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美龄还为这个组织主编了一份报纸,用学校普通纸抄写。美龄是文学编辑,另外两个小妹妹一个担任美术编辑,一个做记者。 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虽然它每天只发行5份,但每份各不相同。每份售价5美分,而且总是销售一空。 其中有一份社会专栏评论说:“校园里所有的姑娘都没有帕蒂·布朗长得美,昨天,有人见她……” 这份报纸卖给了帕蒂·布朗。 另一份报纸的同一专栏评论说:“多萝西·迪尔是全校最聪明的姑娘!” 当然,被评论者成了这份报纸的主顾。 三个小家伙每天经过劳动,净收入25美分。 这份小报居然产生了影响。 一天,她们收到一份来自东部一所大学的学生信,说他们听说了三个小家伙所办的报纸,想得到一份,说是想把这份报纸作为美国最年轻编辑的一项记录。 小女孩们抢着读这封来信,她们像春天的小鸟那么高兴。 小安斯沃夫说:“我们快给他们寄一份去吧!” “不!”美龄晃着小脑袋说:“他们没有附订报的5分硬币来,如果这样便宜了他们,我们的报纸不是太不值了吗?!” 小伙伴们觉得有理,几个小脑袋凑在了一起,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这一要求。 不久,那几个大学生果然寄来了一枚5分的硬币。当然,小家伙们回信也花去了2美分。尽管如此,她们还是高兴的。这种温馨的快乐,沉浸了很久很久。 三、多姿多彩的韦尔斯利大学 宋嘉树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欧风美雨对他的洗礼,使他痛恨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的陈腐教育。他从来就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支持孩子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他的孩子一定应该上大学。 1912年,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她就读的是距离哈佛大学不远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 这个学校很美。有着空旷的草坪,更有名贵的秀林佳木。 但是,在最初的日子里,她并不喜欢这所学校,甚至直言不讳地对校长说:“唔,我估计,我在这儿不会呆很长久。” 她的心性太高了。 可是,不久她却改变了主意,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的所有活动之中。 在这里,她主修英国文学课程。同时,她热情地选修了哲学。这不但从外观上优化了她,更从心智上锻炼了她。 不仅如此,她还有更广泛的爱好。 她拼命地学习法语和音乐——不只是进行理论的修养,而且疯狂地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不断进行心灵磨炼的同时,进行心灵的净化。 她还如饥似渴地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圣经史和讲演技巧。几乎涉足了所有专业。 这时的宋美龄,似乎一天之中长大了,似乎几天中就想把天下的知识学到手。为此,她几近神经质。有朋友说:“虽然她通常是心情舒畅的,但她的脾气难以捉摸,变化无常。”他们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美龄,一时快活,一时忧郁。 因为她好胜心太强了。 就在她追求这个学校她感兴趣的课程时,她又到佛蒙特大学选修了教育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4年的学习,宋美龄获得了这所大学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 女大十八变。这时的宋美龄,已经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个姿容秀丽的妙龄少女。她线条丰满,肤色健美,体态轻盈,一条黑油油的大辫子垂在身后,更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一位教授这样评价说:“我们大家喜欢她,把她看作我们的当然成员,完全忘了她是一个外国人。当然,她受到人们那么多的称赞,不是因为那时她像两位姐姐一样漂亮,而是因为她热情、真诚,常常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10年的美式教育,不仅使她走完了少年进入青年期的黄金时代,更使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等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这时的宋美龄,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她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只有我的脸像个东方人。” 大学时代就要结束了,就要归国了。然而回国又将如何?与在哈佛的哥哥子文一谈及这个主题,就陡生一些苦恼。她面临着如何重新适应那种几乎陌生的生活。 然而,她并不是不想回国,她渴望与家人团聚。 她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 从此,在韦尔斯利大学里,她又增加了一门自修课程,开始研究中国辉煌的历史。 事实上,打进入这所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忘记她是中国人。据不少书籍披露,宋美龄在自己的宿舍墙壁上就挂有一把东方大宝剑,而且经常把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抽出剑鞘,把玩把玩。就为这,曾引起一位抱有成见的小女生认为美龄是一个“异教的中国人”。 一进入中国文化的长廊,宋美龄即刻对祖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回过头来认识中国,原来祖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那么多那么伟大那么辉煌的贡献。 教了宋美龄两年音乐的赫蒂·惠勒小姐是这样评价宋美龄的:“她这位学生对东方文化及其遗产的思想感情,使她极为感动。美龄的这种思想感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像她通常表现的那样,她最初似乎完全西方化了,但逐渐地她却越来越为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感到自豪。” 因为,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四、不中不西的她回国了 就在宋美龄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如醉如痴地回头啃中国文化的时候,父亲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飞往美国,催促她回国。 一天,宋美龄又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信中父亲恳切地说:“美龄,还记得你6岁的时候,得了中风不语病,不几天你的右腿又起了脓包,可吓坏了爸爸。爸爸从来没有落过泪,看到你躺在床上的时候,爸爸平生第一次为女儿掉泪了。一直到你9岁,离开爸爸的时候。如今10年了,爸爸一直为你担心祈祷。前些日子,你来信说不想回来了,爸爸又是几个不眠之夜。……如果你要真是爸爸的血脉,你应该回来,你应该立即回来,爸爸在等着你……” 万里飞书催女儿归,急切之情道出了一个进入老年父亲的心愿。 在父亲的召唤之下,1917年8月3日,告别韦尔斯利大学,告别了与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怀着眷恋的心情,宋美龄启程回国。 回到昔日的上海,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女孩已成为一个风姿窈窕的美貌女郎。一本传记这样描述她:“她双颊泛着熟透了的桃子似的红晕,殷红的嘴巴像石榴花一样。高高的鼻子,又秀气又端正。一双羚羊似的深眼睛,长着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双眉仿佛是用黑颜料画出来的。乌黑的卷发顺着光洁的额角波浪似地披垂下来……” 当她迈进久违的家,当慈祥的父母亲吻着这位阔别而归的小女儿时,宋美龄才真正感到,她已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这个大团圆的家中,最高兴的还是她的母亲。她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欠佳,亲自下厨,中西结合,做了一桌丰盛的接风菜。母亲将美龄爱吃的“烧四宝”特意放在了小女儿面前。 美龄深深体会到家的欢乐、家的温馨。 “来,端起酒杯,为我们的小公主接风!” 父亲没忘他对这位小女儿的爱称。 “对,欢迎小妹归来”。大姐接着附和。 一阵阵的玻璃杯的碰撞声。 母亲不会喝酒,一个劲儿地往小女儿的盘中夹菜。 宋美龄沉醉于幸福之中。 她注意到二姐不在场,她听说二姐嫁给了孙博士,似乎家中不乐意。 她知书达理,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父亲专门为她举办了家庭舞会。上海滩的名人杜月笙、陈英士等人应邀参加。 宋美龄翩翩起舞,引来阵阵掌声。 父亲注视着10年别后归来的女儿。 舞会散了。 余兴未了,谈兴且添。 美龄打量着这个十分眷恋的家,格格笑了笑。“爸爸,你名扬海外,这个房子与你的声名不相称啦?” 父亲无言以对。 美龄又说:“和美国家庭相比起来,我们太落后了。我们应有现代化的家和浴室。如果爸爸同意的话,我愿意帮爸爸设计。” “好,好。”女儿刚回到家,作为爸爸,他不能直言批评女儿。 他在心里想:女儿变了,完全彻底地变了。 他感到,他的这位小女儿要干大事了。 宋美龄留学美国10年,她的世界观,她的思维方式,完全美国化了。她对美国的了解,非一般中国人所能及。 就连他这个早年留学美国的前辈,也自愧弗如了。 他坚持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针,要女儿补课,补中国文化课。 宋美龄也是这样想的。 她决心重学汉语,学通汉语。 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 从头开始,她再次做了私塾先生的学生。 不同的是,她坐得住了,她跟随塾师一道,摇头晃脑吟诵,翻来覆去地牢记那些警句,背诵那些章节…… 她回头读了哪些书?据她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左传》、《史记》……等等,等等。 这些为她日后起草文稿和演讲帮助不小。 宋美龄完全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点上的人物,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 第三章 婚姻之舟 一、甜蜜的初恋(1) 宋美龄的初恋,开始在异国他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姊二姊先后学成归国。继续留学攻读的小妹,主要依靠也在美国读书的胞兄宋子文照顾。 课余之暇,宋子文常到市郊小妹的学校去玩。他实际上已成了小妹的保护神和监护人。在当年小妹宋美龄住的伍德楼,每个周六晚上,宋子文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这栋洋楼的台阶上。每当听到哥哥的皮鞋声,宋美龄总是迎上前去,兄妹情谊尽在不言之中。久而久之,宋美龄也通过哥哥的关系,认识了当时不少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异国求学的莘莘学子,当年他们以“中华民族”4个字牵线结情,爱情、友情也在此时萌生出来。 1914年夏季的一个周日,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门前。宋美龄正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等哥哥出来接她,迎面走过来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国留学生。此人亦是宋子文班上的同学,长得一表人才,且气质非凡,名字叫做刘纪文。当此之际,那刘纪文冷不丁撞见宋美龄婷婷玉立在那里,体态丰满、妩媚动人,不禁心中一动,脸腾地红了起来。“小姐,您是子文兄的小妹吧?” 刘纪文手里拿着一份时髦杂志,凑上前来主动问道。 此时宋美龄偷偷地打量了一眼面前的这位青年,他颀长的身材,白晰的脸上洋溢着一股青年男子常有的英俊之气,仿佛雕塑家手上的那个“大卫” 。说句实话,随着宋美龄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她留心注意的男孩子也不算少了,但往往都如过眼云烟一般。而眼前这位风流潇洒的英俊青年,不知怎么竟一下叫她产生了“白马王子” 的遐想。 正在此时,宋子文走过来了。“来,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好友,同班同学刘纪文,经济系的高材生。这位是我的小妹美龄,在韦尔斯利大学,主攻法语和音乐。小提琴和钢琴是她的拿手好戏!” 宋子文抚着美龄的肩头,俨然是她的保护人。 刘纪文很有礼貌地握了一下宋美龄纤细的手,宋美龄却像触电似的把手抽了回来,脸也臊红了,心在怦怦地跳,但却跳得很甜蜜。她在心中道,这本来是很平常的呀。今天怎么了?真是活见鬼了。 宋子文很希望小妹能结识自己的这位好友。他说:“纪文,音乐室不是有架好钢琴吗?走,让我小妹表演表演怎么样?” 宋美龄掉转头,用迷人的眼睛望着刘纪文,腼腆地一笑。刘纪文不禁暗暗惊叹:我的天哪,多么漂亮的女孩子。世界上竟有如此漂亮的姑娘!像细瓷一样白皙光洁的皮肤,像深潭一样同时却有什么东西在发光的眼睛!他一边想,一边差不多以失态的眼神瞧着她说:“命运!啊,就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吧!” “钢琴是不能弹交响曲的。” 宋美龄笑着纠正道:“我给你弹一首肖邦的《梦乡的绿岛》吧!”伴着宋美龄悠扬的琴声,刘纪文完全陶醉了。 那天分别的时候,他没有再同宋美龄握手,而是深深地鞠了一躬,逗得宋美龄格格直笑。宋美龄当时摇摇手随哥哥宋子文走了,留下一个迷人的背影。 几天后,在伍德楼宋美龄的宿舍。宋子文在与小妹美龄交谈家事时,忽然提及了此事。“爸爸来信了,说二姐要与孙中山结婚。” 宋子文道。 “这是不可能的事。”宋美龄大吃一惊:“孙中山是父辈之人呀!” “要知道,爱情是不分年龄的。不过,这个事倒使爸爸、妈妈很伤心。” “那你赞成啦?” 宋美龄道。 “小妹,你的意见呢?”宋子文反问。 “我的意见很清楚。我早说了,除了脸蛋,我全都是西方化了的。追求民主、自由,是西方社会的主流。再说年龄大小的事,那都是东方人的传统习俗。我当然是站在二姐一边了。” “对了小妹,你看我们班那位刘纪文,怎么样?”宋子文又问。 “人还是蛮不错的。但最近,功课比较紧,我没有时间理他。他倒给我来过一封信。”宋美龄说到这里,便把昨天刘纪文转给她的信交给了哥哥:“请看吧,里面没有什么秘密。”宋子文当即接过来一看,哈!与其说这是封信,倒不如说是首诗呢。只见上面写道:女人是平凡的。月朗星稀,是女人用晨炊点燃新的一天,牵牵连连,是女人将零零碎碎补缝成一个美丽。女人是不平凡的。风雨交加,是女人为我们打开家门,坎坎坷坷,是女人给我们关怀和温馨。然而,女人又是伟大的。人类常把母亲比作美丽和博大的化身,人类在生育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生育了整个人类。世界少不了女人。 宋子文看完后脱口赞道:“哦!纪文还真有点文才哩!” 1916年的暑假,是宋美龄将在美国度过的最后一个假期了,暑假前的一个傍晚,宋美龄大胆地给那个刘纪文挂了电话:“是纪文先生吗?我是美龄啊!明天就要度暑假了,我想利用这十几天的假期出去旅游。我们结伴而行,好不好呀?” 电话那边,刘纪文兴奋得声音都有些变调了。他当即二话没说,便答应了宋美龄的邀请。 最后,宋美龄约刘纪文明天来她寓所一趟,她打算先和刘纪文好好商量一下。 凌晨,宋美龄还在熟睡,门铃突然响了。她睁开惺忪的眼睛看着床头的钟,才凌晨4点,这是哪个冒失鬼,这么早就来打扰?宋美龄连忙换了便服,打开门一看,竟是刘纪文。只见刘纪文看着宋美龄,愣愣地笑着说:“美龄,我一夜没睡觉。我实在等不及天亮了……”宋美龄心中一热。 一、甜蜜的初恋(2)new 刘纪文进屋的时候,几乎被地上的一只旅行包绊了一跤。 宋美龄站在穿衣镜前,一边轻轻地哼着歌,一边打扮起来。就见她穿上一件白绒布衣服,上面绣着一束紫色的花朵,腰上束着一条带银扣的金色细皮带,一头黑发随便披泻着,脸上白净滑爽,丝毫没有化妆,清新得一如早晨的花露似的。梳妆完毕,她冲刘纪文微微一笑,黑眼睛睁得很大。 “美,真是太美了!”刘纪文情不自禁地赞叹。 每个姑娘都喜欢献殷勤的小伙子。 宋美龄当即报以甜美的一笑:“8点钟我们乘环美旅游公司的车出发,上午就可以到纽约。” 接下来的十几天中,他们游览了旧金山、纽约等地,并特意去华侨的聚居地参观了唐人街。当看到那些飞檐斗拱的中国式建筑,两个异乡游子,禁不住沉浸在久别的乡情之中。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洛杉矶的电影城,并到了美国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皇家公园,饱览了北美奇景。此外,两个人还特意去了一趟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沉醉在那一派雄浑壮丽的神奇造化之中,他们简直有些流连忘返了。 在大自然中,刘纪文是个活泼矫健的“王子”。他穿一套灰色带白线条的运动衣,晒得黑黑的脸上容光焕发,头发稍有点蓬乱。一路上,他不失时机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把以宋美龄为主人公的风景名胜拍了下来。一张张照片拍得如诗如画,如仙如幻。在这些照片上,刘纪文既没有配莎士比亚和歌德的诗,也没抄唐诗,而是配上他自己的诗。那些日子里,刘纪文每到晚上便思如泉涌,做梦都在写诗…… 爱情来得这样突然,又这样自然,这是宋美龄所始料未及的。原本她心目中的爱情不应是这样的。 在选修英国文学课时,她特别喜欢亚瑟王那骑士传奇般的激烈战斗场面。宋美龄原本以为,爱情是在血与火的激烈战斗中诞生的,男骑士应该捧着情敌血淋淋的首级来求爱……可现在,没有血也没有火,刘纪文更不是什么骑士,而是哈佛的大学生,手里捧的不是情敌的头颅,而是一架照相机。宋美龄不禁心乱如麻,但同时却又那样地受到感动。她还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全身心所感受的骚动情绪,这种如痴如醉的欢乐。 她相信这就叫爱情。 但她又感到,爱情怎么来得这样平常? 十几天的暑期周游结束了。宋美龄与刘纪文的感情越来越烈,日益深厚。 宋美龄终于如愿以偿,其所在大学将“杜兰学者”的最高荣誉称号授予了她。颁奖仪式是在一个学期的开始时举行的。当时的场面十分隆重,令宋美龄无比兴奋。那天,当她从校长手中接过奖励证书时,竟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没多久,旅行中刘纪文给宋美龄拍的好几幅照片,又在《明星画刊》上刊登出来,容貌倾国倾城,连《明星画刊》杂志社也为她转来了许多封因艳羡而求爱的情书。刘纪文沉不住气了。 一天,他急急火火地跑来找宋美龄,要求马上就订婚并提前结婚。 瞧着刘纪文那慌慌张张的样子,宋美龄心里真是甜甜的。当即她忍着笑意,把面孔埋在刘纪文肩头,温柔地说:“放心吧,谁也夺不走我。” “不,我要和你正式订婚!” 宋美龄的睫毛垂下了几秒钟,旋即抬起来,眼光定定地停在刘纪文的脸上,咬了咬牙,摇了摇头。 刘纪文叹了一口气,悻悻地走了。 此时,宋美龄反倒怅然若失了。她跑进卧室,把桌上的一个洋娃娃抱在怀里,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宋美龄也知道刘纪文追她追得好苦好苦,刚才的样子也怪可怜的。她心里实际上也十分矛盾:订婚?还是再往后拖一拖?宋美龄总觉得两个人相爱,多磨上一段没有坏处,起码双方的缺点能够尽可能地多磨掉一些。 然而,还没等宋美龄再磨下去,事情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一天,宋美龄收到了大姐宋霭龄从国内的来信,信中谈到她的二姐庆龄的婚姻;谈到企图包办的父母,几经努力结果却没能成功。 当时宋美龄展读大姐的来信,在深沉的夜色中,一幕幕悲剧又映在她的面前…… 那天宋美龄读完信后,不禁思绪起伏。当年,一个身栖异国他乡的大学生,其思想感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宋美龄知道,中国的礼教习俗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一想到此次父母包办二姐的婚姻,她马上联想到自己。将来父母会不会也给自己包办呢?想到将来,宋美龄感到害怕了。冷不丁地,宋美龄想好了一个主意:“对,订婚。在离美前一定要订婚,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于是,宋美龄先给哥哥子文打了电话,哥哥倒是答应全力支持她。旋即她又给刘纪文拨通了电话。 听说宋美龄忽然又要自己马上过去,刘纪文欣喜若狂。这段时间,他为了追求美龄,真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简直追得太苦了。 要说,真正爱一个人也真难呐!当即刘纪文只眨眼的功夫,便来到了宋美龄的面前。 宋美龄掏出手绢,温柔地为刘纪文揩着脸上那淋淋的汗珠,并且一往情深地望着刘纪文黑眼珠凝聚着的熠熠光彩。好久,她才轻轻说道:“明天当着哥哥的面,我们正式订婚,好吗?” 一、甜蜜的初恋(3) …… “啊!” 刘纪文被这突如其来的喜悦吓了一跳。他从没有如此深刻地体会“惊喜”两个字的含义。当即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人都被爱情浸透了,那是一种甜蜜的、深邃的和莫名其妙的爱情。 旋后刘纪文急切地问什么时候结婚。 “等待,等待。等着我们回国以后……” 宋美龄喃喃地自语道。落地窗外,远方地平线被初升的太阳镀成了金色,一直蔓延到无边无际。 二、违心的约会(1) 1917年,宋美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在留美10年之后, 1917年的宋美龄已经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位姿容秀丽的妙龄少女。她身材丰满,体态轻盈,一条梳得一丝不苟的长辫子垂在身后,更把她衬托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加之举止文雅,热情大方,宛如一朵夏日里盛开的红莲,饱满、热烈。毫无疑问,她拥有无数追求者。 可在婚姻问题上,她却非常慎重,原因之一在于她曾对二姐宋庆龄明志:非英雄不嫁。在婚姻问题上的犹豫不定,使得她的婚姻一拖再拖,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一朵迟开的花。”按当时中国人的观念,宋美龄已是老处女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宋美龄不急,可急坏了父亲,在他眼里,女儿成不了家,就算是有万贯家财,也是老子的无能。他疼爱三个女儿,希望她们都有一个好归宿。大女儿宋霭龄的婚事是由他亲自操办的,虽说也经历了几番波折,但最终也算是不错——为女儿找了个山西富家子弟孔祥熙。孔祥熙生财有道,一生积累的财富可以敌国,每当看到宋霭龄一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情景,他真是打心底里高兴,忍不住也为自己能够慧眼识真金而得意。 可是,谁曾料到,二女儿宋庆龄的婚姻却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 宋庆龄对于婚姻非常有主见,坚决反对父母包办。她认为,婚姻要自己作主,并且,一定要有爱情做基础。当她给孙中山做秘书时,她准确地找到了爱情的航向。因为共同的事业、理想、信仰,她和孙中山走到了一起。当作为孙中山多年好友的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时,气得暴跳如雷,一怒之下,提出和宋庆龄断绝父女关系。 由于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事刺激,父亲在对宋美龄的婚事上尤为谨慎。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决定一定要尽早着手,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所以从宋美龄回国开始,他就一直忙于给宋美龄物色对象。按照宋美龄的条件,小伙子还真难找,一方面家庭背景要好,另一方面自身素质也要高。几经筛选,宋嘉树看中了一个在卫理会工作的小伙子。 于是,一天下班后,他把宋美龄叫到跟前,试探性地问:“美龄,你也老大不小了。关于个人的事也应该考虑了,不知你有何打算?” 宋美龄默不作声。父亲接着说:“你不说话就算默认,爸爸可要给你介绍一个,他叫周子清,在卫理会的一个教堂上班,小伙子长得精神,我看蛮配得上你。” 宋美龄没想到爸爸会如此心急,她可不想像二姐那样,与父亲闹翻。对于自己的婚姻她自有主张,可为了不伤父亲的心,她便拿出她的挡箭牌,说:“爸爸,你为女儿操心,女儿应该感谢爸爸。不过,女儿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已经有人爱上您的女儿啦!” 父亲大吃一惊:“是谁?” “刘纪文。” “那你呢?” “我也和他一样。”宋美龄干脆地说。 “你!”没等父亲说下去,宋美龄赶忙打圆场:“爸爸,我听您老的,我可以与周子清见面,不过有一个条件,要允许我将二者比较比较。”宋嘉树这才转怒为喜,说:“这样也好,我通知他,你们谈谈。” 半个月之后,宋美龄被安排在卫理会教堂牧师江长川家与周子清见面。因为江长川和宋家关系较好,周子清又在卫理会上班,和江长川也相识。这天一大早,父亲就嘱咐宋美龄穿戴一新。宋美龄听了,不禁扑哧一笑:“爸爸什么时候管起我穿衣服来了,再说了,你女儿平时穿得都不能见人吗?”嘴上虽说笑,心里却没怎么放在心上,只随便挑了一套平时出门的衣服穿了,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到了江家,周子清早已等候多时了。宋美龄很有礼貌地和江家的人打招呼,大大方方地和周子清握手。然后两个年轻人被单独留在了客厅。 周子清人长的也算是一表人材,白白净净,英俊之外还透露着一股书生气。一见面就为宋美龄的高雅气质所倾倒。虽然宋美龄只穿了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却是那么得体,一点都没有掩盖住宋家三小姐那迷人的风采。而宋美龄这次来“相亲” ,本就是为了不让父亲生气才来的,只想走个过场,心里一放松,就更加大方了,谈话也更随意一些。倒是周子清,心里早已欣喜不已,见宋美龄落落大方,一点也不拘谨,侃侃而谈,自己反倒紧张起来,生怕说错了话,惹宋小姐笑话。心里一紧张,说话便有些结巴,表达也有些不连贯。宋美龄心里想:这人虽不如刘纪文那么有气质,但也还过得去,只不过书生气太浓,一点魄力都没有,哪是我所欣赏的有大气魄的英雄一样的人物? 从江长川家一出来,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宋美龄对于周子清的印象如何。 宋美龄没有马上回答父亲,却反问道,“那您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人还不错,听江牧师讲,他的工作能力也还不错,在卫理会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家庭条件也还不错。” “可是您不觉得他太没有男人气概了吗?浑身上下都是一股书生气,和女孩子一见面,话都说不清楚了。” 宋美龄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没想到却招了父亲生气,“文文静静的有什么不好?这种孩子又有能力又老实,什么叫有男人气概?难不成你也要像你二姐,找孙中山那样的人嫁了?” 二、违心的约会(2) 不久,宋嘉树便去世了。他的死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给宋美龄的婚姻,却提供了自主的契机。 按照中国的风俗习惯,宋美龄早已是过了待字闺中的年龄,上海上流社会不少翩翩少年疯狂地追求她,未婚夫刘纪文也几次三番催促办理结婚事宜,但宋美龄以不准备结婚为借口,挡住了追求者和未婚夫。 也许,她等待着一位“铁腕级”人物的出现,期望在这种乱世中“英雄”的出现,她不想仅仅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阔太太,平庸地度过一生。她想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男人的力量,找一位能够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这个人,在她寻觅了多年之后,终于出现了。 他,就是蒋介石。 三、大姐充红娘(1) 有人说,宋霭龄一生中最大的杰作,是成功地策划并撮合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从而将蒋介石的军力与宋氏家族的财力和英美背景彻底融合起来,为创立蒋家王朝与四大家族格局奠定了基础。 蒋宋联姻,霭龄起的作用有多大,谁人都不敢妄断。但是,宋霭龄看中并且首肯小妹这段婚姻,则是事实。宋霭龄清楚,尽管在蒋宋联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当事人,宋美龄与蒋介石,只要他们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决心下定,意志坚决,何愁这件美事不得成功? 于是,宋霭龄充当“红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劝小妹宋美龄接受蒋介石。 宋美龄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追求的是自由开放的社会生活,她在美国期间,就与刘纪文订婚,但对这段交往,她并不十分满意。总觉得双方之间还缺点什么。 对于迟来的蒋介石,宋美龄开始也心存疑虑。 宋霭龄长期在国民党上层活动,对形势的分析有独到见解。 霭龄看得很清楚,在当时的环境中,中国的统一只要国民党团结,就可大功告成。而蒋介石是一个军人,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开辟疆土、建立政权都要仰赖军人。霭龄和孔祥熙的结合,使中国南北财阀势力会合;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则使宋家和国民党政体挂上了钩。在整个家庭圈子里,独缺军人力量。蒋介石,孙中山的爱将、北伐“英雄”,虽然暂时落难,但依然有不可抗拒的潜力。 这一天,宋美龄在大姐的催促之下来到了孔府。一进屋,宋霭龄就把她带进了自己的房间,让她坐下后,便笑着说:“小妹,今天大姐和你谈一件事。” 宋霭龄也不卖关子,直截了当地说:“有人给你说媒哪!不是公子,是一位司令,他叫蒋介石。” 宋霭龄说完观察小妹的脸色。 “大姐,你是我的大姐,你怎么能看着我和一位40岁的人结婚呢,我才30岁啊,再说了,谁不知道姓蒋的风流啊?” “唉,你呀,真是不懂事!”宋霭龄打断她的话,“就因为我是你大姐,我才不能让你和刘纪文结婚,刘纪文有什么好?你说他是留学生,他留学生有什么地位?能和姓蒋的比吗?你说他长得漂亮,一个男人长得漂亮有什么用!你说他有钱,今后姓蒋的恐怕别人送钱给他他都不要呢?” 接着,宋霭龄又说道:“我跟你实说了吧,在我看来,那姓蒋的是当今中国最有实力、最有前途的国民党领袖人物,说他是一位东方的拿破仑,那简直一点都不夸张。如果能够成为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也是我大姐之幸,还是咱宋氏家族之幸呢。自古‘英雄’配美人,我看一点都不委屈你。 ” 再接着,宋霭龄为美龄分析当今中国政坛的形势,认为蒋介石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嫁给蒋介石,即成为中国的“第一夫人”。这样,美龄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帮助蒋介石治理中国。所谓江山美人,更为可贵。 霭龄又感叹地对美龄说道:“我们姊妹三人,你大姐我嫁给了孔祥熙,你二姐嫁给了孙中山,他们两个人都是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现在就剩小妹你一人。论才学,你绝不在大姐二姐之下;论家庭地位吧,宋氏家族也更胜从前。如果小妹放着‘英雄伟人’不嫁,岂不可惜了小妹的一番理想与抱负,也有负宋氏家族的高贵门第。” 其实,在宋美龄内心深处,她喜欢刘纪文,却并不崇拜他。宋美龄攻读英国文学,喜欢《亚瑟王传奇》,对亚瑟王的助手墨林尤为激赏,因为他是言出必中、法力无边的预言家。 宋美龄还喜爱不辞艰险独自上路去寻找圣杯的骑士。传说中的人物当不得真,莫非现实中就没有超级强者?刘纪文温文尔雅,浪漫多情,聪明幽默,但他只算轻量级的“拳手”,根本做不了重量级的“拳王”。她虽与刘纪文订了婚,但有时候订婚与结婚之间仍隔着无法逾越的天堑。宋美龄曾对二姐说过“非英雄不嫁” 的话,刘纪文的黯然出局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及至美龄回国,大姐夫是孔祥熙,二姐夫是孙中山,个个都是人中之龙,以她不肯服输的心气,在婚姻上更不肯低调处理。 听了宋霭龄的这番分析,宋美龄已动了心。她一直都有希望出人头地的虚荣心,这时少女时期的种种梦想又涌上心头,她意识到惟有蒋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选择。可是她还是顾虑重重:“终究他有3个老婆……” “他的家庭问题你不管,他已经同3个老婆脱离了关系。别说他有3个老婆,就有30个,她们也不敢出面吵吵闹闹,那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 宋霭龄又缓了缓语气,心里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宋美龄肯定还是有些放不开,应该再好好劝劝。于是她走到宋美龄的身边,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小妹,你是在美国留过学的人,怎么观念也和一般的中国女人一样那么死板?婚约既然是人订的,那人就可以去解除它。系铃解铃,本不是什么难事,况且蒋介石已有的3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的平民村妇,想要蒋介石休掉她们,不会太为难。” “可是,可是……”宋美龄涨红了脸,欲言又止。 宋霭龄是何等聪明之人,看小妹的样子就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 三、大姐充红娘(2) “我知道,你心里肯定在想关于那个蒋介石的种种风流韵事,怕他跟你结婚后,再作出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来,对不对?” 这番话简直说到宋美龄的心坎上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宋霭龄这时又把她精辟的见解拿了出来。她解释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当日蒋介石流落上海滩,对革命悲观失望,自然难免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他一旦成为‘革命’‘领袖’和‘伟人’,他自然要处处小心谨慎,自尊自爱,为人表率,更何况有小妹这样的美貌、能干而又高贵的夫人在一旁襄助与管束,不怕他不勒马收缰,重塑形象。” “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不是基督徒,这一点别说母亲那里通不过,就连我也接受不了。” “那倒不用担心,想来他也是个聪明人,不会在江山美人与宗教信仰之间舍本逐末的。”宋霭龄很有把握地说道。 听大姐这么一说,宋美龄心头轻松了许多。 看宋美龄已经被她说动,霭龄又极力鼓励美龄,一旦蒋宋联姻成功,这就将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轰动性的世纪性婚姻。蒋宋两个显赫家族的结合,将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对宋氏家族的影响,更是无法测度。美龄一旦与蒋结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蒋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地负起重任。 在说服了美龄之后,宋霭龄的第二步计划是引入蒋介石。 1922年12月初的一天,蒋介石应邀参加了宋子文在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寓所里举行的基督教晚会。 蒋介石本不是基督徒,参加这样的晚会纯属捧场,凑热闹,至多是开开眼界而已。就是在这个晚会上,蒋介石艳星高照,结识了宋美龄,并为之倾倒,不能自拔。蒋介石决心将其追到手。 当然,蒋介石对和宋家联姻的好处比宋霭龄更清楚。宋家和孙中山的关系是蒋介石首先考虑的,一旦和孙中山成为连襟,那么他蒋介石就是孙中山名正言顺的接班人。而宋家的经济实力和争取外援的能力,也是蒋介石所看中的。 另外,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外,宋美龄的美貌、学识、气质,特别是宋家小妹那独一无二的才气,恐怕全中国也找不出几个来。 《大公报》的创办人之一胡霖,在一次谈话中说:“蒋的婚姻是一次精心预谋的政治行动。如果美龄成为他的妻子,他便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有了‘嘴巴和耳朵’。但是,如果说蒋没有爱上美龄,那是不公平的,蒋显然把自己视为一名‘英雄’,而在中国历史上自古都是英雄爱美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可以做任何事情。在当时的情形下,娶一位新妻子对蒋来说是非常合理的。” 可对于宋霭龄来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蒋介石接受自己的条件。这就是,他如果想与宋氏家族联姻,第一必须休掉原先的3位妻妾;第二必须成为一个基督徒;第三必须保证使孔祥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都能够在未来的政府中占有重要职位。要让蒋介石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价码,似乎也不是件容易事。 所幸的是,正当宋霭龄在绞尽脑汁设计定策的时候,中国政坛风云突变。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中央党部”;汪精卫则在武汉成立了“国民政府”、“中央党部”。双方皆以“正统”自称,形成宁汉两政权对立。宁汉对立发生,作为当时中国主要财团的宋氏家族,成为宁汉双方争夺的重要目标,一时身价奇高。此时,蒋介石抢先与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大师姐宋霭龄接上了关系。他们始有九江会晤,继而蒋又无条件地接受宋开出的全部价码,这样蒋宋联姻的大局已定。 自此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鸿雁传书,信使往返,俨然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 在分别做好了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工作以后,宋霭龄开始实施她的第三步计划,这就是把母亲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游。 宋霭龄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够左右蒋宋婚姻的人,无疑是老夫人。但如果母亲远行,这问题又当别论了。不但大姐说话的分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于幕后设计策划,促成事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做成熟饭,即使母亲反对,也难以改变了。 于是,宋霭龄以局势混乱为由,力劝母亲暂避日本。结果,宋老太太离开上海仅半年时间,蒋宋联姻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宋霭龄也懂得,男女情爱之事,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务之急,还须安排一次蒋宋秘密旅游的机会,以增进小妹与蒋介石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蒋介石因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关系,早就认识宋美龄。两人虽以兄妹相称,十分亲热,但毕竟没有相亲相爱的意思。等到决意要谈婚恋时,蒋介石倒突然紧张起来,找来陈布雷,求教第一次约会如何安排为好。 陈布雷认为,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南京、上海皆不好。他说:“蒋先生镇南京,召宋女士来见,有摆大丈夫架子之嫌;若蒋先生去上海见宋女士,又有低三下四之嫌……只有江苏省省会镇江市——按路程计算,蒋先生主动往上海走了100里,宋女士往南京追了200里。大丈夫的架子放下了,宋女士的主动热情又发挥出来了……” 三、大姐充红娘(3) 这个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赏和首肯。 陈布雷建议相会地点定在镇江焦山。第二天,陈布雷陪蒋介石把焦山上的景点逛了个遍,把每个景点的来历、寓意及如何引申到爱情上,一一作了详细讲解。 第三天,蒋介石早早来到焦山渡口迎候宋美龄。宋美龄刚下车,蒋介石就按陈布雷的计划,上前拱手道:“佛家普度慈航,请问宋女士可愿登舟?” 宋美龄见蒋介石今日如此温文儒雅,顿生好感。笑道:“我虽不信佛而信基督,但两教同理,普度众生。”边说边在蒋介石的搀扶下,轻盈地登上渡船。开局顺利,好兆头。 第一天,蒋介石一个人说,宋美龄只管听,不答话。当然,蒋介石说的都是从陈布雷那儿“现贩现卖”的。宋美龄虽没有表态,但心里已觉得蒋介石蛮博学的。 第二天,蒋介石开始讨好宋美龄。 两人走在“鹤桥”上,蒋先介绍“鹤”因何象征长寿,接着祝宋美龄“松鹤延年”。 走进“百寿亭”,他先介绍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之妙处,紧接着祝宋美龄“永寿永康”。 宋美龄听罢不由得笑了。 第三天,宋美龄主动邀蒋介石登“观澜阁”。蒋介石连连摇头说:“无澜可观……无澜可观……”宋美龄顿觉奇怪:“既有‘观澜阁’,为何无‘澜’可观?”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陈布雷早有交代,应讲清前后两层意思。蒋介石这时却把陈布雷两层意思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脱口先说出后一层意思:“宋女士放心,纵有千难万险,只要有蒋某在,定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宋美龄先是一愣,随后嗔怪道:“你胡扯什么呀?这‘观澜阁’之‘澜’,是‘波澜’之‘澜’,怎么扯上‘千难万险’?”蒋介石心一紧,知道自己弄错顺序,赶忙解嘲:“一样嘛,一样嘛……宋女士难道没看到山门口那4个大字‘海不扬波’?海都不扬波了,江上何来‘澜’呢?江上无‘澜’,蒋某更不怕‘难’噢。岂不是化难为易,易如反掌?” 第四天,宋美龄主动邀请蒋介石到山中“定慧寺”上香。蒋介石有点迟疑,因为陈布雷知道宋家信奉基督教,对佛教寺院不会有兴趣,故而未对蒋介石去定慧寺有所交待。现在宋美龄竟然提出这个要求,蒋介石担心自己进入寺院“一问三不知”。 他劝阻:“宋女士笃信基督教,蒋某也希望与宋女士同信仰。佛教寺院就不用去了吧?” 哪晓得宋美龄并不领情,她也有她的“孝心”,反问蒋介石:“蒋老夫人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吗?我们代她去上一炷香,岂不更好?”原来宋美龄是想代未来的“婆母”上香,作为儿子的蒋介石还有何理由拒绝? 蒋宋两人让侍从买好香烛,一起进入寺院,按佛教的礼仪点烛、上香、磕头…… 一切都是那么真心诚意。 走出寺院,宋美龄面对山门上“定慧寺”三个字,突然问蒋:“请问大总裁,能不能给小女子讲一讲这‘定慧’二字的涵义呀?” 蒋介石一下子愣在那里,不过,他急中生智,马上答道:“‘定’者,是蒋某决定之‘定’,‘慧’者,是宋女士慧眼之‘慧’——蒋某心中早已决定,借宋女士之‘慧’,为中华民国增辉。”宋美龄大笑不止。 第五天,蒋宋游览“郑板桥读书处”。 蒋感叹:“蒋某半生戎马征战,耽误了多少读书的时间。后半生真想隐居于此,以郑板桥为楷模,好好读几年书。” 宋美龄会心地笑了。两人走到“郑板桥读书处”旁边的“别峰庵”门前时,宋指着庵门说:“大总裁隐居焦山读书,小女子愿在此庵带发修行,终生陪伴在大总裁身旁……” 蒋介石欣喜若狂,连问:“是吗?您不后悔吗?” 宋美龄坚定地回答:“永不后悔。” 这样,蒋介石与宋美龄到镇江作10日游。每日里双飞双憩,形影不离,相互间情投意合,尽诉衷肠。 美龄回到上海,见到大姐霭龄时的第一句话,便是“此生非蒋氏不嫁”。 宋霭龄听了嫣然一笑,心中却是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好手段,几天工夫,便把一个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颠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异国他乡,小妹芳心已许。 宋霭龄知道,最后的障碍,是二妹对蒋介石的厌恶和宋子文对刘纪文的选择。 宋庆龄对蒋介石发动“三·二○事件”、“四·一二”政变,屠杀工农的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表示强烈抗议,同时对蒋介石的人品也极为不满,认为蒋介石流氓气息太浓,家有妻室,还嫖妓绯闻不断,而嫖妓是宋家所不能容忍的。另外,蒋介石的头脑中装满了帝王将相腐败思想,和完全西化的宋美龄没有共同点。因此庆龄认为: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除去政治上的利用外,根本不存在爱情。她甚至表示:“宁可见到宋美龄死去,也不愿见到她嫁给蒋介石。” 但随之而来,宁汉合流。武汉政府垮台,宋庆龄迫不得已撤离武汉,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坚贞不渝的反蒋立场,使蒋介石内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对她进行跟踪监视,威胁利诱。宋庆龄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惟一能迫使蒋介石收敛迫害活动,帮助庆龄改变处境的只有宋霭龄一人。 可是,宋霭龄对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处处予以默许。她在宋庆龄面前又用假作关心爱护的态度施加压力,劝说她退出政治斗争,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词刺激蒋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举。霭龄故意告诉庆龄,最好能暂时脱离上海险境,作一段时间的出国旅游。在如此内外压力之下,庆龄不得不秘密离开上海,出访苏联。 庆龄既走,在美龄婚姻问题上的反对者只剩下一个宋子文了。宋子文和刘纪文关系密切,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再加上他认为蒋介石的人品和门第都不够当宋家女婿的资格,因此,他对于蒋宋联姻一直都不是很热衷,甚至持相当的反对态度。 三、大姐充红娘(4) 宋霭龄为此也准备了一张王牌,这便是请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出面调解。谭在国民党内以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著称,被政坛称为“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中都深得人缘。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遭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为时人所重,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并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己。 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霭龄、美龄姊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再三譬解,宋霭龄也从中积极斡旋,改善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关系,并推荐宋子文出任南京方面财政部长,结果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霭龄说服宋母。 就在宋霭龄一个个地排除宋氏家族内部阻力的期间,蒋介石亦应宋霭龄的要求,10万元送三夫人陈洁如赴美读书;一幢洋房将二夫人姚怡诚安置到苏州居住。对大夫人毛福梅,蒋介石请出娘舅向毛氏摊牌,毛福梅仍然可以做蒋氏祖宅丰镐房的女主人,条件是必须在形式上与蒋介石办理一纸离婚证明。毛氏乃一弱女子,如何是蒋介石的对手,至此不应也只得应了。 蒋介石三拳两脚,3个夫人出国的出国,躲避的躲避,离婚的离婚,终于又是光棍一条。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开始了全力向宋美龄求婚的努力,这之后不久,他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 。该信于1927年10月19日发表在天津的一家天主教报纸上:“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姐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如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蒋介石在此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以女性对落难“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侠客心肠,正式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 9月16日,宋霭龄以大姐和“红娘”的双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向众多的记者和摄影师介绍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并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太太提出与美龄成婚的要求。蒋在作出将尽力研究《圣经》,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诺后,宋母终于在霭龄造成的既成事实下,慨然应允蒋宋联姻。 至此,蒋宋联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只等婚礼的举行了。 四、中西两婚礼(1) 1927年9月17日,《纽约时报》于头版头条刊登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蒋总司令即将与宋美龄女士结婚”,并在该报左上角刊出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近日俪影。 当时该报驻上海记者米塞尔维茨发回的一篇报道说:这场在中国空前隆重的婚礼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说蒋已请来了一位英国著名裁缝正在为他赶做礼服、礼帽,宋家正在为其妹赶制嫁妆。据说这份嫁妆价值3.5万美元,是中国姑娘中至高无上的。 米塞尔维茨在报道中还说:种种迹象表明,即将举行的宋美龄的婚礼并没有因为形形色色的蒋夫人的存在而推迟,他们之间的婚姻完全是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的。蒋同宋的罗曼史将使蒋身价倍增,成为中国第一人…… 米塞尔维茨说,当时向他提供这一重要新闻消息的,既不是蒋总司令本人,也不是宋美龄,而是赫赫有名的孔夫人——宋霭龄。整个事情都是孔夫人一手操办的。她在西爱咸斯路的寓所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上她把蒋介石和宋美龄“介绍” 给一群记者,宣布:“将军要同我的小妹结婚。” 舆论宣传无疑助长了人们对这场政治婚姻的重视。同时,也给这场即将举行的隆重婚礼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像广告牌一样,招揽全世界的观众,翘首盼望着那一天。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期待多时的婚礼,在上海隆重举行了。 婚礼分两次举行:一次是在上海西摩路宋家的宅邸内,这是安静的并且合乎基督教的习俗,时间较短,由宋霭龄操办。 另一次是在上海戈登路豪华的大华饭店,有些中国传统的味道。婚礼时间很长,从下午4时20分持续到当晚12时。 清晨,当慕尔教堂沉闷的大钟撞响的时候,宋家的亲戚好友已经聚集到西摩路的私邸。他们是宋霭龄、孔祥熙、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等51名基督教徒和至亲好友。宋庆龄没有参加小妹的婚礼。 当教堂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婚礼正式开始。人们聚集在耶稣的像前,一对新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站在最前排。第二排是宋氏家族的人,其次是宋氏家族的亲朋。宋老夫人头发已经花白,但身体很好,神采奕奕,她对今天的一切安排很满意。可以说对第三女儿的婚礼,她是最满意的。当时她闭目祈祷后,主持婚礼的牧师从后门步入教堂,他不是别人,正是南方卫理公会及阿伦纪念教堂的余日章牧师。此人是黄仁霖的岳父,办事干练,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本来教堂是沉静的,他干咳一声后,教堂更是寂静无声。 婚礼的第一项是主婚人余日章致新婚贺辞:诸位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今日在上帝与蒋宋二府的亲友面前为蒋介石先生宋美龄小姐举行婚姻的圣礼。婚姻是我们中国人伦中最大的一伦,《易经》上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君臣,其神圣高贵无可伦比。基督在世的时候,特地赴伽拿地方的婚筵,亦是尊重婚姻的意思。圣保罗说婚姻一事,非常贵重,不可草率,我们应当敬遵奉上帝之意旨,成就这件大事。 致完辞后,余日章将预先拟好的誓文授予新郎新娘。新郎新娘先后朗诵: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旨意,娶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健康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毕生竭力地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我诚诚实实地应许你的。如今特此将戒指授予你,以坚其盟。 我宋美龄,情愿遵从上帝的旨意,嫁你蒋中正。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健康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毕生竭力地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我诚诚实实地应许你的。如今特此将戒指授予你,以坚其盟。 接下来,双方交换戒指。主婚人余日章开始宣读其诰文:蒋介石先生和宋美龄女士,今日已在上帝和蒋宋二府的亲友面前交换戒指,互立盟约,结为夫妇,我如今特郑重宣告他们二人已正式结为夫妇。 接着是一阵朗朗可闻的圣经祷告声,漫过庄严寂静的教堂,那声音像一部合唱的歌曲一样悦耳动听。 蒋介石、宋美龄在牧师的指挥下进行各项仪程,直至婚礼告一段落,大家簇拥着蒋、宋二人走出了肃穆宽敞的教堂,接着转移到外滩的大华饭店舞厅,再次举行邀请来宾参加的婚礼。 这一次婚筵具有外交性质,盛况空前。《上海时报》报道说:“这是近年来中国最辉煌夺目的一场婚礼。一方是前南京军队的统帅、中国当红的强人;另一方是跨政、经两界,呼风唤雨的孔宋财团。” 如果说教堂过于严肃的话,那么大华饭店则是异常的热闹。偌大的大华舞厅,在上海是首屈一指的。一条黄绿相间的玻璃屋檐,把个巍峨的大华饭店和舞厅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屋内装饰豪华的天花板上,吊着金黄流苏的五彩宫灯,宫灯四周又有小彩灯相配,犹如众星捧月一般。辉煌的大厅布置得光彩夺目,刘易斯育婴堂用彩带和白色鲜花组成了巨大的婚礼之钟。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悬有一幅孙中山的大幅画像,画像两边是国民党党旗和国旗。台上摆着白色鲜花,一个大“喜”字占了显赫的位置。在另一个台上坐着白俄的管弦乐队,他们个个穿着白衣白褂,可谓浑然一体;在管弦乐队的旁边,是来自各地30余家报刊杂志的记者,他们手提照相机正在耐心地等待着婚礼的开始;大厅里早已坐满了1300多名被邀的来宾,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着。 四、中西两婚礼(2) 舞厅外面还有1000多看热闹的人,被门卫堵在门外;大华饭店六层楼的房顶上垂下10行花花绿绿的鞭炮,一直到地面。当时看热闹的人围观着,笑谈着。只等那爆竹点燃,便是隆重婚礼的开始。 当日下午4点15分,爆竹点燃,乐队开始奏乐,一时煞是热闹。“剥剥”的鞭炮声把沉寂多日的大华饭店震醒,把人们的兴致推向高潮。如果说外面热闹,那舞厅里更是热闹。当婚礼主持人、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登上礼台,立在孙中山遗像下的时候,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震耳欲聋。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当时中国很有影响的人物,是南京政府的教育部长。本来这场婚礼应由张静江主持,因张有病临时改为蔡元培先生。此时,蔡先生环视一周,只见来宾中有英国、美国、日本、挪威、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领事。包括美国总领事克银汉夫妇,美国按擦使潘狄夫妇,《密勒报》记者鲍威尔,青年会全国协会维尔堡,众业公所白兰狄夫妇,礼明律师公馆奥尔门夫妇,英按擦使署娄登司夫妇,马迪公司总经理马迪的夫人,上海《泰晤士报》沙易夫妇,盲童学校傅兰雅,万国商团鲍尔温,日本总领事矢田夫妇,德国总领事巴尔等等。陪同这些贵宾的是国民党众位元老以及上海各界的头面人物,政界有汪精卫、吴稚晖、何香凝、戴季陶、叶楚怆、褚民谊、陈果夫、张寿镛、缪斌、邵力子、吴铁诚、沈钧儒、陈布雷、朱家骅、潘公展、周佛海、曾养甫、韩士元等;军界有柏文蔚、陈铭枢、马福祥、熊克武、焦易堂、陈家卢、李柞辉,杨振春等。他们分别坐前三排。自然也有宋霭龄——这位牵线搭桥的红娘以及她的丈夫孔祥熙。此时孔氏夫妇负责接待,等宾客到齐坐下后,便主动离开了。 于是蔡先生用英、汉两种语言向来宾致意。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客盈满厅,让我把各位来宾以及外国来宾介绍一下。”舞厅里顿时鸦雀无声。蔡先生遂一一将众来宾向观众介绍,足足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末了他宣布:“欢迎新娘、新郎入场,向众位宾客致谢礼!” 同时,蔡先生还指挥舞女们跳起来、白俄的乐队奏起来。只见蒋介石穿着欧式礼服,在孔祥熙和作为男傧相的首席秘书的陪同下出场,舞厅里顿时热闹迭起。蒋介石当时穿的是条纹裤子、鞋罩、燕尾服、银色领带,像花生形古怪的脑袋剃得发亮。他满面挂笑,向来宾挥手致意。人们热烈鼓掌欢迎这位下野的军事领袖,摄影师把镜头对着他不停地转动、拍照。 又一次掌声响起,后面的人们再次登上椅子,伸长了脖子。伴随着“新娘来了” 的古老乐曲,新娘挽着她的姐姐宋霭龄及哥哥、前武汉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先生的臂膀从廊子后面走进舞厅。廊子上铺着大红地毯,两边摆着白色的鲜花,宋美龄穿着白色长裙礼服,披着银白色乔其纱,白色的柔纱用一枝橙黄色的花别着,轻轻地斜披在身上,看上去非常迷人。 当时共有4位女傧相伴随着新娘宋美龄,就见前面两人穿的是桃红色软缎衣,上面镶着钻石和桃花色珠子。软缎袖子长仅齐肘,在肘部用浓淡相宜的桃红色乔其纱做成宽大的袖口。另外两位年纪小的女傧相,穿着同样的衣服,但是颈上装饰的是带褶的乔其纱,袖口也带褶。女傧相后面,跟着撒花的两个小女孩周小姐和陈小姐。她们身穿撑开来的桃红色塔夫绸衣裙,手持装满花瓣的小花篮。最后是两位小侍从——孔珍妮小姐和孔路易少爷,他们亦身穿黑色丝绒衣和缎子马夹。 新娘款款走到新郎身边停下,镁光灯闪烁着,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画面…… 接着,蔡元培先生宣读结婚证辞。宣读完毕,一个大印盖在结婚证书上,一式两份,新郎新娘每人一份。在接受证书的时候,一对新人向主婚人蔡元培先生躬身施了礼。然后他们又向证婚人蒋介卿施礼,向周围观众施礼。 两个小姑娘手捧鲜花,跑上台前向新郎、新娘献了花。 在乐队的伴奏下,美国男高音歌手霍尔唱起了《哦,答应我!》。于是宏亮的歌声,伴着人们有节奏的掌声,弥漫于大厅之中。 “先生们,女士们!为新郎新娘祝福!……唱吧!跳吧!”顿时,舞厅活跃起来,一对对舞伴结伴走出,挽臂搭肩,轻歌曼舞。 那一天下午的舞会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钟,接着,大华饭店又为来宾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中,新郎新娘又举杯向1000多名来宾致谢……午夜12点钟时,蔡先生宣布晚宴结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蒋介石和新娘快步穿过廊子,走到由鲜花组成的大钟下面的椅子边。缎带拉开了,数百数千的玫瑰花瓣从花钟里落下来,撒在新郎新娘的身上。 蒋介石和宋美龄退席了。他们悄悄从后门出去,乘车到西摩路宋家府上换装。旋即蒋介石和宋美龄带着200名卫兵上了已经备好的专列,去莫干山青帮的一个寺院。在那里,他们开始了新婚蜜月的生活。 《纽约时报》第二天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婚礼的盛况:这是近年来的一次辉煌盛举,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典礼……国民党将在星期六召开全体会议。该报还说:“如果会议开得圆满,蒋将再次成为中国的实权人物。”不久蒋介石也发表了一项声明,说他准备重新掌握指挥权:“我们结婚以后,革命工作无疑将取得更大进步。因为我今后能安心地担起革命的重任! 四、中西两婚礼(3) 从现在起,我们两人决心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 旁观者没有忽略参加婚礼的整个外交团。人们注意到美国的布里斯托尔上将参加了在西摩路举行的家庭婚礼仪式和在大华饭店公开举行的婚礼,他手下的人同他一起参加了大华饭店的婚礼。这表明,宋氏家族的新成员蒋介石得到了国际认可,美国感到满意了。 宋美龄和新婚丈夫刚到莫干山寺院的次日一早,蒋介石就被叫去参加一个据说是“党的重要会议”。那天会议从早上8点一直开到晚上8点。 正如宋庆龄当时所指出的那样:“他俩的结合是政治,不是爱情。” 1927年12月10日,即蒋、宋婚后第9天,蒋介石恢复了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后来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五、风波起爱池(1) 蒋宋联姻,蒋介石好处多多——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 蒋介石心满意足。 同样,婚姻也给宋美龄带来了荣耀——随着蒋介石的出山,她终于也开始步入当时的中国政坛,影响及于国内外。 宋美龄的天地一天一天地扩大。 她与蒋介石的情感亦日见浓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一次,宋美龄在抗日前线奔波时发生车祸,肋骨受伤,由此引起后背酸痛。体质虚弱的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加上阻生的智齿以及慢性荨麻疹,让她痛苦不堪。 宋美龄与病魔为伴,身心受着极大的折磨。 她不时将疾病带来的痛苦转嫁给随从,内心的烦躁不安也影响了她和她的“达令”之间的关系,二人经常发生口角…… 蒋介石无奈,借口时局艰危、军务紧张,一个电话,恳请已经转居重庆的大姐霭龄帮忙。 这是1942年。 宋霭龄当然遵命照办,于谈笑之中,便把小妹接到了自己的住处。美其名曰:养病。 但让宋霭龄始料不及的是,她的这一善意之举,却引发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感情风波。山城重庆,知情者,不知情者,都在猜测,蒋宋为何分居?就连外国使者都在议论这件事。当时,作为美国驻重庆的政治观察员谢韦思做了如下记述:重庆几乎到处流传关于蒋氏家族内部发生纠纷的消息。现在人们普遍相信,委员长有了一个情妇,结果他同夫人的关系说得最轻的话也变得紧张起来。当然,几乎人人都能对这样的消息添油加醋。现在表面看来烟雾很多,看来内部一定着了火。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关于政府领导人和生活的流言蜚语,并不会被认为是属于政治新闻报道范围以内的事。但是,在中国,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这里涉及到的人物是一个独裁者,而他同他的妻子的家族之间的关系又是那样的重要。这种关系已经由于委员长和宋子文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削弱。夫人的性格既高傲,又希望保持纯洁的夫妻关系,如果夫人竟然与她的丈夫的关系公开破裂,这个王朝就将分裂,这样的结果无论在中国和在国外,都可能是严重的。假使目前的情况普遍地传到国外——因为几乎肯定最后一定会传到国外——那时委员长和夫人的威信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现在夫人提到委员长时只是称他为“那个男人”。 夫人还抱怨说,现在委员长只是在前往会见“那个女人”时才装上假牙。 夫人有一天走进委员长的卧室,发现床底下有一双高跟鞋,她把高跟鞋扔出窗外,还向警卫头上击了一掌…… 委员长有一次四天没有接见来访的人,因为他在一次同夫人的殴打中被花瓶击破了头…… 这宫闱艳史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蒋宋婚姻出现风波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蒋宋之间的婚姻旅程这时确实出现了坎坷。 “寡人有疾”。宋美龄走后,蒋介石受不了清室之苦,空出的“龙床”自然应有新人填补。对此,戴笠是心领神会的。为了取悦于校长,他把陈洁如请回到了“总统”身边。 陈浩如自1927年被蒋介石“休”掉赴美已整整15个年头了。在这15个年头里,身处异国他乡,她留恋故土,留恋与蒋介石厮守的岁月。尤其是当她从报纸上看到蒋介石和宋美龄恩爱绸缪的消息,看到宋美龄取代她之后作“第一夫人”的风光,一股醋意便泛上心头。但是,这一切,她只能埋恨心间,忍受这剪不断、理还乱的风流怨债的熬煎。 不过,陈洁如也非等闲之辈。那时,她尚不到而立之年。作为女人,她有条件再找配偶,寻求人生的新欢。她有色,有钱。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十几年,她始终未嫁,埋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苦修英文,而且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她又一头扎进英、美文学, 同时苦心钻研历史和美学,待到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的她,自认为比宋小妹更了解今天的美国,就学识而言,也绝不逊色于她…… 陈洁如想回国,做梦都想。女人的本性决定了她想与宋美龄一比高下。 当然,更多的还是她仍然暗恋着蒋介石。她也知道,蒋介石也绝不会忘记与之共过患难的她。 陈洁如怎样回国,何时回国的?一说是15年后即1942年尚在美国的陈洁如接到戴笠的邀请函后乘飞机飞抵重庆。当时,肩扛少将军阶的戴笠陪同蒋介石亲临机场迎接。一说是陈洁如1927年到美国学习了5年后,于1933年便回到了上海,只是不便抛头露面,便化名陈璐,隐居上海,与养女陈瑶光相依为命。1941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这时的陈璧君已成为大汉奸。她动员陈洁如同她一道“曲线救国”,到南京伪政权任职。陈洁如婉言相拒,只身秘密离开上海,潜回大后方,辗转来到江西上饶,恰好被蒋介石嫡系爱将顾祝同得知,便将她护送到了重庆。 15年来,蒋介石确实未忘记陈洁如。每当和宋美龄发生争执的时候,如丝如水般温柔多情的陈洁如,便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听说陈洁如就住在山城,蒋介石念旧之情自然萌发。禁不住暗自喟叹:“他日黄花,而今的半老徐娘!”但是,相见的一刹那,他惊呆了!陈洁如那诱人的丽色非昨日能比。15年岁月,不仅没有耗去伊人如花之貌,而且还增添了成熟女性和西方女性才有的高贵之美。 五、风波起爱池(2) 从此,旧梦重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蒋介石同陈洁如重圆旧梦的消息不翼而飞。先是在达官要人中间私议,旋即在消息灵通的舆论界风传,很快便成为重庆街谈巷议的头号新闻,甚至成为驻外使节揣度蒋宋两大家族矛盾的重大新闻。宋美龄最为宠爱的孔二小姐,从美国人的口中获悉了蒋介石与陈洁如重温旧情的消息。 这孔二小姐本名孔令俊。她生性放任不羁,喜欢女扮男装,又仗着蒋、宋、孔三大家族的盖世势力,敢说敢为,从不顾忌。在她的观念里,早已没有了东方道德的遗痕。就常理而言,她是不会去管这类闲事的。但是,长年和青帮大亨们打得火热,封建的江湖侠义,行帮习气又浸透了她的骨髓。在她看来,这陈洁如回到蒋介石身边,是有意跟姨妈过不去,是成心欺辱病中的姨妈。这口窝囊气是一定要出的。 于是,她施展江湖手段,用钱买通了蒋介石官邸中的侍从,掌握了陈洁如来去的规律,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宋美龄。 宋美龄一直自称是美国式情感。但在争风吃醋这方面,绝对不亚于贾府中的王熙凤,尤其是经过孔二小姐的数落。自己离家养病才几天,这陈洁如居然乘危而入——仿佛“第一夫人”的桂冠已经被陈洁如抢去——她气得浑身打颤,荨麻疹也猝然发作。 她极力按捺住就要爆发的怒火,哆嗦地问:“你……有证据吗?!” “姨妈,您和委员长的双人床下边,还放着陈洁如的高跟鞋呢!” 宋美龄气得突然来了精神,当即驱车赶回久违的官邸。 看着夫人怒气冲冲地进到庭院,侍从人员个个紧张得不知所以。 一看到侍从们惶恐的样子,宋美龄更认为孔二小姐说的全是真情。她一改往日对随从和蔼客气的态度,满脸怒气地直冲她熟悉的卧室,一眼就看见了摆在床下边的那双高跟鞋。她忘记了身份,俯身拿起一只高跟鞋,高高地举在空中,大声怒吼:“侍卫!” 值班侍卫就像早有准备似地应声而入,双腿并立,行过军礼,但一看到宋美龄高举着高跟鞋的样子,吓得不知所措…… …… 宋美龄气得将手中的高跟鞋朝侍卫掷去,吓得失魂落魄的侍卫把头一歪,高跟鞋擦着耳边,“嗖”地飞过,击破了窗上的玻璃,飞向了庭院。宋美龄扬起右手,对准侍卫左边的面颊,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 就在宋美龄大闹卧室的时候,蒋介石主持完军事委员会议回来了。他一见从窗口中飞出的高跟鞋,便怒火骤起,再一听卧室中噼啪打人的声响,忍不住大声训斥,然而一进卧室,全然明白。他只好破怒为笑,故作镇静地说:“夫人,如此大动肝火,于病体不利哦!” “你巴不得我早一天死去呢!” 蒋介石自知理屈,不敢强辩。只得寻机采取怀柔政策。 “夫人!”当只剩下二人在卧室时,蒋介石趋身向前,愠怒地说:“做事不要忘了身份,更不要不顾及影响。” 宋美龄听罢就如火上加油,转身拿起床下另一只高跟鞋,举到蒋介石的鼻子前,厉声问道:“这就是你要的蒋委员长的身份,这就是你顾忌的蒋委员长的影响! 是吗?!……” 怨气、怒气一并涌上心头。宋美龄怒不可遏地扑过去,蒋介石把身子一闪,宋美龄收身不稳,幸好被摆设工艺品的橱柜相阻,才未摔倒在地。顷刻间,她完全地失去了理智,抄起一只花瓶,转身朝蒋介石掷去,只听得“啊”的一声,随着破碎的花瓶落地,蒋介石双手捂着的额头慢慢地渗出了殷红的血…… 宋美龄砸了醋坛子,解了一时之愤。 冷静下来后,宋美龄终于明白,“打上府去”的举动是何等的愚蠢!她终于清楚,向外倒屎盆子,其实也是自污其身。那陈洁如,只能算昔日的情敌,绝对构不成对自己“第一夫人”地位的威胁! 就这样,陈洁如在蒋介石的跟前消失了! 宋美龄赢了。 六、春江知水暖(1) 1927年,宋美龄与大权在握的蒋介石结婚。时论认为这是一桩“金钱与权力”结合的“政治婚姻”。 他们结婚后才一个星期,由于南京政府请蒋介石重新担任总司令的职务,宋美龄就随蒋介石来到了南京。 1927年的南京远没有1937年的南京那样漂亮整洁。那时还是一片令人疾首蹙额的混杂景象,萧索凄凉。在初到南京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居处是非常简陋的,有时连街道都成了政府人员的办公地点。这里没有那种通常五光十色的社交场合。蒋介石就是把他的新娘带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将在这里安家,直到蒋介石率领部队重新开始北伐。 虽然宋美龄到过许多地方,但是仅限于天津、上海和广州几个大城市。用她自己的话讲,一直是“惬意而又舒适的。”住在南京对她是一种磨练,一种她这个阶层的绝大多数妇女所不愿经受的磨练。南京政府官员的太太们没有一个前往南京定居,她们宁愿留在上海,让自己的丈夫偶尔得空去探望她们。 宋美龄说:“南京当时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带有一条所谓宽路的小村庄。马路也是如此之窄,……南京所有的房屋都是那样简陋、阴冷,令人难以忍受,惟有教堂例外。” 1928年1月,宋美龄离开了有暖气的现代化上海寓所,在中国内地的一个“冰窖” 里安了家。 虽然两人的感情在婚后才开始培养,但在公开场合,谁都不难看到两人亲密扶持的景象。 大约10年,宋美龄经常是在旅途上奔逐的,她的足迹,踏遍了全中国。并且,宋美龄还担任起丈夫的外交顾问,以自己西学的知识,完善丈夫的空军建设,并结交欧美列国 。 这对别人眼中的政治夫妻未必没有浪漫情感。 1934年除夕,蒋介石夫妇在福建浦城郊外山中散步,发现了一株怒放的白梅。蒋细心折了几枝梅花,晚上点起红烛时,把梅花放在一个竹筐里送给宋,作为新年礼物。宋美龄于是对旁人说:“你们或许明白我何以愿意和丈夫在前线共尝艰苦。他具有军人的胆略,又有诗人的温柔呢!”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一时间人心惶惶,战云密布,南京国民政府大乱。在如何营救蒋介石和如何对待张、杨的问题上,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的分化。主战派不顾宋美龄的反对,偷偷调兵准备轰炸西安。而宋美龄以她的果断和睿智,极力缓解国民党各个方面的紧张关系,不惧凶险,排除阻挠,只身飞赴西北。 当宋子文先前去西安时,她曾委托其兄对蒋介石说:“ 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宋美龄亲自去西安的时候带了把枪,很有烈士态势。当时,她对身边人说,“如果有人对我无礼,就请打死我。”上演一出“美人救英雄” 的壮剧,赢得世人广泛的尊敬。 宋美龄后来曾回忆,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囚禁,当宋美龄赶到西安看他时,“他惊诧得以为我是一个幻影”。 “在他稍微安定之后,他给我看那天早晨他所读的经句中的一句‘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大众钦佩她的胆量之余,也终于明白,她与蒋介石同死生,共患难,光有勇气,没有爱情是绝对讲不通的。 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宋美龄已经年届五十又二。1950年元月,正在美国的宋美龄离开平静繁华的美国纽约,回到丈夫身边。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失败命运无可挽回的楚霸王,看来宋美龄是要做他的虞姬了。上世纪50年代初,无疑是台湾局势最紧张,地位最模糊暧昧的一个阶段。如果宋美龄是一个善于临阵脱逃的人,她大可不必去台湾,但她毅然决然地去了,随时准备以身相殉。如果宋美龄当初嫁给蒋介石只是为权,那么恐怕这时的宋美龄则对蒋介石已有了真情,已动了真情。 患难见真情。 撤居台湾后,宋美龄与蒋介石之间相依为伴的情感色彩倒占据了主要地位。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生活都相当有规律。蒋介石每天早晨6时整起床,每天清晨蒋介石起床时,总是拿着一支钢笔手电筒,蹑手蹑脚地摸进盥洗室,不想吵醒入睡才二三个小时的宋美龄。他大约要做一个小时的体操,边做边唱“国歌”。到7时,他会自动停止唱歌,而士林官邸的服务人员也以“总统”的不唱作为开饭时间,这时,宋美龄总是两眼惺忪而又准时地出现在饭厅里。她的习惯是每天夜里一二点才睡,先睡几个钟头,爬起来陪蒋介石吃早饭,吃完早饭,等到8点钟老蒋上班,再回去补睡两三个钟头,这就是官邸里人所共知的“回笼觉”。 中午12点,两人开始吃午饭。蒋介石吃米饭,再加几样可口的家乡菜,每个礼拜还要吃只炖母鸡。宋美龄则是以牛排、猪排为主食。在皮肤病发作期间,她只喝牛奶,外加鸡蛋。吃午饭时,是夫妻俩交流最多的时候,孙儿孙女及曾孙女是谈话的主要内容。 来自浙江乡绅家庭、受过“武士道”精神教育的蒋介石与出生于豪门望族、受过洋化家庭熏陶和标准美式教育的宋美龄在生活习性上自然有很大距离,不过,长期的夫妻生活倒使他们能相互容忍、体谅,更多的时候是蒋介石向宋美龄让步。 宋美龄会抽烟。但蒋介石上世纪20年代初就酒、烟、茶不沾。他尤其反对自己的下属特别是军人抽烟。他有个逻辑:会抽烟的人必然会逮着机会就抽鸦片,抽了鸦片不是败家丧产,就是想办法巧取豪夺,到最后身家性命难保。因此,蒋介石的下属,除了陈布雷外,谁也不敢当着蒋介石的面抽烟。 六、春江知水暖(2) 蒋介石知道宋美龄抽烟,尽管没有明确地反对,但宋美龄对此还是谨慎小心,一是绝不当着蒋介石的面抽烟;二是绝不在大庭广众特别是参加重要活动时抽烟;三是在自己的书房和私人小范围的聚会时抽完烟去见蒋介石之前,要洗盥一番,去掉烟味;四是只抽女性抽的那种清香柔和型的香烟。正因如此,蒋介石从来没有因为抽烟的事与宋美龄发生过口角。 年轻时代的宋美龄喜欢跳舞,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宋美龄,对跳舞颇有嗜好,不足为奇。自从同生活刻板、了无情趣的蒋介石结婚后,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因为跳舞也曾引起过夫妻间的一些矛盾。但到台湾后,这样的纠葛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方面宋美龄年过半百,对跳舞的热情不复当年;另一方面,蒋介石绝对不允许在士林官邸搞什么舞会。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培养出这种共同兴趣。 宋美龄对音乐尤为热衷。在台湾的日子里,官邸通常会在下午以后,请副官放些古典音乐,这些古典音乐基本上是些节奏轻缓的轻音乐。如果蒋介石不想听的话,宋美龄就在自己书房放低音量听。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宋美龄偏爱西洋音乐,蒋介石喜欢一些“国剧”和绍兴戏之类的戏曲,一中一洋,泾渭分明。 蒋介石听音乐的习惯就是被宋美龄逐渐培养起来的。每天休息前,蒋介石和宋美龄总是叫侍从人员放留声机音乐,夫妻共赏,看起来很有些琴瑟和鸣的味道。 和所有夫妻一样,这对显赫夫妻的感情,在晚年更浓更纯。20世纪70年代后,蒋宋的感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把大量的公务交给蒋经国去处理,从而有了不少的闲暇。在士林官邸宽阔的花园里,在花木掩映的山间小道上,人们经常看到蒋介石和宋美龄手挽着手,并肩漫步,低声絮语。 在台湾,宋美龄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一直参与着社会福利工作。某些场合,比如过圣诞节,蒋介石会陪着宋美龄一同到学校看孩子们表演。他们不是坐车进校园,一定要在门口停车自己走进来。他们手牵着手,很亲密和愉快的样子。演出时,两人还不时地咬耳朵,这种亲密是很难装出来的。 蒋介石从患心脏病开始到1975年去世,有两年8个多月左右。这段时间他一直卧床,几乎没起来过。从入院起,宋美龄就一直陪伴着他,在医院里没有离开过一步,关爱之情可见。 1975年蒋介石辞世后,每天下午,宋美龄身穿黑色旗袍坚持去“荣总”和“国父纪念馆”凭悼一番。离台赴美前夕,她发表《书勉全体国人》,称结缡以来:“余与总统相守相勉,每日早晚总统偕余并肩一起祷告、读经、默思;现在独对一幅笑容满面之遗照,闭目作静祷,室内沉寂,耳际如闻声咳,余感觉伊仍健在,并随时在我身边。” 蒋宋两人在台湾20多年,总的来说相处融洽,但在一件事上却闹了个大别扭。前台湾省“主席”吴国桢与蒋经国发生尖锐矛盾,被蒋经国在蒋介石面前屡屡指责,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吴国桢看处境危险,开始想法出走,但签证迟迟不能到手,只好向宋美龄求情。宋美龄动了恻隐之心,在她的帮助下,吴终于偕夫人远走高飞。 吴国桢在美国接受新闻界采访时,出了蒋氏父子的洋相,蒋介石十分气恼,令下属调查是谁放走了吴国桢。经过一番调查,赫然发现主使人竟是宋美龄,部下只好请蒋自己去处理。 蒋介石派人把宋美龄叫到书房,宋美龄知道蒋找她的目的后,心里有些紧张,但又想,凭多年夫妻之情,蒋最多骂她一顿,所以到了书房,便坦然地开始解释。 可是蒋介石没等她说完,一个耳光就扇过去,宋美龄又惊又气,回身便走,蒋介石跟在后面就追,追了几步,见卫兵站在门口,只好愤然作罢。 宋美龄挨了一巴掌,大哭不止。不久,她就孤身一人飞往美国,过了好几个月,才在一批又一批蒋介石派来的“特使”劝说下回到台湾。 但这种情况毕竟少见,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双方互让。 宋庆龄首次评价小妹的婚姻时说,双方都是婚姻上投机,没有什么爱情。 1940年,她的看法显然有了一些改变,她说,蒋和宋的婚姻,“一开始并无爱情可言,不过我想他们现在已有了爱情,美龄真心诚意地爱蒋,蒋也真心诚意地爱她。如果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糕。” 经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婚姻已经再也不仅仅是权力与金钱的结合了。他们是否为爱情而结合,惟有他们本人才知道。不过,婚姻的经久不变也证明二人一生并非毫无爱情可言。 第四章 军旅之歌 一、 勇赴国难(1) 宋美龄嫁蒋介石,使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开始连结在一起。中国政坛开始了买办资产阶级统治时代。 蒋介石又开始祭起屠刀,凶神恶煞地扑向中国共产党人。 宋美龄开始站在蒋介石身边,出入风云际会的各种政治场合。 蒋介石影响了宋美龄。 宋美龄也开始影响蒋介石。 军阀混战,白骨成堆。屠杀共产党人,孤魂遍野。“一将功成万骨枯”。一边是大大小小的将军,一边是流离失所的难民。蒋介石身佩屠刀,忙着亲授“青天白日”勋。宋美龄身着轻礼服,面带笑容地当起了慈善家。 宋美龄的才华和魅力的全面展现,主要在抗战时期。 东北失陷,华北危机,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旗号下忙于剿共。“七·七” 事变,蒋介石都稳坐钓鱼船,毫不动容。 日寇从海上进攻,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蒋介石终于站出来,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职责!蒋介石一夜之间变成了守土抗战的统帅。 站在蒋介石身边的宋美龄,终于可以大展才华了。 她,终于可以和亲爱的二姊一起,公开地为民族、为抗战奔走呼号了。 姐妹之间终于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政治志向。 1938年5月,宋美龄准备在庐山召开各界知名妇女谈话会,商讨妇女界抗日的问题。作为会议筹备,她先约请教育界的吴贻芳、俞庆棠、雷洁琼,还有陈望道的夫人、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总干事蔡葵和张蔼真、陈纪彝等人一道商量邀请名单。 宋美龄说,谈话会不要太浓的政治派别色彩,国民党方面的不要太多,共产党方面必须邀请两个,最好多请学术、文化界人士。在这一点上,她表现出高于她丈夫的政治气魄和战略眼光。没多久,作为共产党人的邓颖超和孟庆树收到了宋美龄的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