,他高兴地在叶① 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 年 4 月 24 日。《梅县教育志》,广东梅县教育志编纂组,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叶剑英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社会活动能力强。校学生自治会成立初期,大家选举他担任会长。他和老师、同学磋商后,制定了《学生会章程》,立下了这样的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 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学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之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 之功名而已。学生自治可以适合以上要求,辅助学校之不逮。此本会成立之主旨也。”①叶剑英在学校的魁星楼召集学生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章 程。学生会在叶剑英主持和老师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国文、英文、数学、理 化、科学、社会等研究社,设立演说会、游艺会、新剧社等组织,筹办了阅书报室、卫生部、营业部和球队,还出版了《东山月刊》。学校门口的状元桥,东山上的千佛塔,校园里的魁星楼,是叶剑英和同 学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吟诗作文,谈古论今,每每满怀激情,高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叶剑英在文体活动方面,向来是 一个积极分子。他不但胡琴拉得好,还会打洋琴,弹钢琴,吹喇叭。他还是一个讲古书的能手,说话幽默风趣,颇有演说技巧,一讲起古书来,很能吸 引一些听众。状元桥头有一位做小买卖的杨老伯,听叶剑英讲“三国”就入了迷。他常常请叶剑英到那里讲“专场”,每次都是以茶水招待,并“赏” 给花生米吃。叶剑英在新中国建立后,有次回梅县路过状元桥,还问那个小店铺和杨老伯在不在,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年讲“三国”、吃花生米的故 事。在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东山中学开设了一个体育课目叫军事体育,这个 课目不只是要求学生带上枪和体育器材到野外进行瞄准、刺杀等操练,有时还进行交战演习。“交战”双方,编成两个小队,制定攻守计划,从行军、 宿营、野炊,到遭遇、交锋,都在野外进行实地演练。有时还点起松油火把到山上“打夜战”,做得很像一回事。校方很支持这项活动,有时杀猪宰羊, 慰劳学生。叶剑英在上野操、“打夜战”中表现得很有组织才能,每当开展上述这几项活动时,老师和同学们便让他当“排长”和“连长”。东山中学后面五华里处,有两处名胜叫大东岩和油岩寺。叶剑英常来这 里跑步和游览。临毕业那一年的秋天,叶剑英特意邀请同窗好友到油岩野游。他们一边游览景致,一边议论时事。当谈到窃国大盗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罪行时,大家莫不义愤填膺。对全国各地兴起的讨袁声浪,则击节赞赏。同学们互相勉励,希望毕业走出校 门后能做一名讨袁大军中的马前卒。有感于此,他们纷纷吟诗言志。叶剑英凭高远眺,但见群峰起伏,气势雄伟。他稍加思索,出口吟道: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①众人听罢,拍手称好。叶剑英走进寺中,向和尚借来 笔墨,挥挥洒洒将诗写到油岩寺墙壁上。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时剑英向往大同 世界的博大志向。①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革命史》,中共梅州市党史研究室、东山中学编著,① 《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 4 月版,第 1 页。1915 年秋,眼看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身为学生会长的叶剑 英和同学们准备编辑一本毕业生《同学录》。大家委托他来写一篇“序言”。叶剑英推辞说,这篇领衔之作,应该由校长和老师来写。但校长和老师都认 为叶剑英文笔好,仍然推举由他执笔。于是,叶剑英只好从命,写下了第一届毕业生《同学录》序言:“声华之友,以利相交,见利则争先,利尽交疏。道义之友,团结不懈, 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他日东西异地,南北异途,显晦异时,荣枯异遇,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据校长李泉隆和叶道英回忆, 1938 年,叶剑英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寄 给东山中学的信中,还特意重抄这篇“序言”,附在信后,用以激励校友。就在叶剑英即将毕业之前,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的省教育局 通知梅县各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参展的学校有的是外国教会办的,有的是官办的,还有的是私办的。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许多教师、同学,都主 张要集中时间和人力,办好本校的展览,充分展示学校的面貌。但校长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学校,因而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主张展览规模要尽量缩小。叶剑英与同学丘宏铨等坚持意见,并动员人力办起展览来。 校长对此事大为不满。他本来对叶剑英印象很好,没想到这一次这位高材生如此高傲,敢于触犯他的尊严。于是,便严厉训斥叶、丘,并以扣发毕 业文凭相威胁,要求他们承认错误。叶剑英一气之下,卷起铺盖回到了家。父母以为儿子毕业回来了,待儿 子把事情经过详细说明之后,父母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行动表示同情 和理解。叶剑英离开学校之后,师生们议论纷纷。校长有些后悔,便托人给叶剑 英捎去一封信,劝他回校领取文凭,但信中仍不乏责备之意,希望他“认错”。叶剑英读罢来函,仍不改初衷。他觉得应该承认错误的是校长,而不是自己。 他当即回信,拒绝返校。他在此信末尾表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①叶剑英虽然被迫提前一个月离开了学校,但他对母校始终怀有深情。他 投身革命后的几十年中,一直关心着母校的成长和进步。新中国建立后每逢重要的校庆活动,他都要写信或题词,表示祝贺。他还多次利用机会,回母 校探望,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关心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对他的培养教育。① 访问卢伟良、张其标谈话记录,1987—1992 年。第二章漂泊南洋与习武云南一海外谋生 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回到横山,一边帮助父母料理小店铺的杂事,一 边坚持自学,终日不懈。1916 年,他到横山新群小学去教书,很快成为学校里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叶剑英尽管从教学中找到一些乐趣,但仍不能填补心绪中那难言的寂寥。他是个有抱负的青年,本想在中学毕业之后,到省 城或北京、上海去继续深造,掌握更多救国救民的本事。可是,父母的艰辛,弟妹的拖累,家境的困苦,成了他实现理想的羁绊。后来,叶剑英打听到上 海有个“南洋公学”,专门招收南洋华侨子弟。他想到 4 个怕父都在南洋,便提笔给在马来亚怡堡的伯父们写信,倾述自己的想法。不久,三伯父的儿 子叶宜桐从南洋回信告诉他:四个伯父漂泊南洋,日子并不好过,向来是各谋各的营生。直到最近,几个兄弟感到这样只凭各人的力气苦熬,不是长久 之计。经过几番商量,才凑起一点款子,准备租一个锡矿来挖,如果搞得好,有钱赚,就送你到上海读书;如果赚不到钱,你就来南洋帮伯父作生意吧。 叶剑英读罢这封信,知道怕父和堂兄关心自己的前途,心中升起了希望。他天天盼着来自南洋的好消息。可是盼了很久的第二封信却说,伯父们因租 来的锡矿被连日大雨冲垮,破产了。这封短信,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叶剑英心中去上海的希望之火。他失望了, 也清醒了:生活的道路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他听从父兄们的劝告,决定到南洋谋生。1916 年冬,父亲帮他找到一位“水客”叔叔,带着他乘船到了 香港,转上了去南洋的轮船。经过十多天的漂泊奔波,好容易来到了马来亚 怡堡。怡堡,是马来亚西部霹雳州的首府,是一座濒海的美丽山城。 叶剑英来到这里,按着堂兄叶宜桐写给他的地址,在一处又破又窄的“鸦鹊屋”里找到了三伯父。然后又去拜见其他三位怕父。伯父们都表示经济拮 据,暂时爱莫能助。堂兄叶宜桐在一家公司里当个小职员。自从堂弟来了以后,他成天忙得团团转,到处给他找门路,谋事做。好不容易求人说情,打 通关节,雇他做事的那家公司经理才答应见一见叶剑英,看能派他什么用场。在经理门前,叶宜桐这个小职员轻轻敲着门。过了好一会儿,只听里面“哼”了一声。 兄弟俩走进去,只见经理坐在宽大写字台后面的高背沙发椅上,正在看报纸。两个年轻人向他行礼、问候,他屁股没有欠一下,头也没有转一下, 两眼继续盯着报纸。叶宜桐小心翼翼地介绍自己的堂弟。 经理跷着二郎腿,吐了一口烟圈,才抬起眼皮瞟了叶剑英一眼,简单问了几句,就不搭理了。 遭受资本家的这种白眼,叶剑英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十分气愤。他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向他们弯腰!叶宜桐很佩服堂弟的志气,建议他去学英文 打字。叶剑英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但不能被人长期录用,只能给人打零工,时打时停,仍然处于半失业状态。后来,叶宜桐求人帮忙,推荐叶剑英到一 所小学当了一名国文教员。①① 访问叶宜光谈话记录,1987 年 10 月 16 日。正当叶剑英苦闷彷徨的时候,传来了云南部督唐继尧派人到南洋宣慰华 侨,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的消息,叶剑英的心窝里又激起了希望 的浪花。唐继尧是云南省会泽人,护国讨袁胜利后任云南都督,独揽滇省军政大 权。这位自号“东大陆主人”的军阀,为了利用南洋华侨的财力和人力来扩充自己的实力,派特使陈觉民到马来亚怡堡一带宣慰华侨,招募学兵。华侨 子弟报名参加考试的有六七十人。叶剑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正式录取。他给父亲写信禀明自己考取云南讲武堂的经过,恳请帮助解决回国的路费。 父亲和几位伯父设法借贷,凑了 200 多元,供叶剑英回国求学。②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