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吴三桂-34

作者:三月夫 字数:21758 更新:2023-10-11 16:20:41

马强便领着夏国相等人向寨门开进过来,等他们刚刚上了吊桥,关上的李国远无意之中认出了马强身后的夏国相,大声喊道:“马将军,你身后的不是夏——”还没等他后两个字喊出口来,只见马强身后的这二百军士,呼啦一下全都涌进关中,喊杀声顿起!“杀呀!夺回虎头关!”“别让奸细跑了!”城上的李国远大吃一惊,方知上了当,顿时他气得满脸通红,青筋都蹦起来,大声骂道:“好个马强,竟敢出卖老子,老子今天非宰了你不可!”说罢晃手中狼牙棒带着几名军兵冲下城来。此时的李国远也是气糊涂了.他没想到马强是被胁持,因此咬牙切齿,把仇恨却撒到马强身上,一见马强便冲了上去,不容分说轮棒就砸。那马强手无寸铁,一看与李国远打了个照面,正想解释:“李将军,听我——”马强那个“说”字还没开口,就被李国远一棒打了个万朵桃花开,惨死于马下。李国远见砸死了马强,才觉得出了不少的气,正打算找夏国相玩命,就觉得脖子上一股凉气,刚想说:“不对!”脑袋却早已被身后的夏国相一刀劈下,人头滚出老远。死尸栽倒在地。此时四周围早已杀乱了,守关的这几十名清军怎能敌得住夏国相手下这二百硬汉的反扑,时间不大就结束了战斗。守关的清兵无一幸免,均死于乱军之中,就在这时,刚才逃出关中的军士,也都纷纷回到寨中。原来他们躲在道旁的一片树林之中,听到关中又起杀声,一想肯定是援兵赶到,于是又顺原路返回助阵。等他们赶到时,却早已结束了厮杀。夏国相吩咐军兵,赶快灭火,打扫战场,一阵忙乱之后,才得以片刻休息,他手扶关墙,望着东方,渐红的群山,心想:“没想到这狗官朱国治竟串通哲尔肯和博达礼,先下手为强,趁我们还未起兵就暗算我们,用心何其毒也。此事我一定禀明王爷,非杀了狗官不可!”想罢,他派一名副将暂时守把虎头关,谨防再有人偷袭,自己骑上战马直奔平西王府的大校军场……祭旗杀巡抚自从朱国治等人接到马强的密报派出第二群人马去劫虎头关后,哲尔肯、博达礼、朱国治和甘文焜四人就一直呆在朱国治府中,焦急地等待消息,然而左等不来,右等也没信儿,眼看东方已经渐渐放明,四个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哲尔肯双手背着在屋中踱来踱去,博达礼朱国治,甘文焜三人坐在椅子上也眉头不展。“我看是凶多吉少啊!”博达礼抚须道。“马强精明能干,我想他一定会得手的。”朱国治依然对马强抱有希望。“我看还是再多等一会为好!”哲尔肯摇了摇头道:“不能再等了。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对策,倘若等吴三桂誓师起兵,我们再想动手恐怕就势比登天了,况且到时我们会是什么样下场现在还很难预料。”“依我看来,马强等人定是出了意外,再等恐怕也是徒劳,应尽快做出对策。”甘文焜也同意哲尔肯的意见。博达礼听着几人的谈话,沉思了半晌,说到:“我们只能做最坏的打算,若此次行动失败,我们应仍按撤藩方略行事,使吴三桂陷于抗命的被动状态,皇上也好昭告天下兴师讨贼!”“怎么个撤藩,现在还能见到他吗?”哲尔肯问道。朱国治挺身而出道:“我去一趟平西王府,三位大人留下,以防不测。我仍以圣上沼书催其撤藩。他不明讲造反,我也只作不知……”“不行,这样去恐怕凶多吉少。”哲尔肯摇了摇头。“是有凶险,然我等怎能坐视吴三桂造反而不敢上门?莫非要等吴三桂上屋中来抓我等不成?我是两省巡抚,应该尽责!”“那我们怎么办?坐等?”甘文焜急忙问道。“大人是两省总督,不如连夜开往贵州,看能否组织一些兵马来此营救我们。两位特使大人待我回来后再行动,你们身负王命而来,不能轻易涉险。”朱国始仍显得十分镇静。三人沉默了许久。哲尔肯沉重地说:“风险太大了……”朱国治冷笑一声道:“风险是有,但我想吴三桂目前还找不到借口杀我……”三人听罢,由于谁也没有再好的主意,也都默默低下了头。等到天光没亮,朱国治安排好衙门事务,便坐上八抬大轿赴平西王府。这一日王府前岗哨林立,肃杀异常。等朱国治的大轿来到了王府门前,守门的侍卫却视而不见,依然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朱国治也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朝一个随从使了个眼色,随后那个随从便来到守门侍卫面前道:“朱大人要见平西王爷。”守门的侍卫冷冷说道:“王爷现在校军场,不知巡抚敢去吗?”朱国治听罢,还未能等那随从回来禀报便冷冷一笑道:“去校军场!”走近这座大校军场时,只见场外已是戒备森严;每隔一箭之地,便有一校尉仗剑而立,仪门口更是几重武士顶盔贯甲而立,刀枪齐伸,锵然封住大门。一名千总高声大喊:“下轿!朱巡抚应移步入观!”朱国治从轿育中答道:“我乃天子重臣,赐紫禁城骑马!什么地方敢挡我大轿——抬进去!”八名轿夫却是朱国治数年精选的亡命之徒,一听令下:“噢”地一声,将大锣敲得山响,直冲入仪门而入。没有吴三桂的命令,也没有人死挡。当朱国治出轿后,不由得大吃一惊,方知大事不好。只见校场中旌旗招展,甲兵列阵,校场中央一杆大幡旗上斗大大的一个“吴”字,中央令台前面两排将士个个手持钢刀,巍然站立……整个校军场内杀气逼人。吴三桂顶盔贯甲,一身大明汉官服坐在中央,黄袱绣龙银交椅上,脸上一丝笑容没有,胡国柱率一干文臣武将雁翅般列成八字形,雄纠纠气昂昂的,只夏国相和吴世藩侍坐在两旁,大咧咧地望着朱国治。待朱国治行了参拜礼后,吴三桂冷笑一声问道:“朱国治,你又来逼孤家了?”“不敢。”朱国治朗声答道:“钦使大人命我前来询问王爷行期。此乃朝廷大计,朱某何人,胆敢私相逼迫?”“你有何不敢!”吴三桂冷冰冰地说道:“你已逼孤家多少年了!我何曾亏待过你?”朱国治不咸不淡说道:“王爷身系重藩,朱国治乃一介书生,这干话朱某不敢领受!试问我手无缚鸡之力,腰无尺寸之刃,拿什么逼迫身拥重兵的王爷?”“大胆!”吴三桂厉声吼道,声音在校军场中回荡着。他平日受朱国治的气极多,昨日祭陵路上险遭不测,晚上大寨又遭偷袭,幸亏夏国相机敏,关口才失而复得,这些都是朱国治在背后指使的,没想到姓朱的今天竟自己送上门来,见朱国治依旧平日那副桀做不驯的样子,吴三桂不由火往上撞,道:“你不过是一个贪污小吏,本藩瞧着都是汉人的份上,素来容让你三分,你倒越发的不识抬举!”“我受了什么贿?谁是贿主?贿银多少?何人为证?”朱国治身子一挺,眼也不眨地盯着吴三桂,连珠炮似地发问,“既是贪污,王爷为何不具本参劾?”“我若参你,你还能站在这儿跟本藩讲话?朝廷每年拨我一千万银子,为何只给我九百万?余下的一百万何人拿去了?”吴三桂强压怒火道。“这个……”朱国治一惊道:“王爷说得未免少了一点,朝廷每年实拨一二千万银子,经我手分发三藩。王爷独得九百万,真是欲壑难填!”言犹未毕,一旁的胡国柱喝道:“朱国治,你不用嘴硬,你是个什么东西,素日蛮横无礼,说人话不办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无耻小人!”“我怎么是小人?我可曾逆叛君父?”朱国治倏地扭睑,眼中怒火迸射。吴三桂又接口说道:“你当初是怎么发迹的?不过一个五品堂官,芝麻大的前程,只因你献上一张美人图,靠拍马屁升官,本藩何曾屈枉于你!”吴三桂对这颗钉子心里盘算了好久,要在他临死前尽情羞辱一番:“我吴三桂纵不济,靠的也是血汗功劳,抬起哪只脚,也比你的脸干净些!”朱国治清楚吴三桂今天恐怕就要誓师造反了。他突然纵声大笑道:“天地君亲师,王尊至正,还有拍马屁一说?先帝思念董贵妃,我荐吴三门画工画贵妃像以治先帝心病,又有何过错?至于王爷的脚嘛,正应了众人的一句话:莫谓天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明是嘲讽吴三桂欲降李自成,又“冲冠为红颜”向清借兵的事。吴三桂再也压不住怒火,大喝一声:“把这鞑虏的狗奴才给我拿下!”站在两旁的大汉,往上一撞,不容分说即把朱国治五花大绑。“朱国治,你运气不错,恰碰上本藩要杀人祭旗,起兵攻狄!”吴三桂一阵冷笑。“我朱国治乃朝廷一品命官,皇上御赐紫禁城骑马,谁敢斩我!”朱国治依然不服而愤。“好,本藩就让你心服旧服,做个明白鬼!”吴三桂点了点头道:“我来问你,你为何派人在本藩祭陵路上截杀于我?”朱国治冷笑了一声道:“我何曾做过这等事来,王爷可有证据?”朱国治自知派出的人全已被吴三桂杀光,而且他们身上没有任何证物,因此才如此坦然。“好,就算这件事与你无关,我再来问你,你因何派马强夜反虎头关,袭我宫寨,杀我军士?吴三桂向侍卫一挥手,只见侍卫从后面押上一个身着百姓服装浑身是伤的人.吴三桂指着又问:“你可曾认得此人?”朱国治定睛瞧看,心里就翻了几翻,原来押上来的正是他府中的一名贴身侍卫,看罢之后把头一抬大声回道;“对,这人就是我的手下,营也是我派人劫的,只可惜没能取你的贼头。皇上以国士待我,我自以性命报之,纵死而无憾!”说罢仰面大笑。“杀他祭旗!”吴三桂冷冷吩咐一句,坐回椅上。三声大炮斥空而过,号角手将长长的画角高高举起,“呜呜”一阵悲鸣,空寂的峰峦回音不绝,惨淡的阳光下,冉冉升起一面明朝黄龙大旗,“皇周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十三个大字,放射出惨淡的幽光。不到一刻功夫,数千名军士全都换上了白衣白甲,将发辫散了,照着先明发式挽于头顶。吴三桂站在校台上,亲自检阅了三军仪仗,命侍卫将朱国治拖至旗下,这才向夏国相点头示意。此时的朱国治,披头散发,早已被剥下官服,被身后的侍卫按跪在大旗之下,他仍然似哭似笑地大声吼道:“吴三桂老贼,我生不能杀你,死了也要变成厉鬼杀死你!哈哈……哈哈哈!”夏国相见吴三桂令下,神色庄重地大踏步登上台阶,对行刑的刽子手大声道:“开——刀——祭——旗!”接着又是三声巨响,朱国治那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滚落在潮湿的草上地。这时夏国相又复高声赞礼:“诸位将士,请静听大元帅讨清檄文!”胡国柱忙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檄文登上校台,向吴三桂恭施一礼。吴三桂忙起身还了一礼站在一旁。三军将士侧耳静听,胡国柱抑扬顿挫高声读道: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名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道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陷京师,缢皇上,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欲报君仇,借清军十万,斩将入关,李贼逃遁。方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不意那多尔衮逆天背盟,乘我内虚占据北京,窃我先朝种器,变我中国冠裳。本欲反戈北逐,适值先皇太子幼孩,清军势盛,未敢轻举。故避居云贵伺机待时,今清君无道,佞臣当政,君昏臣暗,正当我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时,故率文武谋义举,推奉三太子,水陆并发。各处大明遗臣故民,共举大业。吴三桂俯首听完檄文,移步过来,朝袅袅香烟后供着的“明烈皇”崇祯牌位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手捧一碗清酒,肃穆地朝天一拜,轻洒地下。这才转身又来到点将台上,大声说道:“失道寡助,得道多助!谨告三军将士:福建曹中吉、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各路勤王义师已举旗起兵,同讨丑虏,不日之内将会师长江!”大校场内一片欢声雷动,众将主刀枪并举,振臂高呼:“大周万岁!大元帅万岁!”风暴中心就这样在中国南方席卷而起。就在吴三桂在云南砍朱治国的头祭旗,大校场内众将士刀枪并举,振臂启呼“大周万岁?大元帅万元!”的同一时刻,一连晴了数日的京城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可怕的乌云堆得密密层层,不慌不忙地推过来,又大大黑的破布从那团云的边上挂下来,大地顿时一片浊暗得如夜晚一般。康熙正在殿上批阅文件,点灯也来不及就干脆放下笔,踱到殿门前看着天空出神,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气,晴得好好的天却忽然变成这个样子。他正在对天出神之时,汤若望被大风刮得十分狼狈,满头满脑都是黄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道:“皇上,快、快准备弓箭!”康熙自是一惊,他从没见过这个外国人如此惊慌的,刚想问为什么,汤若望又道:“皇上。是你争疆土的时候了,你拿上弓箭,片刻便知。”康熙知道这汤若望知天文晓地理的知识渊博朝中无人能及,他诀不会胡言乱语.便道:“小毛子,快给朕把龙弓箭取来。”已被这种天气吓得在一旁发抖的小毛子快步走过去把那雕有龙的弓与箭取过来,托在手中恭恭敬敬地递给康熙。康熙取过弓拾上箭,狐疑地看着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西边的那片黑云的汤若望,汤若望对康熙说:“皇上,你对吴三桂怎么处置?”康熙说:“我用这箭射死他。”汤若望说:“这就对了,等会你对吴三桂有多大恨就用多大力射这一箭。”康熙仍不明白汤若望的话,但他知道汤若望这样说必有缘故,见他一脸的严肃和紧张觉得此时不便多问。又过了一袋烟功夫,陡然一下,天空被一条莫测短长的火蛇划破了,这火蛇因发出使人眩的惨白的光,苍穹似乎开裂了,随即是一声可怕的,震耳欲聋的霹雳,天空碎裂了,大地在呻吟和颤抖……汤若望指着那条在西边天空不停地蹿动的火蛇对康熙说:“皇上,请射那条火蛇。”康熙全身顿时紧张起来,举起弓箭锋利的箭头直指天空,当那条火蛇再次出现在天空之时.他奋尽全力把手中的龙箭射出去。汤若望立马跪下拜倒在地,道:“皇上,天下太平!”康熙看到自己所射出的箭,一到空中便化作了一条小金龙直逼那条在空中蹿动的火蛇,那火蛇慌忙窜逃,再也没在天空出现。康熙此时在对跪拜在地上的汤若望道:“爱卿,平身!”汤若望道:“谢皇上”说罢,站起来。天上那浓重黑幕一般的乌云一点一点地散开,雷声仍一个一个地相互追逐,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吼叫,只是声音不停地在弱下去。汤若望看着天自语自言道;“果然如此,果真……”康熙见乌云渐渐散开,天又重放光明,大地如常,一切依旧。康熙莫名其妙地被汤若望折腾了一番便想问个明白是何缘故。“汤爱卿刚才你要我射了一箭真管用,天又重放光明,这是何原故,你慢慢给我讲来。”说罢,让汤若望坐下。康熙与这洋人有一段交往历程,几年前,汤若望钦天监推算日食有误,和钦天监的汉宫双方激辩。钦天监的汉宫杨光先辩不过,就找了他的茬子,上了一道奏章,说汤若望制定的那部《大清时宪历》,一共只推算了二百年,可是谁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得上天眷佑,圣祚无疆,万万年。汤若望只推二百年历,那是在咒大清只有二百年天下吗?当时鳌拜当政,这家伙十分专横而且他篡夺皇位的野心日久,汤若望这样说就等于是在骂他,说汤若望咒诅朝廷,该当凌迟处死。康熙当时甚小,但很有头脑,就问鳌拜这部《大清时宪历》是几时做的,鳌拜回奏是顺治十年做好的,当时先帝还下旨嘉奖了他并赐了他一个“通玄教师”的封号。康熙对鳌拜说:“我六七岁时,就已在书房里见过这部《大清时宪历》了,这部历书已做成了十年为什么当时大家不说他不对?这时候争他不过,便来翻他的老账?那可不公道呀!”鳌拜听了康熙这番话想想倒也不错,便没杀这个洋传教士,将他关在牢里。鳖拜倒台后康熙便把这洋人放出了牢房,并让他去造炮。汤若望见自己的老命都是康熙救的,对他感激得了不得,为康熙造了多门精良的大炮,还为康熙出了许多关于改良工农业的主意。汤若望原是一传教士,知识颇渊博,更通中国的玄学,天文地理无所不通,顺治曾了他一个“通玄教师”的封号。却说吴三桂把父母葬在西山龙口三年后,汤若望每次观天像,不论天晴或天阴,无论刮风或下雨,他总看到西山的上空有一片浮云,初时看这片浮云若隐若现,极不易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团云越来越大,有时并能看到一条蛇一般的东西在里面蠕动。汤若望观察了这团云整整十多年,终是不解其意。最近随着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呼声愈高,他发现这团乌云越来越大,里面那条蛇的形状愈像一条正待长角的龙。就在吴三桂在云南拿朱国治的人头开刀祭旗,建国号为大周,自封为大元帅之时.那团乌云散开来,遮住了明朗的天空,故汤若望奔进大殿进见皇上。康熙听了汤若望这番原委,问道:“我这一箭射出去有何应验,这乌云遮空蔽日又有何应验?”汤若望道:“乌云遮空蔽日吴三桂一定在云南已经起兵,至于这一箭嘛。”康熙见汤若望说到这儿吞吞吐吐,说道:“但说无妨!”汤若望道:“皇上如若是真龙天子,这一箭射出去空中那火蛇一定受伤,在西山某条溪沟内定能见到血水,如果不是真龙天子,这一箭定然伤不了此蛇。”“伤不了又怎么样?”康熙问。“伤不了此蛇它将乘云而飞腾即能为龙,吴三桂将领兵一路破皇上的城池,占皇上的疆土,大清江山将危矣。”此时已是阳光普照,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风和日丽。康熙听汤若望这么一说。全身不禁一阵冷汗,他沉吟了一下又问道:“如若射中此蛇将如何?”汤若望道;“如若射中此蛇,无论伤于何处,它将潜回原地休养,待伤好之后再次升腾,这时皇上趁此蛇休养之时,伤他龙脉.断他气,吴三桂将兵败而死。”康熙想了一遍自己当时迷迷糊糊放那一箭的前后经过,确实见到自己射出去的箭化成了一条小金龙,他想到当时自己这一箭射出去,汤若望便跪在自己面前,说“天下太平”,便问汤若望是何故。汤若望说:“皇上所射之箭威猛异常,非天子不能让天穹色变,依臣之见此蛇十有八九中箭潜于西山。”康熙听汤若望说“此蛇十有八九中箭”,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立马命小毛子、魏东亭带御前卫士去西山察看山溪沟里是否有血水流出。小毛子与魏东亭领兵而去。康熙在大殿上走了两圈,回到座上又问汤若望为何断定此蛇就隐于西山,而天上就有浮云呢?汤若望道:“臣虽身为洋人,但对中国的地理风水玄学略通,此团云终年悬浮于西山之顶。按骨脉相传之理,我推断吴三桂的父母将葬于此地,臣数次去过西山,此真乃龙脉之地,故这蛇将隐身于此。至于为何终年浮云,按中国《葬书》论,天干地支不清,故有相克之处,不能成王便出反王……”却说小毛子与魏东亭带着侍卫到了西山。松柏苍翠,娇嫩的松球朵像黄澄澄的小灯笼似的闪亮。每一根松针都各自独立地闪烁着红里透蓝的色彩,鱼鳞状的绿色树干被点点阳光照耀得贝母般绚烂。松柏挺立着,枝权互相紧紧偎依在一起,浓密的枝叶织成了一把巨大的华盖;排列的树杆仿佛是一支处于戎备状态的军队,静候着冲击,救援、保卫、俘获敌人的命令。小毛子和魏东亭率领军士寻遍了西山的沟沟塘塘,终于找到了一条杂草掩盖的小溪,溪水涓涓流淌鲜红鲜红,还伴有股腥臭味。这如血一样的溪水一直流淌了数天才尽。小毛子与魏东亭立马返回,如实禀奏了所看到的这一切。康熙听后大骇,心想要不是有汤若望这个奇人在身边.江山不就丢在了我手里吗?一天后,从云南火速传来消息,吴三桂果真就在那黑云遮空蔽日的同一天同一时刻,在云南砍了朱国治的头,吴三桂与广东尚之信,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举起反旗,并建立国号为大周,自封为元帅。整个大清的南方江河色变,整个大清在颤抖。康熙记起汤若望的话自语道:“我是真命天子,吴三桂是反王终为我擒”。康熙顿时信心百倍,他想既然有上天佑我,我一定能打败这些反贼。康熙得知这些传来的消息都与汤若望所说无二,便立即传汤若望进见。汤若望大步走进来,康熙迎上前去,拉着他的手,道:“爱卿你快说说,吴三桂果真举兵造反,关于那龙脉的事,我们该咋办?”汤若望道:“吴三桂父母被李自成所杀,他就把父母密秘运往西山埋葬,无人知道他父母的所葬之处,自然不能挖坟崛墓了。”汤若望说到这儿顿了顿又遭:“现在的办法就只有镇死龙脉但北方就将不再出皇帝了。”康熙道:“那又该如何镇龙脉呢?”汤若望道:“这很容易,在龙的四腿头尾建上石塔就再也无法飞腾了。”康熙道:“朕让你负责此工程如何?”汤若望道:“臣当为皇上效力。”汤若望领命而去,带了京城数位地理风水先生亲自踏了一遍西山。确定了龙脉的走向,命民工日夜赶工,军士搬砖运石,那石塔一天一天向上爬高。在云南的吴三桂听到康熙正在西山山头大动土林建筑石塔,镇死他的龙脉,吴三桂目瞪口呆。整日坐卧不宁,龙脉一破,皇位就不稳了。他没想到康熙小皇帝会给他来这一着。康熙破了吴三桂的龙脉的消息一传出,军心顿时涣散,这些跟着他造反的人,无非是想将来也能捞到好处,见他龙脉一破,早晚被康熙所败,自己又何必去送死呢?那些还在观望中的将领,便按兵不动,原计划投靠吴三桂,此时便打消了念头。开弓那有回头箭,无论成功与否也得拼死一搏了。吴三桂这时真希望有一个高人来给他指点一下迷津。就在吴三桂焦头烂额对胜利的信心全失之时,刘玄初进言道:“大帅,云龙山上有一世外高人,叫无名道人,何不请他指点一二。”吴三桂急忙道:“为何还不快快请来。”刘玄初道:“大师,此等高人当亲自拜访方可。”吴三桂一想也觉如此,于是带上侍卫,用轿子抬了刘玄初向云龙山而去。此山壁立的山峰,简直高耸到天上去了,从脚到顶,全是苍黑的岩石,有些地方非常突出,好像就要崩下一样,有些地方,山凹了进去,如同里面有很深的岩洞似的……北山山道狭窄陡峭不能乘马,又不能坐轿,全靠顺着石梯往上爬,刘玄初到山脚就走不动了,只好留下。吴三桂由侍卫陪着,军士在前开路。吴三桂那里爬过山,走到半山腰就累得动不了啦,可一心想请这真人指点迷津的他,还是表现得那么虔诚,由侍卫架着他往上爬。快到山顶之时,已是傍晚时分。见路旁一人,睡在两块堆起的石头上。相距三四尺,高各一二尺。仰卧在上面。一块石头枕头,一块石头枕脚,身体僵直得像树木一样,横架在空中,看着像是一座桥,可睡得很香,鼾声如雷。军士正要把这人赶开,吴三桂见此人很是奇怪,凡人那有这等本事。仔细一看看不出多大年龄,穿得破破烂烂,形容古怪,眉宇间自有一股道气。吴三桂看着此人大概便是自己正要求见的人,便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下,不许侍卫打扰。这人足足睡了大半个时辰,天已完全黑了,才慢慢的醒来,睁开眼看着吴三桂道:“请问你便是吴大帅?”吴三桂说道:“在下正是吴某,请问仙道何以知晓。”这怪道人道;“吾友无名道人在一月以前出游时说有位姓吴的故友要来拜访他,他让我在此等候,不想我竟睡了过去,请大帅见谅。”吴三桂一想自己没有什么道人朋友啊,他正在努力回忆着这道人从袖子里掏出一只苍蝇伸在吴三桂面前,道:“这道友说吴大师一见这只苍蝇便知?”吴三桂一下子就想起了,父母出殡之时有一道人求见,当时这道人在房间里用筷子夹了不少苍蝇放进衣袖里,走时又把苍蝇给全放了,故此这道人说是故人,这西山龙脉便是这道人所寻的。吴三桂忙道:“请问道长这位故友走时有何话带给吴某,还请道长指点一二。”这怪道人哈哈一笑道:“贫道肚中正饥,话还得慢慢说。”吴三桂命人把所带的酒食摆上,这怪道人大吃大喝完,把吴三桂带到一边,如此耳语了一番。吴三桂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他又找到了支柱和信念。吴三桂在云龙山与这怪道人一夜长谈,世人都不知这怪道人给吴三桂面授了何等机宜,他精神振奋,让各位将领感到惊讶!吴三桂从云龙山回来后,让人秘密找回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妇,他让这对老人上座,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了爹娘,然后让人把这对老人缢死,按怪道人的话葬在一口深井之中,至于有何用处,只有吴三桂才知。却说汤若望亲自督工在距京城不远的西山建了数座突兀石塔,便回城向康熙禀告大工已成。康熙褒奖了汤若望几句,见他督工十分辛苦,让他回府好好休息,汤若望在起身谢恩时,从怀里掏出一块砖双手奉给康熙。“汤爱卿,此砖有可用?”康熙接过砖问。汤若望回禀道:“吴三桂现为大帅,早晚有一天会称帝,在称帝那一天,皇上亲手把此砖塞进中塔的气孔,吴三桂将喷泻而死。”康熙听了汤若望的话,看着手中的砖有几分狐疑,他对这些玄而又玄东西是真不敢信又不敢不信,只要能治死吴三桂,江山早日宁静,他宁肯信。康熙亲手把这块至关重要的砖藏了起来。“皇上,臣想问一件事,修筑那团城演武厅是谁的主意?”汤若望问康熙。康熙道:“是朕本人的主意,那里地势宽阔,合适练兵。”汤若望道:“皇上真是洪福,那团城正建在龙头,如没有此城相镇,天下百姓难免刀兵之灾。”康熙听了微微一笑不再多话。汤若望回到府上当晚吐血身亡,有人说汤若望所知甚多,但不知中国的一句“天机不可泄”,他泄漏太多,故而早死。康熙念汤若望不但给他造了许多精良的大炮,一番玄而又玄的话带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就是真命天子,谁人也不能撼动他的江山。同时,汤若望这些玄而玄莫须有的事,大大打击了吴三桂的信心,他从一起兵做出的就是垂死挣扎的一搏。随着那一座座白塔的立起,他的帝王梦就开始破灭。康熙感念汤若望这位洋人朋友的功劳,在库银空虚的情况下,他向康亲王借了二万两银子,厚葬了汤若望二十三、举兵反清吴三桂猛然转身,紧紧地抱住了圆圆,喊道:“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只有你在支持我,帮我推那大石头上山。要是失去了你,我就全垮了!圆圆!……”就在吴三桂起兵挥师北上的同时,就在他满怀壮志准备成就大业的同时,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曾与他风雨二三十年的陈圆圆终于离开了他,永远地离开了他,从此陈圆圆便归隐佛门,不问世事……内宫风云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公元1673年12月)。云贵两省的官道上,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正向北方开去。绣着“皇周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十三字的黄龙旗在一排排刀枪光华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一队队的士兵昂首挺胸,旗甲鲜明,精神百倍,以飞快地速度向前行进。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是清军装扮,而全部都是一身汉装。这便是吴三桂北上的大军出动了。这支军队是吴三桂北伐的主力,最前面的是马宝率精兵三万做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并随时打探前方敌军的消息,中间则是吴三桂亲率大军主力,在他身边的还有夏国相、胡国柱等大将护驾,曹士杰率领本部人马断后。就这样,吴三挂在上百员战将的簇拥下好不威风!他没有坐车也没有坐轿,而依然顶盔贯甲骑在马上做统帅。因为他深信,只有这样才能鼓舞众将士的士气,他的军队才能所向无敌。此刻的吴三桂心潮澎湃,波澜起伏。一方面他心中充满着压抑不住的昂扬激奋,他同时却总有一线抹不断的遗憾与感伤。他骑着自己的枣红战马,眼望着那随风飘摆的帅字大旗,心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就在这时,一骑探马从队后飞至统帅大旗下,马上的军兵飞身下马,急忙来到吴三桂马前,报大元帅:“后军开出后,王府总管发现如夫人失踪,寻觅方圆数十里不见!”吴三桂听罢心头猛然一动。嘴张了几张,但终究没有说话,他双眼湿润,面色惨然,回头望了望,轻轻地挥了挥手:慢慢找吧——继续北进……她真的离我而去了?她真的永远地离开我了?吴三桂低下了头,几滴伤心的泪水潸然而下。此时他心中荡然如空,若有所失。近些年来他大事如意,又向来不怕艰难挫折,所以没有什么事能使他斗志稍减。然而惟独有一人使他始终放心不下,那便是——陈圆圆。突然他心头一怔:我起兵反清到底为了什么?没有了她在身边,纵有江山在手,犹感心中不足,他心中很清楚,他几十年来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有一半是被圆圆激发的,为了圆圆心目中那个英雄形像,自己始终在奋然挥戈。“……旧雁横秋,倦客思家,人老去西风白发……”吴三桂心中又不由地轻轻吟诵着圆圆唱过的曲辞。过去,你我风雨同舟,生死相依。现在,她竟一个人离我而去了?她心中的那个英雄的吴三桂不复存在了?圆圆,还能见你么?吴三桂回想着圆圆苦苦劝说自己的情景,回想着圆圆的那字字珠玑,款款深情的信,不由地泪水模糊了视线……就在吴三桂着手起兵的日子里,他的内府家室也并不宁静。阵阵秋风掠过莲花池水,皱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使得倒映水中的亭台和玉带似的玉拱桥都轻轻地颤抖了。遥望南方,五苑的黛色接连着内峻伟的王府,气势逶迤连贯,与秀美的五华山交相辉映;近着明镜岛,亭阁楼榭依着山势分布,高低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山麓沿岸一排双层六十六临水游廊,像一条美丽的花边彩带,装点得明镜岛有如仙境一般;眼前是映着蓝天的透碧澄清的水,点缀着长长的柳丝,不住地点着波面,偶尔落下的几片树叶,在水面漂荡,点出一个个一闪即逝的小圆圈。这便是座落在云南府北门外,吴三桂为圆圆修建的“安阜园”。从怡人亭放眼远望,真叫人心旷神怡,此时圆圆正倚着亭边白石栏杆,观赏水中来回游动的红金鱼。近日来,吴三桂加紧起兵的消息也不断地传入圆圆的耳中,因此近些天她心中一直十分沉重,为了排遣心中的气闷与忧伤,今天她特地带着宫女们来园中散心,宫女丫环们自然都很高兴。一到怡人亭圆圆便要他们各自散步游玩,无需在她身边侍候。于是湖光山色之间,处处都有身着红、绿、粉、紫、蓝各色锦缎绣袍的人儿在游动,虽为秋日,却恰如春花绚烂使山水生色。圆圆沿着汉白玉雕栏,顺着曲折的小桥往东,走到满香亭,送走了那条头戴红冠的大金鱼,回眸岸边,见两个宫女正在一丛花旁说话,一个穿着绿色绣花锦袍,梳着两把头,鬓边插着靠绿色的绢花,一双小巧的绣鞋也是绿色的,旁边的那一个穿着宽袖衫,淡粉的百褶裙,头上松松地挽了个垂牡丹的发髻,发间金钗在阳光下射出黄澄澄的光芒。一绿一粉,互相映衬,不正像荷塘里出水的莲叶和荷花吗?圆圆认出来了,她们便是前不久王妃刚刚给自己送的两名贴身丫环,穿绿衣服的叫小英,穿粉衣眼的叫小倩,看罢多时,圆圆便命人把她们二人叫了过来。圆圆笑道:“我真是见老了,老眼昏花的,这会才认出你们来。”“谢夫人询问”,两个丫环连忙躬身回答,小英那双精致的绣鞋完全暴露在圆圆的面前,她觉得非常眼熟,便问道:“这双鞋面的花样这么精巧,像是王妃的绣工。”小英答道:“夫人真有眼力,这双鞋正是王妃赐给奴婢的。”圆圆心里一动,再抬头看了看小情,觉得她头上的金钗也似乎见过,小倩发现了圆圆的目光,连忙敛身说:“夫人,奴婢所戴金钗,也是王妃所赐。”圆圆笑了笑,道:“没想到姐姐对你们这么好。”小英连忙道:“夫人算是说对了,王妃娘娘可是个好人,她对我们姐妹俩如同亲生女儿一样,娘娘还说您也是个好人,人长得好,心眼更好,叫我们姐妹俩好好服侍您。”小倩咬咬嘴唇,说:“夫人大约不知道,奴婢上月还在宫中时,偶感风寒,并不想惊扰娘娘,可是娘娘知道后,竟亲自给奴婢送去了膳食药饵,真叫奴婢……我这心里……唉!”说着说着泪花盈盈,低下了头,“只是这些日娘娘在宫中常与王爷争吵,还常常挨打,一个人偷偷落泪,叫我们看着怎忍心呢?可我等下人又怎好插嘴,因此夫人若有机会劝一劝王爷,我们姐妹俩先给您跪下了。说罢,两个人一齐跪在圆圆面前,泪如雨下,圆圆看罢,倍受感动,连忙扶起二人,道:“你们放心,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劝说王爷的。”话音刚落,就见远处跑来一丫环,道:“夫人,王爷来了。”圆圆心里不由地一动,擦了擦眼泪,冲小英和小倩一挥手,两个人便退到一旁去了。时间不大,吴三桂沿着莲池西岸,拂着水边柳条,大踏步向满香亭走来,圆圆忙整了整衣服,迎了上去。前一日,吴三桂刚刚设计软禁了康熙派来催他撤藩的哲尔肯和博达礼,心中自然很是高兴。因此一来便是满面春风,一脸笑意。“给王爷请安。”圆圆飘飘万福,吴三桂忙几步上前双手扶住圆圆道:“爱妃何必多礼,来来来,今日我很高兴,我与你共饮几杯!”说罢,吴三桂拉着圆圆的手反复端详的许久,圆圆低下头说:“不知王爷因何而来?”“圆圆,你我多日未见,我今日特地来看你。”“王爷宫中事务繁忙,又怎有空来看臣妾?”圆圆面带愁容道。吴三桂见圆圆这番表情便道:“圆圆老是身体不适,因何这番神情?”“臣妾身体很好,只是连日来替王爷担忧。”“噢?”吴三桂连忙问道:“但不是为何事而为我担忧?”圆圆抬起头来深情地望着吴三桂,说道:“臣妾所担心的是王爷兴兵起誓,只恐有一日会有不测。若王爷真有个什么闪失,叫臣妾一人如何独自活在世间?”说罢又低下了头。吴三桂听罢先是一笑,而后把圆圆抱在怀中,抚摸着圆圆那依旧乌黑的秀发,道:“圆圆时时把我挂在心头,三桂永世不忘。不过你放心,我此次誓师计划周密,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但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吴三桂抬起头来,手托花白银鬓叹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定当成就大事业。我吴三桂自知时日不多,何不趁此机会再做一番事业,倘是有什么不测,也自以无愧。”圆圆听了这番话不由地眼泪掉了下来,沾湿了吴三桂的衣襟。“圆圆你这是怎么了?”吴三桂望着圆圆那泪眼朦胧的样子问道:“我……我……”圆圆哽咽着:“我只求下半生能与三郎平平稳稳地度过。”“我这样做又何尝不为了你呢?有朝一日我若推翻了满清,那你就是当今的皇后,那时只你我再共享人间欢乐,不是更好吗?”吴三桂道。圆圆擦了擦眼泪,道:“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争帝争王,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待到当了皇帝,又要为保帝位费尽心思,有何乐趣可言?臣妾幼年时,自以为容貌美丽,也曾有过非分之想,如今反倒觉得那些想法俗不可耐了。依臣妾看来,王爷若为自己着想,不如交出兵权,你我共同隐居山林,像范蠡和西施那样泛舟五湖,该多快乐?何苦再开战端致使生灵又遭涂炭?”吴三桂听着圆圆的话连连点头,“圆圆,你讲的很有道理,我又何尝不想与你共享晚年之乐呢?只是……”吴三桂叹了口气又道,“只是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也是骑虎难下身不由己呀!”圆圆望着吴三桂那为难的样子,低下了头没有继续再往下说,她把话题一转,说道:“连日军务劳苦,王爷还要多注意身体,少动肝火为好啊!”吴三桂道:“这几日我不在你身边,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啊!好了,我们还是不谈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了,来,我们到怡人亭中饮几杯酒,高兴高兴。”说罢,吴三桂与陈圆圆二人携手共行在莲池旁的林荫小路上,秋风轻拂着两个人的面庞,圆圆的衣襟随风飘摆,那依依倩影依然那样美丽,三桂的威武似乎也不减当年,——或许他们还在努力地寻找着过去的岁月。这些日,由于军务甚忙,吴三桂的确难以抽身,纵使他宫中妃子不少,什么四面观音,八面观音,可就在他准备誓师的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平日在他心目中似乎已经消失的圆圆不知为何又回到了他的心中,相思之苦,最难排遣,何况养颜殿里处处留着圆圆的踪迹?书房中有她用过的笔砚,她临摹的楷书,妆台边有她忘在那里的一副珍珠耳环。东梢间的卧室是他们俩共有的,任何人,哪怕是张氏都不能到那里和吴三桂同寝,如今空了数月之久的卧榻,似乎还得留着她的温香。他的腰边还挂着圆圆亲手为他绣制的精制的香囊……要是走出寝宫,来到养颜殿,引起甜蜜回忆的事儿就更多了,不是吗?在那段刚刚来到云南的日子里,他俩天天在此欢乐,日日在这里缠绵……今天夜里,圆圆终于又回到了他的面前。吴三桂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欲火,他紧紧地抱住圆圆,亲吻着她脸上的每一片肌肤,一种无形的力量立刻充满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他把圆圆放在床上,剥下了她的外衣。此刻圆圆浑身酥软地躺在床上,好久,她已忍耐好久的寂寞,今天她终于可以尽情地发泄了。连夜来她彻夜难眠,一到晚上,无数奇特的景像,无数狰狞的鬼脸,总在她头顶盘旋。她想大声喊叫,她想双手推开那死死缠绕着她的,莫名其妙到令人心悸的五颜六色的彩斑彩带。但今天她连手指都没有动一动,只有嘴唇翕动着,任凭吴三桂在她的身上反复地亲吻着。突然一阵剧痛刺醒了近乎沉醉的圆圆,她本能地呻吟着:“不要……啊,不要……”忍过了一阵剧痛,圆圆叹了一口气,又沉入深深的迷醉之中……怎么,回到了中原,回到了大草原上了吗?啊!草绿如茵,繁花似锦的草原啊!天是那么高、那么蓝,一尘不染;地是这么宽,这么远,一望无边。而一阵阵的风却这样香,这样,冶静,她跳下马背,展开双臂,扑向草地。蹄声得得,远远跑来一骑.多么剽悍英俊的骑士!绿草红马黑披风,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上飞驰……她来不及多想,身子一抖,那骑士像摘花一样弯腰把她从草地上抱起。两人炽热的目光接触了,啊,三郎……第二天,吴三桂辞别了圆圆又回到王府,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后宫中又传来激烈的吵闹声,而且是女人的,其中还夹杂着哭声与哀叹……这个女人正是吴三桂的原配夫人——王妃张氏。张氏是吴三桂十七岁时,老父老母为其明煤正娶的结发正妻。她长相端庄贤娴,温文尔雅,不苟言笑,恪守妇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贤妻,因此自从成婚之后,她与吴三桂的感情甚好,多少年来两人相依为伴,从未发生了口角。此后张氏还为吴三桂生了长子吴应熊、次子吴应琼,又生了四个女儿……吴三桂的几个儿女都是张氏所生。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张氏自从做了平西王妃之后,性情大变,一改过去贤淑端庄之态,而变成了一个凶悍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与吴三桂吵骂不休……许多人暗地里称她为河东狮,这不过是人们对悍妇的一种通称而已。是张氏仗恃皇妃的资格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吗?—一不是。她那点资格简直太小了,虽然说是皇上来封御批,也有高贵的品级,但在平西王吴玉桂面前她还能算个什么?而且,如果吴三桂真的动怒,奏请废去王妃,谁能不同意谁又敢反对.就连皇上也得给面子。况且现在吴三桂造反就在眼前,他又怎能瞧得起皇上呢?他说让谁死,恐怕谁就活不成。是张氏妒忌,争风吃醋吗?——一也不是。张氏今已是五十多岁的年纪,自知“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也就不主动与吴三桂多接近,况且张氏又很清楚,吴三桂为亲王,又兼风流成性,哪有守着妻子的美事?何况自古以来,男人妻妾成群已是传统。不许妒忌成为妇诚之一,不妒忌成为妇德之一。作为亲王王妃,她还能不准吴三桂纳妾?不准他与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以及数不清的女人厮混?那样做,恐怕从哪方面讲都是不允许的……那么张氏究竟是为什么变得如此泼悍了呢?正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为了吴三桂的家族。做为吴三桂的妻子,丈夫的一切有什么能瞒得过张氏的眼睛?而且张氏掌内治事,从吴三桂密谋的一开始,就对他的心思摸了个一清二楚。在张氏看来,吴三桂做为一领军之将,由卒伍而总兵,由总兵到伯爵,又由伯爵到王爵,又到亲王爵,而且还统领两省藩镇,早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如此享受荣华富贵,还想怎么样呢?也许她连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王妃。就是你吴三桂在连年的征战中,连生死都不保,又能想到会有今日的荣华富贵吗?张氏百思不得其解,反清究竟有什么好处?在她看来,清朝的国势比起昏庸的明王朝来要胜强百倍,无非是衣服发式之变,又有什么值得争的?穿什么不是穿?头发留成什么样不一样都是头发?谁来当皇上,你不是一样要当你的官?她从小就知道,叛逆大罪是要灭九族的!九族之首就是自己的儿女,以及妻族——张氏全族!她倒不是自己贪生怕死,而是担心因为一人而牵连了自己的儿女,亲人,自知于心不忍。吴三桂妻妾再多,女人再多,然生儿生女者惟她一人,正妻王妃惟她一人,骨血相连惟她一人,她不替吴三桂着急,谁又会替他着急?本来张氏很少见吴三桂,可这些日子来,她经常到吴三桂的寝宫,养颜殿,一见面就是苦苦的规劝,百般的哀求,凄惨的哭诉,然而每一次都是枉费心机,丝毫不能打动吴三桂的心。每一次张氏来规劝他,吴三桂都凶狠地骂她,“妇人之见,少管我的大事!”张氏伤心之极,又变成一遍遍的哭闹,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连吴三桂都感到没有办法了,只得不言不语地听她寒酸,毕竟吴三桂不能把她怎么样,——她是儿子女儿的亲生母亲,是王妃正妻,她这一次的哭闹,无非也是为自己着想,替儿女担心,等大事成功之后,她自己就不闹了。因此吴三桂从此处处都远离张氏,见她就避着走,人们却都以为吴三桂怕张氏。直到有一次,吴三桂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就在康熙撤藩诏书来到云南之前,一日,吴三桂正与汪士荣等谋臣们根据吴庄熊从京中飞鸽传来的书信紧急议事时,突然密室之外传来一片嘈杂的喧嚷。只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外面大喊大叫:“你反了,连我都不叫进去!”还没等吴三桂弄清怎么回事,就听“啪”的一记清脆的耳光——福晋张氏旋风般地闯进密室来,后面两名亲兵紧跟前冲了进来,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吴三桂把手一摆,两名亲兵退了出去,还没等吴三桂开口问张氏究竟为什么,她就一把抓住了吴三桂的衣襟骂道:“你这个老疯头子,三辈子不得好死的倒路尸,又在这里操什么祸灭九族的心?”吴三桂把火压了压道:“乱来……你都说些什么呀!有什么话回到后宫再说也不为迟,你还是先回去吧!”张氏根本就没把吴三桂的话放在眼里,她用目光搜寻着,劈手夺过刚刚传到汪士荣手中的信,草草地看了几行,大哭道:“你还说没有,你说这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我看?你说……”哭着又打又抓。“你住手!”吴三桂脸色铁青,他本就心烦意乱,又见这黄脸婆子又来搅扰,不由勃然大怒,顺手甩了张氏一个趔趄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父何来子?我要图谋大事,你一个妇人懂得什么!”站在一旁的汪士荣,胡国柱等人见此情形,都愣在那里,都不知该如何解劝。“福晋息怒,……听侄儿把话讲清楚……”侄子吴庄麒见他们闹得不可开交,忙上前劝说,话还没说完,便被张氏“呸”的照脸上一口唾沫!“你算个什么东西!打算让皇上快点儿杀了我儿,你来做这世子?这地日头都瞧着,你当老娘是木头人了?”说完便又嚎陶大哭。“把她给我轰出去!”吴三桂实在压不住火了,冷冷地命令道。外面冲进两个亲兵来,就要拉张氏,张氏一听这话,突然发疯似地朝吴三桂扑过来,幸好被两个亲兵拦住,张氏仍不肯罢休,边挣扎着,边喊道:“吴三桂,你做什么孽呀!你的心都让狼吃了!你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要了!连九族全家的性命都不要了!你对得起吴家的列祖列宗吗?”“拉下去!”吴三桂转过身子,并未理睬张氏。这时两个军兵才勉强地把张氏拖了出去,然而依旧传来她的哭喊声:“……你说你是汉人,汉人就该这样心黑呀!既是想当汉人,当初你又借什么兵呀,剃什么头呀,一家人都死了算了嘛……”此后,若不是圆圆派了两名丫环把她接到城外的“安阜园”住了几日,还不知道她会闹出什么事来。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张氏这个“河东狮”却和陈圆圆极合得来,自从吴三桂有了陈圆圆之后,张氏不但没吃圆圆的醋,两人反而亲密得像亲姐妹一样,无话不谈,也只有陈圆圆才能在她哭闹时劝住她。张氏对于陈圆圆可以说好得不能再好,她的话虽然很朴实,却让人听了那么信服,她曾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圆圆心善,不害人,是我的好妹子。”张氏聪明过人,自从她与圆圆共处一家,共有一夫以来,对圆圆心服口服,她眼见圆圆美若仙子却毫不轻浮,深受宠爱却从不骄横:因此张氏对圆圆有一种有爱心一种莫名的亲密。张氏常对吴三桂说:“圆圆是个好人,她不会给你出坏主意,有她在你身边,我放心。”张氏甚至总是让圆圆随丈夫出征外去,自己却留在府中抚养儿女。张氏对圆圆关心倍至。圆圆自然对张氏也是尊崇有加,最令张氏感动的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开藩云贵时,朝中要对平西王妃封为一品夫人,命吴三桂速立王妃,那时吴三桂坚持要立陈圆圆,谋臣们也多数赞成。然而圆圆却坚辞不就。相持数日之后,圆圆特向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心中所思所想:三郎:自与君相识相知于离乱之中,深感君爱妾至深,圆圆有此心此情足矣,不求王妃名号,不求金银珠玉。非是妾自作清流,实是妾不耐其烦,妾恋三郎,惟爱而已,有此爱心,妾为终身追随,不计世俗,若有日此爱若流水飞花,则妾自去,亦不计世俗之议,王妃应立大姐是理,大姐为夫君生得两子四女,含辛茹苦,耽惊持家,三十年来未曾稍懈,且大姐德容俱佳,秀于中而贤于外,主持后宫必不生异端。惟将军念念思之,勿以人议物议而乱己心。圆圆对三郎之心惟天可表。吴三桂看了这封信后,默然抱头不语。张氏看了这封信后,感动得泣泪横流。一个女人,能在如此与自己终生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持此超然态度,能不令人感之念之?“不计物欲,惟以情许之”。这是一个旧式女性难以理解的境界。即使发生在圆圆身上,张氏还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份感激之情——母以子贵,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张氏一生,其命运归宿,完全系于儿子的封爵封王之上,若有子而不能被立为王妃,张氏又有何颜面立于人世?因此在张氏眼中,王妃是她的名节归宿,如果不成,她宁愿寻死。然而有圆圆在,她自知无望……却不想圆圆给三桂这样一封言语中肯,情深意长的信,而并非有些人有意摆出的“假辞”之举。从此之后,张氏对圆圆的钦佩,可谓五体投地。她宁可让圆圆拥有吴三桂的全部身心。她甚至在吴三桂与八面观音厮混时替圆圆打抱不平,找理由把那“人妖”狠揍了一顿,又将吴三桂气汹汹地推进圆圆房中,喊道:“没有我来,你不准出来!”三天之后,张氏来了,吴三桂却早已不在房中。张氏顿时火往上撞,对圆圆道:“妹子,你等着,我去找那个负心人算账去!”圆圆却紧紧拦住张氏,“大姐,不要这样……他也有他的苦衷,人心是抢不回来的……”张氏手扶圆圆,望着她那双蕴含深情的美丽的眼睛,心中也一阵悲伤,两人竟拥在一起大哭了起来。哭罢多时,圆圆擦了擦眼泪道:“算了,大姐,不要再为此事难过了,是我让他走的。”“你呀!没出息!”张氏气哼哼地埋怨。圆圆却淡然一笑:“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世间惟有这个‘情’字非强迫能得到的。抢来的,我也不要。”张氏听罢,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着头。或许她不理解,或许她不赞同,她的主意就是要将自己的东西抢回来!她依然同吴三桂吵闹哭骂,依然不依不饶地劝他不要往火坑里跳。当张氏被接到“安阜园”时,她早已哭得面色苍白,一见圆圆便扑倒在怀中。张氏向圆圆哭诉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喃喃自语:“他要反了……他要反了……吴门完了……”圆圆听罢,心头一阵发凉,自己所预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终于要离我而去了。圆圆也默默的低下了头。圆圆并不是那种怕受连累的女人,若是吴三桂在明亡之初反清,她肯定会随他征战沙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时,她认为清人可恶,入侵中原,是男儿英雄的自当起身抗争。然而随着时间逝去,她越来越感到清室比大明的统治要清明得多,海清河宴,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又有什么必要再反呢?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时机上看,反清复明的意义似乎都已失去了。圆圆反复考虑了许久,最后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再给吴三桂写一封信,报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他能回心转意。这天夜里,窗外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圆圆含泪坐在灯下,仿佛在与三桂诀别:三郎:惊闻君欲起兵,妾心急如焚,君乃天下英杰,应如反清之时已逝。大明之政,昏愤苛暴,君不记乎?有清二十年,政通人和,君不见乎?昔满人入关前,妾劝君逐清,入镇前,妾亦曾劝君扶明反清,君均未纳……延至今日,天下已定,清室亦英明君主相继,起兵已成无天时地利人和之危行,君何以冒此天下之大不匙?妾心许将军自初识,惟愿将军作有识之英雄,莫起无端之欲。若君弃王归故妾愿随将军终老村下,终不使将军失人间之乐。纵使将军被人猜忌治罪,妾亦当为君舍身,随君同去,含笑于九泉之下,妾心殷殷,不可尽言,寸心如绞,犹忆当年,望将军再三思之念之!那一夜,圆圆没有入眠,扶琴孤坐天明。然而,令她失望的是,一个月过去了,吴三桂始终没有答复。圆圆也没有去找他,此时她的心早已凉了,望着窗外的落叶,她觉得自己的路也已到了尽头……依依惜别黄昏时分,残阳如血,给整个安阜园涂上了一层使人心醉又叫人感到沉重的暗红色。吴三桂止住了弄虚作假的通报,迈步进了安阜园,转过石雕,走过月台,穿过莲花池,突然一阵悠扬却凄切的琴声伴着晚香玉的甜香,随风飘来,吴三桂惊喜得几乎要跳了起来,他知道圆圆这几天疾病缠身,所以特来看望,谁知却听到了这熟悉的琴声,除了圆圆,还会有谁呢?那么,她的病体有了起色?吴三桂兴奋地加快了步子。琴声悠扬,更清晰了!真美啊!琴声蕴涵着空灵秀美,使他产生了御风云霄之上,而飘飘欲仙的美妙想像,同时,又使他不觉联想起“高处不胜寒”的名句,毕竟,吴三桂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圆圆这么悠扬的琴声了。当他走近卧香居时,那明媚的,飘忽的,绵绵不绝的尾音,引导他感受到了明日、流星、夏露、秋霞……他不知不觉地停住了脚步,微笑着微闭上眼睛,沉浸在袅袅余音和悠远深长的意境之中。突然,铿铿锵锵,琴声震响,清越奋迅,慷慨激昂,仿佛天边惊雷,头顶闪电,狂风暴雨即将来临,吴三桂惊愕之极,他想像不到七弦古琴居然能奏出这样昂扬的情绪,他更无法相信,这种石破天惊曲调,能从圆圆那赢弱的纤指下迸出。他急忙往前冲了几步,迈步走进屋中。琴声停了,继而传来的是呜呜咽咽的抽泣之声。他大步闯进寝室,眼前的场面便他惊呆了:北墙上,一横卷古画端端正正张着,画下一张供桌,供着些瓜果和一炉香,供桌前是矮而长的漆黑的琴桌,放着圆圆心爱的古琴——“碧月”,坐在细席坐垫上的圆圆,正全身伏在她的“碧月”上伤心地哭泣,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答扑答”直往下落。但哭出声的并不是圆圆,而是跪在她旁边托着银盘送药盅的小倩。药盅已经打碎在地,小倩也哭得仿佛泪人一样了。吴三桂心慌意乱,急忙扑到圆圆身边,扶起了她。谁知泪眼迷离的圆圆回头看到吴三桂,却没有强支病体请安,也没有在她那瘦削的脸上泛出一丝知心的笑——以往她一向如此,也没不顾一切地扑到三桂怀中,搂着他恸哭失声,三桂从来没有见过她这样失态,素来很沉得住气的他,也慌得心头“扑扑”乱跳,他紧紧地抱住了圆圆,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的柔发,用发干的声音安慰着:“别哭,别哭……圆圆,你是怎么啦?……你一向不这样啊……”此时,他又想起了前些日圆圆给他的那封意长深深的信,不知不觉地心里像撕裂一般,非常痛楚,一低头,两颗又大又沉的滚烫的泪珠,“叭嗒”一声,落到圆圆的耳腮旁。圆圆敏感地一哆嗦,抬起湿漉漉的脸,望着三桂:“三郎,你怎么啦?”“我……我……”吴三桂两次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强笑着:“你怎么还问我呢?你这是怎么啦?……”“我……”圆圆咬咬嘴唇,干瘦的面颊上闪出了令人爱怜的酒窝:“我心里难过……我舍不得离开将军……”一句“将军”的称呼,使三桂觉得是那么亲切,好像又回到了他们刚刚相识的那段美好时光。她把圆圆抱得更紧了,激动地说:“圆圆你放心,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圆圆擦擦脸上的泪痕,小声道:“妾妃不敢说与将军志同道合,却自认是将军的知音。将军所作所为,将军所想所念,圆圆以为都是识大局知大势,合乎天地正道。妾妃愿为此而略尽绵薄之忧,便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啊!只是……只是如今……”三桂看着她,心里越发的感动了。“圆圆,信我看了,我明白你对我的心……可是如今箭在弦上,势成骑虎……”吴三桂说得沉重而又缓慢。“将军不要再说了,”圆圆打断了三桂的话,“本来将军的大事,臣妾不该多嘴,将军既已如此,臣妾又何必勉强呢?只是……只是巨妾担心王爷的安危,臣妾常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日将军必定磨难重重,臣妾只有保佑将军平安无恙,大吉大利。”吴三桂浓黑的眸子里闪出两点光亮,微微点头道:“好,圆圆说得好!……我一定带你与我共同成就大业。”圆圆听罢,心里不由地一痛,顺口吟出了一句古诗:“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她眼见三桂神色又变,又赶忙强作笑容解释说:“百年聚合,终有一别。将军一向旷达,难道还看不透?”三桂愣了一愣,也淡然一笑说:“你我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岂是百年二字可以了的?”圆圆略带凄婉地笑了。“这不是赵普的《仙宫图》吗?”三桂看着墙上那幅横卷,“是鉴赏,还是祭奠?”《仙宫图》,构思极其巧妙,笔法即简洁又潇洒,图的右下方,雕栏玉砌的石桥边,一位宫妆美女静静地立着,仰望高天,满腔倾慕,充满企望之情。在画的中间隔了很长很长的一大片空白,其间一笔不画,一色不染,那便是无限苍茫、寥廓、幽远的大地和天空。在画卷的左上角,现出了浮云中的一轮圆月,那样的远离,那样的朦胧,整个画而给人凄清欲绝、无限空阔的特殊感觉,即使人想到“高处不胜寒”,又使人想到“空照秦淮”的种种意境。圆圆答道:“二者兼而有之。”“那么,这是宫妃在招广寒宫里的嫦娥呢,还是广寒宫的嫦娥在招宫妃呢?”吴三桂在尽力缓和气氛。“我想,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圆圆的声音打了个磕绊。吴三桂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圆圆的回答,仍然注视着《仙宫图》,说:“这位桥畔的美女,倒真与圆圆有几分相似呢!”“是吗?”圆圆几乎问不下去,慢慢地把头扭开了。“圆圆的病体怎样了,是不是今天好些了?刚才进来时听见你在弹琴。”“是。中午起来觉得清爽了些,就试了试手指,叫她们挂出这图,弹了一曲《广寒怨》。”“不,不对。起初弹的是《广寒怨》,后来呢?那曲激扬壮烈的琴声呢?那声韵同风雨江涛一般气势不凡,绝不是《广寒怨》,你是弹了一小会儿……”“那,那叫……”圆圆迟疑了片刻,“叫《雷雨颂》。”“你为什么不弹完,就倒在琴上哭呢?”吴三桂关切地问。圆圆怎么能告诉他呢?午后她略觉轻松,起身弹琴,是想试试自己的体力,也想借以抒发自己忧闷的情怀,于是弹起了《雷雨颂》,怎奈连些天来,她都茶饭不思,又有病魔缠身,刚刚弹了几句,便觉体力不支,一时头昏目眩冷汗淋漓,眼前一片昏黑,差点儿昏晕过去。又想起眼看就要与三桂诀别了,心中又怎能吃得下药去?顿时她觉得万念俱灰,推开小倩送来的药,伏在琴上便哭了。不,她什么也不肯告诉他,她不想让他替自己担心,不想让他为自己烦恼,不想再增加他的精神负担。但是,她心里又有多少话要说,想要留给他,这是她一生挚爱,他们一同经历了多少风浪,一同饱尝了多少甘苦啊!想当初青春意气,他们像一对年轻的凤凰,雄心勃勃,向着朝阳,比翼齐飞。但是,如今,狂风暴雨,明枪暗箭,又给他们留下了多少创伤?齐飞的凤凰,眼看就要各奔前程了!圆圆想着想着,不由地又倒入三桂怀中,三桂用双手轻轻地,无限爱怜地托住圆圆的面颊,泪光闪闪的眼睛无限留恋地扫视着圆圆美丽亲爱的面容,最后,他努力露出一丝微笑。圆圆心头掀起一重重热浪,转而之间又变得风平浪静了,她目不转睛地盯住了她心目中的那个英俊的英雄,嘴唇颤抖得说不出话来。三桂又用手抓住了圆圆那双冰冷的手,用更细微的声音道:“圆圆,跟我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圆圆颤抖着嘴唇,回答道。三桂听罢,惊呆了。“圆圆,你……”她轻轻站了起来,眼中虽有晶莹泪花,但却十分温柔地笑道:“将军什么也别说了……将军之志不可移,圆圆也无可奈何……只是自此要与将军永别了……”说罢,她的笑脸上落下两行泪水,不可禁止地直流腮边。“圆圆,”吴三桂轻轻抱住了她,“我放不下的只有你,怎么能说永别……”“妾与将军的缘份已尽……这是我的心告诉我的……”她十分平静地说。“圆圆……我会成功的。”他揽住了圆圆的双肩。“将军,”她轻轻闪开,“听我再为你弹唱一曲好吗?”“圆圆……”吴三桂眼含热泪,却无话可说。她来到琴桌前,燃起一柱香,脸色虔诚而又平和,双手按在琴弦之上。吴三桂坐到她的对面,默然不语。“将军可知道元好问吗?”吴三桂点了点头。“妾很喜欢他的一首词,那是元好问到京考试,路经并州时,遇到一捕雁之人,射杀了一只大雁,而另一只虽脱网而去,却在空中徘徊悲鸣,不久便撞地而死……元好问便以二两银子买下被猎杀的大雁,与撞地殉情的另一只合葬,并起坟立碑,名叫雁丘……元好问心有所感,便作了一首《雁丘词》。今夜圆圆为将军一歌,以当送别……”言语之间,她的眼中早已充满了晶莹的泪珠。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