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评《秦始皇:历史上真正统一中国的第一人》此文从少年历经磨难、统一六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等三个方面,对秦始皇丰富的一生进行了重点突出的描述,文笔流畅,深入浅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最大的功是“统一”:统一了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还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等;秦始皇最大的过是“暴虐”: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焚书坑儒”。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第一批”《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说:“他是极端专制,不让人民有说话的余地的。”“焚书坑儒”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观点很不赞同,作七律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庆平二、评《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此文从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和四面楚歌等六个方面,对项羽悲壮的一生进行了富有感情的描述,文笔生动,发人深省,给读者留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项羽作为“盖世英雄”,既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与正统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方式有别,很多百姓同情并敬佩项羽,后代修建的项羽庙明显多于刘邦庙;有些文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后代赞扬项羽的诗词明显多于赞扬刘邦的诗词。赞扬项羽的诗词当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最有影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的史家常把项羽、刘邦、陈胜在相似背景下说的话进行比较,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三句话充分体现了三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庆平三、评《西汉名相萧何:为什么被刘邦比喻成猎人》此文从深谋远虑、收存典籍,留守关中、巩固后方,计斩韩信、成败萧何和建章立制、萧规曹随等四个方面,对萧何传奇的一生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描述,文笔平实,情节起伏,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虽被刘邦誉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但似乎“智有余而仁不足”。 萧何“智有余”的例子有:刘邦亲自征伐英布时,多次派使者问萧何在家做什么。有人提醒萧何,这是皇帝对您不放心,怕您威胁皇位:“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萧何马上违心地“强买民田宅数千万”来自污名节,有意失掉一些民心。刘邦得知后很高兴也很安心。刘邦战胜英布归来,百姓们拦路上告,刘邦笑道:“夫相国乃利民!”并把百姓们的告状信都给了萧何。萧何“仁不足”的例子有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庆平四、评《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因仍是一个历史之谜》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学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说他被红衣大炮击中当场身亡,一说他被击中身受重伤,后来不治而亡。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的死都与红衣大炮有关。所谓的红衣大炮,实际上就是明朝从西方引进的火炮。血的教训促使历来重视骑射战术的满人迫切感到掌握先进火器的必要性,他们开始大量使用缴获的明军火器,并任用汉人工匠制造红衣大炮。明清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比由此发生变化,满族最终长驱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然而,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肯开眼看世界,老大的中国逐渐落到了世界潮流的后面。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未能与时俱进的清王朝,从此走入了内忧外患交织的穷途末路。红衣大炮不仅夺去了一代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性命,而且动摇了他所铺就的大清江山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爱平五、评《三国名相曹操:乱世之中真枭雄》古人认为,朝代的更迭是阴阳五行变化的结果。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先提出了“黄天当立”的变天思想。曹操一辈子对此讳莫如深,只是到了晚年才承认和黄巾思想相通。其实,早在他任济南相的时候,一些措施就和黄巾的《中黄太乙经》相通。不久,青州黄巾就因为曹操知“道”,投降了他,并成为曹操帐下最为骁勇的劲旅。张鲁的五斗米道也倡言“黄家当立”,与黄巾只是在技术上操作不同,其宗教原理并无歧义。曹操进攻汉中的时候,对张鲁极其优待。张鲁领邑万户,五子全部封侯,女儿也被娶为子妇。曹操以 “魏”建号,以许昌为都城,也暗合谶纬《春秋汉含孽》中所云“汉以魏,魏以徵”和《春秋佐助期》的“汉以许昌失天下”。曹操临终曾讨论过以魏代汉是否可行的问题。他的儿子曹丕称帝,果然所立年号即为“黄初”,显然是秉承了曹操变天的遗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柱六、评《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是赝品吗》稍懂一些书法的人,都知道《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所以凡介绍王羲之生平事迹的文章,都要讲到《兰亭集序》。但是对于学术界存在着作品真伪的争论,则知道的人很少,清代人赵魏在乾隆年间,首先从字体源流方面对序贴提出怀疑。他说,从南北朝至初唐遗留下来的碑文来看,仍然残留有隶书的笔意。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光绪十五年,广东人李文田更进一步,全面否定序贴为王羲之所书。近年来关于序贴真伪的争论又起。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是发现从篇名到内容上都有矛盾之处,继而他又认为隋唐间著名书家甚多,序贴不一定出自王羲之,而最大的可能是隋末唐初智永和尚的作品。对郭老这一推论,学术界存在着赞同与反对两种意见。1977年文物出版社将两种意见汇集成《兰亭论辩》一书,1982年刘汉屏又发表《论兰亭书体》一书。如果对争论双方的观点感兴趣的读者,只要查阅两书,备知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柱七、评《兵圣孙子:写成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武确实无愧于“兵圣”的称号,他留下来的唯一一部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它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因此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在作战中经常阅读;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战略专家根据《孙子兵法》,提出改善美苏关系的“孙子核战略”;其后更出版孙子的语录供军人阅读。《孙子兵法》还成为美国、日本等国企业家进行商战的必读之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每年都召开世界性的《孙子兵法》研讨会,与会者均为各国著名的军事家与学者。这部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瑰宝,在问世两千余年后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孙武也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军事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汝企和八、评《西周名相周公: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贤相,他的美名穿越漫漫三千余年岁月,成为后世所有辅佐君王者永恒的楷模。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相当长的篇幅,专门记述了他的诸多感人事迹,如武王伐纣时,周公撰写了誓师之辞《牧誓》,此文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大学里的必选名篇。在平定“三监”叛乱时,他率师东征,且作《大诰》;后又写下《多士》、《毋逸》以劝诫周成王,这些篇章同样千古传诵,后世执政者更将它们尊奉为经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汝企和九、评《陶渊明》国人不知陶渊明者大概极少,真知陶渊明者却也不多。知者,知其名声极大;不知者,他为何有这么大的名声?说起陶渊明其人其事,实在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而尽是些琐碎的小事,诸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诗酒味浓郁,爱菊花、或被尊为菊花之神……然而也正是缘于这些琐事,陶渊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作六朝名士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被推作与屈原、杜甫并立的三大文学家,被看作中国隐士的典范。这是引人深思、予人启示的。质而言之,陶渊明留给后世的遗产,衡以中国古人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则不在其功,而在其德与其言。其德山高水长,其言风靡雨润,其伟大之处,表现在其无所表现,其地位之要,表现在后世而不在当时。借用宋儒陆九渊的话,“人不可依草附木”,有了依附,其人格价值便不会出色;即便依附于事功,也是如此。若陶渊明者,其纯粹的精神与人格,较之掺杂了时代、地位、机缘、遭遇等等的事功,更加使人向往,令人崇拜。--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十、评《甄宓妃:与曹操、曹丕、曹植之间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女性要么寂寂无闻,要么被供在伦理道德的祭坛上,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斥,背后大多隐藏着不近人情的悲剧,甄宓妃的故事同样哀婉凄艳。她被曹氏父子剥夺了丈夫,变成战利品,其间何曾有她的意志表达?在曹家里,她如履薄冰侍奉姑舅,维持着不太安稳的太子妃地位。关于她尽心侍奉武宣皇后的孝心故事,和力劝丈夫曹丕多娶嫔妃的感人之言,透露的正是她在曹家的处境。实际上,她就是因为曹丕另有新宠而试图抗争,结果被赐死。宫中寂寞的时候,她邂逅年幼聪颖的小叔子曹植,才女和神童的故事纯洁而浪漫,曹植的才华有着嫂嫂的心血浇灌。这一份幼年的真情,在曹植心中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形象。曹丕登基之后,曹植在兄长的猜忌下蹑足屏息,惴惴苟活,只能偷偷向远在飘渺仙界的嫂嫂倾诉,把全部的思念、感激、哀怨和向往从笔尖下流出,写下《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嫂嫂,化成神仙,“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那是对光明和美好的无限憧憬,虽然求之不得却永不放弃,感人至深,唤起了顾恺之内心的共鸣,才诞生了千年丹青《洛神赋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昇文圣孔子:中华民族思想的缔造者孔子,名丘,字仲尼,男,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属相狗,星座天秤座,山东曲阜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他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现代美国学者迈克尔 ? 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孔子排名第五位。排名第一位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第三位耶稣,是基督教的救世主;第四位释迦牟尼,是佛教的佛祖;除了名列第二位的牛顿是科学家外,排名在孔子前面的是“非神即主”,由此可见孔子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神圣而且崇高的。奇异的容貌,奇妙的身世孔子的容貌可谓是“奇人异相”。他身高1.9米左右,相当于古代版的“姚明”。孔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他的母亲看到后以为是一个怪物,甚至差一点将他抛弃。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皮肤黝黑,头发蓬松,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而且,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孔子的身世奇妙有趣。他的四十七世祖,是黄帝轩辕氏。他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河南商丘,自他的六代祖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父嘉是战国时代宋国的一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便在山东曲阜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孔叔梁,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荣立过两次战功,其中有一次单臂托住城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安全撤出而威名远振。孔叔梁担任过曲阜市级领导干部,他在66岁时冲破世俗观念,娶了只有17岁,并且是奴隶的女儿颜徵在。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孔子。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孔叔梁因病去世了,孔子母子就被孔叔梁的原配妻子施氏赶出了孔家大院。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带幼小的孔子移居到曲阜农村,生活非常艰难困苦。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颜徵在也去世了。孔子19岁时结婚,他的妻子是宋国人丌官氏。一年后丌官氏为孔子生下了他的独生儿子。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为此感到十分荣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叫孔伋,字子思,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历史名著《中庸》的作者。现有孔氏正统后代均为孔伋之后。孔子的第79代嫡孙孔垂长1974年出生在台湾,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目前在商界任职。孔子的政治作为孔子在政治上还是很有作为的,而且也非常有才干。但是,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不是有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吗?孔子的一生也都是一直在寻找这个政治支点。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之类的小官,他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的机会。孔子51岁的时候,被任命为鲁国的济宁市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又升任鲁国的建设部部长,接着很快又被委任为鲁国的公安部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孔子56岁时,又升任为鲁国的代总理。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只能先成为代总理。孔子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贪官污吏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赏罚分明的“铁腕”政治家。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井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把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还不畏权贵,他为了削弱鲁国贵族的势力,采取拆毁“三大家族”所建城堡的措施。虽然后来这个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邻居齐国倍感威胁,齐国为了排挤孔子,精选了120匹良马和80名歌女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果然沉溺于此,疏远了孔子,连续三天没有处理国家政事,而且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出现严重失误。孔子对鲁君此举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统治理念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孔子的教育成果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的伟大就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著名的弟子就有72人。有很多都成为各国高官,其中最主要的有:--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以德行著称。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的母亲也是颜姓,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子路。孔子得意弟子,为人豪爽侠义,忠孝勇武。他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警卫员,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子贡。孔子最有作为的弟子,曾任鲁、卫两国的总理。他还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是把孔子学和行的理念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曾子。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是历史名著《孝经》和《大学》的作者。被后代尊称为 “宗圣”。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体系核心就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对领导干部要求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在人际交往中提倡自爱和爱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孔子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孔子的晚年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又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也先他离开了人世。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所有不幸,孔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73岁时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山东曲阜城北的孔林苍松翠柏中。兵圣孙子:写成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原名孙武,字长卿,男,汉族,公元前551年生,属相狗,星座约为狮子座。山东广饶人,与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史称“兵圣”。孙子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18岁时,因位于山东的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齐国去往位于江苏的吴国。在理论上,写出旷世名著《孙子兵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柏举之战等经典战役的胜利。孙子在帮助吴王夫差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归隐山林,从而成功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杀身之祸。现存有关孙子容貌的最早记载来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三才图绘》刻本中的孙子画像。图中的孙子相貌堂堂,凤眼蚕眉,目光睿智;额宽腮阔,按相术所说,属擎天龙之相;鼻如悬胆,唇若涂脂,中间三缕须髯,飘然似仙。另外,在山东省广饶县的孙武祠,前院正中还有一尊孙子的汉白玉石雕像。高大的孙子手持兵书,腰挎宝剑,极目楚天舒,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但是,这些图像究竟与历史上真实的孙子容貌相似几何?笔者在感叹史家记事不记貌的偏颇之余,也只能苦笑着引用元代袁桷的一句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孙子的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据《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记载,孙武是河南陈国的公子陈完的后裔。公元前672 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齐国避难。齐桓公委任他管理手工业生产。陈完后来又改姓名为田完。到齐景公时,田完的第四代孙、孙武的曾祖父田桓子已是齐国的大官。他用大斗借粮,小斗收进的办法拉拢人心,老百姓像流水般地归附在田氏门下。到了孙武的祖父田书的时候,他立了战功,齐景公便把山东惠民分封给田书,又赐姓孙氏,以示嘉奖。孙子24岁结婚,妻子鲍姜出身贵族,不仅知书达礼,而且琴棋书画、女红针线,无所不能。鲍姜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因此夫妇二人非常恩爱,生活幸福美满。孙子的儿子历史上没有记载,据《史记》记载,他的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参照《孙武年谱》的记载,笔者归纳了孙子的五点人生轨迹。韬光养晦:《孙子兵法》终大成公元前517 年,18岁的孙武来到吴国的国都江苏苏州郊外的穹窿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经过两年的勤奋努力,终于完成了传世名篇《孙子兵法》。此书有13篇,共计6000余字。分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计篇;速战速胜的作战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攻篇;立于不败之地的形篇;迅雷不及掩耳的势篇;避实而击虚的虚实篇;掌握作战主动权的军争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九变篇;战斗中如何安置军队的行军篇;深入敌国作战的地形篇;兵贵神速的九地篇;威力巨大的火攻篇;论述间谍种类和使用方法的间篇。《孙子兵法》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篇,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2500年来一直受到各国军事家的推崇。领导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初出茅庐:孙子演阵斩美姬孙子在隐居期间,与同样沦落在此的伍子胥结为密友。公元前512年,伍子胥摇身一变而成为吴王阖庐的重臣,他不忘旧恩,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伍子胥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人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吴王阖庐看到《孙子兵法》一书后,赞不绝口。他对孙子说:“能为我演练吗?” 孙子回答:“可以”。阖庐为了考验孙子的实际作战能力,故意难为他说:“能用宫女做兵将吗?”孙子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于是,阖庐选出宫女180人。孙子把她们编成两队,让吴王的两个爱姬做她们的队长。孙子向她们讲清队列规则后,击鼓下令:“向右转!”“哗--”宫女们全都哄堂大笑,乱成一团。孙子抱歉地说:“都怪我规则没说清楚!”然后,他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多遍规则。又下令:“向左转!”宫女们不但没动,反而笑得更厉害了。此时的孙子突然板起了脸,一声断喝:“规则不清,是我的错,令出不行,是队长的错,把两个队长斩首!”吴王见孙子要斩爱姬,急忙派人传话求情说:“我已经知道孙将军用兵的能力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姬,饭都吃不下呀。请您不要斩首她们。”孙子一口回绝:“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真的把两个美姬斩首示众。孙子重新又选了两个队长,再次发号施令。这些宫女全都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令行禁止,比正规军还整齐。吴王失去了爱姬虽然不悦,但他还是心胸宽广,对孙子敬佩有加,任命他为将军,从此南征北战,扬名诸侯。锋芒毕露:柏举之战少胜多公元前506年,位于湖南和湖北的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河南上蔡县的蔡国,吴王阖庐借此向楚国宣战。他亲自挂帅,命令孙子、伍子胥指挥3万吴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子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不到一个月,就攻入楚国的国都荆州,楚昭王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力挽狂澜:辅佐夫差报父仇公元前496年,阖庐趁越王勾践年轻稚弱,即位不稳,不听孙子等人的劝告,仓猝出兵,想要击败浙江的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浙江嘉兴县。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刎于阵前。吴国士兵哪里见过这阵式?顿时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庐也伤重身亡。阖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发起进攻。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江苏太湖,在孙子、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士兵跑到浙江绍兴会稽山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归隐山林:兔死狐悲枉忠君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立志报复。他一方面卧薪尝胆,勤恳治国,一方面施展美人计,向吴王夫差敬献西施。夫差得到西施后,果然沉缅美色,荒于朝政。他还听了奸臣的挑拨,逼迫忠君爱国的伍子胥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后人不知其所终。10年之后的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安徽当涂的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苏州,吴国遭此劫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子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中国,也就成为永久的历史遗梦。智圣诸葛亮:“丑妻近地家中宝”的由来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男,汉族,公元181年7月23日生,属相鸡,星座狮子座,山东临沂人,三国时代蜀国的总理、总参谋长。历史上以神机妙算著称,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国争雄的复杂政治、军事斗争中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水平和军事才能,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去世后追谥为忠武侯。代表作品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的容貌是很帅气的:他身高 1.84米。笔者曾做过统计,现代影视剧中饰演诸葛亮的“帅哥”不少于20位。笔者最欣赏其中的四位演员,估计将他们综合起来,就是诸葛亮的形象:唐国强火烧赤壁时睿智的眼神及刚毅的神态;金城武躬耕南阳时棱角的脸廓及超凡的气质;郑少秋草船借箭时获胜的笑容及神化的洒脱;陆毅舌战群儒时铿锵的声音和缜密的理性。诸葛亮的父亲诸葛 ,是东汉末年山东泰山地区的一个县处级干部。母亲章氏,在诸葛亮9岁时就去世了。诸葛亮的妻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黄月英。她是河南名人黄承彦的女儿,史料里面说她身体壮硕,枯黄的头发,黑黑的皮肤,上面还长了一些鸡皮疙瘩,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丑女无敌”。可是她才德兼备,相传诸葛亮北伐时为了解决粮草运送问题而使用的“木牛流马”以及一种攻击力强大的“连弩”、南征孟获时为避免瘴气而服用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都是出自黄月英的主意。这名奇女子不但有一双巧手,而且持家有道,不管大事小情都处理的妥妥贴贴,让诸葛亮一生无后顾之忧,同时也是他事业上强而有力的支柱。所以后来就有了“丑妻近地家中宝”的说法。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子承父业,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四川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17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所以幸存了下来。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县长,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长。从此后,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亮后人的记载。智慧之神:武侯弹琴退仲达一个人只做一件聪明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聪明事,不做愚蠢事。诸葛亮从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再到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甚至去世后还借尸还魂,吓走了图谋不轨的司马懿,简直就是智慧之神的化身。笔者从小最喜欢看的书就是《三国演义》,到20岁时还对其中每一篇章节都做过读书笔记。至今已经读过不知多少次了。但每次读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只有到诸葛亮出场后才觉得精彩到来了,这本书才算正式开始了。而对诸葛亮用计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讲的是诸葛亮兵出祁山,不想先头部队司令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诸葛亮决意退守陕西省汉中市。大军都先撤退了,当时诸葛亮身边只剩5000兵马驻守西城县。这一天,忽然有情报传来,说魏国部队总司令司马懿引15万大军正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根本没有武将,只有一帮文官,守城的5000兵马还分出一半运粮去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脸都变色了。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诸葛亮却神情自若,若无其事,不但没有命令士兵防守,反而还立即下令将四个城门全部大开,每个城门分派20名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清理卫生死角。他还严令其他士兵不得随便走动,不得高声喊叫,一切偃旗息鼓,一切黎明静悄悄。只看诸葛亮,仙风道骨,神态自若,领着两个童仆携琴登上城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过了一会,司马懿果然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杀来。他远远望见城上诸葛亮端然稳坐,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没事人儿一样。看此情景,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踟蹰不前,犹豫不绝,听了一会诸葛亮悠扬,稳健,毫不慌乱的琴声,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诸葛亮遥望魏军远远离去,击掌而笑。众官都懵了,问其原因,诸葛亮这才道出缘由:“此人(指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这就是诸葛亮,这就是神算子孔明。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三国演义》区区数百字,便把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司马懿智欠一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忠于祖国:出师一表真名世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讨伐魏国。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出师表》的第一部分寓情于议。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寓情于志。“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忠于祖国的集中表现。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称赞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也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纪律严明:孔明挥泪斩马谡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占据陕西省汉中市北的军事重地箕谷,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甘肃省祁山,任命参谋马谡为先头部队司令员,镇守战略要地甘肃秦安县东北的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魏军纵队司令员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的错误布阵,立即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视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军令,招致兵败,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严明军纪。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收其儿为义子。此举让全军将士无不为之惊骇。234年8月28日,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的军中,终年54岁。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一个完美者。大诗人杜甫的《蜀相》就表达了后世对他的尊敬仰慕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史圣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长时间司马迁,字子长,别名太史公,男,汉族,公元前145年农历二月初九生,属相猴,星座白羊座,陕西韩城人,历任汉武帝刘彻的警卫秘书,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西汉朝廷省部级的中书令。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星象家。史学代表作品有《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星象学代表作品《太初历》,就是沿用至今的历法,改变了秦朝以前的正月在11月份的情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司马迁的容貌给人一种刚强正直,抱负不凡的感觉。他方方的脸庞,浓重的甚至可以延伸到鬓角的眉毛,长长的泛着青色的胡须。他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尤其是在他奋笔疾书时,端庄和善,手握毛笔,一盏油灯下,无数英雄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司马迁的祖先最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成为掌管历史的文职官员。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司马迁的祖辈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的省长。司马氏在秦始皇时代的代表人物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司马迁的太爷司马无泽,担任汉朝一市长的职位。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武帝的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恢复了祖传的史官职业。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是一位画家,对丈夫一生的各个时期的容貌,都画有图像。她在司马迁去世后出家为尼。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也在司马迁去世后回到故乡韩城。由于害怕再次遭受朝廷奸臣的陷害,他们的后代改姓“冯”和“同”。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生育两个儿子,大的名叫杨忠,小的名叫杨恽。杨恽对《史记》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对家中珍藏的《史记》爱不释手,而且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当上了相当于省部级的高官平通侯。这个时候他看到当时朝廷政通人和,就给汉宣帝写专题汇报材料,把他的外祖父尘封了20年的巨著《史记》献了出来,公开发行,从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司马迁的少年时代司马迁童年时期在家乡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公元前135年,10岁的司马迁随父亲来到西汉朝的首都陕西省西安市。向当时著名的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又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司马迁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名师授业,启发诱导,使司马迁获益不浅,学业大进。这个时候,正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这一切都在司马迁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司马迁二十岁时司马迁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就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之后,就立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所以司马迁从20岁开始,为写《史记》做准备,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公元前125年,司马迁从陕西西安出发,首先以南方做为考察目标。他到过江苏和浙江,登上会稽山,参观了大禹治水的遗迹,到访过湖南省宁远县的舜的安葬地--九嶷山。然后,他又沿着淮河和泗水北上,到达了山东曲阜,观看了孔子家乡的世俗风情。在山东邹县的峄山,他看到了当年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刻石;在江苏徐州的彭城,他考察了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对项羽和刘邦的资料都做了详细的收集整理。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子承父业,正式做了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有充分的条件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司马迁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试行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就开始了他人生的最伟大工程--编写《史记》。司马迁四十七岁时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正当双方酣战之际,李陵因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就问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肯定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不由分说,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这个案子不巧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不久,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判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就是割掉男人的生殖器,是一个奇耻大辱的刑罚,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抛开个人身体折磨和精神压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司马迁五十岁时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当了西汉朝廷省部级的中书令。这个职位看起来很显赫,但在当时按惯例,是只有宦官才能担任的。实际上,这又是对司马迁另一种形式的污辱。但是,司马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著圣贤书。”公元前91年,旷世名著《史记》经过司马迁13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全书完成。共有130篇,52万余字。《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录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就是大事年表;八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史记》对历史事件真实记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公元前87年,司马迁有一位好朋友名叫任安,因政治事件被判腰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作。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 ,司马迁遭受迫害,不久就去世了,终年58岁。《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武圣关羽:他的脸是怎么变“红”的关羽,字云长,男,汉族,公元160年8月13日生,属相鼠,星座狮子座,山西运城人,三国时代蜀国“五虎大将”之首,上将军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清代时被尊奉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原姓冯,字长生。关姓是由于关羽行侠仗义后逃亡时路过一个城门关卡,守城的警察盘问他的姓名,关羽装聋作哑不敢回答,只是指着城门不说话,两只手形做羽毛状,结果警察误认为关羽姓关,就登记成为“关羽”。关羽原本是白皮肤的人,红脸源于关羽替天行道,背负人命案之后。他连夜逃跑,累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用黄河水压惊冲凉后所致。关羽的外貌魁伟健美,潇洒脱俗,他身高2.07米,体重95公斤,脸色紫红,嘴唇像涂了红唇彩,卧蚕眉、丹凤眼、五缕胡须将近半米,飘洒在胸前。他胯下骑赤兔胭脂马,手中持青龙偃月刀,世间罕见,英气逼人。就这个霸气十足的英雄形象,古往今来的“美男子”中,如果关羽封为第二,又有谁敢称第一呢?关羽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他的爷爷叫关审,经常用《易经》、《春秋》教育孩子。他的爸爸叫关毅,非常孝顺,曾经在墓地边搭草棚为父守丧3年。关羽的妻子叫胡定金,他们有三儿一女,又有两个孙子。蜀汉被曹魏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杀光了关氏一门为父报仇,关羽传承至此已断。关羽历史上最有名的社会关系就是“桃园结义”。184年,关羽在河北涿州结识了正在招兵买马的刘备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友爱异常,就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关羽的性格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忠、勇、仁、义。忠:对蜀汉事业无限忠诚,对刘备忠心耿耿 200年元月,曹操在江苏省徐州市打败了刘备,关羽被困到一个土山上。为了保护好刘备家属,关羽忍辱负重,在好朋友、曹操的大将张辽劝说下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礼待二嫂;三是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任命他为副国家级的汉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联络感情;送黄金、送美女的笼络人情。但关羽忠于刘备始终不渝。曹操赠袍,关羽穿于内身,外用刘备所赐旧袍罩着,称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宝马,关羽拜谢说:“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大哥”,曹操后悔不迭。果然一年多以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斩颜良、诛文丑报答了曹操厚待之恩,挂印封金;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终于兄弟团聚。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勇:武艺高强,被称为“万人敌”关羽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吴会、水淹曹七军等等,都突出表现了他的神威武勇。190年,曹操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勇猛异常,无人能敌。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藐视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立即大声争辩:“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关切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气呼呼地墩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头也不回,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如神兵天降,旋风一般来到华雄面前。华雄看到人高马大,气势非凡的关羽,一下子就吓呆了,还没等缓过神来,关羽手起刀落,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我们百读不厌的“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仁:扶危济困,替天行道“仁”,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同情、友爱”。关羽原来并不姓关,他就是因为这个“仁”字,杀了人以后才更名改姓的。那年关羽刚刚19岁,他从常平乡农村来到运城市城里,想求见市领导,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当时的市领导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就住在城里旅馆里,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哭。一问才知道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当地的首富大老板,勾结官员,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当时,运城市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就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全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他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都很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警察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不说话,守城的就以为他是哑巴,就说他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天行道的千古名将关羽,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幅多彩的画卷。义:恩怨分明,信义著世209年1月23日,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大胜曹魏而结束。曹操带着300多名残兵败将逃到湖南省华容道,关羽带领500名军兵拦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不知所措。曹操孤注一掷,准备决一死战。他的谋士程昱出主意说:“我知道关羽的性格是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著世。您以前有恩于他,现在您亲自去求他,他肯定会放您一马的。”曹操听了他的意见,骑马来到关羽面前欠身打招呼:“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也欠身回答曰:“关某奉诸葛军师将令,在此等候丞相很长时间了。”曹操说:“我兵败到此,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但是我已经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您了。今日的事情,我又怎么能因私废公呢?”曹操说:“您过我五关斩我六员大将之时,我没有追究您,还记得吗?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古往今来,哪有义士是恩将仇报的呢?”关羽是一个义薄云天的人,他此时想起从前曹操对他的许多好处,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命令手下军兵让出一条道路,放走了曹操。但此时的曹操并不知道,关羽是与军师签下了生死军令状后才防守华容道的,他的生还就意味着关羽将面临着死亡。关羽当然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在义气与生命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他也因此名垂青史,万古流芳!220年11月,常胜将军关羽“大意失荆州”,打了一个致命的败仗,在湖北省当阳市的麦城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下马忠擒获,被绑着见孙权。孙权企图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最后与他的儿子关平在湖北省当阳市的临沮从容就义,死时年仅58岁。关羽的一生,凝聚着万世共仰的忠、勇、仁、义,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佛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关羽做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的地位不断被抬高,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宝贵的精神财富。诗圣杜甫:为何被连续饿了九天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男,汉族,712年2月12日生,属相鼠,星座水瓶座,河南巩县人,历任副处级的唐朝左拾遗,正处级的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却创作出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传世。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笔者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所画的杜甫像最为传神。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桑与忧患。双目形如硌脚的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的胡须向后飘洒。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笔者在赞叹此幅杜甫画像惟妙惟肖的同时,不免对作者肃然起静。意外的收获是,蒋兆和先生的照片竟与杜甫画像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双棱角分明的、有深邃洞察力的,透着桀骜不驯的眼睛,简直不可思议!蒋兆和先生是当代有突出成就的美术家,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曾说:“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当今著名画家范曾、王明明等均师从其门下。笔者认为,是高超的艺术造诣,让杜甫与蒋兆和的容貌趋同,只不过是一个从文,一个从画。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光鲜的。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旧唐书》记载,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的县长,因此杜甫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杜甫在他父亲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穷困潦倒了。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却一心想从政做官,这种错误选择,注定他会白白努力一场;杜甫还有放纵恣肆的性格缺点,这让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惹来杀身之祸。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他有几个子女都被饿死了,史书上只记载他有个儿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笔者从做人和做诗两个方面来概括杜甫的人生经历。做人:杜甫的凄苦身世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虽然 7岁吟诗,15岁扬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书记员之类的小官,后世虽称其人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写的虽是“初唐四杰”,却是诗人自嘲之意:“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人生经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5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冀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10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初八至初十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正处级的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 申辩,被贬为副处级的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综观杜甫的一生, 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 “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做诗:杜甫与其他诗人的比较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既然杜甫号称“诗圣”,那么,其他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号称什么?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呢?笔者在此一并把杜甫与其他诗人做个比较吧。--诗仙:李白。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魔:白居易 。写诗非常刻苦,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诗神:苏轼。其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独树一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狂:贺知章。其诗豪放旷达,自号“四明狂客”,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如“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诗情人:李商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婉约,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诗状元:文天祥。其诗爱国主义思想浓郁,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杜甫和这些诗人有如点点繁星,装饰了中国历史的浩瀚夜空。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耒阳,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长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直到40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迁葬杜甫遗骨与夫人弘农杨氏合葬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是赝品吗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男,汉族,公元303年生,属相猪,星座约为天秤座,山东临沂人,由东晋朝廷中央机关初级秘书作起,历任江西省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绍兴市市长,兼地方右路军司令。晋代著名书法家。他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遒媚、端庄清丽的华贵书体。代表作有小楷《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被后世赞誉为“书圣”。王羲之的容貌是:身高约为1.8米左右,貌比潘安,英姿俊朗。世代笃信道教,神似仙子,超凡脱俗,头上常戴着青色的包头软巾,脚下喜穿高足木屐,手中拿的是玉柄鹿王尾拂尘,喝茶或喝酒时候必须用美观小壶,谈笑风生,妙趣横生。唐太宗说,王羲之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潇洒从容而又神采飞扬。手中的毛笔,像被惊动的凤凰和蛟龙,纸上的墨迹,像天空飘浮的流云,活泼生动,俊秀挺拔。王羲之出身名门,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贵族。祖父王正为皇帝身边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父亲王旷为安徽省淮南市市长,曾倡议西晋王子渡江,于江左称帝建立国家,东晋王朝成立。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东晋的总理,名闻于世,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荆州军区司令员。琅琊王氏的名号在皇族司马氏之上,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就是在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繁荣富贵的士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几乎在书法上都有成就。 历史上有名的有: 次子王凝之,他的妻子为才女谢道韫。 七子王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其父在中国书坛并称“二王”。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不知其名,但她的外孙就是著名诗人谢灵运。“东床快婿”的由来王羲之的妻子,姓郗名璇,字子房。书法卓然独秀,被称为“女中笔仙”。王羲之深爱其妻,可以说,郗璇对王羲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郗璇是当时东晋朝的“国防部长”郗鉴的女儿。郗鉴在书法上造诣也很深,女儿和两个儿子也很有成就,因为郗鉴注重名节、崇尚个性自由,特别重视人格和人的价值,讲究潇洒傲岸的风度美,以“骨鲠”著称的名士王羲之很符合郗鉴择婿的标准,所以会有“东床快婿”的佳话。东晋时期,郗鉴将军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在朝廷里除了文官总理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国防部长了。郗鉴有个女儿,年方16岁,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总理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希望能在王家子弟中了却心愿。一天会议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是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导家。王府的子弟听说郗鉴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看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郗鉴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鉴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这“东床快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传奇王羲之最有名的书法名篇就是《兰亭序》。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位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在绍兴市的兰亭开展一项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兴高采烈,即席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为当时兴致高涨,挥毫随心所欲不逾规,写得十分得意,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又写了几十幅同类作品,没有一篇比现场发挥的那幅作品好。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不已,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调查出《兰亭序》真迹在绍兴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他三次召见辩才和尚,软硬兼施问其《兰亭序》下落,但是辨才就是一口咬定经过多年战乱已经丢失,不知道哪去了。唐太宗的部下房玄龄就推荐当时的公安部刑侦局长萧翼用计取之。于是萧翼就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乔装改扮成穷困潦倒的学生,投靠到辨才的寺院中。用自己的出色才学吸引了辨才的注意。渐渐地与辨才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有一天,两人在一起喝酒,辨才喝多了,醉醺醺地对萧翼说:“我有一件稀世珍宝,当今皇帝连做梦都想得到它呀。”萧翼故作镇静地用激将法回答:“当今皇帝福有四海,连你都是他的,你还有什么他能得不到的?”辨才见好友不相信他的话,焦急不安,趁着酒劲,搬过梯子,爬上房梁,抽出藏在那里的《兰亭序》真迹,托着走下来让萧翼看。没想到萧翼哑然失笑:“像老兄这样的仿品,十元钱大街上能买三五幅呢。”辨才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只顾大口喝酒。萧翼见状赶紧赔不是,又借机一个劲地劝酒。终于辨才不胜酒力醉倒了。萧翼使出专业技术手段,迅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赝品,把真品轻而易举地掉了包,昼夜兼程回到西安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如获至宝,立即命人摹拓出数百本赐给太子及诸王近臣。他在临终的时候,把即将接他班的儿皇帝李治叫到床边,提出了让《兰亭序》陪葬的要求。后来五代时,《兰亭序》真迹经“劫陵贼”之手又复见天日。然而此后至今越千年,《兰亭序》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不知所踪。现传世的《兰亭序》摹品种类很多,著名的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因北宋时代发现于河北省正定县而得名。还有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王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此纸本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教子习书王羲之的轶事还有教子习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他刻苦练了5年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纸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练字5年了,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尊称为“二王”。王羲之逝世于361年,终年58岁,葬在浙江省嵊州市孝嘉乡金庭山。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专程前往祭祀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于碑墓前。明朝永乐年间的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年间的1849年冬,王氏嗣孙王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现在的墓为1984年重修,向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晋王右军墓”,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是风景宜人的好地方。画圣吴道子:为何能让屠夫放下屠刀吴道子,画史尊称吴生,唐玄宗赐名道玄,男,汉族,约680年生,河南禹州人,曾任官府上等兵,山东兖州县长。后由唐玄宗特召入宫,成为御用画家,任正高级的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副地市级的宁王府友。吴道子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他刻苦钻研,自学成才,20岁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他擅画人物、山水等,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作品。他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画法为后世之宗,他的“吴带当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无论是对东方和西方的美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吴道子的容貌,史书中没有记载,笔者找到了现存的吴道子画像十余幅,其中的大多数都手拿着一支画笔,没有在相貌上相近的。笔者就选择了位于河南禹州的吴道子纪念馆,大殿西陪房屋内悬挂的吴道子画像,权且传神吧。史称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此像中的吴道子的状态就好像是这样的。他傲骨迎风,挺拔如松,他的眉毛像棱角钢刃,宽背而下弯,眼睛像飞来流星,凝神而侧望,虬髯布满腮下,清颊略突颧上。头戴儒巾向后飘扬,脚蹬履鞋向前扩张,道教中人称呼他为“吴道真君”,此像倒是形神俱备了。吴道子10岁时就成为了孤儿,他的父母史料中没有记载,11岁时,吴道子曾经先后拜唐朝著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但都没有成功。后来改道学习绘画, 20岁时便已经画名远扬。后来,他在正部级的凤阁侍郎韦嗣立府中当上等兵,过了两年,被其推荐担任了山东兖州的县长。由于酷爱画画,无心从政,便辞职而去,来到唐朝东都洛阳作了一名“洛漂”。过了不到一年,他的“当世第一大画家”的美名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特诏入宫,当场考画,大为赞赏。立即加封他为正高 级的内教博士官,让他教导皇室成员学画,并下命“非有诏不得画”。吴道子又教唐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晋升为副市地级的宁王友。“御用画师”的身份,虽然让吴道子失去了很多自由,但也让他有了优厚的物质生活,使他能够潜心提高画技,艺术造诣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大文豪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画圣”吴道子的经历与成就吧。画圣经历“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吴道子成为“御用画师”之后,有时也随从唐玄宗巡游各地。一次, 他随驾去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一壁; 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人民大饱眼福,大家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母亲去世,他请吴道子在洛阳天宫寺画神鬼像,为母亲超度亡灵。吴道子回答说:“我已经废画很久了,若将军有意,请为我舞剑一曲,让我找找灵感”。裴旻听了,就脱去孝服,换上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十多米高,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围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果然灵感大发,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时谓三绝”。 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路过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唐玄宗见数千里间“旌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唐玄宗容貌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 山水、人物、草树、器仗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臣无粉本,并记在心”。755年的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四川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于是,命吴道子乘专车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 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金銮宝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抓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由此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画圣成就“盖古今一人而已”。对于“画圣”吴道子的艺术成就,苏轼曾经有过精彩评论:“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吴道子画神仙背后的佛光, 不用圆规,一笔而成。坊间百姓,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 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皆妙绝当时”。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西安、洛阳两地寺庙作壁画四百余幅,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皆妙绝当时”。吴道子酷爱绘画,具有巨大的创作热情,一生除创作大量的壁画外,在卷轴画方面,也有《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钟馗图》、《金桥图》、《群驴图》等150多幅留传于世,真可谓洋洋大观了。吴道子他画人物时,有时甚至是从脚部或者胳膊开始画起,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东观余论》记载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看这幅画,没有刀枪等利器,没有沸锅等刑具,没有牛头等鬼面,但其表现的阴惨之状,仍然让观者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既然画中无刀枪、沸锅等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憾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道子画的地狱情景,大家看了,皆有惧罪之感。都产生了修善之念,甚至市场的屠夫都罢业了,使鱼和肉都没有人卖了。”吴道子的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其在人物画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吴带当风”。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如此超群不凡,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造。《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大家都注重写意,我则注重工笔;大家皆谨于形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他的绘画技巧称为“吴带当风”。所以,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 ? 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主攻某一方面而有所成就,就算是很幸运的了,惟独吴道子天纵其能, 独步当世……”759年左右,年逾八旬的吴道子还很健康。卢稜伽是吴道子的学生,曾经在洛阳庄严寺绘画。一天,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酷似自己的笔法,于是惊叹地说:“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现在可以媲美我了。”卢稜伽得到地老师如此赞赏,更加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绘画,不想过了一个多月,就劳累过度,离开了人世。这件事,也是有关吴道子晚年生活的最后记载,在这之后,吴道子何时去世,因史籍失载,也就无从考证了。医圣张仲景:人工呼吸的发明者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 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说起张仲景的容貌,笔者专程来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祠,瞻仰矗立在庭院中间一尊高大的医圣塑像。抬头望去,只见像中的张仲景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此时,笔者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人生目标,笔者仿佛听到了他那“反豪权,反名利,为民行医”的人生准则;笔者仿佛看到了他那“活国在于活人”的人生夙愿,还有什么能比医圣张仲景这样的抱负更无私、更伟大的呢?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由于家庭的藏书丰富,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颙,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下面,就来看看医圣张仲景神奇的治病故事吧。破迷信治精神病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理直气壮地和他们斗争,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引导人们相信医术。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 ‘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治便秘的好方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人工呼吸首创者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辩证施治同病人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方法,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经过询问,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辩证施治,结果两个病人都好了。坐堂医生的由来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188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自公元196年汉献帝开始,战乱繁频,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有2/3死于瘟疫,其中又有7/10是死于伤寒病。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公元205年,他到岭南隐居,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到公元210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公元219年与世长辞,终年69岁。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酒圣杜康:夏朝的第六位君主杜康,姒姓,又名少康,男,汉族,约公元前1963年正月二十一生,陕西白水人。杜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六位君主,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从弑父仇敌的手中不但重新夺回了王位,而且在统治时期政通人和,史称“少康中兴”。杜康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他是中国酒的发明者,被后代人推尊为“酒圣”。是他使酒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奇葩。是他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有关杜康的容貌,在杜康最早造酒取水的杜康河的流经之地,河南省伊川县城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挺拔的杜康塑像。像中的杜康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洞穿了千年岁月,在一饮而尽中无情地流逝,时间在酒中,也就没有了昼夜;他右手抬起举着酒樽,仿佛豪迈地邀请天地日月,共饮山川江河,空间在酒中,也就没有了距离;他左手落下擎着酒瓮,仿佛盛满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把酒问青天”的悲喜故事。人生在酒中,也就没有了生死。杜康是夏朝第五位国王夏相的儿子,母亲叫后缗氏,是山东济宁人。据《史记 ? 夏本纪》记载,夏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夏相被迫自杀。已有身孕的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丈夫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在宫女的指引下,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山东娘家一个名叫有仍氏的部落。第二年生下了杜康。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他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说文解字》中“杜”字的解释为“甘棠也”。笔者归纳杜康的人生经历有以下几点。政治上颇有作为杜康是距今约4000年前夏朝时代的第六位君主。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禹治水”中的大禹,他死后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夏启,打破了尧舜以来的王位禅让制,开创了中国历史朝代王位世袭制的源头。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暴君夏桀。在杜康的父亲夏相统治的末期,著名的民间传说“后羿射日”中的主人公后羿发动叛乱,废黜了夏相篡夺王位。7年后,后羿的亲信寒浞又杀了后羿自立为王,并追杀夏相,夏相被迫自杀。第二年,夏相的遗腹子少康出生了。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先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寒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河南商丘的名为有虞氏的部落避难。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肥沃土地和500名士兵,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当时,有个名叫夏靡的人,原是夏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山东旧德的名为有鬲氏的部落,招兵买马,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其他部队,投奔少康,拥戴少康为夏王。少康先派儿子夏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寒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夏女艾去侦察了寒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容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河南太康的阳夏。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君主。 世界造酒第一人在古籍《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中、都对杜康造酒有过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也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此间杜康沟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这说明,杜康造酒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现在的许多发达国家那时恐怕在地球上还未出现吧。据考证,杜康造酒的方法是:先把粮食磨碎,然后发酵,使之成为酒糟,再把含醇的酒糟溶入水中,加热煮沸,造成含醇的蒸馏水,即酒。初制出的酒有糙味,放入地窖醇化三年,取出后清洌甘醇,口感美味。酒有“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的功效,因此治病养生倍受青睐。人在烦闷时饮酒,身体发热,可以暂忘思虑。从那时起华夏大地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中国造酒业开始兴旺起来了。杜康造的酒是古代高粱酒。之后,中国的早期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始,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为原料造酒。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至今,酒的种类已经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洋酒等几大类,酒的香型也发展成为酱香型白酒 ,以茅台酒为代表;浓香型白酒,以五粮液酒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等“十一大香型”。演绎酒文化杜康发明了酒,与之衍生出底蕴深厚的中国酒文化。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 ? 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就是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就是不要经常饮酒;“执群饮”就是禁止聚众饮酒;“禁沉湎”,就是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酒德。中国古代饮酒很讲究礼节:一是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二是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三是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这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这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这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这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 “杜酒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的优美诗句;李白的《将进酒》也歌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中国人际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杜康的晚年让儿子夏无余在浙江省绍兴县居住,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约1880年前后,83岁的杜康病逝,葬在河南太康的阳夏。但后来历经战乱,杜康墓遭到破坏,遗迹荒废,杜康酒亦长期堙没。自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要求喝杜康酒后,陕西白水县才恢复了杜康酒的生产。今日的杜康沟面貌一新,杜康泉中泉水清洌,新建的杜康墓十分宏伟。人们到此,对杜康这位中华民族的“酒圣”,会产生深深的崇敬之情。秦始皇嬴政:历史上真正统一中国的第一人秦始皇嬴政,别名赵政、祖龙,男,汉族,生于公元前259年,属相虎,星座约为天蝎座,河北邯郸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朝的开国皇帝。笔者尝试着用一首诗来概括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少年磨难成帝王,征战十年六国亡。百代尽效秦政法,千秋始行衡度量。万里长城创伟业,亿万黎民修阿房。焚书坑儒千夫指,苛政猛虎枉百忙。”秦始皇的容貌,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有像蜜蜂肚子一样椭圆形且有肉质的高鼻梁,有像枣核一样长长的,具备放电目光的眼睛,有像老鹰一样的挺拔而且骨感的胸脯,有像豺狼嘶鸣一样沙哑的,穿透力很强的,听起来让人恐惧的声音。秦始皇的身高有1.82米左右,矫健魁伟,雍容轩昂,是古代相书中典型的帝王之相。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做为秦国的人质软禁在赵国时,看上了赵国的富豪吕不韦的姬妾,就把她求要来做了自己的妻子。不久就生下了秦始皇。据《史记 ? 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是以商人的目光和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将当时已经怀孕的赵姬,也就是秦始皇的母亲,献给了秦庄襄王。所以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继承他皇帝之位的,就是历史上被“指鹿为马”蒙骗的秦二世胡亥。而秦始皇的“真命天子”长子扶苏,却在赵高、李斯阴谋推举胡亥篡得皇位后,被他们篡改的遗诏赐死了。胡亥为保住皇位,残酷地杀害了众多的兄弟姐妹。他命令赵高网罗罪名,将自己的兄弟12人在陕西省咸阳市杀死后陈尸受辱,将自己的姐妹10人分裂肢体后杀死于杜县,其余的被逼殉葬或自杀,财产一律没收。秦始皇的后代不但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自己是“始皇帝”,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的“传之无穷”,而是让“亡秦者,胡也”的自己不肖之子胡亥成了家族的终结者。少年历经磨难秦始皇的少年时代,历经磨难。这些磨难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内部和政治斗争。公元前247年,他的父亲秦庄襄王离开人世,年仅13岁的秦始皇继承皇位,但是由于他年龄太小,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吕不韦所决定,秦始皇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国政,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长大,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以取代自己,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很快就和太后鬼混在一起。太后为了自己糜烂的私生活不被秦始皇发现,就骗秦始皇说自己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就在离皇宫比较远的陕西省凤翔县又专为太后修建了宫殿。结果太后在那里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始皇的“干爹”自称。在太后的宠爱下,嫪毐被任命为长信侯,拥有山西太原等大片领地,培养了大批党羽亲信。嫪毐在陕西省凤翔县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之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省部级的官员斥责道:“我是秦王赢政的干爹,你竟敢惹我。”这名部长大人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了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前238年,22岁的秦始皇在陕西省凤翔县的蕲年宫举行成人亲政的大型典礼活动。嫪毐趁着这个机会,偷偷盗用了秦王御玺,并在太后赵姬的支持下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少年老成,沉着应对,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陕西省凤翔县的冷宫;摔死嫪毐和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所有职务,并把吕不韦遣送流放到四川当时还很荒凉的地方。秦始皇的少年真是可怜和不幸的,真正疼爱他的秦庄襄王却不是他的亲生父亲,而且早逝了。他的亲生父亲吕不韦,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惜把自己曾经心爱的女人推到别的男人怀抱,不惜把自己的儿子玩弄于股掌。他的母后赵姬,品行不端,不但放荡不羁,而且糊涂到帮助情夫推翻自己亲生儿子的皇位。但是秦始皇在这种残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他锻炼了自己,并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从此开始了他的旷世难出的伟大帝王人生。统一六国秦始皇的一生,另一个值得一写的就是他统一六国。以一敌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项难以取胜的事情,但秦始皇却做到了。他用了10年的时间,用尽了三十六计,终于大功告成。公元前 230年,秦始皇26岁的时侯,在叛徒韩腾的协助下,秦始皇消灭了位于河南省的韩国。公元前228年,秦始皇使用离间计,在相持一年多以后消灭了位于河北省的赵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利用魏王的缓兵之计,将计就计,经边几年的休养生息,集中兵力用水攻的办法消灭了位于河南省的魏国。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利用楚国的内讧,以逸待劳消灭了位于安徽省的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燕国太子丹派出刺客荆轲暗杀自己失败后,大兵压境,一举消灭了位于北京市的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花费大批金银财宝在齐国内部收买高官,并利用他们作内应,几乎是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六国当中最强大的,位于山东省的齐国。至此,中国历史上历经500多年的战国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由秦始皇主宰一切的大秦王朝时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秦始皇的一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也是第一位发明皇帝称呼的人;--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创造了全国通行的文字、度量衡、交通车辆、道德行为规范;--他是第一位建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国皇帝,设立了一系列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政权机构;--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修建万里长城的人。他把战国时代各国原有的长城重新拆除连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一万四千多里的长城;--他是中国历史上批阅的文书重量第一的皇帝。秦始皇非常勤政,事必躬亲,每天早起晚睡,批阅竹简文书的重量高达一120斤,工作极度劳累;--他是中国第一位走遍全国的皇帝。他前后五次巡游,足迹遍布西到甘肃省陇西一带,东达山东半岛海边,北行至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南抵长江中下游江浙一带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东巡途中,由于一路劳顿,到山东省平原县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驻防边关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让他回秦国的首都陕西省咸阳市继承皇位。信还未来得及发出,秦始皇就死在了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的行宫中。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就是秦二世。但他只做了三年皇帝,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就被他最亲近的人赵高杀害了。公元前206年,曾经无比强大的秦王朝在内忧外患下终于灭亡了。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他之后的长达近170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从平民到皇帝刘邦,字季,男,汉族,公元前256年生,属相蛇,星座双鱼座,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山东省泗水县的治安派出所所长,在江苏沛县起义反秦,曾被项羽加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自司马迁开始就称其为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朝,统治长达400余年。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从他开始,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刘邦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都做出了奠基性的巨大贡献。刘邦的身高有1.64米,他的岳父吕太公很会相面,见刘邦第一面就说他容貌有“帝王之相,日后必贵不可言。”于是把比刘邦小15岁的女儿嫁给他。史书上记载刘邦:高鼻梁,圆眉骨,长着漂亮的胡须。最与众不同的是,左侧大腿上长有72粒黑痣。刘邦的性情豪爽、豁达大度,喜欢结交各方英雄豪杰。但他不喜欢读书,好喝酒,更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他从不进行田间劳作,也不积攒家业,还经常把自己的财产施舍给朋友。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小混混。但是刘邦志向远大。有一次,刘邦正巧在大街上碰到秦始皇的车队,面对前呼后拥的卫兵和富丽堂皇的仪仗,刘邦雄心万丈地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刘邦登基后被尊为太上皇。刘邦的母亲刘媪氏,生有四个儿子,刘邦排行第三。对于刘邦的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充满迷信色彩的记载: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在一个大湖的岸边休息,梦见自己与一位神仙相遇,这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刘邦的父亲仔细一看,一条蛟龙正降临在妻子的身上。此后不久,妻子就怀孕了,然后生下了刘邦。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就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第一人--吕后。她是一位性格刚毅、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主谋诛杀了刘邦的开国功臣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历史上著名战将。刘邦五位妻妾为他生了八个儿子,其中有汉孝惠帝刘盈,汉孝文帝刘恒。还有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刘乐,在楚汉战争刘邦战败逃跑时,曾几次把这个女儿踹下车抛弃,幸而被大臣们救下。刘邦的人生轨迹,就像他所做的那首著名的诗歌《大风歌》一样:“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公起兵: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属于大器晚成,年轻时不学无术,只担任村长的职位,而且一混就是十多年。直到在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48岁的时候,历史的机遇终于降落到他的头上。当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长也趁火打劫闹起了独立。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长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建议县长招贤纳士,扩充力量。尤其是本县旅居在外的能人。县长于是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邀请刘邦回家乡共谋大业。但当刘邦带人往回赶时,县长却又后悔了,他害怕刘邦回来不听自己的话,会抢了自己的位置,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曹二人闻讯后赶忙逃到了城外,与刘邦会合。城外的刘邦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信并用箭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杀掉出尔反尔的县长,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长早已不满,趁势杀掉他,然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陕西省西安市东边的灞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共立国15年。楚汉战争: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陕西临潼的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为了表示诚意,刘邦仅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项羽的军营驻地鸿门赴宴。项羽的谋士范增,命令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但刘邦在项伯帮助下成功脱险。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浩浩荡荡开进秦朝首都咸阳。他大开杀戒,将秦王子婴等已经投降的人们一律斩首,放火烧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大火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才熄灭。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领地是荒凉落后的四川、陕西等地。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取道陕西省宝鸡市,公开声讨项羽,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终于反败为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安徽灵璧的垓下。项羽率部突围,在乌江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2月,刘邦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刘邦在洛阳的庆功会上,总结战争胜利时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巩固皇权: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对他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忽视。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在外地,匈奴虎视眈眈,时时侵袭。刘邦自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上。他先收拾的是韩信,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陆续也被消灭。同时又费尽心机,采纳张良的计策,安定众将。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还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巩固皇权,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是老百姓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全都改为平民,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淡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秦亡以后,匈奴人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公元前202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外贸市场,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公元前195年,刘邦亲征英布叛乱时不幸中了箭伤,本来年龄就大,回到首都西安病情日趋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治好,气得大骂医生:“朕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两黄金打发他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刘邦一一做了布置。6月1日,刘邦逝世,享年62岁,葬于陕西省咸阳市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他消除了秦末的分裂纷争状态、结束了秦朝横征暴敛的历史,由戎马武装得天下到儒家文化治天下,开创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隋文帝杨坚:身上带着崇拜权力的时代烙印隋文帝杨坚,北周皇帝曾赐姓普六茹,别名那罗延。男,汉族,581年6月13日生,属相鸡,双子座,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3年。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隋文帝杨坚被公认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为仁慈的天子。他精心治国,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杨坚也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的容貌:有关羽一样的美须髯,身高1.85米,身材伟岸挺拔,武艺超群绝伦;心胸宽广开阔,有经天纬地的将帅谋略。隋朝的李德林在《天命论》中说隋文帝:体貌瑰伟奇丽,他的容貌精气贯日月,神情吞河海,前额宽大,上面的抬头纹像横亘的赤龙,颧骨上扬,弯眉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铜鼓,更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手心的掌纹是个“王”字,上长下短,非常明显。他举手投足之间,有神仙一般的气质,包藏宇宙,威严而可敬,慈爱也可亲。杨坚是汉朝的国防部长杨震的14世孙。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战功赫赫,官至军委副主席。封随国公。杨坚14岁就开始了仕途生涯,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后来娶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就是历史上以贤惠能达著称的独孤皇后。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次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公元581年2月4日,年仅7岁的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次谦让,而后以天命所赐为由接受,从丞相府穿着便服入宫,登基典礼在国都陕西西安的临光殿隆重举行,定国号为大隋,改制为开皇,宣布大赦天下。杨坚登基当天,西安城出现了800年一次的五色祥瑞云--庆云。《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隋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济改革,文化体制的诸多第一。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记述隋文帝杨坚的文治武功。政治制度:巩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