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漫游国际-9

作者:漫游国际 字数:31216 更新:2023-10-09 10:51:33

刚落座不久,小面包卷和几种小菜就摆到了桌上,好想用热腾腾的面包来形容,可惜不是热的,失去了那种农家乐的气氛。也难怪,都那么多游人,恐怕蒙城和附近的人都来到这里了似的,正好本周中学放假,学生们特别多。两三个大餐厅和几个小餐厅都是食客,现蒸现做显然不切合实际。本来是一道一道上的,结果面包、凉拌卷心菜和泡菜一起上来了,这才导致那位伙伴发明了四合一的美食吃法。  第二道应该是豆肉粥,是典型的魁北克人的吃法。恐怕都知道那种叫“Habitant”的罐头,商店打折时甚至99苏就可以买到。一般有蔬菜、豆肉、面卷等种类,其中豆肉最适合本人胃口,即可以做粥也可以做汤,营养丰富,其他几种几乎不沾。吃这种豆肉粥,需要多掸进一些胡椒粉才好吃。里面的豆粒又稠又鼓,是不错的一种日常必备食品。  猪皮卷上来以后,本人很贪心地拿了两块,却发现几乎难以下咽,最后还是生生地折断放进豆肉粥里,来了个二和一,放点糖浆,味道开始回暖,看来吃东西也要有天赋。  刚抬起头来,发现厚厚的鸡蛋饼就在眼前,盘子里还有熏肉切片。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切下一块鸡蛋饼,插了一张熏肉片。鸡蛋饼似乎是用糖浆搅拌过,要单独吃的话,也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和若蘸着枫糖浆吃,就不一样了,魁北克人也很天才。那熏肉和着糖浆吃就没得说了,非常棒。  下一道是一碗土豆块,油黄油黄地。有点油腻,但本人喜欢。在此承认剩下的那一半碗土豆块可能全被我干掉了。由于光顾着吃土豆块了,上来的豆粥(好象是)就连毛都没摸着。当时应该是上菜全部结束了。哦,忘了说了,其实可以继续要的,这是规矩,只要你继续要,服务员都会继续上,反正不记得大家要过什么了。  最后是甜点,上的很少,估计人家很有经验,上多了也没人吃。本人插了一块看似不错的甜点,却吃下第一口后就没有食欲了,都能感到牙齿被酸化了,但也不能剩在盘子里吧!还是糖浆来帮忙,尽管甜点已经很甜了。有了糖浆的助阵,那甜点很润滑地给吃下去了。  听很有经验的一位同伴讲,今年的枫糖浆与往日不同,味道纯正质量好,糖浆口感十分地好,怪不得什么难吃的食品,只要和着糖浆就迎刃而解了。好象应该还有法式烤饼、油炸圈饼、华夫饼干、燕麦片等没有上。算了,再吃多了,估计得吃成糖人了。《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79节作者: 漫游国际  按照介绍,说吃完饭有骑马活动(horse riding),大家一直很好奇地想象着到魁北克骑马是什么样的。结果到后面一看,原来是两匹特别肥壮的马拉着一辆大马车,上面每次能坐三十多人,两匹马就这么一波接一波拉着这些游人到枫树林里转一圈。若平地也还算了,等坐上去转了一圈,结果有三分之二的路是上坡,剩下的又是下坡,马还得撑住往下行走。可怜两匹骏马就拉着这些刚刚吃饱的游人不知转了多少圈了,迫不及待地跳下车一看,马确实已经很累了,两个鼻孔非常大,出气都能看到气卷。好在后面的游人似乎不多了,要不真为那两匹马鸣不平。  凉拌卷心菜  没吃到的法式烤饼  没吃到的小圆烤饼  燕麦片拌枫糖也不错  枫糖小屋外景2010-03-04 12:58:44  再补充点魁北克枫糖节常识:  炼枫糖屋(Sugar House, cabane à sucre)是修建在枫树林里的一座或几座小木屋或者窝棚,当地农门在这里收集枫树糖汁,然后煮成枫糖浆。  在魁北克,大多数炼枫糖屋都是家庭经营的。当春季到来时,枫糖开始流动或从树中流出。复活节在魁北克也是比较古老节日之一,象征着重生和希望。复活节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也正好是枫糖出产的大好时光。传统上,魁北克人会全家围聚在炼枫糖屋举行庆祝活动,通常都享用枫糖浆制作的各种食物,有些人甚至用枫糖制作香肠,或者用枫糖煮鸡蛋吃。在城镇附近的大多数炼枫糖屋还在某个月份向公众开放,设有接待厅和提供户外活动。这些户外活动一般包括滑雪橇、步行参观,和吃太妃糖。  接待厅提供丰富多彩的各种菜肴,免费提供枫糖。这些食品从熟火腿、咸肉、香肠、炒鸡蛋、猪皮肉和薄煎饼到很多其他种类的早餐性质的小吃。有些枫糖屋还有一些特色食品,如自制泡菜、面包,随后会有甜点,如枫糖馅饼和冰雪太妃糖。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枫糖屋里一般都摆放着一张长桌,来这里的人只要坐下就可以象自助餐一样享用美食,服务人员会不断地添加游客喜欢吃的任何食品,除非你不想再吃了。这也是魁北克人生活的一大传统,其他省份就没有这样的口福了。  枫糖浆是用枫汁熬制而成的甜味剂。在寒冷地带,有些枫树冬季来临之前就在根部储存了大量的糖分,到春季枫汁开始向外流淌,人们只要安装一些水龙头一样的采集器具,就可以收集枫汁。并不是所有的枫树都产枫汁,象蒙特利尔市内就有很多枫树,但都不产枫汁。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基本上是世界上生产枫汁最多的地方了,好像美国的东北部一些地方也产枫糖。  城市里,人们一般用华夫饼干、薄煎饼、燕麦片、小圆烤饼和法式圆饼。在魁北克,枫糖浆的用途很广,可以用于面包烤制、加工糖果、甜点制作、制糖原料,甚至酿酒也用枫糖浆作为甜味剂。枫糖浆中最多的糖分是蔗糖。枫糖文化还是西方殖民者从北美印第安人那里学来的,并在后来逐渐发扬光大。  根据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口述下来形成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在欧洲人还没到达北美之前,居住在北美东北部的印第安人就已经知道如何熬制枫糖浆和制作枫糖了。最初,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金人(Algonquins)就把枫树汁作为能量和营养食品。春天冰雪开始融化之时,阿尔衮金人就拿着石制工具,在枫树上切成V形切口,插入芦苇或者用桦树皮制成的凹形槽,把枫汁导入容器里。印第安人的容器通常也是用桦树皮制作而成。枫糖汁虽然富含糖分,但口感不是很好,需要在烤焙用的石头上浓缩加工成糖浆。有些印第安人干脆在夜晚把枫糖汁放在室外极低的温度环境下,然后去掉糖汁上面结成的冰层来浓缩成糖浆。当地土著还用泥土制作的烹饪锅,架在树枝上面用火熬制枫糖浆。  早期欧洲人来到北美东北部之后,土著印第安人教会了殖民者哪些枫树富含糖汁,什么时候枫树的糖汁最多,如何从这些树上安放糖汁采集器具,怎样通过熬煮来蒸发糖汁中的水分,如何把蒸发后的糖汁浓缩成糖分,怎样改变口味,怎样溶化变成焦糖。欧洲殖民者学会制作枫糖浆之后,这一系列活动就变成殖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有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枫糖棚子”或者“枫糖屋”(熬煮枫糖汁的室外窝棚或场所)。殖民地定居者改进了收集糖汁的工艺之后,开始大批量采集制作枫糖浆产品,装运糖汁的容器变成了大桶,用马车或牛车拉到枫糖屋进行提炼。枫糖在魁北克被称为“乡村糖”,因为枫糖是北美殖民地的唯一大众化糖料,基本上没有其他种类的糖类产品,要么很难找到,要么非常贵。后来,枫糖制作工艺逐渐流程化,但基本的制作方法没有改变。甚至今天的枫糖屋里,人们也需要采集糖汁,然后进行熬煮加工。看到过的枫糖加工过程都井然有序,没有化学添加剂和防腐附加剂。  印第安人采枫糖2010-03-07 14:47:48  第七十一回  海洋诸省温炖政改创新,新斯科舍首创自建政府  却说新斯科舍殖民地的约瑟夫.郝伟读了《达拉莫报告》之后茅塞顿开,多年苦苦寻找殖民地政治改革方案而不得其解,现在达拉莫勋爵点开了加拿大殖民地如何建立政府的构想。郝伟终于走出了效仿英国模式,把殖民地执事会转化为内阁的迷途,开始全力以赴投身到在殖民地组建责任政府这件光辉事业上来了。郝伟现在完全理解了责任政府的理念,用他的话说就是“由多数党组成政府,这个政府为多数党控制的议会负责”。一旦确定了目标,郝伟就不言放弃,甚至比既定目标还要走得更远。  这事还得从大英帝国政府殖民地办公室秘书长约翰.罗素勋爵发表的一份声明说起。这份声明指出,殖民地总督必须接受帝国政府殖民地办公室的指令办事,是否采用责任政府都由办公室说了算。1939年,郝伟在《新斯科舍人》报的专栏文章里向罗素指名道姓地发表了一系列公开信,也声明这些信函内容是殖民地同仁对《达拉模报告》的反馈和支持。郝伟表明,非责任政府威胁到帝国的统一,只有帝国政府对责任政府的全力支持才会维系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纽带。郝伟不知从那里了解到了罗素准备派遣西登汉担任加拿大总督,他说这个任命就足以说明帝国殖民地办公室想让殖民地政府和平过度到责任政府。  郝伟和他的新斯科舍改革派向罗素阐明了殖民地人民对责任政府的诠释,朝着真正的责任政府迈出了第一步。他们要求首先召回副总督柯兰.坎贝尔(Colin Campbell)爵士,因为这位副总督维护旧有殖民地执事会成员,拒不接受通过选举组成的政府部长。实际上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们对这位副总督还是比较尊敬的。  新斯科舍似乎要面临一场不大的政治危机,当时的加拿大殖民地总督西登汉勋爵连忙来到哈利法克斯,想平息这个海洋省份掀起的政治风波。正如勋爵预想的那样,他的这次行程是成功的,至少当勋爵在哈利法克斯宣布殖民地的管理必须遵从“完全理解人民的期望”这一宗旨的那一刻,西登汉勋爵还是觉得没有白来一趟这个海洋省份。  西登汉认真听取了郝伟对于责任政府的个人见解。在郝伟看来,那一天的对话是一场胜利。郝伟接受了要忠于西登汉的请求,顺利进入保守派詹姆斯.W.约翰斯顿(James W. Johnston)的联合政府。西登汉也满足了郝伟的要求,建议帝国政府撤换副总督,坎贝尔爵士的副总督职位被福克兰(Falkland)勋爵所取代。经过这一系列成功的政坛手术之后,西登汉得意洋洋地离开了新斯科舍,觉得只要副总督在组建政府时避免向某政党一边倒的话,这个省的政府将会和加拿大政府一样同规同矩。  在新布伦瑞克,西登汉面临的问题倒是与责任政府无关。这里的政治一直十分和谐,政党这样在别的省份已经很时髦的东西在这里还闻所未闻。可是1839年美国缅因州的伐木工人侵入该省的林区伐木,导致了非流血的“阿鲁斯图克战争”(Aroostook War)爆发,着实让西登汉忙乎了一阵。《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0节作者: 漫游国际  阿鲁斯图克战争是1838年末1839年初发生在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之间的一场不宣而战但无流血牺牲的冲突,和西部边界发生的“射猪之战”一样差点引起了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这次引起争议的是阿鲁斯图克河谷大约31000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地带,当时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签订《凡尔赛条约》时,由于森林太过稠密而无法轻易划定明确的边界。  美国一侧原属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缅因地区于1820年脱离马萨诸塞单独成立缅因州之后,无视加拿大人的主权声明,把阿鲁斯图克河谷一带的土地出售给了私人所有。1838年和1839年的冬季,来自新布伦瑞克的伐木工人进入有争议的这片土地伐木,抓获了一名前来驱赶伐木工人的美国人,结果双方都动用军队抓捕对方越境者,形成对持状态。1839年3月,英军进入阿鲁斯图克地区美国一侧的马达瓦斯卡(Madawaska),而缅因州立法会议马上募集了80万美元,大约有1万名志愿者在一周之内开进阿鲁斯图克地区。美国国会也筹集了1千万美元5万美军准备发起征讨行动。美国总统范.布伦(Van Buren)派遣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及时出面制止了一场大规模冲突,并同新布伦瑞克协商达成了一个临时性妥协方案。争议地区的划界于1842年根据双方签署的《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最后完成。  当年曾经在1813年斯托尼克里克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现任副总督约翰.哈维爵士对于美国入侵者没有保持强硬立场,西登汉总督把他打发到纽芬兰去了。最后,缅因州和新布伦瑞克的边界纠纷由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和阿什伯顿勋爵达成的《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得以解决,圣约翰河以北阿卡迪亚人居住的土地和接连魁北克的关键位置特米斯考塔(Temiscouata)陆路运输线一带划归新布伦瑞克。哈维的继任者威廉.柯勒布鲁克(William Colebrooke)爵士实行了一套市政府制度,把省财政控制权交由他的执事会负责。这些内部改制措施使这个殖民地继续在政治上保持和谐氛围,因此该省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任何政党派别。  和新布伦瑞克殖民地一样,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也缺少产生政党的土壤。爱德华王子岛始终掌握在本地“家族盟约”的寡头政客,也即遥领领主的手里,与这些寡头政客相对抗的是佃户农民。不过这些农民们也越来越大声地疾呼要废除原来的土地领有制度,要求实行土地保有权制度。纽芬兰在1842年以帝国法令的方式推行了一套新的体制,产生了由当选和任命成员组成的混合体立法议会。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来看,纽芬兰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圣约翰城富有而且当权的商人权贵,另一个是小型店员和渔民阶层,后者成员众多但影响不大。由于缺乏明显而稳固的中产阶级,毫无疑问,纽芬兰省迟迟发展起来的政党不是以经济利益挂钩的利益集团,反而是基于劳苦大众心中期盼一种理想社会的乌托邦。  这么说来,海洋殖民地当中,也就只有新斯科舍存在着责任政府这一档子政治问题,可是这里的情形同样闹得不可开交。福克兰和约翰斯顿想方设法排挤郝伟同志,打压这位得到责任政府真传者的任何有效言论。直到1843年约翰斯顿赢得大选以后,郝伟同志发现,西登汉促成的联合政府不但没有推行反而阻挠了责任政府的实现。1844年郝伟同志辞职不干了,尽管当时他还不是新斯科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不象鲍德温在加拿大殖民地那样是无可争辩的改革派党魁,一身轻松的郝伟同志终于可以追求由单一政党组成政府的理想了。  1843年,郝伟同志对于政府批准由宗教派别筹建众多小规模大学的政策提出了反对意见,要求政府象鲍德温计划成立多伦多大学那样组建一个单一省立大学,从而有意疏远了一些政团组织,特别是人数众多的浸信会团体,而约翰斯顿正是这个教会的成员。郝伟决心在农场上举办演讲,在草根阶层重新打造他的政治权威。  其实,新斯科舍为责任政府的战斗也就是一场为了政治恩惠的战斗。在1847年的大选中,与同年举行的加拿大大选一样,责任政府只是其中一项不起眼的议题,而其他更加实际的问题如消减政府开支、大学捐助金和宗教派系之争等反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尽管改革派明显在选票上赢得了胜利,但是约翰斯顿却没有下台的意思。1848年1月27日,约翰斯顿在议会举行的投票中败北,改革派上任,或者说由赢得大选的政党自由地组成了政府,成为英属北美殖民地历史上根据责任政府的理念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殖民地管理政府。约瑟夫.郝伟由于几乎没当过改革派领导人,只是曾经的新闻发言人,自然没有能当上责任政府的总理,詹姆斯.博伊尔.宇尼亚克(James Boyle Uniacke)幸运地成为新斯科舍乃至加拿大责任政府历史上担任总理的第一人。  新斯科舍成立的自由政府为其他殖民地开启了责任政府的先河,也为加拿大最终成为英联邦国家内部的自治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周后,加拿大省的拉方丹-鲍德温政府上台,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也在俏没声息地发生着改变,只是不如前两个殖民地那样具有成功标志的轰动性政治事件。  事实上,当近邻新斯科舍的执事会改头换面两个月之后,新布伦瑞克的责任政府路线得到了新任副总督埃德蒙德.海德(Edmund Head)爵士的官方确认,只不过这个殖民地目前仍然没有政党而已。  大英帝国内部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发生的经济革命对于海洋殖民地的影响并不像对于加拿大殖民地那样直接和猛烈。新斯科舍、爱德华王子岛和纽芬兰基本上什么也感觉不到,唯独新布伦瑞克的境况有点不妙。本来这个殖民地赖以出口的木材生产已经在英国市场逐渐萎缩,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和《航海条例》的废止,对于海洋殖民地来说更是双重打击。  《航海条例》(The Navigation Acts)又称《航海法案》,是指1651年10月,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以后该法案不断修改完善,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大,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对于英属北美殖民地来说,该航海条例也养成了殖民地经济的依赖型发展模式,也为南方殖民地所不容,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航海条例在1663,1673,1696年先后有过修改。  面对美国同行的竞争,新布伦瑞克显得毫无准备,1847年出口总量急剧下降,出口额几乎是进口额的一半。当然这种明显且严重的不平衡贸易由来已久,以前殖民地还可以通过出售木船和船运工业的所得加以弥补。而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美国实行了高关税政策,并且恢复了同英国的贸易往来,到四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不光是新布伦瑞克,所有海洋殖民地都发现他们已经被排斥在原有市场之外。  规模小、严重的出口依赖性和因为强烈的地方观念导致的相互隔绝,自断后路的海洋诸省经济现在才开始醒悟过来,原来他们也需要一种新的或者强大的经济后盾,也许通过与美国达成贸易互惠协议,也许通过区域联合,甚至通过与加拿大这样比较大的且有市场需求的殖民地组成统一体。当时对于海洋诸省的人们来说,实现最后一种方式的可能也最遥远,但毕竟这些海洋省份已经感到了与南方的美国或西边的殖民地捆绑在一起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  正是:快船迟开先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内陆政改浪推浪,不如海洋树先锋。要知后事何如,且看下回分解。2010-03-11 11:19:03  第七十二回  工业革命洗礼北美,责任政府初试牛刀《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1节作者: 漫游国际  新斯科舍和加拿大两个殖民地全面实行责任政府(其实就是自治政府的另一说辞)的做法,映照在大英帝国两届政府的秘书长罗素和斯坦利勋爵那两张面孔上的话,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当然条件是这两人的脸都明显刻画着条理清晰的宪政逻辑。是的,他们看到的是大英帝国在政治上将会形成统一的征兆,也看到了使那些共享政治理念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自制国家联合会进化成现代意义上的英联邦国家的可能性。  不过截至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这些英属北美殖民地仍然离他们期望的自治政府尚有一段距离,殖民地的政治家们还无法跳出达拉莫勋爵圈定的范畴,最终的政治经济大权仍然掌握在帝国政府的手里。  英国政府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老殖民地统一体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帝国政府似乎已经忘记了北美还有这么一个乖巧的大儿子,倒是和美国的经济联系越走越近。人家美国小二不但另立门户和老子对着干,到头来还比加拿大这个乖儿子更加在大英帝国面前受宠。加拿大人一下子感到被人推出门外的滋味,他们开始重新考量与这个老头子到底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好。如今的加拿大无依无靠,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特别是面对美国这样的竞争对手时,殖民地在大英帝国的市场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其实加拿大的这些英属殖民地在过去太过依赖于老头子的关照了,稍有风吹浪打,加拿大殖民地就有点浪迹街头的辛酸。何苦捏,不经世事就不知沧桑。其实早把自己当成人看,这问题就好解决多了。现在不是老头子大英帝国不管了吗?一个办法是殖民地也拉近与美国的经济关系,谁叫你们是左邻右舍同一个北美大陆经济圈呢?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加拿大殖民地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么成为北美贸易区的一部分,要么混在北大西洋经济体内充当跑龙套的。  不管英属北美殖民地怎样安排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十九世纪后半段的开始标志着殖民地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好在加拿大殖民地的那些改革派们始终没闲着,终于闹腾出了所谓责任政府这么一档子事,反正以后就是殖民地的事殖民地人说了算。这就是加拿大首先从政治上脱离宗主国的开始。  没过几年,老殖民地制度(或者叫商本位体制)仅剩的最后一点残留遗物消失了,北美的这些殖民地显然进入了以自由贸易经济为主导的新世界,自此他们的贸易模式也从英国主导贸易转向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各取所需。  在不到一代人的时期内,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所有的技术衍生物也先后传至英属北美殖民地,北美这片古老殖民地也同样无法幸免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经济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巨大转变。未来加拿大自治领的殖民地各类组成部分也将在不同程度上不可抗拒地从农业时代过度到工业时代。  对于加拿大来说,工业革命带来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蒸汽机提高了这里的技术含量和改变了这里的社会结构。当时加拿大的产业化道路尽管还处于蹒跚学步的婴儿期,但也是向前迈步了。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表明以往的农业社会已经日落西山,铁路、电报和制成品等现代化产物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更加富裕的生活标准即将到来。短短几年之内,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面前,从前的农民、渔夫和伐木工人现在已经摇身转变为现代化农场的管理者、渔业资源的开发者和林场主了,正是这些先期进入企业模式发展的资产所有者奠定了现代加拿大社会的基础。  长话短说,现在来看看那些赢得了责任政府的改革派家伙们都在干些什么?话说拉方丹-鲍德温政府的第一届议会(1848年)正忙于大展宏图,规划一揽子改革方案,据说也不过制定出了十八套规章制度而已。要知道,民主议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但凡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政客们大出风头的最佳时机,不是唾沫飞溅,就是桌椅板凳狂舞。当时的西方人在这方面即使同现代的亚洲民主议政国家相比也是比较有风度的,这一年加拿大政坛还算平平稳稳,没有拉响过风暴到来的预警。  1849年1月再次召开议会会议,改革派对于立法制度的革新欲望达到了新的高潮,这次他们终于得到了满足。在政府采用的200多项议案里,就有1843年拉方丹和鲍德温辞职时被搁置的多条改革政策。而专门为加西量身定制的《城市自治法案》确立了组建地方政府的建制。在此后一个世纪,地方政府制基本上未做任何重大修改,一直沿用至今。作为这次议会的补充议案,一项新的《评估法案》于1850年得以通过,该方案把加拿大的地方税务制度已经上升到现代化水平。  鲍德温在加拿大教育方面的改革是把省立大学与宗教派系分割开来的提议。1849年加拿大议会通过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法令,把鲍德温的提议合法化,天主教把持的国王大学从此还俗于社会,不过也剥夺了由长老会和卫理公会派所属王后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的政府资助。后来因为王后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求助于教会的资助,这项省立大学法案最后还是未能终结宗教对省立大学的影响力。年事已高但精力充沛的斯特罗恩主教迅速地攒凑了一所新的英国国教机构。1852年,政府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好把斯特罗恩草创的这所英国国教机构改制成“圣三一学院”,这就是今天圣三一学院的创建始由。  改革派的革新道路虽然风调雨顺,但也不至于一言堂。在对1837年反叛事件翻案、向下加拿大人在反叛事件中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的提案上,各方争论非常激烈。实际上,上加拿大也存在向反叛者加以补偿的问题,但这事上加拿大人早于1845年就弄妥当了。到了后来两个殖民地合二为一成为加拿大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改革派才提起这事显得就有时过境迁了。  1849年的这项法案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具体来说是因为,若按照该法案的条款规定,只要是参加了反叛的人都可以向政府索要赔偿。埃尔金勋爵关心的是如此以来加拿大省的债务将节节攀升,但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来遮掩“下加拿大人所受的冤屈和不平”。他还担心反对派托雷党的党领将会“利用这件事刺激老效忠派与反叛者、英国与法国、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之间的对立情绪……”。  按说,这位加拿大总督是有权否决“向叛乱者付钱”的提案的。当情况已经变得非常明显,埃尔金要接受部长们的建议,确认责任政府的有效性时,反对者针对他个人采取了暴力行动。在议会里,极少数托雷党开始挑起了尖酸刻薄而冗长的辩论会,重新揭开了自叛乱以来形成的保守党人和改革派之间的旧裂痕。而在议会外,“效忠派”喉舌和“效忠派”抗议集会怂恿英裔蒙特利尔人要采取行动。  4月9日,“反叛损失议案”以47票对18票通过,这时所有的加拿大人都等着看埃尔金作何决策。埃尔金真正遇到难题了,否决议案必然有违责任政府的理念,批准议案将会惹怒效忠派保守党人这么一帮大佬。好在有大英帝国殖民地办公室秘书长格雷勋爵在上面罩着,埃尔金这次针对保守党人的反对声音,他决定不再寻求妥协,直接于4月25日来到议会,正式同意了赔偿议案。  埃尔金表示同意的话语刚出口,顶层座位上爆发出愤怒的吼声。接着在他回芒柯兰(Monkland)家的路上,他的马车遭到了石块的袭击。当天晚上,一名暴徒冲进立法院大厦,赶出议员,然后一把大火将议会大厦及相连的图书馆和档案室给点燃了。《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2节作者: 漫游国际  随后几天,蒙特利尔任由暴徒们的摆布,他们冲上街头,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破坏,拉方丹的居所已经被劫掠一空。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埃尔金和他的部长们一直没有动用军队来镇压暴徒的破坏活动,慢慢地街头暴力似乎缓和了些。可是一到29日,当埃尔金计划前往临时的议会大厦,准备向效忠派发表安抚讲话时,暴徒们在大街上用石块追袭他的马车,都差不多把马车砸瘪了。这位加拿大总督始终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自我控制得非常到位,完全与他后来在中国的野蛮行径判若两人。  这次,大英帝国的议会也批准了“反叛者损失赔偿议案”,效忠派发现自己的一腔热血算是白洒了,反对声浪应声而息。最后这起发生在蒙特利尔的冲突被定性为“1849年加拿大人托雷党暴乱”,而暴乱者受到的惩罚是取消了蒙特利尔作为加拿大首都的地位,由多伦多取而代之。此后,首府的地点在多伦多和魁北克之间每两年轮换一次,直至加拿大联邦的成立。  托雷党人太仇恨这个埃尔金了,恨不得一石头把他给砸死。结果托雷党人急不可耐,向埃尔金发动个人攻击。埃尔金算是用他的理性赢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我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埃尔金咬文嚼字地问道,“70万法国人接受了我们英国政府啊!……因为他们现在认为英国政府是公正的。”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托雷党人的暴乱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而不仅仅是反对“赔偿议案”,其后果甚至比暴乱要严重得多。英国政府取消《航海条例》、废止《玉米法案》和缩减殖民地木材贸易额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加拿大省的经济,尤其是侵害了蒙特利尔商人的利益。  1849年,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开始出现了一些旨在与美国合并的协会组织。一份有300多主要商人签名的声明公之于众,用“友好平静的口吻要求脱离与英国的关系,以平等的条件”与美国合并。埃尔金一边警告他在伦敦的上司: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感受不到依附于大英帝国的任何好处,与其这样,还不如依附于美国,多少还能解决点经济问题;一边立即解雇了那些签了名的所有公职人员。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久。当初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后,加拿大人的日子非常不好过,确实想过要和美国合并。若那时真的合并了,不知今天北美地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但到了1850年时,加拿大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与美国合并的念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是:自由贸易毁经济,产业革命浪潮起。政改掀起翻案风,一度萌生合并意。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3-14 12:49:00  第七十三回  拓荒生活鸟枪换炮,政权更迭走马换灯  埃尔金勋爵非常清楚,加拿大人与美国的合并情结,如同最近发生的暴乱事件一样,是政治经济发生巨变之后人们因困惑和挫折而产生的情感流露。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贸易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找到一条长远的发展出路。  早在1847年,埃尔金就坚信与美国的互惠贸易策略正是加拿大经济的一剂解药,根本不是合并与否的问题。1849年,他已经开始了与华盛顿重启贸易的谈判,然而这事一拖再拖,直到1854年,埃尔金亲自前往华盛顿,利用美国深陷奴隶解放的南北分歧,让美国南方相信互惠贸易将会防止北方佬与加拿大的合并,否则一旦合并成功,美国北方的力量就会加强。埃尔金在美国大献殷勤,正象埃尔金的秘书报告的那样,用香槟酒打动了美国人,结果达成了在自然产品方面有利的自由贸易协定。  拉方丹和鲍德温的责任政府算是稳定下来了,针对改革方案爆发的敌对局势逐渐平息,没有成为改革派内部激进分子所谓“奢侈期望”的牺牲品。所谓“奢侈期望”是指1837年的老改革派人物如彼特.佩里(Peter Perry)和约翰.罗尔夫(John Rolph)等人期望改革派掌握政权后应当采用全民表决、民主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废除教会储备金、自愿主义,以及同美国自由贸易等政策,而拉方丹-鲍德温们认为这样的期望也太奢侈了,就连那些在1837年叛乱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人得到应有的赔偿都这么困难,差点又搞出一宗叛乱,要是民主过分了,他们多年来追求到手的责任政府恐怕也要祸起萧墙。因此,改革派内部激进分子们对拉方丹-鲍德温政府大失所望,对他们缺乏民主热情的改革倍感失意,最后于1849年加入了刚刚出现的自由理想主义者行列,组成了“果敢刚强”(Clear Grits,加拿大自由党前身)阵营。  最初,极具影响的多伦多《环球报》(Globe,今天《环球邮报》的前身)创始人乔治.布朗(George Brown)还替殖民地政府的保守主义者说话,但后来布朗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宗教冲突。原来新教和罗马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加拿大人面临的最巨坑,数十年来总是困扰着加拿大人的正常生活。自1850年所谓“罗马教皇入侵”(Papal Aggression, 以神学家亨利·纽曼为首的一批牛津人出于抵制世俗的侵犯、维护国教会之圣洁的需要,在知识界掀起一场力主振兴传统、权威的体制化宗教的“牛津运动”,最终导致“高教派”和天主教的抬头)以来,布朗开始鼓吹政教分离,批评罗马天主教教堂干涉了上加拿大人的政治生活。次年,曾经的反叛者现在的改革派领袖威廉.莱昂.麦肯西上台以后,布朗变得浑身是刺,罗马天主教教堂和政府都成了他口诛笔伐的对象。  面对内部分裂自相攻击的局面,鲍德温不屑为繁杂的政治问题疲于奔命。1851年鲍德温选择了辞职,拉方丹也是紧随其后不干了,而他们伟大的责任政府随之走到了尽头。  改革派们组成了责任政府,为殖民地开始拥有自己的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现在需要一段过度期来消化这种新式的政治模式和吸纳由于新的政治体制带来的文化冲突,为加拿大乃至英属北美殖民地将来新的更为长远的政治体系出现作准备。  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省改革派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成功地把政权从英国政府的控制下转移到了殖民地人民手里,但毕竟阻力重重,不同地域之间出现了强烈对抗,宗教派别之间形成了敌对势态,一时间加拿大省陷入一场政治内讧的漩涡。另一方面,产业革命则改变了殖民地农村地区的面貌,把过去殖民者的定居地生活一下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不由自主地推进到现代工业时代,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讯业、交通体系、制造业、农业甚至社会关系之间的交互更新。就在大英帝国于1851年举办“世博会”向世人展示其工业威力的同时,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在拷贝曾经让大英帝国雄霸天下的各项技术,而美国也紧随其后,很快生产出了与之匹敌的同类产品。  加拿大人最先感到新时代到来的变化就是电报线路的采用。1847年,从多伦多到汉密尔顿之间开通了电报业务,各种信息瞬间即可往来传送。1861年时,电报线路已经延伸了近3500英里,把圣劳伦斯经济圈同新布伦瑞克和美国的底特律与纽约联系在一起。1849年,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份日报金士顿《辉格》报(Whig)问世。  但新时代最明显的标志还是铁路的应用。1850年以来,加拿大的铁路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木材为燃料的发动机把农场产品拉到了市场,又把机器生产的制成品送到了农场。不光是工厂生产的必需品,而且绝对的奢侈品如钢琴等也出现在了农村富裕人家的房舍里,给曾经的拓荒生活带来了高雅的品味。  借助新式快捷的交通工具,政客们这才能够方便地走访他们热衷的选区,牧师们可以参加大会,旅途奔忙的销售人员已经能够把时髦的服装或精致的瓷器运送到客户手里,远隔千里的亲戚朋友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欢聚一堂,一切的一切变得相对容易而且舒服了。铁路使这个国家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3节作者: 漫游国际  截至到1851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加东人口有90万,加西已经比加东多出了5万。此后十年,加东人口增长了22万,加西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0万。当加拿大经济在产业革命的冲击下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同时,大批大批的英国人开始向加拿大移民,而且绝大多数都来到了上加拿大地区。和早期爱尔兰移民不同,新来的英国移民都是具备丰富经验的产业工人,而且都有一定数额的投资资本,为加拿大社会的人力资源、资本结构和政治资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一时期,老的帝国殖民地经济体系土崩瓦解。大英帝国《航海条例》的废止,和美国建立起来的互惠条约把加拿大经济切换到北美经济圈南北轴心的轨道上。1850年,加拿大经济开始复苏以后,与英国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从英国的进口额上升了50%,而出口也番了一番。在1852年到1855年期间,加拿大向美国的出口额已经番了四番,总值达到了向英国的出口总值。新的贸易模式形成了,现在的加拿大虽然同时向英国和美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但进口却严重依赖上了美国,几乎所有的进口产品都来自美国制造,因此加拿大对美国的贸易保持着一个赤字常数。不过,互惠条约所涵盖的加拿大自然产品倒是每年都有8百万美元的贸易盈余,这只能说明加拿大的原材料在国外还是很有市场的。相反地,加拿大的制造业就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同那些较早的工业化国家竞争。而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银行的角色,加拿大的发展资本主要还是来自英国。  如果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十几年的历史,铁路的建设、电报的使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电灯的广泛应用、重工业的发展、政府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以及自治政府在左右加拿大发展政策上的轻重程度,都在加拿大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为后来麦克唐纳(MacDonald)和劳里挨(Laurier)时代的加拿大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矛盾才使得加拿大在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各殖民地形成的统一势头也因为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政治派系的分裂以及宗教派别的相互倾轧而变得虎头蛇尾。实际上,这时的加拿大一边是扩张主义,一边是垂头丧气。加拿大就是在这两种情绪的影响下找到了一个新视角,连同她的几个姐妹殖民地一同产生了横跨北美大陆的国家意识。  要了解这十多年来加拿大内部出现的各种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政治派系的斗争和宗教派别的相互倾轧,还得从拉方丹-鲍德温退休说起。这两位改革派代表人物的退出直接导致了政府的重组,两位新的面孔被推上了政治舞台。一位是佛朗西斯.辛科斯(Francis Hincks),此人的政治品德貌似不敢恭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据说在1837年叛乱过后,许多改革派人物受到迫害,而辛科斯却想逃到美国。另一位是A. N. 莫兰(Morin),此人诚实可靠,但缺乏果断。  这届政府面对的反对派却都是响当当的政治精英,在议会里有东西加拿大的托雷派大佬,有激进改革派的“果敢刚强”阵营,有被辛科斯排挤在外的约翰.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John Sandfield MacDonald,来自格冷加里的罗马天主教鲍德温派系。注:不是那位后来成为加拿大第一位总理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及其支持者,还有被称为“鲁日”(Rouges)党的下加拿大反教会阵团。而在议会之外,乔治.布朗和他颇具影响的《环球报》站在独立的立场,公开抨击改革的拖沓缓慢,特别是抓住辛科斯在教会储备金问题上的无所作为横挑鼻子竖挑眼。  通过重组改革派政府,辛科斯得到了“果敢刚强”阵营里大多数人的支持。1851年举行大选时,政府已经回到了以前的模样,政府的政策也基本与拉方丹-鲍德温政府保持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议会里首次出现了辛科斯公开承认的政敌乔治.布朗,因此显得这届政府更加注重改革,开始有意解决社会不公和怨声载道的问题。这届政府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类铁路建设工程项目,正是跨殖民地铁路的建设项目把英属北美殖民地栓到了一根线上。1852年,辛科斯和新布伦瑞克内阁成员前往伦敦寻求帝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却赶上了大英帝国正在改朝换代,新上任的德比勋爵(Lord Derby)保守党政府不但不愿意为殖民地人民规划的铁路线路掏腰包,而且拒绝了加拿大议会关于废除教会储备金的立法请求,这对辛科斯的政治岗位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乔治.布朗、共和党人帕匹诺和野心勃勃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等人的冷嘲热讽声中,1852年至53年的这届议会还是通过了几条至关重要的施政议案,包括公司化发展“大干线铁路”(Grand Trunk Railway)和“跨大西洋蒸汽船运输线”。议会还专门通过了针对教会储备金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表明加拿大人对德比政府的不满,当然事后证明这样的急于表态毫无意义。因为到了1852年,英国自由党政府上台,答应加拿大人可以自行解决这些烦人的问题。这些消息暂时掩盖住了乔治.布朗批评辛科斯-莫兰政府的惊雷吼声,不过1853年还没有结束,一堆毫无关联的事件和政治决策逆转了这届联合政府的命运,彻底葬送了它的前途。  首先,大众舆论要求立法议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使之成为更加民主的机构。其次,议会席位的重新分配把选区数量从84个增加到130个,但忽略了上加拿大要求增加的人民代表(rep by pop)席位。按照185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加西人口已经超过加东,但议会中的席位还是保持不变,两省席位均等。接着,政府宣布要等下届议会重新分配席位之后才能表决教育机构同宗教派系财务分开和废除加西领主保有制等议案。政府的诚信本来已经受到了反对党的强烈怀疑。当政府宣布了“大干线铁路”建设的慷慨合同之后,上加拿大人对政府的行为越发不能忍受了。随后,政府又把公共资金拨给了各类教会学校,反对政府的声音越发高涨。  也就在议会休会之前的6月份,上加拿大人终于向辛科斯政府发起了致命一击。事情的原委还是起自“罗马教皇入侵”的国际大形势,当时意大利前修士也是现在的爱国者阿莱桑德罗.加瓦齐(Alessandro Gavazzi)来到魁北克发表巡回演说,支持意大利独立革命,反对罗马教皇对政治的干涉。此人真是不知趣,居然在奉行天主教的魁北克大放厥词,结果在演讲的时候被一伙暴徒袭击。加瓦齐三天后来到蒙特利尔,在维克多利亚广场锡安教堂再次发表演讲。蒙特利尔的演讲一开始还没有受到骚扰,但在听众即将散去之际,由于一伙天主教爱尔兰人的捣乱,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在大街上相互袭击,奉命维持秩序的军警得到头脑短路的市长查尔斯.威尔森(Charles Wilson)的命令,向人群开枪,打死了五人,打伤了十几人。而政府却对这起军警开枪打人的事件推脱委滞,没有及时调查事件的原委。罗马天主教教堂因此扬言要阻止在英属殖民地进行的任何自由演说。  这届政府的声誉已经完全扫地,一方面受温和派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掣肘,一方面被改革派和反教会人士牵制,再加上布朗和他的报纸着意穷追猛打,辛科斯政府合该垮台。既然没有能力为加拿大服务,这样的政府最好的结局就是马上解散。当1854年9月新一届议会举行的大会上,议长已经不受欢迎,五天之后再次败北,辛科斯-莫兰政府正式倒阁。  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满目风雨无情时。要知加拿大政府何去何从,且看下回分解。2010-03-17 11:56:43  第七十四回  联合政府推陈出新,麦克唐纳炼铁成钢《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4节作者: 漫游国际  却说辛科斯-莫兰组成的加拿大联合政府在处理了一系列倒霉事件之后,已经被人们戳批得体无完肤,于是不可避免地倒台解散。但麦克唐纳却从中看到了重建保守党的机会。麦克唐纳决心要建立一个更加自由的保守党,把上下加拿大两省的温和派全部吸引过来。这时的麦克唐纳坚信,加拿大保守党已经做好了抛弃极力维护教堂地位这种过时观念的准备。  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下届政府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把莫兰和他的支持者联合进来。既然莫兰无法同“果敢刚强”阵营与“鲁日”党组成联合政府,那么下加拿大改革派和阿兰.麦克纳布(Allan MacNab)领导的上加拿大保守党的组合便顺理成章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一届政府的不二选择。而这种组合的幕后推手正是麦克纳布的支持者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  由六位改革派和四位保守党组成的麦克纳布-莫兰政府以自由保守党的名义正式登台亮相,旗帜鲜明地瞄准困扰往届政府的几个死结,制定了几项改革措施,包括把教育机构的费用从教堂储备金中剥离出来、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创立立法议会的选举制等。  重新调整后的加拿大政治结构把“果敢刚强”阵营、“鲁日”党和老一辈托雷党人摆弄成了小小的少数党,完全处在了毫无希望的边缘化地位。至少从表面上看来,自由保守党的联合政府给人一个强力政府的面貌,似乎能够调和地方利益。毫无疑问,在此后的几年里,地方主义确实被弱化成了加拿大政治舞台上的不和谐因素,只能靠打出几张分裂牌才能显示其存在的地步。但事实上,两个加拿大之间存在的差异和敌对状态之所以被暂时压制下来,不是因为自由保守党政府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这时的地方主义者已经呈强弩之末之势。  自由保守党的诞生意味着加拿大政坛几个家族势力的消失。1854年,埃尔金的总督职位被埃德蒙德.瓦尔科尔.海德(Edmund Walker Head)取代,瓦尔科尔.海德是佛朗西斯.海德的远房亲戚,但其政治智慧却与那位前副总督截然不同。佛朗西斯.辛科斯倒是谋到了一份好的职位,跑到巴巴多斯和向风岛(Barbados and Windward Islands)当总督去了,后来还短暂担任过加拿大联邦的财政部长。A. N. 莫兰于1855年辞去下加拿大改革派的党领,成为了一名法官,他与麦克纳布的共同总理职位由E. P. 塔谢(Tache)担任。  1855年发生了两件影响加拿大政坛的事件,重新唤起了加拿大地方主义和宗教冲突。第一件是下加拿大人为上加拿大投票表决罗马天主教学校的分离体制;另一件是魁北克附近新教徒罗伯特.克里根(Robert Corrigan)被一小撮罗马天主教暴徒残忍杀害而未受到惩罚。  阿兰.麦克纳布领导的联合政府本来就没有赢得同事们的肯定,特别是辛科斯的前支持者并没有看到这位继任者有什么高明之处,在处理这两件事时又表现得软弱无能,结果所有的内阁成员都离他而去,年老多病的麦克纳布于一年之后退职。这时,野心勃勃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如愿以偿地被举荐到老领导的岗位上。  这次领导层的强势变化只是加拿大人在政治和理念上发生蜕变的表面现象,也好像是加拿大政党自大部制成功实现责任政府以来进行的又一次司空见惯的重组。但这届政府的垮台和随后陷入的政治僵局终于导致“大联盟”运动的出现,进而把英属北美殖民地组合成了一个联邦统一体。而在“大联盟”的形成过程中,麦克唐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领导作用。特别是1865年乔治.布朗退出政府之后,麦克唐纳名至实归地被认为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总设计师。  这位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总设计师于1815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麦克唐纳有两个出生日期,一个是官方记载的1月10日,一个是家人按照家谱庆祝他生日的1月11日,对于当时为生计奔波的父亲来说并不在乎大儿子差那么一两天来到世上的区别,重要的是如何养活连同麦克唐纳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1820年,苏格兰的生意难以为继,一家人随着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了上加拿大的金士顿,打算用少得可怜的积蓄买下一块地,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过上个好日子。  从苏格兰来到加拿大,麦克唐纳一家并没有甩掉霉运。麦克唐纳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小弟弟被喝得醉熏熏的仆人击打致死,老麦克唐纳在金士顿的生意并不比苏格兰时好多少。不管怎么说,家里还是七攒八凑地把麦克唐纳送到了金士顿米德兰文理学校(Kinston’s Midland Grammar School),专攻拉丁文、法语和数学。麦克唐纳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往往埋头书中长达几个小时而不知疲倦。十四岁时,麦克唐纳转到一所“综合性古典教育”学校,该校由新近来自苏格兰的长老会教长所建,是当时上加拿大为数不多的男女混校。十五岁时,麦克唐纳的正规教育经历结束了。这在当时的加拿大社会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只有富裕人家的子弟才有能力上大学。麦克唐纳在后来很后悔离开学校,曾经对他的私人秘书说过,如果他当时上了大学的话,他有可能会选择文学生涯。对于麦克唐纳的追悔人生,当时的罗马教皇有话要说:“成功组建管理几百万人的政府、增强帝国的力量、创立了不起的自治领所需要的稀世珍才绝非在文学上有所树建的人所能望其颈背者。”  离开学校之后,麦克唐纳的父母想让他成为一名律师。律师的职业生涯可谓道路宽广,是西方社会一个人谋求生活舒适、具有影响力甚至进入权力层的实惠计划,特别是对于不太喜欢经商的男孩来讲是吸引他继续学习的最佳选择。何况,在父亲的生意毫无起色濒临破产之时,麦克唐纳还需要挣钱来帮助父亲养家糊口。很多年后,麦克唐纳还一直抱怨其人生的坎坷,“我根本就没有童年,从十五岁起,我已经开始自谋出路了”。  麦克唐纳坐上蒸汽船来到多伦多(当时还叫约克镇),参加并通过了上加拿大律师协会举办的一次考试。1830年的上加拿大还没有律师学校,若想当律师的话,就要参加入门考试,然后和一名事业有成的律师签订契约,通过直接参加工作,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接受培训。  麦克唐纳极其幸运地从师于年轻的律师乔治.麦肯齐。当时麦肯齐已经是金士顿苏格兰社区的重要成员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该社区在当地的势力正处于逐渐壮大,发展势头很猛的时期。麦肯齐精于获利丰厚的公司法,而这个行当正是麦克唐纳后来的追求目标。  麦克唐纳17岁时就以学徒的身份主管着麦肯齐在纳帕尼(Napanee,金士顿西)的支部业务。你看看,才17岁多的人却能够独当一面,这说明麦克唐纳自小就有独立工作责任性非常强的能力。1833年,麦肯齐允许他的这位契约学徒离开公司,帮助已经生病中的麦克唐纳堂兄经营匹克顿(Picton,金士顿以西纳帕尼以南)的律师事务所。从各方面来讲,时已19岁的麦克唐纳都做的很出色。1835年乔治.麦肯齐因染霍乱而死之后,麦克唐纳决心回到金士顿开设他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麦克唐纳要以著名的律师身份接替麦肯齐在金士顿苏格兰长老会社区的位置,而当时这个社区正在迅速成为该城市政治文化生活中一股主导力量。《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5节作者: 漫游国际  麦克唐纳于1836年2月获得皇家颁发的法庭律师的职称之后,很快开设了他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吸收了两位未来的联邦之父奥利佛.莫华特(Oliver Mowat)和亚历山大.坎贝尔(Alexander Campbell)作为他的学徒。在这两位高徒的帮助下,麦克唐纳忙于利润丰厚但单调乏味的工作当中,替人追讨债务和查询资料。从1837年起,麦克唐纳突然转移到刑法律师业务上,在金士顿商界名声大噪。此后,麦克唐纳在一起强奸八岁女孩的案件中辩护失败,但赢得了当地报纸“非常具有辩护能力”的赞誉。又一次为因争吵杀人的客户辩护并打赢了官司。用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坎贝尔的话说,麦克唐纳是用“幽默和对奇闻趣事的热衷”而非他的专业技能辩护成功的。  1837年在上下加拿大爆发的反叛事件成为了麦克唐纳律师生涯的绝对转折点。实际上,反叛事件使他成为了一名人气很高的律师,在保守党内部赢得了“为自由而战”的声誉。麦克唐纳不顾结束其职业生涯的后果,答应为涉嫌参与推翻殖民地当局的叛乱而被捕的八名囚犯做法庭辩护。结果麦克唐纳一战成名,所有八名囚犯都得到无罪释放,金士顿报届赞誉他为“机智而有为”,从此这位年轻的法庭律师成为律师领域冉冉上升的红星。  随后,麦克唐纳成为一位地方军事法庭负责人约翰.阿什莱(John Ashley)的律师顾问。不巧的是,阿什莱本人却因为涉嫌帮助15名政治犯逃脱牢狱而被短暂关押,阿什莱随后起诉军事长官顿达斯上校的非法逮捕行为。顿达斯那可是一位响当当的高级人物,可是麦克唐纳在法庭上帮助阿什莱不但打赢官司,而且使阿什莱获得了金钱上的补偿。从此,麦克唐纳成为了大众心目中敢于向军事侵权行为发起挑战的英雄人物。麦克唐纳继承下来的保守主义固体蓝成色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引领潮流的大众色彩。  是英雄人物,就注定要从风口浪尖上解读人生。麦克唐纳最后一次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生意是给叛乱时期美国入侵者做法庭辩护。当时有一些美国人乘着加拿大叛乱,一心要解放加拿大,把受压迫的殖民地人民从英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可是美国人拙劣的侵入行动很快就流产了,在1838年发生于安大略省普雷斯科特附近的“风车之战”中,入侵者全部被俘,加拿大一方有16人战死,60多人受伤。最糟糕的是美国入侵者被控肢解了一名加拿大中尉的尸体。当时金士顿全城沉浸在近乎疯狂的悲痛、愤怒和恐怖之中。至少有两名律师迫于舆论压力拒绝了为美国人辩护。麦克唐纳肯定也犹豫过,但当拒绝辩护的那位律师也是入侵者的姐夫上门请求麦克唐纳出面担当一下法律顾问时,麦克唐纳最终答应了下来。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麦克唐纳为那些美国入侵者提供律师服务呢?显然当时的人们在这件事情上推脱得一干二净还来不及,而麦克唐纳居然应承下来了。估计当时连麦克唐纳本人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一位有血性的职业律师有时不光光是为了业务本身,也许是对人类的好奇心、对那些既奇特又有难度的案件产生的征服欲望、职业道德体现出的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许有一定程度的愚鲁、独立的信念,以及这些无助而受到煽惑的人至少应该有权得到最低限度的帮助,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让他下定决心接下这起官司。  实际上,麦克唐纳也没有太多可以为美国人辩护的理由。在军事法庭上,民事律师是无权提问证人的或者向法官陈述见解的。麦克唐纳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庭审期间帮助那位律师姐夫请求提问,并没有把那些罪有应得的美国入侵者从绞刑架上拉下来。麦克唐纳也为率领美国入侵者解放加拿大的“将军”范.舒尔兹(Von Shoultz)提供了律师服务,那位将军不过是一名勇敢而充满魅力的波兰移民,在风车之战中遭到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抛弃。当时范.舒尔兹坚称自己罪孽深重,为表示感谢想给麦克唐纳一百美元。当然麦克唐纳必须拒绝,不过他始终忘不了那位高大英俊的波兰人的杯具性后果。  虽然先是参与镇压反叛事件、后是为反叛者提供辩护服务,麦克唐纳的职业生涯达到了巅峰时期,但也给他的心理造成了永久性无法摸去的消极影响。自那时起,麦克唐纳到底是在替谁说话的立场上久久不能被人理解,他自己也在各类敏感案件中总是考虑是否要向着英属北美殖民地辩护的问题。  1843年,麦克唐纳步入政坛,通过选举当上了一名金士顿市参议员。1844年,他当选代表金士顿的加拿大省立法会议员,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1847年被任命为威廉.亨利.德拉佩政府的总财长一职。不过,当德拉佩政府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失利以后,麦克唐纳不得不放弃他的部长职务,离开了保守党,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温和更加理想的政党。1854年,在阿兰.麦克纳布的领导下,麦克唐纳帮助建立了自由保守党。只用了几年时间,自由保守党就吸引了所有老一辈保守党人和一些中性改革派。在1854年自由保守党上台后,麦克唐纳在新的政府被任命为总检察官。在内阁任职期间,麦克唐纳通常是最具权力的部长,即使别人担任总理一职,麦克唐纳也是绝对的实权人物。在下一轮大选中,麦克唐纳继续爬向政坛的巅峰,作为共同总理与塔谢共主1856年和1857年加拿大朝政。  塔谢于1857年离任,乔治.艾锡安.卡地亚(George-Etianne Cartier)接替了塔谢的职位。在1858年的大选中,麦克唐纳-卡地亚政府败北,两人作为总理卸任。政治上有意思的是,在卡地亚大选失败一周之后,加拿大总督就请求卡地亚成为高级总理。卡地亚接受了总督的请求,也一并带来了麦克唐纳。在加拿大,内阁成员从以前的职位上卸任后一个月之内再次进入内阁是合法的。这一次,麦克唐纳已经在加拿大政坛胜似闲庭信步,不再花大力气争夺政治地位了,而是致力于加拿大的通讯、国防和特别是铁路建设的国家大政以及成立联邦国家和自治政府等方针政策上来了。  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联邦从此领风骚。要知加拿大如何成功走向国运,且看下回分解。2010-03-20 12:28:54  第七十五回  海洋经济难以为继,联邦构想新鲜出炉  1849年到1857年期间,大西洋殖民地虽然也经历了与加拿大殖民地同样的政治经济甚至社会变革洗礼,但这几个殖民地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和走过的政治改革历程远不及圣劳伦斯殖民地那样迅捷而艰难。这些河床地带的殖民地需要什么改变的话,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变革还不如说是经济上的发展对他们更加有意义。  这段历史时期,海洋诸省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自由贸易带来的窘迫境况。好在这一带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大都是生意人,他们和加拿大的商人一样,尽一切可能扭转与英国贸易的不利形势。海洋诸省的解决方案就是直接到内陆地区特别是加拿大省寻找市场,与美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也是非走不可的一着棋。  不过这几个殖民地兄弟倒是很齐心,他们派出代表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举行了一次促膝会谈,大家合计的结果是,那些曾经的新英格兰各州由于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为海洋诸省的自然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比如鱼类、木材和农产品正是当前的美国求之不得的。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进入高关税壁垒的美国市场。他们提出的最佳方案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美国人也进入他们的近海捕鱼业务,而美国人自1818协定以来是不允许进入英属北美殖民地近海捕鱼的。其实海洋诸省也没有系统化地开发这一带的渔业资源,部分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太高,而且美国对国内的渔民提供了非常优惠的补贴,海洋诸省的鱼类产品在美国也找不到市场。如果大家愿意通过向美国人开放渔业资源达到进入美国市场的互惠目的,爱德华王子岛的立法议会主动提出愿意请求英国放松《1818协定》的限制性条款。《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6节作者: 漫游国际  表现最不积极的还是新斯科舍省,这个殖民地的经济比较多样化,没有其他兄弟所遭遇的紧迫之情。但新布伦瑞克就不一样了,眼看着贸易额一落千丈,殖民地执事会甚至扬言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与美国的互惠条约,他们就要寻求与美国合并。海洋诸省这么猴急不是没有原因的,与南边的美国和西边的加拿大省相比,他们的经济似乎不温不火显得十分郁闷,大英帝国引领的全球自由贸易和移民潮似乎也与这些大西洋殖民地总是失之交臂。没有人口,就没有市场。移民的流向他们是控制不了,也就只有与美国签订互惠条约才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唯一救命稻草。  到1852年时,就在互惠贸易逐渐有了眉目之际,在那个不知饿汉之急的新思科舍的坚持下,英国海军开始前所未有地强化对《1818年条约》的执行力度,见了美国渔船就逮起来。英国和美国这爷俩睁眼不认人,明火执仗地对干。海洋诸省对于同美国达成互惠条约的急迫心情不得不冷却下来。这其实是英国政府给美国人下的套子。虽然海洋诸省眼巴巴地盼望着与美国达成互惠贸易协定,但美国人却从来没有替别人考虑的习惯,不管自己是否得益,首先把门槛给砌得高高的。若从海洋诸省的利益考虑的话,美国人要求的价码也太高了。当英国政府动起了真格的,封锁美国渔船以来,美国人也觉得鱼肉吃起来也不那么顺畅了。  1854年,加拿大总督埃尔金终于同美国谈成了互惠贸易协定,尽管新布伦瑞克欲共享沿海繁荣市场的期望落空,海洋诸省还是感到大为满足,就连新斯科舍的煤产品都可以免关税进入美国市场。当时这几个殖民地不约而同地签署了互惠条约,经济复苏进一步受到刺激。海洋诸省的黄金时代似乎要开始了,但是天命不可违,蒸汽和钢铁很快取代了风帆动力和木材原料,最终这些海洋诸省还是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甩在了身后。  铁路的建设,特别是通向加拿大省两百万人市场的跨省铁路,已经讨论了许多年,但由于缺乏资金至今没有结果。截至到1867年,新布伦瑞克和新斯科舍的铁路总长不过才350英里,海洋诸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海洋诸省的责任政府挖空心思,连威胁带求饶,终于搭上了北美互惠贸易的末班车。可是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同样给他们提出了新问题,即如何掌控与英国、美国和殖民地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随着一些现代化城市的拔地而起,所有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从,如贫困人口、住房拥挤、法律不健全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等现象。不过,若把视角再放大一些看的话,这些殖民地又各自更加清楚自己在北美乃至大西洋经济体中的渺小分量,若隐若现地感到他们相互之间孤立无援的可怜境地。  实际上,海洋诸省不仅相互间存在着强烈的地域隔阂和互不服气的心态而彼此孤立,与加拿大省也是恍若两旁世人。  纽芬兰显然是最孤独的一个殖民地。甚至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仅有12万的人口仍然全都靠捕鱼为生,而且还都在首府圣约翰商人们的间接控制之下从事着他们的渔业生产。1855年,纽芬兰也赶上了时髦建立了责任政府体制,可是在纽芬兰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三股势均力敌的宗教派别 – 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和卫理公会,社会结构也基本是由城里的富有商人和小渔村里的受剥削阶级组成,因此能够纵向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政党迟迟组建不起来。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曾经长期以来号称“和谐社会”的新斯科舍省也经历了一次宗教加政治的双重考验。作为加拿大省的标志性宗教派别天主教和新教的死磕好戏突然在新斯科舍省隆重上演,而责任政府的工作也同样遇到了困难。无论责任政府的光环如何耀眼,反对党就是拒绝接受由其他党派组阁成立的政府,谴责这种牺牲副总督的作用,加强执事会权力的新式权力分配方案。  不过新斯科舍省的经济形势在海洋诸省当中风景独好。在蒸汽和钢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前,新斯科舍还是拥有过一段黄金时代,因此其发展眼光要比其他海洋诸省高出一筹,对于有利于打开加拿大省市场的跨殖民地铁路建设表现得非常积极。可惜英国政府的出资计划告吹,约瑟夫.郝伟越发对宗主国责难有加。这种不愉快的关系也最终导致新斯科舍后来偏执于建立加拿大联邦。  新布伦瑞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单一的伐木经济造就了这个省最大的劣势,农业生产几乎空白,严重依赖于出口贸易。当后来木材贸易逐渐萎缩以后,该省经济一直裹足不前。新布伦瑞克政坛上最耀眼的明星是温文尔雅精明强干的莱昂纳多.蒂利(Leonard Tilley),而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新布伦瑞克带进联邦。不过该省潜力最大的政治力量是被称为“压碎机”(Smashers)的政团,其自由与民主的政治纲领几乎把这个殖民地还算温和的政治传统彻底打碎。  孤苦伶仃的爱德华王子岛依然深深地忠从于英国皇室,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稀少的人口使得这个省自我感觉不错。截止到1861年,爱德华王子岛的人口只有8万来人,新布伦瑞克有25万,新斯科舍也不过33万。在过去的十几年,海洋诸省基本上很少有新移民到来,人口纯属自然增长。  经济和人口的局促状况不免引起了海洋诸省的担忧,公共利益的风向标已经朝着殖民地统一体的方向发展。早在1840年,新斯科舍的郝伟就已经被达拉莫关于英属北美殖民地联邦的梦想抓挠得心潮澎湃,但他也清楚走上统一之路绝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一系列客观困难和这一地区人们固有的心理障碍。  到了五十年代,联邦构想再一次被建设跨殖民地铁路的可能性重新唤起。跨殖民地铁路是维系海洋诸省与圣劳伦斯市场的纽带,也是“大干线铁路”的东段终点。尽管事后协商未果,这条铁路的建设还是作为英属北美殖民地联邦构想的最强音,吸引了海洋诸省走向联邦之路,特别是对于新布伦瑞克和新斯科舍来说,他们将直接得益于这条铁路的建设。  慢慢地,一股与内陆省份视同为一的情感在海洋殖民地人们心目中油然而生,甚至到后来与内陆省份建成一个国度变成了他们日夜渴盼的梦想,当然这个梦想就是在大英帝国的米字旗下将英属北美殖民地统一起来。  (未完待续)2010-03-23 10:23:13  (上接第七十五回)  却说此时的加拿大省,由于最好的土地大都名花有主,经济的发展也在品尝着蒸汽时代带来的俱全五味,特别是加西地区,越来越感到需要向东西双向拓展的紧迫性。向东,加拿大省需要哈利法克斯这个全年不冻港、大西洋和欧洲市场,向西,大片无人居住的草原区和太平洋沿海一带,正是通向传说中东方那块人人都有份的大肥肉(指的是中国,当时欧美列强正在瓜分中国)的必经之路。  加拿大省对西部开发的浓厚兴趣起始于1858年之前,当时哈德逊湾公司在这一带的土地契约到期,需要英国政府的重新签发,这给加拿大省提供了一个抢夺西部地区开发权的机会。1856年,首席法官威廉.亨利.德拉佩前往伦敦为加拿大省的利益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正在这时,弗雷泽河一带发现了金矿,给德拉佩的谈判加重了砝码。  原来随着美国向西部扩张,美国人早就从密西西比河流域不断向太平洋沿岸推进。1848年时,加利福尼亚满山都是金子的传闻得到证实以后,立刻引起世界的轰动,迅速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淘金热,引发了又一波向西移民的浪潮,对美洲大陆西部开发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在这次淘金热中,前往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sicico,又名旧金山,华人相对于澳大利亚的新金山而命名)的淘金者中当然大多都是美国本地人,也有大量的外籍移民,其中就有大量的华人。从1820年起,美国就有中国移民入境的记录,但在1850年以前,华人在美州的定居者可谓寥寥无几。然而,汹涌澎湃的淘金热很快影响到中国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其中尤以广东的「四邑」为最。从1849年至1882年,共有三十万华人进入美洲,大多集中于西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7节作者: 漫游国际  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枯竭,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沿太平洋西岸北上,特别是大量美国人蜂拥进入加拿大西部,美国对西海岸形成了逐渐占领的局势,给加拿大西扩的计划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俄勒冈的命运还没有从加拿大人的记忆中消除,而弗雷泽河发现金矿显然给加拿大人敲响了警钟。  太平洋沿岸与加拿大其他地区在这段时期几乎是完全隔离的。从太平洋沿岸到英格兰的唯一可行路线是通过海路绕过好望角(Cape Horn)。当西北公司于1821年并入哈德逊湾公司的时候,英国政府派遣约翰.麦克劳夫林(John Mcloughlin)前往落基山到太平洋之间甚至南到加利福尼亚大片领土的后期组织管理工作。  1846年英美签署的俄勒冈条约划定了美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边界以49度纬线为准,只有温哥华岛仍然作为英属领土整体的一部分由英国政府管辖。1959年英美边界爆发的“射猪之战”最后终于了结了西部边界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纠缠不休。主管温哥华堡的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随后修建了维克多利亚堡,成为西部毛皮交易总部。  1857年,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对弗雷泽河的支流汤普森河(Thompson River)发现了金矿的传闻迅速做出反应。一夜间,成千上万的淘金者(包括顺流北上淘金的许多华人)涌入今天英属哥伦比亚省的耶鲁镇(Yale),一下子把这个默默无闻死一般寂静的印第安村庄折腾得热火朝天。温哥华总督道格拉斯马上跟进,尽力维护英国对这块几无人烟的地区的行政管辖权。其实道格拉斯是没有合法权力干涉新加勒多尼亚(New Caledonia,指今天英属哥伦比亚省境内弗雷泽河谷一带)发生的事,于是他在弗雷泽河口截江停驻了一艘炮舰,向所有乘船而来欲往上游而去的淘金者索要执照,通过这个办法施行英国对这一带的管辖权。1858年8月英国议会把哥伦比亚河流域划为英国王室所属的殖民地,任命道格拉斯兼任新设立殖民地的总督,选择新西敏寺特(New Westminster)为首府。为了回报英国王室的信任,道格拉斯脱离哈德逊湾公司,成为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的总督,哈德逊湾公司占据这块土地的念想从此断绝。  加拿大西部地区毛皮交易帝国哈德逊湾公司独霸江湖的局面这次被弗雷泽河爆发的淘金热捣腾得只好退出太平洋沿岸舞台。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道格拉斯立即把他的权力延伸到弗雷泽河流域所在的大陆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这片地方到处兴起的采矿营地。老练持重而且勇敢的马修.贝格比(Matthew Begbie)法官来到温哥华堡成为道格拉斯的助理。当淘金热慢慢降温以后,很多淘金者都离开了,而那些选择了驻留下来的人们形成了后来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核心人口。自此,落基山以西太平洋沿岸地区正式归属英国王室的统治之下。  且不说英国政府乘弗雷泽河的淘金热把英属哥伦比亚地区正式纳入英国皇室统辖之下,为今后形成加拿大联邦横贯北美大陆奠定了基础,单说这次随着淘金人流北上来到今天加拿大的华人。  有史料记录的华人在北美活动的踪迹应该回溯到1788年,也就是当年温哥华船长巡视太平洋沿岸赶走西班牙人的当口,因此可以说自从西人来到英属哥伦比亚省,华人就已经在这一带活动了。当时有30到50多名华人船工在今天英属哥伦比亚的诺特卡湾(Nootka Sound)建造船只,是华人在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首次建造欧式船具。后来弗雷泽河淘金热兴起以后,大批华人离开圣弗朗西斯科来到了新建的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加入淘金大潮,此后很多本土华人也闻风而至。  在淘金现场,华人淘金的技术和知识明显比所有其他人都要高超,已经能够采用液压技术,会使用“摇轴”,还有一种用毛毯来过滤泥沙,然后用火烧毛毯来熔化金子的技术。在弗雷泽河谷,当其他人都冲向卡里布(Cariboo)或其他金矿淘金时,大多华人都已经在当地置产购地,从事水利和农业生产。在卡里布的巴克维尔镇(Barkerville),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华人,在里奇菲尔德(Barkerville)、斯坦利(Stanley)、范.温克(Van Windle)、康奈尔(Quesnel)、安特乐(Antler)、康奈尔福克斯(Quesnel Forks)和斯铺镇(Spoons)都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城,无论到那里,华人都是淘金人群里的佼佼者。自此,华人在北美加拿大和加拿大人在中国的历史也将作为本文所要谈论的事儿向各位看官予以交代。  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加国逐渐成整体。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8节作者: 漫游国际2010-03-27 12:41:31  第七十六回  政坛僵局疑无路,美国内战又一村  淘金热潮和太平洋沿岸设立行政省给东边殖民地加拿大等省的人们在茶余饭后增添了不少热门话题,人们手舞足蹈谈论着到西部发家致富的梦想,也给加拿大政坛带来了新鲜空气,加拿大政治开始进入调整期。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加拿大殖民地不同政治理念和“种群”矛盾之间的神经依然绷得很紧,但最要紧的事情还是经济衰退(Recession)。经济危机在中国成为人们的口头语才是近年来的事情,而在西方国家很早就是家常便饭,他们叫做“经济衰退”。自1825年英国出现第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以来,这种与生俱来间歇性发作的痼疾就伴随自由经济社会一直走到今天仍是不弃不离。这种经济病态倒不是由谁提出来或者用什么主义来界定一下就可以避免得了,只要是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除非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统得太死。其实西方人对于“经济危机”的态度很是淡然处之,就像谈论头痛感冒一样司空见惯。  不过这次在加拿大出现的经济衰退倒成了殖民地政治经济发生巨变的一剂催化药。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加西的挫折感和局促感加深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潜力的逐渐放大,加西地区开始不满于麦克唐纳的自由保守路线,认为法裔占支配地位的议会和少数党的统治已经不合时宜,大有被拖后腿的不平感。  以乔治布朗和“果敢刚强”阵营为代表的加西派推出了“人民代表”(rep by pop)的政治纲领。当年英国政府为了限制法裔人口众多的加东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的举措如今成了加西的楛桎。而麦克唐纳的自由保守党自然不会赞成按人口多少来分配议会席位的做法,因为他的政治权力正是依赖法裔代表的支持。  约翰.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John Sandfield Macdonald)和拉方丹-鲍德温改革派余党坚持要实行“双重多数”原则,主张任何地方议会的立法在没有得到地方议会多数党的批准就不得通过。“果敢刚强”阵营和自由保守党都反对这一原则,担心会滋长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从而背离责任政府的精神。  当然还有两种提法,一个是两个加拿大建立联邦制,另一个干脆再次分开加拿大。  1858年大选之后,加拿大议会把加西多数党的席位授予了“果敢刚强”阵营。这时议会成员知悉维克多利亚女王选择渥太华(Ottawa)永久成为加拿大的首府。就在为政府所在地问题举行大辩论之前,来自舍布鲁克市(Sherbrooke)年轻的自由保守党成员亚历山大.蒂罗舍.高特(Alexander Tilloch Galt)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两个加拿大建立一个分部,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联邦,在西北地区组建地区政府。  高特的建议由于麦克唐纳-卡地亚政府的阻挠被议会否决。三周后,地方敌对势力击败政府,以十四票赞成的多数党执行了反对女王选择渥太华为永久首府的动议。随后发生的几档子事件表明,由于地方主义势力抬头,加拿大殖民地的政治生活陷入了僵持局面。  7月29日,麦克唐纳-卡地亚政府倒台。当时的殖民地总督埃德蒙德.海德任命乔治.布朗组阁,但在不信任投票中,乔治.布朗的政府很快败北,海德没有再给布朗举行大选的机会,仅仅几天之后,布朗政府于8月4日解散。海德又任命乔治.卡地亚组成政府,其中就有麦克唐纳和高特。  新的卡地亚内阁即刻发现,其实自己的政府也是时刻处于危险边缘,虽然自己受命组阁,但内阁成员由谁担当却成了问题。根据加拿大法律,议会成员包括内阁政府的官员如果接受皇家政府的任命从皇室政府费用中领受薪金,就必须辞去岗位,重新在大选中赢得选票。这意味着卡地亚原来的政府班子必须要通过选举才能回到内阁部长的岗位上。而卡地亚政府的内阁成员大都是上届麦克唐纳-卡地亚政府的原班人马,根本不敢冒着风险让这些骨干支持者的岗位空缺下来,保不种经过一轮大选,这些支持者就不见人影了。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有句行话叫做“政策是人制定的,而人又是活的”。卡地亚政府的人也很活,经过钻研法律后发现,该法律还规定如果内阁成员在一个月内辞去旧职位接着出任新岗位时,无须重新通过选举。卡地亚政府抓住这个漏洞,那些在一周之前辞去部长职务的内阁成员重新回到政府,几天之后各就各位,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后来加拿大的这项政府组织法经过重新审核,辞职部长可以在一个月之内重新上岗的规定还是没有改变过来,竟然成为加拿大政坛上著名的“双重洗牌”现象(Double Shuffle),被改编成一项完全合法无可挑剔的政治迂回战术,一旦加拿大政坛呈现支离破碎的局面,可以用“双重洗牌”的招术度过政府组阁难关,有利于保持政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9节作者: 漫游国际  1858年,加拿大政局很混乱,但混乱的结果却使各党派取得了共赢的好处。通过与“鲁日”党的合作,布朗和“果敢刚强”阵营为今后统一的自由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高特进入自由保守党政府,并对政府走联邦路线许下了诺言。10月,卡地亚、高特和另一位部长前往伦敦,同英政府的殖民地办公室探讨关于成立西北地方政府、跨殖民地铁路和殖民地统一的事去了。他们前脚刚走,新布伦瑞克和新斯科舍的代表团也向伦敦提出了要建跨殖民地铁路的建议。  当时英国德比勋爵的自由党政府更倾向于把海洋诸省给统一起来,于是加拿大总督海德赶紧写信给殖民地办公室,要求扩大联邦的范围。就这样,各殖民地收到了齐聚伦敦的邀请函,不过大家都是欢喜而去,败兴而归。修建跨殖民地铁路的计划第三次未能得到帝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加拿大人扩大联邦的提议也被拒绝。各方愁眉苦脸地商讨西北地区事务,自然也得不出愉快的结果。此后,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和帝国政府就西北地区的命运商讨了十多年才有了点眉目。如此这般,英属北美殖民地旨在扩展政治和经济的三项计划全部告吹,各殖民地仍然处于艰难困境,各自为政。  1859年,加拿大殖民地政府的岁收急剧滑落,因修建“大干线铁路”债台高筑。高特作为当时加拿大财政部长提出了保护性关税的解决方案,理由是若征收保护性关税,加拿大人的消费成本事实上将会减少。英国的一些制造业当然群起抗争,感情反了天了,一个殖民地怎敢用征收关税的办法歧视帝国产品。不过帝国政府却同意了殖民地的提议。自此,达拉莫确立的帝国殖民地政策开始松开了口子,也就是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某些权力从现在起可以不受帝国政府的干涉了。因此,征收关税这一步棋成了殖民地经济事务走向独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859年末,大英帝国新上台的自由党-辉格政府向恢复了元气的加拿大主动提出可以考虑任何有关联邦意向的殖民地合并建议。12月,改革派在多伦多举行大会,布朗在会上克服阻力,敦促大会代表通过了一项上下加拿大组成联邦的决案。  随着美国南北内战迫在眉睫,所有英属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统一的共识。如果只考虑利益和感情因素,这些个英属北美殖民地更同情倾向于主张废奴的美国北方,但是美国北方却因为帝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南方反叛各州的政策而与英国政府交恶。  在美国南北内战这一背景下,加拿大统一的路子伴随着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一路踉跄走来。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卡地亚-麦克唐纳政府也举行了大选,虽然以稍少的多数票取得了胜利,布朗却因个人的失败而辞去了改革派的党领职位。  同年,美国从英国船只“特伦特”号上抓获了南部联邦的两名间谍,把英国和美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1862年,卡地亚-麦克唐纳政府为了增强加拿大“国防”力量而欲扩编国防军,却在议会投票中未能得到通过,结果解散了政府。由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和路易斯.斯科特(Louis Sicotte)临时攒凑起来的看守内阁暂且履行政府职能。随着美国内战不断升级,作为国防防御策略的跨殖民地铁路建设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这次却是英国政府主动提出要修建的。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欣然同意担负相应的费用,令这两个殖民地感到恶心的是,加拿大殖民地政府在最后一刻因财务上细小的问题未能得到满足而扬长而去。  正在关键时刻,乔治.布朗杀回来了,他在议会上大肆攻击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斯科特少数政府利用下加拿大人手里的票数通过了上加拿大的学校法案。接着是实力派反对党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最后发力,直接攻击加拿大政府在铁路建设和扩大国防军问题上的拙劣表现。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果然在议会的投票中败下阵来,不得不宣布大选,与A. A. 多里昂(Dorion)一体成为共同总理。  1863年的大选没有实质性变化,加拿大政府的作用仍然是为地方主义势力挑起的事端收拾残局,尤其被人诟病的是加拿大殖民地妨碍了建设跨殖民地铁路的顺利执行。1864年乔治.布朗担当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军事联邦领导人,而爱德华王子岛的E. P. 塔谢(Tache)伙同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组成了又一个联合政府。但由于无法在议会中聚拢起多数席位,这次第四届联合政府还是未能逃脱作为地方主义牺牲品的命运,三个月后再次垮台。加拿大政坛完全处于死一般的僵持状态。  这时,美国北方政府扬言要报复英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在美国内战期间对南方十一个奴隶制州的同情和支持,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防御力量显然无法应付美国的挑战。美国首先取消了《互惠贸易条约》,一些鹰派势力再次发难,甚至提出要占领北方的英属北美殖民地。  从1861年到1865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们饶有兴致地但也忐忑不安地关注着美国内战的进程。他们从这次南方邻居发生的巨大冲突中认清了一个刚刚统一而且配有强大而过剩的战争工具的国家,况且在这个国家里有很多人太想针对这个北方邻居英属北美殖民地使用这些武器了。正在这时,美国一些极端分子重新弹起了合众国“天定命运”的老调,要把英属殖民地划撸进美国的版图。  除非奇迹出现,加拿大政坛的僵局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打破的。然而奇迹还是出现了,6月23日,乔治.布朗主动提出要加入他的老对手自由保守党组成联合政府,把英属北美殖民地统一起来,寻求解决地方主义、防御体系、西北地区问题和跨殖民地铁路建设的方案。这么看来,加拿大政坛出现的僵局居然成为了加拿大联邦之“父”,至少在加拿大殖民地是说得通的。  正是:地方主义搅乱局,四届政府难为续。面对公敌求统一,联邦之路征程起。要知加拿大如何建立联邦制国家,且看下回分解。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