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三毛传

作者:陸士清 /楊幼力/孫永超 字数:13523 更新:2023-10-11 17:20:46

第一单童年第一节出生“有一年,中国和日本打了好久好久的仗,就在两国不再打的时候,一 个婴儿生了下来”——三毛《E·T 回家》一1945 年 3 月 26 日,三毛出生在中国四川重庆市一个名叫黄角桠的地方。 黄角桠自古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黄角桠,黄角桠, 黄角桠下有个家。 生个儿子会打仗, 生个女儿写文章。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虽是一位流落到黄角桠的外来户,而他的女儿三毛,却应验了这里的民谣。 三毛出生的那年,正是天下战乱行将平息的年头。中国人民浴血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到了祭祝胜利的时刻。那是黎明前的黑暗,和平眼看就要到 来。嘉陵江畔的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名城。1937 年,国民党政府在 日寇战火的逼迫下,从南京迁到了这里。从此,这座多雾的山城,成了中国 战时的陪都。重庆一下子热闹起来。前方陈尸百万,哀鸿遍野;而陪都城内,日日宴 舞,夜夜笙歌,繁华不减昔日秦淮。大重庆集中了形形色色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异乡人,军人、政客、企业 家、商人,一群群衣衫褴楼的难民。还有一群以笔墨为生的知识分子。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就是其中的一员。二陈嗣庆,浙江定海岱山岛小沙乡人。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 后到上海,教书为生。抗战时期到重庆,仍以法律为业。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后不久,就和陈嗣庆结婚。缪进兰一度做过小学教师, 后来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高中时期的缪进兰,曾参加过学校抗日救亡协会,积极参与救亡活动。她是学校的活跃分子,还是校篮球队员。陈嗣庆和缪进兰,都是基督教徒。 三毛出生的三月,正是重庆早春多雾的时节。淡红色的曙光,把上帝和平的福音,透过山峦重雾传递过来。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陈嗣庆,对新生的 女婴寄予了一个知识分子和基督徒的理想,他为孩子取名叫“陈懋平”。陈嗣庆说: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她出生那年 烽火连天,作为父亲希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给她这个名字,是想给她一个“和平”的大使命。 三毛长到三岁,学习写名字,总也写不好笔划复杂的“懋”字。小孩子图省事,就把“懋”字跳过去。陈嗣庆只得顺水推舟,给她改名叫“陈平”。 其他几个孩子跟着沾光,也享受了这个待遇。学名“陈平”,乳名“妹妹”,三毛都使用了一生。“三毛”这个名字,是她 1974 年发表短篇《沙漠中的饭店》时自己取的 笔名。在这以前,她一直用真名“陈平”发表作品。另外,她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ECHO”(艾珂),这是袭用一位希腊女神的名字。1989 年,三毛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在故乡小沙乡,她告诉记者,她要用 一个新笔名,叫“小沙女”,作为对故乡的怀念。三毛还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是她的西班牙丈夫荷西起的,叫“我的撒哈 拉之心”。三毛是陈嗣庆夫妇膝下第二个女儿。三毛的姐姐叫陈田心,比她大两岁。 后来又有了两个弟弟,大弟陈圣,小弟陈杰。在姐弟中,三毛最亲的是小弟。陈田心从小喜欢文艺,后来当了音乐教师。陈圣经商。陈杰继承了父亲 的法律职业。也许是和黄角桠无缘的缘故,他们既不爱写文章,也不去打仗。三同天下的女人一样,三毛对自己的出生、性格、命运一类的问题,抱有 极浓厚的兴趣。她认为,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个性已经被一些生理因素规 定了。她对台湾科学家沈君山说过:“我的看法是,八字和个性有关。” 三毛对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也笃信不移。她宣称:“至少在我身上,应验了很多事情。”她的血型是 B 型。三毛认为 B 型的人性格有弹性,开朗。1978 年她住在 西班牙丹娜丽芙岛,一天出门买菜,意外地遇见阔别十一年的表姐夫,异国相逢,亲热得不得了。到船上送行的时候,三毛哭得很凶,但船刚驶远,三 毛就有说有笑,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三毛用血型来解释这一现象。她说:“我是个 B 型血的人,虽然常常晴天落大雨,可是雨过天晴亦是来得 很快。”三毛说:A 型血冷静,AB 型双重性格,O 型择善固执。她的西班牙丈夫 荷西是 0 型,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苦苦追了她六年,大概就是三毛所说的“择善固执”吧! 三毛还相信生辰星相术。据她观察,往往同一星座人的个性,都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她的星座是白牡羊。她在一篇散文中这样告诫自己:“你 不要忘了,你这等白羊星座下出生的女子,就是掠夺成性的女子。”又一回,她说自己是白牡羊,是一切美德都想占有的“江洋大盗”。她对世上流传的一些神秘游戏,崇拜得有些走火入魔。荷西死后,她爱 玩台湾流行的“仙碟”一类的算命术。三毛自称,她只要用一枚铜板,在桌面上擦几分钟,就可以和阴间的丈夫进行谈话。1984 年,她应邀参加台湾作 家醉公子主持的“阴间之旅”活动,身体晃动,施以咒语,灵魂步入阴曹地府,和死去的朋友交谈。这种活动醉公子搞了好几次,成功完成旅行的人极 少。但是三毛说,她成功了,她见到了她的干爸徐訏。三毛还说自己有“特异感应”。她用一支笔,一张纸,口中念念有词, 便能和阴间的人谈心。死人的话,她都记录在纸上。三毛曾经以这种方式,给人演示过和徐訂的一场谈话。不过,这种情形和西方某种巫术颇为相似。第二节从重庆到南京“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陈嗣庆《我家老二——三小姐》一正如陈嗣庆所期待的,在三毛出生半年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的鲜血和生命,终于换来了和平。陈嗣庆带着全家,搬到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并在那里开了一家律 师事务所。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他们住进了南京鼓楼头条巷四号,一幢宽敞的西式 宅院里。陈嗣庆和三毛的大伯一家合住,直到 1949 年,他们经上海迁到台湾 为止。在重庆和南京,三毛度过了三年多的孩提时光。 童年的三毛,智力和身体发展都是良好的。但她的性格孤僻,不爱和同龄的孩子一块儿玩,她最喜欢的地方,是邻近的坟场。趴在坟头上玩泥巴, 玩得野风瑟瑟、乌啼阵阵,小三毛不晓得这就是恐惧。她的另一种嗜好是看人宰羊。她很专注地、从头到尾盯住屠宰的全过程,一个细节也不肯放过。 看完,脸上有一种满意的表情。陈嗣庆说过三毛的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大人在吃饭,突然听到打水声音激烈,三毛当时下在桌上。等 到我们冲到水缸边去时,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双手撑住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 当我们把她提着揪出来时,她也不哭,她说:‘感谢那稣基督。’然后吐出 一口水来。”三毛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不忘圣主。这是一个多么虔诚的小基督徒。圣 徒彼得,在天亮之前三忘其主,比起三毛,难道不应当惭愧!二三毛到了南京,家里宽敞了许多,她玩得花样也多起来:跨着竹竿,绕 着梧桐树骑马;打雪仗;采桑;追鹅她制造的第一个玩具是树枝折成的“点人机”。她的玩伴也多起来,除了两家的兄弟姐妹,还有佣人兰瑛的孩子“马 蹄子”。不过,她不喜欢马蹄子的癞痢头和癞痢头上嗡嗡作响的苍蝇。后来,三毛被送进鼓楼幼稚园。这所幼稚园是教育家陈鹤琴开办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是在这一时期,在南京家中,开始了她读书的历史。家中二楼有一间心书室,那是专门为孩子们开辟的。书室窗外是碧绿的梧桐。每天清晨,总有如洗的鸟声从窗外传进来。书室里堆满了书。三毛在 这里读了生平第一本书——漫画家张乐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记》。这是一部漫画故事书。书中小主人公三毛,是一个流落上海街头的孤儿。张乐平笔下 都市孤儿的悲惨生活,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三毛”,成了家喻户晓的流浪儿的典型形象。《三毛流浪记》,全书没有文字,完全以图会意。目不识丁的小三毛, 多多少少看懂了书中的情节。后来,她又读了张乐平的另一本书《三毛从军记》。三毛回忆说:“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虽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 我也可以从浅的地方看它。”阅读的时候,小三毛有时笑,有时哭,小小的年纪,竟也有那份好奇和关心。《三毛流浪记》给三毛的印象,是终身难以磨灭的。二十六年后,在撒 哈拉沙漠,她取笔名“三毛”,就是纪念那位第一个和她对话的书上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从台湾到大陆,找到了张乐平。她称呼张乐平“爸爸”, 俩人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父女情。除了张乐平的书,她还读了《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爱 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等童话书。小三毛是看了图画和字的形状,再去问哥哥姐姐,弄清书里的大意的。三毛是先看书,后认字的。三1949 年,三毛结束了在大陆的童年生活,跟着父母,漂过东海,渡过汹 涌着黛色波涛的台湾海峡,迁到风雨飘摇的台湾岛。三毛在重庆、南京和上海,大约只生活了四年。在这短暂的四年里,她 还在童昧时代,当然不会知道她的祖国发生了多么大的沧桑巨变。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中国爆发了三年内战。延河之水汇成滚滚铁流,虎 踞龙盘化作南柯一梦。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除台湾以外的全面军事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北京成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对幼童三毛来说,不会留下太深的记忆。 然而三毛成名之后,却对她童年经历的时代,倾注了相当多的关心。母亲缪进兰回忆:三毛在家里写作,专心致志,像一个纸人。她很少和 母亲说话。一旦开口,就是打听旧上海的情形,“什么上海的街呀、舞厅呀、跑马场呀、法祖界英租界有多远呀、梅兰芳在哪里唱戏呀都要不厌其详地 问个不休”。三毛一生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滚滚红尘》,就是取材 于那个历史时代,其中不少素材,恐怕只是来自缪进兰的零星回忆,因而,与同是台湾作家的白先勇等人的作品比较起来,《滚滚红尘》暴露了三毛对 那个时代生活的历史概念化和陌生感。第三节到台湾“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三毛《随想》一远渡台湾的旅途,是极为艰辛的。 三毛还依稀记得,他们乘的船叫“中兴轮”。母亲晕了船,在颠簸的海上吐得很厉害。看见她好似死了一般地躺着,三毛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恐惧。 三毛的父亲和伯父,把家安在台北建国北路朱厝仑,一幢。日本式房子里。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僻的街区。 到台湾之前,家中的积蓄和金银首饰,都当了出去,换了飞速贬值的金元券给流掉了。初到台北,陈嗣庆不能马上开业做律师,两家并八个孩子需 要养活,经济十分拮据。这种贫寒状况,大致到三毛念完小学,才逐渐有了 改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乐天派,哪里知道大人们的困窘。当小三毛跟着哥哥 姐姐们踏进日式房子,立刻对塌塌米产生了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脱下鞋袜,奔到塌塌米上雀跃舞蹈,大呼小叫,为释放了脚丫高兴得发狂。孩子们心花 怒放,光着脚,一片乱叫:“解放了!解放了!解放了!”那时的台湾,“解放”是一个很可怕的政治字眼。大人们听见,赶紧跑 过来,把孩子们的狂热喝住了。二三毛才六岁,还不到入学的年龄。教子心切的缪进兰,好说歹说,硬是 说动了老师,把三毛送进了学校。上学以前的童年生活,三毛没有太深的印象。仿佛渡过了一片茫茫无涯 的海涛,便稀里糊涂地背上了书包。只有一件小事,三毛一生念念不忘: 大约五岁的时候,三毛跟父亲到机场,接一个朋友。客人从日本来,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一旁的三毛,却看出了父亲看不到的东西。她悄悄告 诉父亲,这位远来的叔叔,家中刚死了人,陈嗣庆听了,紧紧攥住了女儿的手,示意她休要胡说,客人到了家,落坐言谈之间,面容悲戚,说到前几个 月,他的儿子不幸夭折,黯然泪下。陈嗣庆想起三毛的活,不禁暗暗吃惊。三毛长大之后,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过,她很小的时候,就能运用“心灵感应”的特异功能,掐算过去,猜度未来。她举过不少例子: 她十三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将来要嫁给一个西班牙人。她把这种感觉告诉母亲,母亲大不以为然。然而,十数年后,她果然成了西班牙人荷西的妻 子。她对电话也很敏感,话机静静地在那里放着,三毛突然感到有人要打电 话来,急忙跑过去接,果然,电话铃“嘟嘟”地响了起来。她和香港作家倪匡、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结为好友。有一天,三人约 定,将来谁先死了,谁的灵魂一定要想尽方法,与活着的二友取得联系。后来古龙先死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和他俩联系,倪匡忍不住,问三毛是怎么回 事,三毛一本正经地解释。“这个酒鬼,他一定又在阴间喝醉了。”有关三毛“心灵感应”的种种传说,为她罩上了若干神秘的色彩。 从上面几件事情来看,恐怕有的是似是而非的。譬如少女三毛的结婚预言,实际情况是,她当时正狂恋着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并梦想成为他的另一 个女人。又如对古龙失约的解释,不过是一个荒诞的自嘲而已。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作为一个作家,三毛确乎有着比一般人敏锐细 腻得多的文学感觉,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天赋。没有这样一种天赋,就没有 文学天才三毛。三 三毛六岁以前的童年生活,是在随家不断地变迁中度过的。 从陪都重庆,到当时的首府南京。再随着内战的炮火,经上海,远渡台湾。 三毛的童年,是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一群人的缩影。尽管是一个战争儿童,尽管屡次迁徙、颠沛流离,但是小三毛并不知多 少愁苦滋味。她生长在一个中产知识分子家庭,饥谨冻馁之苦是没有的,与同时代许多中国儿童相比,三毛是幸运的,更不用比张乐平笔下那个流浪苦 儿“三毛”了。作家三毛之所以用了这么一个苦难的名字,实在是因为文缘和笔画比较 简单一些,与同命相怜无关。三毛自己也说:“我虽然是抗战末期出生的‘战争儿童,,可是在我父母的呵护下,一 向温饱过甚,从来不知物质的缺乏是什么滋味。”童年三毛,敏感而孤僻。这多少勾勒出了三毛一生的景观。当然,三毛 长大以后的悲欢故事,还有更丰富的背景和因缘。家庭教育,开明良好。入学前的大量阅读。与家中的书香气息分不开。 三毛虽然是一个幸运儿,却没有好好地享受童年。六岁,当许多小孩正玩得发疯的时候,这个敏感孤僻、稍有一些早熟的女孩,就早早地,背起沉甸甸的书包,被母亲搀进学校里去了。第二章青青校树第一节书奴“我成了十足的书奴。”——三毛《逃学为读书》一由于入学前有了阅读基础,入学后,拼拼注音,三毛就可以自个儿读书 了。小学的日子非常容易打发,国文课本一发下来,她第一天大声朗读一遍, 便不再新鲜了。有一次,她甚至跑到老师那里,很轻蔑地评论说:国文课本编得太浅, 怎么能把小学生当傻瓜一样对待呢?课堂上的东西过不了瘾,课外阅读便成了三毛生活的重要内容。 每月中的节日,是《学友》和《东方少年》杂志发行的日子。书捧回家,她跟着姐姐,不知不觉地就把它们读完了。 读罢杂志,她开始翻堂哥们的书架。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等人的作品,就是这样被翻出来的。她废寝忘食地读它们,如同堕 入了迷宫。许多年以后,三毛还记得,她读鲁迅散文《风筝》的时候,受了 多么大的感动。读书成了三毛最大的嗜好,“那时候报刊不够看,一看便完了。所以什 么书拿到手来就给吞下去”。家中的藏书翻遍了,三毛便盯上了邻近的小租书店。她哪里知道家中的 经济困难,无止无休地缠住母亲要零钱,只要能得到一毛钱,她就会钻进租书店,再也不肯出来。在租书店里,她最初只能读懂儿童书,如劳拉·英格儿的全套美国西部 移民生活的故事书:《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农夫的孩子》、《银河之滨》、《黄金时代》等等。 不知从哪一天起,她捧起了大部头:《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唐·吉诃德》、《飘》、《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雷 绮表姐》对三毛来说,这些还显得过于深奥的西方名著,一古脑儿闯进了 她的世界。之后,她开始读中国长篇小说。第一部是《风萧萧》,作者徐讦,二十 年后成了三毛的干爸。。到了小学五年级,三毛的阅读能力,大大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二五年级下学期,三毛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 给了她莫大的影响。她在课上,偷偷地读。把《红楼梦》藏在裙子下面,老师转身写板书, 她便掀起裙子读书。终于读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大虚情贾雨村归结 红楼梦”:“当我初念到宝玉失踪,贾政泊舟在客地,当时,天下着茫茫的大雪, 贾政写家书,正想到宝玉,突然见到岸边雪地上一个披猩猩大红氅、光着头、赤着脚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贾政连忙站起来要回礼,再一看,那人双手 台十,面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宝玉吗,这时候突然上来了一僧一道,挟着宝玉高歌而去‘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濛太空;谁与我逝兮,吾 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当我看完这一段时,我抬起头来,愣愣的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 儿,忘了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已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我痴痴地坐着、痴痴地听着,好似老师在很远的地方叫我的名字,可是我竟没有回答她。 老师居然也没有骂我,上来摸摸我的前额,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默默地摇头,看着她,恍惚的对她一笑。那一刹那间,我顿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我终于懂了。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追求的目标了。” 当年三毛十一岁半,接受了《红楼梦》的启蒙。从此,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上,《红楼梦》给予三毛的影响,不仅有文学上的,还有哲 学上的。杂糅在那部伟大名著中的中国传统的佛道思想,对三毛世界观的塑造,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三在三毛早年的读书中,还有两本书必须一提。一本是金庸的《射雕英雄 传》,另一本是《水浒》。三毛六年级,毕业考试最紧张的时候,忙里偷闲,读了一大部《射雕英 雄传》。之后,便迷了金庸一生。无论写作有多么紧张,病得是多么糟糕,金庸的新书她每卷必读、不肯 放过。1983 年,她写了一篇读金庸作品的随笔,父亲陈嗣庆看了不懂,在饭桌上表示不满,一向孝顺的三毛竟一反常态,与慈父顶撞起来,晚饭闹了个 不欢而散。三毛爱金庸作品很深,其中人物个性,她能侃侃道来,如数家珍。三毛认为,金庸早期的作品苍苍凉凉,很有诗意,比后期作品更有文学魅力。 初一,三毛读了《水浒》。这部书对三毛的文学风格,影响很大。她的成名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生动活泼的白描手法,受《水浒》的影响十分明显。 三毛在沙漠里的第一篇作品《沙漠中的饭店》,提到她“自在一旁看那第一千遍的《水浒传》”。她能记住书中一些很小的细节。有一次,她和丈 夫到葡萄牙旅游胜地马德拉游览。看见那里的杨树枝叶扶疏,十分茂盛,便联想到黑旋风李逵来:“李逵江边钓鱼,引得浪里白条张顺出场的第一章里, 就提到过杨树。”三毛真诚地认定,一个中国作家在起步的时候,《红楼梦》和《水浒》 是两部最好的教科书。1982 年,她到台湾文化学院教中文,便自作主张,开了这两部书的专题课程。在三毛的文学作品中,“红楼”魂魄和“水滁”笔法是交相辉映,水乳 交融的。总之,课外阅读,成了三毛小学和中学时代最大的乐趣。初二那年,三 毛受到了数学老师的一场羞辱,此后她一逃公墓,二逃图书馆,逃到那里的目的,是一个人静静地读书。读书,成了这位孤独少女逃避世界的最大慰藉。 她读文学,有时也读历史和科普,她买的最早的一些书中,有《九国革命史》和《一千零一个为什么》。 三毛也酷爱外国名著。尤其崇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陀斯妥也夫斯基她发现,这些巨人们写出了人性的光辉。 这一时期,三毛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走上了文学的旅途,她受到文学启迪的那一段“红楼”文字,意境凄美,颇有禅味,它不仅对一位十一岁的小 孩子来说,显得艰深,即使一些热爱文学的成年人,也未必能领尽其中三味。三毛,有相当高的文学天份。第二节拾荒“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三毛《痴心石》一三毛虽然是一个“温饱过剩”的温室花朵,不知物质缺乏为何物,却有 一个奇怪的癖好——拾荒。三毛自小走路,喜欢东张西望,尤其做小学生时,放学了,书包先请走 得快的同学带回家交给母亲。她便一个人沿着田间小径,慢吞吞地游荡,这一路上,总有说不出的宝藏可以捡起来赏玩。那些宝藏可谓五光十色,有时是一颗弹珠,有时是一枚大别针,有时是 一颗狗牙齿,也可能是一个极美丽的空香水瓶,又可能是一只小皮球。运气最好的时候,是捡到一角钱。一角钱的用处很大,可以到租书店取下一部好 书,或者交给姐姐,换来一段津津有味的故事。至于路不拾遗、拾金不昧的好品德,三毛想也没有想过。 一天,在课堂上,国文老师布置作业,题目是小学老师们惯用的:写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文一向是三毛最拿手的强项,几乎每次作文,老师不用看,就要她把自己的文章给全班朗诵,然后作为范文嘉许一番。这一次三毛又被点起来朗 诵,却让老师大失所望。三毛大声读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 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小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 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三毛还没有读完,老师已经气得听不下去,顺手抄起黑板擦,向她劈面 砸来。老师怒气冲冲:“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命三 毛重写。三毛收回这篇拾荒人宣言,杜撰了当一个医生的理想。老师看了,点头 满意。这位国文老师的得意门生,在杜撰敷衍的时候,竟然没有动一下当一名 作家的念头。二三毛的拾荒癖好,并没有被国文老师的黑板擦砸掉,相反,她逐步升级, 精益求精,越拾越有眼光。拾破烂,成了三毛一生中戒不掉的适情雅趣。 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三毛对破烂的选择愈加独具慧眼。十三岁那年,三毛偏爱一切木制的东西。有一天,她忽然发现家中女工坐的本头墩,是一 件美丽绝伦的艺术品。宝物蒙尘,完全像复活岛上那些人脸石像。于是她找来一块空心砖给女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木墩抱回卧室,供了起来,弄得女 工莫名其妙。还有一次,三毛走在街上,看见几个壮汉大汗淋漓地在那里锯树。大树 被“嗨哟嗨哟”地扛走了,丢下了一个很大的树根。三毛打量着树根,绕着走了三圈,越瞅越投缘。终于,这个又瘦又矮的小女孩,居然拼足了力气, 摇摇晃晃地把这件“艺术品”扛回家中。她宝贝似地把它安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心一意地爱着它。拾荒使三毛如此陶然,一只黑板擦的威力,就显得 太微不足道了。拾到了大学三年级,三毛赴西班牙留学。留学飘泊的日子里,心理上没 有归依感,她也失去了收集宝物的心情。直到 1972 年,再赴西班牙,做了小学教师,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后,三毛的拾荒梦又死灰复燃。“我同住的朋友丢掉的旧衣服、毛线,甚而杂志,我都收拢了,夜间谈 天说地的时候,这些废物,在我的改装下,变成了布娃娃、围裙、比基尼游 泳衣”拾荒梦真正大放异彩,是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的时候。荷西没有钱,租 不起高级职员的白色公寓,只能在坟场区租两间房子,和当地的土著沙哈拉威人聚居在一起。三毛家对面是一片大垃圾场,这种不幸的风景,却成了真 主安拉对三毛的恩赐。三毛颇为庆幸,她说:“拾荒人眼底的垃圾场是一块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一有空,她就踱进“花园”,细细地游览一番。三毛像发现了阿拉伯人的宝库一般,在这座垃圾场里发掘出了许多的室 物。一块腐烂的羊皮,捡回来煮煮洗洗,几天之后,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座垫。淘来几个大小瓶子,三毛涮洗了,做成花瓶。花瓶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 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最使三毛陶醉的,是她用报废的汽车轮胎改成的圆椅垫:“我放上一卷录音带,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充满了房间。 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三丈夫荷西,是她的拾荒知己。 荷西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凭着专业出身的巧手,他常常把太太淘来的破烂,精心改造,化腐朽为神奇。自行车上的旧零件,由他的手摆弄一番, 就成了一副绝佳的项琏。三毛从棺材店捡来一些木板,他花了几个休息日,做成一张桌子。至于圆椅垫之类的小玩意儿,荷西做起来,简直是信手拈来。 荷西是一个聪明的丈夫,他知道如何讨太太的欢心。结婚的时候,他送给新娘的礼物,是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那是他在烈日的沙漠里,走了很远 很远,苦苦寻找到的。三毛收到这个礼物,十分高兴,欢喜程度绝不亚于收到一顶凤冠。 陈嗣庆夫妇也投女儿所好。周末,到海边散心,这对老人弯着腰,在海摊上寻寻觅觅好几个钟头,为她捡来了两枚彩石。三毛看了很激动,把彩石 取名为“痴心石”。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它:“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 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霎间,在性灵上,做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在加纳利群岛,三毛结识了唯一的一个拾荒同好,瑞士人希伯尔。希伯尔原是一位小学教师,一次,他发现学生们可怜极了,一个个像被驯服的羔 羊。希伯尔很难过,便辞了教职,专靠拾破烂度日,其收入倒也不亚于小学教师的薪水。希伯尔是职业拾荒家,他淘垃圾的本领,比三毛要高得多。俩 人曾一同到岛上的垃圾场里找宝,三毛还在两眼茫茫、一无所获的时候,希伯尔已经抬出了一面雕花木门,送给荷西。经济逐渐丰裕,三毛拾荒而外,买的“破烂”也多起来。它们都像金银 细软一般,被三毛珍藏起来。1987 年,三毛出版了一本书《我的宝贝》,详细介绍自己一部分收藏品,娓娓叙述了每个宝贝里藏着的故事,并附有精美 照片。书中的藏品五花八门,洋洋大观,有首饰,别针、项链、十字架、锁、 手镯等;有日用品,五更灯、煲、茶壶、碗、盘子、酒袋等;有纺织品,衣裙、挂毯、刺绣、彩布这些东西,多是一些民族民俗气息浓厚、极富历史 感的小工艺品。其中一些纪念物,是三毛的永珍:结婚礼物骆驼头骨,荷西的学生证,母亲买给她的泰国项圈和“痴心石”等等。三毛的这些宝贝,反映了她独特的审美和购物偏好。拾荒与收藏,是三 毛多彩生活的一道彩虹。三毛很有感情地说过:“我深深地爱着它们。也许,这份爱来自美的欣赏,又也许,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更可能,因 为这一些与那一些我所谓的收藏,丰富了家居的悦目与舒适。”当三毛与它们结缘的时候,每一件宝贝的背后,多多少少,都珍藏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 故事。第三节驻兵“兵来,我们做小孩的最欢迎。”——三毛《一生的爱》一三毛入学的时候,才六岁,比同班的孩子要小一些。学习虽然不太费力, 但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使这个早熟孤僻、整日梦想浪迹天涯拾荒为生的浪漫的小女孩,一点儿也愉快不起来。三毛属于那种贪玩的女孩子,凡是她那个年纪玩的花样,她都乐此不疲: 含着一枚槐树叶,扁起嘴来,打一声长长的唿哨;用鹅毛管、破毛笔管,吹飞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还有玩五石子棋,跳粉笔画的房子,手帕一围 唱布袋木偶戏有一次,她为了收集更多的橡皮筋、画片和玻璃糖纸,还战战兢兢地偷过母亲的五元钱。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不好受,第二天清晨,她 又偷偷地交出了那张红票子。那年,她三年级,九岁。走进学校,三毛总有一种小羊儿入圈的感觉。孩子们身穿着清一色的学 生制服,脑袋后颈,一律被剃成西瓜皮发型。没有色彩,没有欢乐,更不敢到“最妩媚的花园”——垃圾堆里光顾。到了高年级,考试竞争压得学生们 喘不过气来,稍不留神,就要领教老师的鞭子和各种体罚。在三毛的回忆里,当年台湾小学校里的体罚,就如同中世纪欧州黑暗的 教廷。三毛很清楚地记得,班上有一个可怜的男生,被老师喝到讲台前,一顿鞭子抽下来,男孩子站都站不起来了,只得在同学们的注视下,一寸一寸 地爬回座位。三毛是一个乖顺胆小的女孩子,挨的鞭子不多,那种血肉横飞的体罚,就更不敢领教了。三十年后,成了作家的三毛,痛切地写下了小学生活的苦楚:“一群几近半盲的瞎子,伸着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些并不知名的东 西。”学校像被锁在浓密的闷雾里,甚而没有港口传来的船苗声。学校当然不是中世纪的教廷。偶然,也有活泼生趣的时候。三毛最喜欢 的,是每年十月中旬,“双十”节前,军队来校借住的时候。二四年级那年的秋天,军队驻校的时候,三毛结识了一位大朋友——哑巴 炊兵。哑巴不会说话,聪明的三毛懂他的哑语。 与哑巴认识的那一天,三毛无论如何不能够忘记。那天早晨出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三毛像往常一样上学。她没有穿红衣服,也没有洒什么香水。 路上撞见一头牛疯了,疯牛不伤别人,像认识她似的,紧紧盯住了三毛。三毛魂飞魄散,撒丫子便跑。疯牛见状,在后面狂追不舍。三毛冲进了学校,一头便钻进了教室。各个教室的孩子们,都把大门死 死顶住,从窗口看疯牛在操场上左冲右突,引牛入校的小三毛,躲在角落里,大声喘气,惊魂未定。可倒霉的是,那天碰巧是她值日。一向颐指气使的风 纪股长,指令三毛出去打开水。三毛是一个乖女孩,不得不战战兢兢地提起壶,钻出门,硬着头皮往厨房走。 疯牛在操扬上狂奔得更厉害了,红着眼睛,高声吼叫。当小三毛小心翼翼地提着一壶滚水,往回走的时候,完全被疯牛的吼声吓垮了。她放下壶, 蹲在走廊上,像一只受伤的兔子,瑟缩在那里啜泣起来这时,哑巴炊兵挑着一桶水过来了。哑巴放下担子,提起三毛的小水壶,搀起受惊的女孩子, 把她护送进了教室。疯牛,终于被出操回来的驻军们赶走了。三毛和哑巴成了朋友。 哑巴不识字,三毛用树枝在地上教他识字。有时候,三毛把手工课上的劳绩送给他,或者是一颗酸话梅。哑巴帮她提水,送一张芭蕉叶子给她做垫 子。放学了,校园里洒满了温柔的夕阳,哑巴带她玩跷跷板。哑巴不会说话,但他爱笑,小三毛被高高地弹到半空中时,哑巴的脸上就会“哗”地一下开 出好大一朵花来。哑巴参军前,是四川乡下的农民。有一天,媳妇要生小孩了,老娘吩咐 他到城里买药,哑巴去了。半路上遇见国民党兵,被抓了壮丁。一路担着东西,到了台湾。哑巴回不了四川,见不到老娘,见不到媳妇,也见不到那个 没能见面的孩子。善良的哑巴便把一腔父爱,倾注到眼前这个和他的孩子年龄相仿的女孩身上。每天清晨,哑巴都呆呆地立地校门口等着,直到看见三 毛,才像孩子似地笑起来。一天,哑巴招呼她过去,他很难过地告诉小三毛,再过几天,军队就要 开走了。他们就要分手了。说完,湿着眼睛,送给她一枚贵重的金戒指。这一大一小的友谊,遭到了老师的制止。在老师的威吓下,三毛被迫与 哑巴疏远。哑巴很悲伤。三毛总是看见他在远处的墙角,哀哀地向她的教室 张望。直到驻军要走了,军人们站着整齐的队列,准备开拔,三毛终于忍不住, 冲出教室和哑巴道别。哑巴送给她两样东西,一包牛肉干,一张地址。哑巴笑笑地转身走了。他也许不知道,他送给小三毛的那包牛肉干,被 追出来的老师夺了过去,随手喂了土狗。那张地址,也被没收了。三毛不能给哑巴写信,但她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位朋友。成名之后的三毛, 写了一篇散文《炊兵》。她写道:“那是今生第一次负人的开始,而这件伤心的事情,积压在内心一生,每每想起,总是难以释然,深责自己当时的懦 弱,而且悲不自禁。”哑巴不识字,恐怕读不到三毛的这篇散文。何况,三十多年过去,也许 他已经死了。三五年级,读《红楼梦》的那一年,三毛还发现了另一个瑰丽世界——美 术。这个发现,应当感谢一位驻军少校。 一天清晨,三毛到校很早,她跑到操场上,玩她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单杠。在学校里,三毛的体育成绩是很好的。尤其是单杠,她的本事大到可以用双 脚倒挂着,大幅度地晃,玩得很惊险。她长时间蝙蝠睡觉似地倒挂着,直到流出了鼻血,才高兴地翻下来。这天,三毛又吊出了鼻血,恰巧,一位年轻 的少校走了过来,看见小三毛在那里擦鼻血,很心疼,搀着她,到他的宿舍去擦脸。 满鼻是血的小三毛,站在少校的房间里,被墙上的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一幅报纸大小的素描,画面是一个女孩子的头像,美丽得像一个天使。 这幅画震撼了三毛。三毛说:“那是一场惊吓是一声轻微低沉的西藏长号角由远处云端飘过来,飘 进了孩子的心。那一霎间,透过一张画,看见了什么叫做美的真谛。”此后,三毛像着了魔,一有空就往少校的房间跑,她不进屋,隔着窗户 与画上美丽神秘的少女幽会。这样的幽会,使三毛如痴如醉,有时候,一天能跑上七、八趟。小三毛深深地恋着这位天使,带着一种安静的心情,自自 然然滴下了眼泪。与《红楼梦》给予三毛的文学启迪相似,这幅少女肖像唤起的美感,是 三毛在美术方面的一次启蒙和觉醒。对十一岁的三毛来说,美术世界的线条和造型,光和色视觉世界的五彩缤纷,比文学的美,似乎更直接、更亲切、 更容易使小孩子接受一些。三毛在这以后,更多的是做画家的梦,其次才是 文学梦。少校对这位流鼻血的女孩子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临走,他把这幅画 装进了行囊。少校走了,天使一般的少女也走了,却留下了一个瑰丽的梦,让三毛做 了一生一世。第四节情萌“我的第一次求婚意向发生得很早。”——三毛《求婚》一在三毛的眼里,枯燥刻板的小学校,犹如中世纪的教会,后颈被一律剃 青的小学生们,就像一群苦修的小僧侣。清规戒律多得很,让人浪漫不得。少女三毛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天天地发育长大。感情这个东西就那么奇怪,清规戒律越多,就越要发出点芽儿来。 大约四年级,三毛十岁。学校欢送六年级的学生毕业。举行全校同乐会。毕业班的学生排练一幕话剧,叫《牛伯伯打游击》。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功 课好,模样也俊,出任女主角吴凤。三毛到礼堂看排戏,正巧导演缺少群众演员,当即被抓了角色,扮演“匪兵乙”。匪兵乙的戏很简单:匪兵乙和匪兵甲先是躲藏在一大片黑色布幔后面, 算是设下埋伏,等待牛伯伯中计。接下来,牛伯伯上场,搜搜寻寻地走近布幔,这时,甲乙俩匪兵“唿”地一下同时跃起,对牛伯伯大喝:“站住,哪 里去!”就这么一句台词。陈田心是学校里的白雪公主。每逢排戏,多是扮演女主角,令三毛羡煞, 这次三毛出演匪兵乙,只有一句台词,又是反面角色。三毛虽然有些难堪,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