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作者B·A·崔可夫-18

作者:B.N.崔可夫 字数:9080 更新:2023-10-11 16:27:30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1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1编者的话编者的话的100件大事,并用通俗的现代语言编写、整理出一套浅近的、比较有系统的历史读物,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需要。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应该读一点中国历史,也应该读一点世界历史。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这套丛书基本上是按历史顺序编写的,涉及的时间从远古至近代(包括当代)。由于是用叙事的形式来讲述历史事件,也有它的局限性。这里讲述的每件历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不能凭它来对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评价。因此,《世界五千年》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这套丛书的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编者1996年8月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开神州文化之先河——炎黄文化的起源开神州文化之先河——炎黄文化的起源对于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不知道是西方人词汇贫乏还是太讲究效率,《圣经》里上帝只工作了一个星期,世界就从无到有了。相比之下,我们祖先的解释就精彩多了,这一过程也就复杂和漫长多了。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到处是混沌的一片,既分不清上下左右,也弄不明白东西南北,简直就像是一个浑圆的鸡蛋。大家知道,鸡蛋的中心有一个蛋黄,这个浑圆的东西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类的始祖,他的名字叫做盘古氏。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 1.8万年,就像孵小鸡一样,终于有一天,他破壳而出,拿着自己制造的巨斧左一下、右一下用力地劈着,只听轰隆一声,终于劈开了这个混沌的圆东西。这个浑圆的东西经盘古氏一劈开,立刻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轻而清,另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上升,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越升越高,逐渐形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下降,就像是徐徐下落的降落伞一般,越落越低,逐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大地。盘古氏也一天天地长大,终于长成了一个高大无比、魁梧健壮的男子汉。从盘古氏开天辟地到天地的最后形成,这中间又经历了.. 1.8万年之久。盘古氏开天辟地以后,天地间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他有时候高兴,有时候生气,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叹气。因为天地是他开辟的,所以天地就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发生种种的变化。盘古氏高兴的时候,天空是晴朗的,万里无云;盘古氏生气的时候,天空是阴沉的,乌云翻滚;盘古氏伤心哭泣的时候,渐渐沥沥的泪水就像是一阵阵的大雨向大地倾泻而下,雨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江河湖海;盘古氏忧郁叹息的时候,嘴里喷出来的气变成了阵阵狂风,吹得大地上,飞沙走石,形成了一个个的沙丘小坡。盘古氏眨眨眼,天空就出现道道闪电;盘古氏睡觉时发出的阵阵鼾声,就是天空中的隆隆雷鸣。盘古氏的寿命非常非常长,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他终于死去了,头朝东脚朝西平躺在他开辟的广阔的大地上。他的头部高高隆起,就形成了现在山东省境内气势雄伟的东岳泰山;他的两脚脚趾朝上,就变成了现在陕西省境内群峰起伏的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高挺起,变成了现在河南省境内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他的左臂伸向南边,形成了现在湖南省境内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他的右臂伸向北边,变成了现在山西省境内气象万千的北岳恒山。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辉夺目的太阳;右眼,变成了一轮美丽的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空密密麻麻的星辰。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洁白的玉石和地下无穷的宝藏。他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布满大地的树木和花草。了布满大地的树木和花草。从这个古老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需要一个绝对的神,而东方人的神却都是由人转变而来的。从这传说中我们还可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盘古是男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祖先是先解决了人类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才解决天地万物的形成的。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妇女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集食物、生养子女、料理家务、安排生活等工作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主要是外出打猎,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制造较先进的工具,外出狩猎往往是空手而归,生活游移不定,所以生活往往依赖于妇女。而且,那时不像现在这样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当时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所以孩子们也往往依赖、信任自己的母亲,形成了妇女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这就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的始祖女娲是女性,就说明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祖先便对人类的形成有了一个基本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男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弓箭及其它工具的产生使狩猎的收获越来越多,种植技术的出现使男人们耕种的土地变成了人类食物的稳定来源,这样男人的地位日渐提高,人类步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从盘古是男人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天地万物的形成这一问题直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才有了为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传说终究是人们凭想象编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样解释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这样认为: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当时人们认为除了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民族外,还有北方的狄、南方的蛮、西方的戎、东方的夷。关于蛮夷戎狄的起源,司马迁认为,在尧舜时期由于共工、兜、三苗、鲧犯了罪,于是舜向尧建议,把他们流放到偏僻的地方,尧采纳了这个建议。共工被流放到幽陵,他的后代就是北狄;兜被流放到崇山,他的后代成了南蛮;三苗被流放到三危,他的后代发展成西戎;鲧被流放到羽山,他的后代被称为东夷。由此可见,古代的正统观念虽然歧视边疆民族,但却又认为少数民族与华夏同出一源。按照《国语》、《世本》、《大戴礼记》中的《帝系》、《五帝德》的记载,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为炎帝与黄帝。前面我们提到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来随着氏族公社的不断扩大和合并,逐渐形成了部落,几个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黄帝就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而“皇帝”则是秦始皇发明的称号,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才叫做皇帝。传说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有熊氏的首领少典与一位叫附宝的姑娘结为夫妻,两人相亲相爱,朝夕相处。一天晚上,他们一起到附近一条叫姬水的地方玩,天渐渐黑了。他们刚想回去,天空中突然传来雷声,接着一道道弯弯曲曲的闪电掠过天空,回到家,附宝就怀孕了。消息传开,族里的人们纷纷议论说:“附宝是受了上天的灵感怀孕的,一定是有天神要问世了!”后来,附宝生下了一个虎虎实实的男孩子。他刚生下来,双目炯炯有神,很快就学会了说话;他非常聪明,稍长大些就能通百事、断是非。那时,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称作“五德”。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而这个孩子又是天神转世,所以就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所以后世也常把黄帝称作轩辕氏。很快就学会了说话;他非常聪明,稍长大些就能通百事、断是非。那时,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称作“五德”。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而这个孩子又是天神转世,所以就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所以后世也常把黄帝称作轩辕氏。涿鹿一带是一个叫炎帝的势力范围,结果双方为了争地盘在涿鹿附近的阪泉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没有办法,同意把两个部落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落的首领,自己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落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炎黄两个部落合并以后,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正当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的时候,在它南边的九黎族打过来了。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十分凶悍,他率领的军队也个个作战勇敢。为了使自己的家园不落入他人之手,黄帝决心率领部落人马奋起反击,把侵略者赶出去。于是,在涿鹿之南,两军相遇,一时间烟尘滚滚,打得地动山摇。为了打败蚩尤,黄帝派人制做了一面巨大的战鼓,又让人训练了一批凶猛的野兽。在决战中,黄帝擂起战鼓,雷鸣般的鼓声,在战场上空轰响,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士兵们赶着野兽,高声呐喊着冲向敌人。蚩尤的军队被这震耳的“雷声”和雄壮的队伍吓呆了,一下子乱了阵脚,四处奔逃。混乱中,蚩尤做了俘虏,后来被黄帝杀了。九黎部族也全都并入了炎黄部落。从此,黄帝的威望更高了,成为了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各部落共同拥护的首领。黄帝、炎帝、蚩尤的战争与融合,反映着黄河中下游大氏族部落集团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最终通过兼并与征服结成稳定的部落联盟的历史过程。黄帝以后,以禅让方式推举、确立大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此后,随着夏启对禅让制的破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体的雏型已经形成。经过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时,华夏民族共同体以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集团交融汇聚形成为核心,由四方各族分化出一部分在河、淮、江、汉地区融合而成的了。所以,华夏是由多源汇聚复合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也就是说,中国是蛮夷戎狄共同缔造的。自秦汉以后长达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到元明清时,当代中国各民族均已形成。2000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首先得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我国古代的家族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来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宗族和家族密不可分。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确定继承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成,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正如《礼记·礼运》所说,“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夏朝王位世袭成为制度,而夏王以下,各级奴隶主贵族也都是“世及以为礼”。而夏王的宗族被封为诸侯,既分享部分统治权,又承担为夏王效力的义务。与此相适应,为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从文字学上看,“宗”是个会意字。《说文·宀部》:“宗,祖庙也。”宗的本义就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祖庙、宗庙。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到了商代,有了嫡庶之制,也就是在多妻的情况下,区分作为法定配偶的正妻和众妾身份上的尊卑,并从而规定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这是宗法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由此可见,法定配偶与其他配偶之间有嫡庶之分,尊卑之别。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更是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的宗法制度最为典型、严密。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在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礼记·大传》中有一段话,说的是诸侯宗族旁系的情况: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所谓别子,是与嫡长子相对而言的。别子不能把诸侯当作祖先,只能分出去另立一系,其后世奉之为始祖。这个分出去的别子又会有嫡子、庶子,同样世代以嫡长子为继承人,形成直系大宗。别子的其余诸子,应尊奉继别者为宗,相对成为小宗。他们也是以嫡长子为嗣,这个嫡长子无权继别,但可继祢,称继祢小宗。祢,是已故父亲在宗庙中的神主。庶子除了宗奉直系大宗外,还得宗奉这个继祢小宗。以此类推,根据五世亲尽的原则:规定连同本身,只向上推到第五世高祖,也就是一个人只要宗奉继祢、继祖、继曾祖等小宗。即“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然而只讲五世而迁,一个宗族又会分裂为无数小的宗族或家族而漫无统系,因此又要强调“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也就是大宗要永远受到宗奉。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等,称为五服。丧服不同,居丧期限也不同。丧服的等级是根据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血缘越近,丧服越重,居丧时间越长,而且嫡庶有别,男女有别,这也是宗法思想的体现。秦汉以后,宗族与各级政权逐渐分离,严整的宗法体系不复存在。因而后世人说:“自世爵世禄之制废,而宗法始坏矣。”但是,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各家族内部体现尊卑有序,维护尊长特权,约束族人思想行为,以巩固统治秩序的规范和办法的宗法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顽固地存在着,起着巨大作用。秦汉以后,宗族与各级政权逐渐分离,严整的宗法体系不复存在。因而后世人说:“自世爵世禄之制废,而宗法始坏矣。”但是,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各家族内部体现尊卑有序,维护尊长特权,约束族人思想行为,以巩固统治秩序的规范和办法的宗法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顽固地存在着,起着巨大作用。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宋明以来,家族制度以宗谱、宗祠、族田、族长、族规为表现特征。家谱的普及达到“家之有庙,族之有谱”的地步。在聚族而居的农村社会,几乎没有无谱之族和不入谱之人。正如清代学者程瑶田所说:“族谱之作,与宗法相为表里者也。”修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头面人物主持,其目的是“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祭祀时繁缛隆重的仪式充分体现了封建伦理,展示了礼教规范,是一种教化的手段。此外,宗祠也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教育本族子弟的场所。族田是全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由于族田可以缓解贫民的反抗斗争,有利于封建统治,所以封建朝廷把购置族田当作“义举”而大力提倡,对捐资较多的人予以旌表。族田的收入除祭祖、办学、办理一些公益事业外,主要用于赡族。族田的赡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宗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加强了族人对宗族的依赖性,从而诱使他们依附于宗族中的权贵人物。族长是管理全族事务的一族最高首领,一般由年辈较高的人担任。但他们往往是族中最有财富和权势的,一般都是豪绅地主。族长的权力很大,主要有主持祭祀典礼之权、主管族产之权、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以及处理族中各种纠纷、调停争端之权。族长是根据族规行使权力的。族规是宗族的法律,起着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对族众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不同宗族的族规虽有种种差异,但它们却都以三纲五常为基础,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宋明理学的色彩这些共性。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义务;规定祭祀祖先的礼仪,宗族首领的推举办法和享有的特权,宗祠、族产、宗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族产收入的分配办法等;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规定不同宗族成员不同的等级名分和行为准则;宣扬同族一气,不论贫富应各守本分而又互助互爱,规定了敦本睦族的一些措施;规定对族人立身、持家等方面的要求和禁约;规定立后承继的原则和办法;规定对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名教、损害封建国家和宗族利益的族人的处罚办法。族规虽是民间规约,却具有合法地位,在封建国家的允许之下发挥效力,补充国家法律的不足,对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宗法等级制度。人的社会地位与尊卑贵贱都有严格地区别。但是在尊师问题上,这种无所不在的等级观念却被打破了。师的位置提到了与君并提的高度。《尚书》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而在民间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也反映出君师并提,老师也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因此有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是父”之说。可见尊敬师长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道德风尚。格地区别。但是在尊师问题上,这种无所不在的等级观念却被打破了。师的位置提到了与君并提的高度。《尚书》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而在民间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也反映出君师并提,老师也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因此有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是父”之说。可见尊敬师长已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的道德风尚。“一日为师终身不忘”。古人对老师的教诲之恩总是深深感激,他们称自己的老师为“恩师”。正如荀子在《致仕》篇中所写:“水深而回,树落则本,弟子通利则思师”。反映的就是弟子对老师的那种流水对源、落叶对根的深情。前面说过,中华民族有尊师的美德。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古人竟能‘不论贵贱贫富”来尊师。商代时,统治阶级为了教育他们的子弟,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关,由有德有位的“国老”和有德无位的“庶老”执教,均称之为师。甚至当时一些杰出的奴隶也被尊为师,如商汤时的伊尹,就是出身奴隶阶级的著名的老师。春秋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各家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思想。而当时的几个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都很微贱。如老子是周王朝管理图书的人员,孔子、孟子、庄子家境都很贫寒。孔子做过办丧事的吹鼓手、管理仓库、牧场的管理员等;孟子则依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庄子则做过“漆园吏”;墨子出身低贱。聪明愚笨,贤与不肖,都应施以教学。史载孔子曾收3000名学生,分属各个阶层,孔子都同样认真教诲。“有教无类”的主张在当时具有世界性的先进意义。它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对发展教育、推广知识、传播思想、强化社会道德、提高民族素质,有很大进步意义。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推动之下,中国逐步形成官学、私学并举的教育模式,再加上有才有德的人均可为师,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呈现出非常繁盛的局面。中国古代教育的发达是华夏文化宝库中有着无数瑰丽珍宝的重要原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族,姓姒,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落,据说原来活动在陕晋一带,后来从西向东发展,逐渐迁徙定居到伊洛河汾地区。夏族最后定居在豫西、晋南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他们活动的中心。《逸周书·度邑解》认为夏族居住在颖川、南阳一带,汉代人也认为那是“夏人之居”,如《汉书·地理志》云:“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汉朝时颖川郡在今河南省境内,南阳郡的大部分也在今河南省境内)。周初分封唐叔去统辖晋南汾水流域一带,称那个地区为“夏墟”,可见那个地区也曾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夏族的世系,在禹以后比较清楚,在此之前,只能追溯到鲧,再往前的话,就比较困难了。虽有线索可寻,但均是神话中的人物,难以视为可信的史实。如记载古代帝王世系的较为重要的书《世本》云:“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也。”就是说,颛顼是鲧的父亲,鲧则是禹的父亲。而这个颛顼,正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他的神话故事很多,据说他是黄帝的孙子。在封建社会史学家所尊奉的“三皇五帝”旧史系统中,他被列为“五帝”之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继位后确立了部落首领的权威,宣称首领的职责是代天行事,管理天下的民众;黎民百姓的职责是安分守己,听从号令。百姓随便议论首领,就是大逆不道;听信坏人的挑唆,反抗首领,更是天地不容。同时他还规定了男女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规定:正在走路的妇女见了男子,必须迅速躲避、让路。他说妇女身上有一种“晦气”,若不躲避,就把她拉到十字街口,由巫婆们肆意侮辱,以除掉“晦气”。妇女们不堪忍受,只好自认倒霉,见了男子就慌忙躲避。从此以后,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越来越厉害了。不过因为颛顼毕竟神话成份居多,因此有关夏的确切世系,最早也就追溯到“鲧”,比较适宜。鲧是禹的父亲,各书所记相同,无疑应是可信的。鲧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新的社会格局也开始出现了,人们一面遵循悠久的传统而贯彻原始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受着财富、权势的诱惑和刺激而不再平和宁静。旧的传统虽然在实际上遭到践踏,但并没有被废止,被抛弃,而且至少在形式上它仍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依旧放射着神圣的光;新的人物虽然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此刻的他手中的暴力之剑并不指向旧的传统,而是利用旧传统为自己权势的建立开道。鲧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之一,在他身上,便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鲧是这个时代的一位英雄,然而他却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他曾接受尧的任命,负责治理洪水。他试图用筑堤挡水的办法治水,但堤坝倒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9年也没有成绩。相传舜摄政以后曾视察治水情况,发现鲧治水多年却毫无成绩,就下令把鲧在羽山杀了。尽管天下之人对舜杀鲧的做法没有异议,但对鲧还是深深怀念,表现在神话里,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发现鲧治水多年却毫无成绩,就下令把鲧在羽山杀了。尽管天下之人对舜杀鲧的做法没有异议,但对鲧还是深深怀念,表现在神话里,便是这样一个故事:鲧不待帝命而将“息壤”自天庭窃归人间,终至为治水而献出生命,其事迹颇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取火的普洛米修斯。这个神话表达了鲧具有不惜生命,为当世除害的精神,塑造了一个正义、勇敢的英雄形象。虽然鲧治水的事业,没有最后完成,但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治水所以没有完成,其责任也不能完全归之于鲧。即使从流传下来的关于治水的整个传说故事来看,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分析:虽然鲧的治水失败了,禹的治水成功了,但禹的成功也离不开鲧。因为禹治水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继鲧之业”,是“纂就前绪,遂成考功。”因此,鲧和禹一样,都应给予历史的肯定。然而,鲧毕竟是失败了,这种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治水上,更重要的是他政治上的被打倒。按古史上的一些记载,治水失败只是鲧被放逐而死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