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迮鹤寿 迮鹤寿,字兰宫,江苏长洲人。 道光丙戌进士,改池州府学教授。行履惇笃,尝斥私产,置田产,以赠其族人。卒祀乡贤。 自少博览群籍,特长考据。嗜经学,兼明天算。尝谓:"汉翼少君习《齐诗》,每假天象变异,以警惕人主,无愧通儒;而班孟坚目为方士之流,未免太过。惟《齐诗》亡逸最早,故四始五际诗篇之部分,值岁之多寡,后世罕有言者;独赖《诗纬》尚存其梗概,徒改戊际为辰际,致今反失本旨。"乃著《齐诗翼氏学》四卷,发挥西汉今文家微言大义,并纠正《诗纬》之误于后。又撰《帝王世纪地名衍》,推测三代土田户口之数,至三万余言。嗣更考订夏商周九州经界开方计里,使封建井田之制,皆可推算而得,成《孟子班爵禄正经界两章考疏证》,凡百二十卷,以畅其说。惜不传。惟《齐诗翼氏学》收诸王氏《续经解》中。 ○翟中溶 瞿中溶,字苌生,号木友,江苏嘉定人。为钱竹汀门婿。 闽通淹雅,金石之学尤深。自其十岁时,见古钱年号,即知爱玩。尝除夕乞母出制钱数十千,俾逐一检取,其天性笃好如此。初从费士玑游,嗜小学经学书,诵习至夜分不寐。稍长,购得汉碑数种,选始治金石文字。三十一岁补诸生。援例捐布政司理问,分发湖南。会翁元圻、吴荣光左辅先后为湘大吏,均致敬礼。任修通志,金石一门最赅备,所擅长也。游元次山祠,《浯溪》、《落亭》二铭皆亲为椎拓,不假手于碑工。五士后,弃官归田,晚境颇艰窘。设骨董肆于虎邱,曰"长物斋",藉谋饘粥。年七十四卒。 生平著述极多,有《魏石经遗字举正》一卷,《唐石经考异补正》二十卷,《校勘释隶续大义拾补》十二卷,《吴郡金石志存目》一卷,《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一百二十卷,存残稿四卷,《泉志补考》十五卷,《泉志续编》二十卷,《古玉图录》六卷,文集一卷,诗集六卷。又《春秋三传经异文备考》、《三礼石经辨正》、《古文孝经辨误》、《孝经释文辨证》、《汉石经考异补正》、《蜀石经考异补正》、《谐声表》、《宋本汉书附录札记》、《列代避讳札记》、《古泉山馆彝器图释》、《汉武梁祠画像考》、《集古官印考证》、《古镜图录》、《洗冤录详辨》、《见闻随笔》各若干卷。 ○张成孙 张成孙,字彦惟。张惠言之子。 通小学,工历算,于经精研礼意。其论汉家之异同,谓:"汉之学,要在礼;宋之学,要在理。汉儒非不言理,言礼而后可以言理也。汉俟其人自明,故其言宏;宋强人以为善,故其言密。不学于宋,无以正其趋;不学于汉,无以充其用。"又言:"汉人说礼,而制作之精自具;宋人说理,举礼以附合之,其说乃全。特由礼之说,可为中人以下言之;由理之说,可为中人以上言之。" 有《端虚勉一居文集》若干卷。 始,皋文别录许书,俾各以声相从,分别部居,为《说文谐声谱》二十卷,辑录未竟,遽捐馆舍。彦惟既学于庄宝琛,得其大要,乃重加厘订,凡:象形二卷;毛诗易翼楚词之韵三卷;以诗中先出字建首中僮等二十部,列表二十卷;由是而谐以《说文》之声,列谱二十卷;声之未见于诗易屈者,考以群经诸子及汉人之韵,为略四卷;足以原作五论,合序目共五十卷。虽出原书十之六,续附续成者仅十之四,而篇例多所增易,即谓彦惟绍述父志以自成一书,要无不可。惜《续经解》所收只十卷,系抄节本,原稿未审存佚矣。 ○张弨 张弨(1625--?),字力臣,江苏山阳人。明崇祯中诸生。 父致中,精小学,辨体审音,正讹厘谬,为土林所宗仰。且收藏鼎彝碑版文甚富。力臣传其家教,通经博古,专心六书,尤嗜金石文字,尝躬历焦山水澨仰卧沙石,手拓《瘗鹤铭》,增多前人十馀字。又谒唐昭陵,遍拓从葬诸王公墓碑及《六马图赞》。过济宁州,拓孔子庙五汉碑。皆加辨论,根据详洽。虽以聋废,而考证殊勤。后人哀其所著为《张亟斋遗集》,以为董觉远,黄伯思不是过也。与昆山顾亭林善,取鬵产之值为刊《广韵》及《音学五书》,手加校雠。亭林自叙五书后云:"余纂辑此书三十馀年,刊削数四,又得力臣为考《说文》、采《玉篇》,仿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鸠工淮上,不远数千里,累书往复,必归于是。"又与潘耒书云:"著述家最不利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近日力臣来札五书,改正一二百处。"且居恒叹曰;"笃信好古,吾不如张力臣!"其推服如此。晚岁遍游五岳,悉为之图。书画皆名家。 ○张尔岐 张尔岐(1612-1677),字稷若,自号蒿庵居士,山东济阳人。 少为县诸生,逊志好学,工古文词。著《天道论》,《中庸论》,《谨俗论》,《笃终论》,《立命说辨》,其文大抵主于匡世救俗,不为肤俗之论,故皆切实可行。年三十,因《仪礼》郑康成注文古质,贸公彦释义曼衍,学者不能寻其端绪,乃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其节,录其要,取其明注而止;有疑义则以意断之,亦附于未;始名《仪礼郑注节释》,后改名《仪礼郑注句读》。又参定监本脱误凡二百余字,并考石经脱误凡五十余字,作《正误》二篇附于后。成书十七卷。时年五十九矣。顾亭林游山左,与先生友善,读其书而为之序,手录一本,藏山西祁县所立书堂;尝与汪碗书,称尔岐之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又与友人论师道书日:"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其为事林所推重如此。先生孝友恳挚,萧然物外,不与世接,自为墓铭而卒,年六十有六。所著尚有《易经说略》八卷,《诗经说略》五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老子说略》二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间语》二卷,《济阳县志》九卷,《吴氏仪礼注订误》一卷,及《春秋传义》未成。说者调先生著书,,虽同经生,然笃信程、朱,能会汉宋于一,而得其通,故卓然自树,以上接齐鲁之传。 ○张符骧 张符骧,字良御,号海房,江苏泰州人。 为诸生时,博览有名。圣祖南巡,召试,献竹西曲,张文正第其诗一等。年五十,贡入太学。康熙五十三年,举顺天乡试。六十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旋乞假归。 家居贫约,不私谒当事;然于有益乡里之举,则力言之。著有《自长吟》、《日下丽泽》、《顺时录》、《海房文稿》、《依归草》等集。游其门者甚众。雍正五年三月卒于家,年六十有四。今惟《依归草》刊行,馀不传。 先生生居海滨,承明季遗民之流风,颇留心前代掌故。所作多传状碑志,皆以表忠义、彰节烈、述学行、存文献为旨。其纪吕晚村诸事状,辄怆然有桑海之感。江都焦里堂序《依归草》,称"其文日加高,而湮塞不平之气亦日盛"。先生始与全榭山、杭大宗、邵二云诸公有同志平?书凡三刻,而传本多残缺,次第又各不同。盖当时文字之狱已渐起,所遗脱之篇,多涉忌讳语,因而删之也。民国十年,泰县韩止石裒其全集刊入《海陵丛刻》第八种,跋云:"是集世不甚传,岂非以吕氏之祸,陈大始之序,而因有以尼之耶?" 先生与徐述夔同乡,乾隆时,徐氏逆书之狱方炽;则集中所刻《吴张传》及其子沆补刻朱书序,皆在违禁之列,宜有隐晦,今幸赖韩刻得窥全豹耳!韩公又论:"其文之神理,殆由震川以追步庐陵、南丰,上接龙门。"观其遗集,如《魏国公世系考》,固为《史记》世家体;《吴王张士诚传》,固犹《项羽本纪》意;莫非史笔也。又若《春王正月论》、《七出论》、《斩丘木之议论》,亦颇能发明《春秋》、《礼经》之微言大义。故焦里堂言"为其发凡起义"焉。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6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 少受《易》,能通大义。家固孤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乾隆丙午,举本省乡试。赴礼闱,报罢。考取教习景山宫,期满例得引见,闻母疾,遽归。嘉庆己未,始成进士。朱文正公珪重其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散馆,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卒年四十有二。 先生体格清羸,面有风稜,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虽出朱文正门,顾未尝求私见,以所能自异;文正默察,阴加器重,故屡进达之;而先生复龂龂以相善相争不敢隐。文正言:"天于当以宽大得民。"先生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刑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先生言:"庸猥之辈,幸至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先生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尝与洪编修亮吉于广坐争之。夙善篆书,列圣加上尊号,命诣盛京篆玉宝焉。少为辞赋,拟司马相如、扬雄,散文学韩愈、欧阳修。 先生尝见惠栋所著《易》学,好之,于是游心爻系,敷衍圣道。惟惠《易》遵畅虞翻之旨,兼参荀、郑。先生则专主虞氏。以虞翻言《易》,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实传孟氏易家阴阳之学,实非宋儒意造图书所可比。惟古书亡佚,汉魏师说略具梗概者,仅郑、荀、虞三家,而虞又较备,放专研虞氏之学,而上溯孟喜,以七十子之微言,为田何、杨叔、丁将军之所传者乃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周易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意,为《消息》二卷,刺取《易》文之可与礼经相比附者,本郑氏"以礼言易"之指,不用爻辰,而更以虞氏之例,为《易礼》二卷。孟氏说《易》本于气,而以人事明之;虞氏说人事虽具,后学每苦其略不贯穿;谓象无所不具,而事著于一端,并非汉儒之略,为《易事》二卷。惧言虞氏者执其象变,失其指旧;引伸《文言》举隅之例,正魏晋以后儒者"望文生义"之失,为《易言》二卷。复以汉儒说易大旨可见者三家,--虞氏言消息,本乎孟喜;郑氏言礼;荀氏言升降,则本乎费直。--既述虞氏之学而发其义,乃更采合两家各通其要,为《周易郑荀义》三卷。九家者,荀爽集古易凡九家,惠定宇则云六朝人说荀氏易者,要可翼附荀氏,为《荀氏九家义》一卷。自余诸家,虽条理不具,然先师所述之大义要旨往往而有,乃辑释文集解及他书所见,为《别录》。凡:孟氏四家,京氏三家,费氏七家;子夏传非汉师说,别为一家;共十四卷。《易纬》者,传孟、京氏阴阳之学;亦求其醇者而次之,为《略义》三卷。 先生治《礼》,专宗康成。以宋杨复作《仪礼图》,虽经文完具,而地位或淆。因兼采唐宋元及近儒之义,断以经注,首述宫室图,而后依图比事,按而读之,步武朗然。又详考吉凶冠服之制,为之图表,别成《仪礼图》六卷。 先生于小学,纂《说文谐声谱》,未就而卒。 他著有:《墨子经说解》二卷,《握机经定本》一卷,《青囊天玉经正义》五卷,《茗柯文》五卷,词一卷。 曾文正称其"学循汉儒轨辙,而虚衷研究,绝无凌驾先贤之意。文词温润,亦无考证辩驳之风。迨古之所谓大雅者欤!"非过言也。 ○张履祥 张履祥,字考夫,浙江桐乡县人。所居曰杨园里,故学者称杨园先生。生明万历三十九年,卒清康熙十二年(1611-1674),年六十四。 九岁丧父,母沈氏授以《论语》、《孟子》,勉励他说:"孔孟只是两家无父儿也。"他三十二岁,谒黄石斋间学(黄石斋,名道周,字幼平,一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朝天启间进士,累官少詹事、侍读学士。南明时曾奉唐王称帝,任吏部尚书,数月后被清军所俘,不屈被杀。他是明末著名学者,主张调和朱陆,著有《榕坛问业》等多种)。三十四岁,谒刘蕺山,受业为弟子。当时复杜声气甚广,东南人士,争相依附。杨园说:"东南坛坫,西北干戈,其为乱一也。"又说:"一入声气,便长一'傲'字,便熟一'伪'字,百恶都从此起矣。"于是龂龂自守,不肯和当时名士来往。 甲申闻国变,缟素不食者累日,嗣后便杜门谢客,训童蒙以终老:晚年德望益隆。有事以师礼者,终不肯受,说道:"近见时流讲学之风,始于浮滥,终于溃败,平日所深恶也,岂肯躬自蹈之!"当时黄梨洲正以绍述蕺山鼓动天下,杨园说:"此名士,非儒者也"。 杨园虽学于蕺山,而不甚墨守其师说,尝辑《刘子粹言》一书,专录蕺山矫正阳明之语。他极不喜欢阳明的《传习录》,说道:"读此书使人长傲文过,轻自大而卒无得。"又说:"一部《传习录》,吝骄二字足以蔽之"。他一生专用刻苦工夫,暗然自修,尝说:"人知作家计须苦吃苦挣,不知读书学问与夫立身行己,俱不可不苦吃苦挣。"晚年写《寒风伫立图》,自题云:"行己欲清,恒入干浊。求道欲勇,恒病于怯。噫!君之初志,岂不曰'古之人古之人,老斯至矣,其仿佛乎何代之民?"他用力坚苦的精神,大略可见了。 他所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等书。 他居乡躬耕,习于农事,以为"学者舍稼穑外别无治生之道。能稼穑则无求于人而廉耻立;知稼穑之艰难,则不敢妄取于人而礼让兴。"《补农书》这部书,有海昌人范鲲曾刻之。陈梓做的《杨园小传》说这书"不戒于火,天下借之。"(1683-1759,陈梓字俯恭,号一斋,浙江秀水人。曾重辑《杨园年谱》及其诗文集),据钱林《文献征存录》说,因为某次文字狱,怕有牵累把板毁了(1762-1828,钱林字东生,号金粟,浙江仁和人。所编《文献征存录》十卷,于研究请代学术史有参考作用)。《农书》尚见遭此厄,可谓大奇。 杨园因为是清儒中辟王学的第一个人,后来朱学家极椎尊他,认为道学正统。杨园品格方严,践履笃实,固属可敬,但对于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开拓,不过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君子罢了。 ○张穆 张穆,字诵风,初名瀛暹,一字石洲,山西平定州人。 道光辛卯优贡,充白旗汉教习。生具异禀,于书无所不读,才名藉甚。应京兆试,误犯伤规被斥。自此遂绝意举业,专志著述。祁文端典试江苏,延入幕。阮元家居见其书叹曰:"二百年无此作也!"推为硕儒。 其为学,尤长地理。所著《蒙古游牧记》十六卷,考据精确,以殚洽称最。而《延昌地形志》,因魏收书乃东魏之志,与北魏无,读未见书;并采辑《永乐大典》之能成卷帙者。己巳,典试湖南,坐事谪伊犁。将军松筠素相知,以涉,读《水经注》者,偶一援及,辄成歧误,自来志家无此荒谬;为博采旁稽,俾稍还元魏旧观;仅于司州恒朔十二镇三事,几费三载之力,然后得其梗概。其不断自太和乃断自延昌者,以魏孝文都洛阳,开拓土宇,至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镇十二,郡国二百八十九;元魏之盛,迨此而极。熙平乃宣武、延昌四年后之一年,故以延昌为允综全盛也。体例用郦注为经,各地家言为纬;考其兴废,计其讹脱。他若古书金石遗文有涉及魏事者,亦详采之。复有总图,有各州郡图,载于每卷之首,不但为元魏一代地理专书,实足释千古之疑,供读《水经》者之门径焉。惜止成十三卷,未卒业。 又撰顾亭林、阎潜邱两家年谱八卷。灵石杨氏刻《连筠簃丛书》,礼庀其事,为校正《元朝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七种。又有《乌斋诗文集》若干卷。年四十五,卒于京师。 ○张澍 张澍(1781--1847),字伯瀹,自号介侯,甘肃武威人。 九龄先母。读书过目辄记,文章巨丽倾一时。乾隆甲寅中乡榜,典试者得君惊叹,目为异人。年犹未弱冠也。性亢直,疾恶如仇。会试留京,因贫假馆谷自给,主人有召优娱客或夜樗蒲者,辄谯让怒去之。嘉庆己未成进士,入翰林,充实录馆纂修。比散馆,改外,选黔之玉屏。未几,引疾归。数岁,起任四川屏山等县。丁父优,再起为江西、永新,署临江通判,以缓漕免职。开复,补沪溪,又丁继母艰,不复出。凡作宰三十年,治事简易而聪察,持法严,且刚介特立,论事屹然,不唯不阿。道光中,卒于家。 先生所学,长于考证舆地,以及姓氏谱牒。在黔,著《续黔书》八卷,文笔或少逊,精核盖有过山■〈艹疆〉原书。在蜀,著《蜀典》十二卷,亦称翔实。其《五凉旧闻》若干卷,则专纪乡邦征献者也。复补辑《汉皇德传》、《魏周生烈子》以下关陇著述十余种,裒次《诸葛忠武全集》,暨选西人诗为《秦音》若干卷。至撰姓氏五书,辑《世本》《风俗通》《姓氏篇》,用力尤深。自定诗集二十六卷、文集三十五卷。别有《诗小序翼》、《三古人苑》,与《五凉旧闻》、《秦音》,俱未刊。 ○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38),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少亲炙海盐吴懋政,学有根柢。领嘉庆戊午省解。屡踬礼闱,不售。遂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建清仪阁,古香溢翰墨间。鉴赏精审,每一器一碑入手,即能知其真伪,别其源流。所拓商周秦汉古彝鼎铭文千种,有现今及藏家所未著录者。翁方纲与之往复考论,多所辨析。所储石刻,自石鼓文以下,至宋金元亦千种。并多数十百年旧拓,而其名今已全佚者。藏器中钟鼎尊彝六十馀事,绝无伪造。其周女方爵,秦始皇时度,则嘉宇中称仅见焉。藏石有唐天宝七载修子产庙碑、颜鲁公玄静先生残石、苏文忠马券碑、贾刻宣示表、宋覆刻淳化残帖、金元刻兰亭诸石,率精出近刻倍倍。馀如汉晋古砖,秦汉古瓦,汉魏至宋元古官私印,周秦以来钱币,亦均不让古收藏家。里居近竹林,于耆旧书画网罗尤备。书法米南宫,草隶独出冠时。诗林劲典核。著有《叔未金石文字》、《清仪阁题跋》、《金石奇缘》、《墨林清话》、《桂馨堂集》,各若干卷。晚年眉长径寸,与阮文达合摹肩寿图泐石艺林传为盛事云。 ○张文虎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江苏南汇人。 幼见插架书,辄自翻阅,信笔评其是非。家故贫,十六即为童子师,稍获脩脯以供甘旨。不喜帖括,肆力诗古文。道光丙戌始补邑诸生。明年,丁母忧,境益窘。客授南唐张氏。读惠、钱、江、戴诸家书,叹为学自有原本,驰骛枝叶无益也。则取九经汉唐宋人注流,若说经之作,由形声以通其字,由洲诂以会其义,由度数名物以辨其制作,由言语事迹以窥古圣贤精义所存;旁及子史是非得失,源流异同,以参古今风会之变。益无志于科举。壬辰大比,试卷墨汙,题诗号舍而出。自是不复应试。 金山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以属武陵山人顾观光,顾推之自代。先后主其家三十年。凡所校雠,丛书外,复有《指海珠丛别录》,《续艺海珠尘》,《壬癸两集》,《小万卷楼丛书》等,无虚数百种。一时考据家称善本焉。 尝三诣文澜阁纵观四库书,手自校录。胡培翚、陈奂适同窝西湖,过从商榷甚欢。癸卯,自京师护熙祚丧南还,道维扬,遏阮元,阮深契之,书函往复无间。咸丰初,李善兰与英人艾约瑟辈译《重学》及《几何原本》后九本,为与校刊参订之役,艾等大折服,叹为彼国专家弗能及。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避难回里。曾文正聘主书局事,从皖之宁,暨刘毓崧校雠《船山遗书》。在宁局所刻,如《十一经》、《四史》、《文选》,皆其独任。而于《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考核尤深。历任督抚咸礼重之。 初,江宁克复,保举以训导选用。光绪初,援例加州判衔。 所著书已刊者:《史记札记》五卷,《舒艺室全集》二十四卷。又尝以汉魏以来古乐失传,而古书之存于今者只滋后人聚讼,乃因端以考其器数,审其声气以究其变异,作《古今乐律考》一书。顾观光作《段历考》,所以申郑氏一家之言;为证之经传,知郑氏误执《纬书》及《大传》之文,致《召诰》注破经从历;而刘歆又损夏皆周,移前五十七年以求密合经文;乃作《周初岁朔考》以疏通之,并经寇乱散佚。又选录唐元道州以下诸家文为《十八家文录》若干卷,欲破唐宋八家之固陋,亦未编定。卒年七十八。 ○张燕昌 张燕昌,字苞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 乾隆丁酉,以优行贡入成均。不屑仕进,屏居村落间,孤介为怀。性嗜金石,尤爱小品。搜奇采癖,为《金石契》,共五卷。考证之外,复附以各家诗歌题跋。常往宁波,于范氏天一阁藏书中获睹北宋石鼓文拓本,手自摹勒,撰《石鼓文释存》一卷,验以篆籀,定其偏旁点画。又裒古来飞白书之源流派别,作《飞白抄》二卷。辨经笺纸,作《金粟笺说》一卷,嘉庆丙辰,举孝廉方正。年七十七卒。 ○张宗泰 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人。 自为诸生,廉隅自饬,研究经史,寒暑不辍。乾隆庚戌,由拔贡朝考二等一名,用知县,以亲老呈请改教职,改选天长县教谕。训士以敦品绩学为先。治黉序,备乐舞,率皆实力奉行。境内遇偏灾,上官司委查验,务使实惠及民无苛滥,从不假手胥交。公馀仍笃志著述,纂《备修天长志》搞十卷。巡抚朱文正公知其勤属,欲保升知县,仍辞。嘉庆辛未,奉父讳去官。服阕后,乡人拟举应孝廉方正,则谓盛名难居,亦力辞弗就。道光乙酉,再选合肥县教谕。未二年而职事修举,一如官天长时。寻引疾归里,暇辄以诵读自娱,卒年八十三。所著有《质疑偶存》六卷,及《周官尔雅注疏正误》、《孟子七篇诸国年表》,《天长县志表》,俱锓梓行世。其馀卷轴最巨者,为《旧唐书疏证》、《新旧唐书合抄》。盖毕生精力所萃,惜未付刊。又有《春秋左氏传读本正误》,《乙部考目长编》,《新唐书天文志疏正》,《竹书纪年校补》,《二十二史日食征》,《唐冬夏两至考》,《宋辽金元朔闰考》,稿均藏于家。 ○张作楠 张作楠,字丹邨,浙江金华人。 由处州府学教授,历阳湖县太仓州,升徐州知府。以不得于当道,将改简,遂乞假归。优游林下者十余年。 生平酷嗜西人历算之学,居官不事应酬,尝曰:"与其浪费无益,敦若以薄俸招致工匠制仪器刻算书,俾绝学大昌乎。"所著若干种,总称《翠微山房数学》。大率皆西人成法,推而演之。量取坤舆全图经纬线列为全表,附诸日晷法,成《揣籥小录》一卷。又推算各节气太阳距地平高弧列表于前,更取直横各一尺表景亦如前法,列表于后,成《续录》三卷。又取正弧及斜弧三角,括以二十八例,成《弧三角举隅》一卷,《弧角设如》三卷。又测道光癸未天正冬至星度各中星列表,并附星图及岁差日差诸表,俾可逐年逐日依法加减,使中星与时刻互求,成《新测中星图表》一卷,《金华晷景表》二卷,《金华更漏中星表》三卷。又推癸未年各恒星,以至天汉起没、黄赤经纬度,成《恒星图表》一卷。又因八线及八线对度表十秒为率,嫌其繁重,爰取简便,以每度六十分列表,成《八线类编》三卷,《八线对数类编》二卷。又推北极出地诸度各节气逐时刻太阳高弧度分,成《高弧细草》一卷。复汇采诸书量仓田各法,成《仓田通法》十四卷。--虽太半不外乎抄撮,然削繁就简,亦足见其苦心矣。 ○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禀赋孱弱,日仅诵百余言,犹亟亟不中程。然性耽典籍,雅好乙部之学。塾课余暇,曾私取《左》《国》诸书,分为纪、表、志、传,作《东周书》几百卷,转辞助语,固尚未尽得当也。比长,从山阳刘文蔚量钰游,习闻蕺山、南雷之说,遂骎骎(qin)日进。乾隆庚辰,始应顺天乡试,不售,肄业成均,乃问学于大兴朱竹君先生,即馆其邸舍,得遍览群书,获交当世闻人,名渐起。寻中戊子科北榜副车。竹君督学安徽,先生暨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皆延致幕中;而与邵论史,尤折合无间。 初,先生随父客湖北天门,适改修县志,为撰《修志十议》。尔后,亦尝就南北方志之聘,修和州、亳州、永清诸志。更创州县立志科,方志立三书议,时虽称善,顾本能行用。戴东原见其《和州志》例,谓修志当详沿革,不当侈言文献。先生则立方志如古国史,不得已而势不两全,无宁重文献而轻沿革。往复辨难,终不相届。观其为毕秋帆制府修《湖北通志》稿,大略分四部;以图经合列传为一部,掌故文征各为一部,附以丛谈为一部。即可概见其义法焉。 丁酉,秋闱获隽。逾年成进士。官国子监典籍。绝意进取,至开选垂得,仍舍去。惟苦著书贫无赀,叠主近畿及河南、山东诸书院讲席,藉馆谷所入,以佐探讨。独恃才睥睨一切,又所持论务高远,恒与俗迕,知之者抵笥河、弇山,深相推挹。两先生既殁,益寥落无所合。晚岁病瞽,撰述每倩写官,迄死弗辍。卒年六十有八。 先生地产霸材,天挺史识;大抵推本官礼,而服膺向、歆父子之传,故于古今学术渊源,辄能条别而明其宗旨。下笔沈雄醇茂,尤长攻难驳诘之文,班、范以次均遭指摘。自谓"卑论仲任,俯视子元",未免过诩。平心而论,清代三百年间,盖鲜此作手。彼李慈铭辈,妄加诋諆,未免过当。所著书以《史籍考》为最博,而《文史通义》为最精。《史籍考》代谢苏潭侍郎撰,踵竹垞成例,凡十二纲,五十七目,三百二十五卷。其言史部虽占群籍四之一,而实上援甲而下合丙丁,故范围广博,竭毕生心力然后成。惜遗稿竟不传。至于《文史通义》,共数十万亩,则以六经皆史书,与《春秋》同原;诗教最广,太史陈之;官礼制作,与《大易》之制宪明时,圣王经世之大,皆所以为史也。每一篇就,率写寄友人,因之传录多有异同。道光壬辰,次子华绂始编定为《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校雠通义》三卷,刊于大梁。全稿除《史籍考》外,卒前存诸萧山王宗炎处。近乌程刘氏翰怡得之,重加校订,凡三十卷,益以《信摭》、《乙卯丙辰札记》、《阅书随札》、《永清》《和州》两志,为《外集》十八卷,并《目录》《附录》各一卷,共五十卷。于是章氏遗书,粲然大备,翰怡其不愧实斋之功臣矣! ○章宗源 章宗源(1752--1800),字逢之,浙江山阴人。 少聪颖不喜为时文,以兄宗瀛编修官京师,遂入大兴籍。用对策详赡,中乾隆丙午科举人。适都门广慧寺有妖僧明心者,逞符蛊诳人,京朝官多深信之,益豪横擅威福,事败,罪遣归南中,宗源等以佞佛与牵连,罢斥不听会试。既坐诖误,犹长斋蔬食终其身。尝寓书孙星衍,属去所为《三教论》,孙非笑之,不为怪。 初,博览群书,积十馀年,来获经史传注,辑录唐宋已来亡佚古书,盈数箧。自言;"欲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书成后,此皆糟粕,可鬻之。"然编次成帙,悉枕中秘本也。又言"辑书虽不由性灵,而学问日以进,吾为此事久之亦能为古文为骈体文矣"。又以今世所存古书版本多经宋明人删改,每恨曩时辑录已佚之书不录见存诸书订正异同义字;当补成之。其已辑各书,编就者皆为之序,通知作者体例曲折,词旨明畅。盖古书多亡于北宋。故辑佚始于王应麟,清代惠栋踵为之。嗣纂《四库全书》,即用其法,多从《永乐大典》写录编次,流布甚夥,究未若宗源之无书不具焉。 《隋志考证》刊于湖北书局者,仅存史部十三卷。其馀及杂文若干卷并不传。或谓历城马氏所辑《玉函山房丛书》悉出章宗源辑稿,然少确证,亦学术界之一疑案云。 ○赵坦 赵坦,字宽夫,浙江仁和人。 少为郡小吏,独嗜学,尝窃裒书就壁默诵,僚吏厌怒,欲苦之,遁去。 会阮元视浙学,遂以经术受知,补诸生,入诂经精舍,著籍称弟子。而王昶、孙星衍迭主讲席,举重其文。一时声誉隆起。顾学虽成,恒韬晦不自表暴。搢绅之东西行过者争物色之,辄谢不与通。阮公抚浙,诸借助声望致通显者甚众,夏无毫厘之干。 道光改元,诏天下举孝廉方正,乡耆宿暨博士弟子咸毅然相推,踧踖三让不获。会监司吏索赇,弗与,因称病除其名。事闻,巡抚帅公趣宣使具文书,而自折简以招,且讽之仕;则以亲老固辞,语次泣下。公恻然怜,益贤之,乃踵成例奏给六品章服。逾二年,丧母,哀毁致疾。既除丧,又逾年卒。 初繇受知阮公,深自淬厉,研究汉经师言,疏通证明之,著《周易郑注引义》、《春秋异文笺》、《石经考续》。尤好古金石文,钩稽剔抉,具有辨识;益以他杂义,为《保甓斋文录》及札记各若干卷。 ○赵绍祖 赵绍祖,字绳伯,号琴士,安徽泾县人。 九岁即以能文称。二十应重子试,以经解冠八邑。受知于朱筠,拔入县学,旋食饩。朱公奇其材,手授许氏《说文》,令肄习,且言"读注疏日毋过十叶,读说文日毋过十字,必精造乃已。"于是学大进。既屡荐棘闱不售,乃益专力于经史百家及碑版文献之属,钩鎃抽绎,务求要归。平生淡嗜欲,惟日夕手一编不辍,矻矻(ku)终其身。所著有名者:《通鉴注商》十八卷,--胡氏之书,本极赅洽,为参研抉发至六百馀条,视《日知录》及陈景云所列不啻倍蓰,一一有成处可核。《新旧唐书互证》二十卷,于刘朐并欧、宋书无所偏狥,惟以旧书尚存班、范之法,新书专修文词,考证或舛,故摘之者十八九,率平心以救其失,不挟门户之见也。顾尤笃好碑版,偶遇诸市肆,不惜重价购归,悉心检阅,谓可补史传之遗。仿金薤琳琅例,成《金石文抄》八卷、《续抄》二卷。并搜罗断缺之本,作《金石跋》六卷,中如汉太室石阙铭已漶漫,而顾亭林铭其残字,"崇高"作"嵩高",不知《说文》有崇无嵩,崇即今之嵩字也。他所举咸类是。又在家既有《泾川金石记》一卷,修志之暇,别撰《安徽金石略》八卷,《人物志》八卷,称合壁焉。其他撰述关经义者:《校补王氏诗考》二卷;关史学者:《校补竹书纪年》二卷,《建元考》二卷。关掌故者:《泾事》二卷。关考订者:《读书偶记》八卷,《消暑录》一卷,《古墨斋笔记》六卷,《观书记》八卷,《书画记》一卷。《读书偶记》中论丧服、论古今韵诸条,最推翔实平允。自作诗文,有《琴士诗抄》十卷,文抄六卷。复辑其师友所作诗,为《兰言集》十二卷,又为《同心言》一卷。辑族人诗,为《赵氏渊源集》十卷。汇集乡先辈遗著数十种,为《泾川丛书》百馀卷,乡邦文献大备。迭署滕州、广德州训导,虽皆不数月去,而士林慕之。主讲池州秀山、太平翠螺两书院,殷勤教诱,迄无倦容。道光辛亥,安徽布政使陶澍采舆论檄举孝廉方正,敦迫始就道,奏名第一,以衰老未赴公车,留省。会修通志,五年志成,群叹为详整有体。卒年八十有二。 ○赵翼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早年家境清贫。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十五岁,父卒,迫于生计艰难,他接过父业,挑起生活重担。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边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乾隆二十一年,入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授翰林院编修。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会试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地固边徼,虽民淳讼简,而仓谷出入,吏缘为奸;为痛革其弊,民大悦服。寻奉特旨,令赴滇参军事,筹划与缅甸的战事。说经略:大兵欲渡戛鸠河,则偏师宜由蛮暮老官屯进,庶两军可互为声援。功卒以济。一年后,复返镇安。 乾隆三十五年,调守广州。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未几,擢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他当初在广州处理失误的一桩旧案被朝廷追究,受到降一级调用的处分,当路将奏留,以母者力辞。归里侍养者五年,暨终制,遂不复出。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他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闽督李侍尧征台湾,道常州,邀往赞画。李素精严,君则济以宽大。时兵将云集,群谓不日荡平;君独难之,亟清密调粤兵为备。及兵败,李乃服其先见。事平,欲奏起,仍坚辞。 既归,复以著述自娱。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而君高才博物,既历清要,通达朝章国典,尤邃于史学,非袁、蒋所及也。 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所撰《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钩稽同异,属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虽未逮《日知》《养心》,并足为多闻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亦征史才。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诗话》十二卷。 嘉庆庚午,重赴腐鸣宴,赐三品冠服。卒年八十八。 ○赵一清 赵一清,字诚夫,号东潜,诗人谷林之子。 少学于全祖望。初,祖望告以郦道元《水经注》传写讹谬,绝少善本,雅有志审正之,校七遍矣,未有卒业。及得先世旧闻,始知道元注中有注本双行夹写,今混作大字,几不可辨,东潜因本其师说,辨验文义,离析其注中之注,以大字细字分别书之,使语不相杂,而文仍相属,如范成大作《吴郡志》、姚宏注《战国策》例,条理分明,朗若眉列。又据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天下之水百十七,江河在焉",今本仅存一百十六水,考《崇文总目》载"《水经注》三十五卷",是宋代已佚其五,今本实后世割裂篇帙以合旧数,此二十一水盖即在所佚之中。爰取本注为证,杂摭他籍,得滏、洺、滹沱、泒、滋、伊、瀍、涧、洛、丰、泾、汭、渠获、洙、滁、日南、弱、黑十八水于漯水下,分漯馀水,复钩稽本经,知清浊漳水大小辽水皆原分为二,共得二十一水,与《六典》原数相符,成《水经注释》四十卷。考据订补,颇极精核。更附《刊误》十二卷,盖据以校正者凡四十家。其中如二顾、二黄、阎诸本均未写定,当只就原稿迻录,用力之勤如此。故博引旁征,既极淹贯,订疑辨讹,是正良多,全后戴前,诚无愧独树一帜者。惟与戴氏注本颇有类似之处,致启后人疑窦,聚讼纷纭,迄鲜定论。案东潜隐居草野,虽未得窥《大典》于中秘,而闭门造车,容竟合辙。东原入四库馆,见赵书每同《大典》,则但引《大典》作据,以并世之人,遂不别著赵名,正不足为两贤病也。 ○郑元庆 郑元庆(1660--?),字子馀,一字芷畦,浙江归安人。 父骏声,素治朴学,尤邃于《易》、《礼》。元庆自幼即传其业,并通史传,旁逮金石文字,覃思著述,期有用于世。当时如西河、竹垞、东樵诸先生并折行辈与之交。康熙庚午秋试报罢,以贫故出游四方,混迹幕府间,非其志也。丁丑食饩。寻以次贡人国子学,复病风而归,遂不复出,竟赍志以终。仪封张清恪公欲荐未果。雍正乙卯,诏举鸿博,乾隆中开三礼馆,临川李侍郎穆堂叹曰:"如郑芷畦之博物通经,庶几可应兹选,惜不幸死矣!" 其著述甚富,曰《廿一史约编》者,乃最少之作,嗣深悔之。曰《礼记集说参同》八十卷,曰《湖录》百二卷,曰《石柱记笺释》五卷。曰《行水金鉴》百七十五卷,曰《海运议》一卷。卷帙未详者:曰《周礼集说》,《诗序传同异》,《家礼经典参同》,《官礼经典参同》,《丧服古今异同考》,《春王正月考》,《湖州重赋考》。又有小谷《口荟蕞》、《今水学》、《两河薛镜》、《七省漕程》,附见《行水金鉴》中。其《礼记集说参同》,续卫正叔之作;《家礼经典参同》,纂杨信斋之绪;亟为全榭山所称许。惜与《周礼集说》等遗编俱佚。《石柱记笺释》,竹垞作序,亦钦其翔洽。《湖录》即《湖州府志》稿,订补旧志缺失,参之廿一史;又采取徐献忠以下圹家之书,更挟笔砚,遍游七属,访问故家谱系,老成之土驳难辨正,虽膏火舟辑之费至耗其产弗顾也。历八年,凡六易稿始就。 《行水金鉴》代副使傅泽洪作,集古今之大成,自《禹贡》及诸经之注传,列史之河渠沟洫,山经地志,稗官小说,莫不摭采而条贯之。四渎大川之外,若金沙、澜沧之荒远,展卷按之,皆同指掌。而历代疏瀹之方,名臣儒者之奏议论说,悉囊括赅备。凡宣力河隍者,莫不奉为圭臬云。 ○郑珍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 自幼精力超迈,寓目辄能记诵。舅黎氏多蓄典籍,悉鼓箧读之,恒达旦。数年而学以大明。 道光五年,选拔贡生,受知干程侍郎恩泽。程诏之曰:"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遂大感悟,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车舆之制。久之,经术益更涵肆,莫可殚诘。以道光丁酉举于乡。凡三为教官,最后补荔波县训导。未见即弃官归。 同治癸亥,用大臣密荐以知县发苏,未行而疾作,卒年五十有九。 其为学也,初实致力于许、郑,以为明训诂为读传注通经义之阶。其于二家,尊信最笃,既治三反,苟有惑则愤发覃思,又不合则群综诸儒之说,旁参曲证,必求一得当程、朱之义理而后已。如是者积三十余年,始于三礼六书涣然冰释。尝谓:"遵义汉牂柯地,自郡人尹珍从许慎受经以教南域,后遂无有经术发闻者。"故毅然以道真自命。以经莫难读于《仪礼》,则为《仪礼私笺》八卷;人道莫重于亲族,则为《亲属记》二卷;古制莫晦于考工,则为《轮舆私笺》二卷;小学莫详于《说文》,则为《说文新附考》八卷、《逸字》二卷;奇字莫详干汉简,则为《汉简笺正》八卷;汉学莫盛于康成,则为《郑学录》四卷。并《巢经说》一卷,文抄诗抄九卷,《樗茧谱》一卷,《母教录》一卷,均刊行。别有《考工凫氏图说》、《说隶》、《老子注》、《世系一线图》、《无欲斋诗注》,凡若干卷,未刊。而纂辑乡邦文献,则有《遵义府志》、《播雅》两书。 ○郑献甫 郑献甫,其名避文宗旧讳,以字行,别字小谷,广西象州人。 年十五,入州学。后十年,拔贡,中举人。又十年,中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请假归,丁父母忧,遂不出。掌教诸书院。屡遭寇乱,流离转徙,丧所著书。总督劳崇光延为上客。广东巡抚郭嵩焘奏君学深养邃,通达治体,请饬赴广东差遣委用。君上书广西巡张凯嵩,以年老求奏免。张复奏君品高守正,足励风俗,请赐五品卿衔。君为书力辞,而疏已上。得旨如所请。同治十一年十月卒于桂林榕湖书院,年七十二。遗命葬不择时地。桂之官吏朋友门下士,绘像祀之。 象州乱后,民失田契,官失粮册,讼狱繁兴。君请于官,命民呈田数粮数,总算符旧额而止。乡人服君忠信,无欺伪者。于是官给印照,讼狱遂息。君学识博通,而遇乱祸,所著《法论》、《储材议》、《士策》、《学官议》、《权论》、《治盗说》诸篇,皆对时政立论,言之痛切。尤不喜当时之为文者。以为:道无所谓统,文无所谓派。自明人辑宋五子书,而道之统立;自明人选唐宋八家文,而文之派别。遂若先秦以来之贤人君子,东汉以来之鸿篇巨制,皆可置之不论。具一孔之见,勒一途之归,则陈陈相因而已。故恶夫徒知有五子八家者云。 君天资高朗,耿介豪逸,发言行事,纯任自然,谈笑讥贬,无所避忌。生平无嗜好,惟好书,终日不释卷,博览强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皆有评点。尤熟诸史。为文章,贯串古今,直抒所见,绝去修饰。凡所著:《文集》六卷,《诗集》八卷,《家记》四卷,《家藏书目解题》四卷,《愚一录》若干卷。《愚一录》者,说经之书,先被贼劫去,晚年追忆而为之者也。 ○钟褱 钟褱,字保其,一字■〈艹臤〉厓。甘泉人。 先世业贾,至君而贫,然乐道知命,虽饘粥不继,不废啸歌。好著书,而不与世争名,故世罕知者。阮文达公微时,暨焦循独相友善,共为经学,旦夕讨论,务求于是。未弱冠,补县学生。应省试十三次。屡遭困项,惟自讼,无所怨尤。嘉庆甲子,诸城刘侍郎督学江苏,嗟叹其才,深加礼重,举为优贡生。于是慨然有知己之感。生平谨守礼法,笃实敦行。 著述草稿共十三种:曰《春秋考异》,论三传也;曰《说书》,解《尚书》也;曰《区别录》,考订《毛诗》之草木虫鱼也;曰《论语考古》,发《鲁论》之疑滞也;曰《祭法解》,核古祀典也;曰《周官识小》,经纬诸识而类释之也;曰《读选杂述》,补李注之不及也;曰《兴艺塾答问》,与弟子讲说所录也;曰《汉儒考》,表两汉经师也;曰《兴艺塾笔记》,曰《考古录》,杂论经籍也;曰《竟庵日记》,记日所行事也;曰《筠心馆集》,诗古文词也。焦里堂为刺取其精华,得四卷,统曰《■〈艹臤〉厓考古录》,阮文达刻梓于《文选楼丛书》中。卒年四十五。 ○钟文蒸 钟文蒸(1818--1877),字展才,又字朝美,号子勤,浙江嘉善人。 少通小学,年十二应邑试,冠其曹。道光丙午登贤书。再上春官,以县令注选归,绝意仕进,日事著述。同治初,应江苏忠义局聘,与陈奂、顾广誉诸人同任编纂,时出所学相质证。主讲敬学书院者十二年。 治经宗尚汉德,尤究心《春秋》。谓:"穀梁子独得麟经遗意。汉世三传并行,自江左中兴,妄称其肤浅不足立学,相沿至唐初,遂目为小书,使无范宁、徐邈、杨士勋辈,则几何不与《逸书》十六篇,齐鲁韩三家诗同归湮没!惟范注既略而舛,杨疏复庞而杂,近代虽经学大盛,亦未闻有专门巨编发前人所未发者。"于是繁称广引,起例发凡,敷畅简言,宣扬幽理,条贯前后,罗陈异同,若禘祫祖祢谥法诸大端,更莫不实事求是,务使典礼有征,训诂从朔,历时二十馀年撰成《穀梁补注》二十四卷。脱稿后,复增易千数百条,始勘定付刊。其谨慎不苟如此。又据《经典释文》及汉石经残碑,博考之两汉之书,与夫唐以前旧说,写定《鲁论语》二十篇。少作《论语序说详正》、《乡党集说备考》、《河图洛书说》各一卷,则祖述婺源江氏。甲子后读书所得随笔札记为《乙闰录》四卷,亦多有精义焉。 ○周春 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 家富藏书,不下万馀卷。少与其兄同塾,皆勤读,朝经暮史,自为师友。以乾隆庚午举于乡,甲戌成进士。注吏部籍,阅十馀年始除县令。方其释褐后,益务深湛,为有用之学。既选广西之岑溪县,地素荒陋,至即立书院学规以训士,士风丕变。在任二年,揉邪哺穷,人乐其政。无何,丁忧,遂键关不出,潜心著述。 所居书斋,终岁不扫除,凝尘满室,插架环列,卧起其中者三十年。四部七略,莫不浏览。复以其暇为诗,长篇短谣,亦多可存。已刊《十三经音略》十二卷,《小学余论》二卷,《中文孝经》一卷,《代北姓谱》二卷,《辽金元姓谱》一卷,《杜诗双声迭韵谱括略》八卷,《选材录》一卷,《辽诗话》一卷,总曰《松霭遗书》。经学虽未颛门,而长于训诂音韵。《杜诗音韵》实于鄦书有所发明,非《群玉佩文》诸类书所能比也。别刊《孝经外传》一卷、《海潮说》三篇、《海神庙志》一卷、《佛尔雅》八卷、《大悲咒音义》一卷、《昙花馆小稿》一卷。尚有《尔雅广疏》、《西夏书》等二十余种未梓行。 ○周济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江苏荆溪人。 九岁能文。读书明大义,不屑屑章句间。好谈兵,兼习击刺骑射。嘉庆甲子举乡魁,明年成进士。以对策言直,抑置丙科,用知县。父虑其性卞急偾事,为请改教职,选淮安府学教授。郡守王毂,簠簋不饬,揭诸大府,勿听,即日移病去。益交当世豪杰士。得色世臣,以经济相切劘。屏去琐碎,提挈大纲,务为通儒有用之学。宝山令田均钦其名,延往商海防,因客宝山数载。会田有母丧,而曹、滑间为豫匪梗道不得归,慨然代之行。单骑走曹州,逢贼党数百人,枪仆其二,馀惊窜。七昼夜抵钜野,视田太君丧无恙返报。并历察齐鲁晋楚道所出者,通山川形势关隘险厄,必穷究其要领,及郡县诸利害,得间为当事言之,由是名愈震。南旋居广陵。两江节相孙公慕其才略,以淮南北盐枭充斥,属专任缉私事,令所在营弁悉受指挥。则一用兵法部勒,擒击防剿毕当。寻以激变尼之者,遽停罢。乃舍而治鹺(音cuo),获资颇巨。遂构第宅,纵情声色狗马,日聚侠少年过酒楼酣饮。裙屐杂沓,忽或悲歌慷慨,见者皆莫测为何许人。一日翻然悔曰:"吾数年一念所误乃至此!"尽斥其资,谢其党,且更号止庵以自讼。复去扬州,侨寓白门春水园,屏曩时豪习,规理故业,取平生蕴蓄,赅括荟萃,著为《晋略》六十六篇,体例精严,识力超特。其诸论赞,放攻取防守地势,尤反复曲折,确有指归。不获施诸世,因以托之言。自序谓:"将以喻志适用,匪侈博闻。什七折衷于涑水,庶几无悖资治之意。"他所著,尚有《说文字系》二卷,《韵原》七卷,《史义》二卷,《介存斋诗》六卷,《味隽斋词》一卷,晚年食贫日甚,再秉铎淮、吴,更恂恂笃儒行,兴礼乐,表贞孝。渍帅周天爵雅重之。周移督两湖,坚招同往。经夏口婴疾,卒于行馆,年五十九。 ○周嘉猷 周嘉猷,号两塍,浙江钱塘人。 乾隆中,成进士,选授知县,分发山东,历官青城、益都等县。在任十馀年,仕优而不废学,时与名士李文藻、杨峒辈为文酒之会。尝览史至南北分统之际,觉不列年为表,则无以知其时世之所值,以考其朝聘征伐之由。爰自魏登国元年丙戌,至隋皇泰二年己卯,凡二百三十四年,撰成《南北史表》五卷。首为年表一卷,以纪八代崖略;次帝王世系表一卷,又次为世系表一卷,以纪臣工世系。旁行斜上,朗若列眉。复访《世说》例,排纂南北史事,成《南北史捃华》八卷,足继临川之书,与何元朗所补殊有"上下床"之别。曰"捃华"者,李延寿上书表云"兼采八代,除其冗长,捃其精华",故取以名之也。又著《齐乘考征》若干卷,并有关于掌故云。积劳卒于官。 ○周寿昌 周寿昌,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号自菴,湖南长沙人。 生有异禀,在襁褓闻书声辄欢跃。稍长,举止若成人。经史过目成诵。年十八,补县学生。父卒于官,鬻产携一老仆匍匐千馀里奉丧归。服阕,益肆力于诗古文词。时汀中大吏,如中丞吴荣光、方伯王藻,率以宏奖风流为己任,咸伟视之。咸丰壬子,中顺天乡试,联捷成进士,入翰林,授职编修。累官至侍读学士,两署户部侍郎。以足疾予告,日用著述自娱。卒年七十一。 先生充讲官时,尝疏劾督师赛尚阿逗留不战,并条陈讨贼事,一时钦其敢言。厥后数上封事,虽召对称旨,然终以论列切直,遭世所忌。丁母忧在籍,曾文正治师湖北,拟奏请襄赞军事,有毁之者,辄寝。故中兴汀人多以功名显,先生独回翔词苑,几数十年,未始非婞直所致。顾才名乇中外,高丽相国李裕元乞为作《嘉梧室记》,侍读闵翰山亦丐其订正诗集。 平生无书不读,尤癖嗜班史,手自丹黄,书眉行间,涂识殆遍。校补颜注稿凡十七易,成书五十六卷。复撰《后汉书注补正》八卷,《三国志注证遗》四卷,《五代史证纂误补续》一卷,皆有裨于史学。《思益堂日札》六十卷,考订群籍,纂述旧闻,在梦溪、容斋之间。其他所著,有《思益堂文集》十卷,《诗集》二十卷,《诗馀》四卷,辑《历代宫闱文选》十卷,并行于世。 ○周永年 周永年,字书昌,山东历城县人。结茅林汲泉侧,因自号林汲山人。 平居于衣服饮食声色玩好一不问,但喜聚书。凡有贵客出入大姓故家,得书辄归之。久之,积储近十万卷,古椠缮抄希覯之本略具。因见自来收藏家易遭散失,感于古人柱下藏书之义,以谓释老反藉藏以永久其书,而儒家失其法,乃作《儒藏说》十八篇。复约桂馥等拟买田筑借书园祠汉经师伏生诸人,藏书其中,招致来学,苦力屈不就。县令胡德琳延偕青州李文藻同修县志,搜讨颇备。朱筠见之,称为详慎。 乾隆辛卯成进士,特授庶吉士,征纂四库全书。时议采辑《永乐大典》,馆臣多次择其易为功者,遂谓无所遗逸。先生独固争,以为尚多可录;同列未如之何,则尽举而委先生。乃不间昕夕,目尽九千巨册,丹铅标识,摘抉编摩,于是永新刘氏兄弟公是公非诸集以下又得十有馀家,皆前此所未见者,咸著于录,好古之上目为有功斯文焉。散馆,授编修,充文渊阁校理。乾隆四十四年,一任贵州乡试主考。 惟阔于世故,既入翰林,亟谋治生计,数失败,坐是大困,俗每迂之。然其论学实深有得,其大者,渊源《官礼》。尝谓:"宋儒以后,学统授受,学案异同,言人人殊,皆逐末而遗本。夫学安得有统?《周官礼》千古之学统也。学安得有案?《春官礼》千古之学案也。"又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位于古文同,立礼有定位,所以立不易方,不知礼,无以立也。郑、孔诸儒之于礼。往往张之,或失其位,周官之礼遂失其传,而人且无所措手足矣。"故于宫室制度,登降仪节,讲求甚悉。以为学而不明于此,皆面墙也。 居京师时,学士大夫闻声争欲纳交,投刺者踵相接;而深相知者,程晋芳、丁杰、邵晋涵数人而已。惜著述不喜存稿,殁后遂无传。卒年六十有三。 ○周中孚 周中孚(1768-1831),字信之,别字郑堂,浙江乌程人。 幼有孝行,善力学。嘉庆元年,举拔萃科。 阮元抚浙,筑诂经精舍于西湖,以处浙中文学士,使修《经籍纂诂》,先生与焉。 游京师,交宋翔凤,为刊正所著书十余事。宋大叹服。 先生屡应乡举不中式。道光初,犹与试。会钱大昕族子为同考官,得其卷,绝叹赏,力荐于主者,将列名,以策中数用《钱集》语,主者疑有私,抑置副车,自是遂无意仕进。 旋以荐,客上海李氏。李名筠嘉,嗜搜旧籍,所储计四千七百余种,为其定《藏书志》。复游岭南,三载归,卒于家。年六十四。 先生初读《四库书提要》,谓为学之途径在此。乃依其例,取现存目睹请书,条最篇目,甄叙卷部;更旁胪其抄椠得失,最数十万言,著《郑堂读书记》若干卷。别撰《孝经集解》,《逸周书注补正》,《顾职方年谱》,《子书考》,《金石识小录》,《词苑丛话》,《文录》,《诗录》。 殁后,其次子不肖,悉以手稿鬻他姓,无可究问。止《读书记》藏独山莫氏,已逸十之二三。嗣归其外孙戴望,颇私其说。近乌程刘氏始刻入《吴兴丛书》,存七十二卷。 ○朱彬 朱彬(1753--1834),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人。 幼颖异,承乡先达白田先生教法,又及高邮王石臞、伯申父子切劘有年,以从事经传训诂声音文字之学,久遂与外兄刘台拱齐名。江都汪中尝谓:"治经者固多,义章则无作者。"故君于文用力尤深。 丁父忧,敛葬尽礼,三年蔬食,不内宿。 乾隆乙卯,中北榜举人。子士彦、士达,既达,迎养于任,口不言公事。士彦视学三省,每诫以衡文毋使稍有屈抑。家居从未一干有司,遇地方灾歉捐赈,则又踊跃为首倡。 自少至老,嗜学弗倦。一言之善,书而藏之。凡手写书数十册,丹黄者不下千册。著《经义考证》八卷,援引详确,辨订精当,阮文达为收入《皇清经解》。晚年更撰《礼记训纂》,虽仍以注疏为主,而撷其精要,纬以古今诸说,如肉贯串,其间附己意,亦恒发前人所未发。成书四十九卷,大率不薄今而爱古,不别户而分门,言简意赅,示学者之涂术焉。卒年八十一。以子贵,赠如其官。 ○朱次琦 朱次琦,号稚圭,又字子襄,广东南海县人。 道光丁未进士。令山西襄陵百九十日,政化大行。以巡抚某为某亲王嬖人,拂衣归,讲学于其九江乡礼山草堂,垂三十年。 先生授学者以四行五学。四行:一曰敦行孝弟,二曰崇尚名节,三曰变化气质,四曰检摄威仪。五学:一曰经,二曰史,三曰掌故,四曰义理,五曰词章。日一登堂讲学,诸生敬侍,威仪肃穆。先生博闻强记,不挟一卷,而征引群书,贯穿风诵,不遗只字,学者录之,即可成书一卷,今所传《礼山讲义》是也。 先生博极群书,金石书画,罔不穷究。厉节行于后汉,探谊理于宋人;既则舍康成,释紫阳,一一以孔子为归。其学行盖近似亭林。所著有《国朝学案》、《国朝名臣言行录》,凡百卷;《蒙古记》、《晋乘》各数十卷。诗文集数十卷。晚岁皆自焚之。始疾世之哗嚣,多以文学炫宠,而以身为法也。卒于光绪壬午之春,年七十五。其门人康有为等,刊其佚文数十篇,存《是女师斋诗集》《大匹堂诗集》。 ○朱珪 朱珪,字石君,号南厓。顺天大兴人。朱筠之叔弟。 十一岁,即传高安朱文端之学。年十七,举乾隆十二年乡试,与叔兄筠同榜,名震都下。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习国书,寻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奉使祭告南岳。明年,充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毁和合适淫祠,民大惊服。二十八年,擢按察使。闽人裘自位假平台湾功鬵武职,狱连数十人,公诛正犯一人,诸受欺者皆不坐。旋兼署布政使。有告家谱妄逆者,谳之,仅戮一撰谱者尸。二十九年,父忧归。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明年,调山西。又明年,就迁布政使。三十六年,权巡抚事。入觐,授侍讲学士。四十一年,命上书房行走,侍仁宗皇帝学,直文渊阁事。主福建己亥乡试。四十五年,督福建学政。四十九年,扈跸南巡,授内阁学士,阅江浙召试卷。五十一年,授礼部侍郎,主试江南,督浙江学政。五十四年,冬,还朝,充经筵讲官。明年春,总裁会试。秋,授安徽巡抚。五十九年,调抚广东,寻署两广总督,授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皆留巡抚任。嘉庆元年,授两广总督,兼署巡抚。六月,有旨内召,仍授安徽巡抚。明年,授兵部尚书。调吏部,皆留巡抚任。高宗上宾,仁宗驰驿召公,及至京哭临,上执公手哭失声,旋命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自是国家大政事有所咨询,皆造膝自陈。赐第西华门,紫禁城骑马,加太子少保,充实录总裁,典己未会试,调户部尚书。七年秋,扈跸滦阳,宣制以户部尚书,拜协办大学士。八年,兼掌院学士。九年春,驾幸翰林院,先期晋公太子太傅。十年正月,宣制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冬十一月,薨于位,年七十有六。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公端凝纯粹,胸中无城府。于经术无所不通,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锐意求朴学才士,门生遍天下。通人寒士,必扬其名于朝。典试事,不受外僚赠遗。承宣数省,平馀银巨万悉不取。官于外,厓岸廉峻,中朝大官,绝无所援。管部事,持大端,不亲细务。清操亮节,海内仰之。抚皖时,门人汪庶子学金来请益,匝月归,公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汪曰:"一谈一笑,无非天理,某所见乃大进。"其感人如此。尤笃孝友,父杖兄,跪而以身蔽受之。恸母氏早世,事庶母如生母。事诸兄悲愉如一体。执兄丧,咯血几至毁。事寡嫂尽敬,抚兄于如已子。三党故交,靡不周恤。尝曰:"吾三十九岁夜坐,忽腹间自暖,由脊上贯于顶,甘液自咢下注,由是流转至老不绝,万知朱子注参同契非空言也。"年四十馀,即独居,迄无妾媵。 公在翰林时,国家有大典礼,撰进雅颂诗册文跋,高宗必嘉赏之,以为能见其大,颂不忘规,或陈坐隔,或命诸皇子皇孙写为副。御制诗时或命和。公官督抚时,仁宗皇帝在南书房,常颁手札,积一百三十九函,装六卷,归朝缴进;上亦书数年怀公诗数十首为二册,题日"蒹葭远目",曰"山海遥思",以示公。其于《大学》义利之辨,《通鉴》治乱之由,天命呼吸可通,民情忧乐无闲,反复敷陈,不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也。公所著《知不足斋诗文集》,上命以劾本进,赐题律诗四章于卷首。《高宗实录》由公总修八载而后成。 ○朱鹤龄 朱鹤龄(1606-1683),字长孺,江苏吴江人。前明诸生。与顾炎武同为惊隐诗社成员。 性好学,遗落世事,晨夕手一编,行不识路途,坐不知寒暑;或谓之愚,因以愚庵自号。尝笺注杜子美、李义山诗集,故所为韵语,颇出入二家。 甲申国变后,益屏居著述。与顾亭林相友善,亭林亦朂以本厚之学。乃更湛思致力于诸经注疏,及先儒语录。谓:《诗序》之出于子夏与出于毛公虽无可考,然自周至春秋数百年,其说必有所本。大约首句为诗根柢,以下则推而衍之,间出汉儒。八九百年来说诗者宗序,迄无异辞;因郑夹漈作《辨妄》,朱子《集传》从之,掊击不遗余力,《集传》行而序几废。实则康成用礼学笺诗,或牵经配序,或泥序传经,胶执支离,举诗人言前之旨,言外之意而尽湮乱。孔疏又依违两家。朱传出,诚有廓清之功。谁毛郑可黜,序不可黜。盖无序说诗,即无所凭依。故诗义一泊于康成之胶滞,再泊于紫阳之斥排。将圣人所谓"主文谲谏""厚人伦美教化"以至于"动天地感鬼神"者,其终晦昧湮没而不可求。于是窃取古义而参诸家,于汉取毛郑,唐取孔冲远,宋取欧阳、颖滨、东莱、华谷,清取陈氏长发,释音用明陈一斋、清顾亭林。凡序之不可易而可信者,为疏明之;其抵牾不可信者,则详辨之;要以审定可否,综覈异同,使积蔽群疑涣若冰释。成《诗经通义》十二卷,盖折衷于今古之间者s又以蔡沈《书传》主于拨弃注流,故名物制度之属不能无讹;乃明诂义而兼及史家,胪群言而断以臆说,务为通今实用之学,成《尚书埤传》十七卷,并撰《禹贡长笺》十二卷,备古今利害,期于经国救时。虽《埤传》过信伪孔,是其所短;而《长笺》"三江、震泽、太湖、嶓冢、汉源"诸辨威有资于考证。其他以胡安国传《春秋》,偏见凿说颇多;因合唐宋来诸儒解,作《春秋集说》二十卷。以杜氏注《左》,固未尽当,俗复以林注乱之,作《读左日钞》十四卷。以《易》理虽至宋儒始明,然左图所载,皆言象也;《本义》精善,惜多未备;作《易广义略》四卷。自为诗文,曰《愚庵小集》十二卷。其书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元既践其土茹其毛,即无反詈之理。乃分之诋诎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避国人,非徒修也,其愚亦甚矣!"意隐讥清初钱蒙叟之流进退失据,而先生羞与若辈为伍,可就言外征之。年七十余卒。 ○朱骏声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 年十三,受许氏《说文》,一读即通晓,时有神童之誉。十五冠群试补府学生。适钱竹汀主紫阳讲席,亦十五岁入泮,国重游泮宫,一见奇其才,遂受业门下,益专力古学。嘉庆戊寅举于乡。屡踬春官,郁郁不得志。以知名早,苏抚张师诚延入幕,继复就馆浙江、扬州,叠主江阴、吴江、萧山各书院。会试数留京,又因事出居庸、大同。如是奔走风尘,穷愁落寞者积计余年,未尝一日废学。道光六年始用大挑诠黟县训导。教诸生多暇,更肆力探讨,著述日富。弟子恒数十人持笔礼为录所著书。 研究许书,功深且久。尝谓;"自二徐以后至本朝段、钱、严、桂,推衍已极精密,而六书中转往假借二义究未有确诂。因独创义例,以为转往者,即一字而推广其义,非合数字而雷同;其训通其所可通者,为转注;通其所不可通者,为假借。假借不异声而役异形之字,可以悟古人之音语;转注不异字而有无形之字,可以省后世之俗书。"乃成《说文通训定声》三十二卷。又取百六韵而权衡之,作《古今韵》、《东韵》各二卷。循《尔雅》之条例,贯许氏之说解,作《说雅》四卷。会广西学政孙锵鸣奏请许海内文学士献所著书,咸丰元年遂缮定由礼部进呈。文宗披览,嘉其赅洽,赏国子监博士衔。寻升扬州府学教授,未之官,居黟八年卒,年七十一。 馀所著初刊者,曰《临啸阁群书》,为:《仪礼经注一隅》二卷,《夏小正补传》二卷,《春秋左传识小录》二卷,《小尔雅约注》一卷,《通训定声补遗》一卷,《离骚补注》一卷。其他续刊及刊入别家丛书者为:《春秋三家异文核》一卷,《春秋乱蛾考》一卷,《小学识馀》四卷,《六书假借经征》四卷,《岁星表》一卷,《经史答问》二十六卷,存稿校定未刊者为;《六十四卦经解》八卷,《尚书古注便读》四卷,《春秋平议》三卷,《秦汉郡国考》四卷,《天算琐记》四卷。尚有未经校定者,为:《学易札记》等四十二种,又《诗传签》等七种,存稿已佚。 ○朱为弼 朱为弼,字右甫,号某堂,浙江平湖人。 通经学兼长词翰。其祖含叔以兄弟牵累羁成都狱,待质二十馀年始归,旋卒。事祖母以孝闻。抚诸弟读书,皆成立。方兰士薰为写慈竹居图。嘉庆十年成进士,授主事,转员外郎,擢御史。奏刻仓场侍郎和桂、张映汉覆奏海运仓立石处变情形不实,按治如其言,和、张并革职,累迁至兵部左侍郎,寻署仓场侍郎,调漕运总督。在任条疏剔弊速漕章程九条,均下所司议行。未几,因病请致仕,卒年七十四。 先生少耽六书,尤嗜吉金文字。官京师时,与汉阳叶志诜交甚欢。遇古器未尝不手拓,遇拓本未尝不手摹。其用心之专,鉴古之当,指天性使然。既出阮元门,阮萃并世同好十二家拓本益所自藏,成《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二十卷,以续宋薛尚功书,而考义释文远秩薛作,编定盖全出右甫。原稿藏于家,题《吉金古文释》者是也。并为撰序文三千言,博综弇雅,冠绝等伦,一时士林传诵。好为诗,兴会高远,不专工字句之末,有《茮声馆诗集》十六卷。 ○朱文藻 朱文藻,字映漘(chun),号朗斋,浙江仁和人。诸生。 尝馆汪氏振绮堂,任校雠之役者三年。汪氏富藏书,自是所学日益,文名日盛。渔猎百家,取材宏富。精六书,自说文系传佩觿汉简以及钟鼎款识博古图等,无不贯穿源流,会其指要,且能手摹,非徒以形声点画自名小学者可比。韩城王相国督浙学时,访而延之至京师,佐校《四库全书》。寻奉敕在南斋,考核事宜,亦俱谙习。又通史学,凡合纪传编年纪事通典诸书,辄复考其缺略,审其是非。久之,钱塘黄小松司马招游山左,时督学为阮文达,兵备为孙渊如,同任一方,笃嗜金石,与之商订,拓本甚富,成《山左金石志》。嗣阮公编《两浙輶轩录》,修《嘉兴府志》,并分任其役。王侍郎兰泉更招君于三泖渔庄,纂辑《金石萃编》,《大藏圣教解题》各若干卷。会侍郎下世,未及竟业。师沈耕寸先生衰疾困顿,躬视汤药者十馀年,比卒,营丧葬备至,行谊类汉人风。所著《说文系传考异》四卷,已收入《四库》。馀有《续礼记集说》,《东城小志》,《东皋小志》,《朗斋碑录》,《碧溪丛抄》,《东轩随录》,《金箔考》,《苔谱》,《萍谱》,《青鸟考原》,《碧溪草堂诗文集》,《碧溪诗话》,稿藏于家。 ○朱一新 朱一新,字鼎甫,浙江义乌人。 生而颖异,长嗜濂洛关闽之学,务通经以致用。学政徐树铭亟赏之。同治庚午举乡试,出李文田门。光绪丙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翰林时,与袁昶、朱采、黄国瑾相友善。尝遇雨感疾发狂言,所语皆民穷财尽,不力求振作,非只外患,必有内忧,而尤以俄为虑。闻者皆感其忠义。寻擢御史,封事数上,率侃侃尽陈,惟论是非,罔顾利害。会上遇灾修省求直谏,疏劾及内侍李莲英,懿旨诘责,降主事,告归。 两广总督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为设院规,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仿古颛蒙之学,分经史理文四者,延四分校主之。猪生人赋以册记,质疑问难,以次答焉,成就甚众。因辑其讲学之词,成《无邪堂答问》五卷。 其论学术,谓:"近世汉与宋分,文与学分,道与艺分;岂知圣门设教,但有本末先后之殊,初无文行与学术治术之别。"又以道、咸以来,士夫好讲西汉公羊之学,流弊至于蔑古荒经。因反覆论难以正其失。至论西学、西教、新疆铁路、吉林边防数十条,尤称闳达。 他所著:《汉书管见》四卷,《京师坊巷志》二卷,《佩弦斋文诗存》五卷,外集四卷。总题曰《拙盦丛稿》。尚有《法庆州志》、《东三省内外蒙古地图考证》各若干卷。卒年四十九。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少聪慧绝人,书过眼即能复诵。十七,弃举子业,肆力于古学,久之,博通群籍。顾宁人、阎百诗皆亟称之。康熙己未开词科,年逾五十,与富平李因笃等四人以布衣入选,并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 既入词馆,日偕诸名宿掉鞅文坛。时王渔洋工诗而疏于文,汪苕文工文而疏于诗,阎百诗、毛西河工考记而诗文复次乘,独先生兼擅其长。 任修史,有上总裁七书,大意谓:宜定体例,宽期限,革除事多难信;道学传不当以门户分邪正,不必别立;崇祯朝虽无实录,亦未可专据邸报。世取其有识。后史成,多从之。 寻充讲官。辛酉,典试江南,称得人。为言者所中,镌级,旋复原官。因无意进取,假归,遂不复出。乙酉,圣祖南巡,召见于行宫,进所著《经义考》,温谕褒奖,赐御书"研经博物"四字。《经义考》,于十四经外,附以逸经、毖纬、拟经、家学、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诸门,共三百卷。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序跋暨诸儒论说,有所考正。更自为案语附末。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称赅博详赡焉。 又尝慨明诗自万历后,作者散而无统,辑《明诗综》百卷。搜集北都地理,山川古迹,与夫掌故文献,加以辨证,成《日下旧闻》四十二卷。工倚声,甄录宋元人词,为《词综》三十四卷。自著诗文词,总曰《曝书亭集》,八十卷。 子毘田,亦善诗。 ○朱右曾 朱右曾,字述之,号咀露,江苏嘉定人。 道光戊戌进士。官知府。邃于经学,通故训。守乡先达钱竹汀家法,而与太仓陆麟书、同里葛其仁诸人为友。尝取《诗经》地名,广搜群籍,一一辨订,并考其今地所在,成《诗地理征》七卷。陈硕甫作《诗疏》屡引之,又以《逸周书》上翼六经,下笼诸子,弘深质古,虽未必果出文、武、周、召之手,要非战国秦、汉间人伪托。盖周室之初,箕子陈畴,《周官》分职,皆以数纪,既大致与此书相似;且称引者,如荀息、狼瞫(shen)、魏绛,复均在孔子前,而《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犹非伪古文所能仿佛也。独惜孔、晁注固嫌疏略,更多讹阙;近代卢抱经虽有校本,亦殊未备;乃采集各家之说,仍是删违,申以己意,撰《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一考定正文,若《大匡》"树患不瘱","瘱"讹为"■〈疒悉〉"之类;、一正其训诂,若《武称》"遂其咎"之"遂",当本《说文》训"亡"之类;一详其名物,若矛为刺兵,非句兵之戟之类。咸极精审。自以为譬《左氏传》欲待服、杜诸儒出而论定,非徒妄作夸辞者比矣。 ○朱筠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学者称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萧山,曾祖必名始居京师,遂为顾天大兴人。 年十三,通七经。与弟珪少皆以能文有声于时。大学士诸城刘文正公延居邸第,凡参决大事,每从咨访,中乾隆癸酉乡试。明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及丁父忧,服阕后,无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会上夙闻公名,召坐询家事,使为强起,辞不获已,遂复就职。即授赞善。旋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己丑,钦派协办内阁学士批本事。庚寅,典试福建。俄奉命督学安徽。以识字通经诲士,序刊旧藏宋椠许氏《说文》,广布学宫,语诸生曰:"古学权舆专在是矣!"婺源江慎修、歙汪双池,皆品端学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乡贤,藉资激劝。适有诏求遗书,欣然谓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访以献,且上言:"中秘所贮《永乐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声韵字为部居,割裂破碎,与散佚无异。请旨敕下儒臣,采辑讨论,以还旧观,可得人间未见书数百种。"上览奏嘉许,因开四库全书馆,校理各省上进之书及《大典》。且征遗雅之士戴震等五人为纂修官。于是自《大典》辑出逸书凡五百余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内,天下学者莫不欢欣鼓舞复知稽古之荣焉。寻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议镌三级,解任还朝。得旨:"朱筠学问尚优,著仍以编修用,在四库全书处行走。"嗣充日下旧闻总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学政。教诸生务经古根柢之学如在皖。任满,与弟珪相代。一时称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人馈一石,积试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见,病卒于家。年五十二。 公博闻闳览,于学无不通。解经宗郑、孔,而兼参宋元诸儒之说。论史宗涑水,而历代诸史亦皆考究贯串,证其同异。为文仿迁、固、渊、云,诗歌出入昌黎、东坡。书法参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既著声施早,自年三十许,天下震惊其名者以为宿学耆德,及既见止,爽然自失。为人性质直,坦易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奖拔士类。后生小子,一艺之长或未及然者,假借称誉,过于所试,虽得汰评之诮,不自屑也。前后从游几数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于树艺,由拱把至于百围,咸达其性,靡所矫揉。才彦若戴东原、邵二云、王怀祖、汪容甫辈,皆延至幕中,卒用绩学显。弟子以通经著者;兴化任大椿,龙溪李威,阳湖洪亮吉、孙星衍,会稽章学诚,偃师武亿,全椒吴鼒,均其首选也。惜所著书多未就,仅传《笥河诗文集》二十卷。 ○朱之瑜 有一位大师,在本国几乎没有人知道,然而在外国发生莫大影响者,曰朱舜水,日本史家通行一句话,说"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说到这句话,自然要联想到朱舜水。 舜水,名之瑜,字鲁屿(朱之瑜,字楚屿。明末到安南,改字鲁屿,后居日本,又号舜水。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浙江余姚人。生明万历二十八年,卒清康熙二十一年(1600-1682),年八十二。他是王阳明、黄梨洲的胞同乡。他比梨洲长十一岁,比亭林长十四岁,他和亭林同一年死,仅迟三个月。最奇怪的,我们研究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曾和梨洲同在舟山一年,然而他们俩像未曾相识。其余东南学者,也并没有一位和他有来往。他的'深藏若虚",可比船山还加几倍了。 崇祯十七年明亡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他早年便绝意仕进,那时不过一位贡生,并无官职。福王建号南京,马士英要罗致他:他不就,逃跑了。从南京失陷起,到永历被害止,十五年间,他时而跑日本,跑安南,跑暹罗,时而返国内,日日奔走国事。他曾和张苍水(煌言)在舟山共事,他曾入四明山助王完勋翊练兵,他曾和冯跻仲京第到日本乞师,他曾随郑延平(成功)入长江北伐。到最后百无可为,他因为抵死不肯剃发,只得亡命日本以终老。当时日本排斥外人,不许居住,有几位民间志士敬重他的为人,设法破例留他住在长崎。住了七年,日本宰相德川光国,请他到东京,待以宾师之礼。光国亲受业为弟子。其余藩侯藩士,(日本当时纯为封建制,像我国春秋时代)请业的很多。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劳实在舜水,后来德川光国著一部《大日本史》、专标"尊王一统"之义。五十年前,德川庆喜归政,废藩置县,成明治维新之大业,光国这部书功劳最多,而光国之学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对日本维新致强有很大的影响。 舜水并没有开门讲学,也没有著书。我们研究这个人,只靠他一部文集里头的信札和问答。他以羁旅穷困之身,能博邻国全国人的尊敬,全恃他人格的权威。他说:"不佞生平,无有言而不能行者,无有行而不如其言者。"(《文集》卷九《答安东守约书》)又说:"弟性直率,毫不犹人,不论大明、日本,唯独行其是而已,不问其有非之者也。"(《文集》卷十二~《答小宅生顺问》)。又说:"自流离丧乱以来,二十六七年矣,其濒于必死,大者十余。......是故青天白日,隐然若雷霆震惊于其上,至于风涛险巇,倾荡颠危,则坦然无疑,盖自信者素耳。"(《文集》卷十八《德始堂记》)又说:"仆事事不如人,独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无愧于古圣先贤万分之一。一身亲历之事,固与士子纸上空谈者异也,"(《文集》卷八《答小宅生顺书》)他是个德行纯粹而意志最坚强的人,常常把整个人格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与人共见。所以当时日本人对于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殊非偶然。 他的学风,主张实践,排斥谈玄。他说:先儒将现前道理,每每说向极微极妙处,固是精细工夫,然圣狂分于毫厘,未免使人惧。不佞举极难重事,一概都说到明明白白平平常常,似乎肤浅庸陋,然'人人皆可为尧舜'之意也。......末世已不知圣人之道,而偶有问学之机,又与人辨析精微而逆折之,使智者诋为刍狗,而不肖者望若登天。......此岂引掖之意乎?(《文集》卷九《答安东守约书》)。又说:颜渊问仁,孔子告以非礼勿视听言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文集》卷十八《勿斋记》)舜水之教人者,大略如此。 这种学风,自然是王学的反动。所以他论阳明,许以豪杰之士,但谓其多却讲学一事。(《文集》卷六《答佐野回翁书》)不唯王学为然,他对于宋以来所谓"道学家",皆有所不满。他说:有良工能于棘端刻沐猴,此天下之巧匠也,然不佞得此,必诋之为砂砾。何也?工虽巧;无益于世用也。......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况又于其屋下架屋哉?(《文集》卷九《与安东守约书》) 他论学问,以有实用为标准。所谓实用者,一曰有益于自己身心,二曰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捅风捉影。......勿剽窃粉饰自号于人曰"我儒者也"。处之危疑而弗能决,投之艰大而弗能胜,岂儒者哉?(《文集》卷十《答奥村庸礼书》)他所谓学问如此,然则不独宋明道学,即清儒之考证学,也非他所许,可以推见了。 舜水娴习艺事,有巧思。"尝为德川光国作《学宫图说》,图成,模之以木,大居其三十分之一,栋梁枅(音机)椽,莫不悉备。而殿堂结构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晓者,舜水亲指授之,及度量分寸,凑离机巧,教喻缜密,经岁乃毕。光国欲作石桥,舜水授梓人制度,梓人自愧其能之不及。此外,器物衣冠,由舜水绘图教制者甚多。"(据今井弘济、安积觉合撰《舜水先生行实》)我们因这些事实,可以见舜水不独为日本精神文明界之大恩人,即物质方面,所给他们的益处也不少了。 总而言之,舜水之学和亭林、习斋皆有点相近。博学于文功夫,不如亭林,而守约易简或过之;摧陷廓清之功不如习斋,而气象比习斋博大。舜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 夏峰、梨洲、亭林、船山、舜水这些大师,都是才气极倜傥而意志极坚强的人。舜水尤为伉烈。他反抗满洲的精神,至老不衰。他著有《中原阳九述略》一篇,内分"致虏之由","虏害"、"灭虏之策"等条,末题"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颡谨述"。此外,《文集》中关于这类话很多。这类话入到晚清青年眼中,象触着电气一般,震得直跳,在当时,影响实在不小。他死后葬在日本,现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便是他生前的住宅,死后的坟园。 朱舜水的著作,康熙年间即在日本广为流传,先后有《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朱征君集》十卷诸刊本行世。清末,日人稻叶岩吉将上述二本参校合刊为《朱舜水全集》。民国初年,浙江人马浮据以删定厘为《文集》二十五卷、《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总为《舜水遗书》。近年,中华书局将舜水遗著重加校点成《朱舜水集》刊行。 ○庄存与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江苏武进人。 乾隆乙丑中一甲二名进土,授编修,屡迁内阁学土,擢礼部侍郎。为讲官日,上御文华殿,同官者将事,上起,礼仪毕矣。忽奏:"讲章有舛误,臣意不谓尔也。"因进,琅琅尽其指。同官皆大惊,上竟为少留,颔之。提督直隶学政,满蒙生童素无赖,因关防严密,传递者不得逞,遂哄场,几坐免职。典试浙江,浙抚馈金,不受;遗以二品冠,受之。及途,从者以告曰:"真珊瑚也,值千金。"驰使千余里而反焉。其方正耿介如此。 先生为学贯通六经,悉有撰述,说《易》以孟氏六日七分为经,以马、班天官地理律历各书志为纬。其为文,辨而精,醇而肆,旨远而义近,举大而不遗小,能言诸儒所不能言。计为《彖传论》一卷、《象传论》一卷、《系辞传论》一卷,附《序卦传论》、《八卦观象解》二卷,《卦气解》一卷。于《书》:不分今古文文字同异,而剖析经义,深得孔子序书、孟子论世之意。为《尚书既见》二卷、《书说》一卷。于《诗》:详于变雅,发挥大义,凡毛、郑异说者,多是毛而非郑。为《毛诗说》二卷,补一卷,附一卷,则专释"楚茨"一章,申传笺以难集传焉。于《礼》:独重《周官》,原本经籍,博采传记诸子,为《周官记》五卷。《冢宰记》有官属表,《司徒记》有载师任地谱,《司马记》则补其缺文。无宗伯司寇记,而别采掇《尚书》《国语》等周秦古书,作《司空记》一篇。复采经中大典,如郊庙族属之类,原本郑氏,又遍览古人所论列者,件系而折衷之,为《周官说》五卷。于《春秋》:专主公羊、董子,虽略采左、穀及宋、元诸家之说,而无何劭公所讥"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诸弊。本赵氏汸《春秋属辞》例,檃括其条,正列其义,以成一家之言,为《春秋正辞》十二卷。至《举例》一卷、《要旨》一卷,尤足阐明家法,示治《公羊春秋》者以途径。于四书不崇虚语,而归中于六经,盖深得汉人遗意;虽多非考亭,要可处乎诤友之列,为《四书说》一卷。厥后从子述祖、外甥刘建禄等畅发先生《春秋》遗绪,遂衍常州派今文之学焉。久之,以年就力衰请老,乾隆五十三年卒。 ○庄逵吉 庄逵吉(1760-1813),字伯鸿,江苏武进人。邠州知州炘子,钱文敏公维城甥也。 幼早慧,倜傥自喜。父奇其才,不以绳度束。甫弱冠,即纵使游侠结客,见者咸倾靡。老师宿儒或訾以为狂,弗之恤也。时省父往来秦中,用词章受知于王兰泉、毕弇山,又与孙渊如、洪稚存、钱坫,为考据训诂之学。尝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得《淮南子内篇》,病其注为后人所删改,质诸钱坫。坫谓:"道书中亦非全本,然较之流俗所行者已多十之五六。"因发箧出旧所藏者相与校其同异,正其舛讹。后人误合许慎、高诱两注为一,既为之疏通旁证,一一抉择,又辨音为唐何诱作,非出高氏,均极精确。校成梓于官舍,迄今称为善本。故其名益盛。 少年时颇易科举,及屡试不售,乃始厌苦场屋。值嘉庆戊午,乡试报罢,遂请于父,纳资为县令。仍分发陕西。恨不克肖,致堕父宦绩,则悉屏所好舆服声伎,专力为治。初署咸阳,再署大荔,补蓝田,调咸宁,擢潼关同知。所至有循声,群称为"小包公",相戒毋敢犯。比擢潼关,邠州君尚就养;缘天旱祷雨致疾,卒不起,年仅五十有四。 生平工篆书,善画,通晓音律。三十后,更究心灵素之学。所著惟存《秣陵秋》、《江上缘》乐府二种,并校《淮南子》,馀多湮佚,至可惜焉。 ○庄绶甲 庄绶甲,字卿珊。江苏武进人。庄存与之孙。 少受业于从叔述祖,日从讲论,尽通方耕《公羊春秋》、《毛诗》、《周官》之学,而于《尚书》尤精。以为读书必先审文字,乃可进求义理,乃为《尚书考异》,舟车所至,随时纂撰。伏、郑兼题虞夏则更之,《太誓》晚出则削之;于清儒纯疵互见者博稽慎取,一用己意剖析其是非,使归于一定,无滋学者之惑。惜遗稿脱佚,仅存十四篇。《大诰》而下,有录无书。其子润编成三卷。于《周官》,有《周官礼郑氏注笺》十卷,传本复勘。于小学,得之述祖者最深;虽只成《释书名》一卷,首论河图洛书八卦为造字之始,次及六书八体及魏晋以来字书,末详简策之属;自为注,详其出处。亦赅博古雅,初学必读之书也。 既负敏达之资,每期兼综素业,通汇条流;又承师论交,博访孤指,与同郡张皋闻、丁若士、刘申受等朝夕研咏,上下其议论,盖庶几好学不倦,笃行不困者焉。于经义无不窥,有所得辄札记之,往往具精诣。以附监生考取州吏目。宗伯所著书,多未刊布;乃研精校寻,于未刻者,次第付梓;已刻者,补续未备。每一书竟,即探求旨趣,附记简末,条理秩然可观。惜乎仅竟三书,遽属疾不起。珍艺之殁也,古文甲乙篇尚未脱稿,君方思理其纶绪,就所思条其大端,使来者可继,此志亦竟不遂!卒年五十五。 ○庄述祖 庄述祖(1750--1816),字葆琛,学者称为珍艺先生。江苏武进人。侍讲学士培因子也。 生有至性,父殁甫十岁,君丧如成人。少长受经术于伯父方耕侍郎,而学文则取法舅氏彭先生尺木。乾隆丁酉,以官卷中式江南乡试。庚子成进士。归班铨选。乞假回籍,奉母以居。从事小学,治许氏书以先求识字。谓;"六书之义,转注、谐声最繁而无定说。"用《尔雅》之例,编《说文转注》;用《广韵》例,又博考三代秦汉有韵之文,编《说文谐声》。说文之学,由是遂明,而周秦之书无不可读者。乃更校《逸周书》,解《夏小正》。诗书次第皆有撰著。会部撤至,谒选得甘肃,援亲老例改山东。初任昌乐,逾年调潍县。在潍五年,整饬吏治,培奖士林,尝以经义断事,耆宿倾服。岁甲寅,大计卓异,引见,交军机记名。忤和珅,抑不得进,珅败,有知其事者始补入,则已乞终养矣。家居足迹不至州府,亦不以书简通当路,不与乡人酒食之会。然遇后生以学问就正,即诲诱无所隐。侍母以孝,怡怡色养,未尝一日离左右,凡十六年。比母丧,时已六十有二。哀毁柴瘠,见者嗟叹。又五岁,亦病死。 遗书几百卷,不能尽刻,止先刊序例,使读者可以寻绎。计:《尚书今古文考证》七卷,《周颂口义》三卷,《毛诗考证》四卷,《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五经小学述》二卷,《历代载籍足征录》二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石鼓然疑》一卷,《珍艺宦文抄》七卷,《诗抄》二卷,李兆洛序之,极推其"博而能敏"。其余《书序说义考注》二卷,《校尚书大传》三卷,《校逸周书》十卷,《毛诗授读》三十卷,《诗纪长编》一卷,《乐记广义》一卷,《左传补注》一卷,《穀梁考异》二卷,《辑郑氏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一卷,《五经疑义》一卷,《特牲馈食礼节记》一卷,《论语集解别记》一。卷,《明堂阴阳记》长编十卷,《古文甲乙篇》四卷,《甲乙篇偏旁条例》二十五卷,《说文古籀疏证》二十五卷,《说文谐声考》一卷,《说文转注》二十卷,《钟鼎彝器释文》一卷,《声字类苑》一卷,校正《列女传》凡首一卷,《史地决疑》五卷,《天官书补考》一卷,校定《孔子世家》一卷,《白虎通义考》一卷,目录一卷。尤以《古文甲乙篇》发明书契,通平归藏之义为最精。惜稿多未刊,存佚不可知矣。 ○庄有可 庄有可,字大久,或字岱久。江苏武进人。郡庠生。 沈粹内朗,喜读书,无歧好。迨长,淡于名利,不以世故撄心,惟抱遗经,寝食与共。当其凝心冥求,耳目仅废,块然不复知有形骸,数十年如一日。两游京华,为侍讲孙公、大学士刘公所知,延校中秘,考核翔审,见者服其精博,自以为学问中粗迹也。 平居取诸经传研穷义礼,参考礼制,句栉字比,求其异同损益之故,使如轨辙之合,浩然无滞于心,然后合诸儒之书正其是非而自为之说。首撰《周官指掌》四卷,族祖方耕侍郎大加叹赏。 群经多有纂述,独于《春秋》功力为最挚。凡成《春秋注解》十六卷,《春秋字数义》一百四卷,《春秋天道义》九十四卷,《春秋人伦义》五十六卷,《春秋地理义》十六卷,《春秋物类义》六卷,《春秋字义本》四卷,《春秋小学》七卷,《春秋异文小学》一卷,《春秋地名考》二卷,《春秋人名考》二卷。其说谓:"孔子作《春秋》,属之以词,系之以事,其迹也,非义也。若其义,则以字准数,以数集字,经之以天,纬之以地,而人物之伦类亦无不寓于其中。是故删《书》百篇,所以观政也;赞《易》十翼,所以穷理也;皆数也,皆与《春秋》相发挥而旁通者也。"又谓:"《春秋》一字有一字之义,一句有一句之义,以至一时一年有一时一年之义。一公与数公分之合之,又莫不各有其义。浸及属辞比事,参伍错综,假借断章,千变万化,其义无穷,岂易以端倪测哉!然蔽以一言,则穷理尽性,达诸天道无不备矣。"阳湖左仲辅称以为"论甚奇,惜未能深究其说"。族兄葆琛于其《春秋小学》且有微辞。盖义由独创,与专尚考证,笃守家法者不同,宜乎难得解人也。 此外于《易》;有《周易集说》七卷,《易义条析》一卷,《卦序别臆》一卷,《周易原本订正》一卷,删辑《周易玩辞》二卷。于《书》:有《尚书经文集注》六卷,《尚书序说》二卷。于《诗》:有《毛诗说》五卷,《毛诗述蕴》四卷,《毛诗序说》一卷,《毛诗字义》五卷,《毛诗异闻》二卷。于《礼》:有《周官集说》十二卷,《考工记集说》一卷,《仪礼丧服经传分释图表》二卷,《礼记集说》四十九卷。于小学:有《各经传记小学》十卷,《传记不载说文余字》三卷,亦颇采宋元人说。 为人气穆以愉,不立崖岸。见客喜坦率,不作寒暄语。惟雅疏贵游,授读京师十年,刺不入公卿之门。季子诜男成士,官庶常,每报至,夷然若忘。或议其矫,殊未知曾不缘此为轻重。以功力猛进,故中年精气衰耗,心灼灼如焚,恒嚼黄连咽之。及子贵,迎养于署,犹晨夕手一编弗释。卒年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