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金嗓子周璇病中日记-2

作者:周民等 字数:29849 更新:2023-10-11 16:38:46

我爱唱歌,比爱自己的生命更甚。每天无论在家里、在摄影场上,甚至化妆完毕之后站在‘开麦拉’前面,我也情不自禁地哼着、唱着。  十余年的熏陶,我没有一天离开过歌,放弃过我的歌唱生活。我曾经向我妈说:‘我的一生是为唱歌而活的’妈不大了解我,时常斥责我的怪脾气。  前几年,歌剧像雨后春笋般的、广大地流行着,我投身在歌唱队里,天南地北地到处演着。我到过菲律宾,欣赏那里热带的景色;也到过山海关的边缘,经历西北风的滋味。然而我是快乐的,我的歌唱在这时候打下了基础。  歌唱一半是天赋,另一半是需要磨练。贺绿汀先生说我的嗓音近乎B调,所以让我唱些抒情的歌曲。许多歌所以会受广大听众的欢迎,也是为了这个缘故。  除此以外,我还唱过许多民间山歌似的小曲,这是袁牧之先生给我的启示。《马路天使》插曲一《天涯歌女》和《四季歌》,都是从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中采摘出来的。田汉先生给我配上了动人的词儿,唱的时候自有一种情感,在我心房里爬动着。  情感的流露帮助我的歌唱,产生不少的益处,我又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知道唱歌和情感,应该让它俩平衡地发展。  很多观众和歌迷来问我唱歌的经验和秘诀。这教我如何回答呢?歌唱根本没有秘诀,也没有门径。所主要的,不外乎和其它的各门艺术修养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长时间地锻练罢了。  ‘歌唱是我的灵魂,我把整个的生命献给它’。这是我的誓言,我牢牢地实践着,永远地,永远地……”  [上一篇] [下一篇]  八年离乱,天亮前后  1944年1月,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鸾凤和鸣》中,周璇首次和另一位女红星龚秋霞合作,在这部影片中,周璇又扮演了一位她所熟悉的电台歌唱演员朱玉华。周璇主唱了影片中《红歌女》、《歌女忙》、《讨厌的早晨》、《真善美》、《呼妹米玛》、《可爱的早晨》、《不变的心》七首插曲。龚秋霞唱其余两首插曲。  这是周璇和当时有“银幕大姐”之称的女明星龚秋霞的首次合作。龚秋霞主演的《夜长梦多》、《蔷薇蔷薇处处开》等影片也很有影响,她的演唱也仅次于周璇。  这对影、歌两栖明星携手联诀《鸾凤和鸣》一片,为“孤岛”时期昏蒙的上海影空抹了一层亮丽的色彩。放映后,令观众兴奋不已。影片的插曲也都成了“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时期流行一时的歌曲。  其中《讨厌的早晨》一曲,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别有一番趣味。歌曲生动、诙谐、调侃地勾勒出了一幅旧上海市民风俗图: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声音都跟着它起前面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是三层阁的小东西只有卖报的呼声比较有书卷气煤球烟熏得眼昏迷这是厨房里的开锣戏破尿布飘扬像国旗这是晒台上的开幕礼义和团替代了维新党如今是马乱兵荒眼见得国破家亡君恩如海最难忘瀛台有路空张望说什么帝王家说什么富贵场倒不如人间夫妇落得个地久天长这首歌也表达了战乱年代上海市民真实的心态。  1944年6月,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了14本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林黛玉,上海四十年代许多女明星如白虹、袁美云、王丹凤、欧阳莎菲等都参加了该片的演出。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照例由周璇演唱。  她在《葬花词》中这样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部《红楼梦》被上海滩上的影人演绎成只剩了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的故事,但却给“八年离乱”中的上海人寄托了无限醉死梦生的情怀,使得“天亮前后”的上海滩增加了一种怀古的颓败气息。这也许是旧时的上海滩独有的风情吧。  而周璇主演的《红楼梦》也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与此同时,她的歌也通过日本歌手李香兰,被广泛传播到东瀛,影响深远,甚至惠及到歌坛上的后来者邓丽君。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三部分  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凤凰于飞》中扮演女主角吴淑贞。并演唱了当年上海滩上最负盛名的词作者陈蝶衣作词的《笑的赞美》、《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歌一、二》、《合家欢》等十一首插曲。  至此,重返影坛的“金嗓子”已经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四部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周璇灌制了这四部电影的全部插曲,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周璇的影迷、歌迷成千上万,遍及上海滩的各阶层、各个角落。  1945年的3月28、29、30的三天里,周璇在她最熟悉的舞台一一金都大戏院开了她的首场独唱音乐会。票价高达300元,但依然销售一空。  演唱会现场舞台上摆满花篮,最引人注目的是《凤凰于飞》的导演方沛霖送的大花篮,上面用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在这次独唱音乐会上,周璇演唱的是银海三部曲一一《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的全部插曲。  当时的记者是这样描写演唱现场的情景的:“幕慢慢地扬开,周璇袅袅婷婷地走出来,站在麦克风前,舞台的灯光照在她的身上,越发显出她的美丽。  《渔家女》(插曲)这是谁都熟悉的,听众沉醉在歌声中。院子里除了周璇曼妙的歌声外,恐怕连落在地上的绣花针的声音也听得见。每一个人都倾着耳朵静心地聆听着……  《渔家女》唱完后,休息的时间有关宏达和严俊的相声,关宏达把周璇的歌名连缀成一个故事,巧见匠心,噱头百出。  第二部曲《鸾凤和鸣》,周璇换了一套橘黄色方格的旗袍。第三部曲《凤凰于飞》周璇又换了一套天蓝色旗袍,外罩一件单色绒线外套,那娇小的样子,站在台上越发显得姿态楚楚动人。她轻柔地唱道:左右飞绕着祥云远近闪烁着繁星这里是理想的乐园这里是玫瑰的仙境—处处灵宫贝阙洋溢着凤韶鸾音—簇簇琪花瑶草散布着异香清芳灵鹊是活跃的绿衣使明月是莹澈的菱花镜我们管领着这一方青冥享受着永远的承平说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说什么碧海青天夜夜心节目完了,在掌声和喝彩声中,听众高喊‘恩哥’(英语:再来一次的音译),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再加唱一首《采槟榔》。”  这首民歌也是周璇演唱的代表歌曲之—: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姐姐提篮抬头望低头想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好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在唱教我俩赶快回家乡那篇刊载于1945年5月《上海影坛》上的记者报道最后说:“据说三天歌唱会共售400余万元,除一切必要开支外,周璇名利双收。”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家“月圆花好”,户户“凤凰于飞”  “那时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  那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年头。它给了跟随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到上海的小贵族白先勇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处处歌舞升平,家家月圆花好。  这不仅是属于白先勇那帮贵族们的年代。只要是从哪个时代过来的老上海,几乎人人都可以感受到,似乎连空气中也飘荡周璇歌唱的袅袅余音:“在家的时候爱双栖,出外的时候爱双携(《凤凰于飞》插曲)”。那种只有在上海滩会出现的柔歌曼舞状的音乐,对饱受身心创伤的国土和黎民,无疑是一支最佳的安魂曲和一帖最适时的抚慰剂。  而此时,当周璇辞去影后桂冠后、那个急呼“出名要趁早”的女作家张爱玲,在黄昏时分,正站在常德路沿街的常德公寓五楼阳台上眺望着,她“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线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着:‘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线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迭嶂。我想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黑白歌舞片《凤凰于飞》中,扮演了女主角吴淑贞,并在影片中演唱了《笑的赞歌》、《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主题歌一、二》以及《合家欢》等全部插曲。  周璇在《凤凰于飞》的插曲中唱出了令张爱玲感到困惑的“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这时候,天黑了,张爱玲仍站在阳台上,夜色慢慢地吞没了她。而在马路上,这里那里,袅袅地荡漾起周璇的歌《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只见她背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上海都为了衣食住行晓色朦胧倦眼惺松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几十年以后,一位上海学者陈子善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学:“这首脍炙人口的《夜上海》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维妙维稍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情,从而成为上海的一首‘标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  那么,张爱玲则该是上海的一张“文学名片”吧!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旧上海“孤岛”上孕育出的两个民国奇女子,也是让上海人可以引以为骄傲的“绝代双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风靡香岛的“花样年华”  四十年代后半叶,上海的商人和海派文化开始南移香港。中华联合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善琨先于潮流之初登陆港岛。1946年冬天,周璇、舒适等一行,也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之邀搭乘飞机抵达香港。  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露面,她和男明星舒适、白沉等合作,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长相思》中担任女主角顾湘梅,在这部影片里,她又一次演绎了一个她所熟悉的歌女形象。并且,演唱了后来风靡香港的《花样的年华》、《夜上海》、《黄叶舞秋风》、《星星相印》、《凯旋歌》等电影插曲。  1947年2月,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另一位女明星龚秋霞联手出镜,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这是周璇自己最喜欢的两部影片之一,另一部是《马路天使》。  那个时期,香港人最欣赏和喜爱的中国电影明星是胡蝶和周璇。胡蝶几年前已移居香港,影迷们对她已熟悉了。而周璇是初次到香港拍戏,受到了香港公众空前热烈的欢迎,几乎每天有影迷守候在她的居住处附近,等着一睹她的芳容,并恳求她签名留念。  《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在香港公映时轰动港岛,影响波及到东南亚华人圈。  尤其是影片中的插曲《花样的年华》和《夜上海》,陶醉了几代香港人。  百代唱片公司也在《长相思》放映的同时,迅速把插曲灌制成唱片。据当年报载:百代老板谈起唱片的销路说,各地及海外的人来公司购买唱片时,都指定要周璇在《长相思》中唱的《夜上海》和《黄叶舞秋风》等。销路之畅,突破了以往的纪录。就是她以前灌制的唱片,也占销售的榜首,单支付给她的版税,一年就达到了2000千万(1)这也是周璇身后巨额财产的一部分。  那年的香港,受海派文化侵袭,刮起了周璇的旋风,电影《长相思》中《黄叶舞秋风》也和其它两首歌一样,成为香港流行一时的歌曲:黄叶舞秋风伴奏的是田野秋虫粉脸芦花白樱唇枫血红自然的节奏美丽的旋律异曲同工只怕那霜天晓角雪天霜钟一扫为空五十多年后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还从中汲取了灵感,把他临摹旧上海风情的电影取名为《花样年华》。居然还能在海内外华人及国际上引起瞩目。香港明星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表演赢得当代观众认可,而在老上海的眼里也就沾了点儿旧上海滩绮旎风情的皮毛而已。而其精髓,都早已被阮伶玉、胡蝶、周璇发挥到了极致,后人只能去拾其牙慧了。  注释1:2000万元,可能是旧币。  [上一篇] [下一篇]  能不“忆江南”?  1947年春夏之交,周璇又匆匆从香港飞回上海。她的老朋友田汉,专门为她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忆江南》。另一位老朋友黎锦光为她写了《人人都说西湖好》等五首插曲,而且由前辈影人应云卫执导,请她担纲主演。田汉在剧本中为她量身定制了采茶女谢黛娥和香港小姐黄玫瑰两个角色。  除了这部戏之外,她赶回上海,还有一个原因,外界都在传说她和石挥之间的故事。她到香港拍片时,担心养母年纪大,独自在家不安全,让单身的石挥在上海替她看家。这说明当时她和石挥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她和石挥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这就要从周璇和严华离异后的个人感情生活入手开始说起。在周璇的生前、乃至生后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舆论,包括在有关周璇的电影、戏剧和书刊上,都认为周璇像演艺圈里不少女明星—样,生性浪漫。这样说确实很“卖座”,但和实际情况就完全背离了。  而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根据断定(和周璇拍档过的男明星众口一致的结论):周璇恰恰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她是一个感情专一、执着,在男女观念上传统、保守,丝毫没有浪漫、开放意识的一个旧时代的女性。  在1943年的《新影坛》杂志上,有人这样评价过周璇:“无论在她婚变之前或后,她的私生活,一向是很严肃的。你可曾看见她独个儿在交际场所或游乐场中出现?除非有应酬,她总是难得外出的,这也是她值得为人称道的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叙述到、也正因为在骨子里面她是这么一个人,才导致她最终的悲剧。  她和严华离异的导火线是韩非。那时的韩非年轻洒脱、风流倜傥,又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喜剧明星和当红小生。那时的韩非也确实在向红极一时的周璇大献殷勤,每天拍完片,都要送周璇到家门口。一次,就在韩非送周璇到家门口时,被严华撞见,他当场给周璇一巴掌。由此引发了周璇和严华的彻底破裂。但事实证明周璇和韩非这两个公众人物之间,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过。在这点上,周璇和韩非都是清白、无辜的。  后来,报纸上又传出周璇和国华影业公司的老板柳中浩的儿子之间的绯闻,结果也被澄清,是毫无根据的。  自从1940年和严华分开后,周璇再也没结婚,这是因为她把婚姻这件事看得很重。在这期间,她仅和一个男性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那就是上海一家最著名的绸布商店老板的儿子朱怀德。  这是在周璇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男人。在以往的舆论中,朱怀德总在扮演着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这是舆论的偏见。  真相是,周璇和他“马拉松”式地交往了七、八年。试想,以周璇四十年代在上海大红大紫的地位,十里洋场上围住她的男人还会少吗?而她却选择了这么一个男人长时间地交往,这个男人如果毫无可取之处,怎么可能呢?  我们也太小看和贬低了见过无数大场面的周璇。况且,周璇在男女关系上受过挫折,是一个富有经验和已经成熟了的女人,不是那么容易受骗上当的。  由此可见,朱怀德是有其长处的。朱怀德的长处是,他是一个家道殷实,体贴女性,上得了台面的标准上海男人。他一定有着一套所谓上海男人的工夫。这就和那个北京的“大老爷”严华对待女性大男子主义式的态度区别开来了。  周璇需要细腻、周到的感情的呵护,朱怀德出现了,根据当时的普遍说法,他洋装毕挺、风度翩翩、举止风雅,具有上海男人对女性细致入微、关照有加的优点。聪敏的周璇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与他私下相处长达八年之久。不要低估了周璇的智商,这一点,且让我们放在后面再叙说。  到了1947年,周璇与朱怀德已走到了淡然相处的阶段。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个石挥。  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天才的男演员。他的智能和超众的演技,在当时被称为“话剧皇帝”,这无疑对演艺圈里的女同行是有吸引力,而且受到特别尊重的。  周璇对他有着格外好感,也无可非议。也许,俩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试探过。所以引起外界的种种议论和猜测。既便在道德上,这两个单身男女也都有着这种权利。可是,在这方面,周璇比一般人都要审慎。  不妨辑录两段周璇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记者提到石挥时,周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便可得到证明:  “前时周小姐与石挥的事,报纸上登得不少,料想周小姐也看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还是不厌其烦地追问着。  “告诉你,我们感情很好,不过到现在还是普通友谊,我们同是电影从业员,他(指石挥)看得起我,同我交朋友,我当然乐意接受的,是吧?”  ……  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金嗓子周璇的香闺里。  当我又燃上一支烟时,我早就打算把话题引到石挥方面去,不过我不得不转弯抹角绕圈子,……“你以为男性的面貌是清秀的好呢,还是粗壮的好?”  “太清秀也不好,太粗壮也不好,失之过当,总不相宜吧?”  “你最知己的男朋友是谁?”  她很俏皮地答复:“我告诉你,男朋友很多很多。”  “周小姐,直说不妨。”  “我问你,”她的外交手段完全使了出来,“像你今天和我谈的话,我不敢要求你不发表,那么就直写我的男朋友很多很多,这不完了!”说过后她竟哈哈大笑,那时在房里的她的母亲和女佣也跟着笑起来了。  “那么你预备在什么时候和石先生结婚?”  “我不否认,也不承认,结婚不结婚,那还得听命运和环境的支配,不过一时的友谊,还好。”她这时非常镇静。  “从友谊的立场,你看石先生有何优点,有何弱点?”  “他吗?”周璇脸红了一下,很快就改口道,“石先生的优弱点,我一时还批评不出,见不到什么特殊的显着之处,不过我觉得他虽不温柔,也不粗暴,给他四个字吧:沉默寡言。”  “你理想的结婚生活要怎样才觉得美满?”  “但求生活能够安定而已。”  ……  这和当代演艺圈里的同行林青霞、巩俐她们的想法差不多,她们都找了一个家底殷实、生活稳定的商务人员。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厚非的。  而石挥却不可能给予周璇这种安定的生活。石挥的个性非常孤傲,在和周璇的交往中已经表现出来,当年的报上有人说:“倘周璇正式下嫁石挥,这将仿佛与严华没有离婚一样的会受到他严厉的管束……”  当时的记者看得很准。无疑,聪明的周璇也看到了这一点。  “……最近的一、二年,周璇还不至于走上结婚之路。她正走向生财之道上,周璇可能成为电影明星中的巨富者。”(刊载于1947年6月《青青电影》)  而自身也在动荡飘泊中的石挥,不可能给她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像张艺谋不可能给巩俐、秦汉不可能给林青霞安定的生活环境一样。和石挥的交往最终是没有结果的。而对朱怀德的热情也在渐渐消褪,“忆江南、忆江南”,江南的这两个使她牵挂的男人都令她失望。  周璇只有选择投身到《忆江南》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多拍片、多赚钱,在“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在这非同寻常的名利场上跌打滚爬了十几年的周璇心里很明白,这是唯一靠得住的。这也是她无奈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唯有《忆江南》  《忆江南》这部影片是由国泰影业公司投资拍摄的。与周璇在《马路天使》中有过合作的编剧田汉在他的《影事追怀录》里这样写道:“当柳中浩搞国泰电影公司的时候,应卫云、吴天、周伯勋等兄都参加了。被称为‘金嗓子’的周璇新从香港回来,也被聘为‘当家’演员,因而我被约替他们写一个以周璇为主角的剧本《忆江南》。”  “国泰”的老板柳中浩是从票房角度考虑的,必须打周璇这块“金字招牌”,请高手田汉为周璇量身定制。  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是导演应卫云对周璇的关照。  在以往所有的舆论中,都把周璇的养父一家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不尽然。据记载,她的养父周文鼎的儿子周履安和应云卫是至交,应云卫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在中国的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与应成为至好,周履安也不算是一个等闲之辈。显然,这种家庭渊源,也在起着作用。  总之,在银海生涯中,周璇是一个幸运的骄子。  周璇从香港飞回上海后,即被作曲家黎锦光邀请到百代公司灌制《忆江南》的唱片,(这种影片和唱片同时推出,借以造势的四十年代上海滩娱乐业的商业运作手段,是当今影视圈的制片商也望尘莫及的。)这时被一位记者撞见,对她进行了即兴采访:“那天上午10时半许,周璇和她的知友、名歌星姚莉、吴莺音二小姐在徐家汇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灌音。她穿着黑呢的旗袍,脂粉不施,不认识她的人,谁也猜不到她就是当今红透影坛的大明星周璇。  周璇在影片中演出,聪明的导演必在片中加以插曲,而作号召。同时,作曲家制成了歌曲,为了生意眼而每多请她灌唱,因此在唱片公司周璇灌唱的片子特别多。  胜利以后,制片家们认为内地出来的新明星能有号召,而结果秦怡、白杨、舒绣文诸人主演的片子,卖座只是平平,没有留沪的老牌明星足以号召……周璇因她年轻……各公司争相聘请之……”  田汉也在《影事追怀录》里说:“周璇在电影里两次唱过我写的歌,一次在《马路天使》,一次在这个《忆江南》里。我很满意她的唱歌。”  在文艺界受田汉这样的权威表扬不容易,周璇却能获此殊荣。不仅是唱,在《忆江南》中的表演,周璇也不孚众望,演技之精堪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1947年10月影片在上海公映,再次轰动,再度在上海刮起一股“周璇”热。  当时报上的广告是这样措词的:金嗓子周璇主演:一曲史诗,宏大广阔,醇朴庄严,满篇锦绣。拥有观众最多的歌唱巨构:国泰超特,光荣巨献,万千影迷,要求重映,四支名曲,脍炙人口……  其中的《人人都说西湖好》一曲流传最广:(白)人们都说西湖是个好地方,可谁也没有想到西湖儿女的悲伤,就说采茶女吧,你们只听到她们歌声的悠扬,可没想到她们心里的凄凉在你们的面前就有那么一位姑娘在别人家里度过了十七八年的时光春天她采茶夏天她采桑靠着一双手换一碗粗饭和几件旧衣裳她哭不敢哭她笑不敢响她怎能不看人家的颜色呀(白:先生)倘若你是一个孤苦无靠的儿郎啊西湖虽好有钱才能享如今生活一天天难物价一天天涨她怎能不更皱着眉头望着那刘庄汪汪灵隐韬光堤边的柳浪湖上的残阳啊(白:小姐们先生们你们好)我曾替她们想过一想对于周璇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中国电影发展史》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周璇一人兼演两个角色,对善良质朴做农村姑娘谢黛娥和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她演来各有特色,性格气质完全不同,都符合角色身份,显示了周璇的表演才能和技巧。”  [上一篇] [下一篇]  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  1947年,香港的电影界是周璇年。她继《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后,又参与了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喜剧黑白故事片《花外流莺》。在影片中,她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春之晨》、《花外流莺》、《桃李春风》等插曲。  嗣后,周璇穿梭于上海、香港两地,不断地忙碌于拍片和歌唱生涯。  1948年2月,文化影业公司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夜店》。这部电影是柯灵根据高尔基的舞剧《在底层》改编的。该片导演是黄佐临,男主角石挥。这是周璇第一次和石挥在水银灯下的合作。  周璇在这部影片里演唱了《大年初一头一天》这首插曲。  1948年4月,曾被周恩来誉为“神童”的吴祖光亦涉足香港电影界,他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写了电影剧本《莫负青春》并亲自执导,这部影片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影片。周璇在该片中扮演了女主角阿绣,并演唱了片中的插曲《小小洞房》、《莫负青春》、《阿弥陀佛天知道》、《月下的祈祷》、和《桃李春风》。  1948年12月,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又为周璇量身定制了一部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的一生似乎和“歌女”这个词有着不解之缘。正像她自己在十几岁时就对记者说过的:“我是为唱歌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在这部影片里又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一片痴情》、《歌女之歌》和《陋巷之春》五首插曲。  1948年12月,在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故事片《清宫秘史》中,周璇与舒适再度合作,在该片中扮演珍妃这一角色,并演唱了影片中《御香飘渺歌》和《冷宫怨》两首插曲。这部影片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  到了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把《清宫秘史》这部电影提高到“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理论高度予以评述。这就使得这部影片载入了我们的史册。  1949年,周璇参与了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喜剧故事片《彩虹曲》。这是周璇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在这部影片里她与富于喜剧表演才能的男明星韩非再度合作。影片反映了一个船长的女儿在睡梦中乘船出游南洋,在影片里周璇载歌载舞,充满诙谐和幽默,是香港最早的搞笑片之一。  周璇在影片中主唱的插曲是《彩虹曲》、《青春之歌》、《鸡牛猫狗》、《扫地歌》、《厨房歌》。据说,在这几首歌中,周璇第一次使用了花腔女高音的唱腔,显示出她以往从未施展过的演唱才华。《彩虹曲》的主题歌是这样唱的:云破日出满呀满山红遍野歌声歌彩虹美丽的彩虹高挂天空红黄相连青紫相融你使山更青水更绿满地的花儿更鲜红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你苏醒多少人的迷梦今朝相别后来朝相逢让我们把希望寄给彩虹助我们成功等那时云破日出满呀满山红这一年(1949年),周璇又一次与韩非合作,在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歌舞片《花街》出任女主角。在该片中周璇演唱了《媳妇受折磨》、《母女俩》、《逃亡》、《韭菜花开》、《歌虚荣》、《秋江曲》六首插曲。  这是周璇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后来成为港岛大导演的李翰祥也参与了《花街》的拍摄,他在于1987年出版的《影海生涯》一书里回忆了和周璇交往的片断,从而可见周璇为人处世随和、谦恭、颇得人缘的一面。李翰祥说:“最早认识周璇,是在北平读三中的时候,一曲《西厢记》里的《拷红》,几乎连蹬三轮儿和拉洋车的都会唱了,大街小巷整天都是:‘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谈闲心……’这之前也经常听到她唱《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怎么也想不到在香港会和她同台演戏。……她一看见我总是和颜悦色地叫一声李先生。我还真有点飘飘然。和周璇小姐同台演戏,真令人觉得舒服万分。导演讲完剧情之后,叫她试一遍,试完之后总是回头低声地问我:‘李先生,你看我演得行吗?你可得给我说说!’我还真有点受宠若惊,不得不给她提点意见:‘你出场鞠躬的时候,头再低一点就更好了,敌伪时期台下看白戏的汉奸多啊,不虔诚,他们就喝倒彩了!’‘对,你说得对!’她还不是敷衍,真正拍的时候,一出场亮相,还真是毕恭毕敬地向台下行了90度的鞠躬礼。”  这种没有丝毫大明星架子、无比谦恭的待人接物的姿态,给港岛名导李翰祥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是的,那时的周璇,不论是演戏还是为人,都已经成熟。她的演艺生涯也渐近巅峰。  可是,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厄运正在前面等待着她。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周璇的一生,除了和养母叶凤珠长期厮守以外,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一个争议颇多的女伴,40年代,和她过往甚密。有舆论认为她曾是周璇的女秘书,并做了一些有害于周璇的事,并把这种情形编入了戏剧和电视剧的情节里。  但她本人在80多岁时回忆起和周璇在一起的日子时,还对周璇充满深情。她自称是周璇40年代生活中最亲热的伴侣(有关这一点,也可以在《周璇日记》里得到证实。在周璇患病期间,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的就是这位女伴,周璇在日记里提到最多的人,除了儿子敏敏外就是这位女伴了,周璇称这位女伴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也说:“我和周璇是好朋友,她请我帮她,主要是让我教她学习英语。周璇天资聪颖,学习英语进度很快,几年下来,已有骄人成绩。在香港生活,和当地上层打交道,读英文信件,在摄影棚里与外籍工作人员交流等等,甚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用到英语。此外我还经常和周璇一起阅读剧本,帮她背台词,对于剧本中的有关情节、人物的思想和个性,我也会谈一些想法和她一起分析。我常常为周璇能够听取我的一些建议而高兴。”  她说:“我热爱周璇,她是我心中的偶像,我为此生能曾经有幸和她结伴成双,常常同出同归,感到幸福和光荣。”  她叫朱爱珍,现已年过八旬。我们不少戏剧和电视剧的编剧都有过份惊人的胡编乱造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采信这个年愈八旬的上海老人:周璇在成名后,仍跟她学英语,表现出聪慧的天资和高尚的情趣。  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朱爱珍老人道出了周璇性格中最具特色的一面,这在许多文人、记者的笔下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或者出现了、却被完全忽视。那就是周璇的言谈举止富于幽默感。有人说过,幽默感即是智力上的优越感。那就是说,周璇聪敏过人。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比较充分把握了周璇性格上的主要特点,才能比较接近和可靠地诠释她最后的命运和归宿。才不至于像世俗普遍的偏见那样:自以为是地去悲天悯人。  和周璇朝夕相处过六七年的朱爱珍说:“说起周璇,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常常对同样一件事、一件物的态度和反应,由她去做,去表达出来,就会逗得大家咯咯咯地开心地大笑起来,只要她愿意,她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一个表示生气的小表情,都是那么地惹人喜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一好白相一一老老好白相的(这是上海方言,意思接近滑稽可笑),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她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开怀大笑的事情来,又好比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似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仅以她的天真、活泼、可爱,在今天的银幕上,似可与赵薇小姐相喻,当然周璇不是赵薇小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形象和气质都不尽相同,我只是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总之,周璇确实确实非常地招人喜爱。”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璇的确是一言—行都富于幽默感的。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便说句话,随便做一个动作,都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这个人一定是反应敏捷而且富有智慧的,即便是侯宝林也不一定能做到的。老人最后的比方当然是完全不恰当的。她没能通过周璇的这些表现,进而深入到她的个性中去。  对于周璇的这种睿智的性格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得到进一步的佐证。这里不妨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老电影演员吕玉堃曾说过和周璇交往中的这么一件小事:  有一个她自己讲给我们听的笑话,1947年我们在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拍戏,她拍戏时来回都坐的士,车内装有计价器,车子一发动,司机按下开关,表上就显出1.50,接着0.20、0.20往上跳。  那天,周璇冲进片场,边走边笑着说:“真气死我了。”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汽车快到片场时,我想省两角钱,就赶紧叫司机停车,谁知刚要停下,啪,正好又跳两角,司机车也停了,两角钱也跳了,早知这样,我还可以坐到片场门口,你说多倒霉,钱也花了,人还走一段路。我们听完哈哈大笑,她自己也边说边张嘴大笑。  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一致评价是她的节俭。李翰祥也在回忆中提及这件事,认为周璇多么抠门。而怎么没人看到在这个细节里,包含着她自嘲的意味呢?  只有一个相当自信的人,才会有自我嘲弄的习惯和素养。倘周璇九泉之下得知人们这样来评价她的自嘲,那么,她只能对他们抛出一句尽人皆知的她的口头禅:  “滑稽得来!”  机智的吐谈,灵巧的对话  周璇一生中接受过无数次记者的采访,其中最精采的一次刊登在1948年12月1日出版的上海《电影杂志》上。  九十年代,上海有家杂志转载过周璇这篇和记者的问答。而且加了一个编者按。他们是这样评述的:“明星少,媒体多,各家各户都争着做明星访谈。访来访去那么几个人,很多访谈既无味又无趣还不得体。有人感慨现在的明星文化素质差……想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最红的女明星周璇,她从小失学,但她的言行却极具修养。文化的高低岂在于识字的多少,生活中细细涓涓的涵养积累,才构得成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新的明星访问难做。我们刊登一篇旧的周璇访问记。周璇那种聪明得体、出口成章的回答,实在是明星典范。”  我们把这篇周璇答记者问辑录于下:  问(记者):能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你的身世、籍贯及通讯处?  答(周璇):早年失怙,萱堂健在。原籍广东,年近三旬。现在上海。  问:你的歌喉是天生或是苦练而成的?怎样保护?以你的意见,“金嗓子”还能保持多久?  答:既非天生,也非苦练,我也不懂怎么去保护。“金嗓子”愧不敢当;反正能唱一天就多唱一天。  问:你和白杨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女演员,大家羡慕你,你高兴吗?  答:当然高兴。大家羡慕我,我羡慕他们,他们是一群时代骄子。啊,学生生活!我是一个失学的人。  问:人家称你为“金嗓子”,当你唱歌的时候,你认为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请你坦白说,是否名符其实?  答:只有惭愧!唱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过在我未唱之前,总是先体会一下歌词的意义。“名符其实”,是你们的夸张。  问:你的人生观如何?  答: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好好做人,像一个人。  问:如果有人在报纸上说你不喜欢的事,你生气吗?  答:假使有像你所说的事,我绝不生气。心地坦白,何畏人言,对吗?  问:你从影以来,喜欢和哪一个男明星合作?  答:演员以服从为天职,怎容私见呢?  问:你的影坛生活有没有受到意外刺激?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  答:背一句古语作为答复吧?“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问:你献身影界已经很久了,曾感到一个电影演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是什么吗?  答:请多多指示!我在这里,向你立正敬礼。  问:请问你为何要和严华离婚?  答:请你愿谅,免谈往事,好吗?  问:那么谈现在的事,严华又结婚了,你有何感想?  答:世界上或者又多了一个美满家庭吧。  问:大部分影星对婚姻都不太慎重,其用心是否籍以扬名?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是而非。  问:你还没有拍电影之前的思想是怎么样的?拍了之后呢?  答:未上影坛之前,我尚在童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思想;献身银幕后,越演越越害怕,因为凡事不进则退。  问:你平时喜欢和什么人接近;你讨厌哪些人?  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说不上喜欢和讨厌。  问:你是怎么学唱歌的?  答:“曲不离口”而已。  问:你相信命运吗?  答:可信而可不信,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问:做一个明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否受年龄的限制?  答:不一定这么说,我认为对事对人认真的人,是无可限制的。  问:做一个优秀而前进的演员,他应具备有甚么基本条件?  答:认真,万事认真!尊意如何?  问:你对于好莱坞出品的影片有一种怎样的概念?  答:并非“月亮也是美国的好”,好莱坞的出品好在片片认真,这是我的浅见。  以上问答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是周璇准备向发问的记者“立正敬礼”。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她的模样一定像“好兵帅克”,令人捧腹、令人喷饭,且令人忍俊不禁。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四部分  孩子,妈妈把你带回上海去  1950年7月,香港的天气闷热,令人烦躁。  那时,周璇已怀孕8个月,气候使她的心情更为忐忑不安。知情的朋友香港作曲家李厚襄和女明星欧阳莎菲,一再劝她留在香港生下这孩子。而她自己对“走还是留”始终举棋不定。她为什么犹豫呢?现在谁都说不清了,只有周璇自己心里清楚,只有天知道。  那时候,上海已经解放,她在演艺界里的许多熟人都希望她回上海(据说是于伶托人带信给她,希望她回上海)。有不少在香港的艺人,纷纷回上海,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趋势,就像当时一首歌里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周璇最终决定回上海,也有为这种时代趋势所裹的成份,这是可信的。但依照周璇这么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人,她个人的想法,无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是那么地喜欢腹中的孩子(我们在后面还要特别提到这一点),她不希望孤苦伶丁地把他生在香港,香港虽好,毕竟不是家乡。香港,为海所环抱,像一叶飘零的小舟,使她茫然,在香港她没有一个亲人。  而在上海还有从小相依为命的养母,有熟悉的街道和乡音,有华山路上枕流公寓里能令她心安的亲切的家,客厅角上的钢琴、窗外的法国梧桐……  是啊,孩子,我们回家吧。情感丰富的周璇一定会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在心里喃喃自语: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妈妈把你带回上海去。  周璇比旁人想象得要坚强,她一旦决定的事,必定义无反顾地去实行。就像从前她决定和严华决裂,便不惜离家出走一样。  现在,她决定了,要把孩子带回上海去生。她甚至没有通知身边最接近的朋友:作曲家李厚襄,独自乘车到广州,然后回上海。  大凡有主见的人,在某些命运攸关的事上,往往是一意孤行的。有人写到周璇在香港时,把有关腹中孩子的父亲一事,与欧阳莎菲商讨过,这是靠不住的。  像周璇这么一个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十二岁就跨出家门,步入险恶的上海滩,在复杂的娱乐圈里滚打厮混、阅历极其丰富、智商又很高的人,怎么会轻易向旁人吐露内心隐秘、向旁人诉苦呢?她心里非常清楚,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说无一二”。  她既然如此孤傲地不告而别,怎么可能随便将这种个人难言的隐私告之与人呢?因此,我们宁肯相信,周璇怀揣着世上只有她自己知道的秘密,怀孕着她的骨肉孩子,掉头北返,踏上归途。  归途中,她当然是满怀伤感的,也许她的心里涌起了前两年在香港拍的《清宫秘史》里的那首《冷宫怨》的插曲:风儿吹着虚廊月儿照着空房一声声虫儿唱一阵阵树儿响从前的锦帐牙床都让于鼠儿狂从前的书架琴囊都赋予蛛丝网家庭间是那么乖张朝廷上是那么荒唐晒台上的开幕礼自从那年头儿到年底天天的早晨都打不破这例这样的生活我过得真有点儿腻是啊,此时周璇也完全可能已对俗世的生活产生腻烦,唯有腹中蠕动的小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可爱,是她心头最重要的牵系。  “孩子,妈妈多么爱你!”不管路途多么远,不管行程多么孤寂,不管前面有什么风险,“孩子啊,我的孩子!”归途中,周璇始终怜爱地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她要把她的孩子,带回到她自己认为靠得住的地方去,带回到上海去。  [上一篇] [下一篇]  谁是孩子的父亲?  几乎一致的舆论认为:周璇从香港返回上海,是去找孩子的父亲朱怀德。错了,大错而特错了!且不论,这个孩子的父亲究竟是不是朱怀德,只有另有图谋的人,才会纠缠在这类事上,并借此大做文章。周璇做出的实际行动已经粉碎了千百张毫无根据的油嘴滑舌。她回到上海不久,便登报声明如下:  周 璇  启事 我俩因意见不合,故在登报之日起脱离同居关系。  朱怀德  特此声明。  倘若,像世俗公认的:周璇匆匆返沪是为了让朱怀德来认可这个孩子,倘若周璇对朱怀德仍心存幻想,她断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出此一招。须知,以周璇在上海的知名度,她自己不会不知道,公开登载此广告,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给她带来沉重的舆论和精神压力。可见,周璇那时已无所顾忌,和当年与严华决裂一样,在这件事上,她已痛下决心:快刀斩乱麻,一断了之,免得罗唆。  很明显,她不想在这件事上作过多的纠缠,这件事就这样处理了。面对上海当时的情况,她一定有她自己的考虑和安排。在当时的处境下,她有些难言之隐,不足以为外人道。也不像现在所有的书报上说的,她是在这件事上受了刺激,而精神失常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将作出专门的探讨。  再看当事人朱怀德这方面,在上海有关部门的强大的压力下,按照常理,他只有从实招来这条路可走。但恰恰是作为资本家身份、处境异常艰难的朱怀德,居然不认账,提出要验血做出鉴定。而周璇这方面却则置之不理、不予响应,然后一刀了断。可见,事情未必像“一致公认”那么简单。  我们万万不可轻易相信那种趋于一律的舆论,往往在简单的“舆论一律”的背后,蕴藏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复杂得多的凄美的真相。  我们在撰写本书的时候,专程去采访了一个不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当周璇生下她儿子的时候,她也在现场,当产科医生把孩子抱到产房外,据她亲口说,第一眼看到这孩子的一位社会名流惊呼道:“嗨,这个孩子怎么和XXX像从一个模子里面敲出来的!”  看来,其中确实另有隐情。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肯定这位社会名流的直觉(因为没有医学和法律的根据)。因此,我们决定不公布这个隐秘。这首先是出自于我们对周璇的尊重,让它成为一个永远的谜,这是周璇生前的愿望,我们后辈没有任何理由违背她的这个愿望。  孩子的父亲是谁,重要吗?也重要、也不重要。既然当事人:周璇和朱怀德都没出作最后的定论,既然当时的法律部门、医疗部门也都没有作出法律的和科学的结论,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有什么资格去违背当事人的意愿、违背法律和违背科学而作出武断、粗暴的认定呢?  就让它成为一个永远揭不开的谜吧。  敏敏,一出生就长得大头大脑的敏敏,是周璇亲生的儿子,可爱的儿子、卅岁时生下的儿子。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有这一点就够了。周璇生前看重的,也就这一点。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让周璇在九泉之下,守护住她美丽的心灵里永恒的秘密,让她在天国里保佑她的儿子,平静地安息吧。  我们不会再用这个她生前决然了断的隐私,去骚扰她的长眠和她不朽的灵魂。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周璇身前的巨额财产  这是当下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了。2003年了,某著名网站上,仍在大肆渲染所谓周璇的巨额财产失踪之谜。  周璇在香港拍片的最后两年,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以几十根金条计算片酬的。据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以百两黄金的片酬才请到周璇拍摄《清宫秘史》,如果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就远远超过当今“四小花旦”的片酬了。她同时还有几十张唱片,每年1000万元(注:指旧币)以上的源源不断的版税(据百代唱片公司披露)。她的从艺经历和她的艺术生命、走红的时间也远比当今的女明星要长。  当时的报刊上称她为影坛歌坛明星中最富有的人,与她交往颇深的女明星王人美声称,京剧界的梅兰芳也不能与之相比的。周璇有钱,这一点,看来是确切无疑的。  可在周璇身后,她身前所积累的巨额财产,一下子荡然无存。那么这些版税、金条、股票、债券、现金等等,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时有一种说法,被朱怀德骗走了。香港有一个电影导演,叫屠光启,他写过一部书叫《金嗓子周璇的血泪遗书》。在书中,他称朱怀德对周璇劫色又劫财。  “劫色”部分,屠导是听其夫人、当时与周璇一起拍戏的女明星欧阳莎菲亲口所述,宜可采信,不妨辑录一段:  “周璇上楼下楼,他(指朱怀德)搀抚着她。周璇需要什么,他很快就把她所需的送到她面前。周璇有所差遣,他奉命惟谨,一诺无辞。每逢拍戏的日子,或是午膳,或是晚餐,以至夜霄……在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国际饭店13楼)云楼小餐厅里,桌上燃起了两支红烛,发出了烨烨的光华,坐在餐桌两端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周璇,一个是朱怀德。《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从朱怀德的口中轻轻哼出……”  屠光启说以上情况,是周璇在拍《红楼梦》的片场里,私下告诉他的太太欧阳莎菲的。接着,谈到了朱怀德如何劫财,这位导演的脚本就编得非常离谱和伪劣了。  为此,我们查阅了影片《红楼梦》的演员表,见周璇是女一号,而欧阳莎菲排列在第十名后。原来如此。一个跑龙套角色,回家后在枕头上,对老公嚼舌头,其可信度打一个对折,是比较客气的。  屠导的书中说,周璇在1945年前,把大把的现金交给朱怀德去放高利贷,做“囤货”生意,最后血本无归。  有关这么大一件事,却从未见周璇和朱怀德两个当事人提及,这是疑问之一。疑问之二,在钱财问题上,周璇曾受到严华的侵占,为此而与严华决裂,她会毫无警惕吗?她的智商有那么低吗?疑问之三,周璇是把财物看得很紧的一贯很节俭、精明的人。倘在1945年前,朱怀德已经把事情搞得那么糟了,周璇还会继续与他交往四、五年吗?疑问之四,朱怀德不是一个穷人,不是“拆白党”,是上海最大的绸布商的儿子,这都是历史事实。  因此,比较可信的是“跑龙套”和其夫君出于忌妒之心,或被人授意(当时在香港确实有一个颇有来历的人企图把水搅浑,借此掩人耳目),故意扩大事实,播弄事非。  在沪、港两地的演艺圈里忌妒周璇的,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这么说,周璇的命运其实和阮伶玉一样,最终是被演艺圈里的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散布到社会上的蜚长流短所击倒、被逼疯,最终殒命的。  那本《金嗓子周璇的血泪遗书》的后面写得就更居心险恶了,说周璇在香港时,朱怀德跑到上海,把周璇藏在家中沙发里的金条“罗掘一空”。因此,屠光启的结论是:“是谁偷了她的血汗钱,不说自明……”  众所周知的是周璇在香港时,她的养母、在上海滩混了大半辈子的戏子出身的异常精明的叶凤珠正住在枕流公寓周璇的寓所里,她的养母是瞎子吗、有那么傻吗?会任凭朱怀德为所欲为吗?此说完全不可信。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可靠资料,朱怀德确实借过周璇小部分钱,后被人民政府基本追回。  周璇的巨额财产都被她储存在香港中国银行的保险箱和置放在自己身边,这种说法倒是有据可查,也是最可信的。  而周璇的这些巨额财产最终确实去向不明了,让我们继续往下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往香港的九封信(之一)  周璇从1950年7月到1951年10月,一年多时间里,给她在香港的朋友作曲家李厚襄写了九封信。1975年,周璇的这九封信刊登在香港《万象》杂志上。  这九封信以及她在那段时期间写的日记,无疑是她那段日子的生活和内心最真实最可信的写照。从而我们可以驱散笼罩在她身上的一部分迷雾、辨清迄今为止的有关周璇的种种不负责任的议论,我们也可以从中揭示出某些事情的真相来。  周璇是1950年7月2日从香港回到上海的。回上海后第5天,便给香港的朋友李厚襄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提到:“……唱片及股票都放在你处寄存,多费心!公债票已由龚秋霞在14日那天给我送来了,您一点不知道吗?我已收到了,谢谢您!”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香港回沪后的周璇,理财的思路仍旧很清晰,她把自己的财产分作两部分,一部分股票委托李厚襄代管,另一部分公债票则收归到自己手中。还可以看出,她之所以把股票放在香港,是为自己留条路。同时看出,李厚襄实际上是她香港的代理人。  这个铁的事实可以证明,当时她的财产并不像屠光启所说的已被骗光。  接着,在信中,她非常突兀地冒了一句话:“……为什么那些人喜欢瞎说呢?真奇怪!”看来,当她听到了各种谣言后,她便站出来说话了:那是瞎说!不可信。  到第二年,也就在1951年1月18日,周璇给李厚襄写了第二封信,信中告诉他有关儿子敏敏的情况以及与朱怀德决裂的事。  性格内向的周璇为何把知心话全告诉李厚襄?这一点也是意味深长的。  到1951年2月12日,周璇给李厚襄去了第三封信,这封信写得较长,信中透露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她在信一开头,就这样写道:“……近因播音唱了歌,报上挨骂,在任何环境中都有派别,将来拍戏又不知怎么样来应付呢!太难了!”  周璇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处境对她有不利的一面。于是,她在信里请李厚襄在香港和张善琨、邵屯人等电影制片商想想办法,寻找退路。她自已考虑“香港暂时不能来,我预想是一年以后,等孩子大一点,……还是到南洋走一趟,既轻便又能赚钱,你的话不错,趁能赚钱的时候(赶快赚)别将来悲哀,我怎么能不知道呢!”  直到此时,周璇头脑还很清醒,可见了断和朱怀德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使她丧失理智。所谓朱怀德将她逼疯,也毫无依据。  其实,周璇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1951年2月18日,也就在上一封信发出不到一星期,她又给李厚襄去信,谈她的计划:“……很多家公司要我拍戏,我真怕自己情绪不好,怎么能工作呢?最大原因还是厌倦了这工作,我真想休息一个时期,能不拍戏最好,来港后决定去南洋,能否把歌在上海练好,希望你来上海,我们计划一下弄得好好的。到时还得和邵老二商议,让他帮忙,我们能去唱歌他一定高兴,……你说怎么样?反正这唱歌我一定会实行,这钱为什么不赚?不过是时间问题,暂时小孩不放心,所以想在上海待着不拍戏,也不知行吗?拍呢也真没意思透了……”  周璇一心一意要赴南洋唱歌,因为那里的华侨很欢迎她去,酬劳很可观,香港的经纪商也一直在为她忙碌张罗着这个活动。“金嗓子”周璇,这个演艺界的著名品牌,是市场运作的产物。周璇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正确。但她恰恰忽视了社会效应和政治因素。这就是日后滋生她的悲剧的症结所在。  1951年3月14日,周璇在给李厚襄写的第五封信中,仍然在谈她“赴南洋演唱”的计划,同时在信里还透露了她在上海的处境愈发难过了,而且情绪很坏,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她在信里是这样写的:  “有一点要告诉你,关于(赴南洋)唱歌之事暂时要守秘密,上海知道他们会对我不满,切记!切记!……我觉得自己意志不定,心又太直,所以害了自己,到今天真是吃足了苦头,一言难尽,不说也罢。”  很显然,周璇无法适应当时上海文艺界的气氛。新中国对她是重视的,派人劝她回来,但回来后,她又处处感到不如意,并且“吃足了苦头”,这是一个无法讳言的事实。  因此,她接着说“最近我的情绪仍然很坏,心境不能舒畅,总是想要哭,要大哭一场才好,想想自己的事,真是伤心也!暂时也不会工作,不过他们总不会放过你,将来给谁家先拍,免不了又要得罪人,这是件伤脑筋的事,在我真是烦恼的,为什么做人这么烦?”  看来,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诱发了她“想哭”“要大哭一场”的精神抑郁的症状,这是精神分裂的先兆,这一点是清楚的。后来的舆论都故意把她的精神失常完全归结到她个人生活的原因上,显然是片面的。  1951年4月12日,在她写给李厚襄的第六封信里说:“我因大光明公司的剧本还好,所以第一部先给他们拍……”这个“他们”,指的是上一封信中“总不会放过你”的他们。周璇也在这封信里挑明了:“这次也是给他们逼上梁山,本来谁也拖不动我,就是这样喜欢闷在家里,对于酬劳极少不能同香港比,当然也是帮忙性质……”  从旧社会大红大紫过来的周璇过于看重酬劳,她完全不懂新中国的“两为”的文艺方向。不过,她还是愿意“帮忙”,这就是她当时的立场和态度。  其实,她还算幸运。因为当时上海的宣传部长夏衍对她、还有和她一起从常德路上冒出来的张爱玲、这两个旧上海滩上文艺界的“绝代双娇”,还是抱关注和欣赏态度的。也就是说,还在热心地管理、领导着她们的。可张爱玲内心不服从管理,后来找到借口,一走了之。周璇比张爱玲听话,她服从了领导,但仍想走却没有走掉而已。  在这一封信和前一封信里,周璇都提到了李厚襄每月给她汇款问题,她还给李厚襄签了收条。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周璇刚从香港回上海时,还提到的股票、债券等财物到哪里去了?我们也无从知道,她和李厚襄之间的这笔钱款往来背后的故事以及最后是如何了结的。有关她的巨额财产去向,且容我们放在后面探讨。  总之,到了1951年4月,也就是周璇接受大光明影业公司的邀请,开始投入她的最后一部电影《和平鸽》的拍摄前,她的神经已经开始出现异常的征兆,她在给李厚襄的第六封信的最后写道:“拍了戏恐怕会很忙了,这次我也真不知怎样来准备它,真是害怕的……”  她开始出现莫名的恐惧心理,这往往也是精神分裂症爆发的前兆。  [上一篇] [下一篇]  《和平鸽》与发往香港的九封信(之二)  周璇是在精神崩溃前夕投入到电影《和平鸽》的拍摄中去的。  1951年5月8日,周璇给李厚襄写了第七封信。  写这封信时,周璇实际上已神志不清,她在信中说:“……这次因王人美背后破坏,引起他们对我很大的误会,将来还是会事实证明的。”  据说,在当时的戏剧、电影协会组织的学习上,王人美检讨自己和周璇都在旧社会唱了不好的靡靡之音、演了不好的戏。这是当时社会很正常的自我改造的风气。可周璇神经过敏,认为王人美是针对她说的,便很反常地给了王人美一巴掌。于是就在信中写了这两句不伦不类的话。  接着,在信里写的完全是一派像《狂人日记》里的胡话了:“这个家伙的确不是好东西……那天他喝醉了酒开着汽车,我就知道不是个好人……”  在信中她也坦言:“前天拍戏到最后一个镜头时,忽然老毛病又来了,头晕,怎么也拍不成!到今天还是不舒服,我想还是神经关系……”  周璇还能意识到这点,她不能也不想拍戏了,但她怕,在信的最后写道:“不拍戏人家以为你是做什么的。这真是太冤枉,他们不能相信就不能愿谅!这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当时的上海文艺界的领导过于关切周璇了,他们一定要让周璇上一部戏,出一次镜,给海外别有用心的人看看,以证明新中国对旧时代的明星宽容和接纳的姿态。可对周璇这么个缺乏政治头脑的女明星来说,她哪能明白和理解领导的一番苦心?  不管怎么样,周璇还得继续拍《和平鸽》。  就在拍摄这部影片的后期,她的病终于爆发了。她在影片中扮演的是护士,在拍她给伤员验血的一场戏时,别的演员一句台词,触发了她过份敏感、脆弱的神经,这是导火线,在片场里,她忽然哭闹起来,失去常态,完全错乱了。  直到那年9月下旬,周璇的神志才渐渐清醒。在她精神病发作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叫唐棣的人出现了,他和周璇之间发生了一段特殊的关系。有关这件事,我们放在后面来说明。  1951年9月25日,周璇神志刚清醒过来,就在虹桥疗养院给李厚襄写了第八封信。  她在信里告诉对方:“我病倒了!真惨,一言难尽……”  这封信里,她仅仅牵挂两件事(她根本没有把碰到唐棣这个人放在心上,压根只字没提):  第一件事是说“小弟弟很好玩,给他取的名字叫敏敏,就叫周敏,生得还端正,现在寄在剧影托儿所,他们都喜欢他……”  第二件事是,有关李厚襄寄给她的钱,她再三承诺:会归还的。  1951年10月3日,周璇出院后,给她的香港朋友李厚襄写了第九封,也是最后一封信。可以说是周璇最后的告白了。  从这封信的前面部分可以看出,周璇周围的朋友都在帮助她,王人美莫名其妙挨了她一巴掌,但仍上医院探望她,还送书给她。李厚襄也在回信中说王人美的好话,为其释放心头的疑惑。  但从信的总体上看,她头脑仍处于混乱状态,前言不搭后语,她已经坠落到一个幻觉世界中去了。因此,信中提到的内容,已经没有实际的考证价值。  她自己也在信的后半段里说:  “许多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因还没恢复记忆力……”  在这封信的最后,附着这么一段话:“现在我是在倒霉,太倒霉!痛苦万分,灰心!你不知道,真气死人了!他们有恶意。”  前面说过,周璇的信写到后来就像在写《狂人日记》了。语态、句式,也与《狂人日记》相仿。因此,我们也只能用文学审美的眼光来解读她这几句话的含义了。  前面的几句都好理解。只有最后一句比较晦涩、费解。“他们”,从一个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泛指四周的一切她假想中的“有恶意”的人。那么,这“恶意”,具体又表现在哪几件事上呢?  我们比较有根据的倾向于她在第八封信中念念不忘的两件事:钱和儿子。  [上一篇] [下一篇]  唐棣其人  在周璇神经错乱、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她的身边,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一唐棣。  唐棣是这样一个人,据他自述:“一、1938年,我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至1943年,参加抗日工作,(在国共合作时)的总政治部第三厅宣教科战地政工大队(工作)。二、解放后,由于我家在上海,按照人民政府颁布的规定,‘国民党县团级以上者’必须具备经历证件,可自动向户籍派出所、公安部门进行登记……三、从事解放后的美术工作和任教‘新苑’、‘市四’和‘育才’中学……’”  从唐棣以上自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搞美术的教师,历史上曾担任国民党县团级以上职务的这样一个身份的人。  据他自己说,是在1951年8月上旬,电影《和平鸽》的导演顾而已在其寓所介绍他和周璇认识,并是顾而己请他作为电影《和平鸽》的业余美工,给周璇画一幅电影《和平鸽》的广告宣传画。  我们姑且认定唐棣以上所述,全部是事实。  可问题在于,就在唐棣认识并在为周璇画广告宣传画时,恰恰在这个时候,电影《和平鸽》拍摄到了后期,八、九月间也正是周璇精神病发作时期,这从她在这段时间里写的日记和发往香港的信里可以明显看出来。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根据《婚姻法》和其它相关法律,一个精神病人是不能结婚,精神病人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如果一个正常人与一个精神病人发生性关系,按刑法规定,是要按强奸罪论处,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从时间上推算,唐棣在1951年8月进入周璇的生活,并实施了其违法行为,这正是周璇精神病发作期间。唐棣把这种趁人之危的卑劣行为称之为“爱情”(要看事实,决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妄加推测。他自称的所谓爱情,在不久后周璇的日记和书信里却未见提及一字,可见他在周璇心目中的地位),而相关知情人(王人美、吴茵、黄晨、黄宗英、朱爱珍等等)一致认为,唐棣当时是“拆白党”,是无耻的流氓行为;法院也查实了,唐棣在诱奸周璇的同时,还和上海一个姓陈的女姓同居着(直到1954年才分居)。所以,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唐棣都是罪孽深重,不可饶恕的。  因此,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在1952年5月以诈骗罪和诱奸罪判处唐棣有期徒刑三年。这个判决是完全正确。  法院认定唐棣对周璇实施的行为是诱奸,参照《婚姻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款,还是属于从轻处罚的。从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民政府很重视周璇在海内外的影响,他们要保护周璇的声誉,保护周璇的身心健康。  而唐棣的这种罪恶行为,无疑是对病中的周璇雪上加霜,加剧了她的精神崩溃,使得周璇后来一次次被送进精神病院,终生难以治愈。  再说,法院认定唐棣的诈骗罪,也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除了唐棣自己供认的从周璇那里得到两根小金条和旧币1200百万元以外,据知情人说,周璇寓所里的浮产,也正是被唐棣罗掘一空。  为此,当时的剧影协会只得临时成立一个“周璇财产保管小组”,来阻止唐棣的诈骗行为。至于,这个“小组”是否合法,以及最后是如何处置周璇财产的,等等,那是另一回事了。  在法庭上,唐棣辩称,他的上述行为是经周璇同意的。从法律上讲,即使周璇同意,对一个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来说,唐棣的做法仍然是违法的强奸和诈骗行为。  判决了唐棣以后,周璇的精神病仍不见好转。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办法,来帮助、挽救周璇,但已经很难奏效。  这时,他们才知道周璇怀孕了。文化局和剧影协会根据精神病院医生的建议,完全是出于配合周璇治疗的目的考虑,出面将唐棣从监狱暂时保释出来。  在周璇生下她第二个儿子后不久,唐棣又被司法部门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逮捕。  一年后,人民政府考虑到周璇在海外的影响,再次释放唐棣,并正告他,不准再去纠缠周璇。可是这个唐棣,还是执迷不悟,带着在他诱奸下、周璇生下的儿子,四出奔走,以周璇的名义,要钱要物,寻衅滋生,严重破坏和影响了周璇的声誉。  他甚至潜入精神病院,骚扰在静养中的周璇,给周璇心头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致使周璇的精神创伤长期难以痊愈。  1956年9月,唐棣又在其执教的常熟中学诱奸了年仅15岁的初中女学生冯XX。进一步暴露了此人的流氓本性决非偶然。这种行为放在“严打”时期,够枪毙的。  因此,当周璇1957年9月,不幸病逝后。唐棣旋即被戴上右派帽子,又因刑事犯罪案发,又一次被政府逮捕。这次司法部门不客气了,数罪并罚,加上历史问题,依法重判了唐棣有期徒刑12年。  1979年,唐棣在劳改农场被摘去右派帽子,接获撤销历史问题的判决。但他的诈骗、诱奸周璇和奸污常熟中学女生(此说可查阅79沪高刑申字第1682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关于唐棣利用教师身份,奸污女学生一节,经查属实。”)这两项罪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政府至今都没有撤消。  周璇的一生中,从来没遇见过一个比较适合她的比较理想的男性伴侣,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她的悲剧。  在严华、朱怀德和唐棣这三个男人中,根据周璇的自己的叙述,我们可以确认,前两个和周璇交往了八、九年的男人,在他们与周璇交往的初期,还是给她带来过一些甜蜜和快乐的日子(周璇在51年9月28日的日记里,还称其为怀德,便是一个铁证)。只是到了后期,这两个男人都表现得不很不像样,令她失望。当然,周璇也有自己的弱点。  而那个唐棣,明知1951年新中国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镇反肃反”运动,他又是一个需要坦白登记的对象,稍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像他这样身份、经历的人在当时都像惊弓之鸟陷于极度恐惶之中,他明明应该知道自己困难的处境,居然还要去诱惑神志不清的周璇,这岂不是拖人落水、岂不是在害人吗?  他仅仅和周璇接触了有限的几天,却从一开始就给周璇带来灾祸(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周璇身后,他仍到处兴风作浪,让周璇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他是周璇的一生中的最大的灾难和不幸。  [上一篇] [下一篇]  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  尽管周璇多灾多难,但新中国和人民政府却对她始终非常关心。周璇的儿子周民成年后,也一贯持这种看法。  据我们了解,事情也确实如此。  可以说,1950年7月,周璇是在新中国的召唤下,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她一回到上海,有关部门就开始筹划让她拍电影上银幕,并特意请名家为她作词谱曲,希望她能在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上,重放异彩。尽管她的思想上还有疑虑,但脚已经踩在新社会的土地上了。  1951年拍摄的电影《和平鸽》让她担任主角,并请她主唱插曲,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至于,周璇在《和平鸽》的摄制过程中,出于个人和环境的种种因素,精神失常了,那是由于另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所致。前面已经分析到了。  她犯病后,可以说,从领导到整个上海影剧界都被牵动了。他们兴师动众,委派专人替她照料小孩,为她请了上海最好的精神病专家粟宗华为她进行治疗,使用了最昂贵的从英国进口的药物,安排她住进高级的虹桥疗养院,还送她到北京去治疗了一年多,又一次次派人来处理她的生活琐事,甚至成立了专门“小组”替她理财。  这种礼遇,可以说,在全国文艺界人士中绝无仅有的。  周璇从1951年8月精神错乱,到1957年9月病故,这6年里,病情时好时坏。当她病情稍微稳定的时候,当时的戏剧电影协会和有关部门的领导,总是作出安排,让黄宗英带着她的儿子周民到医院探望她,让她内心得到一些安慰,以配合她的康复治疗。  同时,他们还多次安排刘琼、韩非带她外出到红房子法式西餐馆吃西餐、到“德大”、“凯司令”喝咖啡。又让医生、护士陪她乘小车逛街兜风、到淮海路上高档的美容厅“红玫瑰”去烫发等等。可谓细心周到、无微不至。  可以不带丝毫偏见地说,周璇患病期间,新中国灿烂、温暖的阳光始终沐浴着她。  最近某地出版的一部有关周璇的书中提出,当时上海文艺界个别人(点到了黄宗英、黄晨、吴茵、白杨、张立德、吕复等人的姓名)有意阻挠周璇的次子与周璇接触等等之类的问题。有必要指出,这不是什么个人恩怨问题,而是当时的政府部门采取的合理和必要的措施,目的是为了保护周璇的声誉和避免她精神上再次受到唐棣的伤害。政府的措施是针对唐棣的,而且周璇本人并没有对任何人提到过这个次子。  1957年5、6月间,当周璇的病有了一些起色、即将康复的时候,政府和关心周璇的各界人士,都很高兴。  当时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对周璇的一举一动都作了报道,比如,周璇与记者对话,周璇在医院的草坪上打羽毛球,周璇在南京路上的饭店里吃饭,周璇到白杨、赵丹、黄晨、陈歌辛家作客。  当时记者是这样报道的:“在黄晨家里,周璇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浅笑。看来她真是已恢复了健康。不久前新烫的头发非常整齐平贴,丰满的面颊发出蔷薇色的光泽。她的服装也很雅致整洁,白底黑色小方格的上装,衬着白底浅蓝格子的衬衫,浅灰舍味呢裤子,白袜,黑皮鞋。……她竟是那样平静、安祥,在钢琴伴奏下唱了起来。在一曲终了之后,她与为她伴奏的同志紧紧地握了手,轻轻地说:‘谢谢!’。”  在陈歌辛的家里,周璇见到了多年不见的钢琴,她坐到钢琴边,轻松地弹奏了一首戈赛克的《加伏特舞曲》。陈歌辛听了喜形于色,决定为周璇作一首曲子《枯木逢春》。  报上还刊登了周璇坐在沙发上看上影画报的照片,电台也把周璇的一系列活动作为重要的文艺讯息播发了消息,并且播放了周璇演唱的《四季歌》。  海内外喜爱周璇的听众和观众也纷纷来信来电,寄来钱款、各种礼物和药品,表达对周璇的万般关切。在医院里,她还接待了泰国、菲律宾、马来亚、印尼等国来访的朋友。有一次泰国皇家歌舞团来上海访问演出,她应邀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她还到后台与泰国皇室成员亲切交谈,共叙友情。  报上又及时刊登了周璇致广大观众的一封公开信,她在信中说:“亲爱的观众:我的病已经好了,快要出院了,就快要工作了。我一定在党的培养下,好好拍电影,感谢观众们对我的热爱和关怀。”  《上影画报》也刊载了周璇致《上影画报》读者的一封信:“我已经快好了,我很快就要在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谢谢观众们对我的关怀,再见吧,祝你们健康。”  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在虹桥疗养院,在赵丹、黄宗英的家里等处,拍摄了有关周璇康复后的系列活动,有周璇和她的儿子周民在一起的镜头,有周璇弹钢琴、唱歌,和文艺界的老朋友们欢乐相聚的场面。  消息传到北京,作为主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长副部长的夏衍即给她发了慰问电报。  周璇也给夏衍回了信,她在信中是这样写的:“接到您5月25日给我的电报非常感激,我现在情况很好,就快出院了,出院以后希望在您的领导下继续为电影事业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她已经知道要为人民服务了。  由此看来,1957年夏天,周璇的心头充满了阳光和鲜花。她也渐渐开始适应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了。当时的记者这样写道:“我们(和周璇)手挽着手,步出疗养院,欣赏郊区春色。在小木桥上,俯视潺潺溪水,又眺望远处的花房,无限美好的生活,在期待着她。”事情也完全有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所有这一切,正像她儿子周民反复强调的:党和人民政府对她是很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在这里,向你立正敬礼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情况急转直下。1957年7月19日,即将完全康复离开虹桥精神病疗养院的周璇,突发急性脑炎,一个多月后便与世长辞。  当时的上海市精神病院苏复院长奉命,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向记者们通报了周璇生前病情和替她治疗的过程。  苏院长说,当天晚上,我们就把处于高热、昏迷状态的周璇“护送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医院急救。当夜由上影公司林琳副经理和黄晨同志陪到天亮。次日,得到上海卫生局的帮助,邀请了传染病的专家和著名的中西医师、针灸医师进行会诊,当时周璇热度高达43度,需要降温,上影公司从生产用冰中每天抽出100一120斤冰供她使用。经过各科医师和专家悉心治疗20多天,脱离了危险期。”  可是,没过几天,苏复院长在情况通报会上说:“她的病情突然恶化,高热、抽筋,医院进行了一切治疗和抢救措施,无法挽救,终于在(1957年9月)22日晚上病逝于医院。”  周璇终于离开了人世,她抛下了她的儿子走了。  遗憾的是周璇没能实现她生前对记者戏说过的遗愿“死在上半天,杭州西湖里”。当然,周璇也没能实现再度下南洋巡回演唱、去赚钱的想法或者去为人民服务的愿望。  当时的上海市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筹委会组成了周璇治丧委员会。这个治丧委员会的阵容庞大,几乎囊括了中国当时影坛上所有的权威人士和她的生前友好,名单如下:“蔡楚生,于伶,袁文殊,蔡贲,林琳,瞿白音,张骏祥,应云卫,沈浮,陈鲤庭,贺绿汀,黄佐临,何兆章,郑君里,白杨,金焰,赵丹,王人美,舒绣文,魏鹤龄,刘琼,黄宗英,宣景琳,王丹凤,黄晨,黎锦晖,黄绍芬,李伯龙等。”  可惜生前友好中没有石挥,论与周璇的关系和交情,应该有这位天才演员的。可是没有。因为,那是在1957年夏秋之交的那个非常时期,右派分子的帽子已经悬在石挥的头上。他突然失踪了。  据传,石挥是搭乘了一艘去宁波的轮船,当船驰出吴淞口时,他纵身跳入滔滔的东海里,他和周璇是前后脚离开人世的。  当年10月出刊的《上影画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周璇公祭会的场面及周璇的十几幅剧照。公祭会上,沈浮主祭,郑君里报告周璇的生平。周璇的生前友好黎锦晖和应卫云为她扶灵。黄宗英也宣读了悼词《璇子,安息吧》。  黄宗英的悼词全文如下:  “亲爱的璇子姐姐,你尝尽了旧社会给予一个女演员的痛苦,你还没来得及在新社会里和我们一起愉快地从事艺术创造,你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璇,我只想再和你谈一件事,我怕你放心不下你的民儿,他未出世就被父亲所弃,才入学又遭母丧,在你患病的这几年中,你不能清醒地知道他的生活。他才十几个月,你就已病得失去了抚育他的能力,当时我们剧影协会妇委会就把他送到剧影托儿所,后来他又在上影和市府机关幼儿园里,在阿姨们辛勤照顾下,度过了幸福的学前期。今年暑假他考进了小学,像你不久前看见过的那样,他长得健康、活泼、求知欲强、爱画图、喜欢唱歌,当然也很顽皮。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六年了,我和赵丹都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今后人们会因他失去了母亲,而对他倍加爱护。在这美好的社会主义时代,就连孤儿也会成为最幸福的人,他将被我们的社会培养教育为一个好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璇子,安息吧!”  落款是:你的妹妹、民儿的养母、宗英。  周璇的儿子周民,在赵丹和黄宗英家长大。他和赵丹、黄宗英的感情很深,尤其和他的几个弟妹赵桔、赵左和赵劲,相处如同亲兄弟、亲兄妹。  值得告慰母亲周璇在天之灵的是,周民长大后,像她母亲一样成了一个艺术家、成为了一个田园诗人,他有母亲遗传的许多性格特点,既浪漫又特别现实,还有一种奇怪的幽默感。他的代表作却是刊登在《上海文学》上的散文《一访、二访、三访菱湖镇》。  周璇的公祭会是在上海万国殡仪馆召开的。遗体火化后,被安葬在万国公墓,文化革命中她的墓穴被清除。后来,她的衣冠冢被安葬到上海市郊的福寿园。  有意思的是,2003年4月2日,上海的《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见证一段殡葬历史》的文章。文章记载了一段与周璇相关的史实:  “记者日前从市龙华殡仪馆了解到,这创下令人咋舌的一车一棺,原来是70年以前的旧物,它们是由上海万国殡仪馆的创始人、美国人施高特从美国带到中国的。据介绍这一车一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第一个西式殡仪馆——万国殡仪馆的诞生之时。当时万国殡仪馆主要处理在上海的外国人和政要、商界要人的殡仪,为了有与之相应的高档殡仪设施,创建者施高特从美国分两次带来了一辆‘克里斯’专用接尸车和两口西式铜棺。克里思轿车运送到中国后,很快投入使用。解放前后,它曾多次用于知名人士的遗体接送,鲁迅先生出殡入殓,原空军司令刘亚楼的殡殓和入葬,著名影星周璇到万国公墓入葬,都是由该车接送。”  就是说,当年周璇是步鲁迅之后、荣耀地躺在鲁迅曾躺过的“克里斯”高级专用接尸车里被送往天国的。这种规格和待遇,在她之后,轮到的是空军司令刘亚楼。  对于这种破格的礼遇,我们想,假如能够的话、生性幽默的周璇,一定会从高档的克里斯轿车的铜棺里站起来,对参加隆重葬礼的人们说:“我在这里,向你(们)立正敬礼!”  这篇报道还用了一个副标题称:那辆克里斯专用接尸车如今“价值飙升一万倍”。“据悉,权威机构……评估,克里斯轿车……价值246万元左右。”  曾运载周璇的“克里斯”轿车的价值,居然能飙升一万倍,那么,我们的一代影后、“金嗓子”周璇的价值又何止这些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再版了周璇主唱和主演的歌碟和影碟难以计数。  周璇,是无价的,也是永恒的,她是民族的瑰宝。  [上一篇] [下一篇]  后记  几十年来,海内外出版的有关周璇的书已不下几十种。其中,绝大部分或胡编乱造或捕风捉影或香艳无聊或别有用心或低级趣味或猎奇寻秘,总之,无一部有关周璇的信史。  当着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周璇日记》破壁而出、公示于读者的时候,笔者在查阅了周璇全部电影表演作品和和演唱曲目、以及她的书信、日记和散见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报章杂志的新闻、访谈等等之后,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入手来重写这样一部新的周璇传,以还周璇的本来面目。  这部《揭开周璇之谜》是从两个方面落笔来为周璇立传的:  一、是以周璇的演艺生涯为线索,尽力把周璇在歌唱和电影表演上的全部成就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加以适当的评注。因为,对周璇而言,她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她的艺术成就。肯定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传主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于世的全部价值。  就像巴金说过,作家要用作品说话。那么,一个表演艺术家,就要用她的表演成就来显示她的存在。  二、一部像样的传记,要给人以一种命运感。莎士比亚说:性格即命运。那么,着眼于周璇的性格特征,来叙写我们笔下这个人物的命运的遭遇,便是一种最佳的方式了。  因此,贯穿这部传记的另一条线索,即是周璇个性的形成、发展以至于最后决定了她的的命运和最终的归宿。  我们这部传记,撇开了以往有关周璇的全部定论和所谓一致公认的说法,颠覆了所有强加在周璇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把周璇生前写的书信、日记和文章,作为唯一较可信的依据,而绝不采信有关当事人的任何带有成见的片面之说,来阐述、分析和推测出一种比较接近事物本来面目的结论。  在《揭开周璇之谜》里,基本上扫清了笼罩在周璇头上半个多世纪的迷雾,至少澄清了有关周旋的四大谜团:例如,周璇的出生之谜,再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说什么尼姑所生、张家李家苏家的女儿,就尊重周璇自己的说法吧。例如,周璇的巨额财产之谜,这是历史问题,追究历史去吧。例如,周璇儿子的出生之谜,分清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再例如,周璇的生死之谜,新中国和人民政府对周璇的治疗和抢救已经达到了最高规格,无可非议。周璇之死,是她的命,苻合自然法则,天要下雨鸟要飞,她要“立正敬礼”,那是谁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因此,我们把这部《周璇之谜》视为迄今为止有关周璇的唯一的一部信史,并借此机会求教于诸位读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