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呻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的一生中,难免要经历诸多的风雨。许多人会在厄运来临的时候,经受不起,凄风苦雨中消沉下去,毁了自己。但是,身处安逸,一帆风顺,也会让人变的不思进取,目光短浅,自断前程。大凡有志向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才行。幼年的和珅,涉世不久,就不得不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巨大的考验。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甲喇为满语,汉译为“世”“代”等意,是八旗组织中的第二级,八旗规制,五屯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他的五世祖牙哈纳巴图鲁,屡屡战功,为后世子孙挣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其父为常保,承袭世职。由于常保堂叔啊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所以特赐常保为一等云骑尉。到乾隆之时,常保出任福建都统。所以,和珅出身并不是太卑微,乃是将门之后,原本有可靠的保证,可以令他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也许这样就没有做为满清历史上最大贪官的和珅了。然而,和珅出世不久,家中就陡发变故,将他一下推到了人生的危境之中。和珅的父亲常保,史书上对他的生平记述不多,仅可以知道他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因身为福建都统,所以很少留在京城,多年戌守在外。从不顾及为子孙后世留下多少家产。因此,和珅的家中很少有额外的收入,全凭常保一人薪俸过活,虽然衣食无忧,却为日后的窘境埋下了隐患。乾隆二十五年,常保在福建任上突然病逝。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骤然断绝,和珅的生活立刻窘迫起来,和珅的生母在生下他的弟弟和琳之后不久就病逝了。继母对待他们兄弟苛刻暴戾,根本无温情可言,和珅兄弟每日在继母的白眼中过活,甚是凄苦。换做别人,这样的生活出许早就令稚嫩的双肩不堪重负,消沉落没了,然而对于和珅,这些只是更加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经历过幼年的这一切坎坷,和珅锻炼出了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逐渐变的顽强坚忍,就像一株幼苗,人世的风雨没能阻断他的生长,反而令他更加强壮,充满了无尽的生机。所以,生命中的忧患绝非仅是不幸,它也是一个人成功必须经历的锻炼,中国古代的哲人孟子曾说人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上最好的贵族学校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自然是和伸少不了的致胜法宝,但是,倘若没在真才实学的积淀,他也不能博得乾隆的如此信任。将国家大权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一点,和伸早在进入咸宁宫官学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咸宁宫官学对学生的要求极益严格。读书诸生清晨入学,日暮散归。如果遇到天气不好,经过请求,学生可以留宿在学内学校没管理大臣,协理事务大臣,另外还有满汉总裁两名,必须是翰林才能担任,学内的散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是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和伸在这里如鱼得水,不知疲倦的吸取知识。他整日沉浸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之中对儒家的经典谙熟于胸。而且仔还学习了许多人都不胜其烦的满、蒙、藏等各种语言。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加了两门功课:搜集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横仿乾隆的字体。他生业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没过多久,乾隆所有的御制诗文无不熟透,终日细细的揣摩。机会只亲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和伸在咸安宫官学里刻苦攻读为他以后的飞皇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等待机会的来临了,只要有机会,和伸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的。乾隆四十年,二十六岁的和伸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御前侍卫的职衔。他等的机会就要到来了。一天,乾隆正坐在车舆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待卫急勿勿的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怒道:"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众待卫一见,慌忙跪倒。乾隆一连问了几声,众侍卫们根本不知皇上所言为何,只剩下了惊慌失措,谁敢开口。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说:"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乾隆不料有人应声答话,就说:"哪人说话,站起身来。"和伸这才从人群中站起,请求皇上怒罪。乾隆见到和伸,不禁问道:"想你一个仪卫差役,却也知道《论语》你念过书吗?"和伸忝忝敬敬的回复皇上,说自己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乾隆一听大喜,眼见和伸不仅长得一表人材,而且还是官学的学生,有心考他一考,就说:"你且说说《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意思?"这正是和珅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他平日的攻读,此刻终将派上用场了。于是,他不慌不忙的说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起则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妾心。如此,于国于都,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之以威力,防微在渐,不然,就真正是'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了。"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珅随待在侧。不知不重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不久清手中的《孟子》上朱熹的注解了。因为朱注是用小字排在《孟子》的原文之下的。乾隆就对和伸说:"和伸,去拿灯来,这行字,朕看不清了。"和伸躬身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乾隆续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了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和伸不假思索,朗声背道:"吉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薜,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情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王典到哉!"世之谓也。和珅一口气将朱子的注疏背了下来。乾隆等他背完,说:"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于是,乾隆背文,和伸背注,君臣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背了许久。过了没几天,和珅就被乾隆升为户部右待郎。和珅的博闻记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也许并不罕见。由唐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已经日臻完善,也更加僵化。不只是儒家传统的典籍,朱熹的注也一样成为经典,所以,续书人将朱子的注解一同背诵下来的,也有很多。和伸在经典上的才学比起与他同朝的刘墉,纪晓岚来,未免还是差的很多。但是和珅自有他的过人之处。要想在人材济济,竞争激烈的朝廷中出类拔萃,就必须有别人所没有的才能,必须赴到,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乾隆一朝民藏、蒙关系密切,经常有文书往来,然而朝臣中却少有人懂得这两种文字。和伸在咸安宫官字中,不畏艰深努力研修精通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往往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令人刮目相看。乾隆七十寿诞之时,朝廷上下都在紧张的安排祝寿典仪。恰在此时,西藏六世班禅飞骑呈来一份文书。乾隆接过文书,却是藏文,随行的众位官员无一人懂得。乾隆立刻威到了和伸的重要,派人火速传他前来。和伸到来后,拿起信,随即念道:"小僧自动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思,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人,无以极称,虽然每日祝祷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让众喇叭等唪经祈祷,但仍时时企望见文殊菩萨大皇帝。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皇帝膝前,以达敝意。乾隆听罢大喜。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大寿若有班禅额班诵经,宣扬佛教,会见蒙藏王公贵族,一人来朝而万众归心,必然会使祝寿活动大放异彩。当即命和伸拟绍。和伸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好了诏求。乾隆见了更是高兴,又命和伸全权负责在垫河修建庙宇,偌班禅进京时居住。为了奖励和伸卓越的上交才能,乾隆任命和伸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事务及外交上的一切事宜。这几件事情,都不是不字无术三辈能够做得出的,由此,可见,和伸的成功也是靠了才学的帮助。当时名满天下的表枚就曾称赞和伸兄弟说"少小闻待礼,通候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在他笔下,和伸俨然是一具文武全才。和伸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权倾朝野,富可致国的巨贪。与他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和伸生于乾隆十五年,他的父亲常保曾经是乾隆时期的福建都统。常保为官清廉,而且多年征战戍守在外,所以,没留下多少家产。等他乾隆二十五年病逝在福建任上时,和伸的家境立刻窘迫起来。和伸的亲母生下他的弟弟和琳之后不久就病逝了。继母对待他们兄弟二人极其苛刻。这些都使和伸从小就饱尝了人间冷暖,受尽了别人的白眼。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和伸就此消沉下去,反而激起了他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乾隆二十四年,和伸和弟弟和琳一起被远入威安官官学。这是京城最好的学校,入读的大多是家境殷实的八旗子弟或是内务府子弟。这些人倚仗着父祖的富有和权力,宝马轻工业裘,骄横拔扈。贫寒好学的和伸兄弟,虽然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却屡屡遭人歧视、侮辱。有一次,一位大员的儿子写了一首嘲讽老师的诗,却说是和伸作的。恼羞成怒的教师不容和伸分辩就抄起戒尺一通乱打。和伸知道,向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却无论如何不敢招惹大员的儿子。戒尺一下下打在和伸的身上,渐渐打碎了他心中的良知。和伸知道,在这样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金钱。只有有了这二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尽情的享受人生,才能要那些势利的人们屈从奉承自己。从此,权力和金钱就成了和伸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得到权力,他刻苦攻读,处心机虑,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皇帝,放弃了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不惜一切的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付得了乾隆的欢心,以罕见的速度一路攀升,终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几乎把握过大清帝国所有有实权的职位,国家的人事权、财权、军权,文化教育大权,民族事务及外交大权都直接的控制在他的手里,以改于朝鲜使者和英国使者都把当成二皇帝。对于金钱,和伸更是显示出了绝无仅有的贪婪,他对金钱的执着几乎是变态的。他被嘉庆帝查抄时的财产,相当于他执政二十年间整个大清帝国财政收入总和的一半还要我多。堪称当时的世界首富。纵观和伸的一生,他从来对自己少年时立下的志向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也可以说得上是矢志不渝了。这也许是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因为欲望的驱使更容易持守,但和伸为此而作的种种努力与忍耐,付出的种种艰辛,对我们或许也不无教益。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选择佳婿清朝把随清军入关的满人分为八旗,其中,和伸属正红旗,在注重门第的清朝社会中,已属平常,他的父亲常保官职不高,仅因为堂叔啊哈顿色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葛尔时,英勇阵亡,常保才得以承袭一等云骑尉的世职。常保至乾隆是出任福建都统,多年戍守在外,官职低微,家资也不丰厚,等到他在福建任上病故的时候,和伸一家立刻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变的困窘不堪。和伸兄弟四处举债,才能够进入当时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读书。所以以和伸的出身,如果不是他善于把握机遇的话,很有可能会平凡的终此一生。和伸生命中的第一次重要的机遇出现在他在官学中最为艰苦的时期,他的出色引起了英廉的注意。英廉字什六,号梦堂。原姓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后来作过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并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等重要官职,在乾隆一朝,他是颇得重用的大臣。在他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逝世的时候,乾隆还特赐银5000银作为他的丧葬费用。《清史稿》中有他的传,并且说他"先陟外合,考历著声绩"。即是说他在同僚中颇有威望,作出一定的政绩。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很早就先后去逝了,只留下一个女儿。英廉对这个孙女疼爱有加,精心培养,并且颇费苦心的为她选择佳婿。经过一番长期、细致的考察,才将目光锁定在当时身为宫学生员的和伸身上。在他眼中,和伸是理想的人选。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还是一个一表人才的英俊青年。而且,没有一般八旗子弟的少年轻狂,很早就显示出了成熟与干练。英廉料定,这样的一个青年日后一定会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所以,有心把自己心爱的孙女许配给他。从此,咸安宫官学中不时可以看到英廉的身影,他总是详细询问学校的情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直至日常起居都极关心。起初,官学的老师们对英廉此举十分不解,两年后才恍然大悟,不禁惊异于英廉的眼光。英廉为了 进一步考察和伸的才华,特命人将他叫到家中,让他为自己提写匾额,和伸不明其意,心中隐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决定不让它溜走。他细心在英廉面前彬彬有礼的应对,苦心思索,为他撰写了几幅文才斐然的楹联,让英廉大为满意,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孙女嫁给和伸。英廉自此让和伸在宫学中安心读书,对他多方观照。从此,和伸在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得以安心读书,顺利完成学业,为他以后的发达,打下坚实的基础。等到和伸成年之后,他18岁的时候,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伸与冯氏的婚事。和伸的儿子丰绅殷德在他的诗集《延禧堂诗钞》中说:"尝闻先外祖母下世时,太夫人尚幼,最蒙曾外祖怜爱,自教养以及聘嫁,曾外祖为之经理"。和伸的妻子冯氏不仅秀美绝伦,而且知书达礼,全没有一般官宦人家小姐的种种劣习。英廉的悉心教导使她成为一个贞慧贤淑的女人,和伸夫妻成婚以后,相亲相爱,感情颇好。即使是和伸后来官高爵显,风流无度的时候,他还是保存了对冯氏的真情实意,对冯氏关怀备之。冯氏也一心一意的关心照料着和伸,特别是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更是恩爱有加。这一个机会给了和伸发迹的根基,如果没有英廉的关照,不知道和伸还会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一个人的才华,唯有显现出来,为人所知,才有可能成就事业,然而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的展示,往往会招来平庸之辈的嫉妒与摧折,机遇与风险并存,想要把握机遇,必须勇于承担由此要能带来的风险,放开胆子,一往无前,畏手畏脚的人只会看着大好时机在眼前溜走,时机只会青睐那些勇敢的人。和伸在他23岁时,被授为三等待卫,后来以被挑选进入黏竿处,黏竿处又称为上虞备用处,即是皇家的仪仗队,皇帝的出巡等一切仪仗事宜都由上虞备用处负责,和伸由此得以经常有机会在皇上身边,一般的侍卫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加上"伴君如伴虎"的古训,整日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唯恐一时差错,招来杀身之祸,更别说敢在皇帝面前直陈已见了,而这正是和伸等待的机会。清人陈康祺在《郎潜记闻》中记录了和伸发迹的过程:"一日警跸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思,谝《论语》虎兕出于押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子云何。和伸独曰:'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上为霁颜问:'汝读《论语》乎?'对曰:'然'。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自是恩礼日隆。"可以看出,当皇上发怒,众人惊愕,皇恐不安的时候,和伸敢于挺身而出,勇于应答,才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只要我们想想,和伸面对的是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首异处,就不得不佩服他过人的胆识了。和伸自从被乾隆发现以后,就凭着自己的才思敏捷,精明干练,一次次在乾隆面前加以展示,使乾隆对他的良好印象愈来愈巩固,对他到了坚信不疑的地步,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就绝非一般的弄臣之流可及的了。和伸对乾隆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都了如指掌,可以想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欲为。甚至乾隆尚未想到的,他也可以预先想到,据朝鲜使臣的记载:乾隆每问和伸一件事。和伸不但能立即回答的有条有理,而且还能把事情的前后经过,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怎能不让皇帝喜欢呢。乾隆因此就逐渐养成了任何事情都要询问和伸的习惯,对他的话不会有丝毫疑心,远远胜过朝中其他的大臣。乾隆皇帝还爱夸耀自己的文采,喜欢吟诗作赋,和伸早年便已对乾隆的诗作下过一番功夫,对他作诗的风格,用典、喜用的词句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偏爱,甚至闲瑕时以"骚人"自居,与和伸同时代的钱泳曾评价他的诗说: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伸的诗作统统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阅后,怎能不喜,很多时候就命和伸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了。在和伸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所为,如《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匣戊申》一首: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霜叶平铺青嶂红,角方晓挟寒风劲。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莹。文修戒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乾隆皇帝喜好虚荣,贪图享乐,讲究排场,和伸便投其所好,百般逢迎。乾隆每次巡幸江南,木兰秋弥,东巡祭祖,祭陵等出行,和伸总是尽力陪侍在侧,鞍前马后,不辞劳苦,出巡的费用,和伸想出了种种办法广开财路,减轻了内务府的负担,尽量少用国库的银两,令乾隆非常高兴。他还抓住乾隆讲究排场的心理,积极筹划为他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修缮皇宫内殿,等等皇家宫院,使乾隆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视和伸为心腹。和伸知道乾隆喜爱收藏古玩、字画、对于文物有着特殊的偏爱。于是便挖空心思四处搜罗奇珍异宝,向乾隆进献,天长日久,向和伸行贿的人也都知道"和相"性喜收藏,一件珍稀的古玩在和伸眼里往往可以胜过万两黄金,于是,全国各地的珍玩迅速的聚拢到和伸手中,和伸得以从容的从中择选出精品,进献乾隆。乾隆四十五年,朝鲜来访的使臣就曾记下了他见到和伸向皇帝进献金佛的过程:"京城内有佛铺子,互相卖买,朝臣用此做为贡献,皇帝亦以赏赐贵臣。于秋节晨朝,有进贡覆黄帕架子,盛以金佛一座,长可数尺许,舁入阙中,闻户部尚书和伸所献。"由此种种,和伸得到了乾隆空前的信任真可谓是"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对满朝大臣对和伸的不满,弹劾和伸的奉章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甚至对弹劾之人加以打击、压制。每每这种时候,乾隆首先想到的是某人嫉妒和伸的精明能干,嫉妒自己对他的宠信要拆散他的左膀右臂。绝不会想到和伸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当之处,和伸在他眼中俨然一位忠心耿耿遂招致同僚不满的忠臣。时间一久朝中逐渐很少有人再敢参奏和伸了。和伸更加专横跋扈,地位甚至超过了亲王、皇子。正如在乾隆晚年来使的英国人马戛尔尼所见:"(皇帝)刚燥之性,仍不以此少减,即如现在所有皇子,仅止四人,而此四人之中,乃无一人能略握政柄。宁举全国政柄,界诸相国和中堂一人,而绝不计将来承继问题,其意见如何,颇非他人所能揣测,然论者每谓现有之皇子四人,均为皇帝所不喜之。"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和伸的依赖和信任。远远超过了他对他自己的儿子。和伸最终能形成这样的声势,全凭他每日小心谨慎,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及至和伸当政以后,乾隆仍然有意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简直是形影不离,他长期主管户部和内务府,这些国家财政的要害部门,掌握着大宗钱财,乾隆对他从不计不疑,经常会把成千上万两的银子直接交给他,由他注意支配使用。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充满了戒备和伸曾经在升官之初就遭遇了一次弹劾,险些性命不保,千钧一发之际。和伸参与保帅,才安然渡过危机,即使如此,仍然受到了降二级备用的处分,这件事令和伸对朝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戒备,决不再轻信,而对自己的瓜牙,心肠也变得更冷,遇有危险,立刻弃之若弊履,全不顾曾有过的交情,一切都要以保全自己为前提,处处留心,步步谨慎。事情由户部中的一个司务安明引起,户部掌管天下钱粮赋税,主持一国财政,是国家的要害部门,安明在户部任司务,贪恋职务之便带来的实惠,不思升迁,只求能在这一职位上长久的坐下去,所以,为了保住这一位置,尽管尚书侍郎几年中几易其人,安明都一样细心巴结,使他得以久据司务的职位。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至户部又换了一名新尚书之时,安明因为不明利害,交恶与尚书原来部中的左右侍郎欺尚书新到,想要架空他,不予他实权,便勾结下属的绪多司务官员,在尚书面前敷衍了事,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安明本与侍郎过从甚密,自然也从中轻漫尚书,新任尚书,见众人如此,表面上不动生色,安之若素,私下里却分别联系部中官员且以提升来诱惑他们,有很多官员禁不住引诱,就纷纷向新任尚书表明忠心,揭露起侍郎的罪行来,尚书待到握有了真凭实据,便向皇上起奏一本,轻而易举的便把两位待郎清除出户部,安明因此而被升职为笔帖士。笔帖士一职不比司务,手中没有实权,只是一个闲职,各省再没有用得着安明的地方,便不再给他送礼,安明整日坐立不安,朝思暮想着要寻回司务的职位,他再次向尚书付好巴结,甚至,巴结尚书的儿子和亲人,无奈尚书对他憎恶至深,一点不为所动,正在此时,皇上命和伸出任吏部侍郎,安明顿时看到了希望,安明见和伸一无军功,二无政绩,如此年轻便作了军机大臣,一定不是靠正途发迹的,既然如此,就容易亲近,借他实现自己的目标。从此,和伸每次到户部,总能看到一个人对他执礼甚恭,有时在路中相遇,他还会行跪拜大礼,久而久之,和伸就与他相熟起来,安明常到和伸府上走动每次带去的礼物,总能切中和伸心思,令和伸大为满意,安明知道和伸准备扩建居宝,就将置买材料的事情一口应承下来,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尽数花在和伸身上,使和伸省下了一大笔钱,和伸大喜,安明趁机向他诉说苦衷,希望和伸能帮他付回原职,和伸身他承诺等来年京察之时,一定向尚书保举他。果然,京察来临之际,和伸向尚书保举安明做事勤勉,可为司务,尚书心知和伸是皇帝的宠臣,不敢开罪于他,安明顺利的官复原职,自此甘习依附和伸。哪知,安明刚刚升任司务之时,就传来了他父亲病故的消息,按清明礼制,官员父母逝世,称为丁忧要离官回家守丧三年,这三年之中,绝不许为官,安明好不容易才官复原职,一旦离官回乡,三年之中,风云变换,等他回朝之时,恐怕早已是物事人非的,他两年来的苦心经营必然荡然无存的,安明不忍心就此做罢,就把父亲去逝的消息隐瞒下来,密不报丧,但这种事情如何能瞒得住。户部尚书得知安明把父亲丧亡的事匿而不报之后,就有心借此整掉和伸,他将此事密报于吏部侍郎永贵,因为满朝文武之中,惟有阿桂和永贵才有可能弹劾得了和伸,阿桂此时正征战在外,只有求助于永贵了,永贵初为浙江巡抚,即以清廉著称于世,原又屯田新疆,多次平定叛乱,近些年才回到朝中任职出任吏部尚书,值军机处,与阿桂齐名人称"二桂"乾隆曾多次褒奖他说:"天开朕(),让朕悉知永贵忠心。"永贵接到密报,细心查访几日,弄清确有此事,便写了奉折,向皇上奉明安明父死不报,大逆不道的事实,同时弹劾和伸说和伸在京察时竟然没有发现安明的行经,反而保举他任官,实是同他沅()一气,其罪难逃,如果,此本弹劾成功,必然会对和伸造成重创,即使不能将他从朝中彻底铲除,也只以阻断他的飞升之路了。在此危急时刻,和伸从永贵的儿子那里得到了自己被弹劾的消息,大惊失色,立刻寻思对策,事到如今,只有舍弃安明,才能保障自己的前途和安全了,和伸连夜修好一本带在身上,第二天上朝面君,早朝之时,永贵将弹劾和伸的奏折承与皇上,并奏道:"现在有御史及户部司员属吏联名呈报,户部司务厅司务安明,本为降职司员,留为笔帖式,此人大逆不道,父死而匿不报,前次京察,户部待郎,军机大臣和伸竟然仍保举此人为官。"乾隆对这等事历来极为看重,当下勃然大怒,质问和伸是否属实。和伸忙将写就的奏折呈上,并说确有此事,他本来早已写好奏折,要向皇奏明此事,请求皇上给他的不察之罪,不料,永贵大人竟先他奏明了这件事。永贵听完和伸的话大吃一惊,忙向皇上奏到:"和伸徇私舞弊昭然若揭,皇上万不能被他的巧计所迷惑。安明父死不报的事户部尽人皆知,和伸又岂能被蒙在鼓里,如若和伸心知此事仍保荐安明。实在是戕害人伦大义,岂是一个小小的不察之罪就能带过的。朝臣中此时也有多人相继站出附和永贵的的察词,向皇上申明这必是和伸徇私枉法的行为。和伸没想到朝中竟有这么多人与他为敌,心中颇为忐忑,只好听凭乾隆处置。乾隆说道,据朕看来,和伸应是受安明蒙蔽,如果是存心要徇私枉法,又岂能亲自奏本弹劾他,如果说他事先知道消息,加以遮掩,他的奏折又怎能与你们同时呈上,但是和伸在此事上自然难辞其咎,给他降二级的处分,留用查看,至于安明,则被处以凌迟处死全家籍没。和伸虽然处到了处分,但是,乾隆对他的宠爱丝毫没有削减,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可是和伸心中却知道了朝中有这么多的人想要推倒自己。对这群人,表面上同往常一样,应敷衍,内心里却在处处提防,且尽力寻找机会置他们于死地。和伸一生之中,类似的事情,经历了不知有多少,他的性情也在这尔虞我诈中大为改观变的乖戾、多疑、冷酷无情。也许是和伸命运多舛的少年经历,使他早就洞悉了身处其中的社会的真面目,一个人如果想要在实际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退居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独善其身",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游戏规则。这就好像对弈,只有按规则出招的人,才有可能赢得胜利,否则,只会被人踢出局。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修养中缺少的一环。奉经典为皋涅的文人们,在受教育的时候大多生活在先贤们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中,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可以把书中的理想付诸实践,可以"致君尧舜上"等到他们真正踏入仕途,冷酷的现实立刻会把他们的梦幻击的粉碎,所以,中国的文人们普遍的缺乏一种从政的弹性与韧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历史的回廊中总是被文人们的叹息充满的原因。和伸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感觉到了儒家传统这种软弱,如果他曾经在官学中读过《韩非子》的话,他一定会被其中直面现实语句打动、会心的一笑,虽然这笑容中会包含着几分不可示人的东西。咸安宫官学里的同窗都是些骄横跋扈的八旗子弟,和伸在他们中间感受不到半点温情。他明白,他们毕竟还没有针锋相对的利益冲突,他将要步入的仕途,只会比官学中更加黑暗、凶险。于是,他有意的在他们中间训练自己的涵养和忍耐。对无端的欺侮和挑衅视而不见,喜怒也渐渐不形于色,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的温和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他还细心的观察着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在他们面前试验自己的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他努力从老师们的举手投足中去发掘他们内心的隐密。不久,他就发现。这些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翰林骨子里却一样畏琐、狭隘。他们互相瞧不起。常常会幸灾乐祸,曲意逢迎,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道无阻的保证。当和伸20岁那年,即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官学中毕业,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他不只是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学识,更是拥有了在漫漫仕途中[刃有余了成熟和技巧。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如何作官妙法和珅少年贫困失意,历经坎坷,为什么后来官越升越高,竟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同他善于总结发现官场的经验与规律分不开,本章通过他为官的十五条原则,揭开他能够在波淘云涌的清朝官场中纵横捭阂,青云直上的奥秘。1. 抓住机会 施展自己的权威自古以来,大部分读过书的人,便从来没有自己的人格,他们总是屈从于权威,你越有权威,便越正确。就越崇高,你越没权势,便浑身都是错。权威一方面来自君王,另一方面是自己显示出来的。和珅自得乾隆赏识之后,朝中的大臣有很多对他已经不敢轻慢,执礼甚恭。可是,也有一部分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因嫌弃和珅出身发迹不由正途,只是靠了讨好君王才得以荣显,实在是看来是不足为道的。中国文化中向来有“道”比“势”尊的传统,读书人自以为是“道”的继承者、宏扬者,可以根据“道”与人君的“势”相抗衡。对于和珅自然是不放在眼里了,与和珅相处的时候,言语中常带讽刺,经以弄臣视之,和珅对此大为恼火,盘算着如何能杀下这些人的气焰,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和珅准备由乾隆时盛行的文字狱入手,彻底打击一下读书人。抓到手的是王锡侯所著的《字贯》。王锡侯本名王侯,因怕自己的名字犯忌讳遂改名锡侯。三十八岁中举,后屡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杜绝了入仕之心,发奋著书,在乾隆四十年,王锡侯所著的《字贯》刊行面世。这是他花费了十七年心血,著就的一本书,分为天、地、人、物四类,是一部简明的字典,他在序中说:“天下字贯穿极难,侍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识而不知用,全《康熙字典》所级数增加到四万六千多字,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经篇掩卷而茫然”他著这部书就是为了能够将天下这了贯通联系使学者能够举一反三,便于查找。书刊出之后,被王锡侯的同乡将此书以诬蔑贬低圣祖康熙帝的名义上报朝延,乾隆阅过,并未在意,逐将此事暂时搁在一边。书辗转落到和珅手中,他在《字贯》第十一本第十页的“凡例”中看到圣祖,世宗的庙讳及乾隆的御名字样同其他的字同样悉数开列出来,不禁大喜,立即向乾隆呈递了奏折,参奏这本书,乾隆对江浙的文人向来比较重视,一听说书中竟钉如此大逆不道,对皇帝的名字不加避讳。勃然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以极刑,以中国法,和珅轻而易举的就把王锡侯送上了断头台,给天下的读书人施了一个下马威,不久,又一桩更大的文字狱,落到了和珅手里。扬州府东台县原有书生名叫徐述(),原名庚雅,字孝文,乾隆三年的举人,曾任过知县,此人自恃才高,加上读了一此吕留良等明未遗民的著作经常对清朝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整日吟诗,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明朝生活的向往,诗中有“江北久无干净土”“旧日天心原梦之,近来世事并非之”等样的句子。他在世之时,幸好这些诗句流播不广,才没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及至他去逝之后,他的儿子徐怀祖把他的诗作集成《一柱楼诗》刊印发行。徐怀祖与于乾隆四十二年病故,他的两个儿子徐食田,徐食书在与他人进行田地买卖的时候发生纠纷,被人以揭发《一柱楼诗》相要挟。徐食田、徐食书竟然想到与其被别人揭发出来,不如自己去官府自首,也许可以免罪,于是两人把刊印发行的《一柱楼诗》,和祖父的手稿全都献出交到了县衙,正值刘墉出任江苏学政,得知这件事后,就为诗中确实有大逆不道成分,急忙给皇上写了奏折,乾隆看罢,把诗集递与和珅,和珅既想把这功劳从刘墉手中抢夺过来,又想借机再给朝中的进士出身的官员一点威慑,于是仔细的翻阅这本诗集,终于找到了“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句子,就向乾隆启奏道:“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其意甚明,是诬蔑清朝的统治者是胡儿要迎回大明天子,推翻清朝有统治,“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说的是同样的意思,期望明王朝能振翅高飞,一举推翻满清的都城。和珅尝到了甜头,终日留心新书、新诗,由查书发展到了毁书,他取承奏章说低毁影射本朝的诗集书籍应当着力查缴,搜集销毁,另外的一些词典、剧本也应该加以删改或者销毁,不久,乾隆发下上谕说:“前令各省将违碍字句书籍,自力查缴,解除销毁、现据各督抚等陆续解列者甚多,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者,如明查围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至南宁与金朝关涉词曲,外间剧本,往往扮演过当,以政失实者,流传久远,无识之徒,或至转以剧本为真,殊有关系,亦当一体,饬查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著传谕伊龄阿,全德留心查察,有应删改及抽撤者,务为斟酌妥办。并将查出原本暨删改抽辙之篇,一并粘签解京呈览,但须不动声色,不可消涉张皇。”乾隆严苛的诏书须下不久,人国掀起了查禁的风潮,据史书记载,乾隆朝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报八万块以上民间对文字狱闻丧胆,草木皆兵,人都不敢轻常著书,而和珅正是这次浩劫的推波助澜之人。和珅大开文字狱的行为,为他在朝树立了严酷、残暴的形象,朝中进士出身的官员再也无人敢轻视他,文人都有写诗吟唱的习惯,不知哪天自己的诗作会落在和珅手中招来灭顶之灾,所以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再也不敢对和珅说三道四。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年年升迁有靠山封建社会中,政府官员绝不能像今天的民主社会,虽然也会由此带来种种可以预期的特权和便利,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职业的前途,在作为整体的社会里,有很多诸如财富、等价值与官职的价值相抗衡,做官不是社会中唯一值得期望的价值目标,然而,封建社会的一切特权,几乎都是官职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有了一切。所以,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踏上仕途,取得乌纱。为此不择手段,无所不为。如果能够巴结上朝中的大官,经由"他"的提携一路升迁。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和伸以其在朝廷中的威势,在乾隆那里的宠信,成为很多人竞相追逐的目标。他们最后也终于如愿以偿,连年升迁。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年年升迁有靠山,朝中无人难做官。"身为纨绔子弟的国泰,不学无术,且性情暴躁,根本就不具备为官的素质,清人洪亮在他的《更生斋文甲集》中说:其人"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等 。"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用心良苦的巴结和伸,成为和伸的爪牙,一路升迁,先是伍阳县令,后又被迁任刑部至事,而后,谋求外放,任山东按察吏,后升为布政使,后来竟在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的时候,升任山东巡抚,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他上任之后,就伙同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贪赃枉法,挪用库银,造成山东下属各府衙的国库亏空,官场乌烟瘴气。监察御史钱津在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上书弹劾国泰,向乾隆奏明了国泰的种种恶行,乾隆立刻派时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和伸同刘墉一起审理此案。和伸在赶往山东的途中,一路上百般刁难、阻碍办案,险些就令国泰逃脱。如果不是和伸,国泰根本不可能做到山东巡抚的职位。如果他上任后贪赃枉法的恶行稍事收敛,也许就会在巡抚任上,在和伸的庇护安然无恙的呆下去,很有可能还会继续高升。假如说国泰的行径令人不耻,那么吴省钦、吴省兰兄弟这样的读书人的所作所为,就更加可耻了。他们兄弟两人从小刻苦攻读、博闻强记,在乾隆初年,吴省钦、吴省兰年纪轻轻就游学京师,以他们丰厚的学识博得了人们的推崇。经过众人的举荐,他们竟出任了咸安宫官学的老师,此时的和伸正在咸宫官学里一心进学,所以,他们是和伸的老师。等到和伸为极人臣,权顷朝野的时候,他们就想通过和伸的关系升官发财,做出了许多令读书人颜面尽失的事情。与和伸同朝的有一位御史,曹锡宝,是江南人氏,乾隆初年,以举人的身份考中内阁中书,出任军机处章机,后来又参加了乾隆二十二年的科举,考中进士。屡经辗转,被乾隆授为陕西道的监察御史,御史一职的责任就是监督、省察各地的官员,遇有不轨,立即向皇帝上书言事。所以,充任御史的大多上一些清正廉明的官员,朝廷希望通过他们来监督官吏的行为。曹锡宝身兼重任,就想要参奏和伸,因为他深深的感到和伸是朝中贪污腐化的源头,只有把他去除,才有可能改变朝廷的局面,但是,参奏和伸,他不得不慎之又慎,不仅朝中遍布他的党羽,就连皇帝也是偏袒于他的,曹锡宝经过一番调查,准备从和伸的官家刘全入手,弹劾他的各种吃穿用度早已超出一个官家所应有的规格,有 越之罪。他写好的奏折,又恐怕言辞上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想找个人商量润色一下,可举眼望去,这样的事,究竟能找谁商量呢?他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与他同乡,又曾有过同窗之谊的吴省钦,吴省钦正愁没有机会向和伸示好,立刻把消息通报了和伸,和伸作了周密的安排,才安然度过这一次险情。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也想通过科举一进身,因为他们是咸安宫官学的老师,所以就在顺天府参加乡试,顺天府乡试的考题由皇帝亲自拟定,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吴省钦、吴省兰听说和伸是当年的主考官,就双双登门去拜见和伸。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伸为先生,自称弟子,和伸大为惊讶,不知道自己的两位老师这是为何,吴省钦辩说道。和伸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他们兄弟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伸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老师变做了和伸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伸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原来,乾隆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早就等在路上,拦住他,问他皇上命题时的情况,太监说皇上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直书。和伸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气醯"一章中,"气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他对乾隆的了解,皇上一定是以此为题目。和伸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气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对和伸更是"先生"、"先生"不离口了。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伸所料,他们二人都考中了举人。自从,就成为和伸的死党,在和伸面前奴颜婢膝。而他们也因为靠上了和伸这棵大树,自然官运亨通,无可限量了,直到和伸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上一页 回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官场波诡谲,小心地雷和伸在朝为官,难免要遭遇险情。有几次险些翻船,皆因他巧妙善辩,应对及时也得以应付过去。御史曹锡宝写了本章参劾和伸的管家列全,说他建造的府第深宅大院,早已超出了应有的住房规格,平时出行的穿戴及所用与舆也是超出限制,想借此来扳倒和伸。消息被吴省钦得知之时,和伸正陪同乾隆在热河行宫,吴省钦立刻回到府中,命家人对来访的客人一律称病不见,自己不带一名随丛,骑一骑快马赶到热河,通报和伸。和伸急忙命人传见刘全,要他风雨无阻,入下手头的一切事务,火速到热河见他。刘全起点到后,和伸把御史曹宝锡参奏他"持势考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的事告诉他,然后命他火速回去,迅速拆掉愈制房屋,烧掉超过规格的车舆,把不该穿戴的东西统统消毁,不留一丝痕迹。等到曹锡宝乘车来到热河,面见乾隆,呈递奏折的时候,刘全家中一切愈制的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乾隆立刻召见满朝文武,质问和伸,和伸说道:"启奏皇上,奴才蒙皇上器重,官是一宰辅,焉能不知自重,臣对家中人等也一向严加管束,深恐有负皇上深恩,今御史曹锡宝弹劾刘全,臣也不敢庇护,臣多年跟随皇上身边,手下人等趁臣不知,做了些不轨之事也有可能,可命人即刻拘捕刘全,严加审问,若果如曹御史所言,臣定当领罪。" 和伸的这一番言辞,有理有据,说得乾隆心中的怒气已然消掉了大半,当下询问百官,以为和伸所言如何,百官中有不少已是和伸的党羽,自然连连应和,说和中堂所言极是,乾隆立即命人将刘全抓到热河,短短两、三日之内,刘全已是二进热河了。和伸力请皇上在金殿亲自审问刘全,以正视听。乾隆端坐在金殿之上,命人带过刘全,问他:"曹御史弹劾你衣服、车马、居室皆超出祖制,可是属实吗?"刘全诚惶诚恐的说到:"相爷一向对小人严加官束,奴才绝不敢招惹是非,奴才们的衣物全都是粗布衣衫,怎么可能有逾制的东西,奴才们的生活实是清苦非常。"说着,竟装出了一付饱受清苦的样子,哭了起来,和伸趁机说道:"据奴才所知,刘全平素为人朴素老实,安分守己,决不至做出违礼的行为,依臣之见,曹御史的弹劾,应是听信了不知何处的谣言,乃一面之辞,实是不是为信,请皇上明察。"乾隆原本就存着偏袒和伸之心,加上他们看上去情真意切的一唱一合,早就忘记了派人细查曹锡宝所奏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事,站到了和伸一边,此刻,即使是实有此事,乾隆也一定会觉得情有可原了。他在御旨中说:"和伸家人全儿,久在崇文门代伊主办理税务每年,其例有应得之顷,稍有积蓄亦属事理之举。""至于盖房屋数十间居信,亦属人情之常,天下各处关榷其管理人员不能不派娄家人分管税口,自不免皆有羡余。既吏胥等亦藉余润,其服用居室,稍有润稀,亦若事理所有。"这就是说,即使刘全靠主人和伸,积蓄了点钱财,盖了房子,也是人之常情,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乾隆接着把矛头指向了曹锡宝,怀疑起他弹劾刘全的动机来,御旨中接着写到:"若伊(刘全)倚藉之势,实有招摇、撞骗或于额税之外,擅自加增,以肥私囊,或如富礼善欧毙人命项凶各情节亦未可知,应令曹锡宝遂条指实,如有以上情节,即在面从严审办,一面据实具奏,或曹锡宝及伊亲友有应过税之物,全几多索税银,或兵伊不肯免税之嫌,架词耸听,尚为情理所有。若曹锡宝竟无指实,不过摭拾浮博建白三名,亦难以无根之谈,处人罪之理,况曹锡宝与和伸之家人何能熟识,伊于何处深知详细,亦应详问实在,方成信谳。"乾隆咄咄逼人的要曹锡宝把刘全的罪状一条条指实,他不但不认为曹锡宝的弹劾是真凭实据,反而认为曹锡宝弹劾刘全是因为自己亲友携带的东西被刘全课以重税,或者是他要求刘全免税而不可得,才陡起私愤,公报私仇,甚至,乾隆进而怀疑,曹锡宝是为了搞夸和伸才有此所为,上谕中说:"故以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以为将一波及地步。"满朝的官员都听明白了,分明是乾隆有意偏袒和伸,再也无人敢出面声援曹锡宝,反而都暗暗为他担心起来,乾隆命步军统领郡王锦图恩、都察院大学士梁国治同曹锡宝一起至刘全家查验。和伸已经命刘全将一切安排妥当,当然查不出什么来。调查的结果报告给乾隆,乾隆又召见曹锡宝,斥责他本无真凭实据,凭空捏造。弹劾家人刘全是假,借机打击和伸是真,完全是公报私仇、图谋报复,曹锡宝眼见证据皆无,乾隆显然又偏向和伸,自己这次的弹劾早就一败涂地,只好改口说,自己是为了防微杜渐,给和中堂预先提示,让他约束好家人,免得等到惹出乱了,自己为家人所累,总之是自己这次参奏失诸冒昧,措词欠当,该当受罚。最后乾隆颁下手谕云:"朕平日用人听政,不肯存逆作不信之见,今御史曹锡宝以书生迂见,据一时无根之谈,托为正言,断不许有此事,姑且宽其刑罚,革职留任,曹锡宝冒着危险弹劾和伸,不但没有扳倒和伸,反而自己被罚,终于郁郁而终,在乾隆五十七年病逝。和伸的崇文门税监的职位被乾隆给了他的儿子丰绅殷德,也算是对他稍加惩处了。和伸一生为官,仕途中屡屡遇险,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若不是他沉着冷静的小心应对,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借他人的力量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珅为官也颇为懂得如何借他人的威势以成自己之实。乾隆五十一年七月,身为左副都御史的窦光鼐,字元调,山东诸诚人,乾隆七年考中进士。后迁至内阁学士,乾隆二十年被授予左副都御史,督浙江学政,他在浙江任上的时候,见浙江各县府库亏空,官吏们胡作非为,多有不轨,对百姓横征暴敛,便上书乾隆,奏明此事,他在奏折中说:“臣闻嘉尖、海盐、平阳诸县亏数逾十万,为察覆分别定拟。”乾隆准其奏,特命尚书曹文植、侍郎姜晟前往浙江盘察。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与他所奏的不符,和珅闻知此事,忙向乾隆进言:“浙江吏治腐败,前往调查的诸位大臣,所奏各各不一,其中定有虚假,皇上须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亲任探察,方能知晓实情,臣以为唯军机大臣阿桂可堪此重任。阿桂此去,必能查清此案。”然后,和珅又要求乾隆派自己弟弟和琳同阿桂一起去浙江办案。和珅的高明也即在此,他的弟弟和琳此时只是一个笔帖士,一向没有什么功劳,而凭他多年的为官经验,窦光鼐所参奏的浙江府库亏空,怎会有假,阿桂此去,定能查个水落石出,和琳跟随阿桂,什么都不用做,回京即可享一个大大的功劳,可以借阿桂之实,使和琳得以升官。因此,和琳临行之前,和珅对他面授机宜,他只要秉公办事,凡事不要事先出头,只要跟着阿桂的动向即可。果然,阿桂调查浙江一案,虽然其中多有波折,阿桂也因办案不力,袒护下属被乾隆斥责,和琳却凭空拾了个大便宜,案件结束后,已升为户部侍郎的和珅党羽苏凌阿,便向乾隆为和琳邀功:“和琳虽官卑职小,但此次查案,甚为公正,且颇干练,终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显圣上持政整肃清正,和琳实应嘉奖。”乾隆于是将杭州织造的肥缺赏给了和琳,后不久又升为湖广道御史,从此飞黄腾达起来。福康安,字瑶林,号敬斋,富察氏,满州镶黄旗人,他的父亲傅恒是乾隆的大学士,曾被乾隆封为郡王忠勇公,是乾隆一朝的名臣,他的姑母即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福康安初为去骑尉,后累迁三等侍卫,启部侍郎,镶黄旗副都统。吉林、盛京将军,云贵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成都将军、御前大臣、工部尚书、后部尚书,并被加封太子太保,等嘉勇忠锐公和郡王贝子。深得乾隆信任,一朝之中,大概除了年高德勋的阿桂,能和和珅抗衡的只有福康安了,和珅屡次想要排挤打击福康安,却终未成功,他们之间也因此交恶,据当时的乾隆使臣记载,福康安“稍欲歧贰于和珅,颇自矜持,收拾人老,而宠权相埒,势不两立。”而台湾之乱,则由来已久。台湾岛素来以美丽富有著称,大批大陆的民众迁移而来,由闽、广、浙沿海一带迁徙而来的客家人逐渐与台湾的土著民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方。经常发生冲突,所以,由大陆来台湾谋生的汉族百姓,迫切要求同处在异地他乡的民众按原有的籍贯结成帮派,彼此互相帮助,联合力量,以便求得生存和发展,由此,台湾出现了很多秘密组织,如铁鞭会、小刀会、铁尺会等。天地会是其中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秘密会社,首领为林爽文。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林爽文带领的天地会与台湾的另一集团雷公会发生矛盾,群体械斗,台湾总兵 大纪,带兵镇压,捉拿了天地会会员张烈,林爽文率众会员劫走张烈,与官兵交战激战中,还一箭射死了官兵的一个把总。 大纪追剿天地会,林爽文不得不率众起义。自称大师,椎牛 血,制造军器,树起大旗,连夜进攻清军营地,大败清军。林爽文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了彰化县城,杀死了城中的大小官员,在彰化以“顺知监王”的称号发布告示:“照得文监王因斌贪污,剥民膏脂,所以本监主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污,拯救万民,以快民心。”清军此后多次攻打,又全部被起义军杀退,处于严重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军机处向乾隆转呈了闽浙总督常青的急报:台湾彰化县贼匪林爽文结党设会,严重危害岛内安全,聚众滋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十一月二十七日,彰化县俞峻在大墩拿贼时,县城也被贼众占据。……等等,将台湾的复杂局势报告给乾隆。乾隆看罢,大为恼火,和珅立刻推荐自己的门生常青前去镇压,希望能够一举平定台湾,常青得以立功,谁知,常青更是酒囊饭袋,按兵不动,不敢出击,使乾隆迁怒于和珅。和珅思来想去,想到了福康安,他明白乾隆对福康安的器重,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乾隆也一定想到了他,自己何不就保荐他去台湾镇压叛乱,如果福康安能够得胜回朝,自己可坐享举荐之功,即使他败了,也可用这一机会挫一挫他的锋芒,况且,乾隆知道,和珅与福康安平日不和,如果这一次和珅能不计前嫌的向乾隆举荐他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和珅就像乾隆进言说:“常青年少无能,当务之急,是要派一位真正能征善战的将军,只有陕甘总督福康安是最适合的人选,他足智多谋,身经百战,相他除他之外,再没有别人足以当此重任了。这一席话果然说中了乾隆的心思,不禁暗自夸奖起和珅来,想和珅必竟不同于一般的大臣,他能不计前嫌,心地宽广,实在是难能可贵呀!于是,当即准和珅所奏,命福康安征台。和珅进而又向乾隆进言,派去增援的军人在精而不在多,台湾现有近十万大军,林爽文之徒不过是乌合之众,况且,大军过多,所需粮饷势必也会猛增,更加会滋扰地方,造成民众不满之情。乾隆对和珅的建议一一采纳,下诏命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前往台湾替代常青,督办军务,又谕令海兰察为参赞大臣,护军统领舒亮,普尔普为领队大臣,各带内宫侍卫等二十人前往台湾,调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绿营兵各二千人,以及四川兵二千人,增援台湾。福康安,接到这一命令,不免大为不安,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贼匪众多,地势不熟,实是一场恶仗,再加上增援的大军统共不过六千人,怎能指望平定叛乱,然而,君命难违,只好率军一战。福康安在台湾憋之争战一年有余,才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捕获了林爽文,将他押解京师,在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林爽文被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台湾之役才宣告结束。福康安此次大功得来不易,他在台湾多次遇险,出生入死一年有余才得此嘉奖,而和珅只不过安居朝中,就被封为:“三等忠襄伯”,实在是得益于他善于借助别人之实的本领。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钓鱼先要准备好诱饵要想钓到大鱼,一定要事行准备好诱饵,做事也是一样,一定要事先作好铺垫。小的事情需要小的铺垫,大事情需要有大铺垫,然后才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伸在官场中畅通无阻,也多得益于这一经验。和伸在乾隆一朝,对朝政的最大改革也许就是设立了议罪银制度,犯罪的官员据此可能通过交纳一定的银两来代替惩罚,依旧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甚至有些巴结讨好的官员,即使没有犯错,也会先交上几万两银子,为日后未雨绸缪,这一制度深为乾隆欣赏,为他带来了无数的白银供他挥霍,不消说,和伸自然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益处。然而,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这一制度提出了异意,这个人就是礼部侍郎尹壮图。尹壮图字楚珍,云南昆明人,于乾隆三十一年考中进士,官授庶吉士,后被迁为礼部主事。乾隆三十九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他上书,向皇帝直言议罪银制为朝廷带来的不利,关于这件事,《清史稿》中有详细的记载:"高宗季年,督抚坐谴,或令缴罚项贷罪,壮图,以为非政体,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上疏言:'督抚自蹈愆尤,圣恩不即罢斥,罚银若干万充公,亦有督抚自请认罚,若千万者,在桀骜者借口以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不得不望属员之倾助,日后遇有亏空营私重案,不容不曲为庇护,是罚银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望玩具之愈,请永停此例,奴才具平常者,或即罢斥,或用亲职,毋须再膺外任。'他上书说:'各省督抚大员犯了过失之后,蒙皇恩浩荡,不立即革去他们的官职,只罚他们若干银两,以示惩罚,也有一些官员自愿交纳罚金,对于那些多行不法的官员来说,这无异于为他们的行为找到了借口,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胡作非为。即使那些清正的官员,也因为得到了下属交纳的银两,如果遇到有府库亏空等案件,也不得不为下属包庇恶行。所以,罚银的制度虽然很严格,却非但不能令官员们羞愧,反而容易滋生他们的不轨之心,请求皇上永远废除这一制度。'"乾隆接到奏折后,大为不悦,下诏书说:"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今指实覆奏。"让尹壮图指出他们所说的事实何在。《清史稿》中同样收录了尹壮图回复上谕的奏折:"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这实际上是对和伸执掌大权十多年以来,贪污营私,贪赃枉法,造成全国各省银库亏空的指出,请求皇上能否派出大臣下去调查清楚。乾隆看以后更加气恼了,尤其是尹壮图在奏折中提出,调查的官员要秘密查访,让和伸也是愤恨不已,和伸对乾隆说:"尹壮图所谓的密访实在是不成提统,不能任由他身为朝廷命官任意查访,必须给他指出范围,也不致搅的各地百姓不得安宁。乾隆感到和伸言之有理,又下令尹壮图每查一地之前,要用快马通知地方的官员,这样一来,和伸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想那些府库亏空的前县,在尹壮图到来之前就接到通知,怎会不想办法暂且充塞过去,尹壮图还能查出什么来。不过,和伸对这件事不敢丝毫大意,他又加了一层保险,向乾隆推荐向来忠心依附于他的庆成陪同尹壮图查访,乾隆也首肯了。下诏命尹壮图与庆一起去各省调查府库,每到一处必会五百里快马通知各地,不使地方惊慌,而且二人必须尊重地方上的官员,不得以钦差的身份压人,尹壮图要听从庆成的安排,助庆成行事。在尹壮图还未出发之前,和伸已然做好了铺垫,将事情筹备的万无一失,等待着尹壮图的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和伸在临行前召见了庆成,向了面授机宜,他已经派人通知了沿途各省作好安排,庆成要做的是要严格控制尹壮图的行动,不让他与地方官接触,以免横生事端。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用下令约束他。经过这一番周密的安排,尹壮图还被蒙在鼓里就同庆成一起出发了。他们第一站来到了山西大同,大同知府是和伸的舅舅明保,此人为人贪婪无度,靠着巴结和伸,才做到了知府,他接到和伸的密报后,把户部铜厂,锡厂里的白银拿来挪到大同的官库之中,做出了整整齐齐,不缺分毫的样子。等到庆成与尹壮图来了,明保对尹壮图恭恭敬敬,就是在接待上却是精茶淡饭,不对尹壮图说他为官一向节俭,请大人不要见怪,尹壮图不明就里,反而对明保甚是钦佩。等到将尹壮图送回驿馆之后,明保才把庆成邀到家中,预备下奢侈的宴席加以款待,灯火酒绿,宴饮无度,席间他们不停的嘲笑被欺骗的尹壮图。查验府库自然一无所获,尹、庆一行继续前行,以后所到之地,官员的所作所为更令尹壮图不堪忍受,他们对庆成热切地接待,有说有笑,却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尹壮图一般,把他冷落一旁,一到晚上,就有人把庆成邀去赴宴,而尹壮图则一个人留在馆驿之中,连饭食也没有人预备,几处地方走下来,尹壮图也渐渐明白了和伸的意途。满心愤懑,却无可奈何,只有仰天长叹,向皇上写奏折,承认自己夸大其辞,实是捕风捉影了,没有真实凭据,调查中也未发现有什么破绽,请求来调查回京请罪。乾隆在这种情况下,多次下旨,历数尹壮图的奏折乃是:"希荣卑鄙,饰词谎奏。"史书上记载乾隆"案谕壮图,问途中见商氏蹙额兴叹壮否,壮图覆奏,言目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在这种情势下,尹壮图只好说:"沿途绝没有见到商人,百姓有什么不满情绪,全都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了。等到尹壮图回到京城后,就被刑部以"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关进了大狱,判处砍刑。后来,乾隆宽大为怀,免去了他的死罪,贬官为内阁待续。不久,尹壮图就称故辞官回乡了,直到嘉庆四年。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花花轿子人抬人围聚在和伸身边的人,全部是趋严附势,贪慕钱财的小人,要想把他们拉宠住,和伸必须能够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然后,这种建立在互相利用基础之上的关系才有可能长期的维持下去。因为巴结和伸才当上兵部、户部和工部侍郎的苏凌阿,为人懦弱无能,只知爱财,朝中早已声名狼藉,他不惜每年向和伸进献数十万两的白银,决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希望为官,而是他知道,手中的权力就意味着金钱,他向和伸进献的丰厚"礼金" 和伸的一句话,就可以为他十倍,几十倍的赚回来。苏凌阿虽然身为兵部侍郎手握大权,却并不称心,因为在朝中为官远不像做个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那样容易榨取钱财。便又向和伸送了一份重礼求和伸为他觅个总督的职位坐。和伸也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宫如何清廉,办事如何精明干练,足明担当一方大任,乾隆对和伸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心中还暗暗的赞许和伸为国家社稷操劳,时刻不忘荐贤举能,不久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范例凌阿心满意足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市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夺取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皇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木来了"当面向属下索要钱财,身为下属的官员们自然不敢怠慢,一封封的白银就这样流入了苏凌阿的腰包。苏凌阿仍不知足,竟然为了钱则一手制造了一起生大冤案。江浙一带、地处沿海自明中叶以来,就常有日本来的倭寇进犯,抢掠沿海渔民的财产,更有当地的海盗与倭寇勾结,鱼肉乡里,无恶不作,所以海盗之患一直令百姓们怨声载道两江总督府偏将杨天相,为人耿介,一心国为民除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捕获了匪首李元龙,将他押解到总督府,交与苏凌阿惩处,李元龙狡诈多变,据不承认自己是海盗,只说自己是安顺良民,因多有家产,为海盗觊觎良久,多次图谋不成就勾结偏将杨天相欲置自己于死地。暗地时,李元龙命手下给苏凌阿送去了五手两白银,十几颗珍珠,和一株罕见的珊瑚。视财如命的苏凌阿面对如此丰厚的贿赂,早已将是非黑白抛之脑后,一口认定杨天相勾结海盗,杨陷良民冒领军功,判杨天相通匪,论为生辟,公文驰报朝廷,朝野上下一版对之声,唯有和伸办主苏凌阿原判,颁下命令,杨天相终于命表黄泉,成为一大冤延,,而匪首李元龙则继续逍遥法外,为非作歹。在杨天相正法这天,人们仍是愤愤不平,昭才连在他的《啸系杂录》中说:"六营合祭,哭声震天,几至激变。"同一本书中还描述了苏凌阿后来被和伸举荐入内阁任大学士后,"龙钟目睡,至不能辩认戚友,举动赖人扶掖,瑶华主人弘蛑尝笑谓余曰'此舍傀儡对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在和伸的鼎力保举做上了宰相。一方面是因为和伸位高权重,只用遮天,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谨守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原则,向和伸行贿,只要能让他满意,行贿的人大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举国上下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巴望着能找个时会,向和伸表明自己的诚意,每到节庆的时候,和府门前,手执礼单,翘首而忘望的人总是排成了长队,各地送来的礼物,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除了白花花的银两,更多的是奇珍异宝,珍惜古玩,以以致嘉庆帝查抄和伸家产的时候,查出的有许多竟然比皇宫所藏还要罕见,即使是这要,还是有人没有机会向和伸大献殷勤,所以当和伸的夫人冯氏,为他又生下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各地官中闻风而动,送礼的车队从四面八方涌向京城。果然,和伸的小儿子百日之后,朝廷上下,从中内到地方就来了一次大调动。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紧睁肯 慢说话 总会有办法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境,尤其是身处瞬息万变翻云覆雨的场,重要的是能够,临危有乱,沉着应对,才有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渡过险境,多年的宦海生涯,让和伸练就了一身紧睁眼,慢说话的功夫,多次化险为夷,安然无恙,其中最凶险的一次,大概是钱沣查国泰一案。钱沣,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毕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世士,改庶吉士曾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李少卿,通政司制使,户部主事和湖广道监察御史等职,他一生以教书法闻名于世,出生于平民寒素之家,从小养成不媚时俗,不畏权贵的品格,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身为御史,一心效忠朝廷,勇于弹劾,不情官员,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敢言,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钱沣上书弹劾,正在山东做巡抚的国泰,贪纵营 私,索贿舞敝,使举朝上下为之震惊,本来,御史的职责就是监察官员,上书言事。可是,自从乾隆御史,王盖,逻暹春先后因为弹劾大臣被皇帝治罪以来,御史们已经不怎么敢弹劾大臣了,何况,他弹劾的乃是和伸的亲信呢,钱沣对大臣们为了苟全性命,三箴其口深为反感,他曾说:"国家设立谏官,原欲拾遗补阙,令诸臣皆素餐尹位,致使豺狼遍野而上下不知,安用谏官为哉?"说国家之所以要设立谏官这一职位,就是为了能够弥补吏治中的缺陷,可是现在的各位大臣全部尹位素餐,不能履行职责,使得豺狼遍野,朝廷设立谏官还有什么用呢,正因为如此,他才甘冒危险,毅然上收弹劾国泰。乾隆看罢钱沣的奏折,命和伸和刘墉与钱沣一起前往山东调查此案钱沣怕和伸又会预先做好安排,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一个人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伸。和伸岂能不明白,他立刻命人飞马先知了国泰命他小心谨慎,安排好府库。和伸在府中等着国泰的复信,才好与刘墉动身,谁料国泰的复信被微服私访的钱沣查获,和伸自然是等不到了。刘墉不住的在乾隆面前催促他出发,说他拖延不行一定有什么隐情。和伸向乾隆托辞说:"他之所以屡屡借口不行,是为了现在甘肃各级官府重建。官吏考选,正是紧要关头,他身为吏部尚书,这个时候正是劳累的时候,即使拖延几天再去山东,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能因此就说他存有私心呢?这番话说的胡理有据,乾隆听了也觉有理,就命他二人不要再争执,和伸也是为了国家,忠收一片,他二人立即出发也就是了。等到刘墉,和伸赶到山东,钱沣已经把国泰挪用库银,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劣迹查得清清楚楚,和伸眼前无法摆脱,无可奈何,只好舍弃国泰了,当下不等刘墉立刻命人逮捕了国泰和市政使于行简。然后抢在刘墉之前,急奏乾隆他已查明历城县亏空库两数万两,山东巡抚国泰与他的关系推的一干二净,向乾隆表明自己与国泰之间绝没有什么私情。经查、国泰刚一到任,济南知府冯挺就向下属勤索八万两白银借他挥霍,知行史,吕尔冒则挪用了十万两库银为他购置府第,此后,动用库银的事层出不穷,致使山东各为县的仓库,共亏空200多万两白银,乾隆立即下绍,处国泰死刑。刘墉,钱沣为了能够趁此时机扳倒和伸,为国除害,就把激获的国泰写给和伸的密信交于乾隆,等到他们三人回京复命,面见皇止的时候,乾隆突然断喝一声:"和伸,你可知罪吗?" 和伸从未见过皇上对自己如此严厉慌了手脚,扑通跑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就皇上明鉴。"一面说,一面在收里思量着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乾隆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证据,自己万不能慌了阵脚冒然认罪,且等一等,了解清楚再说。乾隆将钱沣承认的密信交与和伸,看他如何反应,和伸一见密信,心中猛的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就里,缓缓的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的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他确是机智过人,心思一转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对乾隆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话一出口,不利于和伸的局面马上有所好转,乾隆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伸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由于和伸为了以防万一,早就留好了退路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大人严词拘讯,并没有私情,乾隆顿时高兴时高兴起来,说国泰蛤是一厢情愿,和伸国之大臣,料也不会作出这种,不轨之不来,一场风波,就因为和伸的沉着机智转危为安,倘若和伸被乾隆一问就乱了阵脚,无言以对,料想一定不会逃脱严惩了。和伸回到京城,面见乾隆,未等乾隆开口,即跪倒清罪说到:"奴才有辱圣命,奴才该死。"乾隆心平气和讯问和伸,阿桂奏报甘肃经日大雨,大军停滞不前,皆像此,可是实情,和伸此刻再不敢说谎,一一承认,乾隆勃然大怒,断喝道:"和伸罪不容赦" 和伸心中一惊。浑身战栗起来,只听乾隆说:"朕前次接到奏报,说甘肃旱灾,急需捐粮之事,定是虚妄,你岂不是有欺君之罪。"和伸一颗仿佛落入冰窟,一边叩头,一边说到,"奴才到甘肃之后,确定仔细查看他库,核对帐日,未见到虚假不实之处,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此时想来,奴才心是受了贪官蒙蔽。"只此一句话,和伸已将自己开脱出来,欺君之罪自然谈不上了,至多是办事不利,受一番训斥罢了,谁知,乾隆竟接着问到:"你难道没有敢受贿赂吗?" 和伸更是紧张,他究竟在甘肃一事上收取了多少财富,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承认下来,否则,和伸性命难保,和伸又想到了推脱手段,于是说:"奴才确实是收了甘肃巡抚送来的四颗西域宝石,只困奴才想起公主,那宝石戴在公主身上定会相应生辉,奴才才收下,现正在公主处,皇上可明察," 和伸既然把公主拉进了这件事乾隆也就不好再细细追究,而且,乾隆也确从公主那里知道和伸送来西域宝石四颗,公主喜爱非常乾隆竟心有不妨起来,已经认定和伸所言都是实情了,想必地方官吏狡猾多作,捉并瞒骗了他,是可能,当下转用好言相劝,这件事不管实情如何,你要补以为我日后不再犯,也就是了,朕会命阿桂继续查办此事,你就不用管了,和伸听完乾隆这番话,才敢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甘肃官吏送来的大量珠宝,现在正在他的府中,乾隆稍加盘查,就能水落石出,实在是危险之极。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话有千万种 委婉最动听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听到逆耳的话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一国之君,心高气傲,整日围在身边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句子,思量再三,总是能将话说的委婉动听,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于此更是一格外小心,出言谨慎林爽文在台湾兴兵起义之事,朝廷中的大小决策,很多就是在和珅的委婉语句中决定的,台湾起义之后,和珅举荐前去镇压的常青部队,屡屡受挫,常青无奈,只得向朝廷如实汇报,乾隆读罢公文,心中有禁有些担忧起来,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平镇起义,让天下复归太平。和珅静静的站在一旁,看出乾隆忧心重重的表情,就不等乾隆问话,走上前说:“皇止,奴才之见,林爽文之徒不过是一个寻常的贩吏走率,能有多大的本领,一定是孤注一掷,想拼几个人与他陪葬,朝廷大兵一到,他正与有不败之理,皇上必过于忧虑了。”乾隆虽然明白和珅所言只不过是宽慰自己的话,可听起来还是感觉舒畅了很多,和珅继续说道:“常青所为也有失体统,林爽文小小的叛匪,不值一提,他怎么能闹的邻近诸省都人心惶惶呢,怎么能派两路提督去惩治这伙小小的匪贼,都是奴才平日教导不够,他和如此捕风捉影,尊木皆兵哪还有一点总督的气度?”官兵“剿匪”屡战屡败,常青即使派去了两路提督,仍然是毫无战果,这才闹得邻近诸省人心思动,惶惶不安,可这样的事实到了和珅口中,竟全都是因为常青个人气度不够,小提大作了,一句话就把前方的困境化于无形之中,乾隆听了,心也稍稍放松了一些,打消了要继续派兵增援的念头,命常青率现有军队,奋力杀敌。不久以后,前方的战报依然,不容乐观,乾隆在早朝之上,向群臣询问良策,表示要御驾亲征。和珅一听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何尝不知台湾战局的实情,林爽文之徒虽然人数不众,但多骁勇善战,拼死一搏,再加上占有地利的优势与大陆渡海参前往的官兵巧妙周旋几致于不几致于不败之地,乾隆亲征无异于表明朝廷竟奈何他们不得全国人心必然更加不安,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劝阻乾隆却不能把实情直说的确不些为难,和珅要找出一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他起出朝臣的队列,上前上步说:“万岁爷,此事万不可出此下策,依奴才愚见,台湾战事不佳处有其深刻的原因,皇上治国,中正仁和,轻徭薄贼,爱民如子,料想台湾的百姓未曾被及圣恩,这才心思造反,责任在于地方官员没能将万岁爷的仁爱之心示之于民,一旦官员警醒,施以仁政,百姓必会人心思归,前方战事,除继续用兵外,奴才以为,还可颁布告示,攻心为上,分割贼匪与普通百姓,从内部攻破,这样一来,外有大兵压境,内有人心背离,贼匪不日可破。” 和珅在朝廷上侃侃而谈,一番话,既称颂了乾隆的仁政,又指出了破敌的方略,言明破敌的容易,杀鸡焉用御刀,御驾亲征,自是不需要的了,乾隆被和珅说的飘飘然的,也觉得自己有些过虑,遂打消了亲征的念头。委婉的言辞可以令人惩一时之快,对于战事却没有多少增益,台湾的起义军依然声势不减,最后还是身经百战的福康安率军渡海,艰苦作战一年有余才平定下来。和珅的巧言善辩,在乾隆退位之时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八十五岁的乾隆御宇六十年整,准备让出皇位,归政太子,先把消息告知了和珅,和珅本意极不愿乾隆退位。因为新帝即位,他的前途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新帝不信自己,自己的万贯家资,权倾朝野岂不 要会诸东流,可是这样的话如何说得出口,和珅忙修书一本,奏道:“吾皇万岁,内禅大礼,合乎仁义,昭乎日月,前史之中虽有多所闻,然未见有多少荣誉,惟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方算日千古盛典,但考究尧传舜之时,几在位七十三载,帝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又三十余载方行禅位之儿,当令我主,精神瞿铄,威风不减,定寿比尧舜,如此一、二十哉之后,再传位太子,也不为迟,况且四海之内,视万岁如父母,人心齐仰,如日昭昭,皇上御宇一日,四海即一仁被一日,百性感恩一日,奴才等近沐恩慈,尤愿皇上永护。”这一番说得甚是圆满,他先说做太上皇也并无多少荣耀,这部分程度上击中了乾隆的弱点,乾隆准备禅位,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己的一生动德圆满,以禅让结束统治完成仁君的形象。然而,和珅此话不能不让乾隆想起历史上的几位太上皇的经历唐“玄武门”之变,唐太祖李渊不得不传位李世民,诛杀韦后之后,唐睿宗不得不传位治唐玄宗,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远在蜀地的玄宗又不得不做太上皇,被剥夺了实权,到了宋朝,金兵南下,宋徽宗不得已才传位于太子。诸如此类,没有一个的禅位能够名扬青史,光被后世,和珅说这些,是希望乾隆以此为鉴,知难而退,但说得又毫不刺身,让人听来,还觉得为自己想的周到,其次,和珅以尧舜为例,力劝乾隆,乾隆回来以仁君自居,最喜欢别人把他比做尧舜,和珅说尧舜在位的时间都远在超过了六十年,乾隆又何必拘据于六十年之限呢!最后,又重重的拍了一下马屁说不仅是自己不希望皇上不要退位,继续执政,天下的百姓也都深感圣恩,拥戴皇上,乾隆继续在位是顺乎天意,合乎民心之举,定会四海升平,寰宇安定。和珅的话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委婉的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可谓是一篇滴水不漏的好文章。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千里为官只为财和伸最初为官之初也很清廉,以清官自居,任外地处理案子的时候,百姓还曾跪送,久居官场则变得贪得无厌,他不仅爱财,更善于敛财,他能在20多年里积累起那样巨额的财富,同地善于理财和敛财分不开的,可谓"和伸爱财,取之有道",本章揭示了和伸敛财的十二条行之有效的方法。1、做官情,不得升--竹杠敲得梆梆响行贿受贿历来是官场中的通例,无阻的通行证,像和伸这样的宠臣手眼通天,向他行贿有人多得不可胜数,而和伸也毫不手软,经常直接向大大小小的官员索要贿赂。和伸总是陪伴在乾隆身旁,御驾所经之处,即是他向各地官员勒索钱财的大好时机,乾隆四十五年,皇上第五次南巡,沿途经过直隶、山东、浙江等省,一路上,和伸横加勒索,把竹杠敲得梆梆响。御驾行经扬州,乾隆见扬州街景繁华,民生富足,心中大喜,重生赏赐了扬州当地的官员,并赐宴众盐商,因为,扬州行宫是盐商们捐银建造的。宴罢和伸将两淮盐政征瑞叫到面前,向他提起了一桩旧案,是乾隆三十三年时的事情。后来自乾隆十一年玉三十三年,两淮只能预先提取盐行四百九十余万两,共得合银一千余万两,然而,历界的盐政将这笔资财均未奏请充公。后来,于乾隆三十三年案发,两淮盐政及各地与此牵连的官吏都遭到了严惩,可是接任的盐政,仍然寻找种种借口上缴极少,直到乾隆四十四年的十几年间,总共偿还国库只有六百余万两,仍欠内务府五百多万两,当年和伸就是见两淮盐政是个获利颇丰的职位,才以上述的理由,将前任两淮盐政弹劾丢官,安排上了向他行贿的征瑞,此次,和伸陪同乾隆南巡,亲临扬州,见此他如此繁华,盐商众多,生活奢靡,不禁开始觉得平日征瑞给自己的进献有些寒酸了,心中颇为不满,于是便借机向他提起旧事,再敲他一笔竹杠,和伸说完旧事,不阴不阳的数他道:"你也应该想之清楚,你所欠的一千多万两银子,还了多少?是难帮你减免的,你心里清楚,你到底从中收了多少银子,你清楚我也清楚,皇上若问起这件事来,定会勃然大怒我可不一定能保你了"征瑞如何不懂,他的两淮盐政本来就是靠着和伸才得来,倘若和伸变脸,自己的发财梦也就破灭了,那源源不断的银两只能眼睁睁看着流入别人的腰包。征瑞只有唯唯诺诺的不住低头你是说道:"小的每年向上交纳十万两,其他的节日也断断不曾少过,希望大从能体谅下官的难处,小人这就回去筹复银两,请大从尽管放心。"和伸见征瑞明白了自己的用意,而且表现的如此真实,就放缓了口气说道,其实,你也不必过于紧张了,你若实在还不上内务府的银两,皇上还能逼你跳江不成,皇上此南巡,你接应周全,使得龙颜大悦,比前几次都要高兴,对你不也是大加赞赏吗?这不是,不赏赐你顶戴花翎。征瑞这才稍稍平静下来,叫来了和伸下心腹的盐商,筹措银两,又给和伸送去了十万零花银,然而即便如此,征瑞的两淮盐政的肥缺不久还是被和伸"赐"给了扬州盐商汪如龙,原因是汪如龙给他送去的是白银二十万两,征瑞被无端免官,心中不平,等到他得知内情之后,却也无话可说了,只好悻悻的离去,后悔不迭了。朝廷中每隔几年,就会命各地的大臣回京述职,以检查全国各地的治理情况,地方上的大臣进京都会携带一些珍惜之物,作为贡品进献皇上。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两个总督降士毅从安南前线回京述职,总督被称做"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几省的行政,是朝廷中的大官,一般都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在朝中的地位颇为尊崇,一般的官员对他们都敬畏非常,唯独和伸恃宠放纵,连孙士毅的东西也不放过,孙士毅前往金銮殿面君在宫门之外偶遇和伸,和伸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什么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用的珠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鼎莹剔透和伸一见,便爱不释手,口中连连称赞,把玩了一会,就对孙士毅说:"孙大人不弃,这件玩物肯赠与下官否?"孙士毅见和伸竟然当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说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下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爱,本当赠给和大人,不过下官不好向上皇上交化了,望和大人见谅。" 和伸没想到孙士毅没想到孙士毅竟然拒绝,觉得很没面子,只好掩饰说:"我只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孙士毅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被塞过去了,谁料几天之后,孙士毅又军机处见到和伸,和伸手拿一个鼻烟壶对他说:"孙大人,我也请你看一个鼻烟壶,比你那个如何"孙士毅一见大惊,和伸手中所拿的鼻烟壶正是他进献给皇上的那个,和伸得意的笑道:"孙大人不必惊呀,此物乃是皇上所赐的。"孙士毅经由此事明白了和伸在朝中的地位与权势,从此以后,对和伸再不敢有半点不敬。和伸贪得无厌在朝中飞扬跋扈,四处勒索,成为他万贯家资的一个重要来源。第一章 少年砥身励志之法朝中。。。"人情。。。"卖不完在朝为官,重要是能消息灵通,尤其是职位较低不能接近权力核心的官员,能否从大官口中得到瞬息万变的内部信息,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这些信息,总有人不惜花费巨额财富打通关节,所以历史上才多见官员巴结、勾结太临之类的人物,为人就是能从皇帝身边的人口中得到朝廷上一点一滴的风吹草动,好见机行事,和珅的地位无疑也是追逐者的首先目标,和珅任凭朝廷的“内部消息”就可以大发其财,每次“人情”的代价,积累起来就可使他为“百万富翁”。乾隆在五次南巡之后,另经众大臣以皇上南巡,劳民伤财,各省督抚趁随皇上出巡,勒索属员,百姓疲弊不堪等理由劝阻,他还是一意孤行的开始了第六次南巡的准备,就在这时,远在扬州的两淮盐政汪如龙收到了和珅的快马秘信,和珅随信寄去了“香妃”的图形,告诉汪如龙可以按图形中的样子为皇上找寻美女,如若办成这件事,定会有好处。原来,乾隆后宫中原有一名贵妃,深得乾隆喜爱,被封为容妃,因她不仅天生丽质,美貌绝伦,而且天生体内有异香,所以人称“香妃”。容妃原是穆罕默德后裔,当年回疆的和卓一部向清廷称臣纳贡,向乾隆进献美女,容妃就是回疆进献来的美女。后来回疆突变,大小和卓部起兵叛乱,乾隆派出大军镇压,虽然这些事情起初都瞒着容妃,后来还是被她知道了,当下牵怒乾隆,怪罪起皇上来,乾隆对因她是叛邦之女,不好厚施恩宠,心中尽管不舍,可还是不得不日渐疏远,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南,建造了一座楼,名为宝月楼,并亲笔撰写了《宝月楼记》记中写道:“楼之义无穷,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有肖乎广寒之庭也。”将宝月楼比做月宫,那楼中的容妃,岂不就是幽居广寒宫的嫦娥了吗,不舍之情,人人可见,和珅正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才命汪如龙寻遍江南,一定要找出一个形容酷似容妃的女子,以解皇上的忧烦。这条消息对汪如龙来说,不啻天降福星,他一直欲寻找点什么来博取皇上欢心,却一直有得其门而入,正苦于无计可施,和珅秘信的到来,无异于给他打开了通往财富和权力之路的大门,乾隆南巡驾临扬州,果然对汪如龙找到的这个女子非常珍爱,从她那里,年迈的乾隆回想起已飘零远逝的青春,感到很久未有的温暖和幸福,汪如龙因进献有功被乾隆大加我赞赏,官职立刻提升,而和珅自己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汪如龙因这条消息深特地送来了二十万两白银,乾隆对他也陡然凭添了知已之感,更加信任和珅了。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和珅为军机大臣,又身兼京城崇父门税务临督,担任兵部尚书。外加管理户部三库的肥缺,他谋得户部管理大臣(位在尚书之上)的职位,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直接包办科举考试,这些职位给他开通了滚滚财源。税务官员历来是最易于招财进宝的肥缺,和珅对崇文门税关的控制十分严格。崇文门税关街门设在今崇文门到上三条至四条胡同之间,早在明朝时,北京城内的内城九道城门都设有关卡向来往进出的百姓,官员收取苛税。至清朝,才去掉了其他各门的收税关卡,统一在崇文门征税,税关设正副监督各一人,一般应由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担任,因为乾隆也深知这一职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肥缺,就把它赐给了和珅,在清人陈康淇的笔纪《郎潜纪闻》中,这样说崇文门税关“天下榷税之关,以京城崇文门胥吏为,最侈且暴”“虽言官属劾 偷旨屡戒而积于如故也”所有往来的商族,官员,甚至连进京应试的士子一律都要收税。凡外吏入都,官职愈尊,则需索愈重,大臣殿观,亦从无与较者,吴江陆中丞以山东布政使陛见,关吏所索过奢,公实不能与。乃置衣被于外,携一仆前行曰:我有衣耳,何税为?既入,从故人借衾褥,事后还之而去。可见了崇文门税关取索之严,外地进京的官员,职位越高收取的税金也越高,出身吴江的山东布政使陆中丞由山东任上进京朝见皇帝,到崇文门税关时却拿不出关吏索取的高额的税金,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的衣服被褥都放在城外,只带一名侍从,两手空空的进城,对守门的吏卒说:“我只是孤身一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凭什么要收我的税。”这样才得以进城面君,进城之后,不得不向别人借了被褥一用,连布政使这样的官员都被关吏弄的如此窘迫,一般的百姓商人的境域也就可想而知了,按税务规定,凡小商贩携带的箕筐、苕帚、鞋袜、米面、布匹、菜蔬、瓜果、食物等物可以免税进城,可是实际上,一样还是难以逃脱。另外,崇文门税关除了有每年高达17.32万两的税务收入以外,还承担着其他一些任务,如代替宫廷变卖被抄没的王公大臣等人的家奴和财产,仅就这一项事务中的得益,就远远超过了每年的税务定额。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肥缺,和珅讨了来,亲自把持多年,他的获利可想而知,就连他的官家刘全,因为代替和珅实际掌握崇文门的税取,等实际事物,也得益非浅,几年下来,刘全家中盖起了远远超出管家身份的豪宅,出入的车马、以及吃拿用度也变的豪奢无度,御史曹锡宝看在眼中,向乾隆弹劾于他,乾隆竟说刘全掌握税务,有点积蓄也是人之常情,后来,和珅因受人参奏被夺去了税务总监一职,乾隆立即又把这一职位赏赐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可见乾隆也十分看重这一职位,不愿从和珅手中把这一财路断掉。除了崇文门之外,和珅还掌管着内务府的粮库,绸缎库和颜料库,以及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选办处,上马四院、太医院、御药房,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这就意味着他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他还负责各种内宫所用物品的制造,宫殿园林的建造和维修,实际上,和珅虽然不曾担任工部的职务,却把工部的职权也收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他就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由自己控制掌握。在文化事业上,和珅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又严密的控制了科举考试,即使他本人不做考官,他的学生亲信也必会把持这一重要的职位。所以,考试考弊的现象,天下共知。封建时代,科举被视为所有读书人的最终目标,读书人一生的价值全都系在“金榜题名”之上,正所为“受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扬名天下知”,于是,科场舞弊层出不穷,考生舞弊有很多种方式,挟带小条、雇佣枪手捉刀代笔,泄漏考题等等,这些只与考生本人有关,如果被发现,就会当即取消考试资格,赶出考场,严加治罪,另外,如果考官明知考生作弊却密而不报,则考官也逃脱不了干系了。因为科举考试至宋朝以来就实行了誉录,糊名等手段来防止做弊,考官看到的只是由下人誉录后的副本,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看不出笔迹,所以,一般的办法是考生贿赂好考官,双方约定在考卷的第几段第几行第几个字用某一个固定的字,这被称为“关节”。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假借皇帝敛巨财大凡贪官,最喜欢承揽工程的建设,一是因为承包工程名正言顺,是为了国家和皇上办事,办的好了,颜面上也有光彩,最重要的则是,承包工程获利最多。有时一个工程可以得到的利益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揽到工程,只有那些有权势有地位的人才能办到。所以,能否承办朝廷的工程,也成为官员在朝中地位,实力的标志。和伸自然也不例外,他从皇帝南巡,扩建避暑山庄和扩建圆明园等一系列工程中获取了大量的钱财,其中最为风光的当属由和伸总负责的乾隆八十年的万寿庆典工程。乾隆五十五年,年迈的乾隆皇帝已经八十岁了。自古以来,数不清的帝王之中,活到八十岁的只有梁武帝、宋高宗和元世祖三位,所以,八月十三日乾隆生日那天,他决定举隆重的庆典,庆典工程由和伸和工部尚书金简总负责,和伸又施展了出他理财的本领,向乾隆奏到,因皇上圣明,八十万寿节庆典所需银两、大喜,就全部交给和伸去操作了,至于和伸从中获利多少,乾隆不管不顾,他任由他去了,除了商人们捐献银两以外,王公大臣、八旗以及各部的官员均按俸银的多少扣除一定的比例,外省的官员则在各省的养廉银里扣除十分之二五,这样算下来,和伸聚敛到手中的银两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举办庆典有余,所有进献的银两,经过和伸这一通关口,就收致病了大半,用在庆典工程上的大约只有二分之一强。乾隆的八旬庆典分在三处进行,七月初七至七月二十三有承德避暑山庄,七月二十四启銮回京,七月三十日抵达圆明园,八月十三日自圆明园还宫,八月十三日在太和殿举行庆典大礼,八月二十一日结束,总计一月有余,足以看庆典的声势浩大了。乾隆七月初七抵达避暑山庄,并未就此安闲祝寿,每日批阅公文,处理国事,另外,接见安南、蒙古、回部、朝鲜、南掌、缅甸等各国派来为乾隆祝寿的使节,避暑山庄的一应建筑全都修茸一新,尤其是山庄的正殿、澹伯敬诚殿,乾隆在这里设筵款待各国使节,因为澹伯敬诚殿全由楠木建成,因此也称"楠木殿",设施陈列,一如皇宫,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乾隆于七月三十三日结束了避暑山庄的祝寿活动,启驾回京,乘坐的是皇帝所乘一肩舆中规格最高的礼舆,充分显示出庆典的重大,舆高六尺三十,纵深三尺九寸,面宽三尺,左右的直辕各有一丈七尺长,由十六人共抬,社舆的上部为八角的两层穹盖,各角都已命人建起了各工各样的景点,绵延不断,既有人工搭起的亭台楼阁,也有仿照西洋建造的园林建筑、遇水则设龙舟,逢山必置宝塔,有的特意建造的野味横生、小桥流水,有的则极尽繁华,精雕细琢,金璧辉煌,一处处的景观之间,错落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戏台,上面经日不断的搬演各种喜庆剧目,各地主剧种齐集京城,西四牌楼前,建起了一座人工制成的罗厚峰,一百名须发皆白的老人伫立下面,一派福寿景象。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诞这天,皇上要在太和殿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的朝贺,文武面官全都换上节庆的衣服,静静聚集在太和殿外,等着皇帝的到来,官员所着的衣服是万寿节特有的,按照清朝的制度,如果遇到皇上或皇后的万寿庆典,文武百官都要在寿辰的前三天,和后四天身着上面绣有团龙纹样的花衣,各国使节则被安排在太和殿以外的西檐之下,乾隆皇帝身着龙袍衮服,头戴珠冠,在前引后扈之下,升座太和殿,接下来,就是繁琐而隆重的礼仪、宴会,各国的使节都带来了本国的喜庆表演本国的歌舞,宴会宣告结束后,文武百官再次跪拜谢恩一跪三叩之礼,皇帝在中和韶乐的奏鸣中起驾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