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聂华苓回忆录:三生影像》作者:聂华苓-10

作者:聂华苓 字数:12201 更新:2023-10-11 16:13:40

1968年,我和Paul邀请陈映真到爱荷华来,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捷克剧作家、后来成为总统的哈维尔(VaclavHavel)。两人都缺席了。陈映真被捕入狱,哈维尔在苏联坦克车进入布拉格时,逃入地下。我和Paul决定为陈映真辩护。明知那是枉然,早在1960年的雷案即是一例。但我们要对陈映真的被捕表示抗议,提醒当局尊重法治,唯一的办法,是在台湾找律师为陈映真辩护。没人敢接那件案子。终于找到一位在台的美国商务律师,当然,他要预付律师费。Paul找到一笔钱,电汇给律师,但给那个隐而不见的最高权威扣下了。陈映真由军法审判判刑十年。1975年,蒋介石去世百日忌的特赦,提早三年获释。他一出狱,就给我和Paul写了信。他在给我的另一信中说:……在主观的愿望上,我希望能以写小说终此一生,虽然有许多困难──诸如自己才能的,经济的,环境的限制──但我相信我会努力地走完这条路,不是对于自己有什么自信,而是除此之外,我已一无所能,一无所有。我看不出在一定的未来时间我能有机会到您那儿去。我倒觉得去不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样同自己的民族和历史合一,作为反映我们民族和历史的一个卑微的器皿……《三生影像》 踽踽独行(2)1979年9月4日早上,美国诗人辛普森(LouisSimpson)来我家吃早点,在门口按铃,厨房的电话同时响了。陈映真又被捕了!家也抄了,父亲的家也抄了,岳母家也抄了。带走了几箱书。他坐了八年牢,四十二岁了,再坐牢,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们实在不懂。他上次出狱以后,没有任何越轨的行动和言论。他结了婚,办了个小印刷厂。他忙着养三家人!父母、养父母、岳母家。朋友8月间回台湾看到他,脸色苍白,提着一个公文包赶出租车,忙得不得了。我们实在不懂,好好一个人,为什么不让他过点自由的日子……陈映真的弟弟映澈讲着讲着,声音哽咽了。我和Paul根本没吃早点。辛普森胡乱吃了一点。我们都很沉重。三个人谈了一上午,讨论如何拯救陈映真。辛普森是美国很有名望的诗人,得过普立策诗奖。我与Paul和陈映真已神交多年,但对于辛普森,陈映真就完全是个陌生人了。第二天早上,辛普森又在我家吃早点,当天他就要回纽约。他在我家厨房连着吃了两天早点,厨房的电话响个不停,我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电话和炉子之间跑来跑去,接电话,打电话,和美国各地的中国朋友讨论陈映真被捕的事。我从没见过一个人家的厨房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强烈的情绪,又有这么好吃的食物。辛普森说。他面前摆着陈映真的英译小说和他的英文简历,准备带回纽约。电话铃又响了。出来了!出来了,我哥哥出来了!我转身对Paul和辛普森大叫:他出来了!他出来了!映澈继续说:不是释放呀,是交保候传呀,随传随到,案子还在侦查之中。侦查什么呢?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陈映真被捕36个小时以后,又奇迹般地获释。他不知道为什么被捕,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获释。他在《关于十•三事件》的文章里写他当时的心情:……我在四日夜间九时许被送到警总军法处,开过一个谕知交保候传的庭,就由内人具保,回到家里。我立刻驶车到北投见我年迈的父母。在知道我被捕后一直出奇地安详,被一位年轻的治安人员赞誉“真有基督的生命的长者”的父亲,看见了我,才猛然拥我入怀,我泪落地跪俯在他抖颤的怀中,不知是悲戚还是再生的喜悦……我和Paul仍坚持邀请陈映真来爱荷华,一年又一年,一直到1983年,台湾当局一再压制,我们一再努力,还有海外作家学者的声援,他终于来到爱荷华。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他和大陆作家第一次见面。那年从大陆来爱荷华的是吴祖光、茹志娟、王安忆,还有台湾的七等生和香港的潘耀明。陈映真和他祖国的作家相聚,正是他多年想望的一天。他先一天到达,要和我一道去机场接他们。大陆的作家看见陈映真,也非常高兴。他们好像久别的家人,一见面就谈个不停,彼此好奇,彼此关怀。陈映真对他们说:你们说的话,我要记笔记的。他立刻言归正传。那年是中国作家在爱荷华最有趣最动人的聚会。吴祖光诙谐。茹志娟沉毅。潘耀明宽厚。王安忆敏锐,对人对事,都有她独特的见解。她最引人注意,扎两条小辫,明丽透着点儿腼腆,偶尔冒出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多带批判性的。她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比其他中国作家活动都多一些。七等生风流去了。其他几位常到我家来,谈笑之中皆见性情,甚至透露政治意味。所有的作家都住在五月花公寓,就在我家这小山旁边。陈映真有时趿拉着拖鞋,端着一锅红烧蹄上山到我家来。看着他那神欢形忘的样子,似乎从往日的崎岖回归平常了,我衷心为他高兴。一天,吴祖光从密西西比河带回新鲜活鱼,陈映真建议蒸了下酒。潘耀明和吴祖光住在一起,他烧得一手好菜,当然是他下厨了。Paul一人留在家里,对我说:你去喝酒吧,机会难得。鱼蒸好了,陈映真还没到。吴祖光说:陈映真给国民党绑票绑走了。王安忆说:我听见他在走廊吹口哨。《三生影像》 踽踽独行(3)我们吃鱼,喝酒,不断给陈映真打电话,没人响应。鱼快吃完了,他来了。原来他在洗衣房洗完衣服,阿根廷女作家突然开门,请他进去喝杯茶。她谈到自己身世,犹太人家庭,父母从俄国去阿根廷,母亲有精神病,她精神压力很大。原来你吹口哨,她就开门了。我说。他笑说:她太老了,否则,洗也洗不清。他们到我家来看访问五位中国作家的录像带:丁玲,茅盾,艾青,巴金,曹禺。陈映真说:真过瘾,不必左顾右盼。我笑说:这儿没人打小报告。看完五位作家的访问后,他说:大陆上的作家吃了那么多苦,我所吃的苦算不了什么。在大陆作家之中,他对年轻的王安忆最关心,最好奇,也最赞赏。那时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在台湾发表。他在爱荷华一口气读完她送的几本集子。1984年,他将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发表在台湾的《文季》,也许是台湾初次发表大陆作家的作品,而在那年代的台湾,那是很大的忌讳。他评王安忆:……作为一个年轻一代的作家,她的焦点和情感,毋宁是明显地集中在年轻一代的遭遇和感受上。她在作品中所透露的批判,虽然没有大陆年轻一代哲学家的深刻,但她所提起的质疑,却有王安忆的认真和诚实,感人至深。当然,陈映真对第三世界的作家非常有兴趣。他特别访问菲律宾诗人、戏剧家和文学批判家阿奎拉(ReuelMolinaAguilla),谈论菲律宾在西班牙和美国殖民期间的文学和语言问题,以及目前的文学思潮。在长时间的访问中,最后他问到文学和革命的关系。阿奎拉的回答是:文学不能使革命成功,文学也不可能改变世界。文学只能唤起民众,唤起他们对公理、正义、爱和和平的意识。那年有位西班牙作家卡洛斯(CarlosAlvarez)来爱荷华。大家一同乘车到外地去游览,黠慧的巴勒斯坦女作家卡梨菲(SaharKhalifeh)在他身边坐下。他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英文字。她转身对我调皮地笑着说:他用完了那几个英文字,我就过来和你聊天。你喜欢美国吗?她问卡洛斯,说完和我一起大笑。喜欢,美国人。政府,不。你结了婚吗?没有。啊,结了。啊,没有。和一个女人一起。我们又大笑。为什么不结婚?害怕女人吗?是的。离婚。他们就那样子用最单纯的语言,卡洛斯表达了复杂的个人历史。他在佛朗哥时期坐过好几次牢。他为被暗杀的共产党抗议,在外国发表文章,坐牢;为工人说话,坐牢。最后一次,判刑四年,佛朗哥死时,被大赦释放,坐了二十个月的牢。他从1957年到1982年,是共产党员。《三生影像》 踽踽独行(4)我要访问你!陈映真大声说,他正好坐在卡洛斯身后。那年秋天,Paul患后脑炎,感染细菌,多次去医院检查,终至动手术开刀,映真和我以及家人一同照顾他,和我患难与共。在医院等待室,我和他有谈不完的话,谈的多半是当时台湾的情况。你是个宗教家庭,怎么对左倾思想有兴趣?我问。我爸爸从小就教我们,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从小我们就认为中国在那边,那儿才是我们的国家。父亲有鲁迅的书,中日对照。我拿来看,也不太懂。后来读中学,看书有些懂了。读大学时候,我在旧书摊找到一些抗战时期的书,和鲁迅的书正好配合。我的求知欲特别强,找很多书来看。那时日本外务部有预备外交官到台北来学中文。他们那时就准备以后对付共产党呀。他有许多关于共产党的书。他说我可以去看,他还把钥匙给我,我可以随时去看书。后来,他要走了,对他下一任的人说:这个年轻人不错,书可以尽量给他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我影响很大。“文化大革命”发生了,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影响,到处是学生运动。我在牢里,有共产思想的人,有两派:一派赞成苏联式共产,另一派赞成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制度。你们在牢里可以谈共产主义吗?在放风的时候谈嘛。反正已经进去了,还怕什么?哎呀,那时我真佩服“文化大革命”呀!我1978年、1980年去大陆,才知道千千万万人受到伤害。那时不懂嘛!我们有个读书会。我弟弟老六,那时候读中学,他也受了影响,他把我油印的文字拿去印了,分给他的朋友看,他有另一帮年轻人。我完全不知道,他不让我知道。后来,我被抓,他也被抓了。我先在警总,后来在台东的监狱,最后三年在绿岛。一出狱就打开收音机,蒙在被子里听,刚好是国际歌,我眼泪直流。你第二次被捕,到底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放我,也不知道。我一进去,就要我填一种表,那种表是判刑以后才填的。我笑说:你对坐牢可是很有经验了。我第二次一进去,就叫我填表,我心想:完了。第二天,他们把皮带那些东西还给我,我还以为他们要把我带到别的地方去。直到我太太、岳母来保我,我才相信,他们真是放我了。1983年陈映真在爱荷华,他父母在美国奥玛哈女儿家。11月中旬,两老和女儿、女婿以及两个外孙女,带了一桌酒席,特来爱荷华和我们聚会。陈伯父见到Paul,两人相拥流泪。他们邀请了所有的中国作家到我家,还有韩国诗人汉学家许世旭。陈伯父和吴祖光拥抱,也是泪汪汪的。陈伯父在饭桌上起立讲话,声音哽咽:十几年以前,映真出事,亲戚朋友全不来了。那是我家最黑暗的时期。那时候,一个美国人,一个中国人,素不相识,却给我们很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我们家一向是向着大陆的,今天可以和大陆的作家们在一起,这也是因为他们两位的关系。我也要特别谢谢他们。Paul接着说: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今晚是我们在爱荷华最动人的一晚。陈映真在《现代主义底再开发》一文中写过:一个思想家,不一定是个文艺家。然而,一个文艺家,尤其是伟大的文艺家,一定是个思想家。而且,千万注意:这思想,一定不是那种天马行空不知所至的玄学,而是具有人底体温的,对于人生、社会抱着一定的爱情、忧愁、愤怒、同情等等思索的人底思索者,然后他才可能是一个拥抱一切的良善与罪恶的文艺家。陈映真就是具有人的体温、人的骨头、人的勇气的文艺家,一直在他称为“台湾当代历史的后街”中独行,即令现在,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仍然是寂寞的,焦虑的,在另一条后街中踽踽独行。《三生影像》 母女同在爱荷华(1)母女同在爱荷华——茹志鹃和王安忆,19831983年的爱荷华,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秋天。在那之前,我读到茹志鹃的几篇小说,最欣赏的一篇是《剪辑错了的故事》,在70年代的中国文坛,那篇小说在创作手法上,是一个大突破。由于作者巧妙的技巧,小说所表现的人物是多面的,所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所提示的社会问题是客观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温柔敦厚的讽刺和诙谐。《剪辑错了的故事》由一场一场的“景”,共七个“景”而组成。每一“景”是个特写,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几乎可以自成一体,成为一篇小小说。七个“景”又互相交错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细致的结构,有节奏的文字。甚至每一景的小标题,也新颖而有含义,例如“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寞”。小说的意义不仅隐含在故事中,也隐含在人物刻画中,甚至在小标题中。1978年,我在离乡三十年后,和Paul及两个女儿一同回乡。那时我和Paul就十分希望邀请作家来爱荷华,在北京曾努力过,和夏衍先生也谈过,根本不可能。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国作家才能应邀到爱荷华来。那几年来的作家,都是“文革”后的“出土文物”。他们是牺牲过而又被牺牲的一代,活过抗战,活过国共战争,活过“文革”,终于得到第二次解放。他们对隔离了多年的世界,充满渴望和好奇。1983年,吴祖光和茹志鹃应邀来爱荷华。王安忆那年二十几岁,已出版小说集,1982年并以《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时她的短篇小说就已锋芒毕露,例如《回旋曲》。小说用非常简洁的对话,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回旋曲》分三节,每一节有不同的旋律。每一节提示一个问题。三节提示了三个问题:恋爱期间的问题,结婚期间的问题,结婚以后夫妻分居的问题。第一节一对恋人的旋律如月光小夜曲般优美;第二节的旋律迫切急促,新婚夫妇要找一个旅馆度蜜月;第三节婚后分居两地,怨而不哀,平淡透着无奈。整篇小说充满反讽。王安忆在那之后不断发表作品,不断出版长篇短篇小说的书。扎着两条小辫从上海弄堂走出来的小女子,多年之后,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重镇。《长恨歌》可说炉火纯青了。王安忆在上海小市民的命运中,看到“人”的处境。小说是一幅大型工笔画,既细且大。王安忆以一个大时代的变动为背景,用周密的细节结构出一幅大型画面,细致入微地描绘其中一个个小人物,整幅画隐寓着生命的无奈。但在1983年,二十几岁的王安忆还得随母同行。那年陈映真在我们多次努力以后,来到爱荷华,也是他第一次从台湾出境。因为左倾思想而坐牢八年,一出狱就蒙着被子听他祖国消息,听到国际歌热泪满面的陈映真,居然在爱荷华碰到来自他祖国的茹志鹃、吴祖光、王安忆,还有个香港的左派潘耀明!他真个是如鱼得水,笑得很开心,有时调皮地卖弄一两句党的领导的话,还是标准的京腔。他对王安忆是老大哥的关怀,探究,欣赏——她是年轻一代的希望。王安忆对他是女孩对兄长的信赖和仰望,但有时也一针见血点出他的迷信。陈映真和茹志鹃一拍即合,他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祖国来的同志!茹志鹃呢?一个台湾同胞居然有如此进步思想,实在佩服!吴祖光对中国的现实多持批判态度,慷慨激昂,毫不留情。王安忆是探索者的质问,透着年轻人的叛逆。她对吴祖光那一声“伯伯”叫得还是很亲切的。茹志鹃和王安忆母女在思想和对现实的看法,正如她们的创作,都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王安忆对母亲常持反对态度。母亲对她永远微笑着。我在他们之中,可有戏看了。《三生影像》 母女同在爱荷华(2)王安忆扎着两条小辫,羞涩透着好奇,闪亮的眼睛可是不停地搜寻。我特别安排一位读文学博士的助教Anna带她参加许多活动。她们成了朋友。安忆目不暇接,总是很兴奋的。她是历年在爱荷华活动最多的中国作家,和美国年轻人的接触也最多。她活动之余,才来参与中国作家的聚会,搅在中国人忧国忧民的情结之中。但她比他们洒脱。她摆脱牵牵绊绊的中国事,独立在那一刻去看外面的世界。茹志鹃和我同年,但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彼此好奇。我们常常谈到不同的过去。你那时在哪儿?你那时在干什么?彼此常有这样的问话。他们有时从山下的五月花走上山到我家。王安忆参加活动去了,她对我们这些人的谈话没兴趣。茹志鹃问到我过去的生活。我谈到1936年正月初三父亲在贵州被红军杀死,尸首不全。贵党实在太残忍了,陈映真笑着对茹志鹃说。那时候就是那样的呀,茹志鹃说。那年我十岁,父亲灵柩从贵州回武汉。小弟弟华桐只有几个月,从没见过父亲……你知道那时候我在哪儿?茹志鹃说。我姑母要把我送到尼姑庵去当尼姑!你竟当了解放军!你和王啸平在哪儿认识的?在解放军里呀!他是导演,我在文工团。我们渡江以后,在南京结婚的。渡江以后,你在南京结婚呀!我大叫了起来。那时候,我们刚从南京跑走,跑到北平,又跑!跑到上海,又跑!跑到武汉,又跑!跑到广州,又跑!八路军跟着我们追!你就在那时候在南京结婚呀!我们大笑。茹志鹃从小是孤儿,住在孤儿院。1943年十八岁,跟着哥哥到苏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分配到部队文工团工作。我谈到台湾的生活,谈到大弟汉仲:他抗战末期加入空军,飞行侦察日本人。后来侦察你们共产党!我指着茹志鹃笑了起来。1952年,在台湾例行飞行失事,他才二十五岁。我和你不是错过了,就是干上了。茹志鹃说。一点也不错!我第一个丈夫,在你们抗美援朝的时候,正在东京的盟军总部当翻译官,打北朝鲜!我们又干上了!茹志鹃挥起拳头,一面笑着。有一位临时来访问的中国作家演讲,题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题目尖锐,而且用英文讲,听众满堂。他讲到幼年家境贫寒,遭受迫害,勤工俭学,留学英国,解放前一刻回国。那以后的经历,几句话就滑过去了。讲完听众提问题。你在二十几年的沉默中,写作没有?有人问。没有。为什么?我不要和文学发生关系。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才有中国作家来爱荷华,我发现他们讲话很小心。最近中国好像开放一些了,并且制定了宪法。不知道年轻人如何反应?那位作家笑笑: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于……我所接触的年轻人对此毫没兴趣!吴祖光代他回答了。王安忆是年轻人呀!有人说。我们有兴趣的是现实问题,不是纸上的文字,她说。假若中国有法治的传统,就不会有这么多政治运动了,吴祖光作了结论。散会后中国作家自然是到我家聊天。伯伯,王安忆对吴祖光重重叫了一声。您是怎么入党的?文化部长周巍峙把我叫去,要我入党,我就入了党。后来,报纸访问我,要我谈入党感想。我说,不谈!那时,陈映真的《山路》在台湾《中国时报》获得小说奖。我们举杯庆祝。映真,为什么现在给你奖?我问。我不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给我奖《三生影像》 母女同在爱荷华(3)《山路》很尖锐呀,我还担心招麻烦呢!我们各自揣测。国民党开明一些了吧。有人说。陈映真说:你不懂!这一定是国民党的政策。中国大陆有一定的政治方向,一定的思想。台湾不是这样的。他们只是一些不同的官僚在一起,东一下,西一下。没有系统。那么,国民党变聪明了。也不是,你不懂!你没在那个社会生活,你就不知道台湾那个社会。那么,到底为什么给你奖呢?我也不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出来了,你得了奖。这对你在台湾是有利的。我说。这是一定的。我谈到波兰作家葛罗瓦基(JanuszGlowacki)的母亲从波兰打来电报。他家搜查一空,家具、文件、信件,全部搜走了。抄家!混蛋!吴祖光气冲冲骂了一声。我们有时也笑闹。有天晚上,当然又是在我家,不知怎么,大家唱起歌来。陈映真学公鸡叫,学母鸡下蛋叫。各人唱各人的歌。有人唱起我儿时的歌葡萄仙子:高高的云儿罩着,淡淡的光儿耀着,短短的篱儿抱着,弯弯的道儿绕着……我居然学儿时模样牵着衣角跳舞。大家笑成一团。茹志鹃第二天告诉我:昨晚我回去后,感触很深。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没有音乐和诗了。我们从没有像昨天晚上那样欢笑唱歌。关闭,心灵的关闭。中国是有音乐和诗的民族呀!王安忆的父亲是新加坡华侨,1942年抗战时回国,参加解放军,1957年被打成右派。茹志鹃没告诉两个女儿和儿子,到“文革”时才告诉他们。茹志鹃对我说:安忆下放农村时候,十六岁。我和她每星期通两次信,她在信里形容她那儿的生活,那时候我就发现她可以写。譬如,她描写她住的农家:燕子来做窝,就是吉祥之兆,燕子不来做窝,就是不吉祥。她在一封信里告诉我:好了,燕子来做窝了。《三生影像》 母女同在爱荷华(4)我对王安忆很好奇,有一天问她:你现在刚到美国,是什么感觉?她说: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的富裕,中国人嚷着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没有起码的生活条件,谈什么精神文明?但是,物质太丰富了,也带来很多问题。很对。但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些问题。我们只要吃饱饭。以前叫我们学雷峰,现在叫我们学张海迪!要把我们都从一个模子磕出来,毫没自己的个性。到现在为止,我只看到美国好的一面。你以后到了大城市,就看到另一面了。我说。美国人有活力,又会玩。我们简直没有享受到生活!人是自私的,先顾到自己,才顾到社会。自己好了,社会也好了。有一次,她谈到中国的年轻人:生活没有目标。你会看到一个年青人,在黑影地里,靠着电线杆站着,你会看到年轻人很无聊地在街上闲逛嗑瓜子。安忆,你回去后,会有什么感觉?我会很愤怒。你回去后,很难适应了。我相信。她转头笑对陈映真说。你的论调和我们完全一样!学雷锋呀!为别人牺牲呀!雷锋当然好!但我们不要被人逼着去学!你必须为整个国家着想,把自己贡献出去。陈映真说。我首先得找到我自己,才能把自己贡献出去!来美国对我冲击很大,但我是要回去的。我觉得有许多东西要写。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我很幸运!他们在爱荷华三个月,然后在美国旅行一个时期。安忆回上海后给我来信:华苓阿姨:……这次去美国,对于我的创作,对于我的人生,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世界很大,而我们活动空间和时间都那么有限。说真的,我实在从心里感激您和安格尔伯伯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不仅是可以认识美国,还使我认识台湾,认识香港,认识西欧、东欧、非洲。您为我安排的内容最多。还有蓝蓝,她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帮助我这么贴近地去认识了现代舞,这使我对现代艺术、现代生活有了了解。这些时,我开始去写东西了。真糟糕,写得不顺心。最近我对自己颇不满意,已经将两万字的一个中篇中途放弃了。心里也十分烦恼。这也是没有心情写信的一个原因。我感觉到自己的创作面临一个危机。但愿能安然度过。……爱荷华好吗?听说爱荷华的春天美极了,花一下子开了。这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华苓阿姨:……自从我从深圳回来之后,不晓得怎么一来,开了窍。那些混乱的思想──由于受了极大的冲击而混乱的思想,似乎一下子条理起来,并且平静下来,就开了路,让我能够坐下来写东西了。上半年写的两个中篇已经发表。这是从美国回来之后头两篇小说。反映很大。都说我有了极大的变化,我自己也这么觉着。下半年开始至今,我已经写了两个短篇,两个中篇。第三个中篇已经在写第二稿了。这些东西,凡看过的人都觉着,变化和进步很大,认为是我新的里程碑。我很兴奋地等待着它们被发表以后将得到的反映。我有时会默下神来想想这一年的情况,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到美国之后,我得到了一个机会,我是拉开距离来看中国的生活,当我刚来得及看到的时候,只看到一片陌生的情景。距离使往日熟悉的生活变陌生了,而我又不能适应这个眼光,于是便困惑起来。后来,慢慢的,适应了。再度看清了。在距离之外将陌生的又重新熟悉起来。于是,又能写了……《三生影像》 郭衣洞和柏杨(1)郭衣洞和柏杨,1984我先认识郭衣洞。《自由中国》半月刊,1949年11月在台湾创刊,雷震对编辑委员会的组成,可说煞费苦心,包括当时从大陆去台湾的各方有代表性的人士,如思想激进的殷海光,温和稳健的北大教授毛子水,开明的国民党教育部门长杭立武,还有早在30年代和施蛰存同办现代杂志的戴杜衡,也就是为艺术自由而笔战的苏汶,他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作家的不自由》一文中语重心长地说:……永远的沉默,长期的搁笔,确实,有一部分作家是在那儿“静待”自我的没落了……《自由中国》最初的文艺版,只有调剂的作用,冲和严肃的政论文章,雷先生那时似乎也不重视。他和大陆到台湾的国民党文人还有来往,收到他们的小说或散文,也就顺手登了。应凤凰在90年代所写《自由中国》《文友通讯》作家群与50年代台湾文学史中,特别着重写到《自由中国》的文艺作品:十年中只有创刊之初的这段时期,文学作品的“反共”意识形态最为浓厚,刊的几乎是清一色,单刀直入的反共小说,艺术技巧比较低。撇开意识形态不谈,创刊后至1952年底,即最前面的三年余总共(七卷)75期,整个文学的质与量,也是前中后三期中成绩最差的,这种情况可能与此一时期还没有一个专职的文艺主编有关。聂华苓是在《自由中国》工作了一两年之后,有一天雷震在报纸上看到她居然也能“写文章”,才跑去请她改当编辑,“特别负责文艺稿”的。…………根据它已发行的二百多期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期分类,从中追踪其内容与风格的逐渐转变,也藉此突显50年代在“反共文学”之外的多样面貌。这份刊物的本身就具备风格不同的作家群…………十年间二百六十期,刊登约三百篇文学作品,包括八部中长篇小说,三部剧本,及其他新诗、短篇小说、抒情散文、文学理论、书评等不同文学类别的文本,隐隐然呈现50年代台湾一个文化层次的风貌,文学历史的缩影。现在回想起来,雷震先生对一般的稿子,都是字斟句酌。我采用的文艺作品,他根本不看,好像是说:你决定就行了。大概认为文艺作品不会惹祸,就让我自由去填补杂志的空白吧。我就在那一小块园地上撒种栽花。采稿着重艺术性,流行的反共八股全不要。《自由中国》登出并出书的,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吴鲁芹的《鸡尾酒会》,陈之藩的《旅美小简》。此外林海音的短篇小说如《城南旧事》,朱西宁的短篇小说如《铁浆》,余光中的《1842年葡萄酒》、《黄昏星》、《二月之月》《仰望》等十几首诗,都是50年代在《自由中国》登出的。那时《自由中国》登出的小说,着重写真实,写的是动荡时代的小人物,不是口号的叫喊,不是理念的渲染,可说是台湾60年代的现代主义的前奏,后来和夏济安主办的《文学杂志》相呼应。郭衣洞那时写小说。《自由中国》登出《幸运的石头》,《被猛烈踢过的狗》,讽刺官场和所谓的“尊师重道”,潇洒泼辣,简直就是黑色幽默。他的文笔有鲁迅之风。郭衣洞大概不同意将他和鲁迅相比。他在当时的台湾文坛,还是冷门作家,在《自由中国》登出的小说,却是一阵久旱的暴雨,洗刷得人神智清新。他那时的小说,已具有后来柏杨杂文的特殊风格,嬉笑怒骂之中,隐含深厚的悲天悯人情怀。《三生影像》 郭衣洞和柏杨(2)台湾50年代的文化沙漠的确寂寞,为《自由中国》写稿的一小撮文艺作家,有时聚在一起,喝咖啡,聊聊天。后来诗人周弃子发起,干脆每月聚会一次,轮流召集,称为“春台小集”。每月在便宜的小餐馆,或在某个朋友家里聚会。琦君散文写得好,也做得一手好菜,她的杭州蝴蝶鱼令人叫绝,轮到她召集“春台小集”,我们就去她在杭州南路的小屋,大吃一顿她精致的美味菜肴。“春台小集”也几经沧桑。郭衣洞突然放弃小集了,司马桑敦去日本任《联合报》特约记者,夏济安、刘守宜、吴鲁芹创办《文学杂志》,“春台小集”就由刘守宜主持,每个月到他家聚会一次。《自由中国》和《文学杂志》在文学上是声气相通的。1960年,《自由中国》被封,雷震被捕,“春台小集”也就风流云散了。有位作家立刻摆出另一个面孔,写文批判《自由中国》和雷震先生,人间冷暖,立见分晓。郭衣洞参加“春台小集”的时候,我们可真年轻!都是在动荡不安中逃亡到台湾的。各人有各人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创作中都在各自摸索,有的人甚至在情感生活中也在摸索,郭衣洞就是如此。但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是蒋经国创办的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的重要人物,是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的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我这个和《自由中国》关系密切的人,对他自然有几分戒备,但他语必惊人,嬉笑怒骂之中,一针见血,逗人大笑,却叫人无奈。我只是站得远远地看他。1968年郭衣洞因翻译一则《大力水手》而被捕,以叛乱罪判刑十二年。1977年获释。1984年,他和张香华应邀来爱荷华,三十年后,我才从柏杨那儿,认识了当年的郭衣洞。他离开“春台小集”,原来是他因爱情而离婚,被迫离开救国团,以为我们对他的婚变有意见。其实,情感的风风雨雨,写作的人应当了解,对朋友的婚变,也只是旁观而已,好事者顶多说一句:郭衣洞出事啦。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将零零星星的情节凑起来,就是一则故事了。郭衣洞到底是我们的朋友,有人问一句:郭衣洞怎么办呢?好奇中透着关怀。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他那次为爱情而身败名裂的婚姻,因为他坐牢而破裂了。九年牢狱后,碰到张香华,终于得到晚来的幸福。香华是他的镇定剂。我在爱荷华对他说:衣洞,你现在是柏杨了。以前没想到你会如此伟大!我们大笑。寒夜,风铃,炉火照亮斑白的鬓发。也是在三十年后在爱荷华,我才知道衣洞的身世。他1920年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中等家庭,乳名小狮儿,一岁多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他还以为她是亲生母亲。兄弟姐妹每天早上吃个荷包蛋,他可没蛋吃,站在一旁,不懂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没有荷包蛋吃。到了十几岁,才知道母亲早死了,母亲是什么样子,他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北方的冬天,小狮儿的手冻裂冻烂了,也没人管。父亲在外地工作,回家发现他浑身被继母打的伤痕,才送他到祖居河南辉县,在当地学校读书,老师很凶,时常体罚学生。他算术本来不错,“结果我的一点算术头脑,就给老师打坏了”。小狮儿考取辉县的私立中学,学校规定学生星期天也留在学校,不能外出。小狮儿偏在星期天溜回家。老师发现了,小狮儿和老师争辩。老师动手打他,把他拉到校长室。小狮儿抗议老师打人。校长威胁要叫警察,他拔脚飞跑。“这一跑就再也回不去了!被学校开除了。”小狮儿回到开封,父亲骂了他一顿。他考上当地最好的一个高中,念高二时,抗战爆发了,他停学从军。后来进了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1946年毕业,抗战已胜利了,他已到了东北。衣洞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常写小说。1960年在《自立晚报》用笔名柏杨写专栏。1967年翻译美国的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美国的《大力水手》自30年代起,和现在的超人一样流行,成为漫画、卡通、电影的传奇人物。那时甚至市场上铅笔、餐具、小摆设等,都描上大力水手。他力大,热情,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永远是胜利者。柏杨当时的妻子倪明华主编《中华日报》家庭版,柏杨每天翻译一则《大力水手》漫画,在《中华日报》家庭版登出。1968年1月2日的一则漫画:父子两人在一个小岛上,要建立一个王国,岛上只有他父子俩,两人都要竞选总统。漫画中fellows那个字,可以译成朋友们,伙伴们。可是,柏杨的神来之笔一挥:“全国军民同胞们”。他那个流亡学生在抗战中听过领袖人物的“告全国军民同胞书”。这就惹祸了。柏杨以打击国家领导的罪名,于1968年3月7日被捕,以叛乱罪判刑十二年,初囚禁在台北景美军法处,于1973年囚禁绿岛,也就是火烧岛。1977年获释,他把生日定为3月7日,也就是他1968年入狱的日子。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