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崛起与陨落 拯救华尔街-2

作者:罗杰·洛温斯坦 字数:40596 更新:2023-10-11 16:57:10

大约到了中午,一笔小小的交易竟然将股票价格波动幅度整整抬高了3% ,达到了38 个百分点!此时,期权市场所隐含的波动幅度,已经极具灾难性了,几乎到了每个月都有可能崩溃一次的地步了。对于艾里克·罗森菲尔德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交易员都知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才这么不顾一切地进行疯狂的抛售。显然,这种极为明显的人为现象,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度损失了1.2 亿美元。正如维尼·马东所预言的那样:俄罗斯危机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推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这些交易员最后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执行了死刑。在9月21日这一天之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整整损失了 5.53 亿美元!与该基金在整个8 月份的损失正好相当!如果用百分比来表示的话,这一损失幅度更加惊人:它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超过1/3 的资产净值,蒸发得无影无踪了!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剩下的资产净值,只有区区不到10 亿美元了!而此时,该基金名下的资产总额,依然还高达1 000 亿美元之巨。换句话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利用的财务杠杆——即使仍然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剔除在外,也已经达到了100 :1 之高!这在投资史上,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数字!现在,只要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出现哪怕只有1% 的亏损,破产就不可避免了!虽然确切的亏损数要到晚上收盘以后才能知道,但早在这天中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就已经知道,大势已去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律师詹姆斯·里卡兹打电话给贝尔斯登的执行副总裁沃伦·斯佩克特,威胁他说,如果贝尔斯登胆敢停止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清算服务的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定会对它提起诉讼。因为詹姆斯·里卡兹自己很清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输无可输了。紧接着,詹姆斯·里卡兹给大通曼哈顿银行打了个电话,要求他们按照循环融资协议的规定,立即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5 亿美元的资金!仅仅只过了几分钟时间,参与该银团的24 家银行的指责怒骂声,就响遍了整个华尔街。但是,詹姆斯·里卡兹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财务主管布鲁斯·威尔逊则坚持认为,这些银行除了向他们公司提供贷款之外,根本就别无选择。但是,在客户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这些银行是否还会信守承诺呢?对此,大通曼哈顿银行诚信坚定的戴维·弗鲁格表示,大通曼哈《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7)顿银行一定会信守这一承诺。此外,他还向其他有关的23 家银行发了电传,告诉他们说,在他看来,他们也应该像大通曼哈顿银行一样,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这笔贷款。于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得到了4.75 亿美元的贷款,而且,绝大部分贷款当天就划入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账户。在所有24 家银团银行中,只有里昂信贷银行一家没有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贷款。这笔贷款并不能改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净资产情况,而是放进了贝尔斯登的那个“盒子”里。但是,它确实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赢得了几天苟延残喘的时间。而在联储这一方面,彼得·费舍尔一直在用电话与高盛公司的乔·柯兹纳和泰恩、美林证券的赫伯特·艾利逊,以及J.P. 摩根公司的董事长道格拉斯·沃纳保持着联系。这些电话让彼得·费舍尔终于定下了一个结论,就是从私有银行那里筹集资金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了,更加重要的是,市场已经到了大举崩溃的边缘。现在他越来越感到,三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必须采取一些一致的行动,才有可能力挽狂澜。这一天,赫伯特·艾利逊一直在和乔·柯兹纳商议这件事。不像某些交易员那样好勇斗狠的赫伯特·艾利逊偏向于共同采取行动以挽救危局,而对沃伦·巴菲特这张王牌念念不忘的乔·柯兹纳也愿意如此行事,但只限于作为一种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的最后手段。星期一,乔·柯兹纳给保险业巨子、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莫利斯·格林伯格打电话,邀请他参与沃伦·巴菲特和高盛公司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收购行动。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拥有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方面的专家,因此如果有这位第三者的加盟的话,沃伦·巴菲特和高盛公司这一收购组合将变得空前强大。当时,沃伦·巴菲特还在旅行之中,根本就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但是,他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买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的证券组合,并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些资产组合现在掌握在强力人物手中,从而使这些资产的价格实现回升,再将这些资产出手。在J.P. 摩根公司这方面,一个由副董事长罗伯托·门多萨和银行全球债券事务主管彼得·汉科克、银行股票交易主管克莱顿·罗斯组成的小组,正在慎重地考虑独自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很有意思的是,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诞生中起了最重要作用的美林证券,在三大投资银行中,对整个事态的发展了解得最不充分。星期一,赫伯特·艾利逊花了整整一天的工夫,希望能够加快这一进度。这天下午,他派一个小组乘直升飞机前往格林威治,以了解他的客户现在到底惨到什么地步了。安息日仍在工作的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和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向来访者介绍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所有的人都已经很清楚了)。约翰·麦利威瑟依然还像以前一样,非常镇定,态度甚至还极其优雅。“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出现失误了。”他承认说。不过,约翰·麦利威瑟仍然认为,只要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渡过眼前现金流断裂这个暂时性难关的话,公司的交易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从内心来说,约翰·麦利威瑟非常希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此时的约翰·麦利威瑟就像一位即将拥抱其爱人的男子汉一样,一心只希望他那架即将坠落的飞机,能够顺利地通过这场暴风雨的巨大考验,安全地降落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是:银行不断要求追加保证金、交易员们冷酷无情的狙击、满天飞传的谣言和传闻,以及高盛公司的唯利是图……《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8)美林证券的小组成员都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包罗万象的交易组合、尤其是在股票和欧洲债券互换利率利差交易上极其巨大的持仓数量吓呆了,因为欧洲债券互换利率利差交易的流动性要比美国债券差得多。“你们知不知道,这些仓位是非常惊人的?”美林证券的里卡尔德·邓恩不解地问道。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那些交易员对此却充耳不闻。美林证券的小组成员都对高盛公司的交易员戈德菲尔德出现在格林威治感到不可理解。而戈德菲尔德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脑屏幕,连瞧都没有瞧他们一眼。萧条会来临吗伦敦时间星期天晚上,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的下午时分。瑞士联合银行负责债券与外汇交易的主管安德鲁·斯西利亚诺作出决定,马上搭乘协和式飞机飞往纽约,亲自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一看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了。巧的是,他在飞机上碰到了正好回公司的维克多·哈格哈尼。尽管在飞机降落时都感到有些不适,但两人却毫无睡意。出了机场以后,两人合乘一辆房车赶往格林威治。当时,约翰·麦利威瑟、艾里克·罗森菲尔德正在会议室里,和罗伯特·默顿、马尔隆·斯科尔斯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进行着密谈。而高盛公司的人员依然还留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办公室中,就好像已经占领了对手的桥头堡了一样。会议室中迷漫着一股困兽犹斗的气氛,合伙人实在受不了高盛公司那些交易员不停地用手提电话与纽约进行联系那副样子,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交易员究竟在谈些什么。在合伙人的心目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被银行出卖了,这个念头一直困扰着这些合伙人。在与高盛的合作结束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又把一腔怒火发到了贝尔斯登的身上,指责他们不诚实,有意向外界泄露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机密信息。合伙人忘了,他们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桀骜不驯,却一味地质疑,朋友们现在为什么要如此无情地抛弃他们。艾里克·罗森菲尔德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组合表,几乎看了有100 多遍,一笔一笔地对每笔交易可能的前景进行评估。作为唯一的一名局外人,安德鲁·斯西利亚诺意识到,从一开始起,就没有一个人对他的存在提出异议。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毫无秘密可言了。事实上,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受到了合伙人非常奇怪的热烈欢迎。作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一座桥梁,合伙人以前避之唯恐不及地回避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可现在,他们非常需要他。合伙人恳请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向他们提供帮助,让外界了解他们的仓位都是非常合理的,现在所缺的只是现金而已。他们仍然在连续地抛售所持有的资产,但与此同时,一种错误的感觉在他们的言语之中迷漫扩散,一种复仇的情绪正在他们中间滋生: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够获得新的资金,他们手中所持有的资产价格就会企稳,那些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对的机会主义者,就得跪地求饶。到了星期一,市场传言将所有的价格下跌全都归咎于来自格林威治的抛售。而主流媒体对此却保持沉默。自约翰·麦利威瑟9 月2 日给投资者写过信之后,媒体再也没有报道过任何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关的消息,因为华尔街所有的评论家都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即将披露的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之间的性丑闻录像带上面去了。许多人相信,这卷录像带的公布将使市场出现重挫。但在彼得·费舍尔看来,性丑闻和华尔街受挫毫无关系。他认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才是金融市场的头等大事。《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9)在与多家银行进行过磋商以后,彼得·费舍尔得出结论:华尔街是愿意参与一项救助计划的。但由于银行家之间所存在的互不信任感和相互竞争,没有任何人愿意冒险出来挑这个头。所以,这件事只能由联储出面了。一直没有放弃赌注的乔·柯兹纳,也有和彼得·费舍尔相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高盛公司的方案不可行,他也不希望让所有的银行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组合进行公开竞标。他最希望的是能够在联储的保护伞下,银行联手采取行动。而美林证券的赫伯特·艾利逊则不断催促彼得·费舍尔,希望联储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将立场各不相同的银行聚集到一起,共同采取行动。由于时间已经不多,彼得·费舍尔决定邀请三大银行的人前来联储总部,与他共进早餐。彼得·费舍尔对三大银行的人表示,自己和威廉·麦克多诺并不担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遭受的损失,甚至也根本不担心其他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如果17 家银行总共损失30 亿~50 亿美元的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每家银行3 亿美元左右的损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即使这些银行无法承受这一损失,但华尔街这些私有银行既然可以将其股东的钱投入巨大的风险之中,他们也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联储向他们提供帮助。彼得·费舍尔担心的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即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旦崩盘,而债权人又草率无序地纷纷套现,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受到极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是不可能只发生在几家大的参与者身上的。后来,艾伦·格林斯潘使用了“捆绑式市场”一词,对这种可怕的景象进行了描述。也就是说,如果联储不断然采取行动的话,交易就有可能停止,市场就有可能停摆。威廉·麦克多诺同样也担心,这么多的市场出现亏损,而蒙受巨亏的参与者数量又那么惊人,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盘,就很可能引发一场极其惨烈的杀跌惨剧,从而导致利率出现巨幅波动,并进而引发另一轮巨额亏损。市场就可能出现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停摆。自大萧条之后,尽管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萧条的症候,但美国再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考验。然而,对发生金融危机所抱有的恐惧心理,就像害怕发生自然灾害、担心电脑出现故障,以及出现其他类似的现象一样,一直是文学作品描述的一大热点。简单地说,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定,出现系统性风险就一定意味着发生危机,毕竟,系统性风险是一个很抽象也很难进行界定的概念。当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是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就在彼得·费舍尔准备好和他的客人见面之时,亚洲已经步入了经济衰退时期(如果还算不上萧条的话);俄罗斯则肯定已经出现了萧条;而南美洲则正在萧条的边缘徘徊。在美国,巨大的信用利差说明,贷方已越来越惜贷了,而这恰好是萧条最为明确的一个标志。此前一天,即9 月21 日,美国国库券收益率探底5.05% 。一位经济学家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现在国库券收益率已经成了恐惧心理的一个衡量尺度了。”因为人们普遍害怕持有除国库券以外的任何债券。从瑞士到巴西,再到新加坡,世界各地的股市都在一路下滑,几乎无一能够幸免。从华尔街一步步爬上来的彼得·费舍尔很清楚地注意到,和1929《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0)年大萧条前夕华尔街出现大崩溃时的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当时的美国经济早已经陷入了萧条,而这一次,美国经济依然充满着活力。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感受到会发生金融危机——用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的话来说,可能是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但在联储的心目中,发生这种危机的可能性肯定存在。华尔街巨头大聚会当天早晨7 点30 分,彼得·费舍尔所请的客人:美林证券的戴维·柯曼斯基和赫伯特·艾利逊、高盛公司的乔·柯兹纳和约翰·泰恩,以及J.P. 摩根公司的罗伯托·门多萨,已经全部到齐了。从这些公司的股价走势中,就可以看得出这些高管的心情,而所有这些客人的心情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愁绪万千。当时,美林证券的股价为每股54 美元,而就在7 月,该公司的股价还高高地挂在每股108 美元的水平之上,比现在整整高了1 倍;而同病相怜的J.P. 摩根公司的股价则跌掉了40% ;高盛公司至今仍然没上市,因此,乔·柯兹纳的心情是他们之中最坏的了。在这种市道下,高盛公司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发行股票的了。彼得·费舍尔开门见山地告诉各位客人,星期天他在格林威治待了整整一天,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很坦率地表示,自己对“系统性风险”非常担心。在座各位银行家纷纷表示,自己也有同感。美林证券的处境就很不妙,倒不是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影响,而是它在债券交易上蒙受的巨大损失。一直刻意回避对冲套利交易的美林证券,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尽管与美林证券相比,J.P. 摩根公司的情况要好得多,但其这个秋季的账面情况同样也非常难看。高盛公司的经营状况更加让人惨不忍睹,但当然要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情况好得多。在八、九两个月中,高盛公司的交易亏损额非常惊人,竟然高达15 亿美元之巨!因此对于彼得·费舍尔关于“系统性风险”的那番说词,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从全球资本主义的立场上去加以考量,只要看看他们自己现在的处境,他们就对之深信不疑了。三家银行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乔·柯兹纳透露了一个消息:高盛公司知道可以找到一个大买家。而且,被高盛公司称为“大户先生”的这位买家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正在伺机而动;J.P. 摩根公司的罗伯托·门多萨提出了一项比较全面的计划,即让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签有债券交易合约的银行,得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债券交易合约,而让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签有股票波动幅度合约的银行,得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股票波动幅度合约。但是,本人也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拥有投资份额的戴维·柯曼斯基则认为,罗伯托·门多萨的计划太复杂了,真要执行起来,恐怕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他表示,自己和赫伯特·艾利逊倾向于组建一个银团,由该银团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入新的资金。但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价格继续下滑的话,所有这些方案都是无法操作的。这些银行家首先必须停止继续抛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持重仓的做法。其中一位银行家承认,确实存在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落井下石的做法。戴维·柯曼斯基很粗暴地说道:“好啊!只要把那些“雅皮”叫到这里,让他们闭上嘴就行了。”显然他的矛头是直接指向乔·柯兹纳的。事后,戴维·柯曼斯基表示,自己当时并不是特别针对什么人说的,只是听说过高盛公司的交易员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所有交易数据下载到自己电脑里去,而高盛公司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这种事情。但不管怎样,关于高盛公司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投机的传闻一直在华尔街高层中流传。“我并不清楚谁能够证明此事属实。”戴维·柯曼斯基说,“但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1)早餐会一直持续到上午9 时30 分。与会的银行家一致同意,派遣两个小组到格林威治,对J.P. 摩根公司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中,一个小组负责债券,另一个则负责股票。而由赫伯特·艾利逊领导的第三个小组,将在美林证券内对组建银团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入新资金的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他们还一致同意,邀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大的投资者瑞士联合银行,一起参加他们的行动。约翰·麦利威瑟泰然自若地对银行家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而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则显得非常憔悴,神情十分紧张。显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现的巨额亏损,对这位交易大师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更何况,劳伦斯·希利布兰德本人的财务杠杆,也已经高得离谱了。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来访银行家们的谈判,只是走走过场而已了。合伙人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受到起诉;而银行家们最担心的是,要在市场变幻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整个资产组合的价值完全计算清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对该基金的资产组合作出了相当保守的估价后,银行家们得出了一个估价。就许多合约而言,银行家们给出的价格几乎已经接近于零值了。维克多·哈格哈尼被银行家们开出的价码给震怒了。“非常感激你们能来这里。”他用一种近乎指责的口吻向美林证券的一位银行家说道,“我们不能认为你们是对的。你们应该做的就是向我们进行投资。”维克多·哈格哈尼此时的表现,就像是一名掉进水里的人要和岸上救他的人谈条件一样,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自己会就此沉没。但是,到了第二天,也就是9 月23 日,星期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次蒙受了巨额亏损,这一天的亏损额达到了1.52 亿美元,此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已经只剩下7.73 亿美元了。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向彼得·费舍尔指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拥有足够的现金可以保证他们撑过星期二,但到了星期三,他们就会有问题了。24 小时能做些什么呢?于是,J.P. 摩根公司的方案被枪毙了。而此时,乔·柯兹纳本人也对“大户先生”能否及时出现表示了怀疑。于是,剩下来的,就只能看赫伯特·艾利逊的了。在美林证券那些主要由股票经纪人出身的高管组成的管理队伍中,55 岁的投资银行家赫伯特·艾利逊显然是比较另类的一个。戴维·柯曼斯基是最典型的美林人,他的个人色彩极其浓烈,是一位极有分量的股票经纪人。销售员出身的戴维·柯曼斯基从来没有上过大学,而赫伯特·艾利逊则拥有耶鲁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获MBA 学位。与戴维·柯曼斯基之流相比,赫伯特·艾利逊要显得书生气相当浓烈。身材矮小、秃顶、戴一副眼镜的赫伯特·艾利逊并不是一个呼风唤雨之人,而是一个非常讲究细节的人。撇开他个人所具有的野心不说,能够爬到美林证券第二把手的位置,赫伯特·艾利逊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非常的聪明,具有打破原有格局、重新进行调整以取得更高效率的超人本领。星期二下午,赫伯特·艾利逊和几位银行家一起,在美林证券一间能看得到自由女神像的会议室里,拍板决定了一项计划。下午4 时,就在四位银行家与彼得·费舍尔召开电话会议的时候,赫伯特·艾利逊拟订了一个仅有几百字的银团合作大纲。《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2)赫伯特·艾利逊拟订的方案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华尔街大多数银行的支持。此外,他向彼得·费舍尔解释说,将这些银行家聚集到一起的唯一办法,就是由联储出面来召集一次会议。彼得·费舍尔同意了。尽管联储后来坚持说,自己并未对任何一种方案表示过支持,但事实上,联邦储备理事会是根据美林证券的方案采取行动的。下午6 时左右,彼得·费舍尔和他的助手们分别给12 家银行(和美林证券、J.P. 摩根公司、高盛公司,以及瑞士联合银行一样,这些银行都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大的交易对手)打了电话,并向他们宣布,今晚8 时将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举行一次紧急会议,请他们的主要负责人准时出席。还在伦敦世界金融管理者大会上作“金融衍生工具的危险性”演讲的威廉·麦克多诺,一直通过电话与彼得·费舍尔保持着联系。夜幕刚刚降临伦敦之时,威廉·麦克多诺就乘上了飞机,急匆匆地赶回了纽约。晚上7 时,也就是会议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四大银行的银行家们就和彼得·费舍尔先碰了一次面。赫伯特·艾利逊的计划,要求与会的16 家银行每家提供2.5 亿美元的资金。约翰·泰恩坚持认为,提供的资金总额不能低于40 亿美元,因为任何低于这一数字的资金量,都会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次受到非常严重的攻击。但是,银行家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表示同意。他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这些资金是这些银行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拥有的权益呢?还是像大部分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银行家所认为的,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期贷款?是否还允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继续留下来?还是可以把所有这些合伙人一古脑儿地全部炒掉?如果允许他们留下来的话,谁将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拥有控制权?……乔·柯兹纳非常强烈地坚持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必须把控制权交出来。一直到晚上8 时20 分,四大银行的头脑们还在为这些问题争执不休。而此时,其他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们开始陆续抵达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一些人已经在会议室外等候了。彼得·费舍尔中断了讨论,起身打开了那扇巨大的木制大门,邀请在门外等候的各位来宾进来。彼得·费舍尔心里很清楚,这绝对是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聚会,华尔街所有最引人注目的头面人物,几乎全都聚集在这里了,他们是:所罗门兄弟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德瑞克·莫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裁托马斯·拉布莱克、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首席执行官艾伦·惠特、摩根斯坦利添惠董事会主席菲利浦·普塞尔,以及来自雷曼兄弟公司和英国巴克莱国民银行的高级行政人员。而四大银行出席会议的人有:戴维·柯曼斯基、赫伯特·艾利逊、乔·柯兹纳、约翰·泰恩、桑福德·沃纳、罗伯托·门多萨、克莱顿·罗斯,以及戴维·索洛。12 家银行总共派出了25 位银行家出席此次会议,与会者全都是中年男性。尽管这些银行家们彼此都很熟悉,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这么多人赶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参加会议,还是让人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更不习惯在墙上挂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画像的注视下,坐在高背皮靠椅上,出席这样一个会议。最终,J.P. 摩根公司的桑福德·沃纳率先愉快地打破沉默说:“嘿,孩子们。我们要去参加野餐会了,每个人先交 .亿美元。”《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3)尽管与这些客人相比,彼得·费舍尔的收入几乎微不足道,但他还是提醒各位大亨注意,因为他代表了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的公众利益。彼得·费舍尔只讲了几分钟,在讲话中,彼得·费舍尔指出,联储非常愿意看到,私营部门能够迅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以避免出现混乱无序的套现现象,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不致受到危及。除此之外,他对所有的细节问题一概采取中立态度,不发表意见。用赫伯特·艾利逊的话来说:“就好像他只是将场地借出来一样。” 当然,彼得·费舍尔所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联储是不会每天都邀请华尔街这些头头脑脑来作客的,与会者对此非常清楚。仔仔细细地环视了整个会场后,托马斯·卢索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敬畏,就是油然而生的一种跻身其中的满足感。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雷曼兄弟公司的这位首席法律事务官员不由得产生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念头:“当你进入非常高的层次以后,你究竟还能对下面发生的那些具体事务了解多少?”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勤勉工作,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应付现在这种紧急危机。赫伯特·艾利逊简要地将他的计划作了一下介绍,而每家大银行的代表,都对这一计划说了一大堆好话。戴维·柯曼斯基说:“尽管这并不是我解决资金问题的首选方案,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案。”戴维·柯曼斯基没有说的是,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美林证券已经溃不成军的债券交易,一定会进一步走向深渊。其他银行也有同样的担心。但雷曼兄弟公司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不应该要求他们和那些规模更大的银行按一样的比例出资。他们问道,为什么不能按各家银行承受的风险度来分摊资金呢?对此,约翰·泰恩反驳说,这种做法太复杂了,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时间这样做了。现在每家银行都开始为争取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努力了。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托马斯·拉布莱克指责说,是贝尔斯登引发了这场危机,而且,据他所知,他们至今一直没有放松过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压力,而贝尔斯登仅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清算服务,每年就可以从中净赚3 000 万美元。自己也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资者的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对此一言不发。随后,所有的银行家都把矛头转向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格林威治的那帮家伙拿走了他们想拿走的所有东西。4 年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那些合伙人目空一切,从这些银行那里拿走了效益最好的交易,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强烈的优越感。现在,这些合伙人的预言终于落空了,而这些银行家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太可笑了,他们被这些合伙人耍了。不少银行愤愤不平地表示,应该毫不留情地将这些合伙人炒鱿鱼。为什么要给这些人钱呢?赫伯特·艾利逊和乔·柯兹纳不停地用电话将会议的进展向约翰·麦利威瑟进行通报,每个电话至少要有2 家银行的代表同时接听,以杜绝内部交易的一切可能性。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众矢之的以后,约翰·麦利威瑟的心情非常难过。他喃喃地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需要我做的,只要我能够做的,我一定尽力而为。”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情况最为了解的高盛公司约翰·泰恩,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资产组合所具有的风险,向在座的各位银行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会者一致同意,所有的投资都必须以股票权益的方式进行,但除了四大银行之外,没有一家银行作出明确的承诺。大多数银行认为,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现在倒闭的话,他们蒙受的损失将远远少于2.5 亿美元。为什么还要把好端端的钱扔进这样一个吉凶难卜的基金里去呢?赫伯特·艾利逊解释说,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真的破产的话,其影响要比俄罗斯政府的违约行为更大,后果也将更加严重。他强调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1 000 亿美元,如果加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话,其所拥有的各类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10 000 亿美元!《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4)除此之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交易合约数量更加惊人。如果不是因为股票期权可以提供保险的话,许多投资者根本就不会涉足其间,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正是这种期权保险最大的供应者。因此,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局的话,这些投资者很可能会从股票市场上抽身而逃,而在座的银行家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股市进一步下跌。此时,戴维·弗鲁格很明显地感觉到,会议室里的空气非常凝重,一股强烈的恐惧,在会议室里蔓延。这时,他突然想到,今天是他的生日,不料却身不由己地在这里参加这个令人沮丧的会议。大约晚上11 时的时候,彼得·费舍尔提议说,今天的会议到此为止。明天上午10 时继续开会。随后赫伯特·艾利逊和美林证券的同事汤姆·戴维斯一起回到了办公室,对银团协议的各项条款进行审订。为了解决一些细节问题,他们三番五次地与守在格林威治、彻夜不眠的约翰·麦利威瑟通电话。凌晨1 点左右,赫伯特·艾利逊将他们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向乔·柯兹纳和罗伯托·门多萨作了通报,因为赫伯特·艾利逊不希望星期三又有什么意外出现。凌晨3 时,也就是巴黎股市开盘的时候,赫伯特·艾利逊将新的条款传真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巴黎的交易对手。然后他才回家。第二天,他需要得到每一家银行的承诺,但他不能肯定,这些银行是否能够给他所需要的承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能够在一天之内筹集到40 亿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美林证券意识到,事情越匆忙,就越需要得到律师的协助。于是,供职于美林证券外部法律顾问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菲利普·哈里斯律师,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因为菲利普·哈里斯律师不仅是一名很好的投资基金专业律师,而且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刚开始募集资金的时候,他还曾经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过法律服务。不过,菲利普·哈里斯律师认为,他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凌晨2 时30 左右,菲利普·哈里斯律师打电话叫醒了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格里戈利·米尔莫尔。一头银发,说话声音非常柔和、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的的格里戈利·米尔莫尔时年50 岁,是一名极其出色的破产法专家。他以前是一名钢琴家,后来在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邮务室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他才去法学院深造。“出事了。”菲利普·哈里斯律师说道,“我们需要你。”格里戈利·米尔莫尔答应说,他明天一早就会赶到。“不。”菲利普·哈里斯说,“我们现在就需要你!”格里戈利·米尔莫尔洗了个澡,穿上衣服,启动了他那辆沃尔沃轿车,在纽约最安静的时刻,来到了曼哈顿。凌晨3 时30 分,格里戈利·米尔莫尔走进了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总部所在的那幢黑的发亮的摩天大楼,展开了工作。巴菲特报价的失败星期三一大清早,刚从伦敦赶回来的威廉·麦克多诺就来到了他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办公室。狭窄的路上,手推车毫不客气地和大房车抢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大楼在高处威严地耸立着,它那高大的外墙连接着一个空旷的大阳台。给人的感觉是,这一建筑既能传播宫廷欢乐的气氛,又能传递那种城堡式的威严与无情。在办公室里,威廉·麦克多诺通过电话,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危机向他的欧洲央行同行作了通报。而他的副手赫伯特·艾利逊正在接听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打来的电话。詹姆斯·凯恩表示,贝尔斯登不愿意参加任何形式的救助行动,因为公司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中承受的风险非常有限。赫伯特·艾利逊恳切希望詹姆斯·凯恩能看得更远一些,思路更开阔一点。但詹姆斯·凯恩极其悲观地对赫伯特·艾利逊说:“如果你想把这件事做成的话,那你就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排队买烂果子。”《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5)上午10 时,昨天与会的那些银行家重新回到了会议桌旁。此次的人数要比昨天晚上多很多,一共有45 名华尔街名人出席了周三上午的会议,将这些人的名单汇编起来,简直就是一本华尔街名人录:旅行者集团/ 所罗门兄弟公司董事长桑福德·威尔、美林证券董事长戴维·柯曼斯基、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乔·柯兹纳、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裁托马斯·拉布莱克、J.P. 摩根公司董事长桑福德·沃纳、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首席执行官艾伦·惠特、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理查德·福德……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巨量股票波动幅度交易合约感到忧心忡忡的5 家瑞士、英国和法国银行的高管,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里卡多·格拉索,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此外,德意志银行的埃德森·米切尔通过可视电话参加了会议。当这些银行家步入会议室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墙上悬挂在一架古钟上方的乔治·华盛顿画像,而在他的画像两边的,则是威廉·麦克多诺历届前任的画像。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会议室内那张优雅的黑边樱桃木会议桌实在太小了,根本无法让与会者全都坐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大楼是1935 年经济大萧条时,从一个经营发生困难的不动产所有者那里买下来的,而会议室则是后来加盖的。有人开玩笑说,20 世纪30 年代的那场大萧条是联邦储备系统一手策划的,其原因就是他们看上了这幢大楼。尽管这只是一个玩笑,但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个极其微妙的事实:1929 年,联储没有果断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抑制扩张过度的保证金融资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股票大投机,因此,一个本来完全有可能避免股市崩盘乃至可能避免发生大萧条的机会,就这样因为联储的犹豫不决,而白白丧失了。现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盘,从性质上和1929 年的情况非常相似,尽管规模要小得多。威廉·麦克多诺已经决定,一定不能让1929 年的情况在他的手里重演。但是,威廉·麦克多诺本人并没有在会议室里露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这位总裁,正和四大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们一起,等候在贵宾室里。他们就好像是联合国安理会理事,会议室里的那些银行则好像在开联合国大会。这个早晨温暖如春,那些从来没有等候别人的习惯的首席执行官们,已经开始感到不耐烦了。上午10 时25 分,身材魁梧,长着一头稀疏银发、两道浓眉,现年64 岁的芝加哥人威廉·麦克多诺,突然出现在会议室中,并宣布会议将被延迟到下午1 时才举行。他略带神秘地补充道:“并不是所有的渠道都已经用尽了。”但却拒绝详加说明。在座的首席执行官们被弄得云里雾里,很有点若有所失的感觉。正如他们后来所了解到的那样,就在四大银行首席执行官们参加会议约10 分钟以后,乔·柯兹纳和约翰·泰恩两人就把威廉·麦克多诺拉到了一边,告诉他事情有了新进展:沃伦·巴菲特准备出价了。“我还以为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呢。”戴维·索洛非常生气地说。但是,不管别人有什么反应,威廉·麦克多诺可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他最希望看到的结局是,私营部门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与联储无关。在这一消息得到确认以后,威廉·麦克多诺给正在蒙大拿州农场的沃伦·巴菲特打了个电话。沃伦·巴菲特承认,他正准备出价。而在大会议室中,各家银行首席执行官们的脸上,都现出了一种厌恶的表情。他们对高盛公司一直在背后搞小动作一事感到非常愤怒。甚至连戴维·柯曼斯基都感到,乔·柯兹纳实在玩得太过火了。《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6)就在高盛公司投资银行家彼得·克劳斯准备起草书面文件时,沃伦·巴菲特给仍在格林威治焦急等待的约翰·麦利威瑟打了一个电话:“约翰。” 沃伦·巴菲特用他那绝对不会让人听错的鼻音说道,“你很快就会收到一份对你们所有资产组合的报价,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只想先告诉你,那确实就是我。”接到这个电话以后,约翰·麦利威瑟没有明确表态。就在高盛公司紧锣密鼓、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11 时40 分左右,约翰·麦利威瑟从传真机上撕下了一页纸,上面写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以及高盛公司,愿意出价2.5 亿美元,购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额定全部资产。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接受这一条件的话,这3 家公司将另外再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入37.5 亿美元的资金,以稳定整个基金的运营。在所有这些资金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单独出资30 亿美元。沃伦·巴菲特的如意算盘是:用2.5 亿美元的代价来买一家年初资产净值高达47 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由于再度蒙受了较大的损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已经下降到只有5.55 亿美元了。但哪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一直不停地在往下降,沃伦·巴菲特的出价毕竟还是太低了。几周前还有数千万身价的合伙人,不仅将变得不名分文,而且还会被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为了防止约翰·麦利威瑟拿着他的报价,四处寻找出价更高的买主,沃伦·巴菲特只给了约翰·麦利威瑟不到1 个小时的时间。他在报价上规定了一个截止期限:中午12 时30 分之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必须对他的报价作出回答。拿着这页报价,约翰·麦利威瑟向詹姆斯·里卡兹询问道:“我们怎么回答这份报价?”对约翰·麦利威瑟来说,这一计划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了。他对高盛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的做法尤其不能接受。他们先是釜底抽薪,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重仓持有的交易品种大肆打压,然后又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溃不成军之际,对之趁火打劫。最让约翰·麦利威瑟无法接受的是,这一计划触到了约翰·麦利威瑟职业生涯最痛的地方:会将他自己的公司和他的工作一起,统统输给了沃伦·巴菲特!但无论如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还是对这一计划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当天一直与合伙人在一起的瑞士联合银行负责债券与外汇交易的主管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对合伙人认真解决问题的态度,记忆尤为深刻。他深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避免使之出现全局性灾难的、非常可行的、明朗的解决方案。而沃伦·巴菲特的方案,至少可以解决这个大问题。不幸的是,詹姆斯·里卡兹看出了这一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沃伦·巴菲特在报价中所使用的词语出现了错误:报价所针对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名下的资产组合,而不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名下的全部资产——而所有人都很清楚,这绝不是沃伦·巴菲特所要的。高盛公司外部法律顾问行(沙利文和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约翰·米德向詹姆斯·里卡兹解释说,沃伦·巴菲特所要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组合。这一组合里的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等,当然是随时可以出手的,但这一组合中的金融衍生工具资产,却不是可以随时套现的,因为这必须征得交易对手的同意。此外,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条件之一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资产的融资状态必须保持不变。这样一来,正像詹姆斯·里卡兹所读到的那样,沃伦·巴菲特就必须先买下拥有这些资产组合的公司,即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一家合伙制公司——长期资本投资组合公司。但是,长期资本投资组合公司也只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极其复杂的重叠式架构的一个中继站而已,它的所有权掌握在8 家子基金和一般合伙人手中,而且,按照詹姆斯·里卡兹的说法,根据当初所签订的合伙制协议,如果不对协议进行修改的话,长期资本投资组合公司是绝对不可以被卖出去的。而要修改这个协议的话,就必需得到8 家子基金全部投资者的同意。换句话说,詹姆斯·里卡兹认为,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方案是根本不可能操作的。《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7)但是,詹姆斯·里卡兹提出,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推进沃伦·巴菲特的方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以在目前的这种结构下,简简单单地只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而作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同样可以炒掉约翰·麦利威瑟和其所有的合伙人。换句话说,他完全有权不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继续管理、运作公司旗下的基金。但是,约翰·米德并没有得到可以改变报价内容的授权,而沃伦·巴菲特本人根本就联系不上。事实上,所有的人心里都非常清楚,沃伦·巴菲特很想拿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以前,只用一张纸就可以做成一笔极其复杂的交易,一直是沃伦·巴菲特招牌式的魅力之一,而这份只有5 段内容的报价,显然也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他独特的印记。然而,这一次,沃伦·巴菲特的报价太简单了,甚至可以说太草率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特殊性。此外,高盛公司投资银行家彼得·克劳斯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结构还不够熟悉,从而使整个报价出现了偏差,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总之,沃伦·巴菲特的此次报价,完全失败了。高盛公司的外部律师约翰·米德手里的选择已经不多了。12 时20 分,约翰·米德通知詹姆斯·里卡兹报价已被取消。后者转身走进了约翰·麦利威瑟的办公室,并对他说:“巴菲特的插曲结束了。”于是约翰·麦利威瑟立即拿起电话与威廉·麦克多诺取得了联系,并将情况向他作了解释。现在,威廉·麦克多诺已经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好吧。”威廉·麦克多诺说道,“我马上召集各家银行继续讨论。但我不知道他们还肯不肯回来。”后来,外界有传闻认为,约翰·麦利威瑟是故意将沃伦·巴菲特的报价耽搁掉的,因为在他看来,与威廉·麦克多诺打交道的结果,肯定会比接受沃伦·巴菲特的报价要好。尽管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约翰·麦利威瑟对极其复杂而又迅速变化的整个事态的发展,有着非常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约翰·麦利威瑟确实没有尝试过要解决任何法律问题。而这些极其复杂的事情通常都是在事后,绝大多数都是在主要的几个问题已经用协议的方式得到解决以后,才有可能加以解决的。但是,沃伦·巴菲特的报价缺乏适当的弹性本身,也是这一报价最终流产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个星期三的中午,约翰·麦利威瑟根本就不可能认为,沃伦·巴菲特会接受报价单之外的任何其他条件。也许,正是由于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条件太过于苛刻,加上约翰·麦利威瑟和沃伦·巴菲特个人之间存在着互不信任,才使得约翰·麦利威瑟没有继续努力来说服沃伦·巴菲特。不过,约翰·麦利威瑟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要让赫伯特·艾利逊提出的银团救助计划有成功的机会的话,参与该计划的银团代表们就必须回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那间会议室去,而且,一定要快!资金总算有着落了下午1 时,银行家们闷闷不乐地回到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会议室。高盛公司的那段小插曲告诉他们,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说实在的,他们根本就不想回到这个会议室来,因为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过投资。在摩根斯坦利添惠董事会主席菲利浦·普塞尔看来,即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也不会给摩根斯坦利添惠带来什么了不起的风险;旅行者集团/ 所罗门兄弟公司董事长桑福德·威尔则认为,所罗门兄弟公司刚刚关掉了自己的对冲套利部门,为什么还要拿出钱来帮助一家类似的对冲基金呢?因此桑福德·威尔根本就没有回来继续出席会议,而只是派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共同首席执行官德瑞克·莫汉和杰米·迪蒙作代表;同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对这一会议也颇有烦言;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裁托马斯·拉布莱克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只有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归还了那笔循环贷款之后,大通曼哈顿银行才会考虑参与此次救助活动。尽管赫伯特·艾利逊和戴维·柯曼斯基一直希望就此能达成一项协议,但现在,他们也不禁对是否依然有此可能表示出了怀疑。《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8)除此之外,银行家们还对是否存在所谓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是怎么说都有道理的一件事,银行家们可不想为了这个只存在可能性的事情,就把2.5 亿美元的资金从口袋里掏出来。雷曼兄弟公司明确表示,自己很不愿意出这笔钱,因为有关它自己出现不稳定的传闻,都已经沸沸扬扬地传遍了整个华尔街,而且,它自己的资金成本也在迅速上升。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理查德·福德直截了当地向乔·柯兹纳发问道,高盛公司所谓的买家是否因为谈不成价格而没有了下文。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的话,那银团又有什么理由要比那位神秘买家出更高的价格。显得有些尴尬的乔·柯兹纳表示,谈不成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价格,而且还存在许多法律方面的因素。与会的首席执行官们冷冷地听着他们的问答,不知道他们到底应该相信谁说的话。在所有人当中,威廉·麦克多诺显得最为沉默。现在,该是赫伯特·艾利逊出面的时候了。这位擅长用数字说话的人决定,由在场的所有银行家进行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银行家信孚表态,愿意参与救助行动……巴克莱国民银行也同意加入。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无精打彩地靠在贝尔斯登执行副总裁沃伦·斯派克特身旁的詹姆斯·凯恩的身上,感到极其不自在的这位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无奈地表示说:“我们今天早晨已说过了,我们不愿意加入这一行动。”他的话讲完后,会议室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之后,与会的首席执行官们异口同声地要求詹姆斯·凯恩给大家一个说法。这种架势让詹姆斯·凯恩显得更加坐立不安。“作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清算经纪行,贝尔斯登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詹姆斯·凯恩说。但这肯定是不正确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价值5 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掌握在贝尔斯登手中,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它的风险都是最小的。“他们的看法和全世界都不一样。”一名与会者非常刻薄地说道,“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出于共同的利益,这些原本相互间一直在钩心斗角的银行,猛然间都把矛头指向了贝尔斯登。摩根斯坦利添惠董事会主席菲利浦·普塞尔脸红脖子粗地大声咆哮道:“你们(指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译者注) 这种做法是根本无法令人接受的。”就好像贝尔斯登打破了大家的默契一样。“他们将来一定为此付出代价的。”赫伯特·艾利逊简直已经怒不可遏了。威廉·麦克多诺将贝尔斯登的几位银行家请进他自己的办公室。“你们总应该说些什么吧。”威廉·麦克多诺不悦地指出,“戴维·柯曼斯基简直快气得发疯了。”过了一会,戴维·柯曼斯基脸涨得通红地走了进来,对着詹姆斯·凯恩大声吼叫道:“你他妈的到底想干什么?”詹姆斯·凯恩迟疑了一阵,很尴尬地回答说:“我们什么时候成了伙伴了?”戴维·柯曼斯基将他那条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 ,美国第36 任总统。——译者注) 似的手臂伸向詹姆斯·凯恩,沃伦·斯派克特连忙上前挡在两人中间,才使詹姆斯·凯恩逃过了戴维·柯曼斯基250 磅的重击。詹姆斯·凯恩很明显地被激怒了,他觉得自己被当成了一个不诚实的人。他对戴维·柯曼斯基说道:“你回去告诉他们,你对贝尔斯登是不是已经了解很多年了?贝尔斯登是不是一家值得尊敬的经纪行?我们只是说,作为一家清算经纪行,我们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解,所以我们选择不参与这个行动而已!”随后,他们一起回到了会议室,并分别对自己的想法作了陈述。《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19)此后,会议的焦点又转回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身上,乔·柯兹纳表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并不是不可取代的。“我们不需要这些家伙,他们是这些麻烦的罪魁祸首。”乔·柯兹纳说。没有人真正同情约翰·麦利威瑟。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首席执行官艾伦·惠特认为,赶走约翰·麦利威瑟及其合伙人很可能会是一个大错误。如果华尔街将所有资金全部投进这个基金的话,当然需要有人来运营这个基金。而格林威治的那些家伙,显然要比任何人都了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乔·柯兹纳坚持认为,银团至少要取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包括解雇约翰·麦利威瑟及其他合伙人的权力。而且,有必要签订合同来约束这些合伙人,并对交易权限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管。有意思的是,乔·柯兹纳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他开始鼓吹留用约翰·麦利威瑟作为他的合作者。事实上,乔·柯兹纳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该基金既没有受到控制,也没有受到监管,交易员就是该基金的老大。因此他坚持认为,如果不能将责任划分清楚的话,高盛公司不会出一分钱。随后,乔·柯兹纳立即给约翰·麦利威瑟打了个电话,确认他是否愿意接受这一条件,否则,高盛公司将退出所有的行动。其他人都非常清晰地感到,乔·柯兹纳身上承受了非同一般的压力。就在这间会议室里,乔·柯兹纳的副手约翰·泰恩曾用手机接听过一个电话,尽管没有人听到约翰·泰恩究竟在说些什么,但抑制不住的愤怒很明显地写在他的脸上。显然,高盛公司亏大了。他们公开上市的计划已经搁浅了,合伙人对此极为不满。看来,乔·柯兹纳已经腹背受敌了。除乔·柯兹纳之外,其他的银行家也陆陆续续地离开会议室,出去打电话。欧洲银行的代表纷纷打电话回总部,将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向总部进行汇报;而美国银行的代表则纷纷赶回了自己的办公室,也许,一些银行家还给他们的交易员打了电话。就这样,和会议有关的一些细节,慢慢地开始在华尔街传开了。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整个办公室静得连针落下来都能听见。他们的资产价值依旧还在不断下跌,尤其是他们的股票波动幅度交易,跌得非常惨,最新的数字竟然已经达到了41% !但不管怎么样,这一切都早已不重要了,因为公司很快就要保不住了。现在,所有的交易几乎都已经停止了,桌上的电话一直静默着,已经没人给他们打电话了。这几个星期以来,所有的人,所有的合伙人,嘴巴里所讨论的,一直只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会议室里正在发生的那件事。所有的合伙人都一直在那间玻璃幕墙会议室里等候着消息。每隔一段时间,赫伯特·艾利逊和乔·柯兹纳就会打电话过来,向约翰·麦利威瑟问几个问题。合伙人从这些问题中,揣摩会议会有些什么进展。而在会议室外面,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员工们则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希望能够看到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下午3 时左右,CNBC(为美国NBC 环球集团所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译者注)率先报道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会议室里所发生的情景,而且,将整个事情的经过,事无巨细地作了披露。这时候,维克多·哈格哈尼正好走了出去,负责融资回购事务的雷斯曼迎上前来对他说:“他们准备出手挽救你们了。”维克多·哈格哈尼向他表示了感谢后,就走开了。《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0)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会议室中,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到资金层面上来了。赫伯特·艾利逊原来打算16 家银行每家出资2.5 亿美元。但其中有几家法国银行坚持每家最多只能出1.25 亿美元;雷曼兄弟公司也坚持只能提供1 亿美元的资金;贝尔斯登则坚持到了最后,一毛钱也没有出。无奈之下,赫伯特·艾利逊将所罗门兄弟公司和花旗集团算成了两家,但由于花旗集团马上就要和旅行者/ 所罗门兄弟公司合并了,所以根本没有派人出席这次会议。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戴维·弗鲁格坚持认为花旗集团应该出席这次会议,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共同首席执行官德瑞克·莫汉让他少管闲事。下午4 时以后,机会变得越来越小了。已经筹到手的资金,离20 亿美元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别无选择的赫伯特·艾利逊只能将每家银行大出资额提高到了3 亿美元,这让乔·柯兹纳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必须打电话给高盛公司的合伙人,以征得他们的同意。摩根斯坦利添惠的彼得·卡尔切斯冷笑着朝他说道:“哎,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你可是老板啊!”在场的所有银行家都以为,乔·柯兹纳是故意找借口想溜!但事实上,乔·柯兹纳实在是冤枉的。他确实认为,作为华尔街主要银行之一,高盛公司理应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但尽管他是这么想的,高盛公司那帮缺乏历史责任感的合伙人却并不以为然。他们对参与此次救助活动非常勉强,尤其是因为高盛公司自己也很需要资金。更重要的是,高盛公司内部的派系斗争,实在把他们搞得自顾不暇。对于乔·柯兹纳的处境,赫伯特·艾利逊心里非常清楚:他一方面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把他弄到这样一种地步感到很气愤,另一方面,又要在高盛公司合伙人的压力下,做他自己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此时此刻,乔·柯兹纳只能够无奈地和约翰·泰恩大眼瞪小眼。过了一会,约翰·泰恩放下了电话,对乔·柯兹纳耳语了几句。最后乔·柯兹纳无可奈何地向大家说道:“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司合伙人实在不同意这么做。”尽管未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但乔·柯兹纳依然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下去。现在,11 家每家拿出了 亿美元,加上法国 家银行和雷曼兄弟公司共拿出 . 亿美元,总数已经达到了 . 亿美元,如果算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剩余的那些资产净值的话,40 亿美元也差不多了。但这些钱当中有多少是需要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原始投资者的呢?许多人主张一分钱都不给,但赫伯特·艾利逊认为,应该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些合伙人一点动力,毕竟银行的这些资金还需要他们来进行管理。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钱到底将投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多长时间了。银行家们希望归还这批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但这样一来的话,这个银团就会被市场上其他的所有竞争者认为则是一个临时性的组合,其他人就会把该银团作为自己的攻击目标。为了让市场觉得可信,银团就必须保留足够的实力。最后,银行家们一致同意,这笔资金应该按照三条原则进行运作:其一是降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其二是保证将资金尽快地归还给新的投资者;其三才是想方设法盈利。对所有这些银行家来说,能够全身而退就已经是上上大吉的了。《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1)下午5 时15 分,赫伯特·艾利逊通过电话将这些条件向约翰·麦利威瑟进行了通报:一个由14 家银行(11+2+1 )组成的银团将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入36.65 亿美元,作为交换,该银团将获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 的权益,而其余10% ,即价值约4 亿美元的权益,则归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现有投资者所有。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所享有的权益,将被他们本人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积欠的债务抵消。简而言之,合伙人们一度高达19 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将被一笔勾销,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最近5 个星期中消失的。有关新协议的细节还有待斟酌,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至少在未来的3 年之内(也就是在银团所希望的时间限度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投资者收取的管理费将被大大降低,而且交易的自由度也将受到严格的限制。媒体的狂轰乱炸戴维·柯曼斯基认为,对手们总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尽管他们挽救的不仅仅只有约翰·麦利威瑟和他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且也挽救了他们自己。确实地说,这些银行家选择了宁愿承担损失3 亿美元的风险,也不去面对不知道最后结果会怎样的种种不确定性。这一事实同时也表明了,银行家们已经失去一搏高下的欲望了。当晚7 时以后,银行家们向众多记者散发了一份新闻稿,这种新闻稿可以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整个事态的后续发展产生影响,因为该新闻稿向外界宣示,整个事情已经全部了结了,但事实上,这一极其复杂的交易远没有尘埃落定。该份新闻稿浓墨重彩地对联邦储备系统此次救助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作了重点的描述。第二天出版的《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联储此次将“大了就不能倒”的说法,应用在了一家风险极高的投机对冲基金身上。《时代》周刊(Times )则在封面文章中,刻意隐瞒了根本就没有公共资金卷入这一救助行动的事实,从而将联储推上了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文章暗示说,联储默不出声地向一家私营的,而且根本就不受联储监管的对冲基金伸出援手的做法,是很不严肃的一件事。一名前财政部官员也在某公开场合非常尖锐地提出:“如果乔治·索罗斯碰到了麻烦,那又怎么办?”《华尔街日报》则在社论中指出,此次救助行动,实际上是联储10 多年来一直奉行的、保护私营投资者免受其所犯错误影响的一贯政策,这种政策,就其结果而言,就是在鼓励私人投资者今后犯更大的错误。就在救助行动开始以后的第二天,马上就有消息指出,政府已经启动了一项不仅仅针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更把目标对准了所有对冲基金的调查。就像是为了证明对冲基金能够造成的危害到底可以多大一样,瑞士联合银行非常低调地宣布,该行已经注销了它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全部投资。瑞士联合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西斯·加比亚拉维塔一度把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视为瑞士联合银行振兴的希望所在,但最后,这种合作却以瑞士联合银行损失7 亿美元而告终结。评论家们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些目空一切的富豪交易员、神秘兮兮的数学家,以及备受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轰然倒地,普遍都感到有些幸灾乐祸。《金融时报》写道:“如果戴维·马林斯真那么喜欢解决危机的话,他现在一定感到很开心。”而一般人的反应基本上都认为,这一事态实在是太恐怖了,居然要劳驾联储出面,才能挽救约翰·麦利威瑟这些“说谎者的扑克牌”式的英雄。《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2)对约翰·麦利威瑟来说,那就是另外的一种恐惧了。至少在他自己的心中,从保罗·莫泽尔丑闻以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无不都把他自己的声誉和职业生涯放在第一位,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垮掉了。为人行事一向低调内向的约翰·麦利威瑟,现在一下子成为了一个千夫所指的、高傲、贪婪而又优柔寡断的华尔街投机商,他和他那些忠心耿耿的套利交易员一起,谱写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崩盘事件,谱写了这一差点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重大危害的历史性事件。一时间,大批摄影记者云集格林威治,平常非常宁静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办公室,被载有电视转播设备的直升飞机的轰鸣声,吵得鸡犬不宁。稍可安慰的是,外界并没有认为约翰·麦利威瑟本人在道德操守和诚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不然的话,这个9 月末,一定会成为他一生的噩梦。面对这令人不安的情景,他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尽管有人说,那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不安。在此期间,约翰·麦利威瑟只是通过他的新闻发言人向外界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申明,在这份声明中,他只是淡淡地对银团所给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支持,表示了感谢。事实上,银团交易远还没有到达板上钉钉的地步,因为他们还有一大堆棘手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与约翰·麦利威瑟和他那帮交易员有关:银团如何掌握对他们的控制?第二个问题则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风雨飘摇的融资情况有关。当初银团同意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入资金的一个条件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的债权人都同意放弃他们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债权要求,否则的话,即使注入再多的资金,只要一个地方出现违约,就可能演变成一场多米诺骨牌游戏,从而拖垮整个基金。一想起这种可能性,银团的各位银行家就感到不寒而栗。此外,参与银团行动的每一家银行,都还需要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仔细的评估,充分掌握该基金的全面情况,以便说服其各自的董事会批准实施这一计划。完成这些程序以后,他们还需要签署一份正式的合同。而按照原来确定的计划,所有这些手续都必须在9 月28 日星期一之前全部办理完成。而现在,离预定的日子只有5 天时间了。在一般情况下,办理完这些手续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而此时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依然命悬一线。“这简直是一场疯狂的追逐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外部法律顾问辛普森-撒切尔-巴特莱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汤姆·贝尔说道:“简直就像是在赛跑,到底是全部手续先完成呢?还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金先用光。”美林证券外部法律顾问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银团的法律顾问。而美林证券则向高盛公司的外部法律顾问沙利文和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发出邀请,请他们成为银团的共同法律顾问。但高盛公司并不希望它的律师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却坚持要让沙利文和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约翰·米德全程参与全部的相关谈判。这种安排导致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在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格里戈利·米尔莫尔为整个银团运筹帷幄的时候,约翰·米德则在为高盛一家公司全力争取利益。头发略带灰白、现年46 岁的约翰·米德长着一张柔和的圆脸,有着一副肉鼓鼓的双下巴,给人一种绝不轻易妥协的感觉。从谈判一开始起,约翰·米德就摆出了一副态度非常强硬的架势,他不断提醒格里戈利·米尔莫尔,一定要在合同中表明尽一切可能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进行严格的限制,以保证整个银团的利益。对于银团来说,约翰·米德的这一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正在进行的谈判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一直都处心积虑地想把他们在市场上输掉的东西,从谈判桌上多赢一些回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约翰·麦利威瑟和他的那帮搭档们,竟然早已准备好了新发起一个对冲基金的计划,而这,确实也是合伙人能够东山再起的唯一机会了。荒唐的是,在他们的眼里,基金这次的崩溃就好像是他们做坏的一单交易一样,是可以随时随地抛诸脑后的。《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3)就在这时,一场暴风雨正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大厅中酝酿。同样也在这场危机中血本无归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员工们内心的怒火,很快就在公司里爆发了。公司现在出现了崩盘,他们需要公司对他们作出解释,但合伙人仍然不愿对未来进行讨论,并显示出一副根本于事无补的样子。一名即将结婚却在这场危机中全额亏损的年轻交易员马特·扎麦斯冲到一位合伙人的办公室中,大声咆哮道:“为什么不给我答复?”另外一名员工从报纸上得知,合伙人多多少少都得到了一些补偿以后,感到极度愤怒,火冒三丈地朝着坐在角落里的戴维·莫迪斯特吼道:“你没有什么东西可说了吗?”硝烟四起的谈判桌从星期五开始,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开始进行谈判,而此时离截止期只有3 天时间了,来自十几家银行的70 名律师涌进了美林证券的那间大会议室。这时候,律师们很惊讶地发现,他们一本正经坐下来要谈的那份协议,现在根本就连影子都还没有出现呢!而且,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实在也太多了一点。就在律师们紧锣密鼓地讨论时,市场再度出现狂泻,致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本金减少到了 亿美元。与1 月1 日相比,整整跌掉了91% !约翰·米德所做的会议记录表明,参与行动的各家银行都非常担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的个人债务(以及公司的债务),会阻碍整个救助行动的顺利实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约还需要1.22 亿美元的现金,才能够让这些合伙人彻底偿还其个人债务,同时能够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偿还其欠长期资本基金的3 800 万美元以及其他一些债务。”另外,约翰·米德还记录到,各家银行对这一投资依然有着很大的戒心。J.P. 摩根公司表示,该行希望能够得到某种形式的保证,让该银行在3 年以后能够赎回其投资;大通曼哈顿银行坚持,5 亿美元的循环贷款必须在截止日之后的第二天就归还给该行银行家信孚;德意志银行则要求在负责监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运营的“监管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摩根斯坦利添惠和高盛公司则希望,万一参与此次行动的各家银行成为被告的话,那么,就必须安排某种形式的连带责任保证,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星期一之前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办理好所有的手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约翰·米德的笔记中没有记录下来的是,他自己提的问题,就要比其他所有律师加在一起的问题都还要多。这位代表高盛公司利益的律师要求剥夺约翰·麦利威瑟及其合伙人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控制权,因为他们无可避免地将受到投资者的起诉,而且,还将因此而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此外,他还坚持要求,此次救助行动,甚至将来与此相关的一切行为,都应免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到了星期五晚上,尽管这两天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头脑依然十分冷静的格里戈利·米尔莫尔还是将一些基本条款整理了出来:号称“一号监管合伙人”的银团,将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入为期3 年的巨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收取的手续费将被大幅度削减;而银团将以1 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受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半的股权。《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4)约翰·麦利威瑟及其合伙人仍将负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日常运作,但必须向银团委派的一个“监管委员会”进行汇报。“监管委员会”的银行家将常驻格林威治工作,并与其派出银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络。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将由一个由各家银行派员参加的董事会所掌握。星期六一早,这份合同的副本就被送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的手上。拿到这一文本之后,合伙人心中的不满立即就爆发了出来。他们纷纷指责说,这简直就是一份卖身契,剥夺了他们所有的一切:红利、奖金、法律保护,以及重起炉灶的自由!已经习惯于富豪生活的合伙人根本就无法想象,区区25 万美元年薪的日子怎么过?他们在泡沫中生活得太久了,浑然忘记了他们现在的处境:他们已经破产了!就在这个星期三,约翰·麦利威瑟还在向银团的救助行动表示感谢,而到了星期六,他们却拒绝在合同上签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被放在眼里。此举势必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没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的签字,银团就无法向该基金投入资金,而银团早已对外公布了这一行动。与银团相反的是,合伙人早已经输无可输了。他们暗示道,他们完全可以让基金自生自灭,自己去寻求个人破产法的保护,然后,等雨过天晴之后,再到华尔街找一份年薪百万美元的工作。詹姆斯·里卡兹好说歹说,总算让合伙人的怒气平息了下来。詹姆斯·里卡兹还向他们保证:合同最后文本的条件,一定会比手上这份好得多。随后,一群人就浩浩荡荡地向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出发了。位于曼哈顿中区的这家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专门在33 楼腾出了2 间大会议室和一长溜私人办公套间,供希望进行最后冲刺的律师和银行家们使用。星期六早晨,总数多达140 名的律师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这犹如炼狱的地方,希望能够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纷繁复杂的资产、债务、结构,以及它管理的基金,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头绪出来。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在第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后来被称为“律师室”)接受各家银行的代表律师们的提问。负责这项工作的格里戈利·米尔莫尔律师向每一位走进会议室的律师说:“把你们的问题丢给我来处理吧。”格里戈利·米尔莫尔的处境其实很艰难。美林证券——银团事实上的领导者认为,所有事情都必须如期完成,而这种态度极不利于讨价还价。要想在72 个小时之中,拿出一个让14 家银行和所有合伙人都能接受的合同,格里戈利·米尔莫尔必须进行大量的折衷和妥协。在这一天快要结束时,代表银行利益的律师们开始感到,格里戈利·米尔莫尔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出的让步实在太大了。就在大家努力寻求一致意见的当口,这位一直都非常和善的律师表示:“我希望能够代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说几句话。”约翰·米德显得非常不屑一顾地说道:“他们还能提什么要求?星期一,他们就要破产了。”尽管约翰·米德的火爆脾气让格里戈利·米尔莫尔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了,但是,他通过督促格里戈利·米尔莫尔强化谈判立场的方法,确实为银团争取了更大的利益。《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5)这天中午,约翰·麦利威瑟、维克多·哈格哈尼、艾里克·罗森菲尔德、理查德·利希、罗伯特·舒斯塔克,和詹姆斯·里卡兹一起,在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出现了。必须从一群怒气冲冲的银行家们中间穿过的合伙人,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满怀歉疚的样子,不断地轻声向在场的各位道着谢。与平常全然不同的是,这些一向穿着打扮都非常随意的套利高手们,这次全都西装革履。而平常一直西装革履的律师和银行家们,却都穿得十分随意。这些谦逊的合伙人被带进了第二间会议室(后来被称为“审判室”),回答银行家们所提出的大量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主要都非常注重发掘实情,因为只有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了更多的了解,银行才敢将钱投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度以神秘著称的合伙人,这次表示得非常合作,就好像渴望挖掘到他们很久以前深埋在地下的宝藏一样。一直到傍晚时分,他们才离开了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时间可是真的越来越紧迫了。而此时,大部分主要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约翰·米德要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为其表现提供个人担保,并要求新资金(即银行所投入的资金)能豁免法律责任。另外,约翰·米德还对长期资金基金合伙人所搞的公司间贷款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合伙人归还这些贷款。另一方面,合伙人同样也有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坚持要将剩余下来的那些资金,留给应付诉讼之用;他们也不愿意看到有一些银行家整天待在格林威治,对他们指手画脚;此外,合伙人还对银团要求他们承诺继续留下来工作3 年,同时还要他们放弃自己的投资的要求,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此外,银行家们还必须对即将破产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采取一些行动。仍然希望与合伙人保持关系的高盛公司主张,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关门了事算了,但此举惹恼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欠该行巨额资金没有偿还,所以,高盛公司的这一看似非常聪明的建议,使大通曼哈顿银行感到极其不快。“我们退出此次行动。”大通曼哈顿银行全球信贷主管戴维·弗鲁格愤然表示。美林证券的银行家汤姆·戴维斯连忙给赫伯特·艾利逊打电话说,这笔交易马上就要黄掉了。于是,就在转眼之间,整个事态急转直下了。在意识到问题很多、时间太少后,美林证券制订了一系列计划,以应对不测。该银行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签发了融资回购违约通知书,并将通知书快寄到开曼群岛,交给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当地的代理人。随后,在周末,美林证券在世界各地的经理们都从总部得到了如何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清算的程序通知。他们认为,一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其他对冲基金也一定保不了,到时候到底会发生些什么情况,只有天才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这一过程一定非常痛苦:资金渠道将完全消失,没有一家经纪公司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活下去,即使是像美林证券这样的业界大佬,到时候也一定吃不了兜着走。星期六晚上,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名誉合伙人约瑟夫·弗洛姆给格里戈利·米尔莫尔打电话,了解事情的进展。但他听到的话令他感到非常沮丧。“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够一下子把我们和我们3/4 的客户之间的关系搞砸的案子。”约瑟夫·弗洛姆向格里戈利·米尔莫尔指出,“绝对不允许把事情搞砸锅。”《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6)律师们(其中包括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指定参与这一案例的25 名律师)都去附近的宾馆休息了,留下了一个房间,里面到处都是吃了一半的三明治、纸杯和冷咖啡。但格里戈利·米尔莫尔还没有离开,还在用铅笔对合同文本作最后的润色。在他的身后,还有几位代表各家银行利益的律师没有离开,还在那里七嘴八舌地对提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房间内,打印机就像一只夜猫子一样,一刻不停地向外吐着修改好的文件。凌晨4 时过后,格里戈利·米尔莫尔终于躺在自己办公室里那张灰色面料的躺椅上睡着了。但他内心深处,还牵记着约瑟夫·弗洛姆的那句话:“绝对不允许把事情搞砸锅。”星期日一早,赫伯特·艾利逊就赶到了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并开始在两间大会议室之间的一间小房间里坐镇(这间房间日后被人称为“银行家室”)。上午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了,围着桌子坐在这间房间里的银行家已经肩膀挨着肩膀了,赫伯特·艾利逊表示,希望救助计划能够重新开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也回到了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约翰·麦利威瑟和一些合伙人在一间大会议室里坐了下来,而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则和他的私人律师一起坐在旁边。身负巨债的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阻止救助行动进行下去,然后宣布自己破产,从而让自己无债一身轻。当然,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把整个基金一起拖下水。劳伦斯·希利布兰德的恶劣想法提醒了各位银行家,要达到预期目标的机会是多么的渺茫。他们并不情愿对合伙人个人提供帮助,让他们继续留下来谈判的,只是对后果不堪设想的担心。赫伯特·艾利逊认为,如果在救助业已公诸于众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出现崩溃的话,那么对市场所带来的冲击一定会比以前大得多!此外,美林证券的信誉也将因此而丧失殆尽。另一方面,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律师们对赫伯特·艾利逊的这种想法了如指掌, 并把这一想法当作自己最可利用的利器。“银团对我们说,‘除了接受我们的条件以外,你们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当时担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律师的贝尔回忆说,“我们给他们的回答是:‘除了接受我们的条件以外,你们同样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尽管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但债权人受到债务人牵制的情况,在许多时候都并不稀奇。一波三折,收归银团在星期日大部分时间当中,在与戴维·弗鲁格一起驱车从康涅狄格赶来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副董事长威廉·哈里逊的带领下,银行家们尝试着能够列出一个债权展期的明细表。在所有这些债权中,与日本野村证券、意大利共和银行,以及意大利外汇交易局有关的问题最为棘手。这几家机构都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拥有大量放贷。银行家们坚持说,除非这3 家机构同意将其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的贷款展期,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将资金投进来的。接下来就是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问题了,该行正在逼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立即归还欠它的5 000 万美元贷款。美林证券的理查德·邓恩打电话给法国里昂信贷银行驻巴黎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巴黎早已经是星期天华灯璀璨的晚上了),请该行能够网开一面,大力支持。但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拒绝。西方国家所有的银行都好商量,唯有跟法国人打交道最难。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坚持要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立即归还这笔贷款,毫无商量余地。因此,为了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再次作出了牺牲。当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将有一笔为数1.04 亿美元的管理费进账,大通曼哈顿银行同意用这笔钱来归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所有债务,包括归还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这笔贷款和其他的公司借款,并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欠大通曼哈顿银行自己的1.08 亿美元贷款给予展期。《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7)这种令人称赞的无私行为,本来完全可以将整个局面扭转过来。但没完没了的高盛公司却又在那里节外生枝。就在星期日傍晚的时候,高盛公司扔出了一颗炸弹,该公司内部法律顾问罗伯特·凯兹宣布,如果大通曼哈顿银行不对5 亿美元循环贷款进行展期的话,高盛公司将退出救助银团。他表示,高盛公司不可能将钱投入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让大通曼哈顿银行把这些钱拿回去。事实上,这一问题在整个周末一直困扰着许多银行家,他们当然十分乐意看到高盛公司出来开这一炮。戴维·弗鲁格再一次被愣住了,对于充当好人这件事,他感到很厌倦了。其他银行家对高盛公司的目的非常清楚,也从内心表示认同,同时又都非常担心,这样一来,整个救助行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根本就进行不下去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律师鲁索转向罗伯特·凯兹说道:“你在吓唬人。” 可罗伯特·凯兹只报之以一笑。这时,大通曼哈顿银行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将退出这一救助计划。对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这一突来之举,罗伯特·凯兹的反应是:“那就算了。”当时,已经是星期日晚上7 时了。这时,在自己位于汉普敦海滨的豪宅中度完周末的乔·柯兹纳回到了纽约。他用手机将电话打到了会议室,并反复强调说,除非大通曼哈顿银行对5 亿美元循环贷款进行展期,否则,高盛公司绝不会投一分钱。这时,早已失去耐心的戴维·弗鲁格再也忍不住了。“乔。”他怒吼道,“别怪我不客气了。你他妈的高盛公司可以他妈的自己玩自己去了。”汽车正堵在长岛路上的乔·柯兹纳什么也没说,高盛公司那些口不遮掩的合伙人,让他对这种话已经习惯了。现在,那帮合伙人正在千方百计地迫使他退出银团。在与乔·柯兹纳通过话以后,罗伯特·凯兹很无奈地表示:“看来,我们今晚得不到什么结果了,高盛公司暂时退出了。”周一早晨6 时30 分,高盛公司的行政委员会将举行会议,并对这一问题作出最终决定。现在,轮到所罗门兄弟公司的高管史蒂夫·布莱克发火了。他愤怒地说,高盛公司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在一切都明朗之前再拖上12 个小时,以便他们可以在即将开盘的日本市场上,再进行一番交易而已。“他们妄想!”史蒂夫·布莱克气愤地说。很有讽刺意味的是,银团内部引起最大分歧的问题,并不在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在于他们自己。银行家信孚的董事长弗兰克·纽曼没有参加会议的原因,就是因为对高盛公司、美林证券,以及大通曼哈顿银行前几次开会时,将自己排除在外的做法感到非常生气。而在事情进展得最不顺利的时候,从来没有平息过的关于高盛公司抢先交易的恶劣事件,又在华尔街沸沸扬扬地传开了。这时旅行者集团董事长桑福德·威尔打电话给赫伯特·艾利逊说高盛公司的交易员们又在故伎重演了。赫伯特·艾利逊将罗伯特·凯兹拉到一边,并用电话和乔·柯兹纳通了话。但高盛公司的这两位高管都否认了这一传闻。赫伯特·艾利逊告诫罗伯特·凯兹说:“如果我们当中有人退出的话,整个行动计划就会垮掉。你们真的愿意看到这一计划垮掉吗?”赫伯特·艾利逊并不认为乔·柯兹纳是在吓唬人,因为乔·柯兹纳的合伙人已经让他感到烦不胜烦了。在有两家银行威胁要退出这一行动计划的时候,赫伯特·艾利逊很直觉地抓住了这一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大通曼哈顿银行不接受高盛公司条件的话,高盛公司真的会退出这一行动。赫伯特·艾利逊劝道,总要有人来迁就一下高盛公司那帮坏小孩的。当然,威廉·哈里逊和戴维·弗鲁格也很清楚,一旦有人退出的后果会怎么样。所以他们还是作出了让步,同意对5 亿美元的循环贷款的还款期进行展期。乔·柯兹纳在征询了几名合伙人的意见后马上表示重返救助小组,他已经得到了合伙人的支持。当晚9 时,高盛公司重新回到了银团。《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8)但银团的各位银行家还需要得到参与大通曼哈顿银行5 亿美元循环贷款银团的其余23 家银行的同意,此外,他们还需要得到日本野村证券、意大利共和银行,以及意大利外汇交易局3 家机构将其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的贷款进行展期的承诺,否则,他们还是不可能将资金投进来的。另外,参与救助银团的法国巴黎银行,也还没有表示过确认意见。赫伯特·艾利逊在房间里踱着步,看有谁跟这些银行特别熟悉,然后就开始打电话,根本就不管当地是什么时间。一直到午夜前夕,赫伯特·艾利逊才离开了一小会儿。而在格林威治,詹姆斯·里卡兹还在费尽心机地和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通过电话进行着艰苦的谈判。在这一段时间中,维克多·哈格哈尼曾一度冲出会议室,就好像是神经错乱一般,大声咆哮道:“你们都给我记住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这个宝贝买回来的。”用什么东西来买回这个宝贝呢?詹姆斯·里卡兹心里嘀咕道。午夜过后,詹姆斯·里卡兹终于说服了银团, 同意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发放红利。一直到凌晨3 点,詹姆斯·里卡兹才离开办公室回家。尽管还没有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搞定,但律师们都希望,能够在星期一上午10 点以前,顺利结束全部工作。但是,富利银行、共和银行,还有丰业银行(北美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2005 年7 月为止其资产总额达3 180 亿加拿大元。它也是加拿大最具国际化的银行。——译者注),拒绝在同意债权展期的协议书上签字。于是,与这几家银行关系很好的花旗银行副董事长威廉·罗德斯,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副董事长威廉·哈里逊一起,花了星期一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来说服这些银行。威廉·哈里逊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必须在星期一上午,把这件事搞定。银行家们在斯卡登-阿尔普斯-斯拉特-弗洛姆律师事务所中,占了一间会议室,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们则占据了另外一间会议室,门口站着一名守卫。赫伯特·艾利逊则在两个会议室之间急匆匆地来回穿梭,不时地向约翰·麦利威瑟询问有关情况。在过道中,维克多·哈格哈尼正好碰上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史蒂夫·布莱克。维克多·哈格哈尼认为,他们的交易已经飞走了,它们现在已经属于银团,再也不属于他们这些合伙人了。史蒂夫·布莱克为维克多·哈格哈尼感到很难过。大约上午11 时,约翰·麦利威瑟派人告诉赫伯特·艾利逊说,合伙人为自己给大家带来的麻烦感到非常抱歉,并希望能够为银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合伙人仍然还有分歧。大部分合伙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希望能够尽快签掉这份协议。但劳伦斯·希利布兰德还是不同意。这一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仍然出现了亏损。银行家们一直紧紧盯着贝尔斯登,心里想着,不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能不能撑过这个星期一。而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中,高盛公司取消了自己公开上市的计划。对于乔·柯兹纳来说,这可真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他已经同意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入3 亿美元,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能为自己的公司筹集到资金。一直因自己被排除在核心圈子外而感到愤愤不平的银行家信孚的董事长弗兰克·纽曼,此时也开始出意外了。星期一下午3 时,这位缺乏安全感的银行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宣布,银行家信孚退出救助银团。《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美联储在行动(29)这下,赫伯特·艾利逊可真急了。尽管他手中掌握的筹码已经很少很少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个筹码:同意银行家信孚在监管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弗兰克·纽曼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赫伯特·艾利逊的条件,同意重新回到救助银团行列中来。下午5 时,银团终于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动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剩余的资金,应付以后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及其相应的开支费用。5 时30 分,所有被炒鱿鱼的合伙人都不会丧失其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的投资,主动离职者也将照此办法处理。但仍然感到不太满意的约翰·麦利威瑟表示:“合伙人还不愿意在协议上签字,除非银团同意,合伙人在离开以后仍然可以成立一家新的基金。”成立一家新基金已经成为他们现在最主要的目标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完全脱离了。赫伯特·艾利逊很清楚,除非能够捆住这些合伙人的手脚,否则,这些银行是不会把36.5 亿美元拿出来的。于是他把约翰·麦利威瑟拉到一边,向他解释到,他绝对不能把这一条款写到协议里去。而且,每一位合伙人都必须作出留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继续效力3 年的承诺。如果银团不能让市场相信,他们的投资将是长期的话,市场是不会对他们有信心的。但此次,赫伯特·艾利逊也冒了一个很大的险。他告诉约翰·麦利威瑟说,合伙人一定可以自由离开。约翰·麦利威瑟把赫伯特·艾利逊的话当成了一个承诺。现在,他已经得到了所有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债权展期问题也全部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联储也得到通知,在6时 30分正常作息时间以后,不会关闭其电子汇兑系统。联储准备好随时对从14家银行划出的总额达 . 亿美元的资金,作出处理。合伙人已经做好了签字的准备。他们站在宽大的会议室后面,而劳伦斯·希利布兰德仍在阅读这份合约,这份非常复杂、似乎只有律师才能读得懂的合约。合约文本的空白处,到处都是铅笔所写下的修改,有许多句子还被画掉了,上面被画上了许多箭头。这一切,似乎都在为过去3 天里的混乱,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解。詹姆斯·里卡兹和其他2 位律师试图向劳伦斯·希利布兰德解释合约的具体内容,但被劳伦斯·希利布兰德拒绝了。他不想听别人怎么说,他只想自己阅读。但詹姆斯·里卡兹地看到,劳伦斯·希利布兰德的眼中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劳伦斯·希利布兰德不想签字,伤心得号啕大哭起来。合约中没有一样东西属于他劳伦斯·希利布兰德的,还不如宣布破产呢。约翰·麦利威瑟连忙把劳伦斯·希利布兰德拉到一边,要他顾及整个团体的利益。但从来不考虑别人,甚至连公司的午餐费都不肯承担的劳伦斯·希利布兰德,现在已经无法偿还自己的债务了,此时,他连约翰·麦利威瑟的话也不听了,仍然拒绝签字。随后,赫伯特·艾利逊也走了过来,对劳伦斯·希利布兰德说,银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恢复投资者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信心,绝对不想毁掉任何一个人。这时,约翰·麦利威瑟对劳伦斯·希利布兰德说道:“拉里(劳伦斯的昵称),还是听贺伯(赫伯特的昵称)的话吧。”劳伦斯·希利布兰德擦了擦眼泪,终于在合约上签了字。显赫一时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终于落到了由14 家银行组成的银团手中。《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1)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一事,在美国传媒界引发了一轮报道热潮。大部分媒体都认为,联储介入救助华尔街投机者的行动,绝对有违联储必须遵守的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艾伦·格林斯潘所犯的更严重、其影响也更深远的错误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将金融衍生工具置于联储的严密监管之下,并要求对其交易信息进行披露。联储自己把市场推向了一个任何风险管理和亏损防范机制都无法控制的极端困境。其最后的结局就是,也只能是:市场一路盘旋下滑,直到深渊。——摘自1 年1 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机密备忘录破产众生相对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各位合伙人来说,出现大量亏损并最终导致公司全面崩溃这一事件,绝对是一场悲剧。仅仅就在几个月之前,在他们贪婪本性的驱使下,合伙人刚刚强迫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外部投资者收回他们的资金,可一转眼,公司就因为严重缺乏资金而最终导致崩溃。这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他们自己品尝了。在这一事件基本告一段落后进行的盘点表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些华尔街的精英们总共亏掉了大约19 亿美元的财富。其中,劳伦斯·希利布兰德个人身价一度高达5 亿美元之多,但一觉醒来,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于是,这位最野心勃勃的交易员不得不依靠他太太黛博拉的财产度日,而且,还要苦苦哀求法国兴业银行不要逼他宣布破产,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还清自己所积欠的2 400 万美元债务。其他大部分合伙人都至少损失了90% 以上的财产,因为他们几乎都将自己的全部家当,投进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幸亏由联储牵头、赫伯特·艾利逊主持的接管工作进展得还比较顺利,所以,大部分合伙人仍然要比一般美国人富裕得多。一般来说,金融界永远只以成败论英雄,但奇怪的是,在20 世纪最后几年中,失败者同样也受到了庇护。最明显的是,即使在他们的财富早已化为过眼云烟的情况下,他们也一样将他们的豪宅保留了下来(其中甚至还包括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尽管他们从来没过过挥金如土的日子,但他们令人瞠目结舌的亏损方式,却在公众的心目中,永远地贴上了“不负责任的投机者”的标签,并将他们在华尔街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赫赫声誉,输了个一干二净。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他们输得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输得非常坦荡,不存在一丁点道德方面的遗憾。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将他视若珍宝的窖藏红酒都拿出来拍卖了。其中不少名酒被美林证券的康拉德·沃尔德斯塔特给拍走了。此情此景,令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倍感难受,因为作为接管监督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康拉德·沃尔德斯塔特不仅接管了他所有的投资组合,现在连他的宝贝红酒都没有放过。更惨的是,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心中还有着不足为人道的隐痛。因为在他的怂恿之下,他妻子那些并不怎么富有的娘家亲戚中,有很多人都将钱投进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结果搞得血本无归。不过,艾里克·罗森菲尔德还是能够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惨败。一次,以前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比尔·麦金托什打电话给他,问他能够为他做些什么。艾里克·罗森菲尔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说:“给钱就好!”《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2)其他合伙人要么变得极其沉默寡言,要么变得脾气暴躁,一个劲地为自己辩护。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两名王牌交易员之一的维克多·哈格哈尼,就一直为他无休止地坚持采用孤注一掷的方式进行豪赌、从而导致基金迅速崩溃一事,而感到内疚。“对于维克多·哈格哈尼个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悲剧。”维克多·哈格哈尼一位能言善辩的朋友指出,“现在,这个噩梦每天都在缠绕着维克多,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一事,在美国传媒界引发了一轮报道热潮。在所有相关报道中,没有一个人对公司的合伙人表示过同情。《时代》周刊称他们“最聪明也最像掮客”,并指出人们普遍对这一事件感到“愤怒和震惊”。许多媒体都在头条位置对这些天才的坠落进行了深度报道。《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用了这样一条非常醒目的标题:“我们很富有,所以我们保持沉默。”而罗伯特·默顿家乡的《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al)则认为,整件事情的处理具有一种“快刀斩乱麻式地(但也是充满疑点)解决一个‘长期问题’”的特征。大部分媒体都认为,联储介入救助华尔街投机者的行动,绝对有违联储必须遵守的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在费城,《调查者》(Inquier)报非常尖锐地问道:“一家对冲基金出了问题,就要让所有投资者来分担损失,这公平吗?”与此同时,《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s)则指出:“胆子越大,着陆就越安全。”该报很辛辣地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这些合伙人比喻为一群“穿着帮宝适的有钱小孩”。罗伯特·默顿更担心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将对现代金融学理论以及他个人千辛万苦在这一领域中获得的学术地位,造成沉重的打击。尽管他很勉强地默认,自己所发明的模型确实遭到了失败。但他仍然坚持,现在更迫切的一件事就是,尽快设计出一种更加精确、更加复杂的模型。这种极其依赖公式化模型的想法,必然会继续给他带来不可避免的巨大风险。与罗伯特·默顿一起荣获诺贝尔奖的马尔隆·斯科尔斯,则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一周之后,与旧金山的一位律师,在纽约非常豪华的皮埃尔大酒店,举行了再婚的婚礼。但即使在喜庆的婚礼上,马尔隆·斯科尔斯也抹不去这一灾难带给他的阴影。婚礼上,约翰·麦利威瑟和艾里克·罗森菲尔德一刻也不停地跑到一边去接听电话。莫顿·米勒则用非常委婉的语气,将马尔隆·斯科尔斯数落了一番,并很惊讶地发现,马尔隆·斯科尔斯现在终于意识到,要想打败市场是一件多么危险和困难的事情。不过,马尔隆·斯科尔斯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能说会道和幽默感。他当着众多宾客的面,大声说道,现在他宁愿随他妻子的姓,也不愿他妻子跟他的姓。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一号人物约翰·麦利威瑟则一直保持沉默,从来没有在公共场合谈论过那个“极端事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伙人对公司破产的内部说法及解释。总是想避开媒体镁光灯、非常害怕记者守在其家门口的约翰·麦利威瑟,采取了在这个无隐私时代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一种手法:对自己的悲剧一言不发。确实,正像他对赫伯特·艾利逊所说的那样,他对所发生的这一切感到非常遗憾。或许,他对自己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自己一生谨慎投资,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风头,最终竟然会成为过度投机的代表?但是,真正的约翰·麦利威瑟不应该一直耿耿于怀于过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虽然犯了大错,但它本来根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3)6 个月来首次止损9 月29 日,星期二,也就是救助行动开始实施的第二天,艾伦·格林斯潘宣布降息。不过,此次降息并没有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或其新的掌管者获得喘息的机会。就在救助行动开始实施之时,美国互换利率利差扩大到了96.5 个基点,英国的互换利率利差也上升到了120 个基点。与此同时,长期 资本管理公司在8% 的利差水平上买进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公司的股票,其利差水平更是扩大到了22% !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两种股票之间的利差水平,同样也达到了60%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购买时的水平还只有40%),而且这个利差还在继续扩大。在注入36 亿美元新资金以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跌势并未因此止住。就好像虽然已经拉动了降落伞却没有把它打开一样,跳伞者的身体一直在保持下坠的状态。在此后的2 个星期当中,参与救助行动的银团共损失了7.5 亿美元。对于该银团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偏偏还是发生了。到了10 月中旬,整个华尔街似乎都已经染上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毛病。美林证券、银行家信孚、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高盛公司,以及所罗门兄弟公司,也就是救助银团最主要的几家参与者,都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大幅度亏损,其亏损额几乎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亏损额相当。由于公众对这一救助行动有所警觉,因此,投资者都对华尔街如此草率地救助一家对冲基金的举动感到不可理喻。迫不得已之下,各家银行纷纷减弱了他们对救助银团的支持力度。有意思的是,不久前还为华尔街各色人等所津津乐道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现在已经成了无人问津的烫手烂山芋。事实上,尽管这些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确实很大,但远没有大到那些好事者所宣称的那种地步,出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第二”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或任何一家对冲基金)的所作所为,都对华尔街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资金非常充裕的银行都没有经受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获利甚丰的诱惑,并大都在自己内部设立了类似的对冲套利部门,而且还模仿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策略,因此,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之后,同样的噩运也都降临到了这些银行的身上。于是,他们在债券对冲市场、俄罗斯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的各类交易,都纷纷亮起了红灯,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这些银行之所以蒙受如此惨重损失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太熟悉、太看好了。因为熟悉、因为看好,所以他们群起而模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交易策略。事实上,这才是这些银行真正的风险所在。对于美林证券来说,1998 年的8 ~ 10 月绝对是该公司历史上的滑铁卢,因为就在这短短的3 个月中,美林证券的股价就跌掉了2/3 。虽然还不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跌掉92% 的资产净值那么严重,但其损失之惨烈仍然让所有人为之咋舌。尽管戴维·柯曼斯基和赫伯特·艾利逊对他们退出自营交易之举颇感自豪,但美林证券的债券交易部门还是出现了近10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由于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公司的信用评级会受到影响而降低,在赫伯特·艾利逊的主持下,美林证券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激进的降低成本式做法,并大刀阔斧地裁掉了3 500 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债券交易部门。到了10 月中旬,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不仅再度泥足深陷,连救助银团中最主要的几家参与行,也就是在华尔街挑大梁的几家银行,也都在其中愈陷愈深了。《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4)现在,艾伦·格林斯潘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10 月15 日,联储宣布再次降息,此举表明艾伦·格林斯潘将会持续不断地降息,直到整个金融系统恢复到正常为止。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华尔街股市应声暴涨,债券利差几个月来首次出现了收缩,而债券对冲套利交易也出现了相当可观的盈利。在格林威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终于化险为夷了。经过了长达 个月的痛苦、震惊、折磨,最后差一点全军覆没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终于止住了亏损,而此时他们已经整整亏掉了 0 亿美元。一场凶猛的风暴终于过去了。2000 年,在对冲基金崩溃的一场余波中,乔治·索罗斯和老虎基金同样遭到了极其惨重的损失。老虎基金在那场危机中宣告破产。风暴后遗症像所有的类似情况一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亏输,造成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并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者、员工、公司的交易对手,以及他们在华尔街的朋友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后果。在挽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时出力最多的赫伯特·艾利逊,因为在主持美林证券的大裁员中树敌过多,在大家对这场危机带来的痛苦稍稍淡忘以后不久,就遭到了美林证券内部对他反应过度的指责,从而使他失去了接替乔·柯兹纳的资格。随后赫伯特·艾利逊便辞去了在美林证券的工作,加入了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的总统竞选班子。而美林证券的风险管理经理丹尼尔·拿波利则成了公司蒙受巨额损失的替罪羊,遭到了撤职处分,随后便请了长假。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乔·柯兹纳则一直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保持着一种忽冷忽热的浪漫关系。高盛公司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了解到,只要价格合适,沃伦·巴菲特仍然非常希望接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个盘子。乔·柯兹纳还给阿尔瓦利德王子打过电话,询问这位沙特富豪是否有兴趣参加另一次出价。但到了10 月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各方面的情况稳定下来以后,救助银团就再也不需要高盛公司那些来去匆匆的银行家了。高盛公司又重新开始忙乎自己公开上市的事了。这一次,他们计划将上市时间安排在1999 年5 月。但曾经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先后押在上市和约翰·麦利威瑟身上的乔·柯兹纳,却没有等到高盛公司公开上市那一天就宣告下台了。1999 年1 月,高盛公司董事会决定将乔·柯兹纳解聘。一直视约翰·麦利威瑟为自己合伙人的乔·柯兹纳,在离职后再一次向约翰·麦利威瑟伸出了合作之手。1999 年春天,俩人开始携手募集资金,希望能够从华尔街银团所有者那里,重新买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控制权,但这个计划最后流产了。于是,从高盛公司公开上市中获得2.3 亿美元的乔·柯兹纳,告别了华尔街,转而专心致志地参加了新泽西州民主党参议员的竞选。在高盛这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公司中,内心中充满矛盾的乔·柯兹纳,不失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在唯利是图的世界中还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所处地位的人。尽管约翰·麦利威瑟一直是他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是一个令他非常失望和头疼的竞争对手,但不管怎么说,乔·柯兹纳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对约翰·麦利威瑟的尊敬和喜欢。瑞士联合银行输得就更惨了,不仅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的投资分文不剩,连拉米·戈德斯坦负责的股票衍生工具交易,也让他们亏得血本无归。不久,一度被视为瑞士银行业王子、同时也是瑞士联合银行摇摆不定的战略制定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蒂斯·卡比亚拉维塔,即告引咎辞职。由作风更加谨慎前瑞士银行首席执行官马塞尔·奥斯佩尔接任。上任以后,马塞尔·奥斯佩尔立即着手清理门户,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老朋友安德鲁·斯西利亚诺很不幸地成了此次大清理的牺牲品。有意思的是,他是瑞士联合银行第一个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购股权证提出疑问的人,而他遭受清洗的原因竟然是:他未能将这一看法反映给银行的决策层!《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5)银行家信孚则在俄罗斯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此前,该银行一直是俄罗斯市场最大的以卢布计价的证券买家。而与此同时,该行在巴西及其他新兴市场上的投资,均惨遭失败。就好像要对其自视甚高的董事长弗兰克·纽曼进行一番嘲讽似的,该行最后被迫卖给了它的竞争对手德意志银行。在此期间,弗兰克·纽曼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尊心,还差一点使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行动归于失败。但不管怎样,弗兰克·纽曼还是为自己的出局争得了大约1 亿美元——一笔他绝对不配获得的奖励金!旅行者集团/ 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董事长桑福德·威尔则依然像以往一样,扶摇直上。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购并非常顺利地按原计划实施了。而一直为谣言所困的雷曼兄弟公司,也很快地从流言中恢复了正常。大通曼哈顿银行(如果没有该行的大力支持,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早就垮掉了)的贷款最后拿回来了,也总算是全身而退了。事实上,真的要感谢这一次的救助行动,才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得以应付后来一次又一次的保证金追缴,才能够将所有积欠的债务全额清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绝大多数的外部投资者都全身而退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因为他们在1997 年底被迫赎回其投资。在这些投资者当中,38 名最早投资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并在1997 年底赎回其全部资金的投资者是最为幸运的。在他们投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4 年当中,他们平均每年获得了18% 的投资回报率,尽管这一数字要比同期的股票价格指数略有不如,但还是很高了。另外,在1998 年危机发生之前,还有大约30 多位投资者将他们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的投资全额套了现,因此,他们的收益就更加可观了。而一些待遇比较优惠、获准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中保留较多投资的外部投资者,最后反而都亏了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推下深渊的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也在这些“幸运的亏损者”之列;同样,在这些外部投资者中投资最多的美林证券董事长戴维·柯曼斯基也是这些“幸运亏损者”之一。在所有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过业务往来的银行中,约有12 家勉强获得了1 位数的回报,而另外12 家银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以及德累斯登银行,则蒙受了很大的亏损。尽管这些外部投资者有赚有亏,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总的损失还是非常惊人的。即使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风头最劲的前4 年所获得的盈利加在一起进行计算的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累计亏损也大得骇人。截至1998 年4 月为止,最初投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每1 美元投资累计增值了4 倍,达到了4.11 美元。但到了救助行动开始的时候(仅仅只过了5 个月时间),最初投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每1 美元投资就只剩下区区33 美分了。如果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收取的管理费用加以扣除的话,结果就更加令人沮丧了:最初投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每1 美元投资累计增值到了 . 美元。但到了救助行动开始的时候,这1 美元投资就只有 美分了。因此从投资净值角度来说,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对冲基金(其运营者的智商也是最高的), 将其每1 美元的投资亏掉了77 美分,而在同一时间,一般的股票投资者都将他们的投资整整翻了1 倍!《拯救华尔街》 第二部分 《拯救华尔街》 大结局(6)树倒猢狲散和华尔街大多数银行的员工一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员工们的报酬,主要也来自年终奖金。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员工大都将这部分奖金作为投资,投进了自己的公司之中,最后都落了个血本无归。“我们亏掉了自己所有的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位担任分析师的员工说。“我们落了个一场空。” 另外一名债券交易员这样表达自己的悲伤。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