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对城内国民党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4 月 29 日,大同城内国民党军派代表与解放军正式谈判。这一天,守城的国民党军1.3 万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大同获得解放。接着,5 月 5 日,解放军 又乘势攻占了安阳,歼国民党军 1.5 万余人。当天下午,新乡国民党军2 万 余人被迫全部投诚。至此,华北地区全部解放。在当时情况下解放军这样做, 应该说是做了很大让步的。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军部队中有些同志产生了急躁情绪,认为“绥远方式”吃亏,又太麻烦,太不干脆。聂荣臻、薄一波根 据中央意图,一再要求解放军方面的代表一定要耐心会谈,能让步的地方可以让步,力求“绥远方式”取得胜利。4 月 18 日,聂荣臻在华北军区直属队 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绥远谈判问题上的急躁情绪,是与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不一致的。“不明了这样的斗争方式,更便于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敌人这不是由于我们力量小,而正是由于我们的力量已是强大的。”绥远和平协议达成以后,斗争并没有结束。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诱迫董 其武率部西撤,以便继续控制。董其武进行了抵制。但董其武的部下,情况很复杂,有的坚持顽固立场,有的受阎锡山拉拢,进行破坏,使协议的执行 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预定 6 月底公布协议的计划未能实现,按预定日期进驻归绥的解放军代表被阻挡而折返。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 7 月 14 日给毛泽 东写了封长信,提出了解决绥远问题的意见。7 月 16日,毛泽东在聂荣臻、薄一波陪同下,接见了傅作义、邓宝珊。毛泽东表示傅作义的意见很中肯, 就按傅的意见办。7 月 18 日,解放军方面派出的工作委员会抵达归绥,但受到董其武某些部属的百般抵制,个别工作人员甚至还因遭受特务分子的袭击 而牺牲,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协议只是一纸空文。至 7 月 24 日,工作委员会的大部分人员被迫撤出归绥。与此同时,董其武部有些小部队也不断向解放 军防区袭击骚扰。对此,聂荣臻、薄一波于 7 月 30 日电示绥远军区司令员姚喆等人,解放军宜一方面提高警惕,如敌来袭,坚决还击,并记录在案; 另一方面又要忍耐,不要主动出击,尽量避免事端,以利于和平解决绥远问 题。鉴于阻力大、困难多,毛泽东决心让傅作义出面解决绥远问题。毛泽东说:“绥远起义后,不用军管方式,可设军政委员会,由宜生先生(指傅作 义)任主席。”①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很快宣布成立了绥远军政委员会,傅作义为主任,邓宝珊与解放军代表高克林为副主任。聂荣臻遵照毛泽东的意图, 对傅作义的归绥之行作了精心安排。他专门指示华北军区拨了一列铁甲列车,内挂一节软卧车厢,并派一个营的兵力护卫。薄一波也亲自打电话通知 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拨出现大洋 15 万元,作为傅作义此行的活动经费。傅作义也从他原来部队积蓄的奋斗基金里拿出现大洋 5 万元,将这 20 万元带到 绥远,准备慰问那里的部队官兵。8 月 20日,中共绥蒙区委城工部部长潘纪 文代表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陪同傅作义、邓宝珊等启程赴归绥。那天, 聂荣臻和薄一波亲自到西直门车站送行。傅作义到达绥远后,与邓宝珊、董其武等一起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终于 使绥远和平起义逐步成为现实。傅作义 9 月 11 日致电聂荣臻、薄一波,对绥远起义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他在电报中这样说:“经连日分别传见 说明,军政干部对中共领导及人民政府各项政策,均表拥护,尤其对毛主席敬仰崇拜之热忱,出乎一般意想之外。”电报中提出了要团结大多数,肃清 特务分子,妥慎处理纪律不好的单位,逐渐教育整编军队等四项原则,并对董其武发表起义通电的步骤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②薄一波将傅作义的电文和 以聂荣臻、薄一波名义发出的复电稿一并转呈毛泽东。毛泽东亲自作了修改,批准了复电稿,充分肯定了傅作义的意见。9 月 19 日,董其武、孙兰峰将军 等 39 人联名通电毛泽东、朱德、聂荣臻、薄一波,宣布率全体官兵 6.5万人 起义。绥远终于和平解放。20 日,毛泽东和朱德,聂荣臻和薄一波,分别致 电董其武将军等人,予以慰勉和祝贺。绥远方式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绥远问题,毛泽东很重视,半年 内 7 次会见了傅作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绥远国民党军的宽大政策和耐心等待,对以后一些城镇的和平解放及众多国民党将领的起义等都产生了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聂荣臻和薄一波在和平解放绥远的复杂过程中,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意图,为“绥远方式”这一战略方针在绥远地区的胜 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① 《傅作义传略》,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4 页。② 《傅作义传略》,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80 页。第五十八章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 已派美军武装入侵朝鲜,同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在这关系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生死存亡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历 史关头,经毛泽东提议,7 月 7 日和 10 日,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在朝鲜战争形势下的国防问题。聂荣臻出席了这两次会议。7 月 13 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作为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为贯彻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落实组建东北边防军的任务,通知中南军区以 第十五兵团部为基础,组建第十三兵团部,率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于8 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与已在那里的第四十二军集结待命。8 月 5 日,聂荣 臻电令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待命出动作战。”但由于准备工作艰巨复杂,过于急迫,难以按时完成。于是,他 在帮助中南军区为第十三兵团调配干部、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落实铁路前运计划等工作的同时,于 8 月 18 日再次电令邓华:“请加紧督促,务于 9 月 30 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第十三兵团按时完成了集结待机的任务。东北边防军(除第十二兵团 4 个军,配属 3 个炮兵师,1 个高炮团,1 个工兵 团,共 25万余人)的迅速组建和做好入朝参战准备,为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 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 月 1 日,东北军区向总参谋部请示,可否派部分高炮部队到鸭绿江大 桥朝鲜一侧布防,以保护这座大桥。聂荣臻认为,鸭绿江大桥是中朝两国之间唯一的重要通道,一旦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8 月 2 日,他向毛泽东、 周恩来报告:关于东北军区请示的问题,“经研究后,感到还是派出为好因为鸭绿江的桥梁对我来说是必须保护的”。4 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 此后,经征得朝鲜方面同意,东北军区部队对鸭绿江大桥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战争进程中,美军飞机昼夜对这座大桥狂轰滥炸。聂荣臻一再指示部 队设法保护好大桥。后来部队创造性地架设了一座与鸭绿江大桥并行的水下桥,桥身隐藏在水面下,空中侦察不易发现,可以保障通行。水面桥炸断了 能很快修复,水下桥则始终未被炸断过。中朝之间的这条通道一直没有被切断,这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8 月下旬,聂荣臻看到美国积极调兵遣将,预感到战局可能很快逆转, 一旦中国被迫军事卷入,光靠东北边防军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在请示毛泽东同意后,命第九和第十九兵团预作准备,到山海关以内地区集结, 必要时支援东北边防军作战。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 接着大举北进,向中国边境压来,迫使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但在当时,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问题,党内是有不同意见的。有的人认 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一年,各方面物质条件还很差,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聂荣臻也有些担 心,认为“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困难很多。部队嘛,兵员不少是充实的,但武器弹药怎么办?对付现代化战争,坦克、飞机、炮兵几乎什么都 没有,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弹药都困难呀”。当时,毛泽东对出不出兵① 《当代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第 1 版,第 429 页。问题考虑了很久。最后,终于在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一再请求下,从维 护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根本立场出发,毅然下定了 决心。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出兵朝鲜的问题。聂 荣臻列席了会议。会上,毛泽东表示:大家摆的困难都有理由,但朝鲜处于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就这样,中共中央 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聂荣臻历来组织观念很强,既然中央已作出决定,他就全身心地投入抗美援朝战争。10 月 2 日凌晨,总参谋部接到情报,南朝鲜军于 10 月 1 日越过三八线。 后又得知, 10 月 7日美国侵略军不顾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也大举越过三 八线。聂荣臻将情报及时报告给了中央军委。10 月 8 日,毛泽东正式发布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指出:“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 反对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 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参战。 志愿军出国作战以后,总参谋部的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总参谋部,还是战争年代的那个小班子,主要是作战部、情报部、机要局等,人员很少,但很精干。紧张激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本来就极为繁忙的聂荣 臻,更感到工作千头万绪,难以应付。这时,他想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极富领导艺术,又是个哲学家,有一套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 有一天,聂荣臻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样多职务,怎么搞呀?”毛泽东干脆地对聂荣臻说:你主要抓总参谋部的工作,抓抗美援 朝。其余的事,你不要管。聂荣臻心里有了底,他毫不犹豫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抗美援朝战争上。 华北军区、卫戍区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别人去做聂荣臻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担负起组织志愿军出国作战的任务。 其中包括极其复杂庞大的后勤保障工作。从志愿军编组、训练、集结、运送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到军工生产、伤病员安置、兵员补充等等,他都亲自过 问,并与总后勤部和其他有关部门一起组织实施。在朝鲜战争中,总参谋部经常根据前线的情况,提出作战方面的意见, 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毛泽东对聂荣臻代拟的作战电稿,看得很细、很慎重,经他修改批准后,发到前方。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那一段时间,聂荣臻来毛主席这里的次 数最多。他们一个是军委主席,一个是代总参谋长,经常见面,直到朝鲜战 争结束。聂荣臻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是晚上睡觉,早晨早起办事情,除了敌人“扫荡”时例外,每天的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然而,毛泽东在战争期间养 成的习惯是夜间工作,白天睡觉。那时,有关作战方面的事情,都由聂荣臻送给毛泽东看。聂荣臻为了适应毛泽东的习惯,白天办公,晚上去毛泽东处 请示汇报。毛泽东同意了,就定下来。聂荣臻常说:朝鲜战争时军情紧急啊,有时候,毛主席忙了个通宵,正 在睡觉,我总不忍心打扰他,好让他恢复精力。但有些事很急,我又不得不去把他叫醒。周总理的习惯是每天起床后先要到卫生间去,有些急事,我也 不得不到卫生间去找他。1950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5 日,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直接指挥下,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进行了第一次战役, 歼敌 1.5 万人,把所谓“联合国军”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稳住了战局。聂荣臻深为初战胜利而振奋。他高兴地说:“心里有了底了。”10 月 27 日,聂荣臻向毛泽东报告,为增强志愿军兵力,拟组织第九兵 团入朝,干粮、棉衣等军需品正紧急补充,铁路运输计划也已经与腾代远商妥。毛泽东当天就批准了这个报告。11 月 7 日,第九兵团由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宋时轮率领进入朝鲜,担负东线作战的任务。这对志愿军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战役于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4 日进行。这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 万人,将敌人击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取得了更加辉煌的胜利。在第二 次战役发起之前,聂荣臻看到彭德怀报来的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认为非常正确,立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批准了这 一作战部署。11 月 26 日,也就是第二次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聂荣臻向毛泽东报告: 根据彭德怀等前线将领的意见,建议从关内国防军和公安部队中,用自动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方式,动员一批有作战经验的老战士补充前线部队,以保持 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对国内部队也是一次有力的抗美援朝的政治动员。①毛泽东第二天就予以批准。经过 1 个多月的动员, 12 万名兵员被补入部队。其 中有 4 万多人是打过仗的老兵。这些兵员,分别编成 32 个补训团零 8个独立 营,于 1951 年 3 月补充到了前线各部队。12 月 31 日至 1951 年 1 月 8 日,志愿军以大规模进攻的态势,在朝鲜人 民军配合下,进行了第三次战役。此役歼敌 1.9万余人,解放了汉城,将“联 合国军”打迟到三七线附近地区。发起这次战役之前,彭德怀、邓华根据毛 泽东指示,于 12 月 15日上报了向三八线以南挺进的作战计划。聂荣臻于接 到这个计划后的第二天,附上自己的意见转报毛泽东。聂荣臻认为,敌人可 以在三八线附近集结 13 到 16个师,志愿军是 6 个军部 18 个师,兵力上不占 绝对优势,因此建议推迟这次进攻战役,使志愿军得以休整补充,待 1951 年 2月第十九兵团入朝,即可集中 3 个兵团的优势兵力发动进攻。19 日,彭 德怀也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志愿军的总体作战部署应立足于做艰苦、长期的打算。毛泽东复电认为这些意见是正确的,但为粉碎敌人“整军再战”的图 谋和配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政治斗争,仍应于年底发动进攻战役。中央决心已定,聂荣臻立即组织兵员和物资的前送工作,以保障前方作战需要。12 月 27 日,他在答复彭德怀的电报中说:杨得志兵团正在现地补充武器和新兵,加紧训练,待命开进;另编组了第二十三兵团,不久即可入朝;空军已 派小组到朝鲜调查机场情况,准备入朝参战;动员的老兵正加紧前运,补充 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但志愿军已疲惫不堪,补给困难的弱点 也暴露了出来。敌人抓住这一弱点,1 月下旬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于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于 1951 年 1 月 25 日至 4 月 21 日进行了第四次战役,顽强 抗击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进攻,并进行了横城反击战,取得歼敌7.8 万余人的 重大胜利。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47 页。2 月 7 日,中央军委鉴于朝鲜战争已经出现了长期化的态势,决定从国 内抽调部队,轮番到朝鲜战场作战。为了贯彻这一决定和支援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聂荣臻加紧组织第三、第十九兵团入朝参战。2 月 15 日,以杨得 志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治委员的第十九兵团进入朝鲜。3 月 18 日,以王近山副司令员率领的第三兵团进入朝鲜。这两个兵团及 12 万兵员的入朝参战, 有力地加强了志愿军的作战力量。4 月 22 日至 6 月 10 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配合,进行了第五次战役, 共歼敌 8.2万人,粉碎了美军企图在朝鲜半岛蜂腰部大规模登陆,然后南北 夹击的阴谋。6 月 13 日,聂荣臻向毛泽东报告,为了恢复经第五次战役后的第三、第 十九兵团的战斗力,建议这两个兵团各整编为两个军,各腾出一个军的架子回国接收补充的部队①。14 日毛泽东批示:“照办。望加速进行,争取于 6 月底调配完毕。”但由于当时一些特殊原因,总参谋部于 7 月上旬,仅为两个兵团补兵 4.7 万人。接着,聂荣臻又组织了以杨成武为司令员,张南生为 政治委员的第二十兵团的入朝参战工作。这些生力军的到达,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美军于 6 月 30 日发表声明,说是奉美国政府 之命,愿意同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停战谈判。7 月 1 日,金日成、彭德怀发表声明,同意停战谈判。此后,朝鲜战争即进入相持阶段。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53 页。第五十九章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量的工作是后勤保障。聂荣臻说:“严格他说,我们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的。”①第五次战役前,彭德怀在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这 次打胜了,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聂荣臻每天一到办公室,后勤方面的电报几乎都是一大叠。整个后勤工作是周恩来亲自抓的,他提出了出国作战要自力更生,立足 于国内供应的方针。第一批志愿军出国时,走得非常仓促,周恩来和聂荣臻多次给总后勤部打电话,催问冬装的生产、调运情况,要保证每个出国作战 的战士都有 1 套棉衣。1951 年 1 月,周恩来和聂荣臻出席了在东北军区召开的志愿军第一届后 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运输问题,运输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大问题。几次战役下来,敌人已摸清志愿军只能携带一个星期的粮食弹药 等军需品,公开宣称志愿军只能发动“礼拜攻势”,即每次战役进攻,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于是,美军就有意拖到志愿军弹尽粮绝时再发起反攻,以造 成志愿军的被动困境。后勤会议认为,当前后勤工作的关键是运输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聂荣臻在会上说:“虽然东北准备了很多物资,但运输工具既 少又不好,又有飞机轰炸,运不上去”,“‘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在朝鲜打败美帝,不仅是小米加步枪,还要加很多 东西后勤将随部队的进步而加重负担。计划性组织性要加强,没有计划、没有组织是不行的。”①这次会议,对促进志愿军后勤工作向适应现代化战争 的要求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志愿军是大兵团连续作战,第三次战役以后,提出了要进行联合兵种作 战的问题。战争物资消耗很大,就地补充几乎是不可能的,朝鲜北方的城镇乡村被炸成一片废墟,缴获的少量物资也往往被敌人炸掉,一切都得靠国内 运去。铁道兵部领导军事运输的开始是滕代远,以后是吕正操,他们为完成军运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3 月 21 日,聂荣臻召开特种兵例会。他对炮兵、 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兵种的领导人说:彭德怀司令员前不久回京时提出,对付高度现代化的美帝国主义军队,我们也要进行联合兵种作战。这样, 后勤供应问题更复杂,各部要在月底前完成联合兵种作战及其后勤保障计划。此后,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聂荣臻多次召集各 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解决后勤保障问题。5 月 19 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 此后,即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由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志愿军后勤的对敌斗争和组织供应工作, 实行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取消兵团一级的后勤机构,加强军、师级后勤供应能力等,经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好 转。7 月,停战谈判开始后,美方坚持要中、朝军队自三八线后撤,企图不 战而多占 1.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遭到严正拒绝后,美方竟扬言“让炸弹、①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 3 月第 2 版,第 751 页。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50 页。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随即于 8 月中旬发动夏季攻势,同时发动了所谓“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又称“绞杀战”)。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问题又出 现了严重困难。为此,9 月上旬,铁道兵再次在沈阳召开了运输会议,研究对付“绞杀战”的办法。关于这次会议,聂荣臻在 9 月 27 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说:自 7 月朝鲜境 内山洪爆发,敌机集中轰炸以来,朝鲜境内的运输问题情况极为严重。9 月上半月的 14 天中,铁路在许多地段只能通车 3 至 5 个夜晚,且行车速度降到 每小时 5 至 10公里,电话经常不通,只能由人引导行车。朝境铁路沿线已积 压空车皮、重车皮 5000 余辆,占全国铁路车皮总数的 20%,其中棚车占 60%。9 月下半月至 10 月底,需要长途运输车皮 1.2 万辆,但在最好的情况下 也只能运送 6000辆。①因此,周恩来总理指示,主要运粮食、被装和油料, 其它物资一律缓运。由此可见,志愿军后勤运输问题的严重性。针对这种状况,聂荣臻向彭德怀提议:(一)增加高射炮,部署在咽喉 地段,对付低空轰炸的敌机,高空敌机则由志愿军即将参战的空军飞机对付;严密搜查敌特,切断敌人在志愿军后方的地面与空中联络。(二)在咽喉地 段国内将增派 5 个团的兵力和一批运输抢修器材,力争尽快全部修复被炸毁的铁路线及其桥梁、通信线路,并将行车速度每小时平均提高 10 至 15 公里。(三)为统一运输指挥,完成中朝物资的运输计划,建议成立中朝联合运输 司令部,由该部统一下达命令,以减少矛盾和忙乱现象。(四)开辟新的公路,用汽车尽快倒运火车运来的物资到安全地点。(五)改善装卸办法,将 待运物资分类统一包装规格和重量,以提高运输效率。(六)木材、石块、煤炭等尽量就地取材,减少运量。(七)加强军运与铁道部门的联系,协调 运输计划,保证按时完成任务。①这些建议大部被采纳,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更为有效的好办法,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美军于1952 年 6 月,不得不宣布放弃“绞杀战”计划。 志愿军后勤工作另一个大问题是武器弹药的供应。从 1951 年春天起,这方面的困难越来越严重。聂荣臻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 决办法,并组织实施。如 1951 年 3 月 15 日,他专门召开兵工生产会议,提出为了满足志愿军的作战需要,国内究竟能生产什么武器弹药?要大家把家 底摸清,寻找解决办法。4 月 3 日,他在研究部队编制问题的会议上提出:部队改装问题,基本上是个弹药问题。过去解放军缴获的美式装备,弹药消 耗很大,而又不能大批生产,所以志愿军装备要逐步换成苏式的,从苏联购买,包括弹药。5 月份,在聂荣臻的参与领导下,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拟定 了向苏联购买 60 个师武器装备的计划,经中央军委批准后,通过正在莫斯科进行谈判的徐向前向苏方提出订货。5 月下旬,聂荣臻在听取志愿军参谋长 解方汇报时说,志愿军需要的反坦克等武器弹药,中国已向苏联订购,根据前方需要,还可以增加订购数量。7 月,他在又一次研究部队编制问题的会 议上说:中国军队现实的状况是,人多武器少。在朝鲜,志愿军有约半数的人员不能上战场,这方面的困难要力求克服,而其中的关键又是缺乏弹药。1952 年 3 月 1 日,聂荣臻在写给周恩来并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到:根据去年 10月美军秋季攻势时志愿军的作战消耗,加上非战斗损耗,以及必须控制的储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57 页。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58 页。备基数,已与洪学智一起拟定了志愿军弹药补充计划。计划提出:各种子弹, 国内库存及自己生产的可以满足需要,所缺的是大量炮弹,拟用 3 种办法解决:1.向苏联订货,主要是大口径炮弹,去年已提出几十万发的订货计划, 拟请苏方尽快满足我们的需要。2.火箭筒所需的弹药尽量组织国内生产解决。3.志愿军还在使用的美式榴弹炮等火炮所需的炮弹,拟组织国内兵工厂 以修理旧弹的办法解决。在这份报告中,他还结合朝鲜战场与国内需要,提 出了1952 年国内弹药生产的三条原则:(一)凡制式武器的弹药,可扩大生 产,以满足各方需要,到 1953、 1954 年再视情况缩减生产。(二)虽是制式武器的弹药,但不易长期保存的,在满足朝鲜战场需要后可酌量减产。(三) 凡非制式武器的弹药,只满足朝鲜战场需要,尽量减少生产和库存。这份报告,先后获得周恩来、毛泽东批准。聂荣臻在回忆录里说:朝鲜战场“往往 一次战役就要消耗很多物资, 1953 年夏季攻势中,一次 20 多分钟的火力急袭,就用了弹药 1900 多吨。”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向朝鲜境内运送了多达 9600 多个品种的 260 多万吨物资。尽管美军占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和火力优势,但始终未能切断志愿军的钢铁运输线、瘫痪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对此,聂荣臻认为,负 责志愿军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说:“志愿军后勤工作的许多重大改进,都是洪学智同志在那里具体组织实施的。”聂荣臻对杨立三也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当时,总后勤部部长是杨立三同志人很勤奋,为了把东西送上去,他想了很多办法。”①美军实施“绞杀战”计划以后,中央军委决定志愿军空军迅即入朝参战。 为弥补鸭绿江南至清川江之间的机场网的空隙,8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又决定,由绥远董其武部队组建的第二十三兵团,迅速入朝担负抢修机场的任务。聂 荣臻为此进行了紧张的工作。8 月 29 日,他向毛泽东、周恩来报告:已对第二十三兵团的武器弹药、被装、通信器材、施工机械等作了紧急补充,共 4 万多人,拟于 8 月 31 日找师以上干部来京开会后迅即由现地出动,开进计划也已拟定。8 月 30 日,周恩来、毛泽东分别批示“同意”,“照办”。31 日,聂荣臻与薄一波、傅作义一起找第二十三兵团师以上干部谈话。聂荣臻勉励他们要齐心协力,入朝后争取出色地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9 月 7 日, 第二十三兵团在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率领下进入朝鲜,随即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机不断轰炸下,展开紧张的修建新机场施工作 业,提前完成了南市、泰川、院里 3 个机场的修建任务。从 9 月 20 日起,年轻而又无比英勇的中国志愿军空军的正式出动参战,对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起了重要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自 1951 年 8 月起至 10 月下旬,先后发动 了夏季和秋季攻势。志愿军进行了顽强反击,共歼敌 15.7万余人,迫使美方 于 10 月 25 日恢复中断了两个多月的停战谈判。由于美军实施的“绞杀战”, 志愿军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据此,毛泽东于 10月初指示,志愿军应抽调30 万人回东北地区整训。为实施这项大规模的行动,聂荣臻组织总参谋部进 行了紧张的工作,与各方协调后拟订了计划。10 月 9 日,聂荣臻在写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关于“抽调部队及机关勤务人员到东北地区整训待机,以减①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 3 月第 2 版。第 752 页。①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 3 月第 2 版,第 753 页。少朝鲜前线供应需要量与运输可能性之间的矛盾问题,遵照主席指示,今日 曾召集邓华、陈锡联、李涛等同志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根据研究意见,提出以下执行方案:在前线正面留 6 个军作战,另留两个军作机动部队;拟将 第三兵团 15 万人,第二十三兵团(完成机场修建任务后)3.6 万人,各部队的机关人员 3 万人,志愿军后勤人员 4.5 万人,徒手的坦克和炮兵人员 4000 人,共 26.5 万人抽回东北地区整训;加上减少为这 26万人提供后勤保障的 人员,相当于抽调 30 万人回国。方案在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后,聂荣臻组 织具体实施。11 月 30日,第二十三兵团按照计划回国,部署于河北省定县 地区。同时回国的还有从志愿军其他部队中精简下来的老、弱、病、残人员。 这次回国共 20余万人,相对减轻了志愿军的后勤工作负担,为改善后勤供应 起了良好作用。美军在夏、秋季攻势惨败以后,不久又遭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局部反 击战的沉重打击, 1952 年 1 月下旬,竟丧心病狂地对朝鲜北方发动细菌战。2 月,又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细菌战。聂荣臻在接到前方有关细菌战的第 一份报告后,立即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作了汇报。此后,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他投入了反细菌战的斗争之中,从 2 月起,聂荣臻就让有关部 门动员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科学家 40 多人,以后扩大到 70 多人,于3 月上旬,奔赴朝鲜北方及中国东北地区。这 70 多人都是昆虫学、细菌学、 流行病学、毒物化学、病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的专家。临出发前,聂荣臻同部分专家谈了话,并向中共中央建议,为鼓励科学家们的调查工作,国内由 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盛大欢送,新华社公开报道。建议获中央同意。与此同时,聂荣臻又积极组织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了大批疫苗和防毒面具,及时 送到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手中。他在 2 月 28 日写给周恩来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的报告中说:拟在 3 月上中旬前送各种细菌疫苗 580 万份,在此之前, 已前送了大批防鼠疫、防霍乱杆菌疫苗,可以满足前方需要;另外给第一线部队筹集了 20 万具防毒面具,印制了大量防化学战的教材,也可很快运达前 方。①2 月 29 日,毛泽东对这个报告批示:“照办。”“美帝国主义细菌战调查团”在团长李德全、副团长廖承志、陈其瑷等人率领下,实地调查了近 一个月,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公布了美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许多国家纷纷起来谴责美帝国主义者的暴 行。由于中朝两国军民共同努力,在全世界人民的强大舆论压力下,终于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终于取得了反细菌战 的历史性胜利。1952 年 9 月,遵照毛泽东指示,聂荣臻开始组织志愿军大规模轮换入朝 参战的工作。10 日,发出了《关于入朝部队轮换问题给邓(华)、杨(得志)、甘(泗琪)的指示》。指示中说:“为使国内部队获得对美帝国主义军队作 战的锻炼,同时又照顾到出国较久的部队能得到必要的休整,决定选调国内部队以军为单位进行轮换。关于部队轮换计划问题,遵照主席批示,拟分两 期进行。”第一期 3 个军,第二期 7 个军,共 10 个军互相轮换,占当时志愿军总兵力 15 个军的三分之二。①此项工作,从 1952 年秋开始,到 1953 年春 结束。部队大批轮换开始后,聂荣臻于 12 月 5日又向毛泽东、彭德怀建议: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65 页。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74 页。组织国内军队机关于部,分批轮换到朝鲜战场实习,使他们也得到与美军实 战的锻炼。由总参谋部及各大军区司令部机关干部去朝鲜分别换回志愿军司令部及各兵团司令部机关的人员,时间约到 1953 年夏换完。政治工作及后勤 工作干部也分批轮换,由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分别拟出计划后实施。②毛泽东12 月 6 日批示:同意这个计划。 部队和机关干部的轮换工作陆续组织实施后,为志愿军增添了活力,使作战过于疲劳的部队得到了及时休整,又使大批干部、战士得到与美军进行 实战的锻炼,积累了以劣势装备与具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战的经验。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产生了良好而又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经过 1952 年春季、夏季依托坑道工 事顽强坚守防御辅以小规模的反击作战,共歼敌 11.7 万人。秋季,进行了全线战术反击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又歼敌 11 万余人。1953 年夏季, 在大规模反击战役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又歼敌 12.3万人。实践证明,美 军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在英勇的中、朝两国人民军队面前, 也无法得到。1953 年 7 月 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上将克拉克终 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至此,历时两年零 9 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两国军民取得的辉煌胜利,以美帝国主义遭受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多年后,克拉克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说道:“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 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①在抗美援朝的胜利果实中,也凝聚了聂荣臻的一份心血。②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76 页。① 《当代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第 1 版,第 329 页。第六十章累 倒 了在总参谋部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间,聂荣臻渡过了一生中的繁忙时 期。为了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那些日子里,聂荣臻每个星期总有三 四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在毛泽东那里一谈就是一晚上,直到东方发白;有时夜里去周恩来办公室研究问题,也常常是一整夜。而聂荣臻没有白 天睡觉的条件。他早上 8 点一到办公室,等着解决各种问题的干部早已坐满了。那个时候尽管很忙很累,可聂荣臻却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顽强 地坚持工作。抗美援朝初期,聂荣臻碰到星期天无急事要办,总是闭门谢客,从吃完 早饭一直睡到下午四五点钟。醒来后轻松地对秘书说:“这一觉又够顶一个 星期了。”没过多久,由于考虑到工作的繁重、紧张,聂荣臻提议军委和总参机关 取消了星期天的公休日,唯一的补觉时间也没有了,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 聂荣臻病倒了。1952 年秋天,聂荣臻与不久前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一同视察 京郊的国防工程后,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就摔倒了。幸亏他一把抓住沙发扶手,缓冲了一下,才慢慢地躺在地上。秘书范济生赶快把他搀到 床上躺下。但聂荣臻没有把这当回事。下午,他继续处理公文,可是,总感到身体轻飘飘的,怎么也站不稳。即使这样,他还是硬坚持到下班,才请来 中央卫生部负责保健工作的傅连暲副部长。傅连暲为聂荣臻进行了认真的检查,确诊为脑平衡神经失调、高血压、心脏病。傅连暲要聂荣臻立即住院治 疗。聂荣臻执意不肯,仍想继续坚持工作。最后,在傅连障的再三坚持下,才达成了聂荣臻在家中绝对卧床治疗的方案。聂荣臻病倒了。妻子张瑞华此时正在莫斯科养病,女儿聂力住校,每星 期只回家一次。家中只有跟随他多年的秘书范济生和一名女护士。范济生从1945 年起,就一直在聂荣臻身边工作,他熟知聂荣臻的个性和人品。在这之 前,范济生就曾多次提醒过聂荣臻,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但事情终于发生了。这回,他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聂荣臻绝对卧床,以免再出意外。一天,傅连障给聂荣臻看过病后,悄悄地对范济生说:“你看,聂总的 身体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这样长时间地躺在硬板床上可不行。”傅连暲用商量的口吻接着说:“能不能想办法给聂总换个软床?”“换软床?!” 范济生心里有些犯愁。说实在的,在那个年代,领导人睡的几乎都是硬板床,到哪里去换且不说,连软床是个什么样,范济生心里也没底。不过,他理解 傅连暲的好意,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于是,范济生向傅连暲保证,一定要想办法给聂荣臻弄个软床来。范济生一连跑了几个家具店,都没有弄到软床。最后,还是在崇文门内 路东一个专门经营使馆家具的店里,买到了一张旧的席梦思床。从这以后,聂荣臻才改变了自己几十年来睡硬板床的习惯。那些日子,聂荣臻躺在床上,每天都要阅读大量文电、资料,不时接待 来访或请示、汇报工作的人员。因为他实在放心不下他的工作。一个月后,聂荣臻自感病情有所减轻,便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回到办公 室继续工作了。1952 年 10 月,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人一起,就加强军委机关建设, 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建立军委例会制度,进行了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将原来不定期的办公会议改为每周召开一次的军委例会,并于 15 日召开了第一次 例会。粟裕、黄克诚、张宗逊及总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总后勤部、军委军训部、军委办公厅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后,聂荣臻又主持了总参 各部部长参加的会议,要求各部建立健全例会办公制度,以便互相通气,协调一致,及时解决问题。聂荣臻历来对机关干部要求非常严格。11 月 1 日, 在由总参各部领导人及各特种兵领导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上,他提出各部门要经常与苏联顾问开座谈会,征东他们的意见,以改进工作。他告诫有关部门 的领导人,既不能不听顾问们的意见,又不要完全依赖于苏联顾问。他还要求各军兵种的领导干部都要抓紧时间积极钻研技术,学习和掌握与本部门有 关的业务知识。12 月的北京,北风呼呼,寒气逼人。聂荣臻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工作 整整两个月了。那时,每当下班回到住地,细心的范济生总要用手摸摸暖气,试试热度,如果发现暖气不热,他就跑到锅炉房去告诉烧锅炉的师傅,说聂 老总回来了,请把火加大一些。工作人员都知道,在寒冷的冬天,保暖对于心脏病人来说尤为重要。这年冬天,聂荣臻依旧是在紧张和繁忙中渡过的。1953 年 2 月 17 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全军军衔实施委员会,指定聂荣 臻任主任,参与领导草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制定军官服役条例及实行军衔制,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的涉及面 很广,问题又非常具体,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聂荣臻为此倾注了大量 的心血。聂荣臻终于累倒了。这年 3 月初,正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毛泽东指示聂荣臻暂时停下 手中的工作,到杭州去疗养一段时间。聂荣臻理解毛泽东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才将手头的工作交待给黄克诚,作了他有生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休息。 陪同聂荣臻到杭州去疗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原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唐永健,一个是傅连暲选派来的医生赵夷年。当时,唐永健正在等待上级任命新 的工作职务,恰好有这么一段空闲时间。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组织上指派他陪同聂荣臻前往杭州。唐永健瘦高个儿,人很精干, 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西洋文学系,不久,便投身革命。1940 年,他在晋察冀军区任作战科科长。由于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又懂外语,聂荣臻一遇到问题,尤其是作战方 面的,总爱找唐永健商谈。聂荣臻常称赞唐永健文笔简练,起草的文电意图明确、用字精当,文电发下去后不会引起下面机关和部队的误解。这次让他陪同到杭州,是再合适不过的了。3 月 4 日,聂荣臻与随同人员乘火车离开北京。6 日,列车快要抵达南京 浦口站时,聂荣臻透过车窗,突然瞥见一些机关的屋顶上降了半旗。他意识到是斯大林逝世了。在出发前,聂荣臻就知道有关斯大林病情恶化的消息。 但是 50 年代初期,中国的通讯设备还很落后,在列车上无法听到外面的消息,也不可能去证实这一事实。现在事实得到证实,聂荣臻的心情格外沉痛。列车徐徐开进了浦口站。 站台上,刘伯承和几个工作人员正在那里迎候。聂荣臻刚刚迈下列车,一眼就看见刘伯承左臂上戴着的黑纱。刘伯承向他讲述了斯大林逝世的消 息。说话间,刘伯承身后一位工作人员将早已准备好的黑纱,戴在了聂荣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