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一家和广西大学另一个教师全家结伴继续向重庆而去,在此行中,依然有许多困难和艰辛。 琼瑶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拾柴。 那时,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孩子们去拾柴,因为只有抬来柴,才能煮饭烧菜。 有一次,经过一个锯木厂,父母叫琼瑶去找一点废材和木屑来。当时有许多孩子也在那里抢废木材,琼瑶抢不到,又很着急,看见一堆劈得好好的木柴,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一点,就被人逮住。那个人很凶、很生气,琼瑶吓坏了,却以孩子的固执不肯把木柴还回去,那人看见琼瑶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就逗琼瑶,要她唱个歌跳个舞,就把木柴送给她。 小琼瑶很委屈,但还是做了。琼瑶说自己从小没有唱歌跳舞的天份,就一边跳一边唱了一首惟一会唱的歌: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 眼睛小,要睡觉—— 这样一边唱,一边忍着泪,她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小时候的琼瑶,就已经非常善感和脆弱。 小琼瑶一边唱,一边想到她另一次为了得到一面可爱的小锦旗为别人快乐而跳舞的事,又想到童年中失去的欢乐,幼小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她唱着唱着,终于伤心地哭了起来,哭得那个人不忍心放了她。 这一件事,伤心而悲凉,还带一个无奈的耻辱感,幼年的琼瑶,就已经饱受人间的冷暖,她怎么也忘不了。 后来,琼瑶写了一篇小说,题名叫《舞》,就是记叙这一次遭遇和心情的。18.逃难告一段落 在通往重庆的途中,一件事又耽搁了他们的行程。 那是在贵州一个叫"剑河"的小县管区内,他们遭遇了强盗,把他们的行李和外衣洗劫一空。 为了生计,他们居然还在街上搭台演戏,他们的演出虽然还算成功,但却得不到多少捐助,所以也只好草草收场了事。 后来,"剑河"县的县长因他们遇强盗是在自己所管的境内而心怀歉然,就为琼瑶的父亲安排了一个工作。这样,琼瑶一家不得不在剑河滞留下来,先解决生计再说。 在剑河县停留了约半年,生活略有些节余,父母又带着孩子们上路。当他们走到四川境内的一个小镇时,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了。琼瑶和父母听到这天大的好消息,真是欣喜若狂,有恍若再生的感觉。全家人疯狂地拥抱着,疯狂地笑着,叫着:胜利了! 胜利了,琼瑶一家逃难的经历也告了一个段落,他们终于抵达了最后目的地重庆。 母亲家是个大家族,重庆有她母亲的堂妹等许多亲戚,这时琼瑶的三舅和三舅母收容了琼瑶一家,四川其他的舅舅也闻讯赶来接济。 这段时间,琼瑶一家逃难的传奇,成了亲朋好友们的谈资,琼瑶的父母就一遍遍向他们讲述,"说的人掉泪,听的人也掉泪"。 生活终于安顿下来,接下来父亲为了家庭生计,暂时离开他们去一个叫李庄的地方教书,而母亲则跟着堂妹(琼瑶叫她勋姨)去了四川沪县。堂妹和堂妹夫在那儿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叫"沪南中学",正缺师资,母亲便去当教员。19.6岁熟读唐诗 沪南中学的那一段日子是琼瑶童年中难得的快乐幸福的日子,琼瑶说"我童年中失去的欢笑,在这儿又一点一滴地找回来了"。 在琼瑶的印象中,沪南中学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它是由一座大庙改建的,教室就是庙宇中的大殿,所以每间教室都有菩萨,相当有趣和好玩。 与前面惨痛的逃难经历相比,在这儿定居琼瑶觉得似乎是到了天堂。 在琼瑶的记忆中,那一年真是快活极了,母亲的学生们,都是男孩,而且年龄很大,都成了琼瑶的大哥哥,他们总是带着琼瑶去玩,教琼瑶养蚕,把琼瑶扛在肩上摘桑叶,还带她去河边捡鹅卵石…… 就在这个时候,母亲惊奇地发现,自己上课时在一旁的琼瑶,竟然丝毫不漏地听懂了她讲的课。 母亲太得意了,就开始有意识地教琼瑶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篇佳作。 琼瑶7岁时,就已经熟读了《梁上双燕》和《慈乌夜啼》等唐诗。 琼瑶说:"我想,我后来会迷上写作,和这段背唐诗的日子大大有关。" 在沪南中学时期,琼瑶又添了一个小妹妹,那是1946年2月的事,妹妹生在繁花似锦的春天,远在湖南的祖父,给她取了个小名叫"锦春",不过,在琼瑶家里,大家都叫她"小妹"。20.贫穷会把欢乐从身边偷走 1947年,父亲接到上海同济大学的聘书,于是全家去了上海。 在上海,琼瑶一家住在外白渡桥一幢叫礼查大楼的同济大学的教职员宿舍,虽然安定下来了,比逃难的日子好出了许多倍,但贫困还是围绕着琼瑶一家。 首先是住房,太小了,只有一间,一家六口,大大小小就挤在一起,房里有一张床一个大书桌,白天父亲在书桌上改作业,晚上铺上棉被就是床,琼瑶和弟弟们就在上面睡觉。 然后是父亲的那一份微薄的薪水,显然不够支持全家六口人的需要,上海物价又高,小妹妹要吃奶粉,奶粉出奇的贵,而琼瑶和两个弟弟,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衣食住行,哪样都离不开钱! 母亲的大哥和四妹都在上海,母亲的大哥是个律师,生活很宽裕,看到妹妹妹夫如此穷困潦倒,力劝琼瑶的父亲改行,不能再教书了,再教书,孩子们都会饿死。一席话,很伤父亲的自尊心。父亲勃然大怒,拂袖而起: "人各有志!我念了一辈子书,也只会教书。穷,是我的命!做了我的妻儿,就只好跟着我过穷日子。改行,是绝不可能的事!" 父亲是一个地道的文人和书生,琼瑶以有这样的父亲自豪。在琼瑶后来写的那些小说中,可以在一些人物中找到她父亲的影子。 生活虽然艰难,但合家团聚,总算是苦中有乐。安定之后,琼瑶和两个弟弟进了上海市第十六区国民小学念书。 那时,琼瑶已9岁,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后,琼瑶插班就读三年级,麒麟背不出书,降到二年级,小弟读一年级。 回忆小学的读书生活,琼瑶并不快乐的。 可以想象,琼瑶和弟弟们都经历过大逃难,身心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很不相同的地方,很难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要安安静静坐下来,真是不容易。 而且,琼瑶从四川来上海,讲一口四川话,语言不通,自然与老师和同学都有隔阂。 再加上琼瑶一直生活在乡间,自然要显出"土气",上海的孩子,精明,排外,琼瑶当然就成了孩子们取笑欺生的对象。 上课第一天,在操场排队,前面的孩子把她往后推,后面的孩子把她往前搡,琼瑶傻傻地站在一旁,却被老师看见,被痛骂了一顿,全班同学却在一旁窃笑。 琼瑶哭着口家说:不要上学了。 不上学当然不行,琼瑶只有去痛苦地努力适应。 另一件令琼瑶苦恼的是,她虽然阅读能力很强,但数学糟糕,功课跟不上,痛苦极了。 厌学情绪就这样开始了,后来琼瑶考不上大学也不想去考大学,不能不说与这样的痛苦经历有关。 琼瑶上学不顺利,两个弟弟也同样如此。 有一天,训导主任跑来通知琼瑶: "你今天不要上课了,把你两个弟弟带回家去吧,他们一个尿了裤子,一个打了架!" 琼瑶带着两个弟弟回家,在路上又羞又恼,对两个弟弟说:"早知道,你们两个在东安城丢掉就算了,找回来干什么,这么麻烦!" 话才说完,琼瑶想到那段日子的伤心事,想到弟弟失散时的凄凉惨状,心中一酸,忍不住泪水直流了下来。 两个弟弟见姐姐这样,也都哭了,说以后再不敢了。 悲惨的往事和回忆,成了琼瑶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情结,使她有更多的爱,更多的恨,更多的仁慈和怜悯。 逃难生活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修痛,而在上海的困厄生活,却使琼瑶第一次真正懂得人世间的辛凉冷暖。 正如琼瑶自己回忆所说: "说实话,从小,我就在困苦中长大。但是,只有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对困苦的感觉特别敏锐。" 快乐和不幸有时都要基于一种背景的对比。繁华的大上海,更映衬出琼瑶一家那时生活的困苦。 "贫穷会把欢乐从身边偷走。" 冬天的上海,冷得出奇,琼瑶和弟弟却缺少冬衣,冷得牙齿打颤,每天三个人手牵手去上学,看见卖糖炒栗子的摊子,是多么的眼馋。当时学校里流行跳橡皮筋,其他女生人人手中都有一大串,琼瑶却一根也没有,琼瑶的最大心愿,便是有一串橡皮筋,可是直到离开上海,这个愿望仍没有实现。21.习作变成整齐可爱的铅字 在上海,"记忆中属于欢乐的事情实在不多"。 体会着贫穷的悲伤,人世的冷暖,琼瑶把欢乐寄托在阅读和写作上来了。琼瑶才9岁多,就已经在文学才华上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地方。 在失落和忧愁中,琼瑶写出了她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这篇小说,仅看题目就能知道其中的情绪,"可怜的小青",那里面必然有着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父亲看到这篇小说,既惊讶于女儿的才情又深为感动,他帮琼瑶把小说寄给了《大公报》的儿童版。琼瑶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小说居然被采用,在报纸上刊登了出来。看着自己的习作变成了整齐可爱的铅字,琼瑶快乐极了,兴奋得整天捧着那张报纸,像是着魔一般。琼瑶回忆说,那时,她恐怕把自己的这篇短文,读了一百遍也不止! 艺术是一种天赋,它使作家成为它的工具,琼瑶就很类似如此。9岁的琼瑶,其实就已经被选中,被注定,她的一生必然要奉献给文学,以她牺牲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的幸福作为代价。 自从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之后,琼瑶更是迷上了写作,每天下课回家,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坐下来涂涂写写,构想着美妙的作品。 那时,琼瑶的小四姨参加了话剧社,演出曹禺的《北京人》。琼瑶的小四姨是戏中重要的配角,琼瑶可以拿到招待券去看小四姨演话剧。那是琼瑶在上海童年生活中最为快乐的事。 看完话剧,琼瑶就梦想能当一名戏剧作家,而且付诸行动,于是就每天写起剧本来了。 小琼瑶写得很是认真。因为她不会分场,就全写"独幕剧",人物一多又搞不清,又全写成了"两人剧",好长一段时间,琼瑶乐此不疲。 对这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父母并没有当真,他们看了琼瑶的"剧作",只是笑,因为,琼瑶"剧本"的取材,全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对话",所谈的问题,全是逃难时的点点滴滴。 琼瑶的这些"剧本",当然没有发表过和演出过,但这最初的演习,却预示着一个天才作家日后的诞生。22.再见大陆 时间推移,历史也变幻着她沉着和不可抗拒的步伐。 少年的琼瑶,此时对外面世界风云的变幻似懂非懂,她从父母的脸上明白了:奔波和艰难在等着他们。 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 腐败的政治,导致了腐败的经济,上海物价飞涨,金元券贬值,在商店中,发生了惊人的大抢购。 上海人心惶惶,气氛又紧张了起来,琼瑶父母所处的那种家庭,那种教育,他们又开始打算逃难。 先把琼瑶的母亲和四个孩子,送回湖南老家去,父亲则继续留在上海,把学期教完。 于是琼瑶与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又离开了她们刚刚才有些适应的上海回到了湖南。 祖父欢迎他们的到来,哽咽着说: "生当乱世,大家还能团聚,真好,真好。"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团聚之后,就是一次伤心的永别。 到了湖南衡阳,为了生计,母亲毅然丢下儿女们,去一个离衡阳很远的中学教书。 这是琼瑶童年惟一的一次既远离了父亲,又远离了母亲。 琼瑶虽然很伤心,但她毕竟已经大了,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分担了人世间的艰辛和苦难,她已经学会了照顾弟弟妹妹们,已经能够在他们淘气时阻止他们,在他们伤心时安抚他们了。 在衡阳,琼瑶和弟妹们由表姐王代训、表哥王代杰照顾,他们租了几间房,那是一个叫"怡园"的四合院。 那时的生活,依然是贫困而艰难的,母亲留下的生活费实在不多,她们几乎顿顿是咸蛋作菜,吃得她们实在腻味,难得改善伙食做一次红烧肉,举起筷子时,却发现锅中没有几块肉,全是荸荠。 在艰难的生活中,琼瑶惟一的安慰便是书本,每天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可是,她经常在书店看到想看的书,却没有钱去买书。 在衡阳,印象最深的是祖父的八十大寿,虽然生活穷困,却依然过得轰轰烈烈,排场很大,琼瑶这时才真正感到祖父在家乡是如何的"德高望重"。来往祝寿的各地亲朋好友,竟有一百多人,祖父居住的兰芝堂张灯结彩,鞭炮声不断,流水席,戏台子,让琼瑶和弟妹们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兴奋不已。 在衡阳给琼瑶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的,就是她的表侄儿唐昭学。那时唐昭学已读高中,大约十七八岁,很憨厚很守规矩,学习又好,虽然唐昭学年龄比琼瑶和她的弟妹们大了许多,但辈份上却小了一辈,琼瑶和弟妹们就兴奋好玩地闹着要唐昭学向她们这些"长辈"磕头。 琼瑶的祖父过完八十大寿之后,琼瑶和弟妹们继续回衡阳念书,唐昭学每到假日,就到"怡园"来看她们,成了琼瑶当时最好的朋友。 那一年,琼瑶10岁,已经完全懂事,对当时的许多情况,记得很清楚,至今还历历在目。 琼瑶最忘不了的,是唐昭学的笛子。 唐昭学有一支笛子,随身带着,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吹。他吹得非常好,琼瑶就经常缠着唐昭学吹笛子给她听,唐昭学也是有求必应。 琼瑶看着唐昭学的那支美妙神奇的笛子,真是羡慕极了,就想唐昭学送给她,唐昭学不答应,因为这笛子是他的一位好友亲手用竹子雕刻好送给他的,而那位好友已经和他分别了,所以这笛子就尤其具有宝贵的纪念意义。 唐昭学和他美妙的笛子,伴随着琼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是,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琼瑶和唐昭学吵了起来,琼瑶竟做出了一件终生让她后悔的事,她抓起唐昭学的笛子,用力往桌上敲去,笛子破碎了。 唐昭学非常生气,拿着破笛子走了,随后好长一段日子,都不再理琼瑶。 其实,那时琼瑶才10岁,小女孩任性,也是情有可原,虽然后来琼瑶总认为"吵架的理由一定是我在无理取闹,所以他对我不肯让步",但当时那种事,又哪里能说得上谁对谁错呢? 善感、多愁、细思量,10岁的琼瑶,艺术家的气质就已初备。 当唐昭学又和琼瑶讲和的时候,分别的日子又已经到来了。 1949年1月10日,历时66的"徐埠会战"结束,黄维、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先后被俘,共产党的胜利势如破竹,国民党"划江而治"的打算已成了一枕黄粱,上海眼看要守不住了。 时局这样紧张,琼瑶的父亲从上海匆匆赶回,母亲也从学校辞职回到了衡阳,而衡阳城也是一片乱糟糟的,琼瑶和弟弟们寄读的小学也已经停课,父母和祖父又开始夜以继日地讨论,那沉重的脸色,是琼瑶非常熟悉的。 1949年的春天,琼瑶一家再次离开祖父,全家和祖父一一拥别,祖父叮咛:等时局安定了,早日回来呀! 大家都认为,这一次的离别并不会太久,但没有人想到,这一次竟是和祖父永别。 祖父、表哥、表姐、唐昭学都到车站送行,琼瑶望着唐昭学,多想对他说一声对不起,但千言万语,离别的愁绪,都只化作一片令人揪心的沉默。 1988年4月,琼瑶重返大陆,重新见到表哥、表姐和唐昭学,琼瑶的这一句"对不起",迟了整整39年,终于在武汉的长江大饭店内,对唐昭学说了。23.新的世界,新的人主 1949年,琼瑶一家乘火车到广州,再搭船去台湾,终于在夏天到了台湾。 一切都在转变,琼瑶的人生在这里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琼瑶回忆说: "初抵台湾,所有的事物都很新奇。" 在台湾,琼瑶的父亲接受了师范大学的聘书,在中文系当副教授。他们一家分配到了一幢二十个"榻榻米"大的日式房子。 琼瑶在《我的故事》中道: "那时的台湾,才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不久,街上的建筑,都是日式的,住宅区的住宅,也完全是日式的。我们的住宅很小,但是小归小,却'五脏俱全'。前面有小小的前院,前院里有棵大榕树,矮矮的围墙下,盛开着杜鹃和美人蕉。进门处有'玄关',要脱鞋才能走上榻榻米。我们有三间房间,前面是八个榻榻米的客厅,后面有六个榻榻米的厨房,旁边还有间四个榻榻米的餐厅,餐厅后面有小小的卧房,卧室后面有长廊,长廊尽处是厕所。然后,还有小小的后院,后院中高耸着两株椰子树。" 颠簸流离的生活,这时才真正地安顿下来了,悲伤和愁苦已成为过去,新的生活简单而充满了浪漫的诗意。 浓阴的大榕树,高耸秀挺的椰子树,盛开的鲜花和绿叶,这真是一个令人忘忧的世外桃源。 连琼瑶的母亲也为之兴奋不已。他们终于有了一个"独门独院"的自己的家! 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新鲜,住日式房子,进门脱鞋,学着穿木展,地上铺的榻榻米,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是个极乐世界,大家笑啊闹啊,蹦啊跳啊,一切都不同了,一切都有了新的意义。 然而,生活依然是清贫和艰苦的。 琼瑶在《几度夕阳红》那篇小说一开始就写李梦竹计算家庭开支: "梦竹咬着铅笔上的橡皮头,无意识地凝视着窗帘上摇摇晃晃的黑影。然后,又低下头望着桌上摊开的家用帐本:伙食、燃料、调味品、水电、零用、教育、医药、娱乐预算中的项目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减少,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项目加起来竟变成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收支的差额仿佛一个月比一个月大。紧咬着铅笔,她呆呆地瞪着帐簿出神,如何能使收支平衡?这似乎是一项最难的学问,做了将近20年的主妇,她仍然无法让支出不超过预算。" 这完全是当时琼瑶母亲的真实写照!琼瑶自己也承认,她写《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完全是以母亲作为模特的。 甚至在《几度夕阳红》中,李梦竹所写的一首诗,也是琼瑶母亲的大作。 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 那时,琼瑶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显然难以支撑全家人的开支。 琼瑶回忆说: "母亲每天在算帐,想办法缩减开支。我们穿的衣服,缝缝补补,不知改过多少次,大人的改给孩子穿,姐姐的改给妹妹穿,哥哥的改给弟弟穿。母亲一直亲自做家务。家里买不起木炭,都烧煤球炉,那煤球和炉子一样大,中间有许多孔,一个接一个,终年不熄火。但是,煤球的气味非常难闻,我一直睡在那四个榻榻米的餐厅里,夜夜嗅着那煤气,以至于直到现在,喉咙都不好。" 在《几度夕阳红》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厨房,狭小得不能再狭小,煤气弥漫全室,使人一进去就要呛得咳嗽不止。" 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代派?我们不需要多说,琼瑶的小说,其实有着如此真实深刻的生活背景! 1949年秋季,琼瑶插班进入台北师范附小六年级,继续她那断断续续的学业,麒麟念五年级,小弟念三年级。每天,琼瑶就带着两个弟弟会上学。 清贫的生活,有苦有乐。 台湾的夏天特别热,别的同学都有钱买冰棒吃。琼瑶和弟弟们没有钱,只能在一旁羡慕地看。 学校规定穿制服,每星期有两次"洗制服日",同学们可以穿便服。 琼瑶呢?永远穿着一件由母亲的;日旗袍改的裙子,没有第二件。 这一个细节,在《几度夕阳红》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哪个少女不爱漂亮?琼瑶没有办法,她理解父母的难处,可是她毕竟是小女孩,她回忆说: "每星期最怕的事,就是'洗制服日'"。 快乐的就是星期六可以到植物园看一场露天电影。票价非常便宜,只要一块钱。可这一块钱,在琼瑶家里也不是那么容易。 琼瑶每天帮母亲洗碗,有时就能得到一角钱。琼瑶就这样积蓄了好久,才积到一块钱。没有钱乘汽车,琼瑶便徒步走到植物园,要走整整一小时的路。看完电影,再走一小时回家。有一次,电影看到一半下起大雨来,电影看不成了,冒雨回家的路上,中途摔了一大交,膝盖摔出血来,浑身湿透,脚破着一拐一拐的。母亲大惊失色,心痛不已。 "童年,就是这样苦涩的。" 太多的忧患和痛苦,沉淀在琼瑶童年的内心,命运已经注定,这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少女,必须创造出一番不平凡的奇迹来。 第二年夏天,琼瑶12岁,从北师附小毕业,考进了台北第一女中。 童年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琼瑶回忆道: "细细想来,童年的天真活泼不多,挨过的风霜雨露却不少。幸福的感觉不多,离别的经验却不少。欢乐的事情不多,痛苦的滋味却不少。安定的日子不多,流浪的岁月却不少。 "就这样,我走过战乱,走过烽火,走过苦难,走过童年。"24.青春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 少年识尽愁滋味,太不平凡的经历,太多生命中的隐痛,太多的苦水浸泡着的内心,早已使琼瑶培养出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而这样的性格和气质,是注定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和有着铁一般严肃规律的日常生命的。 琼瑶的多愁善感,她的深深的自卑心理和相应而来的对光荣和梦想的渴求,使她的性格已完全不同于一个普通人、平常人。从世俗的角度去看,她已经是社会中天生的幼稚者或低能儿。 孤独、忧郁、自卑、自尊造就了少女琼瑶奇特的自恋感:顾影自怜、感物伤春,她一方面在培养着伟大的文学才能,另一方面却在日常生活中无能和枯竭。 从童年进入少年,琼瑶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悲惨的境地。 琼瑶曾经坦言,她少年的生活,是她回忆中最不愿意去面对的,那是她内心有过重创的伤疤,虽然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但哪怕是再去轻轻地一触,也同样会唤起那种心悸的痛苦感觉。 琼瑶回忆说: "那个时期的我,真是非常忧郁而不快乐的。 "生活是安定了,流浪的日子已成过去。(我在那栋日式小屋中,一直住到我出嫁。) "但是,我的情绪,却一日比一日灰暗,一日比一日悲哀。当我安定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出生命里要面对的"优胜劣败'。原来,这场'物竞天择'的'生存竞争',是如此无情和冷酷!我的心,像是掉进一口不见底的深井,在那儿不停止地坠落。最深切的感觉,就是'害怕'和'无助'。" 童年的生活,虽然困苦,但还可以幻想,可以在内心进行对未来理想的排演,但是到了少年,到了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学业和竞争的压力却让琼瑶喘不过气来。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起台湾另一个文学大师柏杨,在学业上,他也一直是个低能的弱者,一直为学业的压力忧心忡仲。 难道天才真的是必有一种缺憾? 进了第一女中,琼瑶这才可怕地发现,除了国文,自己其他方面的教育,几乎等于零,功课当然是一塌糊涂。 学习上最糟糕的是数学、理化等,每到考试,不是零分,就是20分。本来就因小时候相貌不佳而负有的沉重自卑感,此时的心情忧郁和沉重,可想而知。 当时,琼瑶的父亲在大学教书,母亲去了台北建国中学任教,父母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一个书香世家,孩子的功课竟会如此之差!他们简直失望极了。 这样的情况,同时也发生在琼瑶的那个双胞胎弟弟麒麟身上。童年时的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使麒麟也同样不能适应现在的正常生活。 初中二年级,琼瑶留级了,就读于母亲所任教的建国中学的麒麟,不是和同学打架,和教官吵架,就是在训导处咆哮。 而琼瑶的小弟,就要好一些。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童年琼瑶一家的那段奇特经历,其时小弟还小,尚不能影响他的性格和内心。小弟也淘气、爱玩——但小弟却有本领把每科成绩考在80分以上。 而没有经过那段奇特生活的小妹,那个在蜜水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小妹,才进幼稚园,就展现了惊人的才华,认字飞快,写字漂亮,能跳芭蕾舞,能弹钢琴——进了小学,更是不得了,无论什么考试,不是四分,就是100分。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也是一种合理的对比。 家庭中的重心在转移,爱心在重新分配。 琼瑶回忆说: "父亲逐渐把他的爱,转移到小弟身上去。母亲一向强调她不偏心,总是"努力'表现她的"一视同仁'。但是,人生就那么现实。当你有四个孩子,你绝不会去爱那个懦弱无能的,你一定会去爱那个光芒四射的!一天又一天过去,母亲越来越爱小妹,父亲越来越爱小弟。而且,他们也不再费力掩饰这个事实。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爱会流露在自然而然之中。我和麒麟这对双胞胎,当初的一麟一凤,曾'喜煞小生陈致平'的,现在,已成为父母的包袱。" 父亲和母亲当然没有想到,少年的琼瑶内心竟有那么多的波澜,那么多的伤感,那么多的细腻,那么多的脆弱—— 琼瑶天赋的异禀,就是善感而又感情内在地强烈,她表面上是害羞和文静,内心却惊涛骇浪。 琼瑶说: "我热爱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渴望他们每一个都爱我。如今回忆起来,我那时对父母的"需要',已经到达很'可怜'的地步。我功课不好,充满了犯罪感,充满了自卑,充满了歉疚,也充满了无助。我多么希望父母能谅解我,给我一点安慰和支持。" 然而这一点点的安慰和支持也落空了。 琼瑶的父母终于对这一对双胞胎儿女失去了耐心,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把麒麟转学到台中一中去住校,把琼瑶转学到彰化女中去住校,他们希望以一种严格的要求来锻炼这一对儿女的独立和自理能力。 父母的这一决定,琼瑶感到悲哀极了,她又想起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己和父母投河不死,后来在桂林城一家团圆的事。她认为,既然全家吃了那么多苦,共度那么多的患难,他们不可能再"分离"! 去彰化女中住校,这无疑是"放逐"。 "我不要走,我不想走,我也不要麒麟走!"琼瑶的内心在悲泣,"母亲啊,别放弃我们!" 但是,这种悲泣只能在内心蚀刻出痛苦的刀痕,琼瑶却说不出口,因为她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伤悲。 麒麟走了,他只有寒暑假才可能回到台北的家里团聚,然而,麒麟这一去,却真地学会了自理和独立,学会了对社会的适应。 而琼瑶呢?命运的鬼使神差,她却没有去成,因为彰化女中不同意收留琼瑶,只得继续在第一女中上学。 这次"放逐"虽然没有成功,但"放逐"的阴影却长期笼罩在琼瑶的心中,给她造成挥之不去的情结。 从此,一琼瑶失去了笑容,变得那么的孤独,那么的忧郁,那么强烈的自卑,少女的青春,失去了生命的绿色,变得苍白而灰暗。 琼瑶这时更加迷恋于读书(文学书),拚命地写作,写作。 琼瑶惟一的安慰,便是她涂涂抹抹的一些短文,寄到报社去,偶尔登出来,变成铅字,还能获得一点菲薄的稿费。 就这样,青春在忧郁和多愁善感中一大天黯淡地耗去,琼瑶初中毕业,考进了台北第二女中,而麒麟从台中毕业后,考进省立工专,又回到了台北,不过,麒麟常常住在宿舍,不经常回家。 小弟呢,也念了中学,成为了建中的高材生,而且小弟还能画一手好画,琼瑶的父母特别为小弟请了师大美术系的孙多慈教授来辅导。 琼瑶的小说中,如《浪花》、《几度夕阳红》中,都有画家的出现,这在琼瑶的生活中,是有真实体验的。 小妹则成了琼瑶母亲的最大骄傲,她每学期拿第一名,拿回许多的奖状奖杯,父母还为她请了老师,教她舞蹈和钢琴。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作者:覃贤茂上篇:故事与传奇(第二部)1.苦涩花季 16岁那一年,琼瑶考进了台北第二女中。 然而,高中的课程,除了国文,琼瑶的数学、化学类仍然是头痛的,她无法弄清那些数学方程式,那些化合物的组成。 琼瑶的压力还不仅仅是表面的这些,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她内心的自卑,以及与她优秀的小弟小妹的比较。 14岁时父母亲想把她送进彰化女中住读的那件事,对于热爱家庭又多愁善感的琼瑶来说,那种打击的深远和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她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感觉到,自己已很难再获得父母的欢心,父母已不再关心她,爱护她,而总是偏心那两个较好的弟弟妹妹。 忧郁、自卑和多愁善感,成为了琼瑶这段时间苍白青春的生命底色。 于是,琼瑶在课余时间里,比以前更加拼命地读书、写作。她不加选择地阅读各种中外文学作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琼瑶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渐渐地开始学会了思考,对人生、生命和社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看法。 在《我的故事》中,琼瑶这样写道: 书看多了,思想也多起来,对人生的爱恨别离,感觉特别敏锐。我常常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在书中找生命的意义,找不到。我在教室中找生命的意义,也找不到,我在家庭中找生命的意义,更找不到了。 和同龄的人相比,此时的琼瑶在思想上无疑是早熟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显得低能和幼稚,她依然需要父母的关爱。 这个时期,琼瑶在台湾的《晨光》杂志上发表了文艺作品《云影》,这使她忧郁而自卑的内心得到一些欢乐和安慰。 迟钝而忙碌的父母并未对琼瑶在文学上的天份感到骄傲,他们依然只看到琼瑶的数学、化学、物理不及格的分数,也未能给子琼瑶更多的关心和呵护。 这段时间,琼瑶的父亲正忙着演讲,忙着写作,母亲又要教书,又要忙家务,还要帮助丈夫搞校对,他们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过问他们的"凤凰"。如果琼瑶出了问题时,他们才过问,而这时一般都是很伤"凤凰"的自尊的过问。 没有人能理解琼瑶内心的忧郁,也没有人帮助这个孤独、无助的16岁少女。就连同样不受欢迎的同龄的弟弟,琼瑶也没有机会好好和他谈一谈。其时,琼瑶的双胞胎弟弟麒麟,已经从台中一中毕业了,考进了省立工专。省立工专就在台北,而且离家也不是很远,但麒麟不知是对父母以前送走他的记恨,还是自己想独立,总之,麒麟并未在家中居住,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是在学校里。 年少的琼瑶心中的这些苦闷无法发泄,家庭中各种不平等事情的积压和情结的催迫,最终导致了琼瑶的一次激烈的行动,那就是她第一次的自杀。2.把幻美的绝望推向极致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有一次,琼瑶的数学只考了20分,老师发了"严加督导"的通知单给琼瑶,要家长在上面盖章。琼瑶惶恐不安,不知回家后如何向母亲开口。可琼瑶放学回家后,看见小妹在哭泣,父母一左一右地在她身边哄着她,安慰着她,琼瑶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只因要强的小妹没有考上100分,只有98分。 这下琼瑶更加自卑,更加惶恐,她不知自己数学只有20分的成绩单,如何使母亲签章。直到深夜,琼瑶还是拿出了需要家长"严加督导"的通知给了母亲。母亲看着琼瑶的20分,想起了小女儿考98分还要哭泣,使得她不能不拿小女儿和琼瑶相比。 "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妹妹?" 琼瑶在拿出成绩单时,心里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母亲能够体谅她,毕竟她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没有结果。 听了母亲的话,琼瑶冲出了房门,冲到了街头,她希望自己就这样死掉算了。 这个念头一出现,她想起了童年的自己,不是早就死过一回了吗?如果人真地死掉,不是就没有孤独、痛苦和烦恼了吗? 琼瑶决定死。 这是孤独和内心挣扎着的欲说还休的求助,善感而特异的琼瑶她不能接受像一般人那样过相对平淡的感情生活,她宁愿在感情的峰口浪尖上无限地晕眩,或是体验生命不可言说的秘密。 她决定死,其实对于一个16岁花季的少女来说,她怎么可能愿意就这样轻易地放弃,她还没有真正活过,还没有真正体验到人生! 情感的交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16岁的琼瑶在这时把理智完全交给了生命的直觉。她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现实中的困境,她寻找不到可以接受生活中最低的平衡点,她宁愿任自己被孤独和失望的情绪所淹没,而童年的那一段奇特的生与死的传奇生活经验,又秘密地发酵和催化。 这一次的自杀事件,同样是琼瑶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 一旦作出决定,琼瑶反而平静了下来。她回到家里,平静地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琼瑶对母亲坦诚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有这么一段: 亲爱的母亲,我抱歉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能带给你骄傲,只能带给你烦恼。但是,我却无力改善我自己,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是,母亲,我从混沌无知中来,在我未曾要求生命以前,我就这样糊糊涂涂地存在了,今天这个"不够好"的"我",是由先天后天的许多因素,加上童年的点点滴滴堆积而成。我无法将这个"我"拆散,重新拼凑,变成一个完美的"我"。因而,我充满挫败感,充满对你的歉意,所以母亲,让这个"不够好"的"我",从此消失吧! 尖锐的质问和深度失望的委屈,在伤心和文学化的言辞中修饰和潜伏,琼瑶再次提到那一直被"传说"和"传奇"的童年经验,生命的逻辑性被推理出来,已经愈合的伤口再度痛苦地撕开和流血。 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经验,不平凡的思维,回旋和推进,演绎出继续不平凡的故事来。 写完信后,琼瑶找到了母亲的一瓶安眠药,把整瓶药都吃了下去。3.伤口再次被包裹 7天后,琼瑶苏醒过来。 又见到了母亲,琼瑶失声痛哭,母亲也是百感交集,希望母女俩再次重生。 伤口再次被治疗和包裹。母亲似乎也开始明白了些什么,她那历经沧桑而变得现实的内心,又触及到游移不定的隐痛,她并没有因琼瑶的这一次任性和胡闹而责备琼瑶,她也在追悔和内疚。 母亲硬咽地对琼瑶说道: "凤凰,我们以前曾经一起死过又重生,现在,我们再一次,一起重生吧!" 母亲的谅解,其实更为深刻地刺痛琼瑶,反过来让琼瑶自责,新的情结在琼瑶的内心继续地滋生。 情感的巨浪把琼瑶从一个高峰打向了另一个高峰,她再次被父母那血肉相联的真爱激动,她心里疯狂般地喊着:"对不起,母亲,我又把你弄哭了!以后,我一定不能让你哭,不论再发生什么事,我不要你哭!" 这是多么真实而让人心动的情感历程! 一个成功的作家,内心必定有一部秘密的心灵血泪史!像琼瑶的这些秘密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那肯定是宝贵的和必要的。 后来琼瑶自己也承认:"很多人看到今日的我,总觉得我是一个被命运之神特别眷顾的女人,拥有很多别人求之不得的东西。可是,谁能真正知道,我对'成长'付出的代价呢?" 在这种相互依恋,相互谅解下,琼瑶又重新有了生的乐趣,生的希望。连很少有礼物给人的父亲,也特意买了一个古筝送给琼瑶。 又过了一个星期,琼瑶从医院回到了家中,一切归于平静。 对于琼瑶的这次自杀,琼瑶的父母没有再多说什么。 生活的悲喜剧继续演下去,又一次步入了循规蹈矩的日子,而琼瑶呢,虽然暂时愈合了伤口,但宁静的外表依然绵绵袅袅,震颤地荡漾着春水一般的哀愁,继续走过她16岁的花季。4.面临升学的烦恼 时间是心灵伤口最好的医疗,她会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痛苦,新的体验,新的故事,她会用这一切的"新鲜",不经意地涂抹掉了生命曾有的原色。 琼瑶的自杀事件,现在已经彻底淡化掉了,最起码在表面上,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淡化成曾经有过的一段"回忆"或一段"传说"。 现在,一切都在改变,一切又将要发生。 琼瑶的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经历过太多辛苦而郁郁不得志的琼瑶父亲,现在柳暗花明,开创出一个爽朗的新局面,他开始有些名气了,他已经有很多的崇拜者了,他出版了《中华历史故事》一书,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 琼瑶的母亲辞去了建中的教书工作,一心一意协助丈夫的写作事业,丈夫写书,她负责出版、校对、印刷,她不但做这些,她还要忙家务和四个孩子,这段时间,琼瑶的母亲确实吃了很多的苦,但也苦中有乐。 母亲并没有因为家庭情况的好转而显得特别的高兴,因为她还有一块心病,那就是琼瑶的学习问题没有解决,她还在为琼瑶担心。 而琼瑶并没有因为那一次自杀使自己的情况好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琼瑶进入了高三,就要参加大学联考了。 父母担心琼瑶考不上大学,这不但使得父亲这个名教授面上无光,更重要的是,将来怎么办呢?说不定连工作都找不到。 因此,母亲在观察了琼瑶这段时间的情绪之后,决定还是要督促琼瑶,她小心翼翼地说:"你一定要拚出你全部的力量,以你的聪明才智,绝不可能考不上大学!万一考不上,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是全家的失败!你好自为之,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 生活,生活,生计是人生第一要义,琼瑶又能怎么样呢? 琼瑶的母亲实在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她的这一番话,既有对琼瑶的肯定,肯定琼瑶是聪明的,给琼瑶以信心;又有压力,让琼瑶为全家去争取考上大学。 也许是琼瑶听进去了母亲的话,琼瑶这段时间确实用功起来,而且,琼瑶还听从母亲的话,停止了写作,而且连文学书籍都不看了。 然而,这种埋头学习,并没有给琼瑶带来好成绩,琼瑶既没有学好数学,也没有学好化学。 琼瑶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恐惧之中,在这种恐惧的压迫下,她整天做着恶梦。 琼瑶回忆她这段时期的生活时说道: 18岁!是花样年华呀,拥有着青春的日子,我的18岁,是如何暗淡无光。我消瘦,苍白,食欲不振,精神恍惚,面对镜子,我总觉得自己像个纸人,风吹一吹就会破碎,在学校里,同学给了我一个绰号,叫我"林黛玉",顾名思义,就知道我是何等憔悴。 忙碌得有滋有味的父母没有注意到琼瑶的憔悴,他们再次忽略了对琼瑶的理解,他们也没有能够知道琼瑶的内心的恐惧,即使他们知道了,难道会叫琼瑶不考大学吗?毕竟琼瑶考上大学是他们的面子,他们的希望。 琼瑶依然孤独寂寞,她不能向同学倾诉,同学也正面临升学的烦恼,父母更是不能倾吐。小弟小妹也是不能倾吐的,他们是那么的优秀,他们不怕大学联考,只有上工专的同胞弟弟可说,可弟弟住读,并不时常在家,而且弟弟考入了工专,也不存在自己这样的问题了。 这时,只要有谁稍微关心一下她这个脆弱孤寂的女孩,谁就能进入她的内心。 这个人终于出现了。6.绝望的师主恋 琼瑶18岁到19岁这一年,在台北第二女中念高三。 进入了高三,新换的国文老师注意到了琼瑶。 琼瑶这时18岁,而老师足足有43岁,他结过婚,有过孩子,但妻子和孩子都已去世了。他孤身一人来到台湾,在台北第二中学,他已经教了7年的国文,是一个人人都称赞的好老师。 这位老师注意到了琼瑶,他不懂这种年龄的女孩子为何会有这么深的忧郁,他真心实意,充满怜惜地关心着这个国文极好的学生。 他们之间一开始并未作很多的交谈,老师是随意的,琼瑶是无所谓的。 老师的怜惜表现在他对琼瑶作业的修改上,他知道琼瑶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因此,在琼瑶的国文作业中,老师常常用诗词作批注。 而琼瑶呢,在做国文作业中,若有若无地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琼瑶对于这位关心她的国文老师,可以说是充满了崇拜之情。 老师气质儒雅,风度沉着而潇洒,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书生的形象,更何况这位老师学问渊博,满腹诗词歌赋,乃至书画篆刻,无一不会,他正是琼瑶理想中的人物,琼瑶怎么能不去崇拜他呢? 但是,崇拜是易于质变的。 爱情,这是一个被太多谈论而又永远都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类情感生活的奇迹! 爱情是怎么样到来的? 琼瑶回忆说: "爱情一旦发生了,就不是年龄、身份、地位、道德……种种因素所能限制的。我带着一份崭新狂喜,体会到在这世间,我毕竟并不孤独!老师已走过一大段人生,深知这段感情不可能有结果,却迷失在我们彼此的吸引里。他越要抗拒,越无法抗拒,越要理智,越无法理智。这段感情,夹带着痛楚挣扎,一下子就像惊涛骇浪般,把我们两个都深深淹没。" 爱情是传奇的,是不由分说的,在琼瑶和她的老师之间,爱情就这样悄悄地发生了。 茫然的琼瑶感到了一丝温暖,她渴望这种温暖,喜欢着这种温暖的感觉。 渐渐地,琼瑶在一次又被母亲责怪的情况下,向老师敞开了心扉。 她把自己所记的一些感受,以及所受的委屈,都倾注在自己的日记里,交给了老师。 老师知道琼瑶的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他很惶恐,也很理智,他花了一些时间阅读琼瑶的这些日记,考虑了几天,老师给琼瑶写了一封信,信上称琼瑶为孩子。 若从年龄上论,琼瑶确实可以说是他的晚辈,然而,琼瑶要的不是一个父执,她需要一份实实在在的感情,以此来证明自己。 老师称琼瑶为"孩子",显然是想阻止感情的发生。 但已经发生了的感情,是能回避得了的吗? 琼瑶不顾一切,勇敢地对老师吐露了自己对他的这份感情,而老师呢? 虽然老师在回避着琼瑶,但内心却在忍受着煎熬。所以当琼瑶对他吐露自己的心声时,他没有再次退缩,他也承认了对琼瑶的爱恋。 从此,他们躲躲藏藏,不敢向世人公布这场不寻常的师生恋。 这奇特的爱情,带给了他们多么巨大的欢乐和痛苦!内心高涨的热情进行着快感的焚烧和冲刺,另一方面又因交织不清的罪恶感而更衬托其秘密和宝贵。 任性的自我和道德的节制奇特地维护一种动态的平衡,快感和痛苦相互占据上风,而情绪却在病态和疯狂中升华和净化,这奇特的爱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重新铸造着他们的心灵。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首先是学校里开始风言风语。 琼瑶和老师对这种状况也很着急,他们都知道这段感情为世俗所不容,因此,他们理智地谈分手,而分手后,却又因彼此的想念再次相聚在一起。 有段时间,他们就这样分分合合。 后来琼瑶在《聚散两依依》中写了一首歌词,正是他们现在这种生活的写照: 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 相对两无言,泪洒相思地。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 聚散难预期,魂牵梦也系! 这时,老师的痛苦,更甚于琼瑶,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和琼瑶的恋情一曝光,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谁叫自己是老师,年龄又这么大呢? 因痛苦,老师常喝酒,喝醉了他就说: "20岁有什么了不起?当我80岁时,没有人会说我不该追求60岁的你! "我哪里有40岁?我根本没有40岁。会为你这个小女孩如此疯疯癫癫,我的心态停留在18岁!智商只有8岁!" 不管他们怎么说,怎么讲,总之,他俩都知道事态的严重性。 在这种情况下,最后,连老师都请求琼瑶:"为我考上大学!" 老师抓着琼瑶的胳臂,用力摇撼着琼瑶,对她说了一番最恳切的话:"请你为了我,考上大学!这是你父母的期望,你一定不要让他们失望。等你考上了大学,你会认识很多你同年龄同阶层的男朋友,你一个个看过去,一个个接触,当大学四年后,你如果没有变心,我还在这儿等你!如果你变心了,那证明我们的感情,根本经不起考验!我觉得,我们两个惟一的前途,就是你大学毕业后的选择!到那时,你依然选我,你的父母、家人、社会、舆论……就都无话可说了!" 老师一厢情愿地想,琼瑶如果能考上大学,能帮自己在她的父母面前争得一席之地。 他们终于理智地定了一个五年计划,等琼瑶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们就结婚。 5年的时间是那么的漫长,5年的时间里会发生多少的变化呢? 更重要的是,琼瑶能考上大学吗? 这像是故事,这像是戏剧,这却是琼瑶真实的人生。 爱情的不幸和苦恼,其实是拯救作为一个天才作家的琼瑶,帮助她迎接生命的挑战,克服生活中的琐屑和平庸。 琼瑶的这一场"绝望的师生恋",对应于家庭传说中父母那一场" 完美的师生恋",这其中是有隐喻的联系,这一点,值得分析和深思。6.我值何人怜爱? 在这种爱和快感的癫狂与罪和痛苦的恐惧之中,琼瑶和她的恋人老师,编织了"五年计划"的虚幻美梦来逃避、转移和自欺。 良心暂时得以安慰,暂时有了借口避免了谴责。 琼瑶的真实和可爱之处正在于这里,随后,她真地去实践他们的"五年计划"。 琼瑶回忆说: "我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念。有一段时间,我真地把我的生命都拚在那些书本上!" 琼瑶毕竟是琼瑶,文学上的天才早已不由分说地主宰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失败和不幸。那文学天才像是有灵的活物,霸道和顽固地占据了琼瑶的思想,对其他事物一概抛以嫉妒和排斥。 琼瑶虽然在拼命,在努力,但那些数学,那些西洋文字,那些X+Y,还是无法被琼瑶理解和接受。 这样的情况出现了。 琼瑶回忆说: "那些我始终弄不清楚的数字游戏,和那些与我毫无关联的西洋文字。有时,会捧着书本发起呆来:真不相信这些'X+Y'有权利来决定我的爱情、我的前途和我的生命!为什么?我不懂。生命里有太多为什么,我都弄不懂。我却偏要去弄懂'为什么X+Y等于Z?'我瞪着那些数字方程式,觉得每一个符号代表的都是讽刺。" 一切的结局在开始时就早已注定。 琼瑶的努力白费了,琼瑶没有考上大学。 琼瑶和老师的五年计划第一步就没有实现。 从知道自己落榜开始,琼瑶就躺在床上,拒绝家人的安慰,也拒绝吃饭,她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 她又一次想到了死。 生命的考验对于琼瑶来说似乎是太多和太过残酷,太多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使她的心灵变得像玻璃一样透明而脆弱,哪怕是最轻的敲打,也会立即产生细小的裂纹,然后从那一点继续扩散开来,细细碎碎地开裂,开裂,化为粉尘,化为灰烬。 死,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生既无欢,死又何憾! 死吧!马上死掉!马上就可以结束这一切的痛苦和艰难! 母亲又哭了,那眼泪像是致命的毒药,腐蚀着琼瑶伤痕累累的内心!琼瑶更为自卑,更为自责。 "我总是让母亲哭!为什么我不能像小妹,永远让母亲笑?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像我这样的子女,值得吗?值得吗?天啊,我真想马上死掉!" 母亲握着琼瑶的手说: "凤凰,你才19岁呀!来日方长。大学联考,年年都有,今年失败了,明年再来! "明年失败了,后年再来!你总有考上大学的日子!只要不灰心,振作起来,继续去努力。 "我对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这样的安慰,却又是像针一样扎着琼瑶的心,琼瑶的肉。 敏感多愁的琼瑶,何尝听不出那安慰中的潜台词,那强忍住的对琼瑶的失望! 母亲啊!你并不能了解女儿的心事,她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优秀,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勇敢,她不可能考上大学,她无法去面对明年、后年的失败!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她找不到精神的支柱,她不需要你安排的那一条正常人走的道路。 这样的安慰,不如不安慰罢了。琼瑶的内心在挣扎,在泣血。 小弟、小妹和麒麟,也想尽办法讨姐姐的欢心,希望她能回心转意,他们将自己的零用钱买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给琼瑶道: "姐,不要伤心了,考大学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反正你明年再考就好了嘛!来,吃点东西吧!" 琼瑶含着泪看着弟弟妹妹们,再次感到深刻的绝望和自卑! "他们都优秀,惟有我失败!他们是父母的骄傲,我却是父母的耻辱!母亲说过,如果我失败,就是全家的失败!天啊!我竟连累全家的人,都坠入失败的深井里。这样一个害群之马,怎么还值得弟妹的尊敬和爱?" 琼瑶的内心继续向无边的深渊滑落。她推开食物,她不想说话,她只想死掉! 但是还有老师呢?这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安慰、寄托和希望所在呢? 虽相距飓尺,但却远如万仞千崖,他怎能飞渡?他怎敢走进琼瑶家的大门!他怎能为世俗所容忍。 母亲的安慰没有打动琼瑶,弟弟、妹妹的关心也没有打动琼瑶,反而更让她自卑、失望、绝望,让她想到了他们的优秀,想到自己的失败。想到自己罪孽深重,想到绝望和无助的爱情,想到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因此,这一切的一切,摧毁了琼瑶内心的意志,把她推向毁灭的深渊。 决心求死,以求解脱,琼瑶已没有其他选择。 琼瑶写了一首诗作为最后诀别的纪念寄给老师: 我值何人关怀? 我值何人怜爱? 愿化轻烟一缕, 来去无牵无碍。 当细雨湿透了青苔, 当夜雾笼罩着楼台, 请把你的窗儿开, 那漂泊的幽灵啊,四处徘徊, 那游荡的魂魄啊,渴望进来! 请把你的窗儿开, 我必归来,与你同在! 琼瑶出去给老师寄出这首诗,随后,又搜集了许多安眠药。镇定剂,她又把药片一起吞了下去。7,心真的会"碎" 造化弄人,命运弄人,生命是多么的轻贱,又是多么的坚韧,求生求不得,求死亦无门!上天选定了琼瑶,要让她经历这么许许多多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琼瑶又一次被救活了过来! 高中三年,两度自杀,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确实是正常人生活中难以想象的事。而琼瑶善良无辜的父母,再也忍受不了。 这样的"家门不幸",把他们也快要逼疯了。 事情就是这样,正如歌德所言,天才和疯子,有时的确只有一线的差别!那内在的生命激情和艺术创造力,使琼瑶不能适应正常人的生活,使她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得与失之间,就是这样的不可兼容。 这样的事情,谁任其咎? 就在这种大家都悲愤激动的情况下,琼瑶和老师的师生恋情终于曝光了。 琼瑶的父母巨大的愤怒,终于有了个突破口宣泄出来! 可以想象那种大地震般灾难性的场面。 那位可怜的"老师",成了愤怒狂飙突进打击的活靶,食其肉,寝其皮,也不足解琼瑶父母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