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理好这个刚建立的国家,他即位不久,就废除了王莽时期颁布的许多繁琐又苛刻的法令,并且以身作则提倡俭朴生活,注意倾听民众呼声,认真检查督促地方官吏,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从建武二年、六年、七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到十四年,连续多次下诏书释放奴婢,规定不论是因饥荒贫穷而卖的、由于王莽的苛政被没收入宫的、战乱中被掳掠的都一律释放。还规定杀伤奴婢不得减罪,又废除了奴婢伤人判死刑的法律。不久将田租从十税一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同年,根据战乱以后人口稀少的情况大力精减机构和官吏。地方行政组织减少郡级单位10个、县级单位400多个。中央也裁减了很多机构和官员。特别是注意精选地方长官有重要作用。因为汉光武帝知道,如果县令或县长不是合格的官员,那么受苦的是当地的广大老百姓,光武帝对地方官吏的选拔非常严格。因此,据说在东汉初年,官吏都比较称职,人民也能安居乐业,户口增殖很多。王莽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粮食价格上涨到万钱一石,甚至出现“黄金一斤只能换五升豆子”的情况,人民大量流离死亡。刘秀建国时(公元25年),全国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大约1200万人。到他的末年,经过30年的恢复,人口回升到2100多万。鉴于西汉晚期皇帝权力变小,经常受制于大臣的教训,刘秀改革了许多中央政治制度。首先在朝廷中,虽然保持了三公的职位,却不授给他们实权;实际处理政务集中在“尚书台”,尚书台分六曹(“曹”相当于“部”),设主官尚书令,他的副手尚书仆射以及六曹尚书,这八位官员称为“八座”。他们是皇帝的喉舌,但是尚书令品级是“千石”,仅仅相当于大县的县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品级是“六百石”,更只等于中小县的县长,官位很低。这样一来,有位的无权,有权的无位,可以防止大臣擅权,皇帝尽管封那些大功臣很高的官衔,却不必再担心他们会掌握大权削弱皇权,对于官卑职小的尚书,皇帝却可以随意斥骂,有时甚至鞭打,他们完全不具备同皇帝讨论政事共商国是的资格,这就有利于皇帝操纵驱使,更加集中皇权,防止了大臣夺权的事情发生。其次在具体人选上,他不用开国功臣出任公卿掌管大政,但却给他们高爵重赏在生活上充分优待,对一般过失也加以宽容,所以功臣们都得安享荣华富贵,没有重演西汉初年有的遭屠戮,有的被囚禁那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因为功臣不问政事不掌大权,就减少了同皇帝的利害冲突,也不会因构成威胁而遭到猜忌和迫害。鉴于西汉晚期外戚王氏权势太盛,导致王莽篡位的历史教训,刘秀对于外戚也特别注意控制,比如阴皇后的兄弟阴识、阴兴虽有功劳才德,也不曾委以机密要职。当时的皇亲国戚都能遵守法纪,没有结党仗势作威作福的。刘秀出身于农民起义军中,深知军权的重要性,为了集中军权,刘秀又裁减了地方武官,废除了地方军队。从此,人民不再担负地方上的兵役,各地方也停止了操练和每年举行的检阅活动。这样一来,人民虽有为国家服兵役的义务,却没有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军队素质大大削弱。一旦出现紧急事件,用他们来对付敌人,就好比鸡蛋砸石头,总是战败。后来没办法,只好依赖少数民族的军队来完成重大军事任务。经过刘秀的不懈努力,国家政权日益稳定下来;刘秀的政治抱负终于一点点地实现了,连他早年曾非常向往的美女阴丽华,这时也已经成了他的皇后。东汉政权下的老百姓生活比王葬时期要好得多。刘秀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功劳在于统一了中国,从各地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势力手中一步步地夺取地盘,终于把全国统一了。他还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能在很低的起点上继续发展。刘秀统治时期,中国的各方面都有进步。他宣称自己是恢复了正统的西汉王朝,所以后代的人都称这一段历史为“光武中兴”。的确,光武中兴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刘秀和他领导下的一批将领们的历史功绩值得肯定。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唐朝末年,中原战乱,汉族人民不断迁往契丹族居住的地区,开荒谋生,带去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当地的契丹族人民在和汉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种地、织布、冶铁和建造房屋等技术,开始过定居生活,社会形态逐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一些贫苦的氏族成员逐渐变成了奴隶。一些部落首领,在跟外族作战中,把掳掠的大批战俘作为奴隶,自己变成了大奴隶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这样,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已经不适应保护大奴隶主利益的需要了。在这种形势下,契丹族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首领,自称皇帝,建立了国家。这就是后来长期与北宋作对的辽国。这个国家机构怎样建立呢?由于阿保机经常侵入汉族地区,俘虏大批的汉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决心按照汉族的政治制度来建立契丹的国家机构。五代时期,后梁有个官员,叫韩延徽,出使契丹的时候,被阿保机扣留下来。阿保机看到韩延徽很有才能,就加以重用。韩延徽在政治、军事,以及建立国家机构等方面,帮阿保机出了很多主意,他是阿保机的重要谋臣,后来他被封为契丹国的开国功臣。公元 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当了皇帝。称为“大圣大明天皇帝”,他的妻子称为“应天大明地皇后”。他的儿于耶律倍被立为太子。年号叫“神册”。一个新的国家在北方诞生了。阿保机在建立国家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派人创造了契丹文字,制订了法律;第二,实行民族区别管理的方法,对那些在契丹统治下的汉族人民,仍旧依照汉族的法律治理。他还模仿汉族的城市,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沿岸建造京城,这就是辽国的上京。此外,阿保机还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和商业的措施。这些做法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阿保机称帝建国,是契丹历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从此,契丹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强国。契丹建国以后,阿保机不断向周围各个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那时候,中原地区正处于五代十国统治时期,全国各地群雄割据,不断混战。阿保机利用这个机会,大举入侵北方的政权,侵入河北东北部,攻占了许多州县。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他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当上皇帝以后,继续他父亲的扩张政策,不断地侵略汉族地区,掠夺财富和人口。公元..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后唐,请求耶律德光给他帮助。耶律德光亲自率领大军帮助石敬瑭,打败了后唐的军队。他对石敬瑭说:“我从三千里以外的北方,带兵南下,帮助你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作为报答,你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代代做我的属国。”于是,就把后唐的国号改为后晋,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甘心充当契丹的属国,除了上表称臣,还称比自己小.. 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甘当“儿皇帝”,丢尽了中原汉族人民的脸面,是个名符其实的大汉奸。为了换取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又把现在的河北、山西北部的幽州(今北京市)、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也叫燕京,所以又称这些地方为燕云十六州。此外,石敬瑭每年还向契丹进贡绢30万匹。从此,华北平原就完全控制在契丹的手中,辽国的势力更大了。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只肯向契丹称孙,不肯称臣,而且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耶律德光大怒,出兵攻打后晋。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辽太宗没有得到便宜,就退兵回去了。公元97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篡夺了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建国之后,花了13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北汉请辽国出兵援助,两面夹攻,结果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这次宋太宗改变了战术,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皇帝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杨业及其子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北汉刚平定,宋太宗就想乘胜攻打辽国。夺回石敬瑭送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许多大将感到士兵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带去的粮饷也快要用完了,不愿再打下去。这时候,大将崔翰迎合宋太宗的心意说:“攻打辽国,应该乘胜进军,辽国没有准备,非常容易,切不可失掉战机。”宋太宗听了,非常高兴。他没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军队也没有休整,就马上下令出兵。辽国确实没有准备,一开始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岐沟关和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一带),很快打到了幽州城南。宋太宗更高兴了,命令军队继续向前进攻,准备一举收复北方的失地。当时辽国军队已经集结完了,并且有了一些准备。大将耶律斜轸派支军队将宋军诱到包围圈内,自己带领大军,绕到宋军背后,偷袭宋军。宋军也有所准备,奋勇作战,杀死辽军一千多人。就在这时候,耶律斜轸带领大军从背后偷偷杀了过来。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向后退却。耶律斜轸也不敢再战,把军队退到清沙河北(今北京市昌平县一带),声援幽州,准备等力量强大时再进行决战。耶律斜轸的军队一退,宋军就把幽州团团包围起来。宋太宗督促将士加紧攻城,可是,宋军从太原赶到幽州,千里行军,连日作战,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大减。战斗力怎么也提不起来了。这时候,正在北方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听说幽州危急,连忙召集大臣商量。辽景宗准备放弃幽州。大将耶律休哥说:“请让我带一支军队,前去救援,如果失败了,再退出幽州,也来得及。”辽景宗同意了他的建议,派他和另一个大将耶律沙带领十万大军,前往幽州。耶律沙带领一支辽军日夜兼程,赶到幽州。宋军早有准备集中力量迎击。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西郊)打了起来。耶律沙远道赶来,人困马乏,加上军队人数不多,第一仗就被打得大败,只好退兵。宋军连战连胜,士气渐渐恢复了。宋军围住幽州城日夜攻打。但幽州的守将耶律学面也抵抗得非常坚决;宋军久攻不下。只好把军队分散,四处出击攻占别的地方,相继收复了蓟州、颖州,获得了大批的物资和人口。击攻占别的地方,相继收复了蓟州、颖州,获得了大批的物资和人口。这次战争,就是高梁河之战,又叫幽州之战。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发动这次战争,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事先缺乏充分的准备,仓促出兵,因此失败了。宋军收复的一些失地,又被辽军占领了。高梁河之战以后,辽宋之间又进行过不少战争。宋朝军队中出现了许多抗辽英雄,其中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事迹最为著名。杨家将最早的统帅就是杨业,本来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他后来担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刺史,守卫宋朝的北方边境。因为他英勇善战,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雁门关是代州北面的重要关口,如果雁门关失守,代州也难保了。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辽军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惊又吓,结果让杨业的军队打得尸横遍地,大败而归。胜利之后,宋太宗非常高兴,专门嘉奖杨业,并且升了他的官。辽景宗见这一次又失败了,非常生气,准备亲自带兵,去与宋军决一死战。当下带领精兵20万,亲为统帅,命耶律休哥为先锋,向瓦桥关而来。瓦桥关守军因为辽兵两次进犯都大败而回,产生了轻敌思想,竟开关迎敌,面水列阵,等他来打,到了交锋之时,才知道辽军战斗力很强,但为时已晚矣。而耶律休哥因两次出战都大败而回,心里正憋着一口气,他越发鼓起勇气,督促部众,直闯宋军战阵,把宋军杀了个落花流水,抛关丢寨,逃回莫州城内。耶律休哥随后赶到,把莫州城团团围住。战报传到朝廷,宋太宗率领大军就要出战辽景宗。辽景宗听说宋太宗要来了,攻了莫州几次,引兵退去。太宗来到大名,听说辽兵已退,便想再次攻打幽州。丞相李昉力阻,劝他吸取高梁河之役的教训。太宗对高梁河之役犹心有余悸,便作罢回汴梁去了。从此之后数年内,宋辽双方都不再有大的战争。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才12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辽国政局显得很不稳定,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一直想统一北方的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保护北方边境。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保护北方边境。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为什么这么胆小?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然后再攻打寰州。”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是要失败的。”王侁带着冷嘲热讽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但他并不想与王侁争辨。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既然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主将潘美早就与杨业不和,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以表明我的报国之心。”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说完,老将军杨业便带领人马直杀向朔州。辽军听说杨业前来,非常认真地准备应战。首先,出动大批军队把宋军团团包围起来。杨业和他的部下,虽然英勇奋战,毕竟寡不敌众。他们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只剩下一百多人,奋不顾身突出重围,边战边走,向陈家谷退却,指望着潘美前来接应他们。哪知道潘美的军队早已离开了陈家谷,根本没来接应他们。原来潘美、王侁在谷口等候了多时,得不到杨业的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被杨业打败。王侁怕杨业独自立了大功,一心想去抢占功劳,连忙带领军队前进。潘美也带领军队向西南方向盲目前进。不久,他们听说杨业打了败仗,又赶快向后逃跑,再也顾不得接应杨业了。杨业带领一百多人,转战到陈家谷,连宋军的人影也没看到,不觉失声痛哭起来。他决心以死报国,就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我一道死,赶快夺路逃去,好回去报告朝廷。”部下都感动得哭起来,没一个人肯逃走。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他躲在树林里,可是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潘美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牺牲了。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牺牲以外,其余6个儿子都得到了官职。其中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最有名,(他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尽职尽责,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保卫了北宋的边境。有一次,辽军大举南侵,他建议北宋朝廷乘机出兵直捣辽国的后方,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其中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最有名,(他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尽职尽责,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保卫了北宋的边境。有一次,辽军大举南侵,他建议北宋朝廷乘机出兵直捣辽国的后方,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兵10万,再次南侵,被北宋几位边将张齐贤、尹继论、李继隆小胜几次,有一次更把耶律休哥打伤了,这才退走,不敢大举南侵了。从此,辽宋双方战事基本平静。在这段时间里宋朝一是与西夏冲突,二是发展经济。公元997年,太宗病死,真宗赵恒即位。真宗即位后,虽励精图治,又有寇准等大臣的辅佐,但由于边疆不宁,加上内地官员荒淫残暴的劣迹而导致人民反抗之举经常发生,所以国势反而不如太宗时强盛了。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从小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在地方上和中央政府里做官。寇准做事,刚强果断,很快受到宋太宗的信任。宋真宗曾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马上要任命你做宰相呢。”并问他:“谁可以跟你一道担任宰相?”毕士安回答说:“寇准天资聪明,又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宋真宗又问:“听说他刚强任性,听不进不同意见。”毕士安说:“寇准一心为国,主持正义,反对奸邪,所以好多人讨厌他,说他的坏话。如今北方边境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就这样,宋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共同对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调动20万大军,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澶州是北宋的门户,直接威胁着宋朝的都城汴京。告急文书象雪片似地飞向汴京,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付的办法。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王钦若是江西人,他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主张放弃汴京,把都城迁到金陵。另一个参知政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把都城迁到四川的成都。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张迁都逃跑,避开敌人的锋芒。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大臣提出另外的建议。这时候,一个大臣站起来说:“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怎么能提逃跑的事呢?陛下应当趁这个时机亲自出征。为什么要放弃京城远逃呢?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回头一看,这个大臣就是宰相寇准。宋真宗想了一想,觉得寇准的话不错,但他仍然心有余悸,怕自己一旦亲征,会有被辽国俘虏的危险。寇准上前来进一步讲明宋军具有抵抗敌人的实力,这下宋真宗才真的下了决心亲征。这年的11月份,宋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准备到澶州北城。随行的有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进谗言,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问到底应该怎么办?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如果回兵几步,全军就溃退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那么大宋的江山就完了,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没底,老是怕这怕那,心慌得很。寇准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用计激励宋真宗的抗战决心。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没底,老是怕这怕那,心慌得很。寇准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用计激励宋真宗的抗战决心。高琼说:“我愿奋勇杀敌,以一死报国。”寇准连声赞叹,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将军!”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将士们肯定信心倍增,为国为家都应该留在东京。我们决心死战,肯定能够击败辽兵。”宋真宗听了高琼的话,沉吟半响,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再晚就来不及了!”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一再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宋军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命。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觉得宋朝暂时不好征服,就有心与宋朝讲和了。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打退了辽军的围城部队,并且将辽军追击到很远的地方。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外加金银布帛。其实,宋真宗并没有抗辽的决心。早在他亲自出征以前,就派一个叫曹利用的官员,秘密到辽国进行谈判。辽军因为宋军越战越强,而自己又不断受到挫折,处境越来越不利,就同意和宋朝议和。一开始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便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为自己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要议和,就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给多少呢?宋真宗对派去议和的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再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