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李沫思在英语角成长了三四年的时间,而这段经历却对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母亲说:“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对未来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以至于后来很多成功的选择都受益于此。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知道不好意思了,大人再怎么盲目地表扬,她也不相信了。”那一阶段的英语训练不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发了沫思的语言天赋,而且内容新颖的外文教材也丰富了她的知识结构,使沫思很早就接触了西方文化。李沫思曾经说过,别人认识世界的顺序是:父母、家、沈阳、辽宁……,而我认识世界的顺序是:地球、国家、中国、辽宁、沈阳、我的家、我……。据母亲讲,李沫思小学开始学习“新概念”教材,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孩子已经学完了第三册,并能把“新概念”第二册全都背下来,“我觉得这个教材对她影响特别大,主要是观念上的影响”。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3)在学龄前阶段,沫思的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到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英语就比较成熟了。在小学,李沫思一直是学生干部,同时还是学校英语广播站节目的设计者和广播员。1998年11月,她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参加了沈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沈阳市第三届外语大赛”中学组的比赛,虽然大赛组委会只设置了成人、专业、业余、中学几个组别,但鉴于这个小姑娘的执着,组委会还是决定让李沫思参赛。谁知她居然一路杀进决赛,最后得到了一个特别奖,成为颁奖晚会的四名主持人之一,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录像资料,那么小的沫思拿着硕大的麦克风站在舞台中央。除了做主持人,她还在颁奖晚会上主演了英语短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并受到了市领导的亲切接见。母亲说:“我觉得沫思能有今天,跟英语结缘是很重要的。”外语使李沫思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来自各方面的赞扬也使她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并把这种自信迁移到此后其他科目的学习上。 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进入小学阶段,李沫思对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对她来说,主动学习已经没有问题。这时,父母则把家庭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知识丰富的李沫思,是一个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孩子,做数学题总想比别人多一种解法,写作文也总希望标新立异,但在应试考试中,这样做往往会碰壁。一次,语文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目光,“比如妈妈的目光、老师的目光”。也许是没有认真审题,李沫思想起了小的时候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惊险动物故事》,里面的一篇文章叫“第七条猎狗”,加上自己平时对狗的观察,她写了一篇名为“狗妈妈的目光”的作文,“然后就把小狗受到侵害时狗妈妈的目光和她对狗的想像都弄到一起去了,写得特别有想像力,形象生动而且感人”。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再好的文章,一旦跑题也不会拿到分数,于是,满分45分的作文,李沫思只得到了5分的感情分。作文上的失利使沫思的考试排名落到令她难过的地步,这让成绩一向优异的她难以接受,女儿回到家里向母亲求助,“我当时也没太注意,只是告诉她,是你跑题了。”母亲回忆说。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李沫思写的竟然是各种动物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一场星球大战,写得十分热闹,虽然有些不太规范,但却充满了想像力和创造力。结果可想而知,老师仍然只给了5分的感情分。这次,母亲认真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如果我打击她一下,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也许从此就泯灭了,但是我要是鼓励她一下,她总不得分将来怎么考试呢?”后来,母亲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在她的面前表现出惊喜、佩服,赞扬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告诉她,平时不重要的考试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写,不要在意分数,抓住机会多练,重要的考试要严格按要求写,保守点,能得分就行。”母亲给女儿支的招儿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策略有些抵触,但在她看来,沫思的这种想像力和创造力是难能可贵的,应该得到保护。“所以,沫思做任何事情,包括在学校组织班会,她觉得跟别人做得一样没意思,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跟别人不一样。”母亲说,女儿什么都想发明,是一个颇具创造性思维的姑娘。李沫思的这种创造性常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游泳时,她觉得游泳镜太卡眼眶,容易出黑眼圈,就想发明一种无框的游泳镜。还有一次,她跟老外一起到孤儿院做义工,给婴儿洗澡,她跟我说,给孩子洗澡特别费劲,就想发明一种有松软支架的婴儿专用洗澡盆。”思维活跃的李沫思总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她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微型可调静音耳塞,“在上自习或者坐火车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话,自己要看书需要安静的时候就可以用。但她说其实一点动静没有也挺可怕的,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可调的”。通过向专业人士求教和多次研究实验,这种静音耳塞终于试制成功,在父母的鼓励下,2004年李沫思将这项发明成功申请了专利。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4) 个性女孩——走自己的路在本书所写的十二名学生当中,李沫思无疑是最具个性的一个,正像母亲说的那样:“沫思这个孩子的特点就是喜欢自由发展,不喜欢受限制,别人曾经这样说过。沫思想做什么不是我能左右的,个性特别强,她总是争取去说服别人,你却很难说服她。”在母亲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是女儿在他们的逼迫下不情愿而做的。“我们从来没拿沫思当小孩,至少没让她感觉到,这增加了她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悖,我们甚至受到周围亲戚的批评。”有时为了在某件事上达成共识,一家三口要去咖啡厅认真讨论,在沫思看来,这样比较正式和平等。兴趣广泛的李沫思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母亲回忆说:“沫思接触外国文化特别多,当时她在看李安拍的影片《断背山》,我问她‘看什么呢’,她说‘看《断背山》’,我问她‘什么内容的’,她说‘两个男人的故事’,我觉得她的意思就是‘怎么样,不能看么’。”于是母女俩就围绕同性恋问题展开了辩论,李沫思认为爱存在于各种形式及不同的对象之间,只要真诚就合理,同性恋不应该受到歧视,母亲对女儿的说法感到震惊,然后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坚持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性选择,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无法说服谁。母亲说:“沫思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意让别人来干涉自己,她总有自己的想法。”李沫思的个性和成熟还体现在她在很多事情上的执着。她曾经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过信。那是李沫思上高中时候的事,“她说现在有很多节日,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应该有一个互联网日”。有了这个想法,李沫思开始广泛查阅资料,最终选定了两个日子作为“世界互联网日”,并且写信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期间,沫思还曾经把写好的英文信件拿给外籍教师帮忙修改,但是信件发出去多日还没有回音,她于是又在网上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了一封信:我曾经请某某人帮忙修改,如果有类似的申报,这个版权应该是属于我的。“这孩子真是很有个性,她居然还能想到著作权。而且我觉得沫思这点比较好,一件事如果万一能行她就会去努力。”母亲这样评价女儿。虽然母亲说,她觉得女儿的想法比较幼稚,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目前的“世界互联网日”(OneWebDay)创始于2006年9月22日,由纽约Cardozo法学院的副教授Susan Crawford成立,并且得到了包括互联网创始人Tim Berners-Lee爵士,以及Craigslist创始人Craig Newmark等重量级人物的认可,距今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而此前,李沫思就已经给联合国写信提出了这一建议。虽然,这个普通中学生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联合国的回复,但我们仍然会记得她为“世界互联网日”的设立所做出的努力。 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青春期是一个隐藏着诸多问题的特殊时期,孩子们经历着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萌动和蜕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青春期的困惑和问题越来越多,早年间那种粗放式的青春期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这又为家长和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沫思的母亲对此的回答是:让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2000年,李沫思以排名全校第二、班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班。“中学阶段,是孩子的青春期,对于沫思这种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关心社会问题的孩子来说,这期间的反应会很明显。”母亲清楚地知道女儿的优秀不是一成不变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她是否能够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呢?“沫思小时候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才,但是到初中以后,我感觉到她肯定要面临挑战,虽然沫思一直很出色,但优秀的孩子汇聚在一起,其中肯定不乏更出色者。”不久,母亲的担忧得到了验证,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5)“当时沫思的成绩到第五名的时候她就受不了了,其实第五名也不错,但她就说自己笨了,不是天才了。”上中学以前,李沫思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小学时侯的课程对沫思来说非常轻松,她原来以为自己不学也一样厉害”,但是,升入这所重点中学之后,在人才济济的日语班中,不付出一定的辛苦,要保持优异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对沫思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母亲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种教育观点叫‘十名效应’,就是说学习成绩在十名左右的孩子将来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实际上,这只是母亲的劝慰之词,但却着实解开了女儿的心结。“后来沫思的问题解决了,不那么咬尖儿了,但别的兴趣全上来了”,母亲问女儿:“你不想当第一名了?”女儿回答:“不是你告诉我的么,十名效应。”实际上,母亲早就意识到,沫思同其他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一样,都要经过青春期而成长起来,在这一点上她也早有准备。从辽宁中医学院本科毕业之后,在李沫思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母亲完成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的课程;在沫思初中阶段,她又参加了中国医科大学组织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后来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我的兴趣实际上也很广泛,但喜欢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要跟上沫思成长的步伐。”母亲说。有这样一个极富个性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女儿,母亲的智慧也受到了考验。“我跟沫思也是斗志斗勇,她喜欢看电影大片,新出的片子她必须看,这也真耽误学习。我不让她看,她说‘你不让我看,我也学不进去,还不如让我看呢’。”后来,母亲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年春节放假,我就跟她去租片,看大片,她挺高兴的。我们租了很多回来,看了一天一宿,看得头晕眼花,十分难受,她也受不了了。我跟沫思说:‘看啊,怎么不看了呢?’沫思说:‘不看了,不看了,妈你太阴险了。’从那以后她就不怎么看了。” 老师,跟孩子一起成长其实,在青春期这个过程当中,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的,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老师。“沫思初中时候的班主任陆远老师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陆远特别了解沫思,了解她的性格,总是把最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沫思,也把很多锻炼的机会给了沫思,沫思最佩服陆老师。”母亲说。春节假期,我们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陆远老师,对于她,也许这样的形容词最为恰当:热情、智慧。提起李沫思,陆老师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个孩子比同龄孩子成熟,个性很强,青春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初三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每年一次的分流考试,这是育才学校的“老规矩”,通过分流考试的学生可以直升本校高中部,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则要参加中考重新选择高中。正是在这个时候,李沫思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出现了波动,“就是因为她懂的事太多,经常能看到成人社会的问题,她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陆老师说。父母也为女儿担心,入学成绩班级第一的李沫思,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握不好自己被分流出去,那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这段时间,沫思的父母经常跟陆老师就女儿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沟通。陆远一边与家长沟通,一边寻找机会跟沫思交流。一次课间休息,陆老师假装四处巡视,走到李沫思旁边,见她正在看一本外语书,陆老师感觉机会来了。“干啥呢,哥们儿,又学英语呢,你想上哪呀,想上‘哈佛’呀?”“那倒不是。”沫思皱皱眉头。“光学英语,你分流考试怎么办?”“大不了交钱么!”谈话的思路顺着陆远设计好的方向发展,“行,交多少钱呀?你要是总分不够,交多少钱人家都不要你。就算你总分够了,哪科小分差了不也得交钱么。钱是好说,你妈也有,但是我把丑话先说到前头,陆老师经过这么多年的分流考试,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如果交钱的话,第一个不平衡的就是你李沫思。”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6)谁知道李沫思并没有“服软”,“那有啥不平衡的?”“你入学成绩是班级第一,你的学号是第一呀,你要是因为成绩不好交了钱,憋气都憋死了。而且不差太多,就差0.1分,你面子多大呀,第一名进来的最后还得交钱,不用别人说,你自己憋气不?”“老师,能吗?”沫思开始不那么固执了。“你先把英语放一放,这科你就是不看也差不了,语文、日语也都是你的强项,你不就是差在化学上么,现在离分流考试还有好几个月,你就使劲学,白天没时间晚上学,我不信就凭你那小样拼两个月拼不上来。还交钱?陆老师跟你丢不起这人,把入学第一名的选手培养成这样,靠交钱才能留下,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是陆老师教育的失败。”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个性很强的李沫思遇到了柔中带刚的陆老师,心结终于打开了。从那以后,李沫思的心态平和了下来,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最后顺利通过了分流考试,获得直升“育才”高中部的资格。“我总觉得孩子有孩子的苦衷,在‘育才’分流考试的压力之下,再加上她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遇到一些冲击,这时候班主任能起到家长起不到的作用。”从教多年,陆远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学生,也见证了孩子们在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压力和挫折都会有各自的表现,李沫思只是其中的一种。” 跟女儿一起学习心理学母亲知道,对沫思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孩子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恐怕解决不了问题,从事心理咨询的母亲经常把有关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案例讲给沫思听,潜移默化地使女儿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兴趣。李沫思经常能听到母亲在接听心理咨询电话,亲眼看到母亲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中学生摆脱青春期的心理困惑。有时学习累了,顺手翻翻放在母亲案头的心理学书籍,李沫思产生了学习心理学的愿望。这正中了母亲的下怀。但是,当时沫思已经升入“育才”高中,过上了寄宿制的生活,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如何才能保证系统、不间断地学习心理学课程呢?这也难不倒聪明的母亲,她同时准备了两套心理学、心理咨询方面的书,自己和女儿一人一套,并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给女儿讲课,周一孩子可以把书带到学校自学,周三母亲再利用休息时间赶到学校门口,跟沫思一起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共同讨论,之后布置下次课的内容,让女儿先在学校预习,星期六回家再上课。“高中学习也很紧张,我会给沫思留学习任务,她可能草草看两眼,然后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一起讨论再学一遍。后来她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就这样一起学习了两本非常重要的书。”在心理学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实践。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接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例:一个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的女孩,家长几次来访,都解决不了问题,“其实做心理咨询孩子不来一点用都没有,只跟家长说不行,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来。”这时候,母亲想到了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我想起一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没有把目光集中在沫思身上,而是把沫思拽出来和我一起从事这项工作,表达爱心,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于是,母亲向心理咨询公司推荐了沫思,建议让女儿跟这个孩子接触,而此时的李沫思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孩子当时正上初中,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强的那种,把很多社会问题看得非常黑暗,“那个孩子极具天赋,我接触过好多孩子,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她看过很多文学作品,非常想写书,沫思当时也有写书的想法——沫思的想法一直很多——但她一直没写。于是就帮她们俩联系,给她们一个见面的机会。”俩人见面后,李沫思尝试着运用母亲教她的一些心理咨询技巧——建立共情、换位思考、倾听——跟对方沟通,最终取得了对方的信任,那个孩子把所有不让别人看的日记都拿给李沫思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小女孩终于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扭转了极端的情绪。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7)通过这件事,李沫思了解到,有很多人跟她存在同样的困惑。同时,也使她对心理咨询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没人替我们成长”通过参与个案咨询,李沫思对心理咨询工作产生了兴趣,“她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移过性的,是自然现象,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如果在这段时期受到某种伤害,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此后的成长。”她还发现很多问题是出现在家长身上的,但家长本身并不知道,孩子也往往因为缺乏跟父母的沟通而引发某些心理问题。听到、看到的案例多了,沫思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她跟母亲商量,想收集一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请心理咨询师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案例进行点评。这自然得到了母亲的支持,“然后沫思就开始收集,包括她接触的一些好朋友,她们高中生晚上一闭灯全讲爸爸妈妈,家长一般都不知道。”与此同时,李沫思还利用网络征集案例:“请你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件,倾吐因他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烦恼,我要以不记名的方式编写出来告知天下父母。”沫思的呼吁得到了网友们积极的回应。案例征集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从众多案例中挑选了4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整理,以孩子写给父母的信件的方式出现。随着案例收集整理工作的进行,沫思的心情由兴奋变成沉重,“当我展开一封封信件时,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里,有的是三言两语,有的是长长的故事,有的是大声呼喊,有的是胆怯地诉说。每每看完一篇,我的心里就会产生隐隐的疼痛,我的眼里时常会噙着泪水,有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伏案而泣,到完成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时,我已经遍体鳞伤。”在书的开篇,李沫思这样写道:“她写完了以后,我和几个心理咨询师把信拿来,看这里反映了什么问题,青春期的什么问题,然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在点评案例的过程中,母亲看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让她更加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当所有的写作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为自己的心血之作取了一个酝酿已久的名字:《没人替我们成长》。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宝坤教授是这本书的序作者,当沫思拿着厚厚的书稿找到她时,她被书的名字深深打动了,“独立、自信、深刻而坦率,确实是孩子真实的声音。仔细想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都不可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无论我们的愿望多美好,期望多高,理性多伟大,路,还是要靠孩子们自己去行走。”“独立、自信、坦率”,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写照。就这样,一本《没人替我们成长》出版了,用母亲的话说:“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案例中所涉及的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及心理咨询师的点评,使沫思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之间,她所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每个有活力的孩子都曾经梦想成为伟大的人物,李沫思也不例外,她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伟大的外交家,做世界公民。与很多人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影响着李沫思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选择。刚刚考入东北育才学校的时候,学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决定哪些学生去日语特长班。日语特长班,顾名思义,就是把日语当作特长来学习,而其他科目仍然与其他班级相同并保持一样的进度。日语班学生的负担很重,而且进入日语特长班往往意味着要去日本留学而不能参加国内高考。考虑到学业的负担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些家长都想为孩子转班。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沫思报英语特长班,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英语,有利于将来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李沫思却坚持报日语特长班,她认为自己各方面基础比较好,有精力再学一门外语,一来能够向外交家的条件靠拢,二来增加了自己将来去名校留学的砝码。事实证明李沫思的选择是很有前瞻性的,此后她被耶鲁大学录取,也与她能够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8)广泛的涉猎和外语的学习,拓宽了李沫思的视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象征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视中轰然倒塌。当时正读初中的李沫思和同学们一起,通过电视看到了那如好莱坞大片一般戏剧性的一幕,很多孩子发出兴奋的尖叫和呼喊,而她却悄悄地走出了教室,来到美国外教的办公室里,对外教说:“我对美国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感到非常难过。”听到沫思的话,美国老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她说,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安全感。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初中时代的李沫思能做出这样的反应,说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2003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年级学生王丹叶被耶鲁大学录取,虽然别人并没很在意,但李沫思却记在了心上,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她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将来一定要上“耶鲁”。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日语特长班的学生可以选择转到高考班,参加国内高考,李沫思面临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是考国内名牌大学还是申请国外名校,究竟哪一条路更适合自己?母亲和女儿一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沫思爱好广泛,想像力强,有创新意识,语言能力强,有好的组织能力。国内名校录取以一张考卷定终身,沫思的优势无法完全体现出来。而美国大学的录取,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素质,大学鼓励个性发展,录取考虑班级的多样性,专业的选择是在选修多门课程之后,与指导教师商议决定”,这对于兴趣广泛、喜欢自由发展的李沫思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的。经过认真的考虑,李沫思决定留在日语班,申请国外大学。但是,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四年一百多万人民币的学习费用家里是很难承受的,要想出国读书,李沫思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决定也许是孤注一掷的,但“耶鲁”是她的梦想,只要有希望,她就愿意去尝试。 备考国外大学的那段日子目标确定之后,李沫思开始为自己制定计划并按步骤实施:上网查阅或邮寄资料,了解美国名校的录取要求及各个大学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准备标准化考试;创造机会和条件表现自己,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准备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母亲说:“那一年是沫思进步最快的一年,是清点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一年。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当然要自觉地付出辛苦和努力。”在学校,李沫思抓住一切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2004年6月“中美高中生经济论坛”在育才学校召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李沫思以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欢迎会上致欢迎词,并在经济论坛上做重要发言,还主持了文艺晚会并表演了长笛演奏。让母亲感到欣慰的是,在学习方面,女儿没用她操多少心,沫思总是能够为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并始终保持着奋斗的热情。在日记中,李沫思曾经这样写道:“学习必须有目标,抱着奋斗目标去学习和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地学习,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而这个目标需要自己不断设计、规划与调整。要在头脑中看到一个形象,看到理想中成功的自我,然后再拟定步骤去实现。梦想在没有化成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之前是比较模糊的,不稳定的,容易被别的事物诱惑而走弯路。只有将梦想的大目标化成人生一个个具体明确的小目标,走向成功才有基础。”为了目标的实现,李沫思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高中过上寄宿生活后,学校每晚准时熄灯,而她却还要到厕所外,借着灯光学习到午夜,高中三年几乎天天如此。作为学校社团部的副部长和外语学会的发起人,学生会工作占用了李沫思的一些精力,“但白天因为工作占用了多少学习时间,晚上她就要用相应的时间补回来”。特别是明确了报考国外大学的目标之后,李沫思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名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未刊文章中,沫思的母亲这样写道:“除了正常的校内学习,沫思还要准备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于要用英文答所有科目,这对她的英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她还要自学中国高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她有个学习计划本,每天都有计划,完成后就在后面打个挑,没完成无论多晚都不睡觉。每天完成后,她都要在后面写上‘我绝不放弃,我肯定能上耶鲁’这句话,以此为自己打气。李沫思说,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使自己精力充沛,心胸也变得开阔了。”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9)“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沫思终于以托福667分、SATⅠ2160分, SATⅡ2400分的优异成绩回报了自己多年的辛劳和努力。 申请“耶鲁”的前前后后在托福和SAT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分数之后,高三上学期,李沫思进入了国外大学的申请阶段。在一次采访中,李沫思说:“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university和college各自的前50名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喜欢的人才类型也不同。有的注重标准化成绩,有的注重社会活动,有的注重家庭背景和国际背景,在对自己的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和对美国大学进行认真地研究后,我觉得我的情况更适合耶鲁。”(“耶鲁之约”——《东北育才报》第19期 第四版)申请美国大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前申请(Early Action),要求在11月1日前提交申请,12月中旬出最终结果,但只可以申请一所学校,一旦被录取,就不能再选择其他学校,比较有挑战性;另一种是正常的申请(Regular),一般在1月份提交申请,3月末4月初的时候会得到通知,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成功的几率较高。李沫思选择了提前申请,母亲说:“提前申请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如果选择一所有把握的,后面的10所就不用申请了。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说,越是好学校就越没有把握,当时沫思要是选择一个比‘耶鲁’排名靠后一点的学校就非常有把握,但是她一心想去‘耶鲁’。”然而,就在李沫思决定提前申请耶鲁大学的时候,一件对申请非常不利的事发生了。由于耶鲁大学撤消了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的奖学金,300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体向校方提出抗议。得知这一消息,母亲非常忧虑,“当时我觉得对申请不利,这件事也许会让考官在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产生顾虑,而且被撤消奖学金的是个女学生,沫思也是个女学生,美国人做事确实既公平又很情绪化,怎么办呢?”面对母亲的忧虑,李沫思坚定地说:“妈,这是我的一个梦,申请了还有机会,要是不申请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李沫思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希望还在,她就会全力以赴。申请提交之后不久,李沫思就收到了耶鲁大学的面试通知。与很多大学不同,面试在耶鲁大学录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李沫思说:“通过面试,面试官会判断出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价值观、责任感、自信心等等,所问的问题不仅与申请者自身的材料有关,而且会问到学生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观点。”(“耶鲁之约”——《东北育才报》第19期 第四版)之前,对心理学早有涉猎的李沫思也曾经研究过心理学在面试当中的运用。首先,不能让面试官占据主动地位,应该争取引导面试的进程向自己所了解的领域发展;同时,要主动向考官提问,力争掌握面试的主导权。在面试的过程中,李沫思向面试官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比如学生会的工作、中美高中生经济论坛、中美高中生寻根之旅夏令营、参加社会的心理咨询活动、红十字会的义工活动以及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等等。同时,根据申请材料中所提到的问题,李沫思向面试官主动介绍了自己的那本书《没人替我们成长》,面试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2小时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段时间看似漫长,然而对于李沫思来说,她在中学六年来的努力、成长和所受到的教育都凝聚在这短短的2小时45分钟里,要想尽述那段历程,这点时间远远不够。那次面试,李沫思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试官称赞她是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applicants(最具竞争力的申请者之一)。在母校组织的一次经验交流会上,李沫思说:“面试不是临时能准备的,大家应该从现在开始着重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临场表现出来的气质。”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10) 既想达到顶峰,又不舍弃一路上的风景2005年12月16日,李沫思收到了来自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460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喜讯传来,来自媒体的采访预约接踵而至,但是,除了母校的要求外,其他的都被李沫思婉言谢绝了。她说:“坦率地说,我是个优秀的学生,但和我一样优秀的学生很多很多,只是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同,我选择了也选对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我很幸运,我的付出得到了最丰盛的回报。我只是个中学生,跟其他中学生一样,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现在还谈不到什么成就,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进行采访的时候,李沫思已经在“耶鲁”求学将近半年的时间,对于她来说,那里的生活紧张而没有压力,“她每天干不完自己喜欢干的事,”提起女儿的近况,母亲欣喜万分,“沫思现在如鱼得水,很快就融入了国际学生中,实际上凡是能考出去的人外语应该都不错,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一些活跃的场合总能看到沫思的身影。”在学业方面,李沫思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中国学生都选择数学、经济作为自己的专业,其实沫思也很喜欢数学、经济,但是她说:‘在‘耶鲁’的舞台上,如果只盯着数学和经济,就浪费了‘耶鲁’的资源,除了数学、经济之外,‘耶鲁’还有全世界最好的专业和最好的资源,我一定要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有同学对沫思说:“真羡慕你,什么也没耽误,该学的学了,该做的做了,该玩的玩了。”母亲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既想达到顶峰,又不舍弃一路上的风景。”女儿出国了,同时也带走了那些充满了争吵或是欢笑的日子,家里似乎安静了许多。夫妻俩时常感觉有些失落,他们偶尔会重复做一些女儿做过的事情,比如一起去看电影,去咖啡屋聊天,翻看女儿案头的时尚杂志。“以前我们反对她做的事情,现在我们都做,因为当时怕她耽误时间啊。沫思的《时尚杂志》、《中国电影》什么的,她走了之后我就挨个看,我觉着看这东西确实挺有意思。”李沫思曾经对母亲说:“妈妈,你要习惯你的失落。”既然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就应该承受由此而来的失落;既然对未来有所期许,就应该忍受独自行走的孤寂。李沫思和她的父母仍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一条他人无法复制的个性化之路。 李沫思为母校师生所做的报告(节选)一、先和大家说说如何学好一门外语,再和大家谈谈如何学好两门外语。学习外语我们需要有决心、毅力和刻苦的精神,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学好,充满信心。1.外语学习有三个原则:①英语需要毅力,需要高频度的复习和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外语不可以有间断,每天每门外语至少要学习一小时,如果制定的目标比别人高,那你就要付出更多。②学习外语,应该避免中文思维的干扰,最好达到语言与思维亲密无间的境界,做到听其声而知其意,看其形而知其意。③学习外语,要积极为自己营造语言环境。大家在育才还是很幸运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外语学习机会,有外籍教师和高水平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加强与外教的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另外,我们可以多听英语广播,看英文电影、日剧。2.下面我们来详细谈谈阅读、听力、词汇、语法:(1)阅读:在初中一定要注重对外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先来谈谈阅读材料的选择:①阅读材料的选择不要过难。②不要选择哲理性过强的材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来阅读,把自己的兴趣点与外语学习结合起来,从这一点来突破,提高自己的外语学习能力。③培养猜测词汇的能力,在阅读中遇到生词不要立刻去查字典,而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习惯。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11)④准备一个记录本,摘录阅读中好的句型和意群,对写作和记忆生词很有好处。⑤阅读时间的选择,尽量用课外的时间来阅读。⑥阅读材料一定要选择现代的文章,感受外国的文化。(2)听力:分精听和泛听两种,两种都很重要。精听要做到听力材料里的每一个词都要听得清清楚楚。不一定每天都能做到精听,但至少每周都要听。我推荐的精听材料是:《英语初级听力》、《step by step》。泛听要每天都听,可以听一些英语的电影原声对白。(3)词汇:需要下功夫去背,每天至少要背20个词汇,如果目标更高,则要背更多。背单词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一个单词背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任何单词记忆方法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一定词汇量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记忆方法用处不大。(4)语法:语法很重要,也容易提高。我们大家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老师上课讲的语法知识记牢,慢慢积累,便于以后应用。3、双语学习:(1)两门外语都要学习,不能采用交替学习的方式。(2)在时间分配上,需要我们有统筹分配的能力。(3)建议大家准备一个计划本,做好日计划和月计划,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还可以对自己的长期和近期做出系统的规划,并做到及时调整。每天的计划页上都可以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不断激励自己。(4)字典:可以选一本双外语字典,这样在查字典的时候可以同时提高两门外语的水平。二、申请外国大学的过程:1.美国大学需要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条件:Passion激情、学习的热情Creativity创造力创造力如何体现呢?一个是在你的申请材料里体现,比如你有什么专利或在实验室中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可以体现你的创造力。另外一个体现你创造力的地方就是在你的申请材料的时候,比如说别人写的材料全是介绍自己如何优秀的,而你递上去一份非常有自己风格的,体现自己创造力的材料,录取官的眼前就会一亮,他就会对你非常感兴趣。Leadership领导才能大家一定要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机会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Determination决心、毅力是指学习的动力、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动力,通过在面试的时候和你的谈话、你申请材料中的推荐信都可以表现出来。Integrity正直美国大学需要非常诚实的学生美国不同的大学还会有其他的不同要求,比如有些学校重视学术能力,需要你有一些奖项;有些学校重视你的经历,需要你参加一些活动。2.申请的步骤: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参加标准化考试,考试在高一到高二之间,高二结束的时候必须完全考完,取得最后的分数。因为高一就要参加考试了,所以要抓紧初中的时间开始学习,不可能等到高一要考试了才开始努力。语言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提高上来的,所以要抓紧初中阶段的学习,努力培养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能力。3、申请时需要的材料:(1)高中GPA(成绩单)(2)Recommendation(推荐信)(3)Essay(申请短文)(4)Extracurricular Form(其它的证明材料)(5)Common Application(学校申请的表格)4.申请留学的时间流程:(1)准备阶段(高一到高二)高二结束时应该把托福、SAT都考完,如果SAT没考完,在高三上学期也必须考完。(2)申请期(高三上学期)通常申请8至10所大学,美国大学有两种申请:①一种叫做Early Action,也叫早申请,早申请阶段是在11月1日截止提交日期,到12月中旬出最终结果;第三部分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12)②另一种叫做Regular,是正常的,正常的是在3月末4月初的时候通知。在高三上学期和高三下学期之间会有一次面试,在1、2月份,面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试会深奥很多,这个面试不是临时能准备的,大家要从现在开始着重锻炼自己这种表达能力、表现出来的气质。(3)等待期(高三下学期)到这一时期才进行了一半,递交申请以后,要时常与录取官联系。有时候,即使你被延迟了,延迟就是说他有可能录取你,但录取你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这时如果你多和面试官联系,让他觉得放弃你这个学生真的是很可惜,会增加很多录取的机会。(4)签证期第三部分 给孩子生活的动力和热情(1) 小档案:王 岭,男,1981年6月生人。1988年入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读小学。1994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0年荣获东北育才“大友太郎奖学金”,于当年10月赴日本留学。2001年3月考入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2005年考入东京大学法科大学院。2007年3月法务博士毕业后备考日本律师资格考试,到目前为止还鲜有中国人通过这一考试。2003年4月荣获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高盛全球百名青年领袖”称号。偶然在网络上撞进了王岭一个同门学弟的博客空间“那时花开”,看到了这样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征得“博主”同意之后截取片段摘录如下:他是让我骄傲的,很荣幸有这个朋友。与王岭相识很晚,就是在他即将离开育才的那个晚上,只有一个晚上,让我多了一个朋友。王岭是个天才,也只能这么说了。他本是学理的,虽然身在日语班(要多修一门日语),但成绩一直在整个学年名列前茅。后来高三的时候,他想考东京大学的法律系,这个对全世界留学生只招一人的热门专业,所以临时改学文科。短短的时间从理科生变成文科生是让人担心的,但他却以全日本第一的成绩去了东大。临走的时候,他在我的校友录上写下了一直影响我的一句话,Be a real man……。我想他是个生活在计划中的人,并非随遇而安,所以他不会缺少生活的动力和热情。看得出来,满篇的褒扬之词确是发自肺腑的。那么,王岭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被同侪称为“天才”,他所取得的这诸多成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随着王岭母亲的讲述,一同走进他的生活,倾听关于他的成长故事。 把孩子放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一位无比高明的老师,生动而美丽的野生动物、气势磅礴的山川峡谷、宁静空灵的原始森林都是她的作品,包括人类这样一个极具智慧的物种。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所以请把孩子放到自然当中去。2006年一个冬日的午后,笔者与王岭的母亲王红进行了交谈,我们注意到,“自然”和“胸怀”是她提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我们夫妻俩在培养孩子上观点比较一致,我们特别重视孩子胸怀的培养,从王岭小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把孩子放到自然当中去。”在王岭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就带着儿子一起去爬山。孩子还小,不能自己爬上去,他们就把孩子扛上去,到了山顶夫妻俩已经是满头大汗了。但是登高才能望远,孩子看到的是与山脚下完全不同的景色,第一次见识到了自然的壮美。母亲王红是一名政治老师,从王岭四岁开始,每逢暑假她就带着儿子去看海,十三年从未间断,王岭十七岁那年,他在一篇名叫“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的短文中写道:……我听到她的声音,就彷佛有一种吸引力,迫使我要去到她的深处回答一个幽远、空灵的召唤。这召唤跨越空间,也穿越时间,让所有褪色的往事都重新闪亮,那是昔日重现……初识海,是四岁那年在人头攒动的大连,那时的我除了向面前的她中扔几粒小小的石子和在妈妈的保护下在海滩上踏几朵浪花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幼小的我的眼中,是不是觉得她很神奇?五岁那年在沙滩上,兴奋地奔跑嬉戏;六岁那年套个救生圈游来游去;七岁那年在大石缝里抓寄居蟹、小鱼;八岁那年认识了触手多的是海星、海葵,贝壳硬的是海蚶、牡蛎……十三年了,这是第十三次看海。同往常一样,她就在这里等着我,而我仍旧是不远千里寻着她,她的眼神不变,我的执着不变。“我觉得这一课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看山看海,拓宽孩子的视野,使他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母亲的意图在儿子的文章中得到了更为真切的表达:第三部分 给孩子生活的动力和热情(2)海缄口不语,可在青黑的天色下,青黑的大海前,我的思想也好似被镀上了一层青黑色的膜,它超越了都市的喧嚣,超越了幼稚的思考力,超越了一切不快与对世俗利益的追求,强大起来。这足以使我更深一步品味海,品味她的博大,她的细腻,她的暴戾,她的柔情。细腻的笔法、磅礴的思绪、深切的感悟,品味一个人的文字就像品味这个人,从字里行间往往能读到很多无法言传的东西。不只是海边,对于王岭父母来说,身边就有俯首即是的风景。每到周末,夫妻俩就带着王岭到家附近的公园去“放孩子”,让孩子观察花草的生长,跟昆虫嬉戏,“在草丛中捉到的小虫都会令孩子发出欣喜的笑声”。四岁起每年一次的看海,七八岁时在天安门广场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十岁时登泰山、游孔府。背包旅行的经历填满了长长短短的假期,很多春节都是三十刚过,大年初一一家三口就打点好行装上路了,正像王红说的那样:“衣服可以不买,家俱可以不换,但是孩子旅游的钱必须有,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内心的东西,这样的付出我们感觉太值了。”“大志者要有大胸怀”,这是夫妻俩的共识,“现在很多家长用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很盲目地去学一些东西,认为孩子学会了什么东西是最主要的,不了解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其实有些东西孩子长大之后再学都是来得及的,但是品格上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果小时候没培养好,再补就很麻烦了。” 通过旅游,让孩子走入社会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着来自自然、走入社会、最终回归自然的过程,既然我们生来就无法回避走入社会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就让我们的孩子尽早去了解社会吧,而旅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暂时脱离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转而去体验各种社会环境的好办法。“我们觉得其实旅游的过程也是让孩子走入社会的过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坐火车到哈尔滨去看冰灯。火车就是社会的一角,在火车上,孩子接触到周围的各种人,也融入到里面去了。”“还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关门山,正好遇到一队大学生,住在一个农民家,孩子跟这些大学生在一起,我们觉得他从小接触的事物很宽泛,对孩子的成长、思维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育才学校校刊《优才摇篮》第3期上曾经刊登了王岭初中时代的一篇文章《一枚指北针》,文中讲述了旅途中他与一位香港老妇人的一次偶遇:1994年,那是一个冬天,我和爸爸来到五岳独尊的泰山。当我们在十八盘奋力向岱顶攀登时,我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位身穿大红羽绒服,肩背牛皮包,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倚着护栏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快步跑上去,随手把玩耍着的拐杖递给了她,她会意一笑,拄着拐杖跟着我登上去,我看到她胸前的卡片上清晰地印着几个字:“新界老年妇女旅游团”。那天的携手登山和第二天早上的并肩观日使这位香港老妇人对王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之后,在济南火车站的的站台上他们又一次相遇了,老妇人送给王岭一枚指北针――银色的不锈钢外壳,黑色底盘,淡绿色夜明指针,样子很精致。如今,我仍时常把玩这枚指北针,争取早日读懂它的每一道刻度来诠释指北的语言。那微微颤动着的指针彷佛告诉我:香港就在祖国的南海边,祖国就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磁场,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海外游子的心……无论漂泊了多少年,归期已不再遥远。读懂它的日子是1997年7月1日。就把这指北针放在这儿,因为,它的家在这里,在脚下。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三年前旅途中的那次偶遇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相交,于是思想的火花在这个青年的心中迸发了。1999年4月,读高中二年级的王岭参加了由日本神奈川县中日友好协会主办的日本见学活动。短短一周的时间,见学团队穿梭在东京、横滨这两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让这个中国青年思绪万千:第三部分 给孩子生活的动力和热情(3)有人说:到横滨不去镰仓就不算到过横滨,这话不假。建于1252年的镰仓大佛由青铜铸造,高13.35米,重121吨,被日本人誉为国宝……我忽然觉得这与我从前在洛阳龙门石窟看到的卢舍那大佛是那样的相似,或者说此时的我与站在许许多多中国的文物古迹前有着相近的感觉。也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和民族正是广泛地吸取了外国的文化精髓才孕育出了今天有独特魅力的日本文化吧。怪不得问日本人想去哪里的时候,很多人毫不犹豫地说:中国敦煌。告别了横滨港,见学团队坐上开往东京的新干线列车,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速度为旅途带来了便利,但王岭又在想些什么呢?这在时间上无疑是一种让人心动的选择,但是事实上,这也使从车上观赏风景不再成为可能,让人几乎无法接受失去生活余俗的那份苍白的高效。但日本的社会还是接受了新干线,如此便利的工具毕竟是符合现代人高速的生活节奏的,我想,中国,有一天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新干线。夜风习习,站在霓虹闪烁的东京街头,一个中国青年的心声在空中回荡:人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这个地价奇贵、物价奇高的城市,这个高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自豪的城市。然而我却深深地知道:这里现在不是,今后也将不会是我的家,我与这个城市并不那么调和。她也许会暂时接纳我,但她不会永远包容我。我愿意来这片海岸冲浪,绝不是因为她的沙滩美丽,而是要在她的浪头里学会搏击,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不迷惘,不彷徨,等待,等待一个为我所深爱的土地大显身手的年代……。人的思想在不停地行走中一步步升华,旅途中的某些人、某些事都为旅人提供了不断思索的素材,生命由此变得真实而生动。 赏识人、包容人、关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