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荣氏真相-4

作者:尹锋 字数:17591 更新:2023-10-11 16:26:55

借壳泰富发展上市之后,荣智健的融资渠道一下子拓宽了,为下一步的收购计划打下了基础。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机遇来得那么快。20世纪90年代初,珠宝大王郑裕彤两次策划收购恒昌企业未果。郑裕彤与恒昌的创始人何善衡之间收购与反收购之争震动香江。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给荣智健留下了可乘之机。1946年,何善衡、梁球琚、何添、林炳炎等人成立大昌贸易行,即恒昌企业的前身。最初大昌行以代理食米、花生油为主要经营业务,经过数十年发展,大昌行逐渐发展成为香港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大昌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资生堂化妆品,代理金嗓子、蓝宝、金章、富士、TEAC第一音响等数个品牌的家电,经销瓷砖、云石、水泥、五金等建筑材料;代理本田、日产、大宝力、五十铃等日产名牌汽车,拥有太平广告、式雅洋服、大昌货仓、大昌货车队、大昌汽车服务(维修)中心、利时汽车工程等多家旗下公司。大昌贸易,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约占全港汽车销量的4成。大昌还拥有多项物业,其中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的恒昌大厦,价值就逾10亿港元。恒昌企业是大昌的控股公司,虽然没有上市,但其规模及盈利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1990年,大昌行的营业额达100.3亿港元,纯利10.44亿港元。与33家恒指成分股(蓝筹股)的同年盈利比较,大昌可排在第十九位,仅次于第十八位的新世界发展。若大昌或恒昌上市,其市值及盈利可跻身香港二十大上市公司之列,成为蓝筹股也不在话下。郑裕彤、林秀峰等萌生收购之念,便是直取大昌的控股公司恒昌。郑裕彤与何善衡深情厚谊,香港商界尽人皆知。何善衡于郑裕彤还有大恩大德,说句过头的话,若没有何善衡,很可能就不会有地产巨富郑裕彤。郑裕彤和何善衡是同乡,早年郑裕彤随岳父周至元在周大福经营珠宝生意。岳父死后,郑裕彤接管周大福,年轻的他雄心勃勃,准备将生意做大,但是那时的周大福还是小公司,苦于资金没有着落,四处借贷无门,是何善衡的恒生银行向他放贷,才成就了后来的新世界集团。郑裕彤知恩图报,长期让何善衡担任新世界发展主席。1982年3月,何善衡因年事已高,辞去新世界主席一职。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高层人事变动,会引起股东甚至股市的动荡。但这次异常平静,除少数人有一些揣测,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年届82岁高龄的何善衡确实是因为年事已高而辞职。何善衡虽辞去新世界主席一职,但恒生银行对新世界的资助一如既往,恒生银行更在1985年邀请郑裕彤担任恒生董事。而郑裕彤又邀请恒生银行现任董事长利国伟出任新世界董事。郑裕彤与何善衡及恒生的关系,非同寻常。郑裕彤为人处事,炉火纯青,而且是个感恩仗义的人,怎么会想要收购老友兼恩公一手创办的恒昌呢?正文 No.7蛇吞象(2)2010-5-29 9:41:33 本章字数:1276原来事端出在何善衡义子林秀峰身上。林秀峰的父亲林炳炎是来港发展的上海富商,1933年,林炳炎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三人共同创办恒生银号。当年何善衡只有区区1000港元,资金最少,但林炳炎并没有嫌弃当时失意落魄的他。林炳炎担大旗,另三人鼎力辅佐,规模不断扩大。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到1949年的时候,恒生银号已经成为香港银号的大户,而林炳炎却在这年赫然离世。林炳炎死后,恒生银号由何善衡主政,并于1960年初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何善衡感炳哥大恩,对炳哥之子备加关照,还将林秀峰收为义子。何善衡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只要有我一日,我都不会让炳哥的后人陷入困难。”林氏兄弟虽有这位香港商界泰斗世叔的提携,但林家早已风光不再。1978年,林秀荣、林秀峰兄弟参与投资经营的佳艺电视负债累累,被迫停产;1981年,林氏兄弟参与佳宁买卖美国银行大厦一案,被政府起诉……林氏兄弟数次危难,都是何善衡倾力相助才渡过难关。林秀峰也不是恩将仇报的市井小人,他为什么会萌生收购恒昌的主意呢?1989年北京风波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声称要对中国实施制裁。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转口口岸,大昌行的贸易自然受到影响。年届九十的何善衡便萌生了退休之意,打算激流勇退。何善衡是恒昌企业董事长,并且是大昌的大股东,按照中国家族传统,子承父业天经地义,他退休之后应该由他的子女来接替他的位子,但何善衡的13名子女都无意继承父业。当时恒昌的另一位当家梁球琚也有88岁高龄,时任大昌副执行董事长、恒昌总经理,梁氏无子女,近年丧妻,意兴阑珊,期望颐享天年。林秀峰与何家关系密切,经常走动。何善衡有意放盘,自然会告诉义子。林秀峰灵机一动,顿生买盘之意。林家家道中落,正盼有一家大型公司撑腰中兴。以林家之财力,无论如何也啃不动恒昌这个庞然大物。因此,欲收购恒昌,唯有依靠交情不错的大佬郑裕彤与徐展堂。林秀峰认为以郑裕彤与何善衡的特殊关系,协议收购很容易获得何善衡的支持。林秀峰还想到了拉拢商界新贵徐展堂,徐展堂近年以积极进取而威震香港,他最成功的收购是购得中华制漆。林秀峰很快得到了两位大佬的支持,并在第一时间组成备怡公司,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1990年8月10日备怡公司正式成立,郑裕彤担大旗,股权分配是代表郑家利益的周大福占65%;代表徐展堂利益的北海实业占10%;代表林家利益的百宁顺占25%。这次收购初步估计涉及资金60亿港元左右,据说林家约持有20%的恒昌股权,因此此次收购林氏家族毋须付出现金,以股入股即可;而郑氏、徐氏实际所需支付现金约40多亿港元。这几乎成了惯例,非上市公司的收购,都是私下进行的,双方商讨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条件,然后才公之于众。备怡由幕后洽商至走到前台公开收购,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正文 No.7蛇吞象(3)2010-5-29 9:41:35 本章字数:1403恒昌的大股东即是恒昌的创始人,据市场人士估计,他们直接与间接控制的股权分别是:何善衡30%,梁球琚25%,林炳炎家族20%,何添15%,另外利国伟持有近1%。小股东则有500人之多,皆是公司主要当权者割让给亲友同事的,带有“赠礼”性质。备怡只控有林家的股份。郑裕彤明白,要接盘必须获得其他大股东的支持。于是郑裕彤等就去与何善衡、梁球琚商谈。最初的收购行为完全是善意收购。当时伊拉克狂人萨达姆一举吞并科威特。不少西方经济学家预言将会爆发新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直接打击汽车贸易,也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汽车贸易是大昌行的大头,何善衡卖盘之意更加坚决。一方想买,一方愿卖,这样的交易本来是一拍即合的。当时人们猜测,备怡的每股254港元的出价应该是谈判的焦点所在。双方迄今仍未披露谈判细节,而我们也只能根据整个事件的始末做这样的估计:何善衡还是愿意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继续讲数的。但双方的谈判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仍无结果。郑裕彤挂帅的备怡收购恒昌的谈判已经有半年之久。谈判仍在进行,但愈来愈难谈拢。双方的分歧也渐渐浮出水面:备怡收购恒昌难产,根本原因是其欲将恒昌拆骨。这无疑是犯了协议收购的大忌。在这次收购中,出任备怡财务顾问的是获多利公司。获多利是香港著名的财务公司,香港数宗成功的大型收购都是它的杰作。因此,备怡聘请获多利,尽在情理之中,怪就怪在汇丰担任备怡的融资银行,为了收购恒昌,汇丰提供了40亿港元贷款予备怡。获多利是汇丰银行的附属财务公司,恒生是汇丰的附属银行,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恒生的几大元老何善衡、梁球琚、何添,既是汇丰银行的董事又是恒昌的元老,迄今大权在握。汇丰明助备怡收购恒昌,暗损旗下公司的老臣,实在令人寻味。人们纷纷怀疑,拆骨之意与汇丰银行有直接关系。传闻称,汇丰的贷款条件是,一俟收购成功,即将恒昌的部分资产分拆出售,套回现金,偿还一部分贷款。备怡的三大头首先会将恒昌的海外资产开刀剔出;接下来卸为三大块:郑裕彤的周大福与新世界得恒昌的物业,林氏兄弟控制大昌的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取粮油等贸易业务。何善衡等闻讯后大吃一惊,一则为跟随他们多年的老部下的生计担忧;二则恒生是他们一手创建,苦心经营才达到今日之规模的。元老们敬业如神,希望后继者能将恒昌的业绩发扬光大。现在,老友郑裕彤、义子林秀峰等竟生拆骨“歹念”,岂能不痛心疾首?备怡的变节使得何善衡忽然改变了主意,也使得这场史无前例的收购大战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1991年2月1日,何善衡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去新世界发展的董事职务。这一次,人们再不相信何善衡“年事已高”,虽然他已经是91岁高龄。外界认为何善衡与郑裕彤数十年的深情厚谊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未“交恶”,也算不得和睦。姜还是老的辣,很快何善衡就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4月,大昌行向老员工发放退休金。恒昌拥有18.6亿港元的现金及证券(注:主要是恒生银行股份,汇丰助备怡收购恒昌,含削弱恒生元老持股量之意),肯定是备怡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一大笔现金可以大大减低收购所需的资金——付出53亿港元,但马上可以有近19亿港元回笼,收购贷款更可以大幅度降低。正文 No.7蛇吞象(4)2010-5-29 9:41:38 本章字数:1397恒昌派发大额现金股息(动用超过8亿),既可以安抚小股东,更可减低被收购的可能性;更高明的一招是,4月大昌更动用1.7亿港元现金,预先给320名在1984年7月前任职的资深员工派发退休金,一方面是为照顾老伙计,另一方面显然是为了减少现金的持有量。备怡一方,4月19日郑裕彤表示:洽购恒昌企业事宜可望在月底公布。次日,新世界总经理梁志坚言称洽商收购进展良好。徐展堂在4月上、中旬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洽商可望达成。谁也不清楚,他们这样说是自我安慰,还是施放烟幕弹;或者尽管谈判不顺,他们仍抱有洽商收购的诚意。然而,何善衡的新招,无疑使他们的“如意算盘”彻底破灭。4月30日,何善衡对报界发表公开声明,呼吁恒昌小股东在买卖恒昌股票时要格外小心。言下之意,是劝告小股东不要把股票卖给备怡。何善衡等于把谈判的大门彻底关闭。备怡的几大头,不啻当头挨了一棒。5月2日,备怡的收购代表获多利正式提出收购恒昌建议。作价53.4亿港元,即每股254港元,收购定于7月2日截止。至此备怡收购恒昌由幕后转入前台。这是香港罕见的非上市公司按上市公司的惯例收购。其实,备怡原不准备对恒昌进行公开收购。是备怡的收购善后计划未遂老人意,老人奋起回击,结果把对方逼到了前台。因为收购已公开化,故非上市的公众公司仍须遵守香港的收购及合并守则。即一家财团收购一家公司股权逾35%时,就须于6个月内在购入该公司股份的最高价以现金提出全面收购。据自称熟悉备怡高层的人士称,备怡的254港元/股的出价,实际上是老人口头答应但未签字达成的协议价。郑裕彤认为,何善衡一贯一言九鼎,总不会出尔反尔。老人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些后生晚辈,明为善意,暗藏歹心,欲尽拆骨之能事,岂能落入他们预设的“圈套”?何善衡再次与恒昌几大股东磋商,统一立场,不接受备怡的收购建议。只要大股东控股不放,备怡无论如何也收不到超过50%的股份。恒昌股票未上市,因此备怡的出价无市值可参照。市场人士认为,254港元/股的出价显然是低了。恒昌不会仅值53亿港元,仅它在中环的恒昌大厦,就值10亿港元,恒昌的小股东对备怡的出价反应冷淡。6月7日,备怡的收购文件交印刷厂付印。这一天,何善衡夫人李怡颜逝世。在讣闻名册上,义子林秀峰的大名仍赫然映目。在商言商,何善衡并未因林秀峰“强购”恒昌,而割断义父义子之情。他与郑裕彤的关系亦如此,郑氏也参加了李怡颜老夫人的葬礼,以后仍维持与何善衡的私下交情。他们内心是如何想的,只有他们各自清楚,但他们至少保持了面子上的一团和气。6月11日,获多利代表备怡发出正式收购建议。舆论多认为备怡的收购至少“不甚友好”。次日,何善衡即对备怡做出回应,呼吁恒昌股东切勿接受备怡之收购。6月15日,恒昌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发出长达62页的反收购文件。文件详细列出恒昌在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77项物业的资产,估值达52.5亿多港元。加上恒昌代理权折价,以及采购、批发、零售网络的估值,恒昌的资产净值约为77.8亿港元。备怡53.4亿港元的出价显然太低。若接受备怡的收购,股东每股就要吃亏100多港元。正文 No.7蛇吞象(5)2010-5-29 9:41:40 本章字数:16697月2日下午4时,收购截止,备怡收购失败,已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这让一直觊觎恒昌行的荣智健兴奋不已,在得知恒昌元老要放盘时他已在做收购的打算,现在郑裕彤等人铩羽而归,中信泰富的机会来了。由于中信的特殊地位,荣智健在香港办事,总有人竞抬轿子,但并非任何人都有这个资格,够格的不是超级富豪,也得是超级财团。这里面既有中资,也有英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九七”后留条后路。然而荣智健的收购建议却在中信内部遭到强烈反对,中信泰富的营业额只有2.42亿港元,而恒昌行的实际净资产为77.8亿港元,中信泰富根本就没有实力收购比自己大32倍的公司。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荣智健眼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对于收购计划,荣智健早已胸有成竹。荣智健并不担心资金问题,因为他已邀请铁杆好友李嘉诚、郭鹤年两人共组财团参与竞购。三人商量之后,看中了备怡拥有的两成恒昌股份,因此又力邀郑裕彤等三人加入,但只有郑裕彤加入了荣智健的团队,林秀峰和徐展堂决定另组财团参与收购。8月初,郑裕彤会同李嘉诚、荣智健等商议成立大牌(Great Stgle)公司,作为收购恒昌的旗舰。该公司由九位股东组成:中信泰富占36%、李嘉诚占19%、郑裕彤占18%、百富勤占8%、郭鹤年的嘉里贸易占7%、荣智健个人占6%、何厚锵兄弟占4%、洗为坚占1%、冯景禧遗孀冯梁宝琛占1占%。财务顾问为百富勤财务公司。收购恒昌需要动用资金69.4亿港元,其中,中信泰富占有36%的股份,需要投资25亿港元,而25亿港元对营业额只有2.42亿港元的中信泰富来说无疑也是天文数字。北京方面虽然同意荣智健的计划,但不会给以资金援助,所有的钱都要荣智健自行解决。为此,中信泰富专门发行新股,每股1.55港元,共发行12.9亿股,募集资金20亿,另外还发行了5亿港元可转换债券,每股也是1.55港元,共3.22亿股,债券票息6厘。8月7日,Great Stgle的股东聚集在一起商议收购策略。郑裕彤分析认为:备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传出“拆骨”信息;另一个原因是,备怡出价偏低,收购条件对其他股东缺乏吸引力。会后Great Stgle的核心成员即与恒昌的元老进行洽商。与此同时,林秀峰兄弟与徐展堂组城的财团也参与了竞购,但阵营不如Great Stgle强大。Great Stgle的出价是330港元/股,涉及资金69.4亿港元。这比恒昌的重估资产393港元/股,缩水60港元。但收购财团信誓旦旦保证恒昌将不会被拆骨,也不会解聘员工,恒昌的机制将一如既往,老一辈开创的恒昌将会在新领导机构经营下发扬光大。何善衡、梁球瑶虽仍嫌出价低,却已经有所松动。关键时刻,恒昌创业元老兼大股东何添救了Great Stgle一命,许诺将所持15%股权让出。另外,恒昌的小股东,认为Great Stgle的出价尚可,也陆续有人将股份出售套现。经过近一个月极其艰难的谈判,双方终于在9月3日达成协议,恒昌企业的财务顾问宝源投资,建议股东接受收购建议。Great Stgle财务顾问百富勤,宣称已收到持有恒昌股权44.4%的股东(主要是董事及其家族)的接受承诺。9月5日,百富勤宣布已有52.24%的股东接受收购,收购成功。10月22日收购截止,百富勤代表Great Stgle宣布,获得97%恒昌股权的接纳。Great Stgle股东按权益分配恒昌股份,其中中信泰富持股量最大,为35%。恒昌为中泰集团旗下公司,荣智健兼恒昌主席。香港众富豪鼎助荣智健实现了宏愿,自己分得恒昌的“金质”股票。收购恒昌,终得硕果,挽回了夏日兵败滑铁卢的面子。郑裕彤终于松了一口气,以为今后可高枕无忧,坐得恒昌股票丰厚的红利了。谁知郑裕彤连恒昌股票的香气都没闻够,还不到三个月,就要拱手出让呢!正文 No.8一杆释股权(1)2010-5-29 9:41:42 本章字数:1179荣智健全面收购恒昌,乃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信泰富为首的财团,完成收购恒昌后,荣智健踌躇满志,兴致勃勃地拉队前往欧、美、日做巡回推广。起初荣智健满以为,收购了拥有45年历史、盈利高达10亿港元的老牌大行恒昌,在鬼佬及东洋人面前可炫耀一番。谁曾想希望愈大失望更大,日本机构投资者对他毫不留情,大肆批评中信泰富挟着国务院这个大后台,乘“九七”过渡之便,在香港左买右买。并放话说,中信泰富尽管旗下有国泰、香港电讯、恒昌等蓝筹股公司的股权,但本身没有自己经营的生意,不可以作为长线投资对象。欧、美财团对于日媒的话深信不疑,对中信泰富并未做全面客观的信誉调查,结果荣智健所到之处大都反应冷淡。荣智健这才意识到,中信泰富作为中信的旗下公司,给外界的形象属于信托投资公司,而不是实业公司。虽然恒昌的最大股东是中信泰富,但中信泰富也只有36%的股权,恒昌并不能说就是中信泰富的公司。荣智健没有想到中信泰富在外资眼中是这样的形象,他开始意识到:“一定要有自己的实业作为根基,大公司、大架子而不切实际,在国际市场中是很难打开局面的。”于是,他决定从现有的产业着手,重建中信泰富的产业架构。中信泰富不可能将英资国泰和香港电讯控为己有,只有打恒昌的主意。1991年12月4日,恒昌主席荣智健宣布了他的“拆骨”计划,将恒昌的核心物业恒昌大厦卖掉。但恒昌前任主席何善衡又怎能同意荣智健的“拆骨”行为呢,原来买主就是何善衡。恒昌大厦卖价9.07亿港元,比5月间宝源投资的估值高出1.5亿港元。年底地产转旺,9亿港元的卖价不为贵。这样,恒昌坐拥的现金及股票,就高达36亿港元之巨。但这36亿巨资并不是中信泰富及荣氏本人所有,是各股东共同拥有。要使这笔巨资及整个恒昌为中信泰富所控,必须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那么,该如何向这些曾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富豪朋友开口呢?这似乎难不倒荣智健。荣智健摸透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大马首富郭鹤年的心理。李氏、郭氏都是高瞻远瞩的商人,不会计较眼前这点蝇头小利,他们想的是要对未来投资。1991年12月底,荣智健与李嘉诚、郭鹤年在深水湾高尔夫球场打球。荣智健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说道:“这杆球若进了洞,我就买了恒昌。”李嘉诚、郭鹤年是何等富有政治头脑的人,虽内心舍不得恒昌股份,但听话听音,便认认真真与荣智健谈起主动出让恒昌股份的事宜,一宗涉资30亿港元的交易当场敲定。然后,由李嘉诚先做郑裕彤等人的思想工作。这些股东都舍不得放弃,但两位顶尖级巨富已做出表率,他们也只好同意。就郑裕彤来说,“九七”前后的投资重点在香港、内地两处,他不得不为庞大的家族资产考虑。正文 No.8一杆释股权(2)2010-5-29 9:41:45 本章字数:1379于是,买家荣智健和卖家李嘉诚、郑裕彤、郭鹤年、百富勤、何添家族、洗为坚、冯梁宝琛等股东,心平气和坐在一起协商收购事宜,最后欢欢喜喜达成协议。为筹措资金,中信泰富在股市上进行了一次大型集资活动。1992年1月,中信泰富配售11.68亿股新股,集资25亿港元。投资者看好中信泰富股票,相信这家国务院驻港商务机构,将会在过渡时期和“九七”后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纷纷入股中信泰富为荣智健添砖加瓦。1992年1月13日,除中信泰富及荣智健之外的7位股东,正式宣布将所持的恒昌股份卖给中信泰富,恒昌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附属公司,由荣智健全盘打理。是日,恒昌行政总裁袁天凡毅然辞职,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讨伐荣智健是在“巧取豪夺”。香港舆论还挑唆各股东炮轰荣智健,虽然其他人没有上当,但是郑裕彤因为性格原因,还是被媒体利用了一把。郑裕彤不喜欢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因此,要忍痛割爱的郑裕彤表露出开开心心,真难为了他。加上他在政治上不成熟,结果在记者穷追猛打下说漏了嘴:“我是舍不得恒昌,但朋友既然要卖,自己还是随大队吧。”有人抓住这点向荣智健发难:郑裕彤等人舍不得放弃恒昌股份,是受你们的逼迫,云云。最使荣智健头痛的大概算袁天凡。袁天凡是前联交所行政总裁,此君因快人快语而捭阖股市,凡他看不惯之事他都要抨击。1988年,“香港财经界十大风云人物”评选,袁天凡以“说话最多的总裁”荣登金榜。李嘉诚协助荣智健购得恒昌,并为荣智健物色了一名商界才俊做他助手,担任恒昌行政总裁处理日常事务,这个人就是袁天凡。但没过多久就爆出袁天凡与上司荣智健“不咬弦”的传闻。因此荣智健与李嘉诚等商议中信泰富全面收购恒昌的大事,并未向行政总裁袁天凡透露一丝风声。直到1月份袁天凡才如梦初醒,此时,荣智健大事已成,袁天凡只好愤然辞职。袁天凡这张全港商界第一铁嘴,在多个公众场合,向传媒猛烈炮轰荣智健。袁天凡是打工皇帝,不是资产者,无所顾忌,一任淋漓酣畅的宣泄,在媒体上把荣智健搞得灰头土脸。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出面讲话,声明中资在港发展是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以消除香港商界关于“中资是来抢饭碗的”的误解。事实上,荣智健收购恒昌并不像香港舆论说的那样,是“巧取豪夺”港人的财产。中信泰富向各股东收购恒昌股份,每股作价230港元,连同之前已派发的特别中期股息120港元及中期股息40港元,合计共390港元,较恒昌行在1991年10月易手时的每股330港元高出60港元。荣智健并没亏待众股东。其中李嘉诚赚钱最多,他持恒昌股份388万股,赚得2.32亿港元;郑裕彤赚得2.2亿港元;百富勤赚得9800万港元;郭鹤年赚得8500万港元;何添家族赚得4900万港元;冯景禧遗孀和洗为坚各赚得1200万港元。这等于说恒昌股东在3个月内的盈利率为18.18%。袁天凡去职后,行政总裁一职由荣智健的私人顾问柳代风接任。柳代风执掌恒昌,和郭鹤年大有关系。原来,柳代风跟随郭鹤年20多年,曾驻巴黎管理郭家的蔗糖业务,后来娶了郭鹤年的侄女成为郭鹤年的侄女婿,更被重用。正文 No.8一杆释股权(3)2010-5-29 9:41:47 本章字数:61620世纪70年代中期,柳代风跟随郭鹤年来港打江山,与太太入住山顶侨福道环翠苑,一直是嘉里地产董事,并获配不少股份。被委任为恒昌总裁之前,他常常在嘉里贸易、嘉里地产及香港香格里拉国际的写字楼巡视业务。让郭鹤年的侄女婿兼老臣子出任恒昌总裁,更显示出郭氏集团和中资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是荣智健对郭鹤年鼎力相助、玉成其事的回报,同时也说明郭氏集团将是以后中信泰富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合作伙伴。有了郭鹤年这个合作伙伴,中信泰富今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的市场就可以长驱直入了。收购完成后,中信泰富及荣智健本人控有恒昌股权97.12%,收购共涉资金30.06亿港元。全面收购恒昌行的成功使中信泰富这家以控股为主、地产为辅的小型多元化公司升格,迈向“洋行”式的多元化跨国公司,可以在“九七”以后和怡和、和黄、英之杰等大公司逐鹿于远东市场。中信泰富买入整家恒昌行后,业绩一飞冲天。香港本土营业额比以前增长了30%。1992年,公司赢利达到3.33亿港元(每股盈利0.87港元),其中恒昌行占整个中信泰富赢利增长的40%。1992年年底,中信泰富名列香港上市公司财阀副榜第一名,成为香港第十一大财阀。而1993年6月的财阀新榜上,中信泰富已跃居正榜第十大财阀,仅以0.8亿之微,次于第九大财阀郑裕彤家族。正文 第四章:财富非常道2010-5-29 9:41:49 本章字数:111王军带领中信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时候,荣智健带领的中信泰富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实体资本运作,开始涉足金融业。同时,在这一时期,荣智健通过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逐步将中信泰富变成自家的后花园。正文 No.1交易(1)2010-5-29 9:41:55 本章字数:926到1993年底,中信泰富的市值增加到461.30亿港元,这与1990年被收购时市值约10亿港元相比,增值46倍还多,纯利达到18.87亿港元,名列香港上市公司第十位,成为香港商界一颗璀璨的明珠。之后,中信泰富在荣智健的运作下,更是迅速成长,到1995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了1990年时的55倍,荣智健更以50亿港元的身价跃居香港十大财阀的第八名。与荣智健的大富大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信总部的日子却过得并不怎么样。当时中信总部的老大王军个人的收入连荣智健的零头都达不到,王军说:“我本人的收入是公司定的,基本工资为月薪1万元,全年12万元。奖金部分在10万元到18万元之间——总部将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比例很低——全年24万元多一些,是中信总部最高的。”1995年4月,国务院调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领导班子,王军任董事长,秦晓任总经理。公司确定了加强内部管理、改善财务状况、评价和优化资产、搞好人力资源配置4项工作重点和应把握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整合、优化、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九五”发展规划。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和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公司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与考验。1996年,王军做了“在中信唯一一件‘独断专行’的事情”——出让了中信泰富18%的股份。1996年12月,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同意以25%的折让价,即每股33元,配售3.3亿股中信泰富股权,给予以荣氏为首的管理层,其中2.91亿股由荣智健独得,其持股上升至18%(3.8亿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一直为北京中信集团)。当时他一个人就做了决定,事前没有透露一点风声,连中信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都不知道。王军当时想,如果这件事情露点风声,不但做不成,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特别是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管理层的代表到北京来,下了飞机告诉王军他们已经到了,王军才通知当时的总经理秦晓、副总经理常振明和财务部主任三人到办公室,说有这么一个决定,给出的任务是与中信泰富的人谈出让的条款。正文 No.1交易(2)2010-5-29 9:41:57 本章字数:985双方谈得很快,大概两个多小时就谈好了,秦晓拿着条款给王军审阅。这天是1996年12月26日,王军嘱咐他们,签字的日期要签到12月31日。之所以签后五天,是因为王军考虑中信集团是一个国有企业,这么大的资产出让的话,需要很多报批手续,也有可能国家的有关行政领导机构让他们停止这个交易。如果公布了以后却停止交易,这在香港属于非法行为,在国内你又必须执行政府规定。这样,王军决定在12月31日下午,大家都在过年的时候公布一下,等过完年,淡漠一点,反映就不会那么强烈了。王军后来曾经谈过此次出售的过程,里面的艰险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签的时候股价是32元多,33元吧。12月31日,我记得那天的股价可能是38.39元,6亿股每股差了6元钱,国有资产有36亿的流失。特别是到春节以后,股票不知道怎么回事涨到了58元钱,也就是说几百亿的流失。”王军当时觉得这个现象很诡异,感觉市场实在是捉摸不透。在1997年3月人大换届,荣毅仁即将退任国家副主席之前给荣家出让股权,自然引起了外界的非议,更何况涉及这么庞大的资本交易。王军个人决定给荣氏出让股权这件事被国务院点名批评,王军为此被找去谈话。王军回忆此事说:“当时朱镕基副总理受委托跟我谈话,谈话的过程中,他强调说你认为你有什么错误,我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他说你为什么不报告?我说如果报告了,这些消息透露出去的话,会造成股票市场的混乱。他说你是真心地认识到错误?我说我是真心认识到了错误。他说别的你认为有什么?我说别的我没有什么错误。他说那国家资产流失呢?我说我不认为是流失,我认为是保值增值。大概创建泰富的时候,我们只拿了2亿,到了这个时候能够收回来100亿,而且还保持了在泰富的控股地位。”这108亿确实让王军和他的中信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王军后来说,如果没有这108亿,遇到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可能会向国家伸手,但是有了这笔钱,我们就没向国家伸手去要钱。记者采访的一名中信员工反映:“当时觉得日子一下子好过了,中层的工资调整了,还有钱盖了职工宿舍。”王军配售3.3亿股中信泰富股票给以荣智健为首的管理层,荣智健持股量上升到3.8亿股,成为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荣智健本人也借此3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正文 No.2财富路径(1)2010-5-29 9:41:59 本章字数:1099荣智健和他父亲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财富的认识,荣毅仁将个人的财富转化成国家财富,完成了由民族资本家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换,他的善举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赞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荣毅仁都是一片赞扬之声。荣毅仁个人的生活并不奢华,在史家胡同荣家,除了按照国家待遇配备给他的警卫显示出他的显赫地位外,几乎和普通人家没有两样。如果你走进他家,你会发现家里的木板床还是当年和杨签清结婚时候的床,家电除了彩电、冰箱之外,最现代化的东西应该是他卧室里的一台笔记本电脑,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写的东西。不过庭院里的月季花倒是可以反映一下主人的趣味。荣毅仁的个人爱好很少,年轻的时候,还没有跟着党走,免不了有富家公子的派头,开豪车,住豪宅。但当他确立了自己的信仰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人的思想境界也已经超脱了个人享受的阶段,追求更大的人生抱负和理想,与中国最顶级的领袖人物一起改造贫弱的中国,是这位经历了民国、“文化大革命”的资本家内心的彻底觉醒。荣智健与他父亲的人生追求相比两极分化十分明显,虽然他也经历过动乱的年月,但是与他父亲相比,两者觉悟却不在一个层次上。从1978年到香港创业开始,荣智健的物欲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他的心底藏着的是中国首富子孙的荣耀,而他面对的现实却是与香港顶级富豪生活的巨大落差。从一个极端贫穷的环境跳到一个物质极端丰富的环境,在扭曲的现实世界里,他的内心几乎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就投向了追求财富的道路。在做大中信香港的同时,荣智健早已秘密地规划着自己的财富道路。如果把中信泰富比喻成亚马逊森林中的参天巨树,那么荣智健就是依附这棵大树成长起来的藤蔓,树越长越大,蔓藤也随之长大。那么荣智健是如何吸收中信泰富养分的呢?中信泰富在荣智健全力接手后的1990~1996年间飞速发展。1990年净资产7亿港元,到1995年时净资产已经达到266.41亿港元,年均增幅为930%。期间,荣智健打理“中信泰富”的主要策略模式就是“实业+金融”:“实业”的内涵为“并购+注资+投资”,“金融”的内涵为“扩股融资+发可换股债融资”。通过扩股或发可转债融资完成并购,并向并购项目注资、投资,提升并购项目的盈利能力,支持股价。荣智健数次认购中信泰富股份,不断增持,使总股本达到18.29%。他的股份来源主要包括:配股认购3000万股、两次共获得中信香港授予中信泰富董事的认股权9058.1万股、受让中信香港转让的2.91亿股,还有直接从二级市场购买增持。正文 No.2财富路径(2)2010-5-29 9:42:02 本章字数:1239其中,1992年3月中信泰富配股时,荣智健认购3000万股。1992年12月31日,荣智健持有“中信香港”授予有关董事“中信泰富”认股权6258.1万股。1993年,荣智健将6258.1万股认股权证兑现,到当年12月31日,荣智健持有中信泰富股份已经达到9258.1万股。中信泰富给他的行权价格是8.8港元/股,成本大概为5.507亿港元(6258.1万股×8.8港元/股),而当时中信泰富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已经达到了13港元/股,荣智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近2.6亿港元的收益。同年,中信香港再次授予荣智健认股权2800万股。1994年香港股市达到高峰时,中信泰富的股价维持在25港元/股以上,市值已达500亿港元。荣智健于1995年5月行使2800万股认股权,行权价格大概在13港元/股左右,成本约为3.64亿港元(2800万股×13港元/股),荣智健再次收获3.36亿港元的收益。1993年的2.6亿港元加上1995年的3.36亿港元,荣智健什么都不要做,就拿到了近6亿港元的收益,这样的生意到哪儿都难找,而且它还是完全没有风险的。1995年的时候,荣智健的个人身价已经达到30亿港元之多,而这仅仅是根据公开信息可以追索到的:1992年认购的配股3000万股;1993年获得的认股权证6258.1万股;1994年的认股权证2800万股,荣智健总共持有中信泰富12058.1万股股票,总市值达到30.15亿港元(12058.1万股×25港元/股)。荣智健这么多财富可完全是靠“空手套白狼”获得的,在认购这些股权的时候,他没有投入一分钱,所有的钱都是从中信泰富的账面上借的,当认购完成后,再通过在二级市场倒腾股价,赚取价差还掉借的钱,其他的就落入个人的口袋。通过一次次玩这样的游戏,荣智健的个人财富与日俱增,这个时候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想将整个中信泰富完全变成荣家的私产。1996年12月,中信集团以33港元/股转让中信泰富3.3亿股给公司65位管理层,其中2.91亿股给了荣智健,相对市价45港元/股,折让26.67%。中信集团的持股比例从47%降为28.86%,仍为单一大股东,而荣智健则上升为第二大股东。这样,1996年底荣智健个人已持有中信泰富4.115812亿股,荣智健的个人身价达到182亿港元之多。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信泰富股价下滑,荣智健再度通过借钱增持中信泰富。当年5月25日,他以每股18.1港元的价格,增持中信泰富200万股,总价为3620万港元,其个人持股量达到18.67%。这以后,荣智健又连续增持,分别于6月1日、3日、4日增购10万、30万、100万股,动用资金2476万港元。5个月之后,荣智健持有的中信泰富股份已增至4.0381亿股,占已发行股份的18.82%。正文 No.2财富路径(3)2010-5-29 9:42:04 本章字数:1018荣智健的成功吸引了英国小伙胡润的关注,这个时候,胡润还是《福布斯》杂志每年给中国富豪排榜的一个小人物,通过一些简单的资料统计,他将荣智健评选为中国首富。对于整个荣氏家族来说,由荣宗敬、荣德生时候的中国首富到荣智健再度成为中国首富,中间隔了整整50年。2000年5月,中信泰富推出一项股权激励计划,根据计划,中信泰富将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0%的股份给公司管理层,认购价为18.20港元/股,仅比当时市价高出0.10港元/股。荣智健当年可认购的数量为200万股,常振明为50万股,中信国安总经理李士林为30万股,荣明杰为30万股。到2002年的时候,荣智健个人所持有的中信泰富股权已经达到了6.91亿股,他的财富超过了200亿港元,再度被胡润评选为中国首富,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英国小伙子通过给富豪排榜也成为在中国响当当的人物了。随着财富的增加,荣智健个人的私生活也越来越奢侈,他开始玩赛马、游艇、高尔夫球和私人飞机,他是香港富豪中第一个买私人飞机的人,这可是连李嘉诚都没有做过的事。他还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置办豪宅,周末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御用厨师到英国的古堡庄园度假,为了哄女儿荣明芳开心,他一置千金,买游艇送给女儿。荣智健在上海的豪宅虽然只有两层楼,但还是安装了电梯,结果被荣毅仁狠狠地批评了一番,但是他还是坚持认为,父母年纪大了,上下楼不方便,装个电梯方便出行。从这点看,他还是很有孝心的。从荣智健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见荣宗敬大儿子荣溥仁的身影。荣溥仁是上海滩20世纪40年代的风云人物,是上海滩首富。这个荣家三代掌门人对财富极度渴望,他在上海拥有数不清的豪宅,也喜欢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喜欢投机,最后的下场是亡命天涯。荣溥仁的性格则像极了他的父亲荣宗敬。荣宗敬敢于冒险,善于投机,做起事来很有魄力,但也在投机的道路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荣家的历史上,因投机而失败甚至丧命的人有很多,荣氏第一代创业者荣熙泰留下了“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祖训,但躲不开的宿命却一次又一次在荣氏的后人身上得到体现。其实在荣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荣德生和荣毅仁倒是另类人物,因为他们清心寡欲,理想和抱负都是为了国家、社会和公众,对于个人的物质享受考虑得极少,因此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并获得了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正文 No.3资金暗道(1)2010-5-29 9:42:06 本章字数:1501不断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荣智健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派息,特别是股息。股票为荣智健带来了双份收益,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可以不断回报其他投资者,保证股价的稳定上升。1992~1996年荣智健从中信泰富分得的股息约5.47亿港元。荣智健就像是一个大胃饕餮,一口咬在厚厚的芝士蛋糕上,奶油肆意挂在嘴角,他将舌头在嘴唇上轻轻一舔,幸福充实的感觉溢满心头。中信泰富就是那块芝士蛋糕,再加点帕玛拉特火腿片或是里海鱼子酱,让味道更浓郁些。荣智健的帕玛拉特火腿片就是“特殊收益”,里海鱼子酱就是“特别股息”,这两项让荣智健的财富蛋糕更加美味,让他赚得盆满钵盈。特殊收益,即一般不是来自正常业务经营,而是来自公司出售资产、发行股票等活动产生的收益。特殊收益往往伴随着特别股息。荣智健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庖丁解牛”的水平。1991年中信泰富收购恒昌企业时,荣智健通过出售中环恒昌大厦及部分长期投资形成11.31亿港元的特殊收益,连同当年正常利润派发股息160元/股,共获得约2.02亿港元派息(69.4亿港元÷330港元/股×6%×160港元/股),占其4.16亿港元总投入的近一半。1996~1997年两年间,中信泰富进行的一系列股权交易也使得它当年的盈利分别达到67.69亿港元和72.01亿港元,远高于其30亿港元左右的一般年盈利水平。1996年,中信泰富出售港龙航空17.66%的权益予中国航空公司,出售香港电讯约12%的股权,形成了33亿港元的特殊收益。1997年5月,中信泰富又将香港电讯7.74%的股权出售给光大集团,形成35亿港元的特殊收益。中信泰富在1996、1997和1999年发放过3次特别股息,每股特别股息达到2.6港元,荣智健个人从中分红达17.8亿港元。到2003年,荣智健在中信泰富的各种分红总额已经达到约31.07亿港元。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中信泰富股价曾一度跌至13.2港元,荣智健股票市值下跌至约53亿港元(4亿股×13.2港元/股),面临被银行及证券行斩仓从而破产的境地。当时,除了中信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用约3亿美元在市场回购股票,将股价维持在较合理的20港元以上外,1999年派特别股息2港元/股,加上正常股息3亿港元,使荣智健当年股息收入11亿港元,解决了财务困难。荣智健另外还利用香港良好的股票抵押融资环境,通过股票抵押筹得收购所需的巨资。如1996年12月购买2.91亿股中信泰富股份所需的96亿港元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除了利用个人身份持有中信泰富的股权,荣智健还设计了非常复杂的壳公司持股关系,如果把荣智健个人和壳公司共同持有的股权市值相加,再算上两个部分的股息、特殊收益、特别股息,则荣智健的财富将会翻倍。2002年,中信泰富中期报告中披露荣智健以“法团权益(corporate interests)”的形式持有4.00381亿股,约占总股本21.88亿股的18.29%。荣智健通过“Eamplex corporation”持有13.33%,即约2.9166亿股。剩下的1.0872亿股,荣智健通过“壳”公司间接持有。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非常频繁,为便于交易,同时为了逃避包括股权交易增值在内的15%的“利得税”,上市公司在上市或重组时都设计了“壳”公司以避税。正文 No.3资金暗道(2)2010-5-29 9:42:10 本章字数:714这类“壳”公司一般注册于“免税岛”。比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此类公司基本无营业,主要做持股之用。在转让股份时,只要转让对应于该股份的“壳”公司即可。“壳”公司的好处除了可以避税外,同时可以帮助规避法律障碍。比如,交易所对大股东买卖本公司股票做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如新上市公司股票有“禁售期”,收购兼并过程中法律规定有“全面收购点”(30%或35%)。为备不时之需,精明的大股东往往将所持股权分散,通过多个“壳”持有。这些“壳”的名称一般都不公开,投资者也很难查询。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发行不多于10%的认股权证(Warrant)予管理层,而且可以上市交易。中信泰富之后上市的红筹及国企H股有近60家,几乎所有的红筹股公司,包括上海实业、北京控股都发行过认股权证,然而却没有再出现过中信泰富第二或荣智健第二。关键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本身没能顺应资本市场周期发展起来,股价没有获得支持与发展,因此研究荣智健的财技就必须研究股价与资本市场周期。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初全球股市全面暴跌,香港股市2000年1月初走出新一轮暴跌行情,总市值由1月4日的4.8万亿港元跌至1月5日的4.4万亿港元。1月6日,香港股市开盘后继续猛跌,恒生指数一路狂泻1000点,甚至一度击穿15000点大关。香港十大富豪在这场股灾中共损失了529亿港元,他们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则在一天之内跌掉了1212亿港元。唯一躲过这场股灾的只有荣智健,他旗下的中信泰富股价居然奇迹般地上升,荣智健的个人身价也由此猛涨了26亿港元。正文 No.4财富梦(1)2010-5-29 9:42:12 本章字数:968财富多到足以支撑荣智健的物欲享乐,但是他还不满足。在渐次MBO(管理层收购)中信泰富的过程中,荣氏家族已经成为第二大股东,在当时看来大有直接取代母公司北京中信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势。从1997年开始,中信泰富的“荣氏”色彩越来越浓,更多时候,外界会认为中信泰富实际上就是荣智健个人的资产,而另一方面,荣智健自己似乎也这么认为,大有“母子”分离独立发展的态势。从1986年荣智健加盟中信香港,到1997年荣智健MBO中信泰富谋求独立发展,荣家产业与国有资产之间经历了一个从合到分的过程。荣智健曾经有机会对中信泰富实施MBO。但1997年,一场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机将荣智健的美梦击碎。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政府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举行庄严隆重的交接仪式,4000名来自英国、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贵宾和外交官见证了洗刷中华民族耻辱的仪式。荣智健和中信泰富的员工全都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悦中,从1978年到香港打拼,他已经在香港度过了近20年,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确认这是否是国际投机客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活动。当年7月2日,在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资本的阻击下,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