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同胞“申张正义”而已。张伯伦说:“希特勒要求的是 民族自决,而不是征服。”英法会谈后,法国通过外交途径密告希特勒,法国尽力摆脱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 会卷人军事冲突。事实上,当春天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的时候,英国和法国政府就开始对 捷政府施加压力,要它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范围极广的让步。5 月 3 日,德国新任驻伦敦大使赫伯特·冯·狄克森向柏林报告说,哈利法克斯勋爵曾 告诉他,英国政府不久将在布拉格采取一项步骤,其目的在于劝说捷总统贝奈斯对苏台德日耳曼人表示最大限度的和解。四天以后,德国公使向柏林报 告说,驻布拉格的英、法公使就在 5 月 7 日采取了这一外交步骤,敦促捷政府“尽最大限度”来满足苏台德人的要求。希特勒和外长里宾特洛甫看到英 法政府如此热心帮助,甚为高兴。为了加速这一出卖工作的进行,8 月 3 日,张伯伦又派伦西曼勋爵,带 着一项奇怪的使命到捷克斯洛伐克去充当苏台德危机的“调解人”。所谓调解只不过是个骗局。从伦西曼到达捷克斯洛伐克的当天晚上以及此后几天的 活动看,捷克斯洛伐克人完全知道伦西曼是张伯伦派来为把苏台德区转交希特勒而铺平道路的。这是一个卑鄙的外交花招。现在,1938 年的夏天已经几乎过去了。伦西曼风尘仆仆地往返于苏台德 区和布拉格之间。对苏台德日耳曼人的友好姿态越来越多,对捷克斯洛代克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苏台德人要什么,就要捷政府给什么。伦西曼扮 演的为泛日耳曼主义服务的角色,纳粹头目是很欣赏的。他们非常了解伦西曼使命的真正意义。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活动家费林格指出,伦西曼的 使命是,“遮盖英国公民的眼睛,使之看不到苏台德区被割让的情况,苏台德区的命运预先在伦敦就决定了。”当伦西曼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拼命施加压力时,希特勒便以战争相威 胁。在 8 月里,德国动员数十万军队参加军事演习,德国飞机经常到捷克斯洛伐克领空骚扰。8 月 23 日,希特勒还到基尔湾检阅德国的海军演习,并邀 请外国驻德武官参观,以炫耀武力。9 月 10 日,戈林在纽伦堡纳粹党大会上发表了一篇好战演说。他说:“欧罗巴的一块小小的地方在折磨着全人类 这个可怜的侏儒般的民族(指捷克人),在压迫着一个文明的民族,站在他们背后的是莫斯科和犹太鬼。”当时的形势正是:希特勒,如癫如狂;侵捷 克,剑拔弯张。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国首相张伯伦却被希特勒的威胁吓破了胆。9 月 13 日当天晚上 11 点,他急电纳粹头子希特勒,愿前赴柏林屈尊求见。电报说,“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办法。 我提议乘飞机前来,并且准备在明天启程。请赐告你最早能在什么时候接见我,并请赐告会面地点。盼尽早赐复为感。”就这样,这位掌握着大英帝国命运的人,这位已经是 69 岁高龄而且又从 来没有坐过飞机的人,不顾丘吉尔等人的劝阻,居然肯降尊纡贵,不惮作七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到德国最偏远的伯希特斯加登,去向希特勒央求,这真使 纳粹头子喜出望外,“啊,我的天哪!”希特勒在看到张伯伦的电报时这样 叫了起来。张伯伦的飞机是 9 月 15 日中午在慕尼黑机场着陆的,然后他乘火车前往 伯希特斯加登。正在这时,德国所有的电台都转播汉莱因要求苏台德区归并德国的声明。这是张伯伦下飞机后听到的头条新闻。这显然是有计划地让他 在会晤希特勒之前就知道这件事。纳粹头子十分肯定:张伯伦此次前来,等于进一步保证,英国和法国将如他一贯认为的那样,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 出兵干涉。张伯伦一到,希特勒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没有到伯希特斯加登火车站去迎接,而是在伯格霍夫高高的台阶上等候他的贵宾,故意摆出一 副不可一世的大国元首的架子。希特勒对张伯伦如此了解并不是偶然的,是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研 究基础上的。张伯伦是英国保守党的领袖,1937 年 5 月上台执政。他出身于伯明翰的大资本家,是大军人制造商的董事,死硬的反苏反共分子,而巨是 一个“软骨病”患者,尤其害怕战争。他一上台就全面推行绥靖政策,姑息侵略。这正适合法西斯国家的愿望和需要。德国驻英大使写道:“张伯伦政 府是战后英国历届内阁中第一个把谋求对德妥协作为自己政纲中最重大事项 的政府。”张伯伦上台不久,同年 11 月中,就派遣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去德国 拜见希特勒,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秘密会谈。希特勒答应在六年内不会认真提出归还殖民地的问题,哈利法克斯则表示:不反对德国在中欧扩张,但德国 必须避免公开使用武力。他还代表张伯伦恭维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暗示德国可向东欧方向进军。这次德英政府首脑会谈,希特勒除了吹嘘他的“丰功伟绩”外。就是对 张伯伦进行敲诈恫吓。他说:“我现在下定决心,不论用什么方法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捷克斯洛代克境内的 300 万日耳曼人必须重返德国。”他警告 张伯伦,不要对他的决心产生任何怀疑,他决心不容忍一个小小的二等国家, 把有1000 年历史的强大的德国看作仿佛是次一等的国家。希特勒说,他今年49 岁,如果德国为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卷人一场世界大战的话,他希望他能 以壮盛之年领导德国度过危难,他为此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世界上其他各国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决不会后退一步。接着,希特勒提出了他的建议:“英国是否愿意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还 是按民族自决的原则作出割让?”这一建议并没有使张伯伦感到震惊。他回答说,在他同阁员和法国人商量以前还不能把话说死。不过,就他个人来说, 他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他希望回到英国向政府报告他的个人态度,并且取得政府的批准。9 月 17 日,星期六,张伯伦返回伦敦,立即召集内阁会议。那时伦西曼 勋爵已经回来,而他的报告当然也引起了英国政界人士的注意。这些日子这位特使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执行这项使命又使他精神极度紧张,人也消 瘦了。他建议采取“一项直截了当的行动的政策”,即“把以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地区移交给德国”。首相和伦西曼都深信,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才能劝住希特勒不下令侵犯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在他和希特勒会谈时强烈地感到希特勒“充满斗志”。他的内阁也认为法国是毫无斗志的,因此根本 谈下到抗拒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代克提出的要求。在英国内阁会议上,张伯伦还特意介绍了他对希特勒的印象:“我想, 尽管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但我所得到的印象却是:这个人在作了保证之后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同法国政府取得一致后退的步骤。9 月 18 日,法 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博内应邀来到伦敦。张伯伦已经决定在原则上接受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所提出的要求。剩下来的事情只是拟出建议,由英法 两国驻布拉格代表向捷政府提出。法国内阁送来了一份确实想得比较周到的草案。他们不赞成公民投票,因为他们看到,这样一来,斯洛伐克和露西尼 亚地区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赞成直截了当地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不过他们又说,英国政府应该和法国,加上苏联(但是,他们从来没有 与之磋商过),共同保证这个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英国和法国政府将他们的决定以最后通牒的方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政 府,并要贝奈斯总统尽快答复,以便“首相必须最迟在星期三同希特勒先生 再举行会谈”。20年来,贝奈斯总统始终是法国的忠实盟友,而且几乎是法 国的附庸,在国际联盟和其他场合都支持法国的政策和利益。如果世上还有所谓神圣庄严的义务的话,那么现在的法、捷关系就是了。按照事先达成的 协议,一旦战争爆发,捷克斯洛代克遭到入侵,法国一定会前来帮助,而英国也会立即同法国采取一致行动。而如今,捷克斯洛伐克却被他的英国和法 国盟友出卖了。9 月 20 日深夜,到 21 日凌晨 2 时,英法两国驻布拉格公使往访贝奈斯总统,告诉他已经没有希望根据 1925 年德捷条约进行仲裁,并极 力敦促他“在法国和英国不能承担责任的形势还没有出现以前”,要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不仅引起了英国朝野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全世界 进步力量的关注。9 月 21 日,丘吉尔在向新闻界发表的声明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 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他要求英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 惕!在 9 月 21 日的国际联盟大会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奉命提出正式警告:“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内政正在受到其邻国的干涉,而且受到公开的咆哮的 攻击恐吓,说什么要以武力相加。欧洲最古老、最文明、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压迫之后才获得独立;在今天,或者在明天,也许就要决 定拿起武器为保卫独立而进行战斗了“对于奥地利被消灭这一重大事件,国际联盟竟然毫不在乎地放过去了。苏联政府深知这个事件对于欧洲尤 其是对于捷克斯洛代克的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在德国侵占奥地利之后,就立即正式向欧洲各大国提出建议,应对这个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立即进行集体 磋商,以便采取集体的预防措施。遗憾的是,我们的建议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建议如果实行,可能我们不至于受到现在全世界为捷克斯洛伐克 的命运而感到的震惊”李维诺夫外长在谈到苏联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态度时指出,如果 法国恪守其条约义务,给予捷克斯洛代克以直接而有效的援助,那么“苏联将同法国一起,根据条约履行自己的义务,以苏联所能采取的方法来援助捷 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国防部准备立即参加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防部代表举行的会议,商讨采取适时的措施。”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关的大国所发表的公开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声 明,竟然被奉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和达拉第粗暴地拒绝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事态的发展,好像世界上不存在苏联这个国家似的。为了这一点,使 我们后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捷政府屈从于英法的联合建议,被迫辞职,另外成立了一个由赛 洛维将军领导的无党派政府。赛洛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驻西伯利亚的捷 克军团司令。9 月22 日,贝奈斯总统对全国广播,严肃地呼吁人民保持镇静。 当贝奈斯准备广播时,张伯伦已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这次会谈是在莱因地区的一个城市戈德斯堡举行的。英国首相带着已由捷政府接 受的英法建议的细节,作为同“元首”进行最后讨论的根据。这两个人在戈德斯堡的旅馆中会晤。这个旅馆是四年前希特勒为了肃清罗姆而匆匆离开的 那一家旅馆。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他所说的“一种完全 意外的形势”。首先,希特勒以挑战的口气向张伯伦问道:“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 法国和捷政府已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是的,元首。”首相微笑着回答道。“我极其抱歉,”希特勒说,“由于过去几天内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 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苏台德区必须由德国武装占领。”张伯伦听了这话吓了一跳,他那猫头鹰似的脸因为又惊又气,胀得通红。 张伯伦所惋惜、着急的只是,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来的和平大厦,就像纸牌搭成的一样垮了下来。他告诉希恃勒,他“既感到失 望,又感到奇怪”。他应当有理由说,希特勒已经从他那里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张伯伦把他的全部政治生命作了孤注一掷,英国 的正直人士指责他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向希特勒屈膝投降,而且在那天早上离开英国的时候,确实还有人嘘他。但是,英国首相的个人不幸,并没有打断希特勒的铁石心肠。他仍然要 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国军队加以占领。这一问题至迟要在 9 月 28 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这样,张伯伦心里“充满了凶事临头的预感”,只好退回 到莱因河彼岸去考虑他该怎么办。那天晚上,他在电话中同自己的阁僚以及法国政府的大员们商量之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解决的希望,大家只好同意 伦敦和巴黎应当在第二天通知捷政府:它们不能再继续承担建议捷政府不要 动员的责任。显然,德国的独裁者并不愿张伯伦就此脱钧而去,因此提出了一项让步。把捷克斯洛代克人撤退的期限推迟在 10 月 1 日。希特勒卖乖地说,“张伯伦 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 10 月 1 日为撤离期限。”说着,他拿 起笔来,在备忘录上把日期改了一下。希特勒再次保证,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他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9 月 24 日下午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就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企图说服同僚 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坚决反对他。令人惊讶的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提出了异议。张伯伦己控制 不了他的内阁了。这时在丘吉尔等人的活动下,英国广泛开展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运动。他同样也不能说服法国政府,后者在 9 月 24 日拒绝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在同一天下令部分动员。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愤然拒绝纳粹的要求,而且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 100 万人。面对这剑拔弩张的形势,张伯伦十分焦急。他要向德国独裁者作一次最 后的呼吁,他急忙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希特勒,并且在 9 月 26 日下午,由他的心腹霍拉斯·威尔逊爵士乘专机赶送到柏林。张伯伦在信中极力讨好希特 勒,他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人已经情愿把希特勒所要的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应立即各派代表举行会议,达成协议来解决移交这块领 土的办法。希特勒的答复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先接受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且同意德国在 10 月 1 日占领苏台德区,他才肯同他们谈判细节。希特勒说, 他一定要在 44 小时内,即 9 月 28 日下午 2时以前,得到肯定的答复。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经破釜沉舟了。他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发 表的讲话中对贝奈斯总统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并宣称无论如何他都要在10 月 1 日拿下苏台德区。他在讲话中并没有忘记给英国首相一个甜头,他感 谢张伯伦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还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他鄙夷不屑地说:“我们不想要捷克人!”在 9 月 27 日下午,威尔逊刚走不久,希特勒就发出了向捷克斯洛伐克边 境进击的“绝密”命令。这一下可把张伯伦吓破了胆。这位英国首相闻讯后,当晚就给贝奈斯发了一份紧急电报,警告他,如果明天(9 月 28 日)下午两 点,捷政府还不接受德国的条件的话,德国军队马上就会得到越过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命令,波希米亚将受到德国军队的蹂躏。这样,张伯伦就不是把 战争的责任放在希特勒头上,而是把它放到了贝奈斯的头上。然而,贝奈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份电报,第二份电报马上又来了。接着张伯伦又提出了 进一步的警告。他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实现,贵国除遭到武力侵略与武力肢解以外,将别无其他出路。而且,虽然这可能引起无数生命的冲突, 但是不论这一冲突的结果如何,捷克斯洛伐克都将再也不能按原有疆界重建 故园。”张伯伦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在当天晚上 8 点 30 分向全国发表广播演 说。他说,“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奇怪,多么荒诞, 多么不可思议!”为了争取“和平”,他决心到德国进行第三次访问。他讲道,“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下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 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当晚 10 点 30 分,希特勒要张伯伦“继续努力”的信到了,这正是首相 急切要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马上答复“元首”说:“拜读来信,使我深信你可以不经战争立即得到你所有的基本要求,我 愿立即亲自来柏林,同你以及捷政府代表讨论移交的问题,如果你愿意的话,法意两国的代表也可以参加。我深信,我们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达成协议。我 不能相信,你会为了在解决这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方面有几天的拖延,就不惜承担发动使人类文明化为乌有的世界大战的责任。”与此同时,张伯伦还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份电报,请他参加德、英、法拟 议中的国际会议。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怀。经过阴谋家们的精心策划,一个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会议就这样开场了。苏联没有 被邀请参加会议,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代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会议。9 月 29 日午后 12 点 30 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这个城市里,在这个他 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暗后室开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俨然像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那天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 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到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 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 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 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 9 月 30 日晨 2 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 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碟。苏台德区从 10 月 1日起分五 批撤退,在 10 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 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9 月 30 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 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 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 着 9 月 30 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一起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 了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慕尼黑事件的胜利,再一次提高了希特勒在将领中的成信。德 国参谋部 不胜惭愧。“元首”毕竟又是对了。他单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觉,准确地衡量了全部军事、政治形势。像在莱因地区一样,希特勒的“领袖才能”又再度 战胜了德国军事将领们的阻挠,这些将领们切望祖国能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的地位,他们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德国的实力。当他们发现自 己多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时,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元首”的憎恶和不信任常常敌不过他们对“元首”的“高瞻远瞩”的天才和神 奇的幸运的赞美。毫无疑问,他成了一颗他们应该跟随的明星,应该服从的领导。就这样,希特勒终于成为不容非议的德国的主人。“鸿图大略的道路” 已经打开了。且说张伯伦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上签字之后,又奴颜婢膝 地找希特勒会谈所谓世界和平问题。他说,“相信元首会在实施慕尼黑协定方面采取宽宏大度的态度”,并且再次表示希望捷克斯洛伐克人不会“不讲 理到制造什么困难”的程度,而如果他们造成什么困难的话,希望希特勒不要轰炸布拉格,以免“在平民中造成可怕的损失”。这些话还只是张伯伦所 要说的杂乱无章的长篇大论的开端。张伯伦还向希特勒建议,英德两国进一步合作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建议促进裁军,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加强欧洲政 治和平,甚至还建议解决俄国问题。然后,首相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上面已经写好了他希望两个人能在上面签字并且立即发表的东西:“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再次举行会晤,双方一致认 为英德两国关系的问题,对两国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巨大的重要性。“我们把昨夜签字的协定和英德海军的协定,看成是我们两国人民再也 不想彼此交战的愿望的象征。“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之间的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决 定继续作出努力,来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从而为确保欧洲和平作出贡 献。”希特勒看了一下这个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签了字,使张伯伦大为满意。 这位蒙在鼓里的英国首相当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这次慕尼黑会议中已经商量好,时候一到,他们就并肩对英国作战。张伯伦一回到伦敦,就以“凯旋者”自居,洋洋自得,大肆宣传“一代 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泰晤士报》也为其大唱赞歌。但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却在英国议会内外引起大哗。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宣布辞职。古柏在 40 分钟的发言中阐述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在所有这些日子里,张伯伦首相一直认为应该用委婉动听、委屈求全 的话来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则认为暴力的语言更能打动他。这就是我们之间 的深刻分歧。“首相对希特勒先生的善意和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虽然希特勒在破坏 凡尔赛和约时,保证要遵守洛迦诺公约;而在破坏洛迦诺公约时,又保证不再作进一步的干涉,或不再在欧洲提出领土要求;当希特勒用武力侵占奥地 利时,曾授权他的党羽提出有权威的保证,说他不会再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事。这还是不到六个月以前的事。然而首相到现在还相信希特勒的信义哩!” 接着在下院发言的是丘吉尔。当他说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时,引起了绥靖势力狂风暴雨般的抗议声,使他不得不稍停片刻,才能继续发言。他说:“在这一次长时间的辩论中,我们实在不必浪费时间去研究在伯希特斯 加登、在戈德斯堡以及在慕尼黑所达成的协议之间的差别,如果本院允许我把一个比喻变动一下的话,那我就可以简明扼要予以说明。他先用手枪对着 你,要你给他一英镑。等到如数照给之后,他又用枪口对着你,要求给两镑。最后,那个独裁者答应先收 117 先令 6 便士,剩余的部分要你保证随后付清。”“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 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它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和英国站在一起,结果使它在各方面都吃了大亏”“现在欧洲的平衡被打乱了。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 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除非我们振作精神,恢复我们的战斗活力,我们才能像往日 一样重新站起来,为保卫自由而战。”丘吉尔的发言语重心长,一针见血,但在当时的下院却遭到光荣的孤立, 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是形势正像丘吉尔所预料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连遭破产,灾难接踵而来。丘吉尔犹如风浪中的一支帆船,仍在 奋力拼博。正是:千呼万呼鸣警钟,严酷事实催人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 下章分解。第十四章绥靖阴谋破产 黑雾阴霍大地昏,绥靖失败困愁城; 祸水东引自受害,大战爆发梦魂惊。张伯伦原以为奉行“绥靖”可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并促使希特勒反苏 反共,祸水东引;结果事与愿违,局势缓和不成,反倒刺激了纳粹头子的侵略胃口,严重削弱了英法集团的战略地位。丘吉尔对此忧心忡忡。希恃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 割让了 1.1 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 360 多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入。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防御工事,这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 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以与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道、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 丧失了 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的工 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爪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在英国统治集团中,似乎只有丘吉尔一个人看到了这一点。再没有别的 人像他 10 月 5 日在下院的演说里那样把慕尼黑的后果讲得如此透彻。他说:“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我们正处在第一等的大祸之中。到 多瑙河的门户到黑海的门户已经洞开了。”他进一步指出,所有中欧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国家,都将一个接一个落入以柏林为中心的庞大的纳粹政治 体系中,不要以为这是结尾,它只不过是刚刚开始。然而,丘吉尔并不是在朝之臣,他的话并没有引起英国统治集团的关切和注意。张伯伦继续执迷不 悟地奉行他的绥靖政策。对法国来说,慕尼黑是一场大灾祸。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他们政治上的 短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拥有100 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 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 35 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国军队,现在法国军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等于失去一条 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国的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同英国的 友好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首都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还不太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兔遭大害。然而,对希特勒来说,慕尼黑的结果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认为征服奥地 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决一雌雄的前奏。德军进占苏台德区还不到十天,希特勒就着手军事部署 来并吞默默尔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所有这些,张伯伦视而下见,仍一味相信,只要他亲自和两个独裁者面 商,就可以使世界形势大力改善。他自以为希特勒“已经被稳住了”,现在需要做墨索里尼的工作。他满怀希望地建议,他和哈利法克斯勋爵在 1939 年 1 月份访问意大利。意大利拖延了一些时候才发出邀请。会谈就在 1 月 11日举行。从《齐亚诺的日记》中可以看到,意大利人对张伯伦一行是“不屑 一顾”的。齐亚诺写道:“实质上这次访问的调子是低沉的彼此之间从来没有真正接触。我们同这些人的距离有多么遥远!不可能有什么开诚布公 的会谈。我们在饭后向领袖说到这些事,墨索里尼说,“这些人同创造了大英帝国的弗朗西斯·德拉克船长和其他伟大冒险家不是用同样的材料做成的 人,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富贵世家的没出息的末代子孙而已。”在张伯伦返回伦敦后,齐亚诺又写道:“和英国人的会谈毫无结果。他 们不想打仗,想尽可能退得慢一点珀思勋爵把张伯伦准备在英国下院发表的演说提纲交给我们,征求我们的意见,说我们如认为有必要,就可提出 修改。领袖对这个演说提纲表示赞同,还说:我认为英国政府首脑把自己的演说提纲送请外国政府核准,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 个不祥之兆!”在 3 月份,英国政治舞台充满一种颠倒反常的乐观主义情绪。拥护慕尼 黑协定的英国各位大臣和各大报纸,无视捷克斯洛伐克里里外外都受到德国的强大压力、形势日益紧张的事实,却对这个使捷克斯洛伐克“万劫不复的 政策”依然信心十足。3 月 10 日,内政大臣在他的选区发表演说时就说到他希望有一个五年和平计划,说是有了这个计划,不久就会出现“黄金时代” 云云。当时,他们还在满怀希望地讨论同德国签订贸易协定的问题。著名的漫画杂志《笨拙》登出了一幅讽刺画,画着约翰牛正从一个恶梦中醒来,刚 喘过一口气,在夜间打扰他的一切恶毒谣言、幻觉和疑虑,都飞出窗外了。就在这张讽刺画发表的当天,希特勒向那个因慕尼黑决议而被夺去边界防线 的摇摇欲坠的捷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向布拉格进军的德国军队,绝对地控制了这个毫无抵抗的国家。在这之前,为了想探明这点残山剩水还能不能挽救,外交部长契瓦尔科 夫斯基最后说服希特勒答应于 1 月 21 日在柏林接见他。这是一幕极悲惨的景象。虽然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来说,接踵而来的下一幕还要更惨。捷外长在这 个不可一世的德国独裁者面前摇尾乞怜,希特勒当时盛气凌人的样子达到了极点。希特勒说,捷克斯洛伐克是由于德国的克制才免于惨遭浩幼。虽然如 此,捷克人若不改弦易辙,他还是要消灭他们。他们必须忘却自己的历史,他们必须唯德国人的命令是从,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唯一的自全之道。具体他 说,捷克斯洛伐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大缩减它的军队,参加反共公约,在外交政策方面接受德国的指导,同德国订立优惠的贸易协定;其中有一个 条件是,未经德国同意,捷克斯洛伐克不得建立任何新工业,解雇一切对德国不友好的政府官员和报刊编辑。最后还有,像德国人那样,根据纽伦堡法 律,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同一天,契瓦尔科夫斯基又从里宾特洛甫那里听到了新的要求。后者威胁说,捷克斯洛伐克人若不立即悔过自新,并且 照办德国人所要他们做的一切,将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不出两个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果然开幕了。3 月 14 日,老 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的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在所谓双方发表的会谈公报上写着:“元首和总统(希恃勒和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 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的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 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 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 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也许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据他的一个女秘书说,希特勒在签字以后, 冲进他的办公室,拥抱了在场的每一个女人。他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生平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恃勒就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了 95 亿马克 的金钱和 100 多万枝步枪,4.3 万多挺机枪,1500 多架飞机,2100多门大炮,500 多门高射炮,300 多万发炮弹,10 亿发子弹和 400 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最大的军火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 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 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 御那个国家了。”就在希特勒宣布把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意志帝国后,3 月 15 日,张伯伦 首相不得不向下院说:“德国军队在今晨 6 时开始占领波希米亚。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已奉政府命令不加以抵抗。”于是,他接着说,他认为他对捷克斯 洛伐克的保证已不再生效了。五个月以前,在慕尼黑会议之后,殖民地事务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在提到这项保证时说:“英王陛下政府感到有道义上的责 任来保持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证。所以,假使发生无故侵略行为,英国政府当然不得不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 整。”到现在,张伯伦却说道:“这项保证直到昨天仍然生效的;但是,由于捷克斯洛代克发表了这个宣言,我们要保证其边界完整的这个国家不存在 了。所以,英国政府就不受这个义务的约束了。”这似乎已成定局。张伯伦在末尾说道:“我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 然应该深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离开轨道。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丘吉尔对张伯伦的讲话十分反感。他说:“首相的反应使我大吃一惊。 他向来认为他自己特别了解希特勒的性格,能够精确估计德国行动的限度。他满怀希望地相信慕尼黑会议是一个推诚相见的会议,他和希特勒、墨索里 尼一起已把世界从战争的无限恐怖中解救出来。现在好像一个突然的爆炸把他的信念以及由他的行动和言论所造成的一切都炸得粉碎了。他对事实作出 了严重错误的判断,不但欺骗了他自己,而且还把这些错误强加给唯命是从的同僚和不幸的英国舆论,这对他来说,当然是责无旁贷的。”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在丘吉尔等人的抨击下,张伯伦只好一反常态,转 而批评希特勒了。他说:“我相信,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大多数英国人民都和我一样,衷心希望这种政策将推行下去,但是在今天,我和英国人民都感 到同样的失望,同样的愤怒,觉得那些希望被对方肆无忌惮地破坏了。对于这个突然遭受侵略的自豪而英勇的民族,对于这个被剥夺了自由、失去 了国家独立的民族,谁能不感到衷心的同情呢?这岂不是企图用武力来称霸世界的一步吗?”似乎到现在张伯伦才明白,这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一步”。不过,即 便这样,这番话和他前两天在下院的声明所抱的态度比较起来也遇然不同。不但如此,张伯伦为了蛊惑人心,也许是为了洗刷自己的名誉,两周后又转而对希特勒所要垂涎的第二个小国——波兰作出了如下的保证“我现在要向 议会报告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必须发动全国的力量来进行抵抗,那么,英王陛下政府将立刻认为有义务 立即给予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英国政府已经向波兰提出大意与此相同的保证了。我还要申明,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明确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它与英王 陛下政府将采取同样的立场。”不过,现在的情况已非昔日相比了。如今,英国已失去了空军优势,甚 至连空军均势也丢掉了;德国以武力进占莱因地区,齐格菲防线已经筑成或正在建筑;柏林一罗马轴心成立了;奥地利被德国并吞同化了;慕尼黑协定 背弃和毁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占领了它的防御工事,它的强大的斯科达兵工厂从此替德军制造军火;罗斯福总统想通过美国的干预来稳定或澄清欧 洲局势,也被一手撇开了;而苏联多次倡议联合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援救捷克斯洛伐克,却没人理睬;在英国只能提供两个师来增强法国边境防务的时候, 本来可以对付尚欠完备的德国军队的 35 个捷克师,也被扔掉不要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现在,把所有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丢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英国却一 手领着法国,迈步前进,要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丘吉尔说,“但在过去,只要有人提到要制止希特勒的侵略扩张,就会被认为不讲道理,轻率卤莽, 不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现在到了最后田地,两个西方民主国家又宣布时刻准备为了波兰的领土完整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历史,据说其中大部 分是人类罪恶、愚蠢和痛苦的记录。”丘吉尔进一步指出,在东欧方面,任何足以组织抵抗德国侵略的手段, 现在差不多都完了。匈牙利已经投入德国的阵营。波兰起先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趁火打劫的态度,现在又不愿意同罗马尼亚密切合作。不论波兰或罗马 尼亚都不让苏联军队越过它们的领上去反击德国侵略者。丘吉尔说,“大同盟的关键就是同俄国达成谅解。”3 月 19 日,深受当时局势影响的苏联政府,再次提出召开六国会议协商 共同制止侵略的建议。对于这个问题,张伯伦一直抱着顽固敌视的态度。他 在 3 月26 日的一封私人信中写道:“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俄国极不信任。即 使它愿意,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否有能力维持一次强大的攻势。而且对于它的动机,我也不予信赖;在我看来,它的动机同我们的自由观念毫无关系。 它只是挑拨是非,惟恐天下不乱。”因此,苏联的六国会议的建议就这样受到冷淡的看待并被粗暴地打消了。张伯伦政府对诱使意大利脱离轴心的可能性曾寄予很大的希望,现在这 种可能性也逐渐消失了。3 月 26 日,墨索里尼发表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演说,他针对法国进行暄责并提出了意大利对地中海的领土要求。4 月 7 日,危机 进一步扩大,这天黎明,意大利军队悍然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经过很短的战斗,就占领了整个国家。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将要成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基地一 样,阿尔巴尼亚也会成为意大利进攻希腊和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英国政府早已对东北欧的和平利益承担义务。“对东南欧的威胁又怎么办呢?” 丘吉尔说,“这艘和平的大船已处处出现漏洞了。”4 月 9 日,丘吉尔写信给张伯伦,希望他“将在议会发表的声明也能够像对待波兰协定那样,提出 联合战线的建议”。现在英国和德国之间所有的关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伯伦终于相信纳粹德国是要打仗的。于是,他向四面八方的国家,只要不予拒绝的, 都提供保证并订立盟约,也不管英国对这些国家能否给予有效的援助。除了向波兰提供保证之外,还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保证,接着又同土耳其结盟。 希特勒对此恨之人骨。4 月 28 日,他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今天,既然英国报纸和英国官方都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反对德国不可这样的观点,为证实这个观点还推行我们所知道的包围德国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 英德海军条约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在同一篇演说中,希特勒也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他把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作为直接的理由,希特勒说,“在 某种情况下,如果德国与任何其他国家发生冲突而使英国卷入战争的话,这个保证将使波兰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因此,这个协定已不复存在了。”1934 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废除,是一个极其严重和具有极大威 胁性的步骤。直到 1939 年 1 月里宾特洛甫访问华沙时,里宾特洛甫还对这个条约一再加以肯定。这个条约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是按照希特勒的愿望经 过谈判订立的。它也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对德国显然是有利的。这两个协定都曾在德国还是弱国的时候使其地位好转。英德海军协定事实上等于英国 纵容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因而使斯特雷萨阵线等①的决走都归于无效。德波协定则使德国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于奥地利,其后集中于捷克斯 洛伐克,使这两个不幸的国家惨遭蹂躏毁灭。德波协定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波兰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并使东欧各国之间不能发展休戚相关的团结,现在, 当这个协定已为德国效劳之后,被单方面的行动撕毁了。波兰得到了暗示,使它知道它现在正处在可能遭受侵略的范围之内。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英国政府对于它给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除 非纳入英国同俄国达成的一个全面协议的体制之内,否则都没有军事上的价值。”正是为了这个目的,4 月 16 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了英 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条约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 为合适的话,还可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苏联这一建议,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张伯伦 一心一意要把苏联排除在欧洲大国集团之外,就像他在慕尼黑时代所做的一样。那些顽固坚持反共的波兰上校们,即使在德国人快要进入他们的大门的 时候,也拒绝接受苏联的援助。丘吉尔 5 月 4 日在一篇评论中就此写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时机。 自从俄国提出建议以来,已过了 10 天或 20 天了。英国人民现在既已牺牲了向来遵守而又很难改变的习惯,接受了征兵制的原则,他们有权和法国一起 要求波兰不要在共同事业的道路上设置障碍。我们不仅必须接受同俄国的充分合作,而且必须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参加 这个大联盟。这三十善战的民族,合起来大概有 20 个师的精锐部队。一个友好的俄国给它们提供军人和其他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俄国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丘① 英、法、意三国为讨论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1935 年 4 月在斯特雷萨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三国应就东欧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承认维持奥地利独立和完整是三国井同政策的基础:对德国片面破坏《凡尔赛和约》规定而重新武装表示遗憾,三国同意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反对足以危害欧洲和平的片面废除和约的行 动,并将为此目的进行亲密合作。吉尔强调指出,“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各个国家和民族联 合成一个坚固的阵线,以反对新的暴行或侵略。这条阵线如果以坚定的信念建立起来,进行坚决果断而有效率的军事部署,再同西欧国家的力量联合在 一起,就足以对付希特勒、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戈培尔及其同伙,其力量还可以使德国人不敢随便挑战。”可是,事实却正相反。英法政府首脑对苏联的建议,却采取了十分不负 责任的错误态度。谁都知道,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同希特勒谈判,亲自出马,飞来飞去。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只派去一些无足轻重的 角色,在最后派去进行军事谈判时,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对这一谈判仍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三国互助条约和军 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苏联接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 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到 8 月中旬,英国和法国同苏联在莫斯科的谈判,事实上陷于停顿状态。 当英法军事代表团乘船于 8 月 11 日抵达苏联首都后,他们不与苏联代表讨论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用什么武力来对付纳粹侵略。他们避而不谈缔结 军事条约的实质问题,只就抽象的无关紧要的所谓“原则问题”消磨时间。苏联代表伏罗希洛夫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 一项全面的军事条约”。这位苏联元帅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条约规定波兰该采取什么行动?一旦战争爆发的话,英国拿得出多少军 队来援助法国军队?比利时会怎么办?但他所得到的答复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法国代表杜芒克说,他对波兰的计划一无所知。英国代表德拉 克斯吞吞吐吐地说,目前英国有 5 个正规师和 1 个机械化师。苏联说,战争一开始,它能派出 136 个步兵师,5000 门大炮,1 万辆坦克和 5000 架飞机来 对付从西面来的侵略者。在 8 月 14 日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元帅强调指出,根本的问 题是,波兰是否愿意允许苏联军队进入它的领上去迎击德国入侵的问题。如果不愿意的话,盟国又怎么能阻止德国军队迅速席卷波兰呢?他具体问道,“英国和法国的总参谋部是否认为苏军可以越过波兰,特别是越过维尔那山 峡和加利西亚去同德军接触?”这是问题的核心。最后,如坐针毡的英法代表认为,伏罗希洛夫提出了他们所没有资格处理的政治问题。在 8 月 21 日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再次重申,苏联代表团的愿望过去是, 现在仍然是,同意组织三国武装部队的军事合作;苏联同德国并无共同边界,只有苏联军队在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条件下,它才能给英、法、 波、罗以援助,如果不允许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他们就无法同英法军队合作,苏联军事代表团无法设想英国和法国的政府和总参谋 部,在派出代表团到苏联来的时候,怎么会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给他们以指示?这只能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同苏联进行认真而有效的合作的 愿望。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国政府指示回答苏联关于波兰的问题,等了三 天都没有回音。在 8 月 17 日,杜芒克曾给巴黎打电报说,“苏联是想订军事条约的。它不想要我们给它一张没有具体保证的废纸。伏罗希洛夫宣布,只 要他所说的那个关键性问题解决以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要求巴黎设法使华沙接受苏联的援助,但却遭到英法和华沙统治集团的粗暴拒绝。 这时,英法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既然苏联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没有成功,那么苏联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西方 国家的“祸水东引”政策。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 1939 年 8 月 23 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 包围,使苏联赢得宝贵的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却说希特勒经过多次谋划,终于在 8 月 31 日中午作出了最后决定,发出 了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9 月:日拂晓 4 点 45分,150 多万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 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 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人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要使波兰人不分军民第一次尝到人类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 月 27 日,纳粹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无论如何,英国总应主动对德宣战支援 波兰。可是,实际上张伯伦政府在最后时刻背弃了自己的庄重诺言,逃避履行对波兰的义务而要同德国谈判和平解决波兰问题。这事实上是在安排新的“慕尼黑”,只不过这次涉及的是波兰问题。著名的工党活动家休·多尔顿 在 9 月 2 日的日记中写道:“看来,绥靖政策又重新盛行,我们对波兰人的许诺遭到蓄意破坏。”英国人民认为,后退是不应该的,已经遭到可耻失败的绥靖政策应当寿 终正寝,而英国必须履行对波兰的义务,也就是首先向法西斯德国宣战。下院的绝大多数议员也支持这种意见。张伯伦不了解民众和下院的心情有多大 变化,他竭力想赢得时间,同德国人举行谈判从而避免宣战。9 月 2 日,下院爆发了一场危及政府的辩论。议员们要求英国履行对波兰的义务。形势逼人。如今英国政府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9 月 3 日中午 12 点 6 分,张伯伦这个曾经冒着丧失政治生命的危险,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对希特勒一味绥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发表了沉痛的演说,宣布英国现在已 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他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力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 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话着看到希特勒主义 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张伯伦未能看到这一天,1940 年 11月 9 日,他怀着绝望的心情与世长辞了。9 月 3 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之下,被 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从而彻底破产了。时局的客观进程终于打通了丘吉尔通往政权之路。正是: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形势随人愿,丘氏被起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 下章分解。第十五章重返海军部重返海军精神爽,局势紧张海战忙;“晦暗不明”终突破,损兵折将费较量。在希特勒对波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以及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以后,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个漫长而沉闷的间歇期。欧洲这一情况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惊讶。有的人把欧洲这个阶段称作“晦暗不明的战争”,有的人称它为“奇 怪的战争”,这就是说,英国虽然已经正式对德宣战,而实际上战争并未进行。英法两国政府在援助波兰的问题上袖手旁观,而在波兰陷落后又不想刺 激德国人,深怕妨碍同德国议和。实质上,这是慕尼黑政策在新条件下的继 续。英国人民对这种现状极为不满。在英国下院和首相官邪门前,许多男女 青年整天抬着标语牌游行,高呼口号,张贴海报,抨击政府的错误政策。标语牌上写着:“丘吉尔应当回内阁!”就这样,在群众的要求下,张伯伦才 让丘吉尔重返内阁,担任海军大臣。张伯伦是个诡计多端的政客。他所以任命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并不是 出于对他的信任,而是形势所迫。当时西线陆上战争,虽然“纹丝不动”,但是海上的战斗,却从战争一开始便激烈地进行着。希特勒早已向德国发出 命令,要对英国实行全面封锁,猛烈袭击英国舰队和商船,并咬牙切齿地说,不把它战死,也要把它困死。就在丘吉尔上任的当天——9 月 3 日晚上 9 时, 英国开往外国的 13500 吨客轮“雅典娜”号,被德国鱼雷击沉,有120 人丧 命,其中有 28 人是美国公民。9 月 5 日和 6 日,“波斯尼亚”号、“皇笏”号和“里奥·克拉罗”号先后在西班牙沿海被击沉。所有这些都是重要船只。当时情况的确严重,丘吉尔几乎昼夜工作,每天工作长达十八九个小时, 他到海军部后(第二天)发出的第一个指示,就是要海军情报局局长给他写一份报告,“说明今后几个月中德国现有的和将建成的潜艇的实力。要把航 行远洋的和小型的潜艇加以区别。关于每种潜艇续航能力的天数和英里数,并分别加以估计。”丘吉尔从中获悉,德国共有潜艇 60 艘,到 1940 年初可 有 100艘。而且有长距离续航能力的潜艇,数量极多。可以看出,希特勒确 实有意使其潜艇尽早地在极远的海洋中展开活动。丘吉尔考虑,为了支持日后庞大的战争和维持英伦三岛人民日常生活需 要,必须组织一支强大的护航队,保持航运的畅通,打破敌人的封锁,这已成为当时海军最迫切的任务。为此,丘吉尔和他的同事曾召集船主们就有关 航运的防御事项进行经常的磋商。此外,对各船长发出训令,指导他们如何应付在战时必然要遇到的许多不熟悉的事情;同时向他们提供特殊的信号和 其他设备,使他们能够参加护航队。商船船员们面对不可预测的前途,抱着果敢的决心,他们不满足于担任消极的任务,却要求武装。商船使用大炮进 行自卫,在国际法上,是一向被认为合法的。武装远洋商船和训练水手,使他们能够自卫,便成为海军部立即付诸实行的计划中的重要部分。丘吉尔认 为,迫使潜艇潜入海面下袭击商船,而不是在海面上以炮火袭击,这不但使商船有较大的逃避机会,而且使袭击商船的潜艇浪费其宝贵的鱼雷,往往徒 然消耗鱼雷而毫无所获。就这样,在战争爆发后的三个月内,英国有 1000艘商船至少各装备了一门反潜艇大炮。在丘吉尔强有力的领导下,对开往国外的商船都组织了护航队。到 9 月8 日,三条主要航线已开始通航,组织了由利物浦和泰晤士河驶往西方的海 洋,以及在泰晤士河与福思河之间的沿海护航队。在这些港口和在国内外许多其他港口管理护航队的人员,都包括在作战计划之内,并已开始派遣。同 时,所有在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驶往外国的一切船只,凡未编入护航队的,都奉命驶往普利茅斯和米尔福德两个港口,所有单独的出口航行全部取消。 在海外,也在加快采取具体步骤组织返国护航队。其中最早的一批在 9 月 14日由弗里敦和 16 日由诺瓦斯科夏的哈利法克斯港分别出发。在月底以前, 正常的远洋护航队已经开航,出航的船队由泰晤士河和利物浦出发,而驶回的船队则从哈利法克斯、直布罗陀和弗里敦出发。在护航制度建立以后,海军第二个重大需要,就是为护航队物色一个安 全的根据地。9 月 5 日下午 10 时,丘吉尔为这个问题举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会议。这唤起了他的许多旧时的回忆。在对德国的战争中,斯卡帕湾是一个很 好的战略据点,英国海军从那里可以控制北海的出口,并执行封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到最后两年,英国的大舰队才被认为具有足够的优势力量, 可以向南移到罗赛斯湾,因为在当地舰队可以利用一个头等的造船厂。但斯卡帕湾因与德国的空军基地距离较远,现在显然处于最好的位置,海军在作 战计划中已经明确选定它作为海军的基地。但是,这里的防空设备极差,过去几乎完全没有给予注意。除了在霍伊 岛的海军油库和驱逐舰停泊处有两个高射炮中队加以保护外,在斯卡帕湾可以说没有防空设备。在舰队留驻时,在柯克沃尔的附近,有一个机场可供海 军飞机使用,但是没有为皇家空军直接参加防御所需的设备;至于沿海岸的雷达站虽然可以使用,却不完全有效。关于在威克驻扎两个皇家空军战斗机 中队的计划虽然核准,但这个措施在 1940 年以前不能实现。丘吉尔要求一个立即行动的计划,但鉴于防空力量非常紧张,办法极其有限。为使事情顺利 进行起见,海军部准备在舰队留驻斯卡帕湾期间,派遣两个海军战斗机中队驻在当地,以便保护。丘吉尔觉得有责任尽早去视察斯卡帕湾。9 月 14 日晚上,也就是他就职 后的第十天,他带了几个随员前往威克。以后两天,他用大部分时间视察港口人口处以及水栅和铁丝网。他确信这些设备和上次大战时同样完好,并且 对它们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重要的增添和改进。丘吉尔同那里的舰队总司令福布斯将军和高级军官们一起在“纳尔逊”号旗舰上,不但讨论了斯卡帕湾, 而且讨论了整个海军问题。舰队的其余舰只正隐蔽在尤湾,17 日,海军上将陪丘吉尔乘“纳尔逊”号到了那里。在他们通过出人口,进入大海以后,海 军大臣发现,这艘巨舰并没有驱逐舰护送,大力惊讶。他说:“我以为,即便是一艘战列舰也至少要有两艘驱逐舰护送,才能驶入大海。”但是,海军 上将答复说:“当然,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我们的驱逐舰数量不足,无法实行这种规则。你知道,好多年来,我们的海、空军基本上是原封不动。”晚上,丘吉尔一行停泊在尤湾内。那里聚集了英国本土舰队的巨舰四五 艘。进入海湾的狭口有好几重指示铁丝网封锁着,而无数备有潜艇探测器和深水炸弹的巡逻艇和哨船,正穿梭般地往来。苏格兰壮丽的紫色山峰在四周 耸立着。丘吉尔的思想回到了 25 年前的另一个 9 月。当时他就在这个海湾内访问了约翰·杰利科爵士和他的舰长们,发现他们的战舰排成长列,停泊在 港内,正像现在一样,听任不可预测的命运的摆布。当时的舰长和海军将领们,大部分都已逝世或早已退休。现在当他分头访问各舰时,介绍给他的负责高级军官,在很久以前,都只是一些海军准尉或上尉。在上次大战以前, 丘吉尔曾有三年的准备,因而能同大部分高级军官相识,并核准他们的任命;但现在,都是新人和新面孔了,完全是不同的一代人了,只有舰船,大部分 还是在他任职期间开始建造的,没有一艘是新的。这真是一个离奇的经验,好像突然回到了前世一样。但是,从海波下面来的危险,因为有了更强大的 潜艇而变得更为严重;从空中来的危险,不但能发现你的隐藏地点,并且能实施更严重或更具有毁灭性的袭击!18 日清晨,丘吉尔又视察了两艘军舰。途中,在炎热的阳光下,在一条 闪闪发亮的清溪旁边,他与舰队总司令共进野餐。这时许多往事在他的脑海中起优,使他觉得难以排遣。随即诵出了如下的诗句:看在上帝面上,让我们坐在地上 叙述帝王们死亡的悲惨故事。 没有一个人曾在这样一个间隔期内, 两度经历同样可怕的里程。 没有一个人曾像我那样感到身在顶峰时所面临的危险与责任; 同时,也没有一个人曾像我体会到 重要的军舰沉没和发生重大差错, 海军大臣去遭到何等的待遇!如果真要把往事重新经历一次, 我是否再忍受一次被撤职的痛苦! 我觉得自己, 像是一个孤独失群的人 在空寂的宴会厅里徘徊, 灯火已经熄灭,花环已经凋谢, 人们已经散去,只他一人还在!丘吉尔陷入沉思:如今,波兰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法国往日的战争热 情,现在几乎完全消沉下去;意大利和日本已与纳粹德国结成“钢铁同盟”;俄国巨人已被错误的政策排除在同盟之外;美国会参加我们这一边吗?英帝 国虽然完整,但准备不足,缺乏应战的充分条件。英国在新的决定性的武器方面,在数量上却处于可悲的落后状态。整个前景似乎相当黯淡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丘吉尔一行于第二天早晨乘火车返回伦敦。当他 在月台上看到第一海务大臣时,感到大为惊讶。庞德海军上将的神情极其严肃。“我要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臣。‘勇敢,号昨天晚上在布里斯托 尔海峡中被击沉了。”“勇敢”号是英国最老的航空母舰之一,在 9 月 17日傍晚搜捕一艘敌舰时,与一艘德国潜艇相遇,在全部 1260 名海员中,有500 名被淹死,包括以身殉职的马凯格·琼斯舰长在内,三天前,另有一艘 航空母舰,即后来变成很有名的英王陛下军舰“皇家方舟”号,也在同样情形下受到了潜艇的袭击。所幸鱼雷没有击中目标,而潜艇本身却立即为护卫 它的驱逐舰所击沉。在丘吉尔任海军大臣的第一个月内,由于海军部实行了护航制度,加紧 武装了商船,并对德国潜艇展开了反攻,海上作战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在宣战后最初的七于中,英国在吨位方面的损失等于 1917 年(即上广大战中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