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奥巴马传-2

作者: 字数:53317 更新:2023-10-11 16:42:45

奥巴马的这些话,对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来说,其实是非常空洞的。并且奥巴马本人也得承认,他是在用自己的规则去约束一个不求上进的少年。奥巴马带给他的温情很少,更多的是责备和指引,更像一个上司对待下属,长辈对待晚辈,唯独不像哥哥对待弟弟。虽然他正在学习接受和了解肯尼亚的一切,但是真正的融入这个家庭里,在短暂的时间里培育出亲密的情感,这一点,奥巴马做得并不好。作为家乡之行的一部分,奥巴马和奥玛、姑姑、罗伊、伯纳德等人一起做火车回到了阿莱沟村。那里有老奥巴马提及过的老家“四方宅院”。阿莱沟里还住着奶奶,也就是祖父的第三个妻子。奥巴马叫她奶奶,并从她那里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奥巴马喜欢和奶奶在一起的这种简单的快乐,喜欢他在这里看到和接触到的每一件事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完整,生命在这里变得沉甸甸的,不再是虚无和迷茫。因为不熟悉卢奥语,奥巴马和奶奶沟通起来有些障碍,他说等他回到美国之后,一定会抽时间学习下卢奥语。但是奶奶则警告他,一个人永远不会忙到连了解自己家人的时间都没有。就是那个时刻,奥巴马突然明白,这次家乡之旅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透过这次寻根之旅,奥巴马发觉,他从前的生活并不是井然有序的。奶奶的话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但是,他的生活也没有停滞不前,总是也存在一些进步和跨越。这种复杂的情绪久久徘徊在奥巴马的心里。他忽然有一种预感,这次家乡之旅之后,他将要面对更多艰难的选择。(本章完)第17章 哈佛大学  1988年,在游历了欧洲,以及完成了肯尼亚的寻根之旅后,奥巴马的思想已经得到一次蜕变。这时候的他,从心境上又向上跨越了一个层次。他更加成熟了,而前方的路也随之艰难了。像奥巴马这种胸怀大气魄的人,他的成熟之路上,总是不乏荆棘的。一路辗转,来到波士顿。比起芝加哥求学的日子来说,哈佛大学的境遇相对平顺,没有过多的麻烦和波折。秋天开始的时候,奥巴马正式开始了在哈佛法学院的求学。这是个人才济济的学校,精英无数。奥巴马在其中,不过是一个留着非洲发型的普通黑人学生。在肯尼亚逗留的那些日子,有关自己身份的很多疑问都已经得到解答。有些从他幼年开始就在心底滋生的迷茫,也找到了它的落脚点。所有的模糊镜像都已经水落石出。如今,他像他父亲一样来到哈佛求学时,内心是卸掉了重担一般的轻松。而且,他来这里读书的目的也更加明晰。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在他大学刚刚毕业的阶段,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华尔街的高新,抵制了跻身中产阶级的诱惑,去往芝加哥的黑人社区,做一名底层义工,甚至一度被人贬低为“小区组织者”,年薪只有1万3千元。这种放弃和追求的勇气,不得不令人叹服。当奥巴马以27岁的“高龄”步入法学院一年级新生的课堂里时,他不仅是学生中最年长最有经验的一个,他心里暗藏的计划和抱负,更是他的低龄同学所不能及的。夏威夷和印尼长大的童年经历,去过欧洲旅行,去非洲寻根,在芝加哥从事两年多的社区组织工作,这些丰富的阅历完全可以成为奥巴马在同学中间大受欢迎的谈资。但是他没有沉溺热衷于交际,除了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玩篮球以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一个人呆着。像个苦行僧一般,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里,没参加过什么交际活动,除了读书还是读书。1989年,第一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暑假来到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米歇尔·罗宾森。米歇尔担任奥巴马的业务指导,成了他的老师。奥巴马在这家事务所里成长迅速,专业知识突飞猛进。等到新学期开始时,奥巴马又回到了哈佛继续求学。这一次,他决定竞选院刊《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哈佛法律评论》是学院的权威性刊物,很多学生趋之若鹜。主编的工作更是需要极强的工作能力。主编的职责包括任命编辑、解决内部不同意见、稿件的采编等等。假如能胜任这份工作,那么无论对谁来说,都会对他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奥巴马也深知竞选上《哈佛法律评论》的重要性,那甚至可以帮助他进入高等法律机构工作。奥巴马是当时班里最有潜质成为主编的人,但是在最初,他并没有采纳同学们的建议去竞选。彼时他心里还惦记着芝加哥的社区工作,他的原计划是等到毕业后继续回到芝加哥工作。如果仅从职业规划上考虑,竞选《哈佛法律评论》有点多此一举了。同学们依然热情高涨,积极地游说奥巴马参加主编的竞选。同学们的热情让奥巴马冲动了一把,他想:“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是个27岁的学生了,多数同学都比我小好几岁。如果当选了,我可以将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积累的管理经验运用其中。其实我已经在院刊工作中花费了很多心思,那我为什么不能接着做院刊的主编呢?”奥巴马终于动心,最终同意在候选人名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那长长的名单上一共19名候选者,也就是说,奥巴马有19个竞争对手。竞选过程持续了一天,最后只剩下了两名竞争者。其中一个就奥巴马。败下阵来的竞选者纷纷表示支持奥巴马,这和奥巴马所属哪个派别无关,只是因为奥巴马身上具备一种正义感,能让人看到公平,而不由自主的支持他。这种高度肯定最终让奥巴马赢得了竞选。他成了院刊成立104年以来的首位黑人主编,同时也成了哈佛大学这所全世界闻名的学府中最有权威的学生领袖。这个决定性的胜利让奥巴马一炮而红。开始有媒体记者来采访他。奥巴马每次都表现得十分谦虚,回答问题时也十分谨慎。他坦率而又低调的说出了自己能够担任《哈佛法律评论》主编一职的感言:这次我能被选中,表明我们的社会有了很大进步。这让人很振奋,但仅仅有我这样一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所有黑人的处境都有所好转。大家应该明白,每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大概有上百名甚至上千名才智不在我之下的黑人学生得不到这样一个机会。”从上述话语中不难看出,奥巴马依然对黑人种族问题充满热忱。这就影响到他个人会对某些少数人持有强烈的、独特的观点感兴趣。虽然以奥巴马的水准,能够做到根据事实进行公平判断,但实际上,作为《法律评论》的主编,他能发挥的作用其实也很有限。因为对自己有了这种充分认识,在担任《法律评论》主编之初,奥巴马对媒体透漏,说他打算将《法律评论》办成一个各种不同意见交锋的论坛,会推出一些新的作者,刊登一些更有活力和朝气的文章。他成为主编不久后,就有许多报纸评论员、出版社和文学机构纷至杳来,频频找他约稿。后来,他与一个出版商签订合同,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透过这本书,隐约能看出,奥巴马不仅要继承他父亲的梦想,更流露出药继承美国国父们的梦想,当然也保罗林肯的梦想,而林肯正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美国总统,他也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奥巴马年纪轻轻,就有着继承这样梦想的宏愿,志向之远大,为他日后竞选总统埋下伏笔。赢得主编的竞选毕竟是轻松的。奥巴马那一届的哈佛,学风十分松散。这种氛围下,就急需要一个有力度的领袖的出现。因此当奥巴马真正上任时,他发觉实际的工作内容远比想象中要艰难。首先,他要有足够的胆量拒绝一些哈佛资深教授们些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固然权威,但很多时候陈旧老套。随之而来的是编辑键的纠纷问题,谁的文章采用,谁的文章被毙掉,这些琐碎的细节都是奥巴马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另外一方面,纠纷重重的编辑纠纷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气象,那就是观点的碰撞。一位在白宫和最高法院工作了多年的政治人物看到了奥巴马带领下的《哈佛法律评论》,评价到:“从没见过那样尖刻、激烈的政治评论。种族政治是当时哈佛生性的讨论课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是否重用奥巴马这个著名的种族队伍里的先锋一员,就变得很让人为难。院刊的负责人们一方便要考虑到美国的“肯定性行动计划”。所谓的肯定性行动计划是指美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针对黑人极其少数民族的补偿性计划。二战后优利德国内、国际形势,民权运动的推动以及白人自由主义者的推波助澜,促使该计划终于出台。它主要以配额制和校车制的形式分别在就业和教育领域得以贯彻。但由于该计划触动了种族统治的价值观和利益,且计划本身的内在运行机制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议,进而出现了“反向歧视”论。“反向歧视论虽然难以成立,但客观上对黑人极其未来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院刊负责人们要决定是不是应该让那些认为法律体系并不青睐少数种族的人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奥巴马自身也有很多纠结。如果他利用自己的主编只为的便利批评哈佛,势必会引起很多黑人和自由主义者的愤怒。如果他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也冒着可能将自己和院刊推向学校批评热潮的浪尖上的危险。这个处境十分微妙。所以需要奥巴马发言的时候,他总是尽量避免流露出太过明显的立场,尽量谈论一些不易引起争吵的话题,同时尽量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习法律有时候会让人沮丧。局限的条文,艰涩难懂的法律程序,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运动到现实中去并不容易。奥巴马只好运用自己的方式来从中寻找乐趣,以便让自己更好的投入进去。他很快发现,学习法律,其实就是在了解历史。他能在法律条文中找到一个同良知在辩论的国家的历史。然而这些都不是轻松的:无论是更好的将法律知识学以致用,还是将《哈佛法律评论》既不有悖常理又要创新的创办下去,没有哪一个问题是轻轻松松就能得到解决的。好在奥巴马在此时领悟到了一个解决任何棘手问题所必备的条件,那就是团结。每当人们面对一些无论多难的问题时,只要能把大家团结到一起,那么困难就总是会被战胜。1991年,奥巴马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优异的成绩,担任《哈佛法律评论》主编的醒目经历,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法律行业得到垂青。很多知名的律师事务所都想高薪聘用他。甚至连华盛顿特区联邦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都十分看好他,想让他来法院工作。另外,一个叫朱迪·麦纳的人也对奥巴马十分感兴趣,他是一家专门处理民事权利案件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有关奥巴马的报道后,当即给《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打了电话。但是奥巴马本人不在,接电话的人是他的伙伴,伙伴告诉朱迪,如果他是来预备聘用奥巴马的,那么他会将朱迪的名字写在招聘名单上,朱迪已经排到了643位。尽管有为数众多的千里马在等待着发掘奥巴马,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来到哈佛发学院深造的初衷——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而能让他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地方莫过于芝加哥的社区组织。现在,他已经获得了法学学位,还有了在民权律师事务所的学习经验。她已经有充分的自信,能够为社区人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变化。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社区真正的一分子,并且能在芝加哥安家。这计划一直到朱迪的电话打来前,都是非常坚定的。朱迪的电话让奥巴马犹豫了。朱迪的事务所也在芝加哥,而且他的律师事务所是处理民事权利案件的。这和奥巴马的初衷极为相似。思量再三,奥巴马决定答应朱迪的邀请,回到芝加哥他的事务所里工作。这样一来,奥巴马在哈佛的法学院求学经历便圆满落幕了。(本章完)第18章 米歇尔  翻开米歇尔的家谱,人们不难发现,米歇尔的祖辈远远没有奥巴马的家族来多元化,米歇尔的曾曾祖父生来就是奴隶,和成千上万的黑人奴隶一样,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生活清贫。米歇尔的曾祖父出生时,南北战争的战火已经稍微平息,但曾祖父的童年并未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幸运。10岁的时候,米歇尔的曾祖父在一次意外中失去左臂。当时的种植园里有一个白人监工的儿子,听说了他的遭遇,把他纳入了自己的庇护之下。米歇尔的曾祖父于是得以进入到这个白人家庭里,以私人男仆的身份住了下来,并且同这个家庭里的白人小孩一样,被抚养长大。米歇尔的祖父出生时,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好转。独臂的曾祖父为了养家糊口,脱离了那个白人家庭,自己做起了小本生意,效果还不错。米歇尔的祖父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出于家庭原因,他没能念上大学,高中毕业以后就在当地的锯木厂里工作。结婚以后,米歇尔的祖父携着新婚妻子远赴北方,跟随着黑人洪流去寻找美好生活。在随后的30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芝加哥。米歇尔的祖父成为一名普通的美国邮政工人后,一直过着平稳的生活,生儿育女,将米歇尔的父亲弗雷泽培育成人。奥巴马的父母离异的那一年,米歇尔的父亲费雷泽则在黑人聚集地芝加哥找到了一份勤杂工的工作,爱城市污水处理厂充当门卫,做一切脏累差的活计。米歇尔的父亲费雷泽曾经是一位天才运动员,拳击和游泳都棒极了。他是个和蔼可亲、精力无限又充满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精神的人,因此即便是干着区区一年6000元薪水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也依然心满意足。米歇尔的母亲玛丽安深爱着她的丈夫。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克莱格,也就是米歇尔的哥哥。为了保证家庭收支平衡,身怀六甲的玛丽安拖着沉重的身子重返职场。在她上班的第三天,那一天是1964年1月17日,她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将其取名为米歇尔·拉沃恩。米歇尔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安全稳定的黑人社区。但这种安全是有代价的。从小生长在公务员家庭的弗雷泽对这一切十分清楚:市长戴利是一个头号贪官,这城市里的所有重要职位、部门建设都是暗箱操作的。后来,弗雷泽自愿担任民主党选区的区长一职,也不自觉的成为了市长戴利政治机器上的一个重要的齿轮。在芝加哥,每50个行政区就会有一个区长,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持民主党的良好形象。弗雷泽是个忠诚的民主党人,品行良好,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什么不正当的手段就能换得选民们的信任。他不贪婪,不暴力,不腐败,洁身自好,且任劳任怨的为民众做着诸如清扫路面积雪,按时清理垃圾这样的琐事。这让他成为一个踏实又高效的选区负责人,永远给人快乐机敏的感觉。短短五年里,他被提拔三次,工资上涨了之前的两倍。米歇尔6岁的时候,举家迁到了芝加哥南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区。那几年,由于1968年《公平住宅法案》的颁布,米歇尔家的地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黑人家庭搬进来,白人家庭搬出去。在法案的支撑下,这种大幅度的迁离显得很平静,看不到任何种族仇视的成分。在搬出和搬进的过程里,白人和黑人没有恶语相加,但是从白人所流露的态度里,黑人们不难发觉,白人之所以对这项法案没有任何抗议,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公平,而是他们打根起不屑于和黑人做邻居。种族主义的情绪像幽灵一样在芝加哥的城乡间暗涌。就连马丁·路德·金都感受到了这深刻的仇恨程度。他在芝加哥的一次和平示威中被白人投掷了石块,这让他感觉到芝加哥的种族矛盾比起美国任何一个地区都要强烈。后来的芝加哥,因为白人的大量迁出而变成了黑人大本营。费雷泽作为社区区长,站在居民的利益上,和其他负责人一起发挥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挽留住了当地的商户。这就确保了留下来的黑人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白人的离去而大幅降低。社区里的父母们也竭尽全力的游说各方,使本区的学校成为州里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之一。团结带来了平稳。在平稳的氛围里,米歇尔的童年过得舒适而安稳。尽管他们家的房子并不算宽敞明亮,一家四口挤在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英尺的3间小屋里,但生在心态平和,家人和睦。夏日的傍晚,同住在一个社区里的叔叔、伯伯、表兄妹会聚到一起,有时是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有时在后院共享烧烤。气氛温暖宁静,同奥巴马比起来,米歇尔的童年时期几乎没有遭受过太强烈的困扰和伤害。只有去南部乡下探望祖父的时候,米歇尔才会萌生出一点种族意识。祖父总是像她夸耀他有多么的聪明雄辩,如果他和她的父亲都是白人,那么他们早就会成为大银行家了。祖父的话语深深的印在米歇尔的童年时光里,等她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含义,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费雷泽一家对教育很重视,这一点在米歇尔成年以后的优秀表现上得以充分体现。教育在费雷泽家里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克莱格和米歇尔刚满四岁的时候,玛丽安就开始教他们读书认字了。她总是不断教育孩子们,应该努力学习,歇尽全力做到最好。以至于后来克莱格和米歇尔都被这思想所浇花,觉得除了优秀和良好以外,再不会想要其他成绩。米歇尔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露出她的聪明才智。玛丽安规定孩子们每天早上按时起床洗漱,每天要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吃早饭和做准备。哥哥克莱格总是乖乖的按照妈妈吩咐的去做。而米歇尔则会趁洗手间没空出来的时候多睡一会儿,等哥哥用过洗漱间后,在让他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米歇尔聪明,但是却是个输不起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全家人都要到白云城度假,那是个深受黑人喜爱的度假胜地。有很多适合全家人一起玩的游戏。但是每一次,克莱格都会故意的输两场,这样米歇尔才不会弃权不玩。她真的非常讨厌失败。讨厌失败,因此也就非常喜欢成功。而成功的人大都偏执。跟姨姥姥学钢琴的时候,米歇尔每天都要在钢琴前胡乱而又执着的敲击键盘直至家人不堪忍受这噪音。米歇尔的控制欲也非常强,即使和同伴们玩个游戏,她也要扮演导演、管家的角色安排好所有内容。家庭教育让她学会了深思,引导她对成功怀有强烈的渴望。而米歇尔的父母也总是教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在白人世界里长大的黑人孩子,有时候会得到恶意的评价,自信心便会受到很大打击。但米歇尔从来都是自信的。青春期里的米谢尔总是比同龄人长得高,但是她不会像她那个子同样很高的妈妈一样故意驼背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高,她总是站得笔直的,坚定的让自己的形象达到最好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米歇尔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籍总统夫人时,经常被媒体评为衣着最佳之列,更将其与美国已故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做比较。自信让米歇尔干脆果敢,这让她的母亲玛丽安为之自豪。因为在这一点上,米歇尔做得比她还要好。她能畅所欲言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那些想法都是她独有的,她不会人云亦云。米歇尔在中学期间,一直表现得很“聪明”,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她每天都要使用两种语言,一种是在家人和亲密朋友面前,自信满满,积极阳光式的语言。而另外一种则是在普通同学们面前,她需要刻意表现得不那么聪明和耀眼,才能在同学中间获得谦逊的名声。学生时代的米歇尔笑容阳光,穿着平民,却有着贵族一般的举止。又加上她高挑的身材,在学校里一直很出众。据她的同学们回忆,米歇尔似乎具备“不费吹灰之力征服任何事”的能力。但反过来,却很少有人能够取悦她。很长时间里,米歇尔都没办法拥有一个长期交往的男朋友,因为她对伴侣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她要寻找的似乎是那种只在英雄故事里出现的集智慧、勤劳、阳刚之气与一身的人。高中时,米歇尔结交了一个男朋友,但对方除了在外形上符合她的要求,在其他方便都显得太幼稚了。没够多久,米歇尔开始着手准备上大学的相关事宜,这段感情也就无疾而终了。米歇尔的哥哥早在她之前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了。那是所被全家看好的常青藤名校,米歇尔一直觉得哥哥的努力程度不如她,所以她坚信只要自己也能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也会进入那所学校里。实际上,米歇尔最后真的做到了。但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求学经历却并不愉快。这里不仅存在种族歧视,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米歇尔并不像哥哥那样被认可,相反,无论她怎样的努力或者小心翼翼,总是与其他人不同。在她同学的眼里,米歇尔首先是一个黑人,然后才是他们的同学。那个时期,米歇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她的黑人身份。她开始注意到种族差异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加入了“黑人思想圆桌会议”,这是个以种族问题为焦点的“无限制条件”讨论群体。但是她有很懂得分寸,唤醒人们的意识是一回事,而闹市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米歇尔从不参与一些非法的示威活动。因为大多数黑人学生是没有社会安全体系保护的,而米歇尔不想让自己的人生遭到破坏。因为有一个篮球明星的大哥,米歇尔在别人眼里总是受到她大哥的保护的。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米歇尔的约会次数寥寥无几。偶尔有人邀约,但对方又很难进入到下一轮的审核中去。总是,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并不尽人意,米歇尔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过,米歇尔在她的学士论文里流露出了思想上的觉悟:在我大学生涯的早期,我心中是毫不怀疑的,作为黑人团体的一分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有义务对团体负责,我要运用我所有现在和将来的资源优先为公社做贡献。当我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年时,我发现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其实跟很多白人同学一样,我选择的道路,将很可能使我融入或者同化进白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去。”这种觉悟使米歇尔坚定了决心:要为她的非洲裔同胞做点什么。彼时的米歇尔还没有意识到,多年以后,她终于遇到了和她怀有共同目标的黑人青年。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一样:“一定会有合适的人出现的,我遇见他的时候就会知道是他。”(本章完)第19章 爱情来了 (1)  在哈佛法学院求学的时候,奥巴马曾经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以负担在芝加哥逗留期间的开销。就是在这里,奥巴马遇到了一个可以帮助他建立未来的绝佳人选。但米歇尔在遇到奥巴马的第一刻起,却完全没有找到“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的感觉。她甚至还没有见到他本人,就对他的名字提出了质疑:“这是什么鬼名字?”她叉着腰问到。她已经不止一次的听事务所里的同事们疯狂打听这个叫巴拉克·奥巴马的人的所有八卦消息了。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谈论着奥巴马的智慧,他富有异国情调的北京,以及永阳富有异国情调的英俊外表。唯独米歇尔对这一切不为所动。无巧不成书,米歇尔恰恰分配给了奥巴马做“辅导员”,她成了比自己大三岁的奥巴马的老师。但是她一点也不开心,一周前她还向母亲发誓,专注于工作,不考虑约会的。她并不愿意当这位传说中优秀无比的黑人青年的“保姆”,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只要一个黑人男人有一套西装和一份工作,就能在她的同事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在她的心中,奥巴马给她的印象就是个“非常学术化的书呆子。”她在他没来之前翻阅了他的履历,那复杂的经历让米歇尔摸不着头脑。但是,毕竟这是工作任务。这就是米歇尔的特点,但凡是公司交给她的任务,无论多么艰难多么不情愿,她都会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当奥巴马第一次见到米歇尔时,他并不知道面前这位美丽优雅的黑人女子其实在内心里对他充满诸多不快。他见到的是一个礼貌、专业又积极热情的工作伙伴。见到她的一刹那,奥巴马就被迷住了:她的笑声明朗又轻松,她的身材几乎和奥巴马一样高。而米歇尔也没有预料到,奥巴马比她想象中的要可爱得多。中午出去吃午饭的时候,米歇尔坐在奥巴马对面,开始有意的观察起这个可爱的小伙子。但是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奥巴马穿了一件非常不合身的运动夹克山不说,还非常没有礼貌的当着她的面抽起了烟。米歇尔马上在心中将奥巴马列入了“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那种男人“的行列。但是,不适合成为男友人选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当米歇尔听奥巴马讲述了他之前的身世经历以后,她发觉自己可以和这个风趣又谦虚的小伙子一拍即合的。同样的,米歇尔的典型的美国黑人经历也让奥巴马着迷。他十分乐意和她分享她的过往,这也让米歇尔受宠若惊。在两人交谈的短短几个小时里,奥巴马轻松的被米歇尔征服了。米歇尔在他眼里已经升级成一个有魅力的辣妹,而他必须要聚精会神的讨好她的欢心才可以。这只是奥巴马的一厢情愿。米歇尔坚守自己对母亲的誓言,完全没有任何要找男朋友的意思。奥巴马对她来说,唯一的不同的是他愿意分享她的过往,典型的美国黑人成长经历。这和米歇尔之前约会的那些只会侃侃而谈自己的故事的男人们不太一样以外,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但她仅仅是把自己放在了奥巴马的辅导员这个位置上而已,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进入升职的快车道。她不能分心,尤其是在男人这方面。这一点非但没让奥巴马知难而退,反而让他觉得米歇尔格外动人。于是他快马加鞭,开始积极的追求米歇尔。但他频繁的出击,米歇尔频繁的拒绝。她总是以工作为由拒绝奥巴马的盛情邀请。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理由是,米歇尔曾经私底下向哥哥透漏,部门里只有两个黑人,而如果这两个黑人开始出去约会,那样会显得太俗气了。这虽然是一点小小的私心,却顽强的抵挡住了奥巴马的鲜花、纸条、电话,起初,奥巴马试图用甜言蜜语打动米歇尔,跟她打情骂俏,但是米歇尔非常理智,完全不为所动。事情开始有了转机,是因为奥尔特格尔德花园小区的一次访问。米歇尔和奥巴马一同前往。奥巴马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意义重大的三年,这里就是他的战场。而米歇尔恰好有机会,第一次领略了战场上的奥巴马的风采。他不再是那个平日里只会耍宝逗笑的可爱小伙子了。他慷慨激昂的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脱下西装解下领带,瞬间从一个西装革履的律师事务所摇身变成了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物。他站在黑人中间,轻松自在而又不是激情的发表着演说。米歇尔被深深的打动了。她突然觉得,从前对奥巴马的评价是低估了他的。他不仅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同样也能在米歇尔的世界里做到。米歇尔甚至想到了婚姻。尽管奥巴马没什么钱,也没有闪亮的头衔,但是他有一副深刻的灵魂,让米歇尔感到震撼。米歇尔不动声色,一如既往的拒绝着奥巴马的求爱。但是聪明的奥巴马已经捕捉到了米歇尔眼里的肯定:她对他的看法正在逐步改变。于是,再三恳求下,奥巴马终于第一次成功的约到了米歇尔。但是米歇尔强调到:只有一天的时间,而且不能称之为约会。奥巴马并不在意这小小的强调,他兴高采烈的带着米歇尔享受了他们的“非约会”。在芝加哥的艺术学院里,奥巴马对印象派、绘画大师和现代艺术的深刻理解打动了米歇尔。他们在学院的露天咖啡馆里共进午餐,饭后两个人沿着密歇根大道一直聊了很久。约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看电影。但是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让米歇尔极其不快的小插曲。在售票窗口长长的队伍里,米歇尔发现了她的一位老板。米歇尔忍不住抱怨道:“该死的,芝加哥这么多电影院,他们偏偏挑中了这一家,明天办公室里肯定要沸沸扬扬了。”但是这并没有让两个兴致高昂的年轻人改变行程,他们依然走进了电影院,看那部正在热播的电影《做正确的事》。多年后,奥巴马遇见了这部影片的导演斯派克·李时还特地表达了他的感谢,因为正是在看这部电影时,他有幸和米歇尔有了肢体上的接触。这一天的行程还算令米歇尔满意。毕竟比起高中和大学时期遇到那些傻瓜式的男友来说,奥巴马的水平已经高出很多倍。令米歇尔没想到的是,电影结束以后,奥巴马竟然为她准备了一份惊喜。他牵着米歇尔的手穿过大街来到约翰·汉考克大厦。在第九十九层,米歇尔看到了奥巴马精心准备的鸡尾酒。就着芝加哥的美丽夜色和阑珊灯火,两个人又聊了很多。那天晚上结束的时候,毫无意外的,米歇尔被俘虏了。(本章完)第20章 爱情来了 (2)  作为奖励,米歇尔带奥巴马见了她的父母。要知道,在奥巴马之前,没有哪一个男人能一路通关到达这一步的。在米歇尔家,奥巴马见到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见到了亲切乐观的玛丽安,以及身陷轮椅的费雷泽。此时的费雷泽,每天都要通过助行器的帮助走到自家车前,然后,再费很大的力气去工作的地方。他每天早上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才能做好出门工作的准备。不过,费雷泽是个内心强大的人,他的坚强乐观一直让米歇尔视为榜样。同时米歇尔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在选择男友一事上,她的模板就是父亲。之前,几乎没有人能都达到父亲这种坚毅刚强的程度,直到奥巴马的出现。奥巴马第一次在米歇尔家里亮相时,表现得非常地低调。他用米歇尔的家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谈论着自己的家人,这获得了米歇尔家人的一致喜爱。但是米歇尔的哥哥依然对奥巴马持不乐观的态度。他的妹妹太挑剔了,她想要一个完全和父亲一样的男人,奥巴马会是这样的男人吗——身患残疾,每天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都要以近乎军事化的精度准确执行:穿衣、吃饭、出门、购物、在餐厅用餐,即便这样艰难,但还要坚持工作以赚取儿女的大学费用。奥巴马具备这样的精神么。米歇尔的哥哥思量着。饭后,米歇尔把哥哥叫到了一旁,偷偷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奥巴马,但是她想知道奥巴马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奥巴马是什么样子的。她需要哥哥的帮忙,和奥巴马打一场篮球,看看他在球场上的表现。米歇尔一直觉得,能从一个人在球场上的表现看到很多东西。这个考验可谓正中奥巴马的下怀。早在高中时期,奥巴马就已经是一个驰骋在球场上的篮球健将。而且恰好,篮球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他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这一点十分难得。而这一点,和米歇尔所要对奥巴马的考验,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奥巴马在球场上的表现可以算的上完美:没有废话连篇,也没有狂妄自大。而且很注重团队精神,非常无私。但是,在所有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优点里,最让克莱格欣赏的是奥巴马的不做作。克莱格原来是大学里的篮球明星,奥巴马既没有表现出想要同他刻意对抗,也没有表现出刻意传球给他,让他得分,通过他来讨她妹妹的欢心。检验的结果很快出来了。“这个男孩是个正直的好孩子。”克莱格这样评价道。听到这样的评价,一家人都十分高兴。只有两个地方让人觉得略微扫兴,一个是奥巴马吸烟的恶习。另外一个,则是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米歇尔的父母是非常骄傲要强的黑人,奥巴马的混血和多文化的身世背景有可能刺激到他们,于是米歇尔和奥巴马选择了隐瞒这个事实。但是,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玛丽安最终知道了事情,但玛丽安是个开明的黑人。她觉得,只要双方家庭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比如努力工作,尊重他人,以德服人,一诺千金等等,她也是能够接受种族的差异的。得到了许可的米歇尔和奥巴马开始正大光明的粘再一起。但这毕竟是办公室恋情,两人尽了最大的努力用一种成熟的方式来淡化。两个人常常只在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时才窃窃私语,一旦有人进入,两人就会清清喉咙,佯装是在谈论业务上的问题。同事们都很看好他们,尤其是奥巴马。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正直可靠的小伙子。而且,深入了解之后不难发现,奥巴马的抱负实际上比米歇尔的更远大和系统。他的目的绝对不是赚钱这么肤浅和俗气。奥巴马偷偷告诉了米歇尔他心中的宏愿,他希望帮助黑人同胞摆脱困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为此,他已经规划好了他的政治前途。对此,米歇尔的建议是,在开始他的宏伟抱负之前,奥巴马应该首先戒烟。这是个让人反感的习惯,而且他最终有可能被吸烟害死。奥巴马对此并不以为然,那时他已经开始计划写一本自传,并且要竞选哈佛的《法律评论》的主编。在这场非正式的谈话里,奥巴马流露出了想竞选州长和总统的想法,但只是一笔带过,毫无根据的提及。米歇尔并为当真:“开什么玩笑,他连烟都戒不掉呢。”奥巴马的这一关过了,现在轮到米歇尔去见他的家人了。两个人携手飞往了夏威夷的檀香山机场。这是奥巴马出生并长大的地方,米歇尔对于一下飞机就遭遇到的暴风雪很不感冒。奥巴马的一家人等着机场接机:奥巴马的外祖父母,母亲安以及妹妹玛雅。外祖父对米歇尔的印象非常好,偷偷称赞她是个美人。而外祖母对米歇尔的好印象也绝不逊于外祖父。因为她老早就听说米歇尔是个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正经姑娘。就像她自己一样。另外,当米歇尔谈到奥巴马在准备竞选哈佛《法律评论》时的计划时,她对此事持怀疑和担心的态度,她不忍心看到奥巴马沉沦在芝加哥肮脏混乱的政界里。这让奥巴马的外祖母对她刮目相看,觉得米歇尔完全就是个聪明又明智的好姑娘。奥巴马的母亲安,和米歇尔持有相反观点。她觉得只要奥巴马对政治依然有强烈的热忱,那么她愿意相信他一定会成功。这和安这么多年来的梦想家性情有很大的关系,她总是怀有美好的憧憬,又有激情。而这一点恰好被奥巴马所继承,他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别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是与安不同的是,他最终将那些憧憬和梦想变为了现实。总体说来,米歇尔的夏威夷之旅是成功的、愉快的。奥巴马的家人对她的评价很高,而米歇尔也因为接触到了奥巴马的家乡而再一次深入了解了奥巴马。当然,这些“深入了解”里,并不全部都是正面的。奥巴马悄悄向米歇尔透漏,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因为青春年少时那段堕落的吸毒、酗酒、打架的不堪经历,导致如今留下了后遗症:滥用药物。当他向米歇尔坦白这一切时,也郑重决定戒掉从前所有的恶习,彻彻底底的,完完全全的消灭掉,除了吸烟。确立了恋爱关系以后,奥巴马和米歇尔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异地恋。两个人对对方都绝对忠诚,这从他们频繁煲的“电话粥”里不难看出。米歇尔成了奥巴马的精神支柱,他觉得,只要米歇尔在,他就能安心的专注于生命中的其他重要事情。他做得很好,成功竞选了《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并以15万美元的高额稿酬签下了自己的那本传记《我父亲的梦想》。但是同一时期的米歇尔却不那么好。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悲伤的事,让米歇尔悲恸不止。第一件事是她的好友阿莉莉被确诊为晚期淋巴癌。不久以后离开人世,那一年阿莉莉刚刚25岁。另外一件事,是米歇尔的父亲的离去。1991年3月,在例行了他耗时良久的每日准备仪式:起床,穿衣,开车去水处理厂工作。刚刚做完肾脏手术,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比以往艰难很多。但是他决心挺过去,没想到,费雷泽最终没能到达工厂,途中,他猝然的倒在了自己的方向盘上,享年55岁。父亲的去世让米歇尔近乎崩溃。等到伤痛渐渐平息,她开始从中寻求启迪:父亲是死在上班途中的。他明知道自己身体不适,却还坚持去上班,这难道是正确的吗?这样做有意义吗?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并没有带来过快乐,那就是无意义的。一直在这过程里陪伴米歇尔的奥巴马做出了决定:是时候求婚了。(本章完)第21章 携手闯政坛  这天早上,奥巴马敲响了老板牛顿·米诺的办公室。米诺是奥巴马实习的这家律师事务所的老板。确切的说,他们还不是雇佣关系,因为奥巴马目前还只是个实习生。米诺很高兴看见奥巴马能走进他的办公室,他一直喜欢这个出类拔萃的小伙子,所以在奥巴马实习的这段时间,也一直积极的向他伸出橄榄枝,期待着他能像他那位聪明勤奋的女朋友一样,共同为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但是奥巴马却不是来提出晋升请求的。奥巴马对赚钱不感兴趣,他最大的兴趣是从政。身边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他都对公共服务事业很感兴趣,他打算先从基层做起,然后竞选地方公职,之后再进军国家等级的选举。对此,米诺并不感到十分惊讶。他早就看出面前的这个小伙子有着蓬勃的野心和斗志,他也相信他的能力。如果可能,他甚至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可是,他来找自己究竟是什么事情呢?米诺很好奇。奥巴马接下来的话,让米诺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奥巴马说:“我要带米歇尔和我一起走。”米诺大惊:“你这个臭小子,为什么?”奥巴马平静的说道:“我们订婚了。”米诺楞了一下,他早该想到的。他们的恋情早已经大白于天下,而且与公与私,这两个聪明可爱的年轻人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米诺只好伸出手,真诚的向奥巴马道贺,并且同意放走米歇尔。他也明白,律师事务所这种地方终究也是留不住米歇尔的。她和奥巴马一样,身上都蕴藏着更巨大的能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奥巴马的这次代理辞职可谓是史无前例的。首先,奥巴马并不是事务所里的正式员工,另外,奥巴马和米歇尔也尚未成为合法夫妻,而奥巴马就这样公然的代表起了自己的未婚妻来提出辞呈。这就不难看出,奥巴马身上那种特别的行事风格。而米歇尔也十分配合未婚夫。当奥巴马建议米歇尔也共同参与到公共事业中来时,她辞去了原来律师事务所的职务。并开始着手申请加入芝加哥市长戴利的团队。米歇尔的简历很快引起了市长戴利的副总参谋长瓦莱丽·贾勒特的手里。米歇尔的经历和她惊人相似。当贾勒特把米歇尔约到了办公室里面谈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她们一见如故,把一次简单的面谈变成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面谈。米歇尔很沉稳,很快掌握了面试的主动权。她的举动让贾勒特大为赞赏。当场即决定破格录用她。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贾勒特正式录用米歇尔之前,奥巴马抢先一步对贾勒特进行了“拷问”。因为奥巴马要确保未来的妻子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是顺利的。他想要知道,米歇尔对她的新工作可以期待些什么,这个职位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她会有多大的自主权,以及真正出现政治混战时,贾勒特是否会站在米歇尔身后充当她“坚强的后盾”。三个人在市中心一家餐馆里进行的晚餐。这期间,奥巴马先是用一种轻松的氛围让贾勒特放松警惕,然后一步一步咄咄逼人的开始询问。贾勒特对此并不反感,她和奥巴马的交谈一样很愉快。当时的贾勒特为了能让米歇尔顺利入职,可以做出任何的牺牲。因为无论是市长戴利办公室,还是她个人,都十分需要像米歇尔这样的人才。就这样,几番权衡之后,米歇尔带着奥巴马和贾勒特的双重期许搬进了贾勒特为她准备好的一个小办公室里。米歇尔的表现相当优异,经她接受的都是一些紧急、棘手的问题,而米歇尔总是能够将其漂亮的解决。这正合奥巴马的心意。他很需要米歇尔帮他打开戴利集团的权利之门。而米歇尔通过贾勒特,也将这一点执行得很好。贾勒特帮助米歇尔建立了强大的人脉圈,其中不乏像老布什政府的大使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米歇尔因为表现优异,几个月后便被贾勒特选中去领导芝加哥规划发展部门。这份工作让米歇尔和芝加哥的顶级商圈里的大人物们有了密切接触。她的行事作风在这一时期得到锤炼,优雅与强硬并行。无论对待商家还是下属都是如此。这让奥巴马感到很骄傲。此时的两个人都沉浸在愉快充实的工作中。直到1992年初,奥巴马的外祖母从夏威夷打来电话说,外祖父的前列腺癌症出现恶化,没能坚持多久,他便去世了。外祖父的葬礼过去没多久,母亲也宣布她终于完成了研究进20年的毕业论文。家庭的变动让奥巴马有了新的紧迫感。他必须加紧步伐,向现实生活迈进了。从哪里开始呢?按照当时的情景,显然没有比制定一个婚礼计划更好的主义。8个月前,奥巴马向米歇尔求婚以后再没动静。现在奥巴马突然想认真的兑现这件事,马上招致了米歇尔的一通嘲讽。但是两个人还是开始了认真准备婚礼的相关事宜。1992年10月3日,这个星期六的早晨,有大约130位嘉宾坐满了三一基督联合会教会教堂的长椅。他们共同见证了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和米歇尔·拉沃恩·罗宾逊两人喜结良缘。奥巴马家族的一些亲属和米歇尔的一些新旧同事都参加了这次婚礼,但是奇怪的是,当米歇尔穿着优雅的婚纱缓缓走向正在等待着她的奥巴马时,这感人的场景只让奥玛一人流下了眼泪。其他宾客仿佛未被打动,表现得十分平和。但奥巴马和米歇尔的结合仍然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人们都坚信,这两个人的结合将会产生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婚礼结束后,两人去加利福尼亚度了蜜月。在享受过碧蓝的海水和雄伟的峭壁之后,两人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他们在海德公园附近花了277500美元买了一栋房子。之后在它他们的新公寓里举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晚宴来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除了给人的感觉有点老气横秋以外,奥巴马在逐渐扩大起来的人脉圈里还是十分如鱼得水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奥巴马当时在竭力追逐哈罗德·华盛顿的足迹。并且在1992年11月的大选过程里卖命付出,并最终使大选结果对伊利诺伊州产生有利的、巨大的影响。但此时的奥巴马尚未正式进军政坛,他还在朱迪·麦纳的律师事务所里工作,同时兼任芝加哥法学法学院的客座讲师。之所以会选择为朱迪·麦纳工作,这也是奥巴马为自己今后从政所计划好的一步棋。通过麦纳的帮助,奥巴马获得了空前庞大的人际关系。他在这一时期所结交的重量级人物,在他今后的从政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米歇尔在市长戴维旗下的工作出现了瓶颈期,工作任务没完没了,没有创新。米歇尔感觉激情正在迅速流失。于是奥巴马趁机建议米歇尔,不如离开市政厅。之前,他竭力建议米歇尔进入市政厅,是期望她能在市政厅里探一探路,结识一些像贾勒特之类的政要。米歇尔简直超额完成任务。奥巴马在米歇尔探路的过程里也在慢慢崛起,现在他已经获得“年轻改革家”的美誉,如果米歇尔继续留任戴利集团,那么对他辛苦打造出来的声誉是极为不利的。巧的是,公共联盟此时真正该寻找一位新的执行董事。作为在任董事会成员之一的奥巴马马上趁机推荐了米歇尔。这一步棋让米歇尔入选美国联邦志愿队计划的非盈利激进会负责人。她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比丈夫更加激进和高效。通过公共联盟,米歇尔网罗了大批年轻的活动分子到她的羽翼之下,一时间,米歇尔名声大噪,一度超过了奥巴马。那个时期,很多人都是通过米歇尔才认识奥巴马的。米歇尔是奥巴马非常得力的一枚棋子,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扩大人脉和进军政坛的计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此时,麻烦来了。出版商曾经和奥巴马签约过一本书稿,但是奥巴马长达两年的拖延让这份合同作废了。而且出版商非常通人情的没有逼迫奥巴马偿还已经预付的75000美元的稿酬,实际上,为了偿还庞大的学生贷款债务,奥巴马已经把它们花的一分不剩了。当时的奥巴马已经负债累累,他急需要一大笔钱来维持正常的开销。所以他联系了他的经纪人简·戴斯特,要她帮忙联系另一家出版社。他要把这本书写书来,换得一些稿费来维持生活。对此,奥巴马自信满满。他深信自己撰写的这本书一定能成为畅销书。这些自信并不是毫无依据。早在西方学院时期,奥巴马的文学天分就已经显露。当时院刊《盛宴》上,还记载着奥巴马发过的两首诗歌。一首名为《地下》:水下熔岩洞连洞,猩猩人猿挤穴中。嘻叫畅食无花果,踏碎鲜果兴冲冲。众猩亦食亦踏踩,吱嘎吱嘎响不停。另一首名为《流行》:从座位底下,我拽出藏好的镜子,我笑啊!纵声狂笑,血色从他的脸庞褪去,却涌上我的脸庞,他变得越来越小,我脑海中的一点,仿佛要被榨出,就像指缝里的一颗西瓜种子。奥巴马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来应对这本自传游刃有余,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安静的环境。于是奥巴马和米歇尔请了个长假,特地到印尼的巴厘岛“闭关”。截稿日期迫在眉睫,但是奥巴马距离完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迫于无奈,奥巴马去向他的朋友艾尔斯求救。米歇尔很早就认识艾尔斯的妻子多恩,她们曾在一个律师事务所里共事。艾尔斯和多恩是20世纪60年代最臭名昭著的极端分子,他们是恐怖组织“地下天气”的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曾经制造过30起爆炸事件。艾尔斯的这段激进的历史并未影响他今后的仕途,他曾与戴利有过一次密切合作,重塑本市的学校课程。就是在这次合作里,艾尔斯结识了奥巴马。奥巴马对艾尔斯的过往也并不介意,他关心的是艾尔斯公认的作家天赋。他曾独立编撰过大量文章和论文,也许他能帮助奥巴马度过眼下的难关。艾尔斯也非常欣赏奥巴马身上的活力与魅力,因此他也十分乐意帮助奥巴马捋顺写作思路。艾尔斯可以说对奥巴马的书《我父亲的梦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多亏了他,奥巴马得以如期交稿。经过一些删改和润色之后,这本书于1995年出版。奥巴马的样书拿给家人时,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外祖母十分不喜欢奥巴马把家里的矛盾和紧张氛围过于渲染,而米歇尔则担心奥巴马过多的透漏自己年轻时的吸毒经历会影响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对此,奥巴马持反对意见。他觉得披露自己不堪的过往正是自我救赎的一个部分,这会对那些曾经或正在与毒品挣扎斗争的黑人青年起到直接影响。并且一直以来,奥巴马就觉得自己在草根阶层的威望不够,而他的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能对这个问题起到最迅速和有效的补救。奥巴马也把书寄给了母亲。母亲看到以后很吃惊,没想到儿子竟然对那个抛弃他们母子的人这样的深情和念念不忘。但是她并没有为此抱怨过多,她有自己的生活,充实而精彩。有一次,她和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感到胃部尖锐的疼痛。几个月后,她被确诊为晚期子宫和卵巢癌。这个消息让奥巴马近乎崩溃。后来他回忆道,如果他当时觉察到母亲身体上的不适,那么他就不会把自己的第一本自传完全倾向于对父亲的情感表达。他也很爱她,但是他没来得及在书里将这份感情记录下来。这本书完成一个,家庭财政问题得到暂时缓解。奥巴马的目标更加清晰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竞选公职。而上天也让他如愿了。立业。(本章完)第22章 当选州议员  1995年初,伊利诺伊州的众议员梅尔·雷诺兹被指控与一个未成年的竞选工作人员有染。雷诺兹因此被定罪,并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这样一来,雷诺兹的职位便出现了空缺。这是一个肥差,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这些人里,有一位黑人州参议员对雷诺兹的职位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她就是55岁的爱丽丝·帕尔默。以奥巴马当时的实力来看,参与到雷诺兹的竞选中去是完全没有可能胜出的。但是一旦爱丽丝·帕尔默去竞争雷诺兹的参议员位置,那么她的职务便空了出来。这才是奥巴马选中的目标:他要的是爱丽丝·帕尔默的州参议员席位。这是奥巴马的第一次竞选,机遇和挑战并重。不久,奥巴马被正式任命为“芝加哥安南伯格挑战计划组织”的主席,5天之后,爱丽丝·帕尔默正式宣布她要参与国会议员的竞选。与此同时,她明确表示支持奥巴马继续角逐她在斯普林菲尔德的职位。与此同时,奥巴马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在市场上迅速畅销,它大大加强了奥巴马在芝加哥民众中的社会声望。前景可谓一片大好,奥巴马占据着天时地利的优势。9月19日,200多名支持者聚集在酒店里,听奥巴马宣布自己获得候选资格的消息。这家酒店是位于海德公园附近的华美达湖滨酒店,13年前,正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哈罗德·华盛顿宣布他要竞选市长。爱丽丝·帕尔默也在人群之中,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奥巴马的支持:她帮助奥巴马与几个关键选区的运营负责人建立了良好关系,她还建议奥巴马举行一系列的咖啡茶会,好把自己介绍给选民们。在之后的咖啡见面会里,一些东道主们纷纷对奥巴马寄予厚重的期望。“你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们说。为了顺利开展竞选活动,奥巴马必须筹备大量资金来作为活动经费。他找到了之前有过合作的叙利亚籍房地产开发商托尼·雷兹科。他需要托尼·雷兹科为他支付庞大的活动经费。而托尼·雷兹科之所以愿意痛快的和奥巴马合作,完全是源于米歇尔。米歇尔担任市长戴利的经济发展协调员时就结识了托尼·雷兹科,两人合作十分愉快,并在后来发展成为熟络的朋友关系。这份友情给准备参加竞选的奥巴马帮了大忙。距离竞选还有五个月的时候,奥巴马的妹妹玛雅一直从夏威夷打来电话报告母亲的病情。米歇尔提醒奥巴马,应该抽时间去看望一下母亲。她觉得安的病情并不乐观,很有可能,奥巴马错过这次机会,就会留下遗憾的。但是安极力否认自己的病情已经恶化,儿子在竞选州参议员,这是比她生病重要百倍的事情。她没理由成为他的阻碍。1995年10月16日,伊斯兰教国家领袖路易斯·法拉汉在华盛顿组织了一场百万人大游行。奥巴马和米歇尔都参加了这次游行,一返回芝加哥,奥巴马就联系了《芝加哥读者》周刊记者,谈到了自己对这次游行的看法:“从历史角度看,美国黑人已经转向黑人民族主义了,因为他们感觉被主流社会所拒绝了。而美国白人对黑人面临的深刻问题全然无动于衷。我所看到的,是一种‘美国黑人要团结起来’的强大召唤。我们应当相互承认,并争取我们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奥巴马激情澎湃,但是这激情很快背母亲的去世打压了下去。1995年11月7日,母亲安去世了,享年52岁。奥巴马的懊悔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因为忙于竞选而没能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但是悲痛归悲痛,竞选迫在眉睫。而且新的问题出现了。雷诺兹“第二国会选区”议席的初选马上就要开始了,所有人都无比清楚,爱丽丝·帕尔默并不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最后她必将以失败告终无疑。一些经验老道的前辈们提醒奥巴马,最好不要竞选连任州参议员了。这样就可以化解这个尴尬的问题:爱丽丝·帕尔默就不必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了。前提是,奥巴马要“让贤”。起初奥巴马只是同意考虑下前辈们的提议,毕竟他初来乍到,没有任何经验和背景。但是随着竞选经费的到位,招聘竞选办公人员的到岗,奥巴马的斗志已经势不可挡。他坚决的拒绝了让他退出的建议,他已经开始动身了,那么就只能走到底。奥巴马的坚决惹怒了爱丽丝·帕尔默。当初还是爱丽丝为他铺就了一小段竞选路,现在他非但不念及旧情,反而执意让她无法下来台面。爱丽丝·帕尔默毕竟是老江湖,很快想到一个办法:让选民们联名上书,要求奥巴马退出竞选。当然,这一切都是爱丽丝·帕尔默的支持者们暗中怂恿的。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到了足够的签名。这让奥巴马暗自吃惊,但他也反应灵敏的化解了这件事:经过仔细审核,不难发现那些签名有许多是不合乎规格的。也就是说,那些签名没有法律效力,因此也就是不奏效的。这样爱丽丝·帕尔默一下子载在了这些违规的签名上。毫无任何悬念的,奥巴马成功当选伊利诺伊州民主党的州议员。奥巴马的遵纪守法让他在这次恶性竞争中打出了一副漂亮牌,刚上任之初,他的诚实就为他赢得了超高的人气。这一年春天开始的时候,奥巴马在斯普林菲尔德宣誓就任州参议员。就选票数量来看,奥巴马是具备足够优势稳坐州参议员的位置的。但是他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同僚们可不这么认为。这个愣头青一样的年轻人刚一上任,就搞掉了其他参选者。对于其他人来说,奥巴马无疑是一个威胁。在州议会大厦里,到处充斥着这种不友好的氛围。这里的要员们早已经习惯了幕后交易的腐败风气。奥巴马到任时,州政府被牢牢控制在“四长”手里: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和两个少数种族领袖。而从未接触过政坛黑暗面的奥巴马一直保持着他的单纯,既没有办法跟随那种猖獗的腐败风气,也没办法得到“四长”的重视。但是奥巴马已经下定了决心:誓死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这个决心让奥巴马急于表现自己。他找到了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民主党领袖埃米尔·琼斯,向他索要任务。“你知道我喜欢努力工作,”奥巴马说“所以,别客气,交给我任何艰难的任务吧。”这里几乎没有人会积极主动的要求去要求做一件正经事,琼斯当然很高兴,当即就把竞选资金改革法案交给了他。接到新任务以后,奥巴马马上投入作战状态,他开始日以继夜的寻求一个可行的方案。而在同僚眼中,奥巴马的行为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琼斯丢给他的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太棘手,很多人都趋之若鹜。奥巴马非但不逃避,还表现得热血澎湃,他的积极热情让周围的同僚们很不爽,议会大楼里经常爆发争吵不休的“口水战”。同僚们都觉得奥巴马是个在拼命假装无所不知的自命不凡的家伙。他们经常抨击奥巴马,不要因为你来自哈佛大学,就自以为知道一切!有好几次,奥巴马对这种近乎挑衅的质问无法控制情绪,甚至握起拳头扬言要揍对方。偏见永远是偏见。为了不被这种偏见继续埋没,奥巴马有意的参与到社交圈里里,和他的新同事们打成一片。但他选择的社交对象大都是白人立委同事们,而刻意避开了黑人同胞参议员们。奥巴马心里清楚,他在他们那里只能获得偏见,而不是他所需要的友好和支持。新环境需要一些新改变,奥巴马在表面的改变上下了一些功夫。比如他听从了他的政治顾问丹的建议,换掉了一成不变的斜纹棉布衣着,换掉了宽领黑色丝绸衬衫、牛仔裤和BASS鹿皮平底皮鞋。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乖顺了穿上了更为搭调的马球POLO衫,卡其布夹克、高尔夫球鞋,带着棒球帽。在食物的选择上,奥巴马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整。原来他只和夏布利葡萄酒,现在换成了啤酒,用一种从塑料瓶里挤出来的法国的黄芥末代替了法国第戎芥末,并放弃了牛角面包,改成甜甜圈。从内心里,奥巴马也开始接受芝加哥。他尝试用一种宽容的,带有亲情的态度去观察它:他试图从这里的很多中西部中产阶级白人的身上,去寻找他在祖父母的影子。他尝试理解他们,尝试理解他所代表的黑人民众们。这种感觉让他弄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娶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这个国家政治辩论中充斥的很多分歧,其实是完全可以弥合的。奥巴马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以至于他完全忽略了家庭的存在。这时的奥巴马和米歇尔是异地分居的。因为奥巴马必须要到斯普林菲尔德来办公,米歇尔要留在家里——她也有她的工作。两个人刚开始在一起生活时,婚姻生活远远没有想象中甜蜜。整体说来,奥巴马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如何过普通生活的人。首先,他对金钱的意识十分淡薄。他不在乎钱从哪来,够不够花。他最介意的事情不过是把发票收据之类的东西递给米歇尔,要她做好记录。一定要做好明确记录,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报销那些合法的经营费用。奥巴马可不想给自己的从政生涯里留下偷税漏税的污点。他对钱财的漫不经心让米歇尔几乎抓狂,这就意味着米歇尔不得不紧张起家庭的收入情况,这让她的挫败感日益渐增。以至于奥巴马的外祖父母听说这件事情后,都非常同情米歇尔:“巴利根本没有经济头脑,确实是这样的。”和财政情况一样让米歇尔烦心的是,奥巴马那可以称得上恶劣的卫生习惯。他从不自己的袜子和内衣。用过的湿毛巾随处丢在地板上,水杯茶碗散放在房间各处。所有琐碎的家务都留给了米歇尔。通常情况下是,米歇尔忙碌一天,10点钟准时上床睡觉了,而奥巴马还在熬夜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才上床睡觉。更让米歇尔崩溃的是,他还鼾声如雷。奥巴马的烟瘾也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而严重了。米歇尔觉得,烟瘾才是所有坏习惯中的罪魁祸首,是这个恶习带来了所有的杂乱。她不得不忍受塞满了烟头的烟灰缸,以及弥漫着他们公寓墙上的病态的黄色。那是奥巴马的二手烟留下的痕迹,这痕迹也出现在他自己的牙齿和手指上。让米歇尔完全痛苦的这些小细节,奥巴马从来就没注意到过。他每次都很无辜的朝米歇尔嘟囔:“你为什么老用这些屁事儿来烦我,我正忙着改变世界呢?”而这只会让米歇尔更加抓狂。她明明也和他一样卓有成就,她也在外边改变着世界,凭什么老让她来收拾残局呢?这种不和谐的婚姻生活终于在奥巴马就任州参议员以后告与段落。奥巴马在斯普林菲尔就职以后,他们两人就不得不每天依靠电话来分享生活中的细节。和刚刚恋爱时不一样的是,米歇尔再也感受不到甜蜜的爱情,相反,她的心中充满了失望和伤心,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孤独。米歇尔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为了这个念头,她减轻了一部分工作量。1997年11月,米歇尔怀孕了。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奥巴马时,奥巴马兴奋极了。这是他第一当父亲,他高兴得简直像上了月球一样。(本章完)第23章 挑战失败 (1)  1998年,大女儿玛丽娅出生。因为太过兴奋,奥巴马忘记了带礼物。当他火速冲到医院看望了一眼他们那个棒极了女儿和米歇尔时,便驱车赶往海德公园购物中心,近乎疯狂的冲进礼品店,甚至惊动了礼品店的老板。奥巴马兴奋难抑的向老板咨询改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好。这是他第一次当父亲,没人责怪他的莽撞,人人都看出来奥巴马有多么疼爱他的女儿。初为人父的感觉是世上最神奇的感觉。那一段时间里,因为州议会不在会期,所以他得以留在芝加哥。也不用教课、长时间的开会、准备他的演讲,米歇尔也有空闲,她已经休了产假,有大把空余时间。于是,奥巴马和米歇尔得以尽情享受初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给她唱歌,轻轻晃着在摇篮里熟睡的她。他们还给她拍了无数照片,甚至担心拍得太多了会不会影响到她的视力。他像大多数父亲一样,抱着女儿四处炫耀。夫妻俩将时间合理分配:作为夜猫子的奥巴马午夜起来起来为女儿热奶瓶、换尿片。而母亲是个“早起鸟”,通常一大早就起来照顾小玛丽娅。这种平静美满的团圆生活随着秋天的来临而结束。奥巴马不得不赶回斯普林菲尔德,每周工作4天,有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奥巴马的骤然离开让米歇尔极度失落,尽管他们请了个保姆照顾孩子,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要米歇尔独自扛起重担。而且,米歇尔还要承担8小时的工作量。当初为了顺利怀孕,减轻工作压力,米歇尔依然辞去了公共联盟的职务,而选择到芝加哥大学就任学生服务部门助理教务长的工作。在芝加哥大学的舞台上,米歇尔再度展现了她过人的能力。通过推动大学本科生走出舒适的象牙塔,到外面的社区参加志愿者服务,她打破了存在了几十年的“怨恨壁垒”。工作上的成就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孤独。她对奥巴马充满了失望,渐渐的变成了满腹牢骚。奥巴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反应,米歇尔对奥巴马的要求有点过高了。奥巴马一直在竭尽努力的改进,但是依然得不到米歇尔的肯定。不仅生活中如此,奥巴马接下来的一个计划,更是遭到了米歇尔狠狠的反对。奥巴马要挑战现任民主党国会议员博比·拉什,取代拉什在党内的提名。米歇尔从小在芝加哥南部长大,她比奥巴马更清楚拉什的实力:前黑豹党成员,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成员,拉什在本选取的选民中非常受欢迎。奥巴马想击败拉什,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对意见并不仅仅来自米歇尔。奥巴马的顾问丹也曾警告过奥巴马,挑战选民们受爱戴的在任候选人,会引起选民们的极大不满。有的选民甚至中伤奥巴马,说他是犹太人派来的。言语中不乏对奥巴马的抨击和指责。归根结底,奥巴马对于黑人的经历还了解得太少了。挑战拉什,多少有点不自量力。但是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告声音并没有组织奥巴马。不是迎接新挑战,就是面临出局。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奥巴马开始寻找自己身上的优势来对选民们进行游说。但是他显然选错了着重点。奥巴马那一套十分明显的“我是屈尊来参加竞选”的言论,更加助长了人们对他的不满。他总是在强调“我放弃了律师事务所的高新职位来竞选公职。”但是这一点完全打动不了选民们。当这一举动不奏效时,奥巴马又采取了另外一个谋略,那就是米歇尔。在游说选民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被高频率的提及:你的妻子是白人还是黑人。奥巴马总是自豪的回答他们,他娶了一个生于长于南岸的黑人女子为妻。每当他这样作答,他就能明显感觉到,选民们会对他报以完全不同的,友善的态度。尽管反对老公的决定,但此时米歇尔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帮奥巴马的忙了。米歇尔面对选民时,总是亲切的同他们开玩笑:你们再找不到比我更黑的人了。但私底下,米歇尔很为奥巴马所遭受的不公平而不满。她比谁都清楚奥巴马所做的努力。他为这份工作付出了一切,而选民们对他的不友好简直可以算的上一种侮辱。奥巴马这里,也在积极寻找他不受选民认可的原因。其实原因很明显:奥巴马的演讲风格带有明显的书生气。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住在海德公园附近,那里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因此奥巴马的演讲风格总是能在那里获得认可。但是在这里就不同,奥巴马面对的是黑人教堂里一群没什么文化的黑人妇女,奥巴马却一直把他们当做法学院的学生去沟通和游说,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这些没文化的黑人妇女、黑人男人,才是奥巴马所要面对的核心选民。因此,奥巴马所急需要改变的,是他在选民面前的演讲方式。所以他必须放松下来,培养一种亲和力。正当奥巴马想方设法的酝酿这种亲和力的时候,更大的压力袭来了。竞选活动期间,拉什的儿子不幸遭遇枪杀,竞选运动接近尾声时,拉什的父亲也去世了。拉什原本就是备受选民爱戴的议员,如今遇上了这样重大的变故,更是让选民不对其报以同情都难。连奥巴马的老朋友都表示:在我们这个团结的社区里,有人遭受了这样的不幸,无论他是议员还是平民,我们都不会置之不理的。这就在客观上加重了奥巴马的劣势。奥巴马经过艰难的抉择,终于决定采纳米歇尔的建议。在夏威夷参加了家庭年度聚会后,没有立即返回芝加哥参加对枪支管制立法的投票。这等于在向人们无声的宣布:他有意退缩了。竞选的最后一周,连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出面表示支持拉什。在一档关于黑人的广播节目里,克林顿慷慨陈词:“我在此促请博比·拉什回到国会,在那里,他可以继续他的战斗,为我们的孩子迎接二十一世纪。伊利诺伊州和美国都需要博比·拉什回国会。那一刻,坐在收音机前的奥巴马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没戏了。生平第一次,奥巴马真切的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志气满满的比赛中被抢跑了一样,完全的孤军奋战。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主持公道——人们才来不及研究奥巴马究竟是败给了他的竞争对手还是他对手身上所发生的那些悲剧。奥巴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个角落坐下,沉默的舔舐伤口。花心思想想自己今后行进的方向,想想如何能获得更多政治领袖们的支持。这本来是个契机,在米歇尔看来,奥巴马完全可以趁机暂作休息,找个地方去赚点实在钱来贴补家用。她实在是太看重未来的不确定和风险了,这大概和她父亲的病有关。但奥巴马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紧张和压力,哪怕选举失败,但,谁又不曾遭遇过失败呢。奥巴马充分调动了他的乐观情绪,决定继续回到斯普林菲尔德,去挑战,去赢回。(本章完)第24章 挑战失败 (2)  这一次,奥巴马学乖了。办公室里的厚黑学,尽管他不是十分乐意,但也多少学习了一点。并且能充分的学以致用。接下来的伊利诺伊州总检察长的竞选,奥巴马理智的拒绝了。这是他以退为进的一个策略。他需要多一点的时间来巩固自己在斯普林菲尔德的联盟,而不是急吼吼的投入下一场战斗中去,让人们真的以为他是个不知死活的狂妄小子。奥巴马选择按兵不动,但是私下里,他开始向他的“政治教父”埃米尔·琼斯积极靠拢。在奥巴马和拉什的较量中,琼斯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支持奥巴马,不过他们比盟友和朋友更为亲密的关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琼斯是与米歇尔的父亲同一时代的人,他在南安社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27年前,琼斯就有意识的着手建设自己的组织,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7年后,这支队伍终于有了它的用武之地,琼斯决定从“四长”手里夺回参议院,让立法会重新回到民主党人的手里。奥巴马大概觉察出琼斯的意向,于是频繁找机会促进两人的感情。他把琼斯比作自己的“政治教父”。而琼斯听后也非常配合,甚至把自己的手机铃声换成了当时热播的电影《教父》的主题曲。奥巴马再也不必遮掩他的政治抱负了。他的政治雄心可谓“赤裸裸”:他义务为声名卓越的“仙人掌研讨会”工作;他督促选民参加更多的社区活动,以此来更深入的了解“社会资本”这类抽象的问题。奥巴马拼命的努力,逐渐的开始寻回败给拉什所失掉的信心,他再度开始在人们面前侃侃而谈他的计划了。但是因为他刚刚战败没多久,没人认真的相信他会在短时间内赢回,更多的人会拿他打趣,戏称他为州长。政治让奥巴马非常忘了。他一点也没有想起来,家里还有一个抱怨连天的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且很快,另外一个也将诞生了。像众多年轻的职业母亲一样,米歇尔在养育女儿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主要的家长责任。但是同妻子比起来,奥巴马显然没有那么快进入角色。米歇尔虽然才貌双全,办事能力一流,但是在繁重的家务面前,也会素手无措,狼狈不堪。恋爱时期的甜蜜早已经消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尽失些生活里的琐碎,光是应付女儿这一项,就够米歇尔忙碌的了。2001年6月10日,他们的第二女儿萨沙出生了。小女儿并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婴儿,她总是在深经半夜爆发出响亮的啼哭。米歇尔总是第一时间从床上跳起来,迅速赶往女儿的房间。而奥巴马就算偶尔在家,也每每都会赖在床上,幻想他三个月大的宝贝女儿能很快就能被哄好,好让他能重新进入梦乡。但是萨沙没那么容易被哄好,她持续的啼哭使得奥巴马不得不挣扎着从床上起来。被打断睡眠太痛苦了,每次他忍不住抱怨米歇尔:“天啊,你就不能让她安静一会儿吗?”米歇尔通常不说话,只用恶狠狠的目光回应他。对此,奥巴马已经见怪不怪了。相对于米歇尔来说,他对于这些家庭内部矛盾更为迟钝些。这一年九月是个多事之秋。国内爆发了耸人听闻的“9·11”事件。飞机像怪物一样撞进了钢筋和玻璃筑成的高楼里。双塔缓慢的倒塌成为废墟。街道两边满时无人认领的覆满灰尘的尸体。恐惧和痛苦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作为一个对这个国家时刻关注的政客,奥巴马从这场灾难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9·11”事件以后,奥巴马第一时间回到家里奋笔疾书,撰写他对这场恐怖袭击见解的文章。在《海德公园先驱报》上,奥巴马这样写道:“尽管我们很愤怒,但我们必须确保美国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会顾及那些海外无辜平民的生命。我们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反对用偏执或歧视来对待我们中东裔的邻居和友人。最后,我们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一艰巨任务上,那就是,如何提升全球苦难的孩子们的希望和前景。”奥巴马曾经亲眼目睹过社会底层人们的绝望和混乱。他深信这种绝望和混乱能够扭曲那些无家可归,正在承受着失去双亲或者目睹着这场灾难的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太容易陷进暴力和绝望中了,他们不应该看到像“9·11”这样赤裸残酷的事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奥巴马能在这个特殊时期发表这篇文章都是明智之举的。这就不会让任何人怀疑他会产生牢骚——实际上,像曾经的对手拉什家的巨大变故一样,“9·11”这场灾难对奥巴马个人来说,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报纸上的各大版面都被本·拉登占据了。而在此之前,民主党候选人的首席媒体顾问埃里克·安德斯坦的原计划是让奥巴马登上报纸重要版面的。他是少有的支持奥巴马参与竞选,无论是全州范围的竞选还是全美范围内的竞选的人。但是“9·11”事件一发生,“政治动向”已经全变了。总不能让选民们不去关注国家的灾难,转而去支持一个无名政客的竞选吧。这是不合乎情理的,奥巴马只能自认倒霉。两次遭遇“天不逢时”,奥巴马也开始产生怀疑了。他开始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果在他40岁的时候,他的政治生涯骤然而止了该怎么办。他羡慕那些年轻的白人政治家们,也许他们的仕途不像他自己的这样,充满了“霉运”。这一天,米歇尔打来电话,更加加重了奥巴马的灰色心情。米歇尔差点哭了,原来他们的保姆准备辞职,这对于之前严重依赖保姆的米歇尔来说可是个致命的打击。她在电话里不停的追问奥巴马:“我该怎么办?”。奥巴马长长的叹一口气,真是雨天偏逢屋漏雨,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到了关卡,不由得他再坐视不管了。奥巴马此刻也开始看清自己的窘迫境地:政治上处处不顺,没有任何喜人的进展。家庭里呢,小女儿萨沙在9月的时候得过一次脑膜炎,那场疾病让来自妻女的需求变得更加紧迫:她们需要自己,还有钱。也许,现在也该是专注于家庭的时候了,他从前几乎没怎么专注过。现在新生命降生了,除了惊喜,还伴随着更大的经济负担。那一阵子,奥巴马有意减少了政治活动。开始出门去找一份能赚钱的工作。他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毕竟想到庞大的育儿费用、私立学校的经费、女儿们的大学费用,他也没有更好的出路。奥巴马想找高薪工作从来都不是难事。他曾经在乔伊斯基金会凡人七年的董事会成员。只不过之前他只是一个挂名的头衔而已,不负责经营。现在,只要他愿意竭诚为乔伊斯基金会盈利,那么他的年薪会飙升到30万美元。他所面临的所有家庭问题都会因此迎刃而解。考虑的过程中,奥巴马一直犹犹豫豫的。直到洽谈进行到了最后一分钟,奥巴马才猛然惊醒——他完全不想要这份工作。完全不想要。实际上,这是奥巴马欠缺经济头脑而带来的一个错误的决策。奥巴马完全可以应下这份工作,蓄势以待。他可以以这个工作为倚靠,积累资金,建立关系,最后实现他卷土重来的小目标。但是奥巴马在衡量这个决定的时候多少有些偏执了。他只做到了参议员而已,这就急流勇退了吗?不,这不是奥巴马的作风。他的勃勃雄心促使他一直向前,连拐个弯都不行。所以,他放弃了30万美元的年薪,重新回到他的战场上,寻找新的突破口。突破口总是有的,政坛总是不会让奥巴马这样的有心人失望。(本章完)第25章 还是要竞选 (1)  这是午休时间,咖啡店里的安静气氛让劳碌了半日的人们身心放松。角落里的这一桌上,坐了几个西装革履,脸上仿佛刻着“精英”两个字的男人。他们可一点都不愉悦,个个眉头紧锁,低声训斥着其中的一个英俊的黑人。被围攻的人正是奥巴马。他的偏执开始让朋友们不得不担忧了。米歇尔用她近乎崩溃的状态在向奥巴马无声呐喊:你该关注一下你的家庭了!一个朋友苦口婆心的劝戒道:“你看看你,都让米歇尔承受了些什么,她对你这么生气,你会毁了你的婚姻的。”另一个朋友也用相同的口吻说道:“算一算你有多少个晚上没陪在她们三母女的身边了,你难道不会有一点愧疚感吗?”愧疚感是有的。每每想到让米歇尔独自承担家庭重任,想起女儿们那些仰起来的,可爱但遥远的脸庞,奥巴马心里就会有一种灼烧般的疼痛。可是政治已经让他的野心便得坚硬如铁。他的斩钉截铁已经是任何人都动摇不得的了:他要去竞选。无论如何都要去。奥巴马对他的朋友,米歇尔的前老板牛顿·米诺说:“我想成为参议员。”“可是你已经是参议员了啊。”米诺不解。伊利诺伊州的州议员,他不是做得有声有色么,尽管困难重重却激情不减?奥巴马坦白:“我想做的是美国国会的参议员。”失败,他经历过了。努力,他付出过了。尽管阻挠声依然喧嚣,但是奥巴马打定主意,还是竞选。而且这一次,他找到了突破口。这是他从芝加哥市长戴利那里得来的小道消息。在伊利诺伊州的仙人共和党参议员里,有一位名叫彼得·菲茨杰拉德的参议员,政治根基相当薄弱。奥巴马可以从他这里入手。彼得·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族后裔。1998年,在和参议员罗卡·莫斯利·布朗的角逐中胜出。彼得·菲茨杰拉德与自己的党派领导之间总是冲突不断。联邦基金曾经授权在斯普林菲尔德建立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图书馆,以及9·11后对航空业的15亿美元紧急资助。彼得·菲茨杰拉德的意见总是与众人相悖,事实上,他也是美国参议院中唯一投票反对救助的议员。彼得·菲茨杰拉德的特立独行与奥巴马的与众不同的奋斗程度截然不同。他太过自行其是,无论是是伊利诺伊州还是在华盛顿,这让他的支持率锐减。奥巴马锁定彼得·菲茨杰拉德这个“突破口”时,他的支持率已经接近历史最低点。共和党领导人威胁彼得·菲茨杰拉德,要推荐候选人在预选中挑战他,也许参议员罗卡·莫斯利·布朗会趁机赢回当初他输掉的位子。但在奥巴马看来,哪怕罗卡·莫斯利·布朗真的赢了,他也会在2004年的选举中被民主党人收回。而奥巴马,正是执行这个结果的民主党人。奥巴马第一次对牛顿·米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轻而易举的就赢得了他的信任。他对奥巴马的雄心和胆识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首席大法官奥利佛·温德尔·霍尔姆斯曾说过,富兰克林·罗斯福有着‘一流的气质,二流的智力。’而奥巴马拥有一流的气质和一流的才智。这次竞选,是一个风险风险非常大的赌注。但我还是建议他去努力争取。”像牛顿·米诺这样看好奥巴马的人并不多。奥巴马的胆大妄为把他们都吓坏了,他在州议员的竞选中已经一败涂地了,现在他要挑战国会参议员。这使得多年来拿他竞选总统“开涮”的人们不得不认真的嘲笑他一把了。2002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奥巴马都在拼命游说他身边的朋友们。这些朋友包括:他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大多数扑克牌友、一些重量级的筹措捐款者、学者、基金会的董事成员和或按自由派们。最总,奥巴马成功的说服了这些嘲笑他的潜在支持者们:只要筹集到一千万美元,那么她就可以组织起有效的竞选活动。他信誓旦旦的向朋友们保证自己会获胜。前提是,这些富人朋友们肯慷慨解囊。奥巴马自信这么多年来他苦心经营的人脉圈一定会帮上忙。但实际上,这些富人朋友们仍有相当一部分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还在犹豫,奥巴马究竟有没有一点机会。不过是区区前任《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纵然经历过政坛厮杀,并且重新振作起来。但他即将要面对的毕竟是更加激烈无情的美国参议院竞选,在那里,要么赢得彻底的胜利,要么输得一败涂地。在所有人里,奥巴马不会忘记他最需要游说的一个,那就是米歇尔。如果没有米歇尔的支持,致使家庭矛盾激化直至破裂,那么将会给他的仕途徒增波折。当然,奥巴马是不会让这种局面发生的。他尝试着站在米歇尔的角度,体谅她这么多年来的苦衷:“我知道,我的政治抱负一直是你巨大的负担。但我真的认为,我极有可能赢得这场竞选。只要你愿意额我一起走这一趟。如果我失利的话,我将从此放弃政治。这样的“毒誓”米歇尔还是头一次听到。奥巴马说得这样郑重其事:要么平步青云,要么从此出局。米歇尔端详了奥巴马的脸良久,发出沉重的叹息:其实她十分怀疑,哪怕她拒绝答应他去参加这次竞选,奥巴马也还是一样会执著前往的。除了支持他,她没没什么更好的选择。眼下的问题是,到哪里去筹集一千万美元呢?上一次在竞选伊利诺伊州众议员的过程里,奥巴马曾经以个人名义贷款9500美元,竞选结束后,他已经身无分文。而且还要面对联邦选举委员会关于他经费的提问。他还向自己的竞选委员会提供了11100美元,用以偿还那些为自己提供了过多捐赠经费的人。他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将贷款还清。除了这些贷款,在其他方面,例如家庭开支上,他们仍旧负债累累。如果他此次再度败北,那么他们一家的债务情况将会进一步恶化。退一步讲,如果奥巴马胜出了,那么这将意味着他要到首都华盛顿去工作。也就是说,他和米歇尔将要支付两处住房的开销,一个在芝加哥,一个在首都。米歇尔摊开手,盯紧奥巴马:“你将如何负担这一切开销?”奥巴马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挠着头,反问道:“不如我再写一本书?我猜,我只要再写一本书就够了吧。”这是奥巴马唯一能想到的,既不影响他竞选又能赚钱的经济来源。且不说奥巴马的第一本自传《我父亲的梦想》足足用去了五年的时间才完成,最终获得一个尚可的销售成绩——1万册。单是现在,如果他要投身于国会竞选,试问,他哪里来的时间去完成他所说的这本赚钱的书呢?米歇尔仿佛看穿了奥巴马孩子式的逃避。她耸耸肩,说:“总会找到办法的,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的。就这样继续吧。”没有奥巴马所担心的强烈反对,也没有期待中的精神抖擞。按照当时米歇尔和整个家庭的状态,这已经是她能给出的最好答案了。此时的米歇尔也渐渐清醒了。她认为自己必须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减轻压力。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牢骚,最后那将有可能毁掉他们共同努力建筑起来的生活。为了减轻米歇尔的负担,奥巴马提出聘请一位全职保姆,米歇尔也接受了她母亲一直以来主动要求帮忙照顾两个外孙女的建议。有了一定自由的米歇尔也开始考虑重返战场。恰好此时,芝加哥大学医院院长麦克·赖尔登邀请她做社会事务部执行董事,米歇尔接受了,就这样得到了年薪约十一万美元的工作。之后,她着手在芝加哥大学医院继续推行她之前的工作能力,她想在医疗中心全体职员与周边社区居民之间,加起一座沟通桥梁。为此,她经常派医院的志愿者去社区工作,还会邀请社区志愿者来医院做下回馈。社区周边的保健诊所也在米歇尔关注的范畴之内。诊所里的人们都说,他们之前从没见过这样的人。米歇尔热情而且高效,她会直接询问诊所里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什么。然后迅速的弄清怎样才能帮助他们。米歇尔的这些行为大受民众所喜爱。不仅如此,米歇尔也常在小事上表现出惊人的办事能力。比如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愤怒的患者和啼哭的幼儿安抚好。见过米歇尔处理这些问题的人都表示印象深刻。工作带给了米希尔支撑点。她重新寻回了自信和对生活的兴趣。她的抱怨和牢骚明显减少了。同时,投入到芝加哥大学医院工作也让米歇尔再度感觉到了公共事业的必要和崇高。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米歇尔由原来的“怨妇”角色成功过渡到了“最佳支持者”。奥巴马为此很欣慰,家庭稳固了,他可以心无旁骛的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了。(本章完)第26章 还是要竞选 (2)  奥巴马的下一步策略便是仅仅“跟住”他的政党所提名的州长候选人。他称这项策略为“搜集借据”,也就是说,奥巴马想通过帮助他人实现政治目标来为自己搭建政治联盟。这是奥巴马的强项,善于从战略层面思考,能够看到宏观的大前景。最初,奥巴马“紧跟”的州长候选人是黑人总检察长罗兰·伯里斯。但不够走运的是,罗兰·伯里斯很快就在与众议员罗德·布拉高维杰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奥巴马马上调转舵头,转向了罗德·布拉高维杰。罗德·布拉高维杰的岳父是一个有远见的高明人物,在他的撮合下,奥巴马加入了罗德·布拉高维杰的内部顾问圈子。他们每周开会碰头,很快敲定了大选了规划。奥巴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帮助罗德·布拉高维杰就任。他在当地的电视节目中出现时,不遗余力的力捧罗德·布拉高维杰。2002年11月,罗德·布拉高维杰出任州长。就这样,新任州长成了奥巴马的新政治盟友。和从前那些泛泛的,对奥巴马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的合作伙伴不同的是,罗德·布拉高维杰完全被奥巴马的能力所折服。他出任州长后,第一个表示感谢的人就是奥巴马。除了远见卓识,奥巴马的惊人政治睿智也让他佩服。当位了政党利益而重新划分选区时,奥巴马表现出了巧妙的策略和手段。罗德·布拉高维杰忍不住盛赞他:“在这一切表象下面,他是一个真正的街头斗士。他知道如何运用政治系统。”但是,仅仅向他的政治盟友们“打白条”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年惨败给博比·拉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奥巴马欠缺对方那种朴实有效的工作方式。奥巴马的工作方式太过学院化了,谨小慎微,充满学术化,用来对付学术界同僚和基金会董事们倒是不错,但是想打动广大的底层民众,还差得远了。并且,奥巴马因为自身具备比同僚多一些的文学天分,又是个演讲高手,他在回答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总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这个举动给人们的感觉是傲慢自大,好像在高高在上的训导他的听众。而奥巴马所要面对的观众是社区群众,他必须从他高傲的演讲台上走到群众中间,聆听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讲话方式。米歇尔在这个时候给奥巴马提出了绝佳的建议,他应该去找耶利米·赖特牧师,更好的学习下演讲技巧。耶利米·赖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演讲者。他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总能够成功打动人们。9 ·11事件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耶利米·赖特在三一联合会教堂发表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演讲。对于这场夺走了3000美国人生命的恐怖袭击,他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轰炸了广岛,我们轰炸了长崎,我们用核武器戕害的人,远远超过在纽约和五角大楼的上千人命。而我们却从来没有眨一下眼睛。我们用国家恐怖主义来反对巴勒斯坦人和南非黑人,而现在我们愤怒,只是因为我们在海外的所作所为被照搬到了我们自己身上。美国的懦夫们,是遭到报应的时候了。”耶利米·赖特就是敢于发布这种振聋发聩的煽动性言论。但是这不是奥巴马和米歇尔关注的焦点。他们要学习的是,即便是煽动性言论,耶利米·赖特牧师依然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三一联合教会听他的演讲。奥巴马所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感染力。接下来的每个星期天,奥巴马全家都会想虔诚的教友一样坐在耶利米·赖特牧师的教堂里,充当热心的参与者。参加这种一呼百应的传统活动,也是整个美国黑人教堂的招牌动作。对于耶利米·赖特牧师演说时的雄辩言辞,他的手势和节奏,奥巴马钻研得十分认真。究竟是什么让耶利米·赖特能够将这些演讲技巧灵活的运用起来,无论是潇洒自如的乡土格言还是朴实无华的街头方言俚语,经过他的加工,总能打动成片成片的黑人。奥巴马具有非常高的悟性,学习别人的优势对于他来说不是难事。他很快看懂了,为黑人群众演讲,应该有独特的节奏。一定要以不同的方式给出反应,黑人群众们的节奏是什么样的,他自己也要跟上,并配合。奥巴马学会了。他开始回到3年前把听众弄得昏昏欲睡的南岸教堂和会所大厅,卷土重来,尝试他的新演讲风格。每一次,奥巴马都不忘记向自己的老师耶利米·赖特致敬。后来,奥巴马还把耶利米·赖特当成慈父一般的角色来看待。就连米歇尔也是“夫唱妇随”,俨然一副虔诚敬仰的姿态。自身素质的提高正在进行,另一方面,资金的问题还在悬而未决。米歇尔的新工作只解决了家庭财政。那一千万美元还是遥遥无期。奥巴马,有了这一千万美元,他将成为坚不可摧的候选人。到哪里去筹集这笔巨款呢?奥巴马把目标锁定了在全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帕尼·普利兹克身上。帕尼·普利兹克是凯悦酒店创始人埃布拉姆·尼古拉斯·普利兹克的孙女。埃布拉姆·尼古拉斯·普利兹克还做过苏必利尔银行董事长,只不过在2001年次级债务中,该银行被联邦监管机构关闭。但埃布拉姆·尼古拉斯·普利兹克累积下来的财富是可想而知的。他的孙女帕尼·普利兹克享有超过200亿美元的家庭共同财产。帕尼·普利兹克与奥巴马夫妇相识于某次社交酒会。当时只是非常客套的寒暄,点头之交。而且就在奥巴马找到她寻求政治援助之前,她一直都不大相信奥巴马会是一个合格的美国参议员候选人。她对他了解甚少,所知的不过是他之前的几场败仗而已。但是因为有中间的介绍,出于礼貌,她还是在这年8月的时候邀请了奥巴马一家,来到芝加哥城外约五十英里的普利兹克湖前的夏季别墅做客。奥巴马大概也觉察出了帕尼·普利兹克对他的冷淡态度。但是他坚信那是对他的了解不够所致。奥巴马在这次会面之前,做好了充足准备,他要最大限度的展现个人魅力,来赢得这位女富豪的好感。但是对方也是久经沙场之人,奥巴马深知这一点,所以,实际上,奥巴马并没有太过夸张的举动。他只是像以往一样,平静的走上台阶,摘下他的黑色太阳眼镜,稳稳的一握帕尼·普利兹克的手。唯一称得上“心机”的举动,就是他微微倾斜下身子亲吻了她的面颊。这一连串低调的举动,恐怕只有像奥巴马这种本身具备极强魅力的人能够演绎得完美。当帕尼·普利兹克微笑着把奥巴马一家请进屋子里的时候,她的心已经稍微动摇了。这一场会面可以说相当成功。除了奥巴马本人,他身边还有另外一位魅力非凡的人物,米歇尔。那一天,奥巴马和米歇尔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就连他们的两个女儿也仿佛和爸妈链接了心电感应,频频讨得帕尼·普利兹克和她丈夫赖恩·奥托伯特的欢心。当天傍晚,奥巴马一家返回芝加哥以后,帕尼·普利兹克和丈夫赖恩·奥托伯特按照惯例出去锻炼身体,在跑步期间两人一直在讨论奥巴马。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奥巴马夫妇仍然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入了解,但是生在奥巴马有如此强大的自信心。奥巴马的个人魅力确实很让帕尼·普利兹克欣赏。他那出众的说服力至少已经成功说服了帕尼·普利兹克。最后,帕尼·普利兹克决定支持奥巴马。有了帕尼·普利兹克的支持,其影响力是非同小可的。一个接一个的大额捐助者纷至杳来。巴拉克的朋友贝特鲁·索兹曼带他去会见了花花公子企业的主席兼行政总裁克里斯蒂·海夫纳,她是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的女儿。在这之后,更欢欣鼓舞的是,19位富有的芝加哥女士,几乎要组成“时髦贵妇团”,也加入了进来,点名支持奥巴马这位民主派候选人和他的民主事业。随后,奥巴马又相继认识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里德曼,以及电视制作人诺曼·里尔。在诺曼·里尔的带领下,奥巴马又接触了他在洛杉矶和纽约娱乐圈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朋友们。人脉就像雪球,越滚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的到位。喜人的是,到位的不光是数额庞大的活动资金,奥巴马又趁机扩充了自己的人脉圈。在这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下,奥巴马以为接下来的事情可以顺风顺水的进行了。但,待他清醒过来,他发觉,取得政治盟友的支持,取得米歇尔的支持,获取经济援助,这些都不是他竞选中最棘手的问题。他所要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参议院里,他要角逐的那个席位还没有被腾出。奥巴马最大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卡罗尔·莫斯利·布朗,是否能顺利放弃她的老参议院席位,这还是个巨大的悬念。(本章完)第27章 转机 (1)  卡罗尔·莫斯利·布朗并不是一个容易扳倒的对手。她似乎比奥巴马更具有特殊性。卡罗尔·莫斯利·布朗出生于芝加哥一个警察家庭,曾目睹大量的城市贫困引发的问题,所以对黑人底层生活非常累解。她自称自己是美国黑人、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政治代言人。她能言善辩,是伊利诺伊州第一位黑人女众议员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当选参议员的黑人妇女。她自称自己是“和平鸽”,对于黑人在社会上所遭受的不公平,以及教育问题,她十分看重。1992年在新当选国会议员前往华盛顿准备就任新职期间,她却与男友出国旅游度假,遭受媒体质疑。此外,她也因在第一任期内受到滥用竞选资金的指责而未能连任。虽然她竞选的能力值得怀疑,但作为女性候选人,其参选意义重大。奥巴马知道,如果她加入了角逐老参议院席位的话,他将没有机会得到他的政党的提名。只要卡罗尔·莫斯利·布朗还在摇摆不定,他就无法宣布自己的候选人身份。对此,奥巴马十分沮丧。万事俱备,却在卡罗尔·莫斯利·布朗面前将一切辛苦努力停滞下来。正在此时,国会黑人核心小组在华盛顿举行了年度会议,米歇尔趁机建议奥巴马,不妨去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得到更多有名气的人的支持。奥巴马听从了米歇尔的建议,欣然前往了。但是他所遇到的事实却让他大为惊骇。他试图去国会黑人小组里寻求支持,但是却惊讶的发现那里是一个腐败不堪的交易市场。甚至有的妇女对他说:“如果你想指望我,就来我的房间吧。我不介意你已经结婚。我也不是要你离开你的妻子——只是来一下。”如此明目张胆的赤裸交易让奥巴马倍受打击,返程之后,奥巴马把他的惊吓讲述给他的牧师耶利米·赖特。赖特能理解他心中的沮丧、失望与恶心的,因为他之前也参加过黑人核心小组的周末会议。但赖特的回答无疑让奥巴马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派对,所有你想喝的酒,所有你想要的战利品,在这里都有,那就是这里的一切。”这个雷人的小插曲加重了奥巴马的焦虑。这个时候,全国上下以及布什政府领导班子整在热烈地讨论着萨达姆·侯赛因和他持有的那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截止到2002年秋季时,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坚信萨达姆拥有这类武器,而且与9·11事件有着直接关系。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都等着国家征募士兵,去攻打伊拉克。2002年10月,国会通过投票决议,赋予布什总统向伊拉克宣战的权利。就当众人为这个决定欢呼的时候,奥巴马却对这次投票和宣战背后的动机进行了质疑。奥巴马也相信萨达姆藏有大量生化武器,并且萨达姆对于联合国决议和武器督察员置之不理。但是他唯一不相信的就是萨达姆对美国的威胁会如此的迫在眉睫。他觉得政府宣战的理由并不理智,不能够让他信服。而且,自己在伊拉克战争上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自己竞选的输赢。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他一定不能够掉以轻心。现在,不光是伊利诺伊州同意攻打伊拉克的呼声很高,在全国范围内皆是如此。如果他不支持这场战争,那么很有可能,他将失去相当一部分支持者。更严重的是,他将失去这次苦心筹备起来的竞选。这是一步险棋,他必须多花一点时间来思考。当时,那些有希望的总统候选者,诸如约翰·克里和希拉里·克林顿都被一种论调洗脑了:美国只有采取军事行动才能防止萨达姆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像以往一样,奥巴马去征求了米歇尔的意见。米歇尔的意见让奥巴马眼前一亮:他所指望给他提供竞选资金的那些人,正是曾经邀请他在集会上发言的人。这让奥巴马意识到,不光是他一个人持有反战的观点。当他将他的观点完整系统的表达出来,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共鸣。2002年10月2日,在约2000人面前,奥巴马清晰坚决的表明了自己的战争方面的立场:“让我以此开场:首先,虽然这已经被宣布为一个反战集会,但我现在是作为一个非战争反对者,站在你们面前。美国内战是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只有经历过刀剑的残酷考验和大批人们的牺牲,这个合众国才得以完善……我不反对所有的战争。我的外祖父在珍珠港被轰炸后立即报名参了军……我反对为了战争而战争,试图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战争上,而不再关注没有保险的人们越来越多,贫困人口逐渐增加,中等收入日渐减少;使我们不再关注企业丑闻,不再关注股市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个月。这就是我所反对的战争,一场愚蠢的战争,一场轻率鲁莽的战争。一场基于一时激情,而不是理性论证的战争,一场不是基于道义,而只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战争。”一旦坚定了这个观点,奥巴马就在各种场合持续的、毫不忌讳的表示出自己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在2003年的竞选期间更是如此。他为自己在担任州议员期间提出并通过的议案而深感自豪,其中包括一项要求对死刑审判过程进行录像以降低死刑错判率,和另外一项旨在消除“种族脸谱化”现象的议案。归根结底,奥巴马一直是持“和平”态度的。他比她的竞争对手卡罗尔·莫斯利·布朗更像一只合格的和平鸽。几年以后,奥巴马的这个反战观点再一次显示出他的深谋远虑。美国民众很快厌倦了战争。那些曾经大力提倡战争的议员们的支持率逐渐递减。而奥巴马是所有党派中从一开始就声明反对入侵的少数领导人之一。这一次,奥巴马赚到了。反战观点的应验是几年以后的事,当时的奥巴马还在苦苦等候卡罗尔·莫斯利·布朗做决定。等候的期间他也没有闲着。这一次,他又锁定了一个合伙人——芝加哥一位顶尖的竞选运动战略家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来加入他的团队。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曾经是克林顿的顾问和老朋友,也是芝加哥市长戴利最信任的顾问之一。奥巴马很看好他的丰富经验,他决定将这位自诩为“激进派”的政治实践者储藏起来,伺机而动。这一年圣诞节的时候,奥巴马终于等来了消息,罗尔·莫斯利·布朗没有试图恢复她参议员的席位,她宣布要竞选总统。罗尔·莫斯利·布朗在一次名为“美国的复兴”为主题的演讲中,她说:“美国正处于转折点,如果我们停留在现在的路上,5年之后我们将认不出这个国家。但是如果我们改弦易辙,尝试另一条道路,选择曾被撇在旁边的一些能人,我们就能医治、复兴和拯救我们的国家。”她还特别强调女性在处理问题上的独特优势:“我们能够处理现政府造成的混乱局面,因为我们更实际,因为我们不怕与人结成伙伴,因为我们致力于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罗尔·莫斯利·布朗已经她的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现任总统布什身上。很明显,奥巴马等来了他一直想要的席位。与此同时,另一位共和党现任议员彼得·菲茨杰拉德宣布,他将由于家庭原因放弃席位。这一下,奥巴马就有了完全开放的空间。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形势都将以奥巴马期望的方式开展。当民主党终于从共和党手中夺取了国家参议院的控制权时,奥巴马第一时间去找了他的“政治教父”埃米尔·琼斯。他现在已经是参议院主席了。奥巴马找到他,告诉他:“您现在有很大的权力了。您已经有能力打造一个美国参议员了。”埃米尔·琼斯慢悠悠的语调里让人弄不懂他心中所想。问到:“如果我有那样的权利,你心目中有什么适合的人选吗?”奥巴马明确的回答他:“有啊,那个人就是我。”(本章完)第28章 转机 (2)  最终,如奥巴马所愿,他得到了“政治教父”埃米尔·琼斯的支持。埃米尔·琼斯的支持意味着,其他民主党的重量级人物,如市长戴利,不会在初选中再支持别人。奥巴马又乘胜追击,私下里接触了戴利和戴利的哥哥迈克尔,请求他们给予足够多的支持。这时的奥巴马,把自己标榜为一个“反阴谋”的政治家,但实际上,他身上已经弥漫了变色龙的味道。为了获取支持,他不得不适当的变色。“但最终你会了解到,他会努力做正确的事情。”奥巴马近期“囤积”的政治顾问戴维·阿克赛尔罗德也为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帮助:在没被奥巴马招到门下之前,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和一个名叫布莱尔·赫尔的人关系密切。布莱尔·赫尔是个赌徒,曾经混迹于拉斯维加斯。他的高超之处在于能把自己的牌技转化成华尔街的财富,他靠自己的赌技赚得了一个公司。后来布莱尔·赫尔对政治萌生兴趣,只要能当选美国参议员,他不惜任何代价。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很不喜欢这个有点偏执的老板,法庭记录显示,布莱尔·赫尔有家庭暴力,离过三次婚。而这些内幕一旦曝光,他就永远都休想靠近美国的政坛。虽然最后,布莱尔·赫尔依靠媒体闪电般成为炙手可热的民主党候选人。但他的劣迹就像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毁掉他的前程。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忠心”的把这个猛料爆给了他的新老板,奥巴马和米歇尔表示应该按兵不动。且不说时间久了之后,布莱尔·赫尔的劣迹会自动现形,即便是在正常竞选中,布莱尔·赫尔也十分有可能输给颇受欢迎的州审计长丹·海因斯。换言之,奥巴马有足够的自信。他没把这些无力的竞争对手放在心上。他们要么暗藏着劣迹,要么就是互相没完没了的抨击。而奥巴马第一次尝到了“种族”带给他的好处。没人敢惹他,因为他是个黑人。抨击奥巴马,意味着他将背负种族主义的罪名。最让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感到庆幸的是,没有一位候选人被迫退出。“只要他们还在竞争同一拨中产阶级的白人们的选票,剩下的选票空间自然就留给了我们。”如果奥巴马想赢得更有把握一点,他“需要立刻跑遍十个左右的地方。”拉拢少数民族、白人自由主义以及一些偏远州县的人们的选票。奥巴马要让那里的人们呀相信:他也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现状:政治权利只是给予那些特权者,给那些富人,给那些有个好爸爸的人。到了2004年春天,奥巴马意识到自己在竞选广告宣传方面落后了不少。他准备发动一场猛烈的电视广告宣传攻势。但是,当戴维·阿克赛尔罗德自豪的推出了他设计的运动新口号时,奥巴马的心都凉了。那是句简单得让人忍俊不禁的口号:“是的,我们行!”“是的,我们行!”。这完全不符合奥巴马这个哈佛高材生的标准。他想要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口号,而不是听起来像是篮球运动鞋广告。他念叨着这句话:“是的,我们行,我们行什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烦躁的让手下人重新制定新方案。眼前的这一个太过于幼稚了。但是戴维·阿克赛尔罗德和米歇尔都同意这个口号。尤其是戴维·阿克赛尔罗德,更是坚持不让步。奥巴马因此也变得有点犹疑,他向来不知道怎么能和黑人街区的民众们产生强烈共鸣。于是他去询问了耶利米·赖特神父这个口号是否可行。耶利米·赖特神父现场演绎了这个口号,他向着教堂的房椽屋顶高喊,“是的——我们——行。”奥巴马在一旁听着,感觉效果还不错。后来的事实证明,采纳这个口号是个明智之举。这句被奥巴马认定太过幼稚的口号,使他成为了全州的媒体明星。不管是年轻女孩还是已婚的中年妇女,只要在路上看见奥巴马的身影,她们就会像粉丝一样迅速“围攻”他。甚至有一次,奥巴马的一个竞争对手的妻子这加入了这狂热的粉丝群里。那一次奥巴马刚做完演讲,看到对手的妻子像他众多粉丝一样为他着迷,奥巴马不失风度的靠过去,俯下身子轻轻亲吻了她的脸颊。奥巴马的非凡魅力成功吸引了选民们,尤其是女选民。正如丹·庄门说,“人们把这叫做喝果汁。人们开始喝奥巴马牌果汁。他们简直永远也喝不够。”但是,这瓶果汁也不是绝对完美,毫无瑕疵的。米歇尔曾经向一位同事坦诚,奥巴马有多年的吸烟历史,而他必须隐藏吸烟这个嗜好。在竞选期间,他几乎把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寻找楼梯或者小巷上。这那种地方,他可以随心所欲的抽上一只烟而不被记者发现。这简直要了他的命。奔波于选举活动站点的时候,奥巴马可以放心的躲在他的黑色越野上,一支接一支的抽他最爱的万宝路。抽完了还不得不大嚼特嚼口香糖来掩盖呼吸中的烟味。这样他变得烦躁。竞选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但他越来越难从人们视线里消失片刻去解决烟瘾,这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谁让奥巴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清白的政客形象”了呢。他竭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清新健康的候选人形象。有温暖和谐的家庭,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女儿。每天辛勤工作,工作之余热衷像篮球这样富于激情的运动项目。他想让自己看上去年轻、健康、精神焕发。但是有一点事实他掩盖不了,那就是他经年的吸烟史。他用了一点心思来刻意掩盖这个事实,实际上这并不难,只要在镜头面前不出现他手夹烟蒂的样子就可以了。吸烟确实会影响他的选票,奥巴马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奥巴马的吸烟历史被大肆渲染的话,人们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个缺乏自律的人。实际上,烟瘾不过是烟瘾而已。奥巴马的自律程度绝对在政治圈里是首屈一指的。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式婚姻生活,让他有充分的机会出去拈花惹草。甚至在他参加过的黑人核心小组的周末会议里,不需要太主动,就有女人强烈的“投怀送抱”。但生活作风问题是奥巴马永远不会触碰的。当然,身后追随着这样一个狂热的政治追星团,走到哪里都有成群的妇女对他报以尖叫和欢呼。换做任何一个男人,遇到这种“盛况”都会被冲昏头脑的。但奥巴马不同的是,这种追捧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抵不上他对政治的强烈欲望。换言之,权利和政治地位仍然是他心中不可动摇的目标。他不会让几个没有头脑的妇女来影响他前进的步伐。另外一方面,奥巴马一直有一点“惧内”的嫌疑。米歇尔是个和他不相上下,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比他略高一筹的女人,他需要她。也正因为需要,所以变得有一点点惧怕她。这给米歇尔带来了充分的自信。虽然看到丈夫被一大群妇女包围着他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爽。但是倘若有人来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婚姻,那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情。而且,无论怎样,奥巴马是个称职的好父亲。从小在缺失父爱,母爱也不够充足的环境里长大。他太了解那种失落感。因此他绝对不会让他心爱的女儿们体验这种失落感。而他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一个父亲的角色。三月,奥巴马一家迎来了初选之夜。大家都聚集在普利兹克旗下的凯悦饭店,等待选举结果的宣布。奥巴马平静的外表下其实难掩兴奋。他已经赢得了惊人的百分之五十三的选票了。现在,他只要再来做一场余音绕梁的演讲,就能让这场战役有一个漂亮的收尾了。奥巴马不能不激动,他正跨进国家的政治舞台。如果他成为美国参议员,那么他将有机会影响上百万的生命。那一瞬间,奥巴马感慨万千,这一路的艰难前行,到如今看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幸运女神在朝奥巴马微笑。转机之后能够迎来艳阳一片呢,成败在此一举了。(本章完)第29章 一夜成名  奥巴马要赢得大选,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时他所面对的唯一个比他具备微弱优势的竞争对手是共和党派出的强大候选人,杰克·瑞安。杰克·瑞安是电影明星出身,因此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就“粉丝”人数而言,并不逊色于奥巴马。而且他善于表达,有着极佳的口才。早年的电影生涯让杰克·瑞安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后来,他先后投身过华尔街,又转行在芝加哥老城区当了一名高中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练出了稳健的性格。杰克·瑞安是个讨人喜欢的温和主义者,不论是在芝加哥,还是芝加哥以外,他都拥有庞大的支持群体。他是极有可能赢得奥巴马的唯一人选。经历了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种种不顺,奥巴马似乎把他的厄运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有好运。而一旦拥有好运,奥巴马便有如神助。奥巴马的新任顾问戴维·阿克赛尔罗德曾向他爆过布莱尔·赫尔的料。布莱尔·赫尔有过三次婚姻失败的经历,但是为了跻身政坛,他花费大量精力密封了这段过往。但是依然有执著的记者将这段往事给挖了出来。该记者挖出布莱尔·赫尔的离婚历史之后,又将目标锁定在了杰克·瑞安身上。电影明星出身的杰克·瑞安一点也没有让这位记者失望。在杰克·瑞安曾经杂乱的情感绯闻中,这位记者没费什么力气就查到了他与电视明星杰里·瑞安的被密封的部分结婚记录。这些记录本身并无大碍,但是密封的这个举动一下子让杰克·瑞安诚信尽失。这个消息很快引来了《芝加哥论坛报》,该报通过起诉,要求解封这些文件。洛杉矶法庭很快下达指令,要求启封杰克·瑞安的这些离婚记录。真相让人震惊:在与前妻争夺小儿子的抚养权的过程中,杰克·瑞安被前妻指控。他的前妻在证词里指出,杰里·瑞安曾经把他的前妻带到纽约和巴黎的声色俱乐部,在那里,他要求她在陌生人面前与他发生关系。“要我在那鱼他发生关系,而让另一对夫妇看着。”他的前妻宣称。“我拒绝了……我感到非常难过。”这个消息让奥巴马和米歇尔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没想明白杰克·瑞安到底是怎么想的。有着这样不堪的过往,竟然还敢来参加竞选,挑战民众的智商,实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而奥巴马显然聪明多了。在他成长过程中,少有污点。唯一值得商榷的是他青年时期的吸毒经历。但是在自己的自传里,奥巴马已经大大方方的将这段历史自爆了出来,不遮掩不逃避,反而持着真诚的态度在讲述,讲述完毕不忘真诚反省。奥巴马的远见再一次派上了用场。7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时的共和党在美国参议院拥有51对48的优势,所以民主党人需要力推他们年轻的候选人赢得伊利诺伊州的席位。让奥巴马在大会上发表施政方针演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推举了奥巴马,另一方面,奥巴马本人确实适合来做这次演讲。推定的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无论奥巴马的政治团队如何督促,只要约翰·克里不发话,那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约翰·克里对奥巴马的印象非常好。奥巴马曾经出席过一次为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举办的基金募集会,后来两人又曾在一家工厂讨论工人的在职培训计划。在这仅有的两次接触中,约翰·克里领略了奥巴马的演讲才智,奥巴马完全不像传闻中的那样僵硬和缺乏幽默感。他不遗余力的努力工作,已经言谈中频繁出现的妙语连珠,都为约翰·克里留下深刻印象。这天,奥巴马接到了约翰·克里打来的电话,他被告知被选中发表施政方针专题演说了。这是个好消息,游戏规则被改变了。如果奥巴马将这次演讲成功拿下,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将带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民主党国全国代表大会的施政方针主讲人,这可不是一份容易的差事。它事关重大,必须严以待阵。在奥巴马之前,有过很多伟大的施政方针发言人,但奥巴马心里清楚,他必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才能将这一步棋走得漂亮。奥巴马的工作量愈加的重了。一方面,美国参议院竞选活动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他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民主党国会上的施政方针还是一片空白,他需要集中全部精力,酝酿出一份精彩的演讲。时间很琐碎,他只能随身带着日记本随时起草和记录,等到回到他在芝加哥的公寓,再一点点的将手抄体录制到电脑里。几乎每次他都要熬到凌晨。不分昼夜的修改出来的讲稿,倾注了奥巴马大量心血。很多方面他都得精心考虑:比如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听众们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的反应。有的时候,常常因为一句话的去留,奥巴马就会和团队里的工作人员争执半天。指定演讲的时间越来越逼近。奥巴马已经被这份演讲熬得形容憔悴。在那几天里,奥巴马几乎整天都被十几个助手包围着,听他们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建议,头都大了。演讲稿子的内容总是调整来调整去,最后内容被削减到17分钟以内。向来从容不迫的奥巴马开始感到紧张和巨大的压力了。他从未在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面前致辞,他甚至连讲词提示器都没用过。媒体们蜂拥赶来波士顿报道这次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盛况,而奥巴马是焦点中的焦点。一场采访下来,奥巴马的喉咙就会痛得厉害。彩排的那天,奥巴马终于发火了。奥巴马团队的工作人员们围在他身边不停的挑剔着这挑剔着那,让他莫名恼火。他怒视着他的顾问们,问到:“为什么你们他妈的现在才提这些?”一旁静坐的米歇尔一直在远处观察着奥巴马。她对他还是十分有信心的,身为妻子,她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缺点——奥巴马的穿戴。他向来不注重仪表,但是这一次不行。米歇尔为奥巴马找来了深色的西服,搭配着崭新的粉蓝色领带,这一身帅气的装束更加衬托出了他的气质和魅力。2004年7月27日,当奥巴马出现在人头攒动的演讲台上时,他成功的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奥巴马的状态已经调整到了最佳状态,这份重要的演讲在他平缓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开始了:“今晚就我个人而言是个极为特殊的夜晚。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今天站在这里,为我多样的遗传血统而自豪。我父母的梦想终于能在我可爱的女儿们的身上得以延续。我知道我的故事只是众多美国故事的一部分,知道我亏欠那些前来支持我的人们,知道在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我的故事都不会成为可能……我的父亲是个外国留学生,他生于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他自小放羊为生,在一所简陋的小学校里读书,学校的屋顶是锡箔做的……当我父亲来到美国学习时,遇到了我的母亲。她出生在世界另一边的一个城市——堪萨斯。”在接下来的17分钟里,奥巴马尽他最大的宣传力度动员民主党的代表们加入“十字军”支持克里。奥巴马义正言辞的谴责了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和负面广告贩子们”,以及那些“喜欢把我们的国家‘切’成红色州和蓝色州”的学术权威们。他坚称:“这里没有什么‘自由主义的美国’和‘保守主义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也没有一个黑人的美国和一个白人的美国,一个拉丁裔的美国和一个亚裔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结尾处,奥巴马引用了耶利米·赖特的一段话:奴隶们的希望是围坐在篝火旁,唱着自由的赞歌;移民们的希望是漂洋过海,平安抵达遥远的彼岸;瘦弱的少数族裔儿童的希望是相信美国的土地上也有一片属于他的地方。这就是无畏的希望!”起初还在骚动的人群,随着奥巴马深情饱满的演讲渐渐安静下来了。当奥巴马演讲完毕,整个人群都轰动了。人们纷纷互相问询:这个发表了精彩演说的黑人青年到底是谁?奥巴马精彩的演讲也让所有民主党人激动不已。他们都想走近一点,一睹这个被约翰·克里选中在全国大会这样一个重要场合来演讲的年轻人的真风采。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一夜之间闪耀在全国政治舞台的耀眼明星,他震惊了所有人,抢尽了风头。在2004年8月9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上,专栏作家安娜·昆德兰一篇名为《一跃之后,成为可能》的文章中写道:“正如现在全国上下的人们已经了解到的那样,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候选人天生就是个富有激情又逻辑清晰的演说家。他的演讲甚至可以让最资深最老练的政治家门都禁不住从心里呐喊,他让所有的人们都为他疯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演讲台上的出现,可以让美国自由主义的光辉再现,重新燃起美国权利复兴的希望……”美国《华盛顿周刊》也说道:“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策演讲惊艳四座,使他一举名动天下,成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以自由派为主的全美各大媒体对他青睐有加,称其为民主党近几十年来少有的思想兼又能力的政治家。一夜之间,奥巴马轰动性的施政演讲把他彻底变成了一颗光芒四射的政治巨星。(本章完)第30章 国会山 (1)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街的东端,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建筑物,国会大厦。这是美国国会的办公大楼,因为建在一处海拔为83英尺的高地上,故名国会山。尽管在地理位置上,它步是华盛顿特区的中心,但因为它的特殊地位,而汇集了所有的政治景点和观光景点。参议院就是其中比较让人难忘的一个地方。虽然不是最赏心悦目,但是也别有一种优雅别致的美。参议院的屋顶是一个乳白色的圆形穹顶,穹顶正中,雕刻着一只美利坚雄鹰。所有的大理石柱子上都制作精美,映衬着暗褐色的墙壁,搭配得几乎完美。走廊滞洪,陈列着美国历史上前二十位副总统的半身雕像。参议院的席位由一百张桃花心木桌子呈马蹄铁行排成四行。这些桌子的年代久远,有些甚至能追溯到1819年,堪称文物级别的桌子。每张桌子上方都摆放有墨水瓶和鹅毛笔。每张抽屉里都留有曾经的参议员使用过的痕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抽屉里也将留下奥巴马的印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精彩演讲让奥巴马一跃而起。所以,当他回到伊利诺伊州继续自己的参议员竞选时,所到之处都弥漫了他飙升的人气。当然,在他狂热的追随者里,妇女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奥巴马也小吃了一把苦头:无论他倒哪里巡讲,总能遭到放肆的女粉丝们的“非礼”。对此,米歇尔并不以为意。她和奥巴马的聪明程度都不至于让他们受这些小事的影响。但是米歇尔也觉察到了奥巴马的得意忘形。米歇尔跟友人透漏:这也是难免的。他毕竟是男人,老是被成群成群的女人围绕着,他的虚荣心难免会膨胀。加上媒体煽风点火的夸张追捧,有那么一段时间,奥巴马确实表现出了一点连外人都看得见的飘飘然。只有一次,米歇尔对这些致使奥巴马飘飘然的“花边事故”警惕了起来。那是一个年轻漂亮的非裔竞选团成员,名字叫做维拉·贝克。有传闻渗入米歇尔的耳朵:自己的丈夫与这个女成员走得很近。米歇尔不免要多留心一下这个女人的背景:出生并成长与旧金山,就读于托尼米尔斯女子大学,在那儿获得了政治、法律与经济分析和美国黑人研究的双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了霍华德大学的政治学硕士,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黑人研究的硕士学位。2000年,贝克与另一位霍华德大学的校友联手创建了贝克和万布联合事务所,这家事务所筹集了300万美元以上的巨款,用于支持非裔候选人参与国会议员竞选。贝克后来加入了奥巴马的参议员竞选团队,担任财务总监一职。贝克的身份一直很微妙,因为她不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官方财务总监——官方财务总监是克莱尔·谢尔久克——却获得了异常高额的奖金。这难免会让人产生遐想。但是,还没等人深入探究这其中的真相,贝克就骤然的从奥巴马的团队中消失了,这更加让贝克的去留变得扑朔迷离。当时流传得最广的一个说法是,一是米歇尔妒忌贝克的年轻貌美,最终除掉了这个眼中钉。但是贝克后来坚称不是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她澄清,离开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是为了去加勒比海,搬到那里与自己的爱人生活在一起。“我只是换了工作,仅此而已。我是一个民主党人,我支持参议员奥巴马,这没什么好说的。”话虽如此,但是贝克的新工作却十分诡异:那是一家市证券经纪公司,创始人正是米歇尔的老朋友阿德拉·赛佩达。流言止于智者,无论真相如何,至少奥巴马和米歇尔让这个谣言适时制止住了。而且他们夫妻俩的真正矛盾也不不在于此。真正的矛盾是奥巴马的竞选带来了时间的紧张,让他不能更好的和家人团聚。在竞选巡回宣传结束以后,奥巴马就平静的警告组织者,不要再让他忙得像个陀螺一样,而没时间抱抱他那两个可爱的女儿。离最终的大选只有3个月了。一段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现了。奥巴马曾经的竞争对手杰克·瑞安因为性丑闻而被迫下台。新的接班人正式上台并向奥巴马宣战了。他就是艾伦·凯斯,曾经是前电台清谈节目主持人的讲话非常不客气的非裔保守党人。他是个强势的竞选者,最擅长一招致命的击中对手的要害。在艾伦·凯斯的眼里,奥巴马最致命的要害就是他曾经支持堕胎行为。“这中行为是‘反基督教’的!”艾伦·凯斯用毒辣的语言在演讲中为奥巴马大肆扣帽子。他将奥巴马的意图扭曲,将这个提议的危害无限扩大。“堕胎计划导致了每年数以千计的黑人婴儿还未出生就迎接了死亡。”奥巴马对于这种恶性攻击十分恼火。他跟米歇尔诉苦,扬言要和艾伦·凯斯好好谈谈,理论一番。但是米歇尔认为这完全没必要。奥巴马眼下势头大好,而艾伦·凯斯在舆论眼里甚至连一个谦卑的名声都没有。大多数认为他不过是虚张声势,硬充场面。果然。2004年11月2日,奥巴马不费吹灰之力,以百分之七十对百分之二十七的绝对优势战胜了艾伦·凯斯。奥巴马和他的亲友团们欢聚芝加哥凯悦酒店的套房里,来庆祝这次伊利诺伊州历史上差距最大的一次竞选结果。奥巴马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民主党派推定的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正面临着失败。而且这失败是无可挽回的。因此,奥巴马在庆祝的当晚低调的发表了就职演说。前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无从知晓,眼下他最好低调行事。在随后的采访里,奥巴马明确的表示:“我四年内不会加入对总统的角逐。”这个决定也是明智的。他刚刚进入国会,还需要一段时间好好适应和了解他的参议员身份。2005年1月,在宣誓就职完毕以后,奥巴马就这样成为第109届国会议员。他是美国参议院中唯一的一位非裔美国人,这在历史上也不过是第五次。在国会山上的参议院里,奥巴马所使用的参议院办公桌是罗伯特·肯尼迪曾经使用过的。这让奥巴马不禁感慨起自己“幽灵般的好运气。”。在所有次激烈角逐中,他觉得自己都具备这种好运。他好像没经历过什么大波折,没被人抓到过任何难堪的把柄,而他那些强大的对手们却都纷纷自取灭亡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新手,而身边的同僚们却早已经是伤痕累累的“老士兵”了。在国会山的初期,除了妻女们的骤然离去让奥巴马深感孤独之外,政治上没有不顺利的地方。并且,除了日益显赫的公众形象,奥巴马在政坛的迅速崛起也为他的家庭“盈利”了。《我父亲的梦想》一书的版权被奥巴马的经纪人收回,准备卖给新的出版商。但兰登书屋仍然拥有该版权,早在他们收回版权之前迅速采取行动,重新发行,最终使得该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这本书后来为奥巴马赚得了200万美元以上的版税收入。因为这本书,还产生了一场纠纷。奥巴马“一炮而红”之后,与皇冠公司签署了两本新书的合同。但在这一次的新书签约过程里,米歇尔提议让奥巴马换掉原来的伙伴迪斯特尔。迪斯特尔曾经在奥巴马著作《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中鼎力相助,现在,他即将被能力更强的华盛顿律师罗伯特·巴内特取代。而原因是不过是罗伯特·巴内特的费用相对少一些。这是一场很小器的厉害纠纷,奥巴马虽然没有做最终决策,但是他也并未出面制止米歇尔的这种不算高尚的背叛行为。奥巴马只关心写书,书的知名度而已。财务方面的问题他向来很少过问。(本章完)第31章 国会山 (2)  奥巴马竞选参议员的成功,也带动了米歇尔的迁升运。米歇尔回到芝加哥大学医院以后,得到了提拔,当上了对外事务副主席,这个职位有点专门为米歇尔设计的,院方的解释是:这和奥巴马的竞选成功无关,米歇尔把这里从只能容纳两个人的临时办公室,发展成了拥有17位专职工作人员的部门,志愿者的数量也翻了4倍,总人数接近1800人。言外之意,也就是米歇尔的升迁是情理之中,没有任何讨好奥巴马或者华盛顿的嫌疑。为了让米歇尔的业绩更加实至名归,芝加哥医院将米歇尔的薪水调高了之前的两倍。在此之后,米歇尔的事业也突飞猛进,2005年5月,米歇尔进入了树屋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得到了高额的会费和股票期权。这样一来,米歇尔和奥巴马三下五除二的便还清了大学贷款,解决了长期债务。经济一稳固下来,他们便开始考虑给他们的女儿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米歇尔看重了一处豪宅,位于芝加哥南部建伍住宅区,难格林伍德道和东海德公园大道街角的地段,占地6400平方尺,是一栋有着96年历史的红砖格鲁吉亚式复兴建筑。这栋豪华公寓有6间卧室、6个卫生间、4个壁炉,还有个足以储存上千瓶葡萄酒的地窖。米歇尔太喜欢这栋房子了。她希望女儿们可以一所有着大片院子的房子里长大,可以自由自在的和朋友们玩耍,而这栋房子恰好符合她的要求。但是,米歇尔和奥巴马在做好决定之后,却因为考虑不周,而将这次交易变成一次愚蠢的行动。米歇尔最初是经由一位介绍人才知道这栋房子的。这个介绍人就是当时颇受争议的低价住宅开发商托尼·雷兹科。当时,雷兹科正在因为商业贿赂的罪名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但是米歇尔并不觉得这和自己买房子有什么关系,于是她同意托尼·雷兹科又找到了房地产经纪人唐娜,在他们二人的带领下一起来办理购买这套房产的手续。这栋房子唯一的缺点就是边上有一块建筑空地。米歇尔觉得这块空地根本用不上,但是原屋主坚持连同这块空地一块出售,否则就不会出让他的房子。这时,托尼·雷兹科为米歇尔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和自己的妻子一起以一分不少的原要价62。4万美元买下这块空地。这样,米歇尔再去和原屋主商讨时,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最终,米歇尔以16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栋房子——比预计少支付了30万美元。交易到这里为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除了托尼·雷兹科的名声不太好以外。但是搬进新房不就以后,奥巴马和米歇尔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他们竟然花了比市场价格高出一倍的价钱从托尼·雷兹科夫妇手里买下了区区10英尺宽的毗邻地块。米歇尔好奥巴马的说法是:只有购买下这一小块空地,才能确保周边的空地无法再建房。实际上,这样无力的解释更加增添了这场交易的愚蠢味道。和米歇尔及奥巴马昨晚这笔交易不久,托尼·雷兹科就被判定行贿罪名成立。他曾经16次贿赂他人并获得相应利益。而和米歇尔及奥巴马的这场交易,也多少因为他的不良作风而惹上了一点嫌疑。幸好奥巴马并未从中获利,他也坦承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并追悔莫及。风波平息不久以后,奥巴马总算将妻女都安置好。但是他不能停留在芝加哥温暖宽敞的新家里,他必须返回华盛顿正式开始了他参议员的生涯。政治上的分裂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未停止过。当然,很多都是不为人知的,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华盛顿,在美国上空蔓延着。当奥巴马站在国会山里他的办公桌前时,调动了他所有的政治睿智,开始尝试着从这个国家的主人的角度审视着美国:美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如出兵伊拉克、征税、堕胎、枪械管制、“十戒”、同性婚姻、移民、自由贸易、教育政策、环境的规范治理、政府组织的规模、法院的地位。奥巴马还看到了,在这分歧以外,还带着分裂和放纵的党派偏见。这一点,奥巴马已经领教过了。在一路走来的竞选路上,奥巴马以及他的对手都在不惜用最强烈的攻击,甚至刻薄的批评攻向对手。奥巴马早已经在这种残酷激烈的厮杀中炼就了顽强的意识。他不再是个那个单纯的哈佛法学院毕业生了,也不再是看到政坛腐败会大惊失色的新手了。所有政坛的阴暗面对他而言都不再是新鲜事。而他目前要做的,是如何同将这片黑暗掩埋,然后释放出自己心中那个充满光明的理想。当然,这只是奥巴马个人心中的政治抱负。在高手如云的国会山里,是毫不起眼的。华盛顿的政治斗争已经升级了。各种纠纷和丑闻竞相上演:伊朗门和奥利·诺思时间,博克提名和威利·霍顿事件,克拉伦斯·托马斯和安妮塔·希尔的听证会,克林顿选举和金里奇革命,白水时间和斯塔尔调查报告。这一系列棘手的政治问题带来了政府部门的消极怠工和不绝于耳的弹劾声。而这片1乌烟瘴气之中,值得奥巴马清醒的是,他只是个看热闹的旁观者。没有什么难缠的事件扯到他身上来。因为这一时期民主党终于占了上风,奥巴马终于逃脱了成为共和党成员眼中钉的命运。偶尔他也会参与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工作中去——和一些保守的同僚们一起起早一份法案。或者在工作之余和国会山的同僚们喝上一杯,打上一圈牌。和他在之前任何一个政治领域里接触的一样,任何政治者之间都有着不愿公开的秘密,比如大家都共同怀有的,那颗暗自涌动着的野心。正所谓“旁观者清”,奥巴马很快从混战里总结出了一些游戏规则。“政治就是一项身体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横眉瞪眼和偶尔脚下使绊也不会犯规。”但是选民们已经厌倦了政客们的厮杀,他们厌倦了曲解事实,厌倦了电视里老是在播放政客们互相诋毁谩骂的场面。他们希望能在公平、廉洁的氛围里看到这些复杂的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点上,奥巴马从未放弃过他的真知灼见。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和选民们直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将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忠实的传达出来,那么他将用这种清新诚恳的方式赢得他们的青睐,比起靠谋权篡位赢得政权的那些同僚们要受欢迎得多。但眼下的情况是,奥巴马尚未攒够足够的胆量来冒这个风险。在一片混沌之中竖起一支代表公正的清新旗帜,那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现在还不是时候。”奥巴马很清楚这一点。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奥巴马赢得联邦参议院的席位,有太多运气因素在里面。而在一个涮政治的老江湖眼里,奥巴马经历得还太少,他的胜利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至于一场典型的议院斗争究竟应该是怎么回事,奥巴马很快就从“前辈们”口中听说了。民主党的前任领袖南达科他州的汤姆·达施勒在竞选过程里,遭到恶意攻击。他的对手耗资数百万美元“专程”为他打造了诋毁广告。用整版的报纸广告和电视新闻来给选民们洗脑,他们制造出来的舆论都在告诫社区民众汤姆·达施勒是如何支持堕胎和同性婚姻的。有些广告甚至捏造了他虐待第一任妻子的事实。还有另外一位遭遇议院斗争的议员马克斯·克莱兰,佐治亚州的前任参议员。他是一位三级截肢的退伍老兵,参加过越战,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但是他的竞选对手却指控他支持和鼓动本·拉登,而最终背上了对国家不忠的罪名。几则广告,几则中伤,就能让事实扭曲,让谎言泛滥。这才是真正的,典型的议院斗争。面对这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奥巴马是否能游刃有余的应对?一切还都是个未知数。(本章完)第32章 驴象之争  美国在立国之时,其实并无政党之争。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力主摒弃政党歧见。但是建国不久以后,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联邦党,另一个是反联邦党。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自此以后,美国的总统大选就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夺之战。1874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创作了一幅政治漫画,用驴表示民主党,用象表示共和党。从此,驴和象便成了两党的标志。每当大选之年,两党分别以这两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党徽进行竞选,故被世人称为“驴象之争”。2005年,奥巴马进入参议院没多久,就亲眼目睹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空前激烈的对峙。双方都虎视眈眈,各不相让。布什总统在公众面前宣称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并且打算充分利用它。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布什总统很有一种给觊觎他的人一个下马威看看。就在布什总统发表该言论的同一天,保守派的活动家格罗芙·诺奎斯特也出言不逊的应和这个论调:“任何一位农民都会告诉你,某些动物跑来跑去,却并不感到开心;一旦被圈养,它们反而变得高兴,并安静下来。”言语之中毫无善意姿态。在奥巴马宣誓就职的两天后,一名女参议员站出来质疑俄亥俄州选举结果的有效性,并举出了该州在选举中发生的一系列舞弊行为。这不禁让基层的共和党人恼怒万分。但是,议会主席黑斯特和多数党领袖迪莱,对此冷眼旁观。权利握在他们手中,他们不害怕任何的挑衅或是挑战。一些议员站出来支持调查俄亥俄州的舞弊行为。这项投票后来促成了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而问题是,投票结果里也出现了奥巴马的一票。这让他的民主党同僚们大为愤慨,奥巴马怎么能去支持布什代表的共和党派呢!于是斥责电话、责备邮件轮番对奥巴马进行轰炸。尽管奥巴马竭力解释,他不过是想弄清楚俄亥俄州的舞弊事件,并未料到这会变相促成布什的任期。而且,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对于俄亥俄州的舞弊事件是否展开调查,布什的第二任期都是毫无悬念的。所以,奥巴马认为自己同僚们的小题大做很没必要。毕竟他上任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不可能这么快被拉拢并出卖自己的政党。但是政坛里没有绝对的信任,哪怕是在统一战线的民主党人中间。奥巴马是心怀坦荡的,但确实有人在这个时期叛变。那是个即将离任的参议员,消瘦的泽尔·米勒。两人偶然在走廊里相遇,泽尔·米勒向奥巴马坦诚了他的失望。他指责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里克在国家安全方面太过于软弱无能。于是他转而支持乔治·布什,并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辞尖锐的“基调演讲”。他的演讲显然没有奥巴马的“火爆”,但是两人觉得基本相同。现在,这个年迈的同僚即将退出政坛,而年轻的北方黑人却正要进军深不可测的政坛,前路未卜。这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尽管在个人较量上,年轻有为的奥巴马略胜一筹。但从党派的角度来看,奥巴马身后的民主党输了,约翰·里克输了。而泽尔·米勒身后的共和党人赢了,乔治·布什赢了。胜败永远不会成定论,所以纷争仍旧不停。对于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在公共场合里的无聊争执,奥巴马向来嗤之以鼻。他觉得真正的战争肯定不在语言的互相攻击上,那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奥巴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永远在从深层次追究问题的根源。奥巴马觉得美国存在的真正问题是“横亘于我们的崇高使命和渺小政治之间的鸿沟——长期以来我们容易陷入一些细微琐事之中,往往不能在紧要关头做出重要决策,无法达成一致来解决所有的重大问题。”奥巴马所提到的这些重大问题包括美国的教育体系,优有待充实和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科的教学水平。城区内的孩子们有待拯救。而争端在于:一派希望取消公立学校,另一派则希望保持原状;一派说钱对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另一派人则认为需要更多的钱,却不知道这更多的钱该派上什么用场。卫生系统也已经濒临崩溃: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根本无法适应当今解除终身雇佣制度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使美国民众长期面临潜在危机。但是权力机构的无所作为导致了现状持续低迷。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如果不稍加控制,马上会演变成一场武装冲突。奥巴马一直是积极的反战人士,他觉得国家的长期安全是应该建立在审慎的军事保护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合作之上的。如果审慎处理,那么美国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与别国为敌,二是退而将自己封锁起来,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远离恐怖主义。但这两种方式在奥巴马看来都是不可取的。政客们应该庆幸的认识到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的鸿沟正在严重影响美国的发展。民主党派也许存在这样的意识,但他们依然不会像奥巴马一样有这么高的觉悟。民主党自从输掉大选的那一刻起就不在掩饰他们的不满意了,他们蠢蠢欲动的等待机会向民主党宣泄出这种不满。而另一方面,共和党因为大选的胜利而控制了政府所有的要害部门,这就助长了他们独断专权的气焰。但在奥巴马看来,共和党的乐观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无力治理好这个国家。奥巴马的观察和思省是对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都鲜有具备反省精神的人,他们不会检讨,只会进攻。并且一旦在治理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双方都极力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奥巴马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淌进这潭浑水里,所以有机会审视一下这场有关阴谋战争之外的事物,也是最重要的,美国的人民。奥巴马选择了一个对于他日后竞选总统——尽管他当时还没萌生出这个念头——极为有利的角度来看待美国,那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而不是将他的事业变成一场纯粹的商业活动。他看到了人民的厌倦,人民厌倦了无意义的吵闹、愤怒和无休止的争论。奥巴马看到了他们心中最为期待的东西,一个和平的政府。一个不再斤斤计较这些利益纷争的,怀有崇高目的的政客。而奥巴马从一开始,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参议院里,奥巴马注意到了一件事。他惊讶的发现在一些老议员中间,竟然存在着真正的友谊。像共和党人特德·斯蒂文斯和民主党人丹尼尔·伊鲁耶两个人,就是在谦谦有礼,相敬如宾的交往着。他们热爱参议院,并且不屑于参与党派纷争。这是遗失的时代精神,想要追回简直时不可能的。奥巴马开始追究起这个问题,他找到一些元老级别的人物,向对方讨教起了这个困扰了美国数十年的难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政府和过去截然相反的政治氛围的。前辈回答他,是战争。过去,在华盛顿的重量级人物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他们在一些政策问题上会有分歧,那分歧甚至不比今日的纷争激烈,但因为战争,他们拥有更多更巨大的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使得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使得大家克服隔阂,共同努力。这是时代的问题。政客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交际圈子,有着不同的政治哲学。但现今的政客,却很难找到一个大环境下的共同点。如果有,那便是对权力的深切欲望。这个时代没有战争,但是欲望显然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24小时的滚动新闻,无休止的募集资金,以及一些利欲熏心却不干正事的政客们,这就是当今的时代,再也回不去的时代。实际上,除了共同的战争经历。过去的政坛稳定因素里,还包括一致的对冷战和苏联威胁的担忧。以及更重要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所占的主导地位,当时的欧洲和日本正从战后的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园。“二战”以后,美国的各党派的机构和组织没有分化得这么明确,那时的民主党联盟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联合体,这个政治联合体基本上时团结一致的。大家都怀有对平等工资和利益,社会福利和公众工作,以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加上当时美国党内所提倡的“宽容哲学”,因此,那个时代政坛的分歧被宽容了,消融了。两党之间联盟关系的瓦解是在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到来从根本上向当时的社会发出挑战。它迫使美国人选择自己的立场。然后是学生们发起的反对越南战争示威游行,他们宣称美国并不总是正确的。所以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要站出来反抗,他们没有义务去为上一代人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这两场运动让美国出现了缺口,而大批的“外来者”开始蜂拥的从这个缺口里涌入:女权主义者、拉美人、嬉皮士、黑豹党人、福利妈妈、同性恋者。这些人都在高声呼喊着要求得到他们的权利,要求得到主流的认可。尼克松总统上任之后,启动了第一次平权运动。签署法令成立了环境保护局,成立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局。自此以后,这个国家的政治开始朝着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政治不再单纯的面向国事、战争、抵御外部威胁,而转向了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里:黑人与白人的矛盾,男人与女人的矛盾。因而,社会也逐渐开始动荡。曾经最珍贵的东西都遭到了玷污:家庭、信仰、国旗、社区,暴力在街上横行,国旗被当众焚烧,暗杀行为的抬头,城市纵火与越战的惨败,都无可避免的让这个国家陷入了失控的状态。而当局对于因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无法给出有效的治理。开始有人站出来寻找新的政治土壤,党派的对峙开始有了它的雏形。作为一个种族混血儿,奥巴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风雨飘摇。渐渐的,奥巴马从母亲嘴里了解了六十年代,开始感觉到了这些社会变化对美国精神的影响。但这些最初的认识难免片面,因为奥巴马的母亲带给他的认识也都是片面的。奥巴马的母亲离开美国大陆很长时间,加上自身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结,使得她成为了一个顽固的自由主义分子。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奥巴马逐渐长大懂事,有能力自己去领悟这个国家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和母亲描述中完全不同的六十年代。从那以后,奥巴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美国。以至于后来,他也能自如的运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美国政坛,观察历届总统以及他的对手们。比如里根。奥巴马总结道,他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并确确实实指出了自由主义政府的失败,即自由主义不在具有号召大家的凝聚力。里根夸大了社会福利的不足之处,他的政策过于偏袒那些所谓的经济精英。里根的观点被得以延续很长时间。在里根政府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矛盾加剧,并且从这以后直至今天,这些矛盾都未能被顺利化解。从那时至今日,所有的问题,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变成了“二选一”“反对还是赞成”的选择题。以至于到了后来,这种单选题不再是政策观点之争,而变成了政治家们的意识形态:要么斗争,要么妥协。要么遭到惩罚,要么清除出局。要么和我们一伙,要么反对我们。别无他选。比如克林顿。奥巴马总结克林顿的非凡贡献在于尝试超越这种意识形态的僵局。克林顿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单纯的政治划分对于解决美国当前面对的各种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他的态度十分真诚,在他任总统的前两年里,他被迫放弃的一些政策,例如全民医疗体系,教育和培训资金的加大投入等,实际上对扭转经济遭受损害的局势的。“克林顿的第三条道路”弥合了之前的分歧,充分激发了大部分美国人讲究实用、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态度。克林顿的政策尽管在目标上低调,但至少是朝气蓬勃的。所以他赢得了广发的民众支持。但他的治理也存在问题:例如,他没有成功的将现行政策转换为类似于统治联盟的东西,比如民主党一直面临的人口数字上的劣势和共和党在参议院所占的结构优势。克林顿威胁到了保守派们想要长期占据优势的梦想,所以他们转而大肆攻击克林顿的道德品质。因为他的政策让人找不出太偏激,太有争议的地方,那么他的私生活自然成为了敌手们攻击的重点。总而言之,在奥巴马的心里,他所听闻的政治都是不够成熟的,无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这样的纷争哪一天才能够停止呢?这是奥巴马一直思索的问题。(本章完)第33章 实干家 (1)  华盛顿的日子是孤独而劳碌的。妻子和女儿们远在芝加哥,他只能每星期乘坐飞机回到家里与她们团聚几天,但更多的时间里,他得呆在华盛顿。这是他的高级顾问给他的建议,有利于他的仕途。但奥巴马也不止一次的感慨道,不能和妻女们的团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心情。而除了劳碌的工作,再没更好的方式来派遣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参议院里的很多其他同僚都和奥巴马有着相似的境况:家人都留在家乡,而本人留在华盛顿“孤军奋战”。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单身”的参议员们可以聚在一起,商讨一些国家政策。对于奥巴马这样一位实干家来说,整日坐在参议院里围观党派纠纷,是不能满足他的表现欲的。他开始为自己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解决残疾老兵的补贴和伊利诺伊州兴修堤坝的费用问题,都列入了奥巴马的工作议程。他想向他的选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是你们的选票把我送到了华盛顿,我会尽力做一些事实来作为回馈。例如教育、卫生保健和能源短缺,这些选民们关注的问题也都是他研究的重点。如果说缺点,那就是奥巴马的过于谨慎。因为民主党在大选中的失利,奥巴马在进入参议院以后一直低调行事。公开露面的场合基本回避,在行事风格上,也以小心谨慎为主。参议院爱德华·肯尼迪和约翰·麦凯恩曾经提议了一项移民议案。移民问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极具争议的问题,奥巴马的签字很重要。但在一开始,奥巴马因为觉得自己没参与这项议案的起草,不够了解,所以拒绝签字。直到助手们的极力劝说,分析利弊,他才签字。和平依然是他孜孜以求的大命题。“也许我能做出的比较独特的贡献就是将人们团结起来,让人们之间由于缺乏感情交流而导致的隔阂消失,小区我们国家不同政党的分歧,让大家明白我们其实可以携起手来填补黑人和白人之间、夫人和穷人之间、甚至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鸿沟。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可以通过与大家的交流让大家恢复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样不仅不会削弱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增强我们的集体凝聚力。”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