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陈独秀传-11

作者:任建树 字数:20507 更新:2023-10-11 16:37:28

④指责陈独秀对北伐“糊涂闪烁,加以投机权位之恶名”,并说“因北伐而 筹款,为此间不得已之办法”,你却“据远道传闻,遽施攻击,”①②③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247页。 郑超麟:《我对瞿秋白的一些回忆》,《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2期。《瞿秋白选集》编辑组:《瞿秋白选集》第291—293页,1985年版。《人民周刊》第18期,1926年8月12日。 陈独秀对张静江这样一个头面人物的来信,把它刊登在《向导周报》第171期的读者来信栏里,并作答复,这自然是要存心贬低他。陈独秀在答 书中说:北伐军“是否含有投机权位分子,即训练最好之党军现在是怎样,你们倘不需求我详细指陈,我姑且不必多说”。至于筹款,既然出兵,那当然是“不得已”的,“然不筹之于殷商,不 第之于官吏中饱,而摊派公债预征钱粮及于小商贫农,且有恢复赌捐之议,好一个不得已之办法,这都是远道传闻吗?”你说我“对于国民政府的政治 实力及国民革命军革命一概加以否认,尤近于臆断”。我认为“凡是尊重国民政府的人,应该要求他有高度的革命性,事实是怎样呢?中山先生拥 护农工利益联俄联共,此革命政策,都几乎推翻了,现时还在推翻的运动中,北伐总司令部成立后,国民政府几乎无形取消了”。广东、广西许多县的农民“被驻军县官蹂躏的事,你们不知道吗?中央党部中,国民政府中,都有 大喊农民协会是土匪,你们不听见吗?这样怎令农民不怀疑!”①陈独秀的答书痛快淋漓,好似把“三二○事件”以后憋着一肚皮的晦气一股脑儿 地发泄了出来。但是,陈独秀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批评,并不能对北伐战争的进行产 生多大的影响。7月11日,北伐军占领长沙,然后挥师北上。9月7日攻克汉口,而 后东进江西,与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展开激战,并于10月9日第三次攻克南昌。10日占领武昌,击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北伐①《向 导周报》第171期,1926年9月20日。军进军之迅速,出乎交战双方的意料。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7 月31日中共中央及时发出《通告第一号》,说“在一月前还是为防御吴之南侵必须北伐”,现在“乃由防御而转为进攻形势”,北伐“是为民众争自由 而战,应该由民众积极的起来推动这个北伐,响应这个一北伐,才能使北伐更具有革命意义”。①这时,陈独秀纠正了他对北伐的消极态度。但是北伐 战争的胜利推进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又远远地向前发展了。北伐战争首先使两湖地区出现了革命高涨的形势。人民支援了北伐战 争,战争的胜利为群众运动的迅速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两湖地区的国民党组织基本上是由共产党人建立起来的,现在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地方 旧政权有的崩溃,有的瘫痪,新政权的建立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那些怀有二心的北伐将领,虽然扩充了地盘和实力,但他们正忙于同直系军阀厮杀, 他们还没有站稳脚跟,稳住自己的阵脚。蒋介石由于在“三二○事件”赶走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战斗力衰退。同时由于北伐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部 扩充至六师之众,占据了两湖,蒋唐之间开始发生了矛盾,但无论是蒋,或是唐,他们这时都还需要共产党的支持。北伐战争的进展,确为中国共产党 争取革命领导权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时机,问题是中共中央和陈独秀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时机,和用什么政策去争取领导权。面临着北伐战争引起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与远东局于①《中共中央文件 选集》(2)第204、205页。东中派政权之下,“亦可发展农民运动,这个见解完全不合实际。因为 我们要不反对中派政权,只有停止发展农民运动;愈发展农民运动,则民众愈不满足,愈反对中派政权。”这个见解是非常正确的。问题是用什么政策 和策略去对付中派政权呢?会议认为“不维持中派政权有三条路可走:一,迎汪倒蒋;二,汪蒋合 作;三,使蒋成一个左派,执行左派政策”。会议经过讨论之后,感到“第一个办法太危险”。现时正在北伐,一旦 去蒋,影响不好,而且继蒋而起的唐生智等“亦不可靠”。他们现在虽然反蒋,“恐怕去蒋后,行动比现在之蒋还右”。“第三办法进行亦多困难。 比较最好的是取第二办法”,即迎汪复职,汪蒋合作。陈独秀和国际代表过分地重视上层人物的力量,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住了蒋介石、唐生智、汪精 卫等,完全忽视了在北伐的新形势下,发动群众,联合国民党左派,壮大两党的组织,建立地方革命政权这一重要任务,更不要说乘机建立工农武装力 量了。迎汪复职的主张提出以后,蒋介石即派胡公冕来上海见陈独秀,“请C.P.勿赞成汪回,汪回后将为小军阀所利用和他(蒋)捣乱”。陈 独秀回答说:是在下列三个条件之下赞成汪精卫回来的,“一、是汪蒋合作,不是迎汪倒蒋;二、是仍维持蒋之军事首领地位,愈加充实,扩大蒋之实力 作更远大之发展,决不主张别的军人拥汪以倒蒋;三、不主张推翻党务整理案”。①总之,在陈独秀看来,“现在已非汪回不可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224、225、261页。 了”,①“汪回左派将有中心,左派政权在广东将能建立”。②9月20日,中共中央局作《关于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的报告》,系统地提 出了迎汪复职,汪蒋合作的方针。《报告》认为“革命势力分散了是不好的;但现时的军队,若果权力集中在一人之手,反而更有右倾的危险。因此我们 现时对于蒋唐的冲突不去助长,也不去消灭,只维持其平衡,在这个平衡的维持中,还可以逼他们多做点革命工作。”为了保持权力的平衡,蒋介石“只 能做国民政府军事首领,党及政府首领仍请汪回任,否则无法减少”唐生智等人对蒋的“反感”。③军权归蒋,党政大权归汪,那末什么权力归共产党呢?陈独秀说:“我 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④共产党“必须立脚于在野党地位”,⑤党权、政权、军权都一概不要,这正是制定迎汪复职、汪 蒋合作这一右倾错误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这个政策不仅在共产党里得到了贯彻,例如,10月22日湘区书记的 报告里就明确地向中央表示要“彻底的取在野党的态度”,⑥中央要求江西一些担任地方行政职务的共产党①②③④⑤⑥《中央政治通信》第10号,1926年11月3日。《中央复湘区的信》,《中央政治通信》第6号,1926年10月7日。《中央给鄂区的信》,《中央政治通信》第5号,1926年9月27日。 陈独秀在“五大”上的报告,《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第240、239页。《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第113页。《中央政治通信》第3号,1926年9月15日。 员,“必须辞职,或者退党”,①也推行到国民党和群众团体。因为迎汪复职的目的是削弱蒋介石的专权,这在当时不仅为国民党左派所拥护,也是那些出于个人权力欲的右派分子所乐于接受的。10月中旬,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央委员和各省市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迎汪复职案。当两种势力因利害关系而发生矛盾的时候,第三种势力若企图使这两种 力量保持均势,而不致发生尖锐的冲突,那就必须具有较强大的实力,因为只有用实力才能维持两种势力的平衡,并使其向有利于第三者方面发展。可 是当时中共除了掌握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并没有掌握军权、政权和国民党的党权,这是迎汪复职、汪蒋分权合作,纯属为他人作嫁的政策产生的客观原 因。因此当均势一旦破裂之后,为他人作嫁者往往会成为两方的牺牲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迎汪复职、汪蒋合作政策的产生,若就陈独秀本人的 思想而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对资产阶级力量的错误估量,陈独秀认为现时中国社会“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完全形成,故进步的资产阶级也只有走向 K.M.T.来”。在民族革命的时代,和中共合作的“K.M.T.乃是现时中国的惟一民族党”。国民党里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已走上了民族革命的道路”;代 表买办、地主、军阀的老右派已被开除出党;代表资产阶级的新右派与左派“均尚在形成的过程中”;新右派的力量虽“不及老右派①《罗易赴华使命》 第33页。大”,但“确是反对老右派的”。①陈独秀就是这样分析资产阶级和新右 派势力的,在他看来民族资产阶级既然“还未完全形成”,新右派和左派也不过是“在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又“确是反对老右派的”,因此争夺领导权 的问题似乎是压根不存在的。二、不理解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他认 为现在既然“是国民革命时代,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时代,现在不但资产阶级需要民主政治,即无产阶级亦需要民主政治,或者比资产阶级 需要民主政治更为迫切;因此,即在国民革命成功后之建设时期,也必然是革命的民主的民众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且还不是工农政府; 在那时革命的民主的民众政权之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当然要发展起来,也只有到那时,真正的中国资本主义才能够自由发展。我们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 义者,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可以由半封建的社会一跳便到社会主义社会”。②革命成功之后,既然政权落在“现在这样的左派领袖之手”,③因 此也就用不着去争夺革命的领导权了。陈独秀还惟恐资产阶级不放心,说“至于国民革命成功,共产党便要与国民党左派争政权,这也是不会有的事。共 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在国民革命时代,不会发生这类问题”。④①②③④《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向导周报》第172期,1926年9 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283页。《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向导周报》第172期,1926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279、280页。 那末未来的新政权给工农什么利益呢?陈独秀回答说:在工人方面如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工会自由,改良待遇等等。“至于农民政纲如武装、 土地及农村政权等要求,左派未必充分容许。我们和左派的联盟,将来会因此分裂, 这时候世界革命的状况或已有新的变化,中国的国民革命也许转入一个新时期”,但这是“较远将来的事”了。①可见陈独秀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 领导权的见解,又回到了他在1923年4月发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既然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那就由资产阶级去领导罢。至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之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事。这次他所表述的二次革命论的观点较过 去更明确了,而且出现在北伐战争的高潮期,因此它的危害性也就特别明显 和严重。陈独秀在1925年9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固然需要民主政治,“然而民主革命这个口号,未免偏于纯资产阶级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 济地位,决没有欧洲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革命之可能”。②他朦朦胧胧地观察到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之间的差异,但是他没有深 入地研究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他不了解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使命,将革命进行到底;不了解民 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陈独秀的认识水平在当时共产党里具有相当代表性,它是党的幼年性在革命理论上的一个主要表现。共产党必须 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无数的革命志士在斗争、失败、再斗争的过程中,付出血的代价之后,党才能成熟起来。①《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周报》第128期,1925 年9月7日。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283、284页。{{立于主体地位决策武装起义}} 上海,推翻反动军阀的统治,建立市民政权,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这期间陈独秀除到汉口出席十二月特别会议外,他一直坐镇上海。 共产党在工人武装起义中所执行的重大政策,都是经陈独秀认可,或是由他亲自制定的。这时期上海工人斗争的得失成败、功过是非,都同他的活动密 切相关,都反映了他的思想。1926年7月11日,北伐军占领长沙以后,挥师湘北。这时苏、浙、 皖、赣、闽五省联防军总司令孙传芳以“保境安民”为借口,迅即调兵遣将分三路援赣,并伺机进攻湖南,切断北伐军的后路。这使东南五省资产阶级、 士绅以及一些社会名流顿感不安,他们惟恐战火蔓延到东南,危及他们的利益和安全。苏州、无锡等六县商会会长联合通电,要求孙传芳“休养生息”。①全苏公会赞同孙传芳“消极增防”,警告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不得越闽 赣边境一步”。②苏浙公团、全浙公会要求孙传芳“保持五省安全”。③上海总商会通电,要求孙、蒋双方“解除误会,划守疆界”,如战端一开则“商 家命①②③《申报》,1926年8月9、12、15日。脉不通”。总之,他们既不同意孙传芳援赣,也不主张北伐军东进,一 味地要求所谓东南五省的和平。这时只有上海总工会发表通电,反对孙传芳“援赣之军事行动”,①但孤掌难鸣,应者寥寥。中共四届三中扩大执委会 虽然通过了《军事运动决议案》,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②但这时上海还不具备武装暴动的条件。 然而,战争的形势却发展得非常迅速。9月1日,北伐军攻克汉口以后,即挥师东进,攻入江西。在福建战场上,北伐军攻克永定,孙传芳军两面受 敌,他把主力部队投入了江西战场,上海的防务一时空虚。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诱发了上海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和上海国民党负 责人士推翻孙传芳的统治、获取政权的欲望。虞洽卿由于孙传芳取消了他的上海商埠帮办,推倒了他的上海总商会会 长的地位(改由亲孙的傅筱庵任会长),又解散了他所依恃的南、北市保卫团,“所以虞极反孙”,“极力联络”共产党,希望帮助他“取得上海政权”。③国民党上海军事特派员钮永 健也“要工人帮助他,听他的号令起来动作”,答应在暴动成功后“保护工 人”。④①②③④《上海自治市的运动计划》(十月十七日),《教育杂志》(区委油印刊 物)。中共《中央政治通信》,192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15页。《申报》,1926年8月15日。 起义和市民自治问题。区委书记罗亦农认为”应提出‘人民自治’的口号”,建立“从虞洽卿起一直到工人”的联合战线,反对孙传芳的统治,“上 海地方非有一次民众暴动不可”。①关于第一次武装起义的指导思想,根据罗亦农的讲话可概括为如下两点,一,起义“以商界为主体”,②“无产阶 级避免领袖地位”。如果无产阶级“急于来领导,必引起帝(国)主(义)害怕,而大进攻,而大屠杀”,“资产阶级必害怕不来合作”。 所以“要把这个领导权给虞洽卿”。罗亦农说,这个政策区委“及中央都已赞同”。③这当然包括陈独秀在内也是赞同的。二,起义成功之后,“政权给 谁,工人可不参加,我们完全让他们组织商人政府”,“我们只求得民众自由,不要奢望”。④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上海阶级状况,北伐军攻入江西 以后,上海资产阶级对反对孙传芳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上海工人没有武装起义的准备和经验,区委不能不采取慎审的态度,但是过分地重视了资产阶 级的力量及其革命性的一面。工人阶级不拿政权,或者如陈独秀所主张的共产党处在野党地位,就能“求得民众自由”,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不能 不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资产阶级对这样的政策自然是乐意接受的,虞洽卿认为①②③④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0页,上海人民出 版社出版。市运会议记录,1926年9月20日。 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会议记录,1926年10月9日。 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会议记录,1926年9月3日。既有工人参加起义,又“以商界为主体的办法是对的”,①并表示“设法捐钱”援助工人。②但当北伐军攻打南昌受挫之后,资产阶级害怕了。这 时区委又以“国民党的钮永健和吴稚晖二人为主力”策划起义。10月16日,孙传芳的部下浙江省长夏超宣布独立,并率部由杭州向上海进发。区委 确定起义的目的是要求和平!撤退孙传芳在上海的驻兵!上海市民武装自卫!上海市政归上海市民!等等。24日,夏超部已被孙军击败,区委误信北伐 军攻克九江的传闻,乃仓卒发动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时资产阶级“不干了”,号称拥有1000人实力的钮永健,实际上不过百把人,工人纠察 队也只有200余人③,且大多赤手空拳,因此,起义在当天就失败了。第一次起义的失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25日,罗亦农在区委临 时主席团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只是要资产阶级起来,而我们只是后面跟着进行”,以后“要以自己为主体”,去“推动”资产阶级,过去当配角,今 后争主角,“惟此问题须到中(央)局讨论”。11月2日,他在全体区委会议上又指明这次起义中的“一大差误”,是对共产党的领导力量“没有信 心,而依赖钮、虞”。罗亦农首先提出了武装起义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基本方针。 陈独秀没有接受罗亦农的意见,到11月上旬,他仍然认为“我们现在可以要两个领袖,钮永健(是)军事的,虞洽①②③活动分子会议记录,1926年10月26日。 区委主席团会议记录,1926年9月7日。 区委主席团会议记录,1926年9月10日。卿(是)民众领袖”。 追击,孙传芳军也无力反攻,交战双方一时处于体战期。陈独秀指示区委“可以停止暴动宣传,要注意工会及党的内部工作”。①同时,由于奉鲁 军阀张宗昌部南下援孙,使东南五省人民受到极大的震惊,于是区委积极开展市民自治运动,不仅国民党市党部、江苏省党部主张市民自治,各马路商 界总联合会也发表宣言,谓“当此危急存亡之际,各界人民应起自卫,图谋永久和平。(一)划上海为特别市,永不驻兵,并本主权在民之义,以上海 市民组织市民会议,管理上海市政;(二)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三)拒绝奉鲁军南下”。②这个宣言得到了许多团体的响应,即使迷恋东南和平 的三省联合会③,其中也有不少人士转向公开地反对孙传芳。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区委“要尽力拉出(三省联合会)各派分子”,与我们合作发动自治运 动。④28日,上海400余团体5万余人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反对奉鲁南下 上海市民大会”,三省联合会的主要成员都到会讲话。大会决议:要求奉鲁军撤回南下军队:一致拒绝(奉鲁的)军用票:上海划为特别市,由工商学 各界组织自治政府。①②③④区委临时主席团会议记录,1926年10月17日。 三省联合会,由全浙公会(代表人为蔡元培、褚辅成等)、新苏公会(代表人为杨千里、张君劢、黄炎培等)和全皖公会(代表人为李次山、许世英等)三团体组成。《申报》,1926年11月17日。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79、97页。会后,总工会纠察队作先导,举行示威游行。当晚,被查封的上海总工会自动启封。 会是领导自治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它由闸北商会、商总联会、上海学联、全国学联、上海总工会和三省联合会六团体组成,“以实现上海特别市 市民自治,谋市民利益为宗旨”。①区委在市民公会和国民党省、市党部都建立了党团组织,以加强对自治运动的领导。群众性的自治运动为第二次起 义作了广泛的舆论准备。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时,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了深深的裂 痕。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策动了一连串的破坏三大政策的活动。1927年1月3日,他在南昌非法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将广州国民政府迁 至南昌,公然反对国民政府已通告全国迁都至武昌的决定,企图挟天子令诸侯,使国民政府成为他的囊中之物。2月21日,他在南昌行营总理纪念周 发表演说,口口声声叫嚷要“制裁”共产党;驱逐鲍罗廷。并唆使他的党羽杀害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陈赞贤,强行解散执行三大政策的南昌市党部和 学联。此后在九江、安庆也发生了同类性质的事件。蒋介石还派戴季陶到日本与外务省次官密谈,日本帝国主义者奔走于南北之间,撮合蒋介石与张作 霖相妥协,以致报界一时盛传“南北妥协共同反赤”之说。这位权势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一系列的反动言行不能不引起共产党人的戒备与批驳。①《申报》,1926年12月7日。演说,所谓共产党员排挤国民党员纯属诬陷不实之词,“事实恰正相 反”,蒋介石“对于腐败官僚投机分子方尽量容纳”,而对“共产党员却防闲、排挤,且一再声言制裁之,这究竟出于何项动机”?①陈独秀连续发表文章,不指名地批判蒋介石“和军阀妥协便是间接和帝国主义妥协”,提醒人们“留 心着!果有谁敢经过日本帝国主义之拉拢,而与北方军阀妥协,以葬送革命”!②蒋介石演说开口“我主张如何如何,反对如何如何,时常‘我’呀和‘我’ 的大喊,这在党便是表示‘我即党’,在政府便是表示‘朕即国家’,这些口气乃是个人独裁性之自然流露”。③指责蒋介石对盛传两个月之久的南北妥 协共同讨赤的言论,“无一字声辩”。但是,这些揭露和批判虽然是较委婉和含蓄的,但关心时事的人一眼便可看出指的蒋介石。在中共上海区委内部讨论时,却无所顾忌的表明了他们对蒋介石的愤恨 和戒备心。1927年1月25日,区委即明确指出中外反赤联合战线的危险性。罗亦农说:“上海为财源之地,北伐军如果一来,必将勾结资产阶级, 也许蒋介石到上海后,就正式攻击C.P.,而爆发直接冲突。”④区委决定发动以“工人为主的武装暴动,现在局面很紧,我们要赶快准备,①②③④区委会议记录,1927年1月25日。 实:《我即党与朕即国家》,《向导周报》第191期,1927年3月12日。 实(即陈独秀):《是谁愿与北方军阀妥协?》,《向导周报》第188期,1927年2月16日。《向导周报》第192期,1927年3月18日。 表示民众的力量”。蒋介石来到上海,“我们如无运动,他必与帝(国)主(义)妥协”。现在就要让民众知道,“蒋实为反革命”,但在“宣传时, 只用口头不用文字”。①这是区委第一次讨论反蒋问题,也是第一次把工人武装起义的作用与防止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妥协联系起来。 方针。区委依据中央的通告于17日发出《秘书处通讯(第十一号)——应付目前国民党内右派进攻及我们对蒋的态度》,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1927年2月间的国内斗争形势,指出“北伐军的胜利,革命势力之伸长”,迫使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势力变换压迫民众的手法,“不由外面进 攻,而从内部破坏”。因此,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已成为目前革命中最严重问题”,政府迁移南昌之说,工农运动受摧残,“皆是右派进攻的具体事实”。 我们对于右倾势力的进攻,“无论在任何方面,皆准备与之冲突,不能让步,因为让步就是革命的损失”。中央决定斗争的方针及对目前工作的意见是:“1.不可使这个争斗简单成为C.P.与K.M.T.的争斗,无论在任 何斗争中都要拉出左派,与左派联合进行:2.不过所谓与左派合作,是要我们能勇敢的立在主体地位,使左派来帮助我们,而不是要左派为主体,我 们去助他。总之,我们以后在一切斗争中一定要自己肩起责任去冲锋,但同时又不要丢掉了左派,要领导着左派联合进行,要使这个争斗在①②《“六大”以前》第721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15、118页。形式上是左派与右派的冲突,而不是简单的C.P.与K.M.反对蒋之个人独裁”,“现时蒋介石已成为反动势力之中心”,但“只能在口头上宣 传,文字上不能明提蒋介石的名字”,要依据事实“用很巧妙的词句暗射蒋 介石”。中共中央的指示中最重要的是第(2)点,它鲜明地指出共产党在同国民党左派联合时,要“勇敢的立在主体地位,使左派来帮助”共产党,也就 是自觉地主动地肩负起领导革命的职责,改变“以往在K.M.T.中斗争,均是要左派顶头去干”,共产党“只在后面出主义(意),不肯直接上前”, 以致“左派一退”,共产党“也跟着退”的状况。①这个指示反映了中共中央对革命领导权和同左派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陈独秀是中共 中央总书记,这个指示如果不是他首先提出的,也必定是经过他同意的。而且在第三次起义时,他所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和这个指示的精神相吻合的。 因此,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个指示也反映了陈独秀对革命领导权(至少表现在上海工人斗争中)问题认识的转变,并自我批判了他过去的一些观 点。例如,他在1926年12月特别会议上所陈述的一些观点:共产党员包办国民党,“包办的结果,国民党没有群众,左派的群众和左留领袖隔离, 于是左派未能有力的形成”。②现在他主张共产党应当立在主体地位,使左派来帮助共产党。也纠正①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384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19—122页。了他在第一次起义时以商人为主体的思想,和起义后的幻想——钮永健 做军事领袖,虞洽卿做民众领袖,而主张中共“在一切斗争中一定要自己肩起责任去冲锋”。1927年的二、三月间,陈独秀的思想处于明显地向上 发展期,在上海工人运动中抛弃了二次革命论的观点,这同即将爆发第二、三次起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区委下达第十一号通讯的同一天(2月17日),北伐军攻打杭州,守敌望风披靡,弃城而逃。捷报传来,上海人民精神振奋,工人斗志昂扬。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自始同北伐战争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北伐军的东进,为起义提供了条件,起义的口号之一是响应北伐军。18日,上海总工会发布 总同盟罢工通告,号召全市工人“援助北伐军,打倒孙传芳”,并郑重声明这次罢工“全系政治性质,而非经济斗争,目标是对付军阀,而非对付 资本家”。①次日,又发布罢工宣言,提出建立真正保护人民利益的政府,承认工会有代表工人权力等17项要求,到22日罢工人数增至36万余 人。但是,在罢工之前没有向工人广泛地宣传“夺取政权”,“工人群众都不 知道这次罢工是什么意义”。罢工以后,也没有迅速地转入武装起义,直到21日区委才下达起义的命令,宣布成立由11人(其中共产党员4名)组 成的市民临时革命委员会,以及由于准备不周等等的原因,这次起义除了闸北和南市工人纠察队同军警发生零星的战斗外,其他地区大多没有发动起 来。因此中共中央和区委在23日晚便立即决定停①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23页。止起义。 第二次起义虽然又失败了,却充分地体现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而资产阶级在罢工和起义时畏首畏尾,拒绝宣布罢市;大资本家虞洽卿甚至“不 满意”把他的名字列入革命委员会公布于报端。①国民党钮永健的命令“毫无效力”:②三省联合的一些知名人士由于受到通缉早已逃之夭夭,事实证 明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充当起义的主角。第二次起义虽然又失败了,但1927年初的上海滩越来越显得骚动不安,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大规模的斗争即 将呼啸而起。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不仅果断地决定立即停止暴动,由总工会下令复 工,同时还决定“扩大武装组织”,“充实市民公会”,积极准备第三次起义;这次会议建立了武装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会或特 务会)。特别委员会以陈独秀为首,由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的主要负责人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汪寿华等8人组成。此外还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 军事委员会,和以尹宽为首的宣传委员会。③特别委员会从1927年2月24日至3月30日,共召开了31次会议,及时地汇总和研究上海党务、 工运、青运、工人纠察队、国民党党务、资产阶级、帮会、北伐军的进军以及军阀部队在市区的兵力部署和对敌军策反等各方面的情况,①②③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36、137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05页。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10页。 然后制定出党的政策和方略,再去分头执行。现由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丰富的三次起义档案史料,有力地证明了特别委员会是一个十分精悍的领导 班子。他们有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下 午开会,晚上作出决议,第二天就能传达到活动分子中。工作千头万绪,却有条不紊。他们有着令人惊异而敬佩的工作能量和高效率。特别委员会开了31次会,陈独秀出席了30次,他到会必发言。如果 把特别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与上海区委会议、区委主席团会议、各部产总联席会议、活动分子会议等会议记录,以及区委的《每日通讯》,对照起来阅 读,便不难发现陈独秀在特别委员会议上提出的许多意见,是得到了及时贯彻的。3月5日,特别委员会在讨论拟定起义日期时,决定“整个行动,由 特务会议指挥,紧急时亦(农)、恩(来)、松(松林,即汪寿华)、独(秀)”4人负责。①因此,如果说第一、二次起义陈独秀是作为中央总书 记间接地对区委进行指导的话:那末在第三次起义中,他是作为直接领导起义的最高决策机关 中的一位为首的成员。陈独秀在特别委员会上的发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总周盟罢工、武装起义和召开市民代表会议,三者紧密结合进行陈独秀在24日的特委会上,提出“要造成工人群众夺取①上海市档案 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83页。武装的野心”。在26日的会议上又提出“我们要集中口号工作,群众 的夺取武装,群众的开代表会议,这二层是武器与政治同有意义的。无论是警察的兵士的一支二支(枪)都夺取”。“市民代表会议,要在各地方各 区域都成立,成功一种权力。上海市政府即建筑在许多小政府上面,非常有力量的”。总同盟罢工“要决定为夺取武装,为开代表大会而罢工。(罢工后)工人不应回到家去,不要为罢工而罢工”。罢工时,“事先要 组织广大的交通队”、侦察队、宣传队,“以便很快的行动”。①3月4日的晚上,陈独秀还关心地询问:“罢工后工人能跑到街市上去”吗?罗亦农回 答说:“已宣传为暴动而罢工,不能像上次那样,罢了工都回家去。”②根据陈独秀的这些意见,经过集体讨论,会议做出决议:总同盟罢工以后,工人 立即冲上街头,夺取武装,转入起义,与此同时召开市民代表会议,为建立市政权做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正是根据这个纲领性的决策而举行的。二、争夺市民代表会的领导权秀说:“北伐军来后,最重要的问题,即为市政府问题。我们要群众的, 而他们必是领袖的。我们要选举的,而他们要委任的。此为重要争点,我们应赶快做代表选举的工作,在北伐军未来前,造成很浓厚的民选空气,预先选好”,他们①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76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91、192页。来后,再“与他们讨论名单,结果就成为民选的政府”。①市民代表会“代表人数,至少一千,工人占一半。工人名单由上总负责,学生名单学联 负责”,“如果商人太多,工人要增加”。②当时,上海国民党的一些头面人物,先是说市民代表大会不合法。后又 主张以市省党部为市省议会,不必再有市民代表大会。军政时期人民未训练,不能实行代表会议。如果要选举的话,他们主张职业团体与地方团体同样有 选举资格。陈独秀反对这些意见。他明确提出要同国民党“争持三点”:一、立法 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一:二、得经过群众选举:三、选举人与被选举人要发生联系。“不赞同”地方团体有选举资格,“即照中 山国民会议的办法,也只限于职业团体”有选举资格。如果以训政为借口,“我们因(应)指出中山以训政为手段,民权为目 的”。③3月15日,罗亦农在活动分子大会上传达和解释了上述三点,并着重指出市民代表大会就是民众的直接政权,“是国民革命的苏维埃”,因此“必须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反对以地方区域为单位的选举,防止无职业的 流氓、土豪劣绅当选。代表大会“无立法与行政的划分。革命民众应该是随时自己立法,自己执行”。我们“必须做到”这三点,“不能让步与妥协”④ 共产党一面与国民党争论这些问题,一①②③④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7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02、304页。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83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27页。 面积极准备选举,国民党想阻止也阻止不住了。三、掌握火候,确定起义日期 应规定六号(礼拜日)为准备罢工期。实际上的(行)动,要临时决定”。5日晚9时,周恩来在特委会上报告,关于起义“各方面动作已预备好,集 中力量在闸北。”①这时会议集中讨论起义日期问题。第一次起义是在夏超战败、误信九江攻克的传闻时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是在总同盟罢工后的 第三天才发动的,时间选择都不确当。而起义时间的选择与起义的胜负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独秀说:起义“仍要带点机会色彩,不要太早。有二标准: 一、上海已无驻兵,二、北伐军到松江后仍前进,或待至到龙华。”因为“我们武力单薄,鲁军作兴索性蛮动一下”呢。周恩来说北伐军攻下松江或苏州“必可”发动。会议经过讨论以后,陈独秀决定:“一、松江下;二、苏州 下;三、麦根路与北站兵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起义。②根据以上三方面的作用,将陈独秀评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策者,该 不会是溢美之词吧!当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愈是逼近上海,共产党人也愈是加紧起义的准备 工作,因为他们越来越认识到革命形势的严重性。3月15日,罗亦农在向活动分子作报告时,说:国民党新右派“领袖蒋介石已被一切反革命势力所 包围,根本丢①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81、282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65、281页。弃了中山三大重要政策,且将与一切反革命的势力妥协,将使整个 革命运动右倾而倒败”。如果共产党“坚决起来做民众政权的运动,能拉住民众自己的力量,与武汉的民众遥为应援,共同合作,未始不可以抵制右倾 力量的发展”,防止蒋介石到来上海出现反动局面。为此,共产党“应完全取得”对罢工、暴动以及市民代表会议的领导地位,“丝毫不能退让,以为 革命成功之保障”。①这就是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发动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指导思想及其根本的目的。如果说在第三次起义时还不得不保留 了响应北伐军这个口号,那末隐匿在这个口号之下的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武装起义,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市民政权,使蒋介石将来一踏进上海便面临着既成的革命局面,而受到抵制。 亦农下达第三次武装起义预备动员令。起义的总口号是罢工罢市,响应北伐军,建立上海市民革命政权,打倒一切反动派。20日晚,北伐军兵临城下,占领上海近郊龙华镇。午夜12时,上海 总工会主席团召集特别紧急会议,会上一致决议于21日正午12时开始总同盟罢工。各工会因经过长久的准备和普遍的宣传,在接到命令的三小时内 便实现了全市总同盟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不下80万。各商店也同时休业。②伟大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了!①②《申报》,1927年3月22日。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19、322、323页。 开了,到会的有千余团体,4000名代表,大会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执行委员19名,其中共产党员9名。当日下午6时,上海工人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经过28小时的巷战,占领了上海全部华界地区,赢得了武装起义的胜利。3月25日,区委召开扩大活动分子会议。罗亦农首先讲话,说我们今 天得到了自由,是我们忠实勇敢的同志和几十万工人奋斗出来的。现在全体起立静默3分钟,追悼在武装起义中死难的同志。默哀毕,由陈独秀作报告, 他说:今天我们能在这里公开的开会,这不是官府或哪个阶级给的,是我们工人“用热血换来的”。上海这个最难打下的城市,“实在是革命的(群)众 与勇敢的工人打下来的”。这次斗争的胜利,证明我们党“已经能开始武装暴动了,这使我(们)的同(志)有了自信”,使我们“看清楚了无(产) 阶级的力量。大资产阶级是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是赞成的,但自己是不干的”, 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无产阶级“出来担任”。小资产阶级虽赞成革命,“但没有工人来领导,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现在是胜利了,但还是争斗的开始,因(为)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者已经由恐慌而向我们进攻了。所以(我)们要准备继续的争斗,我们要看清这个开(始)的序幕”。“在全国我们争斗的目标,(一)帝国主义,(二) 军阀、右派”。“我们是革命的政党,所以每个党员要懂政治,懂得谁是敌人,谁是朋友”。① 陈独秀发言完了以后,由罗亦农代表区委做报告,其中谈到“独秀同志已告诉我们重要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他的讲话和区委的报告“以后要尽 量宣传,使所有一切群众明白”。最后由帅朝伶(吟)发言:“陈同志是我们中国革命领袖, 我们应一致表示,坚决的表示拥护陈同志的报告。”尹宽“提议大家坚决表示拥护领袖”。大会在众人的掌声②中结束。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的陈独秀恐不免仰首伸眉,踌躇满志,但为时不久他就变得忧郁、恼怒而踌伫不前了。{{困惑中的思索起草《汪陈宣言》}}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消灭了盘踞上海的反动军警,推翻了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北伐军不费一枪一弹,垂手进驻上海。 在第三次起义之前夕,陈独秀曾说:“将来上海武力是蒋据《扩大活动分子大会记录》,但该《记录》缺会议召开的日期。据《上海工人三次武装 起义》档案史料一书第394—403页载有1927年3月25日《中共上海区委召开扩大活动分子会议记录》,该书编者注“原文无第一页”,该《记 录》缺第一部分。据笔者查阅三次起义档案史料,并核对两份《记录》的原文,可确定所谓“原文无第一页”缺的第一部分,就是罗亦农和陈独秀讲话 的内容。①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流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94、396、403页。 介石,民众是C.P.,革命武力与民众分离,结果,两家不利。现在我们要有很大的群众来威胁武力,使他让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扩 充市民代表会议”,团结小资产阶级,拉住资产阶级;二、迅速地发展国民党党员,“将来对付右倾军阀,可用党员大会来解决最后难解决的问题”;三、“尽量扩充C.P.,以后北伐军来后,就整个的加入国民党”。①这三条措 施中最重要的是着眼于阶级力量对比的第一条。现在起义胜利了,新的市政府诞生了,北伐军也来了,可上海阶级关系的变动却朝着与陈独秀预期的相 反的方向发展。共产党人早已怀着戒备心和警惕的眼光注视着统率北伐军的蒋介石,而 资产阶级却把蒋介石当作能给他们带来福音的天使。因此,在第三次起义和市民代表大会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原有的一点革命热情也丧失了。当北伐军 逼近上海的时候,钮永健说暴动已“无对象,不要徒然牺牲”。民族资本家也认为北伐军就要占领上海了,犯不着再去冒偌大的风险,搞什么起义。 他们左顾右盼,离他们不远的是一支实力强大的正规军;站在他们身边的是已经动员起来的不怕任何牺牲的工人队伍。于是,资本家不得不敷衍应酬工 人,“承认工人开办工会,并拨房子给工会”,甚至“自动”地给工人增加工资。②实际上他们并不赞成工人起义。各马路商联会董“表示不需要”夺取政权。③南市总商会①②③各党团会议记录,1927年2月25日。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79、325、329页。 特委会议记录,1927年3月17日。作出决议,告诫“商家应守镇静态度,处此时局,任何政治行动,概不加入”。①有些商人“不敢(做)市代表”,②如果要做,也“俟党军来后做, 否则恐引起误会”,③因为市民代表会议,是C.P.的”,“北伐军来时要解散的”。④有的当上了代表,觉着是共产党把他“抬举出来的”,心里既“快 活”又害怕,⑤不晓得将来究竟是祸还是福。因此,总罢工以后,商界宣布“休业”,而不说是罢市。罢市,是政治行动;而休业呢?巷战打起来,商 店老板只好打烊,免得财产受损失。罢市和休业,这两个不同的词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第三次起义的微妙态度。资产阶级是最讲究实惠的,你没有足够 的实力,又没有具体的工商政策,他们是不会跟你走的。陈独秀想通过市民代表大会拉住资产阶级,这个办法一开始便碰壁了。武装起义胜利之后,有一支2000名武装的工人纠察队站在资产阶级 身边,这使他们胆战心惊。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总商会、南市商会、闸北商会及银钱两业公会举行联席会议,棉纺业巨子荣宗敬在会上说:“工人手 中一有枪械,闻者寒心,务须收回枪械以维治安”,与会者一致赞成。⑥显然,在推翻军阀政权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固有的矛盾突出了,且 不说还威胁到帝国主义者的利益。于是资产阶级人士对刚①②③④⑤⑥《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92、193页。 特委会议记录,1927年3月15日。 特委会议记录,1927年3月16日。各党团会议记录,1927年3月3日。 各部产总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3月2日。《申报》,1927年3月6日。 刚诞生的市政府采取了拆台的手法。23日,第一次市政府委员会议竟然召开不成,后经总工会代表以“不上工为威胁,终算开一谈话会”。①到3月底,先后有钮永健及资产阶级代表六人声明辞去市政府委员职务,其中 有杨杏佛这样的进步人士。他们如此迫不及待地退出市政府,无非是向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公开表白自己是“清白”人家,与共产党决无瓜葛,请“党 军”切勿误会。种种迹象证明,赢得了武装起义胜利的上海工人阶级犹如在五卅运动的后期那样,又一次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此时,市面流言蜂起,真 真假假,不胫而走,什么市政府是C.P.的,蒋介石反对;上总被白崇禧缴械了;工人要冲入租界。上海滩阴风飕飕,寒气袭人。共产党人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除工人纠察队武装等问题。陈独秀提出整顿和健全工人纠察队和工会, 加强对国民党党部工作,还主张通过军民联欢、输送在起义时缴获的枪械、补充士兵的办法,使当时比较左倾的薛岳部队(时驻扎闸北)能常驻上海。②但机灵的蒋介石很快就把薛部调开了。25日晚8时,陈独秀在特委会上慷慨陈词: 中国革命如果不把代表资产阶级的武装打倒,中国 就不想要革命,同时只要把此武装打倒,资产阶级就可以服从革命的力量。上海现在资产阶级与右派勾结党军①②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76页。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72页。也很右倾。我们如果情愿抛弃上海,就很容易。如果争斗,就要马上动作。因为将来的纠纷问题,为纠察队的武装解除问题,如果我们不马上动作, 将来就将纯全为国共争斗,完全失掉联合战线。所以我意我们现在要准备一个抵抗,如果右派军队来缴械,我们就与之决斗,此决斗或许胜利,即失败 则蒋介石的政治生命完全断绝,因此北决斗,实比对直鲁军斗争还有更重要的意义。①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讲话,它既有高昂激越的气氛,又有隐忍的 苦楚。陈独秀察觉到斗争形势的险恶,准确地指出了斗争的焦点“为纠察队的武装解除问题”,并决心“要马上动作”,进行“决斗”。决斗的对手也是 明确的,即蒋介石。但这是个特别难对付的对手,他不是北伐军所要打倒的对象——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而是一个要打倒旧军阀的北伐军总司令; 他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的一位重要成员。自从“三二○事件”以后,他既限制、排斥,又联络、利用共产党,他们攻击的主要对象是旧军阀,同时又 压迫工农群众运动;他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威望,但人们并不了解他的底细。就是陈独秀对他也了解不深,“始终牵就他向他让步想拉他向革命路上 走”,②惟恐“失掉联合战线”。陈独秀同这样一位对手进行决斗,首先在精神上就处于被动状态了。 在英、美帝国主义炮轰南京之后,陈独秀指出“帝国主①②《蒋介石反动与中国革命》,《向导周报》第198期,1927年6 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89页。 义与新军阀已经进攻了,中央与区委已决定准备防御战争”。可见所谓决斗,其实质不过是防御而已。以一支纠察队去防御一支正规军的进攻, 且不说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里还有数万名帝国主义的海军陆战队员,谁胜谁负,未卜先知,陈独秀不会不明白的。于是他在3月26日上午的区委会议上,一会儿提出“包围白崇禧,号召反英,要蒋反英,民众愿作后持(援)”, 这样“可逼蒋对民众的进攻减少”,企图以发动反帝运动,突出民族斗争,冲淡国内阶级矛盾。一会儿又说“最好要将反英反蒋联合一起”。①可见在 决斗之前,已经是主意不定,步伐乱套了。以几分疑虑的眼光审视着他的态度。蒋介石明确表示:“本人对沪租界 绝无用武力收回之意。”②沪上商界希望他“对于商业有维护方法,而商界当与合作到底”。他回答说有关护商的“各种条例,不日当可颁布,决不使 上海方面有武汉态度”。③“所有上海地方秩序与中外人民财产,自由鄙人完全负责。”蒋介石确给帝国主义者、买办和资产阶级带来了福音。至于工 人纠察队,蒋说“在此军事期间,应该受军事当轴的节制”,④所谓“军事当轴”舍蒋氏之外,还能是谁呢!蒋介石来到上海以后,陈独秀写信给区委,说:“目前我①②③④《申报》,1927年3月30、27日。 上海市档案馆:《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第48页。《申报》,1927年3月28日。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92页。 们表面上要缓和反蒋、反张(静江),实际准备武装组织,上总除力争保持纠察队外,要少说政治。对蒋要求我们的问题,差不多都可答应,但要 他积极反英”,发动罢工反英的“第一先决条件要得到国民党及老蒋同意”。①可结果呢?反英罢工发动不成,而且老蒋也决不会同意反英的。“在此军事期内,一切行政处处与军事政治统系攸关,若不审慎于先,难免纠纷于后,中正为完成政治统系及确定市政制度计,务望暂缓办 公。”②这当然是封恐吓信,但是出自于手握重兵的总司令之手的恐吓信。蒋介石早已看中了东南这块宝地,他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卧榻之旁岂容他人 鼾睡。他一定要把市政府这个新生的婴儿扼杀于摇篮里。而市政府的惟一的武装支柱是工人纠察队,因此必须从这里开刀。30日,陈独秀“决定以市政府与老蒋冲突,免工人纠察队直接与他们 冲突”。③而这个时候的市政府委员们已是“中夜徨徨,莫知所适”,还怎能“与老蒋冲突”呢! 从工人武装起义的准备开始,蒋介石就像个鬼魂似的一直纠缠着共产党人,陈独秀和特委会的委员们曾设想过各种方案,以对付这个魔鬼,但觉着 既不能战胜他,又不能摆脱他。陈独秀提出过反蒋问题,却没有公开地揭露蒋摧残工农运动的罪行,发 动群众向他作坚决的斗争。蒋介石还拥有相①②③区委主席团会议记录,1927年4月1日。《申报》,1927年3月30日。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28页。 当雄厚的政治资本,他还没有完全撕开他的假面具。陈独秀害怕因公开的反蒋而导致联合战线的破裂,他面对着一个阴险狡黠、令人捉摸不定的对 手,苦思焦虑的结果,除了工人纠察队固守自己的阵地,再也想不出良计妙策了。陈独秀智穷力竭,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就在这个时候,共产国际于3月31日发来了电报,指示中国共产党“开 展一次反右派运动。鉴于力量对比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们不要仓卒进行公开斗争。武器不要交出,必要时须隐藏起来”。①罗亦农“看了这个电 报,很愤怒地把他摔在地下”。②罗的“愤怒”表达了上海共产党人的义愤 心情。在第三次起义前后,共产党处于公开的或半公开的地位,工人纠察队更 是完全公开的。工人用鲜血和生命夺来的数千支枪也许是可以藏起来的,可数千名纠察 队员藏到哪儿呢?!藏起来就能避免斗争和屠杀吗?4个月之后,武汉工人纠察队不是主动 地交了枪的吗,结果又如何呢?秘密的零星的持续不断的搜捕与屠杀,未见得比公开的大规模的屠杀要仁慈宽厚些。罗亦农把收藏武器斥之为“自杀的 政策”,是符合当时共产党人的认识逻辑的。无巧不成书。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为各派政治势力所瞩目的人物汪精 卫从法国途经苏联,于4月1日回到了上海。陈独秀是主张迎汪复职,削弱蒋介石的权力的,并已得①②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罗易赴华使命》第58页。 到国民党左派的支持。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举行了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了若干限制蒋介石权力的决议案,并推举汪精卫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和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原是极力反对汪精卫复职的,反对不成功,便接过迎汪的口号,欢迎他回国。汪精卫一到上海便被蒋介石、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包围,并连 日举行会谈。他们说:“共产党已提出打倒国民党、打倒三民主义的口号,并要使工人冲入租界,引起冲突”,造成不可解的纠纷。蒋介石提出两件事 要汪赞成,“一是赶走鲍罗廷,一是分共”。汪精卫是在“三二○事件”被蒋介石排挤出洋的,现孤身一人在沪,不 免心有余悸,而且他也不愿在蒋的麾下进行“分共”,他的目的地是武汉,他需要了解那里的情况,因此对蒋表示等将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至南京 以后,“召开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以讨论决定”这两件事。①所有军政、民政、财政、外交诸端,皆须在汪主席指挥之下,完全统一 于中央”。②这个通电在字面上完全符合陈独秀过去的主张,党权、政权交与汪,军权交与蒋。处于困境中的陈独秀本来是希望缓和与蒋的矛盾的,现 在他认为缓和的时机随着汪精卫的回国而到来了。因此,当汪精卫与陈独秀会晤时,汪将中共要打倒国民党、冲入租界一类的话,向陈提出①②《申报》,1927年4月4日。 汪精卫:《武汉分共之经过》,1927年11月5日。 质问。“陈独秀力称决无此事”,并“亲笔”起草了国共两党联合宣言,“以解释谣传表明态度”。①据郑超麟回忆,宣言草成之后,陈独秀把自己 的名字签在稍后面一点,前面留给汪精卫签名,还说在大报上很久不见我的名字了。可见他这时的心情是兴奋和舒畅的,是很相信宣言能起作用的。《汪 陈联合宣言》于5日见报。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郑重声明“中国共产党坚决的承认中国国民党及国民党的主义,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错误,也不至于主张打倒自己的 友党,主张打倒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与军阀)素所反对之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使敌人称快”。这段声明表示中共是坚持国共两党合作的,在政治上是 有利的。二、严正指出现在“国内外一切反革命者,造谣中伤离 间,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共产党组织工人政府,将冲入租界,贻害北伐军,将打倒国民党”等等,纯属谣言,是反革命分子破坏两党合作的阴谋。 三、但是,把“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一律看作是谣言,甚至说“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 中央(指蒋的通电——引者)即或有些意见与误会,亦未必终不可解释”。这段言论是典型的右倾麻痹思想的表现,如果主观上不是自我欺骗的话,客 观上也是欺人之谈。四、因此,整个《宣言》只讲合作,不讲斗争,说什么 两党同志“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谣言,相互尊敬,①汪精卫:《武汉分共之经过》。 事事协商,开诚进行”,①纯粹是一厢情愿的痴想。陈独秀对《宣言》里的每一句话,未必都信以为真,但这也不能减轻他 对《宣言》所产生的影响应负的责任。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