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客家人萧法刚-2

作者:刘晋飞 字数:23443 更新:2023-10-11 16:48:46

“我是穷,可我是有志气的人,他因为家里有钱藐视人,把吃剩的鱼头传给大家吃,我坚决不接受,老师你处罚我可以,可人穷志不能穷,我没做错。”法刚昂着头,勇敢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道理。老师听完法刚的话,看着眼前这孩子表现出的铮铮傲骨,终于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感动,眼角不由得闪现出了泪花。最后老师给法刚的处罚很轻,相反却严厉地批评了那富家子弟,告诫他:“你学习成绩比钟法刚差那么多,做人也比他差太远,甚至是相悖而行,你不要小看人家,人家有志气,你以后要学法刚的懂事,最好是自己还没用的先给人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自己不要了、不吃了再给人家。”第17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6)那富家子弟听得连连点头,从此再不敢以富凌人。时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九三九年,淞沪战役之后,日军出动飞机四十四架次,对汕头市进行大规模轰炸。随后,日军以3000多人的兵力,30多艘军舰、20余架飞机,从广东省南澳县全面进攻潮汕,日军所到之处,任意践踏,屠杀民众,使当地经济崩溃,物质奇缺,陷入绝境。潮汕地区的很多大老板因时局突变,成了身无分文脚无立锥之地的难民。一天,很多难民涌入三圳校园内,正赶上学校食堂的开饭时间,忍饥挨饿数日的难民看到有饭的地方,立即纷纷挤进食堂。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难民们虽已饿的快不行了,可也不敢争抢学生们桌上的饭,只好围着饭桌旁装剩饭剩菜的桶伸手去抓,也顾不上抓在手里的是什么东西,急急慌慌地往嘴里送。食堂里的学生被此情景怔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法刚咬了咬牙,站了起来,大声喊道:“同学们,放下你们的碗筷,停止吃饭!他们都是我中华同胞,因日寇侵略而沦落于此;既是同胞,就应同舟共济,我们应该把所有的饭菜都送给同胞们吃!”法刚的话像破晓的曙光,既照亮了难民的心,也点醒了三圳学生的情结。于是大家都将饭菜送到难民手里,犹如在传递一种前进的力量。难民们用颤抖的手捧着学生们递过来的饭,满腹的辛酸化作夺眶而出的泪水,百感交集之下,难民们纷纷跪了下来,泣诉道:“同学们,我们过去也有家有业,如今家破人亡,今天你们能帮我们,这情义比金子都贵重啊。”事后,三圳的老师抚着法刚的肩膀,当着众多同学,意味深长地说道:“法刚,你终于又一次犯了‘食不言寝不语’的规定,但是这一次你犯得太好啊,你表现了一个青年人扶困助危大义凛然的精神品德,我们大家都得向你学习啊!”其实在法刚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人生信念: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并用全部的努力去战胜环境。这种强有力的人生信念让法刚在成长和求学道路上,总能表现出奋进的铮铮傲骨,并且随之培养出一种忧患意识和博爱胸怀。6生于广东蕉岭的抗战名将谢晋元,是一位为中国人永远怀念的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一九三七年,时年三十三岁的谢晋元,担任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中校团副,在大部队撤走时,奉命率团死守闸北。当时谢晋元虽只有四百人左右兵力,但为了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他吿以八百人。于是当时报纸就有了“八百壮士”之说,并流传至今。在谢将军的率领下,“八百壮士”人人抱定必死的信念,争先杀敌,死守四号仓库。他们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民众。因谢晋元将军是蕉岭三圳人,为纪念谢将军,三圳公学后改制为晋元中学,原三圳公学的同学则直升晋元初级中学。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少年法刚为了求知,所经历的“八千里路八千山”,至今讲起来仍然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法刚从徐溪乡去三圳,都要经过一个八邻渡(现改为晋元大桥),那里有条河叫十曲河,河上有一个异常简陋的独木桥。十曲河波急浪大,独木桥随风而动,远看倒像一根晃悠悠的拐杖。法刚那时本来就因营养缺乏,人很单薄瘦弱,再者每次离家去三圳上学时,都会背一个藤制书箱,里边装着书和阿姆给带的一些生活用品。法刚担心过桥时身子晃动藤箱掉进河里,就干脆用绳子把藤箱绑在自己背上,以便腾出双手应付不测。他想人掉进河里似乎也没大关系,书却不能掉进去河里,因为书是阿姆用钱买的,一旦掉进去,还得阿姆再花钱买,钱是阿姆用辛苦赚来的,能省下就要尽量省下来。不测还是会有的。有好几次,法刚过桥时,看着湍急的水流,禁不住有头晕目眩之感,甚至觉得桥也在随着水流而走,就这样晃晃悠悠走几步,一失足,法刚人就从桥上跌落,好在他早有预感且反应机警,每次都能幸运地抱住独木桥。当法刚细弱的胳膊抱着木桥时,脚下奔腾的河流如兽嘴般呼啸而过,法刚却先看的是自己的书箱。当看到绑书箱的绳子还没有断,书箱还完好无损地在自己背上,法刚就会长舒口气。第18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7)每当法刚发生不测的时候,法刚就会大喊:“快来人啊——救命啊——”。他知道这里有一个摆渡的船夫。那船夫人倒也好,常常是法刚一叫,他就过来搭救。一次两次倒也好说,三次四次船夫都不免埋怨起来:“你这个小子,常常掉下去就是你,你搞什么鬼呀?你怎么老是找我的麻烦?你老是喊啊喊,我不救你吧,我又有责任,救你吧,我不是成了专门救你的人了?”惊魂未定的法刚搂着自己的书箱,听着船夫絮絮叨叨的抱怨,看着身后潺潺的河水,心想自己总有一天要战胜这个艰难的环境,让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一次下大雨,一直下了两三天,十曲河也因山洪而河水陡涨,独木桥自然早没有了。当时法刚和同村的三位同窗,正从三圳往徐溪乡赶。等他们坐船过了河时,才发现洪水将路冲没了。几个少年不由得相望生愁,暗想卤莽船夫为何不早告之没路,如今进则无路,退则是深河,该如何是好。“法刚,你说怎么办啊。”法刚在学校一直很有威信,因此几位同窗都看着他,期待从他那里得到果决的计划。“眼前这山后头就是我们徐溪乡,我们爬山吧。”法刚坚毅的声音让大家心里隐约有了底。“可天也黑了,山又这么高,法刚,你爬过吗?”有人表示疑虑。“路是走出来的,大家别怕,我们爬着试一试吧。”法刚说。于是四人就手牵手开始爬山,顺着大方向找路的痕迹,亦步亦趋地艰难前行。这时暗夜已吞没了天边最后一丝光亮,杂草丛林中的旁生的斜枝不时划在少年们的脸上,顿时会有阵热辣辣的痛;夜间山上湿潮之气渐渐浓烈,脚下的泥泞让少年们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而更令人恐惧得是,或近或远处不时传来一些怪异的声音,不知是蛇还是别的什么动物,真可谓是声声入耳,听得人胆战心惊,就连步子都不由自主地慌乱起来。当爬山爬到一半时,大家发现前方彻底没有路了,一个同学失声问道:“法刚,现在怎么办?”法刚也觉得情况很艰险,方才还能勉强看到路的痕迹,如今可是彻底见不到半点路的影子了。法刚一时也很感害怕,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他想,事到如今,退回去太不可思议,且河面上早已没有任何船只,只有继续爬下去,才有出路,才能回家。法刚对大家说:“古人云,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现在回头路是绝路,所以我们一定要爬下去,爬下去才有出路,别怕,跟我走。”在关键时刻,法刚总能做出引领前进方向的决定。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用树枝把身边的草慢慢拔开往前走,此时怪异之声愈来愈清晰,感觉仿佛咫尺之遥,法刚其实也不是很胆大,但在这时候,他尤其不能说害怕,不然大家就会垮掉。有人胆怯地说:“法刚,你听,这好像是鸡公蛇的声响。”法刚生平最怕鸡公蛇,或者说他也早就听出可能是鸡公蛇了,但在这时,他只能故作镇定地说:“不要怕,大家注意一点,离那声音远一点,不管它。”就这样,从前一天下午四点一直爬到第二天上午九点,从夕阳西下一直到朝阳蓬勃,四个少年看到路就走路,没路就顺着大方向爬,终于翻越了很大的一座山。大家虽然早已疲惫不堪,但心里都有了几分战胜困难的兴奋感。可是,忽然,一条大河又横在了大家面前。大家谁也没走过这条路,当然不知道这里还有一条河。一眼望去,茫茫一片,别说桥,人都看不见一个。大家不由又沮丧起来。“这恐怕又是石崛河。”“肯定是石崛河。”“这石崛河是故意同我们过不去的啊。”这时,法刚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一起喊人吧。我喊一二三,大家一起喊。”法刚先喊:“一,二,三……”大家一起喊:“救人哪——”他再喊:“一,二,三……”大家喊:“救人哪——”第19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8)连续喊了半天,却没见一丝回应。大家连续行走了十七个小时,滴水未进,现在又这么大声喊,累且别说,嗓子都快冒烟了。一个说:“嗓子快干破了,喊不出来了。”其余立刻附和说是这样,嗓子干得不能喊了。法刚说:“咱们喝两口河水润一下嗓子吧。”众人说:“那是洪水,里边都是泥,那怎么能喝啊。”法刚说:“不能喝也得喝啊。”法刚说着自己先蹲下,把嘴凑到河边,闭住眼睛猛喝了两口。站起身鼓励大家说:“闭上眼骗骗自己,都喝两口吧,没关系的。”众人也蹲下身,把头伸下去,但又都抬起来。“法刚,这真是不能喝呀。”“法刚,这水太脏了。”法刚说:“大家艰苦一下吧,你不喝水,怎么喊得人来救命啊?如果水再涨,我们岂不更危险?弟兄们,坚持就是胜利,闭上眼喝两口吧。”大家想来也是没办法,就再弯下腰,闭着眼喝了几口。果然感觉浑身有了力量。大家继续喊。“一,二,三——救人哪——”“一,二,三——救人哪——”很久之后,终于在远处有人应声了:“你们在哪里啊——?”大家一听有人回应,就又是挥手又呼喊。“一,二,三——在这里啊——”“一,二,三——在这里啊——”一个陌生人,划着一个小舢板朝这边荡过来,四人跳上去。听完四少年居然是在山洪过后,爬了一夜大山,才到这里时,陌生人感叹道:“你们四个小鬼呀,真是非常非常的野蛮,下这么大的雨,到处都是洪水,你们怎么搞的啊!会没命的,你们知不知道啊。”此时方觉后怕的少年们忙应声道:“对对对,我们错了,下次不能这样了,命都会没有的啊。”“是谁的主意?”在问责的同时,船夫不禁想知道是谁有这样的胆色起这个头的。大家都说是钟法刚的主意。船夫摇摇头,瞪着法刚说:“是你主意啊,你的点子太多了啊,法刚。”法刚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一定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所以在遇到任何危急情况,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克服难关的办法,相信自己能通过种种的波折苦难锤炼出自己异于常人的品质。7每逢开学,来三圳中学求学的学子们总是分别由家人肩挑行李护送进校,此后大约每隔两周返家一次,由家里预做些咸菜、罗卜干、红糟等菜,在校蒸热后食用。当时家境较好的学生尚可吃到鱼和肉,而像法刚则无时无刻不是处于困顿之中。由于日军南侵,法刚远在新加坡的父母的济助中断,法刚觉得能有咸菜、罗卜干、红糟等菜吃就已经不错了。好在阿姆也常常会托人带些芥菜、白菜、大蒜等青菜给法刚换换口味。当时因家穷,阿姆一年才卖一头猪,可是别人家的猪又肥又大,阿姆的猪却因为没有好东西喂,长得瘦小毛长,卖不上个好价钱,很吃亏。不过,阿姆的猪临出售两个月时,法刚的生活就开始大不相同了,阿姆会找到三圳圩的屠商,要求屠商给法刚赊买十两八两猪肉补充营养,等猪卖来时,再从总肉量上扣除被法刚赊欠走的那部分猪肉。法刚每当赊买到猪肉时,心情就很沉重。他一方面感念阿姆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忧患国难当头之际物力之艰。每到礼拜天,法刚研习完选修课程后,会与同学们结伴到学校附近的田里捡田螺。水田只要有人走过,水会变混浊,去得迟的人就捡得少,法刚和同学们就尽量赶早来到田里。当看到田螺在水田里伸出触脚慢慢地蠕动,大家都兴奋无比,张牙舞爪要比试看谁捡得最多,真是其乐无穷。白天大家去捡田螺,而到了夜晚,法刚则还有一个项目,就是到池塘里放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钓鱼竿放钓,伴随着鱼饵划破水面,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法刚还自己摸索出放钓的经验:静水之处,必无鱼踪,相反有浪花的水面,或水中时冒水泡者,其中必有鱼儿在游动觅食。只有掌握了规律,放钓才会有收获。第20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9)从水田里捡拾回田螺后,法刚先养两三天,然后就会溜到厨房里,用自己精心编排的“甜言蜜语”对大厨讲:“阿伯,我要炒田螺要用你厨房里的佐料,等我炒好了,你也一起来吃吧。”大厨听得心里很舒坦,爽快地说:“好,你拿去吧,你有请我吃的心就好了,我不吃,你们自己吃吧。”法刚想到自己“计谋”得逞,不由得心中暗笑,拿了油、盐、酱、醋等佐料,兴奋地一溜烟小跑着给自己开小灶了。田螺一炒算加菜,闻香就下饭。苦中作乐只是短暂的,艰苦的日子则依然漫长持久。阿姆每周会给法刚带一饭盒咸菜。饭盒是锡制的,外面还有带花的瓷。大家蒸饭则是用一个草编的饭煲。把米洗干净放在里面,在恰当的地方打个结,再挂个牌子,上写自己的年级班级和名字,以免混乱了。然后就放到大锅里面去蒸。第一层蒸菜,大家蒸得几乎全都是咸菜、菜巴。咸菜都在家里就炒得干干的,蒸了之后,水汽落到里面,法刚就常常自嘲地说:“很不错啊,这是干菜变有汤。”阿姆和顺招姐,深怕法刚在雨天上学或回家,要路过其险无比的十曲河时,遭洪水之害,因而决定要法刚转学到新铺镇中学。法刚在新铺镇读了三年初中,实际上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另外一年半法刚一直生病在家。那时他不仅身患疟疾,一年四季都冷得发抖,还因营养和环境的缘故,身上长有毒疮,整月整月地无法在校读书,只得在家中自习。在那段时断时续的求学日子里,有两位老师让法刚深受感动,并永远铭记在心。一位叫邓程翰,他的英文、国文特别好,法刚的英文、国文、史地也都是求教于他;另一位叫赖世尊,精通数、理、化教学,亦常常帮助法刚补习功课。还有就是校长林亦峰,特许他可以在常常不上课的情况下参加毕业考试。在新铺中学,法刚虽为疾病所累,但成绩依旧数一数二,考试常常是第一个交卷,尤其是考史地公民,总是不到5分钟就做完所有的试题。法刚天资聪慧无可致疑,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背后的辛苦与付出只有法刚自己知道。法刚所以这般努力,是因为他始终明白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有一天走出这艰难的环境,闯出属于自己的大天地、大舞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法刚经了这一件事,懂得了很多处世道理,也学会了很多处事的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的胆量……第21节:身临危局有剑胆义闯警局勇救人(1)第四章身临危局有剑胆义闯警局勇救人1在法刚的记忆里,自己是在顺招姐的背上长大的。顺招姐很漂亮,她总穿着一件浆洗过多年的褂子,但看上去很光显好看。当微风贴着顺招姐的背拂过去时,那本已经很土很旧的褂子,倒也被顺招姐穿得是那样的熨帖好看;而顺招姐那长长的倌成髻的秀发,常会引得法刚伸着小手抚弄。儿时的法刚,喜欢被顺招姐背着,在村头的河岸边玩耍。有时候顺招姐背法刚不动,就把小法刚放在身边,看着他,看着村里的顽童们从身边嬉戏而过,渐渐远去。当天边挂上橘红色的晚霞时,顺招姐会轻轻地推法刚,拧他的小耳朵,说:“起来,姐背你回家。”于是玩累了的小法刚会再次趴在顺招姐的背上。回家的路上,小法刚偶然扭头回望,看到的是顺招姐在河滩上留下的长长一串脚印。岁月如梭,转眼法刚已成长为一个风华少年。在他上学期间,顺招姐则按当地的习俗规矩,早早地嫁到了新铺镇。虽然姐弟俩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但彼此的感情依旧很深。顺招姐常会担心法刚在校能否吃饱穿暖,而法刚何偿不是总关注着顺招姐家的生计,期盼着姐姐一家日子能过得平安而宽绰。然而,当法刚转学到新铺中学时,顺招姐家的日子过得极不平静。因为贫穷,姐夫断不了铤而走险参与一些鸦片生意。法刚虽小,却早已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害人的东西,也知道贩卖鸦片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他开始时一点也不知道姐夫染指鸦片生意,每每星期天来姐姐家听到有人谈到鸦片时,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向姐姐家的一些邻居们宣传鸦片对人身体的毒害。可是,忽然有一次,法刚看到姐姐家里来了自称是姐夫朋友一个陌生人。姐夫颇有点异样地接待了陌生人,他把他带到隔壁不住人的房子里谈话,两人都很小声,唯恐被人听了去似的。法刚不由心生疑虑:这是个什么人呢?为什么两个人怕别人听见他们说话呢?莫非他们是在做什么不法勾当?姐夫和陌生人谈完了,没等吃饭就匆忙走了。法刚的疑虑更加深重。法刚问姐夫:“姐夫,刚才那个人是做什么的?你和他谈什么?”姐夫说:“没谈什么,随便聊聊。”法刚说:“都怕我们听呢,还随便聊聊?”姐姐说:“阿三别管姐夫的事,吃饭。”姐夫也说:“你好好读书,我好好赚钱,咱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可是,终于有一天吃饭时,法刚到底还是知道了姐夫是在染指鸦片,企图从中赚钱,于是苦苦劝姐夫收手别干了。顺招姐很无奈地对法刚说:“阿三啊,我从小就背你,字都没认到几个,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要让我的阿三弟弟好好上学,要给他筹措学费。”法刚听了姐姐的话,顿时一脸灰白,手中的一双筷子也重如千钧。年少的法刚不明白,生活和正义之间,为何也有这么多扯不清的地方。2所谓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可怕的后果终于降临到了姐夫家。首先是姐夫的弟弟涉嫌参与鸦片生意遭到警方抓捕。有一天,姐夫的弟弟来姐姐家,他前脚进门,警方后脚就追来了。姐夫不在家,姐姐就指挥大家从房顶的通光窗逃走。可是,当几个人爬到窗口时,警察早已守等在那里了,只好统统退回屋里。十几岁的法刚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对警察围捕,心中更多是一种无奈和悲哀,他的理想中,除了当英雄,至少不能低于当一个优秀公民,而现在因为姐夫的铤而走险,害得家人们竟落到被警察围捕的地步,他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是,不愿面对也得面对,而且,最关键的是要保住自己和姐姐不能被去坐班房,因为一来他俩人是无辜的,二来他绝不能让姐姐和自己的人生履历中蒙上如此不光彩的阴影。至于姐夫的弟弟,只能择机另做打算。警察们自然是一阵厉声喝斥。他们要他们三个人一起跟他们回警察局接受调查。抵抗肯定是没有用的,可是不抵抗又该怎么办呢?法刚在飞快地想主意。“走!都到警察局接受调查!快走!”警察们摧促道。法刚终于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走到姐夫放钱的桌子旁,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沓钱币,飞快把那沓钱币塞到一个领头的警察的衣兜里。法刚理论上不明白,感觉上却早已懂得人性的诸多弱点。他想两军对垒,必须从对手最薄弱的地方下手,方能取胜。他想,眼下自己唯一办法只有这一个了。领头警察开始略微愣一下,但当感觉到法刚塞进自己衣兜里是钱币而不是别的什么时,很快就释然了,他肯定在想,三个人里这小子最小,却最聪明。法刚攻击了对手的软肋,战局立刻发生了变化。领头警察的喝斥声渐小下来,而且那喝斥声里含了只有法刚才明白的暗示,那暗示的意思是:明白了,我会考虑怎样开脱你小子的。警察还是先把他们带到警察局。姐夫的弟弟自然跑不了制裁,他首先被宣布了拘留。接着盘问法刚。“你这个孩子是干什么的?”警察头目强调了“孩子”两个字,希望法刚能够明白他的苦心。“我是新铺中学的学生。”法刚自然意会。“你和他们是什么关系?”“她是我的亲姐姐,我住在姐姐家的。”法刚用手指一下顺招姐,他在自己话语中则是强调了“亲姐姐”三个字。“我姐姐是家庭妇女,对鸦片的事一概不知,你们也不能抓我姐姐,不然,我就……”法刚没有把话说完,他用手拍拍自己的衣兜,意思当然也是很白的:“你要是不放走我姐姐,我就会举报你受贿的,那是一沓钱币,估计至少在五百块以上。”第22节:身临危局有剑胆义闯警局勇救人(2)聪明的法刚,危机时刻巧用“行贿”方式,胁迫警察头目,使自己和顺招姐得以自保,平安无事地从警察局回家。3可是,从顺招姐的角度讲,进一步去营救自己的小叔,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法刚。法刚有两个舅公(生母钟秀兰的母亲的弟弟),一个是蕉岭县参议员,一个是剿匪大队长,都是地方上很有威望的人物。顺招姐想,救小叔的事情也只有法刚才能得以完成。顺招姐准备了一些酒肉,对法刚说道:“阿三,你机灵会办事,你去县城找你舅公吧,他或许能救下我小叔。”顺招姐的话当然不能不听,法刚便带上姐姐准备好的礼物,踏上了救人的旅途。说来令人心酸,很多十几岁的小孩子,还不懂得人情世故呢,法刚却承担起去救人的职责。从新铺走路到县城,要走四个多小时。或许是因为下过雨的缘故,路旁的树和草,仿佛罩在灰暗的天色下,显得孤独而沉默。法刚一路走,一路想怎样去救人,很快来到蕉岭县城。他按姐姐写的地址,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大舅公家。舅甥俩很久不见,自然都很高兴。但大舅公看到法刚拎那么多东西,心里就有些明白外甥恐怕是受人之托来求自己办事的,于是故意装糊涂说:“难得你买了这么多酒肉来孝敬舅公,肯定不是为了有事来行贿的吧?”大舅公不愧为江湖老手,一句话把法刚搞了个大红脸。在大舅公面前,法刚除了举手投降,任何计谋看来都是多余的。法刚只好据实招来,把姐夫弟弟的被拘留的事讲了一遍,要求大舅公法外开恩,放姐夫弟弟一马。大舅公听完了,拍着法刚的头笑着说:“你还蛮讲义气的啊,真不愧是我的好外甥,这样吧,大舅公今天给你个面子,写张条子,你去找小舅公去办吧。人现在不在我这里,在他那里。”法刚有些难为说:“可是我又没见过小舅公,谁知道他帮不帮忙呢?”大舅公说:“没关系,他没见过你,却认得我的条子,他不会不给我面子的。”法刚只好按大舅公的指示去找小舅公。4法刚问了很多人,终于摸到了剿匪大队。这里有整排整排的军人,个个荷着乌溜溜的枪,一股凛冽的杀气让人发憷。从小生活在乡下的法刚哪见过这等阵势,加上自己从未见过小舅公,心里就七上八下跳个不停。他咬咬牙往里走。喀嚓!两支步枪架了起来,黑沉沉的枪口拦住了法刚的去路。法刚赶紧亮出纸条,大声说道:“我找你们大队长。”门卫看了看纸条,果然是去找他们的大队长的,便放行让法刚进去。小舅公正巧在。他一身军服,配着一双黑色软布鞋,虽理着一个光头,看上去人倒也斯文,但讲话却像电闪雷鸣,好不吓人。法刚进去时,小舅公正对一个下属训话,法刚心想,这个小舅公要比三圳中学的吴校长凶很多,如果当时小舅公是校长,他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在下面喊“猪生”的。小舅公训完了下属,转身时看见了法刚。“小孩找谁?。”小舅公说。法刚赶紧拿出纸条递上。小舅公展开纸条看了一下,很烦躁地说:“老大尽给我出难题,你去告诉他,警察局的事我管不了。你走吧。”法刚不敢再坚持,生怕小舅公也像训他的下属一样训自己,便一溜烟走了出去。法刚出来后,一种巨大的懊丧涌上胸口,好不委屈。可是定了定又想,也不能就这样了事啊。顺招姐花钱买了那么多酒肉,就这样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她交待?法刚再次折回大舅公的住处。等见到大舅公,法刚作出一副受了很大屈辱似的样子说:“舅公,不行,小舅公说你没有水平,总给他出难题,他不想理睬你。”大舅公听法刚说弟弟讲他没水平,脸上的笑刷一下子没有了,变为一种羞恼。他说:“小舅公是这样说的吗?”第23节:身临危局有剑胆义闯警局勇救人(3)法刚看到这办法还行,心中喑喜,便把以往给人写信时的本事拿出来,一五一十地编了很多细节以证明自己没有讲假话,末了还信势旦旦地说:“大舅公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带你去和小舅公对证。”大舅公皱眉头想了想说:“好啦好啦,我再写个条子,你再去找他,我看他到底敢不敢不办。”法刚还是故作难为地说:“他不给面子咱算了吧,免得他再骂你一顿。”大舅公厉声说:“不要罗嗦,你给我快些再去。”果然,当小舅公第二次见到法刚,再看了大舅公写的条子时,终于叹口气说:“好了好了,看来我今天不办这件事,我什么事也不用干了。”小舅公便也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刚,要他去找警察局长,并简单给他指了指路。法刚离开剿匪大队,他死死地攥着小舅公写的条子,根据小舅公指示的方向,穿过行色匆匆的人群,一路走到警察局。警察局长看了条子后,没过多时,姐夫的弟弟就被放出来了。在回家的路上。满脸憔悴的姐夫的弟弟抱着法刚哭着说:“法刚你真厉害,真的把我救出来了。”法刚拍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知道救一个人有多不容易吗?我流了多少冷汗啊,你以后千万不要再沾毒品的事了,做人要懂得救别人,而不能去害别人。”5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法刚经了这一件事,懂得了很多处世道理,也学会了很多处事的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的胆量。比如他再看到背枪的警察时,就不再像以往一样总感到害怕了。有一次考试,法刚早早地交卷后,闲得无聊,就独自到校门外散步。校门外常有很多卖点心等小商品的小贩,往往是警察一来就赶他们走,说是他们防碍交通。可是警察一走,小商贩们又蜂拥而至,继续他们的生意。这天法刚出来时,看到警察正在驱赶那些商贩,一时气愤,就大声对其中一商贩说:“老板,你别理他!这些警察,你一人给他们两块豆腐就没事了!”这句话恰好给一个警察听到了,转身斥责法刚说:“你在说什么?什么叫给两块豆腐就没事了?我们是在执行公务你懂不懂?”刚好林亦峰校长也来到校门口,听见法刚如此讥讽警察,就笑着对法刚说:“法刚啊,又是你,你小小年纪,老爱抱打不平。”法刚说:“林校长,我真是恼火这些警察,要么你就禁止了不让任何人来卖,你要不禁止就让人家好好卖;你既不禁止,又不让人家卖,这没道理嘛。所以我才说一人给他两块豆腐的。其实,我想要是真是每人给他们两块豆腐,他们就肯定不会干涉的。”一点没想到,多年之后,法刚竟然在台湾岳母家附近见到了那个小商贩。他不知什么时候也去了台湾,还是在卖豆腐。那天,法刚在岳母家外面也是散步,忽见有一个卖豆腐的人在盯自己,他感到奇怪,就朝小贩走过去,原来竟是那个被法刚救过的人。“你是当年那个骂警察的中学生吧?”“你是那个卖豆腐的吧?”卖豆腐的小贩就住在法刚岳母家后面的空房子里。也是因为是大陆老乡的缘故,岳母才让那人住下来的。法刚由此认识到,这个世界说大它很大,说小也真小,谁也别把任何事情看死了。第24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1)第五章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遥想当年十七岁的法刚一表人才,一身学生服显托得他儒雅异常,当礼仪生当得比那些穿长衫大褂的老秀才和乡绅都出彩,真可谓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青春知识型偶像”。不少少女也顾不得羞赧,纷纷问询法刚姓甚名谁,家住那里……1抗战在持续,法刚和远在新加坡的父亲仍处在茫茫相隔的状态。这使得法刚在新铺中学读书的时日异常艰难。他既要面对贫穷,又要面对疾病,还不能放弃学习。然而就在如此重大考验之下,少年法刚不仅仍能保持一种坦然心态,而且还常常表现出他一贯的调皮诙谐的风格。班上有三个女生,一个叫陈掌珠,一个叫陈园招,一个叫陈佛珠,长得都很漂亮,她们常开玩笑骂法刚“山猴子”。法刚总想找机会“整”她们一下。有一次考国文,法刚第一个交卷出来,看看时间还早,就一个人去到食堂厨房。当时,大家仍然是用草编的饭包,仍然是在饭煲上面恰当的地方打个结,挂个牌子,写上各自的名字。法刚看有一层蒸笼还没盖上去,就在里边翻找起来。厨师问:“小鬼,你在那里搞什么鬼?”法刚说:“我找我的饭包看看。”厨师就不再理会法刚。法刚翻啊找啊,总算找到了那三个女生的饭包。他分别将每一个饭包上系的细绳子解开,往高处挪个位置再绑好,完了后,又将冒着热气的饭包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放回原处。等到开饭时,有趣的故事就发生了。先是陈掌珠打开自己饭包后,惊奇地说:“怪事,我的饭怎么是半生的?”接着陈圆招也发现自己的饭是半生的。陈佛珠也说自己的饭也是半生的。法刚看着三个女生面对自己的饭煲无可奈何,走近她们,“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假装关心地问她们怎么了,并“表示”如不嫌弃,愿把自己的饭送她们吃。三个女生明明知道肯定是法刚“报复”她们的杰作,“气”得无可奈何。法刚总是习惯于苦中作乐,习惯于用诙谐的方式缓解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苦难。然而也还是有人能够敏锐地看出法刚的鸿鹄之志。与法刚同村的学兄钟佛华有一次就对法刚说:“法刚,你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且又有父母在南洋,你的未来肯定是不可限量的。”又说:“法刚,你将来成功之日,可不要忘记我这个同窗好友啊!”佛华的话,给了法刚一种点燃或激励。他想,吾辈都应该有这个志向,可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2法刚尚在弱冠之年,就常在负笈求学之余,帮阿姆干许多农活,诸如犁田、耙田、打滚、种菜、卖菜、割稻子、种地瓜。对于此等繁杂而艰巨的农活,法刚不仅努力去做,而且追求完美的他总是力求要做到最好。虽然法刚身体虚弱,比如中午在田里暴晒过久就会流鼻血,可不论是犁田还是种地瓜,他总是把地平得很整齐,把阡陌间的线拉直,就连田边也修整得分外干净清爽。法刚犁过的田像是用尺子比出来的,如同铅印的笔划般整齐,是当时徐溪最漂亮最平坦的田。求学和生存的压力占去法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他自少年时代始,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独有情钟。正如古语所云:“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法刚从十五岁开始,就熟读《幼学琼林》和《易经》等古籍经典。无论是在农忙时节的田埂溪头,亦或是夜深人静的校园月夜下,总会有本页面发黄且页角残破的古书,如同黏在法刚手里一般,牢牢地吸引着他的视线,使他沉浸于书中无限广阔的世界里。《幼学琼林》集天文地理、古今岁时、朝廷体制、婚丧嫁娶、伦理关系、花鸟兽木、饮食起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中国较完整的知识性读物。法刚认为书中的句子以骄韵为主,两两相对,读起来琅琅上口,道理讲得明了简洁,却又体现着亘古不变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称得上以《幼学琼林》为处世方略,“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于所读书籍的选择,法刚精而不杂,他没看《水浒》、《红楼梦》,却精度细览了《三国志》,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典故中,法刚的思绪激荡澎湃,如同险风恶浪不可扼之飞舟。掩卷之余,法刚微微锁紧眉头,唏嘘着遥望远方,仿佛那遥远的历史正在天际尽头重演。能长留青史之英雄智者,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此等宏图伟志也需“天时、地利、人和”,揉天地人三采合一,才能实现。法刚一直以为,真正的哲学是智慧的经典,是能真正彻悟通透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提升。中国人曾是最富于思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实皆拜读《易经》之助。《易经》是中国古代辨证法哲学的经典,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的智慧性的提示,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它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展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第25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2)少年法刚初接触《易经》是缘起自《薛仁贵演义》里皇帝梦到的一首诗:“日落西山一点红,漂漂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经术士用《易经》点破,皇帝方明白诗中所说之人是薛仁贵。这当然是演义,可由此法刚接触到了抽象思维的鼻祖——《易经》。经过反复的研读并将之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法刚始觉《易经》的见解是如此高明,然而又如此平实,千载过后,读来仍然不禁令人悚然动容。《易经》将事物的变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用基因排列组合的象征,得到了由表象到实象的双向认知。尤其是阴阳和合的正中有负、负中有正的相对观念,从而发挥到见一知万,见万得一的统一思想。法刚由此推导出,人生前行的策略何尝不是一种通变达变的手段,并努力以此求得最大利益。兹假定易爻之爻位为吉凶之定义,各卦即可视为吉凶变化之可能组合。当人应用卦象与变化的事实作比较时,可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一览无遗地检视吉凶。学习《易经》之人,特别精于策略的应用。从更为宽广的境界看,法刚想人生的策略固然重要,可如将《易经》读透,就会明白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应当承受命运的磨难而不怨天尤人。因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或事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变得于人有益。因此做人应在宽容的基础之上,快乐着他人的快乐,痛苦着他人的痛苦,常有喜悦、快慰、幸福和爱心,保持对所有人的真实关注和真正爱护,达到一种挚爱境界。除此之外,法刚还饱读四书五经,其中不少篇章的确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圣贤先哲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对法刚影响深远。正如古籍中的名言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法刚对未来理想的守望又何尝不是如此;“穷而弥坚”如同现实境遇对法刚意志的锤炼;“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规范着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表达了合理的处世原则;“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法刚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3人类有着努力发展和发挥自身记忆的天性,中国的民俗礼仪不仅仅记载着不断轮回数列中的历史画面,更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凝结着民族的集体记忆,闪烁着知识和精神的光芒。在客家人的文化礼俗中,丧祭之礼是生者对死者无尽悠久之情谊的表达。正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送死的丧祭之礼象征着亡者虽达于幽冥,其精神却与生者有着不渝的情谊;还意味着亡者生命得以安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正如圣人所言,丧祭之礼与孝乃同源同体,而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务求做得十分周到细致,且数百年来都是遵循古礼,哀戚严肃。村中凡有婚丧喜庆都要找有学问的长者,因为只有他们才懂礼俗,且会唱、会念、会写。尤其是丧葬之时,既要行祭奠之礼,又要作祭文,如果稍有差驰,难免会被人闲话为不懂礼数。法刚的外婆是二房,家境又贫苦,难免会被人看不起。因此一旦外婆这一族里有人去世,去找那些懂得丧葬之礼的长者来主持祭奠,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会被人借故推脱。少年法刚往往目睹外婆族里的人丧失至亲时的种种艰难,大家本已悲戚万分,还要因请礼生到处奔波,而且动辄被人左右刁难,甚至“婉言”拒绝,那种景况真可谓是:寒天饮雪水,点滴在心头。善良而要强的法刚于是暗下决心,要自学行书写贴、祭典礼仪,从而让自己的乡亲族人告别丧葬时的求人之难。为此,法刚遍访了村子里有学问的长者,收集了所有关于丧葬礼俗的文章典籍,悉心研究学习。通过与自己以往古文化知识的融会,法刚了解到所谓丧葬之礼俗很多内容传承自周公。比如人死后某某公之牌位之确立,又称作“点主”,即在开吊前,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执新毛笔沾了朱砂高唱:“天地开张,日吉时良,点王为主”,在“王”字之上加一点使成“主”字,再唱:“一点为主,万古流芳,世代永昌。”遂将朱笔一丢,便算礼成。第26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3)相传点主之笔有无尽之毒,丢到哪里,哪里遭殃,哪里甚至草都不长。由于客家人对丧葬之礼俗异常看重,法刚深知自己不但要知道礼仪写什么,挽联写什么,祭文是什么,还不能有错。为了将礼仪祭奠中的疑难字句弄通读懂,法刚还用辛苦挤出来的钱买了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从字典里追根溯源,把字词的根本意和推导意都理解清楚。疑难字句读懂还不算,因为这些字句都用在客家人的礼俗中,因此还要知道这在客家话里怎么念。法刚先把祭文和各种繁琐的仪规都背下来,做到知其然;再努力琢磨祭文和仪规的道理和内涵,做到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都达到了,还要懂得应用,掌握应用要诀。法刚一鼓作气往前冲。他只身跑到荒郊野外的墓地,在一座座阴沉肃穆的土丘旁,面对远处的枯藤昏鸦,闭目冥想,把眼前荒草丛生的墓地想象成灵堂,再清清嗓子,一边想着实际操作中的流程,一边开始对应着大声唱念。十七岁那年,法刚读完了《四书五经》、《易经》、《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古籍,同时还深谙了与传统文化礼仪一脉相承的客家民俗祭奠。这年下半年,本族中嫁到白渡的钟家姑婆(也就是法刚外祖父的妹妹)去世了。按规矩娘家需派三个人作为礼仪生主持祭奠:一个站在上堂喊,一个念,把孝子孝孙叫过来跪拜,一个则是读衷章、祭文。当时叔祖父钟玉振算是懂得种种祭奠的礼俗细节,他理所当然地负责挑选礼仪生,但要三个人,一时间真是难以找齐。“叔祖父,你不用再费心找旁人了,让我去帮忙做吧。”这天,法刚主动对叔祖父讲道。正在拿着小杯饮酒的叔祖父抬眼望了望眼前这风华正茂,容貌俊郎的少年,想想法刚的聪明睿智早已闻名乡里,心头油然涌上欣慰与期待交杂的情感,但他知道到白渡钟家姑婆葬礼上当礼生,代表的是姑婆娘家的尊严,贸然让一个小孩子出场,万一砸了锅,岂不怡笑大方?便嘴角一撇说:“小法刚啊,我知道你聪明,可祭奠的文章都是文言文,和你们如今读的书可大不相同,你懂都未必懂,怎么谈得上帮忙呢。”“叔祖父啊,你带上我吧,文言文的东西我都懂,不会给你出丑的。”法刚坚持说。法刚镇定自若的神情让叔祖父心里多了点底,他又一想也是,法刚虽然年少,可做事从来没让人失望过。没几天,叔祖父一行七八人领着法刚出发了。走在前往白渡的路上,法刚就叫了另外一个比他年纪大的同学(按辈分讲是法刚的堂叔),两人与队伍分开,单独走一路。在人迹稀少的路上,总会遇到影影绰绰的墓地,法刚便对同行的同学说:“临时抱佛脚,先学也是学,既然晚上就要做祭奠了,我们不妨练练吧。”于是在两个多钟头的时间里,法刚做通,同学做引,两人一路走着,一路练着,寂寞的山路多了两个不寂寞的声音,伴随着鸟鸣蝶舞,倒也情趣盎然,可这短短的现练现用,能做好午夜即将举行的祭奠吗?这是只有时间才知道的秘密。到了白渡,叔祖父奇怪地问法刚:“你们神神秘秘地跑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好找。”“阿公,今晚的祭奠我们俩帮忙。”法刚直视着叔祖父的眼睛,期待着一个肯定的答案。叔祖父听完一愣,两只手紧张地来回摩挲着,咳嗽了好几声,才道:“这些都是五六十岁人才能做的事啊,这里边有好多很奥妙的东西啊,你们才几岁,万一出了差错,岂不让人笑话?”“阿公,放心吧,我都背好了,再说我声音好,也不会怯场,不会出差错的。”法刚自信满满的笑让叔祖父不再那么紧张了。半夜时分,也即祭奠就要开始前,姑婆家负责丧事的总管找到叔祖父说:“礼仪生要三个,你只有一个人,我们给你派两个人帮忙吧。”“不用了,我这里带的小孩也会。”叔祖父于是指指法刚和法刚的小堂叔。第27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4)来人顿时显出一付哭笑不得的表情,暗想这么隆重的仪式让小孩子做礼仪生,你是不是在开玩笑,便说:“还是我们帮你找人吧,这孩子实在太小了。”“你放心,我做什么像什么的,没有把握我就不会来的。”法刚背着双手,显得沉稳而又冷静。可对方终究对法刚不放心,提出要考考法刚,让法刚要喊、唱“孝子孝孙就位”等,还要他读很深的祭文。叔祖父怕法刚出洋相,有些犹豫地看看来人和法刚,不知自己该做怎样的决定好。机灵的法刚立刻摸透了叔祖父的心思,说:“你放心,你写的,还有好几个长辈写的祭文衷章,我不但背得下来,还能默写下来,让他们考好了。”对方的人出了很多题,法刚一一应对,连很多细节都没有难倒法刚,反让法刚充分展示了他的所学,最后来人也只得口服心服。祭奠开始了,法刚的叔祖父做通,堂叔做引。时辰一到,叔祖父开始喊:“执爵捧馔——孝子孝孙就位。”执爵捧馔的代表开始就位,意味着祭奠仪式正式开始。堂叔接着做引:把捧馔的孝子孝孙带到灵堂前跪拜三下,然后复位。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法刚读祭文了。只见法刚身穿一袭学生装,庄重肃穆的样子,他念道:“为中华民国X年X月X日之良辰,不孝子孙XXX等均以庶馐果品香帛之代,致祭于XXX大人之灵柩前——跪——呜乎——”法刚起首语一念出来,全场皆惊。换作别人,即便是年长之乡绅,来念这祭文,也不免会声音打颤,可小小年纪的法刚的声音一如他长相,清朗而有风华,从容里含着铿锵的韵味,好有气势。祭文本来晦涩深奥,少有人能听得懂,可法刚却把文言文中所特有的“信达雅”之韵,半唱半念出来,听上去既像隽永的山歌,又像珠玉落盘,引得围观者越来越多,就连在各个厨房里忙碌的师傅,也纷纷放下手中的活,甩掉系着的围裙,挤出来看这难得一见的天才少年礼仪生。祭文最后,由家属再跪拜三次,法刚再念道:“呜乎哀哉——上香——”祭奠便告结束。在场的所有人都无不心生感叹,都言“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胜于蓝。”叔祖父和堂叔也在人群中,欣慰地点头微笑,觉得法刚确实不同凡响。4法刚一炮打响,在梅县蕉岭一带声名大振。此后凡旗形与石扇族中丧礼,无不打轿恭请法刚参主其事,从写挽联、写祭文,直至做祭奠,全由法刚一人主持操办。一次大房的姑姑在新铺去世,家里来人报丧。报丧之人将伞倒放堂前,行完客家风俗的报丧之礼后,就迎请法刚上大轿去新埠主持丧葬之礼。轿子到了新铺镇中还发生一件趣事,听说少年天才法刚要来,镇上有人就想把轿子劫下来,一探究竟。闻听消息的轿夫吓得绕路而走,谨防法刚被外人劫去。当法刚下轿抬眼一望,一座恢弘气派的客家三堂祠彰显着望族风范,有着庄重的震慑之感。法刚整整衣装,环顾了一下左右,略微昂着头,阔步走入祠堂。大房姑姑家是望族,家族里有许多博学厚养的老前辈,在法刚来之前,他们早已开始议论:“听说钟法刚这小子很厉害,文章很好,会写也会读,读得比我们老辈的秀才还好,这次我们就考考他,不让他读,给他做引。”看着气宇轩昂的少年法刚走了进来,老辈的秀才也如同见着一块璞玉般眼前一亮,再看法刚行事,分寸掌握的有尺有度,言语中透着一股非同寻常的自信。在祭奠开始之际,由老辈的秀才指定,法刚的老师钟国清做通,法刚做引。由于是三堂祠,做引如果声音不悠长而有力,必定会断掉,引发尴尬。法刚丹田提气,启齿一唱念,醇厚而颇具穿透力的声音,如同古书中讲到的“绕梁之音”,在绵延环绕中盖过家属的哭声,贯通三堂,让整个祭奠仪式顿时升腾起所应有的庄严古雅之风。让那些本想考考法刚的老辈秀才,也听得连声称叹,自感不如。第28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5)还有一次在徐溪最前端的三圳镇上,一个姓钟的曾当过县长的人去世了,发帖子请法刚去担任钟家本族礼。毕竟逝者生前是地方官,祭奠仪式的场面当然很庞大隆重。开的是流水席,前来拜祭之人络绎不绝。先行的是一共四堂的宗族礼,包括孝子礼、宗族礼、本族礼、钟族礼,由于主持之人无彩可出,看的人也就泛泛而观,祭奠仪式与丧葬的排场很不协调,甚至有淡漠之感。当本族礼轮法刚做通时,情景瞬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第一声喊出来,就像是“一呼天下应”,惊得仪式上所有的人纷纷停下各自忙碌的事,争挤着驻足观看。遥想当年十七岁的法刚一表人才,一身学生服显托得他儒雅异常,当礼仪生当得比那些穿长衫大褂的老秀才和乡绅都出彩,真可谓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青春知识型偶像”。不少少女也顾不得羞赧,纷纷问询法刚姓甚名谁,家住那里。当法刚做完祭奠仪式,走下台来后,立刻被一些年轻的太太、姑娘们团团围住,有知道他名字的就喊他作“法刚先生”。说来也是,当时大家都想亲近一下这倜傥聪颖的学生“先生”。阿姆因法刚年少成名而沾了光,很多时候参加别人丧葬之礼时,都衣着光鲜,坐于首席。法刚做礼仪生名播乡里以后,家里常常有人来,其中不乏很多别有用心的姑娘或少妇,开口即是:“法刚先生在不在?”看到如此情形,阿姆很为法刚担心,她要法刚不要什么人都见,尤其是一些结了婚的少妇,最好少见或不见,免得有人说闲话。其实在那段名播乡里,四处做礼仪生的风光岁月里,法刚还要苦读研习群书,帮阿姆下田劳动。从内心讲,法刚本想推掉邀请,可看到一些人家因家贫,丧葬之礼本已简约,再因请礼仪生而犯难,就有些于心不忍。不过,遇了是一些贫苦人家来请,法刚从来是因陋就简,尽心尽力地帮他们主持好丧葬之礼,并从不求回报。在法刚看来,只有帮助他人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光明澄静,让自己的心性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第29节: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1)第六章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河堤之上,长风吹拂在河岸上空,暗涌的流水如同一种由古远年代传来的琴声,宽广的韵味绵长深沉。与玩伴们站立这河堤之上,法刚敞开衣襟,仿佛要将这风声水起,纳入己胸。法刚突然想到那些良知未泯的爱国爱民志士,他们不愿做铁蹄下的顺民,不愿对横暴的处境逆来顺受,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去捍卫自由和追求理想……1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遥望四十年代的中国,那确实是极不寻常的、方生未死的年代: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强暴逞凶。光明与黑暗,困难与希望,前行与沉沦,无时无刻不在冲撞、搏击、嬗变、交锋,你死我活,相互渗透,相互消长。古老的中华民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在经历着一次空前未有的、血与火的大洗礼;中国的广大农民首当其冲,历史的车轮首先将他们轧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法刚是这苦难年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一幕幕滴血带泪的镜头,让他的青春有了近乎沉痛的厚重。抗战八年,家乡很多户人家都断了生计来源,一连数日无米下锅,整个村庄都难见炊烟。田头路边的树不到季节就秃了,并不是有虫害滋生,而是那些被孩子扯着衣角的农妇们摘去吃了。她们个个面呈菜色,脚步虚浮,将那尚未长好的树叶早早摘光,甚至连以往喂猪都不用的硬饭头都挖光。更多时候,尚余些气力的乡村男女都外出做挑夫,挑盐上筠门岭,借此赚少少一点钱,好弄些活命的食物。饥荒年节,瘟疫疾病往往如影随形。法刚所住之地,地势低洼,原有几条深沟,每逢大雨洪水倒灌,往往淹没路面。值此之际,孩子们个个欢喜地冲向早已在沟口埋下的捕鱼器,他们知道定会有顺水之鱼游入其中而不得出,意味着可以暂时解决一下饥荒之苦。可退潮后,门前道路再经往来牛畜来回踏踩,变得泥泞沼烂,臭气冲天,蚊虫苍蝇,成群而至,再有到处踢脚的牛粪等。长此以往便滋生了瘟疫。村中住户本已饥寒体弱,再有恶疾缠身,无药可用,只得躺在床上凄楚哀号,其景况真可谓民不聊生。每年雨季,接连数日的大雨,随风荡至地面。大家被困于屋中,呆立窗前看着大雨,便知道洪水将要爆发。果真用不了些时日,洪水犹如猛兽,挟着丈余高的浪头咆哮而来。村中男女慌乱中背起家中仅存的余粮,拖着老人,拽着小孩,拼命往山上跑。当奔逃到山顶的大家,惊魂未定地俯视村庄,心头也仿佛被冰凉的洪水浸过一般,有种穷途末路之痛。看那洪水席卷之后,屋顶也就只剩个尖角,尚残留于水面,星星点点地无比寂寥。那些驼着背,拄着拐杖的老人,目睹眼前的天灾,再想想无休止的战祸,不由得唏嘘长叹,潸然泪下。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十七岁的法刚读完了初中。本来以他的优异成绩,可以顺利地在梅州蕉岭县高中继续求学,可严峻的现实与此同时也摆在了他面前。阿姆只是普通乡间农妇,在当时的艰难时世中,凭一己之力养活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实属不易。阿姆整日在山间打柴和在田里劳作,即便如此,也只能糊口而已。为了给法刚赚取学费,阿姆还得想方设法抢收些山货,拿到集市去卖;这本来都是男劳力的活,可怜阿姆命苦,惟有咬紧牙关拼。法刚日日见阿姆归家时,人已累得东倒西斜,再细看,阿姆头上的灰丝白发已比黑发还多,额头眼角也呈现沟壑纵横状。法刚不忍再看,转过头时,已满眼是泪。再者当时南洋同样是二战战场,法刚的生父生母也难于自保,根本无暇顾及远在大陆家乡的法刚。法刚思谋再三,决定放弃蕉岭县高中的求学机会,这样即减轻了阿姆的负担,自己也能在家帮忙。就这样,法刚告别了校园,回到了家乡。善良的阿姆如何能不知法刚心头所想,可自己又有何办法,也只有背着法刚伤心垂泪。人回到了贫瘠的家乡,可法刚的理想依然飘荡在山外更广阔的世界里,他清醒地知道要想他日出人头地,就不能轻言放弃。2早春的阳光映在稻田的时候,一种生长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被掠过乡野的风搅拌着、混合着,在阡陌和村庄里弥漫,在山涧和河流上弥漫……弯腰割禾许久的法刚,从密密匝匝的稻田里站起身来,用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他手中握着一把割禾的镰刀,那光亮的刀刃映照出法刚英俊的脸。法刚迎着风,微微抬着头遥望远方的天空,他眉宇间的神情,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荆蓁中的野草,石板下的苗芽,总有着不被任何困境磨灭的不屈。“法刚,又想什么呢,是偷懒还是想媳妇?。”法刚听了,扭头一看是佛华兄,笑了笑说道:“偷懒还皱着眉头啊,再说从来都是别人想我,我倒不用费这个心思。”“你这小子,样样事情都能做好,又招女孩子喜欢,你生来就是为了气我们这些笨人的。”壮实的佛华兄装作生气的样子,拿着手里的农具作势要扔过去。“佛华兄,你别这么说,未来的佛华嫂子一定很好看,你肯定是有福的。”“法刚,我知道你心大,这里留不住你。”法刚没有说话,不再仰头看天,继续弯腰割禾。“法刚,你父母在南洋,未来总会有希望,你往后成功之日,可不要忘记我啦?”佛华若有所思地接着说道。正在割禾的法刚,听到此话,猛地停了下来,却将手中的镰刀握得更紧了。佛华兄道出了自己的心曲,是啊,好男儿志在四方,困在此毫无出息的穷困环境中,如何能平息自己内心升腾的理想。李白曾有诗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颇有同感的法刚不由得暗叹口气,继续割禾。夜渐渐深了,法刚屋里的油灯还亮着。小屋很简陋,暗处的木板椅、水盆,斑驳脱色,在灯影下仿佛染了一层油画般的颜色。在窗边,一张木头的小书桌上整齐地摆着书,这些书的书角残破卷曲,一看便知是几经周折借来的;书边摆着的一支笔,笔头附近微有些凹陷,那是法刚食指的印痕。法刚虽因家境贫寒,而无法继续去高中求学,可他借回了高中的课本,打算自修完高中的所有课程。因此,每天深夜,法刚会独自枯坐于孤灯前,研读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对其中的疑难之处,反复思索。第30节: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2)不知过了多久,法刚的练习薄上,字迹早写得密密麻麻,他感觉也有些疲惫了。不由得停下笔来。打开窗子,迎面而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夹着泥土和新草的味道;远处此起彼伏的蛙叫声和间或的犬吠声,声声入耳。在熟稔而温暖的乡间气息中,法刚慢慢地静下来了,闭上双目,把自己溶入淡淡的月光中,不禁遐想联翩。这就是自己的故乡,虽然是僻壤凄寒,可是她毕竟在艰苦患难中,穷困绝望中,孕育了古圣先贤,自己也永远是她的儿子呀。有朝一日,自己如能成就事业,必当全力回报家乡的至亲厚土。当法刚在窗口涤荡了一番心境之后,转过身时,发现屋中的长板椅上不知何时躺了一个人。呵呵,是佛海二叔,他一定是深夜蒸酒解乏,酒酣时悄悄醉卧于此。“二叔,快醒醒了,小心着凉。”法刚摇着佛海二叔的肩膀,轻声呼喊道。佛海二叔含混地嘟囔了几声,用力挤挤眼睛,伸手干搓了几下脸,说:“法刚,谁告诉你我睡着了,我只不过把眼睛闭上一下,好图个凉快舒服,你大呼小叫好不吵人。”二叔是个爱说笑的人,法刚反诘道:“二叔,你这么与众不同,下次记得把耳朵也闭上,就省得别人误会了。”叔侄二人会心一笑,佛海怕打扰法刚学习,便打算起身离开,临出门时回头说道:“法刚别总呆在家里看书,有空也要出去转转,散散心。”“也是,我这就找锦华表弟他们,去河堤转转。”二叔的话,真让法刚有了出去兜风的欲望。“你这小子,说你咳嗽你就喘,脑子快,行动也快,让人受不了。”二叔晃着脑袋出去了。河堤之上,长风吹拂在河岸上空,暗涌的流水如同一种由古远年代传来的琴声,宽广的韵味绵长深沉。与玩伴们站立这河堤之上,法刚敞开衣襟,仿佛要将这风声水起,纳入己胸。法刚突然想到那些良知未泯的爱国爱民志士,他们不愿做铁蹄下的顺民,不愿对横暴的处境逆来顺受,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去捍卫自由和追求理想。法刚想自己与那些爱国志士一样,为了实现理想愿意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可自己如何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毕竟英雄只有在用武之地才能成为英雄,自己的舞台肯定不在家乡。要能去南洋就好了,那里的天地更为广阔。“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高粱美酒……”壮怀激烈的法刚对着黑沉沉的大河,迎着风,引亢高歌。在同游的锦华表弟们听来,法刚歌声中抒发出胸臆,如同插上翅膀一般,乘着风飞到离家乡很远很远的地方。3在三年的时间里,法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自学完所有的高中课程。在他二十岁那年,经人介绍,法刚有机会去梅屏国小教书。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在清澈的小溪边。路边零零星星的长着一丛丛芦苇,伸着一枝枝毛茸茸的脑袋在风中摇曳。法刚便是沿着这条小路,拎着自己那简易的行囊,来到梅屏国小。法刚入校之后,被指派担任国文老师。当法刚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捏着粉笔,在台下无数双清澈、闪亮眼眸的注视中,经历过无数祭奠大场面的法刚没有丝毫的紧张,只是一种要对这群孩子负责的信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法刚最先教孩子们的是《七言及五言杂字》和《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这些句子很整齐,且四声清楚,平仄互对,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那种随之而来的古雅韵味,仿佛真的余音绕梁,传递着古老的知识智慧结晶。法刚让孩子学这些经典的启蒙学课本,有着深远的用意。首先法刚知道,这些音节易读的短句,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熟。句子读熟了,字自然就记牢了。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记忆力强的特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另一方面,书中的句子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样的内容不仅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百姓生活哲理,像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均有体现,简单中透着横贯古今的大智慧。第31节:乱世胸怀千里志梅屏国小育桃李(3)法刚教孩子们读七言、五言、增广贤文,很快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一致认同,大家都觉得法刚人虽年轻,可想法对路,教的东西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做学生自己是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自己也要力求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法刚当时的想法,也是他的性格。为了进一步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法刚就在课余时间,到每一个学生家去家访。在家长们的记忆里,萧法刚老师(法刚在到梅州之后,就将自己的姓改回本姓,即萧)走路的样子洒脱儒雅,说话做事张弛有度,甚至有家长说,萧老师就连敲门声也透着不一样。在家访过程中,法刚会和家长进行认真的沟通。法刚说话异常坦率,会问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教育到什么程度。问清楚之后,法刚会讲,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想教出最好的学生,但与此同时,自己又是个严格的老师,虽然不会打孩子,但肯定会采取罚站之类的手段教育孩子,你们做家长的自然心疼孩子,不要听孩子回来说被罚站就舍不得。法刚说话时的真诚,家长们自然看在眼里,哪有家长会不喜欢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呢?大家都很庆幸自家的孩子能为法刚所教。正如温暖的阳光会照彻河山大地的每一寸沃土,每一粒种子都像在摇篮里沉睡的婴儿,等着春天的呼唤。法刚想,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像一个春的使者,让种子般的孩子们获得成长需要的能量。法刚自工作之后,每天中午都不休息。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把成绩差的学生叫来,或者补习功课,或者聊天谈心。老师给后进生补习功课好理解,可聊天谈心又是为何呢?其实法刚很多时候是通过聊天的方式,来构筑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如此,自己才能十分自然地向学生传播一些做人的道理。这种育人的效果,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润物无声。夜晚,法刚一般都是在批改作业和读书中度过的。如果遇到群星点点,皓月当空,法刚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捉萤火虫,并童心大发地和孩子们一起怪叫,一起游戏,捉迷藏。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笑脸,法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给予他们的关怀,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报答这种充满爱的关怀。在法刚当国文老师的日子里,每一个学生在他眼里,都是一座深埋在地下的宝藏,因此不管宝藏上面覆盖着的是稀软易挖的泥土,还是坚硬的岩石,自己都会充满信心和希望,绝不能因挖掘困难而失去耐心……正是在师生的互相感化中,教与学水乳交融,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屏国小的萧法刚老师成为人尽皆知的好老师,走在路上,总有家长会握着法刚的手攀谈;有时买菜,都会被人拒收菜钱,弄得法刚都有些不知所措。4梅屏国小距石扇不远,法刚便有机会常常回去。石扇已非当年,萧家血脉只有三叔母一支了。三叔母与三叔的婚姻虽也笼罩着某种传统气息,但他们肯定是十分相爱的。在三叔过世后的年代里,三叔母一直死心塌地地为抚育三叔与她生养的孩子而坚持守寡便是明证。此外,当一百天就离开石扇的法刚突然站到三叔母面前时,她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哗哗淌下。她抚摸着法刚的头说:“老天爷,你怎么和你三叔长得好像啊!”岂知到了后来,在三叔母乃至很多熟悉三叔的人们的眼中,法刚不仅与从未见过面的三叔长得好像,而且头脑的聪明也好像,甚至连性格也好像。或许也正是基于此,三叔母便把法刚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对他知冷知热,关心备至。法刚也从三叔母身上感受到了浓厚的血脉亲情。第32节:惜别故乡斩情思男儿立业当自强(1)第七章惜别故乡斩情思男儿立业当自强——站在村口的树下,法刚看着舜卿远去的背影,暗想或许这个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会永远地离开自己,在以后的岁月里,舜卿的形象将会不时出现在自己脑海里,自己曾是那样深情而温存地爱恋过她啊。法刚闭上眼睛,任眼泪从脸颊哗哗淌下……1法刚在梅屏国小教书期间,生活还是很艰难。当时是战乱时期,学校也不发什么薪水,只是按月分每个老师几斤酸米。老师们吃的菜都是学生送来的,学生送什么,老师就吃什么。当时学生家长们种的菜种类极少,老师们几乎天天吃同样的菜。一日无事,法刚感怀前途渺茫,便提笔给远在南洋的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如今处境艰难,无法施展才华,丝毫看不到出人头地之希望,希望父亲大人能给予提携帮助。寄完信回来,法刚就帮学生补习功课。补习完了正想小憩一会,忽然来了一位旧识,是一位少妇。少妇风姿绰约,神韵斐然,她家在徐溪台糖,是法刚做祭奠时偶然认识的。她十分欣赏法刚的英俊和才学,回去就想将法刚介绍给自己的侄女做朋友。后来听说法刚来到梅屏国小教书,便带侄女儿一路辗转而来。两人寒喧毕,少妇便问起法刚可有妻室。法刚苦笑说:“我法刚出身寒微,现在自身难保,哪来什么妻室。”少妇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