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2

作者:钟兰兰 字数:19657 更新:2023-10-11 16:06:10

为了不触犯港府有关条例,交易双方采取策略性方式,和黄及李氏家族仍控制卫星电视的发牌机构和记广播(共占52%股权,默多克只占48%),而卫星广播的63.6%控制性股权则归默多克控有。  新改组的卫视,将可获得从默多克旗下制片厂购买影片及电视剧的便利。  默多克的私人技术顾问彼得·史密斯在回答记者“花费昂贵代价,购得卫视控制权,是否物有所值”的提问时,回答道:“本集团看中的是卫星电视的潜在价值,因为卫视在亚议;经营已有经验及影响,涵盖范围很大,而当卫视租用第二颗卫星后,涵盖范围会更大。这与本集团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完全一致。”  李氏家族和和黄仍控有卫视364%的股份,可继续获得经常性的收益。  卫视的出售,令李泽楷名声大噪,“小超人”威名席卷香江。7月27日的香港《经济日报》评论道:“李泽楷今番终于做出一场好戏,为和黄集团及其父,带来30多亿港元的利益……李嘉诚望子成龙,今次可如愿以偿了。”  李泽楷把没可观利润的卫视卖得好价钱,的确赢得各界赞赏,1993年的《财富》杂志将李泽楷誉为亚洲一颗年轻的新星。从账面上计算,他用了两年时间经营卫视,只此一役,已赚了32.17)乙港元,即使是一间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也未必有此可观利润,可见李泽楷的财技高超,“绝对是吃大茶饭之材料”。  由于卫视的大股东是和黄及李嘉诚,所以,李泽楷所赚的钱自然要上缴,但他亦因此获分利达4亿美元,成为他另起炉灶的第一桶金。  卫视一役,为和黄与李氏家族赚得巨额盈利,李泽楷名声鹊起,令任和黄大班长达9年的马世民日显黯淡。1993年9月马世民毅然决定离开和黄,外界纷纷揣测,认为李泽楷逼走了“马大班”。  不过,马世民在后来也颇有风度地说:“我和RiChard的关系,较外界想象中亲密得多。我离开和黄,Richard要求我全职担任和黄顾问,并提议李嘉诚委任我做长实非执行董事。”但在当时,不少分析家都认为,马世民离职前,确如传闻所言是被李氏父子逐渐架空,马世民主动提出辞职,已是迫不得已。  马世民走后,李嘉诚便打算安排由李泽楷接任和黄的业务。  1993年8月底,身任和黄集团执行董事的李泽楷,被提升为和黄副主席。李泽楷被父亲安排全面接管的趋势已十分明朗,大哥李泽矩坐镇长和系大本营长实集团,他则接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总舵手。  这一年,李泽楷27岁。  引人关注的是,李泽楷在荣升和黄副主席之前,就宣布成立私人公司“盈科拓展”。不日,李泽楷荣升的消息正式公布。舆论纷纷议论:小超人是专心做和黄的副主席,还是致力管理私人公司?  李泽楷选择了后一条路。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第三篇 创盈科自立门户第三篇 创盈科自立门户  李泽楷以4亿美元闯天下,成立盈科拓展集团,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创业之路。在1999年更夺得香港“数码港”发展权,威名远播。自此,他坐上了数字号快车的头等厢。第一章 脱胎换骨的日子  跟以科技起家的盖茨和杨致远不同,李泽楷虽然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我们不知道他写过什么哪怕有一点名气的软件,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从创立盈科到取得“数码港”发展权,“数字英雄”的光环已经罩在李泽楷的头上。  1993年,李泽楷开始了其辉煌的创业之路,并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李泽楷从李嘉诚的儿子,脱胎换骨成为香港科技界的世纪新霸主。李泽楷的创业之路并不好走,期间经历的酸甜苦辣。成功失败,使他成为一个更为冷静和理智的生意人。创立盈科集团  性格独立的李泽楷经营卫星电视赚了4亿美元,向老父及商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其后他决定自立门户,摆脱“靠老爸”的阴影。不过,他事先还要经过父亲的同意。  这一天,一直令李泽楷难忘。  1993年初夏的一个晚上,李泽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父亲的书房门外,借着虚掩的大门,他见到已经显得有点老态的父亲正戴着他那副商标性的黑框老花眼睛在阅读文件。借着柔柔的灯光,李泽楷第一次仔细地看着父亲的脸。“他的确老了,我在这时候提出自己创业,合适吗?”李泽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推门而入。  既然决定了,就不再拖拉。他开门见山,道:“爸爸,我想自己出来做生意。”  李嘉诚心里打了一个咯噔,小儿子不是在和黄干得好好的吗?但李嘉诚还是平心静气地听完了李泽楷的创业计划。  商场老手李超人深知,自立门户不比打理家族生意,在自己家族里面,重大的决策有经验老到的太傅们辅助,独立在外,商场上的陷阱实在太多了。尤其这个儿子,虽然初露锋芒,但总是好出风头,心高气盛,一不小心就会摔大跤。  不过深知小儿子性格的李嘉诚知道,李泽楷既然做出了决定,就没有人能让他改变了。反对不如静观其变,而且李家输得起金钱,李泽楷也还输得起青春,让他出去闯闯,失败后他还是会回来的。  李嘉诚对李泽楷说:“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黄管理层有足够的人手,我不会强迫你留下来的!不过你要记住,树大招风,最好保持低调;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带着父亲的一番殷切教诲,李泽楷离开了和黄,踏上了人生的又一个辉煌的新征途。  相信李嘉诚在答应李泽楷的时候,决不会想到儿子在6年后就创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993年8月初,李泽楷宣布成立私人公司。当时,盈科的办公室还是借租和记大厦的写字楼。1994年1月,盈科正式开业,并乔迁到中区万国宝通广场明楼。写字楼是在万国宝通任助理经理的大嫂王富信帮助租下的,面积近2万平方英尺,月租逾百万港元。不仅租用写字楼,甚至招聘一兵一卒,李泽楷都亲自挑选,足见其精力过人。可以说,盈科集团是他的心血结晶。  盈科成立后,李泽楷出任主席,他利用这个基地大展拳脚,不断扩充自己的数字王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泽楷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似乎在资本市场上更得心应手。1994年,李泽楷成为经济论坛成员,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名新一代领袖之一。  盈科初期的投资额为4亿美元(约合30多亿港元),业务范围主要是发展亚洲区高科技项目,向客户提供通讯技术建设,如铺设光纤网络等服务。  由于盈科的业务方向与家族旗下的和黄电讯相冲突,为避免自家人打自家人,李泽楷选择以新加坡为据点,进行资产大转移。  李泽楷在新加坡施展的第一个大动作,是1994年5月,透过盈科斥资5亿多港元,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亚洲45.7%的股份,成为海裕的最大股东,实现在新加坡借壳上市,并将公司名称改为盈科亚洲拓展,业务主要是地产、酒店及以香港为基地的鹏利保险。  所谓“借壳上市”,简单而言,是一间本上市的公司,藉收购另一间已上市公司,把对方的名字改为自己公司的名字,从而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可以省去将一间新公司上市的烦琐手续。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业社会而言,借壳上市是一个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海滨路Concourse大厦38楼,盈科拥有全层的写字楼。访客入内,可以看到李泽楷与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合照,还有他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合照。李泽楷说,在亚洲投资,亚洲人比西方人占尽优势。“我们比较了解亚洲的文化,投资西方可能就不会那样成功了。”  借壳上市后,李泽楷即透过海裕,得到一个良机,与日本地产富商堤义明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发展白沙浮商业城。  年底,海裕投得北京地铁工程中的一个项目,并透过海裕间接控有香港鹏利保险。  李泽楷的下属说:“Richard是个工作狂,他可以早上7点钟要你回公司开会,也可以随时在深夜给你一个电话,找下属商谈业务,然后命其光亮出门办理。”  李泽楷每周飞一趟狮城(新加坡),通常是周四周五到,工作到周日才离开。下属们休想过周日,纷纷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  他在接受狮城《商业时报》采访时透露一个消息,在盈科草创之初,父亲为使他“回心转意”,安排他做和黄行政总裁,但遭到拒绝。他说:“我来狮城发展,就是要摆脱父亲的荫庇。”  羽翼渐丰的李泽楷对父亲趋于保守的管理手法已经有点听不入耳了,他雄心勃勃,希望凭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从此摆脱“李嘉诚的仔”的阴影。  直至1999年1月,李泽楷的盈科集团仍然专攻亚洲物业市场,并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合组亚洲投资基金,以投资亚洲物业为主,涉资3亿美元(约合23.4亿港元),而李泽楷旗下的盈科则占12亿港元。这些合资项目主力投资新加坡。香港。中国。南韩及泰国等地的地产市场。  不过,李泽楷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盈科成立两年后,事事如意的李泽楷遇到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幸亏有老爸撑腰,他的盈科才不至于寿终正寝。日本成了滑铁卢  习惯了做大生意的李泽楷刚开始创业就一心想做大买卖,1995年底他从英之杰太平洋购入鱼涌皇冠车行大厦,作价6.75亿,短短8个月后即售予置地,净赚1.35亿港元。  初次买卖地产尝到甜头后,李泽楷雄心勃勃,希望乘胜追击。1996年他决定盈科的重点是进军地产市场。1997年,日本经济出现滑坡,写字楼较高峰期跌了八成,李泽楷认为投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重锤出击,出资58亿港元向日本国家铁路局购入一幅位于东京千代田区接连东京火车地铁站的地皮,面积达5万多平方英尺,兴建盈科中心,成为10年来单一外国投资者在日本的最大投资,连建筑费在内,总投资高达80亿港元,较整间盈科的股本还要高出多倍。李泽楷打算在短期内以较高价分层出售部分单位,先赚一笔。  但战无不胜的李泽楷万万没想到,这次投资使他面临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危机。由于日本经济仍未走出低谷,坏消息一浪接一浪,李泽楷购入的地皮价格一落千丈。由于投资过于急功近利,盈科在资金运作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陷入财政危机,公司前途未卜。李嘉诚看到儿子有难,又岂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他及时解围,通过旗下的和黄集团买入盈科的东京地皮四成半股份,价钱是盈科买入价的一成半,再加上期间的开支,以及给予盈科1.7亿港元的手续费,明摆着给盈科许多优惠,让它暂渡难关。虽然有老爸拔刀相助,但李泽楷还是亏了不少。  日本成了他的滑铁卢。  这一役,盈科元气大伤,许多人推测李泽楷可能会就此收拾行装,打道回府,实守本分地做他的“太子仔”算了。他们实在是低估了李泽楷。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就能放得下,又怎能为了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自己的理想呢?更何况有“超人”作后台,李泽楷怎能善罢甘休?  其后,日本地价继续下降,盈科及和黄再在所购地皮的隔壁以较低价增购地皮,一来可以将地盘面积增大,二来可以弥补在此之前的损失,减低平均成本。目前这幢大厦仍在兴建中,估计2001年秋季落成。  而北京的盈科中心也是李泽楷投资地产时期的一件作品,现在看来,这项投资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失败,但是硬要说它多么成功,恐怕也很难说服人。  要评价李泽楷投资日本地产的功过不能一刀切,毕竟,盈科原本在日本一无所有,但在一两年间就能购入15栋物业,占集团总资产三分之一,也实属不简单了。控制哥顿  话说回来,还记得李泽楷于1989年至1990年在加拿大有份投资的哥顿资金公司吗?自李泽楷回港,冷落了哥顿后,该公司起了很大的变化。  就在盈科集团成立期间,因为哥顿创办人占美·康纳查的商业丑闻,哥顿被多伦多证券委员会勒令暂停买卖90天。加上在债券上投资失利,哥顿出现了巨大的亏损,元气大伤。康纳查受到很大的打击,自此变得意志消沉,判若两人,一切已难复当年之勇。  翌年,哥顿在管理上进行大规模改革,试图力挽颓势。行政管理由过去康纳查一人执掌,变成由一个三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过去,哥顿是以对市场反应快速。行动敏捷而著称的,但现在管理核心变成了“三驾马车”,凡事要三人一同决定,三人的意见又经常出现分歧,于是导致了公司在决策上常常落后于人。  李泽楷对哥顿混乱的情况并非无动于衷,只是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他于1995年秋天决定行动,把所拥有的哥顿股权,由原来的15%增至引.l%。取得了控制权后,李泽楷立即将之并入自己一手创办的盈科集团内。  有消息指出,当时哥顿的合伙人包括康纳查在内,愿意让李泽楷由小股东变成大股东,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希望借助他的资金及商业关系,大力发展商人银行业务。李泽楷也表示有此计划,他曾对传媒透露,要把哥顿发展成加拿大最大的商人银行之一,并会引入亚洲概念。他说,哥顿资金是他在北美洲投资的桥头堡,而在每笔投资中,至少投入5000万美元。  要使哥顿恢复过去的活力,该公司的领导层必须作出整顿,尤其是创始人康纳查更应退下来,但由谁人来接班呢?这是一个令李泽楷头痛的问题。  1996年,李泽楷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他聘请了加拿大国家商业银行著名的企业重组顾问戴维信,接替退休的康纳查出任行政总裁。戴维信上任后,哥顿上下都寄望他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可是,戴维信对证券业的运作不太熟悉,而且当年的股市大吹淡风,公司内亦没有人提出大胆而可行的计策,帮助戴维信改革。  那段时间,哥顿的高层不停换人,如走马灯,但仍然无法把哥顿的困局扭转过来。想当年,哥顿曾是加拿大第三大证券包销商,但这时连十大也进不了。至于新发展的商人银行业务,虽然也有不少美国投资项目,但是一个也没有成功。当年,有很多人认为,哥顿的失败与李泽楷没有直接指挥有关,如果这是事实,倒不如说是与李泽楷转移了投资兴趣有关,相信这个解释会更为正确。  试问李泽楷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理会这间仅占盈科集团业务不足5%的小公司呢?不久,市场上果然传出哥顿放盘的消息,李泽楷也公开证实此事。往后,李泽楷逐渐淡出哥顿,把精力集中在盈科的业务上。同时,李泽楷亦表示,世界经济发展的辉煌前景系于亚洲,他说:“最具投资潜力的国家位处亚洲,尤其在发展中地区。”“有许多亟待发展的基建。无污染食品店地产及娱乐。而用最有效的方式提供这些货品与服务,将会有利可图。”从他的这番言论可以看出李泽楷主力出击亚洲市场的信心。放弃哥顿只不过是李泽楷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有发展空间的亚洲,好让他大展身手罢了。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第二章 数码港——高科技包装房地产第二章 数码港——高科技包装房地产  玩地产有得有失,难以显示其小超人的本色,李泽楷开始动脑筋了。把地产项目和高科技概念结合,将会是个什么样子?搞一个香港的硅谷是不是会比单纯的地产开发更吸引人呢?在硅谷“混”过一段日子的李泽楷想到了用高科技包装地产项目的念头,这就是著名的香港“数码港”计划的由来。  从1998年开始,李泽楷不断游说香港政府支持“数码港”计划,但港府高官被亚洲金融风暴弄得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数码港”计划,直到1999年初,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港府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希望通过“科技救港”,于是积极支持发展香港的高科技。而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也因适应时世,得到港府的大力支持。终于,130亿的“数码港”成为盈科的囊中之物。  硅谷概念  李泽楷在斯坦福大学求学的时候,位于斯坦福大学旁边的硅谷蓬勃兴起,亲身的经历使一向爱思考问题的他对硅谷成功的秘诀了如指掌,也启发了他在香港开拓“数码港”的思路。用高科技包装香港的房地产是“数码港”计划的独特之处,其推行的是硅谷概念。那么硅谷概念到底是什么?这要从硅谷的发展史开始讲起。  硅谷原本是一块种植桃子、西梅的农田,30年代,邻近的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Frederick Tennan鼓励学生留在硅谷工作甚至创业。他的学生,惠普的创办人WlliamHewett 与David Packald于1939年设计出一部“声音震荡器”,与迪主尼合作拍成电影《幻想曲》,成为科技创业的第一代。  Tennan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后,于1951年成立斯坦福研究院,当时美国政府正大力资助国防工业的发展,并以低廉的租金,吸引企业家在硅谷投资,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硅谷终于成为全世界高科技工业中心。  硅谷的一大特色就是鼓励创业,因此硅谷不断有新公司诞生,1955年只有7家,1960年增至32家,至今已聚集了超过7000家电子和软件公司,每星期还有大约11家新公司诞生。不少在大公司工作过的年青人,都跳出来创业。康柏电脑的前身Tandem COmputer 及Silicon Gwtics的创办人都曾经在惠普工作,后来都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为什么这一切都发生在硅谷或是与硅谷紧密相关的人和公司身上?为什么这么多的精英聚集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知识经济的端倪首先通过硅谷显现出来?为什么硅谷的商业竞争代表了新的竞争规则?  美国《商业周刊》撰文,对硅谷40年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他们认为,硅谷是思想和冒险者的天堂。完善的投资环境和风险投资机制使一个个奇思妙想和技术发明变成产品,换成金钱,诞生了越来越多的百万富翁。创意和企业精神是硅谷成功的要诀。1995年的Yahoo!,1996年的Hotmail都是其典型代表。  硅谷崇尚创新,只要有好主意,这里的风险投资家们就会创造一切条件,让这些好主意孵化出来。有人说:“硅谷就像一个爆米花机,‘扔’进一把冒险创业者,再加上风险投资,就看到了今天一幕幕起伏跌荡的好戏。”  不过,别以为硅谷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工程师。风险投资家船头公司和电子器件商店混在一起,再大洒一堆金钱就可以了。硅谷乃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人才济济,拥有第一流的大学。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6间工程学校每年都提供4op名毕业生,其中有1000个硕士,400个博士,源源不断地向硅谷输送新鲜血液。  此外,随着硅谷的腾飞,它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工业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此从事高科技产业,使硅谷的房地产供不应求,价格暴涨,成为世界房地产价格最昂贵的地区,一个小房间每月的租金就达到1万港元。许多在硅谷的打工一族虽月入2000至3000美元,但都无家可归,成了流浪汉。他们有的每天在通宵营业的巴士上过夜,运气好的则可以在政府为无家可归人士提供的庇护中心得到一张床,睡上一个安稳的觉,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庇护中心只能提供3000个床位。  在这种情况下,硅谷的房地产业出现空前的繁荣,升值的空间无限。不过,由于硅谷是先有高科技,后有房地产,大量人才涌入但却没有足够的房屋供应。在供不应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商才匆匆赶建住宅和写字楼。这种在某种程度上的混乱局面,是硅谷的房地产开发商所始料不及的,也是有损这块科技天堂形象的一面。  130亿,沧海变桑田  高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李泽楷深谙先发制人的道理。他暗自思索:必须马上行动才能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98年初他开始策马扬鞭了。吸取了硅谷的经验,李泽楷计划把高科技和房地产相结合,在香港建立一个像硅谷一样的工业城,高科技和房地产同时推进,既发挥香港的优势,又弥补硅谷的不足。  那段时间,他亲自带领盈科的高层到香港各个地区视察。  冒着早春的毛毛细雨,李泽楷独自开车来到太平山。俯瞰被烟雨笼罩的香港——高楼林立,似乎已没有一块立锥之地了。他开始静静地踱步,思索了一会儿,发出深深的感叹:到底哪里才是香港的科技天堂呢?  踏遍港岛,李泽楷终于觅到了理想中的科技天堂:紧靠香港大学又邻近香港中环(香港的商业中心)的薄扶林碧遥湾最有条件成为香港硅谷。  “数码港"要想像硅谷一样成功,人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试想一下,硅谷如果不是位于斯坦福等著名大学的附近,有它们输送人才,怎能发展成今天这般规模?因此,李泽楷在选择‘数码港”的位置时,十分注意它与香港学府的地理关系。最后把“数码港”的位置确定在香港大学附近,就是考虑到人才的问题。  选址确定以后,李泽楷开始向香港政府展开漫长而艰辛的游说工作。  所谓“数码港”,其实有点类似国内的“高科技园”。“软件园”,包括资讯科技广场。办公大楼、服务式住宅、高层住宅及独立洋房。预计建成后可容纳雇员100至500人的大、中型资讯科技公司以及100间雇员少于50人的小公司。香港政府以比较优惠的价格提供土地,由盈科开发,然后用相对低廉的房租吸引高科技公司在此经营。而应用各种新资讯科技进行多媒体创作,如电影、立体图表和动画制作以及发展软件应用系统是“数码港”未来的蓝图。兴建“数码港”需要动用130亿港元的庞大资金,其中香港政府出地,作价60亿港元,盈科则斥资70亿港元建上盖,兴建总面积逾578万平方英尺的楼房。130亿,令原本杂草丛生的碧遥湾,摇身一变成为纳世界顶尖科技的数码天堂。  写字楼租金低廉是‘数码港”的一大特色,港府计划用每平方英尺6.5港元的低租金吸引高科技公司来港投资(香港其他地区的写字楼租金每平方英尺平均都要2O──30港元),以带动香港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以住宅收益来补贴建写字楼的费用。“数码港”建成后,住宅收益港府占四成六,盈科占五成四,余下的写字楼及酒店,由港府拥有作出租之用。李泽楷表示,“数码港”只容许‘肩增值”公司或部门租用,他会与港府成立一个委员会,审批租户是否符合条件。  “数码港”项目刚提出,已经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表示会租用“数码港”的写字楼,如康柏展立信、微软、数码通。香港联想、摩托罗拉、AWi、朗讯科技。苹果电脑。GlObalone。Acer电脑等,而IBM、赛贝斯、惠普。甲骨文、雅虎。华为。Pacific ConVopnce。软件银行等更签订了意向书。  李泽楷提出“数码港”计划,为香港的科技事业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创新意识和风险投资意识正是硅谷以至全世界所提倡的。  从“数码港”计划,一方面可以看出李泽楷的眼光的确独到。香港的房地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降温。只有注入新的元素,拓展新的发展潜能,香港的房地产业才能较快地出现第二个春天。而香港的高科技业当时刚刚起步,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很需要一个像硅谷这样的发展基地。于是李泽楷抓住机会,瞄准了香港房地产和高科技的结合点,企图通过硅谷概念推动香港房地产和高科技的双向发展,可见其创意。  另一方面李泽楷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也确实令人钦佩。因为对于香港发展高科技,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就连香港政府也是再三犹豫后方才决定利用高科技救港。而李泽楷奋勇当先,足见其超凡的魄力。李泽楷曾经说过,他看问题不是看眼前的,而是看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正因为有这种超前的眼光,李泽楷比别人看得更远,也就能够先走一步。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第三章 一波三折结良缘第三章 一波三折结良缘  “数码港”计划由李泽楷首先提出,由于观点创新,它也遭受到与历史上许多新思想、新发明一样的命运。在开始的时候,“数码港”计划不被看好,许多人更冷言讽刺李泽楷的想法荒唐,觉得香港根本不适宜搞高科技,况且当时香港的经济还没从金融风暴中苏醒过来,人们普遍认为恢复经济才是当务之急,各种因素致使一块美玉无人问津。  当科技以一日千里的步伐前进,并显示出无可限量的前景时,发展高科技产业振兴香港经济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在李泽楷的不懈努力下,“数码港”计划终于重见天日,得到港府的赏识。这时,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希望从这块宝藏争到一杯羹。李泽楷作为“数码港’外划的首创者,获得了港府赋予的发展权,其他发展商无法将令人垂涎的肥肉弄到手,于是向李泽措和港府展开了猛烈的炮轰,试图作最后一搏。  整个开发“数码港”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矛盾此起彼伏,李泽楷应付得一点也不轻松。  与港府的较量  与港府的较量是对李泽楷韧性的考验。为了获得港府的支持,李泽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期间他反复修改自己的建议,以求打动港府的芳心。  1998年初春,万象更新,生意盎然,李泽楷的事业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他春风满面地开着他心爱的奥迪A6房车来到香港政府办公大楼,拜访刚刚上任的资讯及广播事务局局长邝其志。行事果断的李泽楷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的“数码港’针划。但部其志似乎不买他和李嘉诚的账,态度冷淡,还没等他说完,那其志就一日拒绝了他的建议。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李泽楷并没有气馁。3个月后,李泽楷再接再厉,向港府提交第一份正式建议书,建议港府负责所有兴建“数码港”的资金,而他的盈科集团负责牵头介绍其他公司租用‘数码港”的楼宇。港府毫无兴趣,反应依然十分冷淡。因为当时的香港政府正忙于应付亚洲金融危机,无暇顾及什么“数码港”计划,更何况香港正值经济低潮,实在不宜花这么多资金储备搞如此庞大的投资,同时港府也怀疑香港发展高科技能否成功。  李泽楷见港府对自己的计划毫不热衷,便自己出资400多万港元聘请数间顾问公司,就香港发展成为软件工业中心的财务及工程等问题写成可行性报告,一份接一份送给港府参阅,这招果然奏效,港府高层开始重新考虑他的计划。  金融风暴过后,港府在反思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拖累的原因时,感觉到香港虽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但其科技的发展步伐明显慢于亚洲的许多国家或地区。为了增加香港未来的竞争力,港府有意增加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并制定了一些吸引高科技人才和投资的优惠政策,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自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虽然如此,离真正达成共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这个好的开始已经让李泽楷大悦,毕竟,前面的工作没有白费。  至1998年10月,事情变得明朗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发表施政报告时强调香港要推行资讯高科技。不过,港府对“数码港”计划态度依然审慎。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又到了1999年春天,对李泽楷来说,这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  世界科技界顶尖人物盖茨为了推广“维纳斯”计划来到香港,李泽楷哪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李泽楷再次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主动找上盖茨介绍自己的“数码港”计划。盖茨对这位曾经力战国际老姜默多克的香江“小超人”也略有所闻,听完李泽搭的完美构想,他不得木佩服他的头脑:这怎么像是一个超级富豪的儿子呢?  盖茨感到,在李泽楷的身上似乎有着自己年少时的影子;同样流着创业者的热血。  盖茨说:“印度有30万人口从事电脑软件出口工作,而中国还不到1万人。其实香港可以充当桥梁的角色。”  出于对好主意的推崇和对李泽楷的欣赏,盖茨决定助其一臂之力。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盖茨在之后的公开演讲中免费给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卖广告”,要知道,盖茨的听众几乎清一色是香港的头面人物,这比所有的宣传效果都要好。  1999年1月底,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  行政长官董建华出访以色列,考察当地的科技发展,李泽楷以科技界人士获邀,与其他商界人士随团。李泽楷的机会终于到了。  深得其父做生意之道的李泽楷异常珍惜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积极与港府高层搞好关系。他知道只要董建华点头,事成的机会颇大。所以途中李泽楷不断向董建华游说。  这三天以色列之旅,造就了一次董建华与李泽楷的“蜜月”,扭转了盈科和港府谈判的僵局。行政长官董建华在2月初出访归来,“数码港”的谈判便出奇地顺利,港府在地价上也不再那么强硬。最重要的障碍消除后,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接着,李泽楷再提交一份新方案,这次他作出了让步,按原来的方案,盈科只充当中介的角色,不用注资。在新方案中,港府将作主要投资,而盈科也要负责70亿港元的投资。换句话说,盈科可以出钱,但港府要以免费批地的方式把“数码港”区内的住宅发展权交给盈科。港府这次没有拒绝李泽楷的建议。为了保障香港市民的利益,不至于很费纳税人的金钱,港府自聘顾问公司,深入地了解“数码港”计划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港府在香港和外国物色财团参与,可是经过一番接触后,没有任何一间公司愿意承担整项发展的风险。  经过详细的研究,港府最后决定自己与盈科合作,并在1999年3月宣布财政预算时公布了该计划。在这项总计130亿港元的投资中,港府负责出地,作价60亿港元,盈科则要斥资对亿港元建上盖的物业。两者共同兴建总面积逾578万平方英尺的“数码港”。经过一年的“持久战”,李泽楷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新一轮的较量又接踵而来。  与八大地产商的较量  “数码港”计划港府事前保密功夫十足,到计划公布后,八大地产商方如梦初醒,这时李泽楷早已捷足先登。由于李泽楷是以免费批地的方式获取‘数码港”的发展权,在香港还是第一次,自然引来了不少人的猜忌,有关港府与李嘉诚父子私相授受的抨击接踵而来,香港媒体也大肆批评香港政府,认为李泽措之所以顺利得到“数码港”的开发权,只不过靠其父亲李嘉诚与董建华的亲密关系,八大地产商更集体炮轰港府和李氏父子。  虽然港府一再强调这是高科技项目,但舆论认为,由于其中逾七成半楼宇是住宅,作出售用途,“数码港”只不过是将房地产冠上一个动听的名字罢了。这样一来,盈科得到不少好处,它只需动用少量资金,便有430多万平方英尺的住宅发展权,本少利厚,估计能赚40多亿港元,难怪舆论要起戒心。他们也担心免费批地之例一开,日后成为大家争相仿效的借口。在‘数码港’时划中,八大地产商(包括新地、新鸿基、太古。置地、新世界。希慎、宏隆及鹰君)得不到一点“油水”,态度就更为激烈了。他们联合起来炮轰港府和李泽楷,指责港府一改以现金买地的游戏规则,以私人协商方式批地是偏帮盈科。港府批出“数码港”计划后,项目内容才逐步披露,例如大部分面积为住宅发展,以及出租写字楼每平方英尺价格仅为6.5港元,远低于他们推出写字楼的出租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并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冲击,这些均令数大发展商大为光火。  可见,当涉及各方利益时,反对李泽楷独占“数码港”开发权的声音是多么强烈。不理解。甚至阻挠“数码港”的势力绝不善罢甘休,热闹还在后头。  自港府推出“数码港”计划被认为特别照顾李泽楷后,许多人都希望找到李泽楷更多把柄,以打击盈科的声誉。不久李泽楷被揭露曾经向港府漏报1997年曾出售过和黄的股份。好事者乘机煽风点火,市场不满情绪高涨,对李泽楷不按规矩办事的批评一根接一浪。  此事缘于1997年的3月18日,和黄公布业绩前8天,身为和黄副主席的李泽楷,于当天出售所持119万股和黄、36万股香港电灯及25万股橙电讯,套现约8000万港元。然而,他在出售股份以后,却没有依例申报,结果违反了两大规定。一。按照由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执行的《证券上市规则》规定,公司公布周年业绩或中期报告前一个月内,除特殊情况(如应付一项紧急的财务承担)外,董事不得买卖公司股份;在正常情况下,未通知公司主席及接获注明日期确认书前,董事不得买卖股份。二。按照由香港证券以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执行的《证券(披露权益)条例》规定,主要股东若买卖公司股份,须于5天内以书面方式向联交所申报。而李嘉诚控制的长实,是和黄最大股东,李泽楷是家族一分子,却没有依例在5无限时内申报,而是两年后补办。这种违规行为当然受到各界的指责。  正如李嘉诚所言,树大招风,就算你没有犯错,别人都可以说你错,更何况“数码港”这块肥肉落到了一个黄毛小子身上,很多事情已经发展到不是可以由李泽楷个人控制的地步。虽然种种的指责令‘数码港’计划蒙上了阴影,但李泽楷仍然处之泰然,他坚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等“数码港”竣工后,人们就可看到‘数码港”带给香港,以至整个亚洲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了。  在李泽楷的世界里,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挡他实现“数码港”的宏伟目标。然而,“数码港”真的完美得如此无懈可击吗?人才,最大的障碍  有专家担心,大的科技公司只会把“数码港”当作一个‘陈列柜”,真正做科技研究则只会在硅谷,因为硅谷的众多名校培养了数不清的博士、硕士,人才非常充足。  至于香港的科技人才,在现阶段难以和美国相比。1999年来自香港三大名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中文大学的工程系毕业生有2300多人,但是真正了解和懂得运用新科技的人并不多,而且新科技讲求创新和研究的精神,香港人大多讲究眼前利益,缺乏钻研精神。  虽然香港政府也了解这一点,并有意从国内输入优秀人才,但由于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和快捷。  人才的确是困扰香港科技界的重要因素,李泽楷也意识到这一点,而早在争取港府支持搞“数码港”期间,李泽楷便秘密探访了位于深圳的华为这家专门研究。生产通信设备的公司。最令李泽楷感动的是,华为只是一家民营企业,成立至今不过10年光景,已经成为全国四大通信器材生产商(其余三家分别是北京的巨龙。大唐及深圳的中兴),而且父亲李嘉诚的和记电讯也是华为的客户。这一切都有赖于华为的员工,sop名员工中,有六成是有学位文凭的专才,博士更近200名,人才的优势是华为成功的主要因素。华为给了李泽楷很好的启示:大量的人才是发展香港高科技的本钱,而香港的高科技人才显然不够,引入优秀人才和挖掘香港本地人才是势在必行。  所以,对真正以开发技术为主的国际公司而言,香港“数码港”虽然能够提供廉价的写字楼,但由于人才的匾乏,吸引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而需要大量便宜写字楼只是那些以销售产品为主的跨国高科技公司,例如与盈科签约租用“数码港”的软件公司塞贝斯,但该公司已表明其研究部门还会留在美国及在新加坡设立的分公司。可见,发展“数码港”必须与吸纳人才相结合,香港政府只有加大人才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入质优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数码港’才能有一个稳健的人力基础。  与英特尔合作  在着手筹备“数码港”计划的同时,李泽楷又有了新的构想。为了令盈科的业务趋于多元化,李泽楷开始投资科技项目。1998年3月,他与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的总裁格鲁夫谈妥了协议,成立合资公司Pacific Conver.gence,计划为亚太区提供数码互动资讯服务。与英特尔的合作一来可以帮助李泽楷在美国的科技界打响名声,建立威望,有利于日后为盈科搭桥,牵引国际高科技公司来香港投资二来向港府推销‘数码港”这一宏图大计也变得更有说服力。其后,英特尔公司愿意投资sop万美元,把Pacific convenynce改组为新的合资公司vacinc Centwr cyber-WOrks(简称PCC),主力开发亚洲高速互联网络服务。  英特尔与盈科这项合作,英特尔负责提供芯片。软件及系统,用于建设传播及互联网络的基础架构。虽然他们投入盈科的资金不算太多,但却有助双方占有亚洲区的互联网市场。对李泽楷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盈科可成为这间国际超级计算机公司的战略伙伴,并肩打天下,盈科也就升格为国际级的高科技集团了。  其实,英特尔在美国亦有类似的投资,例如,该公司与美国电讯业Hwtes Network Syst,ms公司签订的协议,也是为他们提供结合卫星电视与高速互联网络的视讯设备,以及其所需的芯片。这项合作使公司名声大噪。  英特尔指出,与Hughes Net。orb Syst,ms的合作是针对美国市场,而与盈科的合作则着眼于亚洲市场。亚洲市场很大,且成长快速,英特尔与盈科的合作将有利于彼此的发展。改组后的PCC会有更大胆及更创新的业务,因为,他们要把电视与互联网结合,目的是使亚洲数亿个无法购买个人计算机的家庭,能够接触到互联网,感受其带来的便利,提升信息的触觉。  格鲁夫一向有意让互联网服务走出计算机世界以外,而李泽楷就认为,亚洲区既然已有15亿电视用户,这15化部电视机,正可以用来上网。将电视作为媒介,提供上网服务,两人的观点正好不谋而合。共同的利益使两家公司走到了一起。包装科技形象  为了建立个人的‘海科技”形象,李泽楷经常接受国际杂志采访,出席高科技研讨会,并作专题演讲,把自己包装成科技界精英:斯坦福毕业、计算机专业。“数码港”和卫星电视的创始人、李嘉诚的儿子、三十来岁的“钻石王老五”——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概念。  这时,李泽楷的大幅照片开始出现在财经和科技杂志的封面,各种媒体都评他为风云人物,在1998年10月,声势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精英之一,名列第三十位(盖茨名列第一,杨致远名列第六)。  推动香港追赶高科技浪潮是李泽楷的一大心愿。在李泽楷的心目中,最出色的科技人物是微软主席比尔·盖茨。他私下透露说:“我很欣赏盖茨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他19岁便创立微软公司,凭着独特的眼光和商业头脑,成为资讯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微软的产品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识英雄,重英雄,当盖茨亲自撰写的描绘及预测未来世界的新书《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全球同步发行时,李泽楷主动为其香港中文版写序,他在“序言’冷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称许它有助企业跨越对世纪。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第四篇 攀高峰盈动上市第四篇 攀高峰盈动上市  1999年,李泽楷创造出网络时代的股市神话,使他成为香港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一手创办的盈动集团成功在香港借壳上市,股价一天狂升23倍,李泽楷一夜之间赚了以D多亿港元,身价百倍,成为香港第四大富豪。第一章 收购得信佳  1996年,李嘉诚的电讯公司“橙”(Orange)在英国上市,其后,他将Outblaze部分股权卖给德国经营电信业的曼内斯曼公司,并与该公司进行了换股,得到1100多亿港元的现金。最后的结果是:李嘉诚仍然拥有Outblaze的控股权,并成为曼内斯曼公司第一大个人股东。在这笔交易中,李嘉诚以零成本获得了1100多亿港元的回报,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李嘉诚千亿卖“橙”的故事很快就被李泽楷创下的300天身家爆增近千亿的神话所取代。  一个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公司,达到迅速成长的目的,是短时间内走向规模化的很好的选择。  兴建‘数码港”是一项庞大的投资,为了在短时间里让盈动走向规模化,筹集大量的资金,自从盈动与香港政府签订兴建“数码港”的意向书后,李泽楷便着手集资的事宜。他首先将集团的大部分业务从新加坡调回香港,伺机在香港上市为自己设立集资的窗口。  盈动在港上市势在必行,李泽楷要仔细研究的只不过是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这项巨额融资,收购显然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这段时间盈动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关注。  1999年4月,香港市场上已传出李泽楷会使用他惯用的一招——借壳上市令盈动可以在更有利的条件下上市,进行巨额融资。由于借壳上市是采用收购的方法,收购的一方要大量购入足够数量的股票,以完成控股,这样会牵动股价上升,如果收购一方带来很多有利发展的概念,市场跟风炒作的气氛浓烈,股价会一再攀升,收购一方从而就能实现增值集资的目的。  再看看李泽楷,他将以“数码港’非为筹码入股新的上市公司,给予新公司一个很好的发展概念,收购过程中股价上升的幅度预计会比较大。所以,市场人士密切留意李泽楷的举动,看他会选择哪一间上市公司作为收购的猎物。初期,有多间公司传出会被盈动收购,包括星港地产。佳讯控股及城市电讯,制造了不少烟幕,但最后都无疾而终。谁是真命天子?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垃圾变钻石  1999年4月22日,联交所编号1186的得信佳突然宣布停牌,当时市场已传出消息,得信佳才是李泽楷的“真命天子”。虽然只属传闻,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实。  4月30日,谜底揭开,一如市场人士所料,盈动果然收购了得信佳。方法是将盈动旗下的多项中港物业(包括北京盈动中心),作价24.6亿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换取得信佳扩大股本后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换股债券。经过这项大规模配股,再加上配售一批新股予机构投资者,李泽楷一共持有得信佳将近93%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其原来的股东,包括得信佳原来的控股公司星光电讯及小股东,持股量缩少至7.2%。在取得得信佳的控制权后,李泽楷便将“数码港”发展权益无条件注入得信佳,并将得信佳更名为盈动数码动力,主营高科技业务,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在市场吹出李泽楷借得信佳之壳上市的风声时,得信佳的股价已由4至6分,大幅反弹到1.36角。5月4日,得信佳(即改名前的盈动)复牌,开市前每股作价1.32角,市值仅是未来总发行股数的6.8%。但有了“数码港”概念的刺激,以及李泽楷本人的名牌效应,股民积极追捧,得信佳的股价不断攀升,甚至一度出现无人沽货的罕见情况。  开市不到7分钟,得信佳股价已经升至3.22港元,较停牌前涨了3港元多,升幅达22万倍。原来市值只有础多亿港元的得信佳,能够在短短数分钟之内一飞冲天,暴涨至超过lop 亿港元,足以与经营多年的蓝筹股相比,可见李泽楷这个神奇小子玩弄财技的功夫是何等了得。几分钟内,得信佳的市值就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脐身香港第十一大股票之列,李泽楷所创造的奇迹一时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香港证券分析家更开玩笑说:“李嘉诚辛苦一辈子,比不过儿子搞一天!”  其后得信佳急挫至1.3港元,接着又炒上2港元,然后又回落,最后以每股1.83港元报收。一天内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恍如坐过山车,异常刺激,小股民们的心都被抛到了半空。统计全日情况,得信佳的成交量达11亿多股,升幅达12.5倍,创下港股单回升幅最大纪录,市值由40多亿港元变成600亿港元,一天增值5%多亿港元,大有晋升科技股“龙头”之势。1999年5月4日,李泽楷缔造了第一个世纪末的神话(在这一年里神话将不断涌现):买了一间市值3亿多港元的空壳上市公司,一日之内使其摇身变为一间市值600亿港元,且人人追捧的高科技概念股。李泽楷口袋里的钞票,亦由此暴涨至379.6亿港元,晋身百亿富豪之列。在得信佳的凌厉声势下,盈动集团成为拥有一个660亿港元市值的上市王国。李泽楷那点石成金的本领不得不令人佩服。  收购缘由耐人寻味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得信佳的背景。  得信佳在1994年上市,每股售价1.2港元,发行总股数23.09亿,主要的业务是从事销售办公室通信器材。个人通信产品及基建通信系统,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援。其老板是前些年在国内以“炒企业”而名声大噪的黄鸿年。  黄鸿年在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场,转至香港大展拳脚,入主香港中策集团。1997年6月间,他通过中策集团全面行使购股权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电讯(Star Tele.corn)国际控股的37%股权,而他原有的得信佳37%的股权,也因星光电讯的增购而提高到55%。  由于这两家公司在中文互联网、手机和传呼机方面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错,黄鸿年因此十分看好这两家刚加盟中策集团的公司的盈利前景,他充满信心地说:“盈利前景不是好,应该说是很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膨胀,电信业被视为明日的增长之星,是个盈利前景大好的行业。善于不断发掘商机的黄鸿年,在这方面显然有其长期的全盘策略,收购经营这类行业的公司是他全盘策略的重要棋子。  不过,1997年,在风大雨急的金融危机下,星光电信和得信佳的业务却相继出现亏损,股价不断下跌。据统计,1997年度,得信佳共亏损了500万港元。  在李泽楷收购前的几个月,得信佳股价表现低迷,成交量萎缩,每股的价格在6.7分左右徘徊,总市值也只有3.14亿港元。黄鸿年的电信业发展鸿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正因为得信佳的市值超低,李泽楷就可以用较少的资本实现上市的目的。而且刚加盟盈动亚洲拓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钟楚义,曾经是中策集团的执行董事,而中策集团亦是得信佳的股东之一。商场上千丝万缕的关系,促成钟楚义向李泽楷推荐得信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香港不少散户(小投资者)都说,得信佳是“蚊型股”(股价非常低的股票),只能用“分’来计算其股价,如果早料到有此一变而全力人货,就可以大捞一笔了。一位股民则经历了得信佳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一幕。他1997年在每股1港元多的水平时不断吸纳得信佳。该股在1998年4月间曾攀升至3.7港元,但那时他没有沽出,其后,股价直线下挫,跌破1港元。当时该股民已心灰意冷,心想一切都完了。奈何得信佳的成交量太少,令他无法将手上的股票沽出。眼看所持的股票就要跟废纸没什么区别,该股民只好等着得信佳关门大吉了。但万万没有想到,李泽楷的一句话能够让得信佳起死回生,不但救活了一批股民,还让他们享受了一回突然暴富的滋味。股票市场也正因为有像得信佳那样灰姑娘式的故事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而香港谈股经的人总喜欢当事后诸葛亮,“创作”出几分“妙”论,宣称李泽楷选择收购得信佳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素。  因为得信佳在联交所上市的编号是1186,而李泽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又因他长期在美国读书,自然习惯美国人的历法,把出生日期写成11/8/66,故李泽楷可能记着自己的生日,选股时看见1186,自然产生了十一分好感,于是,得信佳便成了“真命天子”。当然,李泽楷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言而作出决定,相信很难找到答案,但这些推敲,却令股民“恍然大悟”。很多人都说:“如果早一点知道李泽楷的生日,想到他会入股得信佳,那就发财了!”可见股民对李泽楷是何等的如痴如醉。  虽然得信佳成了小股民眼中的明星,但市场普遍以为,得信佳股价如此暴涨只是暂时现象。因为,李泽楷所持93%的股票按规定得数月以后才能流通,要是黄鸿年也揣着手中的得信佳不放的话,当天的流通股仅仅占总股盘的2%左右,所以,这个价格是不可靠的。而且,虽然盈动注入中港物业,总共也只值25亿港元,“数码港”项目要到Zto3年后才有盈利,即使如目前估计的能赚80多亿港元,得信佳最多也只值100亿港元,600多亿港元市值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连李嘉诚都持这种看法。他认为市场对盈动注资期望过高。5月4日当天,李嘉诚被记者追问对得信佳的看法时,说道:“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价大幅上升;第二,得信佳股本流通量少……依我看,情况极不寻常。”当被问及会否入股得信佳时,他则打趣地说:“你猜我会不会那么傻,等这只股升了一二十倍才入股,这样是不对的!”可见,李嘉诚都不看好得信佳。  但是,事实却令许多人,包括商场老手李嘉诚大跌眼镜。在后来的1个月里,盈动数码动力不断地涨,在1999年12月整整1个月,盈动的股价被持续推高,更在12月23日一天内攀升到将近20港元,成交50亿港元,打破港股有史以来一只股票单日成交额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纪末又一个股坛神话。(当然,期间经过一次缩股,现在每一股相当于以前的5股;另外还有多次的配股。)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第二章 称霸亚洲,盈动创神话第二章 称霸亚洲,盈动创神话  毫无疑问,李泽楷是1999年的风云人物。首先,他开创先河,以资产注入方式成功借得信佳之壳上市;接着,大演帽子戏法,使借壳上市只有7个月的盈动数码动力市值作三级跳,由3亿港元暴升至20亿,再到170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七大股票,创造出网络时代的股市神话。盈动的奇迹吸引了众多美日国际级科技集团纷纷来港寻求合作,人才亦随之流入香港。而李泽楷的个人身价,亦涨升至482亿港元,成为全港第四大富豪。据香港华宝证券公司最新的证券报告评估,‘李泽楷”三个字的“商誉”值585.55亿港元。而李氏家族也因他的缘故晋升成为首个拥有千亿家财的香港家族。  一天赚400亿  1999年12月23日,对于盈动及其主席李泽楷均是辉煌的一天,因为李泽楷创造了股坛的又一个神话。当天开市,盈动股价如脱僵野马,直奔上18.2港元的历史新高,收市时回顺至15.6港元,全天劲升四成多,晋身全港第七大市值公司。而李泽楷的身家一天也暴涨了100亿港元,又一次证明了其点石成金的魔力。  身在外国度假的李泽楷,对盈动股价狂升,自然喜不自胜。早于12月10日他到东京出席日本分公司员工圣诞联欢会时,当日盈动股价升了近一成,已令他乐不可支,整日笑口盈盈。  自12月10日至23日,盈动每天都是港股成交金额最大的股票,风头早已盖过其他质优股。其股价之所以一飞冲天,与它近期接二连三宣布多项收购或合作计划有关,特别是与英特尔、CMGI的合作,更惹人注目。再加上美国传出微软将与盈动换股的消息,和盈动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每股作价2美元,美国对冲基金对盈动特别感兴趣,于场外买卖大手扫入盈动,以及发行盈利备兑认股证的证券商在市场补货等传闻,都刺激了盈动的股价。  李泽楷似乎不满足于盈动晋身全港第七大市值公司,“现在盈动是全亚洲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但还输给日本两间公司。(分别是孙正义所掌管的软件银行及光通信,前者市值7op 亿港元,而后者亦值4900亿港元。)”‘味来,我们的目标是要积极发展互联网业务,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全亚洲最大的公司。”李泽楷作出此番豪言壮语。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