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波莉安娜-7

作者:埃莉诺·霍奇曼·波特 字数:48198 更新:2023-10-08 21:20:03

“这就是为什么想要你——帮我玩这个游戏,小姑娘。你愿意来吗?”  波莉安娜惊讶地转过身。  “潘德莱顿先生,您不会真的是——那个意思是吗?”  “可我是这个意思,我想要你来,你愿意来吗?”  波莉安娜的神情很苦恼。  “呃,潘德莱顿先生,我不能来——这您知道。呃,我是——波莉姨妈的!”  一种东西飞快地掠过那个人的脸,波莉安娜没有完全理解。他的头似乎猛地抬了起来。  “与其说你是她的还不如说——或许她愿意让你到我这儿来,”他的语气温和了一些。“你愿意来吗——要是她让你来?”  波莉安娜皱着眉头沉思着。  “但是波莉姨妈对我那么——好,”她慢慢地说,“而且她在我除了女义工什么亲人都没有的时候收养了我,还有——”  又是一阵那种东西掠过那个人的脸。但是这一次,当他开口的时候,他的声音低沉,非常的悲伤。  “波莉安娜,多年以前我深深地爱着一个人。我曾经希望有一天把她带到这座房子里来。我想象着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在我们的家里会有多么的幸福。”  “是啊,”波莉安娜惋惜地说,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同情。  “但是——呃,我没有把她带到这儿来。别管为什么了。我只是没有做到——就这样。自从那时起这一大堆灰色的石头就一直只是座房子——从来不是一个家。一个家需要有一个女人的手和心,或是一个孩子的存在,波莉安娜,可我一样也没有。现在你愿意来吗,我亲爱的?”  波莉安娜腾地跳了起来,她的脸焕发着光彩。  “潘德莱顿先生,您——您的意思是您希望——您一直希望拥有那个女人的手和心吗?”  “呃,是——是啊,波莉安娜。”  “噢,我太高兴了!那么就好办了,”小女孩喘了一口气。“现在您可以拥有我们两个人,一切就都好了。”  “拥有——你们——两个人?”那个人迷惑地重复道。  一丝淡淡的怀疑掠过波莉安娜的面庞。  “噢,当然还得说服波莉姨妈。不过我相信如果您就像刚才跟我说的那样跟她说,她会同意的,然后我们两个当然会一起来了。”  那个人的眼睛显现出了一种真心的恐怖。  “波莉姨妈来——这儿!”  波莉安娜的眼睛睁大了一些。  “您是不是更愿意去那儿?”她问。“当然,我们的房子没有这儿的这么漂亮,但是它靠近——”  “波莉安娜,你再说什么呀?”那个人问到,语气缓和了很多。  “咦,当然是说我们准备住在哪儿啦,”波莉安娜回答,语气十分惊讶。“我开始以为您说的是这儿。您说您这些年一只想要波莉姨妈的手和心来把这而变成一个家,还有——”  那个人的喉咙里发出了一声含混不清的叫喊。他抬起手,准备说些什么。可是紧接着他的手又无力地塞到身边。  “医生来了,先生。”女仆在门口说。  波莉安娜立刻站了起来。  约翰·潘德莱顿焦虑不安地转向她。  “波莉安娜,看在老天得份上,我问过你的话你——暂时什么也不要说。”他低声恳求道。  波莉安娜绽出了灿烂的笑魇。  “我当然不会了。好像我不知道您想亲自跟她说似的!”她兴高采烈地回头说道。  约翰·潘德莱顿无力地瘫倒在椅子里。  “嗨,出了什么事儿了?”医生询问道。片刻之后,他的手指放在了他的病人急速跳动的脉搏上。  约翰·潘德莱顿的嘴唇颤动着一丝古怪的微笑。  “我猜是你的补药——用过量了,”他笑着说,注意到医生的目光随着波莉安娜小小的身影在车道上走远了。第二十章 更加出人意料  星期天的早上波莉安娜通常上教堂和主日学校。星期天下午她常和南希一起去散步。星期六下午看过约翰·潘德莱顿先生后她计划第二天和南希一起去散步,但是在她从主日学校回家的路上奇尔敦医生坐着马车超过了她,停了下来。  “你想不想让我送你回家,波莉安娜,”他提议道,“我想和你说几句话。我正想去你家告诉你呢,”他接着说。波莉安娜在他的身旁坐了下来。“潘德莱顿先生特意请你今天下午一定去见他。他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波莉安娜高兴地点了点头。  “是很重要,我知道。我一定去。”  医生有些吃惊地看可看她。  “我吃不准究竟该不该让你去,”他眨了眨眼睛说,“你昨天好像没有让他开心反倒让他沮丧,年轻的小姐。”  波莉安娜笑了起来。  “噢,不是我,真的——实际上不是,您知道。还不如说是波莉姨妈呢。”  医生吃惊地飞快转过身来。  “你——姨妈!”他喊道。  波莉安娜开心地在她的座位上轻轻地颤了一下。  “对。而且非常可爱,非常激动人心,就像一个故事一样。您知道吗,我——我告诉您吧,”她突然下决心说。“他说不要和别人讲,但是他当然不会介意您知道。他的意思是别和她说。”  “她?”  “是,波莉姨妈。当然啦,他宁愿自己告诉她而不是让我代劳——请人嘛,就是这样!”  “情人!”随着医生说出这个词,他的马狂暴地一惊,似乎握着缰绳的手突然猛地拉了一下。  “是啊,”波莉安娜开心地点着头。“您看这就像故事一样的那部分了。要不是南希告诉我我还不知道呢。她说波莉姨妈好多年前有个情人,他们吵翻了。她一开始也不知道是谁。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是潘德莱顿先生,您知道吧。”  医生忽然放松了。握着缰绳的那只手无力地垂到腿上。  “噢!不,我——不知道。”他平静地说。  波莉安娜连忙接着讲下去——他们已经离哈林顿家宅越来越近了。  “是的。而且我现在特别高兴。这事儿来得正好。潘德莱顿先生让我去和他一起住,但是,我当然不愿意这样离开波莉姨妈——因为她一直对我那么好。然后他告诉我他曾经想要一个女人的手和心,然后我发现他现在还想得到她,然后我太高兴了!因为,当然啦,如果他想跟她和好,什么事儿都好办了,然后波莉姨妈和我就可以起一去他那儿住,或者他来和我们一起住。当然啦,波莉姨妈还不知道,我们还没有把所有的事都定下来。所以我猜这就是他为什么今天下午一定想见我了。”  医生忽然坐直了身子。他的唇边带着一丝古怪的微笑。  “是,我可以想象约翰·潘德莱顿先生是——想见你,波莉安娜。”他点点头,一边在大门前拉紧缰绳,停下了马车。  “波莉姨妈在那边窗口呢,”波莉安娜喊道;接着,一秒钟之后,“咦,她不在了——但是我想我看到她了!”  “不,她现在——不在那儿了,”医生说。他嘴角的微笑忽然消失了。  那天下午波莉安娜发现约翰·潘德莱顿正在心绪不安地等着她。  “波莉安娜,”他马上开口了。“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想弄明白你昨天说的那些话的意思——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想要你姨妈的手和心和我在一起。你是什么意思呢?”  “咦,因为你们曾经是情人呀,您知道的。而且我很高兴您现在还那样想。”  “情人!你波莉姨妈和我?”  听到那个人声音名显露出惊讶,波莉安娜睁大了眼睛。  “咦,潘德莱顿先生,南希说你们是啊!”  那个人短促地笑了一声。  “哦!哎,恐怕我必须说南希——她不知道。”  “那么你们——不是情人吗?”波利安娜的声音失望到了极点。  “从来不是!”  “那么这事儿不是像书里写的故事一样的了?”  没有回答。那个人眼睛忧郁地注视着窗外。  “噢,天哪!这本来是多好的一件事呀,”波利安娜几乎哽咽着说。“我多高兴和波莉姨妈——一起来啊。”  “那么你现在——不来了吗?”那个人头也不回地问了这个问题。  “当然不了!我是波莉姨妈的。”  那个人几乎猛地转过身来。  “在你属于她之前,波莉安娜,你是属于——你母亲的。而且——我多年前想要得是你母亲的手和心。”  “我妈妈的!”  “是的,我本来不想告诉你,不过,可能我,现在告诉你——毕竟会好一些。”约翰·潘德莱顿先生的脸变得苍白。他显然说得很吃力。波莉安娜惊恐地睁大眼睛,嘴唇分开,一动不动地盯着他。  “我爱过你的母亲,可是她——不爱我。后来她离开了这儿——和你父亲一起。这到那时我才知道我多么——在乎她。整个世界似乎在我的面前变得漆黑一片,而且——可是,别管它了。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暴躁、乖戾、不讨人喜欢也没人喜欢的老头——尽管我还不到六十岁,波莉安娜。然后有一天,就像你那么喜欢的玻璃棱柱一样,小姑娘,你蹦蹦跳跳地进入了我的生活,用你自己的活泼和快乐的紫色的、金色的、红色的光束来点缀着我阴郁的世界。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你是谁,然后——然后我想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我不想再回忆起——你的母亲。可是——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我非得让你来不可,而且现在我想让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波莉安娜,你现在——愿意来吗?”  “可是,潘德莱顿先生,我——还有波莉姨妈呢!”波莉安娜的眼睛盈满了泪水。  那个人做了一个不耐烦的手势。  “那么我呢?你想我怎么能对任何事情感到高兴——没有你在我身边?哎,波莉安娜,直到你来了以后我才有些高兴地活着!但是如果我有了你做我的小女儿,我就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高兴。我也会努力让你高兴,我亲爱的。我会满足你所有的愿望。我所有的钱,一分不剩,都会用来让你高兴。”  波莉安娜一脸的震惊。  “咦,潘德莱顿先生,我怎么能让你在我身上花钱呢——那都是您省下来要给异教徒的钱呀!”  那个人的脸微微发红了。他想开口说话,可是波莉安娜还在接着讲下去。  “而且,像您这样有钱的人根本不需要我来让您为什么事儿感到高兴。您给别人东西,让他们高兴,您自己肯定也会因此而感到高兴的!呃,您看您给斯诺夫人和我的玻璃棱柱,还有南希过生日时你给她的金币,还有——”  “好了,好了——别提那些了,”那个人打断了波莉安娜。他的脸已经变得非常、非常红——也许并不奇怪:约翰·潘德莱顿过去可不是靠“给人东西”而出名的。“那些都是胡闹。无论如何,也没什么——但是要说有的话,也是因为你。是你给她们这些东西的,不是我!是的,是你给的,”他反复说着,作为对波莉安娜脸上震惊的否定的神情地回答。“而且那只能更加证明我多么需要你,小姑娘,”他接着说,语气再一次转为温和的恳求。“如果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我想玩那个‘高兴的游戏’,波莉安娜,你一定要来和我一起玩。”  小姑娘若有所思地皱起了眉头。  “波莉姨妈对我一直那么好,”她说,可是那个人尖锐地打断了她。旧时的烦躁又回到了他的脸上,多年来,约翰·潘德莱顿已经形成了无法承受任何反对意见的性格。  “她当然对你好了!但是我敢说她需要你还不及我需要你的一半。”他争辩道。  “哎,潘德莱顿先生,我知道她很高兴能有——”  “高兴!”那个人打断了她,完全失去了耐心。“我敢打赌她不知道怎么高兴——不管为了什么事情!噢,我知道她是在尽她的义务。她是个尽责的女人。我已经和她的‘一五’打过交道了。我承认在过去的十五年或者二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知道她,所有人都知道她——她不是爱‘高兴’的那类人,波莉安娜。她不知道怎么才能高兴。至于你来我这儿的事——你只管问问她看她是不是不让你来。然后,小姑娘,小姑娘,我太想让你来了!”他有些很不连贯地结束了他的谈话。  波莉安娜长叹了一口气,站了起来。  “好吧,我去问问她,”她若有所思地说。“当然,我不是说我不想来和您住在一起,潘德莱顿先生,可是——”她没有把话说完,一阵沉默之后,她又说,“哎,不管怎么样,我很高兴我昨天没有跟她说,因为那时候我还以为您也想让她来呢。”  约翰·潘德莱顿冷冷地笑了。  “嗯,是,波莉安娜,我猜你昨天也没有提到来这儿的事儿吧。”  “没有——除了和医生说过。当然他不算在内。”  “医生!”约翰·潘德莱顿喊道,急忙转过身。“不是——奇尔敦——医生吧?”  “是他。他来告诉我您今天想见我的时候,您知道的。”  “嗨,偏偏是——”那个人嘟哝着,靠在椅子背上。忽然他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那么奇尔敦医生怎么说的?”他问。  波莉安娜皱着眉头想了想。  “呃,我不记得了。没说什么,我想。噢,他是说他能想象得出您一定想见我。”  “噢,是嘛,他这么说!”约翰·潘德莱顿回答。波莉安娜很奇怪他为什么突然怪笑了一声。第二十一章 问题有了答案  波莉安娜从约翰·潘德莱顿家出来急匆匆地走下山坡的时候,天色迅速暗下来,似乎很快就要下雷阵雨了。走到半路她碰上了拿着一把伞的南希。然而那时候乌云已经改变了位置,雷阵雨也不再那么迫近了。  “我猜这云要转到北边去了,”南希认真地看着天空说道。“我一直觉得这雨下不来,可是波莉小姐要我拿着这个来。她在为你担心哩!”  “是吗?”波莉安娜心不在焉地咕哝着,也跟着抬头看云。  南希轻轻地哼了一声。  “你好像没注意我说的话,”她委屈地说。“我说你姨妈在为你但心哩!”  “噢,”波莉安娜叹了一口气,忽然想起了她马上要问她姨妈的问题。“对不起。我没想让她害怕。”  “嗯,我很高兴,”南希出乎意料地回嘴道。“很高兴,很高兴。”  波莉安娜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你因为波莉姨妈为我担惊受怕而高兴!嘿,南希,那个游戏可不该这么玩——为这样的事情高兴!”她不赞成地说。  “这里边可没啥游戏,”南希反驳道。“我没想过。你好像没有感觉到波莉小姐为你担心是啥意思,孩子!”  “咦,它的意思是担心——担心就是感到害怕,”波莉安娜坚持着。“它还能有什么别的意思呢?”  南希把头一甩。  “哎,我告诉你是啥意思吧。这说明她终于有点儿接近人啦——就像其他人。还有她对你也不老是在尽义务啦。”  “嗨,南希。”波莉安娜有些震惊地反驳道。“波莉姨妈总是在尽她的义务。她——她是个非常尽责的女人!”波莉安娜下意识地重复着约翰·潘德莱顿半个小时前说的话。  南希咯咯地笑了。  “你说的队,她是——而且我猜她一直是这样!但是自从你来了以后,她现在不光是那样啦。”  波莉安娜的脸色变了,她的眉毛苦恼地皱在了一起。  “你看,南希,这正是我想问你的,”她叹了口气。“你觉得波莉姨妈喜欢我呆在这儿吗?要是——要是我不在这儿了,她会在意吗?”  南希瞥了一眼小女孩专注的脸。她很久以前就料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而她一直害怕会被问到。她一直想不出她该怎么回答——怎样才能老实地回答而又不过分地伤害了提问题的人。但是现在,在她的模糊的想法被下午的送伞证实了以后——南希可以张开双臂欢迎这个问题了。她确信,凭良心讲,她今天能够让这个渴望被人爱的小姑娘的心得到安慰。  “喜不喜欢你呆在这儿?要是你不在这儿她会不会想你?”南希愤愤地嚷道。“这不正是我想告诉你的嘛!她是不是看到天上的一点云就忙不迭地上我拿着伞来接你?她是不是让我把你的东西都搬到楼下,让你住在你喜欢的漂亮的屋子里?哎,波莉安娜小姐,你要是想起来她一开始多么讨厌让——”  南希好像哽住了似的咳嗽了一声,正好及时打住了。  “还有一些事儿我也说不清楚,”南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从一些小的地方可以看出来你把她变得和气、变得温柔啦——那只猫,还有那只狗,还有她对我说话的口气,还有——噢,好多事儿。哎,波莉安娜小姐,都不用说要是你不在这儿——她得多想你。”南希说完了。她说得既热情又肯定,以便掩饰她刚才险些承认的事儿。就算那样也没有充分准备好迎接波莉安娜脸上的突然绽出的欢乐的光芒。  “噢,南希,我太高兴了——太高兴了——太高兴了!你不知道我多高兴波莉姨妈——想要我!”  “好像我现在离开她似的!”过了一小会,波莉安娜这么想着,一边上了楼梯来到她的房间。“我一直知道我想和波莉姨妈住在一起——但是我猜我大概不太知道我是多么想让波莉姨妈——也想和我住在一起!”  波莉安娜知道,把她的决定告诉约翰·潘德莱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对此感到很担忧。她很喜欢约翰·潘德莱顿,而且她也很为他难过——因为他看起来很为他自己难过。她也为让他那么不快乐的漫长而孤独的岁月难过。而且她很伤心是因为她的母亲而使他阴郁地度过了那么多年。她想象着那座灰色的大房子在它的主人恢复健康后会是什么样子,那些寂静的房间、扔满杂物的地板、凌乱的书桌。她为他的孤独而感到心痛。她希望在什么地方能找到什么人去——想到这里她腾地跳了起来,为她突然产生的想法而高兴地轻声交了起来。  过了一段日子,她终于抽出时间匆匆地登上山坡到约翰·潘德莱顿家去了。不多时她就来到了昏暗的大书房里,约翰·潘德莱顿就坐在她的附近,他的修长、消瘦的双手闲散地放在椅子扶手上,他忠实的小狗趴在他的脚边。  “哎,波莉安娜,是不是要在我的余生里和我一起玩那个‘高兴的游戏’呀?”那个人温和地问道。  “噢,是的,”波莉安娜大声地说。“我已经想到了您可以去做的最最高兴的一件事,而且——”  “和——你一起?”约翰·潘德莱顿问道,他的嘴角有些紧绷了。  “不——不是,但是——”  “波莉安娜,你不能说不!”一个饱含感情的低沉的声音打断了她。  “我——我不得不这么说,潘德莱顿先生,真的,波莉姨妈——”  “她不同意——让你——来吗?”  “我——我没问她,”小女孩结结巴巴地苦恼地说。  “波莉安娜!”  波莉安娜移开了她的视线。她无法正视她的朋友的受伤的、悲凉的眼神。  “这么说你甚至都没有问她!”  “我做不到,先生——真的,”波莉安娜结结巴巴地说。“您看,我发现——都不用问,波莉姨妈想让我和她呆在一起,而且——而且我也想留在那儿,”她勇敢地承认。“您不知道她对我有多好,而且——而且我真的觉得,有些时候她也开始对一些事情感到高兴了——好多事情。您知道她过去从来没有过,您自己说过的。噢,潘德莱顿先生,我不能离开波莉姨妈——现在!”  接下来是长长的停顿。只是壁炉里木柴燃烧的噼啦声打破了寂静。然后,终于,那个人开口了。  “你不能,波莉安娜,我知道了。你不能离开她——现在,”他说。“我不会——再问你了。”最后半句话声音轻得几乎无法听到,可是波莉安娜听到了。  “噢,但是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呢,”她急切地提醒他。“还有一件您能做的最最高兴的事情——真的有!”  “不是我吧,波莉安娜。”  “是的,先生,是您。您说过的,您说只有一个——一个女人的手和心或者一个孩子的存在才能成为一个家。我能为您找到——一个孩子的存在——不是我,您知道,是另一个。”  “好像除了你我还愿意要谁似的!”一个恼火的声音愤愤地说。  “但是您会的,要是您知道——您是那么和蔼,那么好!呃,想想那些玻璃棱柱还有金币,还有您为那些异教徒省下来的那些钱,还有——”  “波莉安娜!”那个人狂怒地打断了她。“让我们彻底结束那些胡闹吧!我以前已经跟你说过好几遍了,没有什么给异教徒的钱。听着,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一分钱!”  他仰起下巴,坐稳了身子,准备迎接他料想中的——波莉安娜眼睛里的悲伤和失望。然而,让他吃惊的事,波莉安娜的眼睛里既没有悲伤也没有失望,有的只是惊喜。  “噢,噢!”她拍手叫了起来。“我太高兴了!我是说,”她纠正道,小脸苦恼地涨红了,“我不是说我不同情那些异教徒,只是刚才我控制不住因为您不想要那些印度小男孩而高兴,因为所有别的人都想要他们。所以我很高兴您宁愿要吉米·比恩。现在我知道您会收养他了!”  “收养——谁?”  “吉米·比嗯。他就是‘孩子的存在’,您知道。而且他会很高兴做的。上个星期我不得不告诉他就连我在的西部小镇的女义工也不肯收养他,他好失望啊。但是现在——他要是听到您愿意收养他——他得多高兴呀!”  “是吗?可是,我不高兴,”那个人突然决断地说。“波莉安娜,这是十足的胡闹!”  “您该不会是说——您不会收养他吧?”  “我当然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孩子的存在,”波莉安娜颤抖着说。她几乎要哭了起来了。“而且有他在身边——您就不可能会孤单寂寞了。”  “我毫不怀疑这一点,”那个人反驳道:“但是——我想我宁可孤单寂寞。”  就在这个时候,波莉安娜这么多星期以来头一次突然想起南希告诉她的一件事。她委屈地仰起下巴。  “大概您觉得一个可爱的活的小男孩还比不上您藏在什么地方的又老又死的骷髅吧。可是我觉得要好得多!”  “骷髅?”  “是的,南希说您在什么地方的橱子里有一个。”  “呃,什么——”忽然那个人仰头大笑起来。他笑得实在非常地痛快——以至于波莉安娜纯粹因为紧张而哭了起来。当约翰·潘德莱顿看到时,他马上就坐直了。他的脸又立刻阴沉下来。  “波莉安娜,我猜你是正确的——比你知道的还要正确,”他温和地说。“实际上,我知道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要比——我橱子里的骷髅好得多。只是——我们不总是乐意做这样的交换。我们更倾向于依旧坚持——我们的骷髅,波莉安娜。不管怎么说吧,那你就跟我在讲一些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事吧。”接着波莉安娜就告诉了他。  或许是笑声让气氛变得轻松了,或是从波莉安娜急切的小嘴唇里讲出的吉米·比恩的故事的感染力打动了那颗已经不似从前变得柔和的心。不管怎样,当波莉安娜那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她还带上了一个对吉米·比恩本人的邀请,让他下个星期六下午和波莉安娜一起到那座大房子里去作客。  “我太高兴了,我肯定您会喜欢他的,”波莉安娜说再见的时候舒了一口气。“我多么想让吉米·比恩有个家啊——还有关心他的人们,您知道。”第二十二章 布道和木柴箱  在波莉安娜把吉米·比恩讲给约翰·潘德莱顿听得那个下午,保罗·福特教士大人爬上山坡走进了潘德莱顿树林。他希望上帝的野外那寂静的美能够平息他的人们制造的骚乱。  保罗·福特教士大人心里很乱。在过去的一年里,日复一日,他管辖下的教区的状况越来越糟。直到如今,好像不管他走到哪儿,他遇到的只是争吵、诽谤、流言和嫉妒。他争辩过、恳求过、指责过、也忽视过,而且自始至终他都不时地在热切地满怀希望地祈祷着。然而今天,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事态一点也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了。  他的两个执事为了一件只因没完没了的冥思苦想才造出来的无聊的小事而剑拔弩张。他的三个最积极的义工退出了女士救助会,原因是一星半点的流言蜚语被纷纷的饶舌煽风点火成了吞噬一切的丑闻。唱诗班因为一个虚幻的受到偏爱的歌手承担独唱的事而闹翻了。就连基督活动协会也因为两个官员受到公开谴责而处在骚乱之中。至于主日学校——就是因为校长和两位教师的辞职而使事态终于忍无可忍,迫使苦恼的牧师来到寂静的树林里祈祷和沉思。  在绿色的树拱下,教士保罗·福特大人正视了目前的事态。他认为危机已经来临了。他必须做些什么——而且马上去做。教会的所有事务都停滞不前了。主日礼拜、工作日的祈祷会、传教茶会、甚至传教晚餐和联谊会都越来越少有人参加了。不错,几位尽职的工作者仍然忠于职守,但是他们通常各干各的。而且他们往往显得对他们周围挑剔的目光和除了谈论眼睛看到的事情之外别无他用的舌头分外敏感。  基于以上一切,保罗·福特教士大人非常明确地意识到他(上帝的使节)、教会、全体镇民,甚至基督教本身都在受苦受难,而且必定更加痛苦,除非——  显然必须做些什么,而且马上做。但是做什么呢?  牧师缓缓地从他的衣袋里取出了他为下周的布道准备的笔记。他皱着眉头看着。他紧绷了的嘴唇大声地、非常威严地读出了他决心要引用的经文:  "愿你们遭殃,文士和法利塞人,虚伪的人!你们把人类关闭在天堂王国之外,你们自己不愿入内,也不容许他人入内。  愿你们遭殃,文士和法利塞,虚伪的人!你们吞噬了寡妇的房屋,还装模作样长久祈祷:因此你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愿你们遭殃,文士和法利塞人,虚伪的人!你们用薄荷、茴芹与莳萝来缴纳,却无视更为重要的法律、正义、仁慈与信仰;这些你们理应做到,且不得不做其余之事。"  这是一段非常激烈的谴责。在绿色的树拱之间,牧师浑厚的声音铿锵有力,产生了震撼性的效果。就连鸟儿和松鼠们都仿佛畏惧地将无声息。这使牧师清晰地意识到下个礼拜日当他在寂静的教堂里对人们说出这些话时将会产生的效果。  他的人们!——他们曾经是他的人们。他能这么做吗?他敢这么做吗?即使没有后面的话——他自己的话,这也是一段令人生畏的谴责。他不停地祈祷。他热心地祈求帮助,祈求知音。他渴望——噢,他是多么热切地渴望!——能够在现在,在危机来临之时,争取正确的措施。但是这——是正确的措施吗?  牧师缓缓地折起那几张纸,把它们塞回到衣袋里去。接着,随着一声几乎是呻吟一般的长谈,他跌坐在一棵树下,双手捂住了脸。  就在那棵树下,波莉安娜在从潘德莱顿家出来后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他。她轻轻地喊了一声跑了过去。  “噢,噢!福特先生!您——您没有摔断您的腿——或是别的什么的,是吗?”她喘着气说。  牧师放下双手飞快地抬头看了看。他努力地想笑一笑。  “没有,亲爱的——没有,怎么会呢!我就是——休息一下。”  “噢,”波莉安娜舒了一口气,向后退了退。“那就好了。您看,潘德莱顿先生在我发现他的时候真是摔断了腿——不过他是躺着的。而您是坐着的。”  “是啊,我是坐着的。而且我也没有摔断什么——医生可以治好的东西。”  最后的半句话声音很低,但波莉安娜还是听到了。她脸上的表情即刻就变了。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温和的、同情的光芒。  “我知道您的意思——有什么事情让您感到苦恼。我爸爸过去也常常有那样的感受,好多回了。我想牧师们就是这样——绝大多数。您看,不管怎么样,有那么多事情要他们去做。”  保罗·福特教士大人有些吃惊地转过脸来。  “你父亲是个牧师,波莉安娜?”  “是的,先生。您不知道吗?我还以为人人都知道呢。他娶了波莉姨妈的姐姐,就是我的妈妈。”  “噢,我懂了。但是,你看,我好多年没来这儿了,所以关于家庭的历史我不全知道。”  “是的,先生——我是说,不,先生。”波莉安娜笑了。  接下来是长长的停顿。牧师坐在树下,似乎完全忘记了波莉安娜的存在。他从衣袋里抽出几张纸,展开来,但是他却没有看。他反而在盯着不远处地上的一片树叶出神——而那树叶甚至一点也不好看。那是片枯黄干死的树叶。波莉安娜看着他,隐隐地为他感到难过。  “今天——今天天气很好,”她满怀希望地开口了。机制中,而应先静下来,先接纳自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将它总结成三个句子,我称之为“三字经”:  第一,“我可以”  第二,“我承认”  第三,“我接受”  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常会发脾气,那么,你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告诉自己不要发脾气,而是,当你再次发脾气的时候,不妨先重复上面三个句子:  “我可以发脾气”,“我承认我在发脾气”,“我接受我发脾气的事实”。通常的情况下,当你重复两三次的时候,火气也就基本上消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我们从小的教养过程中,有些情绪常常是不被允许的,比如愤怒,比如悲伤,比如恐惧,经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可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我们又常常不可能没有情绪,于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要么感到羞愧,要么感到愤怒。于是,我们就更加变本加厉地发展出上述三类心理防御机制,以求得生存。而一旦陷入到心理防御之中,我们就很难如实地去面对问题本身了。  有人又会担心说,如果像你上面所说的去接纳自己的情绪或问题,那会不会造成自我放纵呢?我的回答是:不用担心。 当我们无法处理好自己内在的情绪时,是无法面对外在实相的。而如果我们不接纳当下所产生的情绪,也就是不接受当下这个如是的实相,我们便无法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因此,“攘外必先安内”,我们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内在的情绪才行。而接纳一旦发生,我们便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工作,也就产生了第四句话:  我去看我的(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往往,我们会发现,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观点或某种期待。而我们最终要处理的其实也就是这些观点与期待。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我,需要接纳自我的很多面向,它包括:自己的思想、念头、情绪以及感受等等。但成长的经历让我们比较容易接纳自己正面的思想情绪,非常抵触那些所谓负面的思想与情绪。但实际上,那些所谓负面的情绪思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下工夫去接纳的。  我大致总结了一些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说,在很早以前,当愤怒上来的时候,我完全成为了愤怒的奴隶,火冒三丈而不顾后果,其后果往往也可想而知了。后来,学了一些成长及心理学的课程,愤怒的时候,内在就开始出来一个指责的声音:你怎么学了课程以后还有愤怒呢!于是,愤怒的背后又多了一份自责,产生新的抵抗及自我否定。  我发现这种指责与评判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就试图改变自己对它的态度。当愤怒出现的时候,第一步,我就对内在的自己说,“我是可以愤怒的,愤怒是可以的。”一旦这样一说,我的内心就变得平静下来,完全接纳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我会去观察,愤怒的背后是什么?是失望吗?(往往愤怒的背后就是一份失望,有时候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悲伤)好,我看到了。  第冉,我会问自己,我的期待是什么?我的期待是对别人的,还是对自己的?基本上,走到这一步,大部分的问题就消失了,我也就平静了。  如果需要的话,我还可能走到第四步,收回对他人的期待,对自己负责。这样,我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逐渐变得越来越少了,而一旦出现,我也可以用越来越短的时间来实现转化。有时候,一个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大的事情(当然是说不太好的事情)发生时,我甚至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一个很好的状态,轻松面对。  一旦对自己内在情绪的起伏有了一份超然的觉察之后,我就越来越能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了,甚至可以毫不愤怒地生气,当我真正需要运用生气的工具时;也可以毫无顾虑地悲伤,当我觉得有必爷伤时。做个坏人(1)每一个个体都有超出他人所能想象的复杂,他们都有各自要去经验的人生。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对他人慈悲。  最近,我的一个好朋友跟太太的关系出了很大的状况,他们分居了。在他们分居之前,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公开承认,他有了外遇,并且,也有了新的恋爱对象。他说,在此之前,他也不止一次地想象着和其他女人**的情景,也尝试过和其他的女人**,包括叫小姐。  此前几天,他的太太直接在他的博客上求救,她想找回自己从前温暖的家庭生活,而他呢,一直想寻求自由,现在,已经想要以结束婚姻的方式来结束让他备感束缚的生活。其实,他在几年前已经开始走上了内在成长的道路,但妻子并不理解他,看着不停上课的他,她感到孤独、无助。  几天之内,他博客的点击率直线上升了,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心着这个事迹老实讲,他们两口子都是我的朋友,甚至包括他新的恋爱对象我也一样认识。但我并没有落入到对任何一方的评判当中,我想,我是理解他们每个人的不同角度的。此外,对于这位朋友,我仍然有一份欣赏,不勿的,而是欣赏他真实面对的勇气。有几个人敢于公开地讲自己的外遇、招妓或一夜情的事情呢?尽管可能有调查说80%的三四十岁的男士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可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在惶恐、负疚与谎言中度日。走到今天,他面对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并不那么“好”,这是需要惊人的勇气的。  想当初,促使他走上内在成长这条道路,正是因为一段刚刚结束的婚外情,因为巨大的内疚,这段持续两年的地下情,使得他的身体莫名其妙地长出了肿块。而因为无力承受这份自责,已经结束了那段关系的他,居然忍不住向太太和盘托出。这使得太太一下子陷入到巨大的不安感当中。而今天,他再次把问题抛出来,但是,这一次,他不是为了推卸情感的重担,而是愿意去直面内在的痛苦,并为此负责,这是质的不同。  博客的留言里,有理解的、支持的、困惑的、旁观的,也有一些批判的。面对那些批判,我的这位朋友给出了非常有力量的答复。在谈到如何面对他的孩子时,他说:  “孩子需要的是爱,和对爱的信任,而不是假象。爸爸违心地过着自己不愿意过的生活,她可以学习到什么?那是表里如一的爸爸吗?孩子,我答应你,你爸爸可能会是一个 ‘坏爸爸’ ,但是,起码是一个‘真爸爸’ 。我对你的爱,即使只有1分,也是真的。”  对于一个长期习惯了做“好人”的人来说,要做个“坏人”,并且,承认自己的“坏”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是吗?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文化里。可是,如果我们不经验那些所谓的“坏”,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好”呢?就像不经历分裂,如何知道什么是合一呢?这是每一个生命成长的需要,好的与坏的,光明与黑暗,都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只是,我们都忘了这一点。  有一天,有个修行了二三十年的出家人找到印度的灵性大师巴关,他对巴关说,我非常苦恼,因为我发现自己修行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坏念头,有很多自私的想法,我觉得自己没救了,巴关,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巴关笑了笑说:做个坏人吧(Be bad)!做个坏人(2)巴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给我们造成的制约就是,只接受那些所谓“好”的、猾的、正向的东西,而排斥和抗拒所谓“坏”的、负面的、消极的东西。而事实上,所有的这些负面的想法、“坏”的想法都产生于我们的头脑,而“坏”,憎恨、嫉妒等就是头脑的本质。 巴关说,对分裂的头脑的抗拒正是让人类受苦的原因,是那些想要免于头脑,免于思想的想法把我们关进了监狱。他说,当我们不再努力去除憎恨等等“不好”的想法时,我们就自由了。  阿南达吉瑞(Ananda giri)是巴关的大弟子,他分享了少年时代在巴关的“生命道场”学校读书时候的一次经验。有一阵子他发现自己内心非常地嫉妒,嫉妒那些比他优秀的孩子,他为此很苦恼,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坏毛病。终于有一天,他鼓足勇气走进巴关的办公室,巴关竟然对他说,很好啊,你现在出去,去为你的嫉妒大声地唱一首歌吧。  这就是对人性的充分了解!这就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慈悲!事实上,我们完全无从给一个人下判断,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希特勒是个素食主义者,也从来不抽烟不喝酒,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判断他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善人呢?而我的这位朋友,对朋友总是充满着爱、信任与感恩,慷慨大方,我们又怎能仅凭着他对性的态度就评判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每一个个体都有超出他人所能想象的复杂,都有各自要去经验的人生。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是对他人慈悲。  而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对他人慈悲,更要对自己慈悲。想要爱别人,首先要从爱自己开始。在真正的爱里,是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只有了解,只有接纳,只有宽容。  印度的另一位灵性大师也说,除非你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否则的话,你不可能无私。而只有当你经验过你生命中的那些小小的“坏”之后,它才有可能从你的身上脱落,无私与无我才可能出现。  是的,你只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关心自己,探索自己,并且永不停止这份对自己的兴趣,才能最终在自己的心里找到爱,而这个爱才是真正可以拿出去分享的。很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正好相反。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无私,要去爱别人,可是有99.9%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有的只是一堆责任、义务与标准,那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  很多人内在的那个渴望被别人爱与关注的部分,或者纯粹是对生命的好奇却完全被忽略了。欲望没有被满足,它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可是,我们的教育又告诉我们那些是不应该的,是不对的,是坏的。天长日久,它就被压抑了、扭曲了,变成了真正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有些人因此变成了伪君子,每天活在面具与谎言中,有些人发展出心理疾病,有些人则发展成罪犯。  爱自己,从接纳自己的那些“坏”开始吧,嫉妒、愤怒、小气、性幻想、抑郁、想不开、计较、挑毛病……等等,不要总是企图让自己变得“好”起来,因为在你的每一个企图里,都藏着一份不接纳。看到那些“坏”,享受你的“坏”,并且,为它们唱一首歌吧。没什么,你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而已。  我不知道我的那位朋友最终会走向哪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了解他自己,越来越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越来越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这样的一个人,是会得到祝福的。请不要退而求其次外面根本就没有他们要找的安全感,你如果不能了悟生命就是不安全,就是无常,就无法真正地活着。你就会没完没了地活在担忧和算计里,你就会为了那些所谓的有“安全”退而求其次。而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活得无奈,活得退而求其次更令人伤感的了。  一个尚末谋面的朋友跟我讲起一个我们共同认识的很好的朋友的境况,他结婚了,是经历了好些年的挣扎终于结了婚。这期间他和女朋友分分合合很多次,还有断断续续地跟另一个女子好了不短的时间,但最终选择了前面那个“可靠的、单纯的”女孩子结婚了,放下了所有的纠缠,面对现实。  说句心理话,我很为他难过,今天恍恍惚惚地为他忧伤了一天。因为,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爱这个单纯的女孩,而他选择这个女孩,一则,因为他们在一起有年头,二则,他想要家要婚姻,他说她能给他安全感。而另外一个女子呢,他也未必真正的爱过,一个没有在自己的内在找到过爱的人,哪里有爱?所谓“爱情”,只是内心投射的幻想而已。  呵,又是“安全感”!许多人不停地向外寻求着他们的安全感:房子、车子、金钱、地位、婚姻,还有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可是,外面根本就没有他们要找的安全感。你如果不能了悟生命就是不安全就是无常,你就无法真正地活着。你就会没完没了地活在担忧和算计里,你就会为了那些所谓有“安全”退而求其次。而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活得无奈,活得退而求其次更令人伤感的了。一朵花,来到这个世界,是要怒放的,是要活出宇宙赋予它的所有精彩的。可是,因为害怕凋零,它却选择不绽放,而选择半死不活地活着。其实,你心中就有那钻石般闪亮的品质,你心中就有爱啊,存在邀请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你活出活泼如婴儿般的生命的,它不是想让你活得“退而求其次”的呀!  我们的文化一直在教育我们要活得“现实”,可“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要我们浑浑噩噩,委屈求全,压抑隐忍吗?就为了那些不可能给你带来任何安全感的所谓的安全吗?你的灵魂呢?你灵魂的自由呢?每一朵花来到这个世界都有权力绽放,哪怕这中间要经历风雨的摧折,可能会中途夭亡。但是,你有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我能对我的朋友说些什么呢?好多次了,身边的朋友都在跟我抱怨,说他们不快乐,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他们会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我不假思索地说,现在的我不会做哪怕一丁点儿欺骗自己的事情,我完全尊重我的内心。因为我了解,自己身心的合一与灵魂的自由是那么的可贵。  记得在合一大学的时候,指导老师跟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有灵性的人,就是在过着他们想过的生活的人。我非常感动,铭记在心。是的,你如果喜欢唱歌,那就去唱歌,你如果喜欢种田,那就去种田,不要为了所谓的“现实”而退而求其次。如果你们相爱,完全可以不结婚,但是如果你们不相爱,就一定不要结婚。人生苦短,你值得为自己而活。那些外在的“现实”也许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利益,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欺骗自己的内心,骗子是最遭人恨的,你如果骗自己,就会恨自己,在临死的那一刻,你会充满遗憾!在关系中成长(1)【导读】  来自印度的圣者巴关(Bhagavan)说过:生命就是关系。而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渴求,那就是爱与被爱。身心灵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寻找内在真爱的过程。但是,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却存在很多的误解,常常容易把关系中的依赖、紧抓与操控,以及要死要活理解成爱,实际上它们与真爱的本意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正好相反。  既然,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来寻找爱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爱的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的是与自己的关系,其次才是与他人的关系。在你之外,没有别人,所有的关系都基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关系中如果没有觉知与静心,那将会给自己带来深深的无意识的灾难。同时,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如果没有一份由觉知带来的自由,是无法称之为“爱”的,因为爱的本质之一就是——自由。  本章将着重探讨关系的真义与爱的真义,将深入地剖析男女之间“爱情”的实质,以及亲密关系的真实内涵。  生命就是关系,没有一个个体可以离开它而独立存在。内在成长的路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单独与静心,另一条就是关系,在关系中静心。而最终,它们会相遇在静心里。  对于大多数的出家人来讲,他们走的是单独的路,世俗生活中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被他们剪断了,而选择一条独自面对自己的道路。好不好,当然好,没有了人世间的牵绊,烦恼自然就少了很多。 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山洞里修行了十多年,他看上去已经完全超凡入圣了,他甚至可以不吃东西,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已经成道成仙了。有一天,一位村民发现了他,惊为天人,立即把他请到村里去,邀请他开坛作法。很多的村民都涌来看这位仙人,因为人太多,挤来挤去的,一个村民不小心就踩到了这位“仙人”的脚了,这位“仙人”内在腾的一下愤怒就起来了,三字经脱口而出。这位“仙人”才明白,自己的修行还远远没有到达他所认为的境界。  是的,出家是一条简单的路,虽然在此之前,要做这个决定一定不简单,但是,一旦出家,他们所面对的情境相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讲,是相对容易的,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就是自己而已。当然,这种成果仍然需要在关系中得到检验,比如,他去了一家嘈杂的寺庙,那里面也还是有一些关系需要去面对的。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家人来说,修行似乎就只有“关系”这一条路了。  关系,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分成好几个层面,每个层面都相互影响与作用。  首先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这其实是关于单独的,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我记得阿南达吉瑞说过一句非常美的话:所谓觉醒,就是我对自己感到自在(feel at ease with myself)。我们中国的语言非常美,很有境界,自在——就是和自己在一起,觉得很舒罚是的,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一切如是的样子,不想在别人面前有任何的掩饰时,那我们就是醒过来了。而每个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为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然后,当然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老的关系,也是我们的第一份关系。父亲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母亲则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我们与他们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其他的男性或女性的互动模式。而纠缠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当中的,有爱、有恨、有期待、有失望、有痛苦……人生的酸甜苦辣,基本上都反映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当中,并写进了我们早期的人生剧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要理清不少的问题,首先是要将所有的负面情绪的能量转化成真正的爱意,然后还要区分自己想要的人生与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同时,也要放下我们对父母的期待,放下我们内在那个执拗的要求,要求他们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中国人更要区分爱与责任的不同,爱与照顾的不同,担心与关心的差异;以及对每一个生命,哪怕他们是我们的父母的接受与尊重,等等。可以说,与父母之间的功课,是最复杂也是最不可逃避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在关系中成长(2)接下来,当然是我们的亲密关系了。很多人在父母身边感受不到爱与接纳,就转而去亲密关系中寻找。所以,两个人的爱情,常常成了我们以爱的名义而进行的情感交易:我爱你,是因为我想要你爱我。我们在另一半的身上投**很多的希望和幻想,那些我们自己无法达成的或是感觉自己无法拥有的,就转而投射到爱人的身上,希望他们来满足我们。而对方往往也跟我们一样,也想在我们的身上寻找到他们认为缺失的东西——爱,于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两个乞丐的关系,大家都在托着讨饭钵向对方索爱。因此,在这样的关系里,双方很容易累积失望与抱怨。刚刚恋爱时的各自的伪装会很快现形,而陌生的真实感则会很快显现。很多的亲密关系都是在上演这样的模式,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看清楚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游戏,并且开始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探索,开始走向静心。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就开始真的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了,亲密关系就真的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之后,我们就不会一味地苛责、要求和依赖了,亲密关系会开始朝着类似于友谊的方向发展了,真正的友谊就是全然的接纳,接纳对方成为他自己,也自在做自己,像两棵树一样,既彼此相系,又各自独立,这样的关系会变成美好的祝福。  再者,就轮到我们与邻居、工作伙伴及其他一些人的关系了。当我们处理好了前面的三种关系,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就相对简单了。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关系都看做是内在成长的助力,那么,关系之旅就会是一场静心之旅。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内在引起反应,原因很简单,那一定是我们的内在还有一些待处理的情绪负荷及过往记忆。我喜欢那句话,亲爱的,在你之外,没有别人。其实,所有关系的功课,都是自己个人的功课,看似与他人有关,其实它是完全单独的。  最后,就是我们与这个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了。我们越是向自己的内在走,就越是会发现,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体相联的,并没有一个所谓外在与我们的世界。我们外在的实相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已,我们就是那个创造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推己及人,爱人如己,不应该成为一个头脑的高调,它必须是你向内挖掘到深处时一个自然的了悟,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恩典会降临,你会瞥见万物合一的神性。  在关系中成长,这是我几年来探索出来的经验,当“麻烦”来的时候,我学会了去欢迎它,因为我知道,又一个让我看向自己内在的机会来了。迎向它们,迎向你生命中所有的关系,因为每一个关系的背后,都藏着一份礼物,你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的话,就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心,而那些走近你的人们,也会越来越为你所打动,因为一个处在自己内心的人,有着一种独特的芳香,无论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的心都会了解。做着爱情梦的傻孩子普通人所说的爱情,都只不过是不断地将自己内在对爱的渴望与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已,而一旦发现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冲突就产生了。两性关系由此发展成互相操控与互相改造的权力斗争。  昨天见到一个女子,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很自然。我们一直在说话。有时候她在听,有时候我在听,但是都很宁静地在听着对方,没有一点的生分。她刚刚从一段感情里出来。虽说是放下了,可是看得出来,她还需要时间。她还有一些怅惘。  这是个灵秀的女子,在她身上,我可以看见自己的一些影子,比如纤细敏感,比如共同的美感,而这些影子正是被某人所爱着的。她倒不像我,经历了那么多的爱情,终于把它看破。她还怀旧,还时不时地会对着心中的那个他自言自语。一个超凡一点儿的女子,终归是容易放下很多的现实,追逐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有时候是“爱情”,有时候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如自由,如真理。大多数的女孩子家,走到“爱情”这一步,就够去了,错把梦境当成理想。  但终究看到她的努力,她努力想要了解,要了解除了爱情以外的生命会是怎样。而我的存在,对于她来说,也许是一种鼓励。  是的,没有一个男人值得我们为他凭吊。一个在自己内心都不曾找到爱的人,哪里还有爱给别人。那些口口声声说着爱我们的男人,他们到底懂得什么是“爱”?  爱是自由,你如果爱一个人,就会给她自由。爱是勇气,是你愿意为对方放下一切的勇气;爱是分享与欣赏,只要对方快乐你就快乐;爱是恐惧的消亡,如果你真的爱了,你就不会想着占有对方,你就不会去管明天她是否离开你;如果你真的爱了,就不会算计她是否可以给你带来安全感。爱是属于心的,它是头脑的敌人。头脑一旦介入,爱就不见了。只有头脑想要承诺,想要永恒,而头脑就是分裂,就是怀疑,就是恐惧,就是小我存活的基础。虚假不实的小我自然会要虚假不实的食物来喂养。真的爱是心与心的相印,当真爱在的时候,小我就不见了,只有那个温柔的能量振动在。  而他居然对你说,你会为我而离家出走吗?你会为我而自杀吗?如果不会,那就说明你不够爱我。听听!小我多么自私,多么幼稚。他把操控当**了。一个要借助各种手段来争取对方“爱情”的人其实是可耻的,也是可怜的,他既要操控别人,还要主动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别人去操控。他从来没有品尝过自由的滋味,也从没有品尝过真爱的滋味,他以为这就是爱了。所有的爱情歌曲都在唱着,“离开了你我就没法活了”,两个人弄得要死要活,姑且不说有爱与否,一点美感也没有。但是,不幸的是,这就是我们这个文化所能教给我们的最伟大的爱情。  奥修说,如果没有静心,任何的关系都将是一场灾难。是的,你如果不能向内看,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是无法经验爱的。只有通过静心,你才能找到真正的爱,因为那本来就是你的本质。普通人所说的爱情,都只不过是不断地将自己内在对爱的渴望与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已,而一旦发现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冲突就产生了。两性关系由此发展成互相操控与互相改造的权力斗争。  而真爱没有一点点操控,真爱是尊重,是允许对方做他自己,而不想他为自己做一点点的改变。真爱是信任,既信任对方,也信任自己。一个有爱的人,是一个归于自己中心的人,他不会被对方的话语和行为所“伤害”;一个有爱的人,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他一定能发现,他的心里就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当然,一个有爱的人,更是一个可以超越物质利益的人。  所以,姑娘,别傻了。你如果还在想他,那就想自己,并把你在他身上投射出去的能量收回来爱自己吧。爱在你的里面,一直等着你去发现。它是如此丰盛,多得让你那颗小小的心,都盛不下,不信你就试试看!每一个当下都是神性的承诺是什么?承诺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一个觉察的人是不会去承诺未来的,因为生命太无常,我们不可能为自己的下一分钟做出任何承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当下的这一个片刻。  “当下”是英文的here and now,它有两个不同的向度:空间的和时间的。因此,活在当下的意思也包含两个向度:空间的在场和时间的在场。但是,我们却常常不“在场”:我们不是在回忆过去,就是在幻想未来,我们从来不曾真正地活在当下的这一片刻。我们的头脑一刻不停地跑个没完,一会儿为过去的事情费心劳神,一会儿又为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焦虑,却很少真正地感受现在的每一秒钟。很多时候,我们的人在这里,心却飞到别的地方去了;男人们跟自己的老婆在一起,心里却想着今天在街上看见的美女;女人们跟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心里却在想着什么时候去买刚看上的一双漂亮鞋子……我们总想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我们总是不在场。因为这样的不在场,所以,我们总是在错过生活的真义,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我们为过去所做的懊悔,或者,总是想着下一次的一定会比这一次的更好,于是,我们要去为未来不停地奋斗。于是,生命就变成了一只不停拉磨的驴子,食物总挂在眼前,却永远够不到。  必须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否则,我们永远都在错过。每一位圣者无一例外地教我们要活在当下,他们也教了我们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觉察”。觉察从哪儿开始呢?呼吸!  我们每一秒钟都在活着,同时,每一秒钟都在死去,经由呼吸,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而当你关注呼吸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的脑子不再跑个不停,它终于有机会停下来,歇一歇了。而从觉察你的呼吸开始,去觉察你的感受,并不断地觉察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不同感受,你的心就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精微,你便可以开始做自己的主人了。因为觉察才是我们意识或者说心性的本质。 反观回来,我发现自己的觉察力明显提高了,我开始时常关注自己的念头、话语以及心境,而这份觉察带给我的是更大的平静与宽容,我也记得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片刻。  以前跟男友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没有觉察,常常错过。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浪漫的人,可事实上我还是不停地错过那些美好的片刻。当遇到一个可爱的人时,我想跟他在一起,但是,我们却总是时好时坏,有时和谐有时吵架,所以,每一次相处的时光,空气里总会有些紧张,有些担心,有时想抓住,有时又想放弃,既想投入又想逃离……脑子永远转个不停,而忘记了在一起的当下感受。  这一次的感情跟以往有些不同,彼此非常喜欢对方,可是因为很多的原因,这份感情可能是没有未来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双方都有一点儿小心不想让彼此陷入得太深。而这么多年的成长,我也学会了不再去抓住什么,当惯有的忧伤升起的时候,我便去看那份忧伤,直看到它自然地消失。 现在的我们不太敢对对方说“爱”这个字。现代人的感情太脆弱,男女之爱,对于我们都经过一些事的人来说,有点儿承诺的味道,太沉重。但仔细想想,承诺是什么?承诺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一个觉察的人是不会去承诺未来的,因为生命太无常。我们不可能为自己的下一分钟做任何承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当下的这一个片刻。  那天,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在那个当下,我要真正的用我的心去感受对方。我把脑子里所有的想法都清空,只带着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打开我的心以及我的身体,全然地投入那个片刻,也全然地感受那个片刻。我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而对方也明显地感受到很大的不同,我们都体会到巨大的亲密感,我甚至经验到两个人的能量的交相融合,两个身体的微细的能量振动,而有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在我的体内升起,那是一份深深的感动。我忽然意识到,在过去这几年来,我的心一直是关闭的。我没有对任何一个男人真正地敞开过。而这种无法言传的内心体验也是我从来未曾经历的,我知道,在那个片刻,我拿到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礼物:它跟性无关,跟**无关,跟男女之爱无关,跟承诺无关,它只跟当下有关。为此,我的内心充满了深刻的感激,我感激他,感激我自己,更感激生命。我终于知道,每一个当下,都是那么地充满神性,只要你经历过它,你就品尝到了神性的滋味。是的,这是我又一次的经历那“神性的一瞥”,第一次“神性的一瞥”让我做了我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我熟悉的行业而做心灵成长培训工作。此后,对我而言,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一次次地去接近神性,去了解真理的过程。我享受它的每一分钟,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困难。而在经验了那个神圣的当下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了,每一个片刻里都有神性的芳香,而我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啜饮它,享受它。我真的准备好了吗很多时候,女人嫁了自己,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想嫁,只是因为她们害怕孤独而已。所以,有时候,女友问我,我到底该不该离婚,我就问她,你准备好面对一个人的孤独了吗?  下午三点,我从午觉的梦魇中挣扎着起来。  又是一天没有出门,也没跟人说话了。  想起今天是平安夜,我还没有要跟任何人一起过的计划。我给老友J打电话,他说他昨天刚回北京,八点以后还有一个约会。此前朋友C约我一块去吃饭,于是给C打电话,原来是C的朋友约C,C顺便捎上了J,C说她要再跟那位朋友说一声……  我有点儿犹豫我是否真的想去了。我只是想见见老友J而已,我并不想见那么多不相干的人,也不太想变成谁的跟班,去那个知名的意大利餐厅混一顿烛光晚餐。这时候,有一点儿孤独感泛上来。这么多年来,我想我基本上已成功地将孤独变成了“单独”了。在孤独中,人有点儿自恋,也有点儿自怜,基本上是病态的边缘性人格。当我学会了和自己很好地相处之后,发现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内心充实地“单独”着。想一想,这么多年来,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出一段稳定的两性关系,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常常遇不上可心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的内心里害怕失去这宝贵的“单独”。一想到将来面临的关系可能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丧失,我就心有余悸。这两三年来,更害怕我所遇到的对方,不跟我在灵修的道路上一起前进(这当然是典型的对未来的投射,不活在当下啊)。所以,很多短暂的关系当中,我都只是蜻蜓点水。  将近六年的时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我都一个人度过,我想很少有人真正做得到。虽然有人说母系社会将再度来临,我身边确实也聚集过一大帮的单身大龄女子,可是,大部分的她们还是怀着一颗渴望得到一个好男人的心的,尽管表面上她们可以做得好像很洒脱,形式上也可以真的不在乎婚姻。早几年,我不是没有渴望过,但现在,这样的渴望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我学会了不再投射未来,也不再把自己的快乐投射给另一个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男人。  可是,这个片刻,我突然觉得孤独了,我想,是否该下决心找个男友,开始一段真正的关系了,以后,也许还要再有个家?是否应该到一些交友网站上去认识一些人,还是……我蜷在沙发里,深呼吸,想听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没有得到答案。我所想到的是,今天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日子,其实是跟我完全不相干的一个日子,我对它投**一些意义,并针对这些意义再投射关于自己生存状态的另一些意义,这只是一个双重投射而已。而一个人面对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我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啊。但是,我允许自己可以表现自己的脆弱,我甚至问自己,你想哭吗?如果想哭那就哭吧。可是,没有。我并不想哭。我觉得还算轻松。我想,我现在所能做的决定就是,不要在自己脆弱的时候做决定,顺其自然。很多时候,女人嫁了自己,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想嫁,只是因为她们害怕孤独而已。所以,有时候,女友问我,自己到底该不该离婚,我就问她,你准备好面对一个人的孤独了吗?往往,绝大多数的人就被这个问题给阻吓了。其实,我没有告诉她们后面一句话,孤独有时候正是让女人成长的动力。  C打电话来,声音清脆,说她的朋友很欢迎我一起去,我们可以从某某处一起出发。我也声音清亮地回答她,好!爱与自由(1)你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全然地,不夹杂任何陈见和权力感地和对方相处,打开你的心,真正地听到对方、看到对方,哪怕只是那么一小会儿,你都会发现,你和他的互动之间会有一种全新的品质,很微妙很动人,而那个滋味就是爱,是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当下的爱。而当你可以这样地去爱一个人时,甚至根本不需要对方是不是知道以同样的方式来爱你,你就自由了。  有不少朋友都很关心我的“个人问题”,其中既有好奇也有担心。好奇的是,一个像我这样还算美丽的女子,为什么就会一直没有男朋友?担心的是,我们一直这样成长下去,是不是也会像思坤一样,就不再需要爱情了(潜台词是可能也不需要性了)?这样的问题听得多了,我就“交代”一下吧。  首先,从我重新单身以来,我不是一直没有男朋友,其实,我时不时地谈谈恋爱,只是,大多数的爱情都没能坚持太长的时间,这几年里,最长的恋爱可能也就维持了半年或一年吧,最短的可能就十几天。但是,我不认为是谁的问题,因为很多的情感都是在不合适的时间遇上不太合适的人,而回首一下过往的几段关系,对大多数的他们我都是心存感激的,对其中的某些人,我还仍然是爱着的,只是,我知道我并不想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我想,我成长的最大功课就是来自于我过往的几段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和DJ 。我曾经是一个把爱情当饭吃的女子,天生的敏感多情,从小就被身边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男孩子喜欢和暗恋。16岁开始正式谈恋爱,往后的日子也是离了爱情就没法活,终日做着跟爱情有关的白日梦。我想了想,在过往的20多年时间里,我可能只花了10%的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而其余的90%都用来想跟爱情有关的事情了,用胡因梦的话来说,有“爱情上瘾症”。  在过往的关系当中,我大抵是很受宠的,只有跟DJ的关系当中,让我学着去妥协和忍让,这也让我极端的痛苦,所以,在最后的决定当中,我选择继续在心里爱着他却不能忍受和他一起生活。但是,从这段关系开始,我真正开始一点点去看清“爱情”背后的真相。事实是,女人常常高估了爱情,更高估了自己对爱情渴望背后的意义。女人对爱情的依赖并不是因为她有多浪漫或者多纯洁、多善良,而是因为她内在有一个对自己不满足的小女孩,从小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爱不足够,就拼命地向外去找寻男人来爱自己,一个对爱情有过度渴求的女人一定是不爱自己的人。“爱情”只是在给她内在那个缺少爱的黑洞填补食物而已,而黑洞其实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当一个“可爱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们把我们内在的需求投射出去,“情人眼里出西施”,以为这个人一定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三个月以后,热度一过,才发现对方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各种问题随之就出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所谓“相爱”的人在一起会制造出那么多的痛苦,双方都只是以爱情的名义在索取着对方的爱。因此,爱情常常就是互相的占有、怨恨、控制等等,而很多人也借着爱的名义进行情感敲诈。  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想真正走入一段关系。我对人们所谓的“爱情”很失望,对失去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很恐惧。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内在的爱也一点点地成长了,我变得越来越爱自己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也消失了。因为我已足够好,并不需要用另一个人的爱来证明什么或满足什么。而以前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某个特定的人身上的“爱情”,开始变得越来越泛化和模糊了。是的,我爱我的朋友,我爱很多的人,而这份爱比私我的爱情来得博大得多和纯粹得多。爱与自由(2)随着内在真爱的增长,对性的渴求也降低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以前看奥修的书,说一个人内在的真爱开始增长,性的能量就自动地转化,它被升华成爱了,而这的的确确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这个爱不同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爱情”,它是一种单向度的流动,是一个不求别人回应的付出,就像是一朵花开了,自然散发出芳香,而不在乎有没有人能闻到。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爱情,有多少不是荷尔蒙作用下的一个伪装呢?我从来都不反对性,而且,还算得上是一个对性很开放的人,也从来都享受性的喜悦。只是,随着体内能量的升起和转化,我发现,**变得越来越少了,而身体在经历那个能量的振动时所经验到的喜悦和空灵,是任何的***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来自于性能量,因为那也是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原因,但是,性的能量是可以转化和升华而成为爱、慈悲以及智慧与灵性的。奥修说,一个不再执著于性的人就真正开始成熟了,当然,永远不要性压抑,压抑的结果只会让你更执著。去发展内在的真爱,性就会自然掉落。女人们也不用担心,你们以为自己渴求的***就是梦想中的钻石吗?其实,跟那个接近真理时的能量**比起来,那些只是一些石头而已。  不过,如果你没有或少有体验过性的美好,我劝你可以从普通的**去体验,尽管性只是我们内在想要去与上天融合为一体的一个替代品。但是,对于大多数还执著在想要体会更多***的女人们来说,那就去体验吧,否则你会总是处在那个无法满足的渴望当中。但是,女人们要记住,不是男人让女人有***的,那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敏感与对自己身体的经验。它取决于有多接受你的身体,有多接受你自己,你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有多投入和全然,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幻想。如果你总是在想让对方觉得你很好,很美很可爱或很**很圣洁,你有着种种“预谋”和伪装,你就错过了。**来自于你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也完完全全地接受对方(至少在那一刻是如此),是没有罪恶感,没有羞耻感,没有表现欲,没有征服欲地全然敞开和自然流动,是两个人爱意的深入,是彼此忘记自己也忘记对方的合二为一。而那个瞬间,你经历的也是神性,可惜的是,普通肉体的**持续得太短暂,并且,如果你一辈子都执著于此,就没有办法接触到一些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比如爱和智慧。  那么,我还会对爱情有期待吗?从根本上来讲,没有期待。因为期淳身就是一个将自己的需求向外投射的事情,我已经学会了不再对别人期待,更不对未来期待。但是,我对高品质的爱却是全然敞开的。为什么说是高品质的呢?我理解的爱是:平等,自由,不占有,不紧抓,可以白头偕老,但不对对方产生权力感(即你是我的老公,你就应该对我如何如何的感觉)。高品质的爱是心与心的相遇,全然的信赖却不托付,全然的融合却不失单独……没有妥协。我们的生命不应该有妥协,既然我们不可能寄望男人来养女人,我们为什么要妥协?我要的是全然的爱,哪怕只有一晚在一起,也应该是全然的。不要让你的种种标准、思想观念和幻想夹在你和爱人中间,而错过了双方真正的相遇。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爱,才会让我心动。否则,爱自己和爱周围无边无尽的朋友就已足够好了。  也许,女人们会觉得担心,这么高的标准,怎么可能?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这是一件很切合实际也很简单的事情。不信你可以试一试,跟男友或者老公的关系,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全然地,不夹杂任何陈见和权力感地和对方相处,打开你的心,真正地听到对方看到对方,哪怕只是那么一小会儿,你都会发现,你和他的互动之间会有一种全新的品质,很微妙很动人,而那个滋味就是爱,是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当下的爱。而当你可以这样地去爱一个人时,甚至根本不需要对方是不是知道以同样的方式来爱你,你就自由了。你就可以充分地享受在一起的每一片刻的美好,而一旦分手,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的伤害,你甚至完全可以做到带着全部的爱意而分手。  我想,假如再有爱情来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样去爱了,而这,正是我能给自己也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女人与小孩孩子是一个珍贵而独立的生命,在你决定了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不应该成为你生命或爱情的赌注,他应该是一个祝福。因爱而来,因爱而成长。  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怎样凭空而来  他可能让我告别长久以来的摇摆  带他回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每天晚上散一个小小的步  慢慢有人说那个小孩长得像我  跟我一样需要爱一样的脆弱  跟我一样害怕孤单和寂寞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人 以及这样的一个小孩  活在世界上小小一个角落  彼此愈来愈相像  愈来愈不能割舍  ……  这是齐豫唱过的一首歌,《女人与小孩》,我没有小孩,但是,这是一首最令我理解有了小孩的女人的歌曲。  有一句陈词滥调是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在你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认,对所谓“安排”有了更深的了悟之后,就会知道,一个孩子,来得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他带着父母双方的爱而来,那是他的幸运,但是,一个生命并不是一个叫做“爱情”的东西的副产品,哪怕你叫它“结晶”。一个孩子是主动选择通过你们两个的生命通道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你,一个母亲,所能做的唯一选择只是,要还是不要这个小小的生命。他不是为了你们俩的爱情而来,而你,也可能不是因为爱情而选择了他。  说得有点儿玄了。关于孩子的自主选择我们姑且不论,因为大多数的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个小孩怎么凭空而来”,我们能够讨论的只是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选择结婚或要孩子,是因为“应该”——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脑子里接受了非常多的规则—○人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很多人是因为“应该”就要了孩子。我把这个看做一种被动的选择,年轻的夫妻,没有带着一份清醒的意识去选择要还是不要孩子,活在别人告诉他们的“应该”里。所以,稀里糊涂地要了小孩,稀里糊涂地做起了父母。  据我的观察,孩子,常常容易成为一个女人选择“抓住”爱情或婚姻的砝码。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当初的**过去了,生活一成不变,平淡无奇。所谓爱情,变成了一份日渐遥远的记忆。更有甚者,感情变质,分手的想法开始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这个时候,女人常常会想,要个孩子吧,有了孩子,以后一切就好了。是的,孩子是一个天使,当他如此无助地来到你身边的那一刻,你身上的母性强烈到无以复加,自此,你便可以“告别长久以来的摇摆”了。  有的人可能翼示反对说,一个女人有了爱情时,才会想给一个男人生孩子。想想,冒着身材走形,容颜变老的危险去生孩子,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什么?我只能说,如果把孩子作为自己爱情的筹码,或者哪怕是一种对爱的表达,就有点儿太自私了,至少是太盲目了。  我知道一位朋友,生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跟前夫生的,第二个是跟她的情人生的,第三个是跟现在的丈夫生的。第一个孩子判给了前夫,烁乎没有什么机会见这个孩子,生第二个孩子时,当时的情人还是人夫,她以为可以用生孩子来表达自己对爱的决心,但事实是,这并没有使这个男人离开自己的妻子而投入她的怀抱。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一个人带着这个孩子生活了几年。如今,宿给了另外一个男人,并且很快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嘶朋友称为勇敢的、敢爱敢恨的女人,可是,我却不敢苟同。你可以投入地去爱,但是,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作为对爱的表达。因为,你也许真的还不知道能够带给孩子些什么,那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决心,和有多么坚强。  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爱才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他/她从母亲身上学会柔软,学会如何尊重男人,从父亲身上学会坚强以及如何尊重女性。少了任何一方都可能会有问题。但是,现在离婚的夫妻越来越多,未婚妈妈甚至也成为一种时尚。社会的宽容度已经越来越高,给这些家庭的孩子带来一个相对好一点儿的环境,但是,这并不是说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所以,在我们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先在自己的心理上做好准备。要想好,如何将坏的影响降到最低。  很多夫妻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了孩子,我说的准备是指心理上的准备。从小到大,没有一门课教我们怎么做父母,我们为人父母的一点儿知识只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而这些指示未必是恰当的。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就知道我们有过多少对于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同而未实现的渴望,而这些未实现的渴望,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你知道吗?  是的,每一个孩子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来寻找爱的,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你说,放心,我有足够的爱给我的孩子。我不怀疑你有爱孩子的心,可是,我想先问一句,你爱自己吗?你有多爱你自己?因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哪怕这个别人是你自己的孩子,因为你会有心无力。有的女人对我说,孩子就是我的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她连自己的生活都够好,情绪常常失控,甚至有莫名的抑郁或烦躁,她认为她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是爱。但是,很可能事实正相反。心态不健康的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不可能健全的。因为,这种“爱”要么以牺牲为前提,要么以对孩子的控制为归依。前者会让孩子觉得压抑和负疚,后者会让孩子有压力甚至反叛。  说了这么多,不要以为我是主张大家不要孩子。不是,我只是想说,孩子是一个珍贵而独立的生命,在你决定了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在你还没有学会为自己负责任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为孩子负责任的。孩子不应该成为生命或爱情的赌注,他应该是一个祝福。因爱而来,因爱而成长。  来,一起听完齐豫的《女人与小孩》:  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个礼物  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  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的爱  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  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  跟水果一样新鲜花一样芳香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人以及这样的一个小孩  活在世界上小小一个角落  彼此愈来愈相爱  愈来愈互相依赖  愈来愈相信安排就只是爱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爱恨关系”。我们常常觉得在爱一个人,可是转眼之间,我们也对他怀着深深的恨。  我的生命中常常碰到叫J字母的男人。那一年我遇到一个有着两个J字母的人,我就姑且叫他double J(简称DJ好了)。这个DJ几乎如一个谶语一样,注定要给我带来双倍的磨练。我们双方都觉得彼此太相像了,像是一个人,几乎都是第一眼就爱上了对方。实际上,心理学上有内在男人和内在女人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爱的是自己的内在男人或内在女人,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要去和自己内在的另一半会合。  我们因为相像而相爱,彼此都觉得刻骨铭心。但是,我们最后还是分手了。当时的他面临太多的内在矛盾,而我那时候虽然已经在开始向内走了,但是“功力不够”,情绪也常常失控,多年来被别人宠坏的自己,那时候虽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学着去妥协,可是,仍然无力面对那份折磨。两个人思想的锋芒如两把锐利的刀子,碰到一起就会受伤害。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可是,我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来走出那份纠结,这当中有我们彼此的牵挂,有分分合合,我也因为无法面对那份伤痛而选择了离开上海。但是,我没有离开心灵成长的路,实际上,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医治我内心爱情的幻象。我对待自己的内心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不停地去看清其中的期待、欲念、幻想、失望、矛盾、自责、怨恨、妒忌等等,在他决定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的时候,我仍然泪流满面地为自己做了一次内心的对话和治疗。后来,我们终于真正地把对对方的深爱放在心里了,并发展这个男女之爱成为更大的爱——友谊。对于一个浪漫如我的女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蜕变。  这一次我去S市办事。已经好多次了,我去S市,都是因为他忙着出差而没能见上一面。这次我们说好,周五一起吃晚餐,见一见,我们都很想念对方。在和他的关系当中,我一点点学会不再对别人有期待,这是他今生给我的最大教训。  在九型人格中,他是一个三号,工作和做事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我后来学了九型人格以后才理解的。以前,在工作和约会之间,他常常会因为工作而忘了约会或者推迟约会,这实在让我这个把爱情当饭吃的四号觉得不可思议。  好,话说回来,周五的中午他告诉我,他不可能和我见面了,因为老婆的妈妈病了,他必须和老婆一起去看丈母娘,而他又实在是太忙了,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要工作,找不出时间来见我。虽然我已不再对他有任何期待,可是,我仍然觉得非常不舒服:怨恨、悲伤、失望……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地跑出来。我觉察到这些情绪,于是,我告诉自己,允许自己有所有的这些情绪,给自己一点时间。是的,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在想他所面临的现实,虽然那个老太婆一定是他不想见的人,可是,他生活在他自己的现实世界中,那些人,我们可以不爱他们,不想见他们,但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系很重要。我在想,在他的list上,我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重要……三分钟,我让自己平复下来,给他发短信,说没事,希望总有一天我们能见上面,并祝他周末愉快。他回短信说,希望有一天能去北京看我,我没当真,我对他的话从不当真。因为这样的话他说过N次了。可是,他就是他,永远生活在一个没完没了的工作状态中,我常常因此而怀疑他是否弄丢了自己。可是,突然间,我对他的爱意又冒上来了,我说的爱是那种大爱,我想给他发短信告诉他我很爱他。可是,我怕他误解,最后就什么也没有写。  第二天,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爱恨关系”。我们常常觉得在爱一个人,可是转眼之间,我们也怀着对他的深深的恨。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让我们说“我恨你”的时候,我当时还想,我现在不恨谁了,可是喊着喊着,我意识到了,我恨他,恨这个DJ ,我当时不由自主喊的竟然是“我恨你,我那么爱你!”这一次,我再次意识到这个爱恨关系。 爱与恨是同一个通道,就像一个钟摆的两头,我们有多少的爱就会有多少的恨,这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爱。  但是,大爱却有着不一样的品质,有人把它叫做慈悲。它是完全单向度的,从心里流出,不求回报。随着我一点点地清洗自己,越来越多地接纳自己,内心的爱的能力也开始增长了。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我爱你,我可以随时离开你,也可以随时让你离开我”了。以前的我,活在深深的“爱恨关系”当中而完全不自知,很多时候,爱情只是自己的幻想,总以为会有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等在那里,而我要的幸福就会发生在某个不可知的未来……这些年,我渐渐学会了不再幻想 。而那一天,在我警觉地意识到我那个片刻的爱恨转换之后,经验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恨意全然地消失了,心里面就只是爱了,单向度的爱。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恨,要去爱。但是,当整个社会都不允许我们去恨的时候,我们的爱也是不可能出来的。实际上,只有允许自己恨,并且把内在的恨意完全倒干净之后,真正的爱才能如泉水般涌出。  这两天,走在街上,看着不同的陌生人,我的内心也时时涌动起一股暖流,那是爱,只是爱,无论男女,老幼,美丑,我觉得我爱他们,尽管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在爱着。我在爱着,而它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我只是纯然地在爱着,我的内心因此而充满了甜蜜的芬芳。爱哪有什么真谛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在对他们的男女朋友、妻子、丈夫说着:“我爱你!”那些人几乎全都是骗子,当然,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在骗人,他们以为真的在爱着对方。  有人问我,什么叫爱的真谛。我有点发蒙了,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属于头脑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真谛、要义、主义、中心思想等等,都是头脑总结出来的东西,是它所虚构出来的真理。头脑总是在忙着做总结、下定义、贴标签。如同一朵花,一旦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告诉它说,这叫“玫瑰花”,它就在那里终结了。它以为它知道了什么是玫瑰花,它满足于这个新的概念、新的知识,然而却错过了这朵花的芬芳。我们的头脑常常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切断我们对世界的经验的。  爱是属于心的,它是一种经验,它是无法被头脑所了解的,而心从来不会问问题。爱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振动,只有当你经验了,你才会知道。不过,小心!你的头脑又在开始想象到底什么是“能量振动”了,而过了一会儿,它就会说,“噢,我知道了。”而你,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你的头脑所欺骗,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你的爱与生命。是的,当你还在问问题的时候,就是没有真正的经验过爱。但是,在这里,我还是不妨试着用语言来描述那不可被描述的。  爱其实是每一个人的本质。但是,只有当你经验到自己的本体(本质)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就是爱,而在那个状态的你,并没有一个“我”在说:“看,我就是爱,我是多么有爱心,我在爱着谁谁谁。”因为,只有在你的自我消失的刹那,在你完全空掉的时候,你才会经验到那个特殊的微细的能量振动——我们姑且叫它 “爱”吧,那时候,没有一个主体在那里感觉到有另外的一个被称**的客体,因为主客体已经合一了,而那个合一,就是爱。  你不知道什么是爱,那是因为你的自我(ego)还很强大,而自我就是爱的天敌。自我是头脑幻想出来的一个假的我,它通过给你一个身份、一些角色、一些不同面向的人格特质、一些想法念头来给你制造一种虚假的实存感,让你能够认同于这些东西,而障蔽住你去经验本体真我。  自我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的,因为自我得以存活的基础就是分裂、恐惧、竞争、比较、怀疑、伤痛等等。而这个虚假的自我,因为满身贴满着一堆的冒牌货,随时都可能掉落一地的鸡毛,所以,它就不断地需要更多的上述种种的冒牌货来贴满自己的全身。所以,有了一个文凭是不够的,还要弄更多的文凭;有了一点儿钱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钱;或者有了一个女人是不行的,还要有更多的女人;更或者,有过一次两次失恋的痛苦是不够的,还要更多的失恋;跟老公老婆要不停地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你的自我总是要寻找更多的伤痛来戳自己,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如此的循环往复,就创造出心理学中所谓的“模式” (pattern),一旦进入模式化,你的生命就剩下自动化的习性反应了,你也根本错失了对爱的敏感。  但是,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在对他们的男女朋友、妻子、丈夫说着:“我爱你!”那些人几乎全都是骗子,当然,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在骗人,他们以为他们真的在爱着对方。我要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并没有经验咕体之爱,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的,也不可能有能力去真正地爱一个人。他们所说的“我爱你”的背后都有一句话,那就是“请你爱我。”他们可能会给对方买玫瑰花、买车、买房、做家务或者生小孩来证明自己是爱对方的,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不外乎是想要企求对方来爱自己。自我所做的一切所谓爱的行为,都是出于想让对方来填补自己内在缺乏爱的黑洞,它就是一个托着讨饭钵的可怜人,到处向人乞讨爱。  你的自我永远都在阻止你去经验真爱,因为,真爱就意味着自我的死亡——这是它多么恐惧的事情啊!而对治自我是不容易的,这也正是所有修行人的核心议题。你需要极大的勇气,像个勇敢的战士一样不停地向内走,向内寻找心性的光明,找到内在的真爱。  在那里,你会发现,你从来就是具足无缺的,你就是爱,而此前你一直不停地向外找,以为做得更乖巧一点儿、更成功一点儿、更漂亮一点儿或更如何一点儿,就可以赢得心目中重要的那些个人的爱,可是你却错失了。在这里,在你的核心,你再也不需要谁来爱你,因为你就是那个爱,而它多得如宇宙虚空一般,无限无垠,多得你不得不满溢出去,不得不和全世界分享……  就是这样。在关系花园里种下的一颗种子人生就是一个课堂,对于我们没有学成的功课,总是要一学再学,其实无处可逃。  生命的礼物,一个接一个,在你准备好的时候,满脸是笑等着你去拿。  我一直是个喜欢单独的人,但是我有很多朋友,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我对朋友的期望非常少,不外乎是一起聊聊天,讨论一些精神灵性的话题而已。我不喜欢八卦,也不太喜欢太热闹的场合,我和很多朋友的关系只保持着单纯的真实感。我没有要与他人融合的需求,这并不表示我不欢迎别人来找我玩,我很敞开,但是,是那种被动的敞开。  我一直喜欢朋友之间淡淡的君子之交,喜欢内在的彼此联结,以及超越语言的默契。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热情的人,而我也因此常常被一些人误解,但我知道自己内在真实的温度。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想,这就是我对于“朋友”或说友谊的定义:彼此在内心记着对方,未必常联系,未必常相守,在一起的时候真诚真实,离开的时候,也只是挥挥衣袖。真正的朋友,就如天上两朵浮云,相遇的时候彼此融合,分开的时候,各自散去,无迹无痕。  在我看来,没有比友谊更简单的事情了。而我,也是这样简单化地处理我身边的友谊的,说实话,我很享受(不知道我的朋友们是否也享受?)。  但是,所谓的“关系”似乎有所不同。无论这个“关系”是指工作伙伴的关系,还是两个人的亲密关系,还是其他在任何情境或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关系”,就相对变得比较复杂。比如说同事关系,因为会牵涉到一些权、责、名、利的事情,就很容易让这份关系变得有些紧张,甚至充满了政治斗争的味道。再比如说两性的亲密关系,也容易因嗡此内在的黑洞而造成相互的期待与斗争。在我过去的人生经验当中,面对稍稍复杂的关系,我惯常的模式是要么逃避要么切断。实际上,在内心我是有点儿害怕面对关系的,包括我前些年很害怕真正地进入“亲密关系”,我觉得那对我的修行会是一种“打扰”,每次真的要面对一份关系的时候,总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在脑子里想着今后要如何逃开。  这两年自己做了公司,我的感觉是:太好了!终于不需要面对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了。但是,正如我曾经把我的“硬”扫到地毯下一样,也把我对关系复杂的恐惧扫到了地毯下,不敢真正面对。人生就是一个课堂,对于我们没有学成的功课,总是要一学再学,其实无处可逃。现在,它再次把关系这盘菜端上了桌子,是时候面对了。 我和我的工作伙伴相约,我们要在今后的合作关系中,充分地去经验这份关系,适时地分享与核对彼此的内在,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我把这当做一颗新种下的种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开出芳香的花儿来……内在的“故事”内在故事如果不去正面沟通,再加上又没有觉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演越烈。如果双方内在都各自上演着各自的故事,那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原本很美好的关系,也会失去联结。  所有的关系,最最要警惕的就是我们内在的“故事”。巴关以及很多的灵性师父都曾说过:痛苦不来自于事实本身,而来自于对事实的解释。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上遇见A,主动向他打招呼,而他却面无表情,毫无反应。于是,你的内心开始对这个事实做出一连串的解释:“他瞧不起我。”或者,“是不是我做了或说了什么,让他对我有意见了?”于是,你就变得很生气或者很沮丧、很疑惑、很烦恼、很受伤,不停地去想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有可能A是个近视眼,那天他正好没有戴隐形眼镜,并没有认出你来。但是,你内在的解释却让你在受苦,而这可能跟A毫无关系。  每一天,我们内在都会有很多这样的对事实的解释,而在关系当中,这样的解释不断地堆积就会形成一连串的内在“故事”,最后,就为关系埋下许多的地雷。清除关系地雷的方式不外乎两种,第一,及时看到自己内在“故事”的上演,当知觉在的时候,你内在的“故事”就很难上演,因为“故事”实际上正是头脑的小我所创造出来的。当你看到,不妨说一句:“AHA(啊哈)!我看到了”,巴关说,看见就是自由。你不需要做更多的一点什么,只是去看到就好了。  第二,正面沟通与核对。内在“故事”如果不去正面沟通,再加上又没有觉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演越烈。如果双方内在都各自上演着各自的故事,那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原本很美好的关系,也会失去联结。一对刚刚坠入爱河的恋人,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到彼此的共通点,而忽略了各自的差异,但相处时间一长,差异性就开始显现。不同的价值观、处事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果看见了问题,不去正面沟通与核对,而是在内在不断地让自己的故事上演,最后就会失去信任与联结。  我听说一个艺术家朋友,看见他身在另一个城市的女友住处的墙上挂了一幅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平日谈吐时她对另一位艺术家的了解,从而推断说,女朋友一定是和那一位艺术家有染。但是,他并没有当面询问女友为什么要挂那人的作品。而是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并成为他最终选择分手的其中一个理由。该女友后来是从另一个朋友处听说此事,觉得啼笑皆非,她说,我只是喜欢那幅作品而已。所以,不沟通的结果就是会让内在的“故事”不断变本加厉,而最终长出毒瘤来。  工作伙伴的关系有时也很像恋爱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对方什么都好,日子久了,就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差异,而当这种差异性的容忍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又不正面与对方沟通,就会导致内在“故事”的上演。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也一定程度地上演着各自的故事。而我惯常的关系模式是,不愿意沟通,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了解我的动机及出发点(想当然,也是关系中很大的一个致命伤 )。积累了一段时间以后,以至于我明显地感觉双方失去了对彼此全然的信任,而这个时候我的旧模式又再次地跑出来:逃避。我找了一些理由想逃离这段关系,我以我要出去做讲师为由,决定不再一起合作了。但是,任何的关系,如果你不能做到真正的“淡然处之”,也就是说在这个关系中你的内在没有任何的“故事”上演,你就一定会受苦。比如说,这次我们的合作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有不少人在我背后还泼了很多的脏水,我听到了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并不在乎,我的内在没有任何的故事。我也并不恨那些说我坏话的人,因为我全然信任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明白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什么。  但是,如果你对一段关系还有期待,或者说觉得重要,而你无力化解那些误会或积怨时就会因此而受苦。我是个对内在的痛苦很敏感的人,在压抑了自己很多天以后,也借着一个难得的机缘,将自己内在的故事和盘托出。令人欣喜的是,她仿佛一直在等着这一刻。于是,我们双方都开始了真诚的交流,我们把过往这两三个月以来,所有内在的故事都一点点端出来,说出各自当时对对方的期待,以及对某些事情的不同解释,就这样,我们一下子谈了五六个小时,一直谈到凌晨三点。里面有眼泪,有欢笑,有狂喜……我们一直在惊叹:太美了!很多的答案也因为这次的沟通而呈现出来。我们约定,今后,要把这样的沟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要共同建造一座关系花园。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正面沟通呢?我想,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找一个合适的环境。遥证在这个环境中,你们是不被打扰的,是相对安静且独立的。如果有手机的话,也最好是关机或静音,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她的重视,以及对这次沟通的重视。  第二,要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出你的困惑或者正在关心的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们正视对方眼睛的时候,表示我们的心是向对方敞开的。  第三,尽量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上来就说出你的评判。感受是指你内心的真实体会,包括一些情绪体会,比如说,你觉得心里难受啊,悲伤啊,愤怒啊,或者其他。注意不要落入对对方的评判与指责中去。  具体的步骤可以是这样的:  1.我听到(或看到)某某事情或情况……(指关于你与对方之间的事件)  2. 我对此的感受是……(关注点在自身,而不是在对方,否则很容易变成评判或指责)  3.我对此的解释是……(指你自己的内在故事,关注点仍然是自身,而不是对方,并以此区分个人的解释与事实真相之间的不同,给事实真相留有余地)  4.我想要与你核对一下你的真实想法……(给对方发言留出空间)  第四,可以告诉对方,你很在乎或者说很重视与对方的关系,说出对方在你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做永远是加分的。  第五,良好的沟通模式不是在一天之内建立的,不要因为一次不成功,就否定自己的正向的努力。多多练习,就会发现,生活与工作中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利了。一个人的亲密(1)亲密是一份带着静心品质的觉知,是一种自我意识消失的融合感,是一份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完全的合一状态。它不一定需要因为某一个特定对象而产生,你可以在独处的时候,在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之后经验到它。  很多人以为“亲密”是两个人的事情,儿女情长、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以为这就是亲密的最高境界。其实,亲密,与他人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为什么?很简单,一个无法与自己亲密的人,是不可能与他人真正亲密的。  先让我们看看亲密的几重含义。中国人喜欢说“亲密无间”。所以,亲密首先指的就是一种融合感。而人类最初的融合感来自于在子宫里与母亲融合为一的感觉,这种感觉一般要持续到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在小孩子的眼里,他与周围的一切都是融合的,他的“自我”感还没有出现,他与周遭的界分意识也尚未形成。  随着孩子的长大,分离感日渐增长,有些研究甚至表明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产生了分离感,而现代的所谓“文明”的在医院出生的方式也是造成很多出生创伤的最大原因,有些创伤甚至跟随孩子的一生。总之,与母亲的分离是孩子的最大恐惧,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所以,很多人想要“亲密”的渴望,实际上来源于对分离恐惧的逃离,是一种想要回到母亲子宫里的渴望。健康良好的子宫对于一个胎儿来说,是一个圆满而知足的天堂,在那里,婴儿往往能够经验到安全与满足。  长大后,再回到母亲的子宫里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会想尽办法从外在的对象那里获得那份融合感。在刚刚坠入爱河的时期,我们是容易经验到融合感的,也就是自我感的消失,但是,很快,融合感会不见,自我感会再度回来。于是,内在的不满就会再度出现。其实,在***里,人们也会短暂地经验自我消失的融合感,这也是有些人一再地迷恋**的深层潜意识的原因,这恐怕也是一说到“亲密”,人们就会想到性的原因。**可能带来亲密感(有时候**也可能带来仇恨厌恶等等情绪),但真正的亲密未必一定需要**。  亲密的第二个面向是接纳。我们在关系当中经验到的亲密,以及我们因此而对亲密所生起的向往与执著,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在亲密感里面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完全被接纳与被认可的。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如果没有完全的接纳彼此,亲密就无从产生。婴儿为什么会在母亲那里经验到亲密,就是因为母亲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往往是无条件接纳的,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的要求也出来了,接纳变得不是那么全然了。于是,孩子内心会经验到挫败感甚至是痛苦。**关系一样如此,一旦要求出现,亲密就不再单纯了。  亲密的第三个面向是真实。如果我们总是企图掩藏某些方面不想让对方看到,完全的亲密也将变得不可能。完全的坦诚,不做作、不伪装、不掩藏,愿意在对方面前做自己,也允许对方在自己面前做他/她自己。  亲密的第四个面向是信任。很显然,没有信任是无从谈起亲密的。在亲密感产生的同时,会有一份无条件的信任随之产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感觉只有在早年与母亲在一起时才会有。长大之后,太多的怀疑、算计早已让人心与人心之间筑起了厚厚的樊篱。一个人的亲密(2)亲密的第五个面向是放松。这其实是亲密的前提条件,是前面四个面向的基调。亲密的状态是不焦虑不紧缩的。亲密是完全地敞开自己,任何的恐惧与不安全感都会阻止它的开展。  好,再回头看看亲密的这五个面向,有哪一个不是只和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无关的?  首先阻止我们经验亲密的是融合感的不可实现,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大原因就是强大的自我感。与宇宙万物合一是每个人的本体天性,但是,虚假的自我感让我们见不到自己的本体,内在往往产生出隔绝感、空虚感与匮乏感,带着这种感觉的人总是试图逃开这种感觉而拼命向外寻求救命稻草。我们不敢跟自己相处,无法与自己亲密。这样的人一旦抓住了某个他认为合适的对象,就会有一种想要占有对方或强烈倚靠对方的需求。因为,他还没有经验过自己内在的自足,他不能算是真正的长大成年,在他的内在还只是一个想回到子宫的婴儿。哪怕他可能经验片刻的亲密,但那个经验也是不长久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一个他人会真的变成他的子宫。  第二个面向,关于接纳。我们都知道,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接纳别人的。在我们的外面,没有别人。我们眼里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我们内在心象的投影罢了,所以,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眼中的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总是这儿不对或那儿不对。评判是接纳的敌人,而不接纳的人总是有很多的评判。他总像是揣着无数的小刀,一不小心就飞出去一把,不是伤自己就是伤别人,这样的人怎能了解亲密?而一个接纳的人,他可以看到自己或他人的缺点,但是却不在头脑中升起评判,他如实地接纳眼前的实相。  第三个面向,关于真实。一个对自己不真实的人,当然是不可能对别人真实的。而一个能够做到对自己百分百真实的人,也绝对不惮于对别人敞开。虚伪与掩藏是亲密的毒药,一个不敢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无法与自己亲密。一个对自己真实的人,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在最隐秘的想法而不怕将之揭露出来的人。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觉知。  第四个面向,关于信任。一个不能百分百信任自己的人总是不可能百分百信任别人的。怀疑与算计是因为头脑还在,当我们带着头脑的时候,就很难进入亲密。  第五个面向,关于放松。显然,一个内在不放松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外在的放松的。焦虑和紧缩感可以变得很细微,但只要它在,就会影响我们真正的亲密。放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宁静的背景,它是一种“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的态度,它使得一切的发生都变得自然轻松,它是静心。  我说,亲密与他人无关,而只与自己有关。当你学会了怎样与自己亲密的时候,与他人的亲密就会变得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亲密是一份带着静心品质的觉知,是一种自我意识消失的融合感,是一份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完全的合一状态。它不一定需要因为某一个特定对象而产生,你可以在独处的时候,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之后而经验到它。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当你很深很深地进入自己的内在时,你会发现自己不见了,会化作周围世界的一切,甚至和世界的界分也消失了。你与存在产生了最大的融合与亲密,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这样的亲密感是最深刻的滋养,你再次回到了子宫——宇宙的子宫,不,更确切地说,你的内在本来就携带着这个宇宙的子宫,无需外求。你,就是子宫,就是融合,就是亲密。请不要以爱的名义(1)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因为“爱”这个字眼,太高贵,而它,确实被滥用了。很多人在说“爱”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有人说,他/她爱我,因为他/她离不开我。我们经常听到恋人间这样对话:离开你,我就没法活了。我们以为,这就是爱的宣言,以为这就是最高境界的爱。可是,对不起,我要说的是,这是很低层次的情感,它根本不是爱。说这些话的人,根本还不懂得什么叫做“爱”,所以,请不要事事都以爱的名义,不要让“爱”变得那么的不值钱。  我们常常误把依赖和托付当成了爱。对不起,亲爱的,依赖不是爱。依赖源自于恐惧,源自于内在缺乏爱的黑洞,源自于缺乏安全感地紧抓,源自于不向内看而总是向外求的习性模式。爱是什么?爱是恐惧的不在,一个有真爱的人是没有恐惧的,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一个有很多恐惧的人一定是缺乏真爱的。  一个过度依赖的人,就像是一个托着讨饭钵的乞丐,处处向人乞讨爱,有时候他们的乞讨对象可能是很多人,父母、老师、上级、爱人、朋友;有时候,他们的乞讨对象可能只限定在一两个人身上,比如说,恋人或丈夫妻子,但这都不妨碍他们的乞讨心态,请你爱我吧,你不爱我,我就没法活了。很多人对我们说着爱,只是为了换取自己的安全感。有些人可能要反驳我说,不,他/她为我做很多事情,照顾我的生活,他/她是很爱我的。对不起,这只是他/她要乞讨的策略而已,当然,他/她的意识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用策略,但他/她的潜意识是知道的。因为他们内在缺乏爱,知道自己是给不了你爱的,只能通过这些方法与策略,来给你一个看起来像“爱”的替代品——照顾,有时候,这个替代品也会是另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叫做“责任”或者“道德”。  责任是什么?道德是什么?它们都是用来满足社会功能的,源自于头脑的另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害怕乱套,害怕无序,不相信自己或他人可以做得到,不相信自己或他人有自律的能力,等等。所以,强加给你一些所谓的责任与道德来约束你的行为。不要去相信这些头脑的把戏,如果你心里是有爱的,就一定会为你的爱负责任。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爱,那些责任与道德就只会变成你的枷锁,变成让你人格分裂的毒药。  当社会给人们套上了道德的枷锁,当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以“爱”的名义来照顾你关心你的时候,你以为你就是得到爱了,你以为你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可是,亲爱的,我怎么看不见你发自内心的微笑?是的,被人需要是幸福的,可是,有多少人在用他们所谓的“爱”来剥夺你内心的自由啊,你只是一个有意识会呼吸的物品,被他们占有了而已。你被那些绳索给捆住,你同时也捆住了别人。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生活。所以,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因为“爱”这个字眼,太高贵,而它,确实被滥用了。很多人在说“爱”的时候,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爱是什么?爱是内在的开花。爱是当你经历过所有的风雨之后,内在那颗灵性的种子终于开出的芬芳的花朵。爱是了解,了解自己就是那最美的花朵,也了解他人与自己一样,都怀揣着那颗即将开花的种子。爱是接受,接受这个完美世界里一切的不完美。请不要以爱的名义(2)爱是什么?爱是自由,而不是占有。当你真正的经历过你内在的本体之爱的时候,就会深深的知道,爱就是自由,如空气一般的轻盈,如宇宙一般的浩瀚,爱就是那样的无疆界,爱就是胸口一份无限扩大的感觉。一个人是有爱的,当他了解了爱的秘密之后,他就会是博大的,他一定不会想占有,因为不需要。我们会想占有空气吗?不会,因为,它太多了,弥散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无需去占有。  爱是什么?爱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爱是无条件地付出,是不求回报地给予。它不会一只手伸出去说给你,另一只手却暗藏着说,请你也回报给我爱。它不会玩花招,不会使手段,它只知道付出。因为,这就是爱的品质。当一个人充满爱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满溢出去。这种满溢甚至是无方向的,它不会说,我只流向东边,我只流向这个人或这些人,而不流向西边,不流向那些人。不,爱就是全方位的流溢。  爱是什么?爱是尊重,而不是强迫。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是尊重自己的选择,也尊重他人的选择。在爱着的人,一定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不同,会宽容会接纳,会允许每一个生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探索,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使命,去呈现他们各自的生命之美。  爱是什么?爱是信任,而不是怀疑。是的,信任,它其实是爱的另一个面向,是爱的代名词。当你有爱的时候,你一定是信任的。既信任别人,更信任自己。哪怕你的信任被另一个还没有找到内在之爱的人滥用了,你也觉得OK。因为,一个有爱的人总是看得到其他人内在最良善的一面,总是为他人着想。而一个有爱的人,也一定是一个输得起的人,他相信自己再大的逆境也能闯得过去。  爱是什么?爱是负责,而不是逃避。有爱的人一定是一个负责的人,这个负责任不是社会或他人强加给他的,而是他发自内心的承担。有爱的人一定是为自己的情绪及行为负责的人,他不可能逃避,不可能推给他人。道德家们常常会担心说,这个社会如果真的给每个人自由,那就会造成一片混乱。错了。其实,一个内心真正自由的人恰恰会变成一个高度负责的人,他会很自律。因为没有人没有条条框框再来压制他,他不需要通逛“坏”来触碰自己及他人的底线。是的,生命就是一场不断触碰底线的游戏,直到底线完全消失,因为真爱就是彻底的良善而没有底线。  爱是什么?爱是单独,而不是孤独。一个有爱的人,是完全可以和自己在一起的,是享受和自己在一起的。他有着一份单独的品质,而不会觉得孤独。有一句歌词叫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是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怜的,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自己,所以,哪怕身边人山人海,他的内心仍然是一片失去联结的荒岛。  爱是什么?爱是融合,而不是纠缠。找到真爱的人,会发现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相连的,他与他人之间也是有着深刻联结的,当然,与恋人之间也是如此。但是,这份联结不是纠缠,是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感。纠缠让人紧抓,想占有,而融合却不是,即使对方远在天涯海角,心还是在一起的,还是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的。一个有爱的人,是可以享受分离的,因为他知道,离开并不意味着爱的缺席。是啊,有谁能够斩断空气呢?身体离开了,爱还在啊。  爱是什么?爱是关心,而不是担心。是的,有爱的人是关心的,他会关心他身边的人,亲人、爱人、朋友,他也会关心这个世界上其他角角落落的人。有爱的人从来不用担心,因为担心是源自恐惧的。一个有爱的人,是一个了悟了生命奥秘的人,他会了解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一个有爱的人,是一个超越了生死的人。所以,他不会担心,他没有恐惧,他更不会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出去而变成担心,送给他至爱的人……  所以,亲爱的,请你告诉我,爱是什么?在爱中静心如果渴望来得强烈,我就会去看,渴望的背后是什么?是自己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了吗?会去问自己,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圆满吗?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可以让自己不孤单吗?  奥修说:如果没有静心,所有的关系都将是一场灾难。  是的,我们曾经多少次的制造了这样的灾难?!我们的亲密关系中充满了占有与被占有、操控与**控、渴望、期待、比较、嫉妒、以及相互间的企图改造……  这一次,我想重新建构一份关系,一份充满温情的,充满静心品质的关系。  依然会思念。只是,以前,直接就落入了思念的漩涡当中而不能自拔,现在不了。总是能从那些念头当中回来,回到自己的中心,回到当下,回到宁静与喜乐当中。  有时候会想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以前就毫无节制地任性而为了,现在不了。会停一停,再让自己回到自己的中心,去看看真的有那个必要吗?  依然会想,他在干什么?以前就开始在脑子里编长篇的故事了,现在不了。会停下来,回到自己的呼吸里,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以前会不停地问对方,你爱不爱我?现在不了。因为不需要对方的证明,只要自己在爱中,那就是爱了。爱并不是双向的,爱其实是单向的。  以前会急着向对方诉说,仿佛要让对方迅速地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所有美好的一面。现在不了,常常喜欢静静地和对方待着,全然地做着真实的自己,不再关心自己过去的历史,也并不想关心对方的历史,因为做一个全然的活在当下的人,是那么的幸福,也是那么的鲜活。  以前会不自觉地挑对方的毛病,觉得他应该这样或那样,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在不了,全然地接受他现在的样子,愿意对方只做他自己。  我依然会渴望,渴望他来电话或者发短信。以前的渴望充满了**与非如此不可的执著,现在不了。让渴望来了又去,我只是去看,我只是变成了一个观察者,观察着自己的渴望如何升起,如何落下,观看那些想法如何地来了又去,不去评判,对于任何的想法,都不迎不拒。如果渴望来得强烈,我就会去看,渴望的背后是什么?是自己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了吗?会去问自己,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圆满吗?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可以让自己不孤单吗?当然不是。于是,又回来,深深地呼吸几下,回到自己的中心,将内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或者丹田……  就是这样,这些分别的时刻变成了我静心的时刻。  曾经一度,我在纳闷,为什么让我等了这么久,到现在还要设计分离。几天下来,我知道了这个设计的巧妙。是的,以前所有的修炼在这一刻全都变成了考验,看看平日里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在爱情来临的时刻我是否还可以做得到。要知道,我以前可是个真正的“爱情上瘾症患者”,有了爱情就可以喝空气过日子。现在不了。爱依然很美,但是更温暖,更真实,也更平淡,更加的变成了静心,就是这样。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这个爱,不是你以及很多人所以为的罗曼蒂克的爱情——那些其实都是幻象,这个爱是真正的爱,它来自于心轮的震动,甚至你可以说它来自于你的存在,跟你的存在一样的古老而久远,它与我们的本源紧密相联。  这些天老想起这句话: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它来自那首挺老的情歌,但在今天的我看来,它已不再是一首情歌了。  亲爱的,我对你的爱,深不见底,那是灵魂最深处的震动。穿过所有表面的角色、身份、年龄、人格特质,等等。是的,仿佛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你。不过,这个你,不是你以为的你。因为你还只是认为你就是你的思想、你的人格特质、你的行为模式、你的情绪以及你的不同的身份及角色。不,我爱的那个你是真正的你—— 最本质也最真实的你。因为,在那里我也同样看到了我自己。  其实,我爱你就像是爱着我自己,是的,我就是在爱着我自己,从你那里,我看到了我自己。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爱着自己的,我醒了,我知道自己是那个最值得珍惜的,我已经找到了内在的钻石。当我遇见你,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变得更完整了。因为你是我的一部分,而我也是你的一部分,我们是同一个生命体的阴阳两面。  你现在还无法理解我的爱,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在你的内在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只有当你找到了它,才会了解,这个爱,不是你以及很多人所以为的罗曼蒂克的爱情 ——那些其实都是幻象,这个爱是真正的爱,它来自于心轮的震动,甚至你可以说它来自于你的存在,跟你的存在一样的古老而久远,它与我们的本源紧密相联。在那里,没有紧抓,没有操控,没有任何的放不下,它如此的自由。在那里,爱也不再会是一种“关系”,因为,爱其实就是合一,是最深刻的融合,再也没有了你与我的界分。  是的,亲爱的,我想邀请你,邀请你一起去寻找那个自由,寻找那份爱,其实它就是你,它就是最真实的你。只是你忘了,你忘了你从哪里来,你忘了你一直在寻找的其实就是它,你像大多数人一样,被那些梦幻蒙住了眼睛,而误把梦幻当成了现实。  我无法再试着用语言跟你解释我所经验到的世界,我算是一个擅于语言表达的人。但在那些经验面前,语言仍然显得如此苍白!我只是请你试着去看着我的眼睛,深入它们,你就会发现,在那里有些东西是超越语言的,它们在告诉你什么是真相。我不想再对你说些什么,亲爱的,语言是属于头脑的,而我想传达给你的,是属于心的,心的语言是头脑所不能了解的。  只是,请你记住,无论多么远或多么近,我都是爱你的,就像爱着我自己一样,因为你就是我,而我就是你。人人都有精神病吗?(1)【导读】  前面说过,身心灵成长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我”,但是,在这个没有回头路的成长过程中,再往前走,我们就会发现,成长最大的障碍与困难将会来自于“自我”(ego)。  自我就是“头脑”(mind),它是一些由各种并不真实存在的思想、概念、情感模式、身份认同等所虚构而成的个体感。 它并不是实际的存在,但是却被大多数人误认为真实的自己。身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破除自我的幻象,而接近真我的过程。自我习惯于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它努力想要逃避的就是真性的显现,因为一旦真我露面,它这个冒牌的假我就得消亡,那是它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自我会使出种种伎俩来逃避或攻击任何成长的可能。人类的心灵痛苦不来自于事实本身,恰恰来自于自我对事实的解释。  本章将着重探讨自我(头脑)的真实本质,戳穿自我的种种把戏,并指出内在成长的路是一条需要巨大勇气与决心的道路。  细数下来还真让人有点儿不寒而栗,难道美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到了人人都有神经病的地步?  这些天我在看《绝望的主妇》,显然,“主妇”剧的创作诞生来源于对《欲望都市》成功的模仿,但是,两剧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她们婚姻状态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欲望都市》比较散文化,而《绝望的主妇》有点儿过于戏剧化。散文是更接近生活真实的,虽然说有时候生活比小说还像小说,可那也仅仅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与事而言的。说句老实话,自己早已过了过分追求情节的年龄,对于这群主妇被安排得如此戏剧化的人生,我是有点儿不太敢苟同的。想想,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自杀他杀全凑到一条街上的事儿?更何况,故事还发生在美国的中产阶级聚集区,据说他们可是一群生活得无比规律和循规蹈距到几近boring的人,这又不是在布鲁克林区,哪有那么多的刑事案件发生?  但是,《绝望的主妇》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连续剧,它虽然和《欲望都市》的真实性甚至都市化的时尚没法比,但有一点儿它是非常好的,那就是它的精神分析做得非常到位,某种程度上,它是一部心理剧。我感觉编剧和导演是熟知心理学的人,以至于整部剧呈现出某种“泛精神分析”的倾向。  看看片中的角色,无不是某种特定神经症的典型:苏珊的“被卡住的小女孩”情结,从小父爱的缺失,造成她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没有主见,有依赖心理;布丽的强迫症,过度的洁癖和完美主义心态,以及完全切断内心感受的左脑式思维方式;模特出身的加布里奥是个极度空虚的物质女郎,从小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导致双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丽娜特算是相对正常的,理性聪明能干,但司人就是一个极喜欢精神分析的人,自我分析也分析他人,有轻度的自我价值不足;**的依迪就更不用说了,征服男人是她用来满足双低的自我价值的惯用方式……  男人们也没有几个正常的:苏珊的前夫极度的不负责任,布丽的老公极度的性压抑,索里斯极度的占有欲和自私(当然在第二季中他开始被感化而成为基督徒),汤姆还算正常,但也有点儿自我价值不足;帅气的麦克是个过失杀人者和复仇者,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药剂师乔治就更不用说,是个变态狂和杀人犯;还有小哲克和他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谋杀的惊恐和谎言中……人人都有精神病吗?(2)这样细数下来还真让人有点儿不寒而栗,难道美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到了人人都有神经病的地步?当然不至于那么恐怖,生活也不可能如此的戏剧化,但是,该剧确实某种程度地表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虽然有点儿夸张,而且,某种程度上,它体现的也只是普遍的人性。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得出一个结论,中产阶级(或有钱人)比穷人的心态更不健康。情况也许正好相反。对于穷人来说,吃饱肚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不可能有闲心去关心自己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人们只有在吃饱喝足了以后才有心思顾及自己的精神需求,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这也是马斯洛说过的不同需求层次的问题,精神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而精神需求的开始来源于对精神空虚的觉察和反思。在我看来,美国人已经开始了这种觉察与反思。这也体现在他们的电影电视作品中。相较于那些仍然沉浸在追求物质的社会中而浑然不觉的人们(比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一些美国人已经开始了精神世界的发现之旅。虽然向内的省思一开始会让我们看到脓疮,但它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开始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而美国是目前全世界心理科学最发达的国家。看一个国家民众对心理学常识的认知度只要看看他们对孩子和对教育的态度就知道了。美国人是比较讲究“爱的教育”的,他们也懂得表扬、认可以及以开放的态度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儿从苏珊与他女儿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来。而丽娜特也是一个很懂得爱孩子的妈妈,知道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当嘶得不丢下孩子去上班,而儿子因为她的突然离开而幻想出一个打着雨伞的老太太终日陪在他的身边时,睡痛万分,并极力补救。  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不再把心理上有点儿问题当成多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今天,大多数的心理工作者也不再简单地把一个求助者叫做“病人”,他们被称作“客户”、“当事人”或“来访者”。不像早年的心理学,立论的基础是,所有的人都有精神病(因为当年弗洛伊德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精神病患者),现代心理学的前提是所有的人都是正常人,人们只不过是存在某种程度的精神困扰而已。如果我觉得自己心里不太舒服或者有点儿情绪,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这就像我们生病了要去打针吃药一样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目前的国人已经能接受生理的生病——“亚健康”一说,却并不能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说法。也就是说,不是说咱们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比人家美国人好,而是,我们大多数人正讳疾忌医着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看心理医生是个奢侈品,不仅是精神上的奢侈,物质上也是如此。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面看到的是,有钱的人(当然起码得是中产阶级)才有能力消费得起心理治疗。一个星期一次两次地去看心理医生,一看就是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不是口袋丰厚的主儿,哪里承受得起?!而传统的心理医生对“患者”的帮助到底又有多大呢?说实在的,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帮助,那种“话疗”法的效果就是,让来访者说一些话,把心理的垃圾一下倒了出来,那一刻觉得舒服了一点儿,但是,垢天他的问题还是没法解决,又得再回来。国外的很多心理医生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就是这样做他们的工作的。传统的治疗方法过于保守和被动,主张让来访者“倒垃圾”,但却在帮助他们改变和建立更猾有效的生活态度的方向上,没有建树。就像主妇布丽,整天去看她的心理医生,可是丝毫没见她的问题有所改进。更糟糕的是,一些心理医生常年地让病人向自己倾倒情绪垃圾,而自己却精神崩溃的人大有人在,电影《沉默的羔羊》里面那个心理医生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人人都有精神病吗?(3)但是,心理治疗并不因此就成为一个比其他行业更危险的行业,所谓自度度人,一个心理工作者在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之前,是必须花一段时间来清理自身的情绪垃圾和创伤记忆的,否则的话,他的工作将变得十分危险。有人说,这个清理自身的过程需要至少一年,有人甚至认为长至他的一生。世界著名的催眠大师心理学博士史蒂夫·纪立勤(Stephen Gilligan)就曾说过,他每一次治疗别人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治疗自己。提高自我觉察力和自我负责的能力是现代心理学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十分接近于佛学的境界了。因此,不再有从前“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在心灵健康的路上,有的只是谁比谁走得快几步而已。一个心理工作者要帮助一个求助者发掘出他内在的力量,而不是让求助者变得过分的依赖。“我只见我的来访者三到四次,超过四次,我就让他另请高明了。”玛丽亚·葛莫瑞这样说。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大师之一,酸信,只有当事人自己决定改变,才有可能改变,每个人都具备一切可以让他自己活得更快乐更成功的资源,而一个治疗师最重要的是带领当事人去发掘曾经被忽略的这些资源。因此,在她看来,无休止地看心理医生是近乎不道德的“骗钱”行为。有效的治疗完全不在乎当事人看医生的次数,事实上,很可能正好相反。  玛丽亚不是唯一持此见解的人。目前,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相信,真正有效的治疗是不和探访时间或次数成杖的,而“简快疗法”(brief therapy) 在近四十年来也为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大师们所推崇。“简快疗法”避免传统心理治疗中所必须经过的冗长复杂的性格或功能失调的审视过程,而是单刀直入地引导当事人注意到改变的可能性,并注意调动当事人本身的资源去实现改变。它的中心信念是:问题是被制造出来的和被坚持下去的,因此,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只要当事人不再坚持他陈旧和无效果的信念。  因此,夸张一点儿说,只要一个人总是不停地重复着同样无效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他就是有点儿精神病,就像《绝望的主妇》里那些绝望的主妇们一样,不停地重复着他们各自的性格造成的各自的命运,也像《老友记》里的那班老友们几年如一日地犯同样的毛病。从这个角度看,人人都有精神病的说法是成立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成见,由这种成见导致的怪异离奇的行为方式就成为我们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注解。但是,正因为“精神病”是如此普遍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谁也不会比谁更“正常”一点 ,因此,半斤八两,彼此彼此,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我们都有点儿精神病。不要虚假的解决方案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在处理头脑层面和心理情绪层面上的一些方法还是相当快速有效的,但是,它只是清除了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它离你真正要达到的,还差得很远,它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心理治疗或心理学的某些工作方式常常会流于表面,这其实也是它所无能为力的。  现代心理学所对治的人类问题最多无外乎两个层面:头脑(信念/观念/认知)以及心理(情感/情绪),这两者合起来就是心智(mind),有些人会把 mind 专指头脑或思想,而把心理的情绪称作emotion,是指比较大的激烈的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等,而一些小的细腻的心理活动被称为情感(feeling),如甜蜜的感觉、伤感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心理学最多只能做一些头脑层面的改变和心理情绪的清理,再想往深处走,就做不到了。  心理学解决不了人类根本的痛苦:灵性之苦。而实际上,人类所有的苦难就来自于这个灵性之苦,也就是人们失去了和自己的本体(真我)的联结,在潜意识的最深处,埋藏着灵魂没有归所的痛苦与恐惧,而它才是所有问题的肇始。心理学不可能把人们带到这么深。有时候,让当事人哭一哭,头脑转换一下,换换框,换换位,看起来是起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不长久的,也是根基不牢的。它会为你的问题带来一些暂时的虚假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你不再深入你的内在,那些问题会以其他的形式照样存在。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意思。以我的个人的经验来看,我从中受益颇多。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在处理头脑层面和心理情绪层面上的一些方法还是相当快速有效的,但是,它只是清除了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离你真正要达到的,还差得很远。它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而灵性的成长所要解决的是你的终极问题,是要直接导入生命的核心。因为,唯有如此,你才可以永久的解脱。所以,当我听人们说起,我不想要什么灵性成长,我不想超凡入圣,我只要好好地过我的生活,我就会告诉他/她,你如果没有解决生命深处最根本的问题,根本不可能真正好好地活着。我们都知道要真正的活着就要“活在当下”,这其实是一切灵性教导的关键,但是,你的头脑不可能让你活在当下,你的情绪也不可能带给你活在当下的感觉,只有你的觉知和你的意识才能让你体会什么叫“活在当下”,而灵性的成长,就是要发展你的觉知,提升你的意识。  觉知是你的天空,而头脑与情绪只是天空中的云朵。不要以为抓住了几朵白云(其实抓不住)或驱散了几朵乌云你就到家了,你所要到达的,是那片广阔无垠的天空。当然,用“到达”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你本来就是那个天空,只是你忘了。所以,灵性的成长,是为了让你忆起它,让你知道,你所能够经验的幸福与快乐是现在的你所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你的,不是虚假的塑料花,而是真正的鲜活欲滴芳香四溢的花朵。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