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态度良好的社会,就是争先恐后地想“给予”的社会。置身其中,一定会觉得愉快充实。 为了使社会更加繁荣,每个人都要尽最大的能力,发挥服务热忱。 松下指出,对人说句:“很冷吧?”天气虽不会变得较暖和,人心却一定会感觉温暖的。 清晨起来打扫门前的道路,尽情吸收新鲜的空气,邻居走过来互相打招呼问早。 习惯成自然,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了寒暄的重要性。松下觉得问候举动有必要重新加以重视。 “昨天晚上很冷吧?”这个招呼语,出自体贴的心。“谢谢您的关心”则表露了感谢之情。 互相招呼之后,再谈到正题,是个好的开始。并没有人“发明”寒暄,它是先民一直传下来的。它的作用,宛如生活的润滑油,非常值得珍惜。 有人说,“说句‘好冷啊’天气也不会变暖和”,话虽如此,但我们相信天气虽不会变暖,人心却一定会变暖的。招呼的内容形形色色,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它的可贵,并且以明朗的心情,去打这个招呼。 松下感到,不能容忍社会杂质的人,只有自己闷闷不乐,社会并不会因此变得完美无缺。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不能一概而论。然而,自古以来,一般人认为心地不善、专门作奸犯科的坏人,还是为数不少。 追求真善美,乃是人的本能,但还是有人会去追求丑陋与邪恶。美与丑共存,一起推动这个世界,自古以来从未改变过。既然如此,就应培养忍耐与宽容的心情,否则内心会感到闷闷不乐,甚至只有叹息这个世界没有希望了。 人与人互相依靠而过生活,从事工作。在整个社会中,并不是到处都是好人。因此,每一个人需要养成忍耐与宽容的心情,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松下认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关键都在是否有沟通、了解的胸怀。 古人说:“人生象一条搓好的绳子”,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事实。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固然有称心如意的事,不如意的事情也无法避免。有些事情令你欢喜雀跃,有些事情则使你悲哀叹息。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领悟到:原先认为是好的事情,事实上却是坏的;当初我们认为是坏的,事实上却又相反。这使我们领悟:惟有率直而谦虚地面对人生,才能解决问题。百分之一百、绝对一无是处的坏事既不可能有,那么从头到尾,绝对是好的事情也不可能存在。然而,一个人依自己判断为“坏”的时候,总会关闭自己的心扉,不愿意再接受别人较光明的看法;而当自己认为是“好”的时候,却又骄傲地不愿接受别人的忠告。 关闭心扉或与人隔绝,使得意见无法沟通,当然更谈不上互助合作了。长此以往,将成为孤独怪僻的人。 世事变幻无常,无论面临怎样的情境,重要的是保持率直、谦虚的态度,彼此沟通意见和思想,密切合作。 松下告诫,在对别人不满之前,先想到彼此的缘份,就应更加珍惜。 有了缘份,人才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和许多人发生各种关系。 “缘份”这个词,似乎很古老,然而涵义却历久弥新。一般人往往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凭个人的意志来决定,也可以凭自己的意志来加以断绝。 事实并不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个人的“意志”或“希望”所能左右,而是由一种超越个人意志与希望的力量来决定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更加珍惜。心中常存感激之情,不平或不满之前,先以谦虚的态度,想到彼此间的缘份,然后以喜悦的心情,凭诚意与热忱,加深相互的关系。 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必然可以产生坚强无比的力量,使社会由黑暗变为光明。 松下说,以自我为圆心,以他人为半径,就可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阴暗的梅雨天空,悄无声息地飘下微雨,从绿叶尖端落下来的小水珠,使人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宁静。 这使我们想到,在诸多困恼的事件中,最容易使人陷溺其中、不可自拔的,该是“自我设限”了。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 只是,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一并考虑别人的立场,这种天赋本能,是人所具备的。如有人以为:自己这样就好,可是这时如想到:别人会怎样呢?别人也“这样就好”吗?人人都具有这种天赋本能,这是上天给人的尊严本性,也是人与一般动物不同的地方。 所以,自己不要放弃这种本能,这虽然是很困难的事,可是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如果抛弃这一点,就没有希望了。 松下说,你爱吃鱼,我爱吃肉,我们还是一桌共食;你有你的思考方式,我有我的思考方式,我们还是同席而坐,一团和气。 你爱吃鱼,我爱吃肉。虽然嗜爱的各有不同,然而我们还是一桌共食。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尝到了自己喜爱的食物,大家都会感到舒舒服服。要是你说你讨厌吃鱼,别人也不会因而排斥你,更不会命令你非吃不可。 若是我们能够体悟到各自互异的本质,那么便会对彼此的互异成趣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稳定一个人的心。 你有你的思考方式,别人也有他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方式或许有别,然而我们还是同席而坐。若是我们都能互相学习,就能够一团和气。 不论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长处与缺点。若是我们能坦然地不断活用这些长处与缺点,即可提高我们的家计与生活。不必去批评责难,也不必去排斥,更别说怀疑别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了。 这才是使人类真正进步之因,而真正能做到此境界者,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思想不同而彼此相争的态度,因嗜食不同而彼此顿起不和的行为,这与前者有多么大的差距呀。 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未来也是无限的,我们总是要寻求你我互相进步之道。 松下感叹道,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只有几十亿,这些人是何等可贵! 秋夜的天空令人觉得格外的美。虽然那些“月兔捣桂”的故事已被所谓的“宁静海”或“火山口”替代,但秋月发出的幽玄光芒,以及秋虫哀怨的鸣声,并不因此消失,至今还深深地扣动我们人类的心弦。 月亮里当然没有兔子,甚至连与人类相似的任何生物都不存在。不仅是月亮,就是火星和金星也是如此。在无边的银河中,任何星球里都找不到有人类居住的迹象。在那浩瀚又黑暗的宇宙之中,住着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只有这座绿色星球——地球。 流浪于荒山野外的人,会自然聚在一起结队行走。他们在那毫无人迹的地方,会因为碰到同类而喜跃,进而携手迈进。 在无限的宇宙之中,人类只有几十亿,这些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可贵!抬头望着秋日,真希望人类更依偎在一起,并且为了探求人类未来的幸福,而放弃各自的成见,手携手向前迈进! 松下认为,从事卑微的行业也好,居住在陋巷也罢,只要有贡献自己的心愿,你就活得顶天立地。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蒙受天地的恩惠而生于这个世界,并且在社会及许多亲人爱护和照顾之下,安然长大,接受良好教育,到社会工作。因此,一个人假如每日只为自己的利益用心的话,他的人生实在过得毫无意义,并且令人齿冷。只顾虑自己的幸福,是人的一种本性,原是无可厚非的。但除此之外,同时能顾虑到别人的幸福,并且有颗善良的心,希望这个由人与人所构成的社会能更富裕,才是做人的道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因此更加有意义。 或从事卑微的职业,或居于陋巷,一个人只要有“贡献自己之力于社会与人类”的心愿,并且做出使自己幸福,同时也能造福别人的工作,便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结婚之所以可喜可庆,乃是有缘份的一对男女结合为一,而且它的目的不外是:经由他们的力量及合作,把生活提升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其它的事情都是附属的。 由于两人的共同奋斗,他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将更加充实。只要他们有颗不断上进的心,婚礼的喜庆与祝福,是可以存至永远的。 松下希望,让我们都敞开心扉,伸展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惟有如此,彼此才能互相信赖,共同迈进。 不论是多么贤明的人,毕竟只是一人的智慧;不论是多么热心的人,也只能献出一人的力量。 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寄托,为更大的力量而结成组织团体。同心努力,结合智慧,团结力量。 但是,当这个团体人数激增,组织过于庞大时,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却因而纷纭不一致,不能流畅而出。即使能够表露,也是各自为政,杂乱不堪。这是因为汇集人们智慧的方式拙劣?或是结合力量不得法? 或许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然而,我们首先必须建立一种信念,那就是认清:光凭一个人所能生出的智慧、力量极有限,惟有集合大家的智慧与力量,别无他法。 当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都稳固地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彼此有了依赖,才能敞开心胸,而心扉打开后,彼此愈是更加依赖对方。这样汇众人之智而成的大智慧,与努力工作的态度,自然会因应而生。让我们大家都敞开心扉吧,让我们发挥大家的力量与智慧自由地伸展,如此才能创造出那分依赖,朝繁荣坦途迈进。樱树虽然静静地等候春天,却无时不在养精蓄锐,春天一到,便花开满树。 松下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适当时机”。时机乃是超乎人类能力的大自然的力量。无论你怎么渴望,在春天未来临之前,樱花绝不可能盛开;无论你怎样焦急,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做事必然无法成功。严冬来了,春天就不远了。樱花即使是被凛冽的寒风吹打,或遭遇到压弯树枝的大雪,仍然宁静地等待春天的驾临,充分表现了对于大自然恩惠的信赖。 不如意的事情过去了,好的时机必然来临。因此,凡是成大事的人,无不等待时机的来临。既不焦急,也不慌张,静静地处理眼前的工作。伟人等待时机的心情,恰似等待春天的樱树。然而,消极地等待,无异是企求侥幸。樱树虽然静静地等候春天,却无时不在养精蓄锐。没有储蓄潜力,时机纵使到了,仍然一无所成。 愈需要等待,则内心愈是焦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自然的法则,却不能被人情所左右。这不是冷淡,时机对于静静等待它的人,无不以温暖的双手去迎接。因此,我们要能养成“善待时机”的心理。 松下认为,心被拘囚时,坦诚是解开心锁惟一的钥匙,但你必须不断自我劝告与安慰。 腿上加锁链会感到沉重难行,不但不能跳高,更不能跑步,如果硬要去作,就要受伤流血。 这种不自由,是没有道理的。但自古以来,这种不自由的痛苦,一直就加在人身上,有如囚犯的重刑。 然而,腿上的锁链,还是看得见的,所以,会想尽方法拿掉它。另有心锁,是眼睛看不见的,心既然看不见,那唾手可及的锁链又拿不掉,因此,就误以为没有锁链了。于是,就硬要跳高,硬要挣扎,所以,就从眼睛看不见的心伤上,流出血来。这可以说是心被拘囚了。 为着摆脱心锁,必须坦诚行事。对于以自己为中心的固执之心,有时严格,有时祥和,有时自我劝告,有时自我安慰。如此,思想就能逐渐恢复坦诚,心锁从此解开了。 心灵的镜子能够反映人生的正邪。只要有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周围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站在镜子面前,才能端正衣饰。因为镜子是最公正无私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形状,它都会毫不献媚邀宠地据实反映出来。一个坚持自己的领带没有打歪的人,只要往镜子面前一站,是非曲直,自然一目了然。 由此,松下先生说,人应该有勇气承认错误并乐于改正才是。所以,人应该时时为自己的言行找一面镜子,也来看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说:“仪表固然可以在镜子面前整饬,但心术不正,却无法显现出来,人往往不容易发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的错误,那是因为没有一面心镜的原因。那么,如何寻找树立心镜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时时保持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心镜就几乎无处不有了。”所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所有的东西,都能反映出我们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关键在于自己有无这样一颗谦虚检验自己的心。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四 充满青春的活力四 充满青春的活力 无论任何人每年都会递增一岁,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今天呱呱坠地的婴儿,十年之后,便会成为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而二十年之后,则会成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年龄随着岁月增长,这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依照这个法则,在我们一生之中,必须经历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以及老年期。 然而在一生中,哪个时期最有价值和魅力呢?虽然见解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但松下认为洋溢着活力以及充满着希望的青春时代,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黄金时期。 松下曾参加了一个成年仪式,并且应邀上台演讲。 当他看见数千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齐聚一堂时,那种羡慕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当时,他感慨万千地说:“假如我能恢复跟各位一样年轻的话,我愿意抛弃所有的财产。” 松下认为,所谓青春,并非单指生理机能而言,它还包括着永无止境的希望以及宏大理想的精神。 虽然古圣先贤说过:老者有其乐,亦有其生活之道。可是,松下却希望停滞在青春时期,或是永远葆有青春活力。因为如果能秉持着这个信念,虽然肉体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老化,可是精神却永远能和青年人一样,每天充满着新希望,绝不会丧失斗志。也惟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所以很早以前,松下就有一个念头,无论遭到任何挫折,绝不能丧失精神上的青春活力。 松下的脑海中曾有过一种强烈的念头,那就是为了创造全世界人类的福祉,他愿意提供过去的经验与全球人士共勉。同时,也为了要保持年轻心境,他创办了以探讨人性为主的“PHP”月刊,并将适合这种心境的座右铭写在卷首。松下曾拜访九十岁高龄的松永安左卫门。松永先生当时是中央电力研究所的所长,此君年岁虽高却能不断地勤奋工作,而且精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举止之间也正与松下的座右铭相符合。所以松下认为他是个永远年轻的“青年”。同时,松下也坚信自己能跟他一样。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对于阅读这本书的年轻朋友,松下更希望以长辈的爱心,要求他们能了解青春的可贵之处。 在此,松下由衷地奉劝各位,要好好地把握住青春时光,因为青春一逝,将不会再回来的,即使你用多少财富,也无法换回,所以,各位可以想象它是多么贵重。 松下一再提醒,青春总在无声无息中消逝远离。因此,对于现在正拥有青春的年轻朋友们,你们怎能不把握它呢?假如你任它荒废,不仅是自己的损失,也将是世界上的莫大浪费。但是,我们要如何去过充实有收获的生活呢? 松下在七十七岁时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境。所以,他希望各位牢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只要心里觉得自己还年轻,自然而然也就变年轻了。 “松下七十七岁,已经不行了呀。”如果被人这样认为,实在是很糟糕。所以松下总抱着一种被人认为“好年轻啊”,“看起来才二十左右嘛”的动机和人来往。 但是生理上的老化,却无论如何骗不了人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电视或照片里的自己,一定比想象中还要老,甚至不敢肯定就是自己,但是,没有错,就是自己。照片、电视是不会骗人的。 由此可知,生理年龄瞒不了人。而精神年龄呢?它却可以永荷青春,甚至更年轻。这个论调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但是并非办不到。既然生理年龄蒙骗不了人,就随它去吧。人的一颗心却有时会变老,有时又能返老还童,千变万化。松下常常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常被问起:“松下先生,公司那么大的事业,您年纪又大,可以说是上了岁数的人了,您心里是存着一个什么样的冒险想法呢?”这时,松下总这么回答:“通常,我都把自己想成是一个小孩子,也不比你伟大呀。” 还有,松下也听到过:“这么孩子气、不成熟,可是却做出这么大的事业,真不可思议。” 第一次来拜访松下的人,在未谋面之前,几乎都认为“松下电器的老板,一定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等到会面后,感觉又不一样了。“这个不起眼的家伙,真的是松下吗?”在谈话进行中,往往又让他们肯定,眼前这个人,的确是松下本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呢?考虑的结果,大概是因为松下太喜欢这份事业的缘故吧。因为很喜欢,也就没空注意别的事了。松下觉得,一个劲儿地把快乐寄托在工作上,不就是永葆青春的秘诀吗? 青春就是保持年轻的心,只要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以应付日新月异的变化,青春就会永远属于你。 这几句话松下特别喜欢,并把它们当做座右铭。 它包含着想永远年轻的希望,劝人必须随时保持年轻的心情。虽然没有人能避免实际年龄的增加,但只要你有心,即能使心理上永远不老;只要不失去不断地向前迈进的精力,就能随时让你显得年轻。这就是松下的信念。 最好的例子,就是艺术家。八九十岁之后,仍然每天认真地创作、动脑筋,站在第一线。有这种气魄的人不少。他们与组织内的经营者不同,既不强迫退休,也没有自动退休的一天,终生都在向自己挑战。通过不断地自我检讨,去寻求应走的路,自己创造前进的精力,一切只能依赖自己。就是那种紧张感,使人能保持年轻、保持创造的精力。 松下八十岁时,辞去会长一职,担任最高顾问。因为,那时正值松下电器公司创业五十五周年,他觉得正是把工作告一段落的好机会。但他只是辞去了会长的职位丝毫没有从人生舞台退下来的念头,甚至反而认为不能就此退下来。 现在的日本,分别由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出生的人推动。就人数来说。在昭和时代出生的,占绝大多数;在明治时代出生的人,即使最年轻的,也已经接近七十岁。处于好象不得不从第一线退休立场的人,可能不少。 到底要不要退休,这是个人的自由。但就现在的社会形势、经济环境来说,退休绝不是万全之策。即使离开了公司或工作岗位,明治时代出生者的丰富经验及知识,对社会必有很大的帮助。 松下当时的心境,不断地想到应该做些什么事,真的无法悠然自在。据说,日本伟大的画家北齐,在九十岁临终时,很遗憾地说:“真想再活十年到一百岁。想做的事还很多,却……”松下自己也很想保持年轻的心情,继续活到很快就要来临的二十一世纪。 松下要求年轻人掌握年轻的岁月,使这段日子成为人生的黄金时代。 松下曾应邀在某种场合演讲。他本来不太喜欢,可是对方一再要求,只好勉强地答应了。到了当天,还没有想好讲题,就到了会场。到了会场,看到年轻人特别多,个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脸孔,看来很幸福,令人羡慕。因此他上台就以此为讲题。 “看到各位的面孔,我感到十分羡慕。也许你们会认为我贪心,但说实在的,如果可能再使我回到你们这样的年龄,我宁可放弃现有的一切东西。” 人的一生中,青年期是黄金时代,这该没有人异议,青年期是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受人羡慕的时期。问题是正当青年期的人们,是否对此有自觉?如果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一群,可以自由自在地,或往东或往西,做任何想做的事,那一切烦恼与不平不满,都会消除的。 松下也曾经有过那个时期,也有过那种自由的感觉,现在却被各种经营和事业所束缚了,青年期的那种自由,好象已失去了。年轻人应该站在完全被解放的立场,充分抱着希望、喜悦以及可以向任何方向前进的志气,这对年轻人是很重要的。 因为年轻人如有“自己是年轻的,是很有可塑性的”这种自觉与认识,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信念——无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年轻人,在往后的日子里,日日象战争,也许会面临苦难,此时心里是否会动摇,就看有没有这种信念了。有了信念,心就不会动摇,才能贯彻自己的信念,胜不骄败不馁,只是坦然地向成熟的处世大道迈进。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往往会有了一点小成就,就得意忘形,反之,则悲愤丧志,心里动摇,这样绝不能产生积极的态度。所以松下希望年轻人,要有自己是年轻的自觉与认识,如果自己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有这种信念,以这样的眼光来看人生、看将来,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青年人,一方面固然可以为年轻而喜悦,但另一方面,也应该了解自己同时负有很大的责任。新闻评论以及各评论家的论调都提到,担负日本未来责任的,是青年人,要创造未来的日本、理想的日本,是现在的青年人,这些责任就落在青年人的双肩上。松下也有同感,创造日本未来的繁荣,并非我们,而是年轻人。日本的繁荣,决定在年轻人的理想中。年轻人的责任,比我们成年人更重大,立场比我们更尊贵。年轻人一定要有抱负,有责任感,要认为某项工作非做不可。可是到底年轻人有没有这种想法?也许他们是认为:“这个时代,要成功并不简单,连要工作下去,也相当困难。”如果真的这样想,那我们对日本的将来,就不得不忧虑了。现在不是个不易成功的时代,以松下本身的体验,倒觉得是个容易成功的时代。 松下记得还是小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甚至于报纸都很少有人看。与现在相比,当时封建气息仍甚浓厚,做了什么功德好事,或有什么好的想法,因为没有发达的传播工具,所以能让世人知道的机会很少,顶多靠朋友的争相走告。先是朋友们知道了,而后是其他识者知道,经年累月,才能慢慢传播开来。所以要广泛地使人明白“某某地方有某某人,做了某些很有意义的事情”,起码要用几年的功夫。 事业上也是如此,这种产品是好产品,某某公司是个稳健的公司。这些事情要受到承认,一定要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那种时代,要成功,是相当困难的。 现在就不同了,在一个人做事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助成他的机构。今天如果某人发明一样东西,这消息马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瞬间传播到全国各角落。不待一日,所有人都知道,“有某某人做了某某事,真是个很理想的发明”。想到这里,可以说,今天是很容易成功,或达成志愿的时代。与此相比,古人就没那么幸运,做了好事,街坊邻里能知道都要一段时间,何况是全镇全市,那就更不容易了。要传遍全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也许部分人会说:“今天还是不容易成功的,一旦当了受雇于人的所谓领薪阶级,恐怕就只能当领薪阶级一辈子了吧。”这样自暴自弃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该睁大眼睛,以开阔的心胸来看事情,只要自己肯干,世界上有很多帮助我们成功的机构存在,不怕没有人帮助。 现在有个风气,就是对一切事物,总往坏的方面想,常以“现今社会形势不好”为前提来判断东西,这样只是划地自限,束缚自己。年轻人不应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应该要有一种自觉,自觉说“自己是年轻的,任何事情,都有做好的可能性,现在又是很容易成功的时代。”希望年轻人,都能抱着远大的希望,好好地做下去。 文化的提升,经济的开发和科技的进步,都是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的主因。 据日本报纸报导,有一群日本年轻人到中国大陆访问,不仅目睹万里长城的伟大,也参观了秦始皇陵寝的遗址。万里长城全长有五千公里,约是日本列岛周长的二倍,使得这群年轻人极为惊讶。 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是在距今二千年前,由秦始皇所建造的,其后经过数次的增建,而成为现今的形状。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中国,要修建这个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陵寝遗址——虽然大部分已遭破坏,但仍有其雄伟之处,是需要有相当庞大的财力及权力,方可达成。然而,虽说秦始皇曾一度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及财力,但是,他仍与常人毫无差别,与草木同朽。他曾企望能求得“长生不死”之药,然这终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以巨大的财力和权力,仍无法换取自身的生命,这是人世间的一种无奈,也是宇宙创造人类的真理所在。试想,若财富能换取青春、换取生命,那对贫穷人而言,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秦始皇虽倾注了所有的财富,派人到世界各地,寻求不老不死之药,结果仍然无法挽救必死的命运。而且在他死时,还正值有为之年呢。 不仅是秦始皇不想死,就是任何一位百姓也会企求长命百岁。也许不老不死,是人类永难实现的理想。即使科技再发达,文明再昌盛,仍是无法达到的境界。 但是,即使不能达到不死不老的目标,若能延长三五年的寿命,也是人们所乐意的事情。科技文明的进展,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此。 这种想法,已不知不觉地在人类的心中萌生。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急速增加,有关这一点,在各传播媒体,均有详细地描述。 最初,在战后的数年中,日本人的平均年龄是五十岁,且没有其他方法能再加以延长。当然,这比起战前的明治及昭和两时期来说,已有显著的增加。 在明治时期,国民的平均寿命,男子是四十二·八岁,女子是四十四·三岁。昭和中期时,平均寿命男子为四十二·六岁,女子为四十九·三岁。 可以说,国家虽以政治的力量,致力于延长民众的寿命,但是,数十年来却只延长了五岁左右。 战败后,日本进入极度悲惨的状况中,根本没有余暇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增加了。依据去年厚生省发表的报告,现今日本平均死亡年龄,男子是七0·一七岁,女子是七五·八五岁。这与战时的男子二十四岁及女子二十六岁平均寿命而言,不啻天壤之别。 一般而言,平均寿命的提升,文化程度也会相对地提高,这是必然的道理。 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年龄,男子超过七十岁,女子超过七十五岁,除了日本之外,还有北欧三小国瑞典、挪威、丹麦,与荷兰、冰岛等五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世上政治最优良,且文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由此看来,日本也进入这个阶层。最令人可喜的是,战后经过短短数年的岁月,在经济上及政治上,就有急速的进步。而这些成果,却是国人胼手既足,以血汗换来的。这些成就,值得大家引以为傲,但却不能以此为足。因为世界各国均在急速的进步,只要国人一停下前进的步伐,就会迅速地被时代潮流所掩覆。 松下指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寿命何时尽,所以要珍惜每一天,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才是可敬的人。 一提起禅宗,大家都知道,它是日本佛教的代表宗派之一。最近,欧美各国对禅宗发生兴趣的人士,大有增加。有一位禅宗高僧,人称“立花大龟师父”,是京都大德寺的最高顾问,也是京都花园大学的校长。 大龟师父,生于一八九九年,比松下小五岁,却是一位长期修禅的练达之人,被尊称是“现代的一休和尚”。因为象已故池田勇人原首相之类的大人物,也常和师父会面,不管是公是私,都向师父求教,好象他就是现代的一休禅师。 松下也常常会见师父,并且只要有问题请教,他总是殷切、慎重地回答。 普通人一说到“禅”的问答,就会觉得那是艰涩、难懂的代名词,但大龟师父的话却不会让你觉得如此。师父所说的一言一句,常常使松下顿悟其中道理,因为他总是一语点破松下平常不太注意的事情的本质或真理。而且这种讲话方式,不会让人觉得象说教那样令人无法接受,而是很平易近人,却又单刀直入的。当然有时候,也讲到比较深奥的哲理,听一次是很难听得懂的,松下也不知道要怎么回应他。不过,要是有这种情形,松下就拜托他反复地说明,自己就在细经咀嚼中,一下子有所了悟。 比如有一次,松下问他有关佛教的基本教义,师父就以那本有名的“般若心经”,详详细细地讲解了八次。又有一次,松下自己整理出来的一本名叫“探讨人类,提倡新的人类观”的书出版时,请他就书中内容发表感想,他就给以这样的忠告:“现在的你,正是每天都在作战的‘阿修罗’,希望从此以后,你能更上一层楼,以达到‘佛’的境地。好好努力吧。” 所以,松下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找大龟师父聊天。有时候也会被骂或被赞美,但他总是亲切地指导。特别是有一件事,让松下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松下请教: “师父,你是属于禅宗,那你认为禅宗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他马上回答: “将会自然消灭。” 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着实吓了松下一跳。于是又追问下去: “可是师父,你是禅宗的僧侣,却说禅宗会自然消灭,妥当吗?” “但是,松下先生,这可是当真的事。因为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即使是禅宗,只要时间一到,寿命已尽,自然就会消灭。” “若是如此,那你们拚命地布教,说道理给人家听,不是白费工夫吗?真是太不可靠了。” “没有这样的事。寿命一尽,个体也不存在,乃是一定的道理。但即使在消失的那一霎那,还是努力尽本分,就是禅宗僧侣的职责。所以,我虽然很清楚到最后,会自然消灭,心理也有准备。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禅宗尽最大的责任。这是我的任务。但你问我禅宗将来会怎么样,我没有理由向你说谎,只好用‘消灭’的答案来回答你,只是何时会消灭,是不能说的,也许就在将来的一千年、一万年后,也说不定。我也只能做这样的答复。” 听了师父这番话,松下觉得很有道理。 一切万物生生流转不息,都有寿命。仔细一看,就能看到自然万物生成发展的样子,所以禅宗也不例外,都是遵从万物流转的法则,然后不久,寿命就会到尽头。师父解释,这些在佛教的领域里,释迦都亲自传过,确实完全如他所说的那样。 然而师父本身信奉禅宗,却说禅宗会自然消灭。但这绝不是一种悲观的看法,而是把这种看法,当成是哲理的一部分,这才会有那种在禅宗寿命走到尽头的那一霎那之前,也要布教讲禅的想法。也惟有如此,他才能达到安心的境地。仔细一想,我们人类,以及工作和事业,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我们的事业或工作,可以说都是有寿命的东西。松下在六十多年前创业的松下电器公司,也许在五百年或一千年后的某个时候,寿命一尽,就会再以别的新姿态出现。但是,若以为既然如此,努力又有什么用,就无法顺利享尽事业的天寿。同样的,以为人类生命短暂,就可以马马虎虎、不注重养生保健之道,那就是糟蹋人生。 所以在天寿尽头之前的瞬间,也要好好珍惜自己、利用自己,做完全的投入,这才是身为人类的可敬之处。也就是说,除了承认万物皆有寿命,还要对自己负责。如此一来,才能展开恬淡而安心的人生生涯。同时,师父也曾指出:所谓寿命,不单是形体上的寿命,还包括宗教或思想上的寿命。比如那些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只要寿命一尽,就会由别的新东西来取代。 除去活腻了的人,没有谁会抱怨人的寿数太长了。人们都想多活几年,希望长命百岁,二百岁。人生在世虽然不是为长寿而活着,而是要干一番事业,活得幸福而有价值,但是从人生要完成的事业和生活幸福来说,健康长寿毕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算起来,人生在世的时间屈指可数,照诗人的形容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生的童年,还没有能够弄懂人生是什么就匆匆过去了。最后的十年,虽然懂得了人生但却失去了享受人生的活力。在这两段中间的岁月,去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再去掉三分之一的娱乐、家务、闲谈、来往,以致疾病、忧愁的消磨,还能剩下多少真正可以用于干点事业的时间呢?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勤奋地、吝啬地利用人生时间,可以说人的一生是极其短促的。古诗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日月不恒处,人生忽如寓”,都是喻言人生短促、生命可贵的名句。有一首自由诗写道:“当我还是婴儿,只会哭声哇哇,时间好象在慢慢地爬。当我是个孩子,整天嬉笑不止,时间迈开前进的步伐。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时间变成奔腾的骏马。当我老得皱纹满额,时间成了飞逝的流霞。”有一位诗人说:“别老缠住我,问我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不知道。就在你问我的这时候,——时间悄悄地溜走了。”这是诗,也是哲理。它告诉人们,时间不常驻,人生时间有限。时间有限,这不只是由于人寿短暂,还是由于人世繁杂,事业艰巨。有识之士应该力求把有限的时间,充分用于有益的事业上,以延长生命。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限定的标志。时间之河以无情的、规则的洪流向前奔腾,永不复返。人生应惜时,人生须从惜时起。 人生须从惜时起,首先就是要树立一个观念:人只能活一次,要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朝着正确的方向,勇敢地生活。人在有限的一生中,任何时候也没有两个机会是同样的。一个机会只能容许你选择一次,尝试一次,过时不候。当你踌躇不定的时候,它已经离开了你;当你错过时机的时候,它绝对不再回来让你补救。 可是,人们的通病常常是懒惰和怯懦。有许多时候,时间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事业,而我们则因惰性和怯懦,不能及时地、勇敢地抓住时机,成就事业,耽误了大好时光,一无所成。 很少有人能时时提醒自己:我只能活一次,时不待我,机不再来,从而时时珍惜时光,不失时机地去做人生所能做、所应当做的事业,以致不放过拼搏、冒险的机会。 只有珍惜生命,充分把握命运的人,才有权享受人生,品评人生的滋味,而不受平庸、空虚和愧疚的苦恼。 人生是在时间中活动的。只要掌握了时间,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服从一定的计划,把自己的一生作一番总体的运筹和设计。 人生在时间中流动,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不能再复返。关键是现在。因此,要把握人生,设计人生,关键在于把握现在。 可是,什么是“现在”呢?常人可以说:“现在就是现在”。然而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来说,回答就不能这样简单。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曾经使许多哲人绞尽脑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时间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时间就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是“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现在”就在时间的前和后中,是时间的一环节。他强调必须把时间与运动联系起来理解,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运动,是运动的属性。因此,时间总是有过去、将来和现在之分,总是一个时刻接着一个时刻不断地继续下去。而“现在”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中项。它既连接着过去和将来,同时又是过去和将来的界限;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永远处于开始和终结之中。所以,不能说现在“是时间”,而只能说现在“属于时间”,是时间里的不可分的东西。 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作了一个推论。按照他的推论,现在没有长度,不能延伸。假设人生百年,那么一百年能否全部是现在?如果当前是第一年,则第一年属于现在,其余九十九年属于将来;如果当前是第二年,则第一年已成过去,第二年属于现在,其余都属将来。一百年中不论把哪一年当作现在,在这一年以前的便属于过去,在这以后的便属将来。一百年不能同时都是现在。那么当前的一年是否是现在呢?一年十二个月,如果当前是二月,则一月已成过去,其余十个月就属于未来。因此,当前的一年也并非全部属于现在。如此推论下去,即使当前的一个月也不是现在,只有当下的一天属现在,其余的或属于过去,或属于将来。其实,当下的一天也不能都是现在,因为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只有当下的一小时属现在,其余或属过去或属将来。一小时又分为六十分,一分又分为六十秒,秒还可再分。每一秒都是由连续不停的“暂时”构成的。而当你说当下的“此刻”为现在时,此刻已经过去。时间永无停住,飞驰而去的是过去,尚未逝去的是将来。现在不能瞬息延伸,一有延伸便成为过去和将来。因此,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划分,只是在人的思想中的划分,只存在于人心中。过去的就是记忆,现在的就是感觉,将来的便是期望。 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虽然把时间看作理念存在的方式,但他深化了对“现在”的辩证思考。他从否定的方面揭示出时间的辩证性,认为时间就是理念自为地设定起来的否定性,就是“那种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不存在的时候存在的存在”,即“持续不断的自我扬弃的存在”。黑格尔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时间同运动联系起来,把时间看作一种变易,即产生和消失。因此,现在只是不断产生和消失着的时间的点,是存在的“此刻”和运动的中介,是从有到无和从无到有的否定环节。一当现在作为否定的环节转化为过去,空间就成为时间。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了时间,因此一切事物和生命,都是有时间性的,即都包含着否定性,服从于变易,其现在只是暂时的。 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赫尔岑,从现实主义观点上,坚持了黑格尔对时间的辩证思想。不过,他与黑格尔强调“现在”的否定性不同,比较注重现在的肯定方面。在他看来,在时间的运动中,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尚未到来,存在的只有现在。事物的发展和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现在接着一个现在,逝去的只是无数个现在,时间就是所有现在的集合。只有现在是实实在在的、最有潜力的。但是,赫尔岑肯定现在的实在性,并不意味着过去和将来都是虚无。在他看来,现在只是过去的发展,在现在之中又包含着将来。过去就保存在现在之中,在现在中得到实现,而将来就是理想的现在。因此,“真正的东西是不会死亡的”,这就是他的信念。 哲学家们对现在是什么的思考,并不是概念游戏,而是要从这种思考中得出指导现实人生的结论。 按照奥古期丁的现在观,人生的现在实际上是不真实的、不可望的,只有未来才是唯一真实的、可期望的。一切易变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只有不变的上帝是永恒的。因此,人生的过程,就是抱着永生的期望,不断地追求未来的天国,皈依上帝。这种现在观所得出的人生结论,显然是消极的、悲观的。 黑格尔的现在观,虽然从其理念论的出发点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却得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结论。既然生命就是时间,生命的本质就是否定或扬弃,那么人生就应当是不断弃旧图新、永远进取的过程。死只是个体的完成,是个体作为个体所能为社会进行的最高劳动的结哲学家们的思考告诉我们,要清醒地把握人生,设计人生,就必须科学地理解人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是现在的根据,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有什么样的过去也会影响现在。将来是现在的发展,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相信将来就会更加热爱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过去和将来都是在时间中运动着的现在。因此,明智的人生要重视过去和将来,更要重视现在,全力地把握现在。 把握现在,就是按照理想的设计目标,积极地生活,并通过现在的生活确定将来的面貌。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把握将来。现在不能把握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现在不能创造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失去现在就等于失去整个人生。人生不能有两次,抓紧现在,就赢得了人生。不要总是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也不要老是生活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于其留恋或悔恨过去,幻想将来,不如倾心于现在,奋发努力,只争朝夕。我们当下可以利用的只有今天、现在、这一瞬间。如果虚度了今天、现在,便再也无法挽回。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把昨天决定的事变成现实,才能为明天的成功作好准备。所以,立足现在,努力请从今日始,这应当是人生成功之本、处身立世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我们才能有充实的今天,美好的明天。 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与其为那些问题伤透脑筋,不如拼命工作;保持这种态度与原则,始能迈向成功之途。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一首词里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说人生有欢乐,必有悲伤;有欢聚,必有离别,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中国古代对于忧与乐、祸与福的关系常主张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身外之物不足惜,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均是例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或碰到某些严重的损失或伤害,比如意外灾难、坐牢、丢官、家庭破裂、事业挫折、饭碗丢失,虽不可能不进行痛苦的思索,但有识之士们认为大可不必长久为之烦恼。因为问题既已出现,忧愁、苦恼、抱怨责备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做个“硬汉子”、客观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把心胸放宽,眼光放远并根据新的情况、条件重新安排好生活,才是最佳方法。 松下建议年劲人“绝不可以悲观”,并提出了一种让自己忙着,以把忧虑烦恼从头脑中挤出去的方法。他说:“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与其为那些问题伤透脑筋,不如拼命工作,这样你便会很快有稳如泰山的感觉,并且会从中找到乐趣,因而掌握住幸福。而且也只有保持着这种态度与原则,始能迈向成功之途”。事实上这种征服忧虑、烦恼的方法确是很有效的,因为人们毕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想一件以上的事情,你说是么? 让我们永不悲观,征服忧虑,做生活的强者吧。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五 榜样的力量五 榜样的力量 松下在回答“至今受谁的影响最大”这个问题时,自己觉得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受到某些特定的人影响,而是受到很多人的影响,才有今日。 松下在这段人生中,直接自书本上读到或听到的人非常多,他多多少少都受到他们言论的影响,只是有强弱之分而已。 例如,松下小时候到别人店里当学徒,到店里来的客人,经常说“替我买包烟去”,即使是这样小小的事,客人拜托和说法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小小的心灵,立刻就会分辩什么人好、什么人不好,自然以后待人接物,就知道要用哪种方式来拜托人家。这是受到别人影响而学到的东西。象这样,在平常不知不觉中,接触到许多有名、无名的人,而每个人都是很好的经验传授者,使松下在似教非教与似学非学中,潜移默化。 松下一向对圣德太子很尊敬,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七条宪法,令人感佩的是,他正确地提示了人类的立场,并且正确地表现在政治上。例如第一条:“以和为贵,不为忤逆之事,人皆有党”的规定,指出人类很容易造成派系。这本是人类的本性,因此他要大家不争长短,保持良好友谊。 在今日,日本对人类的本性,缺乏深入的洞察,光强调派系的是是非非,因此这十七条宪法的内容与精神,使人感慨良深。 总之,如果要说受谁的影响最大,松下认为是圣德太子。松下认为,学习先人的生活方式,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和社会水准,年轻人更应重视历史所给予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对日本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无数的圣贤、英雄与豪杰,但是凭松下的记忆,能够屈指算出的,大概十位而已。关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松下自谦只能说出片断。 尧舜之世,是常被大家提起的,那是个理想的时代。尧、舜都是中国古代的天子,智识如神明般,他们的仁慈泽被天下,平日起居勤俭自持,心思所系,完全是人民的安乐和生活。因此,那个时代,天下太平,万民和顺,所以尧舜之世,正是位居领导者,应具备的远见和理想。 但尧舜只是传说中的天子,我们还是以历史上实在的人物为例:汉高祖刘邦,他也是非常伟大的君主。 他在灭秦时,曾与百姓约法三章,大意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物者,依其程度处罚。秦法废止。”因此,一向为秦的苛法所苦的人民,都大为欢喜。 有关军事、智谋、内政的事,高祖一概不让部下知道。但对于优秀的部下,则能知人善任。因此,他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尽管有相当多的历史人物在其评价上有所改变,但“三国志”中的关羽,却始终让人尊敬。 关羽在战场上骁勇如入无人之境,堪称所向无敌、天下无双的豪杰,他更是情深义重的大人物。 关羽兵败被擒,面对曹操的倚重却不为所动。曹操希望能将他纳入麾下,因此用尽财富、地位、名誉和情谊,诱惑关羽,他都不动心。关羽情深义重,一有刘备的消息,便马不停蹄地飞驰而去,留下满屋的金银财宝,原封未动。 后来,曹操兵败而逃,关羽原本可以轻易地擒住曹操,但因此前有恩情,明知军法严峻,却仍然放他逃命。 象关羽这样的为人,我们能仿效几分呢?中国人将关羽奉为神明,建庙供祀,这种崇拜是真诚的。 以上举了尧、舜、刘邦、关羽四人作为例子,松下觉得这仅是他个人所知有限的一部分,和他们一样好的人还有很多。我们要学习先人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和社会水准,这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年轻人,松下希望他们能多回顾历史,并从中得到启示。 历史造就了无数大德圣哲、英才俊杰,他们足以为人榜样楷模,足以为人钦服效法。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民百姓,也可以给我们启示。 影响松下人生的人物有许多,除了他所列举的圣德太子及中国古代的四位人物外,他认为,在平常不知不觉中,接触到许多有名、无名的人,而每个人都是很好的经验传授者,在似教非教与似学非学中,我们都可以潜移默化。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不知名的人,都有相当杰出的人物。松下以为,这些人皆可以成为为人处世的榜样。 松下尤其敬重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士,他从这些人的工作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养分和经验。 松下认为,所谓专家,就是那些有十足敬业精神的人。为了某一细小环节,他们可以做数小时的准备工作,一旦干起来,又雷厉风行。 有一年,美国的管理杂志周刊出版了一本《经营管理》。他们为了将松下的照片刊登在该书上,因此邀请他在东京车站八重洲的总公司展览室里与他们见面。 当天,松下在约定的时间——下午一点来到展览室,那位外国摄影师早已在那边等候了。后来松下才知道他们早在一个钟头前便已来到此地,他们事先研究摄影的场所,布置好了背景,架设好了道具,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他的到来。当时真令松下吃惊。因为约定好的拍照时间为一个小时,何况只要刊登一张照片,因此他认为大概照个两三张即可完成。可是,当他们安置好相机按下快门时,又令松下相当惊异。 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他们已照好了一百二三十张黑白及彩色照片。平均不到三十秒钟照一张。当他们拍彩色时,不断地更换各种颜色的背景;同时还要调整角度、笑容、谈话姿势等。完成这些工作后,相机的快门宛如电光石火般地响动着,那种敏捷熟练的动作真是令人佩服万分。 松下曾经照过很多次相,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快速的拍照动作,这种精神真令他敬佩。当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松下便与那摄影师喝茶聊天。他并不是《经营管理》杂志的专属摄影师,他只是接受类似“TIME”或是“LIFE”等一流杂志社的委托,走遍世界各地为他们拍取所需要的照片。他是一位通讯社的摄影专门人才。 那个通讯社将特派员分派到世界各地工作。他在数天前曾经潜入炮火连天的前线从事摄影工作。有一次当他正在拍照时,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旁爆炸,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抱着相机滚进壕沟里。他刚刚完成这次危险的任务,来到日本。松下认为,这即是所谓的专家。假如不能秉持那种敬业精神,绝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专家。 谁都能体会出这位摄影师的敬业精神。为了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前准备妥当,然后集中精神,以惊人的敏捷速度工作。即使在战场中,照样全力以赴,拼命地工作。美国工业界个人平均生产量比日本超出10倍,因此相对地也有10倍的收入。这种成果绝非偶然,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这种敬业精神的缘故。 松下认为,即使未来三天的事情无法逆料,也要干好眼下的工作,即使是一瞬间的胜负,也要认真准备。 松下并不特别喜欢相扑,而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相扑的画面,认为它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可也无法一下就说出它的精华之处。他只是喜欢看到当两种结实的力量碰撞之后,瞬间便决定胜负的场面。 相扑的裁判在比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双方聚气凝神,等待裁判一声令下,只要能站稳姿势,胜负就已略见分晓了。即使是横纲或大关(日本相扑的两种最高荣誉称号),当他不能站稳脚步而受到对方的攻击时,也要陷入苦战,甚至有时会栽在对方的手里。松下认为,相扑包含着人生中进退的各种哲理。 为了要参加这种比赛,力士们从一大清早便要接受严格的训练,累积种种的攻守经验,以便未来在比赛中一展身手。耐寒的樱花随着春天的来临而含苞怒放,随着春天的离去而飘落满地。相扑与这种现象非常相似。日本以樱花当国花,并以相扑为国技,因为它们有着相同之处,和日本人超越常理的国民性更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