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WilliamWordsworth(华兹华斯)第三部分 1."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作为濒海大国的中国,有着深厚的海洋和海军文化积淀。在中国海军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往事,至今仍为国人所乐道。这支舰队中的主力舰型——宝船,以其规模之巨,技术之先进,成为远航壮举的天然象征,在中国古代海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当岁月的航船缓缓驶过四个世纪后,沉寂得几乎毫无生气的中国海上再次涌起了辉煌的波澜,两艘亚洲第一的庞然巨舰,为自明代以来,受禁海政策桎梏而衰败不堪的中国海防,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然而,可能因为这次辉煌过于短促,亦可能因为辉煌之后的挫折过于苦痛,这级军舰的面貌早已显得模糊,被后人所淡忘。时间又过了一个世纪,当中国重新站在太平洋之滨,即将再一次拥抱这片宽广的蓝色时,回首往昔走过的路,或许会给她明天的行程以帮助和启迪。铁甲舰(IroncladShips),是军舰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的独特产物。与之前的木质风帆战舰相比,这类同时拥有钢铁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犹如重装的骑士,身披厚甲,手执利刃,脚跨骏马,兼具强大的生存力、机动力和攻击力。身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海上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它的直系后代——现代战列舰出现之前,这类军舰一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几乎与铁甲舰诞生同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古老的中国经历了门户洞开、主权沦丧、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严峻局势。为应对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当时中国朝野一批思想较为进步、较有世界眼光的官僚知识分子在惨痛的现实教训面前,发起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主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希冀以此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洋务运动开始之初,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围绕着"自强"而展开。这个产生于《易经》的著名词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寻求、掌握能够制御外寇的利器,解决现实紧迫的国防危机问题。针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几次严重的外敌入侵中,敌寇大都是从海上联樯而来的情势,巩固海防、创办模仿西方的近代化海军之议由此兴起。第三部分 2."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如同今天的中国人谈论航空母舰一般,近代海防论兴起时,当时世界海军最新锐的舰种——铁甲舰,在举国上下立刻变成热度很高的话题。谈论、研究,进而议论购买以及购买何种铁甲舰,在当时是桩相当时髦的事情。清政府内部围绕着是否需要铁甲舰、如何购舰及将来的维护经费如何筹集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其间又夹杂了派系倾轧、铁甲舰过时论、要大舰还是要小舰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虽然清廷早在1875年就曾谕令购买1、2艘铁甲舰,然而历时近6度寒暑却毫无功果。中国近代造舰、海军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对其参与的海防事业无限钟情。1879年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关系海防建设匪浅的铁甲舰,在口述遗疏中饱含感情地称"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皇太后圣断施行,早日定计,事机呼吸,迟则噬脐!"当时与沈葆桢共同担负海防建设重任的另一位人物,是主持北洋海防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太平天国战争时代率领两淮子弟,使用洋人开花大炮起家的李鸿章,对西方先进武器价值的认识,有着其他很多同时代官僚无法与之相比的切身感受。筹办海防之初,李鸿章就已私下派专人在国外打听、寻购铁甲舰,迈出了超前、实干的一步。1877年2月,李鸿章从赫德处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舰有意转售,当即委托率领福建船政第一届海军留学生出国的华、洋监督李凤苞、日意格(P.M.Giquel)前往英国船厂考察实船。同年的4月14日,在英国又发生了一件对中国订造铁甲舰产生重要刺激的事件。当天,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应邀参加日本在英订购的"扶桑"号铁甲舰的下水仪式。日本订造的这艘军舰,由设计师里得(SirEdwardReed)操刀,沙木大船厂(SamudaBros,Poplar)建造,正常排水量3717吨,垂线间长67.1米、舰宽14.6米、平均吃水5.5米,水线带装甲厚231毫米,主要武备是4门24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采用老式的船腰炮房布置法,航速13节,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设计上虽然已显过时,但在当时的亚洲,这艘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对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国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以开明著称、六十余岁还在试图学习英文的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赞数语"后,日本已经拥有铁甲舰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1874年侵台事件的余痛还没有消除,日本现在竟然有了铁甲舰,其目的何在,昭然若揭。李鸿章在随后给清廷的报告中激动地称"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当觅所无以求自强",由此,中国和日本开始了一轮海军装备建设竞赛,受日本的刺激,购买铁甲舰真正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第三部分 3."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日本海军二等铁甲舰"扶桑",后来参加了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因为设计和保养问题,"扶桑"装备日本海军后,很快船体就出现严重锈蚀,成为李鸿章用来教育中国海军军官和技术人员的反面教材。赫德向李鸿章推荐的两艘土耳其铁甲舰是同级,原名Peki-Shereef、Boordhi-Zrffer,后分别更名为Belleisle、Orion,中国音译为"柏尔来"、"奥利恩"。舰型上与当时日本拥有的"比睿"、"扶桑"同属二等铁甲舰,由土耳其和英国合作设计,1874年也是在沙木大船厂开工建造。该级舰满载排水量4870吨,舰长74.68米,宽15.85米,吃水6.4米,动力系统采用2座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柏尔来"试航时测得主机功率4040马力,航速12.99节。这级军舰的主炮是4门12英寸口径前装线膛巨炮,布置方法和"扶桑"相似,即老式的船腰炮房。不过土耳其铁甲舰的炮房尤其改良之处,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军舰中部用装甲围出的四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了一块,在四角的斜面上开设炮窗布置4门主炮。因为原本长方形只有4个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个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铁甲舰。船腰炮房布局最大的弊病在于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已不符合当时海军船头对敌作战的战术要求。除了在八角台炮房里的4门12英寸前膛主炮外,这级舰的武装还包括4门20磅炮、2座14英寸鱼雷发射架,以及军舰舰首水下的撞角。综合各项技术指标来看,该级舰只能说是性能一般,乏善可陈,在当时世界的同类铁甲舰中并不突出,唯有的一处亮点是除了水线带装甲和炮房装甲外,炮房的顶部用装甲加以封闭,这是军舰上首次出现近现代意义的装甲甲板。3-2"柏尔来"号铁甲舰。"柏尔来"、"奥利恩"分别于1876年2月12日、1879年1月23日下水,最后在1878年7月19日与1882年7月3日完工。原本二舰本应由土耳其接收,但正值俄土战争,处于中立地位且和俄国本就关系紧张的英国被迫不能交货,奈何只得自己花钱买下。这2艘性能平平的军舰对战舰如云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讲,实在是可有可无之物,为捞回这笔冤枉钱,英国政府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筹建近代化海军,并在英国船厂一再订造军舰的中国和日本,极力进行推销,2艘军舰总报价160万两银。第三部分 4."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李凤苞,字丹崖,江苏崇明人(今属上海),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学识丰富,深受李鸿章赏识,曾担任福建船政局总考工,对近代军事技术颇有认识。日意格,法国人,曾一手协助中国创办福建船政,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二人受命抵达英国实地考察,立刻看出并向李鸿章汇报了这级军舰的弊病,认为样式陈旧,不建议购买,于是有关转购这两艘铁甲舰的提议随即被搁置。1879年南洋大臣沈葆桢去世后不久,中、俄两国因边境问题发生争执,关系骤然紧张,俄国扬言将派出舰队到中国沿海活动,上述2艘已经接近完工的土耳其铁甲舰对急需购买现成军舰以加强海军实力的中国有了特殊的意义。清政府下令李鸿章立即着手购买这两艘铁甲舰,而英国则看准时机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将两艘老式铁甲舰的售价一路哄抬至200万两,最后英国政府担心军舰如果卖给了中国,有可能在不可预测的将来落入俄国人手中,而拒绝出售,中国万幸逃过英国磨得飞快的一刀,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购买铁甲舰的实质性尝试也随之流产。这两艘原本大有可能成为中国军舰的二等铁甲舰,后来长时间在英国海军服役,充当无足轻重的角色,平淡地走完了一生。令人意外的是,转购土耳其铁甲舰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购买铁甲舰的计划停滞,受日益紧张的中俄关系影响,并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实力人物的努力推动下,清政府中枢对铁甲舰逐渐表现出了浓厚兴趣。1880年5月13日,已升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向国内报告了英国拒绝出售两艘土耳其铁甲舰的消息后,清廷中枢在短时间内便做出反应,发五百里密谕通知李鸿章:"当此筹办海防之际,不能因前议无成,遽尔中止,著照李鸿章所议,查照新式,在英厂定造铁甲二只",命令另起炉灶定购两艘新式铁甲舰,并特别饬令在德国具体承办寻购事项的李凤苞"速行定议,早日造成,不可耽延时日",着重强调"尤当悉心酌度,认真经理,以期适用,毋为洋人所绐,虚靡巨款。"受知识局限,传统科举出身的李鸿章虽然在近代海军建设这个领域里经历有年,但对于新式铁甲舰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并不清楚,在购买要求上只是大概地提出必须价廉物美,吃水不能超过20英尺(6米)以适应当时中国的港口条件等几条简单的标准,新式铁甲舰选型、寻购等具体的任务便落在在欧洲的特使身上。李凤苞在国内时即对近代军事技术有所涉猎,出国之后特别是受李鸿章之命寻购铁甲舰后,更是利用便利的条件,大量自学了近代造舰和海军知识,期间曾担任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监督,与日后的中国海军主要将领林泰曾、刘步蟾等均有交流。第三部分 5."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为辅助李凤苞访购铁甲舰,洋务运动时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徐建寅在创建山东机器局大功初成后,即经李鸿章推荐,被任命为驻德使馆二等参赞,前往德国协助李凤苞购买铁甲舰。1879年10月25日,徐建寅乘坐法国"扬子"号商轮由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德国的旅途。此后将近5年的时间里,徐建寅的足迹遍及英、法、德等国,期间写下的日记成为我们今天考察"定远"级军舰订购、建造过程情况的珍贵资料。19世纪后期的欧洲,传统的海军大国主要有英、法等国,另外新兴的德国挟普法战争胜利之势,也在努力发展武备,着意建设海军。根据李鸿章的指示,李、徐二人以走访形式主要调查了英、德两国的新式铁甲舰和船厂。德国是当时新崛起的海军国家,军舰设计、建造在世界上并不突出,此前各国外购军舰大都寻找传统海军强国英、法等国,没人会对海军尚弱的德国投以青眼,然而德国却对中国市场抱有浓厚的兴趣,清政府正式在德国开始使馆后,"在柏林,人们竞相向新设立的中国公使馆献殷勤"。在众多希望和中国做生意的德国商贾行列中,刚刚改制为有限公司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也身在其中,并十分有预见性地有意吸引中国外交官对德国造船能力的关注。1878年11月9日,伏尔铿造船厂邀请驻德公使李凤苞赴厂参加新舰下水仪式,厂主伏尔铿不顾年迈亲自在厂外要道迎接,当天下水的是德国海军当时的主力军舰"萨克森"(Sachsen)级铁甲舰的第3艘"威尔登白"(Würtemberg)号,庞然大物的钢铁巨舰给中国使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下水仪式后德国海军部长与伏尔铿厂主热情洋溢地敬酒致辞,又给中国客人恍若产生了宾至如归的佳感。"萨克森"级舰排水量7677吨,主机功率50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3.5节。武备包括6门26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6门87毫米炮、8门37毫米炮。一年多过去,仿佛是热情付出所得的回报,突如其来的中国订单立刻引起伏尔铿厂和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接下订单造出军舰,不仅意味着德国大型军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无疑这全新的铁甲舰将会成为当时亚洲霸主中国海军的主力,其带来的宣传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人竭力给两位中国特使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刷次考甫鱼雷厂、毛瑟枪厂等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来自中国的使者。在徐建寅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用于记载对这些厂访问的过程,大到工厂规模,小到工艺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饮食内容都有详细记录。考察德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装饰极其豪华考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舰"荷恩初良"号,破天荒地悬起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提供给中国使者乘坐使用。在军港里,中国使者见到了将来要成为中国铁甲舰母型的德国最新式铁甲舰"萨克森",陪同参观的基尔军港司令更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使者讲解铁甲舰的设计规则和作战要领,并反复强调当时海军战术的一条准则"总之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敌击也"。当然这位德国将军肯定不会忘了自己国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以示亲近的同时,对德国的新式铁甲舰"萨克森"更是大加溢美。第三部分 6."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与热情洋溢的德国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英国之行让两位中国使者颇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参观建造中的中国巡洋舰"超勇"、"扬威"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蛮横地拒绝,为"扬威"、"超勇"两艘军舰建造工程折腾地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武断地认为,这些中国人是来挑刺的。之前因阿思本舰队、蚊子船、土耳其铁甲舰,以及赫德争夺中国海军控制权等问题本就使得中国人,特别是坚持"权自我操"原则的李鸿章对英国充满戒心,迎面的这盘闭门羹更加大了他对英国的抵触情绪,未向英国表示任何购买新铁甲舰的意向,中国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国。中国与德国签订了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之后近一个月,英国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国的外交及工程技术人员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年轻的中国外交官已在国际交往的实践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利用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出使欧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绕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束缚和限制,独立地按照本国要求,在国际市场上选购先进军事装备,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军事技术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880年12月2日上午7时,李凤苞依据德国海军部的合同规范,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定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不含火炮在内的造价为620万马克。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国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国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中国将来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以此船为始基……"踌躇之志溢于言表,今日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次年1月8日,第一号铁甲舰定造合同正式签约,4个月后,1881年5月23日,中国向德国定造同型的第二号铁甲舰。中国海军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了。3-4伏尔铿公司总工程师鲁道夫·哈格的头像,至今仍保留在他的故乡。新铁甲舰的设计由伏尔铿船厂的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RudolphHaack)担纲,这位被李凤苞称为哈格总办的德国人,长期在伏尔铿厂服务,此后中国订造的"济远"、"经远"等级军舰也出自其手笔,与中国近代海军可谓缘分不浅。有关"定远"级铁甲舰的技术概况,徐建寅在当时的日记中有过叙述,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定远"级军舰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德国"萨克森"军舰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英国"英弗莱息白"军舰的一些优秀设计,以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创新思想,其吨位属于大型的一等铁甲舰,其先进程度无愧于当时亚洲第一的盛赞。由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巴纳贝(Barnaby)设计的"英弗莱息白"(Inflexble)号军舰,在铁甲舰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当时英国"式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铁甲舰。李凤苞、徐建寅在英国船厂吃了闭门羹后,曾到朴茨茅斯参观过这艘当时尚未完工的军舰。"英弗莱息白"之特别,主要在于它领先当时世界的防护形式和主炮布置方法,而这2点均影响了中国"定远"级铁甲舰的设计。"英弗莱息白"摒弃当时铁甲舰上大量使用的水线带装甲,变包裹全船的水线带装甲为集中防御的"甲房",在军舰中部重要部位用厚达508~609毫米的装甲围出一个长33.5米、宽22.9米的防护空间,军舰上的要害部门如主炮塔、驱动主炮塔的旋转机构、弹药库等均保护再其中,这种革命性的设计在当时称为铁甲堡。在中央铁甲堡之外,军舰的前后各敷设了厚度为3英寸的装甲甲板,用这种低于水线的装甲甲板取代了直立的装甲。这些设计即使军舰上的要害部位得到集中防御,又因为取消了沿水线装备的垂直装甲,大大减轻军舰的重量,使得机动性得到优化,并减少吃水深度。第三部分 7."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英弗莱息白"排水量高达11880吨,属于一等铁甲舰,动力系统由两座三胀往复蒸汽机和12座锅炉构成,双轴推进,航试时测得功率8407马力,航速14.75节。该舰武备包括4门威力巨大的16英寸(406毫米)前装线膛炮,6门20磅后膛炮,2具14英寸(355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以及2具同口径鱼雷发射架。"英弗莱息白"的主炮采用的是当时令世界震惊的16英寸(406毫米)口径巨炮,4门巨无霸火炮分装于军舰中部2座船面旋台式炮塔内。所谓船面旋台,就是用装甲围成圆形的炮塔,顶上铺设平甲,类似钢铁的"罐头","罐头"里面安装火炮。炮塔下方装有一套复杂的旋转机构,通过转动整个炮塔,从而让炮塔里的火炮可以四面射击。其基本特点就是炮随台动,即火炮本身不动,随着炮塔转动而动。"英弗莱息白"的另一大设计特点就来源自这两座炮塔,和最初的船面旋台铁甲舰将炮塔沿军舰的中线分前后布置不同的是,自意奥利萨海战之后,船头对敌的战术成为各国海军的潮流,沿中线布置炮塔的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无法使各个炮塔内的火炮同时转向舰首或舰尾方向射击,"患前后不能互击",不符合船头对敌的基本战术要求。"英弗莱息白"针对此进行了改良,将炮塔设计为对角线布局(或称斜连炮台),2个炮塔错开一定角度,并列在军舰中部。采用这种布局,可以使2座炮塔能同时向舰首舰尾方向开火,而且可以将舱房布置在两舷之中,不用担心其会遮挡住火炮的射界。这一极具特色的设计让"英弗莱息白"名噪一时,不久之后,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上便引用了这项当时被认为非常成功的设计,将2座装备了4门305毫米口径克虏伯巨炮的炮台按对角线布局。与"英弗莱息白"一样,德国的"萨克森"也属于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铁甲舰,防御上同样使用了先进的铁甲堡设计。"萨克森"的特别之处同样在于它的炮台样式。英国"英弗莱息白"使用的船面旋台尽管相对于船腰炮房先进得多,但仍存在大量不足,李凤苞曾直接指出这种设计的几个主要缺陷:首先,船面旋台是连炮带台一起转动的,炮台本身厚厚的装甲就已经很重,再加上炮台里面大口径巨炮的重量,使得整个旋台过于笨重,转动不够灵便;其次,为转动笨重的旋台,在炮台下设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液压、齿轮传动装置,整套设备过于繁琐,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故障。而因为旋台本身的自重过大,一旦液压驱动装置出现问题,采用人力转动炮台会非常困难;再次,为获得较强的生存力,炮台采用的是"闷罐"式设计,这样确实可以抵挡飞来的炮弹,不过火炮发射后造成的烟雾不容易消散,往往发射完一发炮弹,还得等炮塔内的烟雾散尽才能再进行装填瞄准,火炮的射速大受影响。而且安装在这种封闭式炮塔内的火炮虽说因为随炮台一起转动,周向射界大大增加了,但是炮塔上的炮门比较狭小,火炮的俯仰角度受到限制,不利于攻击高处和远处的目标。第三部分 8."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德国"萨克森"舰采用的是一种比船面旋台更为先进的炮塔样式,即露台旋炮,又称露炮台,实际就是炮台。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露炮台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或胸墙,于当时陆地的炮台布局有几分相似。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炮即碍转"的弊病。尽管"萨克森"军舰在炮台设计方面引入了先进的露炮台样式,但保守的德国人却在军舰中部还设置了一个已经落后过时的船腰炮房,"萨克森"级军舰的6门主炮只有2门安装在军舰前部的双联露炮台内,其余4门装备在军舰中部这处没有顶盖的船腰炮房内,一旦有炮弹射入炮房,四散的破片势必会殃及炮房内的所有4门火炮,"炮台既大,易受敌击,倘一弹入台,则四炮之人皆将受伤",这不能不说是"萨克森"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萨克森"级军舰具备强大的火力,而且在当时世界动辄上万吨的一等铁甲舰家族里,吨位又较小,非常适合中国港口的水深、码头等条件,加之德国政府为争取中国订单所作的不懈努力和优惠的价格(以往有论者认为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在经手铁甲舰事务中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此说并无可靠根据。实际两艘中国铁甲舰的造价在当时世界上是异常低廉的,只相当于在英国购买一艘同类军舰的价格。在第二艘铁甲舰建造前的竞标过程中,法国地中海船厂反复降价后给出的最低价仍比德国船厂的造价高出10万法郎,由此也可以看见德国为定造"定远"级军舰付出的良苦用心)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最终选定在德国船厂建造,而且大量使用了"萨克森"级军舰的现成设计和通用部件,可以认为,"定远"级是一种改进型的"萨克森"级军舰。3舰性能、造价对比表"英弗莱息白""萨克森""定远"主尺度长×宽×吃水(米)104.85×22.88×7.7793×18.4×6.5394.5×18×6动力(马力)840750006200航速(节)14.7513.514.5造价(英镑)795266423178约370000第三部分 9."遍地球一等铁甲船"(1)这级让当时的中国人热血沸腾,又让后世的中国人魂牵梦萦的特殊军舰,从外形看,双桅、双烟囱的布局显然受到了"英弗莱息白"的影响。而舰体部分,除了炮台和飞桥的设计外,几乎就是"萨克森"级军舰的翻版,这可能也是德国为何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建造"定远"的原因所在。涂装方面,"定远"级军舰采用的是通行于19世纪欧洲的维多利亚式涂装,即水线下为红色,水线带白色,舰体黑色,飞桥、舷墙等上层建筑白色、烟囱、桅杆黄色。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级军舰的首尾各有一对飞龙纹,而且采用的都是为皇帝专用的五爪龙纹样式,足证当时国家对海军的期望之殷,这也是中国军舰上第一次出现龙纹装饰。近代军舰首尾的纹饰是从帆船时代沿袭而来的传统,中国在学习西方建设近代海军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海军的很多传统,但又并不是照搬。相对西方军舰上的船首像、卷草纹,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象征,蛟龙则又是海上英雄的象征,军舰上装饰龙纹,既宣示了这是中国的海军,又寓意深远。在"定远"、"镇远"舰尾部的双龙戏珠纹上,镶嵌有各自的舰名,这可能是两艘军舰外观上唯一的区别。3-6建造初成,停泊在德国港口的"定远"舰"定远"级军舰的正常排水量为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与"萨克森"级军舰的数据基本接近,从舰体外形看,军舰干舷极低,大有浅水重炮舰的神韵。动力系统上"定远"级军舰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和8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螺旋桨单个直径为5米,试航时"定远"测得功率62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稍快,测得功率7200马力,航速15.4节。舰上主要有两处煤舱,位于锅炉动力系统两侧的是主煤舱,舰首装甲甲板上另有一处备用煤舱,煤舱的最大容量1000吨,军舰续航能力为4500海里/10节。此外,该级军舰早期的设计中还可以使用风帆动力,张挂风帆航行,后随着桅杆的改造而取消。为给甲板下通风,"定远"级军舰的主甲板上各有4个大型通风筒,和4个小型通风筒,均匀分布在军舰中部两舷,通风筒上的风斗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向。其中的4个大通风筒内部都装有特殊装置,用于将锅炉舱内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然后通过分装在左右舷的2个杂物筒倾倒处理。在以往的一些著作中,有观点认为"定远"舰只有3座大风筒(即认为"定远"舰左舷甲板上只有1座大风筒,比"镇远"少1个。见北京军博、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展出的"定远"舰模型),但这实际是因为历史资料掌握不充分而产生的误解,"定远"、"镇远"舰的大型通风筒数量完全一样,均为4座,两艘军舰从外观上并无任何明显区别。第三部分 10."遍地球一等铁甲船"(2)3-7"镇远"舰主甲板上的大通风筒,提升煤渣的小筒就是从照片中风筒上打开的门里运出的。照片拍摄于北洋海军覆灭后,"镇远"被日军送至旅顺船坞修理期间。根据当时英国海军章程所载,一艘标准的铁甲舰应具备如下武器:大炮、鱼雷、碰嘴、连珠快炮。"定远"级的武备系统与此标准相符。大炮即大口径炮,是当时军舰的主要武器。"定远"级的大炮包括4门量身定做的305毫米口径(工厂编号为001-004)和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原计划采用2门210毫米口径火炮)。其中4门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生产的1880式305毫米口径后膛钢箍套炮是军舰的主炮,身管长7650毫米,为25倍口径,来复线72条,膛长6720毫米,单炮重32吨,其中上炮架重6.15吨。每门炮备弹50发,可用的弹药包括开花弹(榴弹、爆破弹)、实心弹(凝铁弹、教练弹),均为弹药分装式,开花弹(仅指弹头,下同)重292千克,弹头内装黑色火药10千克,最大的发射药包重72千克(发射药包为圆柱形,将六角形的火药片包裹于丝质袋内而成,外面标有重量,可以根据射程远近选取不同重量的药包);实心弹重325千克,弹头内微量装药,最大的发射药包同为72千克。火炮的初速为500米每秒,有效射程7800米,在当时属于威力惊人的武器,无论相较"英弗莱息白"的16寸口径前膛炮还是"萨克森"的260毫米口径后膛炮,"定远"的305毫米口径巨炮都丝毫不显逊色。"定远"级军舰主炮所采用的布置方式非常特殊,在炮台形式上选择了与"萨克森"舰相同的露炮台式,将4门火炮两两分装于军舰中部的2座露炮台内,双联装的炮座底部有一套传动装置,通过人力和蒸汽辅助来转动火炮。露炮台的布局则参照了"英弗莱息白"军舰,采用的是右前左后的对角线布局,炮台内的4门火炮可以同时转向舰首方向发射,最大程度发扬火力。与当时通常的露炮台不同的是,从外观上看,"定远"级军舰的露炮台并不是露天的,在其上方安装了类似炮塔的穹盖式炮罩,原因是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了射速相当快的机关炮,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在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中国的技术人员提出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大罩子,炮罩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的底座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以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分量全部压在炮架上,中国人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了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转动。尽管对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非船学所重",自负的英国人最终还是在自己的露炮台军舰上也采用了类似中国军舰上的穹盖式炮罩,"定远"级军舰开创了一种新式的露炮台。除4门威震亚洲的305毫米口径主炮外,"定远"级军舰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口径克虏伯1880式钢箍套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身管为35倍径,长5220毫米,来复线长4800毫米,炮管重4.77吨,炮架重5.16吨,可用弹药包括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51千克,最大的发射药包重17千克。火炮初速580米/秒,有效射程11000米。这2门火炮分装于首尾的2个炮罩内,完全依靠人力转动。第三部分 11."遍地球一等铁甲船"(3)"镇远"舰尾部的150毫米副炮,照片拍摄于北洋海军覆灭后,"镇远"被日军送至旅顺船坞修理期间。"定远"级军舰的舰体设计沿用了德国"萨克森"铁甲舰,而"萨克森"军舰原本并没有鱼雷兵器的设计,因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新锐的鱼雷兵器极为青睐,于是中、德两国技术人员在"定远"级军舰上增设了3具14英寸(355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备雷21枚,均为先进的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磷铜鱼雷,又称黑头鱼雷。其中2具鱼雷发射管分别布置在军舰前部左右舷,位于铁甲堡之前;另1具布置在军舰尾部中线上,发射口位于军舰舰尾接近水线处。这一改进设计后来证明相当成功,以至于在"定远"级2艘军舰建成后不久,德国在自己的4艘"萨克森"型铁甲舰上也做了与"定远"级完全一样的鱼雷兵器改造。"定远"、"镇远"2艘军舰各自还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均为伏尔铿公司建造,工厂编号是121、122和127、128,中国后来命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分别于1883年的2月、4月;1884年的4月、6月完工。这型鱼雷艇艇体完全为钢铁材质,体型极为小巧,排水量仅有15.7吨,艇长19.74米,宽2.59米,吃水1.07米,动力系统采用的是一台蒸汽机和一台锅炉,功率200马力,航速15节(航试时曾测得15.5节),艇首左右各安装有1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这一设计模仿自"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主要考虑到鱼雷艇虽然威力较大,但小型鱼雷艇因为载煤少、航程短,无法长距离自航到远海作战,因而搭附在大型军舰或专用的趸船上,抵达作战区域后再吊放至水中自行航行作战,以发挥奇兵突击的效果。为吊放这2艘鱼雷艇,"定远"级军舰还专门在后桅上设了一根吊杆(以往认为"定远"级军舰后桅上有一前一后两根吊杆,实际亦是误会,只有向前的一根是真正的吊杆,而后部的一根则是在使用风帆时,控制风帆方向的使风杆)。在"定远"、"镇远"回国后不久,2舰搭载的4艘鱼雷艇便被卸下,交由旅顺鱼雷营统一管理,不再归北洋舰队直接节制。碰嘴又称撞角、冲角,是当时军舰上的一项重要武器。自意奥利萨海战之后在各国海军中流行,主要用于近距离上撞击敌舰,是采用乱战战术时的利器,"定远"、"镇远"舰舰首水下各有锋利如刀的撞角,外形与"萨克森"军舰采用的完全相同,冲角两翼各有菱形的加强肘板。3-9北洋舰队覆灭后,被日军送在旅顺船坞内修理的"镇远",照片中能清楚地看到舰首撞角。连珠快炮是一种高射速机关炮,一般装有复进机构,当时以法国哈乞开司式(hotchkiss)和美国格林式(Gatling)最为著名,主要用于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杆雷艇以及近距离杀伤敌方舰艇上的人员。"定远"级铁甲舰采用的主要是法国哈乞开司式,大小共计12门,分别为:6磅单管哈乞开司式机关炮2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口径57毫米,炮身长2515毫米,重440千克,弹药分为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2.72千克,测试时在274米距离上可击穿120毫米厚的钢板。第三部分 12."遍地球一等铁甲船"(4)3磅单管哈乞开司式机关炮2门,外形与6磅炮相同。同样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口径47毫米,炮管长2012毫米,炮管重229千克,弹药分为开花弹和钢弹,分别重1.405和1.46千克,在274米距离上,可击穿90毫米厚钢板。射速为每分钟20发,射程4575米。6磅与3磅炮均安装于"定远"级军舰的尾楼甲板上。3-10"镇远"舰尾楼甲板上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机关炮。2磅(37毫米)五管哈乞开司炮8门。属于多管转轮式机关炮,是当时海军中一种著名的高射速武器,亦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炮身长740毫米,重200千克,弹药也分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1.1千克。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4毫米厚钢板。"定远"级军舰前后桅杆的上桅盘(称为战斗桅盘)内各安装2门,其余4门安装在从烟囱至后桅附近的尾楼甲板两侧舷墙上。3-11哈乞开司37毫米5管机关炮。除上述武备外,"定远"级军舰还装备了4门75毫米口径的舢板炮。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与当时各国陆军中大量装备的克虏伯行营炮类似,只是炮身略短,且在陆军用炮架外另备有一套供舰上安装使用的炮架。炮身长3230毫米,重750千克,使用开花弹,重5.85千克。这种火炮主要供海军陆战队上岸作战时使用,必要时也可以临时布置在舰上的适当位置以加强火力。3-12收藏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1门克虏伯75毫米舢板炮。"定远"级军舰的防护设计采用的是与"英弗莱息白"、"萨克森"2舰相同的铁甲堡式。铁甲堡长度达43.5米,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以305~355毫米的钢面铁甲将军舰除首尾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整个军舰中部要害部位如弹药库、动力部门等均处于铁甲堡防护中,之所以选择钢面铁甲,是考虑到铁在海水中不耐腐蚀,因而在熟铁之外加上钢甲。因遇原材料涨价,(订造"镇远"号铁甲舰时限于经费,被迫将水线下的钢面铁甲换成防御效果略逊的熟铁装甲)。需要指出的是,在"定远"级建造之时,世界上最新式的装甲为英国发明的康邦装甲,即钢铁复合装甲,又称钢面铁甲,然而当得知中国2艘铁甲舰的订单被德国接到后,英国政府随即下令拒绝向德国出口钢面铁甲。最终德国人通过反复试验,生产出了自己的钢面铁甲,并最先应用到了"定远"级铁甲舰上。"萨克森"级铁甲舰中2艘建造时间晚于"定远"级的军舰,即应时采用了钢面铁甲。"定远"级铁甲舰成为德国造船工业中第一型采用复合装甲的军舰,为德国舰船工业提供了技术积累。第三部分 13."遍地球一等铁甲船"(5)在铁甲堡防护区域之外,"定远"级军舰的首尾敷设有76毫米厚的装甲甲板以加强防护能力,2座305毫米露炮台的炮座采用305毫米的装甲,而305毫米大炮的穹盖形炮罩厚度则只有薄薄的1英寸。由于当时鱼雷兵器对于大型军舰的威胁尚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定远"级军舰的水下防护也于同时代的铁甲舰一样薄弱,仅仅依赖的是双层底和水密隔舱。继李凤苞之后出任驻德公使的许景澄在检验报告中对此有详细描述:"船底铁板以上相距一迈当(米)余,有双层底铁板,用龙骨脊板上下抵连,又用直肋纵横相连,截成隔堵五十八格,使临战时船底偶有触损,水入不能通灌。双层底上分上、中、下舱3层……上、中、下舱各以铁板横直成壁,为隔舱一百五十四间,为受弹时水灌之备。""定远"级军舰的外部的甲板主要分为2层,均敷设柚木地板。位置在下的一层是主甲板,由于干舷较低容易上浪,平时主要在装煤作业和起锚作业时才使用。在舰体中部的主甲板上,左右共分布了12个类似下水道盖的铁盖,这便是煤舱的填煤口;在填煤口附近,还有12个直径稍小的盖子,是用于给甲板下采光的采光窗,在军舰后部主甲板上也有16个同样功能的采光窗。在主甲板前部,舰首左右各有一块内侧高外侧低的锚床,上面摆放有2大2小共4个铁锚,由首楼甲板上的2根巨大的吊臂来吊放使用。主甲板后部,舰尾左右也各有一块略小的锚床,摆放2个标准的海军锚,由附近的2件吊锚杆吊放。此外在靠近船首的两舷各有一组吊艇架,悬挂2艘8桨舢板小艇("定远"级军舰归国后,可能担心位于舰首主甲板上的吊艇架会影响305毫米主炮的前向射界,而全部拆除,改在主甲板的中后部两舷各新设了吊艇架)。3-133-14"镇远"舰的主甲板"定远"级军舰的主要作业甲板是位于首尾楼顶部的甲板,这里是水兵的主活动区域。首楼甲板上自舰首150毫米火炮以后,分别布置有供人员出入的2处舱盖,以及用于起锚的大绞盘,尾楼甲板自舰尾150炮以后,分别是用于给底部舱室通风采光的大型水密天窗棚、用于舰尾起锚的绞盘以及机舱棚等。在尾楼甲板上还设置有8组搁艇架,用于搭载舰载鱼雷艇以及舢板小艇,尾楼甲板末断另有一组吊艇架,悬挂在舰尾的舢板颇有风帆时代的古风。尾楼甲板的两侧设有中空的舷墙,内部用于储放吊床、绳索等杂物,上面则架设各类口径的机关炮。无论平时、战时,首尾楼顶部甲板都是舰上最忙碌的地方。第三部分 14."遍地球一等铁甲船"(6)"定远"级军舰的指挥中枢位于2座305炮台相接的部位,那里竖立着一座用8英寸厚的装甲防护的司令塔,里面配备有水压舵轮、罗经、传话筒等指挥、通信装置,塔壁上有很多类似碉堡枪眼的细长观察窗,战时军官们就在这里指挥军舰。这间由装甲保护的司令塔上方托举着一个由铁、木材料构成飞桥,即"定远"级军舰的露天指挥台。飞桥前后各有2具木梯通往首尾楼甲板,飞桥甲板上露天安装有罗经、车钟,飞桥两翼翼端则安装着左红右绿的航行灯。在飞桥中部有一个方形开口,是从飞桥上进入司令塔的入口,飞桥后部有一间木头构建的小房子,长久以来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定远"级军舰的操舵室,实际里面只摆放了拥有几组大抽屉的信号旗箱,只是一件信号旗室而已。与"定远"级铁甲舰的指挥枢纽配套,在和飞桥甲板接邻的前桅杆下部设有一个斗状的桅盘,称为望台,安装有照度分别为8000枝烛光和20000支烛光的探照灯各1具,里面有专门负责观察、瞭望任务的官兵值守;另外在"定远"级军舰的后桅杆附近还有一套备用的指挥系统,一座装有标准罗经的露天指挥台,附近还有一件由3个每个直径为2米的轮盘串联起来的人力舵轮组,当司令塔里的水压舵轮发生故障时,便需要由6名身强力壮的水兵分列两旁转动人力舵轮,来扳动水底巨大的舵叶。"定远"级军舰内的生活区主要集中在主甲板下的第一层,简称下一甲板。下一甲板的舰首部位,是一间面积较大的西式军医院,置有手术台、病床等设施。军医院与铁甲堡之间,分布着厨房、禁闭室、警卫室等功能舱室。进入铁甲堡区域后,首先在地板上会看到有6个大型的舱盖,下面是全舰的弹药库所在,弹药便是从这里提升出来后,运往全舰各炮位的,在下一甲板的天花板上装有轨道和天车,用于提升和运送弹药。过了弹药舱出口,有2个巨型曲轴摇臂,数十名水兵将通过转动这2根摇臂来驱动甲板上方的4门305毫米大炮。再往后走,整个区域被烟囱竖井和发电机房占满("定远"配备3台发电机、"镇远"只有2台),中间零散布置着官兵们的浴室。经过这个区域便出了铁甲堡进入舰尾,沿袭帆船时代的传统,舰尾是军官们的生活区域。这块区域的中央是2间军官餐厅,这是军官们用餐、聚会,以及娱乐交际的场所,里面放置着钢琴、酒柜、餐桌,并与西方军舰敬奉圣像一样,供奉着中国的战神——关公的牌位,另外还摆放有做工精细的"定远"级军舰原厂模型,黄海海战前的军事会议便是在这里召开的。在会议室外面,两侧则分布着各个军官的住舱,舱门上的欧式铜牌表明了一间间舱房的功能。军舰最后面的空间整个都是属于舰长的,里面包括舰长的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的会客室等等,整个区域装修异常豪华。相对于军官,普通水兵们的生活空间要逼仄得多,他们并没有专门的休息场所,吃饭、睡觉、工作都在同一地点,吃饭的桌椅板凳和睡觉的吊床都可以拆卸。为满足海上航行时的生活需要,"定远"级军舰舱内设有20座淡水炉,海水淡化机每日制造出的淡水能供应全舰300余人使用。中国这级历经十年努力才最终成功的铁甲舰,集中了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建成时即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尽管和所有处于探索期军舰一样,设计上仍并不完善,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这是一级相当先进的战舰。为建造这级军舰,清政府在选定母型、谈判、签订合同、保证建造质量方面均做出了不小的努力,李鸿章曾已日本铁甲舰"扶桑""水线下铁多锈坏"的负面典型反复强调订造铁甲舰的质量问题,并派技术人员魏瀚、陈兆翱等9人前往实习并监督军舰的建造,为将来维修、保养军舰作技术储备,最后又派出海军军官前往监督、实习,以保证这级军舰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近代中国这次为发展海军而做出的努力应该为后世所熟记,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第三部分 15.回国(1)1881年3月31日,中国定造的第一号铁甲舰在伏尔铿造船厂的100号船台上开工建造,按照中国人使用的第一号铁甲舰的名词,工厂临时定名为TiIT'iehChien("第一铁甲"),8月22日,被李鸿章正式命名为"定远",12月28日成功下水。比第一号铁甲舰晚了近1年,第二号铁甲舰在伏尔铿造船厂112号船台上开工,工厂名TiErhT'iehChien("第二铁甲"),10月9日,正式命名为"镇远",英文译名ChenYuen,11月28日顺利下水。2艘军舰的建造过程,整体而言十分顺利、迅捷,如果不是后来"定远"舰航试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几乎可称完美。1883年5月2日,由德方派出的船厂vonNostitz指挥,"定远"从斯维内明德(Swinemünde)港出发,在波罗的海进行系列航试。7月19日进行火炮测试时,1门305毫米克虏伯炮发生了爆炸事故,遂返回伏尔铿船厂维修。1884年3月"定远"的姊妹舰"镇远"宣告完工,有鉴于"定远"航试时的事故,中德双方都给予特别重视,李凤苞以及德国海军和伏尔铿造船厂的技术人员均随舰出发,所幸"镇远"的试航一切顺利。同年,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主权问题发生争执,面对咄咄逼人的法国海军,中国的东南海防顿显紧张,2艘一等铁甲舰是否能早日回国,显然将对局势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清政府开始与德国就铁甲舰的交付问题展开反复磋商,然而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突袭福建马尾,沈葆桢一手缔造的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局势立刻恶化。3天后,清政府向法国宣战,与法国本就交恶的德国则宣布"局外中立",拒绝让中国订购的"定远"等舰回华,法国也扬言如果中国军舰回国,会在公海上劫夺。虽然清政府对几艘已建成的新式军舰望眼欲穿,但也无可奈何,11月1日,李鸿章电告李凤苞,同意"定远"、"镇远"舰在战事平定后再起航回国,刚刚建成的铁甲巨舰因远水不救近火而被迫滞留于德国,错失了一次充当海防干城的机会。就在"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静静停泊在德国的港湾时,中国的官场上涌起了一丝不平静的波澜,驻德公使李凤苞遭到言官参劾去职,在此之前,徐建寅因与李凤苞不睦,也已去职回国,两位中国特使相继离开订造铁甲舰一事。接管铁甲舰事宜的是新任驻德公使许景澄,这位传统科举文人出身的外交官,到任伊始对于海军事务即流露出了异常的兴趣和热忱,为防止铁甲舰停泊日久以至锈坏,在许景澄和前任李凤苞的主持下,将2艘军舰内诸如蒸汽管路等容易锈坏的部件全部拆卸封存保养,"去冬接管后,因人工裁少,将汽机拆卸,以免凝锈……"两艘铁甲舰犹如受困的蛟龙,孤独地在异乡眺望祖国,等待归国的一刻。第三部分 16.回国(2)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签署,海道解禁。2天后,清政府即谕令"定远"、"镇远"两舰迅速回国。由于军舰在德国海口停泊了将近1年时间,担心船底锈蚀,许景澄与德国海军部协商,就近借用德国海军船坞入坞油修。同时,为了归国做准备,相应的人员雇用、机器拼装保养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将近一个月过后,1885年7月3日,位于北海之滨的德国基尔军港人潮如涌,在拖轮导引下,几艘小山般的军舰喷着煤烟缓缓驶出港口,鸣响汽笛奔向大洋。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这几艘飘扬着德国商船旗的军舰上,装饰着金光灿烂的龙纹,她们的舰艉,赫然是铭刻着中国方块字"定远"、"镇远"的舰名牌,"定远"级军舰终于起航回国了。由于中德双方都担心海道不靖,因此"定远"、"镇远"连同后来在伏尔铿定造的穹甲巡洋舰"济远"回国时雇佣了数百名德国海军官兵帮助驾驶护送,其中"定远"的管驾为伏司,"镇远"为密拉克,"济远"为恩诺尔,事前还商定抵达中国后这些德国官兵即乘坐德商金星轮船公司商船返回,以免日久生事。在两艘铁甲舰的飞桥甲板上还站立着一些中国海军军人,曾负责驻厂监督,目睹着两艘巨舰从一块块钢板成长起来的刘步蟾等受命随舰协驾、历练。走向大海后,为节省经费和缩短航程中的入港补给时间,"定远"、"镇远"以及"济远"上均挂起了壮观的风帆,一路出北海、过大西洋、经直布罗陀入地中海,通过新修不久的苏伊士运河驶入红海,最后横越印度洋开往南中国海,沿途留下了一片赞叹羡慕的眼光。如同是慈父在盼望远道归来的游子,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定远"等舰沿途每到一港口都要向他汇报,以便及时掌握消息。百年之后的今天通过那一封封看似平淡的电报,我们能勾画出一幅完整的2舰回国路线图。3-15回国途中的"定远"、"镇远"。这是中国海军史上一次不平凡的远航,绝对是真正实力的展现,"定远"等舰还在海上航行之时,中国著名的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就做出了报道,举国上下对即将归国的铁甲舰殷切盼望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定远"舰回国时替广东水师装运了在德国订购的"雷龙"、"雷虎"、"雷中"鱼雷艇,在香港交接、卸载需若干天。于是"镇远"舰于1885年9月28日清晨先行离港北上大沽,"定远"将鱼雷艇交卸完毕后10月4日赶往大沽会合。11月8日,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会同津海关道周馥前往大沽接收军舰,德国商船旗缓缓降下,崭新的黄底青龙旗跃上"定远"、"镇远"舰的桅杆,中国向世界宣告了自己已经拥有了一流的铁甲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海军装备落后的历史在此刻已然被改写了。9天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来到大沽口,亲眼看到这些耗尽自己十年之功的庞然大物,不知老人心底会是如何一种感慨。第三部分 17.回国(3)旅顺,西方称为亚瑟港,位于辽东半岛东端,地形险要,是北方的一处天然军港,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共同守护着渤海湾的门户。考虑到铁甲舰回国后,中国原有的港口和船坞均无法容纳这样大吨位的舰船,1880年几乎在做出订购铁甲舰决策的同时,旅顺军港的建设工程就在李鸿章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始了,其中一项重要的目的即是为铁甲舰筑家。至"定远"、"镇远"舰回国时止,旅顺基地的引河工程、航道疏浚、机器厂、库房、碎石码头、铁路、水坝、电报局、水雷营、军医院、船澳、炮台等工程次第兴办,初具规模,一时被誉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李鸿章视察完铁舰后,兴致勃勃,又亲自乘坐"定远",率"镇远"等舰巡阅旅顺口,视察将来铁甲舰的维修、保养基地。第二年年初,两位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刘步蟾、林泰曾被正式任命为"定远"、"镇远"的舰长。这两位福建船政学堂的同窗,此刻又共同担负起了指挥整个国家引以为荣的铁甲巨舰的重责。1886年5月14日,作为清政府中枢对海军重视程度的象征,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大臣,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由天津出发,巡阅旅顺、威海等地,大阅海军。5月21日清晨,在晨雾中,这位中国近代海军的高层支持者,亲眼目睹了"定远"、"镇远"劈波而行的雄姿,随同醇王检阅海军的队伍里,一位宫廷画师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切。此后的岁月里,醇亲王成为了海军建设在中央的坚定支持者,为北洋海军的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1891年1月1日,醇亲王逝世,"定远"、"镇远"等舰采用西方礼仪,下半旗10日志哀。醇亲王检阅北洋海防期间,随军画师绘制的"兵船悬彩"图,描绘的是"定远"舰满旗航行的雄姿。依据铁甲舰的保养规程,铁甲舰服役后每年应该上坞油漆一次,以防锈蚀。但当时专为铁甲舰建造的旅顺大船坞尚未竣工,香港等地的船坞又在千里之遥。1886年8月7日,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舰巡视朝鲜釜山、元山及俄国海参崴等地后,归途中顺路带领舰队驶入日本长崎保养。早视中国为假想敌的日本,一直有侵略的野心,中国购买"定远"、"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对于日本而言,不啻于当头棒喝。为对付中国的这两艘铁甲巨舰,日本制定了庞大的海军扩张计划,并于同年发行海军公债,设计、建造专门克制"定远"、"镇远"的"松岛"、"桥立"、"严岛"3艘巡洋舰。为充分调动国民的情绪,日本政府在国内制造了大量舆论,甚至在儿童游戏中,都在号召打沉"定远"、"镇远"。据日本史料记载,当时日本国民中甚至出现了"恐'定远'、'镇远'症"。丁汝昌率领包括"定远"、"镇远"的庞大舰队抵达长崎,立即在日本引起一片愤懑、羡慕、恐惧的情绪。8月13、15日两天,中国水兵放假上岸,因琐事与日本人发生争执,没有武装的中国水兵遭到日本警察及市民的蓄意攻击,伤亡竟达50余人,史称长崎事件。3-17访日期间,停泊在长崎港的"定远"舰。第三部分 18.回国(4)在后来的一些相关著作中,还有这样一个记载。记述了北洋海军此后1891年第二次访问日本时,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登上"定远"舰参观后发表言论,认为"定远"并不可怕,因为中国水兵把衣裤晾晒在甲板甚至炮管上,火炮炮管里全都落满了灰尘。这个故事屡屡被转引,用以证明北洋舰队士气低落,管理混乱。但引用者大都不去仔细考证故事的可信度,这段据称是东乡平八郎回忆的文字,其实在东乡的本人所留下的文字资料中并无记载。最早实际是见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日本书籍,以第三人称转述而编成的故事,用以攻击当时的中国海军,所指的军舰也并不是"定远",而是根本没有参加1891访日的"平远"舰。在军舰甲板上晾晒衣服,本是19世纪各国海军(包括日本)的惯事,当时的舰船上没有专门的衣物烘干设施,为防止水汽在舱内腐蚀机器和影响官兵健康,海军中都是命令要将衣物晒在甲板之上的。虽然不够雅观,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关"平远"大炮晒衣的谣言,此后被中国学者田汉错传成是"济远"主炮晒衣,之后又被学者唐德刚进一步讹传成"定远"主炮晒衣。1888年10月1日,随着北洋军舰日多。经李鸿章等奏请,清政府下旨颁行《北洋海军章程》,1888年12月17日,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的海军——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宣告正式建军。"定远"级军舰的首舰"定远"被指定为旗舰,成为海军提督的督船。"镇远"舰舰长林泰曾被任命为北洋海军左翼总兵,职位仅次于提督丁汝昌,而"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则被任命为级别稍低的右翼总兵。3-18"镇远"舰。3-19"定远"舰。《北洋海军章程》中对2艘铁甲舰的人员配置也做了详细规定,每艘军舰额定编制329人。在额定人数外,"定远"、"镇远"上还有数量不等的海军陆战队、军乐队(军乐队大都由十六七岁的孩子组成,称为乐童,他们使用中式的乐器来演奏国乐、军乐、凯歌。黄海海战时,这些英勇的孩子大都奔忙在弹药库通往各个炮位的道路上,搬运弹药)及军校实习生等人员。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定远"、"镇远"作为中国海军实力的象征,每年都要率北洋舰队执行北起海参崴,南至香港、新加坡的巡弋任务,猎猎龙旗,显示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存在,那是一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中国海军。第三部分 19.铁甲蹉跌(1)然而成难败易,从1890年左右开始,清政府受光绪大婚、慈禧万寿、户部停购外洋船炮等事件影响,中国海军的建设陷入停顿、倒退的深渊。而此一时期,正是世界各国海军发展一日千里的阶段,新设计、新技术层出不穷。英雄暮年的"定远"、"镇远"此时已显出老态,丁汝昌、李鸿章等曾提出过对"定远"级军舰进行改造,加装新式大口径速射炮的计划,但因为经费问题被清廷搁置不理。此时的"定远"、"镇远"恰好就是整个北洋海军的缩影。经费匮乏,舰队长期缺乏保养;无法从国外获得军火,以至于军舰上弹药短缺,水兵们只能像护理温室里的名贵花朵那样,小心翼翼地保养着每一颗开花炮弹。而东邻日本则举国同心,立定目标,大扩海军。亚洲第一的桂冠已经被日本海军摘走了。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日本借朝鲜事变借机挑起战争,先是在朝鲜成欢攻击中国陆军;继而在南阳湾外不宣而战,偷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俘虏运输舰"操江",重创巡洋舰"广乙"。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当时国家最新锐的兵种,北洋海军被推上了无情的历史考场。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舰队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海战。海战伊始,中国舰队采用利于发挥船首重炮优势的横队迎敌,"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位于全队中央突出的部位。中午12时50分,旗舰"定远"在6000米距离,由右侧露炮台内的305毫米巨炮首先发炮,打响了黄海海战。当时在"定远"舰服役的英籍洋员戴乐尔(Tyler,另译为泰莱)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定远"的首发炮弹掀翻了飞桥,导致提督丁汝昌摔伤,全舰队失去指挥。这一段文字又被当作北洋海军黑暗腐败的证据,被后人屡屡引用。但经过后世考证,实际情况绝非此洋员所说。在"定远"级军舰的飞桥下方有一个大型的装甲司令塔起着托举和结构加强作用,如果炮击能震塌飞桥,应当是军舰主体结构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子了,但从此后"定远"舰的战斗经过来看,似乎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而且,黄海海战当日,2艘"定远"级军舰都已把露炮台上的穹盖式炮罩拆除,整个炮台是处于露天状态的,倘若位于高处的飞桥坍塌,为何两座露天的炮台一点未受影响?要解开这个谜团,似乎当事人丁汝昌的话最有说服力,黄海海战后第三天,丁汝昌电告李鸿章称"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督战,为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焚烧,虽为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劲项皆被烧伤……"。可见丁汝昌当日受的主要是烧伤,飞桥是被日方炮火打坏,而不是被己方火炮发射而震翻。3-20黄海海战后,"定远"舰上的受损情况。第三部分 20.铁甲蹉跌(2)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二舰结为姊妹,互相支援,不稍退避。多次命中敌舰。当日下午1时04分,"定远"命中日军旗舰"松岛",摧毁其7号炮位;1时25分,"定远"舰尾150毫米火炮命中日本军舰"赤城",舰长阪元八朗太当场毙命;3时30分,"镇远"305毫米巨炮命中日本旗舰"松岛",引发大爆炸,日方死伤近百人,"松岛"舰失去战斗力。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虽样式落后,舰龄老化,但在抵御外敌的海战中起到了砥柱作用。观战的英国"中国舰队"司令斐理曼特尔评价:"(日方)不能全扫乎华军者,则以有巍巍铁甲船两大艘也",而"镇远"舰上的外国顾问马吉芬也回忆到:"我目睹之两铁甲舰,虽常为敌弹所掠,但两舰水兵迄未屈挠,奋斗到底。"遗憾的是"定镇"两艘铁甲舰的出色表现终究难以抵消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黄海海战以北洋海军的失利告终。黄海战后,两艘铁甲舰进入旅顺船坞紧急修理,但因为时局紧张,旅顺船坞的工程人员大都逃避,使得维修工程进展缓慢。直到旅顺陷落,2艘铁甲舰仍未能彻底修复。3-21黄海海战后,在旅顺船坞进行修理的"镇远"舰。1894年11月14日凌晨,"镇远"在进入威海湾时不慎触到水雷浮标,舰体擦伤8处,虽经紧急抢修,但因国内唯一可以执行大型军舰修复任务的旅顺船坞失陷,加之天气寒冷,"镇远"舰最终无法出海修复。当晚管带林泰曾引咎自杀。旗舰"定远"参加了刘公岛保卫战,1895年2月4日晚,"定远"舰遭日本"第九号"鱼雷艇偷袭,舰尾左舷机械工程师室被命中,进水不止,然而就在中雷的同时"定远"也用舰尾150毫米炮还击击沉了"第九号"鱼雷艇。中雷后,提督丁汝昌下令砍断锚链意图冲出威海湾,但因舰内进水过多而被迫放弃,最后搁浅到刘公岛东部,充当浮炮台使用,2月6日下午,"定远"舰炉火完全熄灭。2艘"定远"级铁甲舰的生命和她们所代表的海军一样已经走到尽头。随着局势恶化,为防"定远"舰落入日军之手,2月9日午后3时15分,舰长刘步蟾下令在"定远"舰中部装入350磅炸药,点燃自爆,"定远"舰殉国。当日夜间,曾一手监造"定远",而后又之相伴终生的"定远"舰舰长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实践其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诺言。2月11日,"镇远"舰代理舰长杨用霖在"镇远"舰舱内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用手枪从口中自击殉国,他是唯一选择用火器了结自己生命的北洋军官。3-221895年2月,日军占领刘公岛后拍摄到的"定远"舰残骸。舰体中部弹药库的位置破坏尤烈。"定远"舰由于已经搁浅在刘公岛东部浅滩,因而自爆后舰体仍然大部分露在海面之上,日方原计划拆运"定远"舰上诸如火炮等有用的物资,作为编入日本海军的"镇远"的备件,但是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对"定远"残存的舰体进行了破坏性拆除,之后又再次爆炸破坏。当时日本福冈县知事专门搜集了"定远"舰的横桁、船壳板等大量舰材,用以作为建筑材料修建成了私人寓所"定远馆",这是迄今保存"定远"舰遗物最多的地方。第三部分 21.铁甲蹉跌(3)3-23日本福冈太宰府天满宫"定远馆"。甲午战争后,日本相川县知事大量利用"定远"残存构件建成的个人住宅,现已荒废。用"定远"舰材制成的大门上,还特意保留有黄海海战时留下的弹孔。1895年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灭。残存的"镇远"等中国军舰屈辱地被挂上日本海军旗,目送着他们曾经的伙伴、朋友"康济"舰缓缓驶离刘公岛。"镇远"被编入日本舰队后,保留了其舰名。1895年2月27日,"镇远"由日舰"西京丸"拖航至旅顺。从3月26日至6月1日对机器部件和船体进行检修。7月4日驶抵横须贺换装武器。1895年3月16日被正式编入日本舰队。3月21日被列为二等战舰。和中国时期相比,日本时代的"镇远"最主要的变化是武备,原先装备在甲板室顶部甲板首尾的150毫米克虏伯炮被撤除,换装成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由于两类火炮的炮架结构区别很大,导致换装以后"镇远"首尾副炮炮台明显变高。另外根据黄海海战的实际作战经验,日方还加强了"镇远"的舷侧火力,在后部甲板室两侧各增加一个耳台,分别安装1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这一点是区分日本时期"镇远"的最重要外观特征。3-24从旅顺到达日本本土的"镇远"舰。日俄战争中"镇远"和曾经的死敌"严岛"、"桥立"等编入同一战队,参加了对旅顺的进攻和1904年4月10日的黄海之战,1905年5月27日参加对马海战。历史与中国人开了个痛苦的玩笑。1905年12月12日,"镇远"被列为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靶舰,用于试验新式武器。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解体,作为一线余脉,日本有过一艘用"镇远"舰材制造的小船"元山丸"。3-25日本时期采用白色涂装的"镇远"舰。"定远"级2艘铁甲舰"定远"、"镇远",一度带领中国海军创造过亚洲第一的辉煌,又如郑和船队辉煌之后的衰败一样。"定远"、"镇远"和她们所代表的那支舰队又是如此迅速地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里。辉煌的记忆之于中国海军,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定远"、"镇远"舰遗物"定远"舰舰尾海军锚。现存山东长岛县庙岛显应宫。"定远"舰舵轮。被改造为咖啡桌,现存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定远"舰305毫米炮弹。现存于日本佐世保海军墓地。"定远"舰桅杆横桁、舱室门、木桨、舰材等。现存日本太宰府"定远"馆。"定远"舰舰钟。现存日本粟岛海员学校。"镇远"舰305毫米炮弹。现存日本"三笠"舰公园。"镇远"舰主锚。现存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镇远"舰舰首副锚。现存日本冈山吉备津神社。第四部分 1.从穹甲巡洋舰说起(1)19世纪中叶,世界海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时代,喷薄着煤烟,挟工业文明之势纵横海上的铁甲舰,是那个黄金岁月里的四海霸主。然而,在铁甲舰之外,当时的海军中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视的军舰。自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一路发展而来,此时的巡洋舰也已在海上崭露头角,因为有着铁甲舰无法与之相比拟的高航速,中国史料上又习惯形象地称这种军舰为快船。相对铁甲舰,早期巡洋舰还拥有许多独特之处:火炮不追求大口径,而讲究以数量取胜,所谓以数量换口径;虽然吨位一般较小,但煤舱往往设计得很大,从而拥有突出的续航力。这类军舰能适用于保交、破交、周莅属部、保护海外殖民地等多种用途,堪称多面手。此外,通常还被配属在铁甲舰队内,或负责警戒、侦查,充当舰队斥候;或发挥高航速的先天特长,担起冲锋陷阵的重任,扮演飞毛腿的角色,起着伴随、辅佐铁甲舰作战的作用,成为铁甲舰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构成。近代中国开始建设西式海军后,就定下目标要组建龙旗飘扬的铁甲舰队。但是,一方面因经费短绌购买铁甲舰不易;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巡洋舰特性的了解,以及对当时海军技术的逐渐熟悉,早在购买铁甲舰之前,北洋大臣李鸿章就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手,在英国订造了2艘当时世界最现代化的巡洋舰——"超勇"、"扬威"。购舰的目的非常明确,短时期内可以利用这两艘新锐军舰初步构建海上力量、担负起海防重任、阻吓眼前的敌对势力,远期目标上,巡洋舰也是为了将来购买铁甲舰、组建称雄亚洲的铁甲舰队奠定基础,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才养成、技术储备等方面的考虑。近代最初的巡洋舰,中国称巡海快船,仍留有很多风帆时代的印记,例如火炮大都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即将一门门火炮排列在军舰的两舷,通过炮门向外射击,属于探索阶段的产物,中国福建船政建造的"扬武"号二等巡洋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凡巡洋舰拥有两层炮甲板的称为头等;只有主甲板一层列炮的称二等)即是此类。后随着火炮、舰船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了以"超勇"级为代表的新式巡洋舰,新型军舰的重要特征就是主炮分置在军舰首尾,这一变革对后世的军舰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该时期的巡洋舰,大都没有装甲防御,基本都属于无防护巡洋舰,战场生存力不高。有鉴于此,英国于1876年建造了平甲巡洋舰Comus,在尽量不增加军舰重量、保证航速的前提下,巡洋舰要害部位的顶部覆盖了一段装甲的平甲板,用以防御由上方射入的炮弹,而装甲甲板下方的两舷布置煤舱,利用煤堆在侧面提供一定防护。"超勇"级军舰上即应时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是这种防御方法并不十分理想,一切仍然在探索中。这种缺乏有效防护的军舰,显然不是北洋大臣心里想要的,在"超勇"、"扬威"2舰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就认为这种军舰有名无实,"恐不足恃",言下之意是并不满足,想获取更精良的军舰。尽管在"超勇"级军舰回国的那个时代,这已是最优良的巡洋舰。第四部分 2.从穹甲巡洋舰说起(2)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设计出开山之祖般的"超勇"级巡洋舰后,也并不满足,在绞尽脑汁想做出改良。1881年,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从伦道尔那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巡洋舰设计方案,这种被称为"完善型巡洋舰"的军舰,由"超勇"级军舰改良而来,排水量2902吨、舰长260英尺、宽41英尺、吃水18.5英尺,主机功率5000匹马力,使这型军舰得以铭记在世界舰船发展史上的,是她的防护方式,这是一型特殊的穹甲巡洋舰(ArmourDeckCruiser)。穹,在汉字里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很多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平甲巡洋舰Comus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用于保护机舱的平面装甲甲板虽然能够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方都会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丧失足够浮力而倾覆。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提高,军舰上锅炉的体积被设计制作得越来越大,受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则显得越来越逼仄,不利于机舱人员作业。英国设计师随后做出改进,将平面的装甲甲板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升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则斜伸向两舷水线下4英尺处。因为中央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一时也很难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内仍能保持较多浮力;而斜延至水线下的装甲甲板的两边,成了防弹效果很好的斜面装甲,加之船外海水的阻力,对军舰水线附近的舷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相对于无防护巡洋舰和平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的优势相当明显。只是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早期军舰上运用穹甲,往往只是覆盖在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上方,并没有遮护全舰,直到伦道尔提出的这型"完善型巡洋舰",才首次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首尾,水平方向覆盖保护整个军舰下层,防护能力又更胜一筹。智利海军的"埃斯美拉达"巡洋舰最后被日本购得,这艘原本可能成为"济远"的军舰,后来被更名为"和泉"。第四部分 3.从穹甲巡洋舰说起(3)金登干很快将这种军舰介绍给赫德,阿姆斯特朗公司也摸准当时中国急切需要现成军舰的心理,提出可以将正在船台上建造的1艘"完善型巡洋舰"——智利海军的"埃斯美拉达"(Esmeralda)优先安排提供给中国,另外再新造一艘同型舰交付给智利,而中国只需在160000英镑的船价之外,再补贴15000英镑给智利政府,作为舰船交付延期的补偿。"埃斯美拉达"与伦道尔最初向金登干介绍的方案有少许出入,这艘军舰排水量2950吨,舰长82.3米、宽12.8米、吃水5.64米,航试时测得主机功率6803匹马力,航速18.3节,2.5英寸厚的穹甲甲板从舰首一直延伸至舰尾,保护着下方的机舱、弹药舱等要害设施。这艘军舰的主炮布置方法参考自"超勇"级,2门10英寸3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大炮分置在首尾的炮台内,此外尚装备有6门6英寸26倍口径副炮,2门6磅机关炮,以及3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各项性能在当时非常突出。但赫德并不着急将这个消息告知李鸿章,这个目光深邃的英国人似乎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以要个好价钱,控制中国海军的梦想,他已经做了很久很久。1882年,当"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在德国伏尔铿船厂里如火如荼建造着的同时,李鸿章从经费等因素考虑,提出了将原本建造4艘"定远"级铁甲舰的计划中的后2艘,改为订购新式巡洋舰。消息灵通的赫德随即向李鸿章推荐了一种巡洋舰,但并非最新式的"完善型巡洋舰",而是一种"改进型巡洋舰",即在"超勇"级军舰的方案基础上加大而成,又称加大碰快船,仍属无防护巡洋舰,类似放大版的"超勇"舰。李鸿章对这种没有防护的巡洋舰并不看好,"超勇"订购过程中发生的工期延误、鱼雷艇变成杆雷艇,以及"超勇"级军舰防护不足等事,使李鸿章渐渐对赫德失去了信任。1882年10月20日,李鸿章致电正在经理"定远"级铁甲舰建造工程的驻德公使李凤苞,告诉他准备购买两艘新式巡洋舰,并介绍了赫德已经推荐了一种"每点钟十七海里,炮二十七吨,首尾二尊,装煤六百吨,吃水十八尺六寸,约价十四万镑"的改进型巡洋舰的情况,电报末尾颇有深意地附上了一了段话"望速向英德各厂查询,似此新式可用否?抑另改何式?价目若干?"第四部分 4.从穹甲巡洋舰说起(4)因为铁甲舰订造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李凤苞对英国人也并无多少好印象。收到李鸿章这份意味深长的电报,特别是看到结尾那段话,自然心领神会。4天后一封电报从柏林传向洋务之城天津,称赫德推荐的军舰"决不能与铁舰交锋"。价格昂贵的电报内无法容纳太多内容,同日李凤苞又作长信回复,进一步将赫德推荐的军舰批评得一无是处,称其"一遇风浪则难取准,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徒欲击敌而不能防敌炮",认为这种军舰老旧落后,没有购买的价值。并建议应该购买欧西国家最新式的穹甲巡洋舰,但是却完全撇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穹甲巡洋舰——英国造"埃斯美拉达"型,笔锋一转,推荐的是一种德国设计的穹甲巡洋舰。引人注意的是,当时德国并没有任何穹甲巡洋舰的设计、建造经验,穹甲巡洋舰对于德国海军也是个全新事物。"济远"级穹甲巡洋舰订造经费来源名称数量(库平银两)"定"、"镇"船款内拨用247374.2344285淮军第八案报销协拨购办西洋船炮款内提用438930.0787674合计686204.3131959李凤苞接信后的动作使李鸿章非常满意,得到回电当天,先斩后奏,立即下令李凤苞照式先订购1艘试用,造舰经费首先从订造"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节余的款项中支用,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当这艘新式巡洋舰的订造木已成舟时,方才奏报清廷。未经任何详细考察,便匆匆作出如此重大决策,李鸿章此举显得仓促草率,显而易见的目的是为了绕开赫德。李凤苞不敢怠慢,与正在承建"定远"级铁甲舰的德国伏尔铿船厂进行反复谈判,经过一通砍价,伏尔铿船厂降价15000马克,最终双方于1883年2月17日签订合同,支付定银。这艘穹甲巡洋舰的造价为3117000马克(约合中国银62万余两),分6期支付,限14个月将舰造成。伏尔铿的船台上又增加了一艘中国军舰,德国军舰出口的活广告这次真的是做大了。得到穹甲巡洋舰已经在德国订货的消息当天,李鸿章在发给李凤苞的电报中,不同寻常地用了"甚慰"二字,可以想见北洋大臣扔开英国人后痛快的心情。赫德尚未来得及抛出的"埃斯美拉达"巡洋舰就这般与中国擦肩而过了。第四部分 5.从穹甲巡洋舰说起(5)饶有趣味的是,智利的"埃斯美拉达"与中国的故事至此并未终结,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曾提出转购智利海军所有的新型军舰,组成特混舰队,直捣日本本土的大胆战略,在拟购的军舰名单中,就有这艘完善型巡洋舰"埃斯美拉达",但由于日本从中作梗,计划中途而废,"埃斯美拉达"之后被日本转购,更名"和泉"。遵照西方舰船命名的传统,智利随后把甲午战争前在英国订造的一艘更加现代化的巡洋舰,命名为"埃斯美拉达",这艘与"吉野"设计类似的巡洋舰,又变成中日两国军备竞争的目标。中国历来有这样一条传闻,即"吉野"原本为中国订购,但最终因为经费紧张而作罢,实际这是将争购与"吉野"同式的"埃斯美拉达"之事误传所致。2004年夏天,人民海军上海扬子江码头迎来一艘南美的大型风帆训练舰——智利海军历史上又一艘用"埃斯美拉达"命名的军舰,当这白色优美的帆船进入黄浦江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与中国海军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呢。中国订造的这艘新式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1883年10月29日李鸿章亲自将这艘军舰命名为"济远",英文译称ChiYuan。"济远"舰的设计者仍然是伏尔铿船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新设计的军舰排水量为2300吨,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动力系统为2台复合式蒸汽机和4座燃煤锅炉,功率2800匹马力,双轴双桨,航速16.5节,快于"定远"级铁甲舰,但慢于"埃斯美拉达"的18.3节。该型舰的煤舱容积较小,标准载煤230吨,最大载煤仅有300吨,不太符合当时世界巡洋舰续航能力的普遍要求,此点后来备受诟病。"济远"舰回国时,曾一度连甲板上都堆满了煤包,才勉强敷用。"济远"级军舰的武备配置思路也不同于早期巡洋舰,不再在军舰上安装大量火炮,而只装备少数威力巨大的大口径火炮,属于"以口径换数量"的设计。它的主炮包括:2门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1884年造,右侧编号14,左侧编号15)和1门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1883年造,编号第82号)。其中,210毫米火炮每门重13.5吨,实际口径209.3毫米,炮管长7330毫米,膛长6720毫米,使用钢弹、开花弹及子母弹,均重140公斤,发射药包重45公斤,274米距离上,可击穿厚达451毫米的铁甲,火炮初速530米/秒,有效射程8300米。这2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双联安装在舰首的露炮台内,采用人力配合水压辅助动力转动,与"定远"级军舰一样,"济远"主炮的露炮台上也安装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位于舰尾露炮台内150毫米火炮,与"定远"级铁甲舰装备的同型,各项参数相同,同样炮台上也使用了穹盖炮罩。第四部分 6.从穹甲巡洋舰说起(6)日俄战争中的"济远"前主炮,此时主炮台已改用了后部敞开式炮罩。4-3"济远"舰尾炮。"济远"级军舰装备的小口径火炮数量较多,包括2门47毫米单管重型哈乞开司机关炮、9门37毫米单管哈乞开司机关炮,以若干多管连珠炮。这些火炮虽然主要用于杀伤敌方人员,和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但近距离上对敌方大型舰船,也具有一定威慑,尤以哈乞开司式单管炮为甚。另据史料记载,"济远"级军舰回国后,又增添了4门金陵机器局生产的铜炮,口径在70毫米左右,属于当时大型军舰普遍装备的舢板炮,主要提供给舰上的海军陆战队上岸作为行营炮使用,必要时亦可换装舰用炮架布置在军舰上作战。4-4现存在旅顺万忠墓博物馆的1门"济远"舰哈乞开司机关炮。"济远"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李鸿章着迷的鱼雷兵器,在军舰首尾及两舷都设置有专门的鱼雷发射室,共装备4具鱼雷发射管,配德国造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即黑头鱼雷。同时参考了"定远"级军舰的设计,"济远"舰上也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名称可能是"中甲"、"中乙",回国后与当时北洋海军的其他鱼雷艇一样,被纳入旅顺基地统一管辖,而不归丁汝昌直接节制。此外,符合19世纪巡洋舰的规范,"济远"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水下尖锐的撞角。4-5"济远"舰舰首鱼雷发射室。根据李鸿章后来的奏折透露,"济远"级军舰设计时以英国铁甲舰"赫士本"号(Hotspur)为参考母型,但从其建成后的情况看,外形上非常类似德国的Wespe号铁甲蚊子船,很多地方的设计里都透出蚊子船的踪影,由此也可看出,"济远"实际是德国造船工业的一个不成熟的试验品,中国再次为德国的技术试验买单了。鲜为人知的是,早期的"济远"舰,外观上的特征实际是三桅单烟囱,为使用风帆起见,曾一度在钢制的军桅外,添加过2根木质的桅杆,只是回国后,因为没有太多对于长距离航行的要求,才将2根木质桅杆拆除,变成了后来世人熟知单桅单烟囱的样式。4-63桅杆状态的"济远"舰照片,此时的"济远"尚在德国,但已整装待发,准备回国了。4-71886年布雷塞(Brassey)海军年鉴上登出的"济远"舰侧视简图。第四部分 7.从穹甲巡洋舰说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