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了.由于他,音乐从死的学术一变而为活的意识.所有的来者,即使绝对不曾模仿他,即使精神与气质和他的相反,实际上也无异是他的门徒,因为他们享受着他用痛苦换来的自由! 三 重要作品浅释 为完成我这篇粗疏的研究起计,我将选择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加一些浅显的注解.当然,以作者的外行与浅学,既谈不到精密的技术分析,也谈不到微妙的心理解剖.我不过摭拾几个权威批评家的论见,加上我十余年来对贝多芬作品亲炙所得的观念,作一个概括的叙述而已.我的希望是:爱好音乐的人能在欣赏时有一些启蒙式的指南,在探宝山时稍有凭借;专学音乐的青年能从这些简单的引子里,悟到一件作品的内容是如何精深宏博,如何在手与眼的训练之外,需要加以深刻的体会,方能仰攀创造者的崇高的意境.......我国的音乐研究,十余年来尚未走出幼稚园;向升堂入室的路出发,现在该是时候了罢! 一 钢琴奏鸣曲 作品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Sonate"Pathétique"in C min.)......这是贝多芬早年奏鸣曲中最重要的一阕,包括Allegro—Adagio—Rondo三章.第一章之前冠有一节悲壮严肃的引子,这一小节,以后又出现了两次:一在破题之后,发展之前;一在复题之末,结论之前.更特殊的是,副句与主句同样以小调为基础.而在小调的Adagio之后,Rondo仍以小调演出.......第一章表现青年的火焰,热烈的冲动;到第二章,情潮似乎安定下来,沐浴在宁静的气氛中,但在第三章泼辣的Rondo内,激情重又抬头.光与暗的对照,似乎象征着悲欢的交替. 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月光奏鸣曲》(Sonate"ntasia"〔"Moonlight"〕in C# min.)......奏鸣曲体制在此不适用了.原应位于第二章的Adagio,占了最重要的第一章.开首便是单调的.冗长的.缠绵无尽的独白,赤裸裸地吐露出凄凉幽怨之情.紧接着的是A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挤逼成紧张的热情.然后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鸣曲典型的体裁,如古悲剧般作一强有力的结论:心灵的力终于镇服了痛苦.情操控制着全局,充满着诗情与戏剧式的波涛,一步紧似一步.十几年前国内就流行着一种浅薄的传说,说这曲奏鸣曲是即兴之作,而且在小说式的故事中组成的.这完全是荒诞不经之说.贝多芬作此曲时绝非出于即兴,而是经过苦心的经营而成.这有他遗下的稿本为证. 作品第三十一号之二:《"暴风雨"奏鸣曲》(Sonate"Tempest"in D min.)......一八○二......○三年间,贝多芬给友人的信中说:"从此我要走上一条新的路."这支乐曲便可说是证据.音节,形式,风格,全有了新面目,全用着表情更直接的语言.第一章末戏剧式的吟诵体(récitatif),宛如庄重而激昂的歌唱.Adagio尤其美妙,兰兹说:"它令人想起韵文体的神话;受了魅惑的蔷薇,不,不是蔷薇,而是被女巫的魅力催眠的公主......"那是一片天国的平和,柔和黝暗的光明.最后的Allegretto则是泼辣奔放的场面,一个"仲夏夜之梦",如罗曼.罗兰所说. 作品第五十三号:《黎明奏鸣曲》(Sonate l,A C)......黎明这个俗称,和月光曲一样,实在并无确切的根据.也许开始一章里的crescendo,也许Rondo之前短短的Adagio,......那种曙色初现的气氛,莱茵河上舟子的歌声,约略可以唤起"黎明"的境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毫无贝多芬悲壮的气质,他仿佛在田野里闲步,悠然欣赏着云影,鸟语,水色,怅惘地出神着.到了Rondo,慵懒的幻梦又转入清明高远之境.罗曼.罗兰说这支奏鸣曲是《第六交响曲》之先声,也是田园曲.通常称为田园曲的奏鸣曲,是作品第十四号;但那是除了一段乡妇的舞蹈以外,实在并无旁的田园气息. 作品第五十七号:《热情奏鸣曲》(Sonate"Appassionnata"in F min.)......壮烈的内心的悲剧,石破天惊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式的气息,伟大的征服......在此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最光荣的一次战争.......从一个乐旨上演化出来的两个主题:犷野而强有力的"我",命令着,威镇着;战栗而怯弱的"我",哀号着,乞求着.可是它不敢抗争,追随着前者,似乎坚忍地接受了运命一段大调的旋律.然而精力不继,又倾倒了,在苦痛的小调上忽然停住......再起......再仆......一大段雄壮的"发展",力的主题重又出现,滔滔滚滚地席卷着弱者,......它也不复中途蹉跌了.随后是英勇的结局(coda).末了,主题如雷雨一般在辽远的天际消失,神秘的pianissimo.第二章,单纯的Andante,心灵获得须臾的休息,两片巨大的阴影第一与第三章中间透露一道美丽的光.然而休战的时间很短,在变奏曲之末,一切重又骚乱,吹起终局(Finale......Rondo)的旋风......在此,怯弱的"我"虽仍不时发出悲怆的呼吁,但终于被狂风暴雨犷野的我淹没了.最后的结论,无殊一片沸腾的海洋......人变了一颗原子,在吞噬一切的大自然里不复可辨.因为犷野而有力的"我"就代表着原始的自然.在第一章里犹图挣扎的弱小的"我",此刻被贝多芬交给了原始的"力". 作品第八十一号之A:《告别奏鸣曲》(Sonate"LesAdieux"in Eb)本曲印行时就刊有告别.留守.重叙这三个标题.所谓告别系指奥太子鲁道夫一八○九年五月之远游.......第一乐章全部建筑在三个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从这简单的乐旨出发;这一点加强了全曲情绪之统一.复题之末的结论中,告别即前述的三音符更以最初的形式反复出现.......同一主题的演变,代表着同一情操的各种区别:在引子内,"告别"是凄凉的,但是镇静的,不无甘美的意味;在Allegro之初,第一章开始时为一段迟缓的引子,然后继以Allegro.它又以击撞抵触的节奏与不和协弦重现:这是匆促的分手.末了,以对白方式再三重复的"告别"几乎合为一体地以diminuento告终.两个朋友最后的扬巾示意,愈离愈远,消失了......."留守"是短短的一章Adagio,彷徨,问询,焦灼,朋友在期待中.然后是vivacissimamente,热烈轻快的篇章,两个朋友互相投在怀抱里.......自始至终,诗情画意笼罩着乐曲. 作品第九十号:《E小调奏鸣曲》(S Emin.)......这是题赠李希诺斯夫基伯爵的,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娶了一个女伶.贝多芬自言在这支乐曲内叙述这桩故事.第一章题作"头脑与心的交战",第二章题作"与爱人的谈话".故事至此告终,音乐也至此完了.而因为故事以吉庆终场,故音乐亦从小调开始,以大调结束.再以乐旨而论,在第一章内的戏剧情调和第二章内恬静的倾诉,也正好与标题相符.诗意左右着乐曲的成分,比《告别奏鸣曲》更浓厚. 作品第一○六号:《降B大调奏鸣曲》(S Bb)......贝多芬写这支乐曲时是为了生活所迫;所以一开始便用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这首惨痛绝望的诗歌."发展"部分是头绪万端的复音配合,象征着境遇与心绪的艰窘.作曲年代是一八一八,贝多芬正为了侄儿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发展"中间两次运用赋格曲体式(Fugato)的作风,好似要寻觅一个有力的方案来解决这堆乱麻.一会儿是光明,一会儿是阴影.......随后是又古怪又粗犷的Scherzo,恶梦中的幽灵.......意志的超人的努力,引起了痛苦的反省:这是Adagio Appassionnato,慷慨的陈辞,凄凉的哀吟.三个主题以大变奏曲的形式铺叙.当受难者悲痛欲绝之际,一段Largo引进了赋格曲,展开一个场面伟大.经纬错综的"发展",运用一切对位与轮唱曲(Canon)的巧妙,来陈诉心灵的苦恼.接着是一段比较宁静的插曲,预先唱出了《D调弥撒曲》内谢神的歌.......最后的结论,宣告患难已经克服,命运又被征服了一次.在贝多芬全部奏鸣曲中,悲哀的抒情成分,痛苦的反抗的吼声,从没有像在这件作品里表现得惊心动魄. 二 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在"两部奏鸣曲"中,即提琴与钢琴,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显然没有像钢琴奏鸣曲般的成功.软性与硬性的两种乐器,他很难觅得完善的驾驭方法.而且十阕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内,九阕是《第三交响曲》以前所作;九阕之内五阕又是《月光奏鸣曲》以前的作品.一八一二年后,他不再从事于此种乐曲.在此我只介绍最特出的两曲. 作品第三十号之二:《C小调奏鸣曲》(S C min.)题赠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本曲内,贝多芬的面目较为显著.暴烈而阴沉的主题,在提琴上演出时,钢琴在下面怒吼.副句取着威武而兴奋的姿态,兼具柔媚与遒劲的气概.终局的激昂奔放,尤其标明了贝多芬的特色.赫里欧法国现代政治家兼音乐批评家有言:"如果在这件作品里去寻找胜利者按系指俄皇的雄姿与战败者的哀号,未免穿凿的话,我们至少可认为它也是英雄式的乐曲,充满着力与欢畅,堪与《第五交响曲》相比." 作品第四十七号:《克勒策奏鸣曲》(Sonate à K A min.)克勒策为法国人,为王家教堂提琴手.曾随军至维也纳与贝多芬相遇.贝多芬遇之甚善,以此曲题赠.但克氏始终不愿演奏,因他的音乐观念迂腐守旧,根本不了解贝多芬......贝多芬一向无法安排的两种乐器,在此被他找到了一个解决的途径:它们俩既不能调和,就让它们冲突;既不能携手,就让它们争斗.全曲的第一与第三乐章,不啻钢琴与提琴的肉搏.在旁的"两部奏鸣曲"中,答句往往是轻易的.典雅的美;这里对白却一步紧似一步,宛如两个仇敌的短兵相接.在Andante的恬静的变奏曲后,争斗重新开始,愈加紧张了,钢琴与提琴一大段急流奔泻的对位,由钢琴的洪亮的呼声结束."发展"奔腾飞纵,忽然凝神屏息了一会,经过几节Adagio,然后消没在目眩神迷的结论中间.......这是一场决斗,两种乐器的决斗,两种思想的决斗. 三 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是以奏鸣曲典型为基础的曲体,所以在贝多芬的四重奏里,可以看到和他在奏鸣曲与交响曲内相同的演变.他的趋向是旋律的强化,发展与形式的自由;且在弦乐器上所能表现的复音配合,更为富丽更为独立.他一共制作十六阕四重奏,但在第十一与第十二阕之间,相隔有十四年之久,一八一○......一八二四.故最后五阕形成了贝多芬作品中一个特殊面目,显示他最后的艺术成就.当第十二阕四重奏问世之时,《D调弥撒曲》与《第九交响曲》都已诞生.他最后几年的生命是孤独.尤其是艺术上的孤独,连亲近的友人都不了解他了......疾病.困穷.烦恼侄子的不长进煎熬他最甚的时代.他慢慢地隐忍下去,一切悲苦深深地沉潜到心灵深处.他在乐艺上表现的,是更为肯定的个性.他更求深入,更爱分析,尽量汲取悲欢的灵泉,打破形式的桎梏.音乐几乎变成歌辞与语言一般,透明地传达着作者内在的情绪,以及起伏微妙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往往只知鉴赏贝多芬的交响曲与奏鸣曲;四重奏的价值,至近数十年方始被人赏识.因为这类纯粹表现内心的乐曲,必须内心生活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能体验;而一般的音乐修养也须到相当的程度方不致在森林中迷路. 作品第一二七号:《降E大调四重奏》(Q Eb)第十二阕.......第一章里的"发展",着重于两个原则:一是纯粹节奏的,一个强毅的节奏与另一个柔和的节奏对比.一是纯粹音阶的.两重节奏从Eb转到明快的G,再转到更加明快的C.以静穆的徐缓的调子出现的Adagio包括六支连续的变奏曲,但即在节奏复杂的部分内,也仍保持默想的气息.奇谲的Scherzo以后的"终局",含有多少大胆的和声,用节略手法的转调.......最美妙的是那些Adagio,包括着Aoppo;Alto;Apressivo.好似一株树上开满着不同的花,各有各的姿态.在那些吟诵体内,时而清明,时而绝望......清明时不失激昂的情调,痛苦时并无疲倦的气色.作者在此的表情,比在钢琴上更自由;一方面传统的形式似乎依然存在,一方面给人的感应又极富于启迪性. 作品第一三○号:《降B大调四重奏》(Q Bb)第十三阕.......第一乐章开始时,两个主题重复演奏了四次,......两个在乐旨与节奏上都相反的主题:主句表现悲哀,副句由第二小提琴演出的表现决心.两者的对白引入奏鸣曲典型的体制.在诙谑的Presto之后,接着一段插曲式的Andante:凄凉的幻梦与温婉的惆怅,轮流控制着局面.此后是一段古老的Menuet,予人以古风与现代风交错的韵味.然后是著名的Cavatinte—Apressivo,为贝多芬流着泪写的:第二小提琴似乎模仿着起伏不已的胸脯,因为它满贮着叹息;继以凄厉的悲歌,不时杂以断续的呼号......受着重创的心灵还想挣扎起来飞向光明.......这一段倘和终局作对比,就愈显得惨恻.......以全体而论,这支四重奏和以前的同样含有繁多的场面,Allegro里某些句子充满着欢乐与生机,Presto富有滑稽意味,Andante笼罩在柔和的微光中,Menuet借用着古德国的民歌的调子,终局则是波希米亚人放肆的欢乐.但对照更强烈,更突兀,而且全部的光线也更神秘. 作品第一三一号:《升C小调四重奏》(Q C# min.)第十四阕.......开始是凄凉的Adagio,用赋格曲写成的,浓烈的哀伤气氛,似乎预告着一篇痛苦的诗歌.瓦格纳认为这段Adagio是音乐上从来未有的最忧郁的篇章.然而此后的Avace却又是典雅又是奔放,尽是出人不意的快乐情调.Andante及变奏曲,则是特别富于抒情的段落,中心感动的,微微有些不安的情绪.此后是Presto,Adagio,Allegro,章节繁多,曲折特甚的终局.......这是一支千绪万端的大曲,轮廓分明的插曲即已有十三四支之多,仿佛作者把手头所有的材料都集合在这里了. 作品第一三二号:《A小调四重奏》(Q A min.)第十五阕.......这是有名的"病愈者的感谢曲".贝多芬在Allegro中先表现痛楚与骚乱,第一小提琴的兴奋,和对位部分的严肃.然后阴沉的天边渐渐透露光明,一段乡村舞曲代替了沉闷的冥想,一个牧童送来柔和的笛声.接着是Ao,四种乐器合唱着感谢神恩的颂歌.贝多芬自以为病愈了.他似乎跪在地下,合着双手.在赤裸的旋律之上(Ante),我们听见从徐缓到急促的言语,赛如大病初愈的人试着软弱的步子,逐渐回复了精力.多兴奋!多快慰!合唱的歌声再起,一次热烈一次.虔诚的情意,预示瓦格纳的《帕西发尔》歌剧.接着是Arcia,激发着青春的冲动.之后是终局.动作活泼,节奏明朗而均衡,但小调的旋律依旧很凄凉.病是痊愈了,创痕未曾忘记.直到旋律转入大调,低音部乐器繁杂的节奏慢慢隐灭之时,贝多芬的精力才重新获得了胜利. 作品第一三五号:《F大调四重奏》(Q F)第十六阕.......这是贝多芬一生最后的作品.未完成的稿本不计在内.第一章Allegretto天真,巧妙,充满着幻想与爱娇,年代久远的海顿似乎复活了一刹那:最后一朵蔷薇,在萎谢之前又开放了一次.Vivace是一篇音响的游戏,一幅纵横无碍的素描.而后是著名的Lento,原稿上注明着"甘美的休息之歌,或和平之歌",这是贝多芬最后的祈祷,最后的颂歌,照赫里欧的说法,是他精神的遗嘱.他那种特有的清明的心境,实在只是平复了的哀痛.单纯而肃穆,虔敬而和平的歌,可是其中仍有些急促的悲叹,最后更高远的和平之歌把它抚慰下去,......而这缕恬静的声音,不久也朦胧入梦了.终局是两个乐句剧烈争执以后的单方面的结论,乐思的奔放,和声的大胆,是这一部分的特色. 四 协奏曲 贝多芬的钢琴与乐队合奏曲共有五支,重要的是第四与第五.提琴与乐队合奏曲共只一阕,在全部作品内不占何等地位,因为国人熟知,故亦选入. 作品第五十八号:《G大调钢琴协奏曲》(Cur P O G)第四协奏曲,一八○六年作.......单纯的主题先由钢琴提出,然后继以乐队的合奏,不独诗意浓郁,抑且气势雄伟,有交响曲之格局."发展"部分由钢琴表现出一组轻盈而大胆的面目,再以飞舞的线条(arabesque)作为结束.......但全曲最精彩的当推短短的Alto,全无技术的炫耀,只有钢琴与乐队剧烈对垒的场面.乐队奏出威严的主题,肯定是强暴的意志;胆怯的琴声,柔弱地,孤独地,用着哀求的口吻对答.对话久久继续,钢琴的呼吁越来越迫切,终于获得了胜利.全场只有它的声音,乐队好似战败的敌人般,只在远方发出隐约叫吼的回声.不久琴声也在悠然神往的和弦中缄默.......此后是终局,热闹的音响中杂有大胆的碎和声(arpeggio). 作品第七十三号:《"帝皇"钢琴协奏曲》(Concerto "Empereur"in Eb)第五协奏曲,一八○九年作."帝皇"二字为后人所加的俗称.......滚滚长流的乐句,像瀑布一般,几乎与全乐队的和弦同时揭露了这件庄严的大作.一连串的碎和音,奔腾而下,停留在A#的转调上.浩荡的气势,雷霆万钧的力量,富丽的抒情成分,灿烂的荣光,把作者当时的勇敢.胸襟.怀抱.骚动,一八○九为拿破仑攻入维也纳之年.全部宣泄了出来.谁听了这雄壮瑰丽的第一章不联想到《第三交响曲》里的crescendo?......由弦乐低低唱起的Adagio,庄严静穆,是一股宗教的情绪.而Adagio与Finale之间的过渡,尤令人惊叹.在终局的Rondo内,豪华与温情,英武与风流,又奇妙地融冶于一炉,完成了这部大曲. 作品第六十一号:《D大调提琴协奏曲》(Cur V O D)第一章Adagio,开首一段柔媚的乐队合奏,令人想起《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开端.两个主题的对比内,一个C#音的出现,在当时曾引起非难.Larghetto的中段一个纯朴的主题唱着一支天真的歌,但奔放的热情不久替它展开了广大的场面,增加了表情的丰满.最后一章Rondo则是欢欣的驰骋,不时杂有柔情的倾诉. 五 交响曲 作品第二十一号:《第一交响曲》(in C)一八○○年作.一八○○年四月二日初次演奏.......年轻的贝多芬在引子里就用了F的不和协弦,与成法背驰.照例这引子是应该肯定本曲的基调的.虽在今日看来,全曲很简单,只有第三章的Menuet及其三重奏部分较为特别;以Avace奏出来的Menuet实际已等于Scherzo.但当时批评界觉得刺耳的,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大为推广.timbale在莫扎特与海顿,只用来产生节奏,贝多芬却用以加强戏剧情调.利用乐器各别的音色而强调它们的对比,可说是从此奠定的基业. 作品第三十六号:《第二交响曲》(in D)一八○一......一八○二年作.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演奏.......制作本曲时,正是贝多芬初次的爱情失败,耳聋的痛苦开始严重地打击他的时候.然而作品的精力充溢饱满,全无颓丧之气.......引子比《第一交响曲》更有气魄:先由低音乐器演出的主题,逐渐上升,过渡到高音乐器,终于田整个乐队合奏.这种一步紧一步的手法,以后在《第九交响曲》的开端里简直达到超人的伟大.......Larghetto显示清明恬静.胸境宽广的意境.Scherzo描写兴奋的对话,一方面是弦乐器,一方面是管乐和敲击乐器.终局与Rondo相仿,但主题之骚乱,情调之激昂,是与通常流畅的Rondo大相径庭的. 作品第五十五号:《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in Eb)一八○三年作.一八○五年四月七日初次演奏.......巨大的迷宫,深密的丛林,剧烈的对照,不但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回想一下海顿和莫扎特罢.亦且是空前绝后的史诗.可是当心啊,初步的听众多容易在无垠的原野中迷路!......控制全局的乐句,实在只是:不问次要的乐句有多少,它的巍峨的影子始终矗立在天空.罗曼.罗兰把它当做一个生灵,一缕思想,一个意志,一种本能.因为我们不能把英雄的故事过于看得现实,这并非叙事或描写的音乐.拿破仑也罢,无名英雄也罢,实际只是一个因子,一个象征.真正的英雄还是贝多芬自己.第一章通篇是他双重灵魂的决斗,经过三大回合第一章内的三大段方始获得一个综合的结论:钟鼓齐鸣,号角长啸,狂热的群众拽着英雄欢呼.然而其间的经过是何等曲折:多少次的颠扑与多少次的奋起.多少次的crescendo!这是浪与浪的冲击,巨人式的战斗!发展部分的庞大,是本曲最显著的特征,而这庞大与繁杂是适应作者当时的内心富藏的.......第二章,英雄死了!然而英雄的气息仍留在送葬者的行列间.谁不记得这幽怨而凄惶的主句: 当它在大调上时,凄凉之中还有清明之气,酷似古希腊的薤露歌.但回到小调上时,变得阴沉,凄厉,激昂,竟是莎士比亚式的悲怆与郁闷了.挽歌又发展成史诗的格局.最后,在pianssimo的结局中,呜咽的葬曲在痛苦的深渊内静默.......Scherzo开始时是远方隐约的波涛似的声音,继而渐渐宏大,继而又由朦胧的号角通常的三重奏部分吹出无限神秘的调子.......终局是以富有舞曲风味的主题作成的变奏曲,仿佛是献给欢乐与自由的.但第一章的主句,英雄,重又露面,而死亡也重现了一次:可是胜利之局已定.剩下的只有光荣的结束了. 作品第六十号:《第四交响曲》(in Bb)一八○六年作.一八○七年三月初次演奏.......是贝多芬和特雷泽.布伦瑞克订婚的一年,诞生了这件可爱的.满是笑意的作品.引子从Bb小调转到大调,遥远的哀伤淡忘了.活泼而有飞纵跳跃之态的主句,由大管(basson).双簧管(hautbois)与长笛(flte)高雅的对白构成的副句,流利自在的"发展",所传达的尽是快乐之情.一阵模糊的鼓声,把开朗的心情微微搅动了一下,但不久又回到主题上来,以强烈的欢乐结束.......至于Adagio的旋律,则是徐缓的,和悦的,好似一叶扁舟在平静的水上滑过.而后是Menuet,保存着古称而加速了节拍.号角与双簧管传达着缥缈的诗意.最后是Aoppo,愉快的情调重复控制全局,好似突然露脸的阳光;强烈的生机与意志,在乐队中间作了最后一次爆发.......在这首热烈的歌曲里,贝多芬泄露了他爱情的欢欣. 作品第六十七号:《第五交响曲》(in C min.)俗称《命运交响曲》一八○七......○八年间作.一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初次演奏.......开首的b是贝多芬特别爱好的乐旨,在《第五奏鸣曲》作品第九号之一,《第三四重奏》作品第十八号之三,《热情奏鸣曲》中,我们都曾见过它的轮廓.他曾对申德勒说:"命运便是这样地来叩门的."命运二字的俗称即渊源于此.它统率着全部乐曲.渺小的人得凭着意志之力和它肉博,......在运命连续呼召之下,回答的永远是幽咽的问号.人挣扎着,抱着一腔的希望和毅力.但运命的口吻愈来愈威严,可怜的造物似乎战败了,只有悲叹之声.......之后,残酷的现实暂时隐灭了一下,Andante从深远的梦境内传来一支和平的旋律.胜利的主题出现了三次.接着是行军的节奏,清楚而又坚定,扫荡了一切矛盾.希望抬头了,屈服的人恢复了自信.然而Scherzo使我们重新下地去面对阴影.运命再现,可是被粗野的舞曲与诙谐的staccati和pizziccati挡住.突然,一片黑暗,惟有隐约的鼓声,乐队延续奏着七度音程的和弦,然后迅速的crescendo唱起凯旋的调子.这时已经到了终局.运命虽再呼喊,Scherzo的主题又出现了一下.不过如恶梦的回忆,片刻即逝.胜利之歌再接再厉地响亮.意志之歌切实宣告了终篇.......在全部交响曲中,这是结构最谨严,部分最均衡,内容最凝炼的一阕.批评家说:"从未有人以这么少的材料表达过这么多的意思." 作品第六十八号:《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in F)一八○七......○八年间作.一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初次演奏.......这阕交响曲是献给自然的.原稿上写着:"纪念乡居生活的田园交响曲,注重情操的表现而非绘画式的描写."由此可见作者在本曲内并不想模仿外界,而是表现一组印象.......第一章Allegro,题为"下乡时快乐的印象".在提琴上奏出的主句,轻快而天真,似乎从斯拉夫民歌上采来的.这个主题的冗长的"发展",始终保持着深邃的平和,恬静的节奏,平衡的转调;全无次要乐曲的羼入.同样的乐旨和面目来回不已.这是一个人面对着一幅固定的图画悠然神往的印象.......第二章Andante,"溪畔小景",中音弦乐,第二小提琴,次高音提琴,两架大提琴.象征着潺的流水,是"逝者如斯,往者如彼,而盈虚者未尝往也"的意境.林间传出夜莺长笛表现.鹌鹑双簧管表现.杜鹃单簧管表现的啼声,合成一组三重奏.......第三章Scherzo,"乡人快乐的宴会".先是三拍子的华尔兹,......乡村舞曲,继以二拍子的粗野的蒲雷舞.法国一种地方舞.突然远处一种隐雷,低音弦乐.一阵静默......几道闪电.小提琴上短短的碎和音.俄而是暴雨和霹雳一齐发作.然后雨散云收,青天随着C大调的上行音阶还有笛音点缀重新显现.......而后是第四章Allegretto,"牧歌,雷雨之后的快慰与感激".......一切重归宁谧:潮湿的草原上发出清香,牧人们歌唱,互相应答,整个乐曲在平和与喜悦的空气中告终.......贝多芬在此忘记了忧患,心上反映着自然界的甘美与闲适,抱着泛神的观念,颂赞着田野和农夫牧子. 作品第九十二号:《第七交响曲》(in A)一八一二年作.一八一三年十二月八日初次演奏.......开首一大段引子,平静的,庄严的,气势是向上的,但是有节度的.多少的和弦似乎推动着作品前进.用长笛奏出的主题,展开了第一乐章的中心:Vivace.活跃的节奏控制着全曲,所有的音域,所有的乐器,都由它来支配.这儿分不出主句或副句;参加着奔腾飞舞的运动的,可说有上百的乐旨,也可说只有一个.......Allegretto却把我们突然带到另一个世界.基本主题和另一个忧郁的主题轮流出现,传出苦痛和失望之情.......然后是第三章,在戏剧化的Scherzo以后,紧接着美妙的三重奏,似乎均衡又恢复了一刹那.终局则是快乐的醉意,急促的节奏,再加一个粗犷的旋律,最后达于crescendo这紧张狂乱的高潮.......这支乐曲的特点是:一些单纯而显著的节奏产生出无数的乐旨;而其兴奋动乱的气氛,恰如瓦格纳所说的,有如"祭献舞神"的乐曲. 作品第九十三号:《第八交响曲》(in F)一八一二年作.一八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初次演奏.......在贝多芬的交响曲内,这是一支小型的作品,宣泄着兴高采烈的心情.短短的Allegro,纯是明快的喜悦.和谐而自在的游戏.......在Scherzo部分,第三章内.作者故意采用过时的Menuet,来表现端庄娴雅的古典美.......到了终局的Avace则通篇充满着笑声与平民的幽默.有人说,是"笑"产生这部作品的.我们在此可发现贝多芬的另一副面目,像儿童一般,他作着音响的游戏. 作品第一二五号:《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Choral S D min.)一八二二......一八二四年间作.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初次演奏.......《第八》之后十一年的作品,贝多芬把他过去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作了一个综合,同时走上了一条新路.......乐曲开始时,A的和音,好似从远方传来的呻吟,也好似从深渊中浮起来的神秘的形象,直到第十七节,才响亮地停留在D小调的基调上.而后是许多次要的乐旨,而后是本章的副句Bb大调......《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各交响曲里的原子,迅速地露了一下脸,回溯着他一生的经历,把贝多芬完全笼盖住的阴影,在作品中间移过.现实的命运重新出现在他脑海里.巨大而阴郁的画面上,只有若干简短的插曲映入些微光明.......第二章Mvace,实在便是Scherzo.句读分明的节奏,在《弥撒曲》和《菲岱里奥序曲》内都曾应用过,表示欢畅的喜悦.在中段,单簧管与双簧管引进一支细腻的牧歌,慢慢地传递给整个的乐队,使全章都蒙上明亮的色彩.......第三章Adagio似乎使心灵远离了一下现实.短短的引子只是一个梦.接着便是庄严的旋律,虔诚的祷告逐渐感染了热诚与平和的情调.另一旋律又出现了,凄凉的,惆怅的.然后远处吹起号角,令你想起人生的战斗.可是热诚与平和未曾消灭,最后几节的pianissimo把我们留在甘美的凝想中.......但幻梦终于像水泡似的隐灭了,终局最初七节的Presto又卷起激情与冲突的漩涡.全曲的原素一个一个再现,全溶解在此最后一章内.先是第一章的神秘的影子,继而是Scherzo的主题,Adagio的乐旨,但都被doublebasse上吟诵体的问句阻住去路.从此起,贝多芬在调整你的情绪,准备接受随后的合唱了.大提琴为首,渐渐领着全乐队唱起美妙的精纯的乐句,铺陈了很久;于是犷野的引子又领出那句吟诵体,但如今非复最低音提琴,而是男中音的歌唱了:"噢,朋友,毋须这些声音,且来听更美更愉快的歌声."这是贝多芬自作的歌词,不在席勒原作之内.......接着,乐队与合唱同时唱起《欢乐颂》的"欢乐,神明的美丽的火花,天国的女儿......"......每节诗在合唱之前,先由乐队传出诗的意境.合唱是由四个独唱员和四部男女合唱组成的.欢乐的节会由远而近,然后大众唱着;"拥抱啊,千千万万的生灵......"当乐曲终了之时,乐器的演奏者和歌唱员赛似两条巨大的河流,汇合成一片音响的海.......在贝多芬的意念中,欢乐是神明在人间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习俗和刀剑分隔的人群重行结合.它的口号是友谊与博爱.它的象征是酒,是予人精力的旨酒.由于欢乐,我们方始成为不朽.所以要对天上的神明致敬,对使我们入于更苦之域的痛苦致敬.在分裂的世界之上,......一个以爱为本的神.在分裂的人群之中,欢乐是惟一的现实.爱与欢乐合为一体.这是柏拉图式的又是基督教式的爱.......除此以外,席勒的《欢乐颂》,在十九世纪初期对青年界有着特殊的影响.贝多芬属意于此诗篇,前后共有二十年之久.第一是诗中的民主与共和色彩在德国自由思想者的心目中,无殊《马赛曲》之于法国人.无疑的,这也是贝多芬的感应之一.其次,席勒诗中颂扬着欢乐,友爱,夫妇之爱,都是贝多芬一生渴望而未能实现的,所以尤有共鸣作用.......最后,我们更当注意,贝多芬在此把字句放在次要地位;他的用意是要使器乐和人声打成一片,......而这人声既是他的,又是我们大众的,......使音乐从此和我们的心融和为一,好似血肉一般不可分离. 六 宗教音乐 作品第一二三号:《D调弥撒曲》(Missa S D)......这件作品始于一八一七,成于一八二三.当初是为奥皇太子鲁道夫兼任大主教的典礼写的,结果非但失去了时效,作品的重要也远远地超过了酬应的性质.贝多芬自己说这是他一生最完满的作品.......以他的宗教观而论,虽然生长在基督旧教的家庭里,他的信念可不完全合于基督教义.他心目之中的上帝是富有人间气息的.他相信精神不死须要凭着战斗.受苦与创造,和纯以皈依.服从.忏悔为主的基督教哲学相去甚远.在这一点上他与米开朗琪罗有些相似.他把人间与教会的篱垣撤去了,他要证明"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与哲学更高的启示".在写作这件作品时,他又说:"从我的心里流出来,流到大众的心里." 全曲依照弥撒祭曲礼的程序,按弥撒祭歌唱的词句,皆有经文......拉丁文的......规定,任何人不能更易一字,各段文字大同小异,而节目繁多,谱为音乐时部门尤为庞杂.凡不解经典及不知典礼的人较难领会.分成五大颂曲:(一)吾主怜我(Kyrie);(二)荣耀归主(Gloria);(三)我信我主(Credo);(四)圣哉圣哉(Sanctus);(五)神之羔羊(Agnus Dei).全曲以四部独唱与管弦乐队及大风琴演出乐队的构成如下:2 fltes;2 hautbois;2 clarinettes;2 bassons;1 contrebasse;4 cors(horns);2 trompettes;2 trombones;timbale外加弦乐五重奏,人数之少非今人想像所及.......第一部以热诚的祈祷开始,继以Andante奏出"怜我怜我"的悲叹之声,对基督的呼吁,在各部合唱上轮流唱出.五大部每部皆如奏鸣曲式分成数章,兹不详解.......第二部表示人类俯伏卑恭,颂赞上帝,歌颂主荣,感谢恩赐.......第三部,贝多芬流露出独有的口吻了.开始时的庄严巨大的主题,表现他坚决的信心.结实的节奏,特殊的色彩,trompette的运用,作者把全部乐器的机能用来证实他的意念.他的神是胜利的英雄,是半世纪后尼采所宣扬的"力"的神.贝多芬在耶稣的苦难上发现了他自身的苦难.在受难.下葬等壮烈悲哀的曲调以后,接着是复活的呼声,英雄的神明胜利了!......第四部,贝多芬参见了神明,从天国回到人间,散布一片温柔的情绪.然后如《第九交响曲》一般,是欢乐与轻快的爆发.紧接着祈祷,苍茫的,神秘的.虔诚的信徒匍匐着,已经蒙到主的眷顾.......第五部,他又代表着遭劫的人类祈求着"神之羔羊",祈求"内的和平与外的和平",像他自己所说. 七 其 他 作品第一三八号之三:《雷奥诺序曲第三》(O Leonore No.3)贝多芬完全的歌剧只此一出.但从一八○三起到他死为止,二十四年间他一直断断续续地为这件作品花费着心血.一八○五年十一月初次在维也纳上演时,剧名叫做《菲岱里奥》,演出的结果很坏.一八○六年三月,经过修改后,换了《雷奥诺》的名字再度出演,仍未获得成功.一八一四年五月,又经一次大修改,仍用《菲岱里奥》之名上演.从此,本剧才算正式被列入剧院的戏目里.但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前数星期,还对朋友说他有一部《菲岱里奥》的手稿压在纸堆下.可知他在一八一四以后仍在修改.现存的《菲岱里奥》,共只二幕,为一八一四年稿本,目前戏院已不常贴演.在音乐会中不时可以听到的,只是片段的歌唱.至今仍为世人熟知的,乃是它的序曲.......因为名字屡次更易,故序曲与歌剧之名今日已不统一.普通于序曲多称《雷奥诺》,于歌剧多称《菲岱里奥》;但亦不一定如此.再本剧序曲共有四支,以后贝多芬每改一次,即另作一次序曲.至今最著名的为第三序曲.脚本出于一极平庸的作家,贝多芬所根据的乃是原作的德译本.事述西班牙人弗洛雷斯当向法官唐.法尔南控告毕萨尔之罪,而反被诬陷,蒙冤下狱.弗妻雷奥诺化名菲岱里奥西班牙文,意为忠贞入狱救援,终获释放.故此剧初演时,戏名下另加小标题:"一名夫妇之爱".......序曲开始时(Adagio),为弗洛雷斯当忧伤的怨叹.继而引入Allegro.在trompette宣告释放的信号法官登场一场之后,雷奥诺与弗洛雷斯当先后表示希望.感激.快慰等各阶段的情绪.结束一节,尤暗示全剧明快的空气. 在贝多芬之前,格鲁克与莫扎特,固已在序曲与歌剧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但把戏剧的性格,发展的路线归纳起来,而把序曲构成交响曲式的作品,确从《雷奥诺》开始.以后韦伯.舒曼.瓦格纳等在歌剧方面,李斯特在交响诗方面,皆受到极大的影响,称《雷奥诺》为"近世抒情剧之父".它在乐剧史上的重要,正不下于《第五交响曲》之于交响乐史. 附录: (一)贝多芬另有两支迄今知名的序曲:一是《科里奥兰序曲》(O Coriolan),作品第六十二号.根据莎士比亚的本事,述一罗马英雄名科里奥兰者,因不得民众欢心,愤而率领异族攻略罗马,及抵城下,母妻遮道泣谏,卒以罢兵.把两个主题作成强有力的对比:一方面是母亲的哀求,一方面是儿子的固执.同时描写这顽强的英雄在内心里的争斗.......另一支是《哀格蒙特序曲》(Ouverture d,Egmont),作品第八十五号.根据歌德的悲剧,述十六世纪荷兰贵族哀格蒙特伯爵,领导民众反抗西班牙统治之史实.描写一个英雄与一个民族为自由而争战,而高歌胜利. (二)在贝多芬所作的声乐内,当以歌(Lied)为最著名.如《悲哀的快感》,传达亲切深刻的诗意;如《吻》充满着幽默;如《鹌鹑之歌》,纯是写景之作.......至于《弥侬》歌德原作的热烈的情调,尤与诗人原作吻合.此外尚有《致久别的爱人》,作品第九十八号.四部合唱的《挽歌》,作品第一一八号.与以歌德的诗谱成的《平静的海》与《快乐的旅行》等,均为知名之作. 一九四三年作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