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1节 做官的第一要义道光十三年,湖南院试,曾国藩被取中,列第十七名,属中上,入县学。当时的湖南学政为岳镇南。曾国藩时名子城,是年二十三岁。道光十四年,湖南乡试,曾国藩考中,全省排名第三十六名,属中上。是科钦命主考官徐云瑞,副主考许乃安,曾的房考官为张启庚。道光十八年正月,在京参加全国会试,得中,排名第三十八名,仍属中上。是科会试钦派主考官、大总裁为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朱士彦、吴文熔、廖鸿荃,曾的房考官是季芝昌。道光十八年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此后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见道光帝;因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道光帝赏识,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曾国藩,你给朕说说,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回皇上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是个“廉”字。其实,从道光十七年开始,清朝就已经不再太平。农历十月初一,正是大清入关建国的纪念日,这一天,原该风和日丽,九州祥和,偏偏奉天府却发生强烈的地动现象,而且是入关以来的首次。地动过后,不仅东陵陵基出现断裂,北陵的两块神道碑也齐腰折断。消息快马报到京师,满朝文武震惊。举国皆知,奉天府乃大清的陪都,是大清国的发祥地;东陵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万年吉地,北陵乃太宗皇太极的陵寝。是年,大清国又遭遇百年大旱,旱得大部分省份树枯草焦。——庄稼正灌浆的季节,却三十几日不见一滴雨。惟独湖广地面的湖南、湖北雨水勤,勤到十天半月不见一回日头,勤到江满河溢,勤到两湖的百姓苦撑了三十几日的船。大灾过后,干旱的省份起蝗虫,蝗虫的密度达到三尺见方上万头。根本看不见地面,一脚下去,便是松软软的一片。——独两湖行痘疫。蝗虫食庄稼,百姓没得东西吃,便吃蝗虫。先是一家吃,然后家家吃,蝗虫还真能让人保命。蝗虫被吃得日夜都怕。痘疫却是要命的瘟疫,又没得东西吃,两湖人口锐减,每天都有死人的数字成百上千地上报给朝廷。是年,在举国无措的情况下,大学士穆彰阿上折恳求皇上祈天以缓解灾情。道光皇帝本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收到折子的第二天,即带上文武大臣,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到天坛祈天。祈天的仪式极其隆重,京师百姓无不称道。但上苍并不买道光皇帝的账,蝗虫和痘疫继续肆虐;灾情不仅丝毫未得到缓解,反倒日益加重。道光二十年。经过两年的将养,加之各地丰产丰收,大清国国库稍有积蓄,朝廷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道光皇帝总算能舒一口气。这时,夷人也瞧准了国富民安的大清日子好过,认为发财的机会已经来到,就通过广东省的香港岛,往两广一带大量贩进烟土(鸦片)。当是时,朝廷对夷商贩烟并不禁止,均按正常商情对待;因为夷商贩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康熙年间就已有小批量的流入。总因糜银太甚,吞吃量没有铺开,一直是达官贵人的专利。夷人在烟土一项上的赢利并不可观。如今丰产丰收,百姓手里也或多或少有了银子,夷人便开始把烟土降价,直降到普通百姓也能消受得起,进货量也达到空前。有时一天,仅广东码头一地,就能卸十几船的货物。两广一带,鸦片是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烟馆建得比茅厕都多。不久,别的省份也陆续有了烟馆。清国的烟民是成千上万地增长。清国的雪花银子成船地被运往海外。夷人好不喜煞!鸦片的大量流入,白银的大量流出,使刚刚度过天灾的清国,又笼罩在茫茫烟雾之中。各地衙门中有识之士要求禁烟的折子一天总能收到八九个,搅得大学士穆彰阿也烦。穆相爷于是上报朝廷,希望皇上能申饬几句,一再强调,夷人是惹不起的。朝廷这时倒忽然有些清醒,竟置穆彰阿的建议于不顾,反倒要痛下决心禁烟了。不仅国人奇,夷人也始料不及。禁烟的告示发到各省还不算,又派了能员林则徐径去广东,誓必从源头上灭火,声势造得老大。而能员办事从来都是刚直不阿的,林钦差的手里又有天朝大皇帝的圣谕,管你是英吉利还是美利坚,钦差一到,统通地滚出国门去。这种霹雳手段没吓着洋人,倒把个堂堂的穆中堂吓坏了。穆中堂当时就联络耆英耆中堂以及另外几名德高望重的老臣,联名上折子给皇上,一再强调,林大人的这种鲁莽做法一旦惹恼了洋人,洋人手里的家伙可不是吃素的,务望我主三思。道光帝却对穆、耆二老微微一瞥,既未夸奖“有见识”,也未申饬“真糊涂”,权当什么都没发生。折子也被弃置在龙书案不提不问。穆、耆二位只好坐在岸边观火,对禁烟一事再不敢提起。但暗中,这些自诩有见识的老臣,却日夜盼着夷人发怒,林钦差倒霉。于是乎,夷人终于着恼,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以失败告终,付出的代价是割地赔银,将能员林则徐革职拿问。但烟雾蔓延之势总算有所减弱。清国百姓的脸上不仅有了烟色,又出现了菜色。道光皇帝重又带着文武大臣登上天坛。穆、耆二老因为“有见识”,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威风。百官都说:穆彰阿爱国,林则徐误国。这一年,翰林院庶吉士陈启迈、白殿壹、洪洋、刘向东、曾国藩等五人见习期满,照理该过班引见。庶吉士不是官员,是翰林院里见习的学生,除了每年拨付给些许银两补贴伙食外,俸禄是一文也没有的。只有等见习期满过班引见后,才算正式的大清朝官员,各人的去向也一朝明朗,或留京补为国子监助教,或外放到省补为知县。但也有留在翰林院任为检讨、内阁中书等官职的,不过比例都很小,大多数庶吉士不敢做这个梦。庶吉士们只求早一天引见,早一天出去做官,足矣。所以,庶吉士们都很看重过班引见这一关,都早早地寄信回家让汇大笔的银子,为的是打通一些关节,能早早地引见,引见后能分发一些好的省份或好的差事,也算不白当一回翰林公。这是老翰林们传授的经验,据说是很灵的,必须如此,概莫能免。陈启迈与洪洋的家境是比较好的,两个人花钱的手脚原本就大,临近过班引见的日子,更是今天请礼部堂官,明天请吏部郎中,连宫里的一名在御膳房当差的太监,也懵懵懂懂地得了五十两银子。白殿壹和刘向东则稍差一些,但也每人给恩师穆彰阿送了二百两的礼金。五个人当中,曾国藩最不行。一则源于他出身农家,至今尚未还清进京赶考时借的银子。一则因为他平时木讷不擅交际,百两以上的银子钱庄和会馆都不肯通融。何况庶吉士借钱,原本就是钱庄的大忌。当值的京官借贷尚要考察偿还能力,你一个不拿俸禄的人借贷,又没有哪个大臣肯为你担保,钱庄是断断不冒此险的。当然,十两二十两的不在此例,却又办不了事。曾国藩只能干耗着。陈启迈与洪洋很快便由内阁通知开具履历,明日午时引见,引见大臣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吏部左侍郎敬爱。引见的当天就从内廷传出消息,陈启迈分发江西,洪洋分发广西,都是遇缺即补的候补知县。两个人引见后都很丧气。银子没少花,结果却不理想,两个地方都是穷省,靠做官发财一途先就打了折扣。一个月后,白殿壹与刘向东,也由吏部侍郎敬爱指引,入宫陛见。引见后,白殿壹被外放到湖北做候补知县,刘向东被指发湖南,也是候补知县,省份较江西、广西要好些。两个人好一顿欢喜,连请连吃了三天花酒才打点行装离京赴任。几天光景,期满该过班引见的庶吉士只剩了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尽管每天照常去翰林院当值,却每天都盼着引见的通知。吏部的知示却影儿都没有。曾国藩知道这是不打点出现的结果。吏部不上报,皇上又日理万机,如何能知道还有一名该引见的庶吉士没有引见?吏部耗时日,往后拖引见的日子,说穿了,就是干耗庶吉士的银子。这也是曾国藩不打点的“报应”。吏部轻轻一拖,六个月便悠悠地过去,曾国藩存在手里吃饭的银子已告罄。所幸会馆的账房总管没有催逼,否则便有曾国藩的难看。曾国藩这时最大的逍遣便是背书、写字,背《大清律例》,练楷书,写诗词。这当中收到刘向东的来信,信中说自己已然见过湖南抚院,近日抽闲便告假去湘乡代他看望家人云云。短短一封书信,看得曾国藩两行眼泪流下来,满嘴什么滋味都有。道光二十年四月十六日,吏部通知引见的文书终于下到翰林院。引见的时间是明日午后,引见大臣是礼部右侍郎扭喧,吏部右侍郎嬴默绶。看到吏部文书,曾国藩一改往日愁容,兴冲冲回到会馆,引得茶房一见之下不禁追问:“翰林公今天眉开眼笑,莫不是有了什么大喜?”曾国藩笑着回答:“明日午后过班引见。”“嗬!”茶房也跟着高兴起来,“这可是大喜事!——小的可得通知伙房,晚饭给翰林公加个菜!”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2节 面考晚饭桌上,会馆果然免费给曾国藩加了个猪杂碎。曾国藩知道这是会馆的老例,也就不客气,趁着好胃口,风卷残云般吃了个精光。第二天午后,曾国藩跟在两部堂官的身后,小心翼翼地走进圆明园中的勤政殿。道光帝已升座多时,两部侍郎进殿后先跪倒在地,曾国藩便也急忙跟着跪倒。然后,吏部嬴侍郎便双手把曾国藩的履历呈上去;履历由随侍在侧的太监总管曹进喜接过递给道光帝。三个人便低头轻轻地呼吸,等着道光帝发问。道光帝依老例先把曾国藩的履历看了看,这才随口说一句:“曾国藩,你抬起头来,朕有话问你。”这就是面考了。曾国藩急忙抬起头来。心难免怦怦怦地跳。道光帝望下去,第一印象就是:此人面相不雅,难成大器。曾国藩虽也眉清目秀,偏天生长了一对三角眼。道光帝对长三角眼的人素有反感,认为这种人非婪即狠,难成大材料。道光帝印象中,好像历朝历代的反王们都长有三角眼。停了停,道光帝忽然问道:“曾国藩,你给朕说说,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曾国藩顿了顿,小心地回答:“回皇上的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是个‘廉’字。”“嗯?”道光帝先是一愣,接着反问,“持平公允不重要吗?——比方说你断官司,不持平不公允,怎么能服人哪?——朕交办的事如何能办好啊?”曾国藩低头回答:“回皇上话,皇上教训的是。但学生以为,官员不廉无以持平,官员不廉更难谈公允。请皇上明鉴。”道光帝想了想,又问:“曾国藩哪,你到地方上去做知县,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呀?”曾国藩略一思忖,回答:“回皇上话,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这倒新鲜!”道光帝忽然笑了笑,“放着钱粮不管倒要开民智,你给朕说说,如何要先开民智啊?”曾国藩答:“皇上圣明。开民智是为了让百姓懂法守法。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而钱谷都是有记载有数字的东西,早晚清理效果应该一样。”道光帝反问:“照你所说,百姓知法才能守法。——朕来问你,乾隆朝和珅位至将相,参与制定了许多法令,可到头来他仍然犯法。这应该怎么解释呢?”曾国藩全身一抖,额头冒出冷汗,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思索了一下回答:“皇上圣明。犯官和珅知法但目中无法,眼里只有银子。官员不廉已是犯了王法,祸灭九族当是他咎由自取。从古到今,官员堕落贪字始啊!”道光帝不再言语,提笔在曾国藩的履历上批了一行字,道:“下去候旨吧。”曾国藩叩头退出。两部堂官跪着没敢动,等圣谕下达。道光帝在曾国藩的履历上批的是: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曾国藩在殿外等了一刻钟,两部堂官才退出殿来,向曾国藩转达圣谕: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实授翰林院检讨。曾国藩转眼便成了清朝的实缺从七品官员。后来,曾国藩才从旁人的口里,陆陆续续知道了一些陈启迈和白殿壹等人引见的内幕。道光帝陛见陈启迈和洪洋时问:“朕自登基,灾荒便接连不断,国库日渐亏虚,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呀?”洪洋抢着回答:“回皇上话,学生已经想出办法了。”道光帝一见洪洋说话响亮,毫不怯懦,便高兴地道:“你大胆地讲吧。”洪洋答:“谢皇上!皇上如放学生做了地方官,学生便增加漕粮地丁。如果现在的章法是亩收纹银一两,学生到任后,就亩收纹银三两或四两,直到皇上满意为止。”道光帝愣了许久,又问陈启迈:“陈启迈,你讲吧。”陈启迈答:“回皇上话,皇上如果让学生去做地方官,学生先把境内应收的所有钱谷都让师爷们办理清楚,然后再考虑加税加捐。当然,学生要办的事情皇上如果不同意办,学生就不办。皇上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学生的地盘学生说了算,当然,皇上说了更算!”道光帝当时就在洪洋的履历上批了:“答话倒不怯场,一分明白,九分糊涂。”道光帝给陈启迈的评价是:“讲话有些颠三倒四,人还算老实。”于是,把洪洋分发去了不毛之地广西,把陈启迈分发到稍强些的江西。两个省份都难发财。召见白殿壹和刘向东时,道光帝是这样问的:“广西和广东这两个省朕让你们挑,你们想上哪个省啊?”两个人一齐回答:“但凭皇上指派,学生无权挑选。”道光帝提笔就在两个人的履历上分别写上了“人还实诚”四字。引见结束,都分发了好省。紫禁城的御花园是皇帝赏花的所在,围墙外游动的除了亲军便是护军,常人莫敢驻足。但那花香是随风游动的,尤其万紫千红的季节,整个京城都弥漫着香气。康熙爷以前,花园里的建筑还不甚多,也极少能见到皇帝驾临,来这里常逛的是嫔妃和阿哥们。如果皇帝要看花,则常由花房的值事太监一早一晚掐了送过去。到乾隆爷的时候,这里的建筑开始多了起来,最显眼的,当数前书房、南书房和后书房。说是书房,其实并没有几本书,有的倒是大臣们匆匆的身影和侍立在门外太监们那木木的表情。乾隆爷晚年的公事,有三分之一是在这里办的。十全老人爱御花园的前书房尤甚,那时太监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摆驾前书房。而康熙爷则专住南书房。这些都是被史学家认可的,毋庸置疑。这一年的酷热,把道光帝逼进了御花园的后书房。在这三个书房当中,后书房是最凉爽的一个,有几棵金柿树挡着前窗的阳光,后墙的通风口又较前书房大。当大学士们的居室里到处都摆满冰块的时候,后书房的道光帝则靠大蒲扇来消暑。当然,这是御前太监的职分,是无需道光帝亲劳的。但这也足以显出道光帝的节俭了。太阳彻底地沉下去了。随着霞光的消散,微风送来少许的凉意。街道上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人们都在悄悄地谈论广西流行痘瘟的事。御花园后书房里的道光帝,近几日最烦的也是这个。痘瘟俗称天花,是中原大地的传统绝症。由晋而唐,由唐而宋元明清,几乎朝朝猖獗,百姓深受其害。后来,民医圣手发明了人痘接种法,人们才不再谈痘色变。但此种方法只限于达官贵人、上层阶级。到康熙朝,朝廷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在各省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法,力求从根本上消灭痘瘟。但民族成分复杂的广西百姓却偏偏不买朝廷的账,任你说破嘴,坚决不种痘。起始,康熙帝还以为是督抚诱导不力所造成的结果,竟连撤了两任巡抚的任。但结果仍不理想,广西百姓照样信巫信神不种痘。从雍正以下,也只好听之任之;年年发放的痘苗,独广西可以不领——领也徒劳。如今,广西终于大面积流行痘瘟了,且来势凶猛,大别于两湖;两湖上年爆发痘瘟是因水灾所致,而此次广西爆发痘瘟则是自然天成。道光帝严令广西巡抚衙门派重兵守境,严防广西百姓四处乱窜。广西的邻省也是日夜巡逻,其总督、巡抚比广西巡抚还紧张,无不视痘如虎。痘瘟加上周边的封锁,广西的巫医神汉愈发有了市场,劫匪路霸也开始结伙成会。道光帝的晚膳,摆在了御花园后书房;随着漱口茶撤下去,四盘新鲜的水果便端上来。道光帝望一眼,轻轻地说一句:“来块冰糖西瓜吧!”一个小太监麻利地退出去,眨眼间便捧上一盘西瓜。道光帝放下折子,随手拿过一块西瓜,看了看,又心不在焉地放下了,目光重又回到案头的折子上。这是广西巡抚衙门八百里快马送过来的折子,广西灾情严重,“盗匪”横行,赈灾与“剿匪”,刻不容缓。广西山多林密,地薄人稀,加之民族众多,历来是皇家治理的难角。派充过去的几任巡抚,无不去也匆匆归也匆匆,走马灯似的。频频换封疆,百姓烦,皇帝也烦。把广西比作刺猥再恰当不过,狠心丢掉,王、大臣们会说不守祖宗基业;小心抱着,又扎得慌。清朝可以没有广西,皇帝却不敢丢掉广西。不守祖宗基业的罪名,十个道光皇帝也承担不起。一个身穿华服、步履稳健的老太监匆忙忙地走了进来,马蹄袖交叉一摆,双膝往案前一跪,低着头,双手把一张纸举过头顶道:“启禀皇上,这就是传遍京师的那首诗,奴才让宗人府誊写了一份,请皇上过目。”老太监姓曹名进喜,是大内总管,也是道光帝身边最得意的公公。御前当值的小太监赶忙把纸接过来。道光帝道:“下去吧。”“”,曹公公响亮地说了声,便慢慢地退出门外。道光帝再次拿起广西的折子,看了许久才放下,接着又拿起笔,似乎要在这个折子上批点什么。“唉!”道光帝长叹了一口气,又把笔放下,随手拿起的则是小太监刚放在案头的那张龙纹纸,轻轻吟起来:男儿三十殊非小,今我过之讵是欢!龌龊挈瓶嗟器小,甜歌鼓缶已春阑。眼中云物知何兆,镜里心情只独看。饱食甘眠无用处,多惭名字侣鸾。——湘乡曾国藩道光帝把诗放回案头,回手拿起一块西瓜吃起来。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3节 失败的官司夜风渐大,花草已有些许磨擦之声,眼望着一轮明月挂在当空,煞是凉爽。后书房里的道光帝,这时已微仰靠着椅子作休憩状。趁这当儿,御前当值的太监们赶忙把西瓜撤下去,又换上几盘新鲜的水果。“这个曾国藩哪——”道光帝的嘴里忽然嘟囔了一句。守候在旁边的太监们全都吓得一激灵。看道光帝时,仍仰靠着,半睁着眼在沉思。太监们互相望了望,谁也没敢言语。后书房依旧死一般的静。据史料记载,道光帝幼时,即已对祖父乾隆爷爷奢侈铺张心存疑虑,曾对自己的老师潘世恩说过“糜银过甚终究为祸”的话。到嘉庆时,国势果然就日落千丈,多亏了拿下一个和珅,才不致让嘉庆帝饿着。那时道光帝就知道,轮到自己时,是决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因为好日子都让乾隆爷爷和皇阿玛提前取了去。光耗银巨大的千叟宴,乾隆爷就摆了两次,此间在全国各地建的行宫、驿站、阁楼,更是无计其数;一部《四库全书》,既因抢救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扬了美名,又因兴师动众浪费库银而让百姓心有余悸。老辈北京人都说:“乾隆爷那银子花的,海啦!”那个时候,马放南山,歌舞升平,全国都崇尚侈糜,大清国一派昌盛的气象,好不耀武扬威。早晨的京城是最好的时光。空气潮潮的湿湿的,猛吸一口,能让人从头凉到心底,这是晨露的作用;如果头天夜里有雾,空气会更加清新,树枝上、地面上便满是已聚拢成团团蛋蛋的沙尘粒子。这是京城极特别的一道景观。鸟儿随着爽爽的和风蹿上蹿下,喳喳地叫,欢闹得不行,仿佛这好光景是它们用嘴叫出来的。说也奇怪,等它们的叫声停了,当空挂着的必是毒辣的日头,一朵云儿也无,赛似蒸笼。道光帝的龙辇早早便停在了翰林院的大门口。他今天忽然决定要抽查一下国史编纂的进展情况,完全是兴致所至,不用提前通报;这是乾隆爷传下来的规矩,怕的是学者们偷懒儿。道光帝出行一改老例,除了一名随侍的太监和四名贴身侍卫,便是八名轿夫。不仅庞大的仪仗没有,连开道官、龙伞也通统不用。道光帝是大清国惟一的一名简行皇帝。进到二门的时候,翰林院学者们忙碌的身影已清晰可见了,道光帝几天来的烦闷霎时被赶得无影无踪。随侍在左右的太监曹进喜,一个最会察言观色的老太监,发现皇上的眼角溢出了笑,于是就抢前几步不失时机地高喊一声:“皇上驾到——”曹进喜的这声呼唤尾声拖得很足、很长,一直拖到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文庆出来跪迎才止住。随着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的抢将出来,正在忙碌的学者们都霎时停住不动。一切礼毕,大小翰林们才各就各位。三门是翰林院的见习房,有当年是科恩准庶吉士五人,由四名检讨(满汉各两名)和两位侍讲学士(满汉各一名)负责。庶吉士的课业也无非是学习编修国史、习字写诗,程朱理学自然也在其中。然后,便是跟着大人们学着办公事。盛世修史,别的衙门可以破败,作为大清惟一的国史编纂机构的翰林院,却不能不庄严,因为这是国运昌隆的象征。庶吉士们穿戴整齐自不必说,保养得也都非常好,一根油光光的大辫子拖在脑后,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尽管一色调儿的镂花金座夏朝冠,五蟒四爪袍褂,绣有黄鹂的补服,却处处显示着天子门生的优裕、洋溢着皇恩的浩荡,对前程无不充满着信心,一派学仪天下、经纶满腹的样子。道光帝案前落座,侍读学士赵楫马上便把近期翰林院的选题捧上来,无非八股诗词几篇几首、圣人古训有几部要刻印,都用正楷字誊在龙纹纸上。翰林院的侍读、侍讲、修撰、编修及四名检讨齐刷刷分站两侧,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开始恭听圣谕了。这是曾国藩升授检讨以来道光帝首次摆驾翰林院。虽不隆重,却也让人心跳。道光帝很随意地翻了翻眼前的日课,忽然随口问出一句:“曾国藩有什么新作没有啊?——翰林院检讨已是极重要的差事了,怎么能说‘饱食甘眠无用处’啊?”道光帝这一句不轻不重的问话一出口,在他本人没什么,但在学子听来不亚于晴天里起了霹雳一般。因为他们知道,湘乡曾国藩只是一个刚升授四个月又三天的翰林院从七品检讨!在当时的年代,不要说从七品,就算四品以下的官员又有哪个人皇上肯牢牢地往心里记呢?——而道光帝现在竟清清楚楚地叫出了“曾国藩”三个字!这难道不是晴天霹雳,还是极自然的隆冬飞雪不成!中等身材着七品官服面相却不雅的曾国藩,从右侧的检讨行列里一步跨出,往案前一跪,朗声道:“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微臣有负圣恩,微臣请罪。”“抬起头吧。”“谢皇上赏恩!”道光帝睁开龙眼细细望下去,见案前跪着的曾国藩比引见时的曾国藩略微有些发胖,气色也较从前红润,只是那双三角眼,仍然让人怎么看都不舒服,如果不是有双浓眉遮在上面,简直没个人样儿。道光帝有些后悔把这个人留在京城。再看曾国藩的装束,七品补服虽浆洗得干干净净,但在肘弯儿处,却明晃晃缀了对大补丁,和周围人比起来,不仅寒酸,简直就是故意出丑!——道光帝的脑中蓦地出现乾隆年间为能在皇上眼里博得节俭的美名声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江西巡抚的影子,那巡抚尽管极尽搜刮之能事,但怕事情败露,就一味地装穷弄酸,进京面圣也要穿成讨饭的一般,非要从乾隆帝口里穿出“廉洁”二字来不可,使得整个江西官场人人尚旧,惹得夷商大呼:江西让丐帮占据了也!道光帝心存了那巡抚的影子,问话的语气难免就不顺了:“曾国藩哪,你的官服已经很旧了,怎么不换一件呢?翰林院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身为七品检讨,就是我大清的官员。你现在这个样子在翰林院出出进进,让天下人怎么看我大清国呀?——诸位说,朕讲的对不对呀?”“谢皇上圣谕!”侍讲学士及检讨们呼啦啦跪倒一片。“曾国藩,你说呢?”道光帝不看别人,专问曾国藩。曾国藩的额头已布满了汗珠。他极小心地回答:“皇上说的是。微臣对不起皇上的圣恩。但微臣以为,皇上升授微臣做翰林院检讨,无非是让微臣在专心编史著书的同时研究古今圣人治世治人之理,饱读圣贤之书,以备将来到地方上做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的好官员。如果抛弃学问操守而光靠仪表服饰来装点翰林院的门面,微臣那样做就有负皇上的天恩和大清国的期望了。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装扮自己而刻意讨好皇上。请皇上明察。”听了曾国藩的话,道光帝微微怔了怔,接着又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已从国库领取薪俸了。你的薪俸除掉日常用度不可能买不到一件新衣服吧?——做人要笃实,不能取巧啊!”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谢皇上圣谕!微臣自引见得蒙皇上天恩实授检讨后,当日即从国库领到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因过班引见拖后半年,已欠会馆食宿银七十贯。微臣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学生把两个袖子上缝上大补丁,是想写字时减少磨擦,以此延长官服的寿命,这样就可以挤出些银钱为本人和湘乡的子侄购一些得用的图书。——微臣得蒙天恩在翰林院办差,万万不敢存有丝毫侥幸心理,更不敢在皇上面前取巧。请皇上明察。”一席话,倒把道光帝说得高兴起来。他望了望曾国藩那双怎么看都别扭的三角眼,无可奈何地苦笑一声:“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朕来问你,‘饱食甘眠无用处’是怎么回事啊?”曾国藩边叩头边道:“回皇上的话,微臣有负圣恩,望皇上恕罪。”道光帝长叹一口气:“咳!朕自登基以来,无一日不苦心积虑想恢复我大清康乾盛世。朕惟望尔等用心读书、办事,君臣同心同力维系国运。尔等再不要空发议论了。——都起来吧,朕也累了,该回宫了。”“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翰林院里老少翰林们的激昂声音传出很远、很远。曾国藩站起身时才发现,汗水已经把衣服湿透了。曾国藩,乳名宽一,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亥时。籍隶湖南湘乡荷叶塘都,累世务农,到其祖父曾星冈时已略有薄产;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出生时,曾家已能雇起两个长工了。曾麟书三岁的时候,家中遭了场大变故,因宅基地和湘乡的一位大乡绅闹了场官司。因曾星冈不识字,又没有如数递上润笔费,让一位代写诉状的老秀才给捉弄了一把,有理的事硬让他的生花妙笔给写成了无理。星冈公到了县衙才知道被人耍了,因诉状不占理,曾星冈自然败诉。大乡绅还当着曾星冈的面儿奚落他——“在湘乡还有敢跟本老爷斗的人?我的两个犬子可都是秀才哟,哪个不知道?秀才,那可是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垒出来的哟。连秀才都供不起就想打官司?——真昏了头了!”一番夹枪带棒的话,把个活蹦乱跳的曾星冈一下子气病在床上,半年才下地。这场失败的官司,耗去了曾家五十多两银子,加上被霸占去的宅基地,统共拢起来,恐怕得二百两开外。二百两银子对曾家可不是个小数目。曾星冈元气大伤,不久便辞退了一名长工。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4节 一封宴席请帖两年后,曾星冈力排众议,把最后一名长工也辞掉,然后求人在长沙雇了名六十岁的老秀才,专教已到入学年龄的长子曾麟书习字。不为别的,只为争口气。曾家自然以后也有了“子曰诗云”的朗朗读书声。只可惜曾麟书天生愚笨,那八股文字怎么也写不到花团锦簇,到了取妻生子,仍然是名童生;及至国藩哥几个出世直到入学年龄,曾麟书还不见有一丝的出息。曾星冈就知道,指望儿子振兴家族是不可能的了,就把主要精力花在几个孙辈身上。专辟了一个书馆,美其名曰“锡麒斋”,又花高价从长沙聘了私塾老手陈雁门——一名六十二岁的老秀才,手底下出息过两个举人门生,执教鞭于“锡麒斋”,一心巴望能从孙辈中出息个人来。而对儿子麟书,则从此不闻不问。麟书也自觉脸上无光,更加勤奋地读书写字。一次次地进考场,进了十六次之多,仍不气馁。第十七次进的时候,连学政大人都被感动了,于是给点了湘乡县县首,总算进了县学,成了秀才中的一位。尽管已是四十三岁的年龄,也算给曾家老小和自己妻儿争了一口气。此后,每逢曾家有什么大事小情,也敢往人前站了。但曾星冈仍然不许麟书染指“锡麒斋”,怕愚笨的儿子把孙子也连带成不出息。陈雁门的确是个名震三湘育人有方的私塾高手,尽管只在“锡麒斋”执了五年的教鞭便因年老体弱而归籍养病,但经他手陆续举荐的几名私塾先生,确实都高出曾麟书许多,名气也和陈雁门不相上下。这期间,曾麟书也被邻都的大户人家请去坐馆,偶尔回家,也不敢过问儿子的学业。名师果然出高徒。曾国藩二十三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跟父亲曾麟书比,曾国藩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刚一交秋,京城的气温便陡然降了下来。路面上的热气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灰蒙蒙的尘土和乱叮乱咬的蚊虫。会馆里寄宿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一部分官员放了外任,另一部分官员因为升了职也到外面单赁了屋来住。住会馆的翰林除曾国藩外,还有梅曾亮、胡林翼等,分住在湖广、四川等会馆里,人称穷酸十翰林,都是本分的农家子弟。稍富的算胡林翼,因为没有合适的房屋可赁,暂于会馆屈居,每晚也只是除了吃花酒就是叫局子。曾国藩与其他九人则绝少有这闲钱。说胡林翼穷酸有些冤枉,胡林翼属于凑数。曾国藩这时正向翰林院编修、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学习楷书,闲暇则与太常寺卿唐鉴、太仆寺少卿倭仁等探讨义理之学,无非孔孟程朱而已。这一日,翰林院收课早,加上各衙门都在闹哄哄地筹商“秋”事宜(道光帝即位,年年秋季筹商秋,年年都因道光帝心痛银子而不得成行),所以一过偏晌,翰林们便就没了约束,曾国藩径直回了会馆。一封宴席请帖已在他的案面上恭候多时了。翰林院侍读学士,自己的顶头上司赵楫,因老父来京看儿子,在老八王胡同的大菜馆订了几桌酒席,诚邀翰林院的所有官员明日午后务必赏光。一见这帖子,曾国藩的头一下子涨大许多。做庶吉士的三年里,曾国藩参加了上百次的生日及官员升迁宴席,为随这样的份子,湘乡每年都要给他多寄上百两的银子去应酬。有时银子汇不及时,他就从几家会馆开办的钱庄里高息抬银,待银子到后,再归还。如此周而复始,几年下来,他不仅没有往家寄过钱(他虽然不领俸禄,但每逢节庆的恩赏也有一些),倒是由家里把成锭的银子掏给他。他此时账上仅存铜板一百七十枚。会馆是年前会账,一年之内不用考虑吃饭问题。衣着在一年之内大抵可糊弄过去,不需额外破费。但他在琉璃厂张三丰古玩店相中的一函宋版万历年间陈怀轩的存仁堂刻本《鼎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不及时去取,不仅订银白交,一件爱物也要转易他手。何况,去随礼份子也没听说过谁拿铜板去应景。与其持铜板前往,不如不去,否则让下人赶出来更难看。再次向会馆的钱庄借贷吗?——尽管居京的小官小吏大多数是这么过来的,可曾国藩不愿。他此时虽拿七品官的俸禄,很低,全年才三十三两,但因家小均在湘乡,没有过大的开销,一个人是完全够用的。会馆是既包三餐又包杂役的,一年下来,凭他节省的功夫,总还能挤出几两捎回湘乡孝敬祖父母、父母,有时还能买上一二本的宋版书收藏。曾国藩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当算滋润。但是,一遇随礼份子这样的事情,他马上便捉襟见肘。有心不去,有眼里不顾上宪颜面、同僚情分之嫌;见帖就去,又随不起礼份子。更有一点让曾国藩不解,上宪大员们的宴席帖子都来得特别蹊跷,像父亲进京看儿子这种事,也值得满天飞地发帖子吗?——人情人情,在人情愿。尽管赵楫是曾国藩的顶头上司,但因曾国藩长相不雅,赵楫对这个下属一直是心存反感的,背地里还给他起了个很难听的诨号:吊死鬼。是专指曾国藩的那双吊梢眉、那对三角眼而言的。当日傍晚,曾国藩约了最好的几个朋友来会馆商谈赵楫这件事。他一个人不去,太显得突出;让人做了活靶子,可不是玩的!最先到的是国子监正八品学正刘传莹,随后跟进的依次为:翰林院从八品典簿胡林翼,翰林院从六品修撰陈公源,翰林院正七品编修梅曾亮、邵懿辰,还有两位因吃花酒而不能到场。来的五位除刘传莹是一榜特科出身外,其他的人都是满腹经纶的翰林公。在会馆不像在衙门,自然随便多了。几个人让茶房添了凳子,又每人要了碗盖盖茶,便坐下来谈话。曾国藩是主,自然先讲话:“各位年兄年弟,不知可曾得到赵大人的邀帖?”刘传莹道:“国子监的人都收到了帖子,翰林院的还能落过?!”胡林翼接口:“赵大人的父亲到京,做下属的,就算他不发帖子,照理也是该到场的。赵大人非比其他大臣,古话讲不怕官就怕管,我等每年的考评均系他的手笔啊!”梅曾亮这时道:“涤生,你的意思呢?”曾国藩沉吟了一下:“赵大人这次摆席,我不想去!——赵楫眼里只有满人,全不把咱们这些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还是有些距离的好!”胡林翼道:“涤生啊,我等同在一个办事房里办事,你不去,别人咋去?——去看赵楫的令尊,为的可是咱自己的前程啊!”刘传莹这时接过话茬:“我是原本就不打算去的。我一个特科出身的人,原本就没多大的前程,不巴结他怎的!——涤生说得有道理,像赵楫这种专以巴结满人为能事的人,还是有些距离的好!”胡林翼和梅曾亮都没有言语。陈公源这时却道:“要我说呀,咱们看看情况再说吧,大不了,送他五两银子又能咋的!——富不了他,也穷不了咱!”胡林翼和梅曾亮对望了一下,双双道:“我俩可得先告退了,两江会馆关门早,晚了,又得满京城找客栈了。”两个人都住在两江会馆。刘传莹与邵懿辰略停了停也告辞了,陈公源和家小单赁了民房住,晚走、早走无妨,就又陪曾国藩喝了一杯茶,才辞去。曾国藩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的午后,偌大的翰林院,就剩了掌院学士文庆和他两个人任值。当然,守门的戈什哈照常守门,茶房也照常端茶送水,全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人。下了差走出办事房,他和文庆打了个照面。“下官给文大人请安。”曾国藩施礼问候,闪在一边。文庆却猛地立住脚,问了一句:“怎么,赵大人的父亲进京你不知道?”曾国藩躬身回答:“下官知道。”“嗯——”文庆用眼上下望了望他,没再言语,背起手走了。看样子,文庆是给翰林院全员放了假,但他本人为什么没去赴席呢?——大概像他这种级别的满贵高官是不屑看什么赵令尊的;戈什哈们也没有去,茶房也没去,这些人大概自己也知道,就算去了,也是不能坐到席面上的,反倒让赵大人生气。曾国藩一头想一头进了会馆,倒把坐着的茶房吓了一跳。“怎么,您老没去赴席?”茶房站起身,“不是说今天没人在会馆用晚饭吗?——小的赶紧给您老下碗面。”曾国藩气忿忿地进了自己的房间。他搞不明白,同为汉人,又同在一个办事房办事,大家伙何以要携起手来愚弄于他。第二天到办事房,曾国藩受命誊一份“皇考”,一连誊了三遍都没有通过,赵楫每回都是在上面批两个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5节 与曾翰林一醉方休曾国藩就知道,这一年的考评,是不会有好内容的了。“曾大人可是住这里?”来人问会馆的茶房。茶房抬头看来人打扮得非比寻常,急忙打了一个躬,满口应承:“对对对,小的给爷带路。”“曾大人,这位爷找!”还有几步远,茶房就喊起来。曾国藩打开门一看来人,急忙双手一抱拳道:“张总管辛苦!本官这厢有礼了。”被称为张总管的人跨前一步道:“曾大人不要折奴才的寿了!——我来传相爷的话,大人今天晚上过相府一趟,相爷新近得了个好玩儿的东西,拿不准是不是上好的。”“相爷吩咐,本官岂敢怠慢,我们现在就走吧。”曾国藩忙道。两个人厮让着一前一后走出会馆。茶房在后面愣愣地看。张总管即张继周,是大学士穆彰阿府里的总管家。在当时京师的官场,你可以不知道京师里有几座王府,但你不能不知道穆府里的总管家叫张继周。凡是想见穆中堂的人,首先要见张总管。如果张总管瞧你不顺眼,你不仅见不着穆中堂,恐怕连穆府的大门都进不去。有人仗着自己是九门提督的门生,就试过一把,不仅未进穆府的大门,还被守门的戈什哈给打了一顿,最后还是九门提督替他摆了一桌酒席,才把此事化解。穆彰阿何许人也?读过清史的人都知道,乾隆年间权势最重的一个人物叫和珅,官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九门提督,又获了一个公爵;而道光年间最得势的人物就是穆彰阿,势力虽比不上和珅,但在当时官场,却是一等一的人物。当时官场的情况是:县怕府道,府道怕督抚,督抚怕军机,军机怕大学士,大学士怕穆彰阿,穆彰阿怕皇上。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时年已五十八岁,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嘉庆进士。穆彰阿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直至大学士。曾国藩会试的主考官、大总裁、阅卷大臣,就是穆彰阿。所以,两个人有师生之分,加之穆相在满人贵族里素有才名,有几件军国大事处理得比较漂亮,曾对穆还是相当敬仰的,但真去相府拜见,自中进士那次到府上谢师起,这是第四次`。曾国藩素忌与满官交往过近,怕被汉官瞧不起。会馆外停着一辆四匹马拉的轿车,漂亮、宽畅、气派自不必说,单是那四匹枣红色的蒙古马,就非一般官员敢养的牲物。这四个精灵的个头、毛色、身材的长短,简直让人分辨不开。曾国藩平生第一次乘坐如此华丽的马车,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路透汗。曾国藩和张总管跨出车门的时候,正迎见新科的几名进士乐滋滋地往外走。曾国藩猜测,这肯定又是由穆相主考得以跳进龙门的士子们。照常理推算,应该是前来谢师的。这样想着,已迈进大厅,牛高马大的穆彰阿正坐在太师椅上吸着水烟,在和两个道士模样的人拉闲话。曾国藩抢前一步,边施大礼边道:“下官曾国藩叩见恩师!”“涤生,坐坐,”穆彰阿放下水烟袋,赶忙招呼曾国藩,“最近怎么不来看老夫啊?”曾国藩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回恩师话,下官目前正在向唐镜海先生学习义理之学,向倭仁倭大人学习国学,向何绍基先生学习书法。请恩师见谅。”穆彰阿笑着道:“难得难得,天下士子都像你这样,何愁国运不隆文运不盛啊!——涤生哪,在老夫看来,唐鉴是天下皆知的理学大师,而倭仁又是大清公认的国学高手,不要说你,就是老夫也是经常请教的啊。不过,要讲书法嘛,你的字已经很有功底了,好像大可不必再从楷书入手。——纵观我朝,圣祖的一手好字自不必讲,除圣祖外,老夫惟对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墉石庵先生的一手好字赞赏不已。——涤生哪,你不妨也寻本帖子临临看。”曾国藩略沉了沉:“恩师指点的是,下官记住了。”话毕,不经意地把袖口往上提了提,腕上的一块癣疤露了出来。穆相左手的那位老道见此惊异地站起来,急促地问:“敢问阁下,翰林公可是湘乡曾麟书先生的大少爷?”曾国藩一拱手:“正是晚生。”老道又问:“贫道在长沙云游时,听湘乡的人传说,老夫人生大人之时,乃祖竟希先生曾梦有巨蟒入怀,院中一棵百年老槐无因而枯,可是真的?”曾国藩急忙站起身,回答:“晚生的曾祖父梦巨蟒入怀纯属湘乡人谣传而已,子虚乌有,院中老槐干枯倒是真的!”右手的老道这时道:“贫道也听说,曾大人落地之时全身癣疥,似鱼鳞一般,至今未愈,不知确否?”曾国藩脸一红:“晚生的确如此。晚生来京师前,看过不少名医,却都无可奈何。想不到这疾病如此顽固,就是现在,晚生每晚也需用药涂抹后方能入睡。”穆彰阿这时哈哈大笑道:“你们这三位倒把老夫讲糊涂了!——涤生啊,有人从长安给老夫送了一样东西,你来看一看。"说着便将一个油布包打开,曾国藩定睛看时见是一幅古字。见曾国藩与两位老道齐围拢来,穆彰阿兴致勃勃道:“说是西晋陆机的真迹,我也拿不准了。涤生,你给老夫好好看看。”曾国藩这时已看清案面上摆的是《平复帖》。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闲暇专喜好古玩,尤对字画爱甚。为这,他拜湖南翰宝斋老掌柜齐师傅为师,专门学习鉴定古玩的知识。对古字画的用笔、用纸、用绢及装裱逐一研究,硬是练就了一双好眼睛,连搞了一辈子古玩鉴定的齐师傅也不得不夸一句“火眼曾”。翰宝斋是一爿老字号古玩店,齐家三代经营,后堂收藏有上千件的古字画真迹。唐摹本《兰亭序》,曾国藩就是在这里看到的,唐伯虎及宋徽宗的真迹也各有小幅在案。曾国藩来京里会试时,古玩齐为了鼓励他,特意选了一件宋丞相蔡京的斗方送给他。点翰林的第二天,他来穆府谢座师。礼毕抬头的时候,他见座师的墙上挂了一幅中堂,古色古香的很像是一幅古字画。在声震寰宇的大学士家里,刚刚入翰林的曾国藩不敢有丝毫的越轨举动,但是又禁不住那画的诱惑,告辞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对座师道:“恩师,学生有一个请求,但又怕恩师怪罪。”穆彰阿一愣,问:“曾翰林你讲吧,你是初次来老夫这里,老夫焉有怪罪之理?”曾国藩用手往墙上一指:“学生想好好看一看墙上的这幅画。”穆彰阿一听这话,惊异地瞪大了眼睛。他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竟跟自己有相同的嗜好,于是就欣喜地说:“好,你走近前来看吧。”曾国藩大着胆子走到墙边,这才看清这是一幅唐朝周的仕女图。从用笔用纸用绢看,都是唐时风格。曾国藩在古玩齐那里见过周的摆扇仕女图,而这幅却是鼓琴仕女图。曾国藩一路看过去,渐渐地便沉浸在这幅画当中,他边看边道:“快把放大镜拿过来。”穆彰阿既诧异又惊愕,只得把案上的放大镜递过去。曾国藩接过来,看了许久,才道:“可惜了!”“什么?”穆彰阿瞪大眼睛问。曾国藩两眼望定画,边摇头边说:“可惜我看不到落款。”穆彰阿这时情绪却出奇地好,他竟然拿过画杆,亲自将画摘下来,小心翼翼放到案面上。曾国藩把放大镜贴在画上反复观瞧,许久才直起身,自言自语:“可惜了这幅赝品!”“什么?”穆彰阿终于忍无可忍了。曾国藩一下子清醒过来,知道自己闯祸了。他忙跪倒,边磕头边道:“学生该死!请恩师恕罪!”穆彰阿喘着粗气说:“你说这幅画是赝品?哼!老夫眼拙了?”曾国藩早就听说穆中堂是京师八旗子弟中鉴定古字画的高手,所以只管磕头,再不敢言语。许久,穆彰阿长出了一口气:“曾翰林,你起来吧,老夫并没有怪罪于你。来来来,你给老夫说说这幅画。”曾国藩起来后,红着脸道:“谢恩师不怪之恩,学生学识尚浅,再不敢妄言了。恩师就不要再羞臊学生了!”穆彰阿脸一沉,手抚胡须自言自语:“老夫年近花甲,最见不得有始无终的事情!”曾国藩迫于无奈,才道:“整个画卷,学生都没有看出什么,只是这落款有些疑问。恩师知道,唐时宣纸较粗糙,而落款处的宣纸纹路却较细腻,这定然是把原款提掉,后补的款。看这宣纸的成色,像是明人所为,请恩师明察。”穆彰阿拿起放大镜认认真真地看起来。半晌,穆彰阿抬起头,冲外面喊一声:“来人——快快摆酒,老夫要与曾翰林一醉方休!”曾国藩的一颗心嗵地落了地。两个人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现在,曾国藩手拿放大镜一点一点地看这《平复帖》,穆相及两位道长都屏住呼吸等待结果。推敲已毕,曾国藩长出一口气,欣喜地说道:“恭喜恩师,这确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哈哈哈——”穆彰阿的笑声在客厅里四处回荡。穆府上下都知道,这是相爷极欢喜时才发出的笑声。近几年,穆老相爷这样笑的时候越来越多。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6节 唐鉴的苦衷从相府回来,曾国藩一眼便看到门房有一封写给自己的帖子,打开一看,却原来是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满官金正毕为老姨母过寿诚邀京官全员赴宴的帖子。詹事房原为辅导皇子专设的机构,后来也改作编著国史了,是和翰林院属同一机构而分设的两个衙门。两处人来往比较密切,而金正毕与赵楫又最为知心。曾国藩一看见帖子,手腕子先酸,厌恶之感也一下子涌出。他知道,赵楫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老姨母的寿宴也就不能参加。以此类推,从此以后,凡是京官的各种类型的宴席自然就更不能参加。厚一个薄一个,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谁要占了这条,谁在京师就不得容身。曾国藩主意已定,随手便把帖子放过一边,仿佛放下一桩心事。他到茶房那里要了半盆热水,要用热水搓一搓因抄写过度已经肿起老高的右手腕子。右手腕子如不及时活血化淤,他第二天就别想稳稳地握笔了。——不办公事,赵楫不把他告到文庆那里才怪!哪知道,不经热水搓,手腕疼痛尚能忍受,热搓之后,许是血液散开的缘故,倒大疼大痛起来。他不得不让茶房打着灯笼到对面的药铺买了贴止痛膏药贴上,这才略有缓解。曾国藩越想越气,已经躺到床上歇息,又披衣爬起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提笔在一张八行纸上,刷刷点点写了个告示。告示云:曾国藩出身贫寒,长相不雅,箱内无银,虽任检讨一职,却是七品小官,俸禄有限,除衣食住行,已无赢余,即日始,凡京官上宪、同僚坐席陪酒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请帖亦不收存。见谅。这张告示被他一早便方方正正地贴到会馆的柱子上。不久,曾国藩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成了翰林院候补检讨。每日虽也照常去翰林院点卯,却没了实际差事,没了俸禄,境况竟不如庶吉士。依礼向赵楫等上宪请安、道乏时,这些人不仅把脸扬起老高,嘴里还总时不时地冒出一二句嘲讽、讥笑的话来。曾国藩几次被弄得尴尬万分。以往的同僚、同乡,有几个与他很是不错的,此时也不知是怕丢了自家头上的乌纱帽,还是怕上宪怪罪,影响自己的前程,竟然也开始躲他。他有时想凑过去说句话,这些人不是推托公事忙,就是找个理由走开,分明是不想理睬他。苦闷、孤独中,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今日今时吾在兹,我兄我弟倘相思。微官冷似支麻石,去国情为失乳儿。见惯浮云浑欲语,漫成讨句末须奇。经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成百不知。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给自己订了一年的“日课册”,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日课册被他命名曰《过隙影》。《过隙影》其实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备“念念欲改过自新”,以求进取。无缺份、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的这个“四无”期间,他只能自己和自己讲话。让他想不到的是,一日一篇的《过隙影》,竟使他成癖成瘾,再难割舍。曾国藩的遭遇也同时激起了部分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职位的官员的不满。这些人虽不在翰林院供职,但讲起话来,还是有些分量的。著名国学大师,官居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唐鉴先生,当时对曾国藩道:“涤生做此常人不敢做之事,实国家之幸!——老夫当寻机会在皇上面前为汝开释。”倭仁、吴廷栋等唐鉴的一班弟子、老友,也在人前人后为曾国藩鸣不平。曾国藩心稍慰。皇家寺院里的钟声悠远而漫长,一年一度的国庆大典(皇太后寿辰)就在这样的钟声里开场了。依道光帝的意思,今年的国庆还和往年一样,在京的官员每人赏一碗面条,给有功的督、抚们赏上两件黄马褂,武将们中优秀的赏个“巴图鲁”算了,但大学士穆彰阿却认为不妥。穆彰阿郑重其事地上折子说:“皇上自登基以来,无日不操心费神,勤俭克己,更是超过列祖列宗。今年是皇太后七十寿辰大典,非盛世不能相逢,非明君不能遇到。我天朝圣国的国庆非小夷小邦可比,岂能一碗面条了事?尤其是战乱之后,为向小夷小邦显我天朝强大,大典非隆重不能震慑。只有这样,国太才能心安,夷人才不敢正瞧我天朝。”驻藏大臣琦善琦大人,也从边疆发来折子,极力怂恿皇上轰轰烈烈地举行国庆,并且强调说,悄悄地过国庆,虽有了节俭之名,却也算示弱于外夷了,举国上下都无光。道光帝拗不过大臣们的苦劝,只好勉强同意,但还是告诫承办大典事宜的顺天府:“凡事能俭就俭,断不可勉强。”顺天府正三品府尹一连叩了八个响头,一连说了八句“臣一定遵旨办理”,这才喜滋滋地退出。于是,大典的前奏曲便在顺天府的操持下开始了。先是清理临街店铺的招牌。顺天府工部办事房规定:“凡京师店铺招牌,限五日内一律到城南李记招牌铺统一样式,统通更新换好,不许到其他招牌铺制做。有违抗者,轻者封锁铺子,重者罚银入狱,无论铺面大小,概莫能免。”规定里所谓的李记招牌铺,就是顺天府工部衙门张尚书的老泰山和大清国工部衙门匡侍郎的小内兄合开的专为商家制做招牌的铺子。据说,仅皇太后这一次生日,“李记”就把钱挣海了。——就算李记招牌铺十年不接生意,也倒闭不了。此规定当天即张贴出去,五日后便派员一条街一条巷地验视,好不认真。有几家自认为招牌是新做的,只是样式有违,想蒙混过关,店主便被捕快锁拿,费了上千两的银子赎罪不说,还照样把旧招牌砸碎,到“李记”做上个新的,这才了事。临街的墙面也都要刷上新洋灰,不临街的民房也要抹上新泥巴,证明万象更新。诸如大菜馆、大酒楼、大戏园子,更要张灯结彩。连欢乐场外面挂的大红灯笼,也要到官府指定的地方买崭新的挂上。顺天府这时讲的话是:十天再造一个大京城!顺天府这样一闹,虽然百姓叫苦不迭,尽管京师仍然还是以前的京师,但气象的确焕发了一种活力。办完了这些,官府又挨着店面逼人捐资,说要统一购买黄沙,京城大小街道都要抢在这几天铺上新沙子。皇太后的吉日,谁敢道个不字!长沙会馆也被官府硬捐去一百两银子。曾国藩住的湖南会馆仗着里面住着几位翰林,名誉理事又是当朝的三品大员太常寺卿唐鉴,这一百两银子的捐款便想赖掉。——哪知道顶了三天,会馆管事的便被顺天府首县的捕快拿了去;一百两的捐资不仅分文未少,赎人又花了七百两。管事的放出来后,越想越有气,便去找唐鉴大人,希望唐大人能出面为自己也为湖南人讨个公道。哪知到了唐府,不仅公道话没有讨出一句,到最后,竟然让唐鉴连湖南会馆的名誉理事也给辞了。唐鉴的理由是:“唐某位高权重,不宜再做什么理事,虚名害人、害己、害同乡。”任管事百般苦劝,唐鉴只是摇头,再不肯答应。唐鉴的苦衷只跟曾国藩一人说过。一次,曾国藩到唐府向唐鉴请教圣人思过的功夫,唐鉴讲出这样一番话:“圣人思过重在慎独,慎独的功夫重在独字上。独而不慎,无以思过。大清乃太祖马背上打下的江山,重武而轻德。惟当今圣上,重德而轻武,偏偏又天灾人祸不断,权臣则阳奉而阴违。德臣难施展,权臣又当道,为今之计,退而求其安,方不致丧节丧德,也能保全名声。老夫久历京师,官至九卿,场面经过无数。大清国是满人的天下,我汉人决难伸腰,行事办差,惟满人马首是瞻,老夫穷居高位也仅是混口饭而已。老夫不擅从政,却好育人,趁现在圣上不厌,老夫不久就要辞官南归了。涤生啊,你还年轻,听老夫一句话,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无论居何位置,都要激流勇退,这是老夫心腹之言。你的秉性,你的为人,和时下的官场如何能融啊!水至清则无鱼,官至清则遭忌啊!”这就是官至九卿、满腹经纶、学仪天下的唐镜海所说的一番话。曾国藩知道,唐镜海这官做得比较委屈自己,在官场激流勇退当是迟早的事。与唐大人交厚的太仆寺少卿倭仁、刑部郎中何桂珍、都察院都察御史吴廷栋等几位,哪个不是满腹的学问!——但在官场,除倭仁籍隶蒙古沾点皇亲无人敢小瞧外,几乎个个噤若寒蝉!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7节 道光帝焉能不苍老曾国藩想一阵,悲一阵,气一阵。看样子,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什么要做官就做个廉官,要做人就做个君子,全是些不着边际的想法!仅仅因为拒绝参加宴席,实缺都给你弄掉!现在连吃饭用度都要向家里人要钱,还扯什么廉官、君子,边际都不着啊!大典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第一批进京的是京城左右省份的督、抚及住在奉天府的王爷、亲贵们,随后到的是偏远省份督、抚的专差和驻藏将军延龄的八百里专折。道光帝一见延龄的专折先吃一惊:西藏敢则又有骚乱了不成?——赶紧打开,却原来是延龄为参加大典又怕皇上怪罪、而于赴京途中拜发的问安折子。并且言明:“奴才离藏已四十余日,正在日夜兼程赶往京城。皇太后的七十大寿,奴才不伺候在身边哪行!——祖宗的在天之灵,不剐了奴才才怪!”道光帝一见这折子,当时就把脸气成煞白。边疆事繁,非内地可比,擅离职守,如何得了!他提笔在延龄的折子上批了“糊涂”两字,又立时传谕军机处拟旨,着八百里快骑传递,半刻不得延误!旨曰:今岁大典,朕已晓谕各处,偏远省份督、抚大臣、将军,均不准离任赴京。延龄身为驻藏将军,干系甚大,竟敢擅离本任赴京,糊涂之极!姑念该大臣驻藏日久,几次平叛均还得力,只将该大臣降二级处分仍回本任。接旨日起,作速返藏,不得延误。如因该大臣离任而西藏出现不测,惟该大臣是问!钦此。圣旨发出去的第二天,蒙古王爷、西藏四名噶伦所派的专使及朝鲜王府的特使,也一并进了京;英吉利与美利坚等夷邦虽也派了使节乘了船来,道光帝却没有接见,礼物自然也没有收。道光帝这么做,据说是穆彰阿和耆英的一番苦劝起了作用。穆彰阿诚恳地说:“夷人都长着黄毛蓝眼钩钩鼻,吓着皇太后可不是玩的!——七十岁的人,哪能经得起吓呀!望皇上三思!”耆英指天画地地讲:“我天朝圣国乃礼仪之邦。夷人的两条大长腿生下来就不能弯曲,到了贺寿的时候,百官都跪请皇上、皇太后的安,他们却站着,这成何体统!传出去,有损国威呀!”大典的日子终于到了。天还没有亮,顺天府的亲兵们便在京师的各条道路上设了哨,京官们这一天也都起得特别早。曾国藩虽是候补检讨,也早早地来到翰林院候着。这毕竟是难得一见的大场面,谁都不想错过。错过了,是要后悔一辈子的。及至天亮,通往紫禁城的路两旁已是站满了人。京城的百姓个个都清楚,从道光帝登基,这么大的场面还是第一次出现。大家都伸着脖颈盼着、等着,比皇上本人还急。最先走进紫禁城的是蒙古王爷朱英那泰,有仪仗、有马队,老王爷坐在没遮拦的大轿里,一副睡不醒的样子。一见这情景,街两旁观看的老人们就感叹:王爷是真老了!——想想乾隆爷搞的那几次盛会,朱英那泰王爷是何等地有精气神!头昂起老高,腰杆子直直的,两个大眼珠子,简直就是两盏明灯!——仿佛是一晃儿,头发白了,眼皮下塌了,整个人都打不起精神了!老王爷进到紫禁城以后,朝鲜国的特使也带着礼品坐着大轿来了,特使大轿的后面还跟着十顶花轿,坐了十位眉清目秀的姑娘。看热闹的百姓们可就纳上罕了:怎么着,这十个女子也是礼品?——咱万岁爷可不好这个!守街的亲兵们马上低声吆喝众人:“闭嘴!再说割舌头!”一队一队朝贺的人整整过了一上午,傍晚时分,才轮到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庶吉士们进拜。曾国藩一整天滴水未进,此时已饿得头晕眼花,正拿不定主意是偷偷地出去吃口饭还是继续等,却忽然传谕陛见,神情马上为之一振,说也奇怪,竟不觉着饿了。曾国藩等一班翰林们在礼部堂官的带领下走进太和殿的时候,龙座的两边已是站满了有爵位的王、公、侯、伯、子、男及三品以上的大员们。蒙古王爷及朝鲜王爷的专使们并不在这里,好像已领到别处用饭去了。礼部堂官高喊一声:“祝皇太后万寿无疆!吾皇万岁万万岁!”翰林们就齐刷刷地跪下去,一齐照葫芦画瓢。待皇上说一句“下去吧”,礼部堂官就高喊一声:“谢恩!”——翰林们就一齐叩头,然后便退出来。但曾国藩却被兴高采烈的道光帝叫住了。“曾国藩哪,你到前面来,朕有话问你。”道光帝说毕,用眼扫了扫个个脸呈惊愕色的、侍立两旁的王、大臣们。曾国藩硬着头皮,匍匐着跪到前面来,那心开始七上八下地跳,额头已有汗冒出来。“朕听说你在会馆贴了个声明帖子,说什么不再参加任何官员的宴席了,有这事没有啊?”道光帝表情凝重地问。“回皇上的话,有这事儿。”曾国藩低头回答。猜不透皇上如何想问这事。“放肆!”道光帝莫名其妙地大怒了,“难道国宴和皇太后的寿宴你也不参加吗?”曾国藩浑身一抖,赶忙回答:“回皇上话,国宴和皇太后的寿宴微臣自然要参加!”“那你不成了言行不一的小人了?”道光帝咄咄逼人,“不好好办事,成天挖空心思弄这些。——我大清国,岂能容你这种小人招摇!——你讲啊!”声音不大,但在曾国藩听来却如五雷轰顶。曾国藩的额头早已沁出密密麻麻的一层汗珠,他略静了静,壮起胆子回答:“回皇上话,微臣参加皇上的寿宴和皇太后的寿宴是因为皇上不是官,皇太后也不是官。”“那朕和皇太后是什么?”“回皇上话,皇上皇是万民之主,是我大清国的主宰!而皇太后是国太!所以皇上和皇太后的寿宴微臣是必须参加的。”“曾国藩哪,”道光帝缓了一口气,脸也柔和了许多,“算你还有良心,这个问题朕就不问了。朕一直搞不明白,你作为我大清国的官员,为什么不参加其他官员们的宴席哪?——该不是看不起我大清国的官员吧?”曾国藩叩头答道:“回皇上的话,微臣不敢。微臣进京城几年来,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次各种类型的宴席,凑的份子怕也有百八十两银子了。微臣慢慢发现,许多官员名为庆寿宴、贺喜宴,实为敛财宴。微臣就一年参加过两次一个人的生日宴。微臣斗胆问皇上,母亲生子,有一年当中分两次生的理吗?微臣于是决定,再不参加什么寿宴了,此风断不可长啊!——微臣尽管现在成了不拿俸禄的候补检讨,但既蒙天恩点了翰林,以后就免不了出去做官,为皇上办事,为百姓办事——己已不正,谈何教人,微臣是不想负圣恩哪!——请皇上明察。”说到动情处,想到自己为此所受到的打击,曾国藩眼圈一红,那泪再难控制,珍珠一般滚了下来。许久许久,才听道光帝说一句:“下去吧。”曾国藩正要起身谢恩,却见一人出班跪倒在皇上的面前,一句“皇上息怒”便成哽咽状。满殿的文武大员都被闹得一愣,细看时,却原来是官居一品位居宰辅的满大学士穆彰阿穆老相爷。道光帝急忙扬一下手:“老中堂快起来讲话吧。”“谢皇上!”穆中堂站起身后退一步,“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乃奴才的门生,黄口孺子信口雌黄不知地厚天高,惹皇上生气,作为他的座师有不可推卸的教导不力之责任!——奴才罪不可恕啊!”说毕又跪下,边叩头边道:“奴才替曾国藩领罪了!”满殿的人不仅仅是诧异,而是惊讶了,听穆中堂的口气,这哪里是领罪,分明是替曾国藩求情了。道光帝不由多看了一眼曾国藩,道:“老中堂你不要说了。咳!曾国藩这个人哪,说得好像也有道理。——都下去吧,朕也累了,想静一会儿,朕晚上还得陪太后和几位王爷看戏呢!”道光帝懒懒地闭上眼睛,做假寐状。曾国藩临起身时偷偷望了一眼龙椅上的皇上,这一望竟令他心吃一惊,他发现皇上忽然之间苍老了许多,脸色竟不如旁边坐着的老太后红润。一丝不可名状的悲哀袭上了曾国藩的心头。道光帝原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宁,是大清入关后第六代皇帝,即位时已三十九岁。其父嘉庆帝即位时,国家财力已被乾隆爷铺张殆尽了,所以才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民谚。一个拥有众多疆土的大清国的库银竟抵不过一个奸相的私财,那情形也着实让人觉着寒酸。嘉庆帝靠和珅的家财维持了几年,等传位给道光帝时,户银已不足千万,接近不继的边缘。道光帝做皇储时,就已对国政的种种弊端了然于胸,所以他一接位,首先把节俭作为第一要事,严禁侈糜之风。先砍掉祖宗立下的每年一次的木兰秋狝(道光帝即位时声称,木兰秋狝糜银过甚又沿途扰民,缓办,但一直未办),又对全国的吏治大刀阔斧地来一番整顿,换了几位不中用的督、抚,革了若干名务虚不务实的大学士。道光初年新升用的大学士曹振镛、吏部尚书英和及黄,曾被道光帝称为股肱心腹之臣,但不久,军机首辅曹振镛的“多磕头少说话”的滑头做法,让道光多少有些失望。道光帝很快又调整了军机班子,把比较敢说话敢施政的穆彰阿升为首辅大学士。所以说,道光最初的十几年,是大清国人事更换最频繁的时期。有时一天同时革除两名大学士,有时又一天同时升授四五位督、抚。乾、嘉的享受道光帝没有,乾、嘉的操劳却全都给了道光帝。道光帝焉能不苍老?第一部分 做官的第一要义第8节 老翰林陈公源来访京师的护城河锈迹斑斑,上面漂浮着许多残枝草沫,它日夜不停地流着。里面包藏多少福、多少祸,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时间久了,连它自己也说不清了。道光皇帝在年轻的曾国藩眼里,就像北京的这条护城河,有古铜色锈迹斑斑的神秘色彩,也有包容一切的超人海量。你说不清他何时要散发污浊,更摸不准他哪一天能焕发活力。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三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由实缺翰林院检讨成为翰林院候补检讨的六个月后,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出众,着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钦此。翰林院侍讲是从五品官员,詹事府行走无品级,是虚衔。曾国藩等于可以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两个衙门办公。三十三岁的曾国藩,忽然间便跻身于中层官吏的行列。满朝文武诧异,曾国藩也诧异,胡林翼、梅曾亮等人更是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