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漫游国际-12

作者:漫游国际 字数:29492 更新:2023-10-09 10:51:37

即使美国人装模作样地把木料也加入了以前互惠协议中免税产品的清单里,麦克唐纳只能表现得无动于衷,与他的决心相比,使团同事们的恼怒程度上升得更快。但是,麦克唐纳有他的坚强后盾,他在渥太华的内阁会全力以赴支持他的。《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5节作者: 漫游国际  那时,伦敦的格兰德斯通政府对于加拿大人的要求还是持同情态度的,并不愿意迫使麦克唐纳接受美国人具有侮辱性的条款,唯有英国使团的首席代表警告,加拿大人的太过固执将有可能产生“不愉快的结果”。  4月中旬,麦克唐纳再次接到了美国人的新招,说要购买十年的捕鱼权,还声称只要不提出芬尼人入侵的赔偿,美国可以允许加拿大渔产品自由进入美国市场。英国政府显然已经对美国人的慷慨大方所折服,几乎照单全收。为了争取不情愿的加拿大人受领美国人的人情,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好了要自己补偿芬尼人入侵的受害者(麦克唐纳这么认为的),而购买捕鱼权的价格则交由第三方仲裁决定。  麦克唐纳还能说什么呢?他只能难堪地就范,等待他的将是加拿大国内强烈的政治反应。1871年5月8日,《华盛顿条约》正式签署。  条约中直接影响加拿大的条款包括,双方可在圣劳伦斯道自由航行(不包括加拿大的运河部分),但只限于纽约、波士顿和波特兰来往的航船;双方可自由进出大西洋渔场,考虑到加拿大渔场的巨大价值,美国境内也开放北纬39度以北的近海渔场;西北太平洋沿岸温哥华岛和大陆之间的边界划分,比如在圣胡安岛上的分界争议交由德国皇帝仲裁(结果把整个岛屿判给了美国)。  麦克唐纳回到渥太华之后,悄悄地躲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等待着加拿大人就条约条款发起的口诛笔伐和抗议风暴,然后他有可能就会从办公室被揪出来扔在大街上。麦克唐纳的忐忑之情在他写给使团主席的信中一览无余:  “加拿大人反对条约的心情正在急速膨胀,很有可能会爆棚。我无法预见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公众心目中,对帝国政府的不信任感也逐步上升,人们怀着嫉妒和不公的情绪谈论着条约规定的每一项条款。”  不管公众舆论如何,麦克唐纳的命运还须由加拿大议会来决定。可是自治领第一届议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正好要到来年4月份才能开始,这就给麦克唐纳留出了腾挪的时间。在1871年秋季和冬季,麦克唐纳利用加拿大议会对条约的表态,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敦促英国政府落实在谈判桌上替美国答应的芬尼人事件的赔偿款,结果以担保贷款的方式最后搞定,由英国政府为加拿大修建铁路和运河提供资金。  另外,在加拿大的众议院,麦克唐纳极力强调《华盛顿条约》确保了大英帝国的和平环境,也为海洋诸省的渔民们打开了美国市场。而麦克唐纳的政敌,麦肯齐则应加拿大民族主义者的请求,宣布该条约戕害了加拿大的利益,号召立即开启议会,否决条约的签署,保护加拿大的“尊严和独立性”。  相较之下,麦克唐纳无论是在条约谈判中的积极争取、事后向英国政府追索补偿和似乎无奈的忠于大英帝国的借口,以及大英帝国事实存在的和平需要,这些真切的努力多少抵消了反对派的批评,批准《华盛顿条约》对于加拿大联邦政府来说已经势在必行了。事实上,条约签署一年之后,加拿大的利好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1877年,三名高级委员会成员(英国、美国和比利时各出一名代表)一致确定,美国应向加拿大支付550万美元,作为十年内在加拿大渔场捕鱼的费用。这个数字一出来,美国代表就不干了,而美国国内的舆论认为如此高昂的代价还不如从加拿大直接卖鱼算了。可是,高级委员会的决定是要服从的,这是大家早在签署条约时就同意了的事。美国政府只好自吞苦果,而加拿大政府拿着这笔钱发给加拿大渔民作为津贴。到1885年时,美国人说什么也不续约了,美加海域的渔场风波就此告一段落。  《华盛顿条约》对于美国与加拿大及英国的长期关系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美加边境存在的遗留问题通过这次条约得到最后解决,两国边界的非军事化观念进一步加深,大湖区工业化的大发展,美国与加拿大及英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变得毫无吸引力了。这就为美国和大英帝国从根本上创造了一个利益重合点。  由于加拿大总理麦克唐纳也参与了这次条约的谈判与签署,该条约也成为了美国对加拿大自治领的事实上的承认。  《华盛顿条约》对于国际法中有关中立义务的某些原则术语做了仲裁性解释,俗称“华盛顿三原则”,因此,对以后的国际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某些国际法学者甚至把“华盛顿条约”吹捧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实用而有效的仲裁性条约”。该条约中影响国际法有关中立义务的原则解释有:  1.中立国应当谨慎行使其中立义务,要谨慎把握应尽的中立义务与未尽中立义务而所冒的风险之间恰如其分的比例关系。  2.通过建筑、设备和船舶武器等违反中立义务的中立国,若交战国一方因中立国违约而受益,即使后来有可能向该船舶提供补偿,也不得免除其任何罪责;只要最后一步造成违约,中立国也不能借口是无辜之举而成为免罪依据,因交战国舞弊而达到目的者也不能免除中立国的罪责。  3.域外原则适用于国际法,但不作为一项绝对权益,而仅仅作为建立在礼节和求同存异原则基础之上的活动,因此决不能成为中立国违约的保护伞。  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总理现身英使团。谁说条约不平等,从此中立定规范。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6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5-30 12:36:24  第九十回  太平洋铁路出丑闻,自由党政府陷困境  却说加拿大联邦首任总理麦克唐纳自签订了《华盛顿条约》之后,就像风箱中的老鼠,两面受气。一方面,加拿大公众舆论的压力越来越重,反对党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对麦克唐纳在华盛顿谈判期间,极力维护加拿大的利益,置英国使团和英国政府的尊严于不顾的表现颇有微词。显然,议会的举行将直接决定他的去留。麦克唐纳不甘受制于人,作为政治大师,他确实精心阻挠对于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把议会的开启时间延误到法律规定的最后期限。  即使在议会休会的时间里,麦克唐纳还需要立法会投票人帮他解决三个问题:批准《华盛顿条约》、通过《工会法案》,此法案首次允许工会可以罢工,和通过《自治领土地法案》。土地法案是从美国学来的,即把土地有条件授予定居者。不过这段时间里,麦克唐纳也有为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爱德华王子岛由于修建铁路而破产,接受了联邦政府用80万加元买下遥领地主的土地,并按每人50加元的信贷额度偿付省级债务的条件,终于加入加拿大联邦。  尽管如此,麦克唐纳关于加拿大联邦的雄起计划仍然停留在蓝图上。作为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所满足的条件,跨北美大陆铁路的建设这时变得非常复杂而牵动了整个加拿大的神经。1872年,有两家公司竞争修建自治领的这条钢铁彩虹。本来,蒙特利尔的运输业巨头休.艾伦(Hugh Allan)已经组建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可是他的资金大部来自美国北太平洋铁路公司,这家公司曾支持美国,同加拿大就49度纬线划分边界问题上做对,极力维护美国的利益,想把加拿大的西部经济纳入美国的轨道。  另一个竞争对手是由大卫.麦克弗森(David Macpherson)创建的大洋铁路公司。这是一家清一色加拿大人投资的辛迪加(企业联合组织),属于大干线铁路的多伦多投资人。麦克弗森还是一位忠于英国王室的保守党人,从个人情感上讲,也是麦克唐纳的老朋友。  不巧的是,麦克弗森在修建跨州铁路项目上不如老艾伦经验丰富。当时的招标原则是,太平洋铁路既不能授予美国控股的公司,也不能单独授予大洋铁路公司。麦克唐纳想把蒙特利尔人和多伦多人的公司合并,然后由合并后的公司修建铁路.可是,麦克唐纳的努力归于失败,蒙特利尔商人艾伦并不想抛弃他的美国股东。  麦克唐纳有能力得到加拿大自治领的广阔领土,却在修建跨州铁路,把这些土地统一起来的策略上一筹莫展。在1872年的大选中,麦克唐纳志在必得,他想赢得时间,找到解决办法,在他的任期内把加拿大铸就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加拿大联邦仍处在软骨状态,我们还需要五年时间使她硬化成真正的骨头。”工业发达的东部、跨州铁路和已经成为定居区农业化的西部三者合一才能够把软骨变成骨头。也正是这次大选,艾伦给麦克唐纳的政治生涯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艾伦担心年老多病的乔治.艾锡安.卡地亚(Cartier)会再次上台,间接地巧妙安排处于生病状态的乔治从他那里寻求竞选资金。而乔治竟然也一时糊涂,答应最终把铁路合同授予艾伦。乔治当时收到了85000加元,当然他不是唯一收到过艾伦钱财的保守党政客。  如期召开的加拿大议会预示着麦克唐纳的麻烦开始了。艾伦答应要摒弃他的美国伙伴,与麦克弗森合并,共同修建太平洋铁路,但条件是由他绝对控制新的铁路公司。麦克唐纳终于意识到要让艾伦抛弃美国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而整个事情已经被艾伦盲目地操弄得一塌糊涂。不过,两家竞争对手还是于1873年初达成了合并协议,铁路合同也已经授予了新合并的铁路公司,艾伦启程前往伦敦寻求更多的资金。  麦克唐纳心里十分清楚艾伦操纵了太平洋铁路合同的招标,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乔治收受贿赂,答应了合同授予.更加糟糕的是,艾伦的律师在蒙特利尔的办公室内失窃了一份证据性文件,麦克唐纳根本被瞒在鼓里。  1873年4月举行的众议院大会上,一名自由党人指控艾伦的铁路公司是美国人控股的,而且艾伦向麦克唐纳政府提供了巨额竞选经费,因此换取了垂涎三尺的铁路建设合同。麦克唐纳并没有理会自由党人手里的证据,而是经过一番拖延之后,委派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自由党人的指控。  调查委员会一直到9月份还没有举行听证会的意思,但老乔治已经煎熬不过到上帝那里忏悔去了。自由党人公开了偷窃而来的证据,包括麦克唐纳收受艾伦竞选经费的收据等细节文件,太平洋铁路的招标以丑闻的形式传遍欧洲,艾伦募集资金的工作在英国全面受阻。可是,调查委员会并没有发现麦克唐纳卷入这场交易和合同授予暗箱操作的任何指控凭据。  1873年夏,议会再次召开,麦克唐纳政府似乎已经摆平了“太平洋丑闻”,但在议会中的微弱多数席位保不住了。麦克唐纳的酒瘾开始发作,于是决定干脆引咎辞职。太平洋铁路和相关一切事物被搁置在一边无人问津,英属哥伦比亚还将继续孤悬于加拿大统一体之外。《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7节作者: 漫游国际  1874年1月,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自由党总理亚历山大.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宣誓就职,自由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也明显地多于麦克唐纳的保守党。可是麦肯齐政府显然仓促上任,一时半会难以进入角色。麦肯齐的自由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麦肯齐本人。用达弗林勋爵(Lord Dufferin)的话说就是“他为人诚实,勤恳工作,对一切事务也比较敏感,但他缺乏天赋。”  这位蓄着络腮胡子的苏格兰人作为一名政客,既没有足够的狠劲,也没有出众的演说才能。他领导的政党最初成立于安大略省,其组织松散,完全是一个省党的气候,只有在本省范围之内能与联邦党派分庭抗礼。麦肯齐的内阁被时人戏称为“无能内阁”,除了有一名来自爱德华王子岛的部长之外,就没有外省的人了,没有爱尔兰罗马教,甚至都没有英国人,但这个党绝不缺乏引起冲突的各种元素。客观而公平地说,麦肯齐遇到的挑战可能比麦克唐纳面对的遭遇更大更难处理。  尤其让自由党政府感到恼火的是,罗马天主教教堂偏偏这时兴盛起来了一股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势力,极力维护罗马教皇权力。特别在魁北克,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大行其道,加上欧洲的教宗庇护于1864年签署了著名的通谕《谬论举要》(Syllabus of Errors),自由党和欧洲的反教堂运动普遍受到人们的一致责难。加拿大的自由党羽翼鲁日党(Parti Rouge),这个继承了原欧洲自由主义真传的魁北克党派,在其教育组织加拿大学院(Institut Canadian)于1869年遭到罗马教皇的批评之后,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到1875年时,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势力已经渗透到加拿大政治领域,加拿大学院很快就因为教堂设置的重重障碍而败落下来。同年,魁北克主教开始干预政治,指出为自由党投票就等于是在犯罪。  尽管麦肯齐的自由党一再声明与欧洲的自由主义者毫无瓜葛,但魁北克仍旧把麦肯齐的自由党归类于应受教堂谴责的政治自由主义。1876年的大选中,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势力成为保守党的支持者。麦克唐纳并没有被这种有利形势冲昏了头脑,他以嘲笑的口吻告诫保守党的组织者“下次大选可以利用教堂势力赢得大选,但也要做好同他们在议会上做斗争的思想准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罗马天主教徒,也不是所有的主教赞同极端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的做法,可是自由党已经大势已去。要让保守党和教皇势力结成的霸权同盟出现裂痕,自由党不得不再等待一代人的时间,至少法国的天主教自由党不再有问题为止。  比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势力构成的政治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十九世纪末开始蔓延全球的经济大萧条。麦克唐纳和他的保守党应该感到庆幸,因为1873年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贸易停滞状态影响到加拿大的时候,他们正好不在其位,自然也就不谋其政。  当时,公司纷纷破产,价格一落千丈,失业阴云弥漫全国,加拿大总贸易额大幅下滑,而政府的年度赤字却稳步上升。麦肯齐政府并非束手无策,只是此前制定的应对政策无一获得成功。消减开支、增加出口额和提高关税收入,这些是个政府都会在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拿出来的政策,却在麦肯齐政府得不到应验,加拿大经济进一步滑向深渊。  首先,麦肯齐的消减开支把通向太平洋的钢铁彩虹消减成一条马车道,为了兑现麦克唐纳政府许下的诺言,先期在温哥华岛上修建一条从埃斯奎莫特(Esquimalt)到纳奈莫(Nanaimo)的铁道,算是给英属哥伦比亚省某种补偿,结果遭到拒绝。太平洋铁路问题悬而未决,反而给麦肯齐凭空增添了无尽的痛苦时分和难眠的夜晚。  麦肯齐的扩大出口目标锁定在同美国续签互惠贸易协定,连带着再收些渔场和河道的使用费用。可美国人也不是傻子,本来总觉得吃亏上当,怎肯连续入套。这一招刺空,给自由党造成的绝对是一场政治灾难,加拿大经济也立刻陷入困境。  麦肯齐的第三招是调高关税。按说,低关税政策是加拿大自由党的看家纲领,这次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原则提高关税,增加收入,却也十分难为麦肯齐了。安大略和魁北克希望提高关税保护自己的制造企业,而海洋诸省则反对高关税政策,担心他们的资源性产品会失去美国市场。  自由党真是命运不济,一上台就碰上了经济衰退,而麦克唐纳为了加拿大的统一欠下了一大堆人情债,自由党政府又不得不还,结果弄得焦头烂额,倒台已经势在必然。嘿嘿,这时不当家的麦克唐纳却从自由党的困境中看到了出山的机会。  麦克唐纳酒醉人不醉,一眼就看中了新兴起来的加拿大制造业正是他蓄谋已久的贸易保护主义方案的坚决拥护者。另外,麦克唐纳也从自由党政府倡导的低关税理想中得到启发,现在正好利用它作为自己再次出山的跳板。麦克唐纳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者,作为一名政客,他需要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麦克唐纳的朦胧醉拳没能逃过一名自由党年轻后生的眼睛,他就是维尔弗雷德.劳里埃(Wilfrid Laurier)。年轻的劳里埃写到: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未曾用于政治动机,而纯粹以经济行为看待。不过,劳里埃很快学会了麦克唐纳长久称霸加拿大政坛的真传,并成为继麦克唐纳之后在加拿大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悄悄地告诉大家麦克唐纳称霸政坛的真传:在加拿大,贸易保护主义就是政治。  正是:取代保守执乾坤,却遇衰退不自由。仗剑三击陷越深,还需酒鬼施大政。要知麦克唐纳出山主政,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8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6-05 13:25:52  第九十一回  “国家大政”人心所向,“钢铁彩虹”一统江山  麦肯齐的自由党政府并不是一无是处。随着加拿大联邦的第三届议会接近尾声,再回过头一看,麦肯齐政府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政绩。金士顿的皇家军事学院、加拿大的最高法院、选举中采用的无记名投票,以及议会辩论开始实行的议事录制度等都是加拿大的首创。诚然,跨州铁路只是在西部和东部修建了一点点,但通往太平洋的整个铁路线已经测量完毕。可是,整个加拿大的政治氛围仍然笼罩在一团巨大而低沉的黑云之下,并且根本看不到有任何消散的迹象。  1878年9月,自由党解散议会重新举行下议院的选举。自由党提出的口号是“诚实、整合和经济”,警示语是“邪恶的保护主义”。这次选举,保守党全面发起了反击。而当时的加拿大人需要繁荣和强有力的领导,早就厌烦了自由党的紧缩政策和犹豫不决的执政风格;加拿大的经济需要关税保护,而不是自由党追求的互惠协定,同美国这个魔鬼用“鬼火似的”互惠协定纠缠在一起,加拿大人感到很不爽;加拿大需要跨州铁路,而柔弱的自由党政府却什么也没做。这时候,保守党人大声疾呼,加拿大真正需要的就是麦克唐纳和他的“国家大政”。而加拿大人很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及时作出了反应,迅速与保守党人保持了高度一致。  保守党人的“国家大政”,实际就是适当实行贸易保护的代名词。保守党人早于1870年就已经有这样的说法了。而事实上,加拿大的“国家大政”应该是国家经济整体化发展。从更加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关税、工业、移民和铁路等领域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国的发展。  正如麦克唐纳于1872年写给大卫.麦克弗森(就是前面提到的多伦多大洋铁路公司的老板)的信中所说,“我知道,现在的您是自由贸易者,我也是,但我们玩的是故意向贸易保护主义者投桃报李。‘保护’本身就犯着禁忌,我们只是在国家大政上借用一下而已,目的是要让美国人自掏腰包支付我们的账单。”  1872年时,加拿大还没有施行“国家大政”的条件,六年的经济衰退过后,加上美国人拒绝了互惠协议,公众舆论已然成熟。到这次下议院大选的时候,保护主义在加拿大政坛上变成了最突出的一支政治力量。  大选伊始,麦克唐纳满怀信心地对妻子说,“弄好了的话,我们就会赢得60多个席位的多数票;即使没弄好,起码得有30多个席位。”大选结果表明,保守党获得了68个席位的多数票。这说明加拿大太需要“国家大政”了。不仅仅是制造商和工业领域的工人,传统上以自由贸易为主的农民也把票投向了保护主义。  1878年的大选终于给麦克唐纳提供了实施“国家大政”的机会,就在1879的预算中,赢得大选的保守党政府就把总体关税从17.5%提高到20%,半成品的关税从10%提高到20%,而纯属制造生产的设备和机械产品的关税平均提高到25%,至于如玻璃、瓷器、鞋子和家具等成品的关税居然提高到30%。农产品的关税虽然对农民没有什么帮助,但让农民们感到他们没有被忘记。最后,每吨煤50分的关税让新思科舍的煤产品牢牢抓住了中部加拿大的巨大市场。  自由党人中也有有识之士如理查德.卡特莱特(Richard Cartwright)站出来批评“国家大政”是一项不公政策,是从一部分人身上征取关税,让另外一些人获益;政府是给那些贡献了竞选经费的人大开绿灯。理查德还预言,企业的合并和信托之风将很快蔓延加拿大经济领域,劳工和消费者将因价格的上涨而无人保护。  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查德还是对的。当加拿大放弃财政性关税税率,实行保护性税则之后,大公司的时代来临了。  这样一来,加拿大的工业被麦克唐纳的“国家大政”严密保护起来,把英国和美国的竞争对手拒之于门外,可这是发展经济的样子吗?“国家大政”确实鼓励了加拿大的制造业,但付出的代价则是高昂的消费价格。当然,“国家大政”创造了就业岗位,麦克唐纳规划的东西经济一体化也得到加强。  好在那时的加拿大工业企业不算多,根本不可能满足总体国民需求,高关税自然带动了高价格,商人们仍旧是有利可图,进口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政府的关税收入立刻快速增长,修建跨州铁路等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就不用发愁了。  一开始作为保守党的保守政策,被后来的自由党政府沿用,麦克唐纳的“国家大政”堪称政治成功之典范。只是加拿大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并没有几个工业巨头立马涌现出来,但“国家大政”至少为后来的工业增长笃实了根基,为后来的政府长期稳定地坐收岁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加拿大政府向来都是手头很紧的,“国家大政”的保护性税则出台之后,政府手头开始来钱。麦克唐纳现在终于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和向西定居开发的西部战略了。不只是要兑现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的诺言,铁路还可以把加拿大西部广阔漫长的国土连串起来。当然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讲,太平洋铁路还有更多好处,比如在通向孱弱的亚洲时,英国就有了另一条途径;西部广阔的草原随之为定居者敞开;英国过剩的人口和失业者可以到加拿大西部草创家园。在麦克唐纳的心里,太平洋铁路的帝国意义肯定要大于联邦构想。《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9节作者: 漫游国际  不管怎么说,这项工程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巨大工程之一,其长度都达到了当时全球已有铁路总长的三分之二以上,建造费用超出了时人的想象。为了吸引劳工,铁路承包商在海外投入了巨额宣传和广告费用,在全球建立起来了贩卖人口的交易网络。只靠私人资本的话,根本操持不起这么大的行当。说实话,当时那个形势下,官商勾结到亚洲,特别是到中国贩卖劳工的可能性更大些。  1880年,政府开始同蒙特利尔的大财团商讨如何筹集资金事宜。大干线铁路公司愿意投资,但条件是要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到美国国土上,从休伦湖和苏必利尔胡之间的苏圣玛丽城(Sault Ste. Marie)向南绕到芝加哥,再沿苏必利尔胡南岸向西修建。最后,这些蒙特利尔财团还是接受了麦克唐纳坚持的原则,就是建设一条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别出力给美国人建铁路了。  投资兴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国家有美国、法国和德国,当然加拿大人的投资也十分巨大,反倒是英国政府由于太平洋铁路丑闻而紧捂钱包没有投资,感兴趣的企业也很少,只有一家小企业入股。  为了成功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881年2月联邦政府专门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通过了一项“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法案”。该公司买下了西部铁路线和跨殖民地铁路线,确保了该公司的铁路运输真正地横跨加拿大,一直通到加拿大东部的港口,对加拿大铁路来了个全程控制。  1882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迎来了一位铁石心肠催死干活的总经理美国人范.霍尔纳(Van Horne),雇佣托马斯.乔治.肖尼西(Thomas G. Shaughnessy)作为采购代理。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居然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后勤组织和供应的奇迹。  范.霍尔纳被通往东方财富的捷径冲昏了头脑,宣布要在草原上铺设闻所未闻的500英里铁轨。1882年春天刚刚到来,就有5000多人和1700匹马从温尼匹(Winnipeg)出发开向草原。建筑工人和马匹在整个夏天,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地从早到晚干活,平均每天铁路向前延伸三英里。而范.霍尔纳这个“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沙皇”还感到不满足,增添了夜班,铁路工人提着油灯继续拼命修铁路。  截至到1882年底到1883年初的冬季快要到来之际,范.霍尔纳已经打破了所有建筑记录,完成的铁路长度达到了445英里,旁轨和支线全部达到标准。在落基山以西,美国工程师安德鲁.昂德顿克(Andrew Onderdonk)催促太平洋铁路公司至少要把铁路沿着卡里布(Cariboo)小路向西修建到弗雷泽(Fraser)河谷。当时有三家轻便型炸药制造厂全程提供为落基山开山铺路的炸药,通过贩卖人口的交易网络,从中国强迫大批劳工在太平洋铁路线上充当苦力,从此中国劳工在加拿大铁路建设史上暗无天日的命运就开始了。  正在这时,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了,一切事实预示着太平洋铁路的熊市即将到来。股票根本没人买;苏必利尔湖北岸的铁路虽然开始修建,但要在加拿大地盾的古老岩石上铺设铁路,其成本高得让承包商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破产阴云笼罩着所有的铁路股份,欧洲资本家尤其不愿意投资加拿大的铁路建设。  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老对手大干线铁路公司在英国一直做着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反面宣传,英国政府对加拿大这边来的求助置若罔闻,美国纽约的资本市场更是退避三舍。走投无路的太平洋铁路公司老板斯密思(Smith)兄弟只好向麦克唐纳政府提出资金援助。  麦克唐纳没有经过过多考虑,就让议会批准了2250万加元的贷款。加拿大的未来是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捆绑在一起的,保守党也同样与加拿大的命运势同生死,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铁路公司不能倒下去。  到1884年年底的时候,太平洋铁路公司再次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连铁路工人的工薪也发不下去了,铁路沿线纷纷酝酿着罢工危险。这一次,他们还是不得不向麦克唐纳政府告急,可是这时的麦克唐纳政府也自身问题重重,内阁面临着分裂,根本无暇顾及铁路建设的困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梅迪斯人路易斯.里尔领导的第二次西北叛乱为太平洋铁路公司提供了一个体现其价值的绝佳机会。政府军通过刚刚修好的铁路线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已经赶赴前线,迅速镇压了西北叛乱。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这个铁路项目立刻峰回路转,前途一片光明。反对在地盾上修建铁路的人深深地被麦克唐纳的先见之明所折服,英国政府也对才修建了一半的铁路项目刮目相看了。加拿大政府发行的举国债券还没发售完毕,英国伦敦著名的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就补上了几乎90%的缺口。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再一次被挽救过来,而且保证到工程的顺利完工,真可谓大难不死,果真有后福。公众对麦克唐纳政府和铁路公司的老板们都充满了信心,就连强迫症患者范.霍尔纳也被加拿大人爱屋及乌,一时成为时代的宠儿。  1886年,加拿大终于通过“钢铁彩虹”实现了“从海到海”的国家战略。同年,横贯加拿大东西的跨洲铁路投入运营。在6月底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一列由两辆行李车、一辆邮车、一辆二等客车车厢、两辆定居者的卧铺车厢、两辆头等客车车厢、两辆卧车车厢和一辆餐车组成的火车首次从蒙特利尔的达尔豪西车站启程。1887年5月,官方首次抵达温哥华的列车停车靠站。当然,从落基山脉往西这一段当时世界上最难完成的铁路,完全是雇佣了中国劳工,正是他们的血泪史铸就了加拿大铁路的顺利竣工。  正是:经济萧条思保护,关税壁垒主大政。钢铁彩虹贯东西,自此加国成一统。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0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6-12 11:13:32  第九十二回  建铁路华工加西洒血泪,强欺弱先辈辱交人头税  前面在七十五回“海洋经济难以为继,联邦构想新鲜出炉”中已经提到,华人早在英属哥伦比亚省成立之前就已经在加西地区活动了,加利福尼亚的华人甚至远在加拿大西部太平洋沿岸设立了工厂。到1857年弗雷泽河的淘金热之后,因淘金而兴起的村庄市镇处处都留下了华人工作和生活过的印记,大多数城镇至今留存着中国城的痕迹。  早在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汕头的移民地下组织,或者非法劳务输出公司,就已经干起了贩卖人口,私自劳务输出的勾当,他们从广东、台湾、和澳门向美洲提供华人劳工。这些地下组织或公司在东南沿海一带经常暗中绑架华人,那时大部分华人劳工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到国外的,当时人们的观念里,还没有兴起严重的崇洋心理,除非是出去做生意的,很多人对于离开泱泱中国到蛮夷之地,是不情愿的。这些被绑架的劳工,一开始的去向是秘鲁的银矿、古巴的蔗糖种植园和其他西印度群岛。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中,铁路承包商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期完成所承建的铁路,在全球建立起来了贩卖人口的交易网络。华人成为了英属哥伦比亚这一段铁路建设的主要劳动力来源。英语词语“苦力”(Coolie)就专指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体力劳动者。  到了1871年,作为英属哥伦比亚加入联邦的条件之一,加拿大自治领政府答应在十年之内修建一条通向该省的铁路。英属哥伦比亚的政客们和他们的选民们主张从英伦三岛移民,为铁路建设提供劳动力。可是,当时的麦克唐纳政府违背了该省民众的意愿,主张雇佣华人劳工,节省铁路建设成本。在给加拿大议会总结当时的情况时,麦克唐纳说道,“这只是一个劳动力替代方案的问题,要么你必须使用这些劳动力,要么就别想建成铁路。”对于加拿大政客和投资人来说,雇佣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所花费的劳动力成本高得几乎离谱。  1880年,负责修建英属哥伦比亚这一段太平洋铁路的美国人安德鲁.昂德顿克本来从加利福尼亚征募了一些华人劳工来此修建铁路,但后来很多华人劳工脱离建设工地,跑到金矿淘金去了。昂德顿克于是派人到中国的广东等地与中国承包商签订了几份协议,也有维克多利亚本地的华商也参与从中国雇请劳工的劳务输出合同。通过这些合同,大约有5000多名华人劳工通过船运来到加西地区。昂德顿克又从加利福尼亚重新招募了大约7000多华人来到英属哥伦比亚修建铁路。  两批华人劳工大约12000多人成为老鹰隘口(Eagle Pass,落基山分水岭)往西这段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据说,到1881年年底时,头一批5000多华人劳工中,除了疾病、炸药爆炸或其他建筑事故等原因致死者以外,大部分华人劳工也和先辈们一样逃离铁路建设现场,奔赴该省各处的淘金矿场,剩下只有1500多人在白人的驱使下没日没夜地修建铁路。昂德顿克需要更多的劳力,他直接与维克多利亚和加利福尼亚的北美华商签订劳工合约,和当时清政府在南方的官员相互勾结,从中国南方沿海连哄带骗招募更多的华人来到英属哥伦比亚艰苦的铁路建设现场。  昂德顿克和这些华商私定协议,给华人劳工每天只支付1加元,是白人、黑人和土著工人工资的三分之一。而华人劳工却要修建最危险地带大约500多公里的太平洋铁路,比如穿过弗雷泽峡谷一带的地段。与草原区和安大略北部铁路线上的工人相比,华人劳工大部分只能住帐篷,根本没有安全保障措施,随时都会有巨石从山体下落,掉在华人劳工的帐篷上,更不用说在严寒冷酷的野外帐篷里,华人劳工抵御零下几十度气温的艰辛。  华工无论工作和宿营地,一般都和白人工人隔离对待。交给华工的任务大都是非常危险的工作,如使用稳定性差的硝化甘油炸药炸开隧道等。由于华工在离开中国之前就已经欠下了为昂德顿克服务的蛇头的一大笔债务,在工作现场根本领不到任何现金,因此他们手头拮据,生活条件极差,营养严重缺乏,很多人死于冬季流行的坏血病。即使受了工伤的华工也得不到和白人一样的医疗照顾,而是任由同伴处理。到铁路建设结束时,昂德顿克和那些为其提供劳务服务的蛇头和华商沆瀣一气,逃避责任,扔下华工自生自灭。除了极少数当时顺利返回中国和在维克多利亚定居下来之外,成千上万的华工被迫生活在斯宾塞桥(Spences Bridge)周围荒凉野地,没有水没有食物。后来还是在温哥华白人慈善机构的捐助下才有了车票得以回家。还有一部分华工向东来到草原地区的城镇,如卡尔加里和温尼匹等地,继续着他们屈辱而艰难的生活。  其实,早在中国的康熙年间,即1712年,清朝政府就颁布过一条律令,凡试图停留在国外的人一律要被召回并斩首。但由于当时中国南方人口增长过快,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加上太平天国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遏制,人们无从就业,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批南方沿海居民寻求海外发展。  而在欧洲,奴隶交易的废除,致使欧洲殖民者迫切需要劳动力资源。清政府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下,被迫开放商埠,一些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同地方官僚相互勾结,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大量向海外输出劳力。为了遏制犯罪团伙的非法贩卖劳动力,清政府一度制定了移民政策,但绑架和欺骗仍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沿海劳动力输出的主要途径。  加利福尼亚、英属哥伦比亚和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刺激了大批南方沿海居民向海外迁移。1850年的头8个月中,就有5万华人来到加利福尼亚。到1858 年,英属哥伦比亚的弗雷泽河谷发现金矿之后,成千上万的华人从加利福尼亚北上进入英属哥伦比亚。这些华人淘金者并不知道,当时的殖民地当局已经对华人淘金制定了相当歧视性的规定,他们只好在白人离开的现场淘金。  在英属哥伦比亚,当个体淘金者离开、或一个地方的淘金热过后,就会有采矿公司跟进,继续在个体采矿者走后离开的现场开采。这些公司里就有大量的华人公司。还有很多华人在采矿营地向淘金者提供各种服务。《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1节作者: 漫游国际  那时,加拿大还不是一个国家。华工尽管遭受歧视,但和白人居民享有完全等同的法律权利。《1861年外国人法案》(Aliens Act of 1861)规定,居住在殖民地三年以上并发誓效忠英国国王的外国人,均可享有英国属民的权利。1860年伦敦的《泰晤士报》这样报道,“…对他们并没有区别对待,指在这些殖民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人口很高兴看到他们来到这个国度…”。1861年的《维克多利亚英国殖民者》的署名文章写道,“我们有足够的房屋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居住 … 毫无疑义,他们从事的行业为我们自己的经济贡献了相当的份额…”。  不过,当英属哥伦比亚的经济处于严重低迷之时,反对华工的势力才开始抬头。到1866年,已经没有更多金矿可挖掘,华工普遍被认为抢了白人矿工的饭碗,降低了白人矿工的工资。这一点,怎么说呢?有时也真的无法怪怨劳工组织有这样的看法。那时的华工出于无助,有的华工为了能有口饭吃,只要给钱,什么活都干,甚至不给钱,为了活命也只好给人家干活,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今天,仍有相当多的华人移民或学生,还是不能挺直腰杆,给每小时法定最低9加元(到今年5月份,魁省的最低工资已涨到9.5加元了大概)低好多的工资仍乐此不彼地抢着干,就不是生活所迫的问题了。本来劳工组织还死扛着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和改善待遇,可是这么多华工又能替代他们的位置,相当于华工帮着资本家降低了工会劳工的一切要求,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多大势力也就算了。到二十世纪初工人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形成燎原之势时,当时的加拿大政府也迫于加拿大工会组织的压力,通过了《排华法案》,其根由始于万恶的大清王朝、黑心的非法劳工输出者和贪心的资本家,特别是个别黑心北美华商,更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1871年7月20日,英属哥伦比亚成为加拿大联邦的一个省。在加入联邦之后的第一届议会上,该省通过了一项“投票人资格法案”(Qualifications of Voters Act),剥夺了华工和印度人的投票权。但华人直到1875年才从投票人名单中去除。1873年元月,纳奈莫(Nanaimo)的投票站实际已经禁止华人前往投票。《殖民者》报称赞该法案非常及时,顺应潮流,称华人是异教徒奴隶,无权与其他加拿大人并肩投票。这一事件发生在第一位华裔加拿大人出生在加拿大13年之后。  1873年5月,第一个反华社区在维克多利亚成立。  截止到19世界70年代末,来自英属哥伦比亚的反华议案并没有引起联邦政府的直接注意。当时的联邦政府总理麦克唐纳告诉英属哥伦比亚的议会议员,如果他们想要铁路,他们必须接受中国建筑工人。反对党党领亚历山大.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也声明,“… 认为有些人类家庭不适合成为居民的观念是危险的,这与《国际公法》和统治加拿大的政策是相违背的。”  加拿大那时十分依赖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华工每天最多得到1.35加元,是其他白人工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为了适应敌视环境,华工辗转流离,只要有人雇佣,他们就可以工作,包括投靠亲戚朋友。大多数华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逐渐地在加拿大这块国外土地上生存下来,有的华人圈子因而也开展起来了家族生意。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地方出现了相对孤立的华人经济圈,这和他们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华人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大家彼此帮助、相互团结、崇尚节俭、积水成河、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1881年到1884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中雇佣了大批华工,填补了最后完工阶段劳动力的短缺。用一位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测量师的话说,“他们就像训练有素的铁人,从来没见过这么肯吃苦的人。”  根据1885年皇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华工对于英属哥伦比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正如当时英属哥伦比亚的首席法官所说,“没有华工,我无法想象这里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白人妇女不能做的,白人男人不想做的,华工都可以做,而且做的很好 … 他们构成了大马哈鱼罐头加工的四分之三的劳动力;在采矿工地,他们是绝对的采矿主力;他们是这个省的模范园艺师,为这里提供了大部分蔬菜供应;在铁路建设工程中,他们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然而,英属哥伦比亚的政客们还是不断给联邦政府施加压力,要对威胁白人生存的华工采取行动。麦克唐纳于1883年十分坦白地告诉众议院:“如果我们用白人劳动力替代中国劳工的话,那就一切解决问题了。可是,在这么做之前,与其没有劳工,还不如先用华工。”  麦克唐纳的话语表明,只要太平洋铁路竣工,立法排斥华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就在白人一边呼吁立法排华的同时,华工日夜奋战在铁路建设现场。很多人因修建铁路而捐躯崇山峻岭中。英属哥伦比亚连接加拿大铁路的350多英里铁路沿线,就有700多华工死亡,差不多每英里的铁路底下就躺卧着一具华工的尸体。  生活对于华工而言是十分可怕的:事故频发、生存环境险恶、没有医疗保障、天气酷寒(特别对于来自中国南方的劳工来说)、疾病肆虐,以及很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华工大量伤亡。当弗雷泽河谷地带的铁路建设完工后,华工遭到解雇。没有工资,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完全被遗弃在铁路沿线的镇子里。  1885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成千上万的华工失去了工作。除了有一千人返回中国之外,大多数华工滞留在维克多利亚,也有一部分向东来到草原区和东部加拿大。同年,联邦政府通过了一项“华人移民法案”,向来自中国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1900年,针对华人的人头税提高到100加元。  根据1902年皇家委员会就中国人和日本人移民事务的规定,不向日本人征收人头税,而华人的人头税增加到500加元,相当于当时华工在加拿大两年的工资。自此,加拿大排华势力无端成为很多利益集团的摇钱树,成为工会组织巩固其地位的藉由,成为别有用心者赢得政治支持的口号。1923年7月1日,加拿大正式颁布了“排华法案”,排斥中国移民长达24年之久。  1989年,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铁路华工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多伦多市士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园入口处,修建了一座高11米的铁路华工纪念碑,由两座架柱桥组成,顶座是铁轨,两座状如真人的华工铜像,分别立于桥脚和铁轨上。碑文曰:“1880年至1885年,1万7千名中国广东省的男工,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落基山危险地段的铁路修建,筑路过程中约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千人在完工后漂泊异乡无法回国。他们在加拿大历史上籍籍无名,特立此碑以纪念”。另外,英属哥伦比亚省为表彰铁路华工的贡献,于1982年在耶鲁镇兴建一座“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  直到1947年,经过华裔加拿大二战老兵的苦苦追求,加拿大政府才废除了“排华法案”,在加华人才恢复了公民资格。2006年,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伯(Stephen Harper)才正式代表加拿大政府向过去遭受白人当局无端歧视和排斥,被征取人头税的华人道歉和赔偿。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正是:前人勇拓基备尝苦难,后进应奋发敬慰英灵。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2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6-26 12:16:18  第九十三回  政治辉煌难掩盖杯具人生,群龙无首保守党黯然失色  加拿大联邦政府自1878年实施“国家大政”以来,由于国内贸易得到保护,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882年,麦克唐纳再次当选为政府总理。但到1885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之时,加拿大政府已经债台高筑。同时期,萨斯喀彻温地区爆发的西北叛乱转移了加拿大国内视线,政府军通过铁路迅速镇压了这起由梅迪斯人和原住民发起的独立运动。在处理叛乱领导人路易斯.里尔这件事上,麦克唐纳虽然没有直接决定,但他的政府还是支持处决的,这在支持里尔的法裔加拿大人和支持麦克唐纳的英裔加拿大人之间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分歧,一度给麦克唐纳造成麻烦,不过由于麦克唐纳的人气太高,1887年和1891年的大选中,他连选连任加拿大总理。  1891年,赢得大选后的麦克唐纳已经76岁,这匹政治老马开始觉得力不从心。多年的劳累、紧张、酗酒和几场严重的疾病(包括1870年曾经让他的总理办公室变成病房长达两个月的胆结石),麦克唐纳终于坚持不住了。1891年6月,麦克唐纳的心脏病突发,失去了说话能力,一周之后与世长辞,享年76岁。  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成年生活总是伴随着病魔、死亡、酗酒和杯具,但他却一边经历着个人的不幸和失意,一边崛起成为受人爱戴,在政治上取得极大成功的公众人物,他只能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政治。1841年9月29日,麦克唐纳的父亲突然去世,26岁的麦克唐纳成为一家之主,担负起了养活母亲和两位未婚姐妹的重担。所幸,麦克唐纳的律师业务开展得很成功,他通过繁重的劳作挣点钱,还算能支撑起这个家庭。麦克唐纳担任过米德兰区商业银行的主任和律师顾问。这家银行当时生意兴隆,是麦克唐纳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他还购置房产,最终成为十几家公司的董事长。  与此同时,麦克唐纳患有一种奇怪的疾病,经常体弱无力无精打采,但医生又诊断不出具体病情,从1840年到1841年他的这种病情持续发作。那时的麦克唐纳已经不差钱了,他决定彻底休息一段时间,于1842年1月回到英国,兜里揣着三宿玩纸牌赢得的两千加元。这次旅行对麦克唐纳来说至关重要,他的身体康复了,还遇到了他的表姐伊萨贝拉.克拉克(Isabella Clark)。伊萨贝拉神情温柔、姿态端丽、恬静清幽,适度中分的头发,尽显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妇女的端庄典雅风范。她拥有一双大而美丽的蓝眼睛,总是渴求的眼神能够溶化掉麦克唐纳火热的心。“伊萨”,正如麦克唐纳对她的亲切称呼,跟随着表弟来到了加拿大的金士顿。1843年9月1日,28岁的麦克唐纳和34岁的伊萨贝拉正式结婚。  新婚燕尔的头一年,和所有新结婚的新郎新娘一样,麦克唐纳和他的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金士顿的社会圈子里绝对是成功而令人羡慕的一对。也就是在结婚前几个月,麦克唐纳还当选为金士顿的市参议员,结婚后更成为杰出的地方政治活动家。他的律师合作伙伴和他的学徒们也是业务蒸蒸日上。1844年,麦克唐纳当选为金士顿保守党议会成员。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麦克唐纳的政治生涯节节攀升的时候,他深爱着的“伊萨”患上了阶段性心脏病发作疾病,包括剧烈的头痛和全身麻木症状。为了缓解疼痛,伊萨贝拉吸饮液体鸦片和雪利酒。鸦片、酒精和疼痛把麦克唐纳的“伊萨”变成了醉意朦胧、精疲力竭和滩卧在床的女人。随着伊萨贝拉的病情一天天加剧,麦克唐纳十分担心有一天终会失去她。温馨祥和的幸福之家日渐崩溃。  为了给他的妻子治病,麦克唐纳想带着妻子来到美国乔治亚的萨瓦纳(Savannah),指望温暖的气候和她姐姐的相伴会使伊萨贝拉康复。他们于1845年夏启程,一路上长途跋涉,旅途劳累,伊萨贝拉常常因极度的疼痛而无法行走。他们先期在康涅狄格的纽黑文(New Haven)同她的姐姐相见,终于在11月抵达萨瓦纳。这时,麦克唐纳的政治生涯才刚刚起步,在他面前是一条通往政治巅峰的坦途,他十分渴望留在加拿大,在他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但他还是留在了美国,他需要照料妻子。一直等到1846年1月,麦克唐纳才返回金士顿。只有圣诞节,他才有机会和妻子在纽约团聚一次,而伊萨贝拉这时首次怀孕。之后,麦克唐纳返回加拿大,伊萨继续留在纽约治病。1847年8月3日,经过艰苦的挣扎和努力,伊萨贝拉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用麦克唐纳自己话说,就是“深蓝的大眼睛,鼻梁高耸,出生身高为一英尺九英寸,强壮健康,尽管有点瘦。”  1848年,麦克唐纳在金士顿租下了“贝勒瑜之家”(Bellevue House,今金士顿市王后大学学生宿舍旁),希望新鲜的乡间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伊萨贝拉的康复。不幸的是,他的体切之情换来的并不是好运。在他们刚刚搬进新房不久,才13个月大的儿子因患疾病死去。1849年,奇迹再一次出现在40多岁身患慢性疾病的女人身上,伊萨贝拉再次怀孕。1850年3月13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降临人世。“我们又有了我们的儿子了”,麦克唐纳迫不及待地给姐姐写道,“我觉得小家伙并不十分可爱,但绝对是个大块头。他生下来就胖,个头比较大。”可惜,这个儿子并没有和麦克唐纳有多亲。在1857年伊萨贝拉去世后,他们的儿子就一直由麦克唐纳的姐姐及丈夫拉扯长大。  麦克唐纳这段时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妻子的忙碌中,根本无暇顾及律师业务,加上看病花去了大把钱财,他很快就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那时作为政治家的薪水也是十分微薄,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伙伴不情愿麦克唐纳利用业务收入支付他的巨额花费,并于1849年另起了炉杜。麦克唐纳本来已经被妻子长达12年的疾病折磨得只有通过酒瓶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差不多大部分时间里,麦克唐纳变成了单身丈夫,经常光顾酒吧和吸烟室,有时颓废得酗酒过度,聊以寻求自身麻醉和打法无聊的时光,也只有到这些场合,麦克唐纳才会忘记眼前的烦恼。《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3节作者: 漫游国际  根据麦克唐纳的传记作家所描述,麦克唐纳以前并不是十足的酒鬼,只是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以酒助兴。长时间的节制之后,偶有放松就会陶醉数个星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麦克唐纳经常把演讲台呕吐得一片狼藉,但他不失幽默地向听众抱歉,解释说只要听到反对党的夸夸其谈,他的肠胃就会替他鸣不平。麦克唐纳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句醉话就是“这(指呕吐)说明,我宁愿是一个醉熏熏的保守党,也不愿成为一个清醒的自由党”。  1867年,52岁的麦克唐纳与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阿尼斯.贝尔纳德(Susan Agnes Bernard)结婚。不幸的是,他们的女儿患有先天性脑积水疾病,肢体和脑部残疾。麦克唐纳一直希望他们的女儿会好起来,但始终未能如愿。  对于加拿大人来说,麦克唐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次于华盛顿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美国人把华盛顿的生日(2月22日)定为法定假日的同时,麦克唐纳的生日(1月11日)却因为离圣诞节和元旦太近而被人为忽略了。如果说华盛顿确立了美国的天性,那么麦克唐纳绝对是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缔造者。  麦克唐纳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伶牙俐齿,却以足够的耐性组成了各党联盟,必要的情况下做出妥协,就是为了实现它的唯一目标:建成加拿大这个国家。他把魁北克天主教为主的法裔保守派和温和派与安大略的英裔新教保守派捏合在一起,组成了加拿大的保守党。麦克唐纳不惜与他最痛恨的政敌乔治.布朗组成联合政府,就是为了加强加拿大联邦的政治力量。为了新加拿大自治领的安全,麦克唐纳在不受加拿大人欢迎的《华盛顿条约》上签了字,同已经长硬了翅膀的美国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麦克唐纳的身体几乎没有健康的时候,他的个人生活完全是典型的杯具素材,但他为加拿大服务了长达50多年,有35年的时间是在加拿大政治舞台上度过的。麦克唐纳并不是完人,家庭解决不完的问题和工作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常常驱使他依赖于酒精带来的麻木和慰藉,但无论在美国的白宫和加拿大议会的讲台上,他都不失为睿智和幽默之人。麦克唐纳与酒瓶的斗争长达40多年,却从来没有取得过胜利,而酒瓶子也不妨碍他履行公共责任。  麦克唐纳是“联邦之父”中的佼佼者,成为加拿大的第一位总理。在面对美国真实的威胁下,麦克唐纳果断统一了加拿大西部地区。他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把加拿大锻造成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强大国家。他实行的国家大政为加拿大的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婴儿时期的加拿大带上了茁壮成长的道路。麦克唐纳之于加拿大无人能出其右,是名至实归的“加拿大国父”。  麦克唐纳的死对加拿大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对保守党来说则是一次致命性的打击。这个国家仍然处在经济萧条期,与美国的关系始终吃紧,内耗严重的宗教和族群矛盾,以及为了省权而进行的斗争依旧折磨着加拿大。这时的保守党,老领导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继承人,因为在过去保守党执政时期,可以说麦克唐纳就是保守党,没有了麦克唐纳,保守党只不过就是一只无头苍蝇。  一度被认为是保守党接班人的戴尔顿.麦克卡西(Dalton McCarthy)因在政治上扶持新教教义而养虎为患,赫克托.朗哲万(Hector Longevin)缺乏向心力和策动力,而查尔斯.杜佩(Charles Tupper)已经失去了从政的兴趣。倒是那位带着眼镜身长瘦肖的财政部长乔治.福斯特(Goerge Foster),由于他治理财政部门成效显著而有可能成为总理接任者,司法部长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本来应该是接替麦克唐纳的最佳人选,可是汤普森偏偏转行信奉上了天主教,因而在政治上形单只影,宗教上备受排挤。最后在汤普森的坚持下,年长而能干的参议员约翰.艾伯特(John Abbott)成为了继麦克唐纳之后的保守党党领。  1892年时,保守党的前景似乎光明起来。补选中,保守党赢得了多出12个席位的胜利。这时在魁北克省,腐败的自由党梅西政权已经把该省经济搞得一塌糊涂,魁北克深陷债务危机,受到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的责难,结果被副总督解职,在大选中也是一败涂地。  不过在渥太华联邦政府里,艾伯特就任18个月之后辞职,联邦政府的实际领导人汤普森接任。尽管有人把汤普森看作是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的代理人(汤普森确实强力支持过魁省所立的《耶稣教会财产法案》),但汤普森意志坚定,要求人们不要把宗教的信仰与公仆的作用混为一谈,汤普森最后赢得一致赞同。  汤普森的政策实际就是麦克唐纳的国家大政。在他的任期内,最突出的一个难题就是曼尼托巴学校问题。汤普森设法把曼尼托巴学校问题不要上升成为政治问题,有意留给司法系统解决,但他失败了。白人统治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待原住民儿童教育所实行的野蛮政策并不是一届总理所能遮盖得了的。汤普森极力维护麦克唐纳拒绝同美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的立场,其目的也是保护好加拿大免受美国的同化。  汤普森任期内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解决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俄国之间在白令海峡渔场上存在的长期争议。英国成功拒绝了美国的主权要求,但相关各国一致同意,停止捕猎海豹,保护这一带逐渐减少的珍贵动物。  1894年12月,汤普森的突然去世再次掀起了党领之争。按说,在众议院里乔治.福斯特是保守党的党领,但总督阿伯丁(Aberdeen)却选择高级内阁成员参议员麦肯齐.鲍威尔(Mackenzie Bowell)作为总理人选。福斯特和几位内阁同僚都对鲍威尔缺乏信心。  1895年初,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决定由联邦议会通过一项补充法案来处理曼尼托巴学校问题。但鲍威尔竟然拖延了一年,导致内阁辞职,这时人们开始普遍不满于保守党的统治。终于在1896年,各方达成妥协,由鲍威尔仍旧担任总理,但查尔斯.杜佩进入内阁,并在短时期内将接替总理职位。  杜佩很快就在众院取得了席位,担任了党领,随后颁布了久拖不决的补充法案。但这时,曼尼托巴学校问题的真相已经扩散到两党范围。在安大略省的奥兰治派同党麦克卡西和自由党的反对声中,杜佩的补充议案六周之后只好作罢。不久议会解散,杜佩接替鲍威尔当上总理,开始就他的补充法案来到农村展开活动。在一片吵闹和敌对声中,正是魁北克的天主教徒击败了保守党的补充法案。尽管三河城的主教警告说把票投给劳里埃(Laurier)就等于是犯罪,但劳里埃仍旧在魁北克获得了49个席位,而杜佩和主教则只得了16个席位,保守党长达17年的执政历史结束了。麦克唐纳时代以及阴云密布的后麦克唐纳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加拿大历史迎来了劳里埃的自由党时代。  正是:功比山高尊“国父”,命比纸薄人生路。称雄不独峙群山,飘逸清风一行殊。要知曼尼托巴学校问题,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4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7-04 11:16:08  第九十四回  西部区法语初步丧失官方地位,寄宿制学校野蛮同化土著儿童  曼尼托巴学校问题是十九世纪后期发生在曼尼托巴省的一场涉及英语和法语公立分校的政治危机,深层问题是加拿大西部省份是否存留法语语言和法语文化的冲突。这场冲突的最终结果是,法语不再是加拿大西部省份的官方语言,从此,魁北克省的法裔加拿大民族主义者独自扛起了保护法语和法裔文化的大旗,成为魁北克独立运动的早期始因。  却说1870年联邦政府同路易斯.里尔的红河谷政府协商之后,曼尼托巴成为加入加拿大联邦的最早省份。当时联邦议会通过了一项“曼尼托巴法案”,其中规定曼尼托巴省的学校教育机制遵循教会学校制度,类同于魁北克。而在“曼尼托巴法案”通过并设省之前,就有大批英裔加拿大人,主要从安大略省,进入红河反叛区。  本来“曼尼托巴法案”才在曼尼托巴省把英语及其新教学校的地位提高到法语及其天主教学校的相同程度,享有等同的权利。但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平等的学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状况。因为自那以后,梅迪斯人大量离开红河谷地,而来自魁北克的定居者从数量上无法与来自安大略省的定居者相提并论。随着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成,越来越多的英裔定居者迁入曼尼托巴地区。  这时,反对英法语分校制的声音开始甚嚣尘上,其中叫喊最响的是保守党人戴尔顿.麦克卡西。麦克卡西于1889年创立了一个英法语平等权利协会,麦克卡西的“平等权利”意指在该省应当根据真实的法裔人口数量和英裔人口数量规定更加公平的代表人数,其实就是英裔人口要在政治上压倒法裔人口。他的这一主张得到曼尼托巴省总检察长约瑟夫.马田(Joseph Martin)的支持。  1890年,曼尼托巴省通过了一项“曼尼托巴学校法案”,废止了法语作为该省官方语言的规定,把天主教学校的政府拨款也给取消了。这样的规定显然同1870年的“曼尼托巴法案”是相互冲突的。在总理麦克唐纳的鼓励下,曼尼托巴的天主教徒把这一问题申诉到曼尼托巴省的最高法院,可想而知,申诉结果自然支持“学校法案”的。天主教徒不服,上诉到加拿大最高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维持了原来曼尼托巴法案的规定。可是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却倾向于“学校法案”,驳回了加拿大最高法院的裁定。1892年,西北领土也废止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规定。  根据加拿大宪法,尽管有英国枢密院的决定,加拿大联邦政府仍然有权加以干涉。如此一来,“学校问题”竟然成为1890年保守党分裂的导火索。特别是1891年麦克唐纳逝世以后,再也没有一位强力领导人物支持原“曼尼托巴法案”了。1896年,联邦政府为天主教徒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教委。这种做法在议会中的新教拖雷党成员里尤其不受欢迎,最终导致麦肯齐.鲍威尔总理于当年四月辞职。  1896年的大选也是围绕学校问题展开的争斗。这次大选过后,魁北克和安大略的保守党统一战线出现了裂痕;法语梅迪斯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魁北克的法裔天主教徒被曼尼托巴取消法语的官方地位深深激怒了,而安大略人则由于强大的奥兰治会(Orange Order)的支持,更加肆无忌惮地反对在这一省份信奉天主教。自由党人维尔弗里德.劳里埃(也是天主教徒)乘保守党分裂之机,于1896年一跃而成为加拿大总理。  劳里埃同曼尼托巴省的总理托马斯.格林汇(Thomas Greenway)达成了妥协,同意设立公立天主教学校,法语可以用于教学,但只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而且至少有10名法语学生的情况下才可用法语教学。他们还重新设置了天主教学校委员会,但政府不提供资金。很多天主教徒仍然反对这样的妥协方案,甚至上诉到教宗里奥十三世(Pope Leo XIII)。教宗里奥十三世派来了一位观察员,观察的结果与劳里埃的评价相同,就是说这一妥协方案对于该省如此少的天主教徒来说应该是最公平的了。  随着法语失去官方语言的地位,法语的使用在加拿大西部越来越少。1916年,妥协方案中剔除了关于任何物品必须保证有法语说明的规定,英语成为曼尼托巴省的唯一官方语言。曼尼托巴学校问题,加上1885年对路易斯.里尔的死刑,新仇旧恨,魁北克独立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地在魁北克搞起来了。  说起曼尼托巴学校问题,不得不说一下加拿大政府在这一段时期及其后,对待原住民和原住民文化所实行的野蛮的同化政策 -- 原住民寄宿制学校。  在加拿大历史上,建立于十九世纪的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体系曾经是加拿大教育史上一段黑暗的弯路。原住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强制同化加拿大原住民进入白人社会的原住民教育体制。当年在同原住民协商建立学校问题上,把原住民儿童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作为原住民进入新生活的一种先期准备办法。这种寄宿制学校后来竟演变成为白人把印第安人儿童强行带离家庭接受欧式教育,从原住民儿童实际的遭遇来看,不啻于“屠杀印第安下一代”。  虽然根据《英属北美法案》,加拿大的教育属于省政府的管辖范围,但原住民和原住民条约都是联邦政府经手的。因此,原住民寄宿制学校是由联邦政府下属的“加拿大印第安人和北方事务局”根据“印第安人法案”提供资金,由各种宗教派别的教堂运作,差不多百分之六十是罗马天主教教会,百分之三十是加拿大新教教会和加拿大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Canada),以及联合教会的一些前身机构、长老教会、公理会教派和卫理公会等。联邦政府出于经济方面的权宜之计,由一些传教人员建立起来的老旧学校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场所,联邦政府提供教学设施和维护,教会提供教师和教育资源。《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5节作者: 漫游国际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的前身是加拿大联邦建立之前的《文明渐进法案》(Gradual Civilization Act, 1857)和《公民化渐进法案》(Gradual Enfranchisement Act, 1869)。这些早期的法案继承了英国人对待印第安人固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印第安人要讲英语、信奉基督教和从事农业生产。曾经一度,原住民的头领们想推翻这些法案。  强制同化的手段之一包括对那些仍旧讲母语或信奉印第安宗教的原住民儿童进行惩罚,甚至很多印第安儿童遭受了野蛮的各种体罚和精神虐待,成为白人在十九世纪的加拿大实行文化灭绝和种族灭绝的罪证。寄宿制学校的条件非常恶劣,环境拥挤、卫生状况极差、缺乏医疗保障,大批原住民儿童感染上了结核病,死亡率高达69%。在二十世纪,原住民儿童在寄宿制学校所遭受的野蛮待遇逐渐公之于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寄宿制学校才被关闭叫停。在原住民活动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们才开始改变了对寄宿制学校的看法,逐渐寻求政府的正式道歉和合法的解决途径。  第一座寄宿制学校建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996年最后一所此类学校关闭。正如前面所讲,白人一开始就想把原住民强行转化为基督教信奉者,让印第安人因此变得“文明”起来。早在十九世纪初,新教教徒就在今天安大略省一带开办了寄宿制学校。新教教会不仅传播基督教教义,还要求原住民从事农耕生产,以此保证原住民在接受教育之后不再返回到原来的生活方式。毕业者会得到农耕土地,但条件是进入保护区。而一开始,原住民是强烈反对保护区生活的。  1857年,为了同化原住民,加拿大省通过了所谓的“文明渐进法案”,规定授予那些被认为是进步分子的原住民男性50英亩的土地(20万平方米),得到土地者将自动变成加拿大公民,和原住民的部落或者条约权利脱离干系。通过这一立法和建立寄宿制学校,当时的殖民地政府认为原住民将会从根本上同化进入白人社会。1867年,加拿大联邦建立之后,总理麦克唐纳专门委派达文撰写了一份“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的工业学校报告”(即今天我们所知的“达文报告”),于1879年呈交给渥太华联邦政府,加拿大的寄宿制学校开始由政府拨款。  1850年,法律规定凡6岁到15岁的原住民儿童都必须接受寄宿制学校提供的教育。成千上万的原住民儿童被强行带离家园投入寄宿制学校,原住民家庭如果不主动把自己的儿童送到寄宿制学校的话,将要坐牢。这些被强制送到学校的儿童必须住在学校里,一年半载与家人音讯不通,甚至有的儿童由于距离遥远,几年见不到父母一面。原住民儿童在学校里严禁讲母语,甚至相互之间和课堂之外都不得讲母语,凡讲母语者或者非基督信仰的儿童都要受到体罚。  二战以后,《加拿大家庭津贴法案》开始给有小孩的家庭发放“新生婴儿奖金”,但规定如果不把儿童送到学校,这笔奖金也是拿不到的。《加拿大家庭津贴法案》的出台更加强化了原住民父母送子女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压力。  1847年,专门联合委员会的报告出来之后,加拿大政府对“印第安法案”做了修正。1948年,强制参加寄宿制学校的政策被取缔,但原住民儿童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寄宿制学校资金严重不足,只能通过学生的体力劳动挣钱勉强苟延残喘。而对于学生来说,文化教育几乎不存在了,他们被圈在寄宿制学校里纯粹是为了打工挣钱养活学校的苦力。寄宿制学校的书本,如果还有的话,主要来自省政府为非原住民学生资助的公立学校。而臭名昭著的寄宿制学校老师,根本就是残害原住民儿童灵魂的魔鬼。 1969年,印第安事务部终于摆脱教会的纠缠,单独负责寄宿制学校事务。  1970年在阿尔伯塔北部,本地印第安人抗议“印第安事务部”关闭“蓝羽毛印第安学校”的决定,他们占领学校校址,要求自办学校。印第安人抗议成功了,蓝羽毛成为加拿大第一所由土著管理的学校,这便是“蓝羽毛民族大学”的来由。  1990年之后,关于寄宿制学校的真相逐渐被揭露出来,原来,几乎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儿童从不同程度遭受过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甚至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性侵犯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996年,最后一所寄宿制学校“白牛大学”关闭停业。  据1909年印第安事务部的总医疗官彼特.布里斯(Peter Bryce)博士的报告,在1894到1908年,加拿大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死亡率每五年达到35%到60%,也就是说,在学生进入学校5年之后,就有35%到60%的学生死亡。这一报告一直到1922年布里斯不再为政府工作之后才被公之于众。  还有的说法是,由于白人实施了这种蛮横的文化同化政策,导致原住民人口骤减(由最多时近40 万一度减到10 万以下),许多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从此消失。现存原住民语言仅有53 种,而在 1600 年时还多达 100 多种。加拿大政府针对原住民采取的寄宿制学校政策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和黑暗的文化种族歧视,作为今天“民族调色板”的移民国家加拿大值得反省。  1998年3月,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项“调节声明”,包括向那些遭受体力和性虐待的原住民道歉,设立原住民康复基金会,向该基金会拨款3亿5千万加元,专门针对那些遭受体力和性虐待的原住民及其后人,专门启动了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工程。2005年的预算里,加拿大政府再次拨款4千万加元。2005年11月,加拿大政府宣布了一项19亿加元的赔偿一揽子计划,受益人就是当年寄宿制学校遭受虐待的幸存者。  2008年6月,总理哈伯代表现任政府内阁,在原住民代表面前,通过CBC(加拿大全国性电视台)向全加拿大人民,就过去加拿大政府采取的同化政策道歉。哈伯总理的道歉不仅仅针对寄宿制学校不人道的行为,而且针对创立这一野蛮政策的白人政府。  类似于加拿大的强制性寄宿制学校,同时期美国也实行过“印第安学校委员会”。而在澳大利亚,遭受这种学校体制迫害的土著澳大利亚人和托雷斯岛民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各位看官肯定知道,在十九世纪创作的甚至今天人们高唱的加拿大国歌第一句:“啊,加拿大,我们的家园,原住民的土地”,其中就把加拿大称作“原住民的土地”,不知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幽默体现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正是:种族歧视自古有,强制同化虐生灵。往昔野蛮走弯路,今日优待原住民。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6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7-11 03:54:16  第九十五回  加拿大国歌由来已久,英法语混唱彰显国情  不错,“啊,加拿大”是加拿大国歌,最初是由魁北克副总督西奥多.罗比塔耶(Theodore Robitaille)在1880年为圣施洗者约翰日(Saint-Jean-Baptiste Day)的庆祝活动所指定的一首歌。其音乐由卡里沙.拉瓦列(Calixa Lavallee)所写,歌词是由一位法官诗人阿道夫.巴西勒.卢西耶(Adolphe-Basile Routhier)所做。当时的歌词是用法语写成,也曾经于1906年还翻译成英文。  就在这首歌首次在加拿大政治舞台上演奏两年之后,有一位叫罗伯特.斯坦利.维尔(Robert Stanley Weir)的律师,写就了另一版本的英文歌词,并不是原法文的字面翻译。维尔的歌词曾经修改过两次,到1980年时已经正式被确定为“啊,加拿大”这首歌的英文版本,但“啊,加拿大”的法文歌词一直未变。“啊,加拿大”从1939年就成为事实上的加拿大国歌。1970年,加拿大政府花了象征性的1加元买下了歌词和音乐的版权。直到1980年,议会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每年7月1日作为庆祝“自治领”的节日,正式确定“啊,加拿大”成为加拿大国歌。其演奏一般都以英文和法文混合唱法来体现。  自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以来,加拿大人开始渴望拥有一首自己国家的国歌。当时,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国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和“永恒的枫叶”(The Maple Leaf Forever)曾经一度成为英属加拿大国歌的候选歌曲。那还是在1901年,当康华尔公爵和夫人来到加拿大,一群学校儿童唱起了“啊,加拿大”这首歌,来欢迎这对后来成为乔治五世和女王玛丽时,“啊,加拿大”这首歌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并被提名加入加拿大国歌的候选名单。  五年以后,安大略省位于多伦多的“华来和罗伊斯公司”(Whaley and Royce Company)出版了“啊,加拿大”这首歌的法文版之后,首次由托马斯.贝德福德.理查德森(Thomas Bedford Richardson)翻译成英文版本。1908年,一家叫“煤矿工人周刊”的媒体举办了一次为“啊,加拿大”撰写英文歌词的竞赛活动,结果梅西.鲍威尔.麦克库洛施(Bowell McCroche)的作品拔得头筹,但她的英文版歌词随后影响不大,并没有获得大众承认。1917年,阿尔伯特.华特森(Albert Watson)根据“啊,加拿大”的旋律写了一首“地主之歌”的赞美诗。  流传最广的英文版“啊,加拿大”,仍然是罗伯特.斯坦利.维尔于1908年写成的第一首英文歌词,当时维尔还是一名律师,曾担任蒙特利尔市的首席法官。维尔的歌词稍加修改之后,于1927年以官方形式在“联邦成立60年大庆”时公布于众,此后逐渐成为广为传诵的英文版“啊,加拿大”,并在60年代逐渐脱颖而出。  其实,1939年5月21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渥太华国家战争纪念馆典礼献词时,就对“啊,加拿大”这首歌赞不绝口,加拿大人也经高人指点,这首歌就渐渐变成了事实上的加拿大国歌。1967年,加拿大议会确认“啊,加拿大”这首歌成为加拿大国歌,并于1980年以“国歌法案”的形式正式确立为加拿大国歌地位。“上帝保佑女王”目前是加拿大的英国国歌,只有英国君主或总督在场时奏放,而“永恒的枫叶”今天已经被人们慢慢忘却了。  其实懂音乐的人都知道,1880年谱写的“啊,加拿大”这首歌的开头旋律,与著名作曲家莫扎特(Mozart)的一段乐曲非常相像,即莫扎特于1791年所写的著名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中的“牧师进行曲”(March of the Priests)。有人说,拉瓦列可能受到莫扎特这段音乐的启发,才写成了“啊,加拿大”。“强大自由的北方之邦”这一句有点抄袭阿尔弗雷德.但尼生(Alfred Tennyson)写给女王的一首诗之嫌,在“亚瑟王之牧歌”中但尼生是这样描述加拿大的,“从日出到日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有那真正的北方之国,即我们后来听说的那样……”。从上下文联系来看,但尼生的诗里充满着对女王的一片“忠诚”之心。  那么,加拿大国歌到底是英文版还是法文版?直到1968年,众参两院的专门合作委员会建议采用英文版本的“啊,加拿大”作为加拿大国歌,1980年的“国歌法案”更加让英文版的歌词严谨了些,用“万众一心”代替了“我们挺立护防”这句过多而显得沉闷单调的重复。这一变化并没有被传统思想很浓的加拿大人所接受,即使很多年之后,人们还是在公众场合歌唱老式的歌词,也许是故意的,也许是已经记成老歌词了,改不过来。相反,法文歌词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今天我们都能听到的加拿大国歌,一般都是用英文和法文各唱一遍。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为了简短起见,甚至仍然要唱两遍的情况下,加拿大人也爱用法文唱头三四句歌词,然后用英文唱剩下的歌词。  加拿大各省政府也是别出心裁,有两个省歌唱的加拿大国歌中甚至引用了拉丁文。如曼尼托巴省不用英文说“辉煌和自由”,而是用拉丁文“Gloriosus et liber”,阿尔伯塔省歌唱“强大自由”时,用的是“Fortis et liber”。另外,加拿大政府的官方网站也用英法两种语言来体现自己的座右铭:“强大自由的北方之邦”。《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27节作者: 漫游国际  专门在公众场合歌唱国歌的歌手们也是经常用英法语混合歌唱加拿大国歌的,因为不这样唱的话,会被一些人扣上“违法”帽子,当然也能体现加拿大的双语特点。这可不是故弄玄虚,特别是在魁北克,很多母语不是法语的人因为对法语的地位摆放不清楚而吃亏的大有人在。记得附近有一家西人餐馆,生意兴隆,却也会招惹一些闲杂人员。本来招贴牌子在起名时就用的是英文,多少年了也没出过什么问题。无奈几位大爷这两天可能没占到便宜,心里不痛快,就打电话给语言警察,说某某饭店没有法文标识,结果警察来了就开罚单。这事还在官司中,结果不得而知。(后面将专门介绍加拿大的语言法案和语言警察的那些事)  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每逢周六晚7点打开CBC电视台,该体育频道准时播放北美冰球联赛。只要打开电视机,那雄壮的加拿大国歌和缠绵的美国国歌就会响起。北美冰球联赛共30支球队,其中加拿大有6支。一周总有三四场比赛的转播,每场比赛都会播放两国国歌。不知各位看官听了加拿大国歌后是什么感觉,但本人已在这边将近四年功夫,若只是从国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旋律及歌词的优劣来看,喜欢这首国歌的感觉越来越浓。也许是因为爱好看冰球比赛的缘故吧,说实话,刚看冰球比赛听到两国国歌时,还以为只是一首歌曲。不过对美国的国歌就没留下较深的印象,尽管也抱着欣赏的态度努力去听过。  尤其是在蒙特利尔的贝尔中心看比赛,现场聆听加拿大国歌,人们无不激荡起一种莫名的悸动。加拿大国歌的歌词应该说还是比较深邃、沉稳、中性,但不缺乏勾起人们爱国之言词,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崇拜敬仰之情,给人一种骄傲和自豪的冲动。加拿大国歌的旋律抑扬顿挫,豁达受听,嘹亮悦耳。加拿大国歌表达的是一种符合人性、远离世俗的情感,让人有种心地踏实、向往明天的感觉。  中文版的加拿大国歌  啊! 加拿大!  我们的家园与故土!  你的儿女,忠诚爱国。  雄心万丈,国势昌盛,  强大、自由的北方之邦!  万众一心,啊加拿大!  我们挺立护防!  上苍祝幸,国泰民安。  啊加拿大,我们挺立护防!  啊加拿大,我们挺立护防!  英文版  O Canada!  Our home and native land!  True patriot love in all thy sons command.  With glowing hearts we see thee rise,  The True North strong and free!  From far and wide,  O Canada, we stand on guard for thee.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